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8173B - Record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Record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8173B
TWI648173B TW104107811A TW104107811A TWI648173B TW I648173 B TWI648173 B TW I648173B TW 104107811 A TW104107811 A TW 104107811A TW 104107811 A TW104107811 A TW 104107811A TW I648173 B TWI648173 B TW I6481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k
control unit
electronic component
cable
ca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7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8345A (zh
Inventor
宮本祐二
岩谷聰
下村正樹
奧野德次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38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8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81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817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9/00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 B41J19/005Cable or belt constructions for driving print, type or paper-carriages, e.g. attachment, tensio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B41J2/17546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electron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於在裝置本體之外部具備墨水收容部之構成中,謀求兼顧提高維護性及抑制裝置之性能下降。
本發明之記錄裝置包括:記錄頭,其可對媒體噴射液體;控制部,其控制記錄頭;殼體,其覆蓋包括記錄頭及控制部之構造體;盒體,其儲存收容液體之液體收容體、及保持液體收容體之資訊之電子零件,且安裝於殼體之外側;管,其將液體自液體收容體導引至殼體之內部;及電氣配線,其將控制部與電子零件電性連接;且電氣配線包含:連接部,其將電纜連接;控制部側電纜,其構成相對於連接部靠控制部側之配線;及電子零件側電纜,其構成相對於連接部靠電子零件側之配線;且控制部側電纜及電子零件側電纜中之至少任一者可於連接部連接及切斷。

Description

記錄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對媒體進行記錄之記錄裝置。
以下,以作為記錄裝置之一例之噴墨印表機為例進行說明。噴墨印表機中有如下者:如專利文獻1所示般,於裝置本體之外部設置外部墨水供給裝置而能夠使墨水可收容量增大化。外部墨水供給裝置所具備之墨水袋與印表機本體係藉由墨水供給管而連接。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9-202346號公報
此處,存在如下情形:於墨水收容部(於上述專利文獻1之例中為外部墨水供給裝置)中,針對墨水之每種顏色設置墨水收容體(墨水袋),且構成為可對每個墨水收容體進行更換,並且進而針對每個墨水收容體,將保持墨水之類別(顏色、容量)或墨水殘餘量等資訊之記憶媒體(電子零件)設置於每個墨水袋。於此情形時,印表機之控制部(主基板)與上述記憶媒體係藉由電纜而電性連接。
且說,於在裝置本體之外部設置墨水收容部之情形時,亦考慮於構成印表機之外觀之殼體之側面安裝墨水收容部之構成。於此種構成之情形時,在進行印表機之裝置本體之維護等時,必須將墨水收容 部暫時自殼體卸除。
此時,若無多餘長度地對上述電纜進行配線,則必須於卸除墨水收容部之前將電纜自印表機之控制部(主基板)卸除等,從而作業需耗費勞力及時間。另一方面,若為了避免此種維護性惡化而使上述電纜具有多餘長度,則伴隨著電纜長度之增大而變得容易受到雜訊之影響,故而欠佳。再者,本說明書中所謂伴隨著電纜長度之增大的雜訊之影響,含義包含電纜自外部接收雜訊之被動之情形、及自電纜發出雜訊之能動之情形之兩者。
因此,本發明係鑒於此種狀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於在裝置本體之外部具備墨水收容部之構成中,謀求兼顧提高維護性及抑制裝置之性能下降。
用以解決上述問題之本發明之第1態樣之記錄裝置的特徵在於包括:記錄頭,其可對媒體噴射液體;控制部,其控制上述記錄頭;殼體,其覆蓋包括上述記錄頭及上述控制部之構造體;盒體,其儲存收容上述液體之液體收容體、及保持上述液體收容體之資訊之電子零件,且安裝於上述殼體之外側;管,其將上述液體自上述液體收容體導引至上述殼體之內部;及電氣配線,其將上述控制部與上述電子零件電性連接;且上述電氣配線包含:連接部,其將電纜連接;控制部側電纜,其構成相對於上述連接部靠上述控制部側之配線;及電子零件側電纜,其構成相對於上述連接部靠上述電子零件側之配線;且上述控制部側電纜及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中之至少任一者可於上述連接部連接及切斷,於上述盒體形成使上述電氣配線通過之開口,上述連接部設置於上述開口與上述電子零件之間。
根據本態樣,將上述控制部與上述電子零件電性連接之電氣配線包含連接部,且可於該連接部將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或上述控制部 側電纜切斷。藉此,即便縮短上述電氣配線,亦可容易地將上述盒體自上述殼體卸除。即,可謀求兼顧提高裝置之維護性與抑制裝置之性能下降。
本發明之第2態樣之特徵在於包括:記錄頭,其可對媒體噴射液體;控制部,其控制上述記錄頭;殼體,其覆蓋包括上述記錄頭及上述控制部之構造體;盒體,其儲存收容上述液體之液體收容體、及保持上述液體收容體之資訊之電子零件,且安裝於上述殼體之外側;管,其將上述液體自上述液體收容體導引至上述殼體之內部;及電氣配線,其將上述控制部與上述電子零件電性連接;且上述電氣配線包含:連接部,其將電纜連接;控制部側電纜,其構成相對於上述連接部靠上述控制部側之配線;及電子零件側電纜,其構成相對於上述連接部靠上述電子零件側之配線;且上述控制部側電纜及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中之至少任一者可於上述連接部連接及切斷,於上述殼體形成使上述電氣配線通過之開口,上述連接部設置於上述開口與上述控制部之間。
根據本態樣,將上述控制部與上述電子零件電性連接之電氣配線包含連接部,且可於該連接部將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或上述控制部側電纜切斷。藉此,即便縮短上述電氣配線,亦可容易地將上述盒體自上述殼體卸除。即,可謀求兼顧提高裝置之維護性與抑制裝置之性能下降。
本發明之第3態樣係如第1或第2態樣,其特徵在於:上述連接部由電路基板構成。
本發明之第4態樣係如第3態樣,其特徵在於:於上述盒體之內部包括複數個上述液體收容體,上述電子零件及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係設置於複數個上述液體收容體之每一個,上述電路基板可將複數根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與一根上述控制部側電纜連接,並且利用一根上 述控制部側電纜對複數個上述電子零件與上述控制部之間之資訊之收發進行中繼。
根據本態樣,複數根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連接於上述電路基板即被彙集,並藉由一根上述控制部側電纜與上述控制部連接。因此,與將複數個上述電子零件分別連接於上述控制部之構成相比,可使電纜長度變短,從而可將雜訊之影響抑制於最小限度。
本發明之第5態樣係如第4態樣,其特徵在於:上述電路基板係固定於上述開口之內側。
根據本態樣,由於上述電路基板固定於上述開口之內側、即靠近上述開口之位置,故而可更加容易地進行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或上述控制部側電纜之連接及切斷作業。
本發明之第6態樣係如第4或第5態樣,其特徵在於:複數根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於上述盒體之內部並不重疊而並列地配線。
根據本態樣,由於複數根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於上述盒體之內部並不重疊而並列地配線,故而複數根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相互不受雜訊之影響,或者可減輕雜訊之影響。
本發明之第7態樣係如第1或第2態樣,其特徵在於:上述連接部由連接器構成。
根據本態樣,由於上述連接部由連接器構成,故而可使上述連接部構造簡單且低成本地構成。
10‧‧‧印表機
12‧‧‧裝置本體
13‧‧‧構造體
13a‧‧‧邊緣
14‧‧‧墨水收容體
14a‧‧‧安裝部
16‧‧‧墨水收容體儲存盒
18‧‧‧墨水收容體儲存盒
19‧‧‧蓋、盒單元
20‧‧‧控制部
22‧‧‧托架
24‧‧‧記錄頭
26‧‧‧殼體、記錄單元
28‧‧‧CSIC基板
29‧‧‧電氣配線
30a‧‧‧扁平電纜
30b‧‧‧扁平電纜
32‧‧‧開口
34‧‧‧開口
36‧‧‧中繼基板
36a‧‧‧中繼基板
36b‧‧‧中繼基板
38‧‧‧連接器
40‧‧‧扁平電纜
40a‧‧‧扁平電纜
40b‧‧‧扁平電纜
