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16797B - 车灯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灯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16797B
CN108916797B CN201710207136.3A CN201710207136A CN108916797B CN 108916797 B CN108916797 B CN 108916797B CN 201710207136 A CN201710207136 A CN 201710207136A CN 108916797 B CN108916797 B CN 1089167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dge
reflective
line segment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0713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16797A (zh
Inventor
王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an YIH Opt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an YIH Opt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an YIH Opt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an YIH Opt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20713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1679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167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167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167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167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灯装置及其遮板结构。遮板结构包括一前侧截止边缘、一后侧截止边缘以及一顶侧表面。后侧截止边缘与前侧截止边缘彼此相对应设置。顶侧表面连接于前侧截止边缘与后侧截止边缘之间。前侧截止边缘朝向后侧截止边缘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一倾斜方向,顶侧表面的一部分沿着倾斜方向倾斜,顶侧表面的该一部分与一水平面或者是一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预定倾角,预定倾角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30度。其中,至少一光线通过前侧截止边缘的遮挡而形成一明暗截止线。借此,本发明达到了提高集光效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车灯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切换远近灯状态的车灯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背景技术
首先,在现有车灯装置的设计中,远光灯与近光灯的诉求及规范要求不同,远光灯是要求聚光,以达到远距离照射的目的,而近光灯则要求扩光,以求在近距离中,达到视觉宽广的目的。因此,在车灯装置的设计概念中,通常是将远光灯及近光灯分开设计,也就是各有其专用的灯杯,以分别负责远光灯及近光灯的照明。例如,TW M353845号的“行车照明之车灯结构”,是通过各自分开的近灯及远灯模块,以达到近灯及远灯的切换功能。
接着,现有车灯装置的发光模块,可分为卤钨灯及HID灯(气体放电式灯,HighIntensity Discharge Lamp),其中卤钨灯的电弧长为5.6毫米(millimeter,mm),HID灯的电弧长为4.3毫米,其集光系统大多采用PES(Projector Ellipsoid System)。而HID灯的主要发光型态是集中在两个电极处,因此,远光灯的聚光可以由靠近光强极高的光点进行配光,而近光灯则可由远离高光强的电弧进行配光。然而,由于发光二极体(Light-emittingdiode,LED)的发光型态为均匀面光源,并没有特别突出的高光强区域,因此也较难在单一透镜的架构下设计出远近合一的车灯装置。另外,现有车灯装置若是要在单一透镜架构下设计出远近合一的车灯装置,其整体的体积将会较大,且发光强度也仅能达到符合法规规范的门槛值。
接着,现有设置于车用前照灯的发光二极体模块为了要模仿卤钨灯丝及HID灯的电弧长度及大小,都是采用连续式的连晶式发光二极体封装态样,且因在单一光轴及单一焦点的情况下,只能够使用单一发光模块,因此目前大多采用1毫米*1毫米大小的发光二极体作为基础进行封装。而连续式的连晶式发光二极体封装态样所指的是通过共晶制程或其他制程将多个发光二极体晶片封装于硅基板上,因此使得发光二极体的晶粒(晶片,Chip)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为0.2毫米以下,甚至可以小到0.05毫米以下。由于多个发光二极体彼此之间的间距较小,因此可以将其视为连续式的发光体。然而,此种连续式的连晶式发光二极体封装态样,在相同亮度下,其价格为通过一般制程所制造的照明用发光二极体的10倍以上。即,一般制程所封装的照明用发光二极体是将单一颗发光二极体的晶粒(晶片,Chip)直接封装,或是将两颗或三颗以上的发光二极体的晶粒直接进行封装。换句话说,使用此类发光二极体的封装,为非连晶的架构。再者,非连晶式态样所封装成的发光二极体所指的是每一个发光二极体的晶粒之间的距离大于0.2毫米或是0.5毫米,甚至每一个发光二极体的晶粒之间的距离可以到4毫米。
此外,现有车灯装置在近灯状态时通常只会点亮位于透镜光轴以上的发光结构,在远灯状态(遮板结构转下时)才会点亮位于透镜光轴以下的发光结构。然而,此种方式无法有效利用发光结构。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利用发光二极体作为照明光源,且能够在单一透镜下达到近灯及远灯的切换功能,同时利用遮板结构与车灯装置之间的配置关系,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然成为该项所属技术领域人士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灯装置,以改善车辆头灯的集光效果,且缩小整体车灯装置的体积。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遮板结构,其包括一前侧截止边缘、一后侧截止边缘以及一顶侧表面。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彼此相对应设置。所述顶侧表面连接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其中,所述前侧截止边缘朝向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一倾斜方向,所述顶侧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所述倾斜方向倾斜,所述顶侧表面的该一部分与一水平面或一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预定倾角,所述预定倾角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30度。其中,至少一光线通过所述前侧截止边缘的遮挡而形成一明暗截止线。
更进一步地,所述遮板结构还包括:一前侧表面以及对应于所述前侧表面的一后侧表面,其中,所述前侧截止边缘包括一第一前侧线段、一第二前侧线段以及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前侧线段与所述第二前侧线段之间的一前侧转折线段,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包括一第一后侧线段、一第二后侧线段以及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后侧线段与所述第二后侧线段之间的一后侧转折线段。
更进一步地,所述顶侧表面包括一第一反射面、一第二反射面以及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之间的一转折反射面,其中,所述第一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前侧线段与所述第一后侧线段之间,所述第二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二前侧线段与所述第二后侧线段之间,所述转折反射面设置于所述前侧转折线段与所述后侧转折线段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顶侧表面还包括一第一连接线段以及一第二连接线段,所述第一连接线段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线段都设置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且所述转折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线段与所述第二连接线段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段与所述第二连接线段两者呈非平行设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前侧截止边缘呈一弧形形状。
更进一步地,所述前侧转折线段的长度小于所述后侧转折线段的长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前侧截止边缘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前侧线段的一第三前侧线段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前侧线段的一第四前侧线段,所述后侧截止边缘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后侧线段的一第三后侧线段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后侧线段的一第四后侧线段。
更进一步地,所述顶侧表面包括一第一反射面、一第二反射面以及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之间的一转折反射面,其中,所述第一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三前侧线段与所述第三后侧线段之间,所述第二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四前侧线段与所述第四后侧线段之间,所述转折反射面设置于所述前侧转折线段与所述后侧转折线段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遮板结构还包括:一第三反射面以及一第四反射面,所述第三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转折反射面之间,所述第四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转折反射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水平面或所述透镜光轴呈大体平行设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遮板结构还包括:一余光反射板,所述余光反射板设置于所述前侧表面上,且所述余光反射板具有一余光反射面,其中,所述余光反射面与所述水平面或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介于10度至50度之间的角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遮板结构还包括:两个光型修整板,两个所述光型修整板都设置于所述前侧表面上,且两个所述光型修整板分别位于所述余光反射板的两个相反侧边。
