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0534B - 用於形成胎圈膠組之輪胎建造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形成胎圈膠組之輪胎建造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0534B
TWI600534B TW102142659A TW102142659A TWI600534B TW I600534 B TWI600534 B TW I600534B TW 102142659 A TW102142659 A TW 102142659A TW 102142659 A TW102142659 A TW 102142659A TW I600534 B TWI600534 B TW I6005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pex
holder
building machine
tire building
holder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2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9696A (zh
Inventor
馬可孛 斯洛特
拉爾 赫拉爾德 約翰內斯 范
Original Assignee
Vmi荷蘭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mi荷蘭公司 filed Critical Vmi荷蘭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29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96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0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053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48Bead-rings or bead-cores; Treatment thereof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016Handling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supplying, storing, convey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016Handling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supplying, storing, conveying
    • B29D2030/0044Handling tyre beads, e.g., storing, transporting, transferring and supplying to the toroidal support or to the dr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48Bead-rings or bead-cores; Treatment thereof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 B29D2030/482Applying fillers or apexes to bead co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7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means with work feeding or handl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Description

用於形成胎圈膠組之輪胎建造機及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應用三角膠條至胎圈以形成胎圈膠組之輪胎建造機。
由歐洲專利案1 755 874 B1可知一種應用三角膠條至胎圈以形成胎圈膠組之輪胎建造機。習知輪胎建造機包括一用於傳輸三角膠至胎圈之夾持器。夾持器具有複數用以接合或鬆脫三角膠條之夾爪。該等夾爪係由固設在夾持器上之氣動式汽壓缸來驅動控制。前述之輪胎建造機因該等耦合件需被製作於夾持器之驅動器及夾持器本身之結構上,故相當複雜。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經改進之應用三角膠條至胎圈以形成胎圈膠組之輪胎建造機。
根據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輪胎建造機, 其應用三角膠條於複數胎圈上以形成生胎之胎圈膠組,包括一用於握持該等胎圈之胎圈握持件,其中該輪胎建造機包括一第一夾持器及一第二夾持器,用以沿輸送帶之方向朝向該胎圈來接合及移動該等三角膠條,其中該第一夾持器係可移動於一第一起始位置及一第一結束位置之間,該第二夾持器係可移動於一第二起始位置及一第二結束位置之間,其中該輪胎建造機具有一第一楔子、一第二楔子、一第三楔子及一第四楔子,其中該第一夾持器及該第二夾持器係偏向一閉合狀態,該等夾持器設置以接合該等三角膠條,其中當該等夾持器位於該等起始位置或該等結束位置之其一時,設置該等楔子用以抵消該等夾持器之偏向。
該等楔子可抵消該等夾持器之偏向,藉此在該等起始位置及結束位置從三角膠條造成鬆脫,因此,該等夾持器本身無需具有該等楔子並可因而具有相對簡易之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該輪胎建造機係設置用以在一第一平面輸送該等三角膠條,其中該第一夾持器及該第二夾持器係可移動於該第一平面及一相對於該第一平面背景部之第二平面之間,其中該等夾持器設置在該第一平面從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移動至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其中該等夾持器設置在該第二平面從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回復至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當其他步驟像是在第一平面不受到該等夾持器的阻礙下執行裁切,該等夾持器可經由第二平面之背景部回復至原狀態。此外,該等夾持器在第一平面 上損傷三角膠之風險可被減低。
在一實施例中,只有當該等夾持器位於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或結束位置時,該等夾持器係設置用以從該第一平面移動至該第二平面,反之亦然。較佳地,只有當該等夾持器相對於該等三角膠條停止於靜止位置時,該等夾持器係設置用以從該第一平面移動至該第二平面,反之亦然。在此方式下,在輸送方向之該等夾持器之相對移動所造成三角膠之損傷是可以避免的。
在一實施例中,每一夾持器包括一第一夾持件及一第二夾持件,其中至少一夾持件係利用一偏向件而偏向移動至其餘該等夾持件,以協同其餘該等夾持件在相反兩側夾持該等三角膠條,其中該等楔子各具有一突出部,設置用以抵消該等夾持器之偏向。當夾持器之偏向未受到其中之一楔子抵消時,至少一受偏向之夾持件將自動地接合三角膠。因此,只有相對該等夾持器移動該等楔子可自動地造成該等夾持器與三角膠之接合及鬆脫。
在一實施例中,該突出部包括一第一作動面,用以移動該受偏向之夾持件朝向該偏向件之相反方向來移動。因單獨之楔子形狀可造成受偏向之夾持件之位移,因此楔子可為相對簡易之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該二夾持件係利用該等偏向件產生偏向,其中該突出部具有一第二作動面,用以移動其餘該偏向夾持件朝向該偏向件之相反方向來移動。藉由偏向二夾持件,三角膠可在二相反端被主動地接合,因單獨 之楔子形狀可造成二夾持件之位移,因此楔子可為相對簡易之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該等夾持件各具有一轉輪,用以接觸及轉動該楔子各自之作動面。該等轉輪可減少該等夾持件與該等作動面間之摩耗。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楔子、該第二楔子、該第三楔子及該第四楔子分別位於或接近該第一起始位置、該第一結束位置、該第二起始位置及該第二結束位置。該等楔子可因此在起始位置或結束位置抵消該等夾持器之偏向。
在一實施例中,該輪胎建造機具有複數與該等楔子耦接之驅動器,用以移動該等楔子以朝向該等夾持器、或撤回該等楔子以遠離該等夾持器。當該等夾持器處於靜止狀態時,該等楔子可被控制以移動朝向或遠離該等夾持器這允許該等夾持器得以接合三角膠條,而該等夾持器相對於該等三角膠條係為靜止,以防止該等三角膠條之損傷。
在一實施例中,該等夾持件之其一具有一用於支撐該等三角膠條之平台,而其餘之該等夾持件包括一按壓件,其中該按壓件包括一組朝向該平台之壓力梢陣列,其中該等壓力梢係設置用以接觸該平台及在其上之該三角膠。該等壓力梢可確保施加在該等三角膠條上之壓力能夠平均分佈,而無須在意該三角膠條之剖面形狀。平均分布之施加壓力可防止該等三角膠條受側向擠壓。