42‧‧‧合流基板
44‧‧‧開閉檢測感測器
44a‧‧‧開關
46‧‧‧電纜
48‧‧‧墨水供給部
50‧‧‧安裝部
50a‧‧‧連接部
50b‧‧‧墨水供給口
52‧‧‧卡合部
54‧‧‧墨水中繼部
54a‧‧‧連接部
56‧‧‧墨水管
56a‧‧‧墨水管
56b‧‧‧墨水管
58‧‧‧夾緊構件
60‧‧‧框架
60a‧‧‧端面
62‧‧‧蓋構件
64‧‧‧導電構件
66‧‧‧印表機
68‧‧‧殼體、記錄單元
70‧‧‧定位構件
72‧‧‧邊緣導件
74‧‧‧滑動構件
76‧‧‧蓋
78‧‧‧定位部
80‧‧‧緊固構件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圖1係第1實施例之印表機之外觀立體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印表機中之電氣配線之概要的方塊圖。
圖3係表示將第1實施例之印表機中儲存黑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之側的盒體打開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將第1實施例之印表機中儲存彩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 之側的盒體打開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5係圖3中之墨水收容體之安裝部周邊之放大圖。
圖6係墨水收容體之外觀立體圖。
圖7係墨水收容體對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之安裝部的放大立體圖。
圖8係儲存黑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之墨水收容體儲存盒中之安裝部的放大立體圖。
圖9係儲存彩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之墨水收容體儲存盒中之安裝部的放大立體圖。
圖10係墨水收容體儲存盒中之開閉蓋之立體圖。
圖11係表示第1實施例之印表機中之黑色墨水之供給路徑的立體圖。
圖12係表示第1實施例之印表機中之彩色墨水之供給路徑的立體圖。
圖13係表示黑色墨水自儲存黑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之墨水收容體儲存盒至殼體內之供給路徑的側視圖。
圖14係表示設置於殼體側面且將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延伸之黑色墨水之墨水管導引至殼體內之開口的立體圖。
圖15係圖14中之開口之放大立體圖。
圖16係第1實施例之印表機之構造體之俯視圖。
圖17係表示設置於構造體內之墨水中繼部之立體圖。
圖18係表示彩色墨水自儲存彩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之墨水收容體儲存盒至殼體內之供給路徑的側視圖。
圖19係墨水收容體儲存盒中之開口部附近之放大圖。
圖20係表示設置於殼體側面且將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延伸之彩色墨水之複數根墨水管導引至殼體內之開口的立體圖。
圖21係表示圖20中之開口附近之構造體內之彩色墨水之環繞的立體圖。
圖22係表示構造體內配置於橫穿構造體之寬度方向之框架之下方的彩色墨水之墨水管之狀態之剖視圖。
圖23係表示自前方觀察設置於構造體內之墨水中繼部時之墨水管之環繞的圖。
圖24係自裝置前方側觀察第1實施例之印表機中之傳輸來自墨水收容體之資訊之電纜之環繞所得的圖。
圖25係自裝置後方側觀察第1實施例之印表機中之傳輸來自墨水收容體之資訊之電纜之環繞所得的圖。
圖26係表示電纜自構造體中之合流基板至控制部之環繞的立體圖。
圖27係第2實施例之印表機之外觀立體圖。
圖28係表示第2實施例之印表機中之黑色墨水之供給路徑的立體圖。
圖29係表示第2實施例之印表機中之彩色墨水之供給路徑的立體圖。
圖30係表示設置於殼體側面且將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延伸之黑色墨水之墨水管導引至殼體內之開口的立體圖。
圖31係圖30中之開口之放大立體圖。
圖32係表示自前方觀察設置於構造體內之墨水中繼部時之墨水管之環繞的圖。
圖33係表示彩色墨水自儲存彩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之墨水收容體儲存盒至殼體內之供給路徑的側視圖。
圖34係表示設置於殼體側面且將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延伸之彩色墨水之複數根墨水管導引至殼體內之開口的立體圖。
圖35係表示圖34中之開口附近之構造體內之彩色墨水之墨水管環繞的立體圖。
圖36係第2實施例之印表機中之構造體的後視立體圖。
圖37係自右側方觀察墨水中繼部所得之立體圖。
圖38係自前方觀察構造體中之托架之移動區域及墨水中繼部所得的立體圖。
圖39係自右側方側觀察第2實施例之印表機中之傳輸來自墨水收容體之資訊之電纜之環繞所得的圖。
圖40係自左側方側觀察第2實施例之印表機中之傳輸來自墨水收容體之資訊之電纜之環繞所得的圖。
圖41係表示墨水中繼部內之傳輸黑色墨水之資訊之電纜之環繞的說明圖。
圖42係表示構造體內之電纜之環繞之立體圖。
圖43係表示構造體內之控制部附近之電纜之環繞的立體圖。
圖44係設置於殼體內且保護墨水管之邊緣導件之放大圖。
圖45係表示於殼體內已將邊緣導件卸除之狀態下之框架之連接部的圖。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對於各實施例中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之符號,僅於最初之實施例中進行說明,於以後之實施例中省略該構成之說明。
<<<第1實施例>>>
圖1係第1實施例之印表機(以下稱為印表機10)之外觀立體圖,圖2係表示印表機10中之電氣配線之概要的方塊圖,圖3係表示將印表機10中儲存黑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之側的盒體打開之狀態之立體圖,圖4係表示將印表機10中儲存彩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之側的盒體打開之 狀態之立體圖,圖5係圖3中之墨水收容體之安裝部周邊之放大圖。
圖6係墨水收容體之外觀立體圖,圖7係墨水收容體對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之安裝部的放大立體圖,圖8係儲存黑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之墨水收容體儲存盒中之安裝部的放大立體圖,圖9係儲存彩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之墨水收容體儲存盒中之安裝部的放大立體圖,圖10係墨水收容體儲存盒中之開閉蓋之立體圖。
圖11係表示印表機10中之黑色墨水之供給路徑之立體圖,圖12係表示印表機10中之彩色墨水之供給路徑之立體圖,圖13係表示黑色墨水自儲存黑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之墨水收容體儲存盒至殼體內之供給路徑的側視圖,圖14係表示設置於殼體側面且將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延伸之黑色墨水之墨水管導引至殼體內之開口的立體圖,圖15係圖14中之開口之放大立體圖。
圖16係印表機10之構造體之俯視圖,圖17係表示設置於構造體內之墨水中繼部之立體圖,圖18係表示彩色墨水自儲存彩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之墨水收容體儲存盒至殼體內之供給路徑的側視圖,圖19係墨水收容體儲存盒中之開口部附近之放大圖,圖20係表示設置於殼體側面且將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延伸之彩色墨水之複數根墨水管導引至殼體內之開口的立體圖。
圖21係表示圖20中之開口附近之構造體內之彩色墨水之墨水管環繞的立體圖,圖22係表示構造體內配置於橫穿構造體之寬度方向之框架之下方的彩色墨水之墨水管之狀態之剖視圖。圖23係表示自前方觀察設置於構造體內之墨水中繼部時之墨水管之環繞的圖,圖24係自裝置前方側觀察印表機10中之傳輸來自墨水收容體之資訊之電纜之環繞所得的圖,圖25係自裝置後方側觀察印表機10中之傳輸來自墨水收容體之資訊之電纜之環繞所得的圖,圖26係表示電纜自構造體中之合流基板至控制部之環繞的立體圖。
於各圖中所示之X-Y-Z座標系統中,X方向表示記錄頭之掃描方向,Y方向表示記錄裝置之深度方向及用紙搬送方向,Z方向表示記錄頭與用紙之間之距離(間隙)變化之方向即裝置高度方向。再者,於各圖中,將-Y方向設為裝置前表面側,將+Y方向側設為裝置背面側。
<<<關於印表機及印表機內之電氣配線之概要>>>
參照圖1及圖2,對本發明之概要進行說明。本發明之印表機10包括:裝置本體12;及作為「盒體」之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其等儲存收容作為「液體」之墨水之作為「液體收容體」的墨水收容體14(參照圖6)。裝置本體12包括構造體13(參照圖26)、及覆蓋該構造體13之殼體26(參照圖1)。
構造體13包括控制部20、及托架22。托架22具備可對媒體噴射墨水之記錄頭24。托架22構成為於裝置本體12內亦即於構造體13中藉由控制部20之控制而能夠沿圖1中之X軸方向移動。
又,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係設置於殼體26之外側。於本實施例中,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分別可裝卸地安裝於殼體26之X軸方向上之兩側面。又,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具備蓋19、19。蓋19、19構成為分別可相對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開閉(例如圖3、圖4)。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於蓋19、19相對於該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打開之狀態(參照圖3及圖4)下,可更換儲存於盒體內之墨水收容體14。
