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3062B - Connector - Google Patents

Connec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3062B
TWI583062B TW103134976A TW103134976A TWI583062B TW I583062 B TWI583062 B TW I583062B TW 103134976 A TW103134976 A TW 103134976A TW 103134976 A TW103134976 A TW 103134976A TW I583062 B TWI583062 B TW I58306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connector
contact
contact portion
lock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4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1294A (zh
Inventor
Hirotada Teranishi
Takahiro Sakai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filed Critical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Publication of TW201521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12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30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306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8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meander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with contacts abutting directly the printed circuit; Button contacts therefore provided on th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供連接端子裝入外殼的連接器。
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組裝有難以產生應力集中的連接端子30之連接器。圖24(a)、(b)係專利文獻1的連接端子30的剖面圖。如圖24所示,專利文獻1的連接端子30係具備支持部32、分歧部33、延伸部34、可動接點部36及限位用突部37。分歧部33係設在支持部32的一端。延伸部34係從支持部32的前端彎曲並延伸。延伸部34係包含相互大致平行地分隔並蛇行之第1、第2、第3延伸部34a、34b、34c。可動接點部36係設在將第1、第2、第3延伸部34a、34b、34c一體化的前端。限位用突部37係從第1延伸部34a的前端朝第1延伸部34a之彎曲的開口外側突出。在外殼10設有能使可動接點部36突出的接點孔14與配置在接點孔14的一方之限位用支承部17。
在可動接點部36被推入外殼10內之前,如圖24(a)所示,限位用突部37卡止於限位用支承部17。當可動接點部36被推入外殼10內時,可動接點部36移動成為圖24(b)的狀態。亦即,在可動接點部36被推入前,如圖24(a)所示,限位用突部37卡止於限位用支承部17,可動 接點部36係與限位用支承部17分隔。接著,如圖24(b)所示,當可動接點部36是被以最大程度地推入外殼10內時,可動接點部36與限位用支承部17係接觸。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883215號說明書
就專利文獻1的連接端子30而言,由於延伸部34是由複數個第1、第2、第3延伸部34a、34b、34c所構成,故難以產生應力集中。但在推入可動接點部36的情況,如圖24(a)及圖24(b)所示,可動接點部36是朝限位用支承部17移動。將此種移動稱為所謂滑動(wiping)。一般而言,滑動係被利用在為了削掉產生於連接端子30及對象側基板的表面之氧化皮膜俾提高接觸可靠度之目的上。但當滑動量變大時,連接端子30與對象側基板結合時接觸的偏差量變大,若不將對象側基板的接觸面面積取大則容易發生接觸不良。
於是,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控制滑動量俾抑制接觸不良之連接器。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連接器係具備外殼與連接端子。外殼具有接點孔及鄰接於接點孔的卡止支承部。連接端子收容於外殼。此處,連接端子包含固定部、延 伸部、可動接點部、卡止部及連結剛體部。固定部固定於外殼。延伸部係一端從固定部彎曲地延伸且具有彈性。可動接點部係可推壓地從外殼的接點孔的外部突出。又,可動接點部係具有沿著推壓方向延伸的導引部,面向接點孔的卡止支承部的端面與導引部係在被以最大變位量從接點孔的外部推壓之前會接觸。卡止部係連結於延伸部的另一端,於可動接點部未被推壓的狀態下被卡止於外殼的卡止支承部。連結剛體部係將卡止部與可動接點部連結。
依據上述構成,可動接點部的導引部在可動接點部被以最大變位量推壓於外殼內之前,係與面向外殼的接點孔的卡止支承部的端面接觸。
例如,導引部係不與卡止支承部的端面平行,能以從基部朝前端而與偏離卡止支承部之側形成具有既定的傾斜。在此情況,於可動接點部未被推壓的狀態,導引部與外殼的卡止支承部的端面之間可能有既定的間隙。且當可動接點部被以既定距離程度推入外殼內時,藉由來自延伸部的朝卡止支承部側按壓的力,導引部可接觸於外殼的卡止支承部的端面。之後,在傾斜的導引部與卡止支承部的端面接觸的狀態下可動接點部被推入外殼內。因此,能以因應於導引部的傾斜角度及最大變位量等而抑制可動接點部的移動量,亦即滑動量之方式作控制。因此,可抑制因可動接點部滑動而導致可動接點部與對象側基板之接觸不良。例如,要縮小可動接點部的滑動量時縮小導引部的傾斜角度。反之,要加大 可動接點部的滑動量時加大導引部的傾斜角度。
又,導引部的卡止支承部側的端面亦可相對於卡止支承部的端面平行地且沿著垂直方向延伸。在此情況,於可動接點部未被推壓的狀態,導引部與外殼的卡止支承部的端面接觸。即使在可動接點部被推入外殼內的情況,其接觸狀態仍被維持。因此,與前述同樣地能以抑制滑動量之方式作控制。
又,在可動接點部從外殼以最大程度突出的狀態下,延伸部係彈性變形而被收納於外殼內。因此,可動接點部係由延伸部承受朝自外殼的接點孔突出的方向頂出的力。然後,在可動接點部藉由對象側基板而被推入之情況,可動接點部係由延伸部承受更大的頂出之力。因此,能提高可動接點部與對象側基板之接觸力。
又,透過調整可動接點部從外殼突出之長度及延伸部的彈性力等,能調整可動接點部之推入方向的衝程量。
較佳為,在導引部與卡止支承部的端面接觸之後,可動接點部係在維持導引部與卡止支承部的端面接觸的狀態下被推入。
在傾斜的導引部與卡止支承部的端面接觸之狀態下可動接點部被推入外殼內。因此,能以因應於導引部的傾斜角度及最大變位量等而抑制可動接點部的移動量亦即滑動量之方式作控制。
較佳為,導引部與卡止支承部的端面之接觸區域係直線狀。因此,導引部的卡止支承部側的端面與 卡止支承部的端面密接。因為在此種密接的狀態下可動接點部被推入外殼內,故如同上述能以抑制滑動量之方式作控制。
較佳為,外殼的卡止支承部的端面與可動接點部的導引部在迄至可動接點部的朝推入方向的變位達到最大變位量的1/5係會接觸。
在將可動接點部推入外殼內之情況,迄至達到最大變位量的1/5,外殼的卡止支承部的端面與可動接點部的導引部係會接觸。在此情況,導引部相對於卡止支承部的端面之傾斜角度被設小,在將可動接點部推入外殼內之情況,外殼的卡止支承部的端面與可動接點部的導引部馬上會接觸。藉此,能抑制可動接點部的滑動量。
較佳為,外殼的卡止支承部的端面與可動接點部的導引部在可動接點部的朝推入方向的變位達到最大變位量的1/10係會接觸。
