TWI650512B - 光線投射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 Google Patents

光線投射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0512B
TWI650512B TW107102945A TW107102945A TWI650512B TW I650512 B TWI650512 B TW I650512B TW 107102945 A TW107102945 A TW 107102945A TW 107102945 A TW107102945 A TW 107102945A TW I650512 B TWI650512 B TW I6505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ront side
shutter
line segment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2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2751A (zh
Inventor
王正
Original Assignee
誠益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誠益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誠益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029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50512B/zh
Priority to CN201810156445.7A priority patent/CN110081383B/zh
Priority to CN201820266626.0U priority patent/CN2079359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05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051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32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2751A/zh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公開一種光線投射裝置及其遮板結構。遮板結構包括一遮板本體、一光型調整部、一第一消光區域以及一第二消光區域。光型調整部設置在遮板本體上。第一消光區域設置在遮板本體上,且位於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一側邊。第二消光區域設置在遮板本體上,且位於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二側邊。藉此,本發明達到了減少雜散光線的效果。

Description

光線投射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本發明涉及一種光線投射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切換光型狀態的光線投射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首先,在現有車燈裝置的設計中,遠光燈與近光燈的訴求及規範要求不同,遠光燈是要求聚光,以達到遠距離照射之目的,而近光燈則要求擴光,以求在近距離中,達到視覺寬廣的目的。因此,在車燈裝置的設計概念中,通常是將遠光燈及近光燈分開設計,也就是各有其專用之燈杯,以分別負責遠光燈及近光燈的照明。例如,第TW M353845號專利案所揭露之「行車照明之車燈結構」,係藉由各自分開的近燈及遠燈模組,以達到近燈及遠燈之切換功能。
接著,現有車燈裝置之發光模組,可分為鹵鎢燈及HID燈(氣體放電式燈,High Intensity Discharge Lamp),其中鹵鎢燈的電弧長為5.6毫米(millimeter,mm),HID燈的電弧長為4.3毫米,其集光系統大多採用PES(Projector Ellipsoid System)。而HID燈的主要發光型態是集中在兩個電極處,因此,遠光燈的聚光可以由靠近光強極高的光點進行配光,而近光燈則可由遠離高光強的電弧進行配光。然而,由於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的發光型態為均勻面光源,並沒有特別突出的高光強區域,因此也較難在單一透鏡的架構下設計出遠近合一的車燈裝置。另外,現有車燈裝置若是要在單一透鏡架構下設計出遠近合一的車燈裝置,其整體的體積將會較大,且發光強度也僅能達到符合法規規 範的門檻值。
接著,現有設置於車用前照燈的發光二極體模組為了要模仿鹵鎢燈絲及HID燈的電弧長度及大小,都是採用連續式的連晶式發光二極體封裝態樣,且因在單一光軸及單一焦點的情況下,只能夠使用單一發光模組,因此目前大多採用1毫米*1毫米大小的發光二極體作為基礎進行封裝。而連續式的連晶式發光二極體封裝態樣所指的是通過共晶製程或其他製程將多個發光二極體晶片封裝於矽基板上,因此使得發光二極體的晶粒(晶片,Chip)彼此之間的距離可以為0.2毫米以下,甚至可以小到0.05毫米以下。由於多個發光二極體彼此之間的間距較小,因此可以將其視為連續式的發光體。然而,此種連續式的連晶式發光二極體封裝態樣,在相同亮度下,其價格為通過一般製程所製造的照明用發光二極體的10倍以上。即,一般製程所封裝的照明用發光二極體係將單一顆發光二極體的晶粒(晶片,Chip)直接封裝,或是將兩顆或三顆以上的發光二極體的晶粒直接進行封裝。換言之,使用此類發光二極體的封裝,為非連晶的架構。再者,非連晶式態樣所封裝成的發光二極體所指的是每一個發光二極體的晶粒之間的距離大於0.2毫米或是0.5毫米,甚至每一個發光二極體的晶粒之間的距離可以到4毫米。
此外,現有車燈裝置在近燈狀態時通常只會點亮位於透鏡光軸以上的發光結構,在遠燈狀態(遮板結構轉下時)才會點亮位於透鏡光軸以下的發光結構。然而,此種方式無法有效利用發光結構。
另外,進一步來說,當車燈裝置在近燈狀態時,由於可能仍有部分的光線會受到遮板結構的頂部表面的反射,而形成一透射至透鏡中的光線,然而,這些光線會形成一投射在水平線(HH線)以上的雜散的光線,進而影響車燈裝置所投射出來的光型。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利用發光二極體作為照明光源,且能夠在單一透鏡下達到近燈及遠燈之切換功能,同時利用遮板結構的 特性與車燈裝置之間的配置關係,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然成為該項所屬技術領域人士所欲解決的重要課題。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光線投射裝置及其遮板結構,以減少光線投射裝置的雜散光線。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遮板結構,其包括:一遮板本體、一前側截止邊緣、一後側截止邊緣、一頂側表面以及一消光區域。所述前側截止邊緣位於所述遮板本體上。所述後側截止邊緣位於所述遮板本體上,且所述後側截止邊緣與所述前側截止邊緣彼此相對應設置,以形成一設置在所述遮板本體上的光型調整部。所述頂側表面位於所述遮板本體上,且所述頂側表面連接於所述前側截止邊緣與所述後側截止邊緣之間。所述消光區域鄰近於所述前側截止邊緣。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另外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光線投射裝置,其包括:一承載基座、一第一反射結構、一第一發光結構、一透鏡結構以及一遮板結構。所述第一反射結構設置在所述承載基座上。所述第一發光結構設置在所述承載基座上,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所述透鏡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所述遮板結構包括一遮板本體、一前側截止邊緣、一後側截止邊緣、一頂側表面以及一消光區域。其中,所述前側截止邊緣位於所述遮板本體上。其中,所述後側截止邊緣位於所述遮板本體上,且所述後側截止邊緣與所述前側截止邊緣彼此相對應設置,以形成一設置在所述遮板本體上的光型調整部。其中,所述頂側表面位於所述遮板本體上,且所述頂側表面連接於所述前側截止邊緣與所述後側截止邊緣之間。其中,所述消光區域鄰近於所述前側截止邊緣。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另外再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遮板結構,其包括:一遮板本體、一光型調整部、一第一消光區域以及一第二消光區域。所述光型調整部設置在所述遮板本體上。所述第一消光區域設置在所述遮板本體上,且位於所述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一側邊。所述第二消光區域設置在所述遮板本體上,且位於所述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二側邊。
本發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線投射裝置及其遮板結構,其能利用“消光區域”的技術方案,而能達到減少投射在水平線(光型模擬圖中的HH線)以上的雜散的光線的效果。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Q‧‧‧光線投射裝置
1‧‧‧承載基座
11‧‧‧第一承載板
111‧‧‧第一承載面
112‧‧‧第一熱散逸表面
12‧‧‧第二承載板
121‧‧‧第二承載面
122‧‧‧第二熱散逸表面
13‧‧‧容置槽
14‧‧‧連接板
15‧‧‧散熱結構
16‧‧‧固定部
17‧‧‧固持部
2‧‧‧第一反射結構
21‧‧‧反射表面
22‧‧‧反射板
2a‧‧‧第一焦點
2b‧‧‧第二焦點
3‧‧‧第二反射結構
31‧‧‧反射表面
32‧‧‧頂端部
3a‧‧‧第一焦點
3b‧‧‧第二焦點
4‧‧‧第一發光結構
41‧‧‧第一發光元件
42‧‧‧第二發光元件
5‧‧‧第二發光結構
51‧‧‧發光元件
6‧‧‧透鏡結構
6a‧‧‧透鏡焦點
7‧‧‧遮板結構
70‧‧‧遮板本體
71‧‧‧前側截止邊緣
711‧‧‧第一前側線段
712‧‧‧第二前側線段
713‧‧‧第三前側線段
714‧‧‧第四前側線段
715‧‧‧前側轉折線段
72‧‧‧後側截止邊緣
721‧‧‧第一後側線段
722‧‧‧第二後側線段
723‧‧‧第三後側線段
724‧‧‧第四後側線段
725‧‧‧後側轉折線段
73‧‧‧頂側表面
731‧‧‧第一反射面
732‧‧‧第二反射面
733‧‧‧第三反射面
734‧‧‧第四反射面
735‧‧‧轉折反射面
736‧‧‧第一連接線段
737‧‧‧第二連接線段
74‧‧‧前側表面
75‧‧‧後側表面
76‧‧‧第一消光區域
761‧‧‧第一溝槽
7611‧‧‧第一側表面
7612‧‧‧第二側表面
762‧‧‧第一覆層結構
77‧‧‧第二消光區域
771‧‧‧第二溝槽
7711‧‧‧第三側表面
7712‧‧‧第四側表面
772‧‧‧第二覆層結構
78‧‧‧板體結構
781‧‧‧第一延伸部
782‧‧‧第二延伸部
783‧‧‧本體部
7R1‧‧‧餘光反射板
7R1S‧‧‧餘光反射面
7R2‧‧‧光型修整板
7R2S‧‧‧光型修整面
8‧‧‧透鏡承載結構
81‧‧‧承載部
82‧‧‧連接部
M‧‧‧驅動單元
M1‧‧‧電磁閥
M2‧‧‧桿件
S‧‧‧鎖固件
G‧‧‧凹槽狀結構
W‧‧‧預定寬度
W1‧‧‧第一預定寬度
W2‧‧‧第二預定寬度
T‧‧‧倒角
L1‧‧‧第一光線
L11、L111、L112、L113‧‧‧第一投射光線
L12、L121、L122、L123‧‧‧第一反射光線
L13‧‧‧第一入射光線
L14‧‧‧第一消散光線
L2‧‧‧第二光線
L21‧‧‧第二投射光線
L22‧‧‧第二反射光線
I‧‧‧旋轉軸
A‧‧‧透鏡光軸
D‧‧‧透鏡直徑
R‧‧‧預定高度
α‧‧‧預定角度
β‧‧‧預定傾角
γ1‧‧‧第一預設角度
γ2‧‧‧第二預設角度
γ3‧‧‧第三預設角度
γ4‧‧‧第四預設角度
γ5‧‧‧第五預設角度
γ6‧‧‧第六預設角度
H‧‧‧水平面
E‧‧‧傾斜方向
