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5839B - Power supply device, integrated circuit, power transmitter and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Power supply device, integrated circuit, power transmitter and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5839B
TWI575839B TW104103919A TW104103919A TWI575839B TW I575839 B TWI575839 B TW I575839B TW 104103919 A TW104103919 A TW 104103919A TW 104103919 A TW104103919 A TW 104103919A TW I575839 B TWI575839 B TW I57583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circuit
phase difference
angle value
volt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3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3436A (zh
Inventor
Feng Yu
Chen Zhao
Original Assignee
Silergy Semiconductor Tech (Hangzho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lergy Semiconductor Tech (Hangzhou) Ltd filed Critical Silergy Semiconductor Tech (Hangzhou)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6034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34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58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583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供電裝置、積體電路、電能發射端和阻抗匹配方法
本發明關於電力電子技術,尤其關於一種供電裝置、積體電路、電能發射端和阻抗匹配方法。
非接觸供電技術基於其方便實用的特點而廣泛應用於電子產品領域,尤其是小功率電子產品行業如行動電話、MP3播放機、數碼照相機、可攜式電腦等。現有技術的非接觸供電裝置通常包含有一個由發射線圈L1和接收線圈L2構成的變壓器,通常利用變壓器發射線圈、接收線圈間磁場耦合的性能將能量從電能發射端向電能接收端傳送。
為了提升電能傳輸效率,通常會在非接觸供電裝置的諧振和磁耦合電路中加入無源的阻抗匹配網路。例如,如圖1所示,在發射側諧振電路加入LC阻抗匹配網路01,使流過前級高頻逆變電路功率開關器件和初級發射線圈上的電流能夠有效的降低。同時,在接收側諧振電路的輸出埠並聯匹配電容Cm,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調整從負載向發射端觀察的阻抗和接收端的諧振頻率,使得諧振和磁耦合 電路能夠在比較寬的頻率範圍內保持較高的輸出電壓,來獲得較高的能量傳輸效率。
但是,實際的負載阻抗和設計匹配網路時的理論阻抗往往不同,同時,無源的阻抗匹配網路會增加裝置的體積和重量,其可控性和可調節性也較差。
有鑑於此,提供一種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積體電路、電能發射端和阻抗匹配方法,使得阻抗匹配可以不受負載阻抗的限制,提高電路阻抗匹配的可控性和可調節性。
第一方面,提供一種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包括:轉換器,將輸入電源信號轉換為可調節直流電壓;逆變器,接收所述可調節直流電壓輸出具有漏感諧振頻率的交流電壓;發射側諧振電路,包括發射線圈,用於從所述逆變器接收所述交流電壓;接收側諧振電路,包括接收線圈,所述接收線圈與所述發射線圈分離地以非接觸方式耦合,所述接收側諧振電路用於從所述發射線圈接收電能;控制電路,根據所述逆變器輸出的交流電壓和交流電流的相位差控制所述轉換器調節所述可調節直流電壓,使得所述相位差保持為預定角度值。
較佳地,所述預定角度值為大於等於50度小於等於 60度的角度值。
較佳地,所述預定角度值為55度。
較佳地,所述控制電路包括:電流相位檢測電路,用於檢測所述交流電流的相位輸出電流相位信號;補償信號產生電路,根據所述逆變器控制信號和所述電流相位信號獲取所述相位差,並根據所述相位差與所述預定角度值產生補償信號;控制信號產生電路,根據所述轉換器回饋的功率級電路電流和所述補償信號輸出控制信號,所述控制信號用於控制所述轉換器調節所述可調節直流電壓。
較佳地,所述補償信號產生電路獲取相位差信號,並根據所述相位差信號以及角度值閾值信號產生所述補償信號;所述相位差信號與所述相位差成比例,所述角度值閾值信號與所述預定角度值成比例。
較佳地,所述補償信號產生電路包括:與邏輯電路,輸入所述電流相位信號和所述逆變器控制信號輸出相位差寬度信號,所述相位差寬度信號具有與所述相位差對應的脈衝寬度;平均電路,對所述相位差寬度信號進行平均輸出所述相位差信號;誤差放大電路,比較所述相位差信號和所述角度值閾值信號輸出誤差放大信號; 補償電路,對所述誤差放大信號進行補償產生所述補償信號。
第二方面,提供一種積體電路,用於諧振型非接觸電能發射端,包括:轉換器,將輸入電源信號轉換為可調節直流電壓;逆變器,接收所述可調節直流電壓輸出具有漏感諧振頻率的交流電壓,所述交流電壓驅動諧振型非接觸電能發射端的發射側諧振電路傳輸電能;控制電路,根據所述逆變器輸出的交流電壓和交流電流的相位差控制所述轉換器調節所述可調節直流電壓,使得所述相位差保持為預定角度值。
較佳地,所述預定角度值為大於等於50度小於等於60度的角度值。
較佳地,所述預定角度值為55度。