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中,可裝卸地儲存有收容黑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14。又,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中,可裝卸地儲存有分別收容深紅色、青色、黃色之各色之墨水的複數個墨水收容體14。
於各色(黑色、深紅色、青色、黃色)之墨水收容體14安裝有作為「電子零件」之CSIC(Customer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用戶專用 積體電路)基板28(參照圖7)。CSIC基板28具備記憶收容於墨水收容體14之墨水之種類、墨水之殘餘量等資訊的記憶元件,而保持墨水收容體14之資訊。
如圖2所示,於將各色(黑色、深紅色、青色、黃色)之墨水收容體14分別儲存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之狀態下,與各色(黑色、深紅色、青色、黃色)對應之CSIC基板28經由下述安裝部50之連接部50a(參照圖8)而電性連接於控制部20。
此處,對圖2所示之本發明之電氣配線29進行說明。電氣配線29係包括扁平電纜30a、30b、中繼基板36a、36b、扁平電纜40a、40b及合流基板42而構成。
於與黑色墨水對應之CSIC基板28電性連接有作為「電子零件側電纜」之9芯之扁平電纜30a(參照圖2中之細單點鏈線)的一端。扁平電纜30a通過設置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之開口32(參照圖13)、及與該開口32對向且設置於殼體26之側面之開口34(參照圖14)而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延伸至殼體26內。
扁平電纜30a之另一端於構造體13內連接於作為「連接部」之中繼基板36a。中繼基板36a構成為可將容易受到雜訊之影響之類比信號轉換為難以受到雜訊之影響之數位信號的電路基板。再者,扁平電纜30a之另一端係以容易相對於中繼基板36a連接及切斷之方式經由連接器38安裝於該中繼基板36a。
又,扁平電纜30a將類比信號及數位信號自CSIC基板28向中繼基板36a傳輸。再者,電性連接於與黑色墨水對應之CSIC基板28之中繼基板36a係設置於開口34與控制部20之間。
而且,中繼基板36a藉由未圖示之A/D(analog/digital,類比/數位)轉換器,將自CSIC基板28發送之類比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作為「控制部側電纜」之15芯之扁平電纜40a(參照圖2中之粗單點鏈線)自 中繼基板36a延伸至設置於構造體13內之合流基板42。扁平電纜40a將數位信號自中繼基板36a傳輸至合流基板42。
繼而,於與深紅色、青色、黃色之各色對應之各CSIC基板28亦電性連接有9芯之扁平電纜30b(參照圖2中之細單點鏈線)之一端。各扁平電纜30b之另一端係經由連接器38而容易裝卸地連接於設置在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之作為「連接部」之中繼基板36b。
又,將與各色對應之各CSIC基板28與中繼基板36b連結之各扁平電纜30b亦將類比信號及數位信號自各CSIC基板28傳輸至中繼基板36b。再者,電性連接於與彩色墨水對應之各CSIC基板28之中繼基板36b係設置於開口32與CSIC基板28之間。
而且,中繼基板36b將自各CSIC基板28發送之類比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於中繼基板36b,經由連接器38而容易裝卸地連接有15芯之扁平電纜40b(參照圖2中之粗單點鏈線)之一端。自中繼基板36b延伸之扁平電纜40b通過設置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之開口32(參照圖19)、及與該開口32對向且設置於殼體26之側面之開口34(參照圖20)而延伸至構造體13內。而且,扁平電纜40b之另一端連接於合流基板42。
亦即,於設置在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之中繼基板36b電性連接複數個CSIC基板28,於將來自該等CSIC基板28之資訊自類比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後,通過一根扁平電纜40b發送至控制部20。
於合流基板42連接有:扁平電纜40a,其電性連接於與黑色墨水對應之CSIC基板28;及扁平電纜40b,其電性連接於分別與黑色以外之各色墨水對應之複數個CSIC基板28。而且,合流基板42中2根扁平電纜40所傳輸來之資訊被匯總至一根15芯之扁平電纜40而傳輸至控制部20。
亦即,以如下方式構成:與各色(黑色、深紅色、青色、黃色)對 應之CSIC基板28之資訊於中繼基板36a、36b中被轉換為數位信號,並經由合流基板42而傳輸至控制部20。再者,以上,以信號自CSIC基板28朝向控制部20流動之觀點進行了說明,但亦存在其反方向之信號之流動。
又,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分別設置有檢測儲存盒之開閉之開閉檢測感測器44、44(圖3至圖5)。自設置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側之開閉檢測感測器44延伸之電纜46(參照圖13至圖15)經由開口32、34朝向構造體13內之控制部20延伸而連接於控制部20。同樣地,自設置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側之開閉檢測感測器44延伸之電纜46(參照圖2中之粗實線及圖34)亦經由開口32、34朝向構造體13內之控制部20延伸而連接於控制部20。
設置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之開閉檢測感測器44於蓋19相對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打開時(參照圖3),將檢測信號發送至控制部20。同樣地,設置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之開閉檢測感測器44亦於蓋19相對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打開時(參照圖4),將檢測信號發送至控制部20。控制部20於接收到來自開閉檢測感測器44之信號時,於托架22及記錄頭24正對媒體執行記錄動作之情形時,以立即中斷對媒體進行之記錄動作之方式控制托架22及記錄頭24。
以上述方式構成電氣配線29之印表機10可獲得以下之作用效果。
即,於殼體26之外側設置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之印表機10存在如下情形:於進行裝置本體內之維護等時必須將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暫時自殼體26卸除。
此時,若以1根電纜無多餘長度地對電氣配線29進行配線,則必須於卸除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之前將電纜自控制部20卸除等,從而作業需耗費勞力及時間。另一方面,若為了避免此種維護性惡化而 使上述電纜具有多餘長度,則伴隨著電纜長度之增大而變得容易受到雜訊之影響,故而欠佳。
然而,如上所述,將控制部20與CSIC基板28電性連接之電氣配線29包含中繼基板36a、36b,且可於該中繼基板36a、36b切斷CSIC基板28側之扁平電纜30a、30b或控制部20側之扁平電纜40a、40b。藉此,即便縮短電氣配線29,亦可容易地將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自殼體26卸除。即,可謀求兼顧提高裝置之維護性與抑制裝置之性能下降。
尤其是於彩色墨水側之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側,中繼基板36b設置於開口32與CSIC基板28之間。而且,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係藉由如圖4所示般打開蓋19而使內部顯露,從而可對中繼基板36b進行存取,即將控制部20側之連接器38卸除,藉此可容易地使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與殼體26分離。
又,CSIC基板28側之複數根扁平電纜30b連接於中繼基板36b即被彙集,且藉由控制部20側之一根扁平電纜40b而與控制部20連接。因此,與將複數個CSIC基板28分別連接於控制部20之構成相比,可使電纜長度變短,從而可將雜訊之影響抑制於最小限度。
再者,於上述實施例中,可將作為「控制部側電纜」之15芯之扁平電纜40a(或40b)與作為「電子零件側電纜」之9芯之扁平電纜30a(或30b)連接及切斷之連接部係由中繼基板36a(或36b)構成,但亦可代替中繼基板而僅構成為連接器彼此之連接部。於此情形時,雖並非如上述實施例般進行信號之轉換(類比與數位),但仍可使連接部之構造簡單而低成本地構成。
又,將控制部20與CSIC基板28電性連接之電氣配線29包含中繼基板36a、36b、靠近墨水收容體14之CSIC基板28之扁平電纜30a、30b、及靠近控制部20側之扁平電纜40a、40b,且扁平電纜30a、30b 所傳送之信號包含類比信號,扁平電纜40a、40b所傳送之信號不包含類比信號,因此,於雜訊產生源較多之裝置本體12側(具備記錄頭24之構造體13側)不使用類比信號,即藉由數位信號進行資訊之傳送,因此可抑制雜訊之影響而執行適當之控制。
