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1751B - 具改良彈性及加工性之乙烯共聚物 - Google Patents

具改良彈性及加工性之乙烯共聚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1751B
TWI601751B TW100124921A TW100124921A TWI601751B TW I601751 B TWI601751 B TW I601751B TW 100124921 A TW100124921 A TW 100124921A TW 100124921 A TW100124921 A TW 100124921A TW I601751 B TWI601751 B TW I60175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age
ethylene copolymer
reactor
copolymer
ethyle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49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06963A (en
Inventor
權承範
咸炯宅
蔡聖錫
吳世源
丁賢郁
Original Assignee
沙特基礎工業愛思開奈克斯林恩私人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沙特基礎工業愛思開奈克斯林恩私人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沙特基礎工業愛思開奈克斯林恩私人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206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69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1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175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0/00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210/16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alpha-alkenes, e.g. EP rubb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420/00Metallocene catalysts
    • C08F2420/04Cp or analog not bridged to a non-Cp X ancillary anionic don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42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 C08F4/44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 C08F4/60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together with refractory metals, iron group metals, platinum group metals, manganese, rhenium technet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2Refractory metals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4Titanium, zirconium, hafn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59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 C08F4/65908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onising compound other than alumoxane, e.g. (C6F5)4B-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42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 C08F4/44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 C08F4/60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together with refractory metals, iron group metals, platinum group metals, manganese, rhenium technet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2Refractory metals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4Titanium, zirconium, hafn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59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 C08F4/65912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in combination with an organoaluminium compoun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13Hollow or container type article [e.g., tube, vase, etc.]
    • Y10T428/1352Polymer or resin containing [i.e., natural or synthet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13Hollow or container type article [e.g., tube, vase, etc.]
    • Y10T428/1352Polymer or resin containing [i.e., natural or synthetic]
    • Y10T428/139Open-ended, self-supporting conduit, cylinder, or tube-type artic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855Of addition polymer from unsaturated monomers
    • Y10T428/31909Next to second addition polymer from unsaturated monomers
    • Y10T428/31924Including polyene monom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Description