更进一步地,所述遮板结构还包括:一光型修整板,其中,所述光型修整板设置于所述前侧表面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明暗截止线为符合一汽车前照灯近灯法规的光型。
更进一步地,所述顶侧表面的所述第三反射面、所述第四反射面以及所述转折反射面相对于所述遮板结构呈一凹槽状结构。
本发明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灯装置,其包括一承载基座、一第一反射结构、一第二反射结构、一第一发光结构、一第二发光结构、一透镜结构以及一遮板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焦点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焦点的至少一个第二焦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彼此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其中,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透镜结构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的透镜焦点,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焦点以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所述遮板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板上,所述遮板结构包括一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相对应设置的一后侧截止边缘以及连接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的一顶侧表面,其中,所述前侧截止边缘朝向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一倾斜方向,所述顶侧表面沿着所述倾斜方向倾斜,所述顶侧表面与一水平面或一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预定倾角,所述预定倾角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30度。其中,至少一光线通过所述前侧截止边缘的遮挡而形成一明暗截止线。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分别位于所述透镜光轴的两相反侧边。
更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基座具有一第一承载面以及一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一承载面以及所述第二承载面所面向的方向都是朝向一水平面方向以上的方向,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包括投射在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上的一第一投射光线,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包括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的一第二投射光线,且所述第一投射光线的一部分的投射方向与所述第二投射光线的一部分的投射方向都是朝向一预定方向投射。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包括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的一第二投射光线,所述第二投射光线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反射而形成沿着所述顶侧表面且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的一第二反射光线。
更进一步地,所述遮板结构能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往复摆动。
本发明所采用的再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遮板结构,其包括一前侧截止边缘、一后侧截止边缘、一顶侧表面以及一凹槽状结构。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彼此相对应设置,其中,所述前侧截止边缘朝向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一倾斜方向。所述顶侧表面连接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所述凹槽状结构凹设于所述顶侧表面,且所述凹槽状结构设置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其中,凹设于所述顶侧表面的所述凹槽状结构的一转折反射面至少沿着所述倾斜方向倾斜。其中,至少一光线依序通过所述后侧截止边缘、所述转折反射面以及所述前侧截止边缘,至少一所述光线通过所述前侧截止边缘的遮挡而形成一明暗截止线。
本发明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是,一种车灯装置,其包括一承载基座、一主反射结构、一主发光结构、一透镜结构以及一遮板结构。所述主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主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于所述主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所述主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其中,所述主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主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透镜结构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的一透镜焦点,其中,所述主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所述遮板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板上,所述遮板结构包括一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相对应设置的一后侧截止边缘以及连接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的一顶侧表面,其中,所述前侧截止边缘朝向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一倾斜方向,所述顶侧表面沿着所述倾斜方向倾斜,所述顶侧表面与一水平面或一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预定倾角,所述预定倾角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30度。其中,所述主发光结构所产生的至少一光线通过所述前侧截止边缘的遮挡而形成一明暗截止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车灯装置及其遮板结构,其能利用“所述顶侧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所述倾斜方向倾斜”的技术特征,而可以达到提高集光效率的效果。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其中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另外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其中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另外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承载基座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第一反射结构及透镜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灯装置的第一反射结构及透镜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图1在近灯状态下的X-X剖面线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不同的第一反射结构的车灯装置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1在近灯状态下的X-X剖面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1在远灯状态下的X-X剖面线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图1在远灯状态下的X-X剖面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遮板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XIV-XIV剖面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遮板结构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XV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遮板结构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遮板结构的再一立体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遮板结构的前视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遮板结构的后视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遮板结构的上视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结构应用于车灯装置的其中一侧视示意图。
图23为图22的XXII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结构应用于车灯装置的另外一侧视示意图。
