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74653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74653A
CN105874653A CN201480056237.XA CN201480056237A CN105874653A CN 105874653 A CN105874653 A CN 105874653A CN 201480056237 A CN201480056237 A CN 201480056237A CN 105874653 A CN105874653 A CN 1058746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contact
extension
contact portion
shell
guid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623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74653B (zh
Inventor
寺西宏真
酒井贵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874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746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746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746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8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meander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with contacts abutting directly the printed circuit; Button contacts therefore provided on th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300),连接器(300)具备外壳(100)和连接端子(200),外壳(100)具有触点孔(107)和卡止承受部(105)。连接端子(200)包括:固定部(201)、延伸部(203)、可动触点部(210)、卡止部(207)和连结刚体部(220)。固定部(201)固定于外壳(100),延伸部(203)的一端从固定部(201)弯曲地延伸,具有弹性。可动触点部(210)从外壳(100)的触点孔(107)的外部以能够按压的方式突出,具有沿按压方向延伸的导向部(211)。面对触点孔(107)的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与导向部(211)在被以最大位移量从触点孔(107)的外部按压之前接触。卡止部(207)与延伸部(203)的另一端连结,在可动触点部(21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卡止于卡止承受部(105)。连结刚体部(220)将卡止部(207)和可动触点部(210)加以连结。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端子被组装在外壳中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组装有难以产生应力集中的连接端子30的连接器。图24(a)、(b)为专利文献1的连接端子30的截面图。如图24所示,专利文献1的连接端子30具备支承部32、分歧部33、延伸部34、可动触点部36和位置限制用突出部37。分歧部33设置在支承部32的一端。延伸部34从支撑部32的前端弯曲延伸。延伸部34包括:相互大致平行地分离开并且蛇行(弯曲前进)的第一、第二、第三延伸部34a、34b、34c。可动触点部36设置在将第一、第二、第三延伸部34a、34b、34c一体化的前端。位置限制用突出部37从第一延伸部34a的前端朝向第一延伸部34a的弯曲的开口外侧突出。在外壳10设置有能够让可动触点部36突出的触点孔14和配置在触点孔14的一方的位置限制用承受部17。
在可动触点部36被压入外壳10内之前,如图24(a)所示,位置限制用突出部37卡止于位置限制用承受部17。当可动触点部36被压入外壳10内时,可动触点部36移动到图24(b)的状态移动。也就是说,在可动触点部36被压入之前,如图24(a)所示,位置限制用突出部37卡止于位置限制用承受部17,可动触点部36与位置限制用承受部17分离开。然后,当可动触点部36被最大限度地压入外壳10内时,如图24(b)所示,可动触点部36与位置限制用承受部17接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83215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的连接端子30,由于延伸部34由多个第一、第二、第三延伸部34a、34b、34c构成,所以难以产生应力集中。但是,在压入可动触点部36的情况下,如图24(a)和图24(b)所示,可动触点部36朝向位置限制用承受部17移动。将这样的移动称为所谓的滑触(摩擦接触,wiping)。一般情况,滑触被用于以下目的:刮掉在连接端子30和对方侧基板的表面产生的氧化膜,提高接触可靠性。但是,当滑触量变大,在连接端子30与对方侧基板的结合时,接触的错位量变大,无法使得对方侧基板的接触面的面积增大,则容易产生接触不良。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了抑制接触不良而能够控制滑触量的连接器。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的连接器具备外壳和连接端子。外壳具有触点孔和与触点孔相邻(邻接)的卡止承受部。连接端子被收纳于外壳。此处,连接端子包括:固定部、延伸部、可动触点部、卡止部和连结刚体部。固定部被固定于外壳。延伸部的一端从固定部弯曲延伸,并且具有弹性。可动触点部从外壳的触点孔的外部以能够按压的方式突出。另外,可动触点部具有沿按压方向延伸的导向部,面对触点孔的卡止承受部的端面与导向部在被以最大位移量从触点孔的外部按压之前接触。卡止部与延伸部的另一端连结,在可动触点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卡止于外壳的卡止承受部。连结刚体部将卡止部和可动触点部加以连结。
根据上述结构,在可动触点部被以最大位移量按压至外壳内之前,可动触点部的导向部与面对外壳的触点孔的卡止承受部的端面接触。
例如,导向部并不相对于卡止承受部的端面平行,而是能够形成为从基部朝向前端从卡止承受部远离的一侧具有规定的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在可动触点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导向部与外壳的卡止承受部的端面之间能够存在规定的间隙。然后,当可动触点部仅被压入外壳内规定距离的量时,利用来自延伸部的向卡止承受部侧推顶的力,导向部能够与外壳的卡止承受部的端面接触。其后,在倾斜的导向部与卡止承受部的端面接触的状态下,可动触点部被压入外壳内。从而,能够以对应于导向部的倾斜角度和最大位移量等来抑制可动触点部的移动量即滑触量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能够抑制由可动触点部滑触而产生的可动触点部与对方侧基板的接触不良。例如,为了减小可动触点部的滑触量而减小导向部的倾斜角度。相反地,为了加大可动触点部的滑触量而加大导向部的倾斜角度。
另外,导向部的卡止承受部侧的端面也可以相对于卡止承受部的端面平行地沿铅垂方向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在可动触点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导向部与外壳的卡止承受部的端面接触。在可动触点部被压入外壳内的情况下也维持该接触状态。从而,能够与前述同样地,以抑制滑触量的方式进行控制。
另外,在可动触点部从外壳以最大限度突出的状态下,延伸部发生弹性形变地被收纳在外壳内。从而,可动触点部从延伸部承受向从外壳的触点孔突出的方向推出的力。然后,在可动触点部被对方侧基板压入的情况下,可动触点部从延伸部承受更大的推出力。因此,能够提高可动触点部与对方侧基板的接触力。
另外,通过调整可动触点部从外壳突出的长度和延伸部的弹力等,能够调整可动触点部的压入方向的行程量。
优选在导向部与卡止承受部的端面接触以后,可动触点部在导向部与卡止承受部的端面接触的状态下被压入。
在倾斜的导向部与卡止承受部的端面接触的状态下可动触点部被压入外壳内。从而,能够以对应于导向部的倾斜角度和最大位移量等来抑制可动触点部的移动量即滑触量的方式进行控制。