又,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之內部具備複數個墨水收容體14,CSIC基板28及扁平電纜30b係設置於複數個墨水收容體14之每一個,且複數根扁平電纜30b連接於中繼基板36b。即,複數根扁平電纜30b於中繼基板36b彙集,而且經由利用一根扁平電纜40b進行之數位信號之傳送而進行資訊之收發,故而與將複數個CSIC基板28分別連接於控制部20之構成相比,可使電纜長度變短,從而可將雜訊之影響抑制於最小限度。
又,將控制部20與CSIC基板28電性連接之電氣配線29包含中繼基板36a、36b、靠近墨水收容體14之CSIC基板28之扁平電纜30a、30b、及靠近控制部20側之扁平電纜40a、40b。而且,中繼基板36a、36b於CSIC基板28與控制部20之間之資訊之收發中構成經由利用一根扁平電纜40進行之數位信號之傳送而進行中繼之中繼機構,並且於電氣配線29中設置在相對於控制部20與CSIC基板28之間之中間位置靠近CSIC基板28之側,故而數位信號之傳送距離變長,藉此可抑制雜訊之影響而執行適當之控制。
<<<關於各構成部位之詳細情況>>>
以上係關於印表機10之特徵性構成之概要,以下,一面參照圖3及其之後之圖,一面進一步對各構成之詳細情況進行說明。
<<<墨水收容體、墨水收容體儲存盒>>>
首先,參照圖3至圖10,對墨水收容體14及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進行說明。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具備蓋19、19。蓋19、19構成為可相對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本體旋動。於蓋19已相對於 盒體本體旋動之狀態(參照圖3及圖4)、亦即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打開之狀態下,可更換收容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內之墨水收容體14。
又,參照圖6及圖7,墨水收容體14構成為可撓性之袋狀,且收容有墨水。又,於墨水收容體14之上部形成有安裝部14a。安裝部14a兼用作搬運墨水收容體14時之把手。又,於安裝部14a設置有CSIC基板28及墨水供給部48。
又,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內設置有供安裝墨水收容體14之安裝部50(參照圖5)。於安裝部50具備與墨水收容體14之CSIC基板28電性連接之連接部50a、及與墨水供給部48連接之墨水供給口50b。
又,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設置有與深紅色、青色、黃色之各色對應之安裝部50(圖9)。於與各色對應之安裝部50,亦分別設置有與墨水收容體14之CSIC基板28電性連接之連接部50a、及與墨水供給部48連接而供給墨水之墨水供給口50b。
又,如上所述般,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分別設置有開閉檢測感測器44、44。開閉檢測感測器44係設置於盒體本體側之上部。開閉檢測感測器44藉由電纜46(參照圖13)而與控制部20電性連接。於開閉檢測感測器44設置有開關44a(參照圖8)。又,如圖10所示,於可相對於盒體本體旋動之盒體之一部分之上部設置有可與開關44a卡合之卡合部52。
於處於盒體之一部分相對於盒體本體閉合之狀態之情形時,開關44a與卡合部52卡合。另一方面,於處於盒體之一部分相對於盒體本體旋動而打開之狀態之情形時,開關44a與卡合部52之卡合解除。開關44a根據與卡合部52之卡合狀態或非卡合狀態而切換接通斷開。開閉檢測感測器44將開關44a之接通斷開作為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之開閉之檢測信號發送至控制部20。
<<<關於墨水之供給路徑>>>
其次,參照圖11至圖23,對自收容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內之墨水收容體14供給之墨水之供給路徑進行說明。
參照圖11及圖12,於構造體13內設置有墨水中繼部54。於墨水中繼部54設置有複數個用以連接墨水管56之連接部54a,該等墨水管56將墨水自與黑色、深紅色、青色、黃色之各色對應之墨水收容體14供給。再者,於圖11中省略了彩色側之墨水供給路徑(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墨水中繼部54),於圖12中省略了黑色側之墨水供給路徑(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墨水中繼部54)。
與黑色、深紅色、青色、黃色之各色對應之墨水管56自墨水中繼部54朝向托架22延伸。墨水中繼部54與托架22之間之複數根墨水管56係以如下方式構成:於圖11及圖12中之Z軸方向上重疊而整齊排列,並且追隨托架22於圖11及圖12中之X軸方向之移動而變形。
又,與黑色墨水對應之墨水管56a自設置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於圖11中為了說明而省略了圖示)內之安裝部50延伸至構造體13內,且連接於墨水中繼部54之連接部54a。再者,若於安裝部50安裝墨水收容體14,則墨水收容體14之墨水供給部48與墨水供給口50b連通,從而可將黑色墨水自墨水收容體14經由墨水中繼部54而供給至托架22之記錄頭24。再者,於圖11中,為了說明而省略了與黑色墨水對應之墨水收容體14之圖示。
又,如圖12所示,與各色(深紅色、青色、黃色)之彩色墨水對應之墨水管56b自設置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於圖12中為了說明而省略了圖示)之與深紅色、青色、黃色之各色對應之3個安裝部50(於圖12中為了說明而省略了與深紅色及黃色對應之安裝部50之圖示)延伸至構造體13內,且分別連接於墨水中繼部54之連接部54a。
再者,若於與各色(深紅色、青色、黃色)對應之安裝部50分別安 裝對應顏色之墨水收容體14,則各色之墨水收容體14之墨水供給部48與對應於各色之安裝部50之墨水供給口50b連通,從而可將彩色墨水自各色之墨水收容體14經由墨水中繼部54而供給至托架22之記錄頭24。再者,於圖12中,為了說明而省略了與各色之彩色墨水對應之複數個墨水收容體14之圖示。
參照圖13至圖17,進一步對與黑色墨水對應之墨水管56a之路徑進行說明。於圖13中,在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之與殼體26對向之側形成有開口32。開口32係呈可使墨水管56a、扁平電纜30a及電纜46穿過之大小開口。
如圖13所示,與黑色墨水對應之墨水管56a自設置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內之安裝部50橫穿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內而延伸至開口32。墨水管56a自開口32被導引至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之外側。
又,如圖14及圖15所示,於殼體26之+X軸方向側之側面形成有開口34。開口34係設置於在對殼體26安裝有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之狀態下與設置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之開口32對向之位置。又,開口34亦呈可使墨水管56a、扁平電纜30a及電纜46穿過之大小開口。
如圖14及圖15所示,墨水管56a經由開口32及開口34而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內被導引至殼體26內。繼而,已被導引至殼體26內之墨水管56a係如圖16及圖17所示般,自開口34向構造體13內設置於+X軸方向側之端部之墨水中繼部54的-Y軸方向側引繞,而連接於墨水中繼部54之與黑色墨水對應之連接部54a。
繼而,參照圖16至圖23,進一步對與彩色墨水(深紅色、青色、黃色)對應之墨水管56b之路徑進行說明。於圖18及圖19中,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之與殼體26對向之側形成有開口32。開口32係呈可使墨水管56b、扁平電纜30b及電纜46穿過之大小開口。
如圖18所示,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設置有與深紅色、青 色、黃色之各色對應之複數個安裝部50。自與各色之彩色墨水(深紅色、青色、黃色)對應之安裝部50分別引出有墨水管56b。自各安裝部50引出之墨水管56b橫穿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而延伸至開口32。複數根墨水管56b自開口32被導引至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之外側。
再者,與黃色之墨水對應之墨水管56b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在路徑之中途形成迴路。
又,如圖20所示,在殼體26之-X軸方向側之側面形成有開口34。開口34係設置於在對殼體26安裝有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之狀態下與設置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之開口32對向之位置。又,開口34亦呈可使墨水管56b、扁平電纜30b及電纜46穿過之大小開口。
如圖18至圖20所示,墨水管56b係經由開口32及開口34而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內被導引至殼體26內。自開口34被導引至殼體26內之複數根墨水管56b於構造體13內由配置於開口34附近之夾緊構件58(參照圖21)捆束。
繼而,如圖16及圖21所示,被夾緊構件58捆束後之墨水管56b延伸至在構造體13之-Y方向側(前方側)之端部沿X軸方向延伸之框架60之下方。框架60以使墨水中繼部54與托架22之間之墨水管56可追隨托架22之移動之方式支持墨水管56。
