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0853B - 地下構造物用蓋 - Google Patents

地下構造物用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0853B
TWI620853B TW103105064A TW103105064A TWI620853B TW I620853 B TWI620853 B TW I620853B TW 103105064 A TW103105064 A TW 103105064A TW 103105064 A TW103105064 A TW 103105064A TW I620853 B TWI620853 B TW I6208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frame
cover body
face
periphera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5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2340A (zh
Inventor
Eiichiro Saeki
Norio Shinohara
Takefumi Ando
Original Assignee
Hinod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node Ltd filed Critical Hinode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023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23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08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085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12Manhole shafts; Other inspection or access chamb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2D29/14Covers for manholes or the like; Frames for cov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12Manhole shafts; Other inspection or access chamb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2D29/14Covers for manholes or the like; Frames for covers
    • E02D29/1472Cover entirely made of synthetic materi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12Manhole shafts; Other inspection or access chamb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2D29/14Covers for manholes or the like; Frames for covers
    • E02D29/149Annular gaske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02Manhole shafts or other inspection chambers; Snow-filling openings; accesso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承框(30)之內周部(31)具有緩傾斜度之承框第1面部(40)、與在承框第1面部之下方以比承框第1面部更陡之傾斜度朝向承框之下方縮徑所形成的承框第2面部(42),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具有緩傾斜度之蓋第1面部(16)、與在蓋第1面部之下方朝向蓋本體之下方鉛垂地或以比承框第2面部更陡之傾斜度朝向蓋本體之下方縮徑所形成的蓋第2面部(18),在蓋本體之閉蓋狀態,蓋第1面部(16)受到承框第1面部(40)支撐,而且蓋第2面部(18)與承框第2面部(42)藉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至少其中一方之彈性變形所造成的推壓力彼此被推壓。

Description

地下構造物用蓋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地下構造物用蓋,該地下構造物用蓋包括蓋本體、與在內周部可開閉地支撐該蓋本體之承框。
此外,在本專利說明書所指之「地下構造物用蓋」係可開閉地封閉使在下水道之地下埋設物、地下構造設施等與地上相通之開口部的人孔蓋、大型鐵蓋、污水箱蓋、保護電力、通訊之地下設施機器或地下電纜等之可開閉的共用槽用鐵蓋、輸電用鐵蓋、配電用鐵蓋、具有作為連接自來水管或瓦斯配管之路面下的埋設導管及其附屬機器與地上之開閉門之功能消防栓蓋、水量調整閥蓋、閘閥蓋、氣閥蓋、瓦斯配管用蓋、量水器蓋等的總稱。
以往,作為地下構造物用蓋,已知平承構造,該平承受構造係將蓋本體之外徑設為比承框之內徑稍小,而且將蓋本體之外周部及承框之內周部設為大致鉛垂面,並以從承框之內周所突出的平台部支撐蓋本體的底面。又,已知傾斜承受構造,該傾斜承受構造係將蓋本體之外徑與承框之內徑設為相同,而且以陡之傾斜度使蓋本體之外周部及承框之內周部朝向下方縮徑所形成,作成使蓋本體咬入承框。
可是,在平承受構造之地下構造物用蓋,因為將蓋本體之外徑設為比承框之內徑稍小,所以在蓋本體之外周部與承框之內周部之間具有間隙。因此,因為車輛重複通過地下構造物用蓋上,所以蓋本體之底面與承框之平台部分的上面發生摩耗,而可能產生蓋本體之晃動、振動、噪音。
相對地,作為傾斜承受構造之地下構造物用蓋,在專利文獻1,記載將蓋本體之外周部的傾斜面及承框之內周部的傾斜面對鉛垂的傾斜角度限定於5°~10°,而且使蓋本體之外周部之傾斜面的高度比承框之內周部之傾斜面的高度更小。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者,如上述所示,藉由限定傾斜面之角度,具有可充分確保蓋本體對承框的咬入力,而可顯著地抑制蓋本體之晃動、振動、噪音,而且蓋本體之向上滑亦幾乎不會發生的效果。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昭53-72357號公報
可是,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地下構造物用蓋,雖然具有上述之效果,但是因為根據設置環境有發生蓋本體對承框之過大之咬入力的情況,所以在以開閉工具打開蓋時需要很大的勞力,而開蓋作業變得困難。
因此,本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地下構造物用蓋,該地下構造物用蓋係可抑制蓋本體之晃動、振動、噪音, 而且防止發生蓋本體對承框之過大的咬入力,而能以適當之勞力打開蓋,並可防止蓋本體相對承框之向上滑。
