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7295B - 用於組合上顎矯正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 - Google Patents

用於組合上顎矯正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7295B
TWI617295B TW101114895A TW101114895A TWI617295B TW I617295 B TWI617295 B TW I617295B TW 101114895 A TW101114895 A TW 101114895A TW 101114895 A TW101114895 A TW 101114895A TW I617295 B TWI617295 B TW I6172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ot plate
actuator
hinge
axis
bo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4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13207A (zh
Inventor
安汝岡 莫甸
詹斯 里希特
約翰 穆
呂文耀
Original Assignee
星瑟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星瑟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星瑟斯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13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32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7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729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68Internal fixation devices, including fasteners and spinal fixators, even if a part thereof projects from the skin
    • A61B17/80Cortical plates, i.e. bone plates; Instrument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cortical plates, or for compressing bones attached to cortical plates
    • A61B17/8004Cortical plates, i.e. bone plates; Instrument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cortical plates, or for compressing bones attached to cortical plates with means for distracting or compressing the bone or bones
    • A61B17/8009Cortical plates, i.e. bone plates; Instrument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cortical plates, or for compressing bones attached to cortical plates with means for distracting or compressing the bone or bones the plate having a ratche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60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for external osteosynthesis, e.g. distractors, contractors
    • A61B17/66Alignment, compression or distraction mechanisms
    • A61B17/663Alignment, compression or distraction mechanisms for jaw bones, e.g. subcutaneous distractors with external acce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60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for external osteosynthesis, e.g. distractors, contractors
    • A61B17/66Alignment, compression or distraction mechanisms
    • A61B17/663Alignment, compression or distraction mechanisms for jaw bones, e.g. subcutaneous distractors with external access
    • A61B17/666Alignment, compression or distraction mechanisms for jaw bones, e.g. subcutaneous distractors with external access for alveolar distr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68Internal fixation devices, including fasteners and spinal fixators, even if a part thereof projects from the skin
    • A61B17/80Cortical plates, i.e. bone plates; Instrument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cortical plates, or for compressing bones attached to cortical plates
    • A61B17/8023Variable length plates adjustable in both dire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68Internal fixation devices, including fasteners and spinal fixators, even if a part thereof projects from the skin
    • A61B17/80Cortical plates, i.e. bone plates; Instrument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cortical plates, or for compressing bones attached to cortical plates
    • A61B17/8061Cortical plates, i.e. bone plates; Instrument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cortical plates, or for compressing bones attached to cortical plat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bones
    • A61B17/8071Cortical plates, i.e. bone plates; Instrument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cortical plates, or for compressing bones attached to cortical plat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bones for the jaw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88Osteosynthesis instruments; Methods or means for implanting or extracting internal or external fixation devices
    • A61B17/8875Screwdrivers, spanners or wrench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88Osteosynthesis instruments; Methods or means for implanting or extracting internal or external fixation devices
    • A61B17/885Tools for expanding or compacting bones or discs or cavities therei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eurolog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用於上顎矯正手術之工具及方法。申請案係揭露可用來在相同手術程序內進行一第一牽引(譬如一上顎骨牽引)及一第二牽引(譬如一上顎骨擴張)之一骨科系統及方法。用於分離第一及第二骨分段之工具係可包括一第一足板;一第二足板;一致動器,其配置為改變第一及第二足板之間的一距離;及一鉸鍊,其可旋轉地附接第一及第二足板使得第一及第二足板可繞一樞轉軸線相對於彼此作角度調整。此外,提供用於一能夠固接及調整骨結構的線性分離及角度定向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工具及方法。

Description

用於組合上顎矯正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
本申請案係概括有關用於手術(諸如上顎矯正手術)之方法及工具。更確切來說,申請案係揭露可用來在相同手術程序內進行一第一牽引(譬如一上顎骨牽引)及一第二牽引(譬如一上顎骨擴張)之一骨科系統及方法。申請案亦揭露用於調整一骨牽引段之線性分離及角度定向之工具。
可利用顱面手術來矯正與結構、生長、睡眠呼吸中止、由於骨架不協調所致的矯正咬合不正問題或不易以撐條處理的其他口腔矯正問題相關之顎及臉的數種狀況。在顱面手術期間,時常進行可使骨頭被切割、再對準、並利用螺絲抑或板與螺絲予以固持就位之截骨術。所進行用來矯正顎及臉狀況之兩種顱面程序係為可包括上顎骨牽引之上顎骨前進、以及可包括橫顎牽引之上顎骨擴張。
上顎骨前進係涉及重新定位患者的上顎骨使其妥當對準於下顎骨。上顎骨前進可包括下列步驟:進行一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從一頭骨的一剩餘部分切除一上顎骨);將上顎骨往前(或往前位)移動;及利用一骨板及螺絲將上顎骨再附接至頭骨的剩餘部分直到骨分段生長在一起且鞏固為止。
利用降低及牽引裝置(常稱為降低器及牽引器)逐漸地調整一截骨術的相對側上之骨部份的相對定向及間隔。降低器及牽引器係典型地由與一容許截骨術相對側上的牽引器以及牽引器部份所附接的骨分段之間的距離作控制式增量調整之機構一起被固接在截骨術任一側上之經皮式銷或螺絲所組成。典型地,利用牽引器進行牽引成骨(骨的形成)。
上顎骨牽引涉及使用一牽引器來重新定位一患者的上顎骨使其妥當對準於下顎骨。上顎骨牽引可利用一“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進行,從頭骨的剩餘部分切割上顎骨,使得頭骨分離成兩個骨部分。然後,截骨術任一側上之骨部分可在一牽引階段期間例如藉由一牽引器的致動而被逐漸地分離。此逐漸分離係容許骨形成於兩骨部分之間的截骨術空隙中。在牽引階段之後係一鞏固階段,牽引器在鞏固階段期間被固持固定,且新骨生長獲得強度。在鞏固階段之後,從患者移除牽引器。
橫顎牽引係涉及擴張頭骨的上顎區,以矯正諸如上顎骨縮緊等缺陷。橫顎牽引可利用一矢向分割截骨術進行以形成上顎骨的兩個骨分段,且插入一橫顎牽引器,橫顎牽引器被擴張以加寬上顎直到達成兩骨分段的一所欲定向為止。可利用撐條或其他錨固裝置將上顎固接在所欲形狀,直到發生骨分段的鞏固為止。
傳統上,若擬在一患者上進行上顎骨前進及橫顎牽引程序兩者,則以兩分開的手術進行該等程序。例如, 參照圖1A,頭骨1係包括一上顎骨2,上顎骨2形成頭骨1的上顎區3並固持上組的牙齒4。在部分案例中,頭骨1會因為疾病、遺傳、創傷等而變形。若頭骨1具有顯著變形,手術可能是矯正的一適當選項。存在有用以矯正頭骨1中的數種不同變形之手術程序。譬如,上顎骨前進及上顎骨擴張(諸如橫顎牽引)是兩種用來藉由更改上顎骨2對於頭骨1其餘部分的相對位置及定向以矯正諸如咬合不足或過度咬合等患者咬合失準之程序。
參照圖1B,在一上顎骨前進程序期間,上顎骨2的一部分係從頭骨1的其餘部分分離。可以一“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達成此分離,經由沿著一切割線6沿著中位-側向及前位-後位方向切割過頭骨使得上顎骨2從頭骨1的一剩餘部分5分離來進行“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一旦“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完成,上顎骨2可如箭頭7所示在一前位-後位方向被重新定位,例如前進,來到一所欲位置。一或多個骨板隨後將上顎骨2固接至頭骨1的剩餘部分5,藉以將上顎骨2固定在所欲位置中直到頭骨1已鞏固為止。
若上顎骨前進程序是一種上顎骨牽引程序,一旦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完成,一牽引器可在近似其原始位置及定向中被固接至上顎骨2及頭骨1的剩餘部分5。牽引器的致動隨後導致上顎骨2在如箭頭7所示的一前位-後位方向被重新定位,例如前進,來到一所欲位置。牽引器可隨後使上顎骨2在所欲位置中保持固接 至頭骨1的剩餘部分5,直到頭骨1已鞏固為止。
參照圖1C,一旦頭骨1已經鞏固,一例如上顎骨擴張等第二程序係典型地涉及外科醫師藉由中位-側向地切過頭骨1且前位-後位地切過頭骨1的一部分使上顎骨2保持附接至頭骨1的剩餘部分5以界定用於界定供上顎骨擴張程序用的鉸鍊之各別骨部分12,來進行一部份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在部份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完成之後,藉由沿著切割線8切割上顎骨2使得上顎骨界定自頭骨1的其餘部分分離且亦沿著切割線8彼此分離之兩個骨分段2a及2b,來進行矢向分割截骨術。外科醫師可隨後將一上顎牽引器放置在上顎骨2的兩分段2a及2b之間並使用上顎牽引器在一中位-側向方向移動上顎骨2的兩分段2a及2b,如箭頭9所示,來到一所欲定向。可隨後利用牽引器、或替代性地利用骨板及緊固件,將上顎骨2的兩分段2a及2b在所欲定向重新附接至頭骨1,直到頭骨1已經鞏固為止,而重新接合上顎骨2的兩分段2a及2b以及頭骨1的剩餘部分5。
本申請案之美國對應案係對於2011年4月26日提申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編號61/479,135及2011年8月2日提申的61/514,321作權利主張,其揭示各以其整體內容合併於本文中以供參考。
本揭示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一固定裝置,該固定裝置係包括一第一足板、一第二足板及一接合元件,該第一足板具有一組構為被附接至一第一骨部分之第一足板體部,該第二足板具有一組構為被附接至一第二骨部分之第二足板體部,而該接合元件被耦合於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之間。接合元件係包括一界定一樞轉軸線之鉸鍊,第一足板體部係可回應於施加至第二足板體部的一力而繞該樞轉軸線相對於第二足板體部旋轉。
亦提供一用於在相同程序內進行一第一牽引(譬如一上顎骨牽引)及一第二牽引(譬如一上顎骨擴張)之方法。該方法可包括下列步驟:進行一第一截骨術以從一第二骨分段分離一第一骨分段;進行一第二截骨術以將第一骨分段分離成一第一骨分段及一第二骨分段;將一第一牽引器的一第一足板附接至第一骨分段且將第一牽引器的一第二足板附接至第二骨分段;致動第一牽引器以在一第一方向相對於第二骨分段移動第一骨分段;及在一第二方向相對於第二骨分段移動第一骨分段,第一方向不同於第二方向;其中第一骨分段在第二方向的運動係造成第一牽引器的第二足板相對於第一足板旋轉。
亦提供一包括至少一對的牽引器之組裝套件,該至少一對牽引器的各者係組構為橫越一截骨術被耦合至骨,牽引器各者係包含;一第一足板以及一耦合至第一足板且沿著一第一方向與第一足板分隔之第二足板,第 一及第二足板各者包括一骨附接部分,該骨附接部分係界定一各別的面骨表面,該各別的面骨表面係組構為接觸截骨術相對側上的骨;一致動器,其配置為沿著第一方向改變各別牽引器各者之第一及第二足板之間的一距離;及一鉸鍊,其可旋轉地附接第一及第二足板使得第一及第二足板可相對於彼此繞一樞轉軸線作角度調整。
亦提供一用於在相同手術內進行一上顎骨前進及一上顎骨擴張之方法。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進行一截骨術以從一頭骨的一剩餘部分分離一上顎骨;使上顎骨在一前位-後位方向前進至一所欲位置;將一對的固定裝置固接至上顎骨的後位區以及頭骨各側上之頭骨剩餘部分;進行一矢向分割截骨術以將上顎骨分割成兩分段;藉由在中位側向方向擴張上顎骨的兩分段之間的距離以將上顎骨擴張至一所欲定向;以及將上顎骨的分段以所欲定向固接至彼此及頭骨。
亦提供一進行一牽引之方法。該方法係包括下列步驟:進行一第一截骨術以從一第二骨分段分離一第一骨分段;將一第一牽引器的一第一足板附接至第一骨分段且將第一牽引器的一第二足板附接至第二骨分段;將一第二牽引器的一第三足板附接至第一骨分段且將第二牽引器的一第四足板附接至第二骨分段;致動第一及第二牽引器以在第一方向相對於第二骨分段移動第一骨分段;及其中第一骨分段在第一方向的運動係造成第一 及第二牽引器的第二及第四足板分別相對於第一及第三足板旋轉。
參照附圖閱讀時將更清楚瞭解上文的概要以及申請案的較佳實施例之下文詳細描述。為了說明本申請案的手術工具及方法,在圖中顯示較佳實施例。然而應瞭解:申請案並不限於所揭露的特定實施例及方法,且應參照申請專利範圍以供界定。
特定用語僅為方便而使用於下文描述中且不具有限制性。“右”、“左”、“下”及“上”用語係代表所參照圖式中的方向。“近向”及“遠向”用語分別係指朝向及遠離使用手術工具的外科醫師之方向。“前位”、“後位”、“高位”、“低位”用語、及相關用語及/或片語係代表所參照之人體中的較佳位置及定向而無意作限制。術語係包括上列用語、其衍生物及類似意思的用語。此外,提供一三維座標系。第一或縱向方向L係平行於L軸延伸,第二或側向方向A平行於A軸延伸且垂直於縱向方向L,且第三或橫向方向T平行於T軸延伸並垂直於縱向方向L及側向方向A。
參照圖2A-B,在上顎骨2已經1)沿著一切割線11從頭骨1的剩餘部分5被切除之後、例如一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已經完成之後,及2)上顎骨2已經沿著前位方向從一第一位置至一與第一位置分隔的第二所 欲位置相對於剩餘部分5前位地前進之後,一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可建構成附接至一上顎骨2及一頭骨1的一剩餘部分5。特定言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可界定一鉸鍊61,其將上顎骨2及頭骨1的剩餘部分5接合。為此,上顎骨2可例如在一矢向分割程序期間沿著一矢向切割線13被分成第一及第二上顎骨(或骨)分段2a及2b。鉸鍊61係組構為隨著第一及第二分段2a及2b在一橫顎擴張期間相對於彼此及頭骨1的剩餘部分5被移動藉以改變第一及第二分段2a及2b的定向而在上顎骨2的第一及第二分段2a及2b之角度調整期間作樞轉。為此,可在一手術程序期間進行上顎骨前進及橫顎擴張兩者,導致相對於習見二步驟式程序而言降低的時間、成本及可能的併發症。
因此,根據一實施例,一用於在相同手術內進行一上顎骨前進及一上顎骨擴張之方法係包括:進行一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藉以沿著第一切割線11從頭骨1的一剩餘部分5切除上顎骨2;使上顎骨2如箭頭7所示沿著前位-後位方向從一第一位置前進至一不同於第一位置(例如與第一位置分隔)之第二所欲位置;在上顎骨前進之前抑或之後,將至少一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固接至上顎骨2的後位區及頭骨各側上之頭骨1的剩餘部分5;進行一矢向分割截骨術以將上顎骨2分割成兩分段2a及2b;例如藉由如箭頭9所示在中位側向方向增大第一及第二分段2a及2b之間的一距離,以使 第一及第二分段2a及2b的至少一者或兩者相對於彼此從一第一定向擴張至一與第一定向呈角度偏移的第二所欲定向;及在所欲方向將上顎骨2的分段2a及2b固接至彼此及頭骨1。應瞭解: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之鉸鍊61在上顎骨擴張期間對於上顎骨2的分段2a及2b各者提供一樞軸。將瞭解:上述方法的步驟可改變次序,例如,固接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步驟可在進行一矢向分割截骨術步驟之前抑或之後執行。
參照圖2A至3C,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可包括至少一第一固定元件諸如一第一足板20,及一第二固定元件諸如一第二足板22。如下文更詳細地描述,第一足板20係包括一第一固定元件體部諸如一第一足板體部21,且第二足板22界定一第二固定元件體部諸如一第二足板體部23。第一足板20係包括複數個開孔48,複數個開孔48延伸穿過第一足板體部21且組構為接收一骨緊固件藉以將第一足板20附接至一在下方的骨(例如上顎骨2或頭骨1的剩餘部分5之一者)。第二足板22係包括複數個開孔48,複數個開孔48延伸穿過第二足板體部23且組構為接收一骨緊固件藉以將第二足板22附接至上顎骨2或頭骨1的剩餘部分5之另一者。