如圖16所示,墨水管56b於殼體26內通過框架60之下方而自-X軸方向側之端部向+X軸方向側之端部橫穿構造體13。具體而言,如圖22所示,墨水管56b係配置於框架60與以覆蓋框架60之下表面之方式設置之蓋構件62之間。蓋構件62將複數根墨水管56b於Y軸方向上並排排列,並沿著框架60之下表面沿X軸方向引導。
而且,於構造體13內延伸至+X軸方向側之端部之墨水管56b係如圖23所示般向+Z軸方向側彎曲,而向框架60之上表面側亦即+Z軸方向側延伸。繼而,複數根墨水管56b於構造體13內設置在+X軸方向側 之端部之墨水中繼部54中分別連接於與各色(深紅色、青色、黃色)對應之連接部54a。藉此,可將彩色墨水自各色之墨水收容體14經由墨水中繼部54而供給至托架22之記錄頭24。
<<<關於電氣配線>>>
繼而,參照圖13、圖16至圖19、圖21至圖26,對電性連接於收容在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內之各墨水收容體14之CSIC基板28且延伸至控制部20的電氣配線29進行說明。
參照圖24及圖25,連接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於圖24及圖25中為了說明而省略了圖示)之與黑色墨水對應之連接部50a的9芯之扁平電纜30a係連接於配置在墨水中繼部54之前方之中繼基板36a。15芯之扁平電纜40a自該中繼基板36a朝向配置於墨水中繼部54之後方之合流基板42延伸,且連接於合流基板42。
另一方面,連接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於圖24及圖25中為了說明而省略了圖示)之與彩色墨水對應之各個連接部50a的9芯之扁平電纜30b係分別連接於配置在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之中繼基板36b。15芯之扁平電纜40b自該中繼基板36b橫穿構造體13內朝向配置於墨水中繼部54之後方之合流基板42延伸,且連接於合流基板42。再者,於圖24、圖25中,僅繪製出3個安裝部50中之一個。
一根扁平電纜40自合流基板42朝向控制部20延伸。亦即,合流基板42與控制部20係藉由一根扁平電纜40而連接。
首先,對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經由中繼基板36a至合流基板42為止之與黑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14之CSIC基板28對應的電氣配線進行說明。參照圖13,於設置在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內之安裝部50之連接部50a連接有9芯之扁平電纜30a之一端。
又,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內,在扁平電纜30a之自連接部50a至開口32為止之路徑上配置有導電構件64。亦即,扁平電纜30a係沿著 導電構件64自連接部50a配線至開口32。藉此,可抑制扁平電纜30a中之雜訊之影響。
再次參照圖16及圖17,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內延伸之扁平電纜30a經由開口32及開口34而延伸至構造體13內。於墨水中繼部54之前方側(-Y軸方向側)配置有中繼基板36a。扁平電纜30a經由連接器38而連接於中繼基板36a。經由連接器38將扁平電纜30a安裝於中繼基板36a,藉此可對中繼基板36a容易地卸除或安裝扁平電纜30a。
又,中繼基板36a係固定於構造體13中之+X軸方向側之端部之開口34的附近。再者,於本實施例中,扁平電纜30a將類比信號及數位信號自連接部50a傳送至中繼基板36a。於中繼基板36a中,將類比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
15芯之扁平電纜40a自中繼基板36a朝向合流基板42延伸。具體而言,自中繼基板36a延伸之扁平電纜40a於向中繼基板36a之-X軸方向側延伸後,朝向位於中繼基板36a之後方即+Y軸方向側的墨水中繼部54之-X軸方向側之側部延伸。再者,扁平電纜40a亦經由連接器38而連接於中繼基板36a。
扁平電纜40a於墨水中繼部54之-X軸方向側之側部向+Z軸方向延伸,且於墨水中繼部54之上部,使扁平電纜40a之延伸方向變為墨水中繼部54之+Y軸方向側。而且,扁平電纜40a連接於配置在墨水中繼部54之+Y軸方向側(背面側)之合流基板42。
繼而,對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經由中繼基板36b至合流基板42為止之與彩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14之CSIC基板28對應的電氣配線進行說明。參照圖18及圖19,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與各色(深紅色、青色、黃色)對應之安裝部50之連接部50a分別連接有9芯之扁平電纜30b之一端,於配置在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之中繼基板36b分別連接有另一端。亦即,複數根扁平電纜30b連接於中繼基板36b。
再者,於本實施例中,與各色之彩色墨水對應之扁平電纜30b將類比信號及數位信號自連接部50a傳送至中繼基板36b。於配置在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之中繼基板36b中,亦將類比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
又,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配置有沿Y軸方向延伸之導電構件64。於導電構件64上,自與深紅色及青色之彩色墨水對應之連接部50a延伸至中繼基板36之扁平電纜30b不重疊而並列地配線。因此,複數根扁平電纜30b相互不受雜訊之影響,或者可減輕雜訊之影響。
又,中繼基板36b係固定於開口32之附近。而且,15芯之扁平電纜40b自中繼基板36b經由開口32及開口34被導引至殼體26內。此處,扁平電纜30b及扁平電纜40b係藉由連接器38而可裝卸地安裝於中繼基板36b。
即,由於中繼基板36b固定於開口32之內側、即靠近開口32之位置,故而可更加容易地進行扁平電纜30b或扁平電纜40b之連接及切斷作業。
參照圖21至圖23,自中繼基板36b被導引至構造體13內之扁平電纜40b自開口34向位於構造體13之-Y方向側之框架60延伸。而且,扁平電纜40b於框架60之下方被框架60之下表面與蓋構件62夾持,且沿著框架60之下表面自構造體13之-X軸方向側之端部向+X軸方向側延伸。
如圖23所示,扁平電纜40b於構造體13之X軸方向上在與墨水中繼部54之-X軸方向側之側部對應之位置自框架60之下表面向上方延伸。而且,與自配置於墨水中繼部54之-Y軸方向側(前方側)之中繼基板36a延伸的扁平電纜40a重疊,朝向配置於墨水中繼部54之+Y軸方向側之合流基板42延伸。
又,如圖26所示,於合流基板42,自設置於構造體13內之中繼基板36a延伸之扁平電纜40a、與自設置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之中 繼基板36b延伸之扁平電纜40b合流。亦即,於合流基板42,兩根扁平電纜40a、40b電性地彙集為一根扁平電纜40。
自合流基板42延伸之一根扁平電纜40於構造體13內之設置於墨水中繼部54之+Y軸方向側之框架的上部自+X軸方向側向-X軸方向側延伸,且連接於在構造體13內設置於-X軸方向側之端部之控制部20。
<<<第2實施例>>>
以下,參照圖27及其之後之圖,對第2實施例進行說明。圖27係第2實施例之印表機(以下稱為印表機66)之外觀立體圖,圖28係表示印表機66中之黑色墨水之供給路徑之立體圖,圖29係表示印表機66中之彩色墨水之供給路徑之立體圖,圖30係表示設置於殼體側面且將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延伸之黑色墨水之墨水管導引至殼體內之開口的立體圖。
圖31係圖30中之開口之放大立體圖,圖32係表示自前方觀察設置於構造體內之墨水中繼部時之墨水管之環繞的圖,圖33係表示彩色墨水自儲存彩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之墨水收容體儲存盒至殼體內之供給路徑的側視圖,圖34係表示設置於殼體側面且將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延伸之彩色墨水之複數根墨水管導引至殼體內之開口的立體圖,圖35係表示圖34中之開口附近之構造體內之彩色墨水之墨水管環繞的立體圖。
圖36係印表機66中之構造體之後視立體圖,圖37係自右側方觀察墨水中繼部所得之立體圖,圖38係自前方觀察構造體中之托架之移動區域及墨水中繼部所得的立體圖,圖39係自右側方側觀察印表機66中之傳輸來自墨水收容體之資訊之電纜之環繞所得的圖,圖40係自左側方側觀察印表機66中之傳輸來自墨水收容體之資訊之電纜之環繞所得的圖。
圖41係表示墨水中繼部內之傳輸黑色墨水之資訊之電纜之環繞 的說明圖,圖42係表示構造體內之電纜之環繞的立體圖,圖43係表示構造體內之控制部附近之電纜之環繞的立體圖,圖44係設置於殼體內且保護墨水管之邊緣導件之放大圖,圖45係表示於殼體內已將邊緣導件卸除之狀態下之框架之連接部的圖。
於各圖中所示之X-Y-Z座標系統中,X方向表示記錄頭之掃描方向,Y方向表示記錄裝置之深度方向及用紙搬送方向,Z方向表示記錄頭與用紙之間之距離(間隙)變化之方向即裝置高度方向。再者,於各圖中,將-Y方向設為裝置前表面側,將+Y方向側設為裝置背面側。
參照圖27,表示第2實施例之印表機66。印表機66亦於殼體68之外側、亦即+X軸方向側之端部及-X軸方向側之端部具備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再者,關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由於構成與第1實施例相同,故而省略其說明。
<<<關於墨水之供給路徑>>>
參照圖28及圖29,於構造體13內設置有墨水中繼部54。於墨水中繼部54設置有複數個用以連接墨水管56之連接部54a,該等墨水管56自與黑色、深紅色、青色、黃色之各色對應之墨水收容體14供給墨水。再者,於圖28中省略了彩色側之墨水供給路徑(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墨水中繼部54),於圖29中省略了黑色側之墨水供給路徑中之安裝部50。又,於圖29中,僅繪製出分別與彩色墨水對應之3個安裝部50中之一個。