具改良彈性及加工性之乙烯共聚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乙烯共聚物,尤其是關於一種具改良彈性及加工性而不降低衝擊抗性與剛性之乙烯共聚物。
聚乙烯樹脂具有受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影響的機械性質,因此應用於各種不同的領域。一般而言,較高分子量之聚乙烯樹脂有較佳之機械性質,但具高分子量之聚乙烯樹脂具低流動性,造成處理程序上的困難。於擠壓或射出成型時,這會是嚴重的缺點,其需要在高剪切速率下快速變形。
因此,為提高產品的可操作性,不斷地研究共聚合乙烯與α-烯烴的方法,其中α-烯烴例如為1-丁烯、1-戊烯、1-己烯及1-辛烯,同時維持聚乙烯產物之如衝擊強度等機械特性。市場上尤其需要大量同時具良好加工性及良好衝擊抗性之聚乙烯產品。藉由控制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低或降低控制由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及數量平均分子量(Mn)之比例(即,Mw/Mn)所表示之分子量分布(Mw/Mn)可大致改善加工性。此造成改良之加工性,卻減弱衝擊抗性。當共聚合乙烯與相對低密度之α-烯烴以防止衝擊抗性惡化時,即使可維持衝擊抗性在相等的程度,但卻會降低產物的剛性。降低產品剛性以獲得較輕薄者,當其在彎曲或堆疊時卻可能產生形變。
為此,於韓國專利註冊第0262024號中,揭露一種烯烴共聚物,其特徵在於該烯烴聚合物為一實質上線性(linear)之烯烴聚合物,其具有:a)5.63或更高之熔體流動比率(I10/l2);b)由符合以下方程式所界定之分子量分布(Mw/Mn): Mw/Mn<(I10/l2)-4.63;以及c)表面熔體破裂(melt fracture)起始時之臨界剪切速率相較於具有大約相同I2及Mw/Mn之線性烯烴聚合物之表面熔體破裂起始時的臨界剪切速率,高於50%或更多。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相較於現存具有相同分子量分布、熔融指數及密度之乙烯共聚物具有改良彈性及加工性而不降低衝擊抗性及剛性之乙烯共聚物。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確定經改良彈性及加工性之乙烯共聚物之流變特性,藉此提供在改良加工性與應用方面之間的關係。
於一般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乙烯共聚物,其係藉由聚合乙烯及一C3-C18之α-烯烴共聚單體而獲得,其中該乙烯共聚物具有40千焦耳/莫耳或更高之活化能,以及2.4或更高之分子量分布(Mw/Mn),且於振盪力矩(微牛頓‧公尺,μN.m)為60至6000微牛頓‧公尺之區域中,符合以下方程式1及2:
[方程式1]
P168.8-97.4×t+32.2×t2-4.0×t3
[方程式2]
P204.3-157.7×t+58.0×t2-7.5×t3
其中,於以上方程式1及2中,t為振盪力矩(微牛頓‧公尺),且P為相位角(°)。
下文將詳細描述本發明。
除文中有另有界定外,於本說明書中使用之技術術語之意義皆為本發明所屬領域之一般技藝人士所理解者。對於可能模糊本發明主旨之已知功能及元件的非必要敘述都將予以省略。
以上方程式1及2,代表於振盪力矩為60至6000微牛頓‧公尺之區域中,在根據流變性質(動力學剪切粘度)分析結果之Van-Gurp Palmen分析中,具經改良衝擊抗性及高彈性與剛性之乙烯共聚物之振盪力矩(t)以及相位角(P)之間的關係。
[Van Gurp ECT.,Rheology Bulletin,Vol. 67,p.5-8(1998)]文獻中描述Van-Gurp Palmen分析為一種分析流變的方法,可直接對具兩種不同化學性質的聚合物進行比較。Van-Gurp Palmen分析係藉由分析剪切條件下的流變性質,依據力矩或複數模數(complex modulus)而比較相位角的變化。於此,當相位角較小時,複數模數亦傾向於較小。於一般α-烯烴共聚物之情況下,當相位角增加至接近90°時,可觀察到恆定維持複數模數的一平坦區域。經由此方法,便可確立分子量分布、多分散性及長鏈分支程度等。
根據本發明之經改良彈性及加工性之乙烯共聚物與此類線性α-烯烴共聚物之一般傾向有區別,且該乙烯共聚物之較高彈性及優異加工性造成與此傾向之巨大差異。
於依據振盪力矩改變之相位角變化方面,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顯示與比較例不同的行為,且符合上述方程式1及2。
相較於一般α-烯烴共聚物,符合上述方程式1及2之本發明之乙烯共聚物展現優越的加工性與彈性,而未破壞衝擊抗性及剛性,因此適用於更輕薄之產品。
本發明提供一種乙烯共聚物,其係藉由聚合乙烯及一C3-C18之α-烯烴共聚單體而獲得。其中該C3-C18之α-烯烴共聚單體係可選自以下群組之一或多者:丙烯、1-丁烯、1-戊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烯、及其混合物。使用α-烯烴共聚單體可增加乙烯同元聚合物之流動性,且可製備得到較高分子量之乙烯共聚物,因而增強其機械性質,如衝擊抗性。於100重量%之本發明之乙烯共聚物中,該α-烯烴共聚單體的含量可為1至40重量%,較佳為1至30重量%,更佳為1至20重量%。當α-烯烴共聚單體的含量少於1重量%時,該乙烯共聚物之剛性雖有增加,但其衝擊抗性卻減弱,因而難以用於須衝擊抗性之製成薄膜、複合物(compound)、片狀、管狀或吹製成型(blow molding)產物。當α-烯烴的含量多於20重量%時,該乙烯共聚物之衝擊抗性雖增加但剛性卻惡化,而難以單獨適用於模製產品,如薄膜、複合物、片狀、管狀或吹製成型產物。
此外,本發明提供一種乙烯共聚物,其具有0.5至20公克/10分鐘之熔融指數(melt index,MI),較佳地,其具有0.5至10公克/10分鐘之熔融指數,更佳地,其具有0.5至5公克/10分鐘之熔融指數。當熔融指數小於0.5公克/10分鐘時,分子量分布較狹窄,因此無法展現多階段反應之優勢。當熔融指數大於20公克/10分鐘時,因低分子量而導致較差之物理性質。
本發明提供一種之乙烯共聚物,其具有40千焦耳/莫耳或更高之活化能(Ea),較佳地,其具有40至100千焦耳/莫耳之活化能。
當活化能小於40千焦耳/莫耳時,因泡沫特性變得不均勻,而會破壞乙烯共聚物之外觀。因此,就改善泡沫特性而言,40千焦耳/莫耳或更高之活化能、較佳為40至100千焦耳/莫耳之活化能為較佳的,以使壓力發泡成型之表面平滑。
本發明提供一種乙烯共聚物,其具有2.4或更高之分子量分布(Mw/Mn),較佳地,其具有2.4至30之分子量分布。
當分子量分布少於2.4時,結果與使用單一反應器及單一位置催化劑的情形並無顯著差異,並且不具有控制密度及分子量分布的效果,因而降低加工性與物理性質之改良。
此外,本發明提供一種乙烯共聚物,其相位角(P)符合以下方程式1及2中與振盪力矩(t)之關係。
[方程式1]
P168.8-97.4×t+32.2×t2-4.0×t3
[方程式2]
P204.3-157.7×t+58.0×t2-7.5×t3
其中,於以上方程式1及2中,t為振盪力矩(微牛頓‧公尺),且P為相位角(°)。
再者,本發明提供一種混濁度(Haze value)為2至16之乙烯共聚物。當施用至薄膜或模製物時,混濁度也為產物特徵之一重要條件。以傳統齊格勒-納塔催化劑(Ziegler-Natta catalyst)所製備出高剛性之乙烯共聚物展現高混濁度,導致可見光穿透率低,難以製成透明產物。本發明之乙烯共聚物的混濁度低且透明度高,藉此獲得一具優異衝擊抗性之高剛性產物。
關於根據本發明之乙烯共聚物,可經由測量揮發物而測定之可萃取物質成分並不存在,或較佳為3.0重量%或更低,更佳為0..1至2.0重量%。揮發物的測量可經由升溫溶析分餾(temperature rising elution fractionation)分析所獲得之數據來測定,且可於35℃下進行10分鐘溶析所產生之可溶部分之吸收峰值與整體結晶峰值之比例得知。可萃取物質成分可較佳為3.0重量%或更低,蓋因經共聚合反應後萃取所得之殘餘材料可能減弱乙烯共聚物之物理性質,包括衝擊抗性。