在將可動接點部推入外殼內之情況,迄至達到最大變位量的1/10,外殼的卡止支承部的端面與可動接點部的導引部係會接觸。導引部相對於卡止支承部的端面之傾斜角度係被設定成比迄達最大變位量的1/5卡止支承部的端面與導引部會接觸的情況還更小。因此,能更加抑制可動接點部的滑動量。
較佳為,於可動接點部未被推壓的狀態下外殼的卡止支承部的端面與可動接點部的導引部係以會接觸之方式配置。此外,所謂「以會接觸之方式配置」並 非意味一定會接觸,是容許存在有與零件間之尺寸公差相當之程度的間隙。具體言之,與尺寸公差相當之程度的間隙係意味為0.1mm以下,且建構成在將可動接點部推入尺寸公差程度的時點,卡止支承部的端面與導引部係會接觸。
由於在維持卡止支承部的端面與導引部接觸的狀態下可動接點部會被推入外殼內,故可抑制滑動量。
較佳為,卡止部係相對於設於延伸部的自由端側之連結剛體部朝固定部的相反側延伸,於可動接點部未被推壓的狀態下被卡止於外殼的卡止支承部。
由於卡止部係沿著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故可效率佳地利用延伸部的彈性。又,因為卡止部是位在延伸部的前端,故承受來自延伸部的彈性力而可將卡止部穩定地卡止於卡止支承部。
較佳為,連結剛體部的強度係比延伸部的強度還強。
因為連結剛體部的強度係比延伸部的強度還強,所以反而連結剛體部的彈性係比延伸部的彈性還小。雖在連結剛體部連結有可動接點部,但因連結剛體部的彈性小,故可動接點部穩定地固定於連結剛體部。因此,可抑制因連結剛體部的彈性所致之可動接點部的滑動。
較佳為,連結剛體部的寬度係比延伸部的寬度還寬。
由於連結剛體部的寬度比延伸部的寬度還寬,所以能使連結剛體部的強度比延伸部的強度還強。因此,可抑制因連結剛體部的彈性所致可動接點部的滑動。但當連結剛體部的寬度設過大時則延伸部的彈性喪失,故以不喪失延伸部的彈性之程度調整連結剛體部的寬度。
較佳為,可動接點部進一步包含接觸部,其在從外殼的接點孔朝外部的方向,設置在導引部的前端。
接觸部在可動接點部之中形成亦小,由於此接觸部與對象側基板會接觸,故對象側基板與接觸部之接觸面積小。此處,在連接端子與外殼之間、連接器與對象側基板之間等可能發生嵌合偏差及裝設偏差。然而,對象側基板與接觸部之接觸面積小,因為接觸部在對象側基板內之偏差量小,故即便是有XY方向的偏差之情況,在接觸部與對象側基板之間的接觸仍被維持。因此,可抑制因為在連接器等之嵌合步驟及裝設步驟的偏差所致之接觸不良的影響。
較佳為,可動接點部進一步包含對向邊部,其與導引部且越走向前端則與導引部之距離越窄。
可動接點部係具有導引部與對向邊部,具有越走向前端則導引部與對向邊部之距離越窄的形狀。因此,容易將可動接點部從外殼的接點孔插入。
較佳為,對向邊部係彎曲的形狀。
因為對向邊部具有彎曲的形狀,可使得和可 動接點部的推入方向交叉之方向的剖面中之應力在任一剖面部位都大致均等。因此,能提高可動接點部的強度。
較佳為,延伸部係由相互分隔地彎曲之複數根的延伸部構成。
因為延伸部是由複數根的延伸部構成,故可增加延伸部的彈性力。因此,可將卡止部穩定地卡止於外殼的卡止支承部,並能確保可動接點部與對象側基板之接觸力。
較佳為,延伸部係包含開口方向是相異方向的第1彎曲部及第2彎曲部。在第1彎曲部與第2彎曲部之間,複數根的延伸部彼此藉由限制連結部所連結。
限制連結部係在第1彎曲部與第2彎曲部之間將複數根的延伸部彼此連結。如此,可作成複數根的延伸部連動地移動。因此,變得易於控制複數根的延伸部之移動。在未設置限制連結部的情況,例如,有可能複數根的延伸部各自移動,相互重疊等而難以控制移動。又,第1彎曲部與第2彎曲部之間係應力難以施加的部分,透過在此部分設置限制連結部,可回避朝向限制連結部之應力,並且便得易於控制複數根的延伸部之移動。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能控制滑動(wiping)量俾抑制接觸不良之連接器。
100‧‧‧外殼
101‧‧‧第1壁
103‧‧‧第2壁
105‧‧‧卡止支承部
105a‧‧‧端面
107‧‧‧接點孔
109‧‧‧插入壁
111‧‧‧固定插入孔
112‧‧‧卡止孔
200、200a、200b‧‧‧連接端子
201‧‧‧固定部
201a‧‧‧第1固定部
201b‧‧‧第2固定部
202‧‧‧分歧部
203‧‧‧延伸部
203a‧‧‧第1延伸部
203b‧‧‧第2延伸部
205‧‧‧狹縫
207‧‧‧卡止部
208‧‧‧彎曲部
208a‧‧‧第1彎曲部
208b‧‧‧第2彎曲部
208c‧‧‧第3彎曲部
209‧‧‧限制連結部
209a‧‧‧第1限制連結部
209b‧‧‧第2限制連結部
210‧‧‧可動接點部
211‧‧‧導引部
213‧‧‧對向邊部
214‧‧‧基部
215‧‧‧接觸部
220‧‧‧連結剛體部
221‧‧‧曲折部
300‧‧‧連接器
400‧‧‧對象側基板
401‧‧‧接觸面
403‧‧‧絕緣部
405‧‧‧端子區域
500‧‧‧組件
Ld‧‧‧推入長度
θ‧‧‧傾斜角度
Wa、Wb、Wc‧‧‧寬度
Dmax‧‧‧最大變位量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例的連接器300的立體圖。
圖2係從可動接點部210的突出方向觀看圖1的連接器300的俯視圖。
圖3係連接器300的側視圖。
圖4係從與可動接點部210的突出方向相反的背面側觀看連接器300的仰視圖。
圖5係圖2中之A-A剖面圖。
圖6係連接端子200的立體圖。
圖7(a)係連接端子200的前視圖,(b)係右側視圖,(c)係左側視圖,(d)係從可動接點部210側觀看連接端子200的俯視圖,(e)係從第1固定部201a側觀看連接端子200的仰視圖。
圖8(a)係顯示延伸部203未被推壓的狀態之前視圖,(b)係顯示延伸部203被收容於外殼100內的狀態之前視圖。
圖9(a)係顯示在連接端子200未被推壓下收容於外殼100內的樣子之剖面圖,(b)係顯示可動接點部210被以最大程度推入外殼100內的樣子之剖面圖。
圖10係顯示圖9的(a)中之連接端子200的可動接點部210與卡止支承部105之關係的放大圖。
圖11係顯示可動接點部210的朝推入方向的變位是最大變位量的1/5的情況中,可動接點部210與卡止支承部105之關係的放大圖。
圖12係顯示可動接點部210的朝推入方向的變位是 最大變位量的1/10的情況中,可動接點部210與卡止支承部105之關係的放大圖。
圖13係對象側基板400的立體圖。
圖14(a)係對象側基板400的前視圖,(b)係後視圖,(c)係右側視圖,(d)係左側視圖,(e)係俯視圖,(f)係仰視圖。
圖15係從連接器300的底面側觀看組件500的立體圖。
圖16係從連接器300的上面側觀看組件500的立體圖。
圖17係組件500的側視圖。
圖18係顯示可動接點部210的對向邊部213之一其他例的放大圖。
圖19係顯示可動接點部210的導引部211之一其他例的放大圖。
圖20係另一變形例的連接端子200的立體圖。
圖21(a)係圖20的連接端子200的前視圖,(b)係右側視圖,(c)係左側視圖,(d)係從可動接點部210側觀看連接端子200的俯視圖,(e)係從第1固定部201a側觀看連接端子200的仰視圖。
圖22係又另一變形例的連接端子200的立體圖。
圖23(a)係圖22的連接端子200的前視圖,(b)係右側視圖,(c)係左側視圖,(d)係從可動接點部210側觀看連接端子200的俯視圖,(e)係從第1固定部201a側觀看連接端子200的仰視圖。
圖24(a)、(b)係專利文獻1的連接端子30的剖面圖。
[實施發明之形態]
<實施形態例>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就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例作說明。此外,以下的實施形態例係本發明的具體例且並非限定本發明之技術範圍者。
(1)連接器300的構成
(1-1)連接器300的整體構成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例的連接器300的立體圖。圖2係從可動接點部210的突出方向觀看圖1之連接器300的俯視圖。圖3係連接器300的側視圖,圖4係從與可動接點部210的突出方向相反的背面側觀看連接器300的仰視圖。
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例的連接器300係包含外殼100及連接端子200。如圖1所示,外殼100係例如具有內部空洞且下部開口的箱狀的形狀俾可收容連接端子200。連接端子200係具有收容於外殼100內且從外殼100的接點孔107以可推壓之方式突出的可動接點部210。
