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5467B - Propeller fan and fluid delivery device - Google Patents

Propeller fan and fluid delivery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5467B
TWI625467B TW106103905A TW106103905A TWI625467B TW I625467 B TWI625467 B TW I625467B TW 106103905 A TW106103905 A TW 106103905A TW 106103905 A TW106103905 A TW 106103905A TW I625467 B TWI625467 B TW I62546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portion
wing
shape
cross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39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4087A (zh
Inventor
Yui KUMON
Masaki Ohtsuka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Kk filed Critical Sharp Kk
Publication of TW201804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40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54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546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藉由通過前緣部及後緣部之任意半徑之圓弧而規定翼部之剖面形狀(S11),規定連結剖面形狀之前緣部與後緣部之翼弦線(BC11),規定與翼弦線平行之基準線(BL11)。於翼部之剖面形狀之負壓面側形成有:凸面部(NC11),其具有於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及凹面部(NV11),其位於凸面部與前緣部之間,且具有於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凸面部(NC11)具有頂部(NC11c),其係於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前緣部側朝向後緣部側,基準線至凸面部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頂部係形成於前緣部至頂部之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NC11x)為翼弦線的全長(LL11)之1/3以下的位置。

Description

螺旋槳扇及流體輸送裝置
本揭示係關於螺旋槳扇及流體輸送裝置。本申請案係基於2016年7月27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即特願2016-147339號而主張優先權。該日本專利申請案之全部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說明書中。
螺旋槳扇用於例如空調等流體輸送裝置。於螺旋槳扇用於作為空調之流體輸送裝置之情形時,螺旋槳扇配置於例如室外機中。 日本專利第3803184號公報(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具有特定構成之螺旋槳扇(亦稱為軸流扇),根據該螺旋槳扇,可減小翼面所產生之邊界層亂流,其結果,可使後緣部附近產生之後渦流減少,可降低送風噪音。 日本專利特開2011-236860號公報(專利文獻2)亦揭示有一種具有特定構成之螺旋槳扇,根據該螺旋槳扇,由於可使自翼外周流入之半徑方向流入由外周側直線狀部與輪轂側凸狀部促進其之流入而將自然之翼周圍之流動狀態設為最佳,故可充分地發揮風扇效率提高與低噪音化之效果,可降低空氣調和機之期間消耗電力。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80318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1-236860號公報
近來,地球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提高,迫切期望高級別之節能化。日本專利第3803184號公報(專利文獻1)或日本專利特開2011-236860號公報(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螺旋槳扇係基於節能化之觀點而言尚留有改善之餘地。 例如,日本專利第3803184號公報(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螺旋槳扇即便可暫時減小翼面所產生之邊界層亂流,亦非可使邊界層亂流消失。例如於空調之情形時,於螺旋槳扇之上游側配置有熱交換器。於多數之情形時,尋求螺旋槳扇克服若干阻力體之壓力損失,但對於該要求,翼面所產生之邊界層亂流作為流體性質,並非簡單消失者。 即便可暫時使邊界層亂流消失,亦非可永久性消失,邊界層亂流會因若干契機而立即再次產生。如邊界層亂流消失、產生、再次消失、再次產生般,於邊界層亂流之產生與消失反復進行之情形時,亦有反而導致噪音變大之可能性。 即,於旨在減小翼面所產生之邊界層亂流之改善中,難以獲得可充分滿足節能化之要求之結果。本發明人等著眼於以下之改善課題:改變構想,例如將翼面所產生之邊界層亂流減小某程度,並於存在該邊界層亂流之狀態下有效地管理該邊界層亂流使其穩定,藉此於存在邊界層亂流之狀況下抑制噪音。 又,日本專利特開2011-236860號公報(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螺旋槳扇即便亦可暫時減輕翼外周部所產生之翼端渦流之位置與凹狀之翼面形狀之偏移,亦非可使翼端渦流本身消失。即便可暫時促進自翼外周流入之半徑方向流入,亦稱不上充分。如上所述,例如於空調之情形時,於螺旋槳扇之上游側配置有熱交換器。於多數之情形時,尋求螺旋槳扇克服若干阻力體之壓力損失。 即便可暫時使上述偏移消失,亦非可永久性消失。偏移會因若干契機而立即再次產生。如上述之偏移消失、產生、再次消失、再次產生般,於偏移之產生與消失反復進行之情形時,亦有反而使翼周圍之流動狀態惡化之可能性。 即,即便為旨在減小翼面所產生之上述偏移之改善,亦難以獲得可充分滿足節能化之要求之結果。本發明人等著眼於以下之改善課題:改變構想,例如將翼面所產生之上述偏移減小某程度,並於存在該偏移之狀態下有效地管理該偏移使其穩定,藉此於存在偏移之狀況下使翼周圍之流動狀態良好。 本發明係鑑於如上所述之實情而探索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進一步提高靜音性,提高風扇之送風效率,謀求節能化之螺旋槳扇及具備此種螺旋槳扇之流體輸送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基於本發明第1態樣之螺旋槳扇具備:旋轉軸部,其以假想之中心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及 翼部,其具有自上述旋轉軸部側朝向旋轉半徑方向外側延伸之形狀,且藉由進行旋轉而於正背面分別形成正壓面及負壓面;且 上述翼部包含: 翼前端部,其位於旋轉方向之最前端; 前緣部,其形成旋轉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前緣; 後緣部,其形成旋轉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後緣;及 外周緣部,其連接上述翼前端部與上述後緣部之外側端,形成旋轉半徑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外周緣;且 若藉由以上述中心軸之位置為中心且通過上述前緣部及上述後緣部之任意半徑之圓弧切斷上述翼部而規定上述翼部之第1剖面形狀, 將連結上述翼部之上述第1剖面形狀之上述前緣部之位置與上述後緣部之位置的線段規定為第1翼弦線,且 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自上述翼部之上述第1剖面形狀朝遠離上述正壓面側之位置,描繪與上述第1翼弦線平行之直線而規定第1基準線,則 於上述翼部之上述第1剖面形狀之上述負壓面側形成有:第1凸面部,其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及第1凹面部,其位於上述第1凸面部與上述前緣部之間,且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且 上述第1凸面部具有:第1頂部,其係於上述第1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上述前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第1基準線至上述第1凸面部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且 上述第1頂部係形成於上述前緣部至上述第1頂部之上述第1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第1翼弦線的全長之1/3以下的位置。 於上述螺旋槳扇中亦可如下構成:上述第1凹面部具有:第1底部,其係於上述第1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上述前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第1基準線至上述第1凹面部之距離由漸減轉變為漸增之部分;且 上述第1底部係形成於上述前緣部至上述第1底部之上述第1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第1翼弦線的全長之5%以上且15%以下的位置。 於上述螺旋槳扇中亦可如下構成:於上述翼部之上述第1剖面形狀之上述正壓面側形成有:第2凹面部,其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及第2凸面部,其位於上述第2凹面部與上述前緣部之間,且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 上述第2凹面部具有:第2底部,其係於上述第1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上述前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第1基準線至上述第2凹面部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且 上述第2底部係形成於上述前緣部至上述第2底部之上述第1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第1翼弦線的全長之1/3以下的位置。 於上述螺旋槳扇中亦可如下構成:若將上述外周緣部之全長規定為LA, 於上述外周緣部上之任意位置規定起點, 將上述翼前端部至上述起點之上述外周緣部上之距離規定為LB, 將上述後緣部之中央部至上述後緣部之上述外側端之上述後緣部上之距離規定為DA, 於上述後緣部上且上述後緣部之上述中央部與上述後緣部之上述外側端之間之任意位置規定終點,且 將上述後緣部之上述中央部至上述終點之上述後緣部上之距離規定為DB,則 藉由通過滿足LB/LA=DB/DA的關係之上述起點及上述終點之直線切斷上述翼部而規定上述翼部之第2剖面形狀, 若將連結上述翼部之上述第2剖面形狀之上述外周緣部之位置與上述後緣部之位置的線段規定為第2翼弦線,且 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自上述翼部之上述第2剖面形狀朝遠離上述正壓面側之位置,描繪與上述第2翼弦線平行之直線而規定第2基準線,則 於上述翼部之上述第2剖面形狀之上述負壓面側形成有:第3凸面部,其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及第3凹面部,其位於上述第3凸面部與上述外周緣部之間,且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且 上述第3凸面部具有:第3頂部,其係於上述第2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上述外周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第2基準線至上述第3凸面部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且 上述第3頂部係形成於上述外周緣部至上述第3頂部之上述第2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第2翼弦線的全長之1/3以下的位置。 於上述螺旋槳扇中亦可如下構成:上述第3凹面部具有:第3底部,其係於上述第2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上述外周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第2基準線至上述第3凹面部之距離由漸減轉變為漸增之部分;且 上述第3底部係形成於上述外周緣部至上述第3底部之上述第2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第2翼弦線的全長之5%以上且15%以下的位置。 