較佳地,所述控制電路包括:電流相位檢測電路,用於檢測所述交流電流的相位輸出電流相位信號;補償信號產生電路,根據所述逆變器控制信號和所述電流相位信號獲取所述相位差,並根據所述相位差與所述預定角度值產生補償信號;控制信號產生電路,根據所述轉換器回饋的功率級電路電流和所述補償信號輸出控制信號,所述控制信號用於控制所述轉換器調節所述可調節直流電壓。
較佳地,所述補償信號產生電路獲取相位差信號,並 根據所述相位差信號以及角度值閾值信號產生所述補償信號;所述相位差信號與所述相位差成比例,所述角度值閾值信號與所述預定角度值成比例。
較佳地,所述補償信號產生電路包括:與邏輯電路,輸入所述電流相位信號和所述逆變器控制信號輸出相位差寬度信號,所述相位差寬度信號具有與所述相位差對應的脈衝寬度;平均電路,對所述相位差寬度信號進行平均輸出所述相位差信號;誤差放大電路,比較所述相位差信號和所述角度值閾值信號輸出誤差放大信號;補償電路,對所述誤差放大信號進行補償產生所述補償信號。
協力廠商面,提供一種諧振型非接觸電能發射端,包括如上所述的積體電路和發射側諧振電路;所述發射側諧振電路包括發射線圈,用於從所述逆變器接收所述交流電壓。
第四方面,提供一種阻抗匹配方法,用於對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進行阻抗匹配,包括:將輸入電源信號轉換為可調節直流電壓輸入到逆變器;根據所述逆變器輸出的交流電壓和交流電流的相位差控制所述可調節直流電壓,使得所述相位差保持為預定角 度值。
較佳地,所述預定角度值為大於等於50度小於等於60度的角度值。
較佳地,所述預定角度值為55度。
透過在逆變電路前設置轉換器,使得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的諧振與磁耦合電路的輸入電壓可調,透過調節輸入到諧振與磁耦合電路的電壓可以使得阻抗匹配不受負載阻抗的限制,大大提高電路阻抗匹配的可控性和可調節性。
01‧‧‧LC阻抗匹配網路
10‧‧‧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
11‧‧‧電能發射端
12‧‧‧電能接收端
111‧‧‧轉換器
112‧‧‧逆變器
113‧‧‧發射側諧振電路
114‧‧‧控制電路
114a‧‧‧電流相位檢測電路
114b‧‧‧補償信號產生電路
114c‧‧‧控制信號產生電路
121‧‧‧接收側諧振電路
810、820‧‧‧步驟
透過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的描述,本發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徵和優點將更為清楚,在附圖中:圖1是現有技術中帶有阻抗匹配網路的諧振與磁耦合電路的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的電路示意圖;圖3A-3C是本發明實施例的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的諧振與磁耦合電路的等效電路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個較佳的控制電路的電路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個較佳的補償信號產生電路的電路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的補償信號產生電路的工作波形 圖;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個較佳的控制信號產生電路的電路示意圖;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的阻抗匹配方法的流程圖。
以下基於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描述,但是本發明並不僅僅限於這些實施例。在下文對本發明的細節描述中,詳盡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細節部分。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沒有這些細節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發明。為了避免混淆本發明的實質,公知的方法、過程、流程、元件和電路並沒有詳細敘述。
此外,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圖都是為了說明的目的,並且附圖不一定是按比例繪製的。
同時,應當理解,在以下的描述中,“電路”是指由至少一個元件或子電路透過電氣連接或電磁連接構成的導電回路。當稱元件或電路“連接到”另一元件或稱元件/電路“連接在”兩個節點之間時,它可以是直接耦接或連接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間元件,元件之間的連接可以是物理上的、邏輯上的、或者其結合。相反,當稱元件“直接耦接到”或“直接連接到”另一元件時,意味著兩者不存在中間元件。
除非上下文明確要求,否則整個說明書和申請專利範 圍中的“包括”、“包含”等類似詞語應當解釋為包含的含義而不是排他或窮舉的含義;也就是說,是“包括但不限於”的含義。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此外,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的電路示意圖。如圖2所示,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10包括電能發射端11和電能接收端12。
其中,電能發射端11包括轉換器111、逆變器112、發射側諧振電路113和控制電路114。
轉換器111將輸入電源信號vs轉換為可調節直流電壓vin。輸入電源信號vs可以為交流電源信號,對應地,轉換器111為交流-直流轉換器。輸入電源信號vs也可以是直流電源信號,對應地,轉換器111為直流-直流轉換器。轉換器可以為開關型轉換器。
逆變器112接收可調節直流電壓vin輸出具有漏感諧振頻率的交流電壓vac。在本實施例中,漏感諧振頻率是指將發射線圈和接收線圈的自感解耦為漏感和互感兩部分,使得解耦後發射側諧振電路中漏感和諧振電容的阻抗以及接收側諧振電路的漏感和諧振電容阻抗均相互抵消的諧振頻率。當電路工作在漏感諧振頻率下時,系統效率較高。