图25为图24的XXIX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遮板结构的又一立体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遮板结构的再一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来说明本发明所公开有关“车灯装置及其遮板结构”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本发明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发明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予以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应理解,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或信号等,但这些元件或信号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乃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或者一信号与另一信号。另外,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或”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所有组合。
第一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4以及图10所示,图1至图4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车灯装置Q的立体分解及立体组合示意图,图10为车灯装置Q的位于近灯状态的主要架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车灯装置Q,其包括一承载基座1、一第一反射结构2、一第二反射结构3(或可称主反射结构3)、一第一发光结构4、一第二发光结构5(或可称主发光结构5)、一透镜结构6以及一遮板结构7。举例来说,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可分别由多个不同曲率的曲面或单一曲面所组成,例如可通过以椭圆为基础的曲面组成反射结构。另外,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设置在承载基座1上,举例来说,可利用锁固件S(例如螺丝等)将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固定在承载基座1上,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至图4所示,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可分别具有一相对于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的反射面,以反射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的所产生的光线。进一步来说,遮板结构7能于一第一位置(近灯状态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远灯状态位置)之间往复摆动,借此,通过遮板结构7的转动(如图8及图11所示),以切换近灯及远灯状态。换句话说,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第一发光结构4被点亮时可产生近灯光型,而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同时被点亮且配合遮板结构7的转动,可产生远灯光型,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除了前述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分别点亮并配合遮板结构7的转动而产生近灯或远灯光型之外,优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论在近灯状态或远灯状态,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都同时点亮,并配合遮板结构7的转动而分别产生近灯或远灯光型。也就是说,同时点亮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时,第二发光结构5的光线可以通过第二反射结构3的反射,而对近光灯型的热区(Hot spot,法规中75R、50V以及50R的位置)有所贡献。另外,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可以是单一个发光二极体晶片(LED),或者是由多个发光二极体晶片所组成的封装结构。另外,第一反射结构2相较于车灯装置Q可具有扩光的效果,第二反射结构3相较于车灯装置Q可具有聚光的效果,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0所示,第一反射结构2具有至少一第一焦点2a以及对应第一反射结构2的至少一第一焦点2a的至少一第二焦点2b。第二反射结构3具有一第一焦点3a及一对应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一焦点3a的第二焦点3b,其中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与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二焦点2b彼此相对应设置。以本发明实施例来说,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与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二焦点2b彼此重合,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可邻近地设置在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二焦点2b的周围。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至图4以及图10所示,承载基座1具有一第一承载面111以及一与第一承载面111互不共平面的第二承载面121。第一发光结构4可设置在第一承载面111上,以产生一第一光线L1,第二发光结构5可设置在第二承载面121上,以产生一第二光线L2。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可设置在一电路基板(图中未标号)上,并通过电路基板而将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设置在承载基座1上。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0所示,第一发光结构4对应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至少一第一焦点2a,第二发光结构5对应于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一焦点3a。值得说明的是,当第一反射结构2只具有一个第一焦点2a时,第一发光结构4可直接设置在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2a上,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结构2以可以具有两个彼此分离的第一焦点2a(例如图7中的211a及212a),以及两个分别对应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两个第一焦点2a的第二焦点2b(例如图7中的211b及212b)。再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反射结构3也可以具有两个彼此分离的第一焦点3a(图中未示出),以及两个分别对应于第二反射结构3的两个第一焦点3a的第二焦点3b(图中未示出)。换句话说,当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分别具有两个以上的第一焦点(2a、3a)及第二焦点(2b、3b)时,即代表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分别为一具有两个光轴以上的反射结构或多个光轴的反射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后续说明内容中将进一步说明第一反射结构2具有两个以上的第一焦点2a(例如图7中的211a及212a)时的实施方式。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至图4、图10及图11所示,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同时点亮时,通过第二反射结构3及第二发光结构5的配置,不仅在近灯状态下对近光灯型的热区有所贡献,还可以在远灯状态下用来补强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一发光结构4所无法达到的远灯光型的照明区域的亮度。另外,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第二反射结构3的尺寸可以是小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尺寸,也就是说,由图10来看,第一反射结构2的投影面积可大于第二反射结构3的投影面积,同时,第一反射结构2的正投影面积也可以完全遮盖住第二反射结构3的正投影面积,也就是说,由上向下(y方向)俯视(第一反射结构2朝第二反射结构3的方向)时,第二反射结构3及第二发光结构5都完全被第一反射结构2所遮蔽。另外,如图11所示,第一反射结构2的总反射面(第一反射表面21、第二反射表面22及第三反射表面23)的表面积大于第二反射结构3的总反射面(反射表面31)的表面积,且第一反射结构2的总反射面的表面积至少是第二反射结构3的总反射面的表面积的二倍以上。借此,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能够大幅地缩小车灯装置Q的整体体积,并能够针对承载基座1进行结构上的改变,以提高车灯装置Q的散热效率。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0所示,透镜结构6具有一透镜光轴A以及一位于透镜光轴A上的透镜焦点6a,其中,第一反射结构2的至少一第二焦点2b以及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可位于透镜光轴A上或者是邻近于透镜光轴A。本发明将以第一反射结构2的至少一第二焦点2b以及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位于透镜光轴A上且与透镜焦点6a相互重合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制。另外,值得说明的是,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由于第二反射结构3的尺寸可以是小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尺寸,所以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一焦点3a可位于透镜焦点6a与第一反射结构2的至少一第一焦点2a之间(如图10所示)或者是第一反射结构2的至少一第一焦点2a的正下方。再者,值得说明的是,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透镜结构6可具有一透镜直径D,第二反射结构3的可具有一预定高度R,其中预定高度R的尺寸可以介于D/7至D/2之间。
