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8428B - 冰箱的組裝系統以及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的組裝系統以及冰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88428B TWI588428B TW101145824A TW101145824A TWI588428B TW I588428 B TWI588428 B TW I588428B TW 101145824 A TW101145824 A TW 101145824A TW 101145824 A TW101145824 A TW 101145824A TW I588428 B TWI588428 B TW I58842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heat insulating
- fixing portion
- base wall
- fix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6—Walls
- F25D23/062—Walls defining a cabin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Description
本實施形態是關於一種冰箱的組裝系統(system)以及冰箱。
冰箱中,藉由於內箱與外箱之間配設隔熱材料而形成構成冰箱框體的隔熱箱體。
然而,上述構成的冰箱中,由於內箱為大小與隔熱箱體的容積相配的立體形狀,根據隔熱箱體的不同容積而需要不同大小的內箱,因此存在如下問題,即必須針對每種容積而準備尺寸(size)不同的內箱作為中間構件,且必需具有較大的存儲空間(stock space)或中繼存貨(intermediate inventory),從而難以應對多種生產。
又,由於內箱是利用真空成形等的樹脂成形品,因此於內箱中存在用以自成形模脫模的脫模斜度(draft angle)。上述構成的冰箱中,於在內箱與外箱之間的全部或一部分填充發泡隔熱材料的情形時,需要以面接觸狀態支撐內箱的內表面的夾具,但
若於內箱中存在斜度(taper)則無法於尺寸不同的內箱中使夾具共用化,且針對各種容積需要不同的夾具。因此,伴隨容積不同的品種增加而有如下問題,即與夾具相關的設備費用或存儲(stock)夾具的空間(space)亦增大,難以應對多種生產。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1-237120號公報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有效地生產容積不同的多種冰箱的組裝系統以及冰箱。
本實施形態的冰箱的組裝系統的特徵在於包括:基礎壁;連結壁,連結於上述基礎壁;及固定部,將上述連結壁連結於上述基礎壁;且以上述固定部將自大小不同的多種上述連結壁中選擇的上述連結壁連結於上述基礎壁而組裝不同容積的隔熱箱體。
本實施形態的冰箱的特徵在於包括:基礎壁;連結壁,連結於上述基礎壁;及固定部,可將自大小不同的多種上述連結壁中選擇的上述連結壁連結於上述基礎壁而組裝不同容積的隔熱箱體。
11‧‧‧冰箱
12‧‧‧隔熱箱體
13‧‧‧外箱
14‧‧‧內箱
15、120‧‧‧隔熱構件
16、22‧‧‧上表面壁
17、23‧‧‧底面壁
18、24‧‧‧右表面壁
19、25‧‧‧左表面壁
20、26‧‧‧背面壁
21‧‧‧機械室
212‧‧‧零件收容室
213‧‧‧隔開部
27‧‧‧支撐構件
61、89、446、271‧‧‧螺孔
272‧‧‧凸緣部
28、33、59、60、65、66、86、88、95、97‧‧‧開口部
29、30‧‧‧接著劑
31、311、312、313、314‧‧‧分割隔熱壁(連結壁)
315‧‧‧分割隔熱壁(基礎壁)
32‧‧‧折彎部
321‧‧‧平坦部
322‧‧‧彎曲部
34‧‧‧端部插入室
35、58、62、84、90、445‧‧‧貫通孔
37、38‧‧‧間隔構件(連結構件)
39‧‧‧冷藏室
391‧‧‧冷藏室門
40‧‧‧蔬果保鮮室
401‧‧‧蔬果保鮮室門
41‧‧‧製冰室
411‧‧‧製冰室門
42‧‧‧第1冷凍室
421‧‧‧第1冷凍室門
43‧‧‧第2冷凍室
431‧‧‧第2冷凍室門
44‧‧‧前間隔部
441‧‧‧間隔板
442‧‧‧間隔加強板
443‧‧‧間隔外罩
444‧‧‧間隔隔熱構件
45‧‧‧面間隔部
46、47、57‧‧‧螺絲
51、511、512、111‧‧‧固定件(固定部)
52‧‧‧電線
53‧‧‧配管
54、81、112‧‧‧固定外罩
541、811‧‧‧上固定外罩
542、812‧‧‧下固定外罩
55、82‧‧‧加強構件
551、821‧‧‧上加強構件
552、822‧‧‧下加強構件
56、83、113‧‧‧角用隔熱構件
561、831‧‧‧上角用隔熱構件
562、832‧‧‧下角用隔熱構件
63‧‧‧隆起部
64、93‧‧‧缺口部
67、98、115、116‧‧‧收容部(保持部)
68‧‧‧連接部
71、101‧‧‧第1密封構件
72、102‧‧‧第2密封構件
73、103‧‧‧第3密封構件
85‧‧‧第1突出部
87‧‧‧第2突出部
91‧‧‧第1加強用突出部
92‧‧‧第2加強用突出部
94‧‧‧第1隔熱用突出部
96‧‧‧第2隔熱用突出部
99‧‧‧焊接部
105‧‧‧間隔部用隔熱構件
106‧‧‧凹部
114‧‧‧固定螺絲
130‧‧‧固定螺栓
164‧‧‧後部凸緣部
367‧‧‧隔熱材料
368‧‧‧突出部
369‧‧‧定位部
圖1是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構成冰箱的隔熱箱體及固定件的立體圖。
圖2是冰箱的立體圖。
圖3是自右方向觀察冰箱的內部的立體圖。
圖4是自左方向觀察冰箱的內部的立體圖。
圖5是隔熱箱體的縱截側視圖。
圖6是概略性地表示隔熱箱體內部的冷藏室的橫截面俯視圖。
圖7是分割隔熱壁的分解立體圖。
圖8是概略性地表示隔熱箱體的前面側的右部的橫截面俯視圖。
圖9是概略性地表示隔熱箱體的左深側的角部的橫截面俯視圖。
圖10是表示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左深側的角部的固定件的安裝狀態的立體圖。
圖11是表示於隔熱箱體的左深側的角部安裝固定件之前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12是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左深側的角部的固定件的立體圖。
圖13是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左深側的角部的固定件的前視圖
圖14是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左深側的角部的固定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15是沿圖13的A-A線的剖面圖。
圖16是沿圖13的B-B線的剖面圖。
圖17是沿圖13的C-C線的剖面圖。
圖18是沿圖13的D-D線的剖面圖。
圖19是沿圖13的E-E線的剖面圖。
圖20是表示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左深側的角部的固定件的安裝狀態的橫截面俯視圖。
圖21是表示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左深側的角部的固定件的安裝狀態的橫截面俯視圖。
圖22是概略性地表示隔熱箱體的右深側的角部的橫截面俯視圖。
圖23是表示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右深側的角部的固定件的安裝狀態的立體圖。
圖24是表示於隔熱箱體的右深側的角部安裝固定件前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25是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右深側的角部的固定件的立體圖。
圖26是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右深側的角部的固定件的前視圖。
圖27是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右深側的角部的固定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28是沿圖26的F-F線的剖面圖。
圖29是沿圖26的G-G線的剖面圖。
圖30是沿圖26的H-H線的剖面圖。
圖31是沿圖26的I-I線的剖面圖。
圖32是表示第2間隔構件的右端部附近的縱截前視圖。
圖33是表示於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安裝有固定件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34是表示第2實施形態的固定件的立體圖。
圖35是表示第2實施形態的固定件的剖面圖。
圖36是表示第3實施形態的固定件的剖面圖。
參照圖式對多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參照圖式表示方向的情形時,方便起見而將冰箱的門側作為「前側」,將自正面觀察冰箱的情形時的右側作為「右側」來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1~圖33對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首先,圖2所示的冰箱11包括圖1~圖6所示的隔熱箱體12及未圖示的冷凍循環(refrigeration cycle),該冷凍循環,用於對該隔熱箱體12內進行冷卻。
隔熱箱體12如圖5及圖6所示般,包括外箱13、內箱14、及設置於外箱13與內箱14之間的隔熱構件15。隔熱箱體12構成為前面開口的箱狀,於內箱14的內部形成有收容空間,例如儲藏室、視需要設置有導管(duct)的空間等。
外箱13為鋼(steel)製,構成為前面開口的箱狀。如圖1及圖3~圖6所示般,外箱13是對包含將該外箱13分割為多個部分而成的多片外板的壁加以組合而構成。具體而言,外箱13包括板狀的上表面壁16、平板狀的底面壁17、平板狀的右表面壁18、平板狀的左表面壁19及平板狀的背面壁20。上表面壁16於前後方向形成階梯狀,前部形成與底面壁17平行的平板狀,後部位於較前部靠下側且形成與底面壁17平行的平板狀。右表面壁18與左表面壁19為左右對稱的形狀。於上表面壁16的後部上,如圖3~圖5所示般形成有機械室21。於機械室21中設置有構成上