在一實施例中,壓力梢朝該平台作偏向移動,其中,當該等夾持件朝彼此移動以接合該等三角膠條時,至少部分該等壓力梢係設置用以接觸該等三角膠條,並且因前述之接觸方式,設置用以對其偏向而回推。所以,該等壓力梢之相互位置可應用以匹配三角膠之外型或輪廓,因此,平均分布力可藉由壓力件透過該等壓力梢應用在該等三角膠條上。以此方式,可避免該等三角膠條之損傷。
在一實施例中,該按壓件具有複數用以接受該等壓力梢之圓柱形孔,其中每一壓力梢具有一軸部,其滑設於該圓柱形孔之中,其中該軸部具有一部分非圓形、多平面或平滑圓周,其結合該孔洞在該軸部與該圓柱形孔之間創造出一間隙,上述間隙係於使用期間裡,在該按壓件面對該等三角膠條之一側與外在環境開放連結。該等壓力梢之形狀可防止殘餘物累積及阻擋壓力梢的移動。因此,壓力梢功能故障的問題將被防止,其降低了因壓力不均所造成該等壓力梢損傷三角膠的機率。
在一實施例中,該軸部具有至少三種圓周部分,其設置用以與該圓柱形孔進行滑動接觸,以及至少三種實質平坦之表面,在此配置情況下,在該軸部及該圓柱形孔之間創造出至少三種間隙。較佳地,該至少三種實質平坦之表面係沿圓周平均分佈。最佳地,該軸部具有實質方形之剖面。
在一實施例中,該軸部係可旋轉設置於該圓柱形孔內,其中,較佳地設置用以與該圓柱形孔進行滑動接 觸之該軸部之圓周部分,係為部分之同等圓形,較佳地係為同等完美圓形。因為旋轉的關係,與圓柱形孔滑動接觸之圓周部分可刮除實質上滑落至間隙及滑落出圓柱形孔之殘餘物。
在一實施例中,輪胎建造機更包括一切割裝置,用以切割一實質連續之三角膠以成為接續之複數三角膠條,其相對該胎圈具有一導引端及/或一拖尾端,其中該第一夾持器及該第二夾持器係設置用以分別與該三角膠條之該導引端及該拖尾端相接合。該導引端可藉由第一夾持器來接合,用以傳輸相接合之三角膠條朝向該胎圈。該拖尾端可藉由第二夾持器來接合,用以在其應用於胎圈上之期間裡控制相接合之三角膠條。
在一實施例中,該切割裝置相對於輸送方向係位於胎圈之上游端,其中該第一起始位置係位於該切割裝置之上游端及/或該第二起始位置係位於該切割裝置之下游端。第一夾持器可被移動至第一起始位置,以接合在切割裝置上游創造之三角膠條之導引端。第二夾持器可被移動至第二起始位置,以接合在切割裝置下游創造之三角膠條之拖尾端。
在一實施例中,輪胎建造機更包括一施力夾,用以將該等三角膠條之其中之一的該導引端傳遞至在該胎圈握持件上之該胎圈,其中該第一結束位置係位於該施力夾,及/或其中該第二結束位置係位於該胎圈握持件。第一夾持器可被移動至第一結束位置,用以傳輸三角膠條之其 中之一的導引端從第一夾持器至施力夾上。第二夾持器可被移動至第二結束位置,用以傳輸三角膠條之其中之一的拖尾端至胎圈上。
在一實施例中,輪胎建造機更包括一驅動器,較佳地係以一或多個正時皮帶的形式,用以驅動該第一夾持器及該第二夾持器在其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及其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之間。該等夾持器可在前景部被驅動,從其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至其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以傳輸三角膠或三角膠條。在背景部,該等夾持器可在不損害三角膠之情況下被驅動回到其原始起始位置。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夾持器及第二夾持器係放置於該等滑軌上,用以使可移動之方向平行於輸送方向。由該等夾持器接合之三角膠,可因此沿著平行輸送方向之該等滑軌來移動。
在一實施例中,該輪胎建造機具有一輸送帶,用以沿著實質平行於輸送方向之一線性通道支撐該等三角膠條,其中,較佳地,該線性通道係與在該胎圈握持件之該圓周相切。該等三角膠條可沿著朝向胎圈之線性通道來傳輸,並可在相切形式下被提供至及應用至胎圈。
根據第二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壓力梢,係使用於一夾持器之一按壓件之圓柱形孔以夾持一供生胎製作之三角膠條,其中該壓力梢具有一軸部,其滑設於該圓柱形孔之中,其中該軸部具有一部分圓形圓周,其滑動接觸於該圓柱形孔之中,以及一部分非圓形、多平面或平滑圓 周,其結合該孔洞在該軸部與該圓柱形孔之間創造出一間隙,上述間隙係於使用期間裡,在該按壓件面對該等三角膠條之一側與外在環境開放連結。該等間隙可防止殘餘物累積及最終阻擋了壓力梢的移動。該等壓力梢可承受磨耗並應當定期作更換。該等壓力梢可作為備用部件。
在一實施例中,該軸部具有至少三種圓周部分,其設置用以與該圓柱形孔進行滑動接觸,以及至少三種實質平坦之表面,在此配置情況下,在該軸部及該圓柱形孔之間創造出至少三種間隙。較佳地,該至少三種實質平坦之表面係沿圓周平均分佈。最佳地,該軸部具有實質方形之剖面。該等壓力梢之形狀可防止殘餘物累積及最終阻擋了壓力梢的移動。因此,壓力梢功能故障的問題將被防止,其降低了因壓力不均所造成該等壓力梢損傷三角膠的機率。
在一實施例中,該軸部係可旋轉設置於該圓柱形孔內,其中,較佳地,設置用以與該圓柱形孔進行滑動接觸之該軸部之圓周部分,係為部分之同等圓形,較佳地係為同等完美圓形。因為旋轉的關係,與圓柱形孔滑動接觸之圓周部分可刮除實質上滑落至間隙及滑落出圓柱形孔之殘餘物。
根據第三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應用三角膠條於複數胎圈上以形成生胎之胎圈膠組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步驟:接合該等三角膠條與一第一夾持器及一第二夾持器,以及朝向該胎圈沿著輸送方向移動該等接合過後之 三角膠條,該第一夾持器係可移動於一第一起始位置及一第一結束位置之間,該第二夾持器係可移動於一第二起始位置及一第二結束位置之間,其中該方法更包括步驟:偏向該夾持器至一與該等三角膠條相接合之閉合狀態,移動該夾持器往返於其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及其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以及當該等夾持器位於該等起始位置或該等結束位置之其一時,設置該等楔子用以抵消該等夾持器之偏向。
該等楔子可抵消該等夾持器之偏向,藉此在該等起始位置及結束位置從三角膠條造成鬆脫,因此,該等夾持器本身無需具有該等楔子並可因而具有相對簡易之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該夾持器係週期移動,其中每一週期包括步驟:移動該夾持器從其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至其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以及回復該夾持器從其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至其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該等週期可被重複實施如同部分之實質連續程序,其中每一週期之結尾係為接續週期之開始。
在一實施例中,該三角膠係在一第一平面上輸送,其中該第一夾持器及該第二夾持器係可移動於該第一平面及一相對於該第一平面背景部之第二平面之間,其中該等夾持器設置在該第一平面從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移動至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其中該等夾持器設置在該第二平面從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回復至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當 其他步驟像是在第一平面不受到該等夾持器的阻礙下執行裁切,該等夾持器可經由第二平面之背景部回復至原狀態。此外,該等夾持器在第一平面上損傷三角膠之風險可被減低。
在一實施例中,只有當該等夾持器位於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或結束位置時,該等夾持器係從該第一平面移動至該第二平面,反之亦然。較佳地,只有當該等夾持器相對於該等三角膠條停止於靜止位置時,該等夾持器係從該第一平面移動至該第二平面,反之亦然。在此方式下,在輸送方向上相對於夾持器之移動所造成該等三角膠條的損傷是可以避免的。
在一實施例中,當該等夾持器停止於其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或該等結束位置時,該等楔子係插入或退出該等夾持器。當該等夾持器處於靜止狀態時,該等楔子可被控制以移動朝向或遠離該等夾持器。這允許該等夾持器得以接合三角膠條,而該等夾持器相對於該等三角膠條係為靜止,以防止該等三角膠條之損傷。
在一實施例中,該等夾持器之每一週期,一接續之三角膠條係由該第一夾持器接合及輸送朝向該胎圈,而另一先前輸送之三角膠條係應用於該胎圈,此時該三角膠條係由該第二夾持器所接合。由於在一週期中同時處理新長度之三角膠及先前裁切之三角膠條,三角膠傳輸及應用於胎圈之程序可被實質地加速。
在一實施例中,該等夾持器同時由其各自之該 等起始位置移動至其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該等三角膠條其中之一的導引端可藉由第一夾持器緊密跟隨或直接在其他由第二夾持器接合之先前傳輸膠條之拖尾端之後方而被接合及傳輸。以此方式,可藉由準備接續三角膠條而省去大量時間,一個週期所需之時間可因此減少小於10秒,在某些實施例中可更少於7秒。