优选导向部与卡止承受部的端面的接触区域呈直线状。从而,导向部的卡止承受部侧的端面与卡止承受部的端面紧密贴合。由于在这样的紧密贴合状态下可动触点部被压入外壳内,所以能够如上述的那样以抑制滑触量的方式进行控制。
优选外壳的卡止承受部的端面与可动触点部的导向部在直到可动触点部的朝向压入方向的位移达到最大位移量的1/5时接触。
在将可动触点部向外壳内压入的情况下,直到达到最大位移量的1/5时外壳的卡止承受部的端面与可动触点部的导向部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导向部的相对于卡止承受部的端面的倾斜角度被设定得较小,在将可动触点部向外壳内压入的情况下,外壳的卡止承受部的端面与可动触点部的导向部会很快地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可动触点部的滑触量。
优选外壳的卡止承受部的端面与可动触点部的导向部在直到可动触点部的朝向压入方向的位移达到最大位移量的1/10时接触。
在将可动触点部向外壳内压入的情况下,直到达到最大位移量的1/10时外壳的卡止承受部的端面与可动触点部的导向部接触。导向部的相对于卡止承受部的端面的倾斜角度被设定得比直到达到最大位移量的1/5时卡止承受部的端面与导向部才接触的情况更小。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可动触点部的滑触量。
优选按照在可动触点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外壳的卡止承受部的端面与可动触点部的导向部接触的方式来加以配置。此处,“以接触的方式来加以配置”不是指必须接触的情况,而允许部件间的与尺寸公差相当的量的间隙。具体而言,与尺寸公差相当的量的间隙是指0.1mm以下,进一步是指构成为在将可动触点部压入尺寸公差的量的时刻卡止承受部的端面与导向部接触。
由于卡止承受部的端面与导向部接触,在维持该状态的情况下可动触点部被压入外壳内,所以能够抑制滑触量。
优选卡止部相对于设置在延伸部的自由端侧的连结刚体部向与固定部相反的一侧延伸,在可动触点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卡止于外壳的卡止承受部。
由于卡止部沿着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延伸部的弹性。另外,由于卡止部位于延伸部的前端,所以受到来自延伸部的弹力,能够将卡止部稳定地卡止于卡止承受部。
优选连结刚体部的强度比延伸部的强度大。
由于连结刚体部的强度比延伸部的强度大,相反地,连结刚体部的弹性比延伸部的弹性小。虽然在连结刚体部连结有可动触点部,但由于连结刚体部的弹性小,所以可动触点部稳定地固定于连结刚体部。从而,能够抑制由连结刚体部的弹性引起的可动触点部的滑触。
优选连结刚体部的宽度比延伸部的宽度大。
由于连结刚体部的宽度比延伸部的宽度大,所以能够使连结刚体部的强度比延伸部的强度大。从而,能够抑制由连结刚体部的弹性引起的可动触点部的滑触。但是,由于连结刚体部的宽度过大时会失去延伸部的弹性,所以连结刚体部的宽度被调整至不会失去延伸部的弹性的程度。
优选可动触点部还包括在从外壳的触点孔向外部突出的方向上,设置在导向部的前端的接触部。
即使在可动触点部中接触部也形成得较小,由于该接触部与对方侧基板接触,所以对方侧基板与接触部的接触面积小。此处,在连接端子与外壳之间,连接器与对方侧基板之间等,可能产生嵌合错位和安装错位。但是,由于对方侧基板与接触部的接触面积小,在接触部的对方侧基板内的错位量小,所以即使在存在XY方向的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接触部与对方侧基板之间的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由连接器的嵌合工序和安装工序中的错位引起的接触不良的影响。
优选可动触点部还包括相对边部,该相对边部与导向部相对,越到前端与导向部的距离越狭窄。
可动触点部具有导向部和相对边部,具有越到前端,导向部与相对边部的距离越狭窄的形状。从而,容易从外壳的触点孔插入可动触点部。
优选相对边部为弯曲的形状。
由于相对边部具有弯曲的形状,能够使得与可动触点部的压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截面上的应力在任一个截面位置上都大致均等。从而,能够提高可动触点部的强度。
优选延伸部包括相互分离开并且弯曲的多条延伸部。
由于延伸部包括多条延伸部,所以能够增强延伸部的弹力。从而,能够将卡止部稳定地卡止于外壳的卡止承受部,并且能够确保可动触点部与对方侧基板的接触力。
优选延伸部包括开口方向处于不同方向的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在第一弯曲部与第二弯曲部之间,多条延伸部彼此由限制连结部加以连结。
限制连结部在第一弯曲部与第二弯曲部之间将多条延伸部彼此加以连结。从而能够使得多条延伸部联动地动作。因此,变得容易控制多条延伸部的动作。在未设置限制连结部的情况下,例如,多条延伸部分别动作,相互重叠等可能导致动作的控制变得困难。另外,第一弯曲部与第二弯曲部之间为难以施加应力的部分,通过在该部分设置限制连结部,能够回避对限制连结部的应力,并且变得容易控制多条延伸部的动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为了抑制接触不良而能够控制滑触量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例涉及的连接器300的立体图。
图2为从可动触点部210的突出方向观察的图1的连接器300的俯视图。
图3为连接器300的侧视图。
图4为从与可动触点部210的突出方向相反的背面侧观察的连接器300的仰视图。
图5为图2的A-A截面图。
图6为连接端子200的立体图。
图7(a)为连接端子200的主视图,(b)为右侧视图,(c)为左侧视图,(d)为从可动触点部210侧观察的连接端子200的俯视图,(e)为从第一固定部201a侧观察的连接端子200的仰视图。
图8(a)为表示未按压延伸部203的状态的主视图,(b)为表示延伸部203被收纳在外壳100内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9(a)为表示连接端子200未被按压地收纳在外壳100内的样子的截面图,(b)为表示可动触点部210被最大限度地压入外壳100内的样子的截面图。
图10为表示图9(a)中的连接端子200的可动触点部210与卡止承受部105的关系的放大图。
图11为表示在可动触点部210的朝向压入方向的位移为最大位移量的1/5的情况下的可动触点部210与卡止承受部105的关系的放大图。
图12为表示在可动触点部210的朝向压入方向的位移为最大位移量的1/10的情况下的可动触点部210与卡止承受部105的关系的放大图。
图13为对方侧基板400的立体图。
图14(a)为对方侧基板400的主视图,(b)为后视图,(c)为右侧视图,(d)为左侧视图,(e)为俯视图,(f)为仰视图。
图15为从连接器300的底面侧观察组件500的立体图。
图16为从连接器300的上面侧观察组件500的立体图。
图17为组件500的侧视图。
图18为表示可动触点部210的相对边部213的另一个示例的放大图。
图19为表示可动触点部210的导向部211的另一个示例的放大图。
图20为其他变形例涉及的连接端子200的立体图。
图21(a)为图20的连接端子200的主视图,(b)为右侧视图,(c)为左侧视图,(d)为从可动触点部210侧观察的连接端子200的俯视图,(e)为从第一固定部201a侧观察的连接端子200的仰视图。
图22为另一其他变形例涉及的连接端子200的立体图。
图23(a)为图22的连接端子200的主视图,(b)为右侧视图,(c)为左侧视图,(d)为从可动触点部210侧观察的连接端子200的俯视图,(e)为从第一固定部201a侧观察的连接端子200的仰视图。
图24(a)、(b)为专利文献1的连接端子30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0 外壳
105 卡止承受部
105a 端面
107 触点孔
111 固定插入孔
112 卡止孔
200 连接端子
201 固定部
202 分歧部(分支部)
203 延伸部
203a 第一延伸部
203b 第二延伸部
205 狭缝
207 卡止部
208 弯曲部
208a 第一弯曲部
208b 第二弯曲部
209 限制连结部
210 可动触点部
211 导向部
213 相对边部
214 基部
215 接触部
220 连结刚体部
221 曲折部
300 连接器
400 对方侧基板
401 接触面
500 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例>
以下,在参照附图的同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而且,以下的实施方式例为本发明的具体示例,并非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内容。
(1)连接器300的结构