x、y、z‧‧‧方向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光線投射裝置的其中一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光線投射裝置的另外一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光線投射裝置的其中一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光線投射裝置的另外一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5為圖1的光線投射裝置在近燈狀態下的V-V剖面線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6為圖1的光線投射裝置在近燈狀態下的V-V剖面線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7為圖1的光線投射裝置在遠燈狀態下的V-V剖面線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8為圖1的光線投射裝置在遠燈狀態下的V-V剖面線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遮板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10為圖9的X-X剖面線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其中一立體示意圖。
圖12為圖11的XI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另外一立體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再一立體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前視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後視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遮板結構的俯視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應用於光線投射裝置的其中一側視示意圖。
圖19為圖18的XIX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20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應用於光線投射裝置的另外一側視示意圖。
圖21為圖20的XX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22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又一立體示意圖。
圖23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再一立體示意圖。
圖24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其中一立體示意圖。
圖25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另外一立體示意圖。
圖26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再一立體示意圖。
圖27為圖25的XXVII-XXVII剖面線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28為圖27的XXVII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29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遮板結構的俯視示意圖。
圖30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其中一立體示意圖。
圖31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其中一立體示意圖。
圖32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另外一立體示意圖。
圖33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其中一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34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遮板結構的俯視示意圖。
圖35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其中一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6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其中一立體示意圖。
圖37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具有第一消光區域及第二消光區域的遮板結構應用於光線投射裝置中的側視示意圖。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所公開有關“光線投射裝置及其遮板結構”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發明的優點與效果。本發明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發明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發明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應理解,雖然本文中可能使用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來描述各種元件或者信號,但這些元件或者信號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或者一信號與另一信號。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第一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1至圖4以及圖6所示,圖1至圖4分別為本發明實施例光線投射裝置Q的立體分解及立體組合示意圖,圖6為光線投射裝置Q位於近燈狀態的主要架構示意圖。本發明提 供一種光線投射裝置Q,其包括一承載基座1、一第一反射結構2、一第二反射結構3、一第一發光結構4、一第二發光結構5、一透鏡結構6以及一遮板結構7。舉例來說,第一反射結構2及第二反射結構3可分別由多個不同曲率之曲面或單一曲面所組成,例如可通過以橢圓為基礎的曲面組成反射結構。另外,第一反射結構2及第二反射結構3可設置在承載基座1上,舉例來說,可利用鎖固件S(例如螺絲等)將第一反射結構2及第二反射結構3固定在承載基座1上,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舉例來說,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線投射裝置Q優選可應用於車燈裝置上,以通過遮板結構7切換車燈裝置的遠近燈狀態。然而,須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設置第二反射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5,而使得光線投射裝置Q僅產生近燈光型。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1至圖4所示,第一反射結構2及第二反射結構3可分別具有一相對於第一發光結構4及第二發光結構5的反射面(反射表面21及反射表面31),以反射第一發光結構4及第二發光結構5的所產生的光線。進一步來說,遮板結構7能於一第一位置(近燈狀態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遠燈狀態位置)之間往復擺動,藉此,通過遮板結構7的轉動(如圖5及圖7所示),以切換近燈及遠燈狀態。換句話說,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第一發光結構4被點亮時可產生近燈光型,而第一發光結構4及第二發光結構5同時被點亮且配合遮板結構7的轉動,可產生遠燈光型,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除了前述第一發光結構4及第二發光結構5分別點亮並配合遮板結構7的轉動而產生近燈或遠燈光型之外,優選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論在近燈狀態或遠燈狀態,第一發光結構4及第二發光結構5都同時點亮,並配合遮板結構7的轉動而分別產生近燈或遠燈光型。也就是說,同時點亮第一發光結構4及第二發光結構5時,第二發光結構5的光線可以通過第二反射結構3的反射表面31的反射,而對近光燈 型的熱區(Hot spot,法規中75R、50V以及50R之位置)有所貢獻。另外,值得說明的是,第一發光結構4及第二發光結構5可以是單一個發光二極體晶片(LED),或者是由多個發光二極體晶片所組成的封裝結構。另外,第一反射結構2相較於光線投射裝置Q可具有擴光之效果,第二反射結構3相較於光線投射裝置Q可具有聚光之效果,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6所示,第一反射結構2具有至少一第一焦點2a以及對應第一反射結構2的至少一第一焦點2a的至少一第二焦點2b。第二反射結構3具有一第一焦點3a及一對應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一焦點3a的第二焦點3b,其中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二焦點3b與第一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b彼此相對應設置。以本發明實施例來說,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二焦點3b與第一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b彼此重合,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換句話說,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二焦點3b可鄰近地設置在第一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b的周圍。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1至圖4以及圖5至圖8所示,圖5及圖7分別為光線投射裝置Q在近燈及遠燈狀態下的立體剖面示意圖,圖8為光線投射裝置Q位於遠燈狀態的主要架構示意圖。詳細來說,承載基座1具有一第一承載面111以及一與第一承載面111互不共平面的第二承載面121。第一發光結構4可設置在第一承載面111上,以產生一第一光線L1,第二發光結構5可設置在第二承載面121上,以產生一第二光線L2。值得說明的是,第一發光結構4及第二發光結構5可設置在一電路基板(圖中未標號)上,並通過電路基板而將第一發光結構4及第二發光結構5設置在承載基座1上。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6所示,第一發光結構4對應於第一反射結構2的至少一第一焦點2a,第二發光結構5對應於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一焦點3a。值得說明的是,當第一反射結構2只具有 一個第一焦點2a時,第一發光結構4可直接設置在第一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2a上,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反射結構2以可以具有兩個彼此分離的第一焦點2a(圖中未示出),以及兩個分別對應於第一反射結構2的兩個第一焦點2a的第二焦點2b(圖中未示出)。