發射側諧振電路113包括發射線圈L1,用於從逆變器112接收交流電壓vac,並受交流電壓vac驅動向電能接收端12傳輸電能。為了平衡發射側諧振電路113的漏感抗和接收側諧振電路121的反射感抗以及電路中由寄生參數引起的感抗,消除高頻下由於這些寄生參數存在而產生的電壓尖峰和浪湧電流,減小電磁干擾和電源雜訊並達到減小電源的視在功率,提高電源的功率因數,發射側諧振電路112中可以加入發射側諧振電容Cs,其與發射線圈L1串聯或並聯,以與發射線圈L1形成諧振電路。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利用電路的分佈電容(例如發射線圈導線之間的分佈電容)來作為發射側諧振電容,從而不必在電路中設置獨立的電容元件。
控制電路114根據逆變器112輸出的交流電壓vac和交流電流iac的相位差△φ輸出控制信號Q,控制信號Q用於控制轉換器111調節可調節直流電壓vac,使得相位差△φ保持為預定角度值φth
電能接收端12可以以分離地以及非接觸方式耦合到發射端11接收電能,其包括接收側諧振電路121。接收側諧振電路121包括接收線圈L2,接收線圈L2與發射線圈L1分離地以非接觸方式耦合,接收側諧振電路112用於從發射線圈接收電能。同時,為了減小電能接收端12消耗的無功功率,增大諧振與磁耦合電路傳輸的有功功率,接收側諧振電路121可以加入接收側諧振電容Cd。如上所述,接收側諧振電容Cd可以利用電路其它元件的 分佈電容(例如線圈導線之間的分佈電容)來實現,從而不必在電路中設置專門的電容元件。
電能接收端12通常還可以包括整流電路,對接收側諧振電路接收的信號進行整流。
負載可以連接在整流電路的輸出埠。
圖3A是本發明實施例的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的諧振與磁耦合電路的等效電路示意圖,也即發射側諧振電路113和接收側諧振電路121的電路示意圖。
如圖3A所示,發射線圈L1可以等效為第一理想線圈Ls以及線圈電阻Rs,同樣,接收線圈L2可以等效為第二理想線圈Ld以及線圈電阻Rd。第一理想線圈Ls和第二理想線圈Ld相互耦合。在圖3A中,發射側諧振電路113和接收側諧振電路121均採用串聯諧振的方式來組成諧振電路,其中,發射側諧振電路113具有發射側諧振電容Cs,接收側諧振電路121具有接收側諧振電容Cd。如上所述,發射側諧振電容Cs和接收側諧振電容Cd可以為集中元件或者利用其它元件的分佈參數實現。
由此,諧振與磁耦合電路構成一互感耦合電路。
通常,為了使得發射側諧振電路113和接收側諧振電路121能夠以諧振方式傳遞能量,兩者具有相同的諧振頻率,也即:
其中,fs為發射側諧振電路113的諧振頻率,fd為接收側諧振電路121的諧振頻率;Ls為第一理想線圈Ls的 電感值,Ld為第二理想線圈Ld的電感值;Cs為發射側諧振電容的電容值,Cd為接收側諧振電容的電容值。
較佳地,可以設置使得第一理想線圈Ls的電感值等於第二理想線圈Ld的電感值,並且發射側諧振電容的電容值Cs等於接收側諧振電容的電容值Cd,從而使得發射側諧振電路113和接收側諧振電路121諧振頻率相同。
通常,將上述諧振頻率稱為自感諧振頻率,其相對於上述的漏感諧振頻率而言。工作在自感諧振頻率下時,發射側諧振電路113和接收側諧振電路121同時諧振,諧振和磁耦合電路中所有的電感和電容阻抗均相互抵消,系統具有較高的效率。
但是,一旦失諧,電路效率會大幅下降。
圖3B是圖2A所示的諧振與磁耦合電路的在漏感模型下的等效電路圖。由於發射線圈L1和接收線圈L2的耦合存在漏感和互感,圖3A所示的諧振與磁耦合電路可以等效為圖3B的形式,即,將相互耦合的理想線圈Ls和Ld解耦為發射側漏電感Ls’、接收側漏電感Ld’和互感LM
對於圖3A所示電路,耦合度k會隨著其相對位置的變化以及周邊環境的影響而變化,進而導致圖3B中發射側漏電感Ls’、接收側漏電感Ld’和互感LM變化。在電能發射端11和電能接收端12除負載外其他電路元件確定的前提下,在負載阻抗RL和互感LM(也即兩者之間的耦合度)的關係滿足一定條件時(RL0LM),輸入電流iin在輸入電壓vac的頻率為漏感諧振頻率時具有最大值。
在Ls’Cs=Ld’Cd的前提下,漏感諧振頻率可以等於,其中,Ls’為發射側漏電感的電感值,其等於Ls-LM
利用該特性,可以在電路開始工作時,透過掃描預定的頻率範圍獲取漏感諧振頻率。
圖3C是輸入到發射側諧振電路113的交流電壓vac的頻率為漏感諧振頻率時,諧振與磁耦合電路、整流電路以及負載的等效電路示意圖。
如圖3C所示,工作在漏感諧振頻率下時,發射側諧振電路113和接收側諧振電路121中的發射側漏感Ls’、發射側諧振電容Cs、接收側漏感Ld’和接收側諧振電容Cd的阻抗相互抵消,使得電路等效為僅包括互感LM和線圈電阻Rs和Rd的兩埠網路。在線圈電阻Rs和Rd很小的前提下,其可以被忽略,此時,互感LM可以看作並聯在輸出埠。因此,諧振與磁耦合電路可以輸出一個恆定的與輸入電壓基本一致的電壓,即 v ac
雖然輸出埠阻抗在不同範圍時,諧振與磁耦合電路呈現出不同的諧振特性,但是,無論輸出埠阻抗如何變化,只要發射線圈L1和接收線圈L2的耦合關係不變(也即,耦合度k或互感LM不變),在工作在漏感諧振頻率下時,發射側諧振電路112和接收側諧振電路121中的發射側漏感Ls’、發射側諧振電容Cs、接收側漏感Ld’和接收側諧振電容Cd的阻抗仍會相互抵消。由此,在掃描漏感諧振頻率的操作結束後,供電裝置工作在漏感諧振頻率仍 然使得電路的等效電路如圖3C所示,使得輸出為一個較穩定的電壓,並可以直接連接負載,減小失諧對效率的影響,從而提高系統效率。
在此前提下,根據圖3C所示的等效電路,在負載等效阻抗RL較大時,輸入的電流幾乎全部流過互感LM,傳輸到負載的功率很少,系統能量傳輸效率較低。如果負載等效阻抗RL較小,會導致負載回路中的電流較大,使得發射線圈電阻和接收線圈電阻Rs和Rd消耗較大功率,使得系統效率降低。因此,需要進行阻抗匹配使得等效負載阻抗的大小在不同情況下始終為較優的值。
根據圖3C所示的等效電路,通常而言,負載為具有恆定功率的用電設備,也即負載功率PL為一定值。根據上述分析,本實施例的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的諧振與磁耦合電路工作在漏感諧振頻率下時,其輸入的交流電壓vac近似等於作用於包括負載和整流電路的等效負載的電壓vRL,即:vac vRL。而負載等效阻抗RL可以利用輸出電壓和負載功率計算,即:
