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5522B - 開關用罩蓋及操作終端器 - Google Patents

開關用罩蓋及操作終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5522B
TWI595522B TW104106142A TW104106142A TWI595522B TW I595522 B TWI595522 B TW I595522B TW 104106142 A TW104106142 A TW 104106142A TW 104106142 A TW104106142 A TW 104106142A TW I595522 B TWI595522 B TW I59552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utton handle
switch
arm portion
cover
ar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61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3079A (zh
Inventor
原口卓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3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30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55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552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7/00Connections
    • H01H2207/04Details of printed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9Flexible integral part of housing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Description

開關用罩蓋及操作終端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開關用罩蓋,特別係關於一種具備按鈕手柄的開關用罩蓋、操作終端器。
遠端監視控制系統中,複數操作終端器以及複數控制終端器,以分時多工(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連接的方式,透過雙線式信號線與傳送處理裝置連接。操作終端器具備開關,藉由操作該開關,將所產生的中斷信號(interruption signal)傳送至傳送處理裝置,若控制終端器透過傳送處理裝置接收信號,則使其對應開關的操作進而控制負載。此處,操作終端器的罩蓋上設有方形的操作鈕,其將操作力量傳達至開關。操作鈕,插入形成於罩蓋上的操作孔之中,操作鈕緣部的一側緣,以可前後彈性移動的方式,以鉸件軸支於操作孔的邊緣(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18426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操作鈕、即按鈕手柄必須迅速移動而推壓開關。另一方面,在按鈕手柄之中,按鈕手柄的移動量因為「按壓與鉸件(hinge)連結之一側的情況」以及「按壓與一側相反之另一側的情況」而有所不同。因此,以一個鉸件連接按鈕手柄與罩蓋的情況,按鈕手柄難以迅速移動,導致按壓開關時的操作感覺變差。
本發明係鑒於這樣的狀況而完成者,其目的係提供一種改善按鈕手柄之操作感覺的技術。 【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開關用罩蓋,係開關用的罩蓋,包含:按鈕手柄;開口緣部,形成配置按鈕手柄的開口;兩個臂部,在開口緣部中分別從彼此對向的緣部延伸設置,並與按鈕手柄連結。按鈕手柄、開口緣部、兩個臂部係一體成形。
兩個臂部,亦可分別具有在從彼此對向的緣部至按鈕手柄之間迂迴的形狀。
兩個臂部亦可分別具有曲柄(crank)狀。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亦為開關用罩蓋。該開關用罩蓋,係開關用的罩蓋,包含:按鈕手柄;開口緣部,形成配置有按鈕手柄的開口;臂部,從開口緣部延伸設置並與按鈕手柄連結;及隔膜,以覆蓋的方式設置於按鈕手柄的正面。按鈕手柄、開口緣部、臂部係一體成形;按鈕手柄之正面,係設成:「越靠近與臂部連結的位置越遠離隔膜」。
本發明的又一態樣為操作終端器。該操作終端器,亦可具備:開關用罩蓋;及主體,與開關用罩蓋結合,收納安裝有開關本體的印刷配線板。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改善按鈕手柄的操作感覺。
(實施例1) 在具體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1之前,先說明作為基礎的知識。本發明的實施例1,係關於遠端監視控制系統所包含之操作終端器的開關用罩蓋。在以不同零件構成罩蓋與按鈕手柄的情況中,在組裝操作終端器時,產生將按鈕手柄卡合於罩蓋的步驟。因為該步驟,發生組裝時間以及成本損失的情況。為了對應此情況,期望罩蓋與按鈕手柄透過臂部一體成形。然而,以一個臂部將罩蓋與按鈕手柄連結的情況中,如前所述,難以迅速按壓按鈕手柄,導致操作性變差。基於以上的背景,本實施例的開關用罩蓋如以下所構成。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例1的遠端監視控制系統500的構成。遠端監視控制系統500,包含統稱為操作終端器510的第1操作終端器510a、第2操作終端器510b、統稱為控制終端器512的第1控制終端器512a、第2控制終端器512b、以及傳送控制裝置514。此處,雖包含兩台操作終端器510與兩台控制終端器512以作為一例,但該等台數並不限定於「2」。另外,操作終端器510、控制終端器512,透過雙線式信號線Ls與傳送控制裝置514連接。
各操作終端器510,至少具有一個藉由來自前方之按壓力進行按壓操作的開關。各控制終端器512,至少具有一個中繼點(圖中未顯示),其使對於照明器具或換氣風扇等的負載(圖中未顯示)供電的供電線路插入其中;藉由切換該中繼點的on/off,以對負載進行on/off控制。各操作終端器510的開關與各中繼點中,分別設定個別的位址。遠端監視控制系統500中可使用的位址,例如,若對於附有編號0~63的64個的頻道分別配置附有編號1~4的4個電路,則共計為256個。以頻道編號與電路編號的組合,例如63-3,來顯示位址。
傳送控制裝置514,對信號線Ls送出傳送信號Vs。圖2(a)-(c),顯示遠端監視控制系統500中的傳送信號。此處,圖2(a)顯示傳送信號Vs的型式。傳送信號Vs,以分時多工的方式,被分為顯示開始送出信號的同步信號SY、顯示傳送信號Vs之模式的模式資料MD、用以各別呼叫操作終端器510或是控制終端器512的位址資料AD、控制負載的控制資料CD。另外,傳送信號Vs中,除了該等信號以外,亦以多時分工的方式,被分為用以檢測傳送錯誤的檢驗和(check sum)資料CS、接收來自操作終端器510或控制終端器512之回饋信號(監視資料)的時間帶、即信號回饋期間WT。