於上述螺旋槳扇中亦可如下構成:於上述翼部之上述第2剖面形狀之上述正壓面側形成有:第4凹面部,其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及第4凸面部,其位於上述第4凹面部與上述外周緣部之間,且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且 上述第4凹面部具有:第4底部,其係於上述第2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上述外周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第2基準線至上述第4凹面部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且 上述第4底部係形成於上述外周緣部至上述第4底部之上述第2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第2翼弦線的全長之1/3以下的位置。 基於本發明第2態樣之螺旋槳扇具備:旋轉軸部,其以假想之中心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及 翼部,其具有自上述旋轉軸部側朝向旋轉半徑方向外側延伸之形狀,且藉由旋轉而於正背面分別形成正壓面及負壓面;且 上述翼部包含: 翼前端部,其位於旋轉方向之最前端; 前緣部,其形成旋轉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前緣; 後緣部,其形成旋轉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後緣;及 外周緣部,其連接上述翼前端部與上述後緣部之外側端,形成旋轉半徑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外周緣;且 若將上述外周緣部之全長規定為LA, 於上述外周緣部上之任意位置規定起點, 將上述翼前端部至上述起點之上述外周緣部上之距離規定為LB, 將上述後緣部之中央部至上述後緣部之上述外側端之上述後緣部上之距離規定為DA, 於上述後緣部上且上述後緣部之上述中央部與上述後緣部之上述外側端之間之任意位置規定終點,且 將上述後緣部之上述中央部至上述終點之上述後緣部上之距離規定為DB,則 藉由通過滿足LB/LA=DB/DA的關係之上述起點及上述終點之直線切斷上述翼部而規定上述翼部之剖面形狀, 若將連結上述翼部之上述剖面形狀之上述外周緣部之位置與上述後緣部之位置的線段規定為翼弦線,且 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自上述翼部之上述剖面形狀朝遠離上述正壓面側之位置,描繪與上述翼弦線平行之直線而規定基準線,則 於上述翼部之上述剖面形狀之上述負壓面側形成有:凸面部,其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及凹面部,其位於上述凸面部與上述外周緣部之間且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且 上述凸面部具有:頂部,其係於上述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上述外周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基準線至上述凸面部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且 上述頂部係形成於上述外周緣部至上述頂部之上述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翼弦線的全長之1/3以下的位置。 基於本發明第3態樣之螺旋槳扇具備:旋轉軸部,其以假想之中心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及 翼部,其具有自上述旋轉軸部側朝向旋轉半徑方向外側延伸之形狀,且藉由旋轉而於正背面分別形成正壓面及負壓面;且 上述翼部包含: 翼前端部,其位於旋轉方向之最前端; 前緣部,其形成旋轉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前緣; 後緣部,其形成旋轉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後緣;及 外周緣部,其連接上述翼前端部與上述後緣部之外側端,形成旋轉半徑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外周緣;且 若藉由通過上述外周緣部上之任意位置與上述中心軸之平面切斷上述翼部而規定上述翼部之剖面形狀, 將上述翼部之上述剖面形狀之上述翼部與上述旋轉軸部之間之部分規定為連接部, 將連結上述翼部之上述剖面形狀之上述外周緣部之位置與上述連接部之位置的線段規定為翼弦線,且 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自上述翼部之上述剖面形狀朝遠離上述正壓面側之位置,描繪與上述翼弦線平行之直線而規定基準線,則 於上述翼部之上述剖面形狀之上述負壓面側形成有:凸面部,其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及凹面部,其位於上述凸面部與上述外周緣部之間且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且 上述凸面部具有:頂部,其係於上述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上述外周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基準線至上述凸面部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且 上述頂部係形成於上述外周緣部至上述頂部之上述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翼弦線的全長之1/3以下的位置。 基於本發明某態樣之流體輸送裝置具備上述螺旋槳扇。 [發明之效果] 根據上述螺旋槳扇,可進一步提高靜音性,提高風扇之送風效率,謀求節能化。
對實施形態,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進行說明。有對相同之零件及相當之零件標註相同之參照編號而不反復進行重複之說明之情形。 [實施形態1] (流體輸送裝置100) 圖1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流體輸送裝置100之立體圖。流體輸送裝置100係例如空調之室外機,具備框體110、通風口120(吹出口)、及螺旋槳扇101。 通風口120以將框體110之正面面板於其厚度方向貫通之方式設置。螺旋槳扇101配置於框體110之內部,藉由以未圖示之馬達驅動,而形成流經通風口120之氣流。於框體110內,設置有未圖示之熱交換器。藉由螺旋槳扇101進行送風,將氣流通過通風口120排出。藉此,熱交換器可有效地進行熱交換。 (螺旋槳扇101) 圖2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101之俯視圖。螺旋槳扇101具備旋轉軸部10及複數片翼部20。旋轉軸部10係用以將螺旋槳扇101與未圖示之驅動馬達之輸出軸連接之部位。旋轉軸部10藉由接受來自驅動馬達之驅動力,而以假想之中心軸AX為中心旋轉。 翼部20具有自旋轉軸部10側朝向旋轉半徑方向外側延伸之形狀。於本實施形態中,將3片翼部20以沿著旋轉方向相互分開之方式等間隔地配置,3片翼部20之任一者皆具有相同之形狀。隨著旋轉軸部10繞中心軸AX旋轉,3片翼部20亦與旋轉軸部10一體地繞中心軸AX旋轉。 如圖2所示,翼部20包含內側端21、前緣部22、翼前端部23、外周緣部24、外側端25、後緣部26、及內側端27,且於該等之內側,形成具有厚度之翼板。換言之,於具有厚度之翼板周圍,依序排列形成內側端21、前緣部22、翼前端部23、外周緣部24、外側端25、後緣部26、及內側端27。翼部20之翼板係主要承擔將流體朝中心軸AX方向送出(產生氣流)之翼部20本來之功能的部位。 於翼部20旋轉時,翼部20之翼板之一主表面形成正壓面20P,翼部20之翼板之另一主表面形成負壓面20N。正壓面20P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形成於翼部20之噴出側,負壓面20S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形成於翼部20之吸入側。翼部20產生自負壓面20S側(吸入側)朝向正壓面20P側(噴出側)流動之氣流。 於如圖2所示俯視翼部20時,翼部20之外形形狀藉由如自內側端21依序通過前緣部22、翼前端部23、外周緣部24、外側端25、後緣部26到達內側端27之圓滑之曲線形成。 翼部20之內側端21形成於相互連接之前緣部22與後緣部26之間。內側端21設置於例如規定翼部20之外形形狀之上述曲線中之於相互連接之前緣部22與後緣部26之間最接近旋轉軸部10之外表面的位置。翼部20之內側端21與相鄰於該翼部20之其他翼部20之內側端27一致。 翼部20之前緣部22係翼部20之形成旋轉方向之前緣之部位,於自中心軸AX方向觀察螺旋槳扇101之情形時,前緣部22以內側端21為起點,自旋轉半徑方向之內側朝向外側大致圓弧狀地延伸。前緣部22係隨著自旋轉半徑方向之內側朝向外側,一面彎曲為凹狀一面朝向螺旋槳扇101之旋轉方向之前方側圓滑地延伸。 翼部20之後緣部26係翼部20之形成旋轉方向之後緣之部位,於自中心軸AX方向觀察螺旋槳扇101之情形時,後緣部26以內側端27為起點,自旋轉半徑方向之內側朝向外側大致圓弧狀地延伸。後緣部26係隨著自旋轉半徑方向之內側朝向外側,一面彎曲為凸狀一面朝向螺旋槳扇101之旋轉方向之前方側圓滑地延伸。 翼前端部23係翼部20中之位於旋轉方向之最前端之部位,且,係於旋轉半徑方向上位於前緣部22最外側之部分。外周緣部24沿著周向大致圓弧狀地延伸。外周緣部24連接翼前端部23與後緣部26之外側端25,形成旋轉半徑方向之翼部20之外周緣。於自中心軸AX方向觀察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之情形時,翼部20具有以翼前端部23為前端,尖化為鐮刀狀之形狀。 具備如以上之旋轉軸部10及翼部20之螺旋槳扇101以具有例如466 mm之直徑之方式構成。此處,規定圓弧CR11、CR12、CR13作為以中心軸AX之位置為中心且通過前緣部22及後緣部26之任意半徑之圓弧。 圓弧CR11、CR12、CR13係任一者皆以中心軸AX之位置為圓弧之中心,圓弧CR11具有100 mm之半徑(200 mm之直徑),圓弧CR12具有150 mm之半徑(300 mm之直徑),圓弧CR13具有200 mm之半徑(400 mm之直徑)。 將藉由利用圓弧CR11、CR12、CR13假想性切斷翼部20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分別規定為剖面形狀S11、S12、S13。關於剖面形狀S11,參照圖3、圖4進行說明,關於剖面形狀S12,參照圖5、圖6進行說明,關於剖面形狀S13,參照圖7、圖8進行說明。 (剖面形狀S11) 圖3係沿著圖2中之III-III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2中所示之圓弧CR11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1(第1剖面形狀)。圖4係將由圖3中之IV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如圖3及圖4所示,將連結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1(第1剖面形狀)之前緣部22之位置與後緣部26之位置的線段規定為翼弦線BC11(第1翼弦線)。於中心軸AX方向上自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1朝正壓面20P側離開之位置,描繪與翼弦線BC11平行之直線並規定基準線BL11(第1基準線)。 (關於負壓面20N之表面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中,於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1之負壓面20N側形成:凸面部NC11(第1凸面部),其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及凹面部NV11(第1凹面部),其位於凸面部NC11與前緣部22之間且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 (關於形成於負壓面20N上之凸面部NC11之頂部NC11c之位置) 凸面部NC11(第1凸面部)具有頂部NC11c(第1頂部)(參照圖4)。頂部NC11c與上述基準線BL11相隔距離NC11y(此處所言之距離指藉由將剖面形狀S11投影於相對於中心軸AX平行之平面上而形成之投影平面內之距離,即相對於基準線BL11正交之方向之距離,以下相同)。該頂部NC11c係凸面部NC11之一部分,且係於翼弦線BC11之方向上,隨著自前緣部22側朝向後緣部26側,上述基準線BL11至凸面部NC11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具有此種特徵之頂部NC11c係形成於前緣部22至頂部NC11c之翼弦線BC11方向上之距離NC11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1/3以下(約33%以下)的位置。