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進一步包括耦合於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之間的一接合元件60。舉例言之,接合元件60係附接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使 得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沿著縱向方向L分隔藉以界定沿著縱向方向L在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之間所界定的一縱向間隙19。接合元件60可界定一樞軸構件諸如一鉸鍊61,其界定實質沿著縱向方向L延伸的一樞轉軸線P。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至少一者或兩者係附接至鉸鍊61藉以相對於彼此繞樞轉軸線P具有角度。因此,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至少一者或兩者係組構為從相對於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另一者之一第一角度位置繞樞轉軸線P移動至相對於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另一者之一第二角度位置,使得第二角度位置自第一角度位置呈角度偏移。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可分別置於初始的第一及第二平面中,且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至少一者可繞樞轉軸線P移離各別的平面。可進一步說是: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在變形後係實質上置於各別平面中藉以符合於下方骨頭的形狀,使得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可分別實質置於初始的第一及第二平面中,且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至少一者可繞樞轉軸線P移離各別的平面。
尚且,將瞭解:根據特定的實施例,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至少一者或兩者可沿著縱向方向L相對於另一者平移。特別來說,接合元件60可界定一可變間隔件65,且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至少一者或兩者可被附接至可變間隔件65、並被致動以沿 著可變間隔件65從一與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另一者沿著縱向方向L分隔一第一距離之第一位置移動至一與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另一者沿著縱向方向L分隔一第二距離之第二位置,使得第二距離不同於第一距離。舉例言之,第二距離可大於或小於第一距離。根據圖3A所示的實施例,可變間隔件65可由螺紋式耦合至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至少一者或兩者之螺紋所界定,使得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至少一者或兩者繞樞轉軸線P之旋轉造成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至少一者或兩者沿著縱向軸線L相對於另一者平移。
在使用中,第一足板20係組構為被固接至頭骨1的剩餘部分5,且第二足板22組構為被固接至已從頭骨1的剩餘部分5被完全切除之上顎骨2。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係能夠為可撓的藉以符合於各別下方的骨頭的形狀。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足板20及22、包括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可由一生物相容聚合物或任何適當的替代性材料製成。接合元件60可由一生物相容性鈦、不銹鋼、或任何適當的替代性材料製成。雖然接合元件60顯示成分離於且附接至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應瞭解接合元件60可替代性與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一者呈一體或具單體性(請見圖14至15)。頭骨1及上顎骨2在一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或替代性在任何其他的骨片段分離 程序)之後相對於彼此被固接於所欲位置中。接合元件60係組構為跨越頭骨1與上顎骨2之間的切割線11,使得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可分別被固接至頭骨1的剩餘部分5及上顎骨2。一旦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已被固接至頭骨1的剩餘部分5及上顎骨2,則可進行矢向分割截骨術,其後上顎骨2的第一及第二分段2a及2b之一者或兩者可相對於第一及第二分段2a及2b的另一者被擴張至第二所欲定向。因此,應瞭解:鉸鍊61係界定樞轉軸線P,隨著上顎骨2的兩分段2a及2b相對於彼此及頭骨4的剩餘部分5移動,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一者或兩者可繞樞轉軸線P相對於彼此具有角度,藉以使上顎骨2的兩分段2a及2b的定向從第一定向改變至第二所欲定向,同時實質地維持上顎骨2及頭骨1的剩餘部分5於沿著前位-後位方向之第二所欲定向。
參照圖3B,接合元件60可為一包括有一軸構件62之銷的形式,軸構件62沿著在縱向方向L延伸的一縱向軸線63呈長形。縱向軸線63及樞轉軸線P可如圖示實施例所顯示般重合。如同從下文描述得知,銷可為螺紋式或非螺紋式,並可為圓柱形形狀或依意願界定任何適當的替代性形狀。軸構件62係界定一第一端64、一第二端66及一縱向地延伸於第一及第二端64與66之間的體部67。軸構件62界定沿著縱向軸線63所測量之第一端64與第二端66之間的一長度L1。應瞭解: 沿著縱向方向L之軸構件62的長度可大於L1,例如設定尺寸用於較大的頭骨或用於提供一上顎骨的較大前進距離之外科醫師;或小於L1,例如設定尺寸用於較小的頭骨或用於提供一小上顎骨前進距離之外科醫師。尚且,複數個軸構件62可以多種不同長度在一套件中提供。
軸構件62進一步界定一外表面68,外表面68可如圖示般包括外部螺紋70、或可如下文詳述般可為非螺紋式。接合元件60的外表面68的螺紋70係界定沿著外表面68在縱向方向L所測量之一間距或每公分的螺紋數。設置於一給定接合元件60上之螺紋間距可沿著接合元件的整個外表面68呈現不變。然而,在接合元件60的一套件中之一或多個接合元件60的間距係可改變,藉以提供足板體部21及23繞軸構件62的每迴轉沿著縱向方向L具有不同量值的運動之接合元件。譬如,一細間距在每公分將比一粗螺紋包括更多的螺紋。對於接合元件60選擇一細間距係容許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相對於彼此的角度定向作較大調整,而在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之間具有最小的線性平移。對於接合元件60選擇一粗間距係隨著第一及第二足板20及22相對於彼此的角度定向改變而導致其間較大的線性平移。尚且,間距可為零,例如當螺紋界定同心環時,接合元件60的旋轉係隨著第一及第二足板20及22相對於彼此的角度定向改變而導致其間實質並 無線性平移。在一實施例中,螺紋70的間距係組構為:在令第一及第二固定構件相對於彼此旋轉直到達成所欲定向為止之上顎骨擴張程序期間使得第一及第二固定構件之間的線性分離將增加約0.2mm。如圖所示,軸構件62係為圓形並從縱向軸線63徑向地延伸且界定一直徑D1。
現在將參照圖4A至4C描述第一及第二足板20及22。應瞭解:第一及第二足板20及22可實質類似或相同地構成,如同對於第一足板20所示。例如,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各者係可包括一調整部分26,其組構為附接至接合元件60,及至少一固接部分28,其連接至調整部分26且組構為附接至下方骨頭、諸如上顎骨2或頭骨1的剩餘部分5(如圖2A至2B所示)。例如,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一者或兩者係可包括一對的固接部分28,該對的固接部分28係連接至調整部分26使得調整部分26被連接於該對固接部分28各者之間。調整部分26可組構為接收接合元件60使得接合元件60被至少部份地扣持於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調整部分26中。為此,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一者或兩者可繞接合元件60相對於另一者作角度調整,並可進一步沿著接合元件60相對於另一者平移。
至少一固接部分28係組構為:一旦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位於第二所欲位置中(例如在勒佛氏I 型(Lefort I)截骨術及前進之後)則將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固接至各別的下方骨頭結構。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可在與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相同的手術程序期間所進行之後續上顎骨擴張期間相對於彼此樞轉,藉以達成上顎骨2的兩骨分段2a及2b之所欲的相對角度定向(如圖2A至2B所示)。調整部分26如圖示般包括一體部部分30,體部部分30係具有一前表面32、一與前表面32相對之後表面34、及一沿著體部部分30從前表面32延伸至後表面34之側表面36。側表面36可包括一頂側表面37及一相對的底側表面38。前表面32可為平坦狀以容許第一足板體部21齊平地坐接抵住一相鄰的結構、諸如第二足板體部23的前表面32。調整部分26係界定一長度L2作為沿著縱向方向L之前表面32與後表面34之間的距離、及一高度H1作為頂側表面37與底側表面38之間的距離。
參照圖3A至4B,體部部分30係界定一孔徑40,孔徑40從前表面32朝向後表面34延伸至體部部分30內。孔徑40係組構為接收接合元件60。如圖所示,孔徑40從前表面32經由後表面34延伸至體部部分30內。孔徑40可為圓形及螺紋式以使孔徑40組構為接收軸構件62。孔徑40具有略微大於D1的一直徑D2,且孔徑40內的螺紋對應於軸構件62的螺紋70。當軸構件62位於孔徑40內使得對應的螺紋對接時,軸構件62繞縱向軸線63旋轉同時將第一足板體部21固持就 位的作用係造成第一足板體部21沿著軸構件62平移。若第一足板體部21被旋轉同時軸構件62被固持就位,第一足板體部21繞縱向方向L的角度定向可作調整。
再度參照圖4A至4C,固接部分28可組構成為一板構件41。板構件41可包括一上表面42、一下表面44、及一沿著板構件41的外周緣從上表面42延伸至下表面44之側壁46。上表面42可實質呈平坦或替代性呈波狀,以使經過患者皮膚的第一足板體部21具有最小的外觀。下表面44係組構為對接於一下方的骨結構。下表面44可如圖示般呈平坦狀或可替代性呈波狀以對應於擬與第一足板體部21固接之下方的骨結構。板構件41係界定一高度H2作為沿著橫向方向T所測量之上表面42與下表面44之間的距離。板構件41亦界定一長度L3作為沿著縱向方向L所測量之側壁46的相對側之間的距離、及一寬度W1作為沿著側向方向A所測量之側壁46的相對側之間的距離。
板構件41可包括至少一開孔48,至少一開孔48係組構為接收一緊固件以將板構件41固接至下方的骨結構。如圖所示,開孔48可為從上表面42至下表面44延伸經過板構件41之螺紋式孔徑50。螺紋式孔徑50如圖示等距分佈且以一3x3格柵作配置,然而,螺紋式孔徑50的數目及配置可在不同板構件41間改變以應付不同手術情況的需求。在一手術程序期間,外科醫師可選擇位於所欲位置的開孔48以接收一緊固件使得 板構件41被固接至下方的骨結構。板構件41的一部分(不含有已接收一用以將板構件41固接至下方骨結構之緊固件的任何開孔48)係可從固接至下方骨結構之板構件41的部分被切除及移除。
一旦第一足板體部21被置於一所欲位置及角度定向,一諸如鎖定螺絲等緊固件可從上表面42被插過螺紋式孔徑50、經過下表面44、且進入下方的骨結構內,藉此以所欲的位置及角度定向將第一足板體部21固接至下方的骨結構。板構件41如圖示般實質呈正方形具有相等的長度L3與寬度W1而高度H2則小於長度L3及寬度W1。如下文將作更詳細描述,板構件41的確切維度及長度L3、高度H2及寬度W1的相對尺寸可改變以導致板構件41的不同組態。上文參照第一足板20及第一足板體部21所描述的各元件亦可被包括在第二足板22及第二足板體部23中。
參照圖3A至4C,藉由將接合元件60插過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之調整部分26的孔徑40來組裝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旋轉接合元件60或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作用係可調整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沿著縱向方向L的相對間隔及繞樞轉軸線P相對於彼此的角度定向。一旦已經達成一所欲的線性分隔及角度定向,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被置於一斷裂部位上方使得第一足板體部21位於斷裂的一側上,第二足板體部23位於斷裂的另一側上,且接合元件60係橋接 切割線11(如圖2B所示)。緊固件可隨後被插過固接部分28的螺紋式孔徑50以所欲的位置及角度定向將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固接至下方的骨結構。一旦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已如上述般被固接至下方的骨結構,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線性分隔及角度定向之可調整性係使得對於經牽引的下方骨結構之線性分隔及角度定向皆能夠作出額外調整。
如圖3A所示,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係分隔一第一線性距離並角度對準。角度對準係指:實質地由第一足板體部21的下表面44(顯示於圖4B)所界定之一第一平面平行於由第二足板體部23的下表面44所界定之一第二平面。參照圖3C,第一及第二足板係分隔一比第一線性距離更大且呈角度偏移之第二線性距離。角度偏移係指:由第一足板20的下表面44所界定之第一平面並未平行於由第二足板22的下表面44所界定之第二平面。
參照圖5A,根據另一實施例所構成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可包括一接合元件160。接合元件160含有與接合元件60中所識別者類似之元件,且均等的元件標示成加上100的編號。接合元件160係包括一軸構件162,軸構件162沿著在縱向方向L延伸的一縱向軸線163呈長形。軸構件162係界定一第一端164、一第二端166及一從第一端164延伸至第二端166之體部167。軸構件162的長度L1係延伸於沿著縱向軸線163 所測量的第一端164與第二端166之間。軸構件162進一步界定一外表面168。軸構件162可為圓形並從縱向軸線163徑向地延伸且界定一直徑D1。接合元件160的外表面168可為平順狀並組構為被接收於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調整部分26之孔徑40內。圖5A中的孔徑40係為非螺紋式且設定尺寸成可滑地接收接合元件160。當接合元件160被接收於孔徑40內時,第一及第二足板20及22的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可如上述般相對於彼此以不同程度的線性分隔及角度調整被定位。
參照圖5B,根據另一實施例所構成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係包括一接合元件260。接合元件260含有與接合元件60中所識別者類似之元件,且均等的元件標示成加上100的編號。接合元件260係包括一軸構件262,軸構件262沿著在縱向方向L延伸的一縱向軸線263呈長形。軸構件262係界定一第一端264、一第二端266及一從第一端264延伸至第二端266之體部267。軸構件262的長度L1係延伸於沿著縱向軸線263所測量的第一端264與第二端266之間。軸構件262進一步界定一外表面268。軸構件262可為圓形並從縱向軸線263徑向地延伸且界定一直徑D1。接合元件260的外表面268係為部份螺紋式。如圖所示,外表面268可包括一第一螺紋式部分270、一第二螺紋式部分272及一非螺紋式部分274。非螺紋式部分274位居第一及 第二螺紋式部分270及272之間。第一螺紋式部分270位居第一端264與非螺紋式部分274之間,且第二螺紋式部分272位居第二端266與非螺紋式部分274之間。第一螺紋式部分270係組構為被接收於第一足板體部21的調整部分26之孔徑40內,且第二螺紋式部分272係組構為被接收於第二足板體部23的調整部分26之孔徑40內。圖5B所示的孔徑40可為螺紋式使其分別對應於第一及第二螺紋式部分270及272。孔徑40係設定尺寸成接收接合元件260,使得接合元件260可在孔徑40內繞縱向軸線263旋轉。當接合元件260被接收於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孔徑40內時,第一及第二足板20及22的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可如上述般相對於彼此以不同程度的線性分隔及角度調整被定位。
參照5C圖,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之另一實施例係包括一接合元件360。接合元件360含有與接合元件260中所識別者類似之元件,且均等的元件標示成加上100的編號。接合元件360係包括一軸構件362,軸構件362沿著在縱向方向L延伸的一縱向軸線363呈長形。軸構件362係界定一第一端364、一第二端366及一從第一端364延伸至第二端366之體部367。軸構件362的長度L1係延伸於沿著縱向軸線363所測量的第一端364與第二端366之間。軸構件362進一步界定一外表面368。軸構件362可為圓形並從縱向軸線363徑向地延 伸且界定一直徑D1。
接合元件360的外表面368係為部份螺紋式。如圖所示,外表面368可包括一第一螺紋式部分370、一第二螺紋式部分372、一非螺紋式部分374、及一擴張部分376。非螺紋式部分374位居第一及第二螺紋式部分370及372之間,且擴張部分376位居非螺紋式部分374內。擴張部分376可包括一第一側壁378、一與第一側壁378相對之第二側壁380、及一延伸於第一側壁378與第二側壁380之間的外壁382。外壁382係界定比軸構件362的D1及孔徑40的D2(如圖4B所示)皆更大之一直徑D3。第一螺紋式部分370位居第一端364與非螺紋式部分374之間,且第二螺紋式部分372位居第二端366與非螺紋式部分374之間。
第一螺紋式部分370係組構為被接收於第一足板20的第一足板體部21之調整部分26的孔徑40內,且第二螺紋式部分372組構為被接收於第二足板22的第二足板體部23之調整部分26的孔徑40內。圖5C中的孔徑40係為螺紋式使其對應於第一及第二螺紋式部分370及372。孔徑40係設定尺寸成接收接合元件360,使得接合元件360可在孔徑40內繞縱向軸線363旋轉。當接合元件360被接收於孔徑40內時,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可如上述般相對於彼此以不同程度的線性分隔及角度調整被定位。
然而,在圖5C所示的實施例中,最小線性分隔係 受到限制。例如,隨著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被合併,第一足板體部21之調整部分26的前表面32將變成接觸於第一側壁378且第二足板體部23之調整部分26的前表面32將變成接觸於第二側壁380。因此,擴張部分376防止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平移直到各別前表面32相遇為止。可藉由改變第一側壁378與第二側壁380之間的距離,來改變擴張部分376所提供的最小線性分隔。藉由使第一側壁378與第二側壁380沿著縱向軸線363間隔成分開更遠,係界定一較長的擴張部分376,其導致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之間的一較大最小線性分隔。藉由使第一側壁378與第二側壁380沿著縱向軸線363間隔成更靠近在一起,係界定一較短的擴張部分376,其導致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之間的一較小最小線性分隔。替代性地,例如可在一套件中提供複數個接合元件360,故具有多種不同長度的擴張部分376可供選用。
參照5D圖,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之另一實施例係包括一接合元件460。接合元件460含有與接合元件360中所識別者類似之元件,且均等的元件標示成加上100的編號。接合元件460係包括一軸構件462,軸構件462沿著在縱向方向L延伸的一縱向軸線463呈長形。軸構件462係界定一第一端464、一第二端466及一從第一端464延伸至第二端466之體部467。軸構件462的長度L1係延伸於沿著縱向軸線463所測量的第一端464 與第二端466之間。軸構件462進一步界定一外表面468。軸構件462可為圓形使其從縱向軸線463徑向地延伸且界定一直徑D1。