圖2(b)中顯示傳送信號Vs之波形的一例。傳送信號Vs,係雙極性(±24V)的信號,其係藉由脈衝寬度變調所產生。各操作終端器510以及各控制終端器512中,若根據透過信號線Ls所接收之傳送信號Vs來傳送的位址資料AD與預先設定的位址一致,則從傳送信號Vs取得控制資料CD。另外,各操作終端器510以及各控制終端器512,在傳送信號Vs的信號回饋期間WT,回饋監視資料以作為電流模式信號。電流模式信號,係透過適當的低阻抗使信號線Ls短路而藉此送出的信號。回到圖1。
傳送控制裝置514,在對於操作終端器510或是控制終端器512送出資料的情況中,對信號線Ls送出將模式資料MD作為控制模式、將操作終端器510或是控制終端器512的位址作為位址資料AD的傳送信號Vs。與位址資料AD一致的操作終端器510或是控制終端器512,接收控制資料CD,在信號回饋期間WT回饋監視資料。傳送控制裝置514,根據已送出的控制資料CD與信號回饋期間WT所接收的監視資料的關係,確認控制資料CD已傳送至預期的操作終端器510或是控制終端器512。控制終端器512,輸出根據已接收之控制資料CD以控制負載L的負載控制信號;操作終端器510,輸出根據已接收之控制資料CD以進行負載L之運作確認顯示的顯示信號。
另一方面,傳送控制裝置514,在一般的情況下,亦即不送出資料的情況下,以既定時間的間隔,送出以模式資料MD作為虛擬模式的傳送信號Vs。這被稱之為常態輪詢(polling)。此情況下,傳送控制裝置514,對某控制終端器512進行存取,要求其回饋顯示負載狀態的監視資料;經存取的控制終端器512,將連接的負載狀態作為監視資料,回饋給傳送控制裝置514。接收該回饋的傳送控制裝置514,對於與該控制終端器512具有對應關係的操作終端器510的位址進行存取,以傳送控制資料CD,其用以顯示與對應之控制終端器512連接之負載的狀態。如此,常態輪詢中,循環地重複對於控制終端器512以及與該控制終端器512具有對應關係之操作終端器510之位址進行存取的動作。
常態輪詢下,在操作終端器510對傳送控制裝置514傳送任何資訊的情況下,使虛擬模式之傳送信號Vs的同步信號SY同步,而產生中斷信號Vi。圖2(c)係顯示中斷信號Vi之波形的一例。中斷信號Vi,係脈衝狀的信號。回到圖1。操作終端器510設定中斷旗標,以準備往後與傳送控制裝置514的資訊交換。傳送控制裝置514,若接收中斷信號Vi,則以模式資料MD作為中斷輪詢模式;且一方面依序增加位址資料AD之上位的半數位元(若將位址資料AD作為8位元則為上位4位元),一方面送出傳送信號。另一方面,操作終端器510,在「中斷輪詢模式的傳送信號之位址資料AD的上位4位元」與「操作終端器510中所設定之位址的上位4位元」一致的情況下,在信號回饋期間WT將位址的下位4位元回饋給傳送控制裝置514。如此,因為傳送控制裝置514以每16個為一組的方式,搜尋產生中斷信號Vi的操作終端器510,故可以較短的時間找到操作終端器510。
傳送控制裝置514,若獲得產生中斷信號Vi的操作終端器510的位址,則將模式資料MD作為監視模式,而將具有所獲得之位址資料AD的傳送信號Vs送出至信號線Ls。相對於該傳送信號Vs,操作終端器510在信號回饋期間WT回饋欲傳送的資訊。最後,傳送控制裝置514,對於產生中斷信號Vi的操作終端器510送出指示中斷重置的信號,以解除操作終端器510的中斷旗標。如以上所述,從操作終端器510對於傳送控制裝置514所進行的資訊傳送,藉由從傳送控制裝置514對於操作終端器510的四次信號傳送(虛擬模式、中斷輪詢模式、監視模式、中斷重置)而結束。在傳送控制裝置514欲瞭解控制終端器512預期的運作狀態的情況下,亦可僅送出將模式資料MD作為監視模式的傳送信號。
若對於任一控制開關進行按壓操作,則操作終端器510,將包含經按壓操作的控制開關中所設定之位址資訊的監視資料回饋給傳送控制裝置514。傳送控制裝置514,將包含根據該監視資料所產生之控制資料CD的傳送信號Vs傳送給控制終端器512,而控制終端器512,對應所傳送之傳送信號Vs中的控制資料CD來控制負載。另外,控制負載的控制終端器512,將監視資料回饋給傳送控制裝置514,傳送控制裝置514根據已回饋的監視資料,產生包含用以控制運作狀態顯示之控制資料CD的傳送信號Vs,並將其傳送給操作終端器510。藉由該傳送信號Vs,操作終端器510執行用以顯示負載之運作狀態的亮燈/熄燈。
圖3係顯示操作終端器510的構成。操作終端器510,包含通信部170、開關本體12、發光元件14、控制部172、光通信部174。通信部170,與信號線Ls連接,其執行傳送信號Vs的接收、中斷信號Vi以及監視資料的傳送。開關本體12係按鈕手柄開關,如前所述,個別地被設定位址而構成控制開關。此外,圖3中雖顯示一個開關本體12,但操作終端器510中,亦可具備複數開關本體12,例如4個開關本體12。
發光元件14,係藉由例如發光二極體所構成,藉由發光狀態顯示負載的運作狀態。圖3中雖顯示一個發光元件14,但亦可對應1個開關本體12設置複數發光元件14,例如2個發光元件14;在前述的情況中,亦可設置8個發光元件14。控制部172,對應通信部170所接收的傳送信號Vs、開關本體12所收到的操作輸入,分別控制通信部170與各發光元件14。
光通信部174,在用以設定開關本體12之位址的位址設定器(圖中未顯示)之間,接收或傳送例如以紅外線作為媒介的光信號。控制部172,具有儲存各開關本體12之位址的記憶體(圖中未顯示)。控制部172,在光通信部174接收到指示開關本體12之位址的光信號的情況中,因應該光信號,覆寫上述記憶體中所儲存的各開關本體12的位址。亦即,控制部172中,根據傳送至光通信部174的光信號,分別設定各開關本體12的位址。
此構成在硬體方面可由任何電腦的中央處理單元(CPU;central process unit)、記憶體、其他的大型積體電路(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實現,而在軟體方面,可由載入記憶體中的程式等來實現,而此處描繪藉由該等軟硬體的組合所實現的功能區塊。因此,該等的功能區塊可僅由硬體實現,亦可藉由硬體與軟體的組合形式實現,本領域從業人員應理解此點。
圖4係顯示操作終端器510的分解立體圖。下述中,上下方向係以圖4作為基準,圖4中的左上-右下方向稱為左右方向、圖4中的左下-右上方向稱為前後方向。亦即,從前方依序排列有裝飾罩蓋8、框體6、開關用罩蓋40、電路區塊2、主體20。另外,圖5係顯示操作終端器510的前視圖。這是顯示從前方觀察經組裝之操作終端器510的情況。回到圖4。
電路區塊2,係藉由將開關本體12、發光元件14、受發光部16安裝於印刷配線板10的前側所構成。此外,通信部170以及控制部172,可分別借由周知的技術實現,故省略詳細的圖示以及說明。另外,因為光通信部174亦可以周知技術實現,故省略詳細的圖示以及說明。光通信部174所包含的受發光部16,係由例如發送以紅外光作為媒介之光信號的通信用發光元件與將光信號變換為電子信號的受光元件所組合。受發光部16,在電路區塊2中,係配置於比4個開關本體12更為上方的部分。
開關本體12,在上下方向以4個並排成直線狀的方式配置。此處,針對各開關本體12,將對應的2個發光元件14以左右隔開的方式配置於開關本體12的上方。另外,2個發光元件14之光的顏色相互不同,其為下述態樣:開關本體12左側之發光元件14的光色為綠色,開關本體12右側之發光元件14的光色為紅色。圖中未顯示的控制部172,例如,在與開關本體12相關之負載為on狀態的期間,使與該開關本體12對應的右側發光元件14亮燈,而使左側發光元件14熄燈。另一方面,控制部172,在與開關本體12相關之負載為off狀態的期間,使與該開關本體12對應的右側發光元件14熄燈,而使左側發光元件14亮燈。