為了解決該課題,本發明之地下構造物用蓋係包括蓋本體、與在內周部可開閉地支撐蓋本體的承框,其特徵在於:承框之內周部係具有:承框第1面部,係以緩傾斜度朝向承框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及承框第2面部,係在承框第1面部之下方以比承框第1面部更陡之傾斜度朝向承框之下方縮徑所形成;蓋本體之外周部係具有:蓋第1面部,係以緩傾斜度朝向蓋本體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及蓋第2面部,係在蓋第1面部之下方,朝向蓋本體之下方鉛垂地,或以比承框第2面部更陡之傾斜度朝向蓋本體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在蓋本體之閉蓋狀態,蓋第1面部受到承框第1面部支撐,而且蓋第2面部與承框第2面部藉蓋本體之外周部及承框之內周部的至少其中一方之彈性變形所造成的推壓力彼此被推壓;最初在將蓋本體收容於承框,而設為閉蓋狀態時,藉由蓋本體之外周部的外周面或下面與承框之內周部的內周面抵接,蓋本體之外周部及/或該承框之內周部在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殘留的狀態產生塑性變形較佳。
又,本發明之地下構造物用蓋係包括蓋本體、與在內周部可開閉地支撐蓋本體的承框,其特徵在於:承框之內周部係具有:承框第1面部,係以緩傾斜度朝向承框之下方縮徑所形成;承框第2面部,係在承框第1面部之下方以比承框第1面部更陡之傾斜度朝向承框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及承框第 3面部,係在承框第2面部之下方以與承框第2面部相異之傾斜度朝向承框之下方縮徑所形成;蓋本體之外周部係具有:蓋第1面部,係以緩傾斜度朝向蓋本體之下方縮徑所形成;蓋第2面部,係在蓋第1面部之下方,朝向蓋本體之下方鉛垂地,或以比承框第2面部更陡之傾斜度朝向蓋本體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及蓋第3面部,係在蓋第2面部之下方,以與蓋第2面部相異之傾斜度朝向蓋本體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在蓋本體之閉蓋狀態,蓋第1面部受到承框第1面部支撐,而且蓋第2面部及蓋第3面部之至少其中一方、與承框第2面部及承框第3面部之至少其中一方藉蓋本體之外周部及承框之內周部的至少其中一方之彈性變形所造成的推壓力彼此被推壓;最初在將蓋本體收容於承框,而設為閉蓋狀態時,藉由蓋本體之外周部的外周面或下面與承框之內周部的內周面抵接,蓋本體之外周部及/或該承框之內周部在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殘留的狀態產生塑性變形較佳。
又,本發明之地下構造物用蓋係包括蓋本體、與在內周部可開閉地支撐蓋本體的承框,其特徵在於:承框之內周部係具有:承框第1面部,係以緩傾斜度朝向承框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及承框第4面部,係在成形於承框第1面之下方的第2面部和承框第2面部之下方,朝向承框之下方鉛垂地,或以傾斜度朝向承框之下方擴徑所形成;蓋本體之外周部係具有:蓋第1面部,係以緩傾斜度朝向蓋本體之下方縮徑所形成;蓋第2面部,係形成於蓋第1面部之下方;及蓋第4面部,係在蓋第2面部之下方,朝向蓋本體之下方鉛垂地,或以傾斜度 朝向蓋本體之下方擴徑所形成;在蓋本體之閉蓋狀態,蓋第1面部受到承框第1面部支撐,而且蓋第4面部與承框第4面部藉蓋本體之外周部及承框之內周部的至少其中一方之彈性變形所造成的推壓力彼此被推壓;最初在將蓋本體收容於承框,而設為閉蓋狀態時,藉由蓋本體之外周部的外周面或下面與承框之內周部的內周面抵接,蓋本體之外周部及/或該承框之內周部在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殘留的狀態產生塑性變形較佳。
蓋本體之外周部係具有蓋第5面部較佳,該蓋第5面部係在蓋第4面部之下方以角度與承框第2面部相等的傾斜度朝向蓋本體之下方縮徑所形成。
在蓋本體之外周部及/或承框之內周部,在圓周方向設置複數個缺口部及/或複數個貫穿孔部較佳。
複數個缺口部及/或複數個貫穿孔部係設置於從蓋第2面部位於下方之蓋本體的外周部及/或從承框第2面部位於下方之承框的內周部較佳。
又,本發明之地下構造物用蓋的特徵為:從蓋第2面部位於下方之蓋本體的外周部及/或從承框第2面部位於下方之承框的內周部係藉在圓周方向隔著間隔突出之複數個突出部所形成。
以包圍突出部之方式將凹部設置於突出部的基端較佳。
在蓋本體之背面具有補強肋,補強肋之端部係與蓋本體之外周部的內周壁分開較佳。
若依據本發明,在蓋本體之閉蓋狀態,藉由在緩傾斜度之承框第1面部支撐蓋本體之自重及車輛等在蓋本體上行駛所施加之負載,可防止發生蓋本體之對承框之過大的咬入力。
具體而言,蓋第2面部與承框第2面部、或蓋第2面部及蓋第3面部之至少其中一方、與承框第2面部及承框第3面部之至少其中一方或蓋第4面及承框第4面藉蓋本體之外周部及承框之內周部的至少其中一方之彈性變形所造成的推壓力彼此被推壓,藉此,抑制蓋本體之徑向的動作。進而,在蓋本體欲往上下方向動作時,藉推壓力,在蓋第2面部與承框第2面部之間、或在蓋第2面部與承框第2面部、或蓋第2面部及蓋第3面部之至少其中一方、與承框第2面部及承框第3面部之至少其中一方之間、或蓋第4面部與承框第4面部之間發生摩擦力,而抑制蓋本體之往上下方向的動作。因此,可防止發生蓋本體之對承框之過大的咬入力,而且,藉在蓋本體之外周部與承框的內周部之間所產生之推壓力及摩擦力,可抑制蓋本體之晃動、振動、噪音及向上滑。
10‧‧‧蓋本體
16‧‧‧蓋第1面部
18‧‧‧蓋第2面部
20‧‧‧背面
22‧‧‧補強肋
24‧‧‧端部
26‧‧‧蓋第4面部
30‧‧‧承框
40‧‧‧承框第1面部
42‧‧‧承框第2面部
44‧‧‧承框第4面部
48‧‧‧縫隙(缺口部)
50‧‧‧蓋第5面部
62‧‧‧凹部
64‧‧‧突出部
66‧‧‧承框第3面部
68‧‧‧蓋第3面部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地下構造物用蓋的分解立體圖。
第2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3圖係在以承框支撐本發明之第1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蓋本體的閉蓋狀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4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蓋本體的側視圖。
第5圖係從背面觀察本發明之第1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蓋本體的平面圖。
第6圖係本發明之別的實施例之地下構造物用蓋之蓋本體的側視圖。
