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7613B - 飲料容器 - Google Patents

飲料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7613B
TWI577613B TW100118981A TW100118981A TWI577613B TW I577613 B TWI577613 B TW I577613B TW 100118981 A TW100118981 A TW 100118981A TW 100118981 A TW100118981 A TW 100118981A TW I577613 B TWI577613 B TW I5776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everage
opening
clogging
block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8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47492A (en
Inventor
新井啟介
吉田雅一
木村式男
Original Assignee
飛鴿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飛鴿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飛鴿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01189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7761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474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74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7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7613B/zh

Links

Landscapes

  • Table Devices Or Equipment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Description

飲料容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於內部收容飲料之飲料容器者。
習知,例如,嬰幼兒等於飲用飲料時所使用之杯子等飲料容器,係成為如專利文獻1所示之構成。
此種杯子,係形成有用以使嬰幼兒等易於飲用飲料之飲嘴部,且於此飲嘴部之附近,形成有用以將收容於杯本體內之飲料排出之開口。因此,藉由使用此種杯子,讓嬰幼兒等容易飲用飲料。
而且,為了隨身攜帶如此之附開口部之杯子,而於杯子設置有阻塞開口部之阻塞部,以防止其內容物即飲料外漏。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942306號公報(圖1等)
然而,若使用者等並未確實地將此阻塞部閉合,並閉合蓋部即攜帶移動,就會發生如杯子本體內之飲料,自開口部漏出,並積存於蓋部內,甚至洩漏至蓋部外之問題。
因此,依照習知,儘管設有阻塞部,但仍必須假設飲料會洩漏,而製成確實地密封蓋部之構成,而導致製造成本上升之問題。
又,依照習知,當使阻塞部成為開啟狀態而自開口部將飲料排出時,亦發生難以適當地控制飲料之問題。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無須增加製造成本即可確實地防止飲料之外漏,同時亦可調節飲料流量之飲料容器。