殼體4收納印刷配線板10。殼體4,具備正面開口的長方體狀的主體20、以及以封蓋主體20之正面開口的開關用罩蓋40,其形狀與主體20機械結合。另外,開關用罩蓋40上可安裝框體6。主體20與開關用罩蓋40係由例如合成樹脂成型品所構成。主體20的左右壁上,於上下方向隔開的位置上,分別向前突出設置有結合片22,而各結合片22上,分別貫通設有上下方向為長型的結合孔24。另外,開關用罩蓋40的左右兩側面上,於上下方向隔開的位置上,分別設有結合溝42,各結合溝42的底面,分別設有在左右方向上向外突出的上下方向為長型的結合爪44。在這樣的構成之中,結合片22分別被導入各結合溝42,且結合爪44卡入結合孔24,藉此機械地將主體20與開關用罩蓋40結合。
主體20的底面上部保持有一對螺絲端子26,各螺絲端子26與來自後側的一對信號線Ls中的1條連接。更進一步,一端與通信部170連接的電線(圖中未顯示),從前側與各螺絲端子26連接。亦即,通信部170,透過電線及螺絲端子26而與信號線Ls連接。各螺絲端子26,係由貫設有螺絲孔且與主體20嵌合的端子板28以及與端子板28的螺孔螺合的端子螺絲30所構成。在與端子板28之間夾持信號線Ls的墊圈在端子螺絲30中被一體化。
為了說明開關用罩蓋40的外形,除了圖4以外,亦配合使用圖6、圖7。圖6係顯示開關用罩蓋40的前視圖、圖7係顯示開關用罩蓋40的側視圖。開關用罩蓋40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用以安裝框體6的安裝面46。突出部48,係開關用罩蓋40中被2個安裝面46挾住的部分,其係設置為從安裝面46向前突出的態樣。因此,若從上方觀察開關用罩蓋40,則開關用罩蓋40因為突出部48與2個安裝面46,而具有略為凸型的形狀。
左右的安裝面46上,分別立設有在上下方向上並排的第1壁部52、第2壁部54、第3壁部56。此處,第1壁部52、第2壁部54、第3壁部56中的突出部48側的面與突出部48的突出側面50對向。另外,第1壁部52、第2壁部54、第3壁部56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係設計成為「相較於突出側面50,以其在前後方向上之長度的一半更長」的態樣。
第1壁部52中,與突出部48側的面相反的面上,設有第1孔部58。第1孔部58,具有上下方向較長的形狀。設於後述框體6的突狀部124或是突起部126插入第1孔部58,且突狀部124或突起部126卡止於第1孔部58。此外,突狀部124插入左側之第1壁部52中的第1孔部58,而突狀部126則插入右側之第1壁部52中的第1孔部58。第2孔部60相對於第2壁部54以相同的方式形成;第3孔部62相對於第3壁部56以相同的方式形成。以與設於框體6之突狀部124以及突起部126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對應的方式,配置第1孔部58、第2孔部60、第3孔部62。
第1連結壁部64、第2連結壁部66,在安裝面46上,形成從第1壁部52的兩端部延伸至突出側面50的態樣。具體而言,第1連結壁部64,從第1壁部52的上端部往突出側面50延伸設置;第2連結壁部66從第1壁部52的下端部往突出側面50延伸設置。第1連結壁部64、第2連結壁部66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係設計為比第1壁部52在前後方向之長度更短的態樣。第3連結壁部68、第4連結壁部70,相對於第2壁部54以相同的方式形成;第5連結壁部72、第6連結壁部74,相對於第3壁部56以相同的方式形成。
第1突狀爪部76,在與第1壁部52對向的突出側面50上向外突出設置。更進一步,在從前方觀察開關用罩蓋40的情況下,第1突狀爪部76被第1連結壁部64、第1壁部52、第2連結壁部66所圍住。如此,在被突出側面50、第1連結壁部64、第1壁部52、第2連結壁部66所圍住的上下方向上較長的空間中,相較於突出側面50的中央,第1突狀爪部76位於下方部分的位置。更進一步,在開關用罩蓋40的側面上,第1突狀爪部76係配置成為一部分從第1壁部52的前側緣露出的態樣。
第1突狀爪部76,係設置用以卡止後述的裝飾罩蓋8。若具體說明,第1突狀爪部76,卡止裝飾罩蓋8的被卡止部、即彈性片148。因為第1突狀爪部76與彈性片148的卡止部分被第1連結壁部64、第1壁部52、第2連結壁部66所圍住,故即使承受來自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衝擊,亦可抑制彈性片148的破損。第1連結壁部64、第1壁部52、第2連結壁部66,保護第1突狀爪部76與彈性片148,更藉由第1孔部58卡止突狀部124或是突起部126。如此,第1連結壁部64、第1壁部52、第2連結壁部66具有2個功能,而成為有效率的配置。
第2突狀爪部78,係設至於與第3壁部56對向的突出側面50。然而,第2突狀爪部78與第1突狀爪部76不同,係在被突出側面50、第5連結壁部72、第3壁部56、第6連結壁部74所圍住的上下方向較長的空間中,位於突出側面50的中央部分。因為使第1突狀爪部76以及第2突狀爪部78對應在裝飾罩蓋8的上下方向並排之彈性片148的位置,而產生這樣的差異。此外,因為僅在上下方向並排兩個彈性片148,故與第2壁部54對向的突出側面50上並未設置突狀爪部。
突出部48上,於上下方向並排配置有4個開口86。此處,為了說明設於開關用罩蓋40的按鈕手柄88,除了圖4、圖6、圖7以外,亦配合使用圖8、圖9、圖10。圖8係顯示開關用罩蓋40的後視圖,圖9係顯示圖8中A-A’方向的剖面圖;圖10係顯示開關用罩蓋40之一部份的立體圖。因為4個開口86附近的構成相同,故圖10中僅顯是1個開口86。開口86,係藉由設於突出部48的開口緣部98所形成,其具有左右方向上較長的長方形狀。開口緣部98,具有與開口86的外圈一致的內圈,以及圍住該內圈的外圈,並具有被內圈與外圈挾住的區域。圖10中,為使說明更為明確,以斜線部分表示開口緣部98。另外,開口緣部98,在圖10中以斜線所示之開關用罩蓋40的面,其背面亦具有與斜線部分同等的區域。更進一步,開口緣部98,亦具有被分別設於突出部48之兩面的區域所挾住的側面區域。
各開口86上配置有按鈕手柄88。因此,4個按鈕手柄88,在上下方向上並排配置於突出部48的正面。此外,如圖9所示,因為將4個按鈕手柄88統稱為開關操作部96,故亦可說是在突出部48的正面設有開關操作部96。另外,按鈕手柄88係由如合成樹脂成型品這種具有彈性的材料所構成。各按鈕手柄88,從前方觀察係左右方向較長的長方形狀,且其正面比突出部48更往向前方突出。另外,按鈕手柄88的正面上,設有左右方向上之中央部比左右方向上之兩端部更往後方凹陷的凹部。
如前所述,因為開口86形成長方形狀,故開口緣部98係藉由上下左右的4個棒狀區域的組合所構成。如圖10所示,4個棒狀區域之中,上側的區域被定義為第1緣部100,下側的區域被定義為第2緣部102。第1緣部100與第2緣部102,係以相互對向的方式配置。第1臂部90,從第1緣部100的側面延伸設置,而與按鈕手柄88連結。第1臂部90具有曲柄狀。曲柄狀,係指使直線運動變換為旋轉運動的機構、即近似曲柄的形狀,例如,直線的一端往幾乎垂直的方向彎屈,直線的另一端往幾乎垂直的另一方向彎曲的形狀。此外,曲柄狀,並非係指特定的一個形狀,亦包含具有連續彎曲的情況,例如,亦包含S形等平滑曲線。另外,幾乎垂直,並非係指完全垂直,其係指實際上被認為直角的程度。