第7圖係本發明之別的實施例之地下構造物用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8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9圖係在以承框支撐本發明之第2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蓋本體的閉蓋狀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10圖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11圖係表示在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閉蓋途中蓋第4面部與承框第2面部抵接之狀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12圖係在以承框支撐本發明之第3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蓋本體的閉蓋狀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13圖係本發明之第4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14圖係表示在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閉蓋途中蓋第5面部與承框第2面部抵接之狀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15圖係在以承框支撐本發明之第4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蓋本體的閉蓋狀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16圖係本發明之第5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17圖係從背面觀察本發明之第5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蓋本體之主要部的立體圖。
第18圖係在以承框支撐本發明之第5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蓋本體的閉蓋狀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各實施例。
如第1圖所示,本發明之地下構造物用蓋係包括蓋本體10、及在內周部可開閉地支撐該蓋本體10的承框30,而蓋本體10與承框30係藉未圖示之鉸鏈連結。該地下構造物用蓋係藉球狀石墨鑄鐵所形成,例如經由基礎調整部安裝於人孔之上部側塊的上端部,並設置成蓋本體10之上面14與地表面成為同一面。
<第1實施例>
第2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形成於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內周面34由與承框30之上面36連續的承框第1面部40、與承框第1面部40之下方的承框第2面部42所構成。
承框第1面部40係以緩傾斜度朝向承框30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具體而言,承框第1面部40之緩傾斜度係指以鉛垂為基準之角度(第2圖之α)為25°~45°的範圍,在本實施例, 以30°形成緩傾斜度α。此外,在以後的說明所使用之「緩傾斜度」或「傾斜度」係都定義為以鉛垂為基準之角度。
此外,在閉蓋狀態,在負載作用於蓋本體10時,在緩傾斜度α是未滿25°的情況,藉數值分析,得知在拿掉負載後亦維持在施加負載時之蓋本體10的下沈量,是發生咬入力之狀態。相對地,在緩傾斜度α是25°以上的情況,藉數值分析,得知在拿掉負載後,未維持在施加負載時之蓋本體10的下沈量,而幾乎未發生咬入力。根據這些數值分析的結果,在本發明將緩傾斜度α設定成25°以上。
承框第2面部42係在承框第1面部40的下方以比承框第1面部40更陡之傾斜度朝向承框30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具體而言,承框第2面部42係在1°~10°的範圍形成其傾斜度β。此外,在本實施例,承框第2面部42係以2°形成傾斜度β。
另一方面,形成於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外周面12由與蓋本體10之上面14連續的蓋第1面部16、與蓋第1面部16之下方的蓋第2面部18所構成。
蓋第1面部16係以緩傾斜度朝向蓋本體10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具體而言,蓋第1面部16係具有與承框第1面部40大致相同的緩傾斜度,在本實施例,蓋第1面部16係以與承框第1面部40之緩傾斜度α相同的30°形成其緩傾斜度。
蓋第2面部18係在蓋第1面部16的下方以比承框第2面部42更陡之傾斜度朝向蓋本體10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具體而 言,蓋第2面部18係在0°~9°的範圍形成其傾斜度γ。此外,在本實施例,蓋第2面部18係以1°形成傾斜度γ。
從第2圖之狀態,將蓋本體10收容於承框30時,蓋第2面部18之下方與承框第2面部42之下方開始抵接。進一步,將蓋本體10收容於承框30,成為第3圖所示之閉蓋狀態時,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至少其中一方發生彈性變形,或在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殘留的狀態發生塑性變形,而蓋本體10收容於承框30之正常的閉蓋位置。
此外,在以後之說明所使用的「彈性變形」係定義為包含在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殘留之狀態的塑性變形。又,在本實施例的情況,如第3圖所示,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從以虛線所示之狀態大為變形成在以實線所示之徑向縮徑。嚴格而言,承框30之內周部31亦發生彈性變形,但是在本實施例,因為遠小於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所以在第3圖及以下之本實施例的說明,省略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彈性變形。在以後之任一實施例亦相同。
在第3圖所示之閉蓋狀態,藉由蓋第1面部16受到承框第1面部40支撐,以承框第1面部40支撐蓋本體10之自重及車輛等在蓋本體10上行駛所施加之負載。進而,蓋第2面部18之下方與承框第2面部42之下方抵接,藉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蓋第2面部18與承框第2面部42彼此被推壓。
在此情況之推壓力係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從第2 圖之自然狀態僅彈性變形彎曲量δ所伴隨發生的復原力,從蓋第2面部18對承框第2面部42在作用部P在蓋本體10之擴徑方向作用。
如以上所示,在本實施例,在蓋本體10之閉蓋狀態,在緩傾斜度之承框第1面部40,支撐蓋本體10之自重及車輛等在蓋本體10上行駛所施加之負載,可防止發生蓋本體10之對承框30之過大的咬入力。進而,藉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蓋第2面部18與承框第2面部42彼此被推壓,藉此,抑制蓋本體10之徑向的動作。
又,在閉蓋狀態,因為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作用,所以在蓋本體10欲往上下方向動作時,在蓋第2面部18與承框第2面部42之間發生摩擦力,而抑制蓋本體10之往上下方向的動作。因此,藉緩傾斜度之承框第1面部40與緩傾斜度之蓋第1面部16,可防止發生蓋本體10之對承框30之過大的咬入力。進而,藉在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與承框30的內周部31之間所產生之推壓力及摩擦力,可抑制蓋本體10之晃動、振動、噪音及向上滑。