如圖所示,外表面468可包括一第一非螺紋式部分470、一第二非螺紋式部分472、及一擴張部分476。擴張部分476位居第一非螺紋式部分470與第二非螺紋式部分472之間。擴張部分可包括一第一側壁478、一與第一側壁478相對之第二側壁480、及一延伸於第一側壁478與第二側壁480之間的外壁482。外壁482係界定比軸構件462的D1及孔徑40(如圖4B所示)的D2皆更大之一直徑D3。第一非螺紋式部分470位居第一端464與擴張部分476之間,且第二非螺紋式部分472位居第二端466與擴張部分476之間。第一非螺紋式部分470係組構為被接收於第一足板20的第一足板體部21之調整部分26的孔徑40內,且第二非螺紋式部分472組構為被接收於第二足板22的第二足板體部23之調整部分26的孔徑40內。圖5D中的孔徑40係組構為對應於第一及第二非螺紋式部分470及472。孔徑40係設定尺寸成接收接合元件460的第一及第二非螺紋式部分470及472,使得接合元件460可在孔徑40內繞縱向軸線463旋轉。當接合元件460被接收於孔徑40內時,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可如上述般相對於彼此以不同程度的線性分隔及角度調整被定位。
然而,在圖5D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足板 體部21及23之間的最小線性分隔係受到限制。隨著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被合併,第一足板體部21之調整部分26的前表面32將變成接觸於第一側壁478且第二足板體部23之調整部分26的前表面32將變成接觸於第二側壁480,而防止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平移直到各別前表面32相遇為止。可藉由改變第一側壁478與第二側壁480之間的距離,來改變經擴張部分476所界定的最小線性分隔。藉由使第一側壁478與第二側壁480沿著縱向軸線463分佈成分開更遠,係界定一較長的經擴張部分476,其導致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之間的一較大最小線性分隔。藉由使第一側壁478與第二側壁480沿著縱向軸線463分佈成更靠近在一起,係界定一較短的經擴張部分476,其導致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之間的一較小最小線性分隔。替代性地,可譬如在一套件中提供複數個接合元件460,故具有多種不同長度的經擴張部分476可供選用。
參照圖5D及5E,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可包括一組構成鉚釘之接合元件460。一旦第一及第二足板20及22的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已位於所欲的相對位置及角度定向,軸構件462的第一端464可變形以形成一第一頭490且第二端466可變形以形成一第二頭492。一旦第一頭490形成,第一足板體部21的調整部分26之運動係沿著縱向軸線463受限於第一頭490及第一側壁478之間。一旦第二頭492形成,第二足板體 部23的調整部分26之運動係沿著縱向軸線463受限於第二頭492及第二側壁480之間。
參照圖3B及5F,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可包括組構成一螺絲之接合元件60,該螺絲具有一耦合至軸62之頭90。頭90可被上緊抵住第一及第二足板20及22的第一或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之後表面34以防止第一或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在縱向方向L沿著縱向軸線63進一步平移遠離彼此。
參照圖6至13,顯示用於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之數種不同組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18、218、318、418、518、618、718及818可含有上文對於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所描述之任何元件。根據不同實施例所構成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間的差異係詳細地識別及描述於下文。
參照圖6,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18的第一及第二足板20及22的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各者係可包括單一固接部分28,單一固接部分28具有一在側向方向A從調整部分26側向地延伸遠離之矩形板構件141。如圖所示,板構件141係齊平於調整部分26的前表面32及後表面34,使得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可沿著接合元件60平移朝向彼此直到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前表面32彼此接觸為止。板構件141係包括開孔148,開孔148從一上表面142經由一相對的下表面(未圖示)延伸穿過板構件141並組構為接收一 緊固件。可藉由將緊固件插過開孔148且進入下方的骨結構內,以使板構件141固接至一下方的骨結構。
參照圖7,具鉸鍊的固定裝置218可包括具有矩形板構件241之固接部分28,各矩形板構件241沿著側向方向A延伸遠離其各別足板體部21及23的調整部分26。板構件241係界定與調整部分26的長度L2不同之一長度L4。如圖所示,長度L4小於長度L2。或者,長度L4可大於長度L2。
參照圖8,具鉸鍊的固定裝置318之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可包括界定有兩個矩形板構件341之固接部分28,兩個矩形板構件341各在相反方向側向地延伸遠離調整部分26。如圖所示,板構件341係坐接齊平於調整部分26,使得第一及第二足板20及22的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可沿著接合元件60平移朝向彼此直到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之調整部分26的前表面32彼此接觸為止。
參照圖9,具鉸鍊的固定裝置418的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皆可包括單一固接部分28,單一固接部分28具有一矩形板構件441。第一足板20之第一足板體部21的板構件441係在一方向側向地延伸遠離調整部分26,且第二足板22之第二足板體部23的板構件441在相反方向側向地延伸遠離調整部分26。
參照圖10,具鉸鍊的固定裝置518可包括不相同的固接構件28。如圖所示,第一足板體部21的固接部 分28係具有一包含一呈L形的頂表面之板構件541,而第二足板體部23之固接部分28的板構件541則為矩形。可選擇不匹配的板構件541以提供開孔540的所欲散佈以供將具鉸鍊的固定裝置518固接至不同之下方的骨結構。
參照圖11,一具鉸鍊的固定裝置618之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可包括單一固接部分28,單一固接部分28具有一L形板構件641。第一足板體部21的板構件641沿著與側向軸線A平行的一方向延伸遠離調整部分26,且隨後板構件641包括一彎折例如90度彎折、並延伸於與縱向軸線L平行的一方向。如圖所示的第二足板體部23之板構件641係為第一足板體部21的板構件641之一鏡像。或者,第一及第二足板20及22的板構件641可各側向延伸於相同方向且隨後縱向延伸於相反方向。
參照圖12,一具鉸鍊的固定裝置718之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可包括單一固接部分28,單一固接部分28具有一L形板構件741。第一足板體部21的板構件741縱向延伸遠離第一足板體部21之調整部分26的後表面34、然後側向地延伸。第二足板體部23的板構件741縱向延伸遠離第二足板體部23的調整部分26、然後側向地延伸。如圖所示,板構件741各側向地延伸於相同方向。或者,板構件741可側向延伸於相反方向,或板構件741可各側向延伸於兩方向。
參照圖13,一具鉸鍊的固定裝置818之第一足板體部21可包括單一固接部分28,單一固接部分28具有一S形板構件841。第一足板體部21的板構件841縱向延伸遠離第一足板體部21之調整部分26的後表面34、然後側向地延伸、且最終再度縱向地延伸。第二足板體部23之固接部分28的板構件841為矩形。或者,板構件841可在縱向延伸之前側向地延伸遠離調整部分26的側表面36、且最終側向地延伸。
上文已經參照圖6至13描述板構件41的數個不同實施例。應瞭解:可對於不同手術情形提供諸如U形、圓形、多角形等板構件41的額外形狀以及開孔48在板41內的各不同配置,而不更改如上述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之機能。
參照圖14及15,一具鉸鍊的固定裝置918係包括一第一骨固定元件諸如一第一足板20以及一第二骨固定元件諸如一第二足板22。第一足板20係包括一第一足板體部21,且第二足板22包括一第二足板體部23,如上述。具鉸鍊的固定裝置918進一步包括一接合元件960,接合元件960耦合於第一及第二足板20與22之間。例如,根據圖示實施例,第一足板20係包括可與第一足板體部21呈單體性之接合元件960。第一足板體部21可包括一固接部分928以及一如上述般連接到至少一固接部分928之調整部分926。接合元件960將第一足板20附接至第二足板22,使得第一及第二足板 體部21及23可相對於彼此作角度調整、並可進一步沿著縱向方向L相對於彼此平移。
接合元件960係包括一軸構件962,軸構件962沿著延伸於縱向方向L的一縱向軸線963呈長形。軸構件962界定一第一端964、一第二端966及一從第一端964延伸至第二端966之體部967。第一端964附接至第一足板體部21之調整部分926的一前表面932。軸構件962進一步界定一外表面968。接合元件960的外表面968可包括螺紋970。或者,外表面968可為平順狀。接合元件960係組構為以上文參照接合元件960所描述相同的方式被接收於第二足板體部23的調整部分926內,使得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的線性分隔及角度定向可各作調整。將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固接至下方的骨結構之作用係容許下方的骨結構被固持於所欲的位置及角度定向。
參照圖16A至16C,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8可包括一對間隔件80,該對間隔件80係組構為沿著縱向方向L並沿著一最小預定距離分隔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21及23。例如,第一足板20係包括一沿著縱向方向L從第一足板體部21延伸朝向第二足板體部23之第一間隔件80,且第二足板22係包括一沿著縱向方向L從第二足板體部23延伸朝向第一足板體部21之第二間隔件80。第一及第二間隔件80可分別與第一及第二足板20及22呈整體性及單體性,或者依意願另行耦合至第一 及第二足板20及22。間隔件80各者可包括一前端82、一後端84及一延伸於前端82與後端84之間的體部86。間隔件80界定一外表面88,外表面88係組構為被接收於調整部分26的孔徑40內。間隔件80進一步界定一沿著縱向方向L從前端82朝向後端84延伸至體部86內之孔徑90。孔徑90組構為使得接合元件60配合於孔徑90內。一長度L5沿著縱向方向L延伸於第一端82與後端84之間。間隔件80的長度L5可組構為當該對間隔件80各位於孔徑40的一者內時使得後端84無法在縱向方向L朝向調整部分的後表面34作任何進一步前進,間隔件各者的前端82係對接因此界定第一及第二固接元件20與22之間的一最小間隙19。
間隔件80係可界定可被選擇用來提供不同最小間隙19之不同長度。譬如,一具有比L5更大的長度之間隔件80將提供一較大的最小間隙19,較大的最小間隙19可能是配合使用一較大頭骨或較長上顎骨前進時所欲具有的。一具有比L5更短的長度之間隔件80可提供一較短的最小間隙19,較短的最小間隙19可能是配合使用一較小頭骨或較短上顎骨前進時所欲具有的。或者,可諸如在一套件中提供複數個間隔件80,其具有可依一特定患者解剖學或手術程序(諸如勒佛氏I型(Lefort)截骨術)的適當情形作選擇之多種不同長度。雖然上文已成對描述間隔件80的使用,或者,單一間隔件可替代性位於孔徑40的一者內,使得後端84無法在 縱向方向L朝向調整部分的後表面34作任何進一步前進,且間隔件80的前端82可對接於相對調整部分26的前表面32,藉此界定第一及第二固定元件20及22之間的最小間隙19。
參照圖17,上述類型之一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係可組構成一牽引器1020,牽引器1020係構成為-在上顎骨2已1)沿著一切割線11從頭骨1的剩餘部分5被切除之後(例如已完成一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之後);及2)上顎骨2已相對於剩餘部分5沿著前位方向從一第一位置前位地前進至一與第一位置分隔的第二所欲位置之前-被附接至一上顎骨2及一頭骨1的一剩餘部分5。因此,應瞭解:本文所描述類型之一具鉸鍊的固定裝置可構成為-在上顎骨2已1)沿著一切割線11從頭骨1的剩餘部分5被切除之後(例如已完成一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之後);及2)上顎骨2已相對於剩餘部分5沿著前位方向從一第一位置前位地前進至一與第一位置分隔的第二所欲位置之前或之後-被附接至一上顎骨2及一頭骨1的一剩餘部分5。
牽引器1020可界定一用以接合上顎骨2及頭骨1的剩餘部分5之鉸鍊1074。為此,上顎骨2可例如在一矢向分割程序期間沿著一矢向切割線13被分成第一及第二上顎骨(或骨)分段2a及2b。鉸鍊1074係組構為隨著一橫顎擴張期間第一及第二分段2a及2b相對於彼此及頭骨1的剩餘部分5移動而在上顎骨2的第一及第 二分段2a及2b之角度調整期間作樞轉,以改變第一及第二分段2a及2b的定向。為此,上顎骨牽引及橫顎擴張皆可在一手術程序期間被進行,導致相較於習見兩步驟程序而言降低的時間、成本、及可能的併發症。
一般而言,一在相同程序中進行第一截骨術及第二截骨術之方法係可包括下列步驟:進行第一截骨術以從一第二骨部分(例如一頭骨1的剩餘部分5等)分離一第一骨部分(例如上顎骨2等);進行第二截骨術以將第一骨部分割成一第一骨分段2a及一第二骨分段2b;將一第一牽引器1020的一第一足板1060附接至第二骨部分及將第一牽引器1020的一第二足板1030附接至第一足部分的第一骨分段2a或第二骨分段2b;致動第一牽引器1020以在一第一方向移動第一骨分段2a或第二骨分段2b;及在一第二方向移動第一及第二骨分段2a及2b;其中隨著第一及第二骨分段2a及2b被分離,第二方向的運動造成第一牽引器1020的第一足板1060旋轉。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二牽引器1020,第二牽引器1020具有一被附接至第二骨部分之第一足板1060、及一被附接至第二骨部分之第二足板1030,其中隨著第一及第二骨分斷被分離,第二方向的運動造成第二牽引器1020的第一足板1060旋轉。該方法亦可包括一第三牽引器1061,第三牽引器1061組構為連接至第一及第二骨分段2a及2b,其中第三牽引器1061的致動造成第一及第二骨分段2a及2b在第二方向相對於彼 此被動地移動。
在一實施例中,一在相同手術內進行一上顎骨牽引及一上顎骨擴張之方法係可包括下列步驟:進行一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以從一頭骨1的一剩餘部分5分離一上顎骨2;進行一矢向分割截骨術以將上顎骨2分割成兩分段2a及2b;將一第一足板1060附接至剩餘部分5(譬如附接至一顴骨或頰骨)及將牽引器1020的一第二足板1030附接至上顎骨2的第一骨分段2a(或如圖示之第二骨分段2b);致動牽引器1020以如箭頭7所示在前位-後位方向將上顎骨2移動至一所欲位置;藉由如箭頭9所示在中位側向方向擴張上顎骨2的兩分段2a及2b之間的距離以將上顎骨2擴張至一所欲定向;及在所欲的位置及定向將上顎骨2的分段2a及2b固接至彼此及頭骨1並且鞏固骨分段2a及2b及剩餘部分5。
如熟習該技術者將瞭解:當然亦可能具有使用如本文所描述具鉸鍊的牽引器1020之其他方法。譬如,在一替代性方法中,上顎骨2橫越其寬度(或沿著一中位-側向方向)而非沿著其長度(或沿著一前位-後位方向)被分割成兩分段,如上文對於矢向分割截骨術所描述。此處,各牽引器1020可以一收斂定向被附接在上顎骨2的任一側上,隨著上顎骨2的經分離部份被牽引器1020推進,鉸鍊1074容許牽引器變直。在此替代性使用中,置於一習見牽引器上之側向負荷係受到具鉸鍊的牽引器1020樞轉的能力所限制。此外,由於收斂定向,唇 內側上的壓力係受限。
參照圖17至18F,牽引器1020包括一鉸鍊1074,鉸鍊1074可旋轉地附接第一及第二足板1060及1030使得第一及第二足板1060及1030可繞一樞轉軸線P相對於彼此作角度調整。鉸鍊1074係容許第一足板1060在上顎骨擴張期間相對於第二足板1030樞轉。致動牽引器1020以移動上顎骨然後擴張上顎骨之步驟係可重覆直到達成第一及第二骨分段2a及2b及剩餘部分5的一最終位置為止。譬如,牽引器1020可用來在一段20天期間使上顎骨1每天前進1mm且上顎骨2可每天被擴張0.25mm,以達成20mm的總上顎骨牽引(腹側牽引)及5mm的總上顎骨擴張(側向牽引)。牽引器1020的鉸鍊1074可組構為使得隨著進行上顎骨擴張且第一足板1060樞轉或旋轉,牽引器1020對於一設定距離沿著樞轉軸線P提供小量的牽引(譬如在20天牽引程序中於前位-後位方向約1或2mm)。此小幅運動可導致新形成的骨頭之拉伸及改良的骨品質。在一實施例中,鉸鍊1074可移動於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藉以將第一及第二足板1060及1030從一對應的第一相對角度位置角度調整至一第二對應的位置。
牽引器1020可如上述分別包括諸如第一及第二足板1060及1030等第一及第二附接部分。如下文更詳細地描述,第一足板1060包括一第一固定元件體部諸如一第一足板體部1063,且第二足板1030界定一第二固 定元件諸如一第二足板體部1030。第一足板體部1063組構為附接至頭骨1的剩餘部分5且第二足板體部1031組構為附接至上顎骨2。牽引器1020可進一步包括一諸如致動器1090等牽引總成,致動器1090組構為將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的至少一者沿著側向方向A相對於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的另一者移動。致動器1090界定一第一或近調整端1092及一相對的第二或遠端1094。致動器1090可從近調整端1092延伸至遠端1094,使得致動器1090沿著一沿著側向方向A延伸於近調整端1092與遠端1094之間的中央軸線1093呈長形。牽引器1020可藉由譬如插過足板1060及1030中的螺絲孔1062及1032之骨螺絲等緊固件而被附裝至一截骨術的相對側上之多重的骨分段(諸如已進行一勒佛氏I型(Lefort I)之後的一上顎骨及一顴骨)。
在使用中,整體牽引器1020係組構為被植入使得第一足板1060(亦稱為遠足板)附接至一患者的顴骨(或頭骨1的剩餘部分5)且第二足板1030(亦稱為近足板)附接至上顎骨2,其中致動器1090配置於頰側溝內。將瞭解:對於本申請案所描述的實施例之不同元件而言,近用語係指從患者顴骨往外延伸且遠離之與致動器1090的調整端1092相關聯之牽引器1020端。遠用語係指與顴骨相鄰地定位之牽引器1020的另一端。
牽引器1020、且特別是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可分別附接至頭骨1的剩餘部分5及上顎骨2。 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在第一方向分開地分佈。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設有螺絲孔1062及1032,以接受用於將牽引器1020附裝至患者截骨術任一側上的骨頭之諸如骨螺絲等緊固件。這些孔可為錐坑(countersunk)以當牽引器1020完成植入之後降低緊固件的頭在足板上方之突起高度。
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各者係具有一被組構為接觸且固接至骨頭之面骨表面1070及1040。面骨表面1070及1040可為平坦狀、彎曲狀、或被定形以符合於其被組構所附接之骨頭的輪廓。第一及第二面骨表面1070及1040可分別位居初始的第一及第二平面中。如圖18A、18C及18D所示,第一及第二平面且依此亦包括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係可相對於彼此被定位於第一角度定向、例如實質地平行。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可相對於彼此繞鉸鍊1074所界定的一樞轉軸線P旋轉成為與第一角度定向不同的一第二角度定向(如圖18B、18E及18F所示)。第二角度定向可為非平行,例如實質地垂直。可進一步來說,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且因此包括第一及第二面骨表面1070及1040係在變形後實質地配置於各別平面中藉以符合於下方骨頭的形狀。如下文詳細討論,面骨表面1070及1040係為當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直接附接至患者骨頭時之骨接觸表面,或者可為當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附接至一 例如撐條等構造時之構造接觸表面,該構造轉而機械耦合至患者的骨頭或牙齒。
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係作為錨件,並可由諸如金屬、塑膠或複合物等任何生物相容材料製成。譬如,足板體部1063及1031可由鈦或鈦合金製成。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係為不銹鋼製成的骨板。不銹鋼提供用於將骨分段相對於彼此固接所需要的強度,同時充分可延展以容許藉由彎折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予以調整,並承受顎區域固有的週期性負載。