在本實施形態例的連接器300中,作為一例,是將2根的連接端子200a、200b設為1組,可動接點部210從4個區域突出。由於以2根的連接端子200為1組與對象側基板400接觸,故比起利用1根的連接端子200和對象側基板400接觸的情況還能抑制接觸不良。
此外,連接端子200係具有順著板狀面之形狀 。以下將順著此板狀面之方向設為X方向,與X方向大致呈90°交叉的方向設為Y方向。亦即,如圖1~圖4所示,連接端子200係具有Y方向的厚度比X方向的寬度小很多且順著X方向的形狀。又,將連接端子200的可動接點部210從外殼100突出的方向設為上面方向或上面,將上面的反對側方向設為底面方向或底面。
(1-2)外殼100
其次,以下針對外殼100的構成作說明。圖5係圖2中之A-A剖面圖。在圖5的A-A之剖面圖中,2個連接端子200以第2壁103為中心呈左右對稱地鄰接。由於是同樣的構成,故圖5中僅針對左側的連接端子200及收容其連接端子200的外殼100作說明。
外殼100係如圖5所示,包含具有既定的厚度之第1壁101及第2壁103。第1壁101係成為外殼100之外壁的一部分。第2壁103係區劃收容在X方向鄰接的各連接端子200之空間。
在外殼100的上面近旁設有插入壁109及卡止支承部105。插入壁109係與第1壁101鄰接設置。依此插入壁109與第1壁101之間的開口而形成固定插入孔111。後述的連接端子200之第2固定部201b的前端被插入於固定插入孔111。
卡止支承部105係具有大致一定的厚度,相對於第2壁103具有大致直角的角度並從第2壁103延伸。在卡止支承部105與插入壁109之間形成有接點孔107。連接端子200的可動接點部210係以可推壓的方式由此接點孔 107突出。插入壁109的上面與卡止支承部105的上面係成為同一面,構成外殼100的上面的一部分。
如圖1、圖5所示,在外殼100的底面近旁設有供連接端子200的第1固定部201a插入之卡止孔112。
(1-3)連接端子200
其次,以下使用圖5~圖8針對連接端子200的構成作說明。圖6係連接端子200的立體圖。圖7(a)係連接端子200的前視圖,(b)係右側視圖,(c)係左側視圖,(d)係從可動接點部210側觀看連接端子200的俯視圖,(e)係從第1固定部201a側觀看連接端子200的仰視圖。圖8(a)係顯示延伸部203未被推壓的狀態之前視圖,(b)係顯示延伸部203被收容於外殼100內的狀態之前視圖。
連接端子200係包含固定部201、分歧部202、延伸部203、卡止部207、限制連結部209、可動接點部210及連結剛體部220。如圖6所示,固定部201、分歧部202、延伸部203、卡止部207、限制連結部209、可動接點部210及連結剛體部220係以沿著X方向的板狀面之方式連結。亦即,連接端子200之Y方向的厚度係比X方向的厚度小很多。
(a)固定部201
固定部201係包含第1固定部201a及第2固定部201b。第1固定部201a被插入外殼100的底面的卡止孔112。又,如圖5所示,第1固定部201a的底部係以可與其他基板接觸的方式從外殼100的底面突出既定距離。第2固定部201b係從第1固定部201a的既定部位呈大致直角地朝上 方突出。第2固定部201b係沿著外殼100的第1壁101插入,其前端被插入固定插入孔111。如此,固定部201係藉由第1固定部201a被插入外殼100的卡止孔112且第2固定部201b沿著第1壁101被插入固定插入孔111而固定於外殼100。藉此,連接端子200被固定於外殼100。
(b)分歧部202、延伸部203
分歧部202從第2固定部201b中的第1固定部201a近旁朝第1壁101對向側突出地設置。具有彈性的2個延伸部203從分歧部202一邊分歧、彎曲一邊延伸。延伸部203係包含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第1延伸部203a與第2延伸部203b係隔著狹縫205大致平行且分離地延伸。狹縫205的寬度係成為第1延伸部203a與第2延伸部203b不會接觸的大小。
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係具有彎曲部208。具體言之,如圖5、圖6所示,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係具有第1彎曲部208a及第2彎曲部208b。第1彎曲部208a及第2彎曲部208b係為扣除延伸部203當中的大致直線狀的部分後的彎曲之部分。第2彎曲部208b係為延伸部203從分歧部202最先彎曲的部分,且在第2固定部201b側具有開口並大致彎曲成U字狀。第1彎曲部208a係延伸部203的繼第2彎曲部208b之後要彎曲的部分,且相對於第2彎曲部208b的開口方向在相反側具有開口。亦即,第1彎曲部208a係在與第2固定部201b對向的第2壁103側具有開口並大致彎曲成U字狀。透過具有此等2個第1彎曲部208a及第2彎曲部208b,延伸部203係具有 在2個部位蛇行的形狀。透過具有此種彎曲部208,延伸部203係在從上面方向被推壓之情況具有柔順的彈性。且在可動接點部210被推壓的情況,延伸部203係因其彈性而被推縮。又,反之在可動接點部210的推壓被解放的情況,延伸部203係藉其彈性將可動接點部210朝上方推。
第1彎曲部208a及第2彎曲部208b係具有同程度的彎曲及X方向的寬度。但第1彎曲部208a及第2彎曲部208b的彎曲程度及X方向的寬度各自不同亦可。
又,如同上述,延伸部203係包含相互分隔之複數根的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因此,比1根的延伸部203的情況還能增強延伸部203的彈性力。因此,可將卡止部207穩定地卡止於外殼100的卡止支承部105,並能確保可動接點部210與對象側基板400之接觸力。
(c)限制連結部209
限制連結部209係連結第1延伸部203a與第2延伸部203b之構件。限制連結部209係設在第1彎曲部208a與第2彎曲部208b之間。亦即,限制連結部209係設在第1彎曲部208a與第2彎曲部208b之間的大致呈直線狀的部分上。透過設置限制連結部209,可使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連動地移動。因此,變得容易控制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之移動。在未設有限制連結部209的情況,例如,有可能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各自移動,相互重疊等而難以控制移動。
又,在將可動接點部210從上方推入外殼100 內之情況,延伸部203之中亦是在具有大的彈性力的第1彎曲部208a及第2彎曲部208b有應力施加。換言之,第1彎曲部208a與第2彎曲部208b之間係難以施加應力的部分。藉由在此部分設置限制連結部209,回避朝向限制連結部209之應力,並且變得易於控制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之移動。
(d)卡止部207
卡止部207係設在從分歧部202延伸之延伸部203的另端之自由端上。如圖5所示,卡止部207係在連接端子200的可動接點部210未被推壓的狀態,卡止於外殼100的卡止支承部105。具體言之,卡止部207的上面被卡止於卡止支承部105的下面。卡止部207係相對於設在延伸部203的自由端側之連結剛體部220而配置在第1彎曲部208a的相反側。亦即,延伸部203係從第1彎曲部208a朝卡止支承部105延伸,但卡止部207係具有朝延伸部203的終端方向延伸的形狀。如此,由於卡止部207係朝延伸部203的終端方向延伸,故可效率佳地利用延伸部203的彈性。又,因為卡止部207被設在延伸部203的終端,故承受來自延伸部203的彈性力而可將卡止部207穩定地卡止於卡止支承部105。換言之,卡止部7係成為有效率地利用延伸部203的彈性之形狀及配置。
此處,圖8(a)係顯示延伸部203未被推壓的狀態,(b)係顯示延伸部203被收容於外殼100內的狀態。如圖8(a)、(b)所示,當延伸部203被收容於外殼100內時(參照圖8(b)),與延伸部203未被推壓而處在自由長度狀態之 情況(參照圖8(a))相比,延伸部203是被推縮了推入長度Ld程度。因此,如圖5所示,當連接端子200被收容於外殼100內時,卡止部207係以與被推縮的推入長度Ld程度相當的彈性力來推壓卡止支承部105。藉此,如同前述,卡止部207係承受來自延伸部203的彈性力而穩定地卡止於卡止支承部105。
