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4878B - Brake systems and vehicles - Google Patents

Brake systems and vehicl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4878B
TWI574878B TW103137945A TW103137945A TWI574878B TW I574878 B TWI574878 B TW I574878B TW 103137945 A TW103137945 A TW 103137945A TW 103137945 A TW103137945 A TW 103137945A TW I574878 B TWI574878 B TW I57487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wheel
body frame
vehicle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7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4834A (zh
Inventor
Hiroaki Seto
Kunihide OHASHI
Takeshi Yamamura
Yoshinori Tsuji
Hideki Takada
Kunio Kajihara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24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48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4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487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24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vehicle inclination or change of direction, e.g. negotiating bends
    • B60T8/246Change of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17Using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regulation means to control braking
    • B60T8/1701Braking or traction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17Using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regulation means to control braking
    • B60T8/1701Braking or traction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 B60T8/1706Braking or traction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for single-track vehicles, e.g. motor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17Using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regulation means to control braking
    • B60T8/176Brake regulation specially adapted to prevent excessive wheel slip during vehicle deceleration, e.g. ABS
    • B60T8/1766Proportioning of brake forces according to vehicle axle loads, e.g. front to rear of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26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characterised by producing differential brak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26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characterised by producing differential brak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60T8/261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characterised by producing differential brak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motor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1/00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number of whe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four wheels in diamond pattern
    • B62D61/06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number of whe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four wheels in diamond pattern with only three wheels
    • B62D61/065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number of whe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four wheels in diamond pattern with only three wheels with singl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7Motorcycles with thre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8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aking more than one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2220/00Monitoring, detecting driver behaviour; Signalling thereof; Counteracting thereof
    • B60T2220/04Pedal travel sensor, stroke sensor; Sensing brake reque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Description

剎車系統及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用刹車系統及車輛。
已知有如下車輛(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該車輛具備:車體框架,其係於車輛轉彎時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2個前輪,其等係於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排列地設置;及中央後輪,其係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車輛時,配置於該2個前輪之中央。又,已知有如下車輛(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該車輛具備:車體框架,其係於車輛轉彎時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以及2個前輪及2個後輪,其等係於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排列地設置。
專利文獻1、非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車輛係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2個前輪之車輛。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2個前輪之車輛係包含連桿機構。連桿機構係包含上橫樑與下橫樑。又,連桿機構係包括支持上橫樑與下橫樑之右端部之右側桿、及支持上橫樑與下橫樑之左端部之左側桿。
上橫樑之中間部係介隔中間上軸承連結於車體框架,且設為可圍繞在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中間上軸線旋轉。此處,上述中間上軸線係以延伸至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前方且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之方式傾斜之態樣設置。上橫樑之右端部係介隔右上軸承連結於右側桿,且設為可圍繞在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右上 軸線旋轉。上橫樑之左端部係介隔左上軸承連結於左側桿,且設為可圍繞在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左上軸線旋轉。下橫樑之中間部係介隔中間下軸承連結於車體框架,且設為可圍繞在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中間下軸線旋轉。此處,上述中間下軸線係亦與中間上軸線同樣地以延伸至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前方且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之方式傾斜之態樣設置。下橫樑之右端部係介隔右下軸承連結於右側桿,且設為可圍繞在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右下軸線旋轉。下橫樑之左端部係介隔左下軸承連結於左側桿,且設為可圍繞在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左下軸線旋轉。