述的冷凍循環的未圖示的壓縮機(compressor)等。於機械室21的底板面,如圖5所示般形成有隔開部211。隔開部211是藉由於相鄰的隔熱構件15間設置間隙而形成的開口。該實施形態中,位於隔熱箱體12的上表面的隔熱構件15與位於背面的隔熱構件15隔開而配置,藉此形成有隔開部211。又,於隔熱箱體12的後部的下部形成有冷藏用、冷凍用或收容用於控制等的零件、冷凝器等的零件收容室212。又,於零件收納室212的上表面形成有隔開部213。隔開部213是藉由位於隔熱箱體12的底面的隔熱構件15與位於背面的隔熱構件15隔開配置而形成。
內箱14為樹脂製,形成前面開口的箱狀,且設置於外箱13的內部。如圖1及圖3~圖6所示般,內箱14是對包含將該內箱14分割為多個部分而成的多片內板的壁加以組合而構成。具體而言,內箱14包括板狀的上表面壁22、平板狀的底面壁23、平板狀的右表面壁24、平板狀的左表面壁25及平板狀的背面壁26。內箱14的上表面壁22亦與外箱13的上表面壁16同樣地於前後方向形成階梯狀,前部形成與底面壁23平行的平板狀,後部位於較前部靠下側且形成與底面壁23平行的平板狀。右表面壁24與左表面壁25是左右對稱的形狀。
於內箱14的左表面壁25及背面壁26的各者上,如圖1及圖11所示般設置有多個支撐構件27,該支撐構件27自內箱14的外表面側突出至該內箱14的內表面側即儲藏室側。再者,於內箱14的右表面壁24亦如圖24所示般設置有同樣的支撐構件27。
支撐構件27是例如樹脂製的塊體(block),如圖20及圖21所示般,基端部接著固定於隔熱構件15,作為另一端部的前端部貫通形成於內箱14的壁、例如圖20及圖21中形成於左表面壁25及背面壁26的開口部28。進而,於沿內箱14的右表面壁24的背面壁26側的上下方向排列設置的支撐構件27、及沿內箱14的背面壁26的右表面壁24側及左表面壁25側的上下方向排列設置的支撐構件27的前端部側形成有螺孔271。再者,雖然未圖示,但於沿內箱14的右表面壁24的背面壁26側的上下方向排列設置的支撐構件27的突出的前端部,亦形成有同樣的螺孔。再者,支撐構件27亦可如圖20及圖21所示般,設為於基端部具有凸緣部272的構成,且設為凸緣部272由隔熱構件15與內箱14的外表面夾持的構成。藉由支撐構件27具有凸緣部272,可防止支撐構件27自開口部28掉落至儲藏室側。又,支撐構件27與內箱14的壁並非不同構件,而亦可一體成形於內箱14。
如圖5及圖6所示般,外箱13的上表面壁16與內箱14的上表面壁22、外箱13的底面壁17與內箱14的底面壁23、外箱13的右表面壁18與內箱14的右表面壁24、外箱13的左表面壁19與內箱14的左表面壁25、外箱13的背面壁20與內箱14的背面壁26,分別經由隔熱構件15而對向設置。再者,圖6中,概略地表示外箱13的右表面壁18與內箱14的右表面壁24對向、外箱13的左表面壁19與內箱14的左表面壁25對向、且外箱13的背面壁20與內箱14的背面壁26對向的狀態。
隔熱構件15是隔熱性能優異的構件,例如為熱導率低於胺基甲酸酯(urethane)等發泡隔熱材料或軟膠帶(soft tape)等者,具體而言為平板狀的普通的真空隔熱板(vacuum insulating panel),包括芯材及收容芯材的外袋體。芯材是將隔熱性高的材料、例如玻璃絨(glass wool)等無機纖維的積層體收容於例如包含聚乙烯(polyethylene)等的合成樹脂膜(resin film)的未圖示的內袋體中之後,壓縮硬化為矩形板狀而形成者。除此之外,芯材亦能以例如造紙法(papermaking method)、加熱壓縮法等而形成。外袋體是具有氣體阻隔(gas barrier)性的袋,例如為適當組合積層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的膜、高密度聚乙烯的膜、鋁(aluminium)蒸鍍膜、鋁箔片材(sheet)等而形成為袋狀者。而且,隔熱構件15是藉由於將芯材收容於外袋體中的狀態下對該外袋體內減壓,並於維持減壓的狀態下藉由熱焊接等將外袋體的開口部封閉而構成。
隔熱構件15的平板狀的板材厚度方向的一面接著於內箱14的外表面,且該一面的相反側的另一面接著於外箱13的內表面。即,隔熱箱體12的內部是藉由隔熱構件15抵接配置於外板及內板而構成。圖7中作為一例表示如下構成,即隔熱構件15夾持於外箱13的左表面壁19與對向於外箱13的左表面壁19而設置的內箱14的左表面壁25之間而設置。該構成中,於隔熱構件15與外箱13的內表面之間,此情形時為與左表面壁19之間設置有使隔熱構件15與左表面壁19接著的接著劑29。進而,於隔熱
構件15與內箱14的外表面之間,此情形時為與左表面壁25之間亦設置有使隔熱構件15與左表面壁25接著的接著劑30。作為接著劑29、30,可使用液體狀的接著劑、雙面膠(double-faced tape)等。再者,上述支撐構件27藉由該接著劑30而接著於隔熱構件15。又,支撐構件27亦可設為藉由與固定件51卡合而抵接於外箱13及內箱14的構成。
如此,藉由接著劑29、30將外箱13的壁16~20、對向於外箱13而設置的內箱14的壁22~26、及設置於該外箱13的壁16~20與內箱14的壁22~26之間的隔熱構件15接著,藉此,該外箱13的一個壁、對應於該外箱13的內箱14的一個壁、及設置於該等兩個壁之間的隔熱構件15成為一體。將該成為一體者稱作隔熱壁,於該實施形態中稱作分割隔熱壁31。
分割隔熱壁31包括外箱13的壁16~20、內箱14的壁22~26及形成隔熱構件15的真空隔熱板,由於真空隔熱板的一個面接著於外板,且真空隔熱板的另一個面接著於內板,因此可獲得利用真空隔熱板的隔熱效果,並且可使分割隔熱壁31變薄,從而可使隔熱箱體12的壁變薄。列舉一例,於外箱與內箱之間填充有胺基甲酸酯等發泡隔熱材料的先前的隔熱壁的厚度為約40 mm,與此相對,若為將外板及內板接著於真空隔熱板的隔熱壁,則以約20 mm的厚度便可獲得與先前的隔熱壁相同程度的隔熱性能。
再者,隔熱壁及分割隔熱壁31亦可稱作分割隔熱板。即,
隔熱箱體12是組合多個分割隔熱壁31而構成箱狀。
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般,隔熱箱體12是組合以下五片分割隔熱壁而構成,即為構成該隔熱箱體12的上表面壁的上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1、構成該隔熱箱體12的底板面壁的底板面用分割隔熱壁312、構成該隔熱箱體12的作為右表面壁的側壁的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構成該隔熱箱體12的作為左表面壁的側壁的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及構成該隔熱箱體12的背面壁的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又,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及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是左右對稱的形狀,且對向而配置。
詳細內容將於下文說明,該實施形態中,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設為基礎壁,將其他分割隔熱壁、即上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1、底板面用分割隔熱壁312、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設為連結於基礎壁315的連結壁而形成隔熱箱體12。各連結壁311~314存在大小不同的多種分割隔熱壁,藉由將自多個種類中選擇的連結壁311~314連結於基礎壁315而組裝隔熱箱體12。
此處,參照圖3、圖4及圖8對形成隔熱箱體12的左右壁的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及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的前端部進行說明。再者,如上述般,由於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與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為左右對稱,因此對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的前端部進行說明。
如圖3及圖4所示般,於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的前
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及下部附近這兩處,於外箱13的右表面壁18的前端部形成有折彎部32。由於兩處折彎部32為同樣的構成,因此對設置於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折彎部32進行說明。
如圖8所示般,折彎部32為自右表面壁18的前端部向左方向折彎,繼而於內箱14的右表面壁24的前方朝後側折彎,進而向隔熱構件15側折彎的形狀。即,折彎部32包括於左右方向延伸的兩個平坦部321與大致折彎360°的彎曲部322,自上方觀察形成U字狀。兩個平坦部321相互大致對向,並且位於隔熱構件15的前方。又,彎曲部322位於內箱14的右表面壁24的前方,以折彎部32的平坦部321的前端面不位於隔熱箱體12的外表面而折彎部32的端部成為後側的方式折彎。進而,成為如下構成:於折彎部32的彎曲部322與內箱14的右表面壁24的前端部之間形成有開口部33,並且於折彎部32與隔熱構件15的前端部之間形成有端部插入室34。即,開口部33是作為端部插入室34的入口發揮功能者,且是內箱14的右表面壁24的前端部與外箱13的右表面壁18的折彎部32隔開而形成。端部插入室34為空間,且是右表面壁18的折彎部32與隔熱構件15隔開而形成。而且,為於該端部插入室34中收容有間隔板441與間隔加強板442的構成。又,於兩個平坦部321形成有於板材厚度方向貫通的貫通孔35。關於該開口部33、端部插入室34及貫通孔35,於下文敍述。
隔熱箱體12的內箱14的內部即儲藏室如圖3及圖4所