(1-1)连接器300的整体结构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例涉及的连接器300的立体图。图2为从可动触点部210的突出方向观察的图1的连接器300的俯视图。图3为连接器300的侧视图,图4为从与可动触点部210的突出方向相反的背面侧观察的连接器300的仰视图。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涉及的连接器300包括外壳100和连接端子200。如图1所示,外壳100例如具有内部为空洞且下部开口的箱状的形状以能够收纳连接端子200。连接端子200被收纳在外壳100内,并且具有从外壳100的触点孔107以能够按压的方式突出的可动触点部210。
在本实施方式例的连接器300中,作为一个示例,将2条连接端子200a、200b作为一组,从四个区域突出可动触点部210。由于将2条连接端子200作为一组与对方侧基板400(图13)接触,与通过1条连接端子200与对方侧基板400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接触不良。
而且,连接端子200具有沿着板状面的形状。以下将该沿着板状面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X方向大致呈90°交叉的方向设为Y方向。也就是说,如图1~图4所示,连接端子200的Y方向的厚度与X方向的宽度相比足够小,具有沿着X方向的形状。另外,将连接端子200的可动触点部210从外壳100突出的方向设为上面方向或者上面,将上面的相反侧方向设为底面方向或者底面。
(1-2)外壳100
接着,以下对外壳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为图2的A-A截面图。在图5的A-A的截面图中,以第二壁103作为中心,两个连接端子200左右对称地相邻。因为是同样的结构,所以在图5中,仅对左侧的连接端子200和收纳有该连接端子200的外壳100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外壳100包括具有规定的厚度的第一壁101和第二壁103。第一壁101为外壳100的外壁的一部分。第二壁103划分分别收纳在X方向上相邻的连接端子200的空间。
在外壳100的上面附近设置有插入壁109和卡止承受部105。插入壁109与第一壁101相邻设置。利用在该插入壁109与第一壁101之间的开口形成固定插入孔111。后述的连接端子200的第二固定部201b的前端插入固定插入孔111中。
卡止承受部105具有大致一定的厚度,具有相对于第二壁103大致直角的角度,从第二壁103延伸。在卡止承受部105与插入壁109之间形成有触点孔107。连接端子200的可动触点部210从该触点孔107以能够按压的方式突出。插入壁109的上面与卡止承受部105的上面形成为同一面,构成外壳100的上面的一部分。
如图1、图5所示,在外壳100的底面附近设置有插入连接端子200的第一固定部201a的卡止孔112。
(1-3)连接端子200
接着,以下利用图5~图8对连接端子2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为连接端子200的立体图。图7(a)为连接端子200的主视图,(b)为右侧视图,(c)为左侧视图,(d)为从可动触点部210侧观察的连接端子200的俯视图,(e)为从第一固定部201a侧观察的连接端子200的仰视图。图8(a)为表示未按压延伸部203的状态的主视图,(b)为表示延伸部203被收纳在外壳100内的状态的主视图。
连接端子200包括:固定部201、分歧部202、延伸部203、卡止部207、限制连结部209、可动触点部210和连结刚体部220。如图6所示,固定部201、分歧部202、延伸部203、卡止部207、限制连结部209、可动触点部210和连结刚体部220以沿着X方向的板状面的方式连结。也就是说,连接端子200的Y方向的厚度与X方向的厚度相比足够小。
(a)固定部201
固定部201包括第一固定部201a和第二固定部201b。第一固定部201a插入外壳100的底面的卡止孔112中。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固定部201a的底部以能够与其他的基板接触的方式从外壳100的底面仅突出规定距离。第二固定部201b从第一固定部201a的规定部位呈大致直角地向上方突出。第二固定部201b沿外壳100的第一壁101插入,其前端插入固定插入孔111中。这样,固定部201通过第一固定部201a插入外壳100的卡止孔112中,第二固定部201b沿第一壁101插入固定插入孔111中而固定于外壳100。由此,连接端子200被固定于外壳100。
(b)分歧部202、延伸部203
第二固定部201b中从第一固定部201a附近向与第一壁101相反的一侧突出设置有分歧部202。具有弹性的两个延伸部203从分歧部202分歧、弯曲并且延伸。延伸部203包括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隔着狭缝205大致平行地分离开延伸。狭缝205的宽度为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不接触的大小。
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具有弯曲部208。具体而言,如图5、图6所示,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具有第一弯曲部208a和第二弯曲部208b。第一弯曲部208a和第二弯曲部208b为延伸部203中除去大致直线状的部分的弯曲的部分。第二弯曲部208b为延伸部203从分歧部202最初弯曲的部分,在第二固定部201b侧具有开口并且呈大致U字状弯曲。第一弯曲部208a为延伸部203的次于第二弯曲部208b弯曲的部分,在相对于第二弯曲部208b的开口方向相反的一侧具有开口。也就是说,第一弯曲部208a在与第二固定部201b相对的第二壁103侧具有开口并且呈大致U字状弯曲。由于具有这两个第一弯曲部208a和第二弯曲部208b,延伸部203在两处具有蛇行的形状。由于具有这样的弯曲部208,延伸部203在从上面方向被按压的情况下具有柔软的弹性。而且,在可动触点部210被按压的情况下,延伸部203由于该弹性而被压缩。另外,相反地,在可动触点部210的按压被解放的情况下,延伸部203由于该弹性而将可动触点部210向上方上推。
第一弯曲部208a和第二弯曲部208b具有相同程度的弯曲和X方向的宽度。但是,第一弯曲部208a和第二弯曲部208b的弯曲的程度和X方向的宽度也可以分别不同。
另外,如上所述,延伸部203包括相互分离开的多条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从而,与1条延伸部203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强延伸部203的弹力。因此,能够将卡止部207稳定地卡止于外壳100的卡止承受部105,并且能够确保可动触点部210与对方侧基板400的接触力。
(c)限制连结部209
限制连结部209为将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连结的部件。限制连结部209设置在第一弯曲部208a与第二弯曲部208b之间。也就是说,限制连结部209设置在于一弯曲部208a与第二弯曲部208b之间的大致直线状的部分。通过设置限制连结部209,能够使得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联动地动作。从而,能够容易控制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的动作。在未设置限制连结部209的情况下,例如,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分别动作,相互重叠等可能导致动作的控制变得困难。
另外,在将可动触点部210从上方压入外壳100内的情况下,对延伸部203中具有大的弹力的第一弯曲部208a和第二弯曲部208b也会施加应力。换言之,第一弯曲部208a和第二弯曲部208b之间为难以施加应力的部分。通过在该部分设置限制连结部209,可回避对限制连结部209的应力,并且容易控制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的动作。
(d)卡止部207
卡止部207设置在从分歧部202延伸的延伸部203的另一端即自由端。如图5所示,在连接端子200的可动触点部21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卡止部207卡止于外壳100的卡止承受部105。具体而言,卡止部207的上面卡止于卡止承受部105的下面。卡止部207配置在相对于在延伸部203的自由端侧设置的连结刚体部220与第一弯曲部208a相反的一侧。也就是说,延伸部203从第一弯曲部208a向卡止承受部105延伸,卡止部207具有朝向延伸部203的终端方向延伸的形状。这样,由于卡止部207朝向延伸部203的终端方向延伸,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延伸部203的弹性。另外,由于卡止部207设置在延伸部203的终端,所以受到来自延伸部203的弹力,能够将卡止部207稳定地卡止于卡止承受部105。换言之,卡止部207成为有效利用延伸部203的弹性的形状和配置。