接着,请复参阅图3及图4所示,并同时配合图5所示,图5为承载基座1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详细来说,承载基座1还进一步包括一凹设于第一承载面111下方的容置槽13,第二反射结构3及第二发光结构5设置在容置槽13中,第二承载面121可位于容置槽13的底面上。以图3及图4的实施方式来说,第一承载面111可平行于透镜光轴A,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之间呈倾斜设置,而使得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之间具有一介于7度至90度之间的预定角度α,优选地,预定角度α可以介于12.5度至35度之间。另外,举例来说,在如图5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之间也可大体呈平行设置。须注意的是,当第一承载面111与第二承载面121相互平行时,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所面向的方向大体都是朝向一预定方向y(朝向水平面以上),然本发明不以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为限制,例如图3及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承载面121可以呈倾斜设置并朝面向水平面以上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承载面111以及第二承载面121所面向的预定方向y都是朝向一水平面以上的方向。借此,如图10所示,第一发光结构4所产生的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L11的投射方向与第二发光结构5所产生的一部分的第二投射光线L21的投射方向仍然都是朝向水平面以上的分别投射到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
接着,请复参阅图3、图4及图8所示,图8为车灯装置Q的立体剖面示意图。详细来说,承载基座1可具有一第一承载板11以及一凸出于第一承载板11的第二承载板12,第一承载面111可设置于第一承载板11上,第二承载面121可设置于第二承载板12上,且第一承载板11(或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板12(或第二承载面121)两者也可呈倾斜状设置。容置槽13可形成在第一承载板11与第二承载板12之间,且容置槽13可被一连接于第一承载板11及第二承载板12之间的连接板14所环绕。换句话说,通过将第二承载板12凸设于第一承载板11上,不仅可以降低材料成本,同时还能因为第一承载板11、连接板14及第二承载板12三者呈阶梯状的外型,且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分别设置在第一承载板11及第二承载板12上的缘故,使得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彼此交错而使得热源分散,同时,散热面积也能增大,进而增加散热效率。
接着,请复参阅图3、图4及图8所示,车灯装置Q还可进一步包括一设置在承载基座1上的光束调整结构9。光束调整结构9的可设置在第二反射结构3上方,以用于避免第二发光结构5的光线投射到第一反射结构2上,从而产生杂乱的光型。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3、图4及图8所示,承载基座1还进一步包括多个散热结构15,多个散热结构15(例如散热鳍片)可设置在一相对于第一承载面111的第一热散逸表面112上,或者是一相对于第二承载面121的第二热散逸表面122上,且多个散热结构15可朝向一远离第一承载面111的方向及朝向一远离第二承载面121的方向延伸(水平面以下的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第二承载板12是通过连接板14而凸设于第一承载板11,所以,设置在第一热散逸表面112上的散热结构15的延伸长度,可大于设置在第二热散逸表面122上的散热结构15的延伸长度,以大幅提升散热效率。同时,连接板14也会被设置在第一热散逸表面112上的散热结构15所围绕。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至图4所示,车灯装置Q还进一步包括一风扇结构N,风扇结构N可设置在承载基座1上。详细来说,承载基座1上还进一步包括一用于固定风扇结构N的固定部16,固定部16可设置在第一热散逸表面112或第二热散逸表面122上。借此,由于第一承载板11及第二承载板12之间的高度差及尺寸差,而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需特别说明的是,为利于附图的表达,组合图中仅示出风扇结构N的壳体,并不示出风扇扇叶,所属技术领域人员,当可了解现有风扇结构N的实际架构。
接着,请复参阅图1至图4所示,车灯装置Q还进一步包括一透镜承载结构8,透镜承载结构8可设置在承载基座1上,且透镜结构6可设置在透镜承载结构8上。详细来说,承载基座1还进一步包括一设置在第一承载板11上且用于固定透镜承载结构8的固持部17,透镜承载结构8还进一步包括一用于设置透镜结构6的承载部81以及一连接于承载部81且用于将透镜承载结构8设置在承载基座1的固持部17上的连接部82。再者,进一步来说,车灯装置Q还进一步包括一设置于承载基座1上的框架T,车灯装置Q可通过框架T而设置在车灯总成或车灯外壳上,以间接设置于车辆上。
接着,请复参阅图1至图4所示,车灯装置Q的遮板结构7可沿着一旋转轴I来回摆动地设置在承载基座1上,且遮板结构7设置在第一反射结构2以及第二反射结构3之间。进一步来说,遮板结构7能够被一驱动单元M所驱动,举例而言,驱动单元M可具有一电磁阀M1以及一被电磁阀M1所控制的杆件M2,杆件M2可带动遮板结构7的一连动部(图中未标号)而使遮板结构7沿着旋转轴I转动。需说明的是,本发明不以附图中所示的驱动单元M的形式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了解现有驱动单元M的其他实施方式。另外,以本发明实施例来说,遮板结构7为一用于产生明暗截止线(cut-off line)的明暗截止线遮板(cut-off plate)。借此,如图10所示,当第一发光结构4所产生的第一光线L1及第二发光结构5所产生的第二光线L2能够通过遮板结构7,而产生符合法规的光型。另外,当只设置主发光结构5时,同样能通过主发光结构5所发出的至少一光线而产生符合法规的光型。举例来说,上述法规可以是符合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规范(Regulations of United Nations EconomicCommission for Europe,简称ECE regulations)中的ECE R112、R113或R98等相关规定,或者是汽车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法规的配光标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也就是说,明暗截止线为符合一汽车前照灯近灯法规的光型。需特别说明的是,遮板结构7的详细特征容于后续实施例中再行说明。
接着,请参阅图6及图7所示,图6及图7为第一反射结构2及透镜结构6的示意图,以下将进一步说明第一反射结构2具有两个第一焦点2a及两个第二焦点2b的实施方式。详细来说,第一反射结构2可具有一第一反射表面21以及一连接于第一反射表面21的第二反射表面22,第一反射表面21可具有一第一光轴P11以及一第二光轴P12,第二反射表面22可具有一光轴P2,且第一发光结构4包括一第一发光元件41以及一第二发光元件42。第一发光元件41及第二发光元件42可以是一发光二极体晶片,且第一发光元件41的边缘及第二发光元件42的边缘可相距0.2毫米至5毫米之间,也就是第一发光元件41与第二发光元件42之间最邻近的距离可相距0.2毫米至5毫米之间。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反射结构2还可以具有一连接于第一反射表面21的第三反射表面23,第一反射表面21设置于第二反射表面22与第三反射表面23之间,且第三反射表面23具有一光轴P3。另外,第一反射表面21可以由一第一聚光弧面211及一第二聚光弧面212所组成,优选地,第一反射表面21还可以包括一设置在第一聚光弧面211与第二聚光弧面212之间的散光弧面213。
承上述,如图7所示,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反射表面21具有两个彼此分离的第一焦点(211a、212a)以及分别对应两个第一焦点(211a、212a)的两个第二焦点(211b、212b),第一发光元件41设置在其中一个第一焦点211a上,第二发光元件42设置在另外一个第一焦点212a上,两个第二焦点(211b、212b)可以彼此重合,且透镜光轴A经过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反射表面21的两个第二焦点(211b、212b),同时透镜焦点6a也与两个第二焦点(211b、212b)相互重合。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反射表面21的两个彼此分离的第一焦点(211a、212a)分别为第一聚光弧面211的第一焦点211a及第二聚光弧面212的第一焦点212a。而第一反射表面21的两个第二焦点(211b、212b)则分别为第一聚光弧面211的第二焦点211b及第二聚光弧面212的第二焦点212b。另外,第一反射表面21的第一光轴P11通过(经过)第一发光元件41,第一反射表面21的第二光轴P12通过(经过)第二发光元件42,第二反射表面22的光轴P2及第三反射表面23的光轴P3位于第一发光元件41与第二发光元件42之间,优选地,第二反射表面22的光轴P2及第三反射表面23的光轴P3可以与透镜光轴A相互重合。换句话说,第一光轴P11是第一反射表面21的其中一个第一焦点211a与其中一个第二焦点211b的连线,第二光轴P12是第一反射表面21的另外一个第一焦点212a与另外一个第二焦点212b的连线。
接着,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并同时配合图10所示,以下将进一步说明第一光线L1及第二光线L2的路径,另外,须注意的是,图8与图9最大的差别在于:图8的第一反射结构2为由多个椭球曲面所组成的反射结构,且第一发光结构4具有一第一发光元件41及一第二发光元件42(请参阅图3所示)。图9的第一反射结构2则为单一椭球曲面或复合椭球曲面,且第一发光结构4是具有一个对应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2a的发光元件。须说明的是,本发明不以上述单一椭球曲面或复合椭球曲面为限。
承上述,以下将先以图9的实施方式作为说明,也就是第一反射结构2具有一个第一焦点2a以及一个对应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2a的第二焦点2b,且第二反射结构3具有一个第一焦点3a以及一个对应于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一焦点3a的第二焦点3b,同时,第一发光结构4可包括一个发光元件(一个发光二极体晶片或是由多个发光二极体晶片所封装成的一个发光二极体阵列,优选的为单一个发光二极体晶片),第二发光结构5可包括一个发光元件51,且第一发光结构4的发光元件是设置在第一反射结构2的至少一第一焦点2a上,第二发光结构5的发光元件51是设置在第二反射结构3的至少一第一焦点3a上,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第一反射结构2也可以是如同前述图6及图7所述的具有多个第一焦点2a以及分别对应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多个第一焦点2a的多个第二焦点2b,且第二反射结构3也可以具有多个第一焦点3a以及分别对应于第二反射结构3的多个第一焦点3a的多个第二焦点3b。另外,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也可以具有多个发光元件。再者,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图8中所示的发光元件51的边缘与发光元件41呈45度倾斜设置,但是,在图9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发光元件51转动一角度,使得发光元件51的边缘与发光元件41呈平行设置。须注意的是,当发光元件51的两个最远距离的顶点所形成的连线平行于透镜光轴A(如图8所示),可进一步提高所产生的亮度或是更宽的光型。