因此,第1臂部90,在第1緣部100中比按鈕手柄88之右端更為右側的部分幾乎垂直地向下延伸之後,幾乎垂直地向左方彎曲,進而在第1緣部100以及按鈕手柄88的上緣之間沿著該方向延伸。更進一步,第1臂部90,在比按鈕手柄88的左端更右側的部分幾乎垂直地往下方彎曲,而到達按鈕手柄88的上緣。如此,第1臂部90,在從第1緣部100至按鈕手柄88之間迂迴,而因此具有比按鈕手柄88的上緣與第1緣部100之最短距離更長的形狀。結果,第1臂部90的彈力增加,而可改善按壓按鈕手柄88時的操作感覺。
第2臂部92,在第2緣部102與按鈕手柄88之間,以按鈕手柄88的正面的中心為軸,配置於成為與第1臂部90略旋轉對稱的位置。略旋轉對稱,係指即使非完全旋轉對稱,亦包含在誤差範圍內偏離的程度。此外,第1臂部90、第2臂部92,亦可稱為鉸件。更進一步,開口緣部98、按鈕手柄88、第1臂部90、第2臂部92為一體成形。
按鈕手柄88,位於開關本體12的前側,其將來自前方的按壓力傳達至開關本體12。因此,按鈕手柄88以一對一的方式,與開關本體12對應。為了更詳細說明按鈕手柄88的構成,亦使用圖11。圖11係顯示開關用罩蓋40之一部分在B-B’方向上的剖面圖。按壓部94,從按鈕手柄88背面的中央部往後方突出設置,而與開關本體12對向。如此,藉由以開口緣部98、按鈕手柄88、第1臂部90、第2臂部92構成,若對於按鈕手柄88的正面進行按壓操作,則第1臂部90以及第2臂部92發生彈性變形,使得按鈕手柄88往後方位移。此時,因為第1臂部90以及第2臂部92的彈性變形幾乎均等,故按鈕手柄88可輕易地迅速向後方移動。藉此亦可改善操作感覺。
突出部48上端部中,於左右方向的中央,設有在前後方向上貫通的窗孔80。窗孔80,具有左右方向較長的長方形狀。窗孔80後側的開口周圍,設有往後突出的信號用分隔壁82,受發光部16位於其後方。光信號通過窗孔80射入受發光部16。
突出部48中,在左右方向上並排的2個第1導光部84配置於各開口86的上側,而貫通設置有8個第1導光部84。特別是,最上段的2個第1導光部84,以夾住窗孔80的方式配置。各第1導光部84,以一對一的方式與發光元件14對應,而發光元件14位於第1導光部84的後方。從發光元件14照射的光線,通過第1導光部84往前方射出。
框體6,例如,係JIS C 8375所規定之大角形連用配線器具的安裝框體,其為金屬製。此外,框體6,亦可應用與JIS C 8375不同的規格。此處,除了圖4以外,亦使用圖12,說明框體6的構成。圖12中顯示框體6的前視圖。框體6的上下兩端部,在上下方向上比主體20更往外側突出,其上設有用於將殼體4固定於壁面等施工面(圖中未顯示)的安裝部110。各安裝部110中,中央部貫通設置有箱用孔112,其分別為左右方向較長的長孔形狀,且使與埋入施工面之埋入箱體(圖中未顯示)螺合的箱用螺絲插入貫通。
又,各安裝部110中,箱用孔112的左右兩側,分別貫通設置有掛置孔114,其係在施工面以板材形成時,用以勾住並卡止於安裝部110之間挾持板材的挾持扣環(圖中未顯示)。更進一步,各安裝部110中,貫通設置有平板孔116,其分別位於在上下方向比箱用孔112更外側的位置,分別使用以安裝平板(圖中未顯示)的螺絲插入貫通。更進一步,各安裝部110中,平板孔116的左右兩側,分別貫通設有臨接孔118,其使與施工面螺合之臨接用的螺絲插入貫通。
框體本體120,位於設在框體6之上下兩端部的2個安裝部110之間。框體本體120,具有上下方向上較長的長方形狀,而在中央部分具有開口122。開口122,形成可使突出部48、第1壁部52、第2壁部54、第3壁部56、第1連結壁部64、第2連結壁部66、第3連結壁部68、第4連結壁部70、第5連結壁部72、第6連結壁部74從後方插入的大小。在突出部48等插入開口122的情況中,框體本體120載置於安裝面46。
突狀部124,以在下方向上隔開3個的方式突出設置在開口122左側的側面。在突出部48等插入開口122的情況下,3個的突狀部124,插入設於開關用罩蓋40之左側的第1孔部58、第2孔部60、第3孔部62,而使突狀部124卡止於第1孔部58、第2孔部60、第3孔部62。
突起部126,以在上下方向上隔開3個的方式,突出設置於開口122右側的側面。特別是,突起部126,係以一對一的方式配置在正對突狀部124的位置。圖12的情況中,突起部126未從開口122右側的側面往左方突出。在這樣的狀態下,突出部48等插入開口122。插入後,若向左按壓各突起部126的右側部分,則突起部126的左側部分向左突出。若突起部126突出,則3個突起部126,插入設於開關用罩蓋40右側的第1孔部58、第2孔部60、第3孔部62,而3個突起部126卡止於第1孔部58、第2孔部60、第3孔部62。
從前方觀察,覆蓋至箱用孔112之上下位置的長方形狀裝飾罩蓋8,以自由拆卸的方式安裝於殼體4的前側。裝飾罩蓋8,為了覆蓋開關操作部96,而由被覆開關用罩蓋40之前側的罩蓋本體140與從罩蓋本體140往後方垂直設置的4個彈性片148所構成。彈性片148,如前所述,為被卡止部,其以在上下方向上隔開2個的方式,配置於在罩蓋本體140的左右兩側。彈性片148、罩蓋本體140,例如係由合成樹脂成型品所構成。
罩蓋本體140中,成為第1導光部84前側的部分、貫設有第2導光部142。第2導光部142,因為以一對一的方式與第1導光部84對應,故在左右方向上並排的2個第2導光部142,以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成並排4段的態樣。從發光元件14照射的光線,通過第2導光部142向前方射出。另外,罩蓋本體140的上端部中,在左右方向的中央、且成為窗孔80之前側的部分,設有信號用窗部144,其係以透明的材料構成使射出或射入受發光部16之光信號通過的態樣。位址設定器所進行的位址設定,係使位址設定器所具有的光通信部(圖中未顯示)壓附於信號用窗部144來進行。
隔膜146,為了覆蓋按鈕手柄88,而在罩蓋本體140中,設於按鈕手柄88的前側部分。4個隔膜146,在上下方向上配置4段。藉由這樣的構成,可隔著隔膜146,進行按鈕手柄88的按壓操作。
圖13係顯示裝飾罩蓋8安裝於開關用罩蓋40之狀態的立體圖。裝飾罩蓋8從開關用罩蓋40的前方,往開關用罩蓋40接近。垂直設置於罩蓋本體140後側的彈性片148,插入被第1連結壁部64、第1壁部52、第2連結壁部66圍住的凹部,以及被第5連結壁部72、第3壁部56、第6連結壁部74圍住的凹部。在插入凹部之後,彈性片148卡止於第1突狀爪部76、第2突狀爪部78。藉此,開關用罩蓋40的正面被裝飾罩蓋8所覆蓋。
圖14係顯示裝飾罩蓋8與框體安裝於開關用罩蓋40之狀態的立體圖。如圖13所示,卡止有裝飾罩蓋8的開關用罩蓋40,從框體6的後方插入設於框體6的開口122。此時,設於框體6並突出的突狀部124(圖中未顯示),卡止於開關用罩蓋40左側的第1孔部58、第2孔部60、第3孔部62(圖中未顯示),而使得框體6與開關用罩蓋40重合。接著,設於框體6並突出的突起部126卡止於開關用罩蓋40右側的第1孔部58、第2孔部60、第3孔部62。如圖14所示,設於框體6並突出的突起部126插入第1孔部58、第3孔部62的情況中,從正面觀察開關用罩蓋40,第1突狀爪部76、第2突狀爪部78設於從突起部126偏離的位置。亦即,在上下方向中,第1孔部58、第3孔部62係配置於不干涉突起部126的位置。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即使是開關用罩蓋與按鈕手柄一體成形的情況,因為兩者之間係以兩個臂部連結,故可輕易地迅速按壓按鈕手柄。另外,因為可輕易地迅速按壓按鈕手柄,故可改善按鈕手柄的操作感覺。另外,因為分別從彼此對向的緣部延伸設置兩個臂部,故在按壓按鈕手柄的情況下,可使兩個臂部分別受到的力量大約相等。另外,因為兩個臂部分別受到的力量大約相等,故可平衡良好地按壓按鈕手柄。另外,因為按鈕手柄、開口緣部、兩個臂部係一體成形,故可縮短組裝時間或是減少組裝步驟數。另外,因為按鈕手柄、開口緣部、兩個臂部係一體成形,故可降低組裝成本。