根據本發明,為達成上述目的之飲料容器,其特徵在於,具備:用以收容飲料之容器本體;用以將上述容器本體內之飲料自上述容器本體排出之開口部;用以使上述開口部可進行開關之開關部;及至少可覆蓋上述開口部及上述開關部之蓋部;上述開關部,可變化與上述開口部之相對位置,而使上述開口部為閉合狀態或開啟狀態之構成,而於上述蓋部,在使上述開關部配置於上述開啟狀態之位置時,形成有阻礙上述開口部及上述開關部被覆蓋之阻礙部。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在蓋部形成有阻礙部,故當開關部配置於開啟狀態之位置而非閉合狀態之位置時,無法閉合蓋部。
即,因為成為僅在開關部配置於閉合狀態之位置時可閉合蓋部之構成,故可防止使用者誤將開關部配置於開啟狀態之位置便閉合蓋部,並攜帶移動而導致飲料外漏之情況於未然。
又,開關部,因為可改變與開口部之相對位置,而使開口 部成為閉合狀態或開啟狀態,故可調節對於此開口部之相對位置,藉此,便可調節開口部之開口面積。因此,可適當地調節(控制)容器本體內之飲料流量。
較佳者,於本發明之飲料容器之上述開口部之附近,形成有飲嘴部,且上述蓋部覆蓋上述飲嘴部之構成,如此為其特徵。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在飲料容器具備有飲嘴部,故成為嬰幼兒等容易飲用飲料之構成。又,由於蓋部可覆蓋飲嘴部,故當使用者利用袋子等攜帶飲料容器進行移動時,飲嘴部不會自飲料容器突出,而成為便於使用者使用之構成。再者,因為飲嘴部係由蓋部所覆蓋,故於衛生上亦較佳。
較佳者,本發明之飲料容器之上述阻礙部,具有至少與上述開關部閉合狀態之位置上的上述開關部之一部分形狀對應的形狀,如此為其特徵。
根據上述構成,可以簡易之構成將阻礙部形成於蓋部。
較佳者,形成有用以控制於本發明之飲料容器之上述開啟狀態的上述開關部之移動位置之移動位置控制部,如此為其特徵。
根據上述構成,當使用者操作開關部時,因為可利用移動位置控制部精度良好地固定其位置,故可精度良好地控制飲料之排出量。因此,當嬰幼兒等飲用飲料時,可形成與該嬰幼兒等之月齡等相符之排出量。
本發明係具有可提供一種無須增加製造成本,即可確實地防止飲料之外漏,同時亦可調節飲料流量之飲料容器之優點。
以下,一面參照隨附圖等而一面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
再者,以下所述之實施形態,因為係本發明之較佳具體例,雖然於技術上附有較佳各種之限定,但本發明之範圍,只要在以下說明中未特別記載用以限定本發明之意旨者,則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等態樣。
(第1實施形態)
圖1所示,作為飲料容器例如練習杯1,係用以讓嬰幼兒等練習飲用飲料等之杯子。如圖1所示,練習杯1,係用以收容嬰幼兒等所飲用之飲料之容器本體,例如,在具有杯本體2之同時具有,以覆蓋此杯本體2之開口側(本實施形態中為圖1中上側)之方式所配置之中蓋3。
此中蓋3與杯本體2之開口側,係構成為藉由使設置於一方側之外螺紋、及設置於另一方側之內螺紋朝擰緊方向移動,可將中蓋3固定於杯本體2,同時藉由使此等螺絲朝鬆開方向移動,可自杯本體2拆取中蓋3。
即,練習杯1之使用者等,係於將飲料自杯本體2之開口側收容至杯本體2內之後,可透過利用螺絲進行固定,而利用中蓋3確實地覆蓋該開口側。
於中蓋3,如圖1所示,例如在兩側形成有2個用於讓飲用內部飲料之嬰幼兒等用自己的手抓住、且予以保持之把手3a。此2個把手3a、3a,係為了讓嬰幼兒等易於抓握分別形成以朝向與杯本體2分離之方向突出之方式,略微彎曲之形狀。
又,於中蓋3,如圖1所示,以朝向外側突出之方式形成用以使嬰幼兒等易於將飲料自口中導引入口腔內之飲嘴部3c。
如圖3所示,於中蓋3,使與圖1之杯本體2連通之開口部例如,大致圓形之中蓋開口3b形成於朝靠近飲嘴部3c偏移之位置。
又,於此中蓋3,如圖3所示,在中蓋開口3b之周緣安裝有橡膠製之襯墊5。於此襯墊5,對應於中蓋開口3b,形成有襯墊開口5d。
於此襯墊開口5d之周圍,設置有以自圖3之中蓋開口3b立起之方式所形成之壁狀之襯墊壁部5c,同時於其周圍之一部分,將襯墊壁部5c切出缺口,而形成圖3所示之飲料流出口5b。此飲料流出口5b,係對應於中蓋3之飲嘴部3c而形成。
因此,杯本體2內之飲料,係成為經由圖3之中蓋開口3b、飲料流出口5b及飲嘴部3c,供給至嬰幼兒等之口腔內。