承上述,如图10所示,第二反射结构3的一光轴(图中未示出)可以与透镜光轴A相互交错,且第二反射结构3的光轴倾斜于透镜光轴A。另外,第一发光结构4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L1可包括至少一投射在第一反射结构2上的第一投射光线L11,至少一第一投射光线L11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的反射,以形成通过(经过)第一反射结构2的至少一第二焦点2b的至少一第一反射光线L12。另外,第二发光结构5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L2包括一投射在第二反射结构3上的第二投射光线L21,第二投射光线L21通过第二反射结构3的反射,以形成通过(经过)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的第二反射光线L22。另外,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遮板结构7具有一顶侧表面73,第二反射光线L22可先沿着顶侧表面73后而通过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
值得一提的是,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其中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L11的投射方向与其中一部分的第二投射光线L21的投射方向都是朝向一预定方向y(上方)投射。举例来说,如图1至图8的实施方式来说,由于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都是面向预定方向y,且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都是分别沿着第一承载面111及第二承载面121设置,使得其中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L11的投射方向与其中一部分的第二投射光线L21的投射方向都是朝向上(水平面以上)的分别投射到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
接着,请参阅图11及图12所示,图11与图8的差别在于:图8为在近光灯的状态下遮板结构7的位置,图11为在远光灯的状态下遮板结构7的位置。也就是说,遮板结构7能沿着一旋转轴I枢转,遮板结构7与透镜光轴A之间具有一预定枢转角度θ,遮板结构7可以在预定枢转角度θ的区间中向往复摆动,预定枢转角度θ可介于15度至35度之间。借此,通过遮板结构7的往复摆动,车灯装置Q可以在近灯或远灯状态中切换。
须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车灯装置Q并不局限于需要同时具有第一反射结构2及第二反射结构3,且也不需要同时具有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换句话说,可依据需求,而仅使用主发光结构5及主反射结构3,并配合遮板结构7,而形成一明暗截止线。也就是说,在其他实施态样中,主发光结构5所产生的光线能通过主反射结构3的反射后,并通过前侧截止边缘71的遮挡,以形成一明暗截止线。
第二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3及图14所示,图13及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遮板结构7的示意图。需特别注意的是,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结构7可用于替代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遮板结构7。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结构7优选可应用于第二发光结构5位于透镜光轴A以下时的实施方式,或者是第二发光结构5位于透镜光轴A以下且第一发光结构4位于透镜光轴A上或以上。换句话说,以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车灯装置Q而言,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一焦点3a至透镜光轴A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焦点置2a至透镜光轴A之间的距离。
承上述,详细来说,遮板结构7包括一前侧截止边缘71、一后侧截止边缘72以及一顶侧表面73。后侧截止边缘72与前侧截止边缘71彼此相对应设置,且顶侧表面73可连接于前侧截止边缘71与后侧截止边缘72之间。当一光线通过前侧截止边缘71的遮挡后,可以通过遮板结构7而形成一符合汽车前照灯近灯法规的光型的明暗截止线。另外,进一步来说,如图14所示,前侧截止边缘71朝向后侧截止边缘72延伸的方向可定义为一倾斜方向E,当遮板结构7处于一近灯状态位置时,顶侧表面73的一部分可沿着倾斜方向E倾斜,顶侧表面73的一部分与一水平面H之间或者是一车灯装置Q的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一预定倾角β,预定倾角β可大于0度且小于30度,优选地,预定倾角β可介于1度至25度之间,更优选地,预定倾角β可介于15度至25度之间。此外,举例来说,前侧截止边缘71可呈一弧形形状。须说明的是,水平面H可与透镜光轴A相互平行,或者是水平面H可与透镜光轴A相互平行且重合。
承上述,如图14所示,可进一步了解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结构7与现有技术最大的差别在于:顶侧表面73的一部分是沿着倾斜方向E向后倾斜的,也就是说,顶侧表面73的一部分是朝向第二发光结构5的设置位置倾斜延伸。借此,当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结构7应用于第一实施例的车灯装置Q中时,第二发光结构5所产生的第二反射光线L22可以沿着倾斜于水平面H或透镜光轴A的顶侧表面73的一部分,而投射至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换句话说,第二发光结构5所产生的第二反射光线L22可以依序通过后侧截止边缘72、顶侧表面73以及前侧截止边缘71。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3所示,遮板结构7还进一步包括一前侧表面74以及一对应于前侧表面74的后侧表面75,前侧表面74可连接于前侧截止边缘71,后侧表面75可连接于后侧截止边缘72,以使得顶侧表面73位于前侧表面74与后侧表面75之间。再者,前侧截止边缘71可包括一第一前侧线段711、一第二前侧线段712以及一连接于或位于第一前侧线段711与第二前侧线段712之间的前侧转折线段715,其中,前侧转折线段715相较于第一前侧线段711及第二前侧线段712可以为一倾斜线段。此外,后侧截止边缘72可包括一第一后侧线段721、一第二后侧线段722以及一连接于或位于第一后侧线段721与第二后侧线段722之间的后侧转折线段725。另外,顶侧表面73可包括一第一反射面731、一第二反射面732、一连接于或位于第一反射面731与第二反射面732之间的转折反射面735、一位于第一反射面731与转折反射面735之间的第一连接线段736以及一位于第二反射面732与转折反射面735之间的第二连接线段737。以第二实施例来说,第一反射面731、第二反射面732以及转折反射面735都至少沿着倾斜方向E倾斜,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此外,优选地,前侧转折线段715的长度可小于后侧转折线段725的长度,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只要前侧转折线段715能遮挡第一发光结构4及第二发光结构5的光线,且使得使光型符合法规即可。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3所示,第一反射面731、第二反射面732以及转折反射面735都位于前侧截止边缘71与后侧截止边缘72之间。更进一步来说,第一反射面731可设置于第一前侧线段711与第一后侧线段721之间,第二反射面732可设置于第二前侧线段712与第二后侧线段722之间,转折反射面735可设置于前侧转折线段715与后侧转折线段725之间。另外,第一连接线段736以及第二连接线段737可设置于前侧截止边缘71与后侧截止边缘72之间,且转折反射面735设置于第一连接线段736与第二连接线段737之间,其中,第一连接线段736与第二连接线段737两者呈非平行设置。
借此,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现有技术的后侧表面75与前侧表面74等高(第一前侧线段711与第一后侧线段721等高,第二前侧线段712与第二后侧线段722等高,前侧转折线段715与后侧转折线段725等高),所以当此种遮板结构7应用于第二发光结构5位于透镜光轴A以下的实施方式时,第二发光结构5的第二反射光线L22将会被现有技术所提供的遮板结构7的后侧表面75所遮蔽。然而,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结构7的顶侧表面73的一部分可沿着倾斜方向E倾斜,而使得顶侧表面73的一部分与一水平面H之间或者是一车灯装置Q的透镜光轴A之间具有一预定倾角β,进而提高投射到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上的第二光线L2的穿透量。举例来说,预定倾角β可大于0度且小于30度,优选地,预定倾角β可介于1度至25度之间,更优选地,预定倾角β可介于15度至25度之间。换句话说,由于遮板结构7的顶侧表面73的一部分可沿着倾斜方向E倾斜,因此能够使第二光线L2进一步对于近光灯型的热区(Hot spot)有所贡献。另外,需说明的是,水平面H(x-z平面)为一虚拟的表面,其大体上与透镜光轴A相互平行。
第三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5至图18所示,并适时地配合图19及图20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应用于车灯装置Q中的遮板结构7,由图13与图15的比较可知,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结构7具有相对于遮板结构7整体的凹槽状结构78,另外,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结构7的第一反射面731及第二反射面732也可以为大体平行于透镜光轴A设置。详细来说,遮板结构7可包括一前侧截止边缘71、一后侧截止边缘72以及一顶侧表面73。后侧截止边缘72与前侧截止边缘71彼此相对应设置,顶侧表面73可连接于前侧截止边缘71与后侧截止边缘72之间。另外,前侧截止边缘71朝向后侧截止边缘72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一倾斜方向E,顶侧表面73的一部分与一水平面H或者是一透镜光轴A之间或者是一车灯装置Q的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一预定倾角β。举例来说,预定倾角β可大于0度且小于30度,优选地,预定倾角β可介于1度至25度之间,更优选地,预定倾角β可介于15度至25度之间。借此,至少一光线通过前侧截止边缘71的遮挡后,可以形成一符合汽车前照灯近灯法规的光型的明暗截止线。