因為兩個臂部分別具有在從緣部至按鈕手柄之間迂迴的形狀,故可使各臂部的長度比從緣部至按鈕手柄的最短距離更長。另外,因為各臂部的長度變長,故可擴大按鈕手柄的按壓幅度。另外,因為按鈕手柄的按壓幅度擴大,故可改善按鈕手柄的操作感覺。另外,因為兩個臂部分別具有曲柄狀,故可有效率地使臂部的長度變長。另外,因為臂部的長度有效率地變長,故可使按鈕手柄在開口中所佔的面積變寬。另外,因為按鈕手柄在開口中所占的面積變寬,故可輕易地按壓按鈕手柄。
因為壁部中設有孔部,故可使框體卡止於孔部。另外,因為以壁部覆蓋第1突狀爪部、第2突狀爪部,故可以壁部保護與第1突狀爪部、第2突狀爪部卡止的裝飾罩蓋。另外,因為可將壁部使用於卡止框體以及保護裝飾罩蓋,而可使壁部具有2個功能。另外,因為壁部具有2個功能,故可有效率地配置開關用罩蓋中的構成元件。另外,可一方面防止框體以及裝飾罩蓋的安裝部分破損,一方面抑制尺寸的增加。另外,可使防止破損的功能與有效率地配置兩者並立。另外,因為係配合通用之金屬框體的突狀部、突起部來配置孔部,故可使用通用的金屬框體。另外,因為使用通用的金屬框體,故可增加框體的強度。另外,因為使用通用的金屬框體,故可抑制製造成本的上升。
又,因為以連結壁部圍住第1突狀爪部、第2突狀爪部,故即使對於來自從上下方向的衝擊,亦可保護開關用罩蓋。另外,因為第1突狀爪部、第2突狀爪部卡止裝飾罩蓋上所形成的彈性片,故可使用通用的裝飾罩蓋。另外,因為使用通用的裝飾罩蓋,故可抑制製造成本的上升。另外,從正面觀察開關用罩蓋,因為第1突狀爪部、第2突狀爪部78設置於從突起部偏離的位置,故可使開關用罩蓋的厚度變薄。
(實施例2) 實施例2,與實施例1相同,係關於遠端監視控制系統所包含的操作終端器的開關用罩蓋。實施例2相較於實施例1,其兩個臂部的形狀不同。此處,以與實施例1的差異為中心進行說明。
圖15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例2的開關用罩蓋40的立體圖。其係以能夠與實施例1中的圖4、圖10比較的方式顯示。圖15中,附有與圖4、圖10中的符號相同符號的構成元件,具有與圖4、圖10對應之構成要件相同的形狀、功能。另外,圖15所示的構成元件之中,對於與圖4、圖10所示之構成元件相同者,不賦予符號。開口200,係由設於突出部48的開口緣部210所形成,而具有左右方向較長的長方形狀。開口緣部210的形狀,因為與開口緣部98的形狀相同,故此處省略其說明。此外,與圖10相同地,圖15中亦為了使說明更為明確,而以斜線部分表示開口緣部210。
各開口200中配置有按鈕手柄202。因此,4個按鈕手柄202,以在上下方向並排的方式配置於突出部48的正面。按鈕手柄202,除了與後述第1臂部204、第2臂部206連結以外,以與按鈕手柄88相同的方式構成。為了更詳細說明按鈕手柄202第與1臂部204、第2臂部206的連結,亦使用圖16。圖16,係顯示開關用罩蓋40之一部份的C-C’方向的剖面圖。按壓部208,從按鈕手柄202背面的中央部往後方突出設置,而與開關本體12對向。
在形成開口200的上下左右的4個棒狀區域之中,將上側的區域定義為第1緣部212,將下側的區域定義為第2緣部214。第1緣部212與第2緣部214係彼此對向配置。第1臂部204,與從第1緣部212的背面延伸設置的按鈕手柄202連結。第1臂部204具有U字形狀。
第1臂部204,從第1緣部212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且圖15中斜線部分的背面往後方延伸之後,以半圓的圓弧狀彎曲、再往前方延伸。更進一步,第1臂部204,到達按鈕手柄202的背面。這種形狀的第1臂部204,亦與第1臂部90相同,在從第1緣部212至按鈕手柄202之間迂迴,藉此具有比按鈕手柄202上緣與第1緣部212之最短距離更長的形狀。
第2臂部206,在第2緣部214與按鈕手柄202之間,以按鈕手柄202正面的中心為軸,配置於與第1臂部204成為略旋轉對稱的位置。此處,開口200、按鈕手柄202、第1臂部204、第2臂部206亦為一體成形。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因為兩個臂部具有在按鈕手柄之按壓操作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狀,故可使各臂部的寬度變得更寬。另外,因為各臂部的寬度變得更寬,故可提升臂部的強度。
(實施例3) 實施例3,與實施例1、2相同,係關於遠端監視控制系統所包含的操作終端器的開關用罩蓋。上述的開關用罩蓋具備兩個臂部。另一方面,實施例3的開關用罩蓋,具備一個臂部。如實施例1、2所示,雖藉由使用兩個臂部來提升操作性,但實施例3中,提供一種即使藉由使用一個臂部,亦不損及操作性的構造。以下,先說明在一個臂部的一般情況下導致操作性變差的例子,之後以實施例3的開關用罩蓋與目前為止的差異為中心,說明實施例3的開關用罩蓋。
圖17,係顯示成為本發明之實施例3的比較對象的開關用罩蓋300的立體圖。圖17中,對於與圖4、圖10所示之構成元件相同者,不賦予符號。另外,圖18係顯示開關用罩蓋300之一部份的D-D’方向的剖面圖。安裝面302、突出部304、隔膜314,對應上述安裝面46、突出部48、隔膜146。另外,開口306、按鈕手柄308、按壓部312,對應實施例2中的開口200、按鈕手柄202、按壓部208。
按鈕手柄308的上側具有臂部310,而按鈕手柄308的下側並未具有臂部。因此,臂部310與實施例2中的第1臂部204對應,但圖17中並未包含實施例2的第2臂部206。亦即,顯示為比較技術的開關用罩蓋300,相當於將實施例2中所包含的兩個臂部作為一個臂部的構成。
這樣的構成中,透過圖18所示的隔膜314,從前方往後方對按鈕手柄308進行按壓操作。因為點P1位於臂部310的附近,故由於臂部310的存在,而限制點P1從按鈕手柄308的前方往後方的移動。另一方面,因為點P2位於比點P1更遠離臂部310的位置,故相較於點P1,點P2難以受到臂部310的影響。因此,點P2從按鈕手柄308的前方往後方的移動,相較於點P1並未受到限制。結果,在按鈕手柄308從前方往後方移動的情況下,往後方移動的距離在點P1與點P2之間不同,而由於臂部310所造成的旋轉運動,導致點P1的角成為立起的態樣。如圖所示,因為隔膜314位於點P1的前側,故在點P1,按鈕手柄308干涉隔膜314。而因為此干涉導致按鈕手柄308的操作感變差。
圖19係顯示本發明的實施例3之開關用罩蓋40的立體圖,圖20係顯示開關用罩蓋40之一部份在E-E’方向上的剖面圖。此處一邊與圖17、圖18比較一邊進行說明。開口400,係藉由設於突出部48的開口緣部410所形成。開口緣部410的形狀,因為與開口緣部98、開口緣部210的形狀相同,故此處省略其說明。此外,圖19中,為了使說明更為明確,亦以斜線部分表示開口緣部410。
又,按鈕手柄402的正面408,在剖面圖中的下側部分雖具有直線的形狀,但上側的部分具有杯狀。杯狀,係形成越往上方越朝向後方的態樣。此外,如圖20所示,因為設置用以覆蓋正面408的隔膜146,故正面408,形成越靠近按鈕手柄402與臂部404連結之位置越遠離隔膜146的形狀。這種按鈕手柄402、開口緣部410、正面408亦為一體成形。