示般,藉由設置於該儲藏室的中央部的第1間隔構件37與設置於第1間隔構件37的下方的第2間隔構件38而隔開。藉此,於隔熱箱體12的內部,儲藏室被分割成多個部分而形成有多個室。具體而言,由內箱14與第1間隔構件37包圍而形成有冷藏室39。又,由內箱14、第1間隔構件37及第2間隔構件38包圍而形成有蔬果保鮮室(vegetable compartment)40。進而,由內箱14與第2間隔構件38包圍而於內箱14的下部形成有空間。於該空間中為如下構成,即設置有製冰室41、第1冷凍室42、配置於製冰室41的右鄰的第2冷凍室43。於冷藏室39的前面開口部,如圖2所示般,設置有左右對開式的冷藏室門391,於蔬果保鮮室40的前面開口部設置有抽拉式的蔬果保鮮室門401。又,於製冰室41的前面開口部設置有抽拉式的製冰室門411,於第1冷凍室42的前面開口部設置有抽拉式的第1冷凍室門421,於第2冷凍室43的前面開口部設置有抽拉式的第2冷凍室門431。
由於第1間隔構件37為與第2間隔構件38同樣的構成,因此參照圖8對第1間隔構件37進行說明。又,由於第1間隔構件37為左右對稱的形狀,因此對右側的構成進行說明。
第1間隔構件37包括前間隔部44與面間隔部45。
前間隔部44設置於儲藏室的前面開口部,構成為於該儲藏室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長方體狀。前間隔部44包括間隔板441、間隔加強板442、間隔外罩(cover)443及間隔隔熱構件444。
間隔板441為金屬製,且是構成前間隔部44的前面壁的
板構件,左右兩端部稍微向後方折彎。間隔板441的右端部通過形成於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的前端部的開口部33而配置於端部插入室34的內部。於前間隔部44的右端部形成有三處貫通孔445。
間隔加強板442為金屬製,且為於間隔板441的拉伸強度較小的情形等時所設置者,且為上下方向的尺寸被調整為與間隔板44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同樣或比其短、左右方向的尺寸被調整為長於間隔板44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且板材厚度被調整為與間隔板441同等或大於其的板構件,左右兩端部稍微向後方折彎。間隔加強板442與間隔板441的背面接觸而設置。
而且,間隔板441的右端部通過形成於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的前端部的開口部33而配置於端部插入室34的內部。藉此,間隔板441的右端部成為由間隔加強板442的右端部與外箱13的右表面壁18即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的折彎部32夾持的構成。又,由於間隔板441及間隔加強板442的左右兩端部為向後方折彎的形狀,且為該端部插入端部插入室34的構成,因此可與間隔板441的前表面為同一平面地構成折彎部32的前表面。
間隔加強板442的右端部位於較間隔板441靠右側且形成剖面L字狀,對應於外箱13的右表面壁18的右前部分的角的形狀而向後方折彎。進而,於間隔加強板442的右端部,形有對應於間隔板441的三處貫通孔445的三處螺孔446。三處中位於最右端部側的螺孔446成為設置有通過形成於外箱13的右表面壁18
的折彎部32的貫通孔35的螺絲(screw)46的軸部的構成。又,於間隔加強板442的其餘兩處螺孔446,亦成為設置有通過間隔板441的貫通孔445的螺絲47的軸部的構成。藉此,間隔板441的右端部及間隔加強板442的右端部成為連結固定於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的折彎部32的構成。再者,如上述般,雖然未圖示,但間隔板441的左端部及間隔加強板442的左端部亦為與上述的右端部同樣的構成,成為連結固定於外箱13的左表面壁19即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的未圖示的折彎部的構成。即,間隔板441作為將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與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於儲藏室的前面開口部連結固定的連結構件發揮功能,折彎部32作為被連結構件發揮功能。
間隔外罩443為金屬製,且形成前面開口的箱狀,並與間隔板441一同形成前間隔部44的長方體的外周壁。而且,於由間隔外罩443與間隔板441所形成的長方體的空間中,設置有間隔隔熱構件444。間隔外罩443藉由支撐構件27支撐。即,間隔外罩443為如下構成:於下部具有未圖示的安裝部,且該安裝部藉由螺絲固定於支撐構件27。
間隔隔熱構件444包含發泡苯乙烯(styrol)或胺基甲酸酯等隔熱構件,且形成為長方體狀。
如圖3及圖4所示般,面間隔部45為具有隔熱性的樹脂製的矩形狀板構件,且為以樹脂製的板覆蓋真空隔熱板等板狀的隔熱構件的周圍者。面間隔部45載置並保持於內箱14的支撐構
件27上,並且前端部與前間隔部44的背面接觸而設置,左右兩端部與內箱14的右表面壁24及左表面壁25接觸而設置。再者,第1間隔構件37的面間隔部45的後端部相對於內箱14的背面壁26空開間隙而設置。藉此,成為冷藏室39與蔬果保鮮室40連通的構成。另一方面,第2間隔構件38的面間隔部45的後端部與內箱14的背面壁26接觸而設置。藉此,成為如下構成:蔬果保鮮室40與製冰室41藉由第2間隔構件38隔熱,並且蔬果保鮮室40與第2冷凍室43亦藉由第2間隔構件38隔熱。
分割隔熱壁31如圖1及圖3~圖6所示般,經由固定件51而連結固定於相鄰的其他分割隔熱壁31。即,內箱14成為如下構成:於被分割成多個部分的壁22~26中,於藉由與一個壁相鄰的其他壁而形成的角(corner)部上,該等兩個壁經由固定件51而連結固定。
固定件51設置於位於內箱14且由上表面壁22與右表面壁24所形成的角部、由上表面壁22與左表面壁25所形成的角部、由上表面壁22與背面壁26所形成的角部、由底面壁23與右表面壁24所形成的角部、由底面壁23與左表面壁25所形成的角部、及由底面壁23與背面壁26所形成的角部。換言之,固定件51成為將相鄰且隔開的兩個分割隔熱壁31連結固定的固定部。
又,於內箱14的後部的角部、例如由左表面壁25與背面壁26所形成的左深側的角部,如圖6及圖9所示般配置有電線52。電線52是將例如未圖示的作為控制機構的控制裝置與接收來
自該控制裝置的信號而驅動的未圖示的送風風扇(fan)等零件連接的電線,或者為將控制裝置與各種感測器(sensor)連接的電線,例如,沿該角部延伸。電線52是束紮多根電線而構成。再者,圖式中,表示多根電線被束紮而剖面成為圓形的狀態的電線52。
進而,於內箱14的後部且與設置有電線52的角部不同的角部,例如於由左表面壁25與背面壁26所形成的右深側的角部,如圖6及圖22所示般配置有配管53。配管53具體而言是將未圖示的冷藏用的蒸發器與壓縮機(compressor)連接的吸管(suction pipe)、及將冷凍用的蒸發器與壓縮機連接的吸管等於冷凍循環中使冷媒流通的配管,例如沿該角部延伸。配管53設置有例如供用於冷藏的冷媒通過者與供用於冷凍的冷媒通過者的兩根配管。
設置於內箱14的各角部的固定件51中,於內箱14中設置於由左表面壁25與背面壁26所形成的角部的固定件511、及設置於由右表面壁24與背面壁26所形成的角部的固定件512,就設成和分割隔熱壁31為不同個體的方面而言,不同於其他的與分割隔熱壁31一體地設置的固定件,但就其他方面而言設置於內箱14的各角部的固定件51為非常相似的構成,因此,以下對設成和分割隔熱壁31為不同個體的固定件511及固定件512進行說明。再者,於固定件512的說明中,省略對與固定件511共同的部分的說明。又,亦對上述電線52及配管53的構成進行說明。
首先,參照圖9~圖21對固定件511進行說明。
固定件511如圖1、圖9及圖10所示般,整體上形成剖面直角三角形的筒狀,且形成沿由內箱14的左表面壁25與背面壁26所形成的角部而於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狀。圖9概略性地表示設置有電線52的角部附近。圖10表示於角部設置固定件511之後的該角部。再者,圖11表示於該角部設置固定件511之前的該角部。
固定件511如圖12~圖14所示般,具有構成剖面直角三角形的筒狀的固定外罩54及加強構件55、與構成筒狀的內部的角用隔熱構件56。
固定外罩54為樹脂製,且為於上下方向較長的矩形的板構件,以覆蓋設置於角部的電線52的前側的方式配置。即,以自冰箱11的使用者側看不到電線52的方式配置固定外罩54。於固定外罩54的前表面,如圖14~圖21所示般,形成有用以使螺絲57的軸部貫通的貫通孔58。固定外罩54的貫通孔58於與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形成於兩端部的多個位置。該貫通孔58以另一側的端部的貫通孔58極力遠離的方式,與位於另一側的端部的貫通孔58於上下方向偏移而配置。即,固定外罩54的貫通孔58如例如圖13所示般,沿固定外罩54的長度方向鋸齒(zigzag)狀地配置。
固定外罩54的貫通孔58中自正面觀察位於左側的貫通孔58的軸向,如圖15、圖17、圖19及圖20所示般為該固定外罩54設置於內箱14的角部時與內箱14的左表面壁25正交的方
向。又,固定外罩54的貫通孔58中自正面觀察位於右側的貫通孔58的軸向,如圖15、圖16、圖18及圖21所示般為該固定外罩54設置於內箱14的角部時與該內箱14的背面壁26正交的方向。
固定外罩54如圖1、圖12及圖13所示般,包括於設置有固定件511的角部的延伸方向的長度上被分割為兩個部分的部件(parts)。藉由該構成,固定外罩54的處理變容易,並且不易產生扭轉等變形。以下,將固定外罩54中上側部件稱作上固定外罩541,將下側部件稱作下固定外罩542。該固定外罩54為如下構成,即上固定外罩541配置於內箱14的冷藏室39及蔬果保鮮室40的角部,下固定外罩542配置於內箱14的製冰室41及第1冷凍室42的角部。固定外罩54中上固定外罩541與下固定外罩542連結的部分、換言之分割部分如圖15所示般,突出至左深側的角部側並抵接於下述的加強構件55。又,如圖10及圖12~圖14所示般,於上固定外罩541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端部側開口的開口部59,於下固定外罩542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亦形成有端部側開口的開口部60。