與黑色、深紅色、青色、黃色之各色對應之墨水管56自墨水中繼部54朝向托架22延伸。墨水中繼部54與托架22之間之複數根墨水管56係以如下方式構成:於圖28及圖29中之Y軸方向上並列地整齊排列,並且追隨托架22於圖28及圖29中之X軸方向之移動。具體而言,如圖38所示,複數根墨水管56係以伴隨著托架22之移動而形成之墨水 管56之彎曲部於Z軸方向上形成之方式配置。
又,與各色(黑色、深紅色、青色、黃色)之彩色墨水對應之墨水管56a、56b連接於墨水中繼部54之各自對應之連接部54a。因此,若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之安裝部50連接各色之墨水收容體14,則可藉由墨水管56a、56b將墨水經由墨水中繼部54而供給至記錄頭24。
參照圖30至圖31,於本實施例中,在殼體68之+X軸方向側之側面亦設置有開口34。又,開口34係與第1實施例同樣地設置於與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之開口32對向之位置。
又,連接於設置在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內之墨水供給口50b的墨水管56a係經由開口32及開口34被導引至殼體68內。已被導引至殼體68內之墨水管56a連接於墨水中繼部54之對應之連接部54a。
參照圖33及圖34,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設置有與深紅色、青色、黃色之各色之墨水收容體14對應之安裝部50。墨水管56b分別自各安裝部50之墨水供給口50b朝向設置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之開口32及配置於殼體68之-X軸方向側之開口34延伸。再者,於本實施例中,開口34與開口32亦對向。
參照圖36至圖38,自開口34向殼體68內延伸之墨水管56b鑽過在構造體13內設置於-X軸方向側之端部之定位構件70,其後通過邊緣導件72。通過邊緣導件72後之各墨水管56b於在構造體13之-Y軸方向側(前方側)沿X軸方向延伸之框架60之上表面自-X軸方向側向+X軸方向側延伸。
此處,參照圖44及圖45,對邊緣導件72進行說明。如圖45所示,於構造體13中沿X軸方向延伸之框架60(參照圖36及圖42)係於藉由定位部78而被定位於構造體13之-X軸方向側之端部後,藉由緊固構件80安裝於構造體13之-X軸方向側之端部。
若於在構造體13之-X軸方向側之端部組裝有框架60之狀態下, 使墨水管56b自-X軸方向側朝向+X軸方向側通過框架60之上表面,則有如下之虞:墨水管56b抵接於構造體13之-X軸方向側之端部的邊緣13a或框架60之-X軸方向側之端部的端面60a之邊緣而破損,或者墨水管56b抵接於定位部78或緊固構件80而導致墨水管56b破損。
邊緣導件72係於構造體13之-X軸方向側之端部以覆蓋邊緣13a及框架60之端面60a之邊緣之方式安裝。又,藉由將邊緣導件72安裝於構造體13之-X軸方向側之端部,亦覆蓋定位部78及緊固構件80。藉此,墨水管56b通過邊緣導件72內而於框架60上向+X軸方向延伸,故而可防止墨水管56b與該等構件或邊緣直接抵接,從而可減少墨水管56b破損之虞。
如圖32、圖36至圖38所示,於框架60上向+X軸方向側延伸之墨水管56b藉由配置於墨水中繼部54之-X軸方向側之滑動構件74而自框架60上向+Z軸方向彎曲,從而分別連接於墨水中繼部54之對應之連接部54a。滑動構件74係以墨水管56b之墨水流路不會壓扁之方式保持最小曲率並且將墨水管56b自框架60上向墨水中繼部54引導的構件。
<<<關於電氣配線>>>
繼而,參照圖31、圖33至圖37、圖39至圖43,對電性連接於收容在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內之各墨水收容體14之CSIC基板28且延伸至控制部20的電氣配線29進行說明。
參照圖39及圖40,連接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於圖24及圖25中為了說明而省略了圖示)之與黑色墨水對應之連接部50a的9芯之扁平電纜30a係連接於配置在構造體13內之中繼基板36a。15芯之扁平電纜40a自該中繼基板36a朝向合流基板42延伸,且連接於合流基板42。
另一方面,連接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於圖24及圖25中為了說明而省略了圖示)之與彩色墨水對應之各個連接部50a的9芯之扁平電纜30b係連接於配置在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之中繼基板36b。15芯之 扁平電纜40b自該中繼基板36b朝向設置於構造體13內之合流基板42延伸,且連接於合流基板42。再者,於圖39及圖40中,僅繪製出與彩色墨水對應之3個安裝部50中之一個。
一根扁平電纜40自合流基板42朝向控制部20延伸。亦即,合流基板42與控制部20係藉由一根扁平電纜40而連接。
首先,參照圖31、圖41至圖43,對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經由中繼基板36a至合流基板42之電氣配線進行說明。經由連接部50a而電性連接於收容黑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之CSIC基板的9芯之扁平電纜30a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內經由開口32及開口34而延伸至殼體68內。再者,扁平電纜30a係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內沿著導電構件64配線。
又,如圖41及圖42所示,於位於構造體13之+X軸方向側之端部的墨水中繼部54設置有覆蓋+X軸方向、-X軸方向及+Z軸方向之3個方向的蓋76。於本實施例中,蓋76係由導電性材料形成。
被引入至構造體13內之扁平電纜30a沿著蓋76之+X軸方向側之內壁及+Z軸方向側之內壁延伸,且連接於設置在蓋76之-X軸方向側之外壁之中繼基板36a。扁平電纜30a將類比信號及數位信號自CSIC基板28傳送至中繼基板36a。又,於中繼基板36a,將類比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
15芯之扁平電纜40a自設置於蓋76之外壁之中繼基板36a朝向+Y軸方向延伸。繼而,扁平電纜40a於位於托架22之+Y軸方向側且沿X軸方向延伸之框架之上部改變朝向而向-X軸方向側延伸,且連接於設置在該框架之上部之合流基板42。
繼而,對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經由中繼基板36b至合流基板42為止之與彩色墨水之墨水收容體14之CSIC基板28對應的電氣配線進行說明。參照圖33及圖35,於在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與各色(深紅 色、青色、黃色)對應之安裝部50之連接部50a,分別連接有9芯之扁平電纜30b之一端,於配置在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之中繼基板36b分別連接有另一端。亦即,複數根扁平電纜30b連接於中繼基板36b。再者,於圖35中,僅繪製出與彩色墨水對應之3個安裝部50中之一個。
再者,於本實施例中,與各色之彩色墨水對應之扁平電纜30b將類比信號及數位信號自連接部50a傳送至中繼基板36b。於配置在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之中繼基板36b,亦將類比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
又,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配置有沿Y軸方向延伸之導電構件64。於導電構件64上,自與深紅色及青色之彩色墨水對應之連接部50a延伸至中繼基板36之扁平電纜30b不重疊而並列地配線。因此,複數根扁平電纜30b相互不受雜訊之影響,或者可減輕雜訊之影響。
又,中繼基板36b係固定於開口32之附近。而且,15芯之扁平電纜40b自中繼基板36b經由開口32及開口34被導引至構造體13內。此處,扁平電纜30b及扁平電纜40b係藉由連接器38而可裝卸地安裝於中繼基板36b。
15芯之扁平電纜40b自中繼基板36b經由開口32及開口34而延伸至構造體13內。如圖36及圖43所示,扁平電纜40b於構造體13之-X軸方向側之端部向+Z軸方向延伸。而且,扁平電纜40b沿著構造體13內之框架向合流基板42延伸,且連接於合流基板42。
又,如圖36、圖42及圖43所示,於合流基板42,自設置於構造體13內之中繼基板36a延伸之扁平電纜40a、與自設置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內之中繼基板36b延伸之扁平電纜40b合流。亦即,於合流基板42,兩根扁平電纜40a、40b電性地彙集為一根扁平電纜40。而且,自合流基板42延伸之一根扁平電纜40連接於構造體13內設置於-X軸方向側之端部之控制部20。
又,於本實施例中,雖省略了圖示,但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 16、18內分別設置有開閉檢測感測器44、44。開閉檢測感測器44與控制部20藉由電纜46而電性連接。因此,開閉檢測感測器44之檢測信號被傳輸至控制部20,從而控制部20基於該檢測信號控制記錄動作。
<<<第1實施例及第2實施例之變更例>>>
(1)於本實施例中,構成為自開閉檢測感測器44延伸之電纜46自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於構造體13內被引繞後直接連接於控制部20,但亦可代替該構成,而設為如下構成:由控制部側電纜及盒體側電纜之2根電纜構成電纜46,且藉由連接部使其可裝卸。此處,上述連接部可配置於開口32、34之附近。又,連接部可設為藉由中繼基板或連接器等連接該等2根電纜之構成。若以此方式構成,則可提高將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自裝置本體12卸除時之作業性。