這樣的構成中,與比較對象的情況相同,透過圖20所示的隔膜146,從前方往後方對按鈕手柄402進行按壓操作。在按鈕手柄402從前方往後方移動的情況下,往後方的移動距離在點P1與點P2之間不同,因為臂部404所造成的旋轉運動,導致點P1的角成為立起的態樣。因為相較於比較對象,按鈕手柄402與隔膜146在點P1的距離變得更長,故減少了按鈕手柄402與隔膜146在點P1的干涉。而因為干涉的減少,進而改善按鈕手柄402的操作感。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因為按鈕手柄的正面越靠近與臂部連結的位置越遠離隔膜,故即使只有一個臂部,亦可在壓下按鈕手柄的情況中,減少隔膜與按鈕手柄的干涉。另外,因為減少隔膜與按鈕手柄的干涉,故可改善按鈕手柄的操作感覺。另外,因為只有一個臂部,故可降低製造成本。
以上,根據實施例說明本發明。該實施例為例示,該等各構成元件或是各處理製程的組合可產生各種變化實施例,且此變化實施例亦為本發明之範圍,此為本領域從業人員應當理解之事項。
本發明之實施例1至3中,根據圖4規定方向。然而,並不限於此,例如,只要維持相對位置關係,則可為任何方向。作為一例,亦可將上述所使用的「前方」作為「上方」。此情況中,上述的「前面」或是「正面」則成為「頂面」。根據本變化實施例,可任意規定方向。
本發明的實施例1至3中,操作終端器510包含於遠端監視控制系統500。然而,並不限於此,例如,操作終端器510,亦可不包含於遠端監視控制系統500,而使用為一般的電燈等的開關。此情況下,電路區塊2的構成雖不同,但只要使用周知的技術即可。根據本變化實施例,可擴大開關用罩蓋40的應用範圍。
本發明的實施例1至3中,第1突狀爪部76、第2突狀爪部78為了卡止於裝飾罩蓋8的彈性片148,而突出設置於突出側面50。然而,並不限於此,例如,用以卡止裝飾罩蓋8的彈性片148的卡止部,亦可不為第1突狀爪部76、第2突狀爪部78,而係設於突出側面50的孔部。藉由使彈性片148插入該孔部,使得裝飾罩蓋8卡止於開關用罩蓋40。根據本變化實施例,可提升設計的自由度。
本發明的實施例1至3中,開口86、開口200、開口400因為具有長方形狀,故與其對應地,按鈕手柄88、按鈕手柄202、按鈕手柄402亦具有長方形狀。然而,並不限於此,例如,該等元件亦可具有長方形以外的形狀。作為其形狀的一例為圓形。開口86、開口200、開口400為圓形的情況中,彼此對向的第1緣部與第2緣部,被定義為包含互不重複之半圓周的區域。根據本變化實施例,可使用各種形狀的按鈕手柄。
本發明的實施例1至3中,按鈕手柄88、按鈕手柄202、按鈕手柄402的數量為「4」。然而,並不限於此,例如,按鈕手柄88、按鈕手柄202、按鈕手柄402的數量亦可為「4」以外的值,如「3」、「5」等。根據本變化實施例,可安裝必要數量的按鈕手柄88、按鈕手柄202、按鈕手柄402。
本發明的實施例1至3中、第1突狀爪部76、第2突狀爪部78,係配置為從開關用罩蓋40的側面中,第1壁部52、第3壁部56的前側緣露出一部分的態樣。然而,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配置為第1突狀爪部76、第2突狀爪部78在開關用罩蓋40的側面中,皆隱藏於第1壁部52、第3壁部56的態樣。根據本變化實施例,可使安裝面46的厚度變薄。
本發明的實施例1中,第1臂部90、第2臂部92,係從第1緣部100、第2緣部102的側面延伸設置。然而,並不限於此,例如,第1臂部90、第2臂部92,亦可從第1緣部100、第2緣部102的背面延伸設置。根據本變化實施例,可提升設計的自由度。
本發明的實施例1中,第1臂部90、第2臂部92具有曲柄狀。然而,並不限於此,例如,第1臂部90、第2臂部92亦可具有其他形狀。第1臂部90,在第1緣部100中從比按鈕手柄88之右端更右側的部分幾乎垂直地往下方延伸之後,幾乎垂直往左彎曲,而在第1緣部100以及按鈕手柄88的上緣之間沿著該等方向延伸。另外,第1臂部90,在比按鈕手柄88的左端更左側的部分幾乎垂直往下彎曲,而在按鈕手柄88的左側緣部以及按鈕手柄88的左緣之間沿著該等方向延伸。更進一步,在比按鈕手柄88的左端更上側部分幾乎垂直地往右彎曲,而到達按鈕手柄88的左緣。第2臂部92,係設計成為與第1臂部90對應的態樣。根據本變化實施例,因為第1臂部90、第2臂部92變得更長,故可更進一步擴大按鈕手柄的按壓幅度。
2‧‧‧電路區塊
4‧‧‧殼體
6‧‧‧框體
8‧‧‧裝飾罩蓋
10‧‧‧印刷配線板
12‧‧‧開關本體
14‧‧‧發光元件
16‧‧‧受發光部
20‧‧‧主體
22‧‧‧結合片
24‧‧‧結合孔
26‧‧‧螺絲端子
28‧‧‧端子板
30‧‧‧端子螺絲
40‧‧‧開關用罩蓋
42‧‧‧結合溝
44‧‧‧結合爪
46‧‧‧安裝面
48‧‧‧突出部
50‧‧‧突出側面
52‧‧‧第1壁部
54‧‧‧第2壁部
56‧‧‧第3壁部
58‧‧‧第1孔部
60‧‧‧第2孔部
62‧‧‧第3孔部
64‧‧‧第1連結壁部
66‧‧‧第2連結壁部
68‧‧‧第3連結壁部
70‧‧‧第4連結壁部
72‧‧‧第5連結壁部
74‧‧‧第6連結壁部
76‧‧‧第1突狀爪部
78‧‧‧第2突狀爪部
80‧‧‧窗孔
82‧‧‧信號用分隔壁
84‧‧‧第1導光部
86‧‧‧開口
88‧‧‧按鈕手柄
90‧‧‧第1臂部
92‧‧‧第2臂部
94‧‧‧按壓部
96‧‧‧開關操作部
98‧‧‧開口緣部
100‧‧‧第1緣部
102‧‧‧第2緣部
110‧‧‧安裝部
112‧‧‧箱用孔
114‧‧‧掛置孔
116‧‧‧平板孔
118‧‧‧臨接孔
120‧‧‧框體本體
122‧‧‧開口
124‧‧‧突狀部
126‧‧‧突起部
140‧‧‧罩蓋本體
142‧‧‧第2導光部
144‧‧‧信號用窗部
146‧‧‧隔膜
148‧‧‧彈性片
170‧‧‧通信部
172‧‧‧控制部
174‧‧‧光通信部
200‧‧‧開口
202‧‧‧按鈕手柄
204‧‧‧第1臂部
206‧‧‧第2臂部
208‧‧‧按壓部
210‧‧‧開口緣部
212‧‧‧第1緣部
214‧‧‧第2緣部
300‧‧‧開關用罩蓋
302‧‧‧安裝面
304‧‧‧突出部
306‧‧‧開口
308‧‧‧按鈕手柄
310‧‧‧臂部
312‧‧‧按壓部
314‧‧‧隔膜
400‧‧‧開口
402‧‧‧按鈕手柄
404‧‧‧臂部
408‧‧‧正面
410‧‧‧開口緣部
500‧‧‧遠端監視控制系統
510‧‧‧操作終端器
510a‧‧‧第1操作終端器
510b‧‧‧第2操作終端器
512‧‧‧控制終端器
512a‧‧‧第1控制終端器
512b‧‧‧第2控制終端器
514‧‧‧傳送控制裝置
Ls‧‧‧雙線式信號線
P1、P2‧‧‧點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例1的遠端監視控制系統之構成的圖。 【圖2】圖2(a)-(c),係顯示圖1之遠端監視控制系統中的傳送信號的圖。 【圖3】係顯示圖1之操作終端器之構成的圖。 【圖4】係顯示圖1之操作終端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5】係顯示圖1之操作終端器的前視圖。 【圖6】係顯示圖1之開關用罩蓋的前視圖。 【圖7】係顯示圖1之開關用罩蓋的側視圖。 【圖8】係顯示圖1之開關用罩蓋的後視圖。 【圖9】係顯示圖1之開關用罩蓋的剖面圖。 【圖10】係顯示圖1之開關用罩蓋的一部份的立體圖。 【圖11】係顯示圖1之開關用罩蓋的一部份的剖面圖。 【圖12】係顯示圖1之框體的前視圖。 【圖13】係顯示裝飾罩蓋安裝於圖1之開關用罩蓋上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4】係顯示裝飾罩蓋與框體安裝於圖1之開關用罩蓋上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5】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例2的開關用罩蓋的立體圖。 【圖16】係顯示圖15之開關用罩蓋的一部份的剖面圖。 【圖17】係顯示成為本發明之實施例3的比較對象的開關用罩蓋的立體圖。 【圖18】係顯示圖17之開關用罩蓋的一部份的剖面圖。 【圖19】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例3的開關用罩蓋的立體圖。 【圖20】係顯示圖19之開關用罩蓋的一部份的剖面圖。
