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3520B - 堆疊膜層與其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堆疊膜層與其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3520B
TWI603520B TW104140750A TW104140750A TWI603520B TW I603520 B TWI603520 B TW I603520B TW 104140750 A TW104140750 A TW 104140750A TW 104140750 A TW104140750 A TW 104140750A TW I603520 B TWI603520 B TW I60352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etal
resin layer
film
res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0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1955A (zh
Inventor
鄧伊玲
王博生
蕭鉦諺
洪子景
阮泓憲
Original Assignee
台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407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3520B/zh
Priority to CN201610037068.6A priority patent/CN10684811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219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19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35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352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堆疊膜層與其製作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堆疊膜層,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作為包裝材的堆疊膜層與其製作方法。
鋰電池被用作筆記型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或行動電話等攜帶裝置、混合動力車或電動汽車等的蓄電池。隨著可重複充電放電兼具重量輕、高電壓值與高能量密度等特點的鋰電池的市場需求量與日遽增,對鋰電池諸如輕質耐用、高電壓、高能量密度與高安全性等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一般而言,用以包裝鋰電池之鋁塑膜為疊層結構,其中作為最簡單的疊層結構,可列舉如圖1這樣的自上到下依序包括尼龍膜11、第一黏著層12、金屬鋁箔層13、第二黏著層14及密封層15。就作為外層的尼龍膜11而言,其具有可提高耐穿刺性與成型性,但尼龍膜11的製作步驟較為繁雜,其包含先將尼龍塑粒經過擠出機製成膜後,再經過雙軸延伸機形成雙軸延伸尼龍膜11。此外,為了將尼龍膜11與金屬鋁箔層13之間具有良好的接著強度,尚需進行一膠層的塗佈,以形成第一黏著層12來將尼龍膜11貼合於金屬鋁箔層13之上。此外,尼龍膜11的耐化性不佳,電解液有可能會在尼龍膜11的表面上產生白化痕跡,而造成具有外觀缺陷的不良品,進而降低了成品的良率。
因此,如何改善鋁塑膜的外層之耐化性不足及的問題,以達到目前業界的要求,實為目前此領域技術人員亟欲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堆疊膜層,其具有新穎的結構、高耐穿刺性、耐化性及成型性。
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堆疊膜層的製作方法,可簡化製程步驟,使其具備高製程效率外,在鋁塑膜的使用於鋰電池上,更可提高其製程良率。
本發明的一種堆疊膜層,包括金屬層、第一樹脂層、第二樹脂層以及黏著層。金屬層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第一樹脂層配置於金屬膜的第一表面上。第二樹脂層配置於金屬膜的第二表面上。黏著層配置於第二樹脂層上,並且位於金屬膜以及第二樹脂層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其中金屬層的材料包括鋁膜。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其中金屬層的厚度為25微米至40微米。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一樹脂層的材料包括聚乙烯醇縮丁醛。