參照圖19至20及圖23A至23B,牽引器1020的致動器1090概括包括一螺絲1096及一套筒1098。如下文所詳述,致動器1090係組構為例如在螺絲1096處接收一扭曲致動力,此扭曲致動力造成致動器1090旋轉,其轉而造成第二足板體部1031相對於第一足板體部1063沿著中央軸線1093平移。例如,致動器1090可在例如順時針等第一方向繞側向軸線A旋轉,其造成第二足板體部1031沿著與側向軸線A平行的方向平移遠離第一足板體部1063。致動器1090亦可在例如逆時針等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繞側向軸線A旋轉,其造成第二足板體部1031沿著與側向軸線A平行的一方向平移朝向第一足板體部1063。
根據圖示實施例,螺絲1096可為軸頸狀或另行配置於套筒1098內,故隨著螺絲1096旋轉,螺絲及套筒 保持可平移地固定至彼此,使得螺絲1096及套筒1098就沿著中央軸線1093平移而言相對於彼此保持靜態。螺絲1096可包括一用以界定一遠軸部分1100之螺絲體部1097,遠軸部分1100係包括外部螺紋1102、一近軸部分1106、及一配置於近軸部分1106與遠軸部分1100之間的中間部分1104。當螺絲體部1097在套筒1098中呈軸頸狀時,近軸部分1106可延伸出套筒1098外。中間部分1104可界定比近軸部分1106及遠軸部分1100的至少一者或兩者更大之一諸如直徑等橫剖面維度。螺絲1096可進一步界定一配置於近軸部分1106內之調整端1108。螺絲1096可進一步包括一組構為被耦合至調整端1108之工具介面1110。工具介面1110組構為接收用以旋轉致動器1090之致動力。例如,工具介面1110可界定一可如圖示般呈六角形的有鍵式外表面1112,藉以被一標準六角驅動工具所驅動。
套筒1098係包括一具有一第一端1115及一第二端1117之體部1114,體部係界定沿著側向方向A從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之一長度L6。在一實施例中,長度L6可位於從26mm至約43mm的一範圍。體部1114亦可包括一外表面1116,且體部1114界定一內孔徑1118。體部1114可進一步界定一通路1134,通路1134具有從體部1114的外表面1116至體部1114的內孔徑1118的一開口。通路1134可延伸於與側向方向A平行的一方向。通路1134係組構為接收第二足板體部1031的至 少一部分,使得第二足板體部1031至少部份地平移於通路1134內。體部1114可具有位於體部1114的內孔徑1118內之腔穴部分。一近腔穴部分1120所具有的一內側直徑係被設定尺寸(可旋轉地)可滑地接受螺絲1096的近軸部分1106。遠腔穴部分1122所具有的一內側直徑係被設定尺寸(軸向地)可滑地接受螺絲1096及第二足板體部1031的一致動器接合部分1034。
套筒1098的外表面1116可包括沿著長度L6的至少一部分之螺紋1123。套筒1096的螺紋1123可組構為接受一暫時對準構件(未圖示),該暫時對準構件用來確保牽引器在最終裝設之前妥當配合及對準於一患者中。套筒1096可併入有外部螺紋1123,外部螺紋1123係組構為接合暫時對準構件的對應內部螺紋。對準構件可包括一具有一長度之管或桿,一具有與套筒1216螺紋對應的內部螺紋之接合端,及一在接合套筒1098時與致動器1090中央軸線1093重合之中央軸線。對準構件應夠長以當初始地植入牽引器1020及暫時對準構件時容許元件的一部分延伸出手術部位(譬如一患者的口部)外。在植入期間,對準構件係容許得以易於在牽引器最終附接至骨分段之前測量或驗證來自手術部位外側的預期牽引向量。對準構件亦可用來作為一方便的握柄以在放置期間固持牽引器。
致動器1090係可包括一被組構為隨著螺絲1096繞可與側向軸線A重合的中央軸線1093相對於套筒1098 旋轉而防止螺絲1096沿著一方向(例如與側向軸線A平行的一方向)相對於套筒1098平移之機構。如圖所示,螺絲1096可在套筒1098內呈軸頸狀。在一實施例中,如下述般達成軸頸化。螺絲1096的近軸部分1106可滑地接收於套筒1098的近腔穴部分1120內,使得螺絲1096可相對於套筒1098例如繞側向軸線A自由旋轉。近軸部分1106的一部分、及螺絲1096的調整端1108係延伸出套筒的第一端1115外。
工具介面1110可包括一軸環1124,軸環1124例如在近軸部分1106被附接至螺絲體部1097。例如,螺絲可亦包括一銷1126,銷1126係組構為被分別插過軸環1124及近軸部分1106中之匹配的孔1128及1130,藉以將工具介面1110附接至螺絲體部1097。或者,工具介面1110可與螺絲體部1097為一體或依意願另被耦合至螺絲體部1097。軸環1124及中間軸部分1104擷取套筒1098的第一端1115,藉此防止螺絲1096相對於套筒1098、例如沿著與側向軸線A平行的一方向作軸向平移。利用此方式,螺絲1096有效地在套筒1098內呈軸頸狀,使得螺絲1096繞中央軸線1093相對於套筒1098的旋轉不會在螺絲1096旋轉及第二足板體部1031於套筒1098內平移期間造成致動器1090的整體長度產生改變。
軸環1098可亦具有一諸如凹陷1132等標記,作為視覺參考記號。由於軸環1124連同螺絲1096旋轉,凹 陷1132對於牽引器的使用者提供一種易使用的視覺手段以測量螺絲1096被調整時所經歷的旋轉量。若獲知螺絲1096的螺紋間距,使用者可容易地將凹陷1132的角度位移轉換成第二足板體部1031的線性前進。可使用其他的視覺標記方法,包括將記號壓印在軸環1124的表面上。
在使用中,工具介面1110可由一驅動工具所驅動。工具介面1110的驅動係造成工具介面及螺絲1096(其如圖示可被可旋轉地鎖固至彼此)以開始繞側向軸線A旋轉。螺絲的旋轉係當第二足板體部1031接合至螺絲1096時造成第二足板體部1031沿著與側向軸線A平行的一方向從一第一位置(如圖23A所示)平移至一第二位置(如圖23B所示)。螺絲1096在例如順時針等方向的旋轉係造成第二足板體部1031朝向套筒1098第一端1115之平移,且螺絲1096在例如逆時針等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之旋轉係造成第二足板體部1031朝向套筒1098第二端1117之平移。
參照圖21A至21B及23A至23B,第二足板1030的第二足板體部1031(亦稱為近足板體部)具有一骨附接部分1036及一致動器接合部分1034。骨附接部分1036包含適合供一骨螺絲或類似緊固裝置插入之至少一螺絲孔1032。至少一螺絲孔1032可為錐坑,以在牽引器1020植入後降低螺絲頭在與面骨表面1040相對之一頂表面1042上方的突起高度。面骨表面1040可界定 一第二平面,第二平面被定向成實質平行於患者的矢向平面、且平行於側向方向A。致動器接合部分1034可包括一螺紋式孔徑1044,螺紋式孔徑1044組構為接合螺絲1096的對應外部螺紋1102。骨附接及致動器接合部分1036、1034被一可包括一降低厚度或“頸狀”部分1048之套筒接合部分1046所接合,其係組構為被接收於致動器1090的套筒1098之通路1134內(請見圖19)。致動器中央軸線1093及第二足板體部1031的螺絲孔1032之間的垂直距離“C”可位於從0mm至約20mm之間的範圍中。更佳地,在一實施例中,此範圍可從6mm至約14mm。
參照圖22及23A至23B,第一足板1060的第一足板體部1063(亦稱為遠足板體部)可包括一骨附接部分1066、一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及一鉸鍊1074,鉸鍊1074將骨附接部分1066連接至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使得骨附接部分1066可繞如圖示般可平行於縱向軸線L之樞轉軸線P相對於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作旋轉。骨附接部分1066包含適合供一骨螺絲或類似緊固裝置插入之至少一螺絲孔1062。至少一螺絲孔1062可為錐坑,以在牽引器1020植入後降低螺絲頭在與面骨表面1070相對之一頂表面1072上方的突起高度。第一足板體部1063的面骨表面1070可界定一第二平面。如圖所示,面骨表面1070係面對與套筒1098的第一(近)端1115相同之方向,且頂表面1072面對與第二(遠)端1117 相同之方向。在使用中,面骨及頂表面1070與1072可反轉使得面骨表面1070面對與套筒1098的第二(遠)端1117相同之方向且頂表面1072位於套筒1098的第一(近)端1115相同之方向以適應特定需求及患者的解剖結構。
鉸鍊1074容許骨附接部分1066繞可如圖示平行於縱向軸線L之樞轉軸線P旋轉,故可調整第一及第二平面的一角度偏移以適應患者的特定需求。在一實施例中,由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的面骨表面1070及1040所界定之第一及第二平面的角度偏移係為約90度、或實質地垂直。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平面的角度偏移大於90度。在又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平面的角度偏移小於90度,例如為0度使得第一及第二平面實質地平行。如圖所示,鉸鍊1074可包括一具有外部螺紋1078的柱1076及一具有內部螺紋1082的接收套筒1080。柱1076具有一附接端1077,附接端1077將柱1076連接至骨附接部分1066。柱1076例如在一實質平行於縱向方向L的方向延伸遠離骨附接部分1066,且終止於一自由端1079。柱1076界定附接端1077與自由端1079之間的一長度L7。柱1076的完整長度L7可含有外部螺紋1078,或替代性地,長度L7的僅一部分可含有外部螺紋1078。柱1076具有一橫剖面維度,譬如柱1076可為具有直徑D4的橫剖面維度之圓形。替代性地,橫剖面維度可為圓形以外的形狀。 接收套筒1080具有一體部部分1084。體部部分1084界定一開孔1086,開孔1086具有實質等於柱1076的橫剖面維度之一內維度。內部螺紋1082配置於開孔1086內且對應於柱1076的外部螺紋1078。
第一足板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係界定一孔徑1068,孔徑1068係被設定尺寸且組構為接合致動器1090的套筒1098之第二端1117。第一足板1060可譬如藉由將兩者壓入配合在一起而被附接至套筒1098的第二端1117。第一足板1060可被一螺絲蓋1140固接至第二端1117。螺絲蓋1140係具有一包含比孔徑1068更小的直徑D5之螺紋式部分1142以及一比孔徑1068更大之頭1144。螺紋式部分1142可被插過孔徑1068且接合於與第二端1117相鄰之內孔徑1118內所配置的對應螺紋,藉此將第一足板1060固接至套筒1098俾以防止第一足板1060及套筒1098沿著側向方向A的相對平移。替代性地,可藉由將一銷插過套筒1098的體部1114及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中之匹配的孔以固接第一足板1060及套筒1098。孔徑1068可為圓形,或替代性地,孔徑1068可為圓形以外的形狀,譬如包括至少一平坦表面的形狀。套筒1098的外表面1116可具有一對應的平坦部,藉此防止第一足板1060繞側向軸線A相對於套筒1098旋轉。
在一實施例中,致動器中央軸線1093與第一足板1060的螺絲孔1062之間沿著縱向方向L的一垂直距離 “B”係可在從約5mm至約35mm之間的一範圍中作調整。更確切來說,在一實施例中,此範圍係為從約16.5mm至約26.5mm之間。
第一足板1060可包括一骨附接部分1066,骨附接部分1066與樞轉軸線P係偏移沿著側向方向A所測量的一長度L8,藉此促進相較於沒有偏移的裝置而言將致動器1090在口中往後放置更遠。更特別來說,一具有此偏移組態的第一足板1060係容許將致動器1090的至少一部分放置於顴骨底下。此放置係降低牽引器1020在患者口中所佔用的空間量,且亦便利於在解剖結構或狀況需要使用一較大牽引器向量的患者中裝設較長的致動器1090。譬如,該偏移係容許使用一能夠產生位於從約10mm至約25mm間範圍的一牽引向量之致動器1090。
如上述,第一足板1060可包括由一鉸鍊1074所附接的一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及一骨附接部分1066。骨附接部分1066及鉸鍊1074可藉由一被定向成實質平行於側向方向A之實質水平的中間部分1065所接合。骨附接部分1066具有一面骨表面1070,面骨表面1070係組構為一形成一第二平面之骨接觸表面,其如上述可繞如圖示可平行於縱向方向L之樞轉軸線P被旋轉,以改變第一足板體部1063的面骨表面1070的第二平面相對於牽引器1020的其他元件、包括第二足板體部1031的面骨表面1040的第一平面之角度定向。可歸因於水 平中間部分1065之第一足板1060的偏移係造成致動器接合部分1064設置在由面骨表面1070所生成之第二平面以外。其亦會造成骨附接部分1066比起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更靠近致動器1090的近調整端1092。
在一實施例中,中間部分1065係設定尺寸使得該偏移-長度L8位於從約1mm至約25mm之間的範圍。更確切來說,該偏移長度L8可位於從約7mm至約12mm之間的範圍,依據將裝設該裝置的患者尺寸而定。雖然所描述的中間部分1065包含一實質水平的幾何結構,中間部分1065可包容各種不同的幾何結構(譬如角度狀、彎曲狀、階狀等)以提供骨附接部分1066與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之間的所欲偏移。
在使用中,藉由將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固接至套筒1098第二端1117以使第一足板1060附接至套筒1098。柱1076係對準於接收套筒1080的開孔1086並可被旋轉,使得柱螺紋1078及接收套筒1080的對應內部螺紋1082接合。柱1076的旋轉導致骨附接部分1066沿著縱向方向L的線性平移。可利用柱1076的旋轉來調整骨附接部分1066相對於牽引器1020的其他元件、譬如第二足板體部1031的骨附接部分1036或套筒1098的外表面1116之高度(沿著縱向方向L所測量的距離)。
譬如,一外科醫師可設定第一足板1060沿著縱向方向L相對於牽引器1020其餘部分之一初始位置。柱螺紋1078及內部螺紋1082的交互作用係在牽引器1020 植入期間維持第一足板1060沿著縱向方向L的初始位置。亦可利用柱1076的旋轉來調整第一及第二平面的角度偏移。角度偏移可在一實施例中為約90度,在另一實施例中大於90度,且在又另一實施例中小於90度。鉸鍊1074係如同描述般地在提供第一及第二平面的相同角度定向之同時提供擬產生的骨附接部分1034及1064之間的高度調整。此外,可改變第一及第二平面的角度定向而在骨附接部分1034及1064之間的高度僅有一極小變化。譬如,鉸鍊1074可組構為使得隨著第一及第二平面的角度定向改變(在一諸如上顎骨擴張等截骨術期間),第一足板1060係沿著縱向方向L平移。平移量可在全體牽引程序(其可為約20天)中為約1或2mm。縱向方向L的此小幅運動可拉伸新形成的骨頭而導致改良的骨品質。
參照圖17至23B,牽引器1020可使用於一在相同手術程序內進行一上顎骨牽引及一上顎骨擴張之方法中。該方法可包括下列步驟:識別一第一骨部分(諸如一顴骨)的一開始位置及一第二骨部分(諸如一上顎骨)、以及進行一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以使第一骨部分自第二骨部分分離。根據圖示實施例,第一骨部分完全從第二骨部分分離。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進行一矢向分割截骨術以將第二骨部分分割成一第一骨分段2a及一第二骨分段2b;將一第一牽引器1020附接至第一骨分段2a以及將一第二牽引器1020附接至第二骨分段 2b之步驟。
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將第一及第二牽引器1020的至少一者或兩者之一諸如第二足板體部1031等足板附接至第二骨部分的各別第一及第二骨分段2a及2b、以及將諸如第一足板1060等另一足板附接至第一骨部分之步驟。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將一第三牽引器1061橫越矢向分割截骨術13附接至第一及第二骨分段2a及2b使得在一初始組態中第一及第二牽引器1020及第三牽引器1061將第一骨部分及第二部分的第一及第二骨分段2a及2b扣持在與開始位置相同或相似的位置中、或任何其他的相對角度位置中之步驟。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致動第一及第二牽引器1020的一者或兩者以使各別第二足板體部1031的各者、且藉此使各別第一及第二骨分段2a及2b在例如前位等各別第一方向前進至一第一所欲位置之步驟。
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致動第三牽引器以在諸如第二方向9等與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將第一及第二骨分段2a及2b分離至一第二所欲位置之步驟。應瞭解:第一及第二骨分段2a及2b在第二方向9的運動係隨著第一及第二骨分段2a及2b相對於彼此移動、諸如根據圖示實施例彼此被分離開來而造成第一足板體部1063相對於第二足板體部1031繞鉸鍊1074、且因此繞樞轉軸線P作旋轉。致動牽引器1020的方法可依意願重覆多次直到相對於第二骨分段達成第一及第二骨分 段的一最終位置為止。將瞭解:上述方法的步驟可改變次序,例如牽引器1020致動步驟可在進行一矢向分割截骨術步驟之前或之後進行。
譬如,牽引器1020可用來使上顎骨依意願在任意時程(例如一段20天的期間)中的每一所欲時間量(諸如一天)增量地前進一預定距離(諸如1mm)。類似地,第三牽引器1061可用來使骨分段依意願在任意時程(例如一段20天的期間)中的每一所欲時間量(諸如一天)增量地分離一預定距離(諸如0.25mm)。第一、第二及第三牽引器1020及1061的增量前進可因此達成任何所欲距離的一上顎骨(腹側或前向)牽引(諸如在20天期間中每天前進1mm時的20mm)及任何所欲距離的一上顎骨擴張(或側向牽引)(諸如在20天期間中前進0.25mm時的5mm)。
參照圖23A至23B及24,為了組裝牽引器1020,螺絲1096的近軸部分1106被導入套筒1098的第二端1117中。一旦螺絲1096完全插入套筒1098內使得近軸部分1106延伸經過套筒1098第一端1115中之近腔穴部分1120,工具介面1110則可裝設於近調整端1106上方且銷1126可插過銷孔1128及1130以旋轉性鎖固工具介面1110及螺絲1096且亦平移性鎖固螺絲1096及套筒1098。第二足板體部1031的螺紋式孔徑1044可對準於螺絲螺紋1102,且套筒接合部分1048對準於通路1134。工具介面1110的旋轉造成螺絲1096的螺 紋1102接合第二足板體部1031的螺紋式孔徑1044,而造成第二足板體部1031沿著螺絲1096平移使得套筒接合部分1046接合套筒1098中的通路1134。
工具介面1110較佳被旋轉足以將第二足板致動器附接部分1034引往套筒1098第一端1115夠遠之一數量,使得骨附接部分1036不與第一足板體部1063的後續裝設產生干擾。第一足板體部1063的孔徑1068隨後係對準以對應於套筒1098遠端1117的外表面1116,且第一足板體部1063滑移至套筒1098上。隨後裝設螺絲蓋1140使其螺紋式部分1142與配置於與第二端1117相鄰的內孔徑1118內之對應螺紋接合,藉此將第一足板體部1063固接至套筒1098俾以防止第一足板體部1063及套筒1098沿著側向方向A的相對平移。柱1076可對準於接收套筒1080的開孔1086並可被旋轉以設定第二足板體部1031的骨附接部分1036及第一足板體部1063的骨附接部分1066之相對高度及角度偏移。
牽引器1020的元件之容易互連係容許外科醫師從數個致動器長度及數個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尺寸作選擇,藉以客製牽引器1020來配合個體患者的特定解剖比例。致動器1090及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係可移除式接合,俾使外科醫師可在牽引器裝設於患者中之前的任何時間選擇適當尺寸的足板體部1031。可單純藉由將適當連接件予以解螺(譬如第二足板體部1031的螺紋式孔徑1044從螺絲1096、 或螺絲蓋1140從套筒1098第二端1117之內孔徑1118)、然後利用所欲更換的一或多個足板來重建牽引器1020,藉以更換足板。
牽引器1020可藉由將第二足板體部1031附接至一第一骨分段(諸如一上顎骨)並將第一足板體部1063附接至一第二骨分段(諸如一顴骨)而被裝設在一截骨術部位。裝設時,工具介面1110在第一方向的旋轉係造成螺絲1096轉動或旋轉、例如如同繞側向軸線A所示,其轉而造成第二足板體部1031沿著與側向方向A平行的一方向沿著螺絲1096平移遠離第一足板體部1063。隨著第二足板體部1031沿著螺絲1096移動,套筒接合部分1046在套筒1098中的通路1134內滑動。藉此建立上顎骨及顴骨的一所欲分離。因為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僅藉由第二足板體部1031沿著螺絲1096固定長度的位置變化來達成分離,牽引器1020的致動並不導致致動器1090的長度L6整體有所變化。
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可由任何生物相容性金屬(譬如鈦)、塑膠或複合物製成。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亦可由一生物可吸收性材料製成。若使用生物可吸收性足板體部,用來將足板附接至骨分段之骨螺絲亦可由生物可吸收性材料製成。在如是實例中,骨螺絲應由與足板材料耗費至少同樣久時間吸收的一材料製成,藉此確保足板被固接直到完全受身體吸收為止。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亦可為可成形 式,以容許外科醫師將其定形以符合於骨分段的獨特解剖結構。如先前討論,牽引器1020不需直接附接至骨頭,而是可附接至一構造,該構造轉而附接至牙齒。例如,該構造可組構成一牙科夾板(dental splint),該牙科夾板則附接至骨頭。一典型的牙科夾板可由一丙烯酸碟所組成,該丙烯酸碟係例如以配合或線接被附接至患者的牙齒並可在患者骨頭無法支撐用來固接第二足板體部1031的骨螺絲之時使用。