作為較佳之構成,將頂部NC11c形成於前緣部22至頂部NC11c之翼弦線BC11方向上之距離NC11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20%以上且30%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具備該構成。 (關於形成於負壓面20N上之凹面部NV11之底部NV11c之位置) 凹面部NV11(第1凹面部)具有底部NV11c(第1底部)(參照圖4)。底部NV11c與上述基準線BL11相隔距離NV11y。該底部NV11c係凹面部NV11之一部分,且係於翼弦線BC11之方向上,隨著自前緣部22側朝向後緣部26側,上述基準線BL11至凹面部NV11之距離由漸減轉變為漸增之部分。作為較佳之構成,底部NV11c係形成於前緣部22至底部NV11c之翼弦線BC11方向上之距離NV11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5%以上且15%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具備該構成,將底部NV11c形成於前緣部22至底部NV11c之翼弦線BC11方向上之距離NV11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10%的位置。 (關於形成於負壓面20N上之凹面部NV12、凸面部NC12) 參照圖3及圖4,於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中,作為較佳之形態,於負壓面20N上,除了上述凹面部NV11及凸面部NC11以外,進而形成有凹面部NV12及凸面部 NC12。具體而言,於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1之負壓面20N側形成有:凸面部NC12,其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及凹面部NV12,其位於凸面部NC12與凸面部NC11(第1凸面部)之間,且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 (關於形成於負壓面20N上之凹面部NV12之底部NV12c之位置) 凹面部NV12具有底部NV12c(第3底部)(參照圖4)。底部NV12c與上述基準線BL11相隔距離NV12y。該底部NV12c係凹面部NV12之一部分,且係於翼弦線BC11之方向上,隨著自前緣部22側朝向後緣部26側,上述基準線BL11至凹面部NV12之距離由漸減轉變為漸增之部分。作為較佳之構成,將底部NV12c形成於前緣部22至底部NV12c之翼弦線BC11方向上之距離NV12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40%以上且50%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具備該構成。 (關於形成於負壓面20N上之凸面部NC12之頂部NC12c之位置) 凸面部NC12具有頂部NC12c(第3頂部)(參照圖4)。頂部NC12c與上述基準線BL11相隔距離NC12y。該頂部NC12c係凸面部NC12之一部分,係於翼弦線BC11之方向上,隨著自前緣部22側朝向後緣部26側,上述基準線BL11至凸面部NC12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作為較佳之構成,頂部NC12c形成於前緣部22至頂部NC12c之翼弦線BC11方向上之距離NC12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60%以上且70%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具備該構成。 (關於正壓面20P之表面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中,於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1之正壓面20P側形成:凹面部PV11(第2凹面部),其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及凸面部PC11(第2凸面部),其位於凹面部PV11與前緣部22之間且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 (關於形成於正壓面20P上之凹面部PV11之底部PV11c之位置) 凹面部PV11(第2凹面部)具有底部PV11c(第2底部)(參照圖4)。底部PV11c與上述基準線BL11相隔距離PV11y。該底部PV11c係凹面部PV11之一部分,係於翼弦線BC11之方向上,隨著自前緣部22側朝向後緣部26側,上述基準線BL11至凹面部PV11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作為較佳之構成,底部PV11c形成於前緣部22至底部PV11c之翼弦線BC11方向上之距離PV11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1/3以下(約33%以下)的位置。作為進而較佳之構成,底部PV11c形成於前緣部22至底部PV11c之翼弦線BC11方向上之距離PV11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20%以上且30%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具備該構成。 (關於形成於正壓面20P上之凸面部PC11之頂部PC11c之位置) 凸面部PC11(第2凸面部)具有頂部PC11c(第2頂部)(參照圖4)。頂部PC11c與上述基準線BL11相隔距離PC11y。該頂部PC11c係凸面部PC11之一部分,係於翼弦線BC11之方向上,隨著自前緣部22側朝向後緣部26側,上述基準線BL11至凸面部PC11之距離由漸減轉變為漸增之部分。作為較佳之構成,頂部PC11c形成於前緣部22至頂部PC11c之翼弦線BC11方向上之距離PC11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5%以上且15%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具備該構成,頂部PC11c形成於前緣部22至頂部PC11c之翼弦線BC11方向上之距離PC11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10%的位置。 (關於形成於正壓面20P上之凸面部PC12、凹面部PV12) 參照圖3及圖4,於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中,作為較佳之形態,於正壓面20P上,除了上述凸面部PC11及凹面部PV11以外,進而形成有凸面部PC12及凹面部PV12。具體而言,於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1之正壓面20P側形成:凹面部PV12,其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及凸面部PC12,其位於凹面部PV12與凹面部PV11(第2凹面部)之間且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 (關於形成於正壓面20P上之凸面部PC12之頂部PC12c之位置) 凸面部PC12具有頂部PC12c(第4頂部)(參照圖4)。頂部PC12c與上述基準線BL11相隔距離PC12y。該頂部PC12c係凸面部PC12之一部分,係於翼弦線BC11之方向上,隨著自前緣部22側朝向後緣部26側,上述基準線BL11至凸面部PC12之距離由漸減轉變為漸增之部分。作為較佳之構成,頂部PC12c形成於前緣部22至頂部PC12c之翼弦線BC11方向之距離PC12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40%以上且50%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具備該構成。 (關於形成於正壓面20P上之凹面部PV12之底部PV12c之位置) 凹面部PV12具有底部PV12c(第4底部)(參照圖4)。底部PV12c與上述基準線BL11相隔距離PV12y。該底部PV12c係凹面部PV12之一部分,係於翼弦線BC11之方向上,隨著自前緣部22側朝向後緣部26側,上述基準線BL11至凹面部PV12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作為較佳之構成,底部PV12c形成於前緣部22至底部PV12c之翼弦線BC11方向之距離PV12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60%以上且70%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具備該構成。 (剖面形狀S12) 圖5係沿著圖2中之V-V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2中所示之圓弧CR12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2(其他第1剖面形狀)。圖6係將由圖5中之VI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如圖5及圖6所示,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2(其他第1剖面形狀)與上述剖面形狀S11相同,於負壓面20N上,形成有凹面部NV11(第1凹面部)、凸面部NC11(第1凸面部)、凹面部NV12、及凸面部NC12,於正壓面20P上,形成有凸面部PC11(第2凸面部)、凹面部PV11(第2凹面部)、凸面部PC12、及凹面部PV12。關於剖面形狀S12相關之該等各構成,由於剖面形狀S12與剖面形狀S11大致相同,故不反復進行重複之說明。 作為較佳之構成,於剖面形狀S12(其他第1剖面形狀)中,前緣部22至凸面部PC11(第2凸面部)之頂部PC11c(第2頂部)之間之正壓面20P之表面形狀NR(圖6)以沿著翼弦線BC11之方式形成。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具備該構成。該構成亦可應用於上述之剖面形狀S11(第1剖面形狀)、及/或下述之剖面形狀S13(進而其他第1剖面形狀)。 (剖面形狀S13) 圖7係沿著圖2中之VII-VII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2中所示之圓弧CR13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3(進而其他第1剖面形狀)。圖8係將由圖7中之VIII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如圖7及圖8所示,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3(進而其他第1剖面形狀)與上述剖面形狀S11相同,於負壓面20N上,至少形成有凹面部NV11(第1凹面部)及凸面部NC11(第1凸面部),於正壓面20P上,至少形成有凸面部PC11(第2凸面部)及凹面部PV11(第2凹面部)。除此以外,亦可於負壓面20N上進而形成凹面部NV12及凸面部NC12。除此以外,亦可於正壓面20P上進而形成凸面部PC12及凹面部PV12。關於剖面形狀S13相關之該等各構成,由於剖面形狀S13與剖面形狀S11大致相同,故不反復進行重複之說明。 (作用及效果) 圖9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101之作用及效果之俯視圖。如圖9所示,螺旋槳扇101於箭頭AR方向旋轉並產生氣流。氣流藉由通過翼部20之前緣部22附近而流入至翼面上。此處,通過翼部20之前緣部22附近之氣流以自前緣部22沿著大概圓周方向之方式(大致圓弧狀地)於翼面上通過,並自後緣部26流出。 (凹面部NV11) 圖10係用以說明關於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101(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1之作用及效果之圖。如圖10所示,於螺旋槳扇101之負壓面20N,於特定之位置形成有凹面部NV11(第1凹面部)。 根據該構成,於負壓面20N之前緣部22之緊鄰下游側產生之邊界層亂流尤其於凹面部NV11之凹狀部位內(底部NV11c附近)產生。此於以下之情形時顯著地顯現:底部NV11c形成於前緣部22至底部NV11c之翼弦線BC11方向之距離NV11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5%以上且15%以下的位置。此於以下之情形時尤為顯著地顯現:底部NV11c形成於前緣部22至底部NV11c之翼弦線BC11方向之距離NV11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10%的位置。 另一方面,於翼部20之翼面上通過之主流不流入至該凹面部NV11之凹狀部位內,即以掠過邊界層亂流之上表面之方式流通。因此,凹面部NV11之凹狀部位內之邊界層亂流被固定於該凹狀部位內,從而抑制自凹狀部位傳播(擴大)至外部。藉此,可使邊界層亂流保持較小之狀態而有效地穩定。由於幾乎不會發生如邊界層亂流消失、產生、再次消失、再次產生般邊界層亂流之產生與消失反復進行之情況,故可於存在邊界層亂流之狀態下進一步抑制噪音。 (比較例) 圖11係顯示比較例之螺旋槳扇(翼部)之剖面形狀SZ之圖。於該翼部之剖面形狀SZ中,於負壓面20N上,形成有凹面部ZV及凸面部ZC。