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一樹脂層的厚度為5微米至30微米。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二樹脂層的材料包括聚丙烯。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二樹脂層的厚度為30微米至80微米。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其中黏著層的材料包括酸改性聚烯烴或酸改性聚丙烯。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其中黏著層的厚度為3微米至15微米。
本發明的一種堆疊膜層的製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金屬層以及一第二樹脂層,其中金屬層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接著,形成一黏著層於第二樹脂層以及金屬層之間,使第二樹脂層貼合於金屬層的第二表面上。最後,在金屬層的第一表面上形成一第一樹脂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在第二樹脂層貼合於金屬層的第二表面上的步驟,包括以塗佈製程將黏著層塗佈至金屬層的第二表面上,並將黏著層相對於金屬層的表面貼合於第二樹脂層,使第二樹脂層貼合於金屬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在第二樹脂層貼合於金屬層的第二表面上的步驟,包括以塗佈製程將黏著層塗佈至第二樹脂層上,並將黏著層相對於第二樹脂層的表面貼合於金屬層的第二表面,使第二樹脂層與金屬層貼合。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在第二樹脂層貼合於金屬層的第二表面上的步驟,包括以淋膜製程形成黏著層於金屬層的第二表面上;將黏著層相對於金屬層的表面放置於第二樹脂層上,並以熱壓合製程,使第二樹脂層貼合於金屬層。
基於上述,由於本發明的堆疊結構中的第一樹脂層配置於金屬膜的第一表面上,使第一樹脂層與金屬層之間具有良好的接著力外,本發明的堆疊結構更具有高耐穿刺性、耐化性及成型性。此外,基於上述堆疊結構的架構,本發明的堆疊膜層的製作方法具有簡化的製程步驟,可精確地控制膜層厚度與製程良率。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在本文中,由「一數值至另一數值」表示的範圍,是一種避免在說明書中一一列舉該範圍中的所有數值的概要性表示方式。因此,某一特定數值範圍的記載,涵蓋該數值範圍內的任意數值以及由該數值範圍內的任意數值界定出的較小數值範圍,如同在說明書中明文寫出該任意數值和該較小數值範圍一樣。
圖2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堆疊膜層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2,本發明的一種堆疊膜層,包括金屬層110、第一樹脂層120、黏著層130以及第二樹脂層140。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堆疊膜層應用於電池用包裝材的鋁塑膜為例,將對前述各膜層在下方進行詳細說明。
金屬層110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110a與第二表面110b。在本實施方式中,金屬層110的材料包括鋁膜(aluminium film),其具有防止水汽與阻隔的作用。在一實施方式中,金屬層110的厚度例如是25微米至40微米。舉例來說,在下方實施方式中,金屬層110的厚度例如是以40微米為例,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第一樹脂層120作為堆疊膜層的外層,配置於金屬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上。此外,第一樹脂層120是與金屬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直接接觸,其作用為堆疊膜層的保護膜,用以保持鋁塑膜的高耐穿刺性及電池的成型性外,更賦予鋁塑膜具有高耐化性的特性。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樹脂層120的材質例如是包括聚乙烯醇縮丁醛(polyvinyl butyral,PVB)。在一實施方式中,第一樹脂層120的厚度例如是5微米至30微米。