參照圖25A至26C,一第一足板1260的另一實施例係包括一第一足板體部1263。第一足板體部1263可包括類似於如上述的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及骨附接部分1066之一致動器附接部分1264及一骨附接部分1266。致動器附接部分1264及骨附接部分1266係由具有與如上述鉸鍊1074不同的組態之一鉸鍊1274所連接。鉸鍊1274可包括一鉸鍊體部1290。鉸鍊體部1290可被定形以導致(1)沿著縱向方向L所測量在骨附接部分1266的螺絲孔1262及致動器1090的中央軸線1093之間的一所欲垂直分離“E”及(2)沿著側向方向A所測量在面骨表面1270與致動器附接部分1264之間的一所欲偏移“F”。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263及1231各具有被組構為接觸且固接至骨頭之一面骨表面1270及1240。面骨表面1270及1240可為平坦狀、彎曲狀或被定形以符合於使其被組構所附接之骨頭的輪廓。第一及第二面骨表面1270及1240可分別位於初始的第一及第二平面 中。如圖25A及25B所示,第一及第二平面及因此亦包括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263及1231係可相對於彼此被定位於一第一角度定向,例如實質地平行。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可相對於彼此繞鉸鍊1274所界定的一樞轉軸線P旋轉至不同於第一角度定向的一第二角度定向(如圖25C及25D所示)。第二角度定向可例如為實質地垂直。
如圖所示,鉸鍊體部1290可包括用於將鉸鍊1274連接至致動器附接部分1264及骨附接部分1266之實質垂直部分1294以及一用於連接實質垂直部分1294之實質水平部分1296。鉸鍊1290可界定一或多個間隙1292,一或多個間隙1292被定位及設定維度使得鉸鍊體部1290可彎折以作為一鉸鍊而容許骨附接部分1266的角度定向例如繞縱向軸線L作調整。一或多個間隙1292可如圖示完全地延伸經過體部1290,或替代性地,一或多個間隙1292可為鉸鍊體部1290中之開孔或凹陷的形式。鉸鍊體部1290可界定在鉸鍊體部1290內被定位且設定維度之一或多個間隙,藉以界定一對分隔的腳,腳的至少一者可變形以調整第一及第二骨附接部分1266、1236的角度定向。將瞭解:面骨表面1270可配置於骨附接部分1266的任一側上以適應一患者的特定需求及解剖結構。
參照圖27A至27D,牽引器1020可包括含有一第一足部體部1363之第一足板1360的另一實施例。第二 足板體部1363可包括一致動器附接部分1364、一骨附接部分1366、及一鉸鍊1374。鉸鍊1374將骨附接部分1366連接至致動器附接部分1364使得骨附接部分1366可相對於第二足板體部1031的骨附接部分1036繞一樞轉軸線、諸如與中央軸線1093平行的次級軸線1380作角度調整(譬如旋轉)。如圖所示,次級軸線1380可平行於側向方向A延伸。替代性地,次級軸線1380可對於側向方向A呈角度偏移,但仍保持平行於中央軸線1093。
骨附接部分1366係包含適合插入一骨螺絲或類似的緊固裝置之至少一螺絲孔1362。至少一螺絲孔1362可為錐坑,以在牽引器1020植入後降低螺絲頭在與面骨表面1370相對之一頂表面1372上方的突起高度。第一足板體部1363的面骨表面1370可如上列實施例所詳述界定一第一平面,第一平面係從由第二足板體部1031的骨附接部分1036的面骨表面1040所界定之第二平面呈現偏移(角度、線性、抑或兩者)。如圖所示,面骨表面1370係面對套筒1098的第二(遠)端1117,且頂表面1372面對第一(近)端1115。將瞭解:在使用中,面骨及頂表面1370及1372可反轉以適應一患者的特定需求及解剖結構。鉸鍊1374係容許骨附接部分1366繞次級軸線1380旋轉,俾可調整第一及第二平面的定向。
第一足板致動器附接部分1364係具有一體部1320,體部1320可包括一第一端1322、一第二端1324 及一從第一端1322延伸至第二端1324之中間部分1326。第一端1322係將致動器附接部分1364附接及固接至致動器1090。如圖所示,第一端1322可包括一孔徑1328,孔徑1328沿著中央軸線1093延伸經過體部1320的第一端1322。孔徑1328可組構為被設定尺寸及定形,俾使第一端1322可被可滑地接合及固接至套筒1098。孔徑1328可為圓形或替代性地,孔徑1328可為圓形以外的一形狀,譬如包括至少一平坦表面的形狀。孔徑1328的形狀可對應於套筒1098的外表面1116,套筒1098的外表面1116可具有一對應的平坦部,藉此防止第一足板體部1063繞中央軸線1093相對於套筒1098旋轉。
第二端1324將致動器附接部分1364附接及固接至鉸鍊1374的一連接構件1376。如圖所示,第二端1324可包括一孔徑1330,孔徑1330沿著次級軸線1380延伸經過體部1320第二端1324。孔徑1330可組構為被設定尺寸及定形,俾使鉸鍊1374可被可滑地接合及固接至致動器附接部分1364。孔徑1330可為圓形以容許連接構件1376在孔徑1330內繞次級軸線1380旋轉。替代性地,孔徑1330可為圓形以外的一形狀,譬如包括至少一平坦表面的形狀。孔徑1330的形狀可對應於連接構件1376的形狀,連接構件1376可具有一對應的平坦部,藉此防止連接構件1376在孔徑1330內繞次級軸線1080旋轉。孔徑1330及連接構件1376可各為平 順狀使其藉由干涉配合被配合在一起。替代性地,孔徑1330及連接構件1376可包括對應的螺紋,對應的螺紋係接合以將孔徑1330及連接構件1376相對於彼此固接。
中間部分1326可包括一軸1328,軸1328從第一端1322延伸至第二端1324並提供中央軸線1093與次級軸線1380之間的一垂直分離G。軸1328可為實心或替代性為中空使得施加至軸1328的力會造成軸扭曲。軸1328的扭曲可經由骨附接部分1366繞與縱向方向L平行的一軸線之旋轉而對於骨附接部分1366提供可調整性。在另一實施例中,中間部分1326可包括與如參照早先實施例描述於上文的柱1076及接收套筒1080相類似之一柱及接收套筒。
如圖所示,鉸鍊1374可包括一連接構件1376及一延伸構件1378。如圖所示,連接構件1376可具有一擴張部分1382及一減縮部分1384。延伸構件1378可包括一擴張部分1386、一減縮部分1388及一沿著次級軸線1380延伸至擴張部分1386內之開孔1390。連接構件1376的擴張部分1382係組構為配合在孔徑1330內。減縮部分1384組構為配合在開孔1390內以固接連接構件1376及延伸構件1378。延伸構件1378的減縮部分1388係組構為接收骨附接部分1366。
如圖所示,在圖示實施例中,鉸鍊1374將骨附接部分1366附接至致動器附接部分1364使得骨附接部分 1366可繞次級軸線1380旋轉。可使用不同接合及結構來達成此可旋轉關係。譬如,骨附接部分1366可被旋轉性鎖固至延伸構件1378,延伸構件1378可被可旋轉地連接至連接構件1376,且連接構件1376可被旋轉性鎖固至致動器附接部分1364。替代性地,骨附接部分1366可相對於鉸鍊1374旋轉,同時連接構件1376、延伸構件1378及致動器附接部分1364皆相對於彼此旋轉性鎖固。在另一替代方式中,骨附接部分1366、連接構件1376、及延伸構件1378可皆相對於彼此旋轉性鎖固,同時連接構件1376可相對於致動器附接部分1364旋轉。此外,鉸鍊1374雖顯示成包括多重的構件,鉸鍊1374可為具有一恆定抑或可變直徑的單一構件,使得鉸鍊1374可在一端被固接至孔徑1330且在另一端被固接至骨附接部分1366。
骨附接部分1366可包括一接合構件1392及一骨耦合部分1394。接合構件1392可包括一組構為被固接至鉸鍊1374之孔徑1396。骨耦合部分1394包括被組構為一骨接觸表面之面骨表面1370,其形成第二平面,第二平面如上述可繞次級軸線1380旋轉以改變面骨表面1370的第二平面相對於牽引器1020其他元件之角度定向。如上述骨附接部分1366的角度可調整性可在手術中用來修復一過度拱起的上顎骨。
參照圖28A至28B,牽引器1020的另一實施例可包括第二足板1030、及各如上文所詳述(及圖18A所示) 的致動器1090。牽引器1020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一足板1460及一可旋轉地附接第一及第二足板1460及1030之鉸鍊1474,使得第一及第二足板1460及1030可相對於彼此繞一樞轉軸線P作角度調整。
第一足板1460包括一第一足板體部1463,第一足板體部1463具有一鉸鍊附接部分1464及一骨附接部分1466。第一足板體部1463可與第一足板體部1263類似地被組構(請見圖25A)。如同圖示實施例所示,第一足板1460未必包括一可被彎折作為鉸鍊之鉸鍊體部1290(如圖25A所示)。在另一實施例中,如本文所述的第一足板之任一者、例如第一足板1060或1260係可取代第一足板1460。
鉸鍊1474可包括一第一鉸鍊構件1476及一第二鉸鍊構件1478,例如一對應的公與母構件。第一鉸鍊構件1476係組構為固接至致動器1090,且第二鉸鍊構件1478組構為固接至第一足板體部1463且旋轉性附接至第一鉸鍊構件1476,使得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476及1478可繞樞轉軸線P相對於彼此旋轉。
第一鉸鍊構件1476可包括一致動器附接部分1477及一從致動器附接部分1477延伸出之樞轉軸1480。如圖示實施例中所示,致動器附接部分1477可與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類似地被組構(並運作)以將第一鉸鍊構件1476固接至致動器1090。樞轉軸1480係界定一外維度、例如一外直徑D6,以及一其中使外直徑D6相對 於樞轉軸1480其餘部分縮減之頸狀部分1482。
第二鉸鍊構件1478可包括一足板附接部分1484、一樞轉軸接收部分1486、及一從足板附接部分1484延伸至樞轉軸接收部分1486之轉折部分1488。如圖示實施例中所示,足板附接部分1484係組構為與上文所詳述的致動器附接部分1477及致動器1090類似地被固接至鉸鍊附接部分1464,以將第二鉸鍊構件1478固接至第一足板體部1463。
樞轉軸接收部分1486包括一被組構為接收樞轉軸1480之孔徑1490。樞轉軸接收部分1486可進一步包括一軸向鎖固機構,例如一銷孔1492及一鎖固銷1494,其被組構為將樞轉軸1480軸向地扣持於孔徑1490內。一旦樞轉軸1480被定位於孔徑1490內使得頸狀部分1482對準於銷孔1492,鎖固銷1494可被插過銷孔1492且被定位為至少部份位於頸狀部分1482內,使得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476及1478軸向固接至彼此俾以防止在平行於縱向軸線L的一方向之相對平移,而未限制(或致能)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476及1478繞樞轉軸線P的相對旋轉。
第二鉸鍊構件1478可進一步包括一旋轉性鎖固機構,例如具有對應螺紋之一固定螺絲1496及凹部1498。一旦第一足板體部1463已繞樞轉軸線P被置於一所欲定向,固定螺絲1496可被插入凹部1498中直到固定螺絲1496抵靠於樞轉軸1480為止。固定螺絲1496 可隨後被上緊直到將足以使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476及1478相對於彼此旋轉性固接的一力施加抵住樞轉軸1480為止,使得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476及1478無法相對於彼此繞樞轉軸線P旋轉。
轉折部分1488界定一維度,其包括一長度L9(沿著與側向軸線A平行的一方向所測量)、一高度H3(沿著與縱向軸線L平行的一方向所測量)、及一寬度W2(沿著與橫向軸線T平行的一方向所測量)。長度L9、高度H3、及寬度W2各可改變以提供第一鉸鍊構件1476的致動器附接部分1477及鉸鍊附接部分1464之間的一偏移,其轉而可提供第一足板1460及第二足板1030之間的一偏移。
參照圖29A及29B,在另一實施例中,牽引器1020可包括第一足板1460、第二足板1030、及致動器1090,其各如同上文所詳述(且顯示於圖28A)。牽引器1020可進一步包括一可旋轉地附接第一及第二足板1460及1030之鉸鍊1574,使得第一及第二足板1460及1030可相對於彼此繞一樞轉軸線P作角度調整。
鉸鍊1574可包括一第一鉸鍊構件1576及一第二鉸鍊構件1578。如圖示實施例所示,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576及1578可包括對應的公及母構件。第一鉸鍊構件1576組構為被固接至致動器1090,且第二鉸鍊構件1578組構為被固接至第一足板體部1463且旋轉性附接至第一鉸鍊構件1576使得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576及 1578可繞樞轉軸線P相對於彼此旋轉。除了下述差異外,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576及1578可具有與如上述(請見圖28A)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476及1478相類似的一結構(及功能)。
第一鉸鍊構件1576可包括一致動器附接部分1577及一從致動器附接部分1577延伸出之樞轉軸1580。如圖示實施例中所示,致動器附接部分1577可與如上文所詳述的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及1477)類似地被組構(並運作)以將第一鉸鍊構件1576固接至致動器1090。樞轉軸1580係界定一具有外直徑D7的頸1582,及一具有比外直徑D7更大的外直徑D8之頭1583。
第二鉸鍊構件1578可包括一樞轉軸接收部分1586,樞轉軸接收部分1586包括一被組構為接收頭1583之孔徑1590(在結構及功能上類似於圖28B所示的孔徑1490)、及一軸向鎖固機構,例如一銷孔1592及一鎖固銷1594,其被組構為將樞轉軸1580軸向地扣持於孔徑1590內。一旦樞轉軸1580被定位於孔徑1590內使得頸1582對準於銷孔1592,鎖固銷1594可被插過銷孔1592且被定位為與頸1582相鄰,使得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576及1578軸向固接至彼此俾以藉由鎖固銷1594與樞轉軸1580之間的干涉來防止在平行於縱向軸線L的一方向之相對平移。在圖示實施例中,頭1583及孔徑1590形成一球及承窩接頭,其能夠使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576及1578相對於彼此繞樞轉軸線P(顯示 成平行於縱向軸線L)旋轉,暨有限的通用可調整性,例如繞平行於側向軸線A及橫向軸線T的軸線或由側向軸線A及橫向軸線T所界定的一平面上之任何其他軸線之相對旋轉。
第二鉸鍊構件1578可進一步包括一旋轉性鎖固機構,例如具有對應螺紋之一固定螺絲1596及凹部1598。旋轉性鎖固機構可包括與如上文參照圖28A至28B所述的旋轉性鎖固機構相類似之一結構(及功能)。一旦第一足板1460已繞樞轉軸線P被置於一所欲定向,固定螺絲1596可被插入凹部1598中直到固定螺絲1596抵靠於樞轉軸1580、例如頭1583為止。固定螺絲1596可隨後被上緊直到將足以使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576及1578相對於彼此旋轉性固接的一力施加抵住樞轉軸1580為止,使得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576及1578無法相對於彼此繞樞轉軸線P或由側向軸線A及橫向軸線T所界定的平面上之任何其他軸線作旋轉。
參照圖28A至29B,如圖29A及29B所示的牽引器1020具有與圖28A至28B所示的牽引器1020相類似之一結構及功能,其顯著差異詳述於上文。一顯著差異係包括樞轉軸1480及1580的形狀。圓柱形樞轉軸1480(如圖28A至28B所示)能夠使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476及1478繞單一軸線、例如繞樞轉軸線P相對旋轉。樞轉軸1580的球形(或圓形)頭1583(如29A至29B圖所示)能夠使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576及1578繞樞轉軸 線P作相對旋轉暨繞由側向軸線A及橫向軸線T所界定的平面內之額外軸線作有限旋轉。
參照圖30A及30B,在另一實施例中,牽引器1020可包括各如上文所詳述(且顯示於圖28A)之第一足板1460、第二足板1030、及致動器1090。牽引器1020可進一步包括一鉸鍊1674,鉸鍊1674旋轉性附接第一及第二足板1460及1030使得第一及第二足板1460及1030可相對於彼此繞一樞轉軸線P作角度調整。
鉸鍊1674可包括一第一鉸鍊構件1676及一第二鉸鍊構件1678,例如一對應的母及公構件。第一鉸鍊構件1676組構為被固接至致動器1090,且第二鉸鍊構件1678組構為被固接至第一足板1460且旋轉性附接至第一鉸鍊構件1676,使得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676及1678可繞樞轉軸線P相對於彼此旋轉。
第一鉸鍊構件1676可包括一致動器附接部分1677及一從致動器附接部分1677延伸出之樞轉軸接收部分1686。如圖示實施例中所示,致動器附接部分1677可與如上文所詳述的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及1477)類似地被組構(並運作)以將第一鉸鍊構件1676固接至致動器1090。
第二鉸鍊構件1678可包括一足板附接部分1684、一樞轉軸1680、及一從足板附接部分1684延伸至樞轉軸1680之轉折部分1688。如圖示實施例中所示,足板附接部分1684係組構為被固接至第一足板1460的鉸鍊 附接部分1464(類似於如上文詳述之致動器附接部分1677及致動器1090),以將第二鉸鍊構件1678固接至第一足板1460。樞轉軸1680界定一具有外直徑D9之頸1682,及一具有比外直徑D9更大的外直徑D10之頭1683。如圖所示,樞轉軸1680可在平行於側向軸線A的一方向延伸遠離轉折部分1688。
第一鉸鍊構件1676的樞轉軸接收部分1686可進一步包括一軸向鎖固機構,例如一銷孔1692及一鎖固銷1694,其組構為將樞轉軸1680至少部份地軸向扣持在樞轉軸接收部分1686的一孔徑1690內。一旦樞轉軸1680被定位於孔徑1690內使得頸1682對準於銷孔1692,鎖固銷1694可被插過銷孔1692且與頸1682相鄰,使得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676及1678軸向固接至彼此俾藉由頭1683與鎖固銷1694之間的干涉來防止平行於側向軸線A的一方向之相對平移。頭1683及孔徑1690形成一球及承窩接頭,其能夠使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676及1678相對於彼此繞顯示成平行於側向軸線L的樞轉軸線P作旋轉,暨為有限的通用可調整性,例如繞平行於側向軸線L及橫向軸線T的軸線或由縱向軸線L及橫向軸線T所界定的一平面上之任何其他軸線之相對旋轉。
第二鉸鍊構件1678可進一步包括一旋轉性鎖固機構,例如具有對應螺紋之一固定螺絲1696及凹部1698。旋轉性鎖固機構可包括與如上文參照圖28A至 28B所述的旋轉性鎖固機構相類似之一結構(及功能)。一旦第一足板1460已繞樞轉軸線P被置於一所欲定向,固定螺絲1696可被插入凹部1698中且直到固定螺絲1696抵靠於樞轉軸1680、例如頭1683為止。固定螺絲1696可隨後被上緊以將足以使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676及1678相對於彼此旋轉性固接的一力施加抵住樞轉軸1680,使得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676及1678無法相對於彼此繞樞轉軸線P或由縱向軸線L及橫向軸線T所界定的平面上之任何其他軸線作旋轉。
參照圖29A至30B,如圖30A及30B所示的牽引器1020具有與圖29A至29B所示的牽引器1020相類似之一結構及功能,其顯著差異詳述於上文。一差異係包括樞轉軸1580及1680相對於牽引器1020其餘部分之定向。垂直定向的樞轉軸1580(在實質地平行於縱向軸線L的一方向延伸遠離致動器附接部分1577,如圖28A及28B所示)能夠使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576及1578繞單一軸線(其平行於縱向軸線L)相對旋轉、暨繞由側向軸線A及橫向軸線T所界定的一平面內之額外軸線作有限旋轉。水平定向的樞轉軸1680(在實質地平行於側向軸線A的一方向延伸遠離致動器附接部分1677,如圖30A及30B所示)能夠使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676及1678繞樞轉軸線P(其平行於側向軸線A)作相對旋轉、暨繞由縱向軸線L及橫向軸線T所界定的一平面內之額外軸線作有限旋轉。
參照圖31A及31B,在另一實施例中,牽引器1020可包括如上文所詳述之致動器1090以及第一及第二足板1460及1030、以及一鉸鍊1774,鉸鍊1774可旋轉地附接第一及第二足板1460及1030使得第一及第二足板1460及1030可相對於彼此繞一樞轉軸線P作角度調整。
鉸鍊1774可包括一第一鉸鍊構件1776及一第二鉸鍊構件1778,例如一對應的母及公鉸鍊構件。第一鉸鍊構件1776組構為被固接至致動器1090,且第二鉸鍊構件1778組構為被固接至第一足板1460且旋轉性附接至第一鉸鍊構件1776,使得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776及1778可繞樞轉軸線P相對於彼此旋轉。
第一鉸鍊構件1776可包括一致動器附接部分1777及一從致動器附接部分1777延伸出之樞轉軸接收部分1786。如圖所示,樞轉軸接收部分1786從致動器附接部分1777垂直往下地延伸(在實質地平行於縱向方向的一方向)並界定一被組構為部份地接收第二鉸鍊構件1778之凹部1790。在另一實施例中,樞轉軸接收部分1786可從致動器附接部分1777垂直往上延伸(如圖30A所示)。致動器附接部分1777可與如上文所詳述的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類似地被組構(並運作)以將第一鉸鍊構件1776固接至致動器1090。
第二鉸鍊構件1778可包括一足板附接部分1784、一樞轉軸1780、及一從足板附接部分1784延伸至樞轉 軸1780之轉折部分1788。如圖示實施例中所示,足板附接部分1784係組構為被固接至第一足板1460的鉸鍊附接部分1464(類似於致動器附接部分1777及致動器1090,如上文詳述),以將第二鉸鍊構件1778固接至第一足板1460。樞轉軸1780界定一具有一內孔徑1785之頭1783。在一實施例中,內孔徑1785可垂直地、或在平行於縱向軸線L的一方向延伸經過頭1783。在另一實施例中,內孔徑可在相對於縱向軸線L呈角度偏移的一方向上延伸經過頭1783。