(e)連結剛體部220
連結剛體部220係將卡止部207與可動接點部210連續地連結。具體言之,連結剛體部220係在可動接點部210的基部214近旁且位在卡止部207側的部分。換言之,在可動接點部210與第2延伸部203b之間設有曲折部221,但在此曲折部221之開口的底部近旁設有連結剛體部220。
連結剛體部220的強度係比延伸部203的強度還強。換言之,連結剛體部220的彈性係比延伸部203的彈性還小。在連結剛體部220連結有可動接點部210,但因連結剛體部220的彈性小,故可動接點部210穩定地固定於連結剛體部220。再換言之,曲折部221的彈性力係比延伸部203的第1彎曲部208a及第2彎曲部208b的彈性力還小。因此,可抑制因連結剛體部220的彈性及/或曲折部221的彈性所致可動接點部210的滑動。
又,如後述的圖10所示,連結剛體部220的最窄部分的寬度Wc係比第1延伸部203a的寬度Wa及第2延伸部203b的寬度Wb還寬。因此,連結剛體部220的強度係比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的強度還強。因此,可抑制因連結剛體部220的彈性所致可動接點部210的 滑動。
但當連結剛體部220的寬度Wc設定過大時則延伸部203的彈性會喪失,故以不喪失延伸部203的彈性之程度調整連結剛體部220的寬度Wc。
(f)可動接點部210
可動接點部210係設在從固定部201延伸之延伸部203的自由端側。更具體言之,可動接點部210係藉由連結剛體部220而與設在延伸部203的自由端之卡止部207連結。
可動接點部210係自外殼100的接點孔107的外部以可推壓的方式突出之構件。可動接點部210的推壓方向係大致外殼100的第1壁101之垂直方向,亦即沿著第2固定部201b的延伸方向之方向。
可動接點部210係設在第2固定部201b與設在延伸部203的自由端之終端的卡止部207之間。更詳言之,可動接點部210係以在連接端子200被收容於外殼100內的情況,可動接點部210的導引部211位在面向卡止支承部105的接點孔107的端面105a(參照圖10)的近旁之方式配置。又,可動接點部210係在被推壓於外殼100內的情況,由延伸部203承受被壓向卡止部207側亦即卡止支承部105側之力。因此,如同後述,可動接點部210的導引部211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係會接觸(參照圖11)。
可動接點部210係具有導引部211、對向邊部213、基部214及接觸部215。可動接點部210具有順著X 方向之板狀的形狀。又,可動接點部210的板狀面係具有越是與卡止部207偏離的前端側,導引部211與對向邊部213之距離變越窄之大致梯形形狀。導引部211係面向卡止支承部105側沿著推壓方向直線狀地延伸。導引部211係從基部214朝接觸部215的方向對偏離卡止支承部105之側呈些許傾斜。當導引部211具有既定的傾斜時,將可動接點部210插入外殼100的接點孔107之際的阻力少而容易插入。針對導引部211之傾斜將於後面述及。
對向邊部213係與導引部211對向,面向與卡止支承部105相反側的固定插入孔111側直線狀地延伸。對向邊部213係從基部214朝接觸部215的方向對面向卡止支承部105之側傾斜。例如,相對於對向邊部213的垂直方向之傾斜角度係比導引部211的傾斜角度還大。由於導引部211的傾斜及對向邊部213的傾斜,使得可動接點部210越往前端走則導引部211與對向邊部213之距離越窄。因此,將可動接點部210插入接點孔107之際的阻力少而容易插入。
基部214係位在可動接點部210的底面方向,成為可動接點部210的底部。此基部214與第2延伸部203b的卡止部207側的終端近旁之間形成有曲折部221。
接觸部215為,X方向的寬度是比基部214的還窄,且在從外殼100的接點孔107朝外部突出的方向是設置於導引部211的前端。接觸部215在可動接點部210中亦形成較小,由於此接觸部215與對象側基板400會接觸,故對象側基板400與接觸部215之接觸面積小。此處 ,在連接端子200與外殼100之間、連接器300與對象側基板400之間等可能發生嵌合偏差及裝設偏差。但即便接觸部215在可動接點部210被推入期間有移動,對象側基板400與接觸部215之接觸面積還是小,接觸部215係收納於對象側基板400內。因此,即使是XY方向有偏差的情況,接觸部215與對象側基板400之間的接觸仍被維持。因此,可抑制因為在連接器300的嵌合步驟及裝設步驟的偏差所致接觸不良的影響。此外,在上述中,雖然接觸部215係被設在導引部211的前端,但若是可動接點部210之突出方向的前端則亦可設在其他位置。但在導引部211連續地設置較能提高接觸部215的強度而較佳。
又,如圖5所示,於可動接點部210從外殼100以最大程度突出的狀態,延伸部203係僅彈性變形了推入長度Ld程度地被收納於外殼100內(參照圖8)。此時,可動接點部210係透過卡止部207及連結剛體部220而由延伸部203承受朝外殼100的接點孔107突出的方向頂出的力。在從圖5的狀態,接著可動接點部210藉對象側基板400被推入之情況,可動接點部210係由延伸部203承受更大的頂出的力。因此,能提高可動接點部210與對象側基板400之接觸力。
又,透過調整可動接點部210從外殼100突出之長度及延伸部203的彈性力,能調整可動接點部210的推入方向之衝程(stroke)量。
(g)製造方法例
上述那樣的連接端子200係可利用電鑄方法、蝕刻及 切削等之各種方法製造。特別是,電鑄方法係適合於製造微細且高加工精度的連接端子200。
(2)連接端子200朝外殼100內推入的動作
其次,針對收容於外殼100內的連接端子200更推入於外殼100內的樣子作說明。圖9(a)係顯示連接端子200未被推壓而收容於外殼100內的樣子之剖面圖,(b)係顯示可動接點部210被以最大程度推入外殼100內的樣子之剖面圖。圖10係顯示圖9(a)中之連接端子200的可動接點部210與卡止支承部105的關係之放大圖。圖11係顯示可動接點部210的朝推入方向的變位是最大變位量的1/5的情況中,可動接點部210與卡止支承部105的關係之放大圖。圖12係顯示可動接點部210的朝推入方向的變位是最大變位量的1/10的情況中,可動接點部210與卡止支承部105之關係的放大圖。
(2-1)可動接點部210推入前
如圖9(a)所示,在可動接點部210被推入外殼100內之前,連接端子200係在可動接點部210未被推壓下收容於外殼100內。此時,第1固定部201a係被插入於外殼100底面的卡止孔112,第2固定部201b沿著第1壁101被插入於固定插入孔111。又,如圖8所示,連接端子200的卡止部207係藉由與推入長度Ld程度相當的延伸部203之彈性力而被卡止於外殼100的卡止支承部105。
此時,如圖10所示,卡止部207的上面係與卡止支承部105的下面接觸。且於可動接點部210未被推壓的狀態下,外殼100的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與可動 接點部210的導引部211大致以會接觸之方式配置。此處,所謂「以會接觸之方式配置」並非意味著一定會接觸,容許存在有與零件間的尺寸公差相當之程度的間隙。具體言之,與尺寸公差相當之程度的間隙係0.1mm以下。再者,與尺寸公差相當之程度的間隙係意味建構成在將可動接點部210推入尺寸公差程度之時點,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與導引部211會接觸。如圖10所示,藉此相當於尺寸公差程度的程度之間隙,可動接點部210的導引部211係從基部214朝接觸部215的方向在偏離卡止支承部105的方向傾斜了傾斜角度θ的程度。此處,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係面向接點孔107且沿著垂直方向的壁面。因此,導引部211係相對於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傾斜了傾斜角度θ的程度。因此,在可動接點部210被推入外殼100內之前,導引部211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係具有由與尺寸公差相當之傾斜角度θ構成之既定的間隙。
(2-2)可動接點部210的最大變位量Dmax