第二樹脂層140作為堆疊膜層的內層,配置於金屬膜110的第二表面110b上。第二樹脂層140是做為隔離層,用於包覆電池內芯,將金屬層110與電池內芯隔離開來。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樹脂層140的材質例如是包括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在一實施方式中,第二樹脂層140的厚度例如是30微米至80微米,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黏著層130配置於第二樹脂層140上,並且位於金屬膜110以及第二樹脂層140之間。在本實施方式中,黏著層130的材質例如是包括酸改性聚烯烴(acid-modified polyolefin,mPO)或酸改性聚丙烯(acid-modified polypropylene,mPP)。在一實施方式中,黏著層130的厚度例如是3微米至15微米。
以下,將對堆疊膜層的製作方法進行詳細說明。圖3A至圖3C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堆疊膜層的製作方法流程的剖面示意圖。
首先,請參照圖3A,提供金屬層110,其中金屬層110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110a與第二表面110b。在本實施方式中,金屬層110的材料包括鋁膜。在一實施方式中,金屬層110的厚度例如是25微米至40微米,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接著,形成黏著層130於第二樹脂層140以及金屬層110之間,使第二樹脂層140貼合於金屬層110的第二表面110b上,如圖3B所示。舉例來說,黏著層130的材質例如是酸改性聚烯烴或酸改性聚丙烯。在一實施方式中,黏著層130的厚度例如是3微米至15微米,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在一實施方式中,第二樹脂層140的材質例如是包括聚丙烯,且第二樹脂層140的厚度例如是30微米至80微米,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具體來說,在一實施方式中,當黏著層130的材質例如是酸改性聚烯烴時,藉由一道塗佈製程,將酸改性聚烯烴塗佈於金屬層110的第二表面110b上,以形成黏著層130,並將黏著層130相對於金屬層110的表面直接放置於第二樹脂層140上,使第二樹脂層140貼合於金屬層110。在另一實施方式中,當黏著層130的材質例如是酸改性聚烯烴時,藉由一道塗佈製程,將黏著層130塗佈至第二樹脂層140上,以形成黏著層130,並將黏著層130相對於第二樹脂層140的表面直接放置於金屬層110的第二表面110b上,使第二樹脂層140貼合於金屬層110。此外,在又另一實施方式中,當黏著層130的材質例如是酸改性聚丙烯時,藉由一道淋膜製程,將酸改性聚丙烯塗佈於金屬層110的第二表面110b上,以形成黏著層130,再將黏著層130相對於金屬層110的表面直接放置於第二樹脂層140上,進行升溫與升壓,以熱壓合製程,使第二樹脂層140貼合於金屬層110。所述的塗佈製程包括滾筒式塗佈(roll coating)、刮刀式塗佈(blade coating)、斜板式塗佈(slide coating)、擠壓式塗佈法(slot-die)或線棒式塗佈。
最後,在金屬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上形成第一樹脂層120,如圖3C所示。具體來說,藉由一道塗佈製程將第一樹脂層120塗佈於金屬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上,並利用熱固法(thermosetting)來完全固化使其成膜於金屬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之上。詳細而言,所述塗佈製程包括滾筒式塗佈、刮刀式塗佈、斜板式塗佈、擠壓式塗佈法或線棒式塗佈。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樹脂層120的材質例如是包括聚乙烯醇縮丁醛。在一實施方式中,第一樹脂層120的厚度例如是5微米至30微米,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至此,本發明的堆疊膜層已完成。此外,上述的製作方法是以先形成第二樹脂層140後,再形成第一樹脂層120為例,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再其它實施方式中,亦可先形成第一樹脂層120後,再形成第二樹脂層140。
值得注意的是,本發明的第一樹脂層120的材質包含聚乙烯醇縮丁醛,其為一種交聯型樹脂,具備高耐穿刺性及成型性外,更具有高耐化性的特性。此外,第一樹脂層120與金屬層120之間亦具有良好的接著強度。其中,第一樹脂層120的製作程序僅需單道的塗佈加工步驟,即可利用熱固法進行乾燥成膜,可有效控制膜層厚度外,更可節省額外的膠材需求(即:第一樹脂層120與金屬層110之間不具有黏著層),進而確保塗佈加工的精準度以及製程良率。由於本發明的第一樹脂層120的主結構為交聯型樹脂,因此第一樹脂層120的使用將不受限於第二樹脂層140的製程(即:第二樹脂層140是將黏著層130直接貼合於金屬層110的第二表面110b上或是藉由熱壓合的方式使黏著層130貼合於金屬層110的第二表面110b上)。
以下說明包含本發明之堆疊膜層的實施例1至實施例4以及比較例1至比較例2。 實施例