在一實施例中,該等夾持器同時由其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回復至其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該等夾持器可在同步方式下被控制,藉此減低相互移動之複雜程度。
在說明書中所描述之不同層面和特徵儘可能被個別實施。這些個別的層面中,特別是在附屬範圍描述的這些層面和特徵,能以個別專利申請之標題申請之。
1‧‧‧輪胎建造機
10‧‧‧滾輪輸送帶
11‧‧‧被動滾輪
12‧‧‧切割裝置
13‧‧‧第一導軌
14‧‧‧第二導軌
15‧‧‧驅動器
152‧‧‧按壓件
153‧‧‧壓力梢
17‧‧‧砧座
18‧‧‧切割面
19‧‧‧驅動器
2‧‧‧胎圈握持件
20‧‧‧圓周表面
21‧‧‧參考數值
22‧‧‧參考數值
23‧‧‧三角膠夾
24‧‧‧平台
25‧‧‧壓力件
28‧‧‧縫合滾筒
29‧‧‧架體
30‧‧‧滑軌
31‧‧‧第一夾持器
32‧‧‧第二夾持器
33‧‧‧殼體
36‧‧‧第一彈簧
37‧‧‧第二彈簧
40‧‧‧夾持件
41‧‧‧腳部
42‧‧‧平台
47‧‧‧第一轉輪
48‧‧‧輪軸
50‧‧‧夾持件
51‧‧‧腳部
52‧‧‧按壓件
53‧‧‧壓力梢
54‧‧‧第一軸部
55‧‧‧第二軸部
56‧‧‧頭部
57‧‧‧第二轉輪
58‧‧‧輪軸
60‧‧‧彈簧
61‧‧‧保護環
62‧‧‧圓柱形孔
67‧‧‧位移軌道
68‧‧‧正時皮帶
71‧‧‧第一楔子
72‧‧‧第二楔子
73‧‧‧第三楔子
74‧‧‧第四楔子
75‧‧‧突出部
76‧‧‧運行面
77‧‧‧運行面
80‧‧‧施力夾
81‧‧‧夾持臂
82‧‧‧平台
83‧‧‧壓力件
84‧‧‧夾持塊
85‧‧‧夾持塊
86‧‧‧夾持面
87‧‧‧夾持面
88‧‧‧凹槽
89‧‧‧凹槽
90‧‧‧三角膠
91‧‧‧三角膠條
92‧‧‧三角膠條
93‧‧‧導引端
94‧‧‧拖尾端
95‧‧‧胎圈
本發明將基於所附示範實施例之圖式闡明發明概念,其中:圖1、圖3及圖5至圖11係本發明示範實施例在胎圈膠組製作中具有夾持器之輪胎建造機之前視圖。
圖2及圖4係根據圖1、圖3及圖5至圖11在胎圈膠組製作步驟中之輪胎建造機之側視圖。
圖12A及圖12B係根據圖2及圖4之輪胎建造機之其中一夾持器之側視圖。
圖12C係根據圖12A之夾持器之細節圖。
圖12D係根據圖12C線XII D-XII D所繪製之夾持器之細節剖視圖。
圖12E係根據圖12D之夾持器之另一實施例之細節剖視圖。
圖12F係根據圖12C線XII F-XII F所繪製之夾持器之細節剖視圖。
圖13A至圖13D及圖14A至圖14D係根據圖1、圖3及圖5至圖11在胎圈膠組製作步驟中之輪胎建造機之夾持器之前視圖。
圖1至圖11顯示一輪胎建造機1,根據本發明之一示範實施例,用以將非硫化、彈性體、或橡膠材料、並裁切成三角膠條91,92之三角膠90之一長度應用至胎圈95,以形成生胎之胎圈膠組。
如圖1所示,輪胎建造機1包括一胎圈握持件2,用以握持一胎圈95在一無末端且實質地環形結構。胎圈握持件2可為一具有實體之圓周表面20之滾筒或一胎圈95成形旋繞之虛擬滾筒路徑,其彷彿在實體之圓周表面20被成形。胎圈握持件2可為一旋轉座(圖未示)之部分。胎圈95之結構,尤指胎圈95之直徑,可藉由改變實體之圓周表面20或藉由改變胎圈95成形旋繞之虛擬滾筒路徑來產生變化。實體之圓周表面20或虛擬滾筒路徑之兩種可供選擇之直徑係由參考數值21,22所表示。胎圈握持件2包括有一可 旋轉之滾筒夾持件、胎圈膠組夾持件或三角膠夾持件23,其設置以相對於一胎圈握持件2作同軸旋轉及在胎圈95上夾持三角膠90。
輪胎建造機1包括一具有複數被動滾輪11之滾輪輸送帶10,在滾輪輸送帶10之上方或傳輸側,該等滾輪11定義了一輸送平面,三角膠90可在其上沿著輸送方向P之一實質地線性通道而被傳輸。滾輪輸送帶10與胎圈握持件2間之相對高度係以如此之方式被建立或調整,輸送平面係設置相對胎圈95,用以在朝向胎圈95之輸送方向供給胎圈90。
在輸送平面之上方並平行於輸送方向P,輪胎建造機1具有一第一導軌13和一第二導軌14。輪胎建造機1包括一第一夾持器31和一第二夾持器32,其設置於第一導軌13和第二導軌14以便沿該等導軌13,14之縱向而移動。二導軌13,14用以提供懸掛在其上之該等夾持器31,32之較佳力量分佈並能減少材料費用。或者,輪胎建造機1可具有一單一之寬導軌(圖未示),二夾持器31,32可設置於其上。輪胎建造機1具有該等驅動器(圖未示),其沿第一導軌13在第一起始位置X1和第一結束位置Y1間獨立地控制第一夾持器31之位移,並且沿第一導軌14在第二起始位置X2和第二結束位置Y2間獨立地控制第二夾持器32之位移。該等驅動器可為設置於該等夾持器31,32之線性馬達或沿該等導軌13,14設置之正時皮帶68,如圖2所示。
在圖2中,顯示第一夾持器31、該等導軌13,14 以及在該等導軌13,14上之第一夾持器31之配置之側視圖。第二夾持器32係以同樣方式配置於該等導軌13,14上。第一夾持器31透過一架體29掛載至該等導軌13,14上。架體29具有一滑軌30,第一夾持器31可在其上沿相對於輸送通道P之橫向移動。第一夾持器31係掛載於一平行於該等導軌13,14之位移軌道67,位移軌道67係裝置於一驅動器或驅動組19,例如沿位移軌道67平均分佈之活塞或推/拉桿。驅動器19設置用以在沿相對於輸送通道P之橫向上移動位移軌道67。因此,掛載於位移軌道67之第一夾持器31係沿架體29之滑軌30上移動,其在三角膠90之一前平面或前景部FG和一後平面或背景部BG之間,其從第一平面或前景部FG與在背景部BG相隔一距離。
輪胎建造機1更包括一具有一位於輸送平面上方之裁切刀之切割裝置12,以及一位於輸送平面下方之砧座17。砧座17包括一切割面18和二夾持面86,87。切割裝置12之裁切刀可移動至砧座17之切割面18,用以將三角膠90之長度裁切成具有一導引端93及一拖尾端94之三角膠條91,92。輪胎建造機1具有設置用以朝向夾持面86,87移動之二夾持塊84,85,該等夾持塊84,85可被向上舉起以移動出該等夾持器31,32之路徑。在切割面18與夾持面86,87之間,砧座17具有複數凹槽88,89,用以容置該等握持器31,32。
三角膠條91,92之長度實質地與胎圈95之圓周長度一致,若對於胎圈95之一可供選擇的直徑21,22係被 使用,切割裝置12、砧座17和該等握持器31,32之起始位置X1,X2必須被調整以滿足較短之胎圈之圓周長。第一握持器31和第二握持器32設置以移動至砧座17之凹槽88,89內,以接下來將描述之方法接合三角膠90及/或三角膠條91,92。
如該等握持器31,32係實質地彼此相似並具有相同之功能,僅在圖12A、圖12B及圖12C描述更多第一握持器31之細節。下述之第一握持器31係同樣應用於第二握持器32。
如圖12A及圖13D所示,第一握持器31具有一殼體33,第一夾持件40和第二夾持件50係懸掛在其上。如圖2所示,殼體33係耦接一驅動器19,第一夾持件40懸掛在輸送平面下方之位置,以及第二夾持件50懸掛在輸送平面上方之位置。第一握持器31具有一以第一彈簧36形式之偏向件,其使第一夾持件40朝向第二夾持件50向上偏向移動,以及第二握持器32具有一以第二彈簧37形式之偏向件,其使第二夾持件50朝向第一夾持件40向下偏向移動。第一夾持件40和第二夾持件50因此可從一開啟狀態至關閉狀態朝向彼此移動,以相互合作之方式,從相反兩端在輸送平面夾持三角膠90。第一彈簧36較第二彈簧37來的強勁,因此,當相互關閉時,第一夾持件40迫使第二夾持件50向上移動,如圖13A及14D所示。
第一夾持件40包括一從殼體33向下垂直延伸之腳部41及在腳部41遠端之高台或平台42。平台42設置 用以沿輸送方向之橫向接觸輸送平台之底部,進入砧座17之凹槽88,89,用以從輸送平面之底部接合三角膠90。第二夾持件50包括一從殼體33向下垂直延伸之腳部51及在腳部51遠端之按壓件52。按壓件52係筆直對準在第一夾持件40之平台42之上方,用以從輸送平面之上方接合三角膠90。
如圖12A及圖13D所示,以及在圖12C至圖12F的更多細節中,按壓件52具有複數面對下方平台42之壓力梢53。每一壓力梢53包括一第一圓形軸部54,其設置在按壓件52之圓柱形孔62內,及一第二軸部55,其由在按壓件52之圓柱形孔之底部延伸。第二軸部55具有部分之圓形圓周,其緊密符合或滑動接觸圓柱形孔62及一非圓形、多平面或平坦之周圍。在第二軸部55之遠端,壓力梢53具有一圓錐狀、凸起或略微圓形之頭部56,用以按壓三角膠90。壓力梢53更包括一彈簧60環繞第一軸部54,其利用彈簧加載使壓力梢朝向下方之輸送平面來移動。彈簧加載也可能導致在圓柱形孔62內壓力梢53沿彈簧縱軸作微幅旋轉。壓力梢53具有一保護環61,其保護壓力梢53從按壓件52之圓柱形孔62內滑落。
壓力梢53之軸部54可在一小距離抵抗彈簧回復力被回推至按壓件52之圓柱形孔。壓力梢53以此方式塑形,可使例如灰塵、粉末或橡膠之殘餘物不會累積並阻擋壓力梢53之移動。特別的是,非圓形、多平面或平坦之周圍表面或第二軸部55之剖面降低了與圓柱形孔之圓柱形壁 面接觸之第二軸部55之滑動接觸面積。較佳地,第二軸部55具有至少三個非圓形或平坦面,更佳地,如圖12F之剖面圖所示,一實質地具有四相同面之方形剖面,或者超過四個非圓形或平坦面。第二軸部55之非圓形或平坦面係沿第二軸部55之周圍平均分佈。該等表面結合圓柱形孔62之圓柱形壁面,在第二軸部55與圓柱形孔62間創造出間隙。間隙係與外部環境在按壓件52朝向平台42的一側開放連通或與相通。在重力的影響下,當壓力梢53在圓柱形孔62內上下移動時,殘餘物將累積掉落至間隙內。在壓力梢53上下移動的期間裡,彈簧60造成在圓柱形孔62內壓力梢53之微幅轉動,使得第二軸部55之部分與圓柱形孔62滑動接觸,其作為刮刀以刮除剩餘之殘餘物。