圖9(b)中,可動接點部210被推入外殼100內最深處。與可動接點部210被推入外殼100內之前的圖9(a)之狀態相比,可動接點部210係被以最大變位量Dmax之程度推入外殼100內。此時,連接端子200為,第1固定部201a被插入於卡止孔112,第2固定部201b被插入於固定插入孔111並固定。又,連接端子200的卡止部207從卡止支承部105偏離最大變位量Dmax程度。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亦沿著推入方向彎曲地被推縮與最大變位量 Dmax相當的程度。因此,可動接點部210係承受從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朝上方上推的力。此上推的力係相當於因最大變位量Dmax的推入程度所產生之延伸部203的彈性力。
(2-3)導引部211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之接觸
(a)迄達最大變位量Dmax之接觸
圖11中,一點鏈線係顯示可動接點部210沒被推入於外殼100內的狀態。另一方面,二點鏈線係顯示可動接點部210被以最大變位量Dmax程度推入外殼100內的狀態。在可動接點部210未被推入外殼100內的情況,如圖11的一點鏈線所示,在導引部211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之間具有與傾斜角度θ相當之間隙。此外,傾斜角度θ係與尺寸公差程度相當的程度之間隙。在設計上不考慮尺寸公差的情況,在可動接點部210未被推入外殼100內的情況亦是,導引部211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仍接觸著。
再者,當可動接點部210被以最大變位量Dmax推入時,如圖11的二點鏈線所示,導引部211係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接觸。亦即,在可動接點部210被以最大變位量Dmax推入的情況,導引部211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之間沒有間隙。
結果,迄至可動接點部210被以最大變位量Dmax程度推入外殼100內為止,可動接點部210的導引部211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會接觸。
更具體言之,如同前述,在連接端子200及外殼100等是考慮尺寸公差來設計的情況,導引部211係相對於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具有傾斜角度θ的傾斜。因此,在可動接點部210未被推壓的狀態,導引部211與外殼100的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之間具有與尺寸公差相當之傾斜角度θ的間隙。而且,在可動接點部210被以最大變位量Dmax推入前,藉由來自延伸部203的壓向卡止支承部105側的力,導引部211係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接觸。此時,在從與卡止支承部105延伸的X方向交叉的Y方向側觀看時,如圖11所示,導引部211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係呈直線狀接觸。更具體言之,導引部211的卡止支承部105側的端面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係密接著。之後,在導引部211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接觸的狀態下可動接點部210被推入外殼100內。亦即,在導引部211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接觸後,可動接點部210係沿著垂直方向朝下方被下推。因此,可動接點部210朝X方向的移動,亦即滑動被阻止。藉此,能以因應於導引部211的傾斜角度θ及最大變位量Dmax等而抑制可動接點部210的移動量亦即滑動量之方式作控制。因此,可抑制因為可動接點部210滑動而導致可動接點部210與對象側基板400之接觸不良。例如,欲縮小可動接點部210的滑動量時將導引部211的傾斜角度θ設小。反之,欲加大可動接點部210的滑動量時將導引部211的傾斜角度θ設大。
再者,以下說明可動接點部210朝向外殼100 內之推入量與導引部211及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之關係。
(b)迄達最大變位量Dmax的1/5之接觸
如圖11的實線所示,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與導引部211在可動接點部210的朝推入方向的變位達到最大變位量Dmax的1/5會接觸。
在此情況,導引部211相對於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之傾斜角度θ被設小,在將可動接點部210推入外殼100內的情況時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與導引部211馬上接觸。藉此,能抑制可動接點部210的滑動量。
此外,圖11中,一點鏈線係顯示可動接點部210未被推入外殼100內的狀態。另一方面,二點鏈線係顯示可動接點部210被以最大變位量Dmax程度推入外殼100內的狀態。
(c)達到最大變位量Dmax的1/10的接觸
如圖12的實線所示,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與導引部211在迄至可動接點部210的朝推入方向的變位達到最大變位量Dmax的1/10會接觸。
在此情況,導引部211相對於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之傾斜角度θ係被設定成比迄達最大變位量的1/5時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與導引部211會接觸的情況還更小。因此,能更加抑制可動接點部210的滑動量。
此外,圖12中,一點鏈線係顯示可動接點部210未被推入外殼100內的狀態。另一方面,二點鏈線係 顯示可動接點部210被以最大變位量Dmax程度推入外殼100內的狀態。
(3)組件500
其次,針對結合連接器300與對象側基板400而成之組件500作說明。首先針對對象側基板400作說明。
(3-1)對象側基板400
圖13係對象側基板400的立體圖。圖14(a)係對象側基板400的前視圖,(b)係後視圖,(c)係右側視圖,(d)係左側視圖,(e)係俯視圖,(f)係仰視圖。
在對象側基板400的正面側,設有樹脂材料構成的絕緣部403與被絕緣部403區劃的接觸面401。絕緣部403係包圍接觸面401且電氣絕緣之部分。絕緣部403係以樹脂等之絕緣材料形成。接觸面401係被絕緣部403包圍,由大致四角形狀的凹部所構成。在接觸面401中係絕緣材料被除去而可電連接般地露出金屬材料。在圖13的對象側基板400中設有4個接觸面401。圖13的4個接觸面401係各自與從圖1的4個區域突出之可動接點部210相對應。此外,接觸面401的形狀若為可與可動接點部210接觸的形狀,則不限為四角形狀。例如亦可為圓形狀。
在對象側基板400的底面側設有被絕緣部403所包圍之大致呈圓形狀的端子區域(land)405。端子區域405係絕緣材料被除去而可電連接般地露出金屬材料。端子區域405例如是成為對象側基板400與其他的電子構件之連接部分的區域。各端子區域405係與設在對象側基板400的正面側之接觸面401各自電氣導通。此外,若接觸 面401的形狀為可與其他的電子構件連接之形狀,則不限為圓形狀。
(3-2)連接器300與對象側基板400之結合
其次,針對結合連接器300與對象側基板400而成之組件500作說明。圖15係從連接器300的底面側觀看組件500的立體圖。圖16係從連接器300的上面側觀看組件500的立體圖。圖17係組件500的側視圖。
使連接器300的可動接點部210突出之側與對象側基板400的設有接觸面401的正面側對向。此時,使對象側基板400的4個接觸面401各自與連接器300的可動接點部210所突出的4個區域各自對向。由於本實施形態例的連接器300係以2根的連接端子200為1組,故1個接觸面401對應2根的可動接點部210。