在此前提下,對於本實施例的在負載為恆定功率設備時,負載等效電阻RL是交流電壓vac的函數,即:
由於vac的幅值與可調節直流電壓vin相關,因此,可以透過調節可調節直流電壓vin來實現調節負載等效阻抗進而實現阻抗匹配。
對於圖3C所示的等效電路,系統效率η滿足下式:
其中,RL為負載等效阻抗,Rs為發射線圈電阻,Rd為接收線圈電阻,LM為互感,ω1為漏感諧振頻率。
在假設Rs=Rd且遠小於RL的前提下,當R L ω 1 L M 時,系統效率η可以取得最大值。
在圖3C所示電路中,在RL滿足上述使得系統效率η取最大值的條件時,可以計算得到,輸入到諧振與磁耦合電路的交流電壓vac與交流電流iac的相位相差約55度,也即,交流電壓的相位φv與交流電流的相位φi的相位差△φ約等於55度。也就是說,在交流電流iac的相位φi滯後交流電壓vac的相位φv約55度時,系統效率取得最大值。
而在實際中,根據不同的電路參數,在相位差為50度至60度的區間內時均有可能取得較高效率。
由此,只要透過調整輸入到逆變電路112的可調節直流電壓vin,使得逆變電路112輸出的交流電壓vac和交流電流iac的相位差保持為預定角度值,即可實現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的阻抗匹配。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個較佳的控制電路的電路示意圖。如圖4所示,控制電路114可以包括電流相位檢測電路114a、補償信號產生電路114b和控制信號產生電路114c。
電流相位檢測電路114a用於檢測交流電流iac的相位φi輸出電流相位信號Sφi
較佳地,電流相位檢測電路114a可以輸入電流採樣電路採樣逆變電路112輸出的交流電流iac獲得採樣信號vi,檢測採樣信號vi的過零點,以獲得交流電流iac為正或為負的區間。例如,輸出的電流相位信號Sφi在交流電流iac為沿第一方向流動時為高電平,在交流電流iac為沿與第一方向相反方向流動時為低電平,或者正好相反。
補償信號產生電路114b根據逆變器控制信號Sn和電流相位信號Sφi獲取相位差△φ,並根據所述相位差△φ與預定角度值φth產生補償信號Scomp
具體地,補償信號產生電路114b獲取相位差信號S△φ,並根據相位差信號S△φ以及角度值閾值信號Sφth產生補償信號vc
其中,相位差信號S△φ與相位差△φ成比例,角度值閾值信號Sφth與預定角度值φth成比例。
補償信號vc提供當前的逆變器輸出的交流電壓和交流電流的相位差△φ與預定角度值φth的誤差的相關資訊,從而供後續控制信號產生電路114c使用。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個較佳的補償信號產生電路的電路示意圖。
如圖5所示,該較佳的補償信號產生電路114b包括與邏輯電路AND、平均電路AVG、誤差放大電路Gm和補償電路CP。
與邏輯電路AND輸入電流相位信號Sφi和逆變器控制信號Sn輸出相位差寬度信號Spw,相位差寬度信號Spw具有與相位差△φ對應的脈衝寬度。
逆變器控制信號Sn用於控制逆變器的逆變頻率和相位,其與逆變器輸出的交流電壓具有相同或相反相位,並具有相同的頻率。
如上所述,電流相位信號Sφi在交流電流iac為沿第一方向流動時為高電平,在交流電流iac為沿與第一方向相反方向流動時為低電平,或者正好相反。
可以利用具有與交流電壓vac相反相位的逆變器控制信號Sn來產生相位差寬度信號Spw。如圖6所示,交流電流iac滯後交流電壓vac一相位差△φ,電流相位信號Sφi與交流電流vac具有相同的相位,而逆變器控制信號Sn具有與交流電壓vac相反的相位。與邏輯電路AND只有在電流相位信號Sφi和逆變器控制信號Sn均為高電平時才輸出高電平,在其它情況下均輸出低電平。由此,與邏輯電路AND輸出的信號的高電平脈衝寬度與相位差△φ對應。
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也可以透過設置不同的信號使得低電平脈衝寬度與相位差△φ對應。
平均電路AVG對相位差寬度信號Spw進行平均,輸出相位差信號S△φ
由於具有與相位差△φ對應的脈衝寬度的信號是週期信號,因此,對其進行平均後獲得信號的幅值與其高電平脈衝寬度成正比,由此,平均電路AVG輸出的相位差信 號S△φ與相位差△φ成比例。
在圖5的較佳電路中,平均電路AVG為RC濾波電路,其包括第一電阻R1和第一電容C1,第一電阻R1連接在與邏輯電路AND的輸出端和誤差放大電路Gm的輸入端之間,第一電容C1連接在誤差放大電路Gm的輸入端和接地端之間。
誤差放大電路Gm用於比較與相位差△φ成比例的信號S△φ和角度值閾值信號Sφth輸出誤差放大信號;補償電路CP對誤差放大信號進行補償後產生補償信號vc
容易理解,角度值閾值信號Sφth與預定角度值φth之間的比例等於信號S△φ與相位差△φ之間的比例。
誤差放大電路Gm將信號S△φ和角度值閾值信號Sφth之間的誤差放大輸出。在圖5的較佳電路中,誤差放大電路Gm為跨導放大器。
補償電路CP用於對誤差放大電路Gm輸出的誤差放大信號進行補償產生補償信號vc。補償電路CP較佳為RC電路,其包括串聯連接在誤差放大電路Gm輸出端第二電阻R2和第二電容C2。
補償信號vc輸入到控制信號產生電路114c。
控制信號產生電路114c可以採用峰值電流控制方式,根據轉換器111回饋的功率級電路電流採樣信號vp和補償信號vc輸出控制信號Q控制轉換器111調節可調節直流電壓vin,使得根據可調節直流電流vin逆變獲得的交流電壓vac和交流電流iac的相位差△φ保持為預定角度 值φth
如圖7所示,一個較佳的控制信號產生電路114c包括比較電路CMP和RS觸發器,比較電路CMP的同相輸入端輸入功率級電路電流採樣信號vp,其反相輸入端輸入補償信號vc,比較電路CMP的輸出端連接到RS觸發器的復位端。RS觸發器的置位元端輸入時鐘信號CLK,RS觸發器輸出控制信號Q。控制信號Q可以控制轉換器111的功率開關的占空比,使得根據可調節直流電流vin逆變獲得的交流電壓vac和交流電流iac的相位差保持為預定角度值φth
根據圖5和圖7所示電路可知,控制電路114實際上構成了將逆變電路輸出的交流電壓和交流電流的相位差作為調節目標,採用電流模式控制方式進行控制的回饋控制環路。由此,透過控制上述相位差保持在預定角度值使得系統始終保持在阻抗匹配狀態,系統傳輸效率保持較高。