然而,該等凹面部ZV之底部ZVc或凸面部ZC之頂部ZCc與上述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之構成相比,任一者皆形成於靠近後緣部26處。因此,凹面部ZV之凹狀部位內之邊界層亂流難以被固定於該凹狀部位內,無法充分地抑制自凹狀部位傳播(擴大)至外部。因此,圖11所示之螺旋槳扇與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101相比,難以謀求抑制噪音或節能化。 (凹面部PV11) 再次參照圖10,如上所述,於螺旋槳扇101之正壓面20P,於特定之位置形成有凸面部PC11(第2凸面部)及凹面部PV11(第2凹面部)。根據該構成,可於位於凸面部PC11下游之凹面部PV11(凹狀部位)有效地產生渦流,且於凹面部PV11內穩定地確保該渦流。 於圖11所示之翼部之情形時,具有於距前緣部22較近之部位(相當於實施形態1之凹面部PV11之位置)翼部之厚度最大之翼形狀。根據具有此種形狀之翼部,可於距前緣部22較近之部位充分地產生較大之升力,但作為由此所致之缺點,由風與翼面互相摩擦導致之摩擦阻力增大。 相對於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於該部位形成凹面部PV11,並利用凸面部PC11使其穩定地產生渦流,藉此可抑制風與翼面直接互相摩擦,且可大幅薄化於圖11所示之翼部之情形時成為最大厚度之部位之壁厚。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中,由於包含停留於凹面部NV12或凹面部PV11等之內側之渦流而形成翼形狀(於渦流隨附於薄壁翼之狀態下整體上呈翼形狀),故儘管薄壁且輕量,但升力與厚壁翼大致相等,由於如上所述降低了摩擦阻力,故亦可利用設計而使升阻比超過厚壁翼時之值。 如上所述,凹面部NV12之底部NV12c較佳形成於前緣部22至底部NV12c之翼弦線BC11方向之距離NV12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40%以上且50%以下的位置。凸面部NC12之頂部NC12c較佳形成於前緣部22至頂部NC12c之翼弦線BC11方向之距離NC12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60%以上且70%以下的位置。再者,凸面部PC12之頂部PC12c較佳形成於前緣部22至頂部PC12c之翼弦線BC11方向之距離PC12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40%以上且50%以下的位置。凹面部PV12之底部PV12c較佳形成於前緣部22至底部PV12c之翼弦線BC11方向之距離PV12x為翼弦線BC11的全長LL11之60%以上且70%以下的位置。關於該等係較佳如下設計:藉由儘可能等間隔地配置,而以更輕量一面降低摩擦阻力,一面包含產生之渦流而形成更良好之翼形狀。 參照圖12,如上所述,前緣部22至凸面部PC11(第2凸面部)之頂部PC11c(第2頂部)之間之正壓面20P之表面形狀NR(圖6)較佳以沿著翼弦線BC11之方式形成。自前緣部22側流入而來之流動以沿著該表面形狀NR之方式流動(箭頭DR),可定義流動之方向,結果,可於表面形狀NR之下游側位置穩定地產生渦流。 (關於強度確保及輕量化)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亦可期待如下之次要效果。即,即便將螺旋槳扇101之翼部之壁厚薄化,亦可發揮如匹敵厚壁翼之升力,且,儘管薄壁但強度較高,結果,可謀求風扇之大幅輕量化。 具體而言,於一般之螺旋槳扇中,若將翼部整體設為厚壁之形狀而謀求升力之增大,則根據厚壁之翼形狀可確實地獲得較大之升力且強度亦得以提高,但作為缺點,翼部或風扇整體之重量增大,所需之驅動轉矩變大、或材料成本增加。於因高速旋轉等而受到較大之離心力之情形時,亦有較大之應力作用於翼部前緣部之根部而葉片向外側擴展或破損之可能性。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具有如翼面兩次、或兩次以上彎曲之形狀,藉此呈如翼面起伏之形狀。因此,可使每單位厚度之強度提高,亦可降低高速旋轉時之破損等之可能性。 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1,幾乎未增加材料成本,反而可藉由輕量化而謀求材料成本之降低,除了強度或升力以外,亦可謀求送風性能或送風效率之提高。根據具備具有此種特性之螺旋槳扇101之流體輸送裝置100,可有助於節能,且可期待靜音性提高之高商品價值者。 [實施形態2] 圖13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螺旋槳扇102之俯視圖。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101與實施形態2之螺旋槳扇102於以下之點不同。 規定直線CR21、CR22、CR23。將外周緣部24之全長規定為LA,於外周緣部24上之任意位置規定起點P1,將翼前端部23至起點P1之外周緣部24上之距離規定為LB。 再者,將後緣部26之中央部26C至後緣部26之外側端25之後緣部26上之距離規定為DA,於後緣部26上且後緣部26之中央部26C與後緣部26之外側端25之間之任意位置規定終點P2,將後緣部26之中央部26C至終點P2之後緣部26上之距離規定為DB。 直線CR21、CR22、CR23係任一者皆為通過滿足LB/LA=DB/DA之關係之起點(P1)及終點(P2)之直線。該等直線CR21、CR22、CR23係大致沿著自外周緣部24流入並朝向後緣部26流動之空氣之流線。 將藉由利用直線CR21、CR22、CR23假想性切斷翼部20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分別規定為剖面形狀S21、S22、S23。關於剖面形狀S21,參照圖14、圖15進行說明,關於剖面形狀S22,參照圖16、圖17進行說明,關於剖面形狀S23,參照圖18、圖19進行說明。 (剖面形狀S21) 圖14係沿著圖13中之XIV-XIV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13中所示之直線CR21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21(第2剖面形狀)。圖15係將由圖14中之XV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如圖14及圖15所示,將連結翼部20之剖面形狀S21(第2剖面形狀)之外周緣部24之位置與後緣部26之位置的線段規定為翼弦線BC21(第2翼弦線)。於中心軸AX方向上自翼部20之剖面形狀S21朝正壓面20P側離開之位置,描繪與翼弦線BC21平行之直線並規定基準線BL21(第2基準線)。 (關於負壓面20N之表面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2中,於翼部20之剖面形狀S21之負壓面20N側形成:凸面部NC21(第3凸面部),其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及凹面部NV21(第3凹面部),其位於凸面部NC21與外周緣部24之間且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 (關於形成於負壓面20N上之凸面部NC21之頂部NC21c之位置) 凸面部NC21(第3凸面部)具有頂部NC21c(第3頂部)(參照圖15)。頂部NC21c與上述基準線BL21相隔距離NC21y(此處所言之距離指藉由將剖面形狀S21投影於相對於中心軸AX平行之平面上而形成之投影平面內之距離,即相對於基準線BL21正交之方向之距離。以下相同)。該頂部NC21c係凸面部NC21之一部分,係於翼弦線BC21之方向上,隨著自外周緣部24側朝向後緣部26側,上述基準線BL21至凸面部NC21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具有此種特徵之頂部NC2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頂部NC21c之翼弦線BC21方向之距離NC21x為翼弦線BC21的全長LL21之1/3以下(約33%以下)的位置。作為較佳之構成,頂部NC2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頂部NC21c之翼弦線BC21方向之距離NC21x為翼弦線BC21的全長LL21之20%以上且30%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2具備該構成。 (關於形成於負壓面20N上之凹面部NV21之底部NV21c之位置) 凹面部NV21(第3凹面部)具有底部NV21c(第3底部)(參照圖15)。底部NV21c與上述基準線BL21相隔距離NV21y。該底部NV21c係凹面部NV21之一部分,係於翼弦線BC21之方向上,隨著自外周緣部24側朝向後緣部26側,上述基準線BL21至凹面部NV21之距離由漸減轉變為漸增之部分。作為較佳之構成,底部NV2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底部NV21c之翼弦線BC21方向之距離NV21x為翼弦線BC21的全長LL21之5%以上且15%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2具備該構成,底部NV2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底部NV21c之翼弦線BC21方向之距離NV21x為翼弦線BC21的全長LL21之10%的位置。 作為較佳之形態,於負壓面20N上,與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101之情形相同,除了上述凹面部NV21及凸面部NC21以外,亦可進而形成有其他凹面部(對應於圖3、圖4所示之凹面部NV12之凹面部)及其他凸面部(對應於圖3、圖4所示之凸面部NC12之凸面部)。關於該等之配置,亦可將與實施形態1所敘述者相同之構成應用於該等。 (關於正壓面20P之表面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2中,於翼部20之剖面形狀S21之正壓面20P側形成:凹面部PV21(第4凹面部),其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及凸面部PC21(第4凸面部),其位於凹面部PV21與外周緣部24之間且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 (關於形成於正壓面20P上之凹面部PV21之底部PV21c之位置) 凹面部PV21(第4凹面部)具有底部PV21c(第4底部)(參照圖15)。底部PV21c與上述基準線BL21相隔距離PV21y。該底部PV21c係凹面部PV21之一部分,係於翼弦線BC21之方向上,隨著自外周緣部24側朝向後緣部26側,上述基準線BL21至凹面部PV21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作為較佳之構成,底部PV2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底部PV21c之翼弦線BC21方向之距離PV21x為翼弦線BC21的全長LL21之1/3以下(約33%以下)的位置。作為進而較佳之構成,底部PV2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底部PV21c之翼弦線BC21方向之距離PV21x為翼弦線BC21的全長LL21之20%以上且30%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2具備該構成。 (關於形成於正壓面20P上之凸面部PC21之頂部PC21c之位置) 凸面部PC21(第4凸面部)具有頂部PC21c(第4頂部)(參照圖15)。頂部PC21c與上述基準線BL21相隔距離PC21y。該頂部PC21c係凸面部PC21之一部分,係於翼弦線BC21之方向上,隨著自外周緣部24側朝向後緣部26側,上述基準線BL21至凸面部PC21之距離由漸減轉變為漸增之部分。作為較佳之構成,頂部PC2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頂部PC21c之翼弦線BC21方向之距離PC21x為翼弦線BC21的全長LL21之5%以上且15%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2具備該構成,頂部PC2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頂部PC21c之翼弦線BC21方向之距離PC21x為翼弦線BC21的全長LL21之10%的位置。 作為較佳之形態,於正壓面20P上,與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101之情形相同,除了上述凹面部PV21及凸面部PC21以外,亦可進而形成有其他凹面部(對應於圖3、圖4所示之凹面部PV12之凹面部)及凸面部(對應於圖3、圖4所示之凸面部PC12之凸面部)。關於該等之配置,亦可將與實施形態1所敘述者相同之構成應用於該等。 (剖面形狀S22) 圖16係沿著圖13中之XVI-XVI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13中所示之直線CR22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22(其他第2剖面形狀)。