其次,藉由接觸面401推壓連接器300的可動接點部210之接觸部215使連接器300與對象側基板400接近達既定距離。此時,可動接點部210係被推入外殼100內。因此,可動接點部210係由延伸部203承受從外殼100頂出的方向的力。藉此,連接器300的可動接點部210與對象側基板400的接觸面401之接觸力提升,確保可動接點部210與接觸面401之導通。
又,如同上述,由於可動接點部210朝X方向之移動受抑制,故可嚴密地決定可動接點部210與對象側基板400接觸的位置。其結果,在裝設連接器300與對象側基板之際能擴大X方向的位置精度之容許範圍。
(4)變形例
(4-1)
圖18係顯示可動接點部210的對向邊部213之一其他例的放大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向邊部213係呈直線狀延伸。但如圖18所示,對向邊部213亦可彎曲。因為對向邊部213具有彎曲的形狀,可使得和可動接點部210的推入方向交叉之方向的剖面中之應力在任一剖面部位都大致均等。因此,能提高可動接點部210的強度。
(4-2)
圖19係顯示可動接點部210的導引部211之一其他例的放大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導引部211係對垂直方向呈些許傾斜。但在不考慮尺寸公差等之情況,導引部211例如亦可如圖19所示,沿著垂直方向延伸。亦即,導引部211亦可相對於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平行地形成。
此時,可動接點部210係以在連接端子200被收容於外殼100內的情況下導引部211是位在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的近旁之方式配置。且可動接點部210係由延伸部203承受卡止部207的上面被卡止於卡止支承部105的下面那樣的力。因此,在可動接點部210未被推壓的狀態,如圖19所示,導引部211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接觸。接著,在導引部211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接觸的狀態下,可動接點部210是相對於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平行地被推入外殼100內。因此,與上述實施形態例同樣地,可抑制與可動接點部210的推入方向交叉之方向的移動即所謂的滑動。
但如上述實施形態例,當導引部211相對於垂 直方向具有既定的傾斜角度θ時,將可動接點部210插入外殼100的接點孔107之際的阻力少而容易插入。
<其他的實施形態例>
(1)
連接端子200的形狀不受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例所示的連接端子200。以下針對連接端子200的變形例之一例作說明。
(1-1)具有1個彎曲部208的連接端子200
圖20係另一變形例的連接端子200的立體圖。圖21(a)係圖20的連接端子200的前視圖,(b)係右側視圖,(c)係左側視圖,(d)係從可動接點部210側觀看連接端子200的俯視圖,(e)係從第1固定部201a側觀看連接端子200的仰視圖。
連接端子200係包含固定部201、分歧部202、延伸部203、卡止部207、可動接點部210及連結剛體部220。針對和上述實施形態例同樣的構成係省略或簡化說明。此外,就本變形例而言,不同於上述實施形態例,並未設置限制連結部209。
固定部201係包含被插入外殼100的卡止孔112之第1固定部201a及被插入固定插入孔111的第2固定部201b。
從第2固定部201b延伸出分歧部202。從分歧部202的一端延伸出第1延伸部203a與第2延伸部203b。第1延伸部203a與第2延伸部203b係隔著狹縫205大致平行且分離地延伸。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係具有1 個彎曲部208。彎曲部208係以在第2固定部201b側具有開口的方式彎曲著。透過具有此種彎曲部208,使得延伸部203具有柔順的彈性。
卡止部207係設在從分歧部202延伸的延伸部203的另端之自由端。連結剛體部220係將卡止部207與可動接點部210連續地連結。
可動接點部210係具有導引部211、對向邊部213、基部214及接觸部215。又,可動接點部210係設在從固定部201延伸之延伸部203的自由端側。更詳言之,可動接點部210係以連接端子200被收容於外殼100內的情況,導引部211是位在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的近旁之方式配置。例如,可動接點部210係設在彎曲部208的具有最鼓起的部分與第2固定部201b之間。又,亦取決於彎曲部208的鼓起程度及延伸部203的彈性力等,例如可動接點部210係在彎曲部208的具有最鼓起的部分與第2固定部201b之間被設於第2固定部201b側。透過在此種位置設有可動接點部210,可動接點部210在未被推壓於外殼100內的情況,係由延伸部203承受卡止部207的上面被卡自於卡止支承部105的下面那樣的力。又,可動接點部210在被推壓於外殼100內的情況,係由延伸部203承受被壓向卡止部207側亦即卡止支承部105側的力。因此,可動接點部210的導引部211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會接觸(參照圖11)。
上述圖20及圖21所示的連接端子200係透過具有1個彎曲部208而對延伸部203賦予彈性。因此,在連 接端子200被收容於外殼100的情況,卡止部207係因延伸部203的彈性力而卡止於外殼100的卡止支承部105。又,在可動接點部210被推壓於外殼100內的情況,因延伸部203的彈性力而被賦予頂出可動接點部210的力。因此,能提高可動接點部210與對象側基板400之接觸力。
(1-2)具有3個彎曲部208的連接端子200
圖22係又另一變形例的連接端子200的立體圖。圖23(a)係圖22的連接端子200的前視圖,(b)係右側視圖,(c)係左側視圖,(d)係從可動接點部210側觀看連接端子200的俯視圖,(e)係從第1固定部201a側觀看連接端子200的仰視圖。
連接端子200係包含固定部201、分歧部202、延伸部203、卡止部207、限制連結部209、可動接點部210及連結剛體部220。針對和上述實施形態例同樣的構成係省略或簡化說明。
固定部201係包含被插入外殼100的卡止孔112之第1固定部201a及被插入固定插入孔111之第2固定部201b。
從第2固定部201b延伸出分歧部202。從分歧部202的一端延伸出第1延伸部203a與第2延伸部203b。第1延伸部203a與第2延伸部203b係隔著狹縫205大致平行地分隔地延伸著。
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係具有複數個彎曲部208。具體言之,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係具有第1彎曲部208a、第2彎曲部208b及第3彎曲部 208c。第1彎曲部208a、第2彎曲部208b及第3彎曲部208c係扣除延伸部203當中之大致直線狀的部分後的彎曲之部分。第3彎曲部208c係為延伸部203從分歧部202最先彎曲的部分,且在第2固定部201b側具有開口並大致彎曲成U字狀。第2彎曲部208b係延伸部203繼第3彎曲部208c之後要彎曲的部分,且相對於第3彎曲部208c的開口方向在相反側具有開口。亦即,第2彎曲部208b係在與第2固定部201b對向側具有開口並大致彎曲成U字狀。第1彎曲部208a係延伸部203繼第2彎曲部208b之後要彎曲的部分,且在與第3彎曲部208c的開口方向相同方向具有開口並大致彎曲成U字狀。透過具有此等3個第1彎曲部208a、第2彎曲部208b及第3彎曲部208c,延伸部203係在3個部位有蛇行的形狀。透過具有此種彎曲部208,延伸部203係具有柔順的彈性。
第1彎曲部208a、第2彎曲部208b及第3彎曲部208c係具有同程度的彎曲及X方向的寬度。但第1彎曲部208a、第2彎曲部208b及第3彎曲部208c的彎曲程度及X方向的寬度各自不同亦可。