此处,图8(a)表示未按压延伸部203的状态,(b)表示延伸部203被收纳在外壳100内的状态。如图8(a)、(b)所示,当延伸部203被收纳在外壳100内时(参照图8(b)),与延伸部203未被按压而处于自由长度的状态的情况(参照图8(a))相比,延伸部203被压缩仅压入长度Ld的量。从而,如图5所示,当连接端子200被收纳在外壳100内时,利用被压缩的相当于压入长度Ld的量的弹力,卡止部207按压卡止承受部105。由此,如上述的那样,卡止部207受到来自延伸部203的弹力而稳定地卡止于卡止承受部105。
(e)连结刚体部220
连结刚体部220将卡止部207和可动触点部210连续地连结。具体而言,连结刚体部220为可动触点部210的基部214附近并且位于卡止部207一侧的部分。换言之,在可动触点部210与第二延伸部203b之间设置有曲折部221,在该曲折部221的开口的底部附近设置有连结刚体部220。
连结刚体部220的强度比延伸部203的强度大。换言之,连结刚体部220的弹性比延伸部203的弹性更小。在连结刚体部220连结有可动触点部210,由于连结刚体部220的弹性小,所以可动触点部210稳定地固定于连结刚体部220。进一步换言之,曲折部221的弹力比延伸部203的第一弯曲部208a和第二弯曲部208b的弹力更小。从而,能够抑制由连结刚体部220的弹性和/或曲折部221的弹性引起的可动触点部210的滑触。
另外,如后述的图10所示,连结刚体部220的最狭窄部分的宽度Wc比第一延伸部203a的宽度Wa和第二延伸部203b的宽度Wb更宽。从而,连结刚体部220的强度比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的强度大。因此,能够抑制由连结刚体部220的弹性引起的可动触点部210的滑触。
但是,由于使连结刚体部220的宽度Wc过大时会失去延伸部203的弹性,所以连结刚体部220的宽度Wc被调整至不会失去延伸部203的弹性的程度。
(f)可动触点部210
可动触点部210设置在从固定部201延伸的延伸部203的自由端侧。更具体而言,可动触点部210经由连结刚体部220,与设置在延伸部203的自由端的卡止部207连结。
可动触点部210为从外壳100的触点孔107的外部以能够按压的方式突出的部件。可动触点部210的按压方向大致为外壳100的第一壁101的铅垂方向,即,沿着第二固定部201b的延伸方向的方向。
可动触点部210设置在第二固定部201b与卡止部207之间,卡止部207设置在延伸部203的自由端的终端。更详细而言,可动触点部210以如下方式配置:在连接端子200被收纳在外壳100内的情况下,可动触点部210的导向部211位于面对卡止承受部105的触点孔107的端面105a(参照图10)的附近。另外,可动触点部210在被按压到外壳100内的情况下,从延伸部203承受向卡止部207侧即卡止承受部105侧推顶的力。从而,从后述的那样,可动触点部210的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接触(参照图11)。
可动触点部210具有导向部211、相对边部213、基部214和接触部215。可动触点部210具有沿着X方向的板状的形状。另外,可动触点部210的板状面具有越是从卡止部207远离的前端侧则导向部211与相对边部213的距离越狭窄的大致梯形形状。导向部211面对卡止承受部105侧,沿按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导向部211从基部214朝向接触部215的方向向着离开卡止承受部105的一侧稍微倾斜。当导向部211具有规定的倾斜时,可动触点部210插入外壳100的触点孔107时的阻抗少,容易插入。关于导向部211的倾斜,在后叙述。
相对边部213与导向部211相对,面对与卡止承受部105相反的一侧的固定插入孔111侧呈直线状延伸。相对边部213从基部214朝向接触部215的方向向着朝向卡止承受部105的一侧倾斜。例如,相对边部213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比导向部211的倾斜角度大。利用导向部211的倾斜和相对边部213的倾斜,可动触点部210越到前端则导向部211与相对边部213的距离越狭窄。从而,将可动触点部210插入触点孔107时的阻抗少,容易插入。
基部214位于可动触点部210的底面方向,成为可动触点部210的底部。由该基部214与第二延伸部203b的卡止部207侧的终端附近之间而形成曲折部221。
接触部215与基部214相比,X方向的宽度窄,在从外壳100的触点孔107向外部突出的方向上,设置在导向部211的前端。即使在可动触点部210中也是接触部215形成得较小,由于该接触部215与对方侧基板400接触,所以对方侧基板400与接触部215的接触面积小。此处,在连接端子200与外壳100之间,连接器300与对方侧基板400之间等,可能产生嵌合错位和安装错位。但是,在可动触点部210被压入的期间即使接触部215移动,对方侧基板400与接触部215的接触面积小,接触部215也会落入对方侧基板400内。因此,即使在存在XY方向的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接触部215与对方侧基板400之间的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由连接器300的嵌合工序和安装工序中的错位引起的接触不良的影响。而且,在上述中接触部215设置在导向部211的前端,但是只要是可动触点部210的突出方向的前端则也可以设置在其他的位置。但是,以与导向部211连续的方式设置能够提高接触部215的强度而优选。
另外,如图5所示,在可动触点部210从外壳100最大限度突出的状态下,延伸部203仅弹性形变压入长度Ld的量而收纳在外壳100内(参照图8)。此时,可动触点部210经由卡止部207和连结刚体部220从延伸部203承受向从外壳100的触点孔107突出的方向推出的力。在从图5的状态进一步由对方侧基板400压入可动触点部210的情况下,可动触点部210从延伸部203承受更大的推出力。因此,能够提高可动触点部210与对方侧基板400的接触力。
另外,通过调整可动触点部210从外壳100突出的长度和延伸部203的弹力,能够调整可动触点部210的压入方向的行程量。
(g)制造方法的示例
上述这样的连接端子200能够通过电铸造方法、蚀刻和切削等各种方法制造。尤其是电铸造方法,适于微细且加工精度高的连接端子200的制造。
(2)连接端子200的向外壳100内的压入动作
接着,对收纳在外壳100内的连接端子200被进一步压入外壳100内的样子进行说明。图9(a)为表示连接端子200未被按压地收纳在外壳100内的样子的截面图,(b)为表示可动触点部210被最大限度地压入外壳100内的样子的截面图。图10为表示图9(a)中的连接端子200的可动触点部210与卡止承受部105的关系的放大图。图11为表示在可动触点部210的朝向压入方向的位移为最大位移量的1/5的情况下的、可动触点部210与卡止承受部105的关系的放大图。图12为表示在可动触点部210的朝向压入方向的位移为最大位移量的1/10的情况下的、可动触点部210与卡止承受部105的关系的放大图。
(2-1)可动触点部210的压入前
如图9(a)所示,在可动触点部210被压入外壳100内之前,连接端子200以可动触点部210未被按压的方式收纳在外壳100内。此时,第一固定部201a插入外壳100底面的卡止孔112中,第二固定部201b沿第一壁101插入固定插入孔111中。另外,如图8所示,连接端子200的卡止部207利用与压入长度Ld的量相当的延伸部203的弹力而卡止于外壳100的卡止承受部105。
此时,如图10所示,卡止部207的上面与卡止承受部105的下面接触。而且,按照在可动触点部21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外壳100的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与可动触点部210的导向部211大致接触的方式来加以配置。此处,“以接触的方式来加以配置”不是指必须接触的情况,而允许部件间的与尺寸公差相当的量的间隙。具体而言,与尺寸公差相当的量的间隙是指0.1mm以下。进一步,与尺寸公差相当的量的间隙是指构成为在将可动触点部210压入尺寸公差的量的时刻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与导向部211接触。如图10所示,利用该与尺寸公差量相当的量的间隙,可动触点部210的导向部211从基部214朝向接触部215的方向,向离开卡止承受部105的方向倾斜了倾斜角度θ的量。此处,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为面对触点孔107,沿着铅垂方向的壁面。从而,导向部211相对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倾斜了倾斜角度θ的量。因此,在可动触点部210被压入外壳100内之前,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具有由与尺寸公差相当的倾斜角度θ构成的规定的间隙。
(2-2)可动触点部210的最大位移量Dmax