又,對於圖3之中蓋開口3b及襯墊開口5d,如圖2所示,形成有覆蓋該中蓋開口3b等之開關部例如阻塞蓋6。
於此阻塞蓋6,以朝向該中蓋3側(圖2之下側)突出之方式形成有壁狀之阻塞蓋壁6b。
此阻塞蓋壁6b,係形成與圖3之襯墊壁部5c相同之圓弧狀,且密著於襯墊壁部5c之內側,成為可沿著襯墊壁部5c以圓弧狀(圖2之箭頭R之方向)進行移動之構成。
即,阻塞蓋6,係成為以中蓋開口3b為中心,朝圖2之箭頭R之方向,可以圓弧狀進行移動之構成。
又,於阻塞蓋6之上蓋4側(圖2之上側),以立起之方式形成有手指抓持部6c。因此,藉由讓使用者抓住手指抓持部6c,朝圖2之箭頭R之方向移動,而成為使阻塞蓋6容易進行圓弧狀移動之構成。
另一方面,於阻塞蓋壁6b,形成有用以形成開口而被切出缺口之部分等即阻塞蓋開口6a。
因此,成為藉由使用者等轉動阻塞蓋6,使阻塞蓋6之阻塞蓋開口6a之位置,對準圖3之飲料流出口5b,使杯本體2內之飲料,經由此阻塞蓋開口6a,供給至飲嘴部3c側之構成。
另一方面,圖2之阻塞蓋開口6a,自對應於飲料流出口5b之位置,朝箭頭R之任一方向、例如在圖2中朝左側移 動,當此阻塞蓋開口6a的整體,自圖3之飲料流出口5b移動至襯墊壁部5c之內側時,圖3之飲料流出口5b,將被圖2之阻塞蓋壁6b所阻塞,使杯本體2內之飲料不會漏出。
尤其,因為襯墊壁部5c係由橡膠所形成,故具有彈性,襯墊壁部5c與阻塞蓋壁6b,係互相密著,可高精度地防止飲料漏出。
當阻塞蓋6配置於圖4所示之閉合狀態例如阻塞位置時,阻塞蓋6之一側部即阻塞蓋側部6d將成為傾斜之狀態。
另外,於圖1之中蓋3之上側,以覆蓋中蓋3之方式形成有相對於中蓋3可進行開關之蓋部例如上蓋4。
又,如圖5所示,於上蓋4之內側,以自該內側突出之方式,形成有阻礙部例如被覆蓋阻礙用突起4b。
而且,將圖5之上蓋4以覆蓋中蓋3之阻塞蓋6、飲料流出口5b、中蓋開口3b及飲嘴部3c等之方式完全配置於中蓋3側、即當閉合時,構成為使圖5之被覆蓋阻礙用突起4b之阻塞蓋抵接部4ba,沿著當阻塞蓋6配置於圖4之阻塞位置時之阻塞蓋側部6d之位置而配置。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中,阻塞蓋抵接部4ba,具有與阻塞蓋側部6d之形狀對應之形狀。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只要將阻塞蓋6配置於阻礙來自於飲料流出口5b、中蓋開口3b等之飲料供給之阻塞位置時,上蓋4便成為相對於中蓋3閉合之構成。
再者,若上蓋4相對於中蓋3完全閉合,則上蓋4之阻塞蓋抵接部4ba便會抵接於阻塞蓋6之阻塞蓋側部6d,而限制阻塞蓋6之圖2之箭頭R方向之移動。
因此,當使用者等,閉合練習杯1之上蓋4且攜帶練習杯進行移動時,可防止阻塞蓋6錯誤地移動而成為開啟狀態,導致杯本體2內之飲料外漏至上蓋4內於未然。
又,若上蓋4成為移動至中蓋3側而閉合之狀態,如圖1所示,上蓋4,將會以覆蓋至飲嘴部3c為止之方式配置。因此,當使用者等利用袋子等攜帶練習杯1進行移動時,飲嘴部3c不會於袋內等突出,而成為便於使用者操作之構成,同時可以衛生狀況良好之狀態攜帶移動。
又,另一方面,當阻塞蓋6之位置為開啟狀態時,即,並非為圖4之位置時,上蓋4之被覆蓋阻礙用突起4b之阻塞蓋抵接部4ba之位置、與阻塞蓋6之阻塞蓋側部6d之位置不同於圖5,並未一致。
即,若要閉合上蓋4,則上蓋4之被覆蓋阻礙用突起4b,將頂在阻塞蓋6上,導致上蓋4無法相對於中蓋3完全閉合。
因此,使用者,於阻塞蓋6未正確地配置於阻塞位置之情況下,因無法閉合上蓋4,而可察覺該情況,並且於將阻塞蓋6完全閉合後,將上蓋4閉合,並可放入袋子等之內而攜帶移動。
又,只要將阻塞蓋6配置於阻塞位置,則如上所述,因為上蓋4之阻塞蓋抵接部4ba將抵接於阻塞蓋6之阻塞蓋側部6d,而限制阻塞蓋6之移動,故可防止在移動過程中阻塞蓋6移動,而導致飲料漏出之情況於未然。
另外,於襯墊5,如圖3所示形成有通氣孔5a,而於上蓋4,如圖5所示,形成有通氣孔阻塞用突起4a。
此通氣孔阻塞用突起4a,當如圖1所示將上蓋4閉合時,構成為阻塞圖3及圖4之通氣孔5a。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成為藉由閉合上蓋4,使中蓋3之中蓋開口3b等完全成為阻塞狀態,同時於襯墊5所形成之通氣孔5a亦完全阻塞之構成。