此外,在本實施例,藉由設定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固有彈性係數與蓋本體10的外周部11的剖面模數、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固有彈性係數與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剖面模數,使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大為彈性變形。可是,未限定如此,亦可設定成使承框30之內周部31大為彈性變形,亦可設定成使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雙方適度地彈性變形。
在此,在本實施例,在閉蓋狀態,將環狀之間隙G1形成於蓋第2面部18與承框第2面部42之間,作成蓋第2面部18之下方與承框第2面部42之下方抵接。可是,未限定如此,可藉由設定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彈性係數、蓋本體10之外周面12及承框30之內周面34的直徑尺寸、角度,控制蓋第2面部18與承框第2面部42之抵接狀態。例如,在閉蓋狀態,藉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彈性變形,蓋第2面部18與承框第2面部42在整個面接觸,而未形成環狀之間隙G1的情況亦可能。
此外,在從本實施例至後述之第5實施例的任一實施例,亦在最初將蓋本體10閉蓋於承框30時,在藉由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外周面12或下面與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內周面34抵接,作成使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與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雙方或其中一方在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殘留的狀態強迫地塑性變形的情況,不會產生過大的推壓力,並可吸收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外周面12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內周面34的尺寸誤差。因此,不需要管理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外周面12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內周面34之嚴格的尺寸精度,而可大幅度地降低製造費用。進而,藉由使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殘留於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與承框30的內周部31之間,總是防止因車輛通過等而蓋本體10意外地開蓋,並在開蓋作業時作業員可易於打開蓋本體10。
如第2圖、第3圖及第5圖所示,將例如格子狀之補強肋22配設於本實施例之蓋本體10的背面20。此補強肋 22的端部24係為了避免在將蓋本體10收容於承框30時阻礙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與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內周壁13分開較佳。
如第4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之蓋本體10的外周部11,在其圓周方向,例如在蓋第2面部18大致等間隔地以縫隙狀配設複數個缺口部48。藉由以縫隙狀將複數個缺口部48配設於蓋本體10的外周部11,因為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剛性降低,所以可更促進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而適合。
此外,在本實施例,複數個缺口部48係以縫隙狀形成於蓋本體10的外周部11,但是未限定如此,亦可在承框30之內周部31,例如在承框第2面部42,在圓周方向,大致等間隔地切割成縫隙狀而形成複數個缺口部48,在此情況,可更促進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彈性變形。
又,缺口部的形狀係未限定為縫隙狀,亦可如第6圖所示,採用大致T字形的缺口部48。此外,在更促進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或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彈性變形上,亦可不是缺口部48,而採用貫穿孔部49,在第6圖,缺口部48之一部分採用窗框狀之貫穿孔部49。
在本實施例,在承框第1面部40之下方連續地形成承框第2面部42,而且在蓋第1面部16之下方連續地形成蓋第2面部18。可是,未限定如此,亦可分別不連續地形成承框第1面部40與承框第2面部42、蓋第1面部16與蓋第2面部18,如第7圖所示,將R曲面部41形成於承框第1面部40與承框第2面部42之間、或將R曲面部17及段部形成於 蓋第1面部16與蓋第2面部18之間等。又,替代R曲面部(41、17),形成段部或傾斜面的情況亦可能。
<第2實施例>
第8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此外,關於與第1實施例重複之處,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
本實施例之形成於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內周面34由與承框30之上面36連續的承框第1面部40、承框第1面部40之下方的承框第2面部42及承框第2面部42之下方的承框第3面部66所構成。
承框第2面部42係在承框第1面部40的下方以比承框第1面部40更陡之傾斜度朝向承框30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又,承框第3面部66係在承框第2面部42的下方以比與承框第2面部42相異之傾斜度朝向承框30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具體而言,承框第2面部42係在1°~10°的範圍形成其傾斜度β。又,承框第3面部66係將方向與承框第2面部42相同但相異之傾斜度β1形成為比0°大。此外,在本實施例,承框第2面部42係以8°形成傾斜度β,承框第3面部66係以比承框第2面部42更急之傾斜度6°形成傾斜度β1。
另一方面,形成於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外周面12由與蓋本體10之上面14連續的蓋第1面部16、蓋第1面部16之下方的蓋第2面部18及蓋第2面部18之下方的蓋第3面部68所構成。
蓋第2面部18係在蓋第1面部16的下方以比承框第2面 部42更陡之傾斜度朝向蓋本體10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又,蓋第3面部68係在蓋第2面部18之下方以方向與蓋第2面部18相同但是相異之傾斜度朝向蓋本體10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具體而言,蓋第2面部18係在0°~9°的範圍形成其傾斜度γ。蓋第3面部68係將其傾斜度γ1形成為比0°大。此外,在本實施例,蓋第2面部18係以3°形成傾斜度γ,蓋第3面部68係以比蓋第2面部18更緩之傾斜度6°形成傾斜度γ1。