加強構件55是加強固定件51的固定外罩54的強度者,且為樹脂製,如圖9、圖12及圖14所示般,包含形成固定件511的剖面等腰三角形(isosceles triangle)的其餘兩邊的外罩,具體而言包含形成直角的角的剖面L字狀的板構件,且將加強構件55的長度方向的長度調整為與固定外罩54的長度方向的長度相同。
加強構件55中,形成剖面L字狀的兩邊中的一邊對向於內箱14的左表面壁25即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而配置,其餘的一邊對向於內箱14的背面壁26即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而配置。
該加強構件55的直角部分為對應於內箱14的角部而配置的構成。即,固定件511以加強構件55的剖面L字狀的直角部分成為最接近於內箱14的角部的角的狀態而配置於該角部。而且,加強構件55的剖面L字狀的敞開側的開口部為由固定外罩54覆蓋的構成。換言之,加強構件55為如下構成:橫穿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的端部間即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的隔開的部分而配置,且配置於分割隔熱壁31間的隔熱效果小的部位。
於與加強構件55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形成有多個螺孔61及多個貫通孔62。多個螺孔61及多個貫通孔62對應於固定外罩54的貫通孔58,而沿加強構件55的長度方向呈鋸齒狀配置。
加強構件55的貫通孔62形成於隆起於固定外罩54側的隆起部63。即,隆起部63亦沿加強構件55的長度方向呈鋸齒狀配置。加強構件55的貫通孔62的軸向為於固定外罩54安裝於加強構件55時與固定外罩54的貫通孔58的軸向一致的構成。且為螺絲57的軸部貫通加強構件55的貫通孔62的構成。
加強構件55的螺孔61如圖14、圖15、圖16及圖19所示般形成突出至固定外罩54側的圓筒狀,且於內部形成有螺紋(thread)。加強構件55的螺孔61成為於固定外罩54安裝於加強
構件55時,與固定外罩54的貫通孔58的軸向一致,且與螺絲57螺合的構成。
該加強構件55亦如圖14所示般,包括於設置有固定件511的角部的延伸方向的長度上被分割成兩個部分的部件。加強構件55的分割位置與固定外罩54的分割位置相同。以下,將加強構件55中上側部件稱作上加強構件551,將下側部件稱作下加強構件552。藉由該構成而成為上加強構件551亦配置於冷藏室39及蔬果保鮮室40的角部,且下加強構件552配置於內箱14的製冰室41及第1冷凍室42的角部的構成。
角用隔熱構件56如例如圖9所示般,以由固定件511的固定外罩54覆蓋的方式配置於角部,具體而言,以上述方式由固定件511包圍而設置。即,角用隔熱構件56是以覆蓋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的端部間即隔開的部分的方式而配置。角用隔熱構件56如圖14所示般為將發泡苯乙烯等隔熱構件形成為三稜柱者。於與角用隔熱構件56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側形成有多個缺口部64。缺口部64以不干涉設置於固定外罩54的貫通孔58、加強構件55的螺孔61及貫通孔62的螺絲57的方式,沿角用隔熱構件56的長度方向鋸齒狀地配置。該角用隔熱構件56亦包括於設置有固定件511的角部的延伸方向的長度上被分割成兩個部分的部件。角用隔熱構件56的分割位置與固定外罩54的分割位置相同。以下,將角用隔熱構件56中上側部件稱作上角用隔熱構件561,將下側部件稱作下角用隔熱構件562。於此情形時,上角
用隔熱構件561藉由上固定外罩541及上加強外罩551夾持而設置。又,下角用隔熱構件562藉由下固定外罩542及下加強外罩552夾持而設置。藉由該構成而成為上角用隔熱構件561亦配置於冷藏室39及蔬果保鮮室40的角部,且下角用隔熱構件562配置於內箱14的製冰室41及第1冷凍室42的角部的構成。
根據上述構成,固定件511整體上成為可於沿角部延伸的方向上分割為兩個部分的構成。再者,上角用隔熱構件561相對於下角用隔熱構件562隔開而設置。即,如圖15所示般,固定外罩54的分割部分中,固定件511的分割部分的前表面成為向角部側凹陷的形狀。
又,於上角用隔熱構件561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對應於固定外罩541的開口部59而形成有端部側開口的開口部65,於下角用隔熱構件562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亦對應於固定外罩541的開口部60而形成有端部側開口的開口部66。
又,於與角用隔熱構件56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剖面中的直角部分、即接近於內箱14的角部的角的部位,形成有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凹狀的收容部67。於該角用隔熱構件56的收容部67中收容有上述的電線52。即,固定件511成為於筒狀的內部收容有電線52的構成。收容於收容部67中的電線52被以收容部67的內周面成為保持部、且藉由該保持部而不自規定的位置偏移的方式保持,並且亦由未圖示的掛鉤(hook)等保持部等保持。即,成為電線52與固定件511一體的構成。電線52的一部分通過角用
隔熱構件56的開口部65並自上固定外罩541的開口部59伸出至儲藏室側,又,另一部分亦通過角用隔熱構件56的開口部66並自下固定外罩592的開口部60伸出至儲藏室側,進而又一部分自固定件511的上端面伸出至外側並通過隔開部211被引導至機械室21中。即,固定件511的開口部59、60是用以將收容於固定件511的內部的電線52的一部分引導至儲藏室側者。再者,進而,亦可將電線52的一部分自固定件511的下端面通過隔開部213而引導至部分收容室212中。
電線52如圖13所示般,於自固定外罩54的開口部59、60伸出至儲藏室側的部分具有連接部68。又,電線52於自固定件511的上端面延伸至外側的前端部亦具有連接部68。該等連接部68為樹脂製,且成為可與其他電線的連接部連接的插塞(plug)狀的構成。其他電線連接於例如控制裝置或送風風扇等的零件。
於固定外罩54與加強構件55之間,具體而言於固定外罩54的寬度方向的端部與加強構件55的寬度方向的端部之間,如圖14及圖16~圖19所示般設置有第1密封(seal)構件71。第1密封構件71是沿固定外罩54及加強構件55的長度方向較長地延伸的構件,例如包含軟膠帶。藉此,固定外罩54與加強構件55之間成為藉由第1密封構件71密封的構成。
於加強構件55與接近於該加強構件55的內箱14的壁,具體而言於加強構件55與左表面壁25即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之間、及加強構件55與背面壁26即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之間,
如圖14~圖19所示般設置有第2密封構件72。第2密封構件72是沿固定外罩54及加強構件55的長度方向較長地延伸的構件,例如包含軟膠帶。藉此,加強構件55與接近於該加強構件55的分割隔熱壁31之間成為藉由第2密封構件72密封的構成。
如圖9所示般,於分割隔熱壁31的端部,例如於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對接的部分設置有第3密封構件73。第3密封構件73是於固定外罩54及加強構件55的長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構件,例如包含軟膠帶。藉此,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之間成為藉由第3密封構件73密封的構成。再者,圖20及圖21中,省略第3密封構件的圖示。
固定件511如圖14~圖19所示般構成為如下:藉由固定外罩54與加強構件55夾持角用隔熱構件56,於角用隔熱構件56的收容部67中收容電線52,使固定外罩54的寬度方向的端部與加強構件55的寬度方向的端部對齊。而且,於以此方式使固定外罩54對齊於加強構件55的狀態下,使螺絲57的軸部通過固定外罩54的貫通孔58而螺合於加強構件55的螺孔61,藉此成為固定外罩54固定於加強構件55的構成。又,藉由固定外罩54固定於加強構件55,而成為角用隔熱構件56亦固定於固定件511的內部的構成,且成為電線52亦固定於固定件511的內部的構成。因此,固定外罩54、加強構件55、角用隔熱構件56、電線52成為一體化的構成。
再者,上固定外罩541與下固定外罩542的分割部分中,如圖15所示般,固定外罩54藉由1對螺絲57、57固定於加強構件55。而且,成為第2間隔構件38的後端部的左部抵接於固定件511的分割部分而配置的構成。
又,如圖20及圖21所示般,使螺絲57通過固定外罩54的貫通孔58及加強構件55的貫通孔62而螺合於內箱14的支撐構件27的螺孔,藉此成為固定件511固定於內箱14的角部的構成。
此時,成為如下構成:固定外罩54與加強構件55之間藉由第1密封構件71密封,固定件51與接近於該固定件51的分割隔熱壁31之間藉由第2密封構件72密封,且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之間藉由第3密封構件73密封。
進而,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及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成為隔著第2密封構件72而與加強構件55對向的配置。藉此,相鄰的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及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藉由固定件511連結固定,並且由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所形成的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4、315的角度,對應於加強構件55的直角部分而保持為90°。即,加強構件55與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及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的各者對向而配置,作為將相鄰的壁即分割隔熱壁31的角度保持為90°的角度保持部發揮功能。