又,如圖4等所示,通氣孔5a,係以不被阻塞蓋6覆蓋其開口部分之方式,配置於中蓋3上之偏移之位置。因此,成為無關阻塞蓋6所被配置之位置,於上蓋4開啟之狀態下,均可確保通氣,讓使用者易於自飲嘴部3c飲用杯本體2內之飲料之構成。
再者,通氣孔5a,相對於中蓋3之飲嘴部3c,以確保在飲料的排出動作中可進行通氣之方式,設置於與飲嘴部3c分開之位置。
因此,即便使用者將練習杯1放入袋子等進行移動,亦可更確實地防止飲料外漏至練習杯1之上蓋4內。
因此,不需要如習知,形成使上蓋4與中蓋3確實密封等之構成,從而可避免製造成本之上升。
又,如圖2及圖4所示,阻塞蓋6係成為可朝箭頭R方向移動之構成,且成為當阻塞蓋6之阻塞蓋開口6a與圖3之襯墊5之飲料流出口5b之位置大致完全一致時可確保最大之開口之構成。
因此,若使用者等調節圖2之阻塞蓋6之移動量,而使圖2之阻塞蓋開口6a與圖3之飲料流出口5b之疊合改變時,就可使由阻塞蓋開口6a與飲料流出口5b所形成之實際飲料流出之開口面積產生變化。
即,成為藉由使此開口面積改變大小,可調節飲料之流出量,讓使用者亦可將飲料之流出量調節成合適的量之構成。
又,如圖3及圖4所示,於中蓋3,在形成有中蓋側突起部3f之同時,於上蓋4,如圖4所示,可轉動地安裝有中間構件7。
再者,中蓋側突起部3f,係成為可轉動地連接中間構件7之構成。
即,中蓋側突起部3f,係經由中間構件7,與上蓋4連接,且於中蓋側突起部3f與中間構件7,形成有第1鉸鏈8,而於中間構件7與上蓋4,形成有第2鉸鏈9。
因此,中蓋側突起部3f與上蓋4,係成為經由2個鉸鏈(雙鉸鏈)所連接之構成。
由於如此之構成,故於本實施形態中,當使用者開啟上蓋4時,第1鉸鏈8及第2鉸鏈9發揮作用,使上蓋4如圖4 及圖5所示,可將上蓋4轉動至接觸杯本體2之側面為止。
因此,於使練習杯1傾斜而飲用飲料時,成為上蓋4不會接觸使用者之前額,容易飲用之構成。
而且,於使練習杯1傾斜而飲用飲料時,因為不會很大地遮擋使用者之視野,尤其對於嬰幼兒為無不適感,且容易飲用的練習杯1。
再者,於中間構件7與中蓋側突起部3f、中間構件7與上蓋4之各自的對向位置,以使上蓋4轉動至接觸杯本體2之側面為止之位置並暫時固定之方式,設置有未圖示之凸部及凹部。
(第2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練習杯10之構成,因為具有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練習杯1共通之構成,故對於共通之構成等,使用相同之元件符號等而省略其說明,以下,以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等為中心說明本實施形態。
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對於未圖示之杯本體2,配置有圖6及圖7所示之中蓋13,此中蓋13,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利用螺絲等而可對於杯本體2進行裝卸。
此中蓋13,係如圖6及圖7所示,於其兩側具有把手3a,同時具備有飲嘴部3c,並形成有與杯本體2內連通之中蓋開口13b。
又,於中蓋13,亦形成有與杯本體2內連通之中蓋側通 氣孔13d。
而且,於中蓋13,如圖7所示形成有襯墊用凹部13e,用以配置橡膠製之襯墊15,而成為於此襯墊用凹部13d配置有襯墊15之構成。
又,於襯墊15,形成有對應於中蓋13之中蓋開口13b之襯墊開口15d,同時形成有對應於中蓋側通氣孔13d之襯墊側通氣孔15a。
因此,杯本體2,係成為經由此等襯墊開口15d與襯墊側通氣孔15a等而與外部空氣連通之構成。
於圖7之襯墊15之襯墊開口15d,以包圍此開口之方式形成有大致圓筒形之襯墊壁部15c,將此襯墊壁部15c局部地切出缺口,而形成飲料流出口15b。
而且,若將襯墊15配置於中蓋13之襯墊用凹部13e,則成為將此飲料流出口15b配置於圖7之飲嘴部3c附近之構成。
因此,成為杯本體2內之飲料,經由飲料流出口15b等,而供給至飲嘴部3c側之構成。