從第8圖之狀態,將蓋本體10收容於承框30時,首先,蓋第3面部68與承框第2面部42開始抵接,接著,蓋第3面部68與承框第3面部66開始抵接。進一步,將蓋本體10收容於承框30,成為第9圖所示之閉蓋狀態時,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至少其中一方發生彈性變形,而蓋本體10收容於承框30之正常的閉蓋位置。
在第9圖所示之閉蓋狀態,藉由蓋第1面部16受到承框第1面部40支撐,以承框第1面部40支撐蓋本體10之自重及車輛等在蓋本體10上行駛所施加之負載。進而,蓋第3面部68之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間位置與承框第3面部66的上部抵接,藉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蓋第3面部68與承框第3面部66彼此被推壓。
在此情況之推壓力係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從第8圖之自然狀態僅彈性變形彎曲量δ所伴隨發生的復原力,從蓋第3面部68對承框第3面部66在作用部P在蓋本體10之擴徑方向作用。
如以上所示,在本實施例,如同實施例1在蓋本體10之 閉蓋狀態,在緩傾斜度之承框第1面部40,支撐蓋本體10之自重及車輛等在蓋本體10上行駛所施加之負載,可防止發生蓋本體10之對承框30之過大的咬入力。進而,藉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抑制蓋本體10之徑向的動作。又,在閉蓋狀態,在蓋第3面部68與承框第3面部66之間產生摩擦力,抑制蓋本體10之往上下方向的動作。因此,可防止發生蓋本體10之對承框30之過大的咬入力。進而,藉在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與承框30的內周部31之間所產生之推壓力及摩擦力,可抑制蓋本體10之晃動、振動、噪音及向上滑。
在此,在本實施例,在閉蓋狀態,將環狀之間隙G2形成於蓋第2面部18與蓋第3面部68之間,作成蓋第3面部68與承框第3面部66抵接。可是,未限定如此,可藉由設定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彈性係數、蓋本體10之外周部10外周面12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之內周面34的直徑尺寸、角度,控制蓋第3面部68與承框第3面部66之抵接狀態。例如,在閉蓋狀態,只要蓋第2面部18及蓋第3面部68之至少其中一方、與承框第2面部42及承框第3面部66之至少其中一方至少接觸即可。又,藉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彈性變形,蓋第2面部18及蓋第3面部68與承框第2面部42及承框第3面部66與承框第2面部42在幾乎整個面接觸,而未形成環狀之間隙G2的情況亦可能。
又,在本實施例,在承框第1面部40之下方依序 連續地形成承框第2面部42、承框第3面部66,而且在蓋第1面部16之下方依序連續地形成蓋第2面部18、蓋第3面部68。可是,未限定如此,如第1實施例的情況所示,亦可不連續地形成承框第1面部40與承框第2面部42、承框第2面部42與承框第3面部66,又,亦可不連續地形成蓋第1面部16與蓋第2面部18、蓋第2面部18與蓋第3面部68。
<第3實施例>
第10圖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此外,關於與第1實施例或第2實施例重複之處,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
本實施例之形成於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內周面34由與承框30之上面36連續的承框第1面部40、承框第1面部40之下方的承框第2面部42及承框第2面部42之下方的承框第4面部44所構成。
承框第4面部44係在承框第2面部42的下方以傾斜度朝向承框30之下方擴徑而形成。具體而言,承框第4面部44係在0°~9°的範圍形成方向與承框第2面部42相反之傾斜度θ。此外,在本實施例,承框第4面部44係以4°形成傾斜度θ。
另一方面,形成於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外周面12由與蓋本體10之上面14連續的蓋第1面部16、蓋第1面部16之下方的蓋第2面部18及蓋第2面部18之下方的蓋第4面部26所構成。
蓋第4面部26係在蓋第2面部18的下方以傾斜 度朝向蓋本體10之下方擴徑而形成。具體而言,蓋第4面部26係在0°~10°的範圍形成方向與蓋第2面部18相反之傾斜度ε。此外,在本實施例,蓋第4面部26係以5°形成傾斜度ε。
如第11圖所示,在將蓋本體10收容於承框30時,蓋第4面部26之下方與承框第2面部42開始抵接。進一步,將蓋本體10收容於承框30時,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至少其中一方發生彈性變形。此外,在本實施例的情況,如第11圖所示,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從以虛線所示之自然狀態大為彈性變形成在以實線所示之徑向縮徑。
在第12圖所示之閉蓋狀態,係從第11圖之狀態,蓋第4面部26越過承框第2面部42與承框第4面部44之邊界46,蓋第2面部18與蓋第4面部26之邊界28與邊界46大致一致的狀態,而蓋本體10收容於承框30之正常的閉蓋位置。
在此狀態,藉由蓋第1面部16受到承框第1面部40支撐,以承框第1面部40支撐蓋本體10之自重及車輛等在蓋本體10上行駛所施加之負載。進而,蓋第4面部26與承框第4面部44彼此在整個周圍抵接,藉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蓋第4面部26與承框第4面部44彼此被推壓。進而,藉由擴徑之蓋第4面部26與承框第4面部44彼此被推壓,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被束縛於阻止從承框30之內周部31脫落之狀態。
在此情況之推壓力係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從第 10圖之自然狀態僅彈性變形彎曲量δ所伴隨發生的復原力,從蓋第4面部26對承框第4面部44在蓋本體10之擴徑方向作用。
如以上所示,在本實施例,與第1實施例及第2實施例一樣,在蓋本體10之閉蓋狀態,在緩傾斜度之承框第1面部40,支撐蓋本體10之自重及車輛等在蓋本體10上行駛所施加之負載,可防止發生蓋本體10之對承框30之過大的咬入力。進而,藉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蓋第4面部26與承框第4面部44彼此被推壓,藉此,抑制蓋本體10之徑向的動作。
又,在閉蓋狀態,因為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作用,所以在蓋本體10欲往上下方向動作時,在蓋第4面部26與承框第4面部44之間產生摩擦力,抑制蓋本體10之往上下方向的動作。因此,藉緩傾斜度之承框第1面部40與緩傾斜度之蓋第1面部16,可防止發生蓋本體10之對承框30之過大的咬入力。進而,藉在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與承框30的內周部31之間所產生之推壓力及摩擦力,可抑制蓋本體10之晃動、振動、噪音及向上滑。