壓力梢53可輕易從按壓件52中取出,藉由去除保護環61以及接著從圓柱形孔62由頭部56拉取出壓力梢53。這是一種相關方式,如壓力梢53受到磨損且必須定期更換成備用壓力梢53。
如圖12D所示,壓力梢53在行列間平均分布於按壓件52之底部,以形成實質地方形或長方形之壓力梢53網格或陣列。或者,壓力梢153可不同地設置於按壓件152之底部,例如一蜂窩結構,如圖12E所示。這種結構增加了在單位表面積內之壓力梢153之密度,其可導致在三角膠90上更平均之力分佈,可因此減少在三角膠90上之壓痕。
如圖12B所示,第二夾持件50之壓力梢53之 陣列,係設置用以與第一夾持件40之平台42合作接觸、貼近、夾持、緊握三角膠。第二夾持件50係朝向第一夾持件40移動,藉此移動按壓件52至平台42上,直到壓力梢53在平台42之上方,且由平台42所支撐之三角膠90夾持在壓力梢53與平台42之間。因為三角膠之三角剖面輪廓之不規則性,部分壓力梢53比其他壓力梢53回推更遠的距離,在此方式下,壓力梢53陣列配合三角膠90之輪廓並均勻地施加一輕微壓力至整個三角膠90之輪廓。彈簧60之偏向力及頭部56之形狀係選取為使得當壓力梢53之頭部56接觸三角膠90時,頭部56不會留下壓痕在三角膠90上。較佳地,頭部56儘可能地平坦,以免鬆脫夾持三角膠90。
如圖12A及圖12B所示,第一夾持件40具有一旋轉設置於輪軸48上之第一轉輪47。輪軸48固接於第一夾持件40之腳部41,第二夾持件50具有一旋轉設置於輪軸58上之第二轉輪57。輪軸48,58相對腳部41,51設置為如此之方式:轉輪47,57設置為彼此間存在一短距離。
如圖1所示,輪胎建造機1具有一第一楔子71及一第二楔子72,其對於第一夾持器31分別位在或靠近第一起始位置X1及第一結束位置Y1。輪胎建造機1具有一第三楔子73及一第四楔子74,其對於第二夾持器41分別位在或靠近第二起始位置X2及第二結束位置Y2。輪胎建造機具有一驅動器15,例如活塞或線性驅動器,其設置用以動態控制楔子71-74之位置或從各自之位置X1,X2,Y1,Y2移動或遠離楔子71-74,因此當他們位於位置X1,X2,Y1,Y2 之其一時,用以移動楔子71-74朝向或遠離夾持器31。
如圖13A至圖13D所示,每一楔子71-74包括一直接在各自夾持器31,32之突出部75。在圖13A至13D中,僅顯示第一夾持器31,在偏向狀態下,第一夾持器31之轉輪47,57彼此間隔一距離,該距離係小於突出部75。考慮在導軌13,14之縱向上,轉輪47,57設置與突出部75相貼近,較佳地先由第一轉輪47開始。如圖1至圖11所示,夾持器31,32分別由各自之線性驅動器及正時皮帶所控制,用以從各自之結束位置Y1,Y2移動至起始位置X1,X2,且再次循環。當夾持器31,32係位於起始位置X1,X2及結束位置Y1,Y2時,各自之楔子71-74藉由各自之驅動器在夾持器31,32間驅動。楔子71-74在第一夾持件40和第二夾持件50之轉輪47,57間被施力或驅動,藉此驅動分離夾持件40,50對各自的偏向件36,37之偏向。
如圖13A至圖13D更詳細之細節所示,每一楔子71-74包括一第一運行面76及一第二運行面77。運行面76,77包覆形成一楔子狀,其在各自夾持器31,32之第一轉輪47或第二轉輪57之間從中插入或退出。第一運行面76設置以進入至與第一轉輪47之鄰接處,並朝下方移動第一轉輪47抵抗第一偏向件36之回復力,第二運行面77設置以進入至與第二轉輪57之鄰接處,並朝上方移動第二轉輪57抵抗第二偏向件37之回復力。轉輪47,57之位移造成各自夾持件40,50分離。
運行面76,77之輪廓或曲率係基於夾持件40,50 所需之位移作動方式而設計,在此範例中,運行面76,77具有一線性區域之平滑設計,其混合了圓弧形過渡區域。此外,運行面76,77設計使得在第二轉輪57接觸第二運行面77之前,第一轉輪47將會接觸第一運行面76。其明顯讓所屬技藝具有通常知識者了解到其他該等運行面可顯現出同等行為特性。運行面76,77舉例來說可被分割成更多區域、更少區域或具有更平滑或更線性之形狀、或上述之綜合方式。在一特別的實施例中(圖未示),在第四楔子74之突出部75之底部,第二運行面77之輪廓具有相較其餘楔子71-73來的小之高度差,以至於第二夾持器32之第一夾持件40僅微幅開啟。這使得接續之三角膠條92之拖尾端94在胎圈握持件2靠近第二結束位置Y2能在有限的空間中被鬆脫。
圖13A至圖13D示意地顯示了當第一夾持器31在如圖2所示之背景部BG時,在第一楔子71插入第一夾持器31之轉輪47,57期間之四種接續階段。這些階段也同時代表第二夾持器32與第三楔子73。在圖13D中,第一夾持器31之夾持件40,50已完全分離,且第一夾持器31將移動至一完全開啟狀態。為了顯示位移大小,參考線已被加入用以顯示夾持件40,50之高度層級,其中層級「0」係指輸送帶之平面層級或砧座17之切割面18。層級「+1」或「+2」表明高於輸送帶之平面之相對層級,而層級「-1」表明低於輸送帶之平面之相對層級。圖14A至圖14D示意地顯示了當第一夾持器31在如圖4所示之前景部FG時,在第一楔子71插入第一夾持器31之轉輪47,57期間之四種接 續階段。當轉輪47,57由偏向件36,37產生偏向時,將允許再次朝彼此移動。因此,各自之夾持件40,50將朝彼此移動,第一夾持器31將移動至一關閉狀態,在其中第一夾持器31將輕輕地接合三角膠90。
如圖1所示,輪胎建造機1更包括一施力夾80,用以從第一夾持器31接受三角膠並傳輸三角膠至三角膠夾23。為此目的,施力夾80包括一用以夾持三角膠之夾持臂81及一在輸送平面用以支撐被夾持之三角膠之平台82。在此實施例中,夾持臂81具有一壓力件83,其具有如前所述之夾持器31,32之相同壓力梢。在相同方式下,三角膠夾23可以相似於夾持器31,32之方式來操作,當中其具有一平台24及一具有一如前所述之夾持器31,32之相同壓力梢之壓力件25。
在接下來的描述中,應用三角膠90至胎圈95以形成生胎之胎圈膠組之方法,將在圖1至圖11中描述,並搭配圖12A至12F、圖13A至13D及圖14A至14D之部分細節。
圖1至圖11顯示在實質地連續流程中,夾持器31,32經過一週期之步驟。該連續流程一般牽涉到夾持器31,32之多次週期,而重複的裁切實質連續之三角膠90成為接續三角膠條92,並接續地傳輸及應用上述接續之三角膠條92於胎圈握持器2之接續該等胎圈95。
一般而言,在一典型週期之起始點,一先前之三角膠條91已應用於胎圈95上並形成胎圈膠組91,胎圈 95準備好從胎圈握持件2上卸除。同時,一三角膠90之接續長度正被切割裝置12從剛擠製之三角膠90所裁切,成為一特定長度之接續三角膠條92。其次,夾持器31,32回到其起始位置X1,X2,以夾取剛擠製之三角膠90之導引端93,並導引接續三角膠條92之拖尾端朝向胎圈95。擠製後之三角膠90之導引端93朝向胎圈95移動,並藉由施力夾80接續傳輸至三角膠夾23,而在同一移動過程中,接續三角膠條92之拖尾端94正應用於胎圈95上。
在每一接續三角膠條92之拖尾端94藉由第二夾持器32從第二起始位置X2至第二結束位置Y2之傳輸期間,新擠製之三角膠90之導引端93係準備好藉由第一夾持器31來接合,並從第一起始位置X1朝向胎圈95傳輸至第一結束位置Y1,在其中藉由施力夾80傳輸至三角膠夾23。在此方式下,每一下述之週期中,第一夾持器31可緊跟隨著第二夾持器31或共同移動,藉此傳輸或準備一剛擠製之三角膠90,以待裁切成為一特定長度,為了接續作為一接續三角膠條92以應用至直接地於先前應用之三角膠條91上游之胎圈95。
在接下來的描述中,僅描述夾持器31,32之一個循環週期之細節。
在圖1中,此情況顯示其中一先前三角膠條91已先應用在一胎圈95之胎圈握持器2上,應用先前三角膠條91之步驟將在此後述關於接續週期中之接續三角膠條92中所作描述,楔子72,74已造成夾持器31,32之夾持件40,50 分離。第一夾持器31、第二夾持器32及三角膠夾23係為開啟狀態,胎圈膠組91,95可被卸除。
在先前週期中,一剛擠製、連續之三角膠90從一擠出機起始(圖未示)且供應至砧座17上,如供應箭號A所示。在夾持器31,32之先前週期中,三角膠之導引端93藉由夾持器31來輸送。剛擠製之三角膠90之導引端93之傳輸步驟並不會在此描述,這些步驟將會在其後關於接續週期之部分來作詳述。在此,重點在於強調剛擠製之三角膠90靠近其導引端93部分被施力夾80所夾持,夾持器31,32此時位於各自之結束位置Y1,Y2。
如圖1所示,新週期係藉由夾持塊84,85夾持剛擠製之三角膠90在切割面18之兩端作為開端,並在其導引端93藉由施力夾80以調整其位置。剛擠製之三角膠90之夾持動作在先前週期之最後步驟已開始執行,將在後述圖中加以闡釋。經過夾持後,切割裝置12之切割刀,將沿著切割方向B來移動,用以在砧座17上裁切剛擠製之三角膠90,使之成為具有所需長度之接續三角膠條92。此裁切動作創造出一對於砧座下游之接續三角膠條92之拖尾端94,同時創造出一對於砧座上游端之剩餘三角膠條92的導引端93。
在圖1中,第一夾持器31和第二夾持器32係相對於三角膠90在其各自之結束位置Y1,Y2中斷、停止或靜止,夾持件40,50已藉由楔子72,74移動分離,使得平台42及按壓件52微幅釋放三角膠90。夾持器31,32可因此從 前景部FG在不損壞三角膠90之情況下安全地撤回至背景部,如圖2箭號所示。
如圖1所示之情況下,在起始位置X1,X2之楔子71,73利用各自驅動器控制其在箭號Q及Z之方向上移動,以在起始位置X1,X2準備夾持器31,32之抵達。
在圖3中,此情況顯示其中先前裝配之胎圈膠組91,95已從胎圈握持件2上卸除,而新的胎圈95被裝設於胎圈握持件上。在裁切剛擠製之三角膠90成為接續三角膠條92之期間裡或就在其後,正時皮帶或夾持器31,32之線性驅動器已被驅動,用以在背景部BG沿導軌13,14移動夾持器31,32回到各自之起始位置X1,X2,如撤回箭號R及S所示。在夾持器31,32離開其結束位置Y1,Y2後,在結束位置Y1,Y2之楔子72,74藉由各自之驅動器15沿箭號J及N所示之方向撤回,以在結束位置Y1,Y2準備下次夾持器31,32之抵達。