當符合上述條件之乙烯共聚物應用於薄膜時,本發明可包含於一單層薄膜或多層薄膜之一或多層中。
再者,本發明可應用於除薄膜外之可使用乙烯共聚物之任何領域。例如,本發明亦可應用於含該乙烯共聚物之射出成型產物、及使用該乙烯共聚物之複合物產物(compound product)、片狀產物、管狀產物或吹製成型(blow molding)產物,但其用途不限於此。
本發明製備乙烯共聚物之方法的例子將描述於以下內容中,但該製備方法不限於此。
本發明之乙烯共聚物可藉由進行以下方法而製得,該方法包含:(a)製備一第一共聚物,其具0.860至0.940公克/立方公分之密度及0.001至2.0公克/10分鐘之熔融指數(MI);以及(b)使用該第一共聚物以製備該具有0.910至0.960公克/立方公分之密度及0.5至20公克/10分鐘之熔融指數(MI)的乙烯共聚物。
由上述製備方法所得到之最終乙烯共聚物具0.910至0.960公克/立方公分之密度,較佳地,其具0.910至0.930公克/立方公分之密度。密度為決定該乙烯共聚物之機械強度的一個因素,而其中機械強度包括衝擊抗性。具上述範圍之密度之乙烯共聚物有利於使用於需衝擊抗性之薄膜、複合物、片狀物、管狀物或吹製成型產物。
1. 催化劑組合物
於上述階段(a)及(b)中使用一種催化劑組合物,本發明之催化劑組合物包含一由以下化學式1所示之過渡金屬催化劑,與一選自化學式2至4所示之任一化合物,以及一選自化學式5至9所示之任一化合物。
化學式1代表第四族之過渡金屬催化劑,其中包含在一過渡金屬週圍之一環戊二烯衍生物;以及一或多個具有在鄰位經取代之芳基衍生物的芳基氧化物配體,但於配體之間不包含任何聯結。
[化學式1]
於化學式1中,M係一元素週期表中第四族之過渡金屬;Cp係一可經η5連結至核心金屬M的環戊二烯基環,或一含環戊二烯基環之稠環,其中該環戊二烯基環或該含環戊二烯基環之稠環可進一步經一或多個選自以下群組之取代基所取代:(C1-C20)烷基、(C6-C30)芳基、(C2-C20)烯基、及(C6-C30)芳(C1-C20)烷基;R1至R4係各自獨立為氫原子、鹵素原子、(C1-C20)烷基、(C3-C20)環烷基、(C6-C30)芳基、(C6-C30)芳(C1-C10)烷基、(C1-C20)烷氧基、(C3-C20)烷基矽烷氧基、(C6-C30)芳基矽烷氧基、(C1-C20)烷基胺基、(C6-C30)芳基胺基、(C1-C20)烷基硫基、(C6-C30)芳基硫基或硝基;或者R1至R4可各自經由含或不含一稠環之(C3-C12)伸烷基或(C3-C12)伸烯基連結至一相鄰取代基,以形成一脂環族環、或一單環或多環芳香族環;Ar1係含有選自N、O及S之一或多者之(C6-C30)芳基或(C3-C30)雜芳基;X1及X2係各自獨立為鹵素原子、(C1-C20)烷基、(C3-C20)環烷基、(C6-C30)芳(C1-C20)烷基、(C1-C20)烷氧基、(C3-C20)烷基矽烷氧基、(C6-C30)芳基矽烷氧基、(C1-C20)烷基胺基、(C6-C30)芳基胺基、(C1-C20)烷基硫基、(C6-C30)芳基硫基、或 R11至R15係各自獨立為氫原子、鹵素原子、(C1-C20)烷基、(C3-C20)環烷基、(C6-C30)芳基、(C6-C30)芳(C1-C10)烷基、(C1-C20)烷氧基、(C3-C20)烷基矽烷氧基、(C6-C30)芳基矽烷氧基、(C1-C20)烷基胺基、(C6-C30)芳基胺基、(C1-C20)烷基硫基、(C6-C30)芳基硫基或硝基;或者,R11至R15可各自經由含或不含一稠環之(C3-C12)伸烷基或(C3-C12)伸烯基連結至一相鄰取代基,以形成一脂環族環、或一單環或多環芳香族環;以及R1至R4、R11至R15、及X1及X2之烷基、芳基、環烷基、芳烷基、烷氧基、烷基矽烷氧基、芳基矽烷氧基、烷基胺基、芳基胺基、烷基硫基或芳基硫基;由各別R1至R4或各別R11至R15經由伸烷基或伸烯基連結至一相鄰取代基所形成之環;以及Ar1之芳基或雜芳基,係可進一步經選自以下群組之一或多個取代基所取代:鹵素原子、(C1-C20)烷基、(C3-C20)環烷基、(C6-C30)芳基、(C6-C30)芳(C1-C10)烷基、(C1-C20)烷氧基、(C3-C20)烷基矽烷氧基、(C6-C30)芳基矽烷氧基、(C1-C20)烷基胺基、(C6-C30)芳基胺基、(C1-C20)烷基硫基、(C6-C30)芳基硫基、硝基及羥基。
催化劑組合物可進一步含一輔催化劑,其中該輔催化劑可選自硼化合物、鋁化合物或其混合物。
可作為本發明中之輔催化劑的硼化合物可選自由以下化學式2、3或4所示之化合物,如美國專利第5198401號中所示。
[化學式2]
B(R31)3
[化學式3]
[R32]+[B(R31)4]-
[化學式4]
[(R33)qZH]+[B(R31)4]-
於化學式2至4中,B係一硼原子;R31係苯基或苯氧基,其中該苯基或苯氧基可進一步經三至五個選自以下群組之取代基所取代:氟原子、含或不含氟取代基之(C1-C20)烷基、或含或不含氟取代基之(C1-C20)烷氧基;R32係(C5-C7)環烷基基團、(C1-C20)烷基(C6-C20)芳基基團、或(C6-C30)芳(C1-C20)烷基基團,例如三苯基甲基基團;Z係氮原子或磷原子;R33係(C1-C20)烷基基團或由兩個(C1-C4)烷基及氮原子所取代之苯胺基團;以及q係2或3之整數。
核心金屬M與硼原子之莫耳數比較佳為1:0.1至50,更佳為1:0.5至15。
適用於本發明之鋁化合物可包含一由以下化學式5或6所示之鋁氧烷(aluminoxane)化合物、化學式7所示之有機鋁化合物,以及化學式8或9所示之有機鋁烴基氧化物化合物(organo-aluminum hydrocarbyloxide compound)。
[化學式5]
(-Al(R41)-O-)m
[化學式6]
(R41)2Al-(-O(R41)-)p-(R41)2
[化學式7]
(R42)rAl(E)3-r
[化學式8]
(R43)2AlOR44
[化學式9]
R43Al(OR44)2
於化學式5至9中,R41、R42與R43係各自獨立為線性(linear)或非線性之(C1-C20)烷基;m及p係各自獨立為5至20之整數;E為氫原子或鹵素原子;r為1至3之整數;且R44可選自(C1-C20)烷基或(C6-C30)芳基。
此外,核心金屬M與鋁原子之莫耳數比較佳為1:1至1:2000;更佳為1:5至1:1000。
再者,核心金屬M與硼原子及鋁原子之莫耳數比較佳為1:0.1至50:1至1000,更佳為1:0.5至15:5至500。
2. 溶液聚合方法
本發明乙烯共聚物之聚合方法係以二或更多之階段而進行,因此需要二或更多個反應器。因此,進行二或三個聚合反應階段,以得到寬廣的分子量分布。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製備乙烯共聚物之方法,該方法包含:(a)聚合一第一共聚物,其係於至少一反應器中,於含有上述催化劑中所示之化學式1之過渡金屬催化劑之催化劑組合物的存在下,藉由聚合乙烯及一或多種C3-C18之α-烯烴共聚單體而獲得;以及(b)於階段(a)中所使用之相同催化劑組合物的存在下,在高於階段(a)的反應溫度下,使該由階段(a)製得之第一共聚物通過至少一其他的反應器,其含有乙烯或乙烯及一或多種C3-C18之α-烯烴共聚單體,以獲得一高溫乙烯聚合物,該聚合物包含乙烯及一C3-C18之α-烯烴共聚單體組合物。
此外,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製備乙烯共聚物之方法,該方法包含:(a)聚合一第一共聚物,其係於至少一反應器中,於含有化學式1之過渡金屬催化劑之催化劑組合物的存在下,藉由聚合乙烯及一或多種C3-C18之α-烯烴共聚單體而獲得;以及(b)製備一第二共聚物,其係於至少一其他的反應器中,於階段(a)中所使用之相同催化劑組合物的存在下,在高於階段(a)的反應溫度下,使乙烯或乙烯及一或多種C3-C18之α-烯烴共聚單體反應而獲得;以及(c)將該第一共聚物與該第二共聚物混合。
再者,本發明的特徵在於該乙烯共聚物可於80至210℃(階段(a))以及90至220℃(階段(b))之反應溫度下,及在20至500大氣壓力之壓力(各階段)下製得。