尤其,在本實施例的情況,藉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蓋第4面部26與承框第4面部44彼此被推壓。進而,藉擴徑之蓋第4面部26與承框第4面部44彼此被推壓,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被束縛於阻止從承框30之內周部31脫落之狀態。因此,藉推壓力、摩擦力及止脫之束縛,與第1實施例及第2實施例的情況相比,可更有 效地抑制蓋本體10之上下方向的動作而較佳。
此外,在本實施例,與第1實施例及第2實施例的情況一樣,藉由設定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固有彈性係數及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剖面模數、以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固有彈性係數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剖面模數,使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大為彈性變形。可是,未限定如此,亦可設定成使承框30之內周部31大為彈性變形,亦可設定成使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雙方適度地彈性變形。
<第4實施例>
第13圖係本發明之第4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此外,關於與第1實施例至第3實施例重複之處,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
本實施例之形成於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內周面34係與第3實施例的情況一樣,由與承框30之上面36連續的承框第1面部40、承框第1面部40之下方的承框第2面部42及承框第2面部42之下方的承框第4面部44所構成。
另一方面,形成於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外周面12由與蓋本體10之上面14連續的蓋第1面部16、蓋第1面部16之下方的蓋第2面部18、蓋第2面部18之下方的蓋第4面部26及蓋第4面部26之下方的蓋第5面部50所構成。
蓋第5面部50係在蓋第4面部26的下方以傾斜度朝向蓋本體10之下方縮徑所形成。此外,在本實施例,以角度與承框第2面部42相等的傾斜度形成蓋第5面部50。
如第14圖所示,在將蓋本體10收容於承框30時,蓋第5面部50與承框第2面部42開始抵接。進一步,將蓋本體10收容於承框30時,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及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至少其中一方發生彈性變形。此外,在本實施例的情況,如第14圖所示,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從以虛線所示之自然狀態大為彈性變形成在以實線所示之徑向縮徑。
在第15圖所示之閉蓋狀態,係從第14圖之狀態,蓋第4面部26及蓋第5面部50越過承框第2面部42與承框第4面部44之邊界46,蓋第2面部18與蓋第4面部26之邊界28與邊界46大致一致的狀態,而蓋本體10收容於承框30之正常的閉蓋位置。
在此狀態,與第3實施例的情況一樣,藉由蓋第1面部16受到承框第1面部40支撐,以承框第1面部40支撐蓋本體10之自重及車輛等在蓋本體10上行駛所施加之負載。進而,蓋第4面部26與承框第4面部44彼此在整個周圍抵接,藉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蓋第4面部26與承框第4面部44彼此被推壓。進而,藉由擴徑之蓋第4面部26與承框第4面部44彼此被推壓,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被束縛於阻止從承框30之內周部31脫落之狀態。
在此情況之推壓力係與第2實施例的情況一樣,係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從第13圖之自然狀態僅彈性變形彎曲量δ所伴隨發生的復原力,從蓋第4面部26對承框第4面部44在蓋本體10之擴徑方向作用。
如以上所示,在本實施例,藉由以角度與承框第2面部42 相等之傾斜度形成蓋第5面部50,在將蓋本體10收容於承框30時,與第3實施例之第11圖所示的情況相比,因為可使承框第2面部42作用為蓋第5面部50的導面,所以可將蓋本體10圓滑地閉蓋,而可大幅度地減輕作業員之閉蓋作業的負擔。
<第5實施例>
第16圖係本發明之第5實施例的地下構造物用蓋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此外,關於與第1實施例至第4實施例重複之處,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
本實施例之形成於承框30之內周部31的內周面34係與第1實施例的情況一樣,由與承框30之上面36連續的承框第1面部40、與承框第1面部40之下方的承框第2面部42所構成。
另一方面,形成於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外周面12由與蓋本體10之上面14連續的蓋第1面部16、與蓋第1面部16之下方的蓋第2面部18所構成。
蓋第2面部18係在蓋第1面部的下方,藉在圓周方向隔著間隔突出之複數個突出部64所形成。又,在突出部64之基端,如第16圖及第17圖所示,以包圍突出部64之方式設置凹部62。
在第18圖所示之閉蓋狀態,與第1實施例的情況一樣,藉由蓋第1面部16受到承框第1面部40支撐,以承框第1面部40支撐蓋本體10之自重及車輛等在蓋本體10上行駛所施加之負載。進而,蓋第2面部18之下方與承框第2面部42之下方抵接,藉蓋本體10之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所造 成之推壓力,蓋第2面部18推壓承框第2面部42。
如以上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情況,以包圍突出部64之方式將凹部62設置於突出部64的基端。因此,可在將蓋本體的高度(從蓋本體10之上面14至突出部64之下端的高度)仍然設定為既定高度下,確保高之突出部64的高度,可促進突出部64之彈性變形而適合。
此外,在本實施例,藉突出部64形成蓋第2面部18,但是未限定如此,藉突出部形成承框第2面部42的情況亦可能。
本發明係未被限制為上述之各實施例,可進行各種變形。
例如,蓋本體10及承框30的形狀係未限定為上述之各實施例,只要是可產生上述之各部的彈性變形所伴隨之推壓力及摩擦力,想到角型之地下構造物用蓋等其他的各種變形係當然。

Claims (9)

  1. 一種地下構造物用蓋,包括蓋本體、與在內周部可開閉地支撐該蓋本體的承框,其特徵在於:該承框之內周部係具有:承框第1面部,係以緩傾斜度朝向該承框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及承框第2面部,係在該承框第1面部之下方以比該承框第1面部更陡之傾斜度朝向該承框之下方縮徑所形成;該蓋本體之外周部係具有:蓋第1面部,係以緩傾斜度朝向該蓋本體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及蓋第2面部,係在該蓋第1面部之下方,朝向該蓋本體之下方鉛垂地,或以比該承框第2面部更陡之傾斜度朝向該蓋本體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在該蓋本體之閉蓋狀態,該蓋第1面部受到該承框第1面部支撐,而且該蓋第2面部與該承框第2面部藉該蓋本體之外周部及該承框之內周部的至少其中一方之彈性變形所造成的推壓力彼此被推壓;最初在將該蓋本體收容於該承框,而設為閉蓋狀態時,藉由該蓋本體之外周部的外周面或下面與該承框之內周部的內周面抵接,該蓋本體之外周部及/或該承框之內周部在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殘留的狀態產生塑性變形。