圖17係將由圖16中之XVII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如圖16及圖17所示,翼部20之剖面形狀S22(其他第2剖面形狀)與上述剖面形狀S21相同,於負壓面20N上,至少形成有凹面部NV21(第3凹面部)及凸面部NC21(第3凸面部),於正壓面20P上,至少形成有凸面部PC21(第4凸面)及凹面部PV21(第4凹面部)。關於剖面形狀S22相關之該等各構成及較佳之構成,由於剖面形狀S22與剖面形狀S21大致相同,故不反復進行重複之說明。 作為較佳之構成,於剖面形狀S22(其他第2剖面形狀)中,外周緣部24至凸面部PC21(第4凸面部)之頂部PC21c(第4頂部)之間之正壓面20P之表面形狀(參照圖6所示之表面形狀NR)以沿著翼弦線BC21之方式形成。該構成亦可應用於上述之剖面形狀S21(第2剖面形狀)、及/或下述之剖面形狀S23(進而其他第2剖面形狀)。 (剖面形狀S23) 圖18係沿著圖13中之XVIII-XVIII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13中所示之直線CR23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23(進而其他第2剖面形狀)。圖19係將由圖18中之XIX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如圖18及圖19所示,翼部20之剖面形狀S23(進而其他第2剖面形狀)與上述剖面形狀S21相同,於負壓面20N上,至少形成有凹面部NV21(第3凹面部)及凸面部NC21(第3凸面部),於正壓面20P上,至少形成有凸面部PC21(第4凸面部)及凹面部PV21(第4凹面部)。就剖面形狀S23相關之該等各構成及較佳之構成,由於剖面形狀S23與剖面形狀S21大致相同,故不反復進行重複之說明。 (作用及效果) 參照圖13~圖15等,螺旋槳扇102旋轉並產生氣流。氣流通過翼部20之外周緣部24附近而流入至翼面上。此處,通過翼部20之外周緣部24附近之氣流以自外周緣部24大致沿著通過滿足LB/LA=DB/DA之關係之起點(P1)及終點(P2)之直線(實際上為彎曲線)之方式(大致圓弧狀地)於翼面上通過,且自後緣部26流出。 (凹面部NV21) 於螺旋槳扇102之負壓面20N,於特定之位置形成有凹面部NV21(第3凹面部)。根據該構成,於負壓面20N之外周緣部24之緊鄰下游側產生之邊界層亂流,尤其會於凹面部NV21之凹狀部位內(底部NV21c附近)產生。此係於以下之情形時顯著:將底部NV2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底部NV21c之翼弦線BC21方向上之距離NV21x為翼弦線BC21的全長LL21之5%以上且15%以下的位置。此係於以下之情形時尤為顯著:將底部NV2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底部NV21c之翼弦線BC21方向上之距離NV21x為翼弦線BC21的全長LL21之10%的位置。 另一方面,於翼部20之翼面上通過之主流不流入至該凹面部NV21之凹狀部位內,即以掠過邊界層亂流之上表面之方式流通。因此,將凹面部NV21之凹狀部位內之邊界層亂流固定於該凹狀部位內,從而抑制自凹狀部位傳播(擴大)至外部。藉此,可使邊界層亂流保持較小之狀態而有效地穩定化。由於幾乎不會發生如邊界層亂流消失、產生、再次消失、再次產生般邊界層亂流之產生與消失反復出現之情況,故可於存在邊界層亂流之狀態下進一步抑制噪音。 (凹面部PV21) 參照圖13~圖15等,如上所述,於螺旋槳扇102之正壓面20P,於特定之位置形成有凸面部PC21(第4凸面部)及凹面部PV21(第4凹面部)。根據該構成,可於位於凸面部PC21下游之凹面部PV21(凹狀部位)有效地產生渦流,且於凹面部PV21內穩定地確保該渦流。 若具有於接近外周緣部24之部位(相當於實施形態2之凹面部PV21之位置)翼部之厚度為最大之翼形狀的翼部20,可於接近外周緣部24之部位充分地產生較大之升力,但作為由此引起之缺點,由風與翼面互相摩擦所致之摩擦阻力增大。 相對於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2,於該部位形成凹面部PV21,並利用凸面部PC21使其穩定地產生渦流,藉此可抑制風與翼面直接互相摩擦,且可大幅薄化於如上所述之情形時成為最大厚度之部位之壁厚。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2中,作為較佳之形態,於負壓面20N或正壓面20P上,與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101之情形相同,亦可進而形成其他凹面部及其他凸面部。由於包含停留於其他凹面部或其他凹面部等之內側之渦流而形成翼形狀(於渦流隨附於薄壁翼之狀態下整體上呈翼形狀),故儘管薄壁且輕量,但升力與厚壁翼大致相等,由於如上所述降低了摩擦阻力,故亦可利用設計而使升阻比超過厚壁翼時之值。 關於負壓面20N側,其他凹面部之底部較佳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該底部之翼弦線BC21方向之距離為翼弦線BC21的全長LL21之40%以上且50%以下的位置。其他凸面部之頂部較佳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該頂部之翼弦線BC21方向之距離為翼弦線BC21的全長LL21之60%以上且70%以下的位置。 關於正壓面20P側,其他凸面部之頂部較佳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該頂部之翼弦線BC21方向之距離為翼弦線BC21的全長LL21之40%以上且50%以下的位置。其他凹面部之底部較佳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該底部之翼弦線BC21方向之距離為翼弦線BC21的全長LL21之60%以上且70%以下的位置。 關於該等係較佳如下設計:藉由儘可能等間隔地配置,而以更輕量一面降低摩擦阻力,一面包含產生之渦流形成更良好之翼形狀。 如上所述,外周緣部24至凸面部PC21(第4凸面部)之頂部PC21c(第4頂部)之間之正壓面20P之表面形狀(參照圖6所示之表面形狀NR)較佳以沿著翼弦線BC21之方式形成。自外周緣部24側流入而來之流動以沿著該表面形狀NR之方式流動(參照圖6所示之箭頭DR),可定義流動之方向,結果,可於表面形狀NR之下游側位置穩定地產生渦流。 (關於強度確保及輕量化)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2,亦可期待如下之次要效果。即,即便將螺旋槳扇102之翼部之壁厚薄化,亦可發揮如匹敵厚壁翼之升力,且,儘管薄壁但強度較高,結果,可謀求風扇之大幅輕量化。 具體而言,於一般之螺旋槳扇中,若將翼部整體設為厚壁之形狀而謀求升力之增大,則根據厚壁之翼形狀可確實地獲得較大之升力且強度亦得以提高,但作為缺點,翼部或風扇整體之重量增大,所需之驅動轉矩變大、或材料成本增加。於因高速旋轉等而受到較大之離心力之情形時,亦有較大之應力作用於翼部前緣部之根部而葉片向外側擴展或破損之可能性。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2,具有如翼面兩次、或兩次以上彎曲之形狀,藉此呈如翼面起伏之形狀。因此,可使每單位厚度之強度提高,亦可降低高速旋轉時之破損等之可能性。 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2,幾乎未增加材料成本,反而可藉由輕量化而謀求材料成本之降低,除了強度或升力以外,亦可謀求送風性能或送風效率之提高。根據具備具有此種特性之螺旋槳扇102之流體輸送裝置,可有助於節能,且可期待靜音性提高之高商品價值者。 [實施形態2之變化例] 作為實施形態2說明之上述構成可與作為實施形態1說明之上述構成組合實施,亦可與作為實施形態1說明之上述構成分開實施。 根據同時具備實施形態1、2之構成之螺旋槳扇,除了促進來自前緣部22之空氣之流入以外,亦促進來自外周緣部24之空氣之流入。由於可將螺旋槳扇周圍之空氣之流動設為最佳之狀態,故可使風扇整體之特性大幅提高。再者,藉由設為如於2個方向上翼面兩次或兩次以上彎曲之翼面形狀,亦可使強度大幅提高。 [實施形態3] 圖20係顯示實施形態3之螺旋槳扇103之俯視圖。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101與實施形態3之螺旋槳扇103於以下之點不同。 規定通過外周緣部24上之任意位置(Q1)與中心軸AX之平面CR31、CR32、CR33。將藉由利用平面CR31、CR32、CR33假想性切斷翼部20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分別規定為剖面形狀S31、S32、S33。關於剖面形狀S31,參照圖21、圖22進行說明,關於剖面形狀S32,參照圖23、圖24進行說明,關於剖面形狀S33,參照圖25、圖26進行說明。 (剖面形狀S31) 圖21係沿著圖20中之XXI-XXI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20中所示之平面CR31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31(第3剖面形狀)。圖22係將由圖21中之XXII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如圖20所示,將翼部20之剖面形狀S31(第3剖面形狀)之翼部20與旋轉軸部10之間之部分規定為連接部28(圖20)。連接部28係位於規定旋轉軸部10之外表面之圓筒面上、且於中心軸AX方向上位於翼部20之中央之部分(參照圖23、圖25)。將連結翼部20之剖面形狀S31之外周緣部24之位置與連接部28之位置的線段規定為翼弦線BC31(第3翼弦線)。於中心軸AX方向上自翼部20之剖面形狀S31朝正壓面20P側離開之位置,描繪與翼弦線BC31平行之直線並規定基準線BL31(第3基準線)。 (關於負壓面20N之表面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3中,於翼部20之剖面形狀S31之負壓面20N側形成:凸面部NC31(第5凸面部),其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及凹面部NV31(第5凹面部),其位於凸面部NC31與外周緣部24之間且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 (關於形成於負壓面20N上之凸面部NC31之頂部NC31c之位置) 凸面部NC31(第5凸面部)具有頂部NC31c(第5頂部)(參照圖22)。頂部NC31c與上述基準線BL31相隔距離NC31y(此處所言之距離指藉由將剖面形狀S31投影於相對於中心軸AX平行之平面上而形成之投影平面內之距離,即相對於基準線BL31正交之方向之距離。以下相同)。該頂部NC31c係凸面部NC31之一部分,係於翼弦線BC31之方向上,隨著自外周緣部24側朝向連接部28側,上述基準線BL31至凸面部NC31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具有此種特徵之頂部NC3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頂部NC31c之翼弦線BC31方向之距離NC31x為翼弦線BC31的全長LL31之1/3以下(約33%以下)的位置。作為較佳之構成,頂部NC3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頂部NC31c之翼弦線BC31方向之距離NC31x為翼弦線BC31的全長LL31之20%以上且30%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3具備該構成。 (關於形成於負壓面20N上之凹面部NV31之底部NV31c之位置) 凹面部NV31(第5凹面部)具有底部NV31c(第5底部)(參照圖22)。底部NV31c與上述基準線BL31相隔距離NV31y。該底部NV31c係凹面部NV31之一部分,係於翼弦線BC31之方向上,隨著自外周緣部24側朝向連接部28側,上述基準線BL31至凹面部NV31之距離由漸減轉變為漸增之部分。作為較佳之構成,底部NV3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底部NV31c之翼弦線BC31方向之距離NV31x為翼弦線BC31的全長LL31之5%以上且15%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3具備該構成,底部NV3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底部NV31c之翼弦線BC31方向之距離NV31x為翼弦線BC31的全長LL31之10%的位置。 作為較佳之形態,於負壓面20N上,與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101之情形相同,除了上述凹面部NV31及凸面部NC31以外,亦可進而形成有其他凹面部(對應於圖3、圖4所示之凹面部NV12之凹面部)及其他凸面部(對應於圖3、圖4所示之凸面部NC12之凸面部)。關於該等之配置,亦可將與實施形態1所敘述者相同之構成應用於該等。 (關於正壓面20P之表面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3中,於翼部20之剖面形狀S31之正壓面20P側形成:凹面部PV31(第6凹面部),其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及凸面部PC31(第6凸面部),其位於凹面部PV31與外周緣部24之間且具有於中心軸AX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 (關於形成於正壓面20P上之凹面部PV31之底部PV31c之位置) 凹面部PV31(第6凹面部)具有底部PV31c(第6底部)(參照圖22)。