於階段(a),聚合反應可於催化劑或催化劑組合物之存在下,在80至210℃之溫度下進行;更佳地,在80至150℃、20至500大氣壓力(更佳為30至200大氣壓力)下進行。當反應溫度低於80℃時,由於反應物沉澱或分散性不足而使反應不發生,故難以產生聚合物。而當反應溫度高於210℃時,則無法製備具預定分子量之聚合物。此外,當壓力不在上述範圍內時,也難以製備出符合需求之分子量之聚合物。
之後,於階段(b)中進行聚合反應,如同階段(a),於階段(a)中使用之相同催化劑或催化劑組合物的存在下,在90至220℃、更佳為120至200℃之溫度下,並在與階段(a)相同之壓力下進行反應。當反應溫度低於90℃時,聚合物會沉澱,或是產生與階段(a)中所獲得者相同之聚合物,而無法有效進行多階段聚合反應。當反應溫度高於220℃時,會產生分子量過小之聚合物,進而降低其物理性質。此外,壓力可在與階段(a)相同之範圍內,其原因與階段(a)相同。
另一方面,本發明試圖控制具有均勻分子量及多峰(multimodal)密度分佈之乙烯共聚物的物理性質,其係藉由差異性地設定階段(a)及(b)之程序條件來達到,該條件包含乙烯含量、氫含量、及轉換率等。本發明尤其試圖改良最終樹脂之物理性質,如拉伸強度及衝擊強度,其係藉由於階段(a)中製備一預定比例之高分子及低密度之聚合物,以最佳化其分子結構中之聯結分子(tie molecule)。本發明試圖從階段(a)製得之聚合物中製備具有不同範圍分子量、以及不同範圍密度之乙烯共聚物,其係藉由於階段(b)中使用與階段(a)相同之催化劑或催化劑組合物,但在高於階段(a)之溫度下進行聚合反應。本發明之過渡金屬催化劑的性質,雖會使所獲得之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密度分布狹窄;然而,藉由多階段反應,即可獲得製造者所欲之寬廣分子量及密度分布。
於多階段反應中,可串連或並連排列各反應器。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例示性實施態樣之串連排列反應器的示意圖。參考第1圖,本發明之串連排列反應器係包含第一階段進料泵11、第一階段進料冷卻器12、第一階段反應器進料加熱器13、第一階段低溫反應器14、第一階段低溫反應器催化劑進料15、串連之第二階段高溫反應器16、第二階段高溫反應器催化劑進料17、第二階段反應器進料泵18、第二階段反應器進料冷卻器19、第二階段反應器進料加熱器20、第二階段反應器進料21、以及氫進料22。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串連反應,除了催化劑之外,其餘反應物均經由第一階段反應器進料泵11進給至第一階段低溫反應器14,該反應器具有由第一階段反應器進料冷卻器12以及第一階段反應器進料加熱器13組成之溫度調節器;而催化劑則由第一階段低溫反應器催化劑進料15進給。而後,於低於第二階段高溫反應器之溫度下進行階段(a)。
將通過階段(a)之聚合物直接進給入第二階段高溫反應器16,其係與第二階段反應器進料冷卻器19以及第二階段反應器進料加熱器20串連,而催化劑則由第二階段高溫反應器催化劑進料17加入。而後,藉由第二階段反應器進料泵18由第二階段反應器進料21進給反應物,以及經由氫進料22加入氫,之後,在較階段(a)高溫的環境下進行階段(b)之聚合反應。在串連排列反應器之情形中,考慮第一階段反應中乙烯之轉換率及催化劑之活性 等,整體反應器系統須予以設計及控制。
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例示性實施態樣之並連排列反應器之示意圖。參考第2圖,本發明之並連排列反應器係包含低溫反應器進料泵31、高溫反應器進料泵32,低溫反應器進料冷卻器33、低溫反應器進料加熱器34、高溫反應器進料冷卻器35、高溫反應器進料加熱器36、低溫反應器37、低溫反應器催化劑進料38、高溫反應器催化劑進料39、高溫反應器40、內聯(inline)攪拌機41、高溫反應器進料42、以及氫進料43。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並連反應,除了催化劑之外,其餘反應物均經由低溫反應器進料泵31進給入低溫反應器37,該反應器之溫度係由低溫反應器進料冷卻器33以及低溫反應器進料加熱器34調控;而後,催化劑則由低溫反應器催化劑進料38加入。接續,進行階段(a)之反應。與階段(a)分開但也同時地,除了催化劑之外,其餘反應物均經由高溫反應器進料42進給入高溫反應器40,該反應器之溫度係由高溫反應器進料冷卻器35以及高溫反應器進料加熱器36調節,同時,經由氫進料43添加氫至高溫反應器40中,並經由高溫反應器催化劑進料39加入催化劑後,於高於階段(a)之溫度下進行階段(b)。使用內聯攪拌機41混合低溫與高溫之反應物,以製備一均質共聚物。在並連排列反應器之情況中,內聯攪拌機係用來均勻混合來自各反應器之溶液,以獲得共聚物之均一物理性質。一用於可能之單元操作的攪拌槽等及內聯攪拌機均可用以製備一均質共聚物。
於本發明之階段(a)及階段(b)中,乙烯及一或多種C3-C18 之α-烯烴共聚單體較佳係含有60至99重量%之乙烯,以及1至40重量%之α-烯烴共聚單體。當乙烯的含量低於60重量%時,因乙烯含量過少而無法展現其特性,而使其物理性質惡化。當乙烯含量超過99重量%時,則會降低共聚物的效應。
此外,在階段(a)及階段(b)中,該C3-C18之α-烯烴共聚單體可選自以下群組:丙烯、1-丁烯、1-戊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烯、及其混合物。上述當中,又以1-丁烯、1-己烯、1-辛烯或1-癸烯為較佳者。
再者,在階段(a)及階段(b)中,聚合反應所使用的有機溶劑較佳為C3-C20之烴。有機溶劑的特定例子可包括丁烷、異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異辛烷、壬烷、癸烷、十二烷、環己烷、甲基環己烷、苯、甲苯、及二甲苯等。
由本發明之製備方法製得之乙烯共聚物的特點在於,其含有10至70重量%之在階段(a)中製得的聚合物,以及30至90重量%之在階段(b)中製得的聚合物;再者,於階段(a)中獲得之聚合物具有0.001至2.0公克/10分鐘之熔融指數(MI)及0.860至0.940公克/立方公分之密度;以及於階段(b)中獲得之聚合物具有0.5至20.0公克/10分鐘之熔融指數(MI)及0.910至0.960公克/立方公分之密度。
綜上所述,於階段(a)中得到聚合物的含量為10至70重量%,較佳為20至60重量%。當於階段(a)中得到聚合物的含量少於10重量%時,將難以改善其衝擊強度。當聚合物的含量大於70重量%時,將大幅降低由該聚合物製成之薄膜之透明度,如此需以高能量來加工,而導致生產率下降。
此外,於階段(a)中獲得之聚合物的分子量係根據美國材料試驗學會(ASTM)D2839依據測定熔融指數(MI)而得,其具有0.001至2.0公克/10分鐘之熔融指數(MI),更佳為0.003至1.0公克/10分鐘之熔融指數。當於階段(a)獲得之聚合物的熔融指數低於0.001公克/10分鐘時,會因聚合物太剛硬而難以加工。當其高於2.0公克/10分鐘時,該聚合物之整體物理性質,例如拉伸強度、衝擊強度等並未獲得顯著的改善。再者,於階段(a)中獲得之聚合物具0.860至0.940公克/立方公分之密度,更佳為0.880至0.915公克/立方公分。當聚合物之密度低於0.860公克/立方公分時,可預期由該聚合物製成之薄膜可具差的物理性質。而密度高於0.940公克/立方公分時,薄膜則太剛硬。於階段(a)中製得之聚合物可為具低密度範圍之樹脂,這是為了改善最終製得之樹脂之物理性質,其係藉由使用不同於齊格勒-納塔催化劑(於聚合物鏈中顯現非均勻之共聚物分布)之具單一活化點之過渡金屬催化劑,合成用於聚合物鏈之共聚合反應之具均勻單體分布的樹脂而達成。
同時,於階段(b)得到聚合物的含量為30至90重量%,較佳為40至80重量%。當階段(b)中得到聚合物的含量少於30重量%時,於階段(a)中獲得之高分子量、低密度之乙烯共聚物將導致最終樹脂的加工性變差及薄膜透明度下降。當階段(b)中得到聚合物的含量高於90重量%時,於階段(a)中得到之聚合物含量低,因此降低該樹脂之環境抗性,並破壞樹脂之物理性質,例如拉伸強度及衝擊強度等。