請參照前文關於堆疊膜層的結構與製造方法。下文將參照實施例1-4,更具體地描述本發明的特徵。雖然描述了以下實施例1-4,但是在不逾越本發明範疇之情況下,可適當地改變所用材料、膜厚、處理細節以及處理流程等等。因此,不應由下文所述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出限制性地解釋。實施例 1
在室溫下,使用刮刀式塗佈法將酸改性聚烯烴(acid-modified polyolefin,mPO)塗佈至具有膜厚約40微米的鋁膜(aluminium film)。然後,將鋁層具有酸改性聚烯烴的表面放置在作為內層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膜上並進行貼合,使聚丙烯膜藉由酸改性聚烯烴而與鋁膜相貼合,其中作為黏著層的酸改性聚烯烴具有約為3微米至5微米的膜厚,且聚丙烯膜具有約40微米的膜厚。接著,將具有聚乙烯醇縮丁醛(polyvinyl butyral,PVB)的樹脂層使用刮刀式塗佈法直接塗佈至鋁膜的另一表面上,利用熱固法進行乾燥成膜,以形成具有膜厚為25微米的外層。由上述步驟而完成本發明的堆疊膜層。實施例 2
實施例2的堆疊膜層是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步驟來製備。惟,相異之處在於:改變外層的膜厚(如表1所示),其中實施例2的外層膜厚為15微米。實施例 3
在室溫下,使用淋膜製程將酸改性聚丙烯(acid-modified polypropylene,mPP)配置至具有膜厚約40微米的鋁膜。然後,將鋁層具有酸改性聚丙烯的表面放置在作為內層的聚丙烯膜上,並升溫至攝氏150度以及升壓至5千克力(kilogram-force,kgf),以熱壓合的方式使聚丙烯膜藉由酸改性聚丙烯與鋁膜相貼合,其中作為黏著層的酸改性聚丙烯的膜厚約為10微米至15微米,且聚丙烯膜具有約30微米至35微米的膜厚。接著,將具有PVB的樹脂層使用刮刀式塗佈法直接塗佈至鋁膜的另一表面上,利用熱固法進行乾燥成膜,以形成具有膜厚為25微米的外層。由上述步驟而完成本發明的堆疊膜層。實施例 4
實施例4的堆疊膜層是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步驟來製備。惟,相異之處在於:改變具外層的膜厚(如表1所示),其中實施例4的外層的膜厚為15微米。 比較例
比較例1至比較例2的堆疊膜層的結構可參考圖1的堆疊結構,其包含作為外層的尼龍膜11、第一黏著層12、金屬鋁箔層13、第二黏著層14以及作為內層的密封層15。
比較例1至比較例2的堆疊膜層的製造方法與習知的鋁塑膜的製造方法相同或相似;簡單來說,將尼龍塑粒經過擠出機製成膜後,再經過雙軸延伸機形成雙軸延伸的尼龍膜11;透過第一黏著層12,使作為外層的尼龍層11與金屬鋁箔層13相貼合;並透過第二黏著層14,使作為內層的密封層15與金屬鋁箔層13的另一表面相貼合。據此,金屬鋁箔層13位於尼龍膜11以及密封層15之間。
相較之下,本發明的堆疊膜層與比較例1至比較例2的堆疊膜層的相異之處在於:在本發明的堆疊膜層中,本發明的外層(例如:第一樹脂層120)是直接貼合於金屬層110。比較例 1
比較例1的堆疊膜層為Showa 113um (產品名),由日本昭和公司製作,其中比較例1的堆疊膜層是以與實施例1相似的步驟來製備。惟,相異之處在於:比較例1的外層與金屬鋁箔層之間具有一層額外的第一黏著層。因此,比較例1的內層與金屬鋁箔層之間貼合製程,請參考實施例1的製備步驟,此處將不再贅述。比較例1的外層與金屬鋁箔層之間貼合製程,請參考下方說明。
在室溫下,將改質壓克力樹脂塗佈至具有膜厚約40微米的金屬鋁箔層的表面上,然後將金屬鋁箔層具有改質壓克力樹脂的表面與具有膜厚約25微米的尼龍膜進行貼合,使尼龍膜藉由改質壓克力樹脂所形成的第一黏著層與金屬鋁箔層相貼合。第一黏著層的膜厚為3微米至5微米。據此,比較例1的堆疊膜層已完成。比較例 2
比較例2的堆疊膜層為DNP D-EL40H (產品名),由大日本印刷公司製作,其中比較例2的堆疊膜層是以與實施例3相似的步驟來製備。惟,相異之處在於:比較例2的外層與金屬鋁箔層之間具有一層額外的第一黏著層。因此,比較例2的內層與金屬鋁箔層之間貼合製程,請參考實施例3的製備步驟,此處將不再贅述。比較例2的外層與金屬鋁箔層之間貼合製程,請參考下方說明。
在室溫下,將改質壓克力樹脂塗佈至具有膜厚約40微米的金屬鋁箔層的表面上,然後將金屬鋁箔層具有改質壓克力樹脂的表面與具有膜厚約25微米的尼龍膜進行貼合,使尼龍膜藉由改質壓克力樹脂所形成的第一黏著層與金屬鋁箔層相貼合。第一黏著層的膜厚為3微米至5微米。據此,比較例2的堆疊膜層已完成。
表1 PVB:聚乙烯醇縮丁醛(polyvinyl butyral) mPO:酸改性聚烯烴(acid-modified polyolefin) mPP:酸改性聚丙烯(acid-modified polypropylene) PP:聚丙烯(polypropylene) A:產品名為Showa 113um,由日本昭和公司製作 B:產品名為DNP D-EL40H,由大日本印刷公司製作 剝離強度的測定