又,成為對於襯墊15,安裝有圖7之阻塞蓋16之構成。即,如圖7所示,阻塞蓋16,係於該圖中之上側(不對向於襯墊15之側)包含具有手指抓持部16c之阻塞蓋上部16e,且於阻塞蓋上部16e之圖式之下側(對向於襯墊15之側)形成有大致筒狀之阻塞蓋壁16b。
而且,藉由使此阻塞蓋壁16b之外周側,以沿著襯墊15之襯墊壁部15c之方式,插入至襯墊15內,使阻塞蓋16,成為如圖6所示,安裝於襯墊15之構成。
又,於阻塞蓋壁16b,如圖7所示,形成有阻塞蓋開口16a。此阻塞蓋16,係如下所述,成為可朝圖6之箭頭D方向移動之構成,而阻塞蓋開口16a,成為如圖7所示,使沿著阻塞蓋16之移動方向側之邊,較與其正交之邊為長的長方形。
而且,將此阻塞蓋16插入襯墊15內,使阻塞蓋16沿著圖6之箭頭D方向移動,並使阻塞蓋16之阻塞蓋開口16a之位置對準襯墊15之飲料流出口15b,藉此將杯本體2內之飲料供給至飲嘴部3c側。
另一方面,使阻塞蓋16朝箭頭D方向移動,而使阻塞蓋開口16a之位置與飲料流出口15b完全不合,即,當將阻塞蓋開口16a配置於襯墊15之襯墊壁15c側時,飲料流出口15b,係成為由阻塞蓋16之阻塞蓋壁16b所阻塞,使杯本體2內之飲料無法供給至飲嘴部3c側之構成。
如圖8所示,當阻塞蓋16之阻塞蓋開口16a,與襯墊15之襯墊流出口15b位置相一致時,如圖8之箭頭F所示,杯本體2內之飲料將供給至飲嘴部3c側。
另一方面,相反之,若阻塞蓋開口16a與襯墊流出口15b之位置完全不合,襯墊流出口15b之開口,被阻塞蓋16之阻塞蓋壁16b所阻塞,則成為杯本體2內之飲料完全被阻塞 蓋壁16b所阻止,而不會洩漏至飲嘴部3c側之構成。
又,如圖7所示,因為襯墊15之飲料流出口15b,成為與阻塞蓋開口16a同樣地,使沿著阻塞蓋16之箭頭D方向側之邊,較與其正交之邊為長的長方形,故成為藉由調節阻塞蓋16之移動位置,可自由地調節由阻塞蓋開口16a與飲料流出口15b所形成之開口面積之大小之構成。
因此,讓使用者利用調節阻塞蓋16之箭頭D方向之位置,可精度良好地調節供給至飲嘴部3c之飲料流量。
又,如圖7及如圖8所示,於阻塞蓋壁16b之圖式中之下方側(杯本體2側)、即於下方端形成有卡止用突起16f。因為卡止用突起16f,如圖8所示,卡止於中蓋13之一部分,使阻塞蓋16,成為確實地固定於中蓋13之構成。
如圖9所示,於上蓋14之內側,以自上蓋14之底面側突出之方式,設置既定之間隔,形成有並排之2根上蓋內肋14a、14b。
又,於此等2根上蓋內肋14a、14b,分別形成有可將圖6及圖7之手指抓持部16c收容,並卡止於其內部之手指抓持卡止用凹部14aa、14ba。
此等手指抓持卡止用凹部14aa、14ba,係分別形成為略微大於手指抓持部16c之寬度。
而且,手指抓持部16c被收容於此等2個手指抓持卡止用凹部14aa、14ab之位置成為圖6之虛線所示之手指抓持部 16c之位置、即阻塞蓋16之阻塞位置。
即,即便於本實施形態中,亦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成為若不將手指抓持部16c配置於阻塞位置,則上蓋14無法閉合,而可讓使用者等意識到阻塞蓋16c未讓配置於阻塞位置之構成。
因此,即便使用者等將練習杯10放入袋子等進行移動,亦可更確實地防止飲料外漏至練習杯10之上蓋14內。因此,無須如習知,形成使上蓋14與中蓋13確實地密封等之構成,而可避免製造成本之增加。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於上蓋14,形成有未圖示之通氣孔阻塞用突起。因此,成為藉由閉合上蓋14,而阻塞圖6及圖7之襯墊側通氣孔15a之構成。
因此,於閉合上蓋14時,可確實防止飲料之漏出。
(第3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練習杯20之構成,因為具有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練習杯1及第2實施形態之練習杯10共通之構成,故針對共通之構成等,使用相同之元件符號等並省略說明,以下,以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等為中心說明本實施形態。