本實施例透過在逆變電路前設置轉換器,使得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的諧振與磁耦合電路的輸入電壓可調,透過調節輸入到諧振與磁耦合電路的電壓可以使得阻抗匹配不受負載阻抗的限制,大大提高電路阻抗匹配的可控性和可調節性。
對於本實施例,上述的控制電路可以集成為獨立的積體電路。在其它的具體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轉換器、逆變器和控制電路集成在一起形成積體電路,提高系統的集成度,在此前提下,只需要將積體電路連接發射側諧振電 路並構建必要的週邊電路即可搭建諧振型非接觸電能發射端。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的阻抗匹配方法的流程圖。如圖8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驟810:將輸入電源信號轉換為可調節直流電壓輸入到逆變器。
步驟820:根據所述逆變器輸出的交流電壓和交流電流的相位差控制所述可調節直流電壓,使得所述相位差保持為預定角度值。
較佳地,所述預定角度值為大於等於50度小於等於60度的角度值。
較佳地,所述預定角度值為55度。
本實施例透過在逆變電路前設置轉換轉換器,使得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的諧振與磁耦合電路的輸入電壓可調,透過調節輸入到諧振與磁耦合電路的電壓可以使得阻抗匹配不受負載阻抗的限制,大大提高電路阻抗匹配的可控性和可調節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改動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10‧‧‧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
11‧‧‧電能發射端
12‧‧‧電能接收端
111‧‧‧轉換器
112‧‧‧逆變器
113‧‧‧發射側諧振電路
114‧‧‧控制電路
121‧‧‧接收側諧振電路

Claims (16)

  1. 一種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包括:轉換器,將輸入電源信號轉換為可調節直流電壓;逆變器,接收該可調節直流電壓輸出具有漏感諧振頻率的交流電壓;發射側諧振電路,包括發射線圈,用於從該逆變器接收該交流電壓;接收側諧振電路,包括接收線圈,該接收線圈與該發射線圈分離地以非接觸方式耦合,該接收側諧振電路用於從該發射線圈接收電能;以及控制電路,根據該逆變器輸出的交流電壓和交流電流的相位差和預定角度值的誤差來控制該轉換器調節該可調節直流電壓,使得該相位差保持為該預定角度值。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其中,該預定角度值為大於等於50度且小於等於60度的角度值。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其中,該預定角度值為55度。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其中,該控制電路包括:電流相位檢測電路,用於檢測該交流電流的相位輸出電流相位信號;補償信號產生電路,根據該逆變器控制信號和該電流相位信號獲取該相位差,並根據該相位差與該預定角度值 產生補償信號;以及控制信號產生電路,根據該轉換器回饋的功率級電路電流和該補償信號輸出控制信號,該控制信號用於控制該轉換器調節該可調節直流電壓。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其中,該補償信號產生電路獲取相位差信號,並根據該相位差信號以及角度值閾值信號產生該補償信號;該相位差信號與該相位差成比例,該角度值閾值信號與該預定角度值成比例。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其中,該補償信號產生電路包括:與邏輯電路,輸入該電流相位信號和該逆變器控制信號輸出相位差寬度信號,該相位差寬度信號具有與該相位差對應的脈衝寬度;平均電路,對該相位差寬度信號進行平均輸出該相位差信號;誤差放大電路,比較該相位差信號和該角度值閾值信號輸出誤差放大信號;以及補償電路,對該誤差放大信號進行補償產生該補償信號。
  7. 一種積體電路,用於諧振型非接觸電能發射端,包括:轉換器,將輸入電源信號轉換為可調節直流電壓;逆變器,接收該可調節直流電壓輸出具有漏感諧振頻 率的交流電壓,該交流電壓驅動諧振型非接觸電能發射端的發射側諧振電路傳輸電能;以及控制電路,根據該逆變器輸出的交流電壓和交流電流的相位差和預定角度值的誤差來控制該轉換器調節該可調節直流電壓,使得該相位差保持為該預定角度值。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該預定角度值為大於等於50度且小於等於60度的角度值。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該預定角度值為55度。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該控制電路包括:電流相位檢測電路,用於檢測該交流電流的相位輸出電流相位信號;補償信號產生電路,根據該逆變器控制信號和該電流相位信號獲取該相位差,並根據該相位差與該預定角度值產生補償信號;以及控制信號產生電路,根據該轉換器回饋的功率級電路電流和該補償信號輸出控制信號,該控制信號用於控制該轉換器調節該可調節直流電壓。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該補償信號產生電路獲取相位差信號,並根據該相位差信號以及角度值閾值信號產生該補償信號;該相位差信號與該相位差成比例,該角度值閾值信號 與該預定角度值成比例。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該補償信號產生電路包括:與邏輯電路,輸入該電流相位信號和該逆變器控制信號輸出相位差寬度信號,該相位差寬度信號具有與該相位差對應的脈衝寬度;平均電路,對該相位差寬度信號進行平均輸出該相位差信號;誤差放大電路,比較該相位差信號和該角度值閾值信號輸出誤差放大信號;以及補償電路,對該誤差放大信號進行補償產生該補償信號。