第一鉸鍊構件1776的樞轉軸接收部分1786可進一步包括一軸向鎖固機構,例如一銷孔1792及一鎖固銷1794,其組構為將樞轉軸1780軸向扣持在樞轉軸接收部分1786的凹部1790內。一旦樞轉軸1780被定位於孔徑1790內使得頭1783的內孔徑1785對準於銷孔1792,則鎖固銷1794可被插過銷孔1792且定位於內孔徑1785內,使得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776及1778被軸向地固接於彼此,藉此將頭1783扣持於凹部1790內同時能夠使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776及1778相對於彼此繞樞轉軸線P旋轉。
在一實施例中,鎖固銷1794及內孔徑1785組構成鎖固銷1794及內孔徑1785由一間隙配合所附接。內孔徑1785與鎖固銷1794之間的間隙配合能夠使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776及1778之間在一平行於側向軸線A的方向上具有一限量的相對平移、暨繞與樞轉軸線P呈 角度偏移的軸線之一限量的相對旋轉(或肘動(toggling))。在另一實施例中,內孔徑1785可界定一沙漏形,故當鎖固銷1794被插入內孔徑1785時,藉由內孔徑1785的最窄部分來防止第一鉸鍊構件1776相對於第二鉸鍊構件1778在與側向軸線A平行的一方向上平移,同時能夠具有繞與樞轉軸線P呈角度偏移的軸線之一限量的相對旋轉(或肘動)。在另一實施例中,內孔徑1785在形狀上對應於鎖固銷1794故防止第一鉸鍊構件1776相對於第二鉸鍊構件1778在與側向軸線A平行的一方向之平移並且防止繞與樞轉軸線P呈角度偏移的軸線之所有相對旋轉(或肘動)。
如上述其他實施例所描述,第一鉸鍊構件1776可包括一旋轉性鎖固機構,例如一固定螺絲1796及對應的凹部1798。一旦第一足板1460已被置於一所欲定向,固定螺絲1796可被插入凹部1798中且被上緊抵住頭1783使得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776及1778相對於彼此被旋轉性固接。在一實施例中,旋轉性鎖固機構可進一步包括一碟1797,碟1797具有一對應於頭1783形狀的凹形表面1779。碟1797可被放置於固定螺絲1796與頭1783之間,其中凹形表面1799面對頭1783。 當固定螺絲被上緊時,凹形表面1799及頭1783的對應形狀可提供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776及1778的一更好配合及固接。如圖31A及31B所示的牽引器1020具有與如圖30A及30B所示的牽引器1020相類似之一結構 及功能,其顯著差異詳述於上文。
參照圖31A至32B,如圖32A及32B所示的牽引器1020具有與圖31A及31B所示的牽引器1020相類似之一結構及功能,其顯著差異詳述於下文。一顯著差異係包括內孔徑1785在鉸鍊1774的頭1783內之定向。如圖32A及32B所示,內孔徑1785可被水平地定向使得內孔徑1785在實質平行於橫向軸線T的一方向延伸經過頭1783。此外,銷孔1792亦被水平地定向俾當內孔徑1785對準於銷孔1792時,鎖固銷1794可被插過內孔徑1785及銷孔1792兩者,故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776及1778相對於彼此被軸向固接及旋轉性耦合。如圖所示,在圖32A及32B所示的牽引器1020中,內孔徑1785及鎖固銷1794的水平定向及間隙配合係使得第一及第二鉸鍊構件1776及1778能夠繞樞轉軸線P(其平行於橫向軸線T)相對旋轉,暨繞由側向軸線A及縱向軸線L所界定的一平面內之額外軸線作有限旋轉。
參照圖33,在另一實施例中,牽引器1020可包括一致動器1090、一第一足板1860、一第二足板1830、及一鉸鍊1874,鉸鍊1874旋轉性附接第一及第二足板1860及1830使得第一足板1860可相對於第二足板1830繞一樞轉軸線P作角度調整。
鉸鍊1874可包括一鉸鍊間隔構件1876及一銷1878。鉸鍊間隔構件1876如圖示實施例所示具有一致 動器附接部分1880及一第一足板附接部分1882。鉸鍊間隔構件1876進一步界定沿著平行於縱向軸線L的一方向從致動器附接部分1880至第一足板附接部分1882所測量之一高度H4。
高度H4界定第一足板1860及第二足板1830之間的一垂直間隙(或偏移),可以選擇具有一所欲高度H4的一鉸鍊間隔構件1876為基礎來調整垂直間隙(或偏移)。致動器附接部分1880可以與如上文所詳述的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相類似地被組構(及運作)以將鉸鍊間隔構件1876固接至致動器1090。在另一實施例中,鉸鍊間隔構件1876可與致動器1090呈一體性或單體性。第一足板附接部分1882包括一筒夾構件1884且界定一內孔徑1886。
第一足板1860包括一骨附接部分1866及一鉸鍊附接部分1868。鉸鍊附接部分1868界定一內孔徑(未圖示)。筒夾構件1884可藉由將銷1878插入筒夾構件1884的內孔徑1886而從一解鎖組態擴張至一鎖固組態。在解鎖組態中,鉸鍊附接部分1868的內孔徑係組構為滑動於筒夾構件1884上方使得筒夾構件1884至少部份地配置於鉸鍊附接部分1868的內孔徑內。因此,在解鎖組態中,鉸鍊附接部分1868及筒夾構件1884組構為在與縱向軸線L平行的一方向上相對於彼此平移。
銷1878可被插入筒夾構件1884的內孔徑1886內而造成筒夾構件1884擴張成鎖固組態。在鎖固組態 中,防止鉸鍊附接部分1868及筒夾構件1884在平行於縱向軸線L的一方向相對於彼此平移(或軸向地鎖固),同時仍能夠使鉸鍊附接部分1868及筒夾構件1884繞樞轉軸線P作相對旋轉。在另一實施例中,銷1878插入筒夾構件1884的內孔徑1886之作用係造成筒夾構件1884擴張成鎖固組態,故防止鉸鍊附接部分1868及筒夾構件1884繞樞轉軸線P作相對旋轉(使得筒夾構件1884及鉸鍊附接部分1868被旋轉性鎖固)。在一實施例中,銷1878可在鎖固組態中從筒夾構件1884的內孔徑1886移除。在另一實施例中,銷1878在鎖固組態中不可從筒夾構件1884的內孔徑1886移除。
參照圖33至34B,如圖34A及34B所示的牽引器1020具有與圖33所示的牽引器1020相類似之一結構及功能,其顯著差異詳述於下文。一顯著差異在於:如圖34A及34B所示之牽引器1020包括一將第一足板1860連接至致動器1090(使得第一足板1860可繞一第一樞轉軸線P’旋轉)之第一鉸鍊1874’、及一將第二足板1830連接至致動器1090(使得第二足板1830可繞一第二樞轉軸線P”旋轉)之第二鉸鍊1874”。
第二鉸鍊1874”可包括一鉸鍊間隔構件1876”及一銷1878”。鉸鍊間隔構件1876”如圖示實施例所示具有一致動器附接部分1834及一第二足板附接部分1836。致動器附接部分1834可與(如上文所詳述的)致動器附接部分1034相類似地被組構(及運作)以將鉸鍊間隔構 件1876”固接至致動器1090。第二足板附接部分1836(其界定一內孔徑1840)暨第二足板1830可與如上文所詳述的第一足板附接部分1882及第一足板1860相類似地被組構(及運作)。
鉸鍊間隔構件1876”進一步沿著平行於縱向軸線L的一方向從致動器附接部分1834至第二足板附接部分1836界定所測量之一高度H5。高度H4及高度H5的差異係界定在第一足板1860及第二足板1830之間的一垂直間隙(或偏移),可以選擇具有所欲高度H4及H5的一鉸鍊間隔構件1876’及1876”為基礎來調整垂直間隙(或偏移)。
參照圖34A至35B,如圖35A及35B所示的牽引器1020具有與圖34A及34B所示的牽引器1020相類似之一結構及功能,其顯著差異詳述於下文。一顯著差異在於:如圖35A及35B所示的銷1878’及1878”係為撓性或彎折。另一差異係包括:圖35A及35B所示的牽引器1020具有至少一鎖固機構,例如一固定螺絲1896’及一對應的凹部1898’。如圖示實施例中所示,第一鉸鍊1874’包括一具有一固定螺絲1896’及對應的凹部1898’之第一鎖固機構,且第二鉸鍊1874”包括一具有一固定螺絲1896”及對應的凹部1898”之第二鎖固機構。
一旦銷1878’已被插入筒夾構件1884’的內孔徑1886’內而造成筒夾構件1884’擴張成鎖固組態,則第一 鎖固機構可接合銷1878’以將銷1878’在筒夾構件1884’內扣持就位。如圖所示,固定螺絲1896’可被插入對應的凹部1898’內直到固定螺絲1896’抵靠銷1878’為止,藉此將銷1878’軸向地鎖固就位,使得銷1878’無法從筒夾件1886’的內孔徑1884’被移除。
撓性或彎折的銷1878’及1878”能夠定位銷1878’及1878”藉以組構固定螺絲1896’及1896”以軸向地鎖固銷1878’及1878”而防止銷1878’及1878”從各別筒夾件1884’及1884”的各別內孔徑1886’及1886”移除。牽引器1020已植入之後,固定螺絲1896’及1896”可後續在一內口腔中被一外科醫師所解鎖,而容許銷1878’及1878”被移除且隨後從牽引器1020被分離。一旦銷1878’及1878”已被移除,諸如致動器1090及鉸鍊1874’及1874”等牽引器1020的部分可隨後在內口腔中從第一及第二足板1860及1830藉由下方拉取被移除而無第二切口。這可只留下第一及第二足板1860及1830暫時性抑或永久性附接至患者。
參照圖36A及36B,牽引器1020可包括一致動器1090、一第一足板1960、一第二足板1930、一將第一足板1960連接至致動器1090(使得第一足板1860可繞一第一樞轉軸線P’旋轉)之第一鉸鍊1974、及一將第二足板1930連接至致動器1090(使得第二足板1830可繞一第二樞轉軸線P”旋轉)之第二鉸鍊1986。
第一鉸鍊1974如圖示實施例所示係包括一第一鉸 鍊體部1976及至少一銷1978。鉸鍊體部1976包括一致動器附接部分1980及一第一足板附接部分1982。致動器附接部分1980可與致動器附接部分1064(如上文所詳述)相類似地被組構(及運作),以將第一鉸鍊1974固接至致動器1090。第一足板附接部分1982界定至少一銷孔1984,至少一銷孔1984組構為接收至少一銷1978。
第一足板1960包括一骨附接部分1966及一鉸鍊附接部分1968。鉸鍊附接部分1968界定至少一銷孔1970,至少一銷孔1970組構為接收至少一銷1978。當鉸鍊體部1976的銷孔1984及第一足板1960的銷孔1970對準時,銷1978可被插過銷孔1984及1970,使得第一足板1960可相對於鉸鍊體部1976繞銷1976且繞樞轉軸線P’旋轉。
第二鉸鍊1986可包括一鉸鍊體部1988及至少一銷1990。鉸鍊體部1988如圖示實施例中所示係具有一致動器附接部分1992及一第二足板附接部分1994。致動器附接部分1992可與致動器附接部分1034(如上文所詳述)類似地被組構(及運作),以將鉸鍊體部1988固接至致動器1090。第二足板附接部分1994界定至少一銷孔1996,至少一銷孔1996組構為接收至少一銷1990。
第二足板1930包括一骨附接部分1936及一鉸鍊附接部分1938。鉸鍊附接部分1938界定至少一銷孔1940,至少一銷孔1940組構為接收銷1990。當鉸鍊體部1988的銷孔1996及第一足板1930的銷孔1940對準 時,銷1990可被插過銷孔1996及1940,使得第二足板1930可相對於鉸鍊體部1988繞銷1990且繞樞轉軸線P”旋轉。
參照圖37A至37G,在一實施例中,牽引器1020可包括一旋轉性耦合至一足板(例如第一足板1060)之鉸鍊1074。牽引器1020可進一步包括一保持機構(例如一單向棘輪系統2100),其組構為容許第一足板1060繞樞轉軸線P在一方向、例如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作旋轉,同時防止繞樞轉軸線P在另一方向作旋轉。棘輪系統2100可包括一齒輪2102、一掣爪2104、及一銷2194。齒輪2102係包括複數個齒2106,各齒2106界定一前側2108及一背側2110。掣爪2104係包括一附接至牽引器1020之臂2112、及一組構以接合齒輪2102之梢端2114。梢端2114包括一前表面2116、一背表面2118、及一底表面2120。銷2194將棘輪系統2100連接在一起並界定樞轉軸線P。
圖37B顯示齒輪2106可與骨附接部分1066呈整體性或一體性。熟習該技術者瞭解當然可能具有一替代性配置。鉸鍊1074的一側之上及下凸緣2150及2152係從鉸鍊1074另一側擷取齒輪2106於一中央囊袋2154內。一穿過齒輪2106之中央孔徑2122係擷取一銷2194,銷2194穿過凸緣2150及2152的銷孔2156。銷2194將骨附接部分1066緊固至致動器接合部分1064,使得一者可相對於另一者繞樞轉軸線P旋轉而不在縱 向、側向或橫向方向分離。
參照圖37A及圖37C至G,掣爪2104譬如由雷射熔接所附接。掣爪臂2112係從用於連接周圍的凸緣2150及2152之一壁的一外表面上之一連接點徑向地延伸至一配置為與齒輪2102齒接合之梢端2114。在一實施例中,梢端係界定與齒2106接合之單一突件。突件具有前表面2116、背表面2118、底表面2120。
在一替代性實施例(未圖示)中,掣爪2104位居中央囊袋2154中且身為延伸於上及下凸緣2150、2152之間從壁的內表面延伸之一突件或突件系列。如熟習該技術者將瞭解,當然可能具有掣爪2104及齒輪2102的其他配置。
如圖37C所示,掣爪2104的梢端2114被定位於一第一齒2106a的背側2110a與一第二齒2106b的前側2108b之間。齒輪2102在一例如逆時針等方向的旋轉係被掣爪2104梢端2114的前表面2116與齒輪2102齒2106a的背側2110a之間的干涉所阻絕。隨著第一足板1060在另一例如順時針(如圖37D所示)等方向旋轉,梢端2114的底表面2120沿著齒2106b的前側2108b騎行。旋轉可於順時針方向繼續直到梢端2114被定位於第二齒2106b的背側2110b與一第三齒2106c的前側2108c之間為止(如圖37E所示)。
在另一實施例中,保持機構可包括一雙向棘輪系統,雙向棘輪系統並未禁止繞樞轉軸線P在一方向作旋 轉、而是對於鉸鍊提供額外的摩擦,如此可容許更良好地控制各別第一或第二足板1060或1030繞樞轉軸線P之定向調整。
參照圖39A至40B,可使用銷的示範性實施例2500、2500’、2500”及2600作為圖28A至37E所示的牽引器1020之實施例的銷1494、1594、1694、1794、1878、1878’、1878”、1978、1990及2194。
參照圖39A至39D,銷2500、2500’、2500”可為一撓性銷,而得以易於拆裝牽引器1020。銷2500、2500’、2500”的撓性係由互鎖分段2501、2501’、2501”所提供。在圖39A及39B所示的互鎖分段2501中,互鎖係由相鄰互鎖元件的一組合所提供。該組合係由一鳩尾形突件及對應的鳩尾形凹部所提供。對於圖39C所示的互鎖分段2501’,互鎖元件是T形。對於圖39D所示的互鎖分段2501”,互鎖構件是淚滴形。在一實施例中,互鎖元件可由雷射切割形成。撓性銷2500、2500’及2500”各者之特色可如圖示般在於剛性段2502。剛性段2502位居銷主體部2504的相對端。提供剛性段2502以抵靠銷孔1492、1592、1692、1792、1886、1886’、1886”、1970、1984、2156的內表面並與其形成一干涉配合以在使用中將牽引器1020的可分離部件保持在一起。
參照圖40A及40B,一銷2600如圖示可具撓性藉此改良拆裝牽引器1020的容易度。銷2600可包括一線繞纜線繞纜芯。線繞纜線繞纜芯係為一在一核心2606 周圍形成有中央核心索2602、2604之多股線纜,其中內索2602為一譬如順時針等方向,而索2604在譬如逆時針等另一或相反方向包繞於中央核心索2602外圍。剛性段2608位居線繞纜2602、2604、2606的主體部2610之相對端。剛性段2608設置成抵靠孔1492、1592、1692、1792、1886、1886’、1886”、1970、1984、2156的內表面並與其形成一干涉配合。
在使用中,植入程序期間,銷2500、2500’、2500”及2600的撓性係容許一牽引器1020的一使用者、諸如一外科醫師將足板、例如第一及第二足板1060及1030附接於所欲區位,然後在原位藉由將銷2500、2500’、2500”及2600插入一孔1492、1592、1692、1792、1886、1886’、1886”、1970、1984、2156內以使足板連接在一起。當欲從患者移除牽引器1020時,由於銷2500、2500’、2500”及2600的撓性,一外科醫師可如熟習該技術者所瞭解般在一簡單程序中使銷2500、2500’、2500”從其在牽引器1020中的區位滑動。
參照圖20、23A至B以及38A至B,一固定總成可包括牽引器1020及一轉接器1400,轉接器1400係組構為將一致動力施加至致動器1090藉以造成第二足板體部1031如上述相對於第一足板體部1063沿著側向方向A平移。轉接器1400可組構為在一與工具介面1110依意願分隔任意距離之區位處接收致動力。因為轉接器1400互鎖於工具介面1110,致動力從轉接器 1400轉移至工具介面1110、且因此轉移至螺絲體部1097藉以旋轉螺絲1096。轉接器1400係可具有一近端1402,其包括一六角或其他類似的工具頭1404;一遠端1406,其包含一組構為接合工具介面1110的外表面1112之六角套筒1410;及一中間通用接頭1408,其組構為將一旋轉輸入從工具頭1404傳遞至六角套筒1410同時容納近與遠端1402與1406之間的不同角度。轉接器1400可組構為永久性附接至工具介面1110,且因此將在一牽引程序期間居留於患者口內。替代性地,轉接器1400可組構為暫時附接至工具介面1110,且因此將僅在實際致動程序期間被裝設及使用。轉接器1400同理可由各種其他暫時或永久性的配置組成,譬如,致動器1400可譬如包括一撓性桿附接件或一剛性轉接器。
參照圖18A至37G,牽引器1020亦可以一套件形式提供。套件可包括複數個第一及第二足板體部1063及1031與複數個致動器1090。套件可設有具有各種個別或類似的形狀、尺寸、螺絲孔數、材料或其他相干特徵構造之第二足板體部1031。同理,套件可設有具有各種個別或類似的形狀、尺寸、螺絲孔數、材料或其他相干特徵構造之第一足板體部1063。特別來說,複數個第一足板體部1063可各具有一不同尺寸的中間部分1065,故第一足板體部1063各者可提供骨附接部分1066與致動器接合部分1064之間的一不同偏移L8。此外,套件可設有複數個致動器1090,複數個致動器1090 各組構為提供一獨特的牽引長度。
雖已詳細描述本揭示,應瞭解:可在本文作出各種不同的變化、替代及更改而不脫離由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之本揭示的精神與範圍。並且,本揭示的範圍無意受限於說明書所描述的特定實施例。此外,雖然已參照上顎骨牽引及橫顎牽引手術,應瞭解牽引器1020及具鉸鍊的固定裝置1018可各使用在欲具有兩骨分段的線性分離及角度定向之任何情況中。如熟習該技術者易於從上述揭示所瞭解,根據本揭示可利用用於進行與本文所描述的對應實施例實質相同功能或達成實質相同結果之先前存在或稍後發展之事物、手段、方法、或步驟的製程、機具、製造、組成物。
1‧‧‧頭骨
2‧‧‧上顎骨
2a‧‧‧第一骨分段
2b‧‧‧第二骨分段
3‧‧‧上顎區
4‧‧‧牙齒
5‧‧‧頭骨1的剩餘部分
6,8,11‧‧‧切割線
7,9‧‧‧箭頭
12‧‧‧骨部分
13‧‧‧矢向切割線
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8,1018‧‧‧具 鉸鍊的固定裝置
19‧‧‧第一及第二固接元件20與22之間的最小間隙
20,1060,1260,1360,1460,1860,1960‧‧‧第一足板
21‧‧‧第一足板體部
22,1030,1830,1930‧‧‧第二足板
23‧‧‧第二足板體部
26,926‧‧‧調整部分
28,928‧‧‧固接部分
30,1084‧‧‧體部部分
32,932‧‧‧前表面
34‧‧‧後表面
36‧‧‧側表面
37‧‧‧頂側表面
38‧‧‧底側表面
40‧‧‧孔徑
41,241,341,441‧‧‧矩形板構件
42,142‧‧‧上表面
44‧‧‧下表面
46‧‧‧側壁
48,148‧‧‧開孔
50‧‧‧螺紋式孔徑
60,160,260,360,460,960‧‧‧接合元件
61,1074,1274,1374,1474,1574,1674,1774,1874‧‧‧鉸鍊
62,162,262,362,462,962‧‧‧軸構件
63,163,263,363,463,963‧‧‧縱向軸線
64,164,264,364,464,964‧‧‧第一端
65‧‧‧可變間隔件
66,166,266,366,466,966‧‧‧第二端
67,167,267,367,467,967‧‧‧體部
68‧‧‧接合元件60的外表面
70‧‧‧接合元件60的外表面68的螺紋
80‧‧‧間隔件
82‧‧‧前端
84‧‧‧後端
86‧‧‧體部
88‧‧‧外表面
90‧‧‧頭
90,1490,1590,1690‧‧‧孔徑
141,541‧‧‧板構件
168,268,368,468,968‧‧‧外表面
270,370‧‧‧第一螺紋式部分
272,372‧‧‧第二螺紋式部分
274,374‧‧‧非螺紋式部分
376,476‧‧‧經擴張部分
378,478‧‧‧第一側壁
380,480‧‧‧第二側壁
382,482‧‧‧外壁
470‧‧‧第一非螺紋式部分
472‧‧‧第二非螺紋式部分
490‧‧‧第一頭
492‧‧‧第二頭
540‧‧‧開孔
641,741‧‧‧L形板構件
841‧‧‧S形板構件
970‧‧‧螺紋
1020‧‧‧牽引器
1031,1331‧‧‧第二足板體部
1032‧‧‧第二足板體部1031的螺絲孔
1034,1064,1264,1364,1477,1577,1677,1777,1834,18 80,1980,1992‧‧‧致動器附接部分
1036,1066,1266,1366,1866,1936,1966‧‧‧骨附接部分
1040,1070,1270,1370‧‧‧面骨表面
1042‧‧‧頂表面
1044‧‧‧螺紋式孔徑
1046‧‧‧套筒接合部分
1048‧‧‧降低厚度或“頸狀”部分
1061‧‧‧第三牽引器
1062,1262,1362‧‧‧螺絲孔
1063,1263,1363,1463‧‧‧第一足板體部
1065‧‧‧實質水平的中間部分
1068‧‧‧第一足板體部1063的孔徑
1072,1372‧‧‧頂表面
1076‧‧‧柱
1077‧‧‧附接端
1078‧‧‧柱螺紋
1079‧‧‧自由端
1080‧‧‧接收套筒
1082‧‧‧內部螺紋
1086‧‧‧開孔
1090‧‧‧致動器
1092‧‧‧致動器1090的近調整端
1093‧‧‧致動器1090中央軸線
1094‧‧‧第二或遠端
1096‧‧‧螺絲
1097‧‧‧螺絲體部
1098‧‧‧套筒
1100‧‧‧遠軸部分
1102‧‧‧外部螺紋
1104‧‧‧中間軸部分
1106‧‧‧近調整端
1108‧‧‧螺絲1096的調整端
1110‧‧‧工具介面
1112‧‧‧有鍵式外表面
1114‧‧‧套筒1098的體部
1115‧‧‧套筒1098的第一(近)端
1116‧‧‧套筒1098遠端1117的外表面
1117‧‧‧套筒1098的第二(遠)端
1118‧‧‧體部1114的內孔徑
1120‧‧‧近腔穴部分