在图9(b)中,可动触点部210被最深地压入外壳100内。与可动触点部210被压入外壳100内之前的图9(a)的状态相比较,可动触点部210被以最大位移量Dmax压入外壳100内。此时,连接端子200以第一固定部201a插入卡止孔112中,第二固定部201b插入固定插入孔111中的方式固定。另外,连接端子200的卡止部207仅离开卡止承受部105最大位移量Dmax那么多。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也沿压入方向被弯曲压缩了与最大位移量Dmax相当的量。从而,可动触点部210从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承受向上方上推的力。该上推力与由最大位移量Dmax的压入量产生的延伸部203的弹力相当。
(2-3)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的接触
(a)直到最大位移量Dmax为止的接触
在图11中,单点划线表示可动触点部210未被压入外壳100内的状态。另一方面,双点划线表示可动触点部210被以最大位移量Dmax压入外壳100内的状态。如图11的单点划线所示,在可动触点部210未被压入外壳100内的情况下,在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之间存在与倾斜角度θ相当的间隙。而且,倾斜角度θ为与尺寸公差量相当的量的间隙。在设计中未考虑尺寸公差的情况下,在可动触点部210未被压入外壳100内的情况下,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也接触。
进一步,如图11的双点划线所示,当可动触点部210被以最大位移量Dmax压入时,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接触。也就是说,在可动触点部210被以最大位移量Dmax压入的情况下,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之间没有间隙。
结果,直到可动触点部210被以最大位移量Dmax压入外壳100内为止,可动触点部210的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接触。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如前述的那样,在考虑尺寸公差而设计连接端子200和外壳100等的情况下,导向部211相对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具有倾斜角度θ的倾斜。因此,在可动触点部21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在导向部211与外壳100的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之间存在与尺寸公差相当的倾斜角度θ的间隙。而且,在可动触点部210被以最大位移量Dmax压入之前,利用来自延伸部203的向卡止承受部105一侧的按压力,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接触。此时,在从与卡止承受部105延伸的X方向交叉的Y方向侧观察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呈直线状接触。更具体而言,导向部211的卡止承受部105侧的端面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紧密贴合。其后,在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接触的状态下,可动触点部210被压入外壳100内。也就是说,在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接触后,可动触点部210沿铅垂方向向下方推下。从而,可动触点部210的X方向的移动,即滑触被阻止。由此,能够以对应于导向部211的倾斜角度θ和最大位移量Dmax等来抑制可动触点部210的移动量即滑触量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能够抑制由可动触点部210滑触而产生的可动触点部210与对方侧基板400的接触不良。例如,为了减小可动触点部210的滑触量而减小导向部211的倾斜角度θ。相反地,为了加大可动触点部210的滑触量而加大导向部211的倾斜角度θ。
进一步,对可动触点部210的向外壳100内的压入量、导向部211和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的关系进行说明,如以下所述。
(b)直到最大位移量Dmax的1/5为止的接触
如图11的实线所示,在可动触点部210的向压入方向的位移达到最大位移量Dmax的1/5时,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与导向部211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导向部211的相对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的倾斜角度θ被设定得较小,在将可动触点部210向外壳100内压入的情况下,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与导向部211会很快地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可动触点部210的滑触量。
而且,在图11中,单点划线表示可动触点部210未被压入外壳100内的状态。另一方面,双点划线表示可动触点部210被以最大位移量Dmax压入外壳100内的状态。
(c)直到最大位移量Dmax的1/10为止的接触
如图12的实线所示,在可动触点部210的向压入方向的位移达到最大位移量Dmax的1/10时,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与导向部211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导向部211的相对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的倾斜角度θ被设定得比达到最大位移量的1/5时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与导向部211才接触的情况更小。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可动触点部210的滑触量。
而且,在图12中,单点划线表示可动触点部210未被压入外壳100内的状态。另一方面,双点划线表示可动触点部210被以最大位移量Dmax压入外壳100内的状态。
(3)组件500
接着,对将连接器300与对方侧基板400结合后的组件500进行说明。首先,关于对方侧基板400进行说明。
(3-1)对方侧基板400
图13为对方侧基板400的立体图。图14(a)为对方侧基板400的主视图,(b)为后视图,(c)为右侧视图,(d)为左侧视图,(e)为俯视图,(f)为仰视图。
在对方侧基板400的正面侧设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绝缘部403和由绝缘部403分隔出的接触面401。绝缘部403为包围接触面401并且电绝缘的部分。绝缘部403由树脂等的绝缘材料形成。接触面401由绝缘部403包围,由大致四边形的凹部构成。接触面401中绝缘材料被除去,以能够电连接的方式露出金属材料。在图13的对方侧基板400中设置有四个接触面401。图13的四个接触面401分别与图1的从四个区域突出的可动触点部210对应。而且,接触面401的形状只要为能够与可动触点部210接触的形状,则不限定于四边形。例如也可以为圆形状。
在对方侧基板400的底面侧设置有由绝缘部403包围的大致圆形状的接触区(land)405。接触区405被除去绝缘材料,以能够电连接的方式露出金属材料。接触区405例如为成为对方侧基板400与其他的电子部件的连接部分的区域。各接触区405与设置在对方侧基板400的正面侧的接触面401分别电导通。而且,接触面401的形状只要为能够与其他的电子部件连接的形状,则不限定于圆形状。
(3-2)连接器300与对方侧基板400的结合
接着,对将连接器300与对方侧基板400结合后的组件500进行说明。图15为从连接器300的底面侧观察组件500的立体图。图16为从连接器300的上面侧观察组件500的立体图。图17为组件500的侧面图。
使连接器300的可动触点部210突出的一侧与对方侧基板400的设置有接触面401的正面侧相对。此时,使对方侧基板400的四个接触面401分别与连接器300的可动触点部210突出的四个区域分别相对。由于本实施方式例的连接器300以两条连接端子200作为一组,所以一个接触面401对应两条可动触点部210。
接着,以利用接触面401按压连接器300的可动触点部210的接触部215的方式,使连接器300与对方侧基板400靠近为规定距离。此时,可动触点部210被压入外壳100内。从而,可动触点部210由延伸部203承受从外壳100推出的方向的力。由此,连接器300的可动触点部210与对方侧基板400的接触面401的接触力提高,确保可动触点部210与接触面401的导通。