(2)又,於本實施例中,設為可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之蓋19、19打開之狀態下更換收容於該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內之墨水收容體14之構成,但亦可代替該構成,而設為可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之蓋19、19打開之狀態下對收容於該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內之墨水收容體14補充墨水之構成。
若總結上述說明,則本實施例中之印表機10、66包括:記錄頭24,其可對媒體噴射墨水;控制部20,其控制記錄頭24;殼體26、68,其等覆蓋包括記錄頭24及控制部20之構造體13;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其等儲存收容墨水之墨水收容體14、及保持墨水收容體14之資訊之CSIC基板28,且安裝於殼體26、68之外側;墨水管56a、56b,其等將墨水自墨水收容體14導引至殼體26、68之內部;及電氣配線29,其將控制部20與CSIC基板28電性連接。電氣配線29包含:中繼基板36a、36b,其等將扁平電纜30a、30b、40a、40b連接;扁平電纜40a、40b,其等構成相對於中繼基板36a、36b靠控制部20側之配線;及扁平電纜30a、30b,其等構成相對於中繼基板36a、36b靠CSIC 基板28側之配線。扁平電纜40a、40b及扁平電纜30a、30b中之至少任一者可於中繼基板36a、36b連接及切斷。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形成有使扁平電纜30a、30b通過之開口32。中繼基板36b係設置於開口32與CSIC基板28之間。
本實施例中之印表機10、66包括:記錄頭24,其可對媒體噴射墨水;控制部20,其控制記錄頭24;殼體26、68,其等覆蓋包括記錄頭24及控制部20之構造體13;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6、18,其等儲存收容墨水之墨水收容體14、及保持墨水收容體14之資訊之CSIC基板28,且安裝於殼體26、68之外側;墨水管56a、56b,其等將墨水自墨水收容體14導引至殼體26、68之內部;及電氣配線29,其將控制部20與CSIC基板28電性連接。電氣配線29包含:中繼基板36a、36b,其等將扁平電纜30a、30b、40a、40b連接;扁平電纜40a、40b,其等構成相對於中繼基板36a、36b靠控制部20側之配線;及扁平電纜30a、30b,其等構成相對於中繼基板36a、36b靠CSIC基板28側之配線。扁平電纜40a、40b及扁平電纜30a、30b中之至少任一者可於中繼基板36a、36b連接及切斷。於殼體26、68形成有使扁平電纜30a、30b通過之開口34。中繼基板36a係設置於開口34與控制部20之間。
中繼基板36a、36b由電路基板構成。又,印表機10、66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之內部具備複數個墨水收容體14。CSIC基板28及扁平電纜30b係設置於複數個墨水收容體14之每一個。中繼基板36b可將複數根扁平電纜30b與一根扁平電纜40b連接,並且利用一根扁平電纜40對複數個CSIC基板28與控制部20之間之資訊之收發進行中繼。
中繼基板36b係固定於開口32之內側。複數根扁平電纜30b於墨水收容體儲存盒18之內部並不重疊而並列地配線。中繼基板36a、36b由連接器38構成。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將本發明之扁平電纜30、40、中繼基板 36及合流基板42應用於作為記錄裝置之一例之噴墨印表機,但一般亦可應用於其他液體噴射裝置。
此處,所謂液體噴射裝置,並不限於使用噴墨式記錄頭自該記錄頭噴出墨水而對被記錄媒體進行記錄之印表機、影印機及傳真機等記錄裝置,亦包含將代替墨水而與其用途對應之液體自相當於上述噴墨式記錄頭之液體噴射頭噴射至相當於被記錄媒體之被噴射媒體而使上述液體附著於上述被噴射媒體的裝置。
作為液體噴射頭,除了上述記錄頭以外,亦可列舉用於液晶顯示器等之彩色濾光片製造之有色材料噴射頭、用於有機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器或面發光顯示器(FED)等之電極形成之電極材料(導電膏)噴射頭、用於生物晶片製造之生物有機物噴射頭、作為精密移液管之試樣噴射頭等。
再者,當然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可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化,該等變化亦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Claims (13)

  1. 一種記錄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記錄頭,其可對媒體噴射液體;控制部,其控制上述記錄頭;殼體,其覆蓋包括上述記錄頭及上述控制部之構造體;盒體,其儲存收容上述液體之液體收容體、及保持上述液體收容體之資訊之電子零件,且安裝於上述殼體之外側;管,其將上述液體自上述液體收容體導引至上述殼體之內部;及電氣配線,其將上述控制部與上述電子零件電性連接;且上述電氣配線包含:連接部,其將電纜連接;控制部側電纜,其構成相對於上述連接部靠上述控制部側之配線;及電子零件側電纜,其構成相對於上述連接部靠上述電子零件側之配線;且上述控制部側電纜及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中之至少任一者可於上述連接部連接及切斷,於上述盒體形成使上述電氣配線通過之開口,上述連接部設置於上述開口與上述電子零件之間。
  2. 一種記錄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記錄頭,其可對媒體噴射液體;控制部,其控制上述記錄頭;殼體,其覆蓋包括上述記錄頭及上述控制部之構造體;盒體,其儲存收容上述液體之液體收容體、及保持上述液體收容體之資訊之電子零件,且安裝於上述殼體之外側; 管,其將上述液體自上述液體收容體導引至上述殼體之內部;及電氣配線,其將上述控制部與上述電子零件電性連接;且上述電氣配線包含:連接部,其將電纜連接;控制部側電纜,其構成相對於上述連接部靠上述控制部側之配線;及電子零件側電纜,其構成相對於上述連接部靠上述電子零件側之配線;且上述控制部側電纜及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中之至少任一者可於上述連接部連接及切斷,於上述殼體形成使上述電氣配線通過之開口,上述連接部設置於上述開口與上述控制部之間。
  3. 一種記錄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記錄頭,其可對媒體噴射液體;控制部,其控制上述記錄頭;記錄單元,其包括上述記錄頭及上述控制部;盒單元,其包括收容上述液體之液體收容體、及保持上述液體收容體之資訊之電子零件;管,其將上述液體自上述液體收容體導引至上述記錄單元之內部;及電氣配線,其將上述控制部與上述電子零件電性連接;且上述電氣配線包含:連接部,其將電纜連接;控制部側電纜,其構成相對於上述連接部靠上述控制部側之配線;及電子零件側電纜,其構成相對於上述連接部靠上述電子零件側之配線;且 上述控制部側電纜及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中之至少任一者可於上述連接部連接及切斷,於上述盒單元形成使上述電氣配線通過之開口,上述連接部設置於上述開口與上述電子零件之間。
  4. 一種記錄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記錄頭,其可對媒體噴射液體;控制部,其控制上述記錄頭;記錄單元,其包括上述記錄頭及上述控制部;盒單元,其包括收容上述液體之液體收容體、及保持上述液體收容體之資訊之電子零件;管,其將上述液體自上述液體收容體導引至上述記錄單元之內部;及電氣配線,其將上述控制部與上述電子零件電性連接;且上述電氣配線包含:連接部,其將電纜連接;控制部側電纜,其構成相對於上述連接部靠上述控制部側之配線;及電子零件側電纜,其構成相對於上述連接部靠上述電子零件側之配線;且上述控制部側電纜及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中之至少任一者可於上述連接部連接及切斷,於上述記錄單元形成使上述電氣配線通過之開口,上述連接部設置於上述開口與上述控制部之間。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連接部由電路基板構成。
  6. 如請求項1或2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連接部由電路基板構成,於上述盒體之內部包括複數個上述液體收容體, 上述電子零件及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係設置於複數個上述液體收容體之每一個,上述電路基板可將複數根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與一根上述控制部側電纜連接,並且利用一根上述控制部側電纜對複數個上述電子零件與上述控制部之間之資訊之收發進行中繼。
  7. 如請求項6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電路基板係固定於上述開口之內側。
  8. 如請求項6之記錄裝置,其中複數根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於上述盒體之內部並不重疊而並列地配線。