  13. 一種諧振型非接觸電能發射端,包括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12中任一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和發射側諧振電路;該發射側諧振電路包括發射線圈,用於從該逆變器接收該交流電壓。
  14. 一種阻抗匹配方法,用於對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進行阻抗匹配,包括:將輸入電源信號轉換為可調節直流電壓輸入到逆變器;根據該逆變器輸出的交流電壓和交流電流的相位差和預定角度值的誤差來控制該可調節直流電壓,使得該相位差保持為該預定角度值。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阻抗匹配方法,其中,該預定角度值為大於等於50度且小於等於60度的角度值。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阻抗匹配方法,其中,該預定角度值為55度。
TW104103919A 2014-06-27 2015-02-05 Power supply device, integrated circuit, power transmitter and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TWI5758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04778.1A CN104065179B (zh) 2014-06-27 2014-06-27 供电装置、集成电路、电能发射端和阻抗匹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3436A TW201603436A (zh) 2016-01-16
TWI575839B true TWI575839B (zh) 2017-03-21

Family

ID=51552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3919A TWI575839B (zh) 2014-06-27 2015-02-05 Power supply device, integrated circuit, power transmitter and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103578B2 (zh)
CN (1) CN104065179B (zh)
TW (1) TWI57583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7724B (zh) * 2020-04-14 2022-03-11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無線電力傳輸器及電力供應系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7956B (zh) 2014-06-27 2016-06-08 南京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谐振型非接触供电装置和电能接收端
CN104283333A (zh) * 2014-09-28 2015-01-14 海龙核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经皮能量传输系统的自适应无线供能调节系统
CN104333149B (zh) 2014-11-13 2017-03-01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调谐电路、调谐方法和谐振型非接触供电装置
CN105811592A (zh) * 2014-12-30 2016-07-27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补偿拓扑电路
JP6406225B2 (ja) * 2015-01-30 2018-10-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6417992B2 (ja) * 2015-02-06 2018-11-07 株式会社Ihi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CN104701998B (zh) 2015-03-27 2020-08-18 南京矽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谐振型非接触供电装置、电能接收端和控制方法
JP6631058B2 (ja) * 2015-07-10 2020-01-15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および給電方法
US10826300B2 (en) * 2015-07-17 2020-11-03 Mediatek Inc. Drive circuits for multi-mode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US9780689B2 (en) * 2015-10-21 2017-10-0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Isolated 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
CN105305551B (zh) 2015-11-11 2018-11-30 南京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电源及其控制方法
CN105790566B (zh) * 2016-03-16 2018-06-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电源管理芯片的电源的辅助电路
CN105790452B (zh) * 2016-05-05 2018-08-17 西南交通大学 能补偿互感的多接收装置并联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补偿方法