底部PV31c與上述基準線BL31相隔距離PV31y。該底部PV31c係凹面部PV31之一部分,係於翼弦線BC31之方向上,隨著自外周緣部24側朝向連接部28側,上述基準線BL31至凹面部PV31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作為較佳之構成,底部PV3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底部PV31c之翼弦線BC31方向之距離PV31x為翼弦線BC31的全長LL31之1/3以下(約33%以下)的位置。作為進而較佳之構成,底部PV3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底部PV31c之翼弦線BC31方向之距離PV31x為翼弦線BC31的全長LL31之20%以上且30%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3具備該構成。 (關於形成於正壓面20P上之凸面部PC31之頂部PC31c之位置) 凸面部PC31(第6凸面部)具有頂部PC31c(第6頂部)(參照圖22)。頂部PC31c與上述基準線BL31相隔距離PC31y。該頂部PC31c係凸面部PC31之一部分,係於翼弦線BC31之方向上,隨著自外周緣部24側朝向連接部28側,上述基準線BL31至凸面部PC31之距離由漸減轉變為漸增之部分。作為較佳之構成,頂部PC3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頂部PC31c之翼弦線BC31方向之距離PC31x為翼弦線BC31的全長LL31之5%以上且15%以下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扇103具備該構成,頂部PC31c形成於外周緣部24至頂部PC31c之翼弦線BC31方向之距離PC31x為翼弦線BC31的全長LL31之10%的位置。 作為較佳之形態,於正壓面20P上,與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101之情形相同,除了上述凹面部PV31及凸面部PC31以外,亦可進而形成有其他凹面部(對應於圖3、圖4所示之凹面部PV12之凹面部)及凸面部(對應於圖3、圖4所示之凸面部PC12之凸面部)。關於該等之配置,可將與實施形態1所敘述者相同之構成應用於該等。 (剖面形狀S32) 圖23係沿著圖20中之XXIII-XXIII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20中所示之平面CR32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32(其他第3剖面形狀)。圖24係將由圖23中之XXIV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如圖23及圖24所示,翼部20之剖面形狀S32(其他第3剖面形狀)與上述剖面形狀S31相同,於負壓面20N上,至少形成有凹面部NV31(第5凹面部)及凸面部NC31(第5凸面部),於正壓面20P上,至少形成有凸面部PC31(第6凸面部)及凹面部PV31(第6凹面部)。關於剖面形狀S32相關之該等各構成及較佳之構成,由於剖面形狀S32與剖面形狀S31大致相同,故不反復進行重複之說明。 作為較佳之構成,於剖面形狀S32(其他第3剖面形狀)中,外周緣部24至凸面部PC31(第6凸面部)之頂部PC31c(第6頂部)之間之正壓面20P之表面形狀(參照圖6所示之表面形狀NR)以沿著翼弦線BC31之方式形成。該構成亦可應用於上述之剖面形狀S31(第3剖面形狀)、及/或下述之剖面形狀S33(進而其他第3剖面形狀)。 (剖面形狀S33) 圖25係沿著圖20中之XXV-XXV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20中所示之平面CR33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33(進而其他第3剖面形狀)。圖26係將由圖25中之XXVI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如圖25及圖26所示,翼部20之剖面形狀S33(進而其他第3剖面形狀)與上述剖面形狀S31相同,於負壓面20N上,至少形成有凹面部NV31(第5凹面部)及凸面部NC31(第5凸面部),於正壓面20P上,至少形成有凸面部PC31(第6凸面部)及凹面部PV31(第6凹面部)。關於剖面形狀S33相關之該等各構成及較佳之構成,由於剖面形狀S33與剖面形狀S31大致相同,故不反復進行重複之說明。 (作用及效果) 參照圖20~圖22等,螺旋槳扇103旋轉並產生氣流。氣流係藉由通過翼部20之外周緣部24附近而流入至翼面上。此處,通過翼部20之外周緣部24附近之氣流以自外周緣部24大致沿著通過滿足LB/LA=DB/DA之關係之起點(P1)及終點(P2)之直線(實際上為彎曲線)之方式(大致圓弧狀地)於翼面上通過,並自後緣部26流出。 若僅於外周緣部24附近觀察,則通過翼部20之外周緣部24附近之氣流之狀態與於旋轉半徑方向,即以直線連結外周緣部24上之任意位置與中心軸AX之方向流動的狀態大致相同,可與其近似,即便為採用該思想之螺旋槳扇,亦可獲得與實施形態2大致相同之作用及效果。 [實施形態3之變化例] 作為實施形態3說明之上述構成可與作為實施形態1說明之上述構成組合實施,亦可與作為實施形態1說明之上述構成分開實施。 作為實施形態3說明之上述構成可與作為實施形態2說明之上述構成組合實施,亦可與作為實施形態2說明之上述構成分開實施。 作為實施形態3說明之上述構成可與作為實施形態1、2說明之上述構成組合實施,亦可與作為實施形態1、2說明之上述構成分開實施。 [實驗例1] 作為關於實施形態1之實驗例,準備空調室外機用之螺旋槳扇。該螺旋槳扇係具有466 mm之直徑者,作為實施形態1之構成之代表尺寸,於前緣部22之中央部,弦長C為228 mm,厚度tmax為4.8 mm,t/c之值為2.1%。 同樣地,作為關於實施形態2之實驗例,準備空調室外機用之螺旋槳扇。該螺旋槳扇係具有466 mm之直徑者,作為實施形態2之構成之代表尺寸,於翼前端部之緊鄰外側,弦長C為425 mm,厚度tmax為3.44 mm,t/c之值為0.8%。 於上述圖11所示之構成(專利文獻1之構成)中,t/c之值係界限為5~12%左右,但於基於實施形態1、2之螺旋槳扇中,可大幅超過該界限。 [實驗例2] 準備如圖27所示之振動測定裝置。於載置台上,載置具有箱狀形狀之風洞,且於其之中,收納同時具備實施形態1、2兩者之構成作為「實施例」之螺旋槳扇並驅動。測定位置F4於自該螺旋槳扇觀察時位於正面上部,測定位置F8於自該螺旋槳扇觀察時位於右側方,測定位置F9於自該螺旋槳扇觀察時位於背面。作為「比較例」,使用具有上述圖11所示之構成(專利文獻1之構成)之螺旋槳扇。 參照圖28~圖30,於各測定位置F4、F8、F9測定使風扇之旋轉數增減時之振動之值[µm],可知於任意之測定位置,實施例與比較例相比皆為較小之振動。因此,根據實施例之構成,認為與比較例之構成相比可減小振動。 [實驗例3] 參照圖31,與上述實驗例2之情形相同,對「實施例」與「比較例」測定P-Q特性。使該等風扇以500 rpm之旋轉數於空調室外機中旋轉。圖31中所示之實線之二次曲線係通常時之動作曲線,虛線之二次曲線係結霜時之動作曲線。 於比較例之情形時,風量Q與靜壓P各自於通常時係25.8 m3 /min、10.3 Pa,結霜時係23.5 m3 /min、13.5 Pa。相對於此,於比較例之情形時,風量Q與靜壓P各自於通常時係27.5 m3 /min、11.4 Pa,結霜時係24.5 m3 /min、14.5 Pa。若比較表示作為送風裝置之輸出之P×Q之值,則於通常時實施例之構成與比較例之構成相比提高18%,於結霜時實施例之構成與比較例之構成相比提高12%。 參照圖32,同樣地對「實施例」與「比較例」測定旋轉數與風量之關係。可知實施例之構成與比較例之構成相比,大致可提高6.5%。 參照圖33,同樣地對「實施例」與「比較例」測定風量與消耗電力之關係。可知關於消耗電力,實施例之構成因風量較少而尤為有利。 以上,對實施形態及實驗例進行了說明,但上述揭示內容係於所有方面皆為例示,而並非限制性者。本發明之技術範圍係藉由申請專利範圍加以揭示,且意圖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之含義及範圍內之所有變更。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揭示之螺旋槳扇係可利用於空調室外機、吹風機、捲曲乾燥機、寵物用吹風機、園藝用鼓風機、及電風扇等各種流體輸送裝置者。
10‧‧‧旋轉軸部
20‧‧‧翼部
20N‧‧‧負壓面
20P‧‧‧正壓面
20S‧‧‧負壓面
21‧‧‧內側端
22‧‧‧前緣部
23‧‧‧翼前端部
24‧‧‧外周緣部
25‧‧‧外側端
26‧‧‧後緣部
26C‧‧‧中央部
27‧‧‧內側端
28‧‧‧連接部
100‧‧‧流體輸送裝置
101‧‧‧螺旋槳扇
102‧‧‧螺旋槳扇
103‧‧‧螺旋槳扇
110‧‧‧框體
120‧‧‧通風口
AR‧‧‧箭頭
AX‧‧‧中心軸
BC11‧‧‧翼弦線
BC21‧‧‧翼弦線
BC31‧‧‧翼弦線
BL11‧‧‧基準線
BL21‧‧‧基準線
BL31‧‧‧基準線
CR11‧‧‧圓弧
CR12‧‧‧圓弧
CR13‧‧‧圓弧
CR21‧‧‧直線
CR22‧‧‧直線
CR23‧‧‧直線
CR31‧‧‧平面
CR32‧‧‧平面
CR33‧‧‧平面
DA‧‧‧距離
DB‧‧‧距離
DR‧‧‧箭頭
F4‧‧‧測定位置
F8‧‧‧測定位置
F9‧‧‧測定位置
III-III‧‧‧線
IV‧‧‧線
LA‧‧‧全長
LB‧‧‧距離
LL11‧‧‧全長
LL21‧‧‧全長
LL31‧‧‧全長
NC11‧‧‧凸面部
NC11c‧‧‧頂部
NC11x‧‧‧距離
NC11y‧‧‧距離
NC12‧‧‧凸面部
NC12c‧‧‧頂部
NC12x‧‧‧距離
NC12y‧‧‧距離
NC21‧‧‧凸面部
NC21c‧‧‧頂部
NC21x‧‧‧距離
NC21y‧‧‧距離
NC31‧‧‧凸面部
NC31c‧‧‧頂部
NC31x‧‧‧距離
NC31y‧‧‧距離
NR‧‧‧表面形狀
NV11‧‧‧凹面部
NV11c‧‧‧底部
NV11x‧‧‧距離
NV11y‧‧‧距離
NV12‧‧‧凹面部
NV12c‧‧‧底部
NV12x‧‧‧距離
NV12y‧‧‧距離
NV21‧‧‧凹面部
NV21c‧‧‧底部
NV21x‧‧‧距離
NV21y‧‧‧距離
NV31‧‧‧凹面部
NV31c‧‧‧底部
NV31x‧‧‧距離
NV31y‧‧‧距離
P‧‧‧靜壓
P1‧‧‧點
P2‧‧‧點
PC11‧‧‧凸面部
PC11c‧‧‧頂部
PC11x‧‧‧距離
PC11y‧‧‧距離
PC12‧‧‧凸面部
PC12c‧‧‧頂部
PC12x‧‧‧距離
PC12y‧‧‧距離
PC21‧‧‧凸面部
PC21c‧‧‧頂部
PC21x‧‧‧距離
PC21y‧‧‧距離
PC31‧‧‧凸面部
PC31c‧‧‧頂部
PC31x‧‧‧距離
PC31y‧‧‧距離
PV11‧‧‧凹面部
PV11c‧‧‧底部
PV11x‧‧‧距離
PV11y‧‧‧距離
PV12‧‧‧凹面部
PV12c‧‧‧底部
PV12x‧‧‧距離
PV12y‧‧‧距離
PV21‧‧‧凹面部
PV21c‧‧‧底部
PV21x‧‧‧距離
PV21y‧‧‧距離
PV31‧‧‧凹面部
PV31c‧‧‧底部
PV31x‧‧‧距離
PV31y‧‧‧距離
Q‧‧‧風量
Q1‧‧‧任意位置
S11‧‧‧剖面形狀
S12‧‧‧剖面形狀
S13‧‧‧剖面形狀
S21‧‧‧剖面形狀
S22‧‧‧剖面形狀
S23‧‧‧剖面形狀
S31‧‧‧剖面形狀
S32‧‧‧剖面形狀
S33‧‧‧剖面形狀
SZ‧‧‧剖面形狀
V-V‧‧‧線
VI‧‧‧線
VII-VII‧‧‧線
VIII‧‧‧線
XIV-XIV‧‧‧線
XIX‧‧‧線
XV‧‧‧線
XVI-XVI‧‧‧線
XVII‧‧‧線
XVIII-XVIII‧‧‧線
XXI-XXI‧‧‧線
XXII‧‧‧線
XXIV‧‧‧線
XXIII-XXIII‧‧‧線
XXV-XXV‧‧‧線
XXVI‧‧‧線
ZC‧‧‧凸面部
ZCc‧‧‧頂部
ZV‧‧‧凹面部
ZVc‧‧‧底部