首先,將實施例1-4與比較例1-2的堆疊膜層裁切成寬度為15 mm的測試樣品。接著,使用萬能試驗機(島津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SHIMADZU)製造,設備名為AG-1S),對各個測試樣品中的外層(即:本發明中具有PVB的樹脂層/比較例中的尼龍層)與金屬層以50 mm/min的剝離速度進行角度為180度的剝離強度測試,將該些測試樣品拉伸至拉伸長度為50mm。其中,拉伸長度是取6個測試樣品的中間值。值得一提的是,在業界設定的標準中,針對外層與金屬層的測試,外層的剝離強度至少要大於4N/15mm。故,外層的剝離強度大於4N/15mm,則表2中記載“○”;若外層的剝離強度小於或等於4N/15mm,則表2中記載“×”。〈耐穿刺的測定〉
首先,將實施例1-4與比較例1-2的堆疊膜層分別製作成長寬尺寸為10 cm×10 cm的測試樣品。接著,使用智能電子拉力試驗機(由Labthin公司製造),對各個測試樣品中的外層用具有直徑2.03 mm的針頭以50 mm/min的穿刺速度進行針頭R角度(φ)為0.5度的穿刺測試,並求出此時的穿刺強度(N),請參照表2。值得一提的是,外層的穿刺強度越大,則外層越不易受到外力破壞。也就是說,外層具有較強的耐穿刺性。〈衝深的測定〉
首先,將實施例1-4與比較例1-2的堆疊膜層分別製作成長寬尺寸為8 cm×10 cm的測試樣品。接著,對各個測試樣品以6公斤的壓力進行冷沖殼測試,將該些測試樣品衝深至衝深長度大於4 mm。在冷沖殼測試後,觀察測試樣品是否有破孔或分層等現象,若無發生破孔或分層,則表2中記載“○”,若發生破孔或分層,則表2中記載“×”。〈耐熱性的測定〉
首先,將實施例1-4與比較例1-2的堆疊膜層分別製作成長寬尺寸為3 cm×15 cm的測試樣品。接著,對各個測試樣品以攝氏220度的溫度、0.3MPa的壓力進行持續3秒的熱壓測試。在熱壓測試後,觀察測試樣品的外層是否被破壞,若外層無發生破壞,則表2中記載“○”,若外層被破壞,則表2中記載“×”。〈耐溶劑的測定〉
首先,將實施例1-4與比較例1-2的堆疊膜層分別製作成長寬尺寸為10 cm×10 cm的測試樣品。接著,使用酒精以及丁酮(methyl ethyl ketone,MEK)分別擦拭各個測試樣品中的外層,並放置1分鐘。在1分鐘後,觀察測試樣品的外層是否被破壞(例如:外層的表面受到侵蝕),若外層無發生破壞,則表2中記載“○”,若外層被破壞,則表2中記載“×”。〈抗電解液的測定〉
首先,將實施例1-4與比較例1-2的堆疊膜層分別製作成長寬尺寸為10 cm×10 cm的測試樣品。接著,使用電解液(DEC/EMC/EC = 1/1/1 (wt%)+LiPF6 )分別擦拭各個測試樣品中的外層,並放置1分鐘。在1分鐘後,觀察測試樣品的外層是否被破壞(例如:外層的表面受到侵蝕),若外層無發生破壞,則表2中記載“○”,若外層被破壞,則表2中記載“×”。
表2
由表2可知,相較於比較例1-2,實施例1-4的堆疊膜層同樣在剝離強度測試、衝深測試、耐熱度測試以及耐溶液測試等方面保持良好的表現,此表示實施例1-4的堆疊膜層具有良好的接著強度以及成型性。此外,由表2更可以得知,相較於比較例1-2,實施例1-4的堆疊膜層在耐穿刺測試以及抗電解液測試確實具有更好的表現,此表示實施例1-4的堆疊膜層具有良好的耐穿刺性以及耐化性。
綜上所述,由於本發明的堆疊結構中的第一樹脂層配置於金屬膜的第一表面上,使第一樹脂層與金屬層之間具有良好的接著力;且第一樹脂層可作為金屬層的外層保護膜,使得本發明的堆疊結構具有高耐穿刺性、耐化性及成型性。除此之外,由於本發明的堆疊結構不同於習知的堆疊結構,因此相較於習知的堆疊結構的製作方法,本發明的堆疊膜層的製作方法具有較為簡化的製程步驟,其僅需單道的塗佈加工步驟,即可利用熱固法進行外層的乾燥成膜,可有效控制膜層厚度外,更可節省額外的膠材需求(即:第一樹脂層與金屬層之間不具有黏著層),進而確保塗佈加工的精準度以及製程良率。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尼龍膜
12‧‧‧第一黏著層
13‧‧‧金屬鋁箔層
14‧‧‧第二黏著層
15‧‧‧密封層
110‧‧‧金屬層
110a‧‧‧第一表面
110b‧‧‧第二表面
120‧‧‧第一樹脂層
130‧‧‧黏著層
140‧‧‧第二樹脂層
圖1是習知的電池用包裝材的積層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堆疊膜層的剖面示意圖。 圖3A至圖3C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堆疊膜層的製作方法流程的剖面示意圖。
110‧‧‧金屬層
110a‧‧‧第一表面
110b‧‧‧第二表面
120‧‧‧第一樹脂層
130‧‧‧黏著層
140‧‧‧第二樹脂層

Claims (12)