當二夾持器31,32抵達至各至起始位置X1,X2時,立即被驅動朝向各自之楔子71,73,這將在週期中省去不少時間,但並非必要方式。夾持器31,32也可在楔子71,73被控制以抵消偏向後才抵達至各自起始位置X1,X2。楔子71,73皆藉由各自之驅動器15延伸朝向夾持器31,32,並驅動夾持件40,50分離進入開啟狀態。在圖13A至13D中,關於開啟第一夾持器31之接續步驟將細部描述,第二夾持器32係以同樣方式來開啟。
圖13A顯示一種情況,其中第一夾持器31之 夾持件40,50根據其偏向朝向彼此移動進入關閉狀態,施加在第一夾持件40之彈簧36回復力係大於施加在第二夾持件50之彈簧37回復力。因此,夾持件40,50一併移動至一較高位置,微幅高過輸送平面,如圖中所示之橫線「+1」。
圖13B顯示一種情況,其中第一夾持器31朝回復方向R移動更遠的距離,第一夾持件40之第一轉輪47已移動至鄰接處並沿第一楔子71之第一運行面76之下方移動。第一運行面76已將第一夾持件40向下位移至層級「0」。同樣的,由於在該等偏向力間之比例關係,第二夾持件50已一併與第一夾持件40移動至層級「0」。
圖13C顯示一種情況,其中第一夾持器31朝回復方向R移動更遠的距離,第一轉輪47沿第一運行面76之下方移動更遠的距離,但尚未移動超過下表面。第二轉輪57已移動鄰接第二運行面77並朝上方位移。因此,第二夾持件50已移動至層級「+2」,大幅高過在前景部之三角膠90。
圖13D顯示一種情況,其中第一夾持器31已抵達第一起始位置X1。第一夾持器31現在已完全驅動至第一楔子71上。第一夾持件40已藉由第一運行面76造成最大位移至層級「-1」,微幅低於在前景部之三角膠90。
如圖3所示之情況,第一夾持器31及第二夾持器32相對於在各自起始位置X1,X2之三角膠90係為中斷、停止或靜止在圖13D所示之開啟狀態。夾持器31,32可因此從背景部BG在不損壞三角膠90之情況下安全地撤 回至前景部FG,如圖4中之箭號所示。
圖5顯示一種情況,其中夾持器31,32已移動至砧座17之凹槽88,89。在砧座17之第一凹槽89之第一夾持器31係對齊於經裁切後剩餘並位於砧座17之上游端之剛擠製三角膠的導引端93正下方之第一夾持件40、及正上方之第二夾持件50。在砧座17之第二凹槽88之第二夾持器32係對齊於位在砧座17下游端之接續三角膠條92的拖尾端94正下方之第一夾持件40、及正上方之第二夾持件50。楔子71,73可慢慢沿圖中箭號T和U之方向撤回,允許夾持件40,50根據其偏向而朝向彼此移動。如圖14A至圖14D,其顯示關閉第一夾持器之接續步驟,第二夾持器32係以相同之方式關閉。
圖14A顯示一種情況,其中第一夾持器31之夾持件40,50藉由第一楔子71提供一最大位移。此情況係等同於圖13D之情況,除了第一夾持器31已移動進入前景部之外。因此,第一夾持件40之平台42和第二夾持件50之按壓件52分別位於三角膠90之正下方及正上方。第一楔子71係依圖所示之箭號T之撤回方向而主動地撤回,以微幅接合三角膠90。
圖14B顯示一種情況,其中第一楔子71沿撤回方向T部分地撤回。第一夾持件40之第一轉輪47已沿第一運行面76移動並慢慢允許向上移動。因此,第一夾持件40已根據其偏向而允許向上移動至層級「0」。第一夾持件40之平台42已在其下方鄰接三角膠90。第二夾持件50 之第二轉輪57已沿第一運行面77移動,但尚未允許向下移動。
圖14C顯示一種情況,其中第一楔子71沿撤回方向T撤回更遠之距離。第二轉輪57接觸在第二運行面77之曲率之下凹處,並因此允許朝下方移動。因此,第二夾持件50根據其偏向而允許朝下方移動至層級「0」。按壓件52已慢慢地從上方帶入三角膠90之鄰接處。三角膠90之兩側因此被夾持在層級「0」之夾持件40,50間。
第一夾持器31係為關閉狀態,第一夾持器31已接合剛擠製之三角膠90之導引端93,於切割面18之上游端,而第二夾持器32已輕微地接合接續三角膠條92之拖尾端94。
圖6顯示一種情況,其中夾持塊84,85被舉起至如此一層級,以至於夾持器31,32之按壓件52可從下方通過。這可被安全地實施,在先前如圖5之情況下,三角膠90之導引端93及接續三角膠條92之拖尾端94已被夾持器31,32穩固地握持。在夾持塊84,85被舉起之後,楔子71,73沿圖中箭號T及U之方向完全地撤出。
如圖14D所示,第一楔子71沿撤回方向T更加遠離,允許了第一夾持器31之夾持件40,50移動至其偏向位置。夾持件40,50仍處於靜止狀態,共同上升至層級「+1」。此時,夾持器31,32較低之夾持件40從砧座17遠離並在不損害三角膠90或接續三角膠條92的情況下朝胎圈95在砧座17上方移動。
圖7顯示一種情況,其中正時皮帶或第一導軌13之線性驅動器已被控制以移動第一夾持器31遠離第一起始位置X1,如箭號C所示。同時地,第二導軌14之正時皮帶已被控制以移動第二夾持器32遠離第二起始位置X2,如箭號D所示。第一夾持器31已拉住剛擠製之三角膠90之導引端93通過砧座之切割面18。當接續三角膠條92之導引端93被接合並被施力夾80拉往應用方向E時,第二夾持器32已導引接續三角膠條92之拖尾端94。施力夾80和第二夾持器32係以同步方式移動,在一控制情況下朝胎圈95傳輸接續三角膠條92。
如圖7顯示之情況,接續三角膠條92之導引端93或至少部分膠條係延伸越過施力夾80,插入三角膠夾23內。
圖8顯示一種情況,其中三角膠夾23已被控制以夾持接續三角膠條92之導引端93至胎圈95上。夾持接續三角膠條92之導引端93已從施力夾80被傳輸至三角膠夾23。施力夾80在最初已垂直地開啟,接著旋轉地卸除接續三角膠條92。接著,三角膠夾23沿胎圈握持件2之軸線旋轉方向H同軸旋轉,用以跟隨滾筒之實體圓周表面或虛擬滾筒路徑。在三角膠夾23沿旋轉方向H旋轉期間裡,接續三角膠條92被拉住繞行或沿胎圈95旋轉,使得接續三角膠條92附著在胎圈95上。接續三角膠條92被應用在胎圈95之外表面,垂直於胎圈95延伸之平面。
正時皮帶或第二導軌14之線性驅動器已被控 制以在平行於輸送方向P之第二傳輸方向G上同步於三角膠夾23之旋轉H,而移動第二夾持器32從第二結束位置至一短距離之位置。以此方式,接續三角膠條92在兩端93,94皆被夾持之控制狀態下可應用在胎圈95上。
同時,正時皮帶或第一導軌13之驅動器已被控制以在平行於輸送方向P之第一傳輸方向F上來移動第一夾持器至更遠之距離。第一夾持器拉著剛擠製之三角膠90之導引端93,藉以傳輸剛擠製之三角膠90沿輸送方向P在滾輪輸送帶上移動。如前所述,施力夾80已開啟旋轉,這允許具有剛擠製之三角膠90之第一夾持器31移動越過施力夾80至一位於或靠近施力夾80之位置。在此位置,第一夾持器31從其第一結束位置Y1係有一短距離。
圖9顯示一種情況,其中三角膠夾23在旋轉方向M旋轉更遠的距離,已接近完成繞行實質之圓周表面20或胎圈握持件2之虛擬滾筒路徑一圈。正時皮帶或導軌13,14之線性驅動器已被控制以在各自之結束位置Y1,Y2移動夾持件31,32,如圖箭號K及L所示。接續三角膠條92之導引端93已被拉住垂直地在同一三角膠條92之拖尾端94之上方。在此刻起,類似於圖14A至圖14D及圖13A至13D之步驟將會進行,但以相反次序並相關於結束位置Y1,Y2。該等步驟將會在其後詳加描述,可搭配圖14A至圖14D及圖13A至13D之參考圖式。
如圖9所顯示之情況,當楔子72,74在結束位置Y1,Y2可藉由各自之驅動器15在受控制下朝向夾持器 31,32移動,夾持器31,32在各自結束位置Y1,Y2係停止或靜止。
在圖10中,楔子72,74僅部分插入夾持器31,32之夾持件40,50中,這將造成二夾持器31,32在如圖14C中皆稍微低於層級「0」。因此,剛擠製之三角膠90之導引端93係輕置於施力夾80之平台82上。短暫過後,施力夾80進入關閉狀。在夾持臂81末端之按壓件83係配合平台82,輕輕地在有短距離之上游端位置接合剛擠製之三角膠90,在此位置第一夾持器31在其導引端93接合剛擠製之三角膠90。就在此刻,剛擠製之三角膠90被第一夾持器31及施力夾80所握持。
在同一時間或在剛擠製之三角膠90之導引端93經由施力夾80短暫夾持後,夾持塊84,85再次與剛擠製之三角膠90在砧座17兩端之夾持面86,87鄰接。現在剛擠製之三角膠90係完全被控制且可根據關於圖1所述之方式進行裁切。此週期因此可在下個接續三角膠條92重複施行。
同樣在圖10中,接續三角膠條92之拖尾端94係由第二夾持器32輕置以與相同接續三角膠條92之拖尾端94重疊接觸或鄰接,而與相同三角膠條92之導引端93形成一膠接處。當接續三角膠條92之導引端93藉由三角膠夾所接合,及接續三角膠條92之拖尾端94藉由第二夾持器32所接合。縫合滾筒28在導引端93和拖尾端94之間按壓膠接處,以縫合膠接處並形成繞行胎圈95或沿胎圈95設置 之接續三角膠條92,形成一無末端、實質環狀之胎圈膠組。
圖11顯示一種情況,其中楔子72,74在結束位置Y1,Y2藉由在箭號V及W的方向上之各自驅動器以在受控制下移動。楔子72,74現在完全插入夾持器31,32之夾持件40,50。因此,夾持器31,32之夾持件40,50已完全分離移動進入開啟狀態,如圖14A所示。故夾持器31,32之夾持件40,50已完全分離並且不再分別與剛擠製之三角膠90之導引端以及接續三角膠條92之拖尾端94接合。
如圖11所示之起始情況,根據圖1至圖10之週期可一次又一次的重複施行。特別地,如圖11所示之起始情況,再次將夾持器31,32從前景部移動至背景部是相當安全的,如圖2所示,在不損害接續應用之三角膠條92或在下一週期之接續三角膠條92的情況下,接續應用之三角膠條92可被視為下一週期之先前應用之三角膠條91。於先前週期所得之胎圈膠組92,95可被去除,且先前提及之週期可於在圖1中裁切成為新接續三角膠條92之新擠製之三角膠90上重複施行。