圖1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流體輸送裝置100之立體圖。 圖2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101之俯視圖。 圖3係沿著圖2中之III-III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2中所示之圓弧CR11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1(第1剖面形狀)。 圖4係將由圖3中之IV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圖5係沿著圖2中之V-V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2中所示之圓弧CR12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2(其他第1剖面形狀)。 圖6係將由圖5中之VI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圖7係沿著圖2中之VII-VII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2中所示之圓弧CR13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3(進而其他第1剖面形狀)。 圖8係將由圖7中之VIII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圖9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101之作用及效果之俯視圖。 圖10係用以說明關於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101(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1之作用及效果之圖。 圖11係顯示比較例之螺旋槳扇(翼部)之剖面形狀SZ之圖。 圖12係用以說明關於實施形態1之螺旋槳扇101(翼部20)之剖面形狀S12之作用及效果之圖。 圖13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螺旋槳扇102之俯視圖。 圖14係沿著圖13中之XIV-XIV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13中所示之直線CR21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21(第2剖面形狀)。 圖15係將由圖14中之XV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圖16係沿著圖13中之XVI-XVI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13中所示之直線CR22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22(其他第2剖面形狀)。 圖17係將由圖16中之XVII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圖18係沿著圖13中之XVIII-XVIII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13中所示之直線CR23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23(進而其他第2剖面形狀)。 圖19係將由圖18中之XIX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圖20係顯示實施形態3之螺旋槳扇103之俯視圖。 圖21係沿著圖20中之XXI-XXI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20中所示之平面CR31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31(第3剖面形狀)。 圖22係將由圖21中之XXII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圖23係沿著圖20中之XXIII-XXIII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20中所示之平面CR32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22(其他第3剖面形狀)。 圖24係將由圖23中之XXIV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圖25係沿著圖20中之XXV-XXV線之箭視剖視圖,顯示藉由利用圖20中所示之平面CR33將翼部20假想性切斷而獲得之翼部20之剖面形狀S33(進而其他第3剖面形狀)。 圖26係將由圖25中之XXVI線包圍之區域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圖27係用以說明關於實驗例2之振動測定裝置之立體圖。 圖28係關於實驗例2,顯示測定位置F4之旋轉數與振動之關係之圖。 圖29係關於實驗例2,顯示測定位置F8之旋轉數與振動之關係之圖。 圖30係關於實驗例2,顯示測定位置F9之旋轉數與振動之關係之圖。 圖31係關於實驗例3,對於實施例與比較例,顯示P-Q特性之圖。 圖32係關於實驗例3,對於實施例與比較例,顯示旋轉數與風量之關係之圖。 圖33係關於實驗例3,對於實施例與比較例,顯示風量與消耗電力之關係之圖。

Claims (9)

  1. 一種螺旋槳扇,其具備:旋轉軸部,其以假想之中心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及翼部,其具有自上述旋轉軸部側朝向旋轉半徑方向外側延伸之形狀,且藉由旋轉而於正背面分別形成正壓面及負壓面;且上述翼部包含:翼前端部,其位於旋轉方向之最前端;前緣部,其形成旋轉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前緣;後緣部,其形成旋轉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後緣;及外周緣部,其連接上述翼前端部與上述後緣部之外側端,形成旋轉半徑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外周緣;且若藉由以上述中心軸之位置為中心且通過上述前緣部及上述後緣部之任意半徑之圓弧切斷上述翼部而規定上述翼部之第1剖面形狀,將連結上述翼部之上述第1剖面形狀之上述前緣部之位置與上述後緣部之位置的線段規定為第1翼弦線,且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自上述翼部之上述第1剖面形狀朝遠離上述正壓面側之位置,描繪與上述第1翼弦線平行之直線而規定第1基準線,則於上述翼部之上述第1剖面形狀之上述負壓面側形成有:第1凸面部,其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及第1凹面部,其位於上述第1凸面部與上述前緣部之間,且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且上述第1凸面部具有:第1頂部,其係於上述第1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 上述前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第1基準線至上述第1凸面部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且上述第1頂部係形成於上述前緣部至上述第1頂部之上述第1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第1翼弦線的全長之1/3以下的位置;於上述第1剖面形狀中,自上述前緣部至上述第1頂部之上述正壓面之表面形狀以沿著上述第1翼弦線之方式形成。
  2. 如請求項1之螺旋槳扇,其中上述第1凹面部具有:第1底部,其係於上述第1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上述前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第1基準線至上述第1凹面部之距離由漸減轉變為漸增之部分;且上述第1底部係形成於上述前緣部至上述第1底部之上述第1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第1翼弦線的全長之5%以上且15%以下的位置。
  3. 如請求項1或2之螺旋槳扇,其中於上述翼部之上述第1剖面形狀之上述正壓面側形成有:第2凹面部,其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及第2凸面部,其位於上述第2凹面部與上述前緣部之間,且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且上述第2凹面部具有:第2底部,其係於上述第1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上述前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第1基準線至上述第2凹面部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且上述第2底部係形成於上述前緣部至上述第2底部之上述第1翼弦線方 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第1翼弦線的全長之1/3以下的位置。
  4. 一種螺旋槳扇,其具備:旋轉軸部,其以假想之中心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及翼部,其具有自上述旋轉軸部側朝向旋轉半徑方向外側延伸之形狀,且藉由旋轉而於正背面分別形成正壓面及負壓面;且上述翼部包含:翼前端部,其位於旋轉方向之最前端;前緣部,其形成旋轉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前緣;後緣部,其形成旋轉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後緣;及外周緣部,其連接上述翼前端部與上述後緣部之外側端,形成旋轉半徑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外周緣;且若藉由以上述中心軸之位置為中心且通過上述前緣部及上述後緣部之任意半徑之圓弧切斷上述翼部而規定上述翼部之第1剖面形狀,將連結上述翼部之上述第1剖面形狀之上述前緣部之位置與上述後緣部之位置的線段規定為第1翼弦線,且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自上述翼部之上述第1剖面形狀朝遠離上述正壓面側之位置,描繪與上述第1翼弦線平行之直線而規定第1基準線,則於上述翼部之上述第1剖面形狀之上述負壓面側形成有:第1凸面部,其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及第1凹面部,其位於上述第1凸面部與上述前緣部之間,且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且上述第1凸面部具有:第1頂部,其係於上述第1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 上述前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第1基準線至上述第1凸面部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且上述第1頂部係形成於上述前緣部至上述第1頂部之上述第1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第1翼弦線的全長之1/3以下的位置;若將上述外周緣部之全長規定為LA,於上述外周緣部上之任意位置規定起點,將上述翼前端部至上述起點之上述外周緣部上之距離規定為LB,將上述後緣部之中央部至上述後緣部之上述外側端之上述後緣部上之距離規定為DA,於上述後緣部上且上述後緣部之上述中央部與上述後緣部之上述外側端之間之任意位置規定終點,且將上述後緣部之上述中央部至上述終點之上述後緣部上之距離規定為DB,則藉由通過滿足LB/LA=DB/DA的關係之上述起點及上述終點之直線切斷上述翼部而規定上述翼部之第2剖面形狀,若將連結上述翼部之上述第2剖面形狀之上述外周緣部之位置與上述後緣部之位置的線段規定為第2翼弦線,且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自上述翼部之上述第2剖面形狀朝遠離上述正壓面側之位置,描繪與上述第2翼弦線平行之直線而規定第2基準線,則於上述翼部之上述第2剖面形狀之上述負壓面側形成有:第3凸面部,其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及第3凹面部,其位於上述第3凸面部與上述外周緣部之間,且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且 上述第3凸面部具有:第3頂部,其係於上述第2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上述外周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第2基準線至上述第3凸面部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且上述第3頂部係形成於上述外周緣部至上述第3頂部之上述第2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第2翼弦線的全長之1/3以下的位置。
  5. 如請求項4之螺旋槳扇,其中上述第3凹面部具有:第3底部,其係於上述第2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上述外周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第2基準線至上述第3凹面部之距離由漸減轉變為漸增之部分;且上述第3底部係形成於上述外周緣部至上述第3底部之上述第2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第2翼弦線的全長之5%以上且15%以下的位置。
  6. 如請求項4之螺旋槳扇,其中於上述翼部之上述第2剖面形狀之上述正壓面側形成有:第4凹面部,其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及第4凸面部,其位於上述第4凹面部與上述外周緣部之間,且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且上述第4凹面部具有:第4底部,其係於上述第2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上述外周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第2基準線至上述第4凹面部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且上述第4底部係形成於上述外周緣部至上述第4底部之上述第2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第2翼弦線的全長之1/3以下的位置。