CN107346918A (zh) * 2016-05-06 2017-11-14 宁波微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US10742118B2 (en) 2016-08-03 2020-08-11 Apple Inc. Quasi-resonant power converter with reduced dynamic switching losses
US10505445B2 (en) 2016-08-08 2019-12-10 Apple Inc. Power converter with output voltage control
US11121573B1 (en) * 2016-09-22 2021-09-14 Apple Inc. Low-profile power converter
US10742071B2 (en) 2017-01-19 2020-08-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CN109067391B (zh) * 2018-09-13 2024-07-1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谐振电路的大功率电流控制型负电阻
CN109302056B (zh) * 2018-12-14 2023-09-12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变压功率信号输出装置
KR20200125006A (ko) 2019-04-25 2020-11-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출력 전압의 발진을 검출하는 전력 변환기
CN112763935B (zh) * 2019-10-21 2024-05-14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执行多种测试的测试系统、传送器与接收器
CN114189059A (zh) * 2020-09-15 2022-03-15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2350579B (zh) * 2020-10-22 2022-03-18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适配任意原边串联补偿wpt系统的副边参数设计方法
CN112491161B (zh) * 2020-11-20 2022-11-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串串补偿电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补偿电容调谐方法
CN115549230B (zh) * 2022-01-25 2023-06-2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和终端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36300A (en) * 2011-08-30 2012-09-01 Silergy Corp A magnetic field coupling and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13074685A (ja) * 2011-09-27 2013-04-22 Equos Research Co Ltd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20140092649A1 (en) * 2012-09-28 2014-04-03 PowerWow Technology Inc. Contactless 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39850A (en) * 1973-09-19 1976-06-16 Univ North Wales Digital phse comparators
JP4096873B2 (ja) 2003-12-05 2008-06-04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無接触給電設備の誘導受電回路
US8674551B2 (en) * 2008-06-06 2014-03-18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JP5664018B2 (ja) * 2009-10-30 2015-02-04 Tdk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らを利用したテーブルと卓上ランプ
WO2011061821A1 (ja) * 2009-11-18 2011-05-26 株式会社 東芝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
US20110221569A1 (en) * 2010-03-12 2011-09-15 Michael John Hamel Remotely Powered and Remotely Interrogated Wireless Digital Sensor Telemetry System with a Plurality of Transponders Connected to a Single Receiver Coil or Antenna
JP5826547B2 (ja) 2011-07-20 2015-12-0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給電側設備及び共鳴型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2013030973A (ja) 2011-07-28 2013-02-07 Nippon Soken Inc 電源装置、非接触送電装置、車両、および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WO2013128641A1 (ja) * 2012-03-02 2013-09-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5741962B2 (ja) * 2012-11-30 2015-07-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非接触給電装置