簡言之,本發明關於一種輪胎建造機,其應用三角膠條於胎圈上以形成生胎之胎圈膠組,其中輪胎建造機包括一第一夾持器及一第二夾持器,其中第一夾持器係可移動於一第一起始位置及一第一結束位置之間,第二夾持器係可移動於一第二起始位置及一第二結束位置之間,其中第一夾持器和第二夾持器係偏向以接合三角膠,其中輪胎建造機具有設置用以抵消夾持器偏向之該等楔子。
上述實施例僅係為了方便說明而舉例而已,本發明所主張之權利範圍自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於上述實施例。
1‧‧‧輪胎建造機
10‧‧‧滾輪輸送帶
11‧‧‧被動滾輪
12‧‧‧切割裝置
13‧‧‧第一導軌
14‧‧‧第二導軌
15‧‧‧驅動器
17‧‧‧砧座
18‧‧‧切割面
2‧‧‧胎圈握持件
20‧‧‧圓周表面
21‧‧‧參考數值
22‧‧‧參考數值
23‧‧‧三角膠夾
24‧‧‧平台
25‧‧‧壓力件
28‧‧‧縫合滾筒
31‧‧‧第一夾持器
32‧‧‧第二夾持器
40‧‧‧夾持件
47‧‧‧第一轉輪
50‧‧‧夾持件
57‧‧‧第二轉輪
67‧‧‧位移軌道
71‧‧‧第一楔子
72‧‧‧第二楔子
73‧‧‧第三楔子
74‧‧‧第四楔子
80‧‧‧施力夾
81‧‧‧夾持臂
82‧‧‧平台
83‧‧‧壓力件
84‧‧‧夾持塊
85‧‧‧夾持塊
86‧‧‧夾持面
87‧‧‧夾持面
88‧‧‧凹槽
89‧‧‧凹槽
90‧‧‧三角膠
91‧‧‧三角膠條
92‧‧‧三角膠條
93‧‧‧導引端
94‧‧‧拖尾端
95‧‧‧胎圈

Claims (32)

  1. 一種輪胎建造機,其應用三角膠條於複數胎圈上以形成生胎之胎圈膠組,包括一用於握持該等胎圈之胎圈握持件,其中該輪胎建造機包括一第一夾持器及一第二夾持器,用以沿輸送帶之方向朝向該胎圈來接合及移動該等三角膠條,其中該第一夾持器係可移動於一第一起始位置及一第一結束位置之間,該第二夾持器係可移動於一第二起始位置及一第二結束位置之間,其中該輪胎建造機具有一第一楔子、一第二楔子、一第三楔子及一第四楔子,其中該第一夾持器及該第二夾持器係偏向一閉合狀態,該等夾持器設置以接合該等三角膠條,其中當該等夾持器位於該等起始位置或該等結束位置之其一時,設置該等楔子用以抵消該等夾持器之偏向。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輪胎建造機係設置用以在一第一平面輸送該等三角膠條,其中該第一夾持器及該第二夾持器係可移動於該第一平面及一相對於該第一平面背景部之第二平面之間,其中該等夾持器設置在該第一平面從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移動至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其中該等夾持器設置在該第二平面從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回復至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只有當該等夾持器位於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或結束位置時,該等夾持器係設置用以從該第一平面移動至該第二平面,反之亦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只有當該等夾持器相對於該等三角膠條停止於靜止位置時,該等夾持器係設置用以從該第一平面移動至該第二平面,反之亦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每一夾持器包括一第一夾持件及一第二夾持件,其中至少一夾持件係利用一偏向件而偏向移動至其餘該等夾持件,以協同其餘該等夾持件在相反兩側夾持該等三角膠條,其中該等楔子各具有一突出部,設置用以抵消該等夾持器之偏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突出部包括一第一作動面,用以移動該受偏向之夾持件朝向該偏向件之相反方向來移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二夾持件係利用該等偏向件產生偏向,其中該突出部具有一第二作動面,用以移動其餘該偏向夾持件朝向該偏向件之相反方向來移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等夾持件各具有一轉輪,用以接觸及轉動該楔子各自之作動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第一楔子、該第二楔子、該第三楔子及該第四楔子分別位於或接近該第一起始位置、該第一結束位置、該第二起始位置及該第二結束位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輪胎建造機具有複數與該等楔子耦接之驅動器,用以移動該等楔子以朝向該等夾持器、或撤回該等楔子以遠離該等夾持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等夾持件之其一具有一用於支撐該等三角膠條之平台,而其餘之該等夾持件包括一按壓件,其中該按壓件包括一組朝向該平台之壓力梢陣列,其中該等壓力梢係設置用以接觸該平台及在其上之該三角膠條。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等壓力梢朝該平台作偏向移動,其中,當該等夾持件朝彼此移動以接合該等三角膠條時,至少部分該等壓力梢係設置用以接觸該等三角膠條,並且因前述之接觸方式,設置用以對其偏向而回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按壓件具有複數用以接受該等壓力梢之圓柱形孔,其中每一壓力梢具有一軸部,其滑設於該圓柱形孔之中,其中該軸部具有一部分非圓形、多平面或平滑圓周,其結合該孔洞在該軸部與該圓柱形孔之間創造出一間隙,上述間隙係於使用期間裡,在該按壓件面對該等三角膠條之一側與外在環境開放連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軸部具有至少三種圓周部分,其設置用以與該圓柱形孔進行 滑動接觸,以及至少三種實質平坦之表面,在此配置情況下,在該軸部及該圓柱形孔之間創造出至少三種間隙。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至少三實質平滑面係沿圓周平均分佈。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軸部具有一實質方形剖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軸部係可旋轉設置於該圓柱形孔內,其中,較佳地設置用以與該圓柱形孔進行滑動接觸之該軸部之圓周部分,係為部分之同等圓形,較佳地係為同等完美圓形。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更包括一切割裝置,用以切割一實質連續之三角膠以成為接續之複數三角膠條,其相對該胎圈具有一導引端及一拖尾端,其中該第一夾持器及該第二夾持器係設置用以分別與該三角膠條之該導引端及該拖尾端相接合。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切割裝置相對於輸送方向係位於胎圈之上游端,其中該第一起始位置係位於該切割裝置之上游端或該第二起始位置係位於該切割裝置之下游端。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或第19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更包括一施力夾,用以將該等三角膠條之其中之一該導引端傳遞至在該胎圈握持件上之該胎圈,其中該第一結束位置係位於該施力夾,或其中該第二結束位置係位於該胎圈握持件。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更包括一驅動器,較佳地係以一或多個正時皮帶的形式,用以驅動該第一夾持器及該第二夾持器在其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及其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之間。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第一夾持器及該第二夾持器係放置於一或多個滑軌上,用以使可移動之方向平行於輸送方向。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胎建造機,其中,該輪胎建造機具有一輸送帶,用以沿著實質平行於輸送方向之一線性通道支撐該等三角膠條,其中,較佳地,該線性通道係與在該胎圈握持件之該圓周相切。