  1. 一種堆疊膜層,包括:一金屬層,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一第一樹脂層,配置於該金屬膜的該第一表面上;一第二樹脂層,配置於該金屬膜的該第二表面上;以及一黏著層,配置於該第二樹脂層上,並且位於該金屬膜以及該第二樹脂層之間,其中該第一樹脂層的材料包括聚乙烯醇縮丁醛。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堆疊膜層,其中該金屬層的材料包括鋁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堆疊膜層,其中該金屬層的厚度為25微米至40微米。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堆疊膜層,其中該第一樹脂層的厚度為5微米至30微米。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堆疊膜層,其中該第二樹脂層的材料包括聚丙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堆疊膜層,其中該第二樹脂層的厚度為30微米至80微米。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堆疊膜層,其中該黏著層的材料包括酸改性聚烯烴或酸改性聚丙烯。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堆疊膜層,其中該黏著層的厚度為3微米至15微米。
  9. 一種堆疊膜層的製作方法,包括:提供一金屬層以及一第二樹脂層,其中該金屬層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形成一黏著層於該第二樹脂層以及該金屬層之間,使該第二樹脂層貼合於該金屬層的該第二表面上;以及於該金屬層的該第一表面上形成一第一樹脂層,其中該第一樹脂層的材料包括聚乙烯醇縮丁醛。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製作方法,其中該第二樹脂層貼合於該金屬層的該第二表面上的步驟,包括:以一塗佈製程,將該黏著層塗佈至該金屬層的該第二表面上;以及將該黏著層相對於該金屬層的一表面貼合於該第二樹脂層上,使該第二樹脂層與該金屬層貼合。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製作方法,其中該第二樹脂層貼合於該金屬層的該第二表面上的步驟,包括:以一塗佈製程,將該黏著層塗佈至該第二樹脂層上;以及將該黏著層相對於該第二樹脂層的一表面貼合於該金屬層的該第二表面上,使該第二樹脂層與該金屬層貼合。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製作方法,其中該第二樹脂層貼合於該金屬層的該第二表面上的步驟,包括:以一淋膜製程,形成該黏著層於該金屬層的該第二表面上;將該黏著層相對於該金屬層的一表面放置於該第二樹脂層 上;以及以一熱壓合製程,使該第二樹脂層貼合於該金屬層。
TW104140750A 2015-12-04 2015-12-04 堆疊膜層與其製作方法 TWI6035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40750A TWI603520B (zh) 2015-12-04 2015-12-04 堆疊膜層與其製作方法
CN201610037068.6A CN106848111B (zh) 2015-12-04 2016-01-20 堆栈膜层与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40750A TWI603520B (zh) 2015-12-04 2015-12-04 堆疊膜層與其製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1955A TW201721955A (zh) 2017-06-16
TWI603520B true TWI603520B (zh) 2017-10-21

Family

ID=59150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0750A TWI603520B (zh) 2015-12-04 2015-12-04 堆疊膜層與其製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48111B (zh)
TW (1) TWI6035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20327B1 (ko) 2017-11-08 2021-11-0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황 전지의 수명 향상 방법
TWI656021B (zh) * 2018-03-30 2019-04-11 台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堆疊膜層
US20210308988A1 (en) * 2018-09-12 2021-10-07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ower storage device packaging material, method for producing power storage device packaging material,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68682A (en) * 1995-06-06 1999-10-19 Toyo Kohan Co., Ltd. Coated metal sheet for battery containers, battery containers and batteries produced thereof