此外,於階段(b)中獲得之聚合物的分子量係根據美國材料試驗學會(ASTM)D2839依據測定熔融指數(MI)而得,其具有0.5至20.0公克/10分鐘之熔融指數(MI),更佳為0.5至10.0公克/10分鐘。當於階段(b)中獲得之聚合物的熔融指數低於0.5公克/10分鐘時,將會與階段(a)中獲得之聚合物的分子量範圍重疊,而無法獲得寬廣之分子量分布。因此,無法展現多階段反應的優點。當於階段(b)中獲得之聚合物的熔融指數高於20公克/10分鐘時,會因分子量低而使物理性質惡化。
此外,於階段(b)中獲得之聚合物較佳具有0.910至0.960公克/立方公分之密度。當其密度低於0.910公克/立方公分時,將會與於階段(a)中獲得之聚合物的密度範圍重疊,而無法展現多階段聚合反應的功效。當其密度高於0.960公克/立方公分時,由該聚合物所製成之薄膜則太剛硬。因此,藉調控於階段(a)及階段(b)中所獲得之聚合物的密度範圍,以確立樹脂之物理性質經最佳化的密度範圍。
此外,由本發明方法製備之乙烯共聚物可包含一線性、低密度之聚乙烯共聚物(LLDPE),其具0.910至0.940公克/立方公分之密度;以及一非常或超低密度之乙烯共聚物(VLDPE或ULDPE),其具0.910至0.920公克/立方公分之密度。
由上述方法所製備之乙烯共聚物具有2.4或更高、較佳為2.4至30之分子量分布指數(Mw/Mn)。
本發明之乙烯共聚物係經設計,藉由利用上述多階段反應製程,使用習知單一活化點催化劑而從狹窄分子量分布(為乙烯共聚物的特性)成為具有廣泛的分子量分布,例如至少具雙峰分子量分布,以改善其加工性。
因此,由使用本發明方法及催化劑製備之乙烯共聚物係經控制使其具2.4或更高、較佳為2.4至30之分子量分布指數(重量平均分子量除以數目平均分子量),從而改善其加工性以及物理性質。
因此,經階段(a)及階段(b)獲得之乙烯共聚物較佳具有2.3至30之分子量分布指數。當分子量分布指數少於2.4時,則與使用單一反應器及單一活化點催化劑的情況沒有顯著差異,因而無法展現控制密度及分子量分布的效果,進而破壞加工性或物理性質的改良。
根據本發明,於階段(a)及階段(b)所進給之乙烯與C3-C18之α-烯烴共聚單體係先溶於溶劑中,再進給入反應器內。在乙烯與共聚單體與溶劑混合並溶於其中前,乙烯、共聚單體以及溶劑係各別先行純化,以移除可能影響催化劑作用之因素,包括濕氣、氧氣、一氧化碳及其他金屬雜質。於純化過程中所使用的物質可包括如此領域中所知之分子篩、活化鋁、或矽膠等。
再者,於階段(a)及階段(b)中之各原料在進料前,會先經一熱交換程序,以進行冷卻或加熱,而反應器內的溫度係由此程序所調控。因此,反應器的溫度控制為一絕熱反應器過程,而不經由反應器壁進行熱交換,且反應熱之控制改變溶劑及流入反應器內之單體流的溫度,藉此控制反應器內部的溫度。
根據本發明,乙烯、共聚單體、催化劑、溶劑及其他物質可在階段(b)前先行進料,並且均先經由熱交換以控制達到預定的溫度。在一般情況下,於催化劑於各階段中進給時,催化劑進料均與其他原料分開。在此,較佳地,催化劑係先與溶劑混合或先行溶解在溶劑中。
另一方面,當聚合物經多階段反應合成時,在各階段獲得之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密度可藉由以下方式計算及確定:於階段(a)後抽樣樹脂及分析抽樣之樹脂,以測定在階段(b)或其他階段中製得之聚合物之物理性質,以及於階段(b)後分析最終製得之聚合物之物理性質。
此外,在物理性質測量方面,該物理性質可由在相同聚合反應條件下於單一反應器中各階段(a)及階段(b)之反應製得之聚合物的物理性質推得,其中該相同聚合反應條件例如為相同反應溫度、壓力、溶劑、反應物、催化劑及反應時間。或者,也可藉由分別計算階段(a)及階段(b)於多階段反應中之數值而分析物理性質,如同B. Hagsroem Conference on Polymer Processing,1997所揭露者。
同時,階段(a)及階段(b)之滯留時間(residence time)係取決各階段中設定的體積及每次的輸出量。於階段(a)及階段(b)中,施行適當的攪拌,以維持操作條件進而獲得均質之物質。最終獲得之乙烯聚合物或乙烯共聚物係經由適當的溶劑移除處理而回收。
因此,經由使用由階段(a)及階段(b)或階段(a)至(c)獲得之乙烯共聚物,可製成用作射出成型產物的乙烯共聚物模製物,例如一單層薄膜、多層薄膜、複合物產物、片狀產物、管狀產物或吹製成型產物。
本發明尤其可被模製成一吹製薄膜和鑄造薄膜,以製造一單層或多層包裝薄膜,並可應用於各種用途,如收縮薄膜、重量包裝薄膜、冷凍包裝薄膜、自動包裝薄膜、拉伸包裝膜、和袋子等。
[有利效果]
本發明可經由多階段合成乙烯及α-烯烴而製備具多峰分子量分布之乙烯共聚物,藉此,在不破壞乙烯共聚物之衝擊抗性及剛性下,同時改善其彈性及加工性。
此外,本發明可藉由控制聚乙烯樹脂之密度而製備具良好機械性質(如衝擊抗性及彎曲係數等)之乙烯共聚物,並藉由控制乙烯共聚物之物理性質使本發明可應用於各種用途,如一薄膜、複合物產物、片狀產物、管狀產物、及吹製成型產物等。
[最佳態樣]
下文將參照以下實施例詳細描述本發明,該些實施例僅提供用於例示本發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保護範疇。
除非文中有另外說明,於合成配體及催化劑之所有實驗均於氮氣氛圍中藉由使用標準希萊克(Schlenk)或手套式操作箱(glove-box)技術來進行。反應中所使用的有機溶劑於金屬鈉及二苯甲酮之存在下進行迴流以去除水分,並在使用前直接蒸餾。合成出之配體及催化劑以Varian Mercury 300 MHz光譜儀於室溫下進行1H NMR分析。
聚合溶劑為環己烷,依序使其通過經Q-5催化劑(購自BASF公司)、矽膠及活性氧化鋁填充之管柱後再予以使用,接續,再以高純度氮氣起泡以充分地除去水氣、氧氣及其他催化劑毒物。
使用經聚合之聚合物製成經吹製薄膜成形機加工之薄膜,並以壓縮成型機製成片狀產物。經加工之薄膜及經壓縮之片狀產物係由下述方法分析。
1. 熔融指數(MI)
熔融指數係根據美國材料試驗學會(ASTM)D1238進行測試。
2. 密度
密度係根據美國材料試驗學會(ASTM)D 1505使用密度梯度管測量。
3. 熔融溫度(Tm)分析
使用Dupont DSC2910測定熔融溫度,於二次加熱條件、以10℃/分鐘之速率在氮氣氛圍下進行分析。
4.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分子量測定係使用PL210凝膠滲透層析儀(GPC)與PL Mixed-BX2+preCol而進行(溫度為135℃,於1,2,3-三氯苯溶劑存在下,1.0毫升/分鐘之速率),並以PL聚苯乙烯參考材料校正分子量。
5. 聚合物之動力學剪切黏度
動力學剪切黏度以高等流變擴散系統測定(ARES,廠牌:TA Instruments),其中,溫度為150℃,15%之變形率,頻率範圍為0.1至500弳/秒,於氮氣氛圍中進行分析。於每次測量時,將直徑為25毫米之平行板平行放置,中間間隔1.5至2毫米。
6. 流動活化能
流動活化能(Ea,activation energy for flow)由動力學黏度角速度曲線計算獲得,而動力學黏度角速度曲線係以高等流變擴散系統(ARES,廠牌:TA Instruments)測定而獲得,其中在130℃、150℃、170℃及190℃下,15%變形率,頻率範圍為0.1至100弳/秒,及氮氣氛圍下進行分析。於每次測量時,將直徑為25毫米之平行板平行放置,中間間隔1.5至2毫米。
7. 拉伸強度
拉伸強度係根據美國材料試驗學會(ASTM)D638進行測定。
8. 落鏢(falling dart)衝擊強度
落鏢衝擊強度係根據美國材料試驗學會(ASTM)D1709進行測試。
9. 混濁度
混濁度係根據美國材料試驗學會(ASTM)D1003進行測試。
10. 艾勉道夫撕裂強度(Elmendorf tear strength)
艾勉道夫撕裂強度係根據美國材料試驗學會(ASTM)D1922進行測試。