另外,如上述的那样,由于抑制了可动触点部210的朝向X方向的移动,所以能够严密地确定可动触点部210与对方侧基板400接触的位置。其结果是,在安装连接器300和对方侧基板时,能够使X方向的位置精度的容许范围较广。
(4)变形例
(4-1)
图18为表示可动触点部210的相对边部213的另一个示例的放大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边部213呈直线状延伸。但是,也可以如图18所示,相对边部213弯曲。由于相对边部213具有弯曲的形状,能够使得与可动触点部210的压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截面上的应力在任一个截面位置上都大致均等。从而,能够提高可动触点部210的强度。
(4-2)
图19为表示可动触点部210的导向部211的另一个示例的放大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向部211相对于铅垂方向稍微倾斜。但是,在不考虑尺寸公差等的情况下,导向部211也可以如例如图19所示,沿铅垂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导向部211也可以相对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平行地形成。
此时,在连接端子200被收纳在外壳100内的情况下,可动触点部210以导向部211位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的附近的方式配置。而且,可动触点部210从延伸部203承受卡止部207的上面卡止于卡止承受部105的下面的这种力。从而,在可动触点部21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如图19所示,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接触。然后,在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接触的状态下,可动触点部210相对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平行地被压入外壳100内。从而,与上述实施方式例同样地,能够抑制可动触点部210的与压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即所谓的滑触。
但是,如上述实施方式例的那样,当导向部211相对于铅垂方向具有规定的倾斜角度θ时,将可动触点部210插入外壳100的触点孔107时的阻抗少,容易插入。
<其他的实施方式例>
(1)
连接端子200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所示的连接端子200。以下对连接端子200的变形例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1-1)具有一个弯曲部208的连接端子200
图20为其他变形例涉及的连接端子200的立体图。图21(a)为图20的连接端子200的主视图,(b)为右侧视图,(c)为左侧视图,(d)为从可动触点部210侧观察的连接端子200的俯视图,(e)为从第一固定部201a侧观察的连接端子200的仰视图。
连接端子200包括:固定部201、分歧部202、延伸部203、卡止部207、可动触点部210和连结刚体部220。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例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或者简化说明。而且,在本变形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例不同,未设置限制连结部209。
固定部201包括:插入外壳100的卡止孔112中的第一固定部201a和插入固定插入孔111中的第二固定部201b。
分歧部202从第二固定部201b延伸。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从分歧部202的一端延伸。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隔着狭缝205大致平行地分离开延伸。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具有一个弯曲部208。弯曲部208以朝向第二固定部201b侧具有开口的方式弯曲。由于具有这样的弯曲部208,延伸部203具有柔软的弹性。
卡止部207设置在从分歧部202延伸的延伸部203的另一端即自由端。连结刚体部220将卡止部207和可动触点部210连续地连结。
可动触点部210具有导向部211、相对边部213、基部214和接触部215。另外,可动触点部210设置在从固定部201延伸的延伸部203的自由端侧。更详细而言,在连接端子200被收纳在外壳100内的情况下,可动触点部210以导向部211位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的附近的方式配置。例如,可动触点部210设置在弯曲部208的具有最鼓起的部分与第二固定部201b之间。另外,也基于弯曲部208的鼓起的程度和延伸部203的弹力等,例如可动触点部210在弯曲部208的具有最鼓起的部分与第二固定部201b之间设置于第二固定部201b侧。通过在这样的位置上设置可动触点部210,可动触点部210在未被按压至外壳100内的情况下,从延伸部203承受卡止部207的上面卡止于卡止承受部105的下面的这种力。另外,可动触点部210在被按压到外壳100内的情况下,从延伸部203承受被推顶到卡止部207侧即卡止承受部105侧的力。从而,可动触点部210的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接触(参照图11)。
上述的图20和图21所示的连接端子200由于具有一个弯曲部208而对延伸部203赋予弹性。从而,在连接端子200被收纳在外壳100的情况下,利用延伸部203的弹力,卡止部207被卡止于外壳100的卡止承受部105。另外,在可动触点部210被按压至外壳100内的情况下,利用延伸部203的弹力,对可动触点部210赋予推出力。从而,能够提高可动触点部210与对方侧基板400的接触力。
(1-2)具有三个弯曲部208的连接端子200
图22为另一其他变形例涉及的连接端子200的立体图。图23(a)为图22的连接端子200的主视图,(b)为右侧视图,(c)为左侧视图,(d)为从可动触点部210侧观察的连接端子200的俯视图,(e)为从第一固定部201a侧观察的连接端子200的仰视图。
连接端子200包括:固定部201、分歧部202、延伸部203、卡止部207、限制连结部209、可动触点部210和连结刚体部220。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例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或者简化说明。
固定部201包括:插入外壳100的卡止孔112中的第一固定部201a和插入固定插入孔111中的第二固定部201b。
分歧部202从第二固定部201b延伸。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从分歧部202的一端延伸。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隔着狭缝205大致平行地分离开延伸。
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具有多个弯曲部208。具体而言,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具有第一弯曲部208a、第二弯曲部208b和第三弯曲部208c。第一弯曲部208a、第二弯曲部208b和第三弯曲部208c为延伸部203中除去大致直线状的部分的弯曲的部分。第三弯曲部208c为延伸部203从分歧部202最初弯曲的部分,在第二固定部201b侧具有开口并且呈大致U字状弯曲。第二弯曲部208b为延伸部203的次于第三弯曲部208c弯曲的部分,在相对于第三弯曲部208c的开口方向相反的一侧具有开口。也就是说,第二弯曲部208b在与第二固定部201b相对的一侧具有开口并且呈大致U字状弯曲。第一弯曲部208a为延伸部203的次于第二弯曲部208b弯曲的部分,在与第三弯曲部208c的开口方向相同的方向具有开口并且呈大致U字状弯曲。由于具有这三个第一弯曲部208a、第二弯曲部208b和第三弯曲部208c,延伸部203在三处具有蛇行的形状。由于具有这样的弯曲部208,延伸部203具有柔软的弹性。
第一弯曲部208a、第二弯曲部208b和第三弯曲部208c具有相同程度的弯曲和X方向的宽度。但是,第一弯曲部208a、第二弯曲部208b和第三弯曲部208c的弯曲的程度和X方向的宽度也可以分别不同。