  2. 一種地下構造物用蓋,包括蓋本體、與在內周部可開閉地支撐該蓋本體的承框,其特徵在於:該承框之內周部係具有:承框第1面部,係以緩傾斜度朝向該承框之下方縮徑所形成;承框第2面部,係在該承框第1面部之下方以比該承框第1面部更陡之傾斜度朝向該承框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及承框第3面部,係在該承框第2面部之下方以與該承框第2面部相異之傾斜度朝向該承框之下方縮徑所形成;該蓋本體之外周部係具有:蓋第1面部,係以緩傾斜度朝向該蓋本體之下方縮徑所形成;蓋第2面部,係在該蓋第1面部之下方,朝向該蓋本體之下方鉛垂地,或以比該承框第2面部更陡之傾斜度朝向該蓋本體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及蓋第3面部,係在該蓋第2面部之下方,以與該蓋第2面部相異之傾斜度朝向該蓋本體之下方縮徑所形成;在該蓋本體之閉蓋狀態,該蓋第1面部受到該承框第1面部支撐,而且該蓋第2面部及該蓋第3面部之至少其中一方、與該承框第2面部及該承框第3面部之至少其中一方藉該蓋本體之外周部及該承框之內周部的至少其中一方之彈性變形所造成的推壓力彼此被推壓; 最初在將該蓋本體收容於該承框,而設為閉蓋狀態時,藉由該蓋本體之外周部的外周面或下面與該承框之內周部的內周面抵接,該蓋本體之外周部及/或該承框之內周部在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殘留的狀態產生塑性變形。
  3. 一種地下構造物用蓋,包括蓋本體、與在內周部可開閉地支撐該蓋本體的承框,其特徵在於:該承框之內周部係具有:承框第1面部,係以緩傾斜度朝向該承框之下方縮徑所形成;承框第2面部,係在該承框第1面部之下方所形成;及承框第4面部,係在該承框第2面部之下方,朝向該承框之下方鉛垂地,或以傾斜度朝向該承框之下方擴徑所形成;該蓋本體之外周部係具有:蓋第1面部,係以緩傾斜度朝向該蓋本體之下方縮徑所形成;蓋第2面部,係形成於該蓋第1面部之下方;及蓋第4面部,係在該蓋第2面部之下方,朝向該蓋本體之下方鉛垂地,或以傾斜度朝向該蓋本體之下方擴徑所形成;在該蓋本體之閉蓋狀態,該蓋第1面部受到該承框第1面部支撐,而且該蓋第4面部與該承框第4面部藉該蓋本體之外周部及該承框之內周部的至少其中一方之彈性變形所造成的推壓力彼此被推壓; 最初在將該蓋本體收容於該承框,而設為閉蓋狀態時,藉由該蓋本體之外周部的外周面或下面與該承框之內周部的內周面抵接,該蓋本體之外周部及/或該承框之內周部在彈性變形所造成之推壓力殘留的狀態產生塑性變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地下構造物用蓋,其中該蓋本體之外周部係具有蓋第5面部,該蓋第5面部係在該蓋第4面部之下方以角度與該承框第2面部相等的傾斜度朝向該蓋本體之下方縮徑所形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地下構造物用蓋,其中在該蓋本體之外周部及/或該承框之內周部,在圓周方向設置複數個缺口部及/或複數個貫穿孔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地下構造物用蓋,其中該複數個缺口部及/或該複數個貫穿孔部係設置於從該蓋第2面部位於下方之該蓋本體的外周部及/或從該承框第2面部位於下方之該承框的內周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地下構造物用蓋,其中從該蓋第2面部位於下方之該蓋本體的外周部及/或從該承框第2面部位於下方之該承框的內周部藉在圓周方向隔著間隔突出之複數個突出部所形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地下構造物用蓋,其中以包圍該突出部之方式將凹部設置於該突出部的基端。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地下構造物用蓋,其中在該蓋本體之背面具有補強肋;該補強肋之端部係與該蓋本體之外周部的內周壁分開。
TW103105064A 2013-02-18 2014-02-17 地下構造物用蓋 TWI6208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8955 2013-02-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2340A TW201502340A (zh) 2015-01-16
TWI620853B true TWI620853B (zh) 2018-04-11

Family

ID=51354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5064A TWI620853B (zh) 2013-02-18 2014-02-17 地下構造物用蓋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16247B2 (zh)
EP (1) EP2957677B1 (zh)
JP (1) JP6324367B2 (zh)
TW (1) TWI620853B (zh)
WO (1) WO20141262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51515B2 (en) * 2016-05-27 2020-12-01 EJ USA, Inc. Skirt for forming an access hatch in concrete
US10934667B2 (en) * 2019-02-21 2021-03-02 Dale KIRK Hydro-excavation plug
CN114134983B (zh) * 2021-12-07 2024-02-09 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高温多雨地区高速公路沥青道路及其预防性养护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07799U (en) * 2001-11-15 2002-10-21 Shian-Fu Gau Braking device of manhole cover
TWM254315U (en) * 2004-01-12 2005-01-01 De Poan Pneumatic Corp Triggering device of nail driver with single shooting mode and continuous shooting mod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09287A (en) * 1934-11-09 1938-02-22 Elkington Vivian Manhole cover and frame
AT277090B (de) * 1968-04-11 1969-12-10 Hawle & Co Kg Flanschen Und Ar Straßenkappe, insbesondere für Absperrorgane erdverlegter Wasserleitungen od.dgl.