11. 可萃取物質含量
可萃取物質含量係由根據測量可溶部分之升溫溶析分餾(temperature rising elution fractionation)之分析所獲得之數據而測定,且由35℃下進行10分鐘溶析所產生之可溶性部分吸收峰與整體結晶峰之比例而測定。
[製備例1]
合成雙(2-苯基苯氧基)(五甲基環戊二烯基)氯化鈦(IV)
將2-苯基酚(1.72公克,10.1毫莫耳)(購自Aldrich,99%)製於乾燥瓶內並溶於40毫升之甲苯中,而後於充分攪拌下降溫至0℃。將得到之混合物緩慢逐滴添加至正丁基鋰內(4.8毫升,2.5莫耳濃度之己烷溶液,購自Aldrich)。在全數逐滴添加後,維持所得混合物之溫度達1小時,再升溫至室溫,接著攪拌12小時。之後,將所得混合物之溫度降至0℃,再緩慢逐滴添加已溶於10毫升甲苯之五甲基環戊二烯基三氯化鈦(1.64公克,5.5毫莫耳)溶液。在全數逐滴添加後,維持所得混合物之溫度達1小時,再升溫至室溫,接著攪拌1小時。而後,將反應器溫度升至90℃,繼續反應12小時。過濾由此獲得之混合物,並除去揮發物。使用甲苯/己烷混合溶液,於-35℃下使所得物質進行再結晶,得到橙色固體(2.3公克)。
產率:75%,1H NMR(C6D6),δ=1.54(s,15H),6.74至7.16(m,9H)ppm。
質量(大氣壓下化學離子化法(APCI)模式,質量/電荷):558所有實施例中之相關實驗均採用下述連續式溶液聚合過程進行。
[實施例1至6]
將製備例1中所合成之雙(2-苯基苯氧基)(五甲基環戊二烯基)氯化鈦(IV)使用作為串連之第二階段反應器中之單一活化點催化劑,即,過渡金屬催化劑。催化劑的使用量列於表1。Ti代表一單一活化點催化劑,作為輔催化劑之Al代表三異丁基鋁,以及B代表三苯基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鹽(triphenylmethyliniumtetrakispentafluorophenyl borate)。各催化劑分別溶於二甲苯,其濃度為0.2公克/公升、5.0公克/公升或1.5公克/公升,接著進行注射。合成係藉由設定各反應器之乙烯進料比為4:6,並以1-辛烯或1-丁烯作為共聚單體而進行。然而,當轉換率低時,在第二階段反應器內所加入之乙烯含量係取決於流入第二階段反應器內未反應乙烯的含量,用以調整在第一階段反應器中之聚合物密度及分子量。當於各反應條件下聚合一種類型之聚合物時,各反應器內的轉換率可藉由反應條件及反應器內之溫度梯度來評估。以注射方式加入適當量之氫來控制分子量,以於第二階段反應器內獲得擁有相對高之熔融指數的共聚物。此外,於使用單點活化點催化劑之情況中,各反應器內之分子量可由反應器溫度及1-辛烯或1-丁烯之含量的函數來做調控,反應條件如表1所示。
製備在各實施例中所使用之最終乙烯共聚物,使其具有0.6至1.4之熔融指數,如此,可能的話,其具有相同分子量。製備條件表列於表1中。將獲得之乙烯共聚物以壓縮成型條件模製成一2毫米厚之片狀產物,其中,係於0.5噸壓力及190℃之模製溫度下預熱5分鐘,而後在15噸壓力下熔融1分鐘,接續,在15噸壓力下,在具水冷條件之模具中於室溫下進行冷卻2分鐘,而後進行流變性質分析。然後,將所製備之乙烯共聚物於160-170-170℃之桶溫度及175℃之模具溫度下進行擠製,以製成一吹製薄膜,其厚度為40微米、寬度為530毫米。
[比較例1至3]
使用製備例1所合成之雙(2-苯基苯氧基)(五甲基環戊二烯基)氯化鈦(IV)作為串連之第一階段反應器中的單一活化點催化劑。催化劑的使用量列於表1。Ti代表一單一活化點催化劑,作為輔催化劑之Al代表三異丁基鋁,以及B代表三苯基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鹽。各催化劑分別溶於二甲苯,其濃度為0.2公克/公升、5.0公克/公升或1.5公克/公升,接著進行注射。合成係藉由設定各反應器之乙烯進料比為4:6,並以1-辛烯或1-丁烯作為共聚單體來進行。於使用單一活化點催化劑之情況中,最終乙烯共聚物之分子量可由反應器溫度及1-辛烯或1-丁烯之含量的函數來控制,條件如表1所示。以與前述實施例相同之方法使用此共聚物製造片狀產物及吹製薄膜。
[實施例7至14]
使用製備例1所合成之雙(2-苯基苯氧基)(五甲基環戊二烯基)氯化鈦(IV)作為串連之第二階段反應器內之單一活化點催化劑。催化劑的使用量列於表2。Ti代表一單一活化點催化劑,作為輔催化劑之Al代表三異丁基鋁,以及B代表三苯基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鹽。各催化劑分別溶於二甲苯,其濃度為0.2公克/公升、5.0公克/公升或1.5公克/公升。合成係藉由設定各反應器之乙烯進料比為3.5:6.5至4.5:5.5,並以1-辛烯作為共聚單體而進行。然而,當轉換率低時,在第二階段反應器內所加入之乙烯含量取決於流入第二階段反應器內未反應乙烯的含量,用以調整在第一階段反應器內之聚合物密度及分子量。當於各反應條件下聚合一種類型之聚合物時,各反應器的轉換率可藉由反應條件及反應器內之溫度梯度來評估。以注射方式加入適當量之氫來控制分子量,以於第二階段反應器內獲得擁有相對高熔融指數之共聚物。此外,於使用單點活化點催化劑之情況中,各反應器內之分子量可由反應器之溫度及1-辛烯之含量的函數來控制,條件如表2所示。
製備各實施例中使用之最終乙烯共聚物,使其具有0.8至1.2之熔融指數,如此,可能的話,其具有相同分子量。各製備條件表列於表1。將獲得之乙烯共聚物於壓縮成型條件下製成一2毫米厚之片狀產物,其中,於0.5噸壓力及190℃成型溫度下預熱5分鐘,而後在15噸壓力下熔融1分鐘,接續,於15噸壓力下,於具有水冷條件之模具中在室溫下進行冷卻2分鐘,而後進行流變性質分析。然後,將製備好之乙烯共聚物於160-170-170℃之桶溫度及175℃之模具溫度下進行擠製,以製成一吹製薄膜,其厚度為40微米、寬度為530毫米。
[比較例4]
關於具1-丁烯之具有單峰分子量分布之共聚物,其為可購自SK Energy公司之FN400等級,其密度、熔融指數(MI)及分子量之結果列於表3。藉由與以上實施例相同之方法,使用此共聚物製造片狀產物及吹製薄膜。
[比較例5及6]
關於具1-辛烯之共聚物,其為市售之茂金屬線性低密度(LLD)聚乙烯,其密度、熔融指數(MI)及分子量結果列於表3。藉由與以上實施例相同之方法,使用此共聚物製備片狀產物及吹製薄膜。
[比較例7至9]
關於具1-辛烯之共聚物,其為市售之茂金屬聚烯烴彈性體/塑性體,其密度、熔融指數(MI)及分子量結果列於表3。藉由與以上實施例相同之方法,使用此共聚物製備片狀產物或吹製薄膜。
[比較例10]
關於具1-辛烯之具有單峰分子量分布之共聚物,其為購自SK Energy公司之FN810等級,其密度、熔融指數(MI)及分子量結果列於表3。藉由與以上實施例相同之方法,使用此共聚物製備片狀產物或吹製薄膜。
-乙烯進料比=第一階段反應器:第二階段反應器。
-Ti代表單一活化點催化劑中之Ti。換言之,其為雙(2-苯基苯氧基)(五甲基環戊二烯基)氯化鈦(IV)。
-Al代表作為輔催化劑之三異丁基鋁。
-B代表作為輔催化劑之三苯基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鹽。
-乙烯進料比=第一階段反應器:第二階段反應器。
-Ti代表單一活化點催化劑中之Ti。
-A1代表作為輔催化劑之三異丁基鋁
-B代表作為輔催化劑之三苯基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鹽
表1和2顯示聚合條件及根據實施例1至14及比較例1至3之聚合條件之聚合物的物理特性結果。表3為比較例4至10之共聚物之物理特性結果。表4為實施例1至14及比較例4、5、6及10所模製之薄膜的物理特性,其具有近似之熔融指數值、密度及製膜時之處理負載(圓筒內樹脂壓力,公斤/平方公分)的測量結果。經發現,比較使用1-丁烯作為共聚單體之實施例3及4之測量結果與使用具有近似熔融指數值及密度之1-丁烯作為共聚單體之比較例4的測量解果,實施例3與4之共聚物具有更優異之衝擊抗性及較低之處理負載。而在比較使用1-辛烯作為共聚單體之實施例1和2及5至14的測量結果與使用1-辛烯作為共聚單體之比較例10的測量結果也得到相同的比較結果。此外,亦發現實施例1和2及5至14中之處理負載低於使用茂金屬催化劑系統而製備之市售產品之比較例5和6中的處理負載。比較物理性質分析,發現相較於具近似熔融指數值及密度之產物,各實施例均展現較佳之加工性,且各實施例之衝擊抗性亦維持於等於或高於具近似熔融指數值及密度之產物的程度。經發現,實施例1至14中之流動活化能測量結果均為40千焦耳/莫耳或更高,均高於比較例4至6及10。