如圖10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練習杯20之阻塞蓋26,係具有傾斜部26a,且此傾斜部26a,形成為與中蓋23抵接之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成為圖11所示於傾斜部26a之圖式中之下面側抵接有中蓋23之一部分的構成。因此,成為藉由使用者等將阻塞蓋26朝圖10及圖11之箭頭D1方向移動,而使阻塞蓋26推上或下降之構成。
具體而言,圖10及圖11之一方側端部(圖11之左側)為閉合狀態傾斜部26ab,而另一方側端部(圖11之右側)成為開啟狀態傾斜部26aa。
例如,當中蓋23之一部分與圖11之閉合狀態傾斜部26ab抵接時,藉由使用者將阻塞蓋26沿著箭頭D1方向之一方側旋轉,使中蓋23之一部分,成為將圖11之傾斜部16a,朝開啟狀態傾斜部26aa側移動,而將阻塞蓋26舉起之構成。
如上所述,藉由使中蓋23之一部分於圖10及圖11之閉合狀態傾斜部26ab與開啟狀態傾斜部26aa之間相對地移動,而使阻塞蓋26被舉上或下降,但此為朝圖12之箭頭h方向之移動。
即,若阻塞蓋26下降(圖12之下方向),則阻塞蓋26與中蓋23接觸,使圖12之飲料流路27成為阻塞狀態。
另一方面,若將阻塞蓋26舉起(上升),則阻塞蓋26與中蓋23之接觸被解除,於相互之間形成間隔,而如圖12所示形成飲料流路27。
此時,如圖12之箭頭F1所示,杯本體2內之飲料將供給至圖10之飲嘴部23c。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成為藉由使用者等使阻塞蓋26朝箭頭D1方向移動(轉動),而使阻塞蓋26上下移動,而形成或阻塞飲料流路27之構成。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0所示,於中蓋23,形成有移動位置控制部,例如流量調節部23b。
此流量調節部23b,為擺動之齒輪,且成為使此齒輪之齒抵接於阻塞部26之一部分之構成。
又,此齒輪於阻塞部26轉動時,構成為以固定之移動量使在局部受到相較其他部分更強之阻力,而出現難以移動之狀態,並成為若通過此部分,則阻力再次變弱之構成。
因此,於使用者等操作阻塞部26之手指抓持部26c等,使阻塞部26沿著箭頭D1方向移動時,齒輪亦一併轉動,成為若移動固定量時,就會受到較強之阻力,而通知使用者等阻塞蓋26已移動固定量之構成。
因此,使用者等,例如,當使阻塞蓋26於圖10及圖11之閉合狀態傾斜部26ab與開啟狀態傾斜部26aa之間移動時,藉由此齒輪之阻力變大之部分,可感知阻塞蓋26已上升或下降固定量。因此,使用者等,係可精度良好地調節杯本體2內之飲料對飲嘴部3c內之供給量。
尤其,於必須根據使用練習杯20之嬰幼兒等之月齡等限制所給予之飲料之量時,可精度良好地限制飲料之流量。
又,本實施形態之未圖示之上蓋,當中蓋23之一部分,位於圖10等之閉合狀態側傾斜部26ab時、即只要使阻塞蓋23下降至最低之情況下,成為未圖示之上蓋閉合之構成。
因此,使用者等,當阻塞蓋26未配置於阻塞位置時,藉由無法閉合上蓋,可得知此時並非為阻塞狀態,即便使用者等將練習杯20放入袋子等進行移動,亦可更確實地防止飲料外漏至練習杯20之上蓋內。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可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於上蓋內形成手指抓持卡止部等,且僅於手指抓持部26c位於阻塞蓋26之閉合狀態時,使上蓋閉合。
再者,當然可將用以階段性調節於第3實施形態中所示之飲料之流量的流量調節部26b,應用於第1及第2實施形態。
1、10、20...練習杯
2...杯本體
3、13、23...中蓋
3a...把手
3b、13b...中蓋開口
3c、23c...飲嘴部
3f...中蓋側突起部
4、14...上蓋
4a...通氣孔阻塞用突起
4b...被覆蓋阻礙用突起
4ba...阻塞蓋抵接部
5、15...襯墊
5a...通氣孔
5b、15b...飲料流出口
5c、15c...襯墊壁部
5d、15d...襯墊開口
6、16、26...阻塞蓋
6a、16a...阻塞蓋開口
6b、16b...阻塞蓋壁
6c、16c、26c...手指抓持部