限制連結部209係具有連結第1延伸部203a與第2延伸部203b的構件。限制連結部209係包含第1限制連結部209a及第2限制連結部209b。第1限制連結部209a係設置在第1彎曲部208a及第2彎曲部208b之間。第2限制連結部209b係設置在第2彎曲部208b及第3彎曲部208c之間。透過設置限制連結部209,可使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連動地移動。因此,變得易於控制第1延伸部 203a及第2延伸部203b的移動。第1彎曲部208a及第2彎曲部208b之間與第2彎曲部208b及第3彎曲部208c之間係應力難以施加的部分。於此部分分別設置第1限制連結部209a及第2限制連結部209b。因此,可回避朝向第1限制連結部209a及第2限制連結部209b之應力,並且變得易於控制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之移動。
卡止部207係設在從分歧部202延伸之延伸部203的另一端、即自由端上。連結剛體部220係將卡止部207與可動接點部210連續地連結。
可動接點部210係具有導引部211、對向邊部213、基部214及接觸部215。可動接點部210係設在從固定部201延伸之延伸部203的自由端側。更詳言之,可動接點部210係以在連接端子200被收容於外殼100內的情況,導引部211是位在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的近旁之方式配置。例如,可動接點部210係設在第1彎曲部208a及第3彎曲部208c與第2固定部201b之間。又,亦取決於延伸部203的彈性力等,例如可動接點部210係在第1彎曲部208a及第3彎曲部208c與第2固定部201b之間,設在第2固定部201b側。透過在此種位置設置可動接點部210,可動接點部210在未被推壓於外殼100內的情況,係由延伸部203承受卡止部207的上面被卡止於卡止支承部105的下面那樣的力。又,可動接點部210在被推壓於外殼100內之情況,係由延伸部203承受被壓向卡止部207側亦即卡止支承部105側的力。因此,可動接點部210的導引部211與卡止支承部105的端面105a會接觸(參照圖11)。
如上述圖22及圖23所示的連接端子200係因為具有3個第1彎曲部208a、第2彎曲部208b及第3彎曲部208c而對延伸部203賦予彈性。因此,在連接端子200被收容於外殼100的情況,卡止部207因延伸部203的彈性力而卡止於外殼100的卡止支承部105。又,在可動接點部210被推壓於外殼100內的情況,因延伸部203的彈性力而被賦予頂出可動接點部210的力。因此,能提高可動接點部210與對象側基板400之接觸力。
(2)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連接器300係以2根的連接端子200為1組,與對象側基板400之接觸面401接觸。但連接端子200的數量不受此限定,將3根以上的連接端子200作為1組與接觸面401接觸亦可,亦可僅1根的連接端子200與接觸面401接觸。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之連接端子200係以2根為1組,形成從外殼100的4個部位突出。但使連接端子200從1個外殼100突出的部位不受此限定。例如,亦可使連接端子200從1個外殼100的1個部位、2個部位、3個部位或5個部位以上的部位突出。又,與前述同樣地,突出的連接端子200之1組的組合之根數亦不限定為2根。
(3)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延伸部203係包含2根的第1延伸部203a及第2延伸部203b。但延伸部203亦可僅由1根的延伸部所構成,由3根以上的延伸部所構成亦可。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依據本發明的連接端子係可抑制滑動量,所以在控制有關對象側基板與連接端子之接觸的位置偏差且要求擴大在裝設對象側基板與連接端子時的位置精度之容許範圍的連接器上是有用的。
100‧‧‧外殼
101‧‧‧第1壁
103‧‧‧第2壁
105‧‧‧卡止支承部
107‧‧‧接點孔
109‧‧‧插入壁
111‧‧‧固定插入孔
112‧‧‧卡止孔
200‧‧‧連接端子
201‧‧‧固定部
201a‧‧‧第1固定部
201b‧‧‧第2固定部
202‧‧‧分歧部
203‧‧‧延伸部
203a‧‧‧第1延伸部
203b‧‧‧第2延伸部
205‧‧‧狹縫
207‧‧‧卡止部
208‧‧‧彎曲部
208a‧‧‧第1彎曲部
208b‧‧‧第2彎曲部
209‧‧‧限制連結部
210‧‧‧可動接點部
211‧‧‧導引部
213‧‧‧對向邊部
214‧‧‧基部
215‧‧‧接觸部
220‧‧‧連結剛體部
221‧‧‧曲折部

Claims (14)

  1. 一種連接器,係具備具有接點孔及鄰接於前述接點孔的卡止支承部之外殼、及收容於前述外殼的連接端子,前述連接端子包含:固定部,其固定於前述外殼;延伸部,一端從前述固定部彎曲並延伸且具有彈性;可動接點部,從前述外殼的接點孔的外部以可推壓的方式突出並具有沿著推壓方向延伸之導引部,其中面向前述接點孔的前述卡止支承部的端面與前述導引部係在被以最大變位量從前述接點孔的外部推壓之前會接觸;卡止部,連結於前述延伸部的另一端,於前述可動接點部未被推壓的狀態下卡止於前述外殼的卡止支承部;及連結剛體部,連結前述卡止部與前述可動接點部。
  2.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在前述導引部與前述卡止支承部的端面接觸後,前述可動接點部係在維持前述導引部與前述卡止支承部的端面接觸狀態下被推入。
  3. 如請求項2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導引部與前述卡止支承部的端面之接觸區域係直線狀。
  4.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迄至前述可動接點部的朝推入方向的變位達到前述最大變位量的1/5,前述外殼的卡止支承部的端面與前述可動接點部的導引部係會接觸。
  5. 如請求項4之連接器,其中迄至前述可動接點部的朝推入方向的變位達到前述最大變位量的1/10,前述外殼的卡止支承部的端面與前述可動接點部的導引部係會接觸。
  6.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於前述可動接點部未被推壓的狀態下,前述外殼的卡止支承部的端面與前述可動接點部的前述導引部係以會接觸之方式配置。
  7.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卡止部係相對於設於前述延伸部的自由端側之前述連結剛體部朝前述固定部的相反側延伸,於前述可動接點部未被推壓的狀態下卡止於前述外殼的卡止支承部。
  8.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前述連結剛體部的強度係比前述延伸部的強度還強。
  9. 如請求項8之連接器,其中前述連結剛體部的寬度係比前述延伸部的寬度還寬。
  10.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可動接點部進一步包含接觸部,其在從前述外殼的接點孔朝外部的方向,設置在前述導引部的前端。
  11.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可動接點部進一步包含對向邊部,其與前述導引部對向且越走向前端,與前述導引部之距離越窄。
  12. 如請求項11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對向邊部係彎曲的形狀。
  13.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延伸部係由相互分隔且彎曲之複數根的延伸部構成。
  14. 如請求項13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延伸部係包含開口方向是相異方向之第1彎曲部及第2彎曲部,在前述第1彎曲部與前述第2彎曲部之間,複數根的延伸部彼此是藉由限制連結部來連結。
TW103134976A 2013-11-29 2014-10-08 Connector TWI5830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7154A JP5737375B2 (ja) 2013-11-29 2013-11-29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1294A TW201521294A (zh) 2015-06-01