  7. 一種螺旋槳扇,其具備:旋轉軸部,其以假想之中心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及翼部,其具有自上述旋轉軸部側朝向旋轉半徑方向外側延伸之形狀,且藉由旋轉而於正背面分別形成正壓面及負壓面;且上述翼部包含:翼前端部,其位於旋轉方向之最前端;前緣部,其形成旋轉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前緣;後緣部,其形成旋轉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後緣;及外周緣部,其連接上述翼前端部與上述後緣部之外側端,形成旋轉半徑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外周緣;且若將上述外周緣部之全長規定為LA,於上述外周緣部上之任意位置規定起點,將上述翼前端部至上述起點之上述外周緣部上之距離規定為LB,將上述後緣部之中央部至上述後緣部之上述外側端之上述後緣部上之距離規定為DA,於上述後緣部上且上述後緣部之上述中央部與上述後緣部之上述外側端之間之任意位置規定終點,且將上述後緣部之上述中央部至上述終點之上述後緣部上之距離規定為DB,則藉由通過滿足LB/LA=DB/DA的關係之上述起點及上述終點之直線切斷上述翼部而規定上述翼部之剖面形狀,若將連結上述翼部之上述剖面形狀之上述外周緣部之位置與上述後 緣部之位置的線段規定為翼弦線,且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自上述翼部之上述剖面形狀朝遠離上述正壓面側之位置,描繪與上述翼弦線平行之直線而規定基準線,則於上述翼部之上述剖面形狀之上述負壓面側形成有:凸面部,其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及凹面部,其位於上述凸面部與上述外周緣部之間且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且上述凸面部具有:頂部,其係於上述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上述外周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基準線至上述凸面部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且上述頂部係形成於上述外周緣部至上述頂部之上述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翼弦線的全長之1/3以下的位置。
  8. 一種螺旋槳扇,其具備:旋轉軸部,其以假想之中心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及翼部,其具有自上述旋轉軸部側朝向旋轉半徑方向外側延伸之形狀,且藉由旋轉而於正背面分別形成正壓面及負壓面正背面;且上述翼部包含:翼前端部,其位於旋轉方向之最前端;前緣部,其形成旋轉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前緣;後緣部,其形成旋轉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後緣;及外周緣部,其連接上述翼前端部與上述後緣部之外側端,形成旋轉半徑方向之上述翼部之外周緣;且 若藉由通過上述外周緣部上之任意位置與上述中心軸之平面切斷上述翼部而規定上述翼部之剖面形狀,將上述翼部之上述剖面形狀之上述翼部與上述旋轉軸部之間之部分規定為連接部,將連結上述翼部之上述剖面形狀之上述外周緣部之位置與上述連接部之位置的線段規定為翼弦線,且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自上述翼部之上述剖面形狀朝遠離上述正壓面側之位置,描繪與上述翼弦線平行之直線而規定基準線,則於上述翼部之上述剖面形狀之上述負壓面側形成有:凸面部,其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凸狀之表面形狀;及凹面部,其位於上述凸面部與上述外周緣部之間且具有於上述中心軸方向上彎曲成凹狀之表面形狀;且上述凸面部具有:頂部,其係於上述翼弦線方向上隨著自上述外周緣部側朝向上述後緣部側,上述基準線至上述凸面部之距離由漸增轉變為漸減之部分;且上述頂部係形成於上述外周緣部至上述頂部之上述翼弦線方向上之距離為上述翼弦線的全長之1/3以下的位置;於上述剖面形狀中,自上述前緣部至上述頂部之上述正壓面之表面形狀以沿著上述翼弦線之方式形成。
  9. 一種流體輸送裝置,其具備如請求項1或2之螺旋槳扇。
TW106103905A 2016-07-27 2017-02-07 Propeller fan and fluid delivery device TWI6254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7339 2016-07-27
JP2016147339 2016-07-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4087A TW201804087A (zh) 2018-02-01
TWI625467B true TWI625467B (zh) 2018-06-01

Family

ID=61017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3905A TWI625467B (zh) 2016-07-27 2017-02-07 Propeller fan and fluid delivery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71562B2 (zh)
CN (1) CN109477495B (zh)
TW (1) TWI625467B (zh)
WO (1) WO20180207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0921B2 (ja) * 2018-08-06 2021-12-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プロペラファンおよび送風装置
WO2020083002A1 (zh) * 2018-10-24 2020-04-30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轴流风轮、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9915408A (zh) * 2019-04-26 2019-06-21 江苏理工学院 一种具有降噪节能汽车散热风扇叶片
CN113906220B (zh) * 2019-06-13 2023-09-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JP7337308B1 (ja) 2022-02-21 2023-09-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羽根車、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7198A (ja) * 1993-09-10 1995-03-20 Toshiba Ave Corp 軸流ファンのブレード
JPH0988889A (ja) * 1995-09-19 1997-03-3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却装置
JPH11132194A (ja) * 1997-10-24 1999-05-18 Toshiba Corp 軸流ファン
JP2000054992A (ja) * 1998-08-06 2000-02-22 Toshiba Corp プロペラファン
JP2010150945A (ja) * 2008-12-24 2010-07-08 Toshiba Carrier Corp 軸流ファン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4641121A (zh) * 2012-09-28 2015-05-2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扇的空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283746T3 (es) * 2002-02-28 2007-11-01 Daikin Industries, Ltd. Ventilador.
JP5211813B2 (ja) * 2008-04-10 2013-06-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天井扇
JP6405529B2 (ja) * 2014-03-25 2018-10-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EP3217018B1 (en) * 2014-11-04 2020-09-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ropeller fan, propeller fan device, and outdoor equipment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7198A (ja) * 1993-09-10 1995-03-20 Toshiba Ave Corp 軸流ファンのブレード
JPH0988889A (ja) * 1995-09-19 1997-03-3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却装置
JPH11132194A (ja) * 1997-10-24 1999-05-18 Toshiba Corp 軸流ファン
JP2000054992A (ja) * 1998-08-06 2000-02-22 Toshiba Corp プロペラファン
JP2010150945A (ja) * 2008-12-24 2010-07-08 Toshiba Carrier Corp 軸流ファン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4641121A (zh) * 2012-09-28 2015-05-2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扇的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71562B2 (ja) 2020-10-21
JPWO2018020708A1 (ja) 2019-05-09
TW201804087A (zh) 2018-02-01
CN109477495A (zh) 2019-03-15
CN109477495B (zh) 2020-10-30
WO2018020708A1 (ja) 2018-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5467B (zh) Propeller fan and fluid delivery device
JP4396775B2 (ja) 遠心ファン
JP5444108B2 (ja) 遠心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933721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プロペラファンを備えた送風機、プロペラファン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プロペラファンを備えた室外機、および、プロペラファンを備えた給湯器用室外機
JP6604981B2 (ja) 軸流送風機の羽根車、及び軸流送風機
JP6203294B2 (ja) 遠心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4529613B2 (ja) 送風機羽根車
JP2014231747A (ja) 軸流または斜流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6739656B2 (ja) 羽根車、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4680840B2 (ja) 軸流送風機
JP4818310B2 (ja) 軸流送風機
JP4712714B2 (ja) 遠心式多翼ファン
JP2002005090A (ja) 遠心ファン
JP6513952B2 (ja) 電動送風機
JP5012836B2 (ja) 遠心ファン
JP2012107538A (ja) 軸流ファンまたは斜流ファンおよびこれを有する室外ユニット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JP4492060B2 (ja) 送風機羽根車
JP2000314394A (ja) 送風機
JP2009127541A (ja) 遠心ファン
JP2019019759A (ja) 遠心ファンインペラおよび当該遠心ファンインペラを備える遠心ファン
JP5935033B2 (ja) 軸流ファン
JP4572633B2 (ja) 空調用送風機羽根車
JP7487854B1 (ja) 送風機
JP2004353665A (ja) 多翼遠心送風機
JP4572617B2 (ja) 空調用送風機羽根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