繼而,參照圖22~圖31對固定件512進行說明。
固定件512如圖22及圖23所示般,整體上形成剖面直角三角形的筒狀,且形成沿由內箱14的右表面壁24與背面壁26所形成的角部於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狀。圖22概略性地表示設置有配管53的角部附近。圖23表示於角部設置固定件512之後的構成。再者,圖24表示於該角部設置固定件512之前的構成。
固定件512如圖25~圖27所示般,具有構成剖面直角三角形的筒狀的固定外罩81及加強構件82、與構成筒狀的內部的角用隔熱構件83。
固定外罩81為與固定外罩54大致同樣的構成,且為於上下方向較長的矩形板構件,以覆蓋設置於角部的配管53的前側的方式配置。即,以自冰箱11的使用者側看不到配管53的方式配置固定外罩81。於固定外罩81的多個位置形成有與固定外罩54的貫通孔58同樣的貫通孔84。又,固定外罩81亦如圖27所示般,包括於設置有固定件512的角部的延伸方向的長度上被分割成兩個部分的部件,且包括構成固定外罩81中的上側部件的上固定外罩811與構成下側部件的下固定外罩812。上固定外罩811與下固定外罩812連結的部分即分割部分如圖28所示般,形成為突出至右深側的角部側。又,於上固定外罩811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如圖27所示般,具有突出至外側而延伸的第1突出部85,於該第1突出部形成有開口部86。又,如圖23及圖25~圖27所示般,於下固定外罩812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亦具有突出至外側而延伸的第2突出部87,於該第2突出部87形成有開口部88。
加強構件82為與加強構件55大致同樣的構成,如圖27所示般為形成固定件512的剖面等腰三角形的其餘的兩邊的剖面L字狀的板構件。該加強構件82的直角部分為對應於內箱14的角部而配置的構成。而且,為以覆蓋加強構件82的剖面L字狀的敞開側的開口部的方式設置有固定外罩81的構成。
於與加強構件55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形成有多個螺孔89及多個貫通孔90。加強構件82的螺孔89及貫通孔90亦為與加強構件55的螺孔61及貫通孔62同樣的構成。又,該加強構件82亦包括於設置有固定件512的角部的延伸方向的長度上被分割為兩個部分的部件,且包括構成加強構件82中的上側部件的上加強構件821與構成下側部件的下加強構件822。又,上加強構件821於該上加強構件821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即對應於第1突出部85的位置,具有突出至外側而延伸的第1加強用突出部91。第1加強用突出部91是與第1突出部85一同形成筒狀者。進而,下加強構件822亦於該下加強構件822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即對應於第2突出部87的位置,具有突出至外側而延伸的第2加強用突出部92。第2加強用突出部92亦為與第2突出部87一同形成筒狀者。
角用隔熱構件83為與角用隔熱構件56大致同樣的構成,以由固定件512的固定外罩81覆蓋的方式配置於角部。即,角用隔熱構件83亦以覆蓋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的端部間即隔開的部分的方式配置。角用隔熱構件83如圖27所示般為將發泡苯
乙烯等隔熱構件形成為三稜柱(triangular prism)者,於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側形成有多個缺口部93。該缺口部93為與角用隔熱構件56的缺口部64同樣的構成。又,該角用隔熱構件83亦包括於設置有固定件512的角部的延伸方向的長度上被分割為兩個部分的部件,且包括構成角用隔熱構件83中的上側部件的上角用隔熱構件831與構成下側部件的下角用隔熱構件832。於此情形時,上角用隔熱構件831由上固定外罩811及上加強外罩821夾持而設置。又,下角用隔熱構件832由下固定外罩812及下加強外罩822夾持而設置。
根據上述構成,固定件512整體上成為可於沿角部延伸的方向上分割為兩個部分的構成。再者,上角用隔熱構件831相對於下角用隔熱構件832隔開而設置。即,如圖28所示般,固定外罩81的分割部分中,該固定外罩81的角部側的面與加強構件82接觸,固定件51的分割部分的前表面成為向角部側凹陷的形狀。
又,上角用隔熱構件831如圖27所示般,於該上角用隔熱構件831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即對應於第1突出部85的位置,具有突出至外側而延伸的第1隔熱用突出部94,於該第1隔熱用突出部94形成有開口部95。第1隔熱用突出部94是收容於由第1加強用突出部91與第1突出部85所形成的筒狀部分中的構成。進而,下角用隔熱構件832亦於該下角用隔熱構件832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即對應於第2突出部87的位置,具有突出至外側而
延伸的第2隔熱用突出部96,於該第2隔熱用突出部96形成有開口部97。第2隔熱用突出部96是收容於由第2加強用突出部92與第2突出部87所形成的筒狀部分中的構成。
又,於與角用隔熱構件83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剖面中的直角部分、即接近於內箱14的角部的角的部位,形成有於長度方向延伸的凹狀的收容部98。於該角用隔熱構件83的收容部98中收容有上述配管53。即,固定件512成為於筒狀的內部收容有配管53的構成。收容於收容部98中的配管53是使收容部98的內周面成為保持部而藉由該保持部保持,並且亦由未圖示的掛鉤等保持部等保持。即,成為配管53與固定件512一體的構成。再者,收容部98中所收容的配管53根據角部的部位而有時收容有多根。
配管53的一部分通過角用隔熱構件83的開口部95並自上固定外罩811的開口部86伸出至儲藏室側,另一部分通過角用隔熱構件83的開口部97並自下固定外罩812的開口部88伸出至儲藏室側,進而又一部分自固定件512的上端面伸出至外側且通過隔開部211被引導至機械室21中。即,固定件512的開口部86、88是用以將收容於固定件512的內部的配管53的一部分引導至儲藏室側者。再者,進而,亦可將配管53的一部分自固定件512的下端面通過隔開部213而引導至部分收容室212中。
配管53如圖26所示般,於自固定外罩81的開口部86、88伸出至儲藏室側的部分具有焊接部99。又,配管53於自固定件512的上端面延伸至外側的前端部亦具有焊接部99。該等焊接
部99成為可與其他配管的焊接部進行焊接的構成,例如配管53的直徑大於其他配管的構成。其他配管連接於冷藏用的蒸發器、冷凍用的蒸發器、壓縮機。該實施形態中,成為使配管53的焊接部99與其他配管的焊接部以如下方式焊接的構成,即自上固定外罩811的開口部86延伸至儲藏室側的配管53連接於冷藏用的蒸發器,自下固定外罩812的開口部88延伸至儲藏室側的配管連接於冷凍用的蒸發器,且自固定件512的上端面延伸至外側的配管連接於設置於機械室21中的壓縮機。
於固定外罩81與加強構件82之間,具體而言於固定外罩81的寬度方向的端部與加強構件82的寬度方向的端部之間,設置有與設置於固定件511的第1密封構件71同樣的第1密封構件101。
於加強構件82與接近於該加強構件82的內箱14的壁之間,具體而言於加強構件82與右表面壁24即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之間、加強構件82與背面壁26即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之間,如圖27~圖31所示般設置有與第2密封構件72同樣的第2密封構件102。
又,如圖22所示般,於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對接的部分,設置有與第3密封構件72同樣的第3密封構件103。
固定件512如圖26~圖31所示般構成為如下:藉由固定外罩81與加強構件82夾持角用隔熱構件83,於角用隔熱構件83
的收容部98中收容配管53,使固定外罩81的寬度方向的端部與加強構件82的寬度方向的端部對齊。而且,於以此方式使固定外罩81對齊於加強構件82的狀態下,使螺絲57的軸部通過固定外罩81的貫通孔84而螺合於加強構件82的螺孔89,藉此成為固定外罩81固定於加強構件82的構成。又,藉由固定外罩81固定於加強構件82,而成為角用隔熱構件83亦固定於固定件51的內部的構成,且成為配管53亦固定於固定件512的內部的構成。亦成為第2間隔構件38的後端部的右部抵接於該上固定外罩811與下固定外罩812的分割部分而配置,且覆蓋該分割部分的構成。
再者,上固定外罩811與下固定外罩812的分割部分中,如圖28所示般,固定外罩81藉由1對螺絲57、57固定於加強構件82。而且,成為第2間隔構件38的後端部的右部抵接於固定件512的分割部分而配置的構成。
又,使未圖示的螺絲的軸部如圖30所示般通過固定外罩81的貫通孔84及加強構件82的貫通孔90而螺合於內箱14的未圖示的支撐構件的螺孔,藉此成為固定件512固定於內箱14的角部的構成。再者,雖然未圖示,但固定件512藉由同樣的構成亦固定於背面壁26的支撐構件。
此時,固定外罩81與加強構件82之間藉由第1密封構件101密封,固定件51與接近於該固定件51的分割隔熱壁31之間藉由第2密封構件102密封,且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之間藉由第3密封構件103密封。
又,加強構件82成為隔著第2密封構件102而與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及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的各者對向的配置。藉此,相鄰的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及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藉由固定件512連結固定,並且由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所形成的相鄰的壁的角度,對應於加強構件82的直角部分而保持為90°。即,加強構件82亦作為將相鄰的壁的角度保持為90°的角度保持部發揮功能。
繼而,參照圖32對自固定件512的固定外罩81的開口