接着,请复参阅图15至图18所示,遮板结构7还进一步包括一前侧表面74以及一对应于前侧表面74的后侧表面75,前侧表面74可连接于前侧截止边缘71,后侧表面75可连接于后侧截止边缘72,以使得顶侧表面73位于前侧表面74与后侧表面75之间。再者,前侧截止边缘71可包括一第一前侧线段711、一第二前侧线段712以及一连接于或位于第一前侧线段711与第二前侧线段712之间的前侧转折线段715,其中,前侧转折线段715相较于第一前侧线段711及第二前侧线段712可以为一倾斜线段。此外,后侧截止边缘72可包括一第一后侧线段721、一第二后侧线段722以及一连接于或位于第一后侧线段721与第二后侧线段722之间的后侧转折线段725。需说明的是,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结构7的前侧截止边缘71还可进一步包括一连接于第一前侧线段711的第三前侧线段713以及一连接于第二前侧线段712的第四前侧线段714。另外,后侧截止边缘72还进一步包括一连接于第一后侧线段721的第三后侧线段723以及一连接于第二后侧线段722的第四后侧线段724。值得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前侧线段711与第三前侧线段713实质上可以为一相同线段,且第二前侧线段712与第四前侧线段714实质上可以为一相同线段。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前侧线段711可设置于第三前侧线段713与前侧转折线段715之间,第一后侧线段721可设置于第三后侧线段723与后侧转折线段725之间。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5至图18所示,顶侧表面73可包括一第一反射面731、一第二反射面732以及一连接于或位于第一反射面731与第二反射面732之间的转折反射面735。另外,相较于第二实施例来说,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遮板结构7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三反射面733以及一第四反射面734。再者,顶侧表面73还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连接线段736以及一第二连接线段737,第一连接线段736以及第二连接线段737可设置于前侧截止边缘71与后侧截止边缘72之间,且转折反射面735可设置于第一连接线段736与第二连接线段737之间,优选地,第一连接线段736与第二连接线段737两者可呈非平行设置,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第一连接线段736也是设置于转折反射面735与第三反射面733之间,第二连接线段737也是设置于转折反射面735与第四反射面734之间。
承上述,详细来说,第一反射面731设置于第三前侧线段713与第三后侧线段723之间,第二反射面732设置于第四前侧线段714与第四后侧线段724之间,转折反射面735设置于前侧转折线段715与后侧转折线段725之间。第三反射面733设置于第一反射面731以及转折反射面735之间,第四反射面734设置于第二反射面732以及转折反射面735之间。换句话说,第一反射面731设置于第三前侧线段713、第三后侧线段723以及第三反射面733之间,第二反射面732设置于第四前侧线段714、第四后侧线段724以及第四反射面734之间,转折反射面735可设置于前侧转折线段715与后侧转折线段725之间。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反射面731与第三反射面733两者之间互不共平面,且第二反射面732与第四反射面734两者之间互不共平面。优选地,以第三实施例而言,第一反射面731以及第二反射面732可以与水平面H或透镜光轴A呈大体平行设置或者是与车灯装置Q的透镜光轴A呈平行设置。值得说明的是,以第三实施例而言,通过第一反射面731以及第二反射面732可以与水平面H呈平行设置或者是与车灯装置Q的透镜光轴A呈平行设置的方式,可以增加车灯装置Q扩光区域(例如ECER98法规中的25L2、25R1、25L3、25R2、15L以及15R的位置,或者是ECR R112法规中的25L及25R的位置)的亮度。
承上述,顶侧表面73的第三反射面733、第四反射面734以及转折反射面735相对于遮板结构7呈一凹槽状结构78。换句话说,凹槽状结构78凹设于顶侧表面73,且凹槽状结构78设置于前侧截止边缘71与后侧截止边缘72之间,同时,凹设于顶侧表面73的凹槽状结构78的一转折反射面735至少沿着倾斜方向E倾斜。借此,第二发光结构5所产生的至少一光线能依序通过后侧截止边缘72、转折反射面735以及前侧截止边缘71,且至少一光线通过前侧截止边缘71的遮挡后,可以形成一明暗截止线。
接着,请复参阅图15至图18所示,遮板结构7还可还进一步包括一余光反射板76,余光反射板76可设置于前侧表面74上,且余光反射板76具有一余光反射面761。通过余光反射板76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供暗区余光区域(法规上的Zone III区域)的照明。另外,进一步来说,当位于一近灯状态时,余光反射面761还能与水平面H之间具有一介于10度至50度之间的角度,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余光反射面761的角度可以依据前述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反射结构2上的反射板24(如图10及图22所示)决定其角度。
接着,请复参阅图15及图19至图21所示,遮板结构7还可还进一步包括一光型修整板77,光型修整板77可设置于前侧表面74上。举例来说,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遮板结构7可还进一步包括两个光型修整板77,两个光型修整板77都设置于前侧表面74上,且两个光型修整板77分别位于余光反射板76的两相反侧边。另外,通过光型修整板77的设置,可以在远灯状态下,修整远灯状态下的照明范围。值得说明的是,具有光型修整板77的遮板结构7优选可以应用于采用非连晶式的第一发光结构4或第二发光结构5。另外,如图26及图27所示,遮板结构7中的光型修整板77及余光反射板76可以择一设置、同时设置或是都不设置,其同样能利用凹槽状结构78而达到提高发光效率的效果。
接着,请参阅图22至图25所示,图22为遮板结构7位于一近灯状态的示意图,图24为遮板结构7位于一远灯状态的示意图,以下将进一步具体说明光线投射在遮板结构7上的路径。需说明的是,优选地,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不论遮板结构7位于一近灯状态或是远灯状态,第一发光结构4以及第二发光结构5都同时分别产生第一光线L1以及第二光线L2。详细来说,如图22及图23所示,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车灯装置Q的第一反射结构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一反射板24,第一发光结构4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L1可包括至少一投射在第一反射结构2上的第一投射光线L11,其中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L111可投射至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反射表面21,另外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L112可投射至第一反射结构2的反射板24上。其中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L111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反射表面21的反射,以形成通过(经过)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二焦点2b的一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线L121。另外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L112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的反射板24的反射,以形成一投射到遮板结构7的余光反射板76的余光反射面761上的另外一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线L122。另外一部分的第一反射L122通过遮板结构7的余光反射板76的反射,以形成一投射到透镜结构6上的第一入射光线L13。借此,通过余光反射板76及反射板24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一入射光线L13朝水平面以上的方向投射。换句话说,第一入射光线L13能提供暗区余光区域(法规上的Zone III区域)的照明。另外,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投射光线L11还可包括又一部分的第一投射光线(图中未示出),又一部分的的第一投射光线可投射到第一反射结构2的第一反射表面21上,且又一部分的的第一投射光线通过反射表面21的反射后,能形成一投射到遮板结构7的第一反射面731及第二反射面732上的又一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线(图中未示出),又一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线能被第一反射面731及第二反射面732所反射,以形成投射到近光灯型的热区左右两侧的区域(例如ECE R112法规中25R及25L的位置,或者是ECE R98的25L2、25R1、25L3、25R2、15L以及15R的位置),而作为产生扩光效果用。
承上述,如图23所示,第二发光结构5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L2包括一投射在第二反射结构3上的第二投射光线L21,第二投射光线L21通过第二反射结构3的反射,以形成通过(经过)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的第二反射光线L22。另外,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第二反射光线L22可先沿着遮板结构7的凹槽状结构78后而通过第二反射结构3的第二焦点3b。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在远灯状态下,光型修整板77可用于修整远光灯的光型,以使得远光灯的光型更为俐落。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车灯装置Q及其遮板结构7,其能利用“顶侧表面73的一部分沿着倾斜方向E倾斜”的技术特征,而可以达到提高集光效率的效果。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板结构包括:
一前侧截止边缘;
一后侧截止边缘,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彼此相对应设置;以及
一顶侧表面,所述顶侧表面连接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其中,所述前侧截止边缘朝向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一倾斜方向,所述顶侧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所述倾斜方向倾斜,所述顶侧表面的所述一部分与一水平面或一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预定倾角,所述预定倾角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30度;