40‧‧‧開關用罩蓋
42‧‧‧結合溝
44‧‧‧結合爪
46‧‧‧安裝面
48‧‧‧突出部
50‧‧‧突出側面
52‧‧‧第1壁部
64‧‧‧第1連結壁部
66‧‧‧第2連結壁部
76‧‧‧第1突狀爪部
80‧‧‧窗孔
84‧‧‧第1導光部
86‧‧‧開口
88‧‧‧按鈕手柄
90‧‧‧第1臂部
92‧‧‧第2臂部
98‧‧‧開口緣部
100‧‧‧第1緣部
102‧‧‧第2緣部

Claims (5)

  1. 一種開關用罩蓋,使用於開關,其特徵為包含:按鈕手柄;開口緣部,形成配置該按鈕手柄的開口;第1臂部,從該開口緣部中的第1緣部延伸設置,並與該按鈕手柄連結;及第2臂部,從該開口緣部中的第2緣部延伸設置,並與該按鈕手柄連結,其中該第2緣部與該第1緣部對向,該按鈕手柄、該開口緣部、該第1臂部以及該第2臂部為一體成形,在該開口緣部中的一部分上設置該第1臂部與該第2臂部,而在該開口緣部中的其餘部分上不設置該第1臂部與該第2臂部,以及在該按鈕手柄之周圍中的一部分上設置該第1臂部與該第2臂部,而在該按鈕手柄之周圍中的其餘部分上不設置該第1臂部與該第2臂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開關用罩蓋,其中,該第1臂部具有在由該第1緣部至該按鈕手柄之間迂迴的形狀,以及該第2臂部具有在由該第2緣部至該按鈕手柄之間迂迴的形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開關用罩蓋,其中,該第1臂部與該第2臂部具有曲柄狀。
  4. 一種開關用罩蓋,使用於開關,其特徵為包含:按鈕手柄;開口緣部,形成配置該按鈕手柄的開口; 臂部,從該開口緣部延伸設置並與該按鈕手柄連結;及隔膜,覆蓋於該按鈕手柄的正面而設置;該按鈕手柄、該開口緣部、與該臂部係一體成形;該臂部從該開口緣部往後方延伸之後,以半圓的圓弧狀彎曲而到達該按鈕手柄的背面;該按鈕手柄之正面設成:越靠近與該臂部連結之位置越遠離該隔膜;以及該按鈕手柄之正面具有越靠近該開口緣部越朝向後方的杯狀。
  5. 一種操作終端器,其特徵為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開關用罩蓋;及主體,與該開關用罩蓋結合,其收納安裝有開關本體的印刷配線板。
TW104106142A 2014-03-13 2015-02-26 開關用罩蓋及操作終端器 TWI5955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49993A JP2015176650A (ja) 2014-03-13 2014-03-13 スイッチ用カバー、操作端末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3079A TW201603079A (zh) 2016-01-16
TWI595522B true TWI595522B (zh) 2017-08-11

Family

ID=54069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6142A TWI595522B (zh) 2014-03-13 2015-02-26 開關用罩蓋及操作終端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62771A1 (zh)
JP (1) JP2015176650A (zh)
KR (1) KR20150107611A (zh)
CN (1) CN104918144A (zh)
PH (1) PH12015000059A1 (zh)
TW (1) TWI59552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5499B (zh) * 2020-02-21 2022-12-01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配線器具、配線器具系統、配線器具之控制方法及程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64709B2 (en) * 2019-02-05 2021-11-02 Signify Holding B.V. Devices for limiting switch positions for electrical devices
CN113632192B (zh) * 2019-04-05 2024-01-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断路器的罩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15114A (en) * 1980-03-24 1982-02-09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rporation Keyboard switch assembly
US4638151A (en) * 1984-05-25 1987-01-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Keyboard of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5359658A (en) * 1992-01-28 1994-10-25 Mark Goodson Games, Inc. Key marking overlay for alphanumeric keypads
TW490697B (en) * 2000-05-22 2002-06-11 Jr-Hung Fang Molding article of elastic rubber key with plastic film covering
JP2002245893A (ja) * 2001-02-20 2002-08-30 Ntt Data Corp スイッチシステム及びネットワーク用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TWM285789U (en) * 2005-10-11 2006-01-11 Inventec Corp Push-button structure
CN202434391U (zh) * 2012-01-13 2012-09-1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键盘
CN203026415U (zh) * 2012-12-12 2013-06-26 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41953A (en) * 1971-08-23 1976-03-02 Hewlett-Packard Company Keyboard having switches with tactile feedback
US4582967A (en) * 1984-10-22 1986-04-15 Tec, Inc. Key switch assembly