再者,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二反射結構3也可以具有兩個彼此分離的第一焦點3a(圖中未示出),以及兩個分別對應於第二反射結構3的兩個第一焦點3a的第二焦點3b(圖中未示出)。換句話說,當第一反射結構2及第二反射結構3分別具有兩個以上的第一焦點(2a、3a)及第二焦點(2b、3b)時,即代表第一反射結構2及第二反射結構3分別為一具有兩個光軸以上的反射結構或多個光軸的反射結構。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1至8所示,第一發光結構4及第二發光結構5同時點亮時,通過第二反射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5的配置,不僅在近燈狀態下對近光燈型的熱區有所貢獻,還可以在遠燈狀態下用來補強第一反射結構2及第一發光結構4所無法達到的遠燈光型的照明區域的亮度。另外,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第二反射結構3的尺寸可以是小於第一反射結構2的尺寸,也就是說,由圖6來看,第一反射結構2的投影面積可大於第二反射結構3的投影面積,同時,第一反射結構2的正投影面積也可以完全遮蓋住第二反射結構3的正投影面積,也就是說,由上向下(y方向)俯視(第一反射結構2朝第二反射結構3的方向)時,第二反射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5都完全被第一反射結構2所遮蔽。另外,如圖5所示,第一反射結構2的總反射面的表面積大於第二反射結構3的總反射面的表面積,且第一反射結構2的總反射面的表面積至少是第二反射結構3的總反射面的表面積的二倍以上。藉此,通過上述結構設計,能夠大幅地縮小光線投射裝置Q的整體體積,並能夠針對承載基座1進行結構上之改變,以提高光線投射裝置Q的散熱效率。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6所示,透鏡結構6具有一透鏡光軸A以及一位於透鏡光軸A上的透鏡焦點6a,其中,第一反射結構2的至少一第二焦點2b以及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二焦點3b可位於透鏡光軸A上或者是鄰近於透鏡光軸A。本發明將以第一反射結構2的至少一第二焦點2b以及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二焦點3b位於透鏡光軸A上且與透鏡焦點6a相互重合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制。另外,值得說明的是,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由於第二反射結構3的尺寸可以是小於第一反射結構2的尺寸,所以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一焦點3a可位於透鏡焦點6a與第一反射結構2的至少一第一焦點2a之間(如圖6所示)或者是第一反射結構2的至少一第一焦點2a的正下方。再者,值得說明的是,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透鏡結構6可具有一透鏡直徑D,第二反射結構3的底部至頂端部32之間可具有一預定高度R,其中預定高度R的尺寸可以介於D/7至D/2之間。
接著,請復參閱圖3、圖4、圖5及圖7所示,並同時配合圖6所示,詳細來說,承載基座1還進一步包括一凹設於第一承載面111下方的容置槽13,第二反射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5可設置在容置槽13中,第二承載面121可位於容置槽13的底面上。以圖5及圖8的實施方式來說,第一承載面111可平行於透鏡光軸A,第一承載面111及第二承載面121之間呈傾斜設置,而使得第一承載面111及第二承載面121之間具有一介於7度至90度之間的預定角度α,優選地,預定角度α可以介於12.5度至35度之間。另外,舉例來說,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承載面111及第二承載面121之間也可大致呈平行設置。須注意的是,當第一承載面111與第二承載面121相互平行時,第一承載面111及第二承載面121所面向的方向大致都是朝向一預定方向y(朝向水平面以上),然本發明不以垂直於水平面的方向為限制,例如圖5至圖8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第二承載面121可以呈傾斜設置並朝面向水平面 以上設置。也就是說,第一承載面111以及第二承載面121所面向的預定方向y都是朝向一水平面以上的方向。藉此,如圖6所示,第一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其中一部份的第一投射光線L11的投射方向與第二發光結構5所產生的其中一部份的第二投射光線L21的投射方向仍然都是朝向水平面以上的分別投射到第一反射結構2及第二反射結構3。
接著,請復參閱圖3、圖4、圖5及圖7所示,詳細來說,承載基座1可具有一第一承載板11以及一凸出於第一承載板11的第二承載板12,第一承載面111可設置於第一承載板11上,第二承載面121可設置於第二承載板12上,且第一承載板11(或第一承載面111)及第二承載板12(或第二承載面121)兩者也可呈傾斜狀設置。容置槽13可形成在第一承載板11與第二承載板12之間,且容置槽13可被一連接於第一承載板11及第二承載板12之間的連接板14所環繞。換句話說,通過將第二承載板12凸設於第一承載板11上,不僅可以降低材料成本,同時還能因為第一承載板11、連接板14及第二承載板12三者呈階梯狀的外型,且第一發光結構4及第二發光結構5分別設置在第一承載板11及第二承載板12上的緣故,使得第一發光結構4及第二發光結構5彼此交錯而使得熱源分散,同時,散熱面積也能增大,進而增加散熱效率。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3、圖4、圖5及圖7所示,承載基座1還進一步包括多個散熱結構15,多個散熱結構15(例如散熱鰭片)可設置在一相對於第一承載面111的第一熱散逸表面112上,或者是一相對於第二承載面121的第二熱散逸表面122上,且多個散熱結構15可朝向一遠離第一承載面111的方向及朝向一遠離第二承載面121的方向延伸(水平面以下的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第二承載板12是通過連接板14而凸設於第一承載板11,所以,設置在第一熱散逸表面112上的散熱結構15的延伸長度,可大於設置在第二熱散逸表面122上的散熱結構15的延伸長度,以大幅 提升散熱效率。同時,連接板14也會被設置在第一熱散逸表面112上的散熱結構15所圍繞。值得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光線投射裝置Q也可以進一步包括一風扇結構(圖中未示出),且風扇結構可設置在承載基座1上。舉例來說,承載基座1上還進一步包括一用於固定風扇結構的固定部16,固定部16可設置在第一熱散逸表面112或第二熱散逸表面122上。藉此,通過第一承載板11及第二承載板12之間的高度差及尺寸差,而達到較好的散熱效果。
接著,請復參閱圖1至圖4所示,光線投射裝置Q還可進一步包括一透鏡承載結構8,透鏡承載結構8可設置在承載基座1上,且透鏡結構6可設置在透鏡承載結構8上。詳細來說,承載基座1還進一步包括一設置在第一承載板11上且用於固定透鏡承載結構8的固持部17,透鏡承載結構8還進一步包括一用於設置透鏡結構6的承載部81以及一連接於承載部81且用於將透鏡承載結構8設置在承載基座1的固持部17上的連接部82。
接著,請復參閱圖1至圖4所示,光線投射裝置Q的遮板結構7可沿著一旋轉軸I來回擺動地設置在承載基座1上,且遮板結構7設置在第一反射結構2以及第二反射結構3之間。進一步來說,遮板結構7能夠被一驅動單元M所驅動,舉例而言,驅動單元M可具有一電磁閥M1以及一被電磁閥M1所控制的桿件M2,桿件M2可帶動遮板結構7的一連動部(圖中未標號)而使遮板結構7沿著旋轉軸I轉動。需說明的是,本發明不以圖式中所示的驅動單元M的形式為限,本領域技術人員當可了解現有驅動單元M的其他實施方式。另外,以本發明實施例來說,遮板結構7為一用於產生明暗截止線(cut-off line)的明暗截止線遮板(cut-off plate)。藉此,如圖6所示,當第一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第一光線L1及第二發光結構5所產生的第二光線L2能夠通過遮板結構7,而產生符合法規之光型。也就是說,明暗截止線為符合一汽車前 照燈近燈法規之光型。需特別說明的是,遮板結構7的詳細特徵容於後續實施例中再行說明。
接著,請復參閱圖6及圖8所示,以下將進一步說明第一光線L1及第二光線L2的路徑。舉例來說,如圖6所示,第一反射結構2具有一個第一焦點2a以及一個對應於第一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2a的第二焦點2b,且第二反射結構3具有一個第一焦點3a以及一個對應於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一焦點3a的第二焦點3b,同時,第一發光結構4可包括一個發光元件(一個發光二極體晶片或是由多個發光二極體晶片所封裝成的一個發光二極體陣列,優選的為單一個發光二極體晶片),第二發光結構5可包括一個發光元件51,且第一發光結構4的發光元件係設置在第一反射結構2的至少一第一焦點2a上,第二發光結構5的發光元件51係設置在第二反射結構3的至少一第一焦點3a上,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換句話說,第一反射結構2也可以是具有多個第一焦點2a以及分別對應於第一反射結構2的多個第一焦點2a的多個第二焦點2b,且第二反射結構3也可以具有多個第一焦點3a以及分別對應於第二反射結構3的多個第一焦點3a的多個第二焦點3b。
另外,第一發光結構4及第二發光結構5也可以具有多個發光元件。再者,值得說明的是,雖然圖5中所示的發光元件51的邊緣與發光元件41呈45度傾斜設置,但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可以將發光元件51轉動一角度,使得發光元件51的邊緣與發光元件41呈平行設置。須注意的是,當發光元件51的兩個最遠距離的頂點所形成的連線平行於透鏡光軸A(如圖7所示),可進一步提高所產生的亮度或是更寬的光型。
承上述,如圖6所示,第二反射結構3的一光軸(圖中未示出)可以與透鏡光軸A相互交錯,且第二反射結構3的光軸傾斜於透鏡光軸A。另外,第一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一第一光線L1可包括至少一投射在第一反射結構2上的第一投射光線L11,至少一第一 投射光線L11通過第一反射結構2的反射,以形成通過(經過)第一反射結構2的至少一第二焦點2b的至少一第一反射光線L12。另外,第二發光結構5所產生的一第二光線L2包括一投射在第二反射結構3上的第二投射光線L21,第二投射光線L21通過第二反射結構3的反射,以形成通過(經過)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二焦點3b的第二反射光線L22。另外,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遮板結構7具有一頂側表面73,第二反射光線L22可先沿著頂側表面73後而通過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二焦點3b。
值得一提的是,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其中一部份的第一投射光線L11的投射方向與其中一部份的第二投射光線L21的投射方向都是朝向一預定方向y(上方)投射。舉例來說,如圖1至圖8的實施方式來說,由於第一承載面111及第二承載面121都是面向預定方向y,且第一發光結構4及第二發光結構5都是分別沿著第一承載面111及第二承載面121設置,使得其中一部份的第一投射光線L11的投射方向與其中一部份的第二投射光線L21的投射方向都是朝向上(水平面以上)的分別投射到第一反射結構2及第二反射結構3。
接著,請參閱圖8所示,圖8與圖6的差別在於:圖6為在近光燈的狀態下遮板結構7的位置,圖8為在遠光燈的狀態下遮板結構7的位置。也就是說,遮板結構7能沿著一旋轉軸I樞轉,遮板結構7與透鏡光軸A之間具有一預定樞轉角度,遮板結構7可以在預定樞轉角度的區間中向往復擺動,預定樞轉角度可介於15度至35度之間。藉此,通過遮板結構7的往復擺動,光線投射裝置Q可以在近燈或遠燈狀態中切換。