其中,至少一光线通过所述前侧截止边缘的遮挡而形成一明暗截止线,
其中,所述遮板结构设置在一车灯装置上,所述遮板结构对应于所述车灯装置的一主发光结构,且所述主发光结构位于所述车灯装置的一透镜光轴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板结构还包括:一前侧表面以及对应于所述前侧表面的一后侧表面,其中,所述前侧截止边缘包括一第一前侧线段、一第二前侧线段以及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前侧线段与所述第二前侧线段之间的一前侧转折线段,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包括一第一后侧线段、一第二后侧线段以及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后侧线段与所述第二后侧线段之间的一后侧转折线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表面包括一第一反射面、一第二反射面以及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之间的一转折反射面,其中,所述第一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前侧线段与所述第一后侧线段之间,所述第二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二前侧线段与所述第二后侧线段之间,所述转折反射面设置于所述前侧转折线段与所述后侧转折线段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表面还包括一第一连接线段以及一第二连接线段,所述第一连接线段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线段都设置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且所述转折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线段与所述第二连接线段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段与所述第二连接线段两者呈非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呈一弧形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转折线段的长度小于所述后侧转折线段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前侧线段的一第三前侧线段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前侧线段的一第四前侧线段,所述后侧截止边缘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后侧线段的一第三后侧线段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后侧线段的一第四后侧线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表面包括一第一反射面、一第二反射面以及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之间的一转折反射面,其中,所述第一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三前侧线段与所述第三后侧线段之间,所述第二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四前侧线段与所述第四后侧线段之间,所述转折反射面设置于所述前侧转折线段与所述后侧转折线段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板结构还包括:一第三反射面以及一第四反射面,所述第三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转折反射面之间,所述第四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转折反射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水平面或所述透镜光轴呈大体平行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板结构还包括:一余光反射板,所述余光反射板设置于所述前侧表面上,且所述余光反射板具有一余光反射面,其中,所述余光反射面与所述水平面或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介于10度至50度之间的角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板结构还包括:两个光型修整板,两个所述光型修整板都设置于所述前侧表面上,且两个所述光型修整板分别位于所述余光反射板的两个相反侧边。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表面的所述第三反射面、所述第四反射面以及所述转折反射面相对于所述遮板结构呈一凹槽状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板结构还包括:一光型修整板,其中,所述光型修整板设置于所述前侧表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明暗截止线为符合一汽车前照灯近灯法规的光型。
15.一种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灯装置包括:
一承载基座;
一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焦点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焦点的至少一个第二焦点;
一第二反射结构,所述第二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彼此相对应设置;
一第一发光结构,所述第一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焦点;
一第二发光结构,所述第二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其中,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
一透镜结构,所述透镜结构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的透镜焦点,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焦点以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以及
一遮板结构,所述遮板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板上,所述遮板结构包括一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相对应设置的一后侧截止边缘以及连接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的一顶侧表面,其中,所述前侧截止边缘朝向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一倾斜方向,所述顶侧表面沿着所述倾斜方向倾斜,所述顶侧表面与一水平面或一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预定倾角,所述预定倾角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30度;
其中,至少一光线通过所述前侧截止边缘的遮挡而形成一明暗截止线,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包括投射在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上的一第一投射光线,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包括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的一第二投射光线,且所述第二投射光线的一部分的投射方向是朝向一水平面方向以上的方向。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分别位于所述透镜光轴的两相反侧边。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基座具有一第一承载面以及一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一承载面以及所述第二承载面所面向的方向都是朝向所述水平面方向以上的方向,其中,所述第一投射光线的一部分的投射方向是朝向所述水平面方向以上的方向投射,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面上,所述第二发光结构设置在第二承载面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包括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的一第二投射光线,所述第二投射光线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反射而形成沿着所述顶侧表面且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的一第二反射光线。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板结构能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往复摆动。
20.一种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板结构包括:
一前侧截止边缘;
一后侧截止边缘,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彼此相对应设置,其中,所述前侧截止边缘朝向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一倾斜方向;
一顶侧表面,所述顶侧表面连接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所述顶侧表面包括一第一反射面、一第二反射面以及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之间的一转折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面与一透镜光轴呈大体平行设置;以及
一凹槽状结构,所述凹槽状结构凹设于所述顶侧表面,且所述凹槽状结构设置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其中,凹设于所述顶侧表面的所述凹槽状结构的所述转折反射面至少沿着所述倾斜方向倾斜;
其中,至少一光线依序通过所述后侧截止边缘、所述转折反射面以及所述前侧截止边缘,至少一所述光线通过所述前侧截止边缘的遮挡而形成一明暗截止线。
21.一种车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灯装置包括:
一承载基座;
一主反射结构,所述主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主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于所述主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