  24. 一種應用三角膠條於複數胎圈上以形成生胎之胎圈膠組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步驟:接合該等三角膠條與一第一夾持器及一第二夾持器,以及朝向該胎圈沿著輸送方向移動該等接合過後之三角膠條,該第一夾持器係可移動於一第一起始位置及一第一結束位置之間,該第二夾持器係可移動於一第二起始位置及一第二結束位置之間,其中該方法更包括步驟:偏向該夾持器至一與該等三角膠條相接合之閉合狀態,移動該夾持器往返於其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及其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以及當該等夾持器位於該等起始位置或該等結束位置之其一時,設置該等楔子用以抵消該等夾持器之偏向。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夾持器係週期移動,其中每一週期包括步驟:移動該夾持器從其各 自之該等起始位置至其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以及回復該夾持器從其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至其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三角膠條係在一第一平面上輸送,其中該第一夾持器及該第二夾持器係可移動於該第一平面及一相對於該第一平面背景部之第二平面之間,其中該等夾持器設置在該第一平面從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移動至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其中該等夾持器設置在該第二平面從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回復至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只有當該等夾持器位於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或結束位置時,該等夾持器係從該第一平面移動至該第二平面,反之亦然。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只有當該等夾持器相對於該等三角膠條停止於靜止位置時,該等夾持器係從該第一平面移動至該第二平面,反之亦然。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方法,其中,當該等夾持器停止於其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或該等結束位置時,該等楔子係插入或退出該等夾持器。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所述之方法,其中,在該等夾持器之每一週期,一接續之三角膠條係由該第一夾持器接合及輸送朝向該胎圈,而另一先前輸送之三角膠條係應用於該胎圈,此時該三角膠條係由該第二夾持器所接合。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等夾持器同時由其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移動至其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等夾持器同時由其各自之該等結束位置回復至其各自之該等起始位置。
TW102142659A 2012-12-10 2013-11-22 用於形成胎圈膠組之輪胎建造機及方法 TWI6005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NL2009946A NL2009946C2 (en) 2012-12-10 2012-12-10 Tyre building machine for forming a bead-apex assembly.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9696A TW201429696A (zh) 2014-08-01
TWI600534B true TWI600534B (zh) 2017-10-01

Family

ID=48014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2659A TWI600534B (zh) 2012-12-10 2013-11-22 用於形成胎圈膠組之輪胎建造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10137654B2 (zh)
EP (1) EP2817141B1 (zh)
JP (1) JP6186006B2 (zh)
KR (1) KR102160491B1 (zh)
CN (1) CN104302468B (zh)
BR (1) BR112015007300B1 (zh)
IN (1) IN2014MN02145A (zh)
NL (1) NL2009946C2 (zh)
RU (1) RU2625976C2 (zh)
TW (1) TWI600534B (zh)
WO (1) WO20140925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9354B (zh) * 2014-02-28 2018-11-09 不二精工株式会社 胎圈单元组装装置
DE102015209876A1 (de) * 2015-05-29 2016-12-01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Vorrichtung zum Transport einer stehend ausgerichteten Materialbahn
JP6872377B2 (ja) * 2017-01-27 2021-05-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フィラー付きビー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NL2024992B1 (en) * 2020-02-25 2021-10-14 Vmi Holland Bv Transport device, applicator and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a tire component
CN111452402B (zh) * 2020-04-15 2024-07-09 桂林橡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三角胶截断机构以及切割方法
CA3213196A1 (en) * 2021-04-01 2022-10-06 Willem Marinus VAN BEEK Bead-apex stitch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stitching an apex to a bead
NL2027901B1 (en) 2021-04-01 2022-10-17 Vmi Holland Bv Method for positioning a strip for splicing, gripper for supplying said strip for splicing and tire building machine comprising said gripper
NL2029073B1 (en) * 2021-08-27 2023-03-15 Vmi Holland Bv Gripper, gripper station and method for gripping an annular tire component
NL2029796B1 (en) 2021-11-17 2023-06-12 Vmi Holland Bv Cu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cutting a strip and production line for applying an apex to a bea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54708A (en) * 1953-08-25 1956-07-17 Multiple Die Vise Co Inc Vise for irregularly shaped objects
SU1593972A1 (ru) * 1989-01-23 1990-09-23 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По Оборудованию Для Шин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Станок дл изготовлени бортовых крыльев покрышек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их шин
CN1984767A (zh) * 2004-06-04 2007-06-20 高级橡胶技术有限公司 胎圈组件的形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3337A (en) * 1906-09-12 1909-06-01 Lamson Cons Store Service Co Conveying apparatus.
US3839532A (en) * 1971-03-09 1974-10-01 R Drake Method of making a prestressed reinforced corrugated sheet
JPS58188249A (ja) * 1982-04-28 1983-11-02 Yoshida Kogyo Kk <Ykk> テ−プ状物の間欠送り装置