[第二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9及圖10所示,圖9及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遮板結構7的示意圖。需特別注意的是,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 遮板結構7可用於替代第一實施例中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優選可應用於第二發光結構5位於透鏡光軸A以下時的實施方式,或者是第二發光結構5位於透鏡光軸A以下且第一發光結構4位於透鏡光軸A上或以上。換句話說,以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線投射裝置Q而言,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一焦點3a至透鏡光軸A之間的距離大於第一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置2a至透鏡光軸A之間的距離。
承上述,詳細來說,遮板結構7包括一前側截止邊緣71、一後側截止邊緣72以及一頂側表面73。後側截止邊緣72與前側截止邊緣71彼此相對應設置,且頂側表面73可連接於前側截止邊緣71與後側截止邊緣72之間。當一光線通過前側截止邊緣71的遮擋後,可以通過遮板結構7而形成一符合汽車前照燈近燈法規的光型的明暗截止線。換句話說,前側截止邊緣71及後側截止邊緣72都位於遮板本體70上,且後側截止邊緣72與前側截止邊緣71彼此相對應設置,以形成一設置在遮板本體70上的光型調整部,且至少一光線通過光型調整部(如圖9所示,在其中一實施方式中,光型調整部可由前側轉折線段715、後側轉折線段725、轉折反射面735、第一連接線段736及第二連接線段737所形成)的遮擋,以形成一明暗截止線。另外,進一步來說,如圖10所示,前側截止邊緣71朝向後側截止邊緣72延伸的方向可定義為一傾斜方向E,當遮板結構7處於一近燈狀態位置時,頂側表面73的其中一部分可沿著傾斜方向E傾斜,頂側表面73的其中一部分與一水平面H之間或者是一光線投射裝置Q的透鏡光軸A之間,可具有一預定傾角β,預定傾角β可大於0度且小於30度,優選地,預定傾角β可介於1度至25度之間,更優選地,預定傾角β可介於15度至25度之間。此外,舉例來說,前側截止邊緣71可呈一弧形形狀。須說明的是,水平面H可與透鏡光軸A相互平行,或者是水平面H可與透鏡光軸A相互平行且重合。
承上述,如圖10所示,可進一步了解本發明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與現有技術最大的差別在於:頂側表面73的其中一部分是沿著傾斜方向E向後傾斜的,也就是說,頂側表面73的其中一部分是朝向第二發光結構5的設置位置傾斜延伸。藉此,當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應用於第一實施例的光線投射裝置Q中時,第二發光結構5所產生的第二反射光線L22可以沿著傾斜於水平面H或透鏡光軸A的頂側表面73的其中一部份,而投射至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二焦點3b。換句話說,第二發光結構5所產生的第二反射光線L22可以依序通過後側截止邊緣72、頂側表面73以及前側截止邊緣71。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10所示,遮板結構7還進一步包括一前側表面74以及一對應於前側表面74的後側表面75,前側表面74可連接於前側截止邊緣71,後側表面75可連接於後側截止邊緣72,以使得頂側表面73位於前側表面74與後側表面75之間。再者,前側截止邊緣71可包括一第一前側線段711、一第二前側線段712以及一連接於或位於第一前側線段711與第二前側線段712之間的前側轉折線段715,其中,前側轉折線段715相較於第一前側線段711及第二前側線段712可以為一傾斜線段。此外,後側截止邊緣72可包括一第一後側線段721、一第二後側線段722以及一連接於或位於第一後側線段721與第二後側線段722之間的後側轉折線段725。另外,頂側表面73可包括一第一反射面731、一第二反射面732、一連接於或位於第一反射面731與第二反射面732之間的轉折反射面735、一位於第一反射面731與轉折反射面735之間的第一連接線段736以及一位於第二反射面732與轉折反射面735之間的第二連接線段737。以第二實施例來說,第一反射面731、第二反射面732以及轉折反射面735都至少沿著傾斜方向E傾斜,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此外,優選地,前側轉折線段715的長度尺寸可小於後側轉折線段725的長度尺寸,然本發明不以 此為限換句話說,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只要前側轉折線段715能遮擋第一發光結構4及第二發光結構5的光線,且使得使光型符合法規即可。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9所示,第一反射面731、第二反射面732以及轉折反射面735都位於前側截止邊緣71與後側截止邊緣72之間。更進一步來說,第一反射面731可設置於第一前側線段711與第一後側線段721之間,第二反射面732可設置於第二前側線段712與第二後側線段722之間,轉折反射面735可設置於前側轉折線段715與後側轉折線段725之間。另外,第一連接線段736以及第二連接線段737可設置於前側截止邊緣71與後側截止邊緣72之間,且轉折反射面735設置於第一連接線段736與第二連接線段737之間,其中,第一連接線段736與第二連接線段737兩者呈非平行設置。
藉此,相較於現有技術,由於現有技術的後側表面75與前側表面74等高(第一前側線段711與第一後側線段721等高,第二前側線段712與第二後側線段722等高,前側轉折線段715與後側轉折線段725等高),所以當此種遮板結構7應用於第二發光結構5位於透鏡光軸A以下的實施方式時,第二發光結構5的第二反射光線L22將會被現有技術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的後側表面75所遮蔽。然而,由於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的頂側表面73的其中一部分可沿著傾斜方向E傾斜,而使得頂側表面73的其中一部分與一水平面H之間或者是一光線投射裝置Q的透鏡光軸A之間具有一預定傾角β,進而提高投射到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二焦點3b上的第二光線L2的穿透量。舉例來說,預定傾角β可大於0度且小於30度,優選地,預定傾角β可介於1度至25度之間,更優選地,預定傾角β可介於15度至25度之間。換句話說,由於遮板結構7的頂側表面73的其中一部分可沿著傾斜方向E傾斜,因此能夠使第二光線L2進一步對於近光燈型的熱區 (Hot spot)有所貢獻。另外,需說明的是,水平面H(x-z平面)為一虛擬的表面,其大致上與透鏡光軸A相互平行。
[第三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11至圖14所示,並適時地配合圖15及圖16所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可應用於光線投射裝置Q中的遮板結構7,由圖9與圖11的比較可知,第三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最大的差別在於:第三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具有相對於遮板結構7整體的凹槽狀結構G,另外,第三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的第一反射面731及第二反射面732也可以為大致平行於透鏡光軸A設置。詳細來說,遮板結構7可包括一前側截止邊緣71、一後側截止邊緣72以及一頂側表面73。後側截止邊緣72與前側截止邊緣71彼此相對應設置,頂側表面73可連接於前側截止邊緣71與後側截止邊緣72之間。另外,前側截止邊緣71朝向後側截止邊緣72延伸的方向定義為一傾斜方向E,頂側表面73的其中一部分與一水平面H或者是一透鏡光軸A之間或者是一光線投射裝置Q的透鏡光軸A之間,可具有一預定傾角β。舉例來說,預定傾角β可大於0度且小於30度,優選地,預定傾角β可介於1度至25度之間,更優選地,預定傾角β可介於15度至25度之間。藉此,至少一光線通過前側截止邊緣71及/或後側截止邊緣72的遮擋後,可以形成一符合汽車前照燈近燈法規的光型的明暗截止線。
接著,請復參閱圖11至圖14所示,遮板結構7還進一步包括一前側表面74以及一對應於前側表面74的後側表面75,前側表面74可連接於前側截止邊緣71,後側表面75可連接於後側截止邊緣72,以使得頂側表面73位於前側表面74與後側表面75之間。再者,前側截止邊緣71可包括一第一前側線段711、一第二前側線段712以及一連接於或位於第一前側線段711與第二前 側線段712之間的前側轉折線段715,其中,前側轉折線段715相較於第一前側線段711及第二前側線段712可以為一傾斜線段。此外,後側截止邊緣72可包括一第一後側線段721、一第二後側線段722以及一連接於或位於第一後側線段721與第二後側線段722之間的後側轉折線段725。需說明的是,第三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的前側截止邊緣71還可進一步包括一連接於第一前側線段711的第三前側線段713以及一連接於第二前側線段712的第四前側線段714。另外,後側截止邊緣72還進一步包括一連接於第一後側線段721的第三後側線段723以及一連接於第二後側線段722的第四後側線段724。值得說明的是,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前側線段711與第三前側線段713實質上可以為一相同線段,且第二前側線段712與第四前側線段714實質上可以為一相同線段。值得說明的是,第一前側線段711可設置於第三前側線段713與前側轉折線段715之間,第一後側線段721可設置於第三後側線段723與後側轉折線段725之間。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11至圖14所示,頂側表面73可包括一第一反射面731、一第二反射面732以及一連接於或位於第一反射面731與第二反射面732之間的轉折反射面735。另外,相較於第二實施例來說,第三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還進一步包括一第三反射面733以及一第四反射面734。再者,頂側表面73還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連接線段736以及一第二連接線段737,第一連接線段736以及第二連接線段737可設置於前側截止邊緣71與後側截止邊緣72之間,且轉折反射面735可設置於第一連接線段736與第二連接線段737之間,優選地,第一連接線段736與第二連接線段737兩者可呈非平行設置,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換句話說,第一連接線段736也是設置於轉折反射面735與第三反射面733之間,第二連接線段737也是設置於轉折反射面735與第四反射面734之間。
承上述,詳細來說,第一反射面731設置於第三前側線段713與第三後側線段723之間,第二反射面732設置於第四前側線段714與第四後側線段724之間,轉折反射面735設置於前側轉折線段715與後側轉折線段725之間。第三反射面733設置於第一反射面731以及轉折反射面735之間,第四反射面734設置於第二反射面732以及轉折反射面735之間。換句話說,第一反射面731設置於第三前側線段713、第三後側線段723以及第三反射面733之間,第二反射面732設置於第四前側線段714、第四後側線段724以及第四反射面734之間,轉折反射面735可設置於前側轉折線段715與後側轉折線段725之間。值得說明的是,第一反射面731與第三反射面733兩者之間互不共平面,且第二反射面732與第四反射面734兩者之間互不共平面。優選地,以第三實施例而言,第一反射面731以及第二反射面732可以與水平面H或透鏡光軸A呈大致平行設置或者是與光線投射裝置Q的透鏡光軸A呈平行設置。值得說明的是,以第三實施例而言,通過第一反射面731以及第二反射面732可以與水平面H呈平行設置或者是與光線投射裝置Q的透鏡光軸A呈平行設置的方式,可以增加光線投射裝置Q擴光區域(例如ECE R98法規中的25L2、25R1、25L3、25R2、15L以及15R的位置,或者是ECR R112法規中的25L及25R的位置)的亮度。