TWI583062B true TWI583062B (zh) 2017-05-11

Family

ID=53198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4976A TWI583062B (zh) 2013-11-29 2014-10-08 Connector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737375B2 (zh)
CN (1) CN105874653B (zh)
TW (1) TWI583062B (zh)
WO (1) WO20150798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8954B2 (ja) * 2016-06-17 2022-01-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ピン
WO2019138504A1 (ja) * 2018-01-11 2019-07-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ピン、検査治具、検査ユニットおよび検査装置
JP6881354B2 (ja) * 2018-03-07 2021-06-0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検査ユニットおよび検査装置
CN111579837B (zh) * 2020-05-18 2022-09-20 武汉精毅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大电流高速信号测试的探针及连接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83351U (en) * 2005-05-23 2005-12-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361759U (en) * 2008-12-15 2009-07-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10270A (ja) * 2000-10-03 2002-04-12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JP2005019305A (ja) * 2003-06-27 2005-01-20 Advanex Inc コネクタ
US7040935B2 (en) * 2004-10-07 2006-05-09 Jess-Link Products Co., Ltd. Elastic terminal
JP4195438B2 (ja) * 2004-12-06 2008-12-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2800519Y (zh) * 2005-04-28 2006-07-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10219014A (ja) * 2009-03-19 2010-09-30 Jst Mfg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5493896B2 (ja) * 2010-01-15 2014-05-1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電子機器および導電接触方法。
JP4883215B1 (ja) * 2010-10-29 2012-02-2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端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CN202004224U (zh) * 2010-12-07 2011-10-0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83351U (en) * 2005-05-23 2005-12-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361759U (en) * 2008-12-15 2009-07-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74653A (zh) 2016-08-17
JP2015106468A (ja) 2015-06-08
WO2015079825A1 (ja) 2015-06-04
CN105874653B (zh) 2018-01-09
JP5737375B2 (ja) 2015-06-17
TW201521294A (zh) 2015-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92592B (zh) 用于电连接器的端子位置保证装置
TWI540801B (zh) Connector
JP5660756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US10128614B2 (en) Movable connector
US1061552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342875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having a sidewall portion with a sloped guide surface with cut out
TWI583062B (zh) Connector
US20120094544A1 (en) Connector
US10833443B2 (en) Connector
JP2007048499A (ja)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07149477A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タイプコネクタ
EP3010090A1 (en) Connector
CN111987521B (zh) 用于插头的包括显示单元的壳体
JP2008270100A (ja) 基板間接続コネクタ
US20170070014A1 (en) Connector
JP2017117734A (ja) コネクタ
KR20190118949A (ko) 접속 구조물 및 커넥터
US11605913B2 (en)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nnector
US8784133B2 (en) Connector
TWI802639B (zh) 具有端子按壓構造的連接器裝置
US10439312B2 (en) Flat-conductor connector having flat-conductor retaining structure in housing itself
US1168897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flat-type condu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10096919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fitting configured to pivot in a housing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ial thermal expansion for avoiding abrasion of contact portion of terminal fitting
JP2009289627A (ja) コネクタ
US7534123B2 (en) Movable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