部88引導至儲藏室側的配管53的一部分進行說明。如圖32所示般,於內箱14的內部,於第2間隔構件38的面間隔部45與內箱14的右表面壁24之間設置有間隔部用隔熱構件105。間隔部用隔熱構件105是包含發泡苯乙烯等的隔熱構件,形成於前後方向延伸的塊狀。於間隔部用隔熱構件105形成有內箱14側開口的凹部106。而且,成為自固定件512的開口部88伸出至儲藏室側的配管53的一部分設置於凹部106的內部的構成。即,自固定件512的開口部88伸出的配管53的一部分成為沿第2間隔構件38的緣部的前後方向設置的構成。
該間隔部用隔熱構件105的上表面、前表面及左表面由自第2間隔構件38的面間隔部45延伸的構件覆蓋。
再者,雖然未圖示,但亦可設為如下構成:於內箱14的內部,於第2間隔構件38的面間隔部45與內箱14的左表面壁25之間亦設置上述的間隔隔熱構件等,自固定件512的開口部60伸
出的電線52的一部分沿第2間隔構件38的緣部的前後方向設置。
參照圖1及圖33對上述一實施形態的冰箱11的組裝系統進行說明。此處,對如下情形進行說明:將構成隔熱箱體12的分割隔熱壁31中的一個分割隔熱壁(例如,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設為基礎壁,並將其他的分割隔熱壁(例如上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1、底板面用分割隔熱壁312、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及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設為連結壁,針對每個連結壁而準備大小不同的多個種類,藉由變更經由固定件51連結於基礎壁的連結壁的種類而組裝不同容積的隔熱箱體12。
首先,製作圖1所示的分割隔熱壁31。即,製作作為基礎壁的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與作為連結壁的上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1、底板面用分割隔熱壁312、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及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
連結壁311~314可經由作為固定部的固定件51連結於基礎壁315,針對連結壁311~314的每一個而製作多種深度尺寸的分割隔熱壁。再者,由於各連結壁311~314不僅連結於連結壁315,亦連結於相鄰的連結壁311~314,因此以於連結壁311~314間存在相同深度尺寸的分割隔熱壁的方式設定各連結壁311~314的深度尺寸。
列舉具體例,相對於寬度尺寸為750 mm、高度尺寸為1200 mm的作為基礎壁的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上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1及底板面用分割隔熱壁312製作寬度尺寸與基礎壁315
同為750 mm、且深度尺寸為500 mm、600 mm、700 mm、730 mm的四種分割隔熱壁,且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及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製作高度尺寸為1800 mm、且深度尺寸與上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1及底板面用分割隔熱壁312同為500 mm、600 mm、700 mm、730 mm的四種分割隔熱壁。
又,製作設成和基礎壁315或連結壁311~314為不同個體的固定件51,本實施形態中,製作將基礎壁315與連結壁314連結的固定件511、及將基礎壁315與連結壁313連結的固定件512。
具體而言,藉由使於收容部67中收容有電線52的角用隔熱構件56由固定外罩54與加強構件55夾持,且藉由螺絲57將固定外罩54固定於加強構件55,由此製作如圖12所示的固定外罩54、加強構件55、角用隔熱構件56及電線52一體化的固定件511。關於固定件512,亦與固定件511同樣,藉由使於收容部98中收容有配管53的角用隔熱構件83由固定外罩81與加強構件82夾持,且藉由螺絲57將固定外罩81固定於加強構件55,由此製作如圖25所示的固定外罩81、加強構件82、角用隔熱構件83及配管53一體化的固定件512。
該例中,為了組裝不同容積的隔熱箱體12,而針對連結壁311~314的每一個來製作深度尺寸不同的分割隔熱壁,但固定件511、512分別各製作一種。即,即便隔熱箱體12的容積不同,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與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連結的固定
件511及與該固定件511一體化的電線52亦使用同一形狀者,又,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與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連結的固定件512及與該固定件512一體化的配管53亦使用同一形狀者。藉此,於所組裝的隔熱箱體12中,即便容積不同,亦於隔熱箱體12的內部的相同高度位置配設電線52的連接部68或配管53的焊接部99。
繼而,自針對連結壁311~314的每一個而製作的多種深度尺寸的分割隔熱壁中選擇一種深度尺寸的分割隔熱壁,例如,選擇深度尺寸500 mm的上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1、底板面用分割隔熱壁312、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及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
繼而,藉由固定件51將所選擇的四個連結壁311~314連結於基礎壁315,並且將相鄰的連結壁311~314連結。如將基礎壁315與連結壁311~314的連結構成的一例示於圖33般,藉由螺絲57將固定件511安裝於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藉此,將配設於固定件511的收容部67中的電線52與固定件511一同安裝於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
繼而,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安裝於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與固定件511成為一體者。藉此,使作為基礎壁的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與作為與此相鄰的連結壁的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連結固定,形成內箱14的右深側的角部,並且於該角部經由固定件511而配設有配線52。此時,由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與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所形成的相鄰的壁的角度對應於加強
構件55的直角部分而保持為90°。
內箱14的其他角部亦藉由將分割隔熱壁31與固定件51連結固定而形成。藉此,形成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的角度為90°的內箱14,且形成長方體的隔熱箱體12,並且藉由將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連結的固定件512,而使配設於該固定件512的收容部98的配管53配設於內箱14的左深側的角部。
本實施形態中,若選擇深度尺寸為500 mm的連結壁311~314,則可獲得箱內容積為約440 L的隔熱箱體12,若選擇深度尺寸為600 mm的連結壁311~314,則可獲得箱內容積為約550 L的隔熱箱體12,若選擇深度尺寸為700 mm的連結壁311~314,則可獲得箱內容積為約670 L的隔熱箱體12,若選擇深度尺寸為730 mm的連結壁311~314,則可獲得箱內容積為約708 L的隔熱箱體12。
又,於組裝隔熱箱體12時,藉由將第1間隔構件37及第2間隔構件38設置於規定的位置而形成冷藏室39、蔬果保鮮室40、製冰室41、第1冷凍室42及第2冷凍室43,並且於儲藏室的前面開口部側,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與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藉由第1間隔構件37及第2間隔構件38連結固定。
而且,於隔熱箱體12的組裝中途或組裝後,對設置於配管53的焊接部99配管連接構成冷凍循環的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或吸管,並且對設置於電線52的連接部68連接控制裝置、
送風風扇或產生裝置150等的電氣零件。
根據上述構成而可實現如下效果。
自多種深度尺寸的連結壁311~314中選擇一種深度尺寸的連結壁311~314,經由固定件51將所選擇的連結壁311~314連結於基礎壁315,藉此形成冰箱11的隔熱箱體12。因此,根據該實施形態,藉由變更所選擇的連結壁311~314的深度尺寸而可獲得不同容積的隔熱箱體12,因此與如先前般地預先設置立體的內箱的構成相比,可將用以形成隔熱箱體12的半成品零件設置為大致平板狀而實現半成品零件的存儲空間的省空間化,並且可使如基礎壁315般的半成品零件的一部分共用化,因此可有效地生產容積不同的多種的冰箱。
而且,本實施形態中,由於藉由將基礎壁315與連結壁311~314連結而形成內箱14,因此無須於內箱14的內表面設置如樹脂成形品般的脫模斜度,可於內箱14垂直地設置相鄰的壁22~26。因此,例如於在基礎壁315或連結壁311~314的端部或對接部分填充發泡隔熱材料等於內箱14與外箱13之間的一部分填充發泡隔熱材料的情形時,可相對於不同容積的隔熱箱體12而共用地使用以面接觸狀態支撐內箱14的內表面的夾具,從而可有效率地生產多種的冰箱。