CN102729541A (zh) * 2011-03-29 2012-10-17 东丽薄膜先端加工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外装材料用铝箔叠层片及二次电池外装材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2479B2 (ja) * 1995-02-15 2000-02-21 東洋鋼鈑株式会社 電池ケース用被覆金属板、電池ケース及び電池
TWM355246U (en) * 2008-05-27 2009-04-21 jun-wei Lin Multifunctional laminate
CN101845186B (zh) * 2010-06-11 2011-11-16 郑州大学 改性聚乙烯醇缩丁醛防水卷材
CN102268229A (zh) * 2011-05-26 2011-12-07 宁波华丰包装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封装用层状复合pvb胶膜
US9878523B2 (en) * 2013-03-29 2018-01-30 Toray Industries, Inc. Laminated film
CN103887452B (zh) * 2014-02-26 2016-10-05 明基材料有限公司 电池包装膜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68682A (en) * 1995-06-06 1999-10-19 Toyo Kohan Co., Ltd. Coated metal sheet for battery containers, battery containers and batteries produced thereof
CN102729541A (zh) * 2011-03-29 2012-10-17 东丽薄膜先端加工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外装材料用铝箔叠层片及二次电池外装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48111B (zh) 2020-02-14
TW201721955A (zh) 2017-06-16
CN106848111A (zh) 2017-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01298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软包装铝塑膜
WO2020118794A1 (zh) 一种锂电池封装用铝塑膜及铝塑膜铝箔钝化工艺
JP6276047B2 (ja) 包装材、包装材の製造方法及び成形ケース
TWI665081B (zh) 成形用包裝材
WO2011132545A1 (ja) 電池又はキャパシタ用外包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603520B (zh) 堆疊膜層與其製作方法
TWI759309B (zh) 蓄電裝置用外裝材、其製造方法及蓄電裝置
US20180159104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fuacturing the same
JP5254663B2 (ja) 電池ケース用包材の製造方法
JP2013149560A (ja) 電池ケース用包材及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WO2018061375A1 (ja) 包装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14208710A1 (ja) 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95634B2 (ja) 包装材及び成形ケース
TW202012174A (zh) 堆疊膜層
WO2017169028A1 (ja) 蓄電デバイス用外装材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TWM572829U (zh) 堆疊膜層
CN216183474U (zh) 一种冲壳后低翘曲的锂电池软包装用铝塑膜
JP7303160B2 (ja) 蓄電デバイス用外装材の製造方法
JP2014022583A (ja) 圧電素子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2020030932A (ja) 蓄電デバイス用外装材の製造方法
JP7257568B2 (ja) 蓄電デバイス用外装材
WO2022234790A1 (ja) ラミネート外装材
TWI656021B (zh) 堆疊膜層
JP2023093511A (ja) 蓄電デバイス用外装材
WO2018066196A1 (ja) 包装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