DE3326468C2 (de) * 1983-07-22 1986-07-24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Drosselzapfendüse zur Kraftstoffeinspritzung in eine insbesondere als Vorkammermaschine ausgebildete Brennkraftmaschine
JPH0745208B2 (ja) * 1986-04-07 1995-05-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円筒状タイヤ構成部材の成形方法および装置
JPS6490736A (en) * 1987-09-30 1989-04-07 Sumitomo Rubber Ind Apex mounting and its device
IT1217631B (it) * 1988-05-18 1990-03-30 Pirelli Dispositivo per giuntare le estremita' di riempitivi elastomerici applicati su cerchietti di pneumatici
JPH0362600A (ja) * 1989-07-29 1991-03-18 Yamaha Motor Co Ltd 部品のセンタリング装置
JP2576854Y2 (ja) * 1992-11-26 1998-07-16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枚葉印刷機の排紙装置
CA2180767A1 (en) * 1995-11-28 1997-05-29 Daniel Ray Downing Tire tread server and method
RU2173253C2 (ru) * 1996-08-16 2001-09-10 Ремизович Анатол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Тиски контурные динамометрические
DE19856720C2 (de) * 1998-12-09 2001-05-17 Continental Ag Vorrichtung zum Transportieren und Auflegen von Materialstreifen
DE29917081U1 (de) * 1999-09-28 1999-12-30 Cho, Jin-Chai, Taipeh/T'ai-pei Universalbuchse für ein Spannwerkzeug
FR2839005A1 (fr) * 2002-04-25 2003-10-31 Michelin Soc Tech Procede pour la manutention de produits en bande en vue de leur utilisation pour la fabrication d'une enveloppe de pneumatique
US9138952B2 (en) * 2006-07-21 2015-09-22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 tire bead
JP5271794B2 (ja) * 2009-05-11 2013-08-2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製造装置及びタイヤ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54708A (en) * 1953-08-25 1956-07-17 Multiple Die Vise Co Inc Vise for irregularly shaped objects
SU1593972A1 (ru) * 1989-01-23 1990-09-23 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По Оборудованию Для Шин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Станок дл изготовлени бортовых крыльев покрышек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их шин
CN1984767A (zh) * 2004-06-04 2007-06-20 高级橡胶技术有限公司 胎圈组件的形成
EP1755874B1 (en) * 2004-06-04 2008-05-21 Vmi Epe Holland B.V. Formation of a tire bead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160491B1 (ko) 2020-09-29
JP6186006B2 (ja) 2017-08-23
WO2014092558A1 (en) 2014-06-19
BR112015007300A2 (pt) 2017-07-04
EP2817141B1 (en) 2016-05-25
NL2009946C2 (en) 2014-06-11
CN104302468A (zh) 2015-01-21
US10137654B2 (en) 2018-11-27
RU2014151369A (ru) 2017-01-16
RU2625976C2 (ru) 2017-07-20
EP2817141A1 (en) 2014-12-31
IN2014MN02145A (zh) 2015-08-21
CN104302468B (zh) 2017-03-01
TW201429696A (zh) 2014-08-01
US20150083307A1 (en) 2015-03-26
JP2016503734A (ja) 2016-02-08
KR20150093814A (ko) 2015-08-18
BR112015007300B1 (pt) 202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0534B (zh) 用於形成胎圈膠組之輪胎建造機及方法
CN107073853B (zh) 自动将噪音降低元件施加到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的方法和设备
RU2657908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одачи множества протекторных браслетов в процессе сборки шин для колес транспортных средств
CN102046362B (zh) 用于构建轮胎的方法和设备
CN109952191B (zh) 用于将降噪元件施加至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的工艺和设备
JPS6353940B2 (zh)
EP3144130B1 (en) Method for joining a carcass ply and continuous material ply
MX2014005447A (es) Metodo para controlar el deposito de una capa de material polimerico de sellamiento sobre un tambor formador y proceso para producir llantas autosellantes para ruedas de vehiculos.
CN101293403A (zh) 用于处理条带状工件的方法和装置
CN105339161A (zh) 用于对接带状构件的设备和方法
CZ442299A3 (cs) Zařízení pro transport a ukládání pásů materiálu
US8944359B2 (en) Machine for winding pairs of tubes parallel to an advancing direction and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NL2015401B1 (en)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tire building.
JP5603165B2 (ja) 環状部材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EP2946915B1 (en) Tire carcass ply joi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6229231B2 (ja) ブリーダコード貼付装置
KR850000330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 자동 조립공정에 있어서의 슬라이더의 자동 삽통방법 및 자동 삽통장치
US995048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n annular apex filler for tire beads
JP7530435B2 (ja) ストックリールからタイヤ部品を巻き戻すための巻き戻しシステム、アセンブリ、およ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