又,由於固定件51是設成相對於基礎壁315及連結壁313、314為不同的個體,因此可容易地將連結壁313、314連結固定於基礎壁315,從而可提高隔熱箱體12的組裝作業性。而且,
由於固定件51將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的角度保持為90°,因此隔熱箱體12的組裝作業變容易。
又,本實施形態中,即便所組裝的隔熱箱體12的容積不同,亦可使用同一形狀的固定件511、512、電線52及配管53,從而可實現零件的共用化,可有效地生產容積不同的多種的冰箱。
而且,所組裝的隔熱箱體12中,即便容積不同亦於隔熱箱體12的內部的相同高度位置配設電線52的連接部68或配管53的焊接部99,因此容易實現控制裝置或送風風扇等的連接於電線52的連接部68的電子零件、或蒸發器等的焊接於配管53的焊接部99的構成冷凍循環的零件的共用化,從而可有效地生產容積不同的多種的冰箱。
再者,本發明於左右壁的壁厚為35 mm以下的薄形狀的情形時,就於有限的安裝空間中增多箱內容量的方面而言尤其有效,本實施形態中,真空隔熱板的厚度為約20 mm,將內板與外板相加的厚度為1.5 mm,左右壁的壁厚為21.5 mm,而以對於冰箱的大容量化更有效的25 mm以下的厚度尺寸構成。
又,上述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將電線及配管與固定件一同設置於內箱的角部的構成進行說明,但亦可將該等以外的零件、例如將向蒸發皿等蒸發裝置引導附著於構成冷凍循環的蒸發器的霜的融解水的排水管(drain hose)等零件與固定件一體化而配設於內箱的角部。於此種情形時,即便所組裝的隔熱箱體12的容積不同,亦可使用同一形狀的排水管等零件。
(第2實施形態)
繼而,參照圖34及圖35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為相同的構成者標附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構成的說明。再者,第2實施形態中,對隔熱箱體12的右深側的角部進行說明,但亦可適用於其他角部。
該實施形態中,固定件111整體上形成剖面L字狀的筒狀,且形成沿由外箱13的右表面壁18與背面壁20所形成的角部於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狀,自隔熱箱體12的外側(箱外側)將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例如將作為基礎壁的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與作為連結壁的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連結。
固定件111具有於外箱13的右表面壁18及背面壁20之間形成剖面L字狀的空間的固定外罩112、及填充於剖面L字狀的空間內的角用隔熱構件113。
固定外罩112藉由固定螺絲114固定於右表面壁18及背面壁20,該例中,該固定外罩112與右表面壁18的固定位置及該固定外罩112與背面壁20的固定位置,於固定外罩112的長度方向(上下方向)偏移而配置。
角用隔熱構件113如圖35所示般,配設於形成於固定外罩112與外箱13之間的空間中,且以覆蓋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的對接部分、即未配設有隔熱構件15的部分的方式配置。
又,於角用隔熱構件113中的接近於分割隔熱壁31的隔熱構件15的部位,形成有沿長度方向延伸且於外箱13側開口的
凹狀的收容部115。於該收容部115中收容有電線52或配管53。
此種固定件111中,固定外罩112一面於與右表面壁18及背面壁20之間夾持角用隔熱構件113一面藉由固定螺絲114固定於右表面壁18及背面壁20。藉此,相鄰的右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3及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藉由固定件111而連結固定,並且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4、315的角度對應於固定外罩112的L字形狀而保持為90°。
藉由使用此種本實施形態的固定件111亦可使相鄰的基礎壁與連結壁連結固定。
繼而,參照圖36對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對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為相同的構成者標附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構成的說明。再者,第3實施形態中,對隔熱箱體12的左深側的角部進行說明,但亦可適用於其他角部。
該實施形態中,如圖36所示般,於作為連結壁的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的左表面壁19的後端部,一體地設置有折彎為直角的後部凸緣(flange)部164。作為基礎壁的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的背面壁20的端部(左邊部)重合於該後部凸緣部164。
與此相對,於作為基礎壁的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的背面壁26,一體地設置有一面抵接於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的左表面壁25的內表面一面向箱內側(圖中為左側)延伸的突出部368,於該突出部368的內側收容有包含例如發泡苯乙烯的成形品
的隔熱材料367。又,於左表面壁25的內表面突起狀地設置有定位部369。
而且,使自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突出的突出部368的前端抵接於自左表面壁25突出的定位部369,並且使設置於左表面壁19的後端部的後部凸緣部164重合於背面壁20的端部,並藉由固定螺栓(bolt)130緊固在一起。藉此,相鄰的左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4及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藉由固定螺栓130連結固定,並且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4、315的角度保持為90°。即,該實施形態中,固定螺栓130作為將連結壁連結於基礎壁的固定部發揮功能。
藉由使用此種本實施形態的固定螺栓130亦可使相鄰的基礎壁與連結壁連結固定。
已說明本發明的幾個實施形態,該等實施形態是作為例子而提出者,並未意圖限定發明的範圍。該等新穎的實施形態能夠以其他各種形態實施,可於不脫離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進行各種省略、替換、變更。該等實施形態或其變形包含於發明的範圍或主旨內,並且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發明及其均等的範圍內。
12‧‧‧隔熱箱體
16、22‧‧‧上表面壁
17、23‧‧‧底面壁
18、24‧‧‧右表面壁
19、25‧‧‧左表面壁
20、26‧‧‧背面壁
27‧‧‧支撐構件
31、311、312、313、314‧‧‧分割隔熱壁(連結壁)
315‧‧‧分割隔熱壁(基礎壁)
51、511‧‧‧固定件(固定部)
54‧‧‧固定外罩
541‧‧‧上固定外罩
542‧‧‧下固定外罩
55‧‧‧加強構件
58‧‧‧貫通孔
68‧‧‧連接部
Claims (8)
- 一種冰箱的組裝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基礎壁;連結壁,連結於上述基礎壁;及固定部,將上述連結壁連結於上述基礎壁;且以上述固定部將自大小不同的多種上述連結壁中選擇的上述連結壁連結於上述基礎壁而組裝不同容積的隔熱箱體;其中,所述固定部包括收容部,於所述收容部中收容電線或配管或排水管,而成為所述電線或所述配管或所述排水管與所述固定部一體化的構成;分別設置在上述基礎壁與其左右兩側的上述連結壁之間的上述固定部為沿著上述基礎壁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形狀;分別設置在上述基礎壁與其上下兩側的上述連結壁之間的上述固定部為沿著上述基礎壁的寬度方向延伸的形狀;分別設置在相鄰兩個上述連結壁之間的上述固定部為沿著上述連結壁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冰箱的組裝系統,其中上述固定部設成與上述基礎壁及上述連結壁為不同的個體,且上述固定部構成將上述基礎壁與上述連結壁結合的結合機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冰箱的組裝系統,其中上述固定部將上述基礎壁與上述連結壁的角度保持為90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冰箱的組裝系統,其中所述配管於冷凍循環中供冷媒流通,所述排水管排出蒸發器的除霜水;且設置於不同容積的上述隔熱箱體的上述配管、上述排水管及 上述固定部形成相同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冰箱的組裝系統,其中上述基礎壁及上述連結壁是以接著劑使設置於內板與外板之間的隔熱板接著於上述內板及上述外板的隔熱壁。