第3圖為使用流變物理性質測量結果之本發明實施例及各比較例的Van-Gurp Palmen分析結果。第3圖指出本發明實施例1至14展現與比較例1至10不同的行為。於比較例1至10中,當振盪力矩增加時,相位角下降,且相位角下降之度數傾向於同時增加。然而,於實施例1至14中,相位角下降之度數於振盪力矩區域為100至1000微牛頓‧公尺(μN.m)之區域中呈現不同之趨勢,且於振盪力矩為60至6000微牛頓‧公尺之區域中,聚合物符合以下方程式1及2。這些於實施例1至14中不同的流變行為與優異之加工性及彈性有關,其與比較例有所分別。
[方程式1]
P168.8-97.4×t+32.2×t2-4.0×t3
[方程式2]
P204.3-157.7×t+58.0×t2-7.5×t3
其中,於以上方程式1及2中,t為振盪力矩(微牛頓‧公尺),且P為相位角(°)。
11...第一階段進料泵
12...第一階段進料冷卻器
13...第一階段反應器進料加熱器
14...第一階段低溫反應器
15...第一階段低溫反應器催化劑進料
16...串連之第二階段高溫反應器
17...第二階段高溫反應器催化劑進料
18...第二階段反應器進料泵
19...第二階段反應器進料冷卻器
20...第二階段反應器進料加熱器
21...第二階段反應器進料
22...氫進料
31...低溫反應器進料泵
32...高溫反應器進料泵
33...低溫反應器進料冷卻器
34...低溫反應器反應進料加熱器
35...高溫反應器進料冷卻器
36...高溫反應器進料加熱器
37...低溫反應器
38...低溫反應器催化劑進料
39...高溫反應器催化劑進料
40...高溫反應器
41...內聯攪拌機
42...高溫反應器進料
43...氫進料
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目的、特點及優勢將以下文例示性實施態樣之敘述連同隨附圖式來說明。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一例示性實施態樣之串連排列反應器之示意圖;
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例示性實施態樣之並連排列反應器之示意圖;以及
第3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例示性實施態樣之Van-Gurp Palmen分析的示意圖。

Claims (7)

  1. 一種乙烯共聚物,其係藉由進行以下方法聚合乙烯及一C3-C18之α-烯烴共聚單體而獲得,該方法包含:(a)製備一第一共聚物,其具0.899至0.940公克/立方公分之密度及0.03至2.0公克/10分鐘之熔融指數(MI);以及(b)使用該來自階段(a)之第一共聚物以製備該具有0.910至0.960公克/立方公分之密度及0.5至20公克/10分鐘之熔融指數(MI)的乙烯共聚物,其中階段(a)及(b)係藉由使用一催化劑組合物而進行,該催化劑組合物包含雙(2-苯基苯氧基)(五甲基環戊二烯基)氯化鈦(IV),且在階段(a)中的該催化劑組合物之Ti進料量為0.3至1.6微莫耳/公斤(μmol/kg),其中該乙烯共聚物具有40千焦耳/莫耳或更高之活化能,以及2.45至3.54之分子量分布(Mw/Mn),且於振盪力矩為60至6000微牛頓‧公尺(μN.m)之區域中,符合以下方程式1及2: 其中,於以上方程式1及2中,t為振盪力矩(微牛頓‧公尺),且P為相位角(°)。
  2. 如請求項1之乙烯共聚物,其中該C3-C18之α-烯烴共聚單體 係選自以下群組:丙烯、1-丁烯、1-戊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烯、及其混合物。
  3. 如請求項2之乙烯共聚物,其中該C3-C18之α-烯烴共聚單體的含量為1至40重量%。
  4. 如請求項3之乙烯共聚物,其中該C3-C18之α-烯烴共聚單體的含量為1至30重量%。
  5. 如請求項1之乙烯共聚物,其具有0.5至10公克/10分鐘之熔融指數(MI)。
  6. 一種射出成型產物,其係藉由使用如請求項1之乙烯共聚物而製得。
  7. 如請求項6之射出成型產物,其係一單層薄膜、多層薄膜、複合物產物(compound product)、片狀產物、管狀產物或吹製成型(blow molding)產物。
TW100124921A 2010-07-15 2011-07-14 具改良彈性及加工性之乙烯共聚物 TWI6017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00068383A KR101248421B1 (ko) 2010-07-15 2010-07-15 탄성 및 가공성이 우수한 에틸렌 공중합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6963A TW201206963A (en) 2012-02-16
TWI601751B true TWI601751B (zh) 2017-10-11

Family

ID=45467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4921A TWI601751B (zh) 2010-07-15 2011-07-14 具改良彈性及加工性之乙烯共聚物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15123A1 (zh)
EP (1) EP2593489B1 (zh)
JP (1) JP5890408B2 (zh)
KR (1) KR101248421B1 (zh)
CN (1) CN103003318A (zh)
CA (1) CA2804784C (zh)
ES (1) ES2623361T3 (zh)
RU (1) RU2553464C2 (zh)
TW (1) TWI601751B (zh)
WO (1) WO2012008794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64962B1 (ko) 2010-09-20 2012-07-12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위생성이 우수한 에틸렌 공중합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9840570B2 (en) * 2013-03-11 2017-12-12 Chevron Phillips Chemical Company, Lp Medium density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KR102034340B1 (ko) 2013-06-24 2019-10-18 다우 글로벌 테크놀로지스 엘엘씨 강화 폴리프로필렌 조성물
KR101617870B1 (ko) 2014-09-05 2016-05-0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가공성이 우수한 올레핀계 중합체
KR101747396B1 (ko) * 2014-12-15 2017-06-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가공성이 우수한 올레핀계 중합체
GB2533770B (en) 2014-12-22 2021-02-10 Norner Verdandi As Polyethylene for pipes