承上述,頂側表面73的第三反射面733、第四反射面734以及轉折反射面735相對於遮板結構7呈一凹槽狀結構G。換句話說,凹槽狀結構G凹設於頂側表面73,且凹槽狀結構G設置於前側截止邊緣71與後側截止邊緣72之間,同時,凹設於頂側表面73的凹槽狀結構G的一轉折反射面735至少沿著傾斜方向E傾斜。藉此,第二發光結構5所產生的至少一光線能依序通過後側截止邊緣72、轉折反射面735以及前側截止邊緣71,且至少一光線通過前側截止邊緣71的遮擋後,可以形成一明暗截止線。
接著,請復參閱圖11至圖14所示,遮板結構7還可還進一步包括一餘光反射板7R1,餘光反射板7R1可設置於前側表面74上,且餘光反射板7R1具有一餘光反射面7R1S。通過餘光反射板7R1的設置能夠進一步提供暗區餘光區域(法規上的Zone III區域)的照明。另外,進一步來說,當位於一近燈狀態時,餘光反射面7R1S還能與水平面H之間具有一介於10度至50度之間的角度,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換句話說,餘光反射面7R1S的角度可以依據前述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反射結構2上的反射板22(如圖6及圖18所示)決定其角度。
接著,請復參閱圖11及圖15至圖17所示,遮板結構7還可還進一步包括一光型修整板7R2,光型修整板7R2可設置於前側表面74上,且光型修整板7R2可具有一光型修整面7R2S。舉例來說,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遮板結構7可還進一步包括兩個光型修整板7R2,兩個光型修整板7R2都設置於前側表面74上,且兩個光型修整板7R2分別位於餘光反射板7R1的兩相反側邊。另外,通過光型修整板7R2的設置,可以在遠燈狀態下,修整遠燈狀態下的照明範圍。值得說明的是,具有光型修整板7R2的遮板結構7優選可以應用於採用非連晶式的第一發光結構4或第二發光結構5。另外,如圖22及圖23所示,遮板結構7中的光型修整板7R2及餘光反射板7R1可以擇一設置、同時設置或是都不設置,其同樣能利用凹槽狀結構G而達到提高發光效率的效果。
接著,請參閱圖18至圖21所示,圖18為遮板結構7位於一近燈狀態的示意圖,圖20為遮板結構7位於一遠燈狀態的示意圖,以下將進一步具體說明光線投射在遮板結構7上的路徑。需說明的是,優選地,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不論遮板結構7位於一近燈狀態或是遠燈狀態,第一發光結構4以及第二發光結構5可都同時分別產生第一光線L1以及第二光線L2。詳細來說,如圖18及圖19所示,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線投射裝置Q的第一 反射結構2還可以進一步包括一反射板22,第一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一第一光線L1可包括至少一投射在第一反射結構2上的第一投射光線L11,其中一部份的第一投射光線L111可投射至第一反射結構2的反射表面21,另外一部份的第一投射光線L112可投射至第一反射結構2的反射板22上。其中一部份的第一投射光線L111通過第一反射結構2的反射表面21的反射,以形成通過(經過)第一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b的其中一部份的第一反射光線L121。另外一部份的第一投射光線L112通過第一反射結構2的反射板22的反射,以形成一投射到遮板結構7的餘光反射板7R1的餘光反射面7R1S上的另外一部份的第一反射光線L122。另外一部份的第一反射L122通過遮板結構7的餘光反射板7R1的反射,以形成一投射到透鏡結構6上的第一入射光線L13。藉此,通過餘光反射板7R1及反射板22的設置,能夠使得第一入射光線L13朝水平面以上的方向投射。換句話說,第一入射光線L13能提供暗區餘光區域(法規上的Zone III區域)的照明。另外,值得說明的是,第一投射光線L11還可包括又一部份的第一投射光線(圖中未示出),又一部份的的第一投射光線可投射到第一反射結構2的反射表面21上,且又一部份的的第一投射光線通過反射表面21的反射後,能形成一投射到遮板結構7的第一反射面731及第二反射面732上的又一部份的第一反射光線(圖中未示出),又一部份的第一反射光線能被第一反射面731及第二反射面732所反射,以形成投射到近光燈型的熱區左右兩側的區域(例如ECE R112法規中25R及25L的位置,或者是ECE R98的25L2、25R1、25L3、25R2、15L以及15R的位置),而作為產生擴光效果用。
承上述,如圖19所示,第二發光結構5所產生的一第二光線L2包括一投射在第二反射結構3上的第二投射光線L21,第二投射光線L21通過第二反射結構3的反射,以形成通過(經過)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二焦點3b的第二反射光線L22。另外,以本發明實 施例而言,第二反射光線L22可先沿著遮板結構7的凹槽狀結構G後而通過第二反射結構3的第二焦點3b。另外,值得說明的是,在遠燈狀態下,光型修整板7R2可用於修整遠光燈的光型,以使得遠光燈的光型更為俐落。
[第四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24所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一種可應用於光線投射裝置Q中的遮板結構7,由圖24與圖23的比較可知,第四實施例與第三實施例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第四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還可進一步包括一消光區域。且消光區域可鄰近於前側截止邊緣71。舉例來說,消光區域可包括一第一消光區域76以及一第二消光區域77。同時,通過第一消光區域76以及第二消光區域77的設置,還能進一步減少投射在水平線(HH線)以上的雜散的光線。另外,需特別說明的是,第四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的其他特徵與前述實施例相仿,在此不再贅述。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24所示,遮板結構7可一遮板本體70、一光型調整部、一第一消光區域76以及一第二消光區域77。光型調整部可設置在遮板本體70上,第一消光區域76可設置在遮板本體70上,且位於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一側邊。同時,第二消光區域77可設置在遮板本體70上,且位於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二側邊。
更進一步來說,請復參閱圖24所示,請一併配合前述實施例對於前側截止邊緣71、後側截止邊緣72、頂側表面73、前側表面74及後側表面75的說明。詳細來說,遮板結構7可包括一遮板本體70、一前側截止邊緣71、一後側截止邊緣72、一頂側表面73、一第一消光區域76以及一第二消光區域77。前側截止邊緣71可位於遮板本體70上,且後側截止邊緣72可位於遮板本體70上。此外,後側截止邊緣72與前側截止邊緣71彼此相對應設置,以形成一設置在遮板本體70上的光型調整部。至少一光線通過光型 調整部的遮擋,以形成一明暗截止線。另外,頂側表面73可位於遮板本體70上,且頂側表面73可連接於前側截止邊緣71與後側截止邊緣72之間。
承上述,值得說明的是,如圖24所示,前側截止邊緣71可如同前述實施例之說明,其可包括一第一前側線段711、一第二前側線段712以及一連接於或位於第一前側線段711與第二前側線段712之間的前側轉折線段715,其中,前側轉折線段715相較於第一前側線段711及第二前側線段712可以為一傾斜線段。此外,遮板結構7的前側截止邊緣71還可進一步包括一連接於第一前側線段711的第三前側線段713以及一連接於第二前側線段712的第四前側線段714。同時,第一前側線段711可連接於或位於第三前側線段713與前側轉折線段715之間,第二前側線段712可連接於或位於第四前側線段714與前側轉折線段715之間。值得說明的是,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前側線段711與第三前側線段713可以為一相同的延續線段或不同斜率的線段,且第二前側線段712與第四前側線段714可以為一相同線段或不同斜率的線段。
承上述,如圖26所示,後側截止邊緣72可如同前述實施例之說明,其可包括一第一後側線段721、一第二後側線段722以及一連接於或位於第一後側線段721與第二後側線段722之間的後側轉折線段725。此外,遮板結構7的後側截止邊緣72還可進一步包括一連接於第一後側線段721的第三後側線段723以及一連接於第二後側線段722的第四後側線段724。同時,第一後側線段721可連接於或位於第三後側線段723與後側轉折線段725之間,第二後側線段722可連接於或位於第四後側線段724與後側轉折線段725之間。
承上述,進一步來說,頂側表面73可連接於前側截止邊緣71與後側截止邊緣72之間,且頂側表面73的其中一部分是沿著傾斜方向向後傾斜的。另外,頂側表面73可包括一第一反射面731、 一第二反射面732以及一連接於或位於第一反射面731與第二反射面732之間的轉折反射面735。另外,頂側表面73還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三反射面733以及一第四反射面734。此外,頂側表面73還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連接線段736以及一第二連接線段737,第一連接線段736以及第二連接線段737可設置於前側截止邊緣71與後側截止邊緣72之間,且轉折反射面735可設置於第一連接線段736與第二連接線段737之間,且第一連接線段736與第二連接線段737兩者可呈平行或非平行設置,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換句話說,第一連接線段736也是設置於轉折反射面735與第三反射面733之間,第二連接線段737也是設置於轉折反射面735與第四反射面734之間。
接著,請復參閱圖24所示,第一消光區域76可設置在遮板本體70的頂側表面73上,且第一消光區域76可位於光型調整部(在圖24的實施方式中,光型調整部可以為凹槽狀結構G)的一第一側邊(如圖29所示的右側)。另外,第二消光區域77可設置在遮板本體70的頂側表面73上,且第二消光區域77可位於光型調整部(在圖24的實施方式中,光型調整部可以為凹槽狀結構G)的一第二側邊(如圖29所示的左側),然本發明不以光型調整部的型態為限。後續說明內容(例如圖31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以其他光型調整部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24至圖26所示,並一併參閱圖27至圖28所示,以下將以第一消光區域76為一第一溝槽761,第二消光區域77為一第二溝槽771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24所示,第一溝槽761及第二溝槽771分別鄰近於前側截止邊緣71,第一溝槽761及第二溝槽771可沿著前側截止邊緣71設置。換句話說,第一溝槽761及第二溝槽771可設置在前側截止邊緣71與後側截止邊緣72之間。進一步來說,第一溝槽761可沿著第三前側線段713設置,第二溝槽771可沿著第四前側線段714設置。更進一步 來說,雖然圖中的實施方式為第一溝槽761、第二溝槽771及凹槽狀結構G呈非連續設置,但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溝槽761、凹槽狀結構G及第二溝槽771可為一彼此相連接的溝槽,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也就是說,當第一溝槽761及第二溝槽771彼此相連接時,遮板結構7仍具有部分的光型調整部(即,仍具有部分的凹槽狀結構G),以產生符合法規之光型。