JPS5372357A (en) 1976-12-09 1978-06-27 Hinode Suidou Kiki Kk Circular manhole
US4408421A (en) * 1981-04-30 1983-10-11 Pai Yang Kuang Manhole structure
JPS5973449U (ja) 1982-11-05 1984-05-18 日之出水道機器株式会社 丸型蓋構造
GB8702222D0 (en) * 1987-02-02 1987-03-11 Lighthorne L Roadway furniture
US5165819A (en) * 1987-07-23 1992-11-24 Bowman Harold M Manhole cover support with flange borne on its own base
JP2581658B2 (ja) 1994-10-26 1997-02-12 長島鋳物株式会社 マンホール用蓋受枠
US6036401A (en) * 1998-04-29 2000-03-14 Morina; John Roadway access device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JP3886037B2 (ja) * 2002-02-14 2007-02-28 株式会社ライセンス&プロパティコントロール 地下構造物用丸型蓋
WO2004101900A1 (ja) * 2003-05-13 2004-11-25 Hinode, Ltd. 地下構造物用蓋
DK1702115T3 (da) * 2003-12-05 2010-08-23 Furnes Hamjern Scc As Kontaktstykke til brug i forbindelse med en mandelhulsstruktur
RU2393301C2 (ru) * 2005-08-19 2010-06-27 Ти Би КОМПЭЗИТС ЛИМИТЕД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из композиционного материала и способ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US8206058B2 (en) * 2008-07-15 2012-06-26 East Jordan Iron Works, Inc. Manhole cover hinge assembly
JP5161148B2 (ja) 2009-05-12 2013-03-13 株式会社トミス 鉄蓋受け枠構造
JP5709242B2 (ja) 2010-07-16 2015-04-30 スズテック株式会社 マンホール蓋用受枠
JP5572492B2 (ja) 2010-09-13 2014-08-13 日本鋳鉄管株式会社 地下構造物用蓋と受枠との嵌合構造
JP5793009B2 (ja) 2011-06-24 2015-10-14 日本鋳鉄管株式会社 地下構造物用蓋と受枠との嵌合構造
JP3179066U (ja) 2012-08-02 2012-10-11 株式会社荒木製作所 地下構造物用蓋装置
KR101377009B1 (ko) * 2013-06-04 2014-03-25 한병숙 높이 및 경사 조절이 가능한 맨홀 뚜껑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07799U (en) * 2001-11-15 2002-10-21 Shian-Fu Gau Braking device of manhole cover
TWM254315U (en) * 2004-01-12 2005-01-01 De Poan Pneumatic Corp Triggering device of nail driver with single shooting mode and continuous shooting mo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24367B2 (ja) 2018-05-16
WO2014126239A1 (ja) 2014-08-21
TW201502340A (zh) 2015-01-16
US9816247B2 (en) 2017-11-14
EP2957677A1 (en) 2015-12-23
US20150376860A1 (en) 2015-12-31
JPWO2014126239A1 (ja) 2017-02-02
EP2957677A4 (en) 2016-10-05
EP2957677B1 (en) 2019-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0853B (zh) 地下構造物用蓋
JP5234616B2 (ja) 地下構造物用蓋
TWI620854B (zh) Underground structure cover
JP5081794B2 (ja) エキスパンション・ジョイント
KR20130142672A (ko) 맨홀 잠금장치
JP6771204B2 (ja) 地下構造物用蓋の施錠構造およびその施錠構造を備えた地下構造物用蓋
JP5161148B2 (ja) 鉄蓋受け枠構造
KR101629399B1 (ko) 보수형 잠금구조를 갖는 맨홀뚜껑
KR101407923B1 (ko) 이중 경사면을 갖는 소음방지용 맨홀뚜껑
JP3862268B2 (ja) 地下構造物用蓋の施錠構造
JP3690969B2 (ja) 埋設筐
JP7084064B2 (ja) 地下構造物用蓋受枠セット
JP3962839B2 (ja) 地下構造物用丸型蓋
KR100522295B1 (ko) 맨홀뚜껑의 잠금장치
JP4582555B2 (ja) 上水道、下水道又はガスの蓋構造
JP3459208B2 (ja) 地下構造物用蓋
KR200279872Y1 (ko) 소음방지용 맨홀
KR101715105B1 (ko) 높낮이 및 압력 조절이 가능한 블록형 맨홀 조립체
JP3773727B2 (ja) 鉄蓋連結構造
KR101431501B1 (ko) 내측면 부식방지띠가 장착된 맨홀틀
JP3875987B1 (ja) 側溝の蓋支持構造
KR101260273B1 (ko) 제수밸브 보호통의 덮개
WO2022056294A1 (en) Reinforced manhole cover gasket
JP2016044517A (ja) 地下構造物用蓋受枠セット
JP2004019177A (ja) 地下構造物用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