KR101891638B1 (ko) 2015-04-15 2018-08-2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가공성이 우수한 에틸렌/알파-올레핀 공중합체 공중합체
CN106632779B (zh) * 2015-10-30 2018-11-1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茂金属透明薄膜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与薄膜
CN107987200A (zh) * 2016-10-26 2018-05-0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lldpe薄膜树脂及其薄膜
CN107987201A (zh) * 2016-10-26 2018-05-0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lldpe薄膜树脂及其薄膜
KR102571139B1 (ko) 2018-06-08 2023-08-28 사빅 에스케이 넥슬렌 컴퍼니 피티이 엘티디 에틸렌 중합체 혼합물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성형품
KR102584267B1 (ko) * 2019-09-30 2023-10-0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혼성 담지 메탈로센 촉매 및 이를 이용한 폴리에틸렌 공중합체의 제조 방법
WO2021133613A1 (en) * 2019-12-26 2021-07-01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olymer compositions with excellent processability
CN114957530B (zh) * 2022-06-28 2023-09-29 杭州双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乙烯和α-烯烃的溶液聚合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20981A1 (en) * 2008-09-12 2010-05-13 Daeho Shin Ethylene copolymer and a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98401A (en) 1987-01-30 1993-03-30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Ionic metallocene catalyst compositions
US5278272A (en) * 1991-10-15 1994-01-11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Elastic substantialy linear olefin polymers
CN1301292C (zh) * 2001-08-17 2007-02-21 陶氏环球技术公司 双峰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制品和该组合物的应用
JP2005314638A (ja) * 2004-03-31 2005-11-10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エチレン系共重合体、樹脂組成物、発泡成形体および発泡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KR101060838B1 (ko) * 2006-04-24 2011-08-30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 α-올레핀과의 공중합체 제조용비스-아릴아릴옥시 촉매계
EP1935909A1 (en) * 2006-12-21 2008-06-25 Ineos Europe Limited Copolymers and films thereof
KR101077071B1 (ko) * 2008-11-03 2011-10-26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내충격성이 우수한 에틸렌 공중합체
KR101167082B1 (ko) * 2008-11-05 2012-07-20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에틸렌과 α-올레핀의 탄성 공중합체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20981A1 (en) * 2008-09-12 2010-05-13 Daeho Shin Ethylene copolymer and a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48421B1 (ko) 2013-03-28
CA2804784A1 (en) 2012-01-19
RU2553464C2 (ru) 2015-06-20
KR20120007718A (ko) 2012-01-25
US20120015123A1 (en) 2012-01-19
RU2013106500A (ru) 2014-08-20
CN103003318A (zh) 2013-03-27
ES2623361T3 (es) 2017-07-11
JP2013534560A (ja) 2013-09-05
TW201206963A (en) 2012-02-16
EP2593489A2 (en) 2013-05-22
CA2804784C (en) 2017-12-12
EP2593489B1 (en) 2017-01-25
WO2012008794A3 (en) 2012-05-18
JP5890408B2 (ja) 2016-03-22
EP2593489A4 (en) 2013-12-25
WO2012008794A2 (en) 2012-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1751B (zh) 具改良彈性及加工性之乙烯共聚物
KR101077071B1 (ko) 내충격성이 우수한 에틸렌 공중합체
US8674026B2 (en) Ethylene copolymer having multiple pitch in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the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TWI440644B (zh) 乙烯共聚物及其製備方法
JP7238135B2 (ja) オレフィン重合用触媒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て調製されたオレフィン系重合体
US11773196B2 (en) Ethylene polymer mixture,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molded article using the same
KR101164962B1 (ko) 위생성이 우수한 에틸렌 공중합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20031211A (ko) 위생성이 우수한 에틸렌 공중합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