承上述,請復參閱圖24至圖28所示,遮板結構7還可如同前述實施例般的進一步包括一前側表面74,且前側截止邊緣71可連接於前側表面74。另外,第一溝槽761可具有一第一側表面7611及一連接於第一側表面7611的第二側表面7612,第二溝槽771具有一第三側表面7711及一連接於第三側表面7711的第四側表面7712。進一步來說,前側表面74、第一側表面7611、第二側表面7612及頂側表面73彼此依序相連,且前側表面74、第三側表面7711、第四側表面7712及頂側表面73彼此依序相連。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24、圖25及圖28所示,圖28為圖25的側視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圖,由圖24與圖25的比較可知,圖24的實施方式與圖25的實施方式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圖25的實施方式中,前側表面74與第一側表面7611之間、第一側表面7611與第二側表面7612之間、第二側表面7612與頂側表面73之間、前側表面74與第三側表面7711之間、第三側表面7711與第四側表面7712之間以及第四側表面7712與頂側表面73之間都具有一倒角T(請參閱圖28所示)。值得說明的是,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通過倒角T(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為導R角)的設置,可以使得光線進一步地雜亂化,以增加光線在倒角T上的漫射及/或散射作用,而達到增加消除雜光的效果。進一步來說,請復參閱圖28所示,圖28為為圖27的XXVIII部分的局部放大轉正示意圖。需特別注意的是,為便於說明,第一溝槽761與第二溝槽771的特徵將同步在圖28中進行說明。舉例來說,前側表面74與第一側表 面7611之間具有一介於5度至85度之間的第一預設角度γ1,前側表面74與第三側表面7711之間可具有一介於5度至85度之間的第二預設角度γ2。優選地,第一預設角度γ1及第二預設角度γ2可以介於35度至55度之間,更優選地,第一預設角度γ1及第二預設角度γ2可以為45度,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前側表面74與第二側表面7612之間可具有一介於0度至75度之間的第三預設角度γ3,前側表面74與第四側表面7712之間具有一介於0度至75度之間的第四預設角度γ4。換句話說,前側表面74與第二側表面7612(或是第四側表面7712)可以彼此平行或呈傾斜設置。此外,為使得第一溝槽761(或是第二溝槽771)適合脫模。第二側表面7612(或是第四側表面7712)可以具有一適合脫模的拔模角,此拔模角可大於或等於0度,即,拔模角優選可介於0度至75度之間,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優選地,第三預設角度γ3及第四預設角度γ4可介於1度至30度之間,更優選地,第三預設角度γ3及第四預設角度γ4可以為50度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再者,頂側表面73(第一反射面731)與第二側表面7612之間可具有一介於90度至165度之間的第五預設角度γ5,頂側表面73(第二反射面732)與第四側表面7712之間可具有一介於90度至165度之間的第六預設角度γ6。優選地,第五預設角度γ5及第六預設角度γ6可稍大於90度,更優選地,第五預設角度γ5及第六預設角度γ6可以為95度,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參閱圖29所示,並請復參閱圖25所示,頂側表面73可具有一預定寬度W,第一消光區域76可具有一第一預定寬度W1,第二消光區域77可具有一第二預定寬度W2,預定寬度W與第一預定寬度W1的比值可介於50至1.1之間,預定寬度W與第二預定寬度W2的比值可介於50至1.1之間,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第五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30所示,圖30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其中一立體示意圖,由圖30與圖24的比較可知,第五實施例與第四實施例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第五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消光區域76與第二消光區域77的配置方式不同於前述第四實施例。另外,需特別說明的是,第五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的其他特徵與前述實施例相仿,在此不再贅述。
接著,詳細來說,請復參閱圖30所示,第一消光區域76可為一第一覆層結構762,第二消光區域77可為一第二覆層結構772。舉例來說,第一覆層結構762及第二覆層結構772可以為一塗層(coating),例如可以為具有消光效果(或可稱吸光效果)的塗層結構,例如黑色塗層,另外,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覆層結構762及第二覆層結構772也可以為一具有光漫射效果的微結構層(例如粗糙表面)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當第一覆層結構762及第二覆層結構772為塗層時,第一覆層結構762及第二覆層結構772的吸光率(吸收率)可大於30%,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覆層結構762及第二覆層結構772也可以是一貼附在遮板結構7上的薄片狀結構,且薄片狀結構可具有消光效果(或可稱吸光效果)。進一步來說,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頂側表面73上的第一反射面731及第二反射面732上也可以設置有一具有反射效果的覆層結構(圖中未標號),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另外,以第五實施例而言,頂側表面73可具有一預定寬度W,第一覆層結構762可具有一第一預定寬度W1,第二覆層結構772可具有一第二預定寬度W2,預定寬度W與第一預定寬度W1的比值可介於50至1.1之間,預定寬度W與第二預定寬度W2的比值可介於50至1.1之間,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值得說明的是,雖然圖中的實施方式為第一覆層結構762、第二覆層結構772及凹槽狀結構G呈非連續設置,但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覆層結構762、第二覆層結構772及凹槽狀結構G可為一彼此相連接,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也就是說,當第一覆層結構762及第二覆層結構772彼此相連接時(即,形成一連續性的覆層結構),遮板結構7仍具有部分的光型調整部(即,仍具有部分的凹槽狀結構G),以產生符合法規之光型。
[第六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31所示,圖31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其中一立體示意圖,由圖31與圖24的比較可知,第六實施例與第四實施例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第六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的光型調整部與前述第四實施例不同。另外,需特別說明的是,第六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的其他特徵與前述實施例相仿,在此不再贅述。
詳細來說,如圖31所示,第六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的第一消光區域76可設置在遮板本體70的頂側表面73上,且第一消光區域76可位於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一側邊。另外,第二消光區域77可設置在遮板本體70的頂側表面73上,且第二消光區域77可位於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二側邊。進一步來說,相較於前述第四實施例而言,在圖31的實施方式中,光型調整部可由前側轉折線段715、後側轉折線段725、轉折反射面735、第一連接線段736及第二連接線段737所形成。也就是說,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也可以不具有凹槽狀結構G。即,可以在現有的明暗截止線遮板上設置第一消光區域76及第二消光區域77。另外,需特別說明的是,雖然圖31是以第一溝槽761及第二溝槽771作為第一消光區域76及第二消光區域77,然而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利用第一覆層結構762及第二覆層結構772作為第一消光區 域76及第二消光區域77,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值得說明的是,雖然圖31中的實施方式為第一溝槽761、第二溝槽771呈非連續設置,但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溝槽761及第二溝槽771可為一彼此相連接的溝槽(如圖32所示),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參閱圖32所示,圖32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另外一立體示意圖,由圖32與圖31的比較可知,在圖32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溝槽761及第二溝槽771呈連續設置,以形成一消光區域。當第一溝槽761及第二溝槽771彼此相連接時,遮板結構7仍具有部分的光型調整部,以產生符合法規之光型。本領域之相關人員,可以利用本發明所提的第一溝槽761、第二溝槽771、第一覆層結構762、第二覆層結構772或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結構,進行改良。換句話說,以圖25及圖30的實施方式來說,其第一消光區域76及第二消光區域77的設置方式也可以如圖32所示的使其相互連接,且當第一消光區域76及第二消光區域77彼此相連接時,遮板結構7仍具有部分沿著傾斜方向E傾斜的凹槽狀結構G。
[第七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33至圖35所示,圖33至圖35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遮板結構7的示意圖。由圖33與圖24的比較可知,第七實施例與第四實施例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第七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的第一消光區域76及第二消光區域77可以由一板體結構78所形成。另外,需特別說明的是,第七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的其他特徵與前述實施例相仿,在此不再贅述。
承上述,詳細來說,遮板結構7還可進一步包括一板體結構78,板體結構78可設置在遮板本體70上,板體結構78具有一朝向一第一預定方向(例如朝向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一側邊延伸,且沿 著遮板結構7的前側截止邊緣71延伸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781、一朝向一第二預定方向(例如朝向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二側邊延伸,且沿著遮板結構7的前側截止邊緣71延伸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782,以及一設置在第一延伸部781及第二延伸部782之間的本體部783。舉例來說,本體部783可設置在遮板本體70上,以使得板體結構78設置在遮板本體70上。另外,第一延伸部781與前側截止邊緣71之間可具有第一消光區域76,第二延伸部782與前側截止邊緣71之間可具有第二消光區域77。