一主发光结构,所述主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座上,其中,所述主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主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
一透镜结构,所述透镜结构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的一透镜焦点,其中,所述主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以及
一遮板结构,所述遮板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基板上,所述遮板结构包括一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相对应设置的一后侧截止边缘以及连接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的一顶侧表面,其中,所述前侧截止边缘朝向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一倾斜方向,所述顶侧表面沿着所述倾斜方向倾斜,所述顶侧表面与一水平面或一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预定倾角,所述预定倾角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30度;
其中,所述主发光结构所产生的至少一光线通过所述前侧截止边缘的遮挡而形成一明暗截止线;
其中,所述遮板结构对应于所述主发光结构,且所述主发光结构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以下。
CN201710207136.3A 2017-03-31 2017-03-31 车灯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Active CN1089167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07136.3A CN108916797B (zh) 2017-03-31 2017-03-31 车灯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07136.3A CN108916797B (zh) 2017-03-31 2017-03-31 车灯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16797A CN108916797A (zh) 2018-11-30
CN108916797B true CN108916797B (zh) 2021-03-23

Family

ID=64402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07136.3A Active CN108916797B (zh) 2017-03-31 2017-03-31 车灯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1679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53845U (en) * 2008-10-28 2009-04-01 Jun Yan Auto Ind Co Ltd Automobile light structure for driving illumination
JP2013114770A (ja) * 2011-11-25 2013-06-10 Koito Mfg Co Ltd 車両用前照灯装置
KR20130136111A (ko) * 2012-06-04 2013-12-1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조명장치
KR20140021241A (ko) * 2012-08-09 2014-02-2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일체로 성형되는 쉴드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램프
CN205026590U (zh) * 2015-07-23 2016-02-10 安徽卡澜特车灯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率led双芯片远近光一体化汽车前照大灯挡光机构
CN205118889U (zh) * 2015-11-25 2016-03-30 海盐丽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远近光一体的led汽车透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79154B2 (ja) * 2005-12-28 2010-11-10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前照灯
JP2008258001A (ja) * 2007-04-05 2008-10-23 Koito Mfg Co Ltd 車両用前照灯の灯具ユニット
JP5206364B2 (ja) * 2008-11-26 2013-06-12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JP5423159B2 (ja) * 2009-06-04 2014-02-19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JP5305100B2 (ja) * 2009-06-04 2013-10-02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JP2011171121A (ja) * 2010-02-18 2011-09-01 Ichikoh Ind Ltd 車両用前照灯
DE102010045847A1 (de) * 2010-09-17 2012-03-22 Automotive Lighting Reutlingen Gmbh Refelxionsmodul eines Kraftfahrzeug-Scheinwerfers
KR101787056B1 (ko) * 2011-07-15 2017-10-1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엘이디 헤드램프
JP5848920B2 (ja) * 2011-08-30 2016-01-27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車両用前照灯
JP6268476B2 (ja) * 2014-03-14 2018-01-31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体及び車両用灯具
JP6448250B2 (ja) * 2014-08-11 2019-01-09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灯具
KR102289755B1 (ko) * 2014-12-24 2021-08-13 에스엘 주식회사 헤드 램프용 로우빔 쉴드
JP6595258B2 (ja) * 2015-08-26 2019-10-23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灯具
CN207350080U (zh) * 2017-03-31 2018-05-11 诚益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灯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53845U (en) * 2008-10-28 2009-04-01 Jun Yan Auto Ind Co Ltd Automobile light structure for driving illumination
JP2013114770A (ja) * 2011-11-25 2013-06-10 Koito Mfg Co Ltd 車両用前照灯装置
KR20130136111A (ko) * 2012-06-04 2013-12-1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조명장치
KR20140021241A (ko) * 2012-08-09 2014-02-2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일체로 성형되는 쉴드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램프
CN205026590U (zh) * 2015-07-23 2016-02-10 安徽卡澜特车灯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率led双芯片远近光一体化汽车前照大灯挡光机构
CN205118889U (zh) * 2015-11-25 2016-03-30 海盐丽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远近光一体的led汽车透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16797A (zh) 2018-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0437B (zh) 車燈裝置及其彎道照明車燈模組
TWI619624B (zh) 車燈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US7748880B2 (en) Vehicle lamp with overhead sign illumination
CA2836580C (en) Led reflector optic for an automotive headlight
CN110094688B (zh) 智能头灯
EP2407710B1 (en) Vehicle lamp
EP2182271B1 (en) Vehicular lamp unit and vehicular lamp
TWI624621B (zh) 車燈裝置
CN110094689B (zh) 智能头灯
CN109027943B (zh) 车辆用前照灯以及利用其的车辆
KR101393659B1 (ko) 차량용 전조등
TWM548092U (zh) 車燈裝置及其遮板結構
EP3249284B1 (en) Vehicle lighting module
CN110081383B (zh) 光线投射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US6913377B2 (en) Projection-type vehicular headlamp
CN108692270B (zh) 车灯装置
US7753574B2 (en) Optical module for an elliptical lighting device adapted to a given volume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8916797B (zh) 车灯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US7438456B2 (en) Vehicle headlight
WO2023162906A1 (ja) 車両用灯具
EP2479063A2 (en) Optical unit and vehicular lamp
JP4189807B2 (ja) 車両用灯具
JP2023044895A (ja) 車両用灯具
CN111120963A (zh) 一种车灯装置
CN114060762A (zh) 前照灯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