US9438064B2 (en) * 2013-08-30 2016-09-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ignment and compatibility detection for a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CN106030982B (zh) * 2014-02-25 2017-11-1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送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36300A (en) * 2011-08-30 2012-09-01 Silergy Corp A magnetic field coupling and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13074685A (ja) * 2011-09-27 2013-04-22 Equos Research Co Ltd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20140092649A1 (en) * 2012-09-28 2014-04-03 PowerWow Technology Inc. Contactless 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 syste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7724B (zh) * 2020-04-14 2022-03-11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無線電力傳輸器及電力供應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5179A (zh) 2014-09-24
CN104065179B (zh) 2016-11-02
US20150380944A1 (en) 2015-12-31
US10103578B2 (en) 2018-10-16
TW201603436A (zh) 2016-01-16
US10819155B2 (en) 2020-10-27
US20180351411A1 (en) 2018-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5839B (zh) Power supply device, integrated circuit, power transmitter and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TWI580148B (zh) 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積體電路和恆壓控制方法
TWI549414B (zh) 諧振型非接觸供電裝置、電能發射端和非接觸供電方法
TWI589090B (zh) Resonant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power receiver and control method
TWI555295B (zh) Resonant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and power receiver
TWI589089B (zh) Resonant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power transmitter and control method
JP5863261B2 (ja) 電力受信装置及び無線電力送受信システム
TWI426705B (zh) 用於實施差分驅動放大器及線圈配置之裝置及方法
TWI604678B (zh)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US10923958B2 (en) Power transmitter, resonance-type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20180351371A1 (en) Tuning circuit, tuning method and resonance-type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
JP2014501477A (ja) 無線電力受信装置で用いられる直流−直流電圧変換器と変換方法、及びこれを含む無線電力受信装置
CN104079081A (zh) 谐振型非接触供电装置和集成电路
Chen et al. A 1-W, 6.78-MHz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With Up-to-16.1% Light-Loa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Instant Response Through Single-Cycle-Based D TX Control
KR20230045247A (ko) 임피던스 매칭 회로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송신 방법
JP5932001B2 (ja) 制御装置、無線電力伝送装置および電力伝送効率推定方法
KR20230079984A (ko) 고조파를 저감하기 위한 매칭 회로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TW201328173A (zh) 提昇效率的功率放大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