承上述,換句話說,板體結構78與遮板本體70的前側截止邊緣71之間所形成的第一消光區域76及第二消光區域77,其功能相當於前述第四實施例中所示的第一溝槽761及第二溝槽771。另外,優選地,板體結構78的本體部783上可具有一與前側截止邊緣齊平的輪廓(圖中未標號),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第八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36所示,圖36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遮板結構的其中一立體示意圖,由圖36與圖30的比較可知,第八實施例與第五實施例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第八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的第一消光區域76及第二消光區域77可以完全覆蓋在頂側表面73的第一反射面731及第二反射面732上。另外,需特別說明的是,第八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的其他特徵與前述實施例相仿,在此不再贅述。
承上述,詳細來說,第一消光區域76可為一第一覆層結構762,第二消光區域77可為一第二覆層結構772,且第一覆層結構762及第二覆層結構772可完全覆蓋在頂側表面73的第一反射面731及第二反射面732上。另外,舉例來說,第一覆層結構762及第二覆層結構772的吸光率可大於30%,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第九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37所示,並同時配合圖1所示,圖37為具有第一消光區域76及第二消光區域77的遮板結構7應用於光線投射裝置Q中的側視示意圖,且圖37為圖1的XXXVII-XXXVII剖面線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另外,需特別說明的是,第九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的其他特徵與前述實施例相仿,在此不再贅述。另外,需特別說明的是,圖36中是以第四實施一中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作為舉例說明,然而,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應用其他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37所示,並同時配合圖18及圖20所示,需特說明的是,圖37僅繪出第一消光區域76及第二消光區域77所造成的影響。詳細來說,第一發光結構4以及第二發光結構5可都同時分別產生第一光線L1以及第二光線L2(須說明的是,第二光線L2的路徑請參閱前述實施例)。在圖37的實施方式中,第一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一第一光線L1還可進一步包括另外再一部份的第一投射光線L113,且另外再一部份的第一投射光線L113投射至第一反射結構2的反射表面21,通過反射表面21的反射,另外再一部份的第一投射光線L113可以形成投射至消光區域(第一消光區域76及/或第二消光區域77)上的另外再一部份的第一反射L123。進一步來說,投射至第一消光區域76及/或第二消光區域77上的另外再一部份的第一反射L123可以形成一不會進入透鏡結構6的第一消散光線L14,藉此,可以減少投射在水平線(光型模擬圖中的HH線)以上的雜散的光線。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線投射裝置Q及其遮板結構7,“消光區域”的技術方案,而能達 到減少投射在水平線以上的雜散的光線的效果。更進一步地,其能利用“第一消光區域76位於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一側邊”及“第二消光區域位於所述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二側邊”的技術方案,而能達到減少投射在水平線以上的雜散的光線的效果。換句話說,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結構7可應用於能切換遠近燈狀態的光線投射裝置Q,或者是應用於只有近燈狀態(不具有第二反射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5)的光線投射裝置Q。
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線投射裝置Q及其遮板結構7,還能利用“頂側表面73的其中一部分沿著傾斜方向E傾斜”的技術特徵,而可以達到提高集光效率的效果。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Claims (25)

  1. 一種遮板結構,其包括:一遮板本體;一前側截止邊緣,所述前側截止邊緣位於所述遮板本體上;一後側截止邊緣,所述後側截止邊緣位於所述遮板本體上,且所述後側截止邊緣與所述前側截止邊緣彼此相對應設置,以形成一設置在所述遮板本體上的光型調整部;一頂側表面,所述頂側表面位於所述遮板本體上,且所述頂側表面連接於所述前側截止邊緣與所述後側截止邊緣之間;以及一消光區域,所述消光區域鄰近於所述前側截止邊緣,其中,所述消光區域為一溝槽或者是一覆層結構。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遮板結構,其中,所述消光區域包括一第一消光區域以及一第二消光區域,所述第一消光區域位於所述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一側邊,所述第二消光區域位於所述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二側邊。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遮板結構,其中,所述第一消光區域與所述第二消光區域彼此相互連接。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遮板結構,其中,所述頂側表面具有一預定寬度,所述第一消光區域具有一第一預定寬度,所述第二消光區域具有一第二預定寬度,所述預定寬度與所述第一預定寬度的比值介於50至1.1之間,所述預定寬度與所述第二預定寬度的比值介於50至1.1之間。
  5. 如請求項2或3所述的遮板結構,其中,所述第一消光區域為一第一溝槽,所述第二消光區域為一第二溝槽,所述第一溝槽及所述第二溝槽分別鄰近於所述前側截止邊緣。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遮板結構,還進一步包括:一前側表面,所 述前側截止邊緣連接於所述前側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溝槽具有一第一側表面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側表面的第二側表面,所述第二溝槽具有一第三側表面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三側表面的第四側表面。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遮板結構,其中,所述前側表面與所述第一側表面之間具有一介於5度至85度之間的第一預設角度,所述前側表面與所述第三側表面之間具有一介於5度至85度之間的第二預設角度。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遮板結構,其中,所述前側表面與所述第二側表面之間具有一介於0度至75度之間的第三預設角度,所述前側表面與所述第四側表面之間具有一介於0度至75度之間的第四預設角度。
  9. 如請求項6所述的遮板結構,其中,所述頂側表面與所述第二側表面之間具有一介於90度至165度之間的第五預設角度,所述頂側表面與所述第四側表面之間具有一介於90度至165度之間的第六預設角度。
  10. 如請求項6所述的遮板結構,其中,所述前側表面與所述第一側表面之間、所述第一側表面與所述第二側表面之間、所述第二側表面與所述頂側表面之間、所述前側表面與所述第三側表面之間、所述第三側表面與所述第四側表面之間以及所述第四側表面與所述頂側表面之間都具有一倒角。
  11. 如請求項2或3所述的遮板結構,其中,所述第一消光區域為一第一覆層結構,所述第二消光區域為一第二覆層結構,所述第一覆層結構及所述第二覆層結構的吸光率大於30%。
  12. 如請求項2所述的遮板結構,還進一步包括:一板體結構,所述板體結構設置在所述遮板本體上,所述板體結構具有一朝向一第一預定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及一朝向一第二預定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前側截止邊緣之間 具有所述第一消光區域,所述第二延伸部與所述前側截止邊緣之間具有所述第二消光區域。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遮板結構,其中,所述前側截止邊緣朝向所述後側截止邊緣延伸的方向定義為一傾斜方向,所述頂側表面的其中一部分沿著所述傾斜方向傾斜,所述頂側表面的其中一部分與一水平面或者是一透鏡光軸之間具有一預定傾角,所述預定傾角的角度大於0度且小於30度。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遮板結構,還進一步包括:一前側表面以及一對應於所述前側表面的後側表面,其中,所述前側截止邊緣包括一第一前側線段、一第二前側線段以及一連接於或位於所述第一前側線段與所述第二前側線段之間的前側轉折線段,所述後側截止邊緣包括一第一後側線段、一第二後側線段以及一連接於或位於所述第一後側線段與所述第二後側線段之間的後側轉折線段。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遮板結構,其中,一凹槽狀結構凹設於所述頂側表面,且所述凹槽狀結構設置於所述前側截止邊緣與所述後側截止邊緣之間;其中,所述前側截止邊緣朝向所述後側截止邊緣延伸的方向定義為一傾斜方向;其中,凹設於所述頂側表面的所述凹槽狀結構的一轉折反射面至少沿著所述傾斜方向傾斜。
  16. 一種光線投射裝置,其包括:一承載基座;一第一反射結構,所述第一反射結構設置在所述承載基座上;一第一發光結構,所述第一發光結構設置在所述承載基座上,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一透鏡結構,所述透鏡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以及一遮板結構,所述遮板結構包括一遮板本體、一前側截止邊緣、一後側截止邊緣、一頂側表面以及一消光區域; 其中,所述前側截止邊緣位於所述遮板本體上;其中,所述後側截止邊緣位於所述遮板本體上,且所述後側截止邊緣與所述前側截止邊緣彼此相對應設置,以形成一設置在所述遮板本體上的光型調整部;其中,所述頂側表面位於所述遮板本體上,且所述頂側表面連接於所述前側截止邊緣與所述後側截止邊緣之間;其中,所述消光區域鄰近於所述前側截止邊緣;其中,所述消光區域為一溝槽或者是一覆層結構。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光線投射裝置,還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反射結構以及一第二發光結構,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設置在所述承載基座上,且所述第二反射結構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彼此相對應設置;其中,所述第二發光結構設置在所述承載基座上,其中,所述第二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二反射結構;其中,所述透鏡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二反射結構。