  9. 如請求項3或4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連接部由電路基板構成,於上述盒單元之內部包括複數個上述液體收容體,上述電子零件及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係設置於複數個上述液體收容體之每一個,上述電路基板可將複數根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與一根上述控制部側電纜連接,並且利用一根上述控制部側電纜對複數個上述電子零件與上述控制部之間之資訊之收發進行中繼。
  10. 如請求項9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電路基板係固定於上述開口之內側。
  11. 如請求項9之記錄裝置,其中複數根上述電子零件側電纜於上述盒單元之內部並不重疊而並列地配線。
  12. 如請求項3或4之記錄裝置,其具備殼體,該殼體覆蓋包括上述記錄單元及上述盒單元之構造體。
  13.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連接部由連接器構成。
TW104107811A 2014-03-14 2015-03-11 Recording device TWI6481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0941 2014-03-14
JP2014050941 2014-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8345A TW201538345A (zh) 2015-10-16
TWI648173B true TWI648173B (zh) 2019-01-21

Family

ID=54071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7811A TWI648173B (zh) 2014-03-14 2015-03-11 Record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64557B2 (zh)
EP (1) EP3118001B1 (zh)
JP (1) JP6150006B2 (zh)
CN (1) CN106068187B (zh)
TW (1) TWI648173B (zh)
WO (1) WO20151368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24542A (ja) 2016-01-14 2017-07-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805498B2 (ja) 2016-01-29 2020-12-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複合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1583A (zh) * 1998-11-26 2000-08-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盒和使用该墨盒的打印机
CN1444113A (zh) * 2002-02-19 2003-09-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连接器、显影墨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0992020Y (zh) * 2006-12-29 2007-12-19 文明华 一种墨水瓶装置
CN201136337Y (zh) * 2007-12-18 2008-10-22 文明华 一种集中供墨装置
JP2009202346A (ja) * 2008-02-26 2009-09-10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プリンタシステムおよび外部インク供給装置
CN101873937A (zh) * 2007-08-30 2010-10-27 莫列斯公司 打印墨盒型连接器
TWM434681U (en) * 2011-01-26 2012-08-01 Seiko Epson Corp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3226729A (ja) * 2012-04-26 2013-11-07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Y125897A (en) * 1998-11-02 2006-08-30 Seiko Epson Corp Ink cartridge and printer using the same
JP2003048332A (ja) * 1998-11-26 2003-02-18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4431961B2 (ja) * 2004-03-05 2010-03-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4187007B2 (ja) * 2006-04-28 2008-11-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4411297B2 (ja) * 2006-06-15 2010-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621363B2 (ja) * 2010-07-07 2014-11-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3402780B (zh) * 2011-02-28 2016-04-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1583A (zh) * 1998-11-26 2000-08-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盒和使用该墨盒的打印机
CN1444113A (zh) * 2002-02-19 2003-09-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连接器、显影墨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0992020Y (zh) * 2006-12-29 2007-12-19 文明华 一种墨水瓶装置
CN101873937A (zh) * 2007-08-30 2010-10-27 莫列斯公司 打印墨盒型连接器
CN201136337Y (zh) * 2007-12-18 2008-10-22 文明华 一种集中供墨装置
JP2009202346A (ja) * 2008-02-26 2009-09-10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プリンタシステムおよび外部インク供給装置
TWM434681U (en) * 2011-01-26 2012-08-01 Seiko Epson Corp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3226729A (ja) * 2012-04-26 2013-11-07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8187A (zh) 2016-11-02
CN106068187B (zh) 2017-07-28
EP3118001A4 (en) 2017-10-25
EP3118001B1 (en) 2020-09-02
JPWO2015136868A1 (ja) 2017-04-06
US9764557B2 (en) 2017-09-19
JP6150006B2 (ja) 2017-06-21
EP3118001A1 (en) 2017-01-18
US20170087859A1 (en) 2017-03-30
TW201538345A (zh) 2015-10-16
WO2015136868A1 (ja) 2015-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7708B (zh)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TWI648173B (zh) Recording device
US10421282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with an ink container remote from an ink ejection section
JP58033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TWI638724B (zh) Recording device
CN212862328U (zh) 一种耗材包装组件
JP6365317B2 (ja) 液体消費装置
JP580754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に接続された配線部材の支持方法
JP2013121659A (ja) 記録装置
US9610792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3154573A (ja) 記録装置
JP6035839B2 (ja) 記録装置
US10183512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US9827770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6291928B2 (ja) 記録装置
JP2017121714A (ja) 記録装置、制御ユニット
JP6935264B2 (ja) 導線保持ユニットおよび記録装置
JP2013226658A (ja) 記録装置
JP2016124208A (ja)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JP6288421B2 (ja) 記録装置
JP201316630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