US5021638A (en) * 1987-08-27 1991-06-04 Lucas Duraltih Corporation Keyboard cover
JP3210689B2 (ja) * 1991-07-25 2001-09-17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遠隔監視制御システムのデータ設定方法、遠隔監視制御システム、その端末器
US5219067A (en) * 1992-02-04 1993-06-15 Trimble Navigation Limited Keyboard pad 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7182533B1 (en) * 1997-10-21 2007-02-27 Prosper Street Technologies, Llc Keyboard contoured to the natural shape of the hand
JPH11176289A (ja) * 1997-12-16 1999-07-02 Hosiden Corp キーボード
US6253638B1 (en) * 1999-06-10 2001-07-03 David Bermudez Bicycle sprocket crank
US6556112B1 (en) * 2002-06-05 2003-04-29 Duraswitch Industries Inc. Converting a magnetically coupled pushbutton switch for tact switch applications
JP4626567B2 (ja) * 2006-05-12 2011-02-0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操作スイッチ器具
CN101281826B (zh) * 2008-05-22 2010-06-02 宁波舜韵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按钮开关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15114A (en) * 1980-03-24 1982-02-09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rporation Keyboard switch assembly
US4638151A (en) * 1984-05-25 1987-01-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Keyboard of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5359658A (en) * 1992-01-28 1994-10-25 Mark Goodson Games, Inc. Key marking overlay for alphanumeric keypads
TW490697B (en) * 2000-05-22 2002-06-11 Jr-Hung Fang Molding article of elastic rubber key with plastic film covering
JP2002245893A (ja) * 2001-02-20 2002-08-30 Ntt Data Corp スイッチシステム及びネットワーク用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TWM285789U (en) * 2005-10-11 2006-01-11 Inventec Corp Push-button structure
CN202434391U (zh) * 2012-01-13 2012-09-1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键盘
CN203026415U (zh) * 2012-12-12 2013-06-26 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5499B (zh) * 2020-02-21 2022-12-01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配線器具、配線器具系統、配線器具之控制方法及程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76650A (ja) 2015-10-05
US20150262771A1 (en) 2015-09-17
KR20150107611A (ko) 2015-09-23
CN104918144A (zh) 2015-09-16
PH12015000059A1 (en) 2016-08-31
TW201603079A (zh) 2016-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5600B (zh) 開關用罩蓋及操作終端器
JP4640267B2 (ja) 配線器具および監視カメラ装置
US9355794B2 (en) Push-type switch with display
CA2512811C (en) Setting apparatus for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TWI595522B (zh) 開關用罩蓋及操作終端器
US20170332499A1 (en) Module and electronic key using module
JP3982541B2 (ja) 遠隔監視制御システム用設定器
JP6559723B2 (ja) 照明ユニット
JP5384378B2 (ja) 直列ユニット
JP2019066352A (ja) 振動検出装置
JP4710594B2 (ja) 機能装置
JP7029702B2 (ja) 配線器具及び配線器具システム
TWI600039B (zh) Press the switch structure
KR101600232B1 (ko) 단말기
JP7117586B2 (ja) 情報端末取付部材、情報端末、情報端末装置、および、インターホンシステム
TW201606836A (zh) 終端裝置
JP5044444B2 (ja) 操作端末器
JP6607494B2 (ja) 操作端末器
US20160155583A1 (en) Circuit board and electronic key using same
CN210928242U (zh) 一种壁挂线控器
KR102304820B1 (ko) 전자장치
KR20230000747U (ko) 범용 스위치 장치
JP2009232611A (ja) グロメット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電子機器の防水構造
JPH0794218A (ja) 電線接続器
KR20140125537A (ko) 패치코드, 패치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패치코드 관리 시스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