限制连结部209为将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连结的部件。限制连结部209包括第一限制连结部209a和第二限制连结部209b。第一限制连结部209a设置在第一弯曲部208a与第二弯曲部208b之间。第二限制连结部209b设置在第二弯曲部208b与第三弯曲部208c之间。通过设置限制连结部209,能够使得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联动地动作。从而,能够容易控制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的动作。第一弯曲部208a和第二弯曲部208b之间、第二弯曲部208b和第三弯曲部208c之间为难以施加应力的部分。在该部分分别设置有第一限制连结部209a和第二限制连结部209b。从而,能够回避对第一限制连结部209a和第二限制连结部209b的应力,并且容易控制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的动作。
卡止部207设置在从分歧部202延伸的延伸部203的另一端即自由端。连结刚体部220将卡止部207和可动触点部210连续地连结。
可动触点部210具有导向部211、相对边部213、基部214和接触部215。可动触点部210设置在从固定部201延伸的延伸部203的自由端侧。更详细而言,在连接端子200被收纳在外壳100内的情况下,可动触点部210以导向部211位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的附近的方式配置。例如,可动触点部210设置在第一弯曲部208a和第三弯曲部280c与第二固定部201b之间。另外,也基于延伸部203的弹力等,例如可动触点部210在第一弯曲部208a和第三弯曲部208c与第二固定部201b之间设置在第二固定部201b侧。通过在这样的位置上设置可动触点部210,可动触点部210在未被按压至外壳100内的情况下,从延伸部203承受卡止部207的上面卡止于卡止承受部105的下面的这种力。另外,可动触点部210在被按压到外壳100内的情况下,从延伸部203承受向卡止部207侧即卡止承受部105侧推顶的力。从而,可动触点部210的导向部211与卡止承受部105的端面105a接触(参照图11)。
上述的图22和图23所示的连接端子200由于具有三个第一弯曲部208a、第二弯曲部208b和第三弯曲部208c而对延伸部203赋予弹性。从而,在连接端子200被收纳在外壳100的情况下,利用延伸部203的弹力,卡止部207被卡止于外壳100的卡止承受部105。另外,在可动触点部210被按压至外壳100内的情况下,利用延伸部203的弹力,对可动触点部210赋予推出力。从而,能够提高可动触点部210与对方侧基板400的接触力。
(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300将两条连接端子200作为一组,与对方侧基板400的接触面401接触。但是,连接端子200的数量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三条以上的连接端子200作为一组与接触面401接触,也可以仅一条连接端子200与接触面401接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连接端子200以两条作为一组,从外壳100的四个部位突出形成。但是,使连接端子200从一个外壳100突出的部位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从一个外壳100的一个部位、两个部位、三个部位或者五个部位以上,使连接端子200突出。另外,与前述同样地,突出的连接端子200的一组的组合条数也不限定于两条。
(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延伸部203包括两条的第一延伸部203a和第二延伸部203b。但是,延伸部203可以仅由一条延伸部构成,也可以由三条以上的延伸部构成。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由于通过本发明的连接端子能够抑制滑触量,所以可以有效地用于下述连接器中:要求控制对方侧基板和连接端子的接触的位置错位、并且要求扩大对方侧基板和连接端子的安装时的位置精度的容许范围。

Claims (14)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触点孔和与所述触点孔相邻的卡止承受部;和
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被收纳在所述外壳中,
所述连接端子包括: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被固定于所述外壳;
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从所述固定部弯曲延伸,并且所述延伸部具有弹性;
可动触点部,所述可动触点部从所述外壳的触点孔的外部以能够按压的方式突出,具有沿按压方向延伸的导向部,面对所述触点孔的所述卡止承受部的端面与所述导向部在被以最大位移量从所述触点孔的外部按压之前接触;
卡止部,所述卡止部与所述延伸部的另一端连结,在所述可动触点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卡止于所述外壳的卡止承受部;和
连结刚体部,所述连结刚体部将所述卡止部和所述可动触点部加以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卡止承受部的端面接触以后,所述可动触点部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卡止承受部的端面接触的状态下被压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卡止承受部的端面的接触区域呈直线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的卡止承受部的端面与所述可动触点部的导向部直到所述可动触点部的朝向压入方向的位移达到所述最大位移量的1/5时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的卡止承受部的端面与所述可动触点部的导向部直到所述可动触点部的朝向压入方向的位移达到所述最大位移量的1/10时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按照在所述可动触点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所述外壳的卡止承受部的端面与所述可动触点部的所述导向部接触的方式来加以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部相对于设置在所述延伸部的自由端侧的所述连结刚体部向与所述固定部相反的一侧延伸,在所述可动触点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卡止于所述外壳的卡止承受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刚体部的强度比所述延伸部的强度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刚体部的宽度比所述延伸部的宽度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部还包括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在从所述外壳的触点孔向外部突出的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导向部的前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部还包括相对边部,所述相对边部与所述导向部相对,越到前端与所述导向部的距离越狭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对边部为弯曲的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包括相互分离开并且弯曲的多条延伸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包括开口方向处于不同方向的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
在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多条延伸部彼此由限制连结部加以连结。
CN201480056237.XA 2013-11-29 2014-10-17 连接器 Active CN1058746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7154 2013-11-29
JP2013247154A JP5737375B2 (ja) 2013-11-29 2013-11-29 コネクタ