1122‧‧‧遠腔穴部分
1123‧‧‧套筒1096的螺紋
1124‧‧‧軸環
1126‧‧‧銷
1128,1130,1492,1592,1692,1792,1886,1886’,1886”, 1940,1970,1984,1996,2156‧‧‧銷孔
1132‧‧‧凹陷
1134‧‧‧通路
1140‧‧‧螺絲蓋
1142‧‧‧螺紋式部分
1144,1583,1683,1783‧‧‧頭
1216‧‧‧套筒
1290,1988‧‧‧鉸鍊體部
1292‧‧‧間隙
1294‧‧‧實質垂直部分
1296‧‧‧實質水平部分
1320‧‧‧體部
1322‧‧‧第一端
1324‧‧‧第二端
1326‧‧‧中間部分
1328,1330‧‧‧孔徑
1376‧‧‧連接構件
1378‧‧‧延伸構件
1380‧‧‧次級軸線
1382,1386‧‧‧擴張部分
1384,1388‧‧‧減縮部分
1390‧‧‧開孔
1392‧‧‧接合構件
1394‧‧‧骨耦合部分
1396‧‧‧孔徑
1400‧‧‧轉接器
1402‧‧‧近端
1404‧‧‧工具頭
1406‧‧‧遠端
1408‧‧‧中間通用接頭
1410‧‧‧六角套筒
1464,1868,1938,1968‧‧‧鉸鍊附接部分
1466‧‧‧骨附接部分
1476,1576,1676,1776,1976‧‧‧第一鉸鍊構件
1478,1578,1678,1778‧‧‧第二鉸鍊構件
1480,1580,1680,1780‧‧‧樞轉軸
1482‧‧‧頸狀部分
1484,1684,1784‧‧‧足板附接部分
1486,1586,1686,1786‧‧‧樞轉軸接收部分
1488,1688,1788‧‧‧轉折部分
1494,1594,1694,1794,1878,1878’,1878”,1978,1990, 2194,2500,2500’,2500”,2600‧‧‧銷
1496,1596,1696,1796,1896’,1896”‧‧‧固定螺絲
1498,1598,1698,1798,1898’‧‧‧凹部
1580,1680‧‧‧樞轉軸
1582,1682‧‧‧頸
1779‧‧‧凹形表面
1785‧‧‧內孔徑
1790‧‧‧凹部
1797‧‧‧碟
1836,1994‧‧‧第二足板附接部分
1874’,1974‧‧‧第一鉸鍊
1874”,1986‧‧‧第二鉸鍊
1876,1876’,1876”‧‧‧鉸鍊間隔構件
1882,1982‧‧‧第一足板附接部分
1884,1884’‧‧‧筒夾構件
2100‧‧‧單向棘輪系統
2102‧‧‧齒輪
2104‧‧‧掣爪
2106‧‧‧齒
2106a‧‧‧第一齒
2106b‧‧‧第二齒
2106c‧‧‧第三齒
2108‧‧‧前側
2108b‧‧‧第二齒2106b的前側
2108c‧‧‧第三齒2106c的前側
2110‧‧‧背側
2110a‧‧‧第一齒2106a的背側
2112‧‧‧掣爪臂
2114‧‧‧掣爪2104的梢端
2116‧‧‧突件前表面
2118‧‧‧突件背表面
2120‧‧‧突件底表面
2122‧‧‧中央孔徑
2150‧‧‧上凸緣
2152‧‧‧下凸緣
2154‧‧‧中央囊袋
2501,2501’,2501”‧‧‧互鎖分段
2502,2608‧‧‧剛性段
2504‧‧‧銷主體部
2602,2604,2606‧‧‧線繞纜
2610‧‧‧主體部
A‧‧‧側向方向
B‧‧‧垂直距離
C‧‧‧垂直距離
D1‧‧‧軸構件直徑
D2‧‧‧孔徑40直徑
D3‧‧‧外壁382直徑
D6‧‧‧樞轉軸1480外直徑
D7‧‧‧頸1582外直徑
D8‧‧‧頭1583外直徑
D9‧‧‧頸1682外直徑
D10‧‧‧頭1683外直徑
E‧‧‧垂直分離
F‧‧‧偏移
G‧‧‧中央軸線1093與次級軸線1380之間的垂直分離
H1,H2,H3,H4,H5‧‧‧高度
L‧‧‧縱向方向
L1‧‧‧軸構件162的長度
L2‧‧‧調整部分26的長度
L3‧‧‧沿著縱向方向L所測量之側壁46的相對側之間的距離
L4‧‧‧板構件長度
L5‧‧‧間隔件80的長度
L6‧‧‧致動器1090的長度
L7‧‧‧柱1076的完整長度
L8‧‧‧骨附接部分1066與致動器接合部分1064之間的不同偏移
L9‧‧‧長度
P‧‧‧樞轉軸線
P’‧‧‧第一樞轉軸線
P”‧‧‧第二樞轉軸線
T‧‧‧橫向軸線
W1,W2‧‧‧寬度
圖1A是一包括一上顎骨之習見頭骨的立體圖;圖1B是圖1A所示的頭骨之立體圖,其包括用於習見勒佛氏I型(Lefort 1)截骨術之引導線;圖1C是圖1A所示的頭骨之立體圖,處於習見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已經完成、上顎骨已經鞏固、且已連同一矢向分割截骨術進行一第二部份勒佛氏I型(Lefort I)截骨術之後;圖2A是圖1A所示的一頭骨之立體圖,處於已經連同一矢向分割完成一勒佛氏I型(Lefort 1)截骨術之後; 圖2B是圖2A所示的頭骨之立體圖,顯示根據一實施例所建構之一具鉸鍊的固定裝置,其根據一實施例在上顎骨上進行一經組合的上顎骨前進及上顎骨擴張程序之後被附裝至上顎骨;圖3A是根據一實施例之一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俯視平面圖,其包括一第一固定元件、一第二固定元件及一接合元件;圖3B是圖3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俯視平面圖;圖3C是圖3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俯視平面圖,顯示處於一角度偏移定向之第一固定元件及第二固定元件;圖4A是圖3A所示之第一固定元件之俯視平面圖;圖4B是圖3A所示之第一固定元件的前視圖;圖4C是圖3A所示之第一固定元件的側視圖;圖5A是圖3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俯視平面圖,其包括接合元件的另一實施例;圖5B是圖3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俯視平面圖,其包括接合元件的另一實施例;圖5C是圖3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俯視平面圖,其包括接合元件的另一實施例;圖5D是圖3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俯視平面圖,其包括接合元件的另一實施例;圖5E是圖3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俯視平 面圖,其包括接合元件的另一實施例;圖5F是圖3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俯視平面圖,其包括接合元件的另一實施例;圖6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俯視平面圖,其包括一第一固定元件、一第二固定元件及一接合元件;圖7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俯視平面圖,其包括一第一固定元件、一第二固定元件及一接合元件;圖8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俯視平面圖,其包括一第一固定元件、一第二固定元件及一接合元件;圖9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俯視平面圖,其包括一第一固定元件、一第二固定元件及一接合元件;圖10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俯視平面圖,其包括一第一固定元件、一第二固定元件及一接合元件;圖11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俯視平面圖,其包括一第一固定元件、一第二固定元件及一接合元件;圖12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俯視平面圖,其包括一第一固定元件、一第二固定元件及一接合元件; 圖13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俯視平面圖,其包括一第一固定元件、一第二固定元件及一接合元件;圖14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俯視平面圖,其包括一第一固定元件、一第二固定元件及一接合元件;圖15是圖14所示的第一固定元件及接合元件之立體圖;圖16A是根據另一實施例的圖3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俯視平面圖,其包括一對間隔件;圖16B是圖16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沿著線16B-16B之橫剖視圖;圖16C是圖16A所示的間隔件之立體圖;圖17是圖1A所示的頭骨之立體圖,顯示根據一實施例在上顎骨上於一經組合的上顎骨前進及上顎骨擴張程序期間被附裝至一上顎骨之根據一實施例所建構之一具鉸鍊的固定裝置;圖18A是根據一實施例之一具鉸鍊的固定裝置,其包括一具有一套筒及一螺絲之致動器、一第一足板、及一第二足板,其中顯示第一及第二足板處於第一角度定向;圖18B是圖18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立體圖,顯示第一及第二足板處於一第二角度定向;圖18C是圖18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側視 圖,其中顯示第一及第二足板處於第一角度定向;圖18D是圖18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後視圖,其中顯示第一及第二足板處於第一角度定向;圖18E是圖18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側視圖,其中顯示第一及第二足板處於第二角度定向;圖18F是圖18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後視圖,其中顯示第一及第二足板處於第二角度定向;圖19是圖18A所示之致動器的套筒之立體圖;圖20是圖18A所示之致動器的螺絲之立體圖;圖21A是圖18A所示之第二足板的立體圖,其包括一骨附接部分及一致動器接合部分;圖21B是圖18A所示之第二足板的後視圖;圖22是圖18A所示之第一足板的分解立體圖,其包括一骨附接部分、一致動器附接部分、及一鉸鍊;圖23A是圖18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橫剖視圖,顯示第一足板相對於第二足板位於一第一位置中;圖23B是圖18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橫剖視圖,顯示第一足板相對於第二足板位於一第二位置中;圖24是圖18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立體圖;圖25A是根據一實施例之圖17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立體圖,該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係包括一具有一 套筒及一螺絲之致動器、一第一足板、及一第二足板,其中顯示第一及第二足板處於第一角度定向;圖25B是圖25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另一立體圖,顯示第一及第二足板處於第一角度定向;圖25C是圖18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立體圖,其中顯示第一及第二足板處於第二角度定向;圖25D是圖25C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另一立體圖,其中顯示第一及第二足板處於第二角度定向;圖26A是圖25A所示之第二足板的後視圖;圖26B是圖25A所示之第二足板的側視圖;圖26C是圖25A所示之第二足板的立體圖;圖27A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圖17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立體圖,該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係包括一具有一套筒及一螺絲之致動器、一第一足板、及一第二足板,其中顯示第一及第二足板處於第一角度定向;圖27B是圖27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另一立體圖;圖27C是圖27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圖;圖27D是圖27C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沿著線27D-27D之橫剖視圖;圖28A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圖17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立體圖,該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係包括一致動器、一第一足板、一第二足板、及一將第一足板連接至 第二足板之鉸鍊;圖28B是圖28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立體圖;圖29A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圖17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立體圖,該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係包括一致動器、一第一足板、一第二足板、及一將第一足板連接至第二足板之鉸鍊;圖29B是圖29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立體圖;圖30A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圖17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立體圖,該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係包括一致動器、一第一足板、一第二足板、及一將第一足板連接至第二足板之鉸鍊;圖30B是圖30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立體圖;圖31A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圖17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立體圖,該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係包括一致動器、一第一足板、一第二足板、及一將第一足板連接至第二足板之鉸鍊;圖31B是圖31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立體圖;圖32A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圖17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立體圖,該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係包括一致動器、一第一足板、一第二足板、及一將第一足板連接至 第二足板之鉸鍊;圖32B是圖32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立體圖;圖33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圖17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立體圖,該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係包括一致動器、一第一足板、一第二足板、及一將第一足板連接至第二足板之鉸鍊;圖34A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圖17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立體圖,該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係包括一致動器、一第一足板、一第二足板、一第一鉸鍊、及一第二鉸鍊;圖34B是圖34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立體圖;圖35A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圖17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立體圖,該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係包括一致動器、一第一足板、一第二足板、一第一鉸鍊、及一第二鉸鍊;圖35B是圖35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立體圖;圖36A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圖17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立體圖,該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係包括一致動器、一第一足板、一第二足板、一第一鉸鍊、及一第二鉸鍊;圖36B是圖36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分解 立體圖;圖37A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圖17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近寫立體圖,該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係包括一具有一保持機構之鉸鍊,該保持機構包括一齒輪及一掣爪;圖37B是不具有掣爪之圖37A所示的保持機構之近寫立體圖;圖37C是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圖17所示的保持機構之俯視平面圖,保持機構處於一第一組態且包括一齒輪及一掣爪;圖37D是處於一第二組態之圖37B所示的保持機構之俯視平面圖;圖37E是處於一第三組態之圖37B所示的保持機構之俯視平面圖;圖37F是處於一分解組態之圖37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立體圖;圖37G是處於一配置組態之圖37F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立體圖;圖38A是配合使用圖18A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一致動器轉接器的分解立體圖;圖38B是圖38A所示的致動器轉接器之側視圖;圖39A顯示配合使用圖28A至圖37E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一銷的一實施例;圖39B顯示圖39A所示的銷之一可撓構件; 圖39C顯示圖39A所示的銷之另一實施例;圖39D顯示圖39A所示的銷之又另一實施例;圖40A顯示配合使用圖28A至圖37E所示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之一銷的一額外實施例;圖40B顯示圖40A所示的銷之實施例的剖視圖。

Claims (12)

  1. 一種牽引器,包含:一致動器,其包括一套筒及延伸至該套筒內的一螺絲,使得該螺絲相對於該套筒繞著沿一縱向方向定向的一中央軸線旋轉,該致動器相對於該縱向方向更包括一第一端及與該第一端相對之一第二端,使得該致動器界定沿該縱向方向由該第一端至該第二端所測量之一最大長度;一第一足板;一第一鉸鍊,連接該第一足板至該致動器,使得該第一足板相對於該致動器繞著一第一軸線旋轉,該第一軸線實質垂直於該中央軸線;一第二足板,在該縱向方向與該第一足板分隔;以及一第二鉸鍊,連接該第二足板至該致動器,使得該第二足板相對於該致動器繞著平行於該第一軸線之一第二軸線旋轉;其中該螺絲相對於該套筒繞著該中央軸線的旋轉造成該第二足板相對於該第一足板沿該縱向方向平移而沒有改變該致動器之該最大長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牽引器,其中該第一鉸鍊連接該第一足板至該致動器使得該第一足板被固接至該致動器,使得該第一足板相對於該致動器沿該縱向方向之運動被防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牽引器,其中該第一鉸鍊包括一第一鉸鍊體部及一第一銷,該第一鉸鍊體部界定一第一銷孔,其被組構為接收該第一銷,且該第一足板界定一第二銷孔,其被組構為接收該第一銷,使得當該第一銷孔對準於該第二銷孔時,該第一銷被組構為部份地插入該第一銷孔與該第二銷孔兩者內以連接該第一足板至該致動器,使得該第一足板相對於該致動器繞著該第一軸線旋轉。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牽引器,其中該第二鉸鍊包括一第二鉸鍊體部及一第二銷,該第二鉸鍊體部界定一第三銷孔,其被組構為接收該第二銷,且該第二足板界定一第四銷孔,其被組構為接收該第二銷,使得當該第三銷孔對準於該第四銷孔時,該第二銷被組構為部份地插入該第三銷孔與該第四銷孔兩者內以連接該第二足板至該致動器,使得該第二足板相對於該致動器繞著該第二軸線旋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牽引器,其中該第二鉸鍊包括一第二鉸鍊體部及一第二銷,該第二鉸鍊體部界定一第三銷孔,其被組構為接收該第二銷,且該第二足板界定一第四銷孔,其被組構為接收該第二銷,使得當該第三銷孔對準於該第四銷孔時,該第二銷被組構為部份地插入該第三銷孔與該第四銷孔兩者內以連接該第二足板至該致動器,使得該第二足板相對於該致動器繞著該第二軸線旋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牽引器,其中該第一鉸鍊包括一保持機構,其被組構為允許該第一足板相對於該致動器繞著該第一軸線在一個方向(one direction)的旋轉,且該保持機構進一步被組構為防止該第一足板相對於該致動器繞著該第一軸線在相反於該一個方向之一方向的旋轉。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牽引器,其中該一個方向相對於該第一軸線從一給定參考點係順時針,且相反於該一個方向之該方向從該給定參考點係逆時針。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牽引器,其中該保持機構係為一單向棘輪系統。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牽引器,其中該單向棘輪系統包括一齒輪及一掣爪,該掣爪包括附接至該牽引器之一臂,該掣爪進一步包括一梢端,其被組構為接合該齒輪,該齒輪與該掣爪之其中一者被固接至該第一足板,使得當該第一足板繞著該第一軸線旋轉時,該齒輪與該掣爪之其中一者繞著該第一軸線旋轉,且該齒輪與該掣爪之另一者被固接至該牽引器,使得當該第一足板繞著該第一軸線旋轉時,該第一足板相對於該齒輪與該掣爪之另一者繞著該第一軸線旋轉。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牽引器,其中該保持機構係為一雙向棘輪系統。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牽引器,其中該雙 向棘輪系統包括一齒輪及一掣爪,該掣爪包括附接至該牽引器之一臂,該掣爪進一步包括一梢端,其被組構為接合該齒輪,該齒輪與該掣爪之其中一者被固接至該第一足板,使得當該第一足板繞著該第一軸線旋轉時,該齒輪與該掣爪之其中一者繞著該第一軸線旋轉,且該齒輪與該掣爪之另一者被固接至該牽引器,使得當該第一足板繞著該第一軸線旋轉時,該第一足板相對於該齒輪與該掣爪之另一者繞著該第一軸線旋轉。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牽引器,其中該第一足板被組構為附接至一上顎骨(maxilla),且該第二足板被組構為附接至一顴骨(zygoma)。