6d...阻塞蓋側部
7...中間構件
8...第1鉸鏈
9...第2鉸鏈
13d...中蓋側通氣孔
13e...襯墊用凹部
14a、14b...上蓋內肋
14aa、14ba...手指抓持卡止用凹部
15a...襯墊側通氣孔
16e...阻塞蓋上部
16f...卡止用突起
23b...流量調節部
26a...傾斜部
26aa...開啟狀態側傾斜部
26ab...閉合狀態側傾斜部
27...飲料流路
D、D1、F、F1、R...箭頭
h...箭頭
圖1係表示作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練習杯之概略圖。
圖2係表示在將圖1之上蓋拆卸之狀態之中蓋的概略圖。
圖3係表示在將圖2之阻塞蓋拆卸之狀態之概略圖。
圖4係表示使圖2之阻塞蓋沿箭頭R朝圖之左側移動,並將圖3之飲料流出口阻塞之狀態的概略圖。
圖5係表示上蓋之內側構成等之概略圖。
圖6係表示作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練習杯之主要構成的概略圖。
圖7係圖6之中蓋、襯墊、及阻塞蓋等之概略分解立體圖。
圖8係表示在使阻塞蓋與襯墊組合時之相互關係的概略剖面圖。
圖9係表示用以覆蓋圖6之中蓋等之上蓋之概略圖。
圖10係表示作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練習杯之主要構成的概略圖。
圖11係表示圖10之傾斜部之概略展開圖。
圖12係表示阻塞蓋與中蓋之相對位置等之概略剖面說明圖。
4...上蓋
4a...通氣孔阻塞用突起
4b...被覆蓋阻礙用突起
4ba...阻塞蓋抵接部
6...阻塞蓋
6d...阻塞蓋側部
9...第2鉸鏈

Claims (5)

  1. 一種飲料容器,其特徵在於,其具備有容器本體,用以收容飲料;開口部,用以將上述容器本體內之飲料自上述容器本體中排出;開關部,用以使上述開口部可開關;及蓋部,至少可覆蓋上述開口部及上述開關部;上述開關部可改變與上述開口部之相對位置,而使上述開口部成為閉合狀態或開啟狀態之構成,於上述蓋部,在將上述開關部配置於上述開啟狀態之位置時,形成有阻礙上述開口部及上述開關部之覆蓋之阻礙部,構成為在上述開關部被配置於上述開啟狀態之位置時,上述阻礙部頂在上述開關部上,而使上述蓋部無法閉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飲料容器,其中,於上述開口部之附近,形成有飲嘴部,且成為上述蓋部覆蓋上述飲嘴部之構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飲料容器,其中,上述阻礙部至少具有與上述開關部閉合狀態之位置上的上述開關部之一部分形狀相對應的形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飲料容器,其中,上述阻礙部至少具有與上述開關部閉合狀態之位置上的上述開關部之一部分形狀相對應的形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飲料容器,其中,形成有用以控制於上述開啟狀態下之上述開關部之移動 位置的移動位置控制部。
TW100118981A 2011-05-31 2011-05-31 飲料容器 TWI5776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8981A TWI577613B (zh) 2011-05-31 2011-05-31 飲料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8981A TWI577613B (zh) 2011-05-31 2011-05-31 飲料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7492A TW201247492A (en) 2012-12-01
TWI577613B true TWI577613B (zh) 2017-04-11

Family