PCT/JP2014/077739 WO2015079825A1 (ja) 2013-11-29 2014-10-17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74653A true CN105874653A (zh) 2016-08-17
CN105874653B CN105874653B (zh) 2018-01-09

Family

ID=53198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6237.XA Active CN105874653B (zh) 2013-11-29 2014-10-17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737375B2 (zh)
CN (1) CN105874653B (zh)
TW (1) TWI583062B (zh)
WO (1) WO201507982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3273A (zh) * 2018-01-11 2020-04-17 欧姆龙株式会社 探针、检查工具、检查单元和检查装置
CN111579837A (zh) * 2020-05-18 2020-08-25 武汉精毅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大电流高速信号测试的探针及连接器
CN111712714A (zh) * 2018-03-07 2020-09-25 欧姆龙株式会社 检查单元以及检查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8954B2 (ja) * 2016-06-17 2022-01-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ピン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79136A1 (en) * 2004-10-07 2006-04-13 Shih-Fu Wei Elastic terminal
CN2800519Y (zh) * 2005-04-28 2006-07-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2185203A (zh) * 2010-01-15 2011-09-14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电子设备及导电接触方法
CN202004224U (zh) * 2010-12-07 2011-10-0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2598424A (zh) * 2010-10-29 2012-07-18 欧姆龙株式会社 端子及使用其的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10270A (ja) * 2000-10-03 2002-04-12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JP2005019305A (ja) * 2003-06-27 2005-01-20 Advanex Inc コネクタ
JP4195438B2 (ja) * 2004-12-06 2008-12-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M283351U (en) * 2005-05-23 2005-12-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361759U (en) * 2008-12-15 2009-07-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0219014A (ja) * 2009-03-19 2010-09-30 Jst Mfg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79136A1 (en) * 2004-10-07 2006-04-13 Shih-Fu Wei Elastic terminal
CN2800519Y (zh) * 2005-04-28 2006-07-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2185203A (zh) * 2010-01-15 2011-09-14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电子设备及导电接触方法
CN102598424A (zh) * 2010-10-29 2012-07-18 欧姆龙株式会社 端子及使用其的连接器
CN202004224U (zh) * 2010-12-07 2011-10-0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3273A (zh) * 2018-01-11 2020-04-17 欧姆龙株式会社 探针、检查工具、检查单元和检查装置
CN111712714A (zh) * 2018-03-07 2020-09-25 欧姆龙株式会社 检查单元以及检查装置
CN111712714B (zh) * 2018-03-07 2023-06-13 欧姆龙株式会社 检查单元以及检查装置
CN111579837A (zh) * 2020-05-18 2020-08-25 武汉精毅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大电流高速信号测试的探针及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1294A (zh) 2015-06-01
WO2015079825A1 (ja) 2015-06-04
JP5737375B2 (ja) 2015-06-17
TWI583062B (zh) 2017-05-11
JP2015106468A (ja) 2015-06-08
CN105874653B (zh) 2018-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82860B2 (en) Connector
KR101383455B1 (ko) 전기 커넥터
CN109565134B (zh) 连接器
CN109802252B (zh) 可动连接器
JP457469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8992234B2 (en) Holding metal fitting, connector element, and connector
CN108075268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9634413B2 (en) Connector
US924626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6169501A (zh) 端子及链式端子
EP2733793B1 (en) Electric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same
CN105874653A (zh) 连接器
US8986020B2 (en) Inter-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WO2012095934A1 (en) Terminal locking structure in connector housing
CN110911865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安装体
JP2011228244A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7117734A (ja) コネクタ
US7758366B2 (en)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KR101313748B1 (ko) 커넥터
CN110800166B (zh) 基板用连接器及电路基板和基板用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US10170849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lidable latch
US10096925B2 (en) Connector
US20220399683A1 (en) Connector device
US20240106149A1 (en) Connector
US20210159638A1 (en) Wafer connector and fitting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