TW101114895A 2011-04-26 2012-04-26 用於組合上顎矯正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 TWI6172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479135P 2011-04-26 2011-04-26
US61/479,135 2011-04-26
US201161514321P 2011-08-02 2011-08-02
US61/514,321 2011-08-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3207A TW201313207A (zh) 2013-04-01
TWI617295B true TWI617295B (zh) 2018-03-11

Family

ID=46026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4895A TWI617295B (zh) 2011-04-26 2012-04-26 用於組合上顎矯正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20120277749A1 (zh)
EP (2) EP2701620A1 (zh)
JP (2) JP2014519360A (zh)
TW (1) TWI617295B (zh)
WO (1) WO20121490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42125B1 (fr) * 2009-02-17 2012-02-17 Obl Ensemble sur mesure d'au moins deux plaques d'osteosynthese, elles-memes preparees sur mesure, et procede de mise en place desdites plaques
US8764441B2 (en) * 2010-07-21 2014-07-01 John W. Polley Method and internal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final position of dentate skeleton in orthognathic surgery
TWI617295B (zh) * 2011-04-26 2018-03-11 星瑟斯有限公司 用於組合上顎矯正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
US10813630B2 (en) 2011-08-09 2020-10-27 Corquest Medical, Inc. Closure system for atrial wall
US10307167B2 (en) 2012-12-14 2019-06-04 Corquest Medical, Inc.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US10314594B2 (en) 2012-12-14 2019-06-11 Corquest Medical, Inc.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US20140142689A1 (en) 2012-11-21 2014-05-22 Didier De Canniere Device and method of treating heart valve malfunction
US9700353B2 (en) 2012-11-27 2017-07-11 Stryker European Holdings I, Llc Pediatric internal mandibular distractor
US20160120582A1 (en) * 2013-07-01 2016-05-05 Manuel Angel MARTINEZ System for securing a dental prosthesis
CN105874264B (zh) * 2013-10-15 2018-09-14 库珀技术公司 照明器保持装置
WO2015065306A1 (en) * 2013-11-04 2015-05-07 Tosun Zekeriya Distractor to use in extension operations of hand and jaw bones
US9566443B2 (en) 2013-11-26 2017-02-14 Corquest Medical, Inc. System for treating heart valve malfunction including mitral regurgitation
WO2015148594A1 (en) * 2014-03-28 2015-10-01 DePuy Synthes Products, Inc. Bone distraction system
WO2015187123A1 (en) * 2014-06-02 2015-12-10 Albany Medical College Dynamic decompressive craniotomy fixation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7205757B (zh) * 2014-11-05 2019-08-16 小托马斯·S·约翰斯顿 用于牵引装置的可脱离的致动器臂
US10842626B2 (en) 2014-12-09 2020-11-24 Didier De Canniere Intracardiac device to correct mitral regurgitation
US10166053B2 (en) 2014-12-30 2019-01-01 Stryker European Holdings I, Llc Distractor with bidirectional rotation control
CN104665901B (zh) * 2015-03-02 2017-01-25 宁波慈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牙槽骨牵引器
JP2016174659A (ja) * 2015-03-19 2016-10-06 タキロン株式会社 骨固定用プレート
US10098711B2 (en) * 2015-03-19 2018-10-16 Joseph Yousefian Dual expanding mandibular distractor
EP3308736B1 (en) * 2015-06-09 2022-04-06 She, Chengxin Fixing bone plate
US11213304B2 (en) * 2015-06-09 2022-01-04 Cheng Xin She Surgery guiding bone plate
KR101752477B1 (ko) * 2015-12-15 2017-07-11 문성철 구개 확장 장치
US11197701B2 (en) * 2016-08-17 2021-12-14 Globus Medical, Inc. Stabilization systems
EP3654863B1 (en) * 2017-06-08 2024-01-03 Skeletal Holdings, LLC Articulated fracture fixation plate assembly
WO2019028423A1 (en) * 2017-08-03 2019-02-07 Johnston Thomas S Jr ORTHOGNATHIC IMPLAN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USE
WO2019104255A1 (en) 2017-11-24 2019-05-31 Craniofacial Technologies Inc. Improved maxillary expander and protraction device
JP7356086B2 (ja) * 2017-11-24 2023-10-04 クラニオフェイシャル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改良された上顎の拡大装置および前方牽引装置
US10575926B2 (en) * 2017-11-24 2020-03-03 Craniofacial Technologies, Inc. Maxillary expander
US11806055B2 (en) * 2019-09-19 2023-11-07 Kls Martin, Inc. Customized bone distrac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DE102020134246A1 (de) * 2020-12-18 2022-06-23 Karl Leibinger Medizintechnik Gmbh & Co. Kg Fingerfreies Maxilla-Repositionsimplantat
DE102020134240A1 (de) * 2020-12-18 2022-06-23 Karl Leibinger Medizintechnik Gmbh & Co. Kg Rauten ausbildendes Maxilla-Repositionsimplantat
FR3127389B1 (fr) 2021-09-29 2024-04-05 Ennoia Dispositif de positionnement des os maxillaires pour la chirurgie orthognathique
CN114005341A (zh) * 2021-11-04 2022-02-01 四川大学 一套正颌外科手术教学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93557A5 (de) * 1998-07-02 2003-10-15 Straumann Inst Ag Vorrichtungssystem zur Distraktions-Osteogene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711992U1 (zh) 1987-09-04 1987-10-15 Aesculap-Werke Ag Vormals Jetter & Scheerer, 7200 Tuttlingen, De
DE8807909U1 (zh) 1988-06-18 1988-10-20 Howmedica Gmbh, 2314 Schoenkirchen, De
DE59300304D1 (de) 1992-05-18 1995-08-03 Pina Vertriebs Ag Implantat für die Wirbeläule.
US5364396A (en) 1993-03-29 1994-11-15 Robinson Randolph C Distra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R2715291B1 (fr) 1994-01-21 1996-06-07 Michel Allard Dispositif d'ostéosynthèse.
US5902304A (en) 1995-12-01 1999-05-11 Walker; David A. Telescopic bone plate for use in bone lengthening by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US5885290A (en) 1996-12-09 1999-03-23 Guerrero; Cesar A. Intra-oral bone distraction device
EP0998237B1 (de) * 1997-07-21 2003-10-01 Roger Minoretti Intraoraler distraktor für kallusdistraktion im unterkiefer
US6423069B1 (en) 1999-03-23 2002-07-23 Synthes (Usa) Orthopedic system having detachable bone anchors
JP2001037767A (ja) * 1999-08-02 2001-02-13 Kyowa Tokei Kogyo Kk 骨調整具
US6383189B1 (en) 1999-09-13 2002-05-07 Brian Schumacher Driver tool for bone distractor with shaft extension
AU2428401A (en) 1999-12-09 2001-06-18 Macropore Completely resorbable connective tissue distraction devices and techniques
US6471706B1 (en) * 2000-04-18 2002-10-29 Walter Lorenz Surgical, Inc. Resorbable bone distractor and method
US6908469B2 (en) * 2000-10-04 2005-06-21 Synthes (Usa) Compact maxillary distractor
AR033840A1 (es) 2000-10-04 2004-01-07 Synthes Ag Un aparato ortopedico para modificar la distancia entre el maxilar y el cigoma de un paciente
US6972020B1 (en) * 2001-06-01 2005-12-06 New York University Multi-directional intern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evice
RU2218123C2 (ru) 2001-11-20 2003-12-10 Соловьев Валер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Адаптивная пластина для соединения костных отломков
JP2005522244A (ja) 2002-04-09 2005-07-28 メダルティス・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延長器
US7686836B2 (en) * 2004-05-13 2010-03-30 Kls-Martin, L.P. Bone distractor and method
US7875033B2 (en) 2004-07-19 2011-01-25 Synthes Usa, Llc Bone distraction apparatus
US20060058798A1 (en) 2004-08-24 2006-03-16 Roman Shawn D Bone distractor with ratchet mechanism
WO2006108160A1 (en) * 2005-04-06 2006-10-12 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tra-oral distraction device
BE1016659A3 (nl) * 2005-06-24 2007-04-03 Jonghe Norbert De Inrichting voor het verbreden van een kaak.
US20070162045A1 (en) 2005-12-22 2007-07-12 Osteomed L.P. Curve linear and straight mandibular distractor with occlusion correction feature
US20080147124A1 (en) 2006-10-31 2008-06-19 Haidukewych George J Bone plate system with slidable compression holes
US20100075270A1 (en) * 2008-09-19 2010-03-25 Figueroa Alvaro A Angularly adjustable maxillary distractor and method of distraction
CN201267522Y (zh) 2008-09-28 2009-07-0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下颌骨二维牵张器
EP2512356B1 (en) * 2009-09-24 2014-12-10 Synthes GmbH Distractor with removable footplates
JP2010137071A (ja) 2010-02-15 2010-06-24 Medeiko Intermedia:Kk 骨延長器
US9750537B2 (en) * 2011-04-05 2017-09-05 Kls-Martin, L.P. Cranial distractor
TWI617295B (zh) 2011-04-26 2018-03-11 星瑟斯有限公司 用於組合上顎矯正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
US20130261624A1 (en) * 2012-03-30 2013-10-03 Osteomed Llc Maxillary implant for advancement, expans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repositioned bone section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93557A5 (de) * 1998-07-02 2003-10-15 Straumann Inst Ag Vorrichtungssystem zur Distraktions-Osteogene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64160A1 (en) 2016-09-07
EP2701620A1 (en) 2014-03-05
US20120277749A1 (en) 2012-11-01
US10433887B2 (en) 2019-10-08
US20160135859A1 (en) 2016-05-19
JP2014519360A (ja) 2014-08-14
WO2012149087A1 (en) 2012-11-01
TW201313207A (zh) 2013-04-01
JP2016185391A (ja) 2016-10-27
EP3064160B1 (en) 2018-03-21
WO2012149087A4 (en) 201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7295B (zh) 用於組合上顎矯正之具鉸鍊的固定裝置
JP4594079B2 (ja) 小型上顎伸延器
US5885290A (en) Intra-oral bone distraction device
US5827286A (en) Incrementally adjustable tibial osteotomy fixation device and method
EP3091911B1 (en) Resection guides
KR101177436B1 (ko) 가운데 얼굴 확장기
JP7416728B2 (ja) 雌取付部を備えた創外固定接続ロッド
US10098711B2 (en) Dual expanding mandibular distractor
JP2008501396A (ja) 骨格の変形を矯正する装置
JP4920861B2 (ja) 上顎ディストラクタ
JP7356086B2 (ja) 改良された上顎の拡大装置および前方牽引装置
US11090160B2 (en) Orthognathic implan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use
US11857230B2 (en) Maxillary expander and protrac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