ID=48138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8981A TWI577613B (zh) 2011-05-31 2011-05-31 飲料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7761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18858A1 (en) * 2002-12-19 2004-06-24 Ming-Feng Wu Drink container for small children
TWM244854U (en) * 2000-09-27 2004-10-01 Nippon Oxygen Co Ltd Cork for soft drink container
TWI236886B (en) * 2001-04-25 2005-08-01 Combi Co Beverage container with straw
US20080283537A1 (en) * 2007-04-27 2008-11-20 Evergreen Innovation Partners I, Lp Spill-resistant cups with active ingredient delivery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4854U (en) * 2000-09-27 2004-10-01 Nippon Oxygen Co Ltd Cork for soft drink container
TWI236886B (en) * 2001-04-25 2005-08-01 Combi Co Beverage container with straw
US20040118858A1 (en) * 2002-12-19 2004-06-24 Ming-Feng Wu Drink container for small children
US20080283537A1 (en) * 2007-04-27 2008-11-20 Evergreen Innovation Partners I, Lp Spill-resistant cups with active ingredient delivery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7492A (en) 201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27732B2 (ja) 飲料用容器の栓体
JP5100392B2 (ja) 飲料容器
JP4883942B2 (ja) 飲料容器及び飲み口付蓋体
JP4482944B2 (ja) 蓋付き飲料用容器
JP3159974U (ja) 飲料用容器の蓋
JP2014094044A (ja) 飲料抽出用容器
JP3136174U (ja) 飲料用容器
TWI577613B (zh) 飲料容器
KR100659600B1 (ko) 유아용 음료용기
JP5922408B2 (ja) 飲料容器
KR200391215Y1 (ko) 빨대가 형성된 음료 용기 뚜껑
KR200409658Y1 (ko) 마개용 패킹 부재
JP6393071B2 (ja) 携帯飲料容器
KR200474741Y1 (ko) 유아용 컵뚜껑
JP6026813B2 (ja) 飲料容器
KR101914883B1 (ko) 기능성 컵뚜껑
JP6480165B2 (ja) 飲料容器
JP2020179886A (ja) 飲料容器
JP7280952B2 (ja) 飲料容器
JP6359325B2 (ja) 携帯飲料容器
KR101373637B1 (ko) 원터치 방식의 기능성 컵 마개
KR200491506Y1 (ko) 빨대 삽입구가 형성된 뚜껑이 구비되는 음료용기
JP2022105258A (ja) ボトルキャップおよび片手操作ボトル
KR200321744Y1 (ko) 용기 뚜껑
KR200407247Y1 (ko) 유아용 음료용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