- 一種冰箱,其特徵在於包括:基礎壁;連結壁,連結於上述基礎壁;固定部,可將自大小不同的多種上述連結壁中選擇的上述連結壁連結於上述基礎壁而組裝不同容積的隔熱箱體;其中,所述固定部包括收容部,於所述收容部中收容電線或配管或排水管,而成為所述電線或所述配管或所述排水管與所述固定部一體化的構成;分別設置在上述基礎壁與其左右兩側的上述連結壁之間的上述固定部為沿著上述基礎壁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形狀;分別設置在上述基礎壁與其上下兩側的上述連結壁之間的上述固定部為沿著上述基礎壁的寬度方向延伸的形狀;分別設置在相鄰兩個上述連結壁之間的上述固定部為沿著上述連結壁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冰箱,其中上述固定部是設成與上述基礎壁及上述連結壁為不同的個體,且為將上述基礎壁與上述連結壁結合的結合機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配管於冷凍循環中供冷媒流通,所述排水管排出蒸發器的除霜水;且設置於不同容積的上述隔熱箱體的上述配管、上述排水管及上述固定部形成相同形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68128A JP6104503B2 (ja) | 2011-12-07 | 2011-12-07 | 冷蔵庫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35554A TW201335554A (zh) | 2013-09-01 |
TWI588428B true TWI588428B (zh) | 2017-06-21 |
Family
ID=48573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45824A TWI588428B (zh) | 2011-12-07 | 2012-12-06 | 冰箱的組裝系統以及冰箱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789953B1 (zh) |
JP (1) | JP6104503B2 (zh) |
CN (1) | CN104067077B (zh) |
TW (1) | TWI588428B (zh) |
WO (1) | WO201308442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168935B2 (en) | 2017-03-09 | 2021-11-09 | Fisher & Paykel Appliances Limited | Refrigeration appliance cabinet |
CN106949701B (zh) * | 2017-04-14 | 2019-09-27 |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 冰箱的箱体组件及具有其的冰箱 |
CN109855372A (zh) * | 2019-03-25 | 2019-06-07 |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制冷设备的箱体和冰箱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32454A (ja) * | 1996-10-28 | 1998-05-22 | Yodogawa Steel Works Ltd | 組立式冷蔵庫のパネルの直角接合構造 |
JPH11130187A (ja) * | 1997-10-24 | 1999-05-18 | Isuzu Motors Ltd | 断熱壁構造 |
JP2002228345A (ja) * | 2001-01-29 | 2002-08-14 |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 断熱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68694U (ja) * | 1983-04-26 | 1984-11-12 |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 パネルの連結装置 |
JPS6065588U (ja) * | 1983-10-13 | 1985-05-09 |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 組立式断熱庫 |
JPS60180986U (ja) * | 1984-05-11 | 1985-11-30 | 日本軽金属株式会社 | 冷蔵庫用コ−ナ−パネル |
JPH0239188Y2 (zh) * | 1985-11-11 | 1990-10-22 | ||
JPS63161236A (ja) * | 1986-12-22 | 1988-07-04 |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 組立式建物 |
JP2525213Y2 (ja) * | 1992-11-27 | 1997-02-05 | 日本フルハーフ株式会社 | 断熱を施したバン型車両の荷箱の構造 |
JP3099634B2 (ja) * | 1994-04-25 | 2000-10-1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冷蔵庫 |
JPH0875345A (ja) * | 1994-08-31 | 1996-03-19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組立式冷却貯蔵庫 |
US5950395A (en) * | 1995-06-20 | 1999-09-1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Heat insulating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
JPH11247300A (ja) * | 1998-03-05 | 1999-09-14 | Nbl Kk | 収納庫 |
CN2407303Y (zh) * | 1999-11-30 | 2000-11-22 | 叶晋嘉 | 隔热箱体的角材断热机构 |
CN2658666Y (zh) * | 2003-07-14 | 2004-11-24 | 亚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断热用角梁的断热箱结构 |
CN2792995Y (zh) * | 2005-01-18 | 2006-07-05 | 汉唐集成股份有限公司 | 隔热箱体的角梁断热结构 |
JP4968921B2 (ja) * | 2007-06-12 | 2012-07-04 | エムケー精工株式会社 | 冷却貯蔵庫 |
MY152066A (en) * | 2008-09-30 | 2014-08-15 | Chevron Usa Inc | A 110 neutral base oil with improved properties |
JP2011237120A (ja) | 2010-05-11 | 2011-11-24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冷蔵庫 |
-
2011
- 2011-12-07 JP JP2011268128A patent/JP610450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11-15 WO PCT/JP2012/007331 patent/WO20130844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1-15 EP EP12855632.1A patent/EP2789953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2-11-15 CN CN201280059888.5A patent/CN10406707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12-06 TW TW101145824A patent/TWI58842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32454A (ja) * | 1996-10-28 | 1998-05-22 | Yodogawa Steel Works Ltd | 組立式冷蔵庫のパネルの直角接合構造 |
JPH11130187A (ja) * | 1997-10-24 | 1999-05-18 | Isuzu Motors Ltd | 断熱壁構造 |
JP2002228345A (ja) * | 2001-01-29 | 2002-08-14 |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 断熱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789953A1 (en) | 2014-10-15 |
EP2789953A4 (en) | 2015-07-15 |
CN104067077B (zh) | 2016-05-04 |
WO2013084420A1 (ja) | 2013-06-13 |
EP2789953B1 (en) | 2019-07-03 |
JP2013120013A (ja) | 2013-06-17 |
JP6104503B2 (ja) | 2017-03-29 |
CN104067077A (zh) | 2014-09-24 |
TW201335554A (zh) | 2013-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722624B1 (en) | Refrigerator | |
EP2719980B1 (en) | Refrigerator | |
EP2789952B1 (en) | Refrigerator | |
TWI588428B (zh) | 冰箱的組裝系統以及冰箱 | |
EP2789948B1 (en) | Refrigerator | |
JP5868154B2 (ja) | 冷蔵庫 | |
JP6253818B2 (ja) | 冷蔵庫 | |
JP2021073425A (ja) | 冷蔵庫 | |
JP6081542B2 (ja) | 冷蔵庫 | |
JP6803824B2 (ja) | 冷蔵庫 | |
JP6178040B2 (ja) | 冷蔵庫 | |
JP2020024086A (ja) | 冷蔵庫 | |
JP6721750B2 (ja) | 冷蔵庫 | |
JP5897317B2 (ja) | 冷蔵庫 | |
JP5911280B2 (ja) | 冷蔵庫 | |
JP6325514B2 (ja) | 冷蔵庫 | |
JP2020139732A (ja) | 冷蔵庫 | |
JP6271124B2 (ja) | 冷蔵庫の断熱箱体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