  18.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光線投射裝置,其中,所述消光區域包括一第一消光區域以及一第二消光區域,所述第一消光區域位於所述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一側邊,所述第二消光區域位於所述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二側邊。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光線投射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消光區域與所述第二消光區域彼此相互連接。
  20. 如請求項18所述的光線投射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消光區域為一第一溝槽,所述第二消光區域為一第二溝槽,所述第一溝槽及所述第二溝槽分別鄰近於所述前側截止邊緣,且所述第一溝槽及所述第二溝槽都沿著所述前側截止邊緣設置。
  21. 如請求項18所述的光線投射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消光區域為一第一覆層結構,所述第二消光區域為一第二覆層結構,所述第一覆層結構及所述第二覆層結構的吸光率大於30%。
  22. 如請求項18所述的光線投射裝置,還進一步包括:一板體結 構,所述板體結構設置在所述遮板本體上,所述板體結構具有一朝向一第一預定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及一朝向一第二預定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前側截止邊緣之間具有所述第一消光區域,所述第二延伸部與所述前側截止邊緣之間具有所述第二消光區域。
  23. 如請求項20所述的光線投射裝置,還進一步包括:一前側表面,所述前側截止邊緣連接於所述前側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溝槽具有一第一側表面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側表面的第二側表面,所述第二溝槽具有一第三側表面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三側表面的第四側表面;其中,所述前側表面與所述第一側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一預設角度,所述前側表面與所述第三側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二預設角度;其中,所述前側表面與所述第二側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三預設角度,所述前側表面與所述第四側表面之間具有一第四預設角度;其中,所述頂側表面與所述第二側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五預設角度,所述前側表面與所述第四側表面之間具有一第六預設角度。
  24. 一種遮板結構,其包括:一遮板本體;一光型調整部,所述光型調整部設置在所述遮板本體上;一第一消光區域,所述第一消光區域設置在所述遮板本體上,且位於所述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一側邊,其中,所述第一消光區域為一第一溝槽或者是一第一覆層結構;以及一第二消光區域,所述第二消光區域設置在所述遮板本體上,且位於所述光型調整部的一第二側邊,其中,所述第二消光區域為一第二溝槽或者是一第二覆層結構。
  25. 如請求項24所述的遮板結構,其中,所述第一覆層結構及所述第二覆層結構的吸光率大於30%。
TW107102945A 2018-01-26 2018-01-26 光線投射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TWI6505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2945A TWI650512B (zh) 2018-01-26 2018-01-26 光線投射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CN201810156445.7A CN110081383B (zh) 2018-01-26 2018-02-24 光线投射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CN201820266626.0U CN207935977U (zh) 2018-01-26 2018-02-24 光线投射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2945A TWI650512B (zh) 2018-01-26 2018-01-26 光線投射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0512B true TWI650512B (zh) 2019-02-11
TW201932751A TW201932751A (zh) 2019-08-16

Family

ID=63653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2945A TWI650512B (zh) 2018-01-26 2018-01-26 光線投射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07935977U (zh)
TW (1) TWI65051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3974B (zh) * 2019-04-08 2020-02-01 堤維西交通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投射式頭燈
CN111853702A (zh) * 2019-04-26 2020-10-30 堤维西交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投射式头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0512B (zh) * 2018-01-26 2019-02-11 誠益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線投射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35173U (zh) * 2016-08-05 2017-01-11 T Y C Brother Industrial Co Ltd 投射式頭燈
TWM536321U (zh) * 2016-09-07 2017-02-01 世正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結構
TWM548092U (zh) * 2017-03-24 2017-09-01 Chian Yih Optotech Co Ltd 車燈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26771B2 (ja) * 2007-03-15 2012-05-09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灯具ユニット
KR102289755B1 (ko) * 2014-12-24 2021-08-13 에스엘 주식회사 헤드 램프용 로우빔 쉴드
CN105444085B (zh) * 2015-12-14 2018-05-04 成都恒坤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遮光装置的光线收集装置及前照灯
TWI650512B (zh) * 2018-01-26 2019-02-11 誠益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線投射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35173U (zh) * 2016-08-05 2017-01-11 T Y C Brother Industrial Co Ltd 投射式頭燈
TWM536321U (zh) * 2016-09-07 2017-02-01 世正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結構
TWM548092U (zh) * 2017-03-24 2017-09-01 Chian Yih Optotech Co Ltd 車燈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3974B (zh) * 2019-04-08 2020-02-01 堤維西交通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投射式頭燈
CN111853702A (zh) * 2019-04-26 2020-10-30 堤维西交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投射式头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2751A (zh) 2019-08-16
CN207935977U (zh) 2018-10-02
CN110081383A (zh) 2019-08-02
CN110081383B (zh) 2021-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44076B1 (ko) 차량용 전조등
US9625114B2 (en) LED reflector optic for an automotive headlight
US8469565B2 (en) Vehicle light including multi-focal lens and plurality of lighting elements
TWI619624B (zh) 車燈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JP5869223B2 (ja) 車両用前照灯
US9273844B2 (en) Vehicular lamp
US8864351B2 (en) Vehicle headlamp
TW202020366A (zh) 車燈裝置及高速照明車燈模組
TWI650256B (zh) 智慧頭燈
TWM548092U (zh) 車燈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TWI650512B (zh) 光線投射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TWI651489B (zh) 智慧頭燈
JP5097653B2 (ja) 車両用照明灯具
JP2011081975A (ja) 車両用前照灯及びリフレクタユニット
CN117916514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发光装置
TWI637126B (zh)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JP2011100692A (ja) 車両用前照灯
JP2020135924A (ja) 車両用灯具
JP6889609B2 (ja) 車両用灯具
US7438456B2 (en) Vehicle headlight
CN108916797B (zh) 车灯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JP2013051032A (ja) 車両用前照灯システム
JP5640703B2 (ja) 車両用灯具
JP2003272413A (ja) 車両用前照灯
WO2023162906A1 (ja) 車両用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