若車體框架自直立狀態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則上橫樑與下橫樑相對於車體框架圍繞中間上軸線與中間下軸線旋轉,從而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之2個前輪之相對位置產生變化。又,由於中間上軸線及中間下軸線係以延伸至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前方且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之方式傾斜地設置,因此,2個前輪隨著移動至上方而移動至後方,且隨著移動至下方而位移至前方。再者,上橫樑與下橫樑係於車體框架之直立狀態下,設置於比2個前輪更位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連桿機構係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車輛時,設置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比右前輪及左前輪更上方。
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與2個前輪之車輛包含:右緩衝裝置,其係將右前輪可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移動地支持;及左緩衝裝置,其係將左前輪可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移動地支持。右緩衝裝置係可圍繞在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延伸之右軸線旋轉地支持於右側桿。左緩衝裝置係可圍繞在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延伸之左軸線旋轉地支持於左側桿。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車輛更包含把手、轉向軸、及旋轉傳送機構。把手係固定於轉向軸。轉向軸係可相對於車體框架旋轉地 被支持。若使把手旋轉,則轉向軸亦進行旋轉。旋轉傳送機構係將轉向軸之旋轉傳送至右緩衝裝置與左緩衝裝置。
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與2個前輪之車輛係於轉向軸之周圍具有較多之車輛裝載零件。車輛裝載零件係頭燈等車燈、散熱器、儲油箱、喇叭等電氣零件、車輛之主開關、儲物箱,儲物袋等。
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車輛係包括用以控制右前輪及左前輪中產生之制動力之左右前輪制動輸入構件。又,上述車輛包括用以控制中央後輪中產生之制動力之後輪制動輸入構件。進而,上述車輛包括用以控制中央後輪、右前輪及左前輪中產生之制動力之左右前輪及中央後輪制動輸入構件。
若操作左右前輪制動輸入構件,則前輪用主缸進行作動。該前輪用主缸所產生之液壓係使第1縱列式主缸進行作動。該第1縱列式主缸所產生之液壓係被均勻地分支,且傳送至設於右前輪之右刹車及設於左前輪之左刹車。受到液壓之右刹車及左刹車產生制動力。
若操作後輪制動輸入構件,則後輪用主缸進行作動。該後輪用主缸所產生之液壓係使第2主缸進行作動。該第2主缸所產生之液壓係被傳送至設置於中央後輪之中央後刹車。受到液壓之中央後刹車產生制動力。
若操作左右前輪及後輪輸入構件,則前後輪用主缸進行作動。該前後輪用主缸所產生之液壓係使第2主缸進行作動。該第2主缸所產生之液壓係被傳送至設置於中央後輪之中央後刹車。又,前後輪用主缸所產生之液壓之一部分係通過第2主缸,使第1縱列式主缸進行作動。第1縱列式主缸所產生之液壓係被均勻地分支,且傳送至設於右前輪之右刹車及設於左前輪之左刹車。而且,受到液壓之中央後刹車、右刹車及左刹車產生制動力。
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車輛係採用作動不同之3種刹 車系統。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2012/00781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1-195099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Catalogo partidi ricambio,MP3 300 ie LT Mod.ZAPM64102,Piaggio公司
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係具備若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車輛,則在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排列之右前輪、中央後輪及左前輪。因此,於車輛行駛時,右前輪、中央後輪、及左前輪所通過之路面基本上不同。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2個後輪之車輛係具備若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車輛,則在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排列之右前輪、右後輪、左前輪及左後輪。因此,於車輛行駛時,右前輪與右後輪通過大致相同之路面,且左前輪與左後輪通過大致相同之路面。如此般,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中央後輪之車輛之車輪所通過之路面係與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2個後輪之車輛之車輪所通過之路面不同。
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係包含2個前輪、分別支持該2個前輪之2個緩衝裝置、支持該2個緩衝裝置之連桿機構、1個中央後輪、及支持該1個中央後輪之1個緩衝裝置。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2個後輪之車輛係包含2個前輪、分別支持該2個前輪之 2個緩衝裝置、支持該2個緩衝裝置之連桿機構、2個後輪、及支持該2個後輪之1個緩衝裝置。
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中央後輪之車輛係與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2個後輪之車輛相比,具有前輪所受到之負荷之大小相對於前輪及後輪所受到之負荷之大小之比例變大之傾向。再者,前輪所受到之負荷並非必然大於後輪所受到之負荷。實際上前輪及後輪各自所受到之負荷係因裝載於車體框架之引擎等驅動源之佈局及乘客之乘坐位置等而變化。
專利文獻1、非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2個前輪之車輛係使車體框架於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之狀態下回旋。此時,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2個前輪之車輛具有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相較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相對地變大之傾向。此情形係起因於中間上軸線及中間下軸線以延伸至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前方且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之方式傾斜地設置。於使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之狀態下,內輪位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且外輪位於下方。又,內輪係位於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後方,外輪係位於前方。成為內輪之前輪與後輪之間隔變得小於成為外輪之前輪與後輪之間隔。藉此,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2個前輪之車輛具有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相較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相對地變大之傾向。
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係具備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車輛時,設置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比右前輪及左前輪更上方之連桿機構。藉由該構成,於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右前輪、右緩衝裝置、左緩衝裝置及左前輪排列於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且於右前輪與左 前輪之間不存在連桿機構。因此,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之右前輪與左前輪之間隔係小於連桿機構配置於右前輪與左前輪之間之車輛之右前輪與左前輪之間隔。藉此,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具有如下傾向:與連桿機構配置於右前輪與左前輪之間之車輛相比,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與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之差變小。
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車輛係具備上述之構成及特性。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車輛係採用作動不同之3種刹車系統。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用於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且作動與先前所採用之3種刹車系統不同之刹車系統。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備作動與先前所採用之3種刹車系統不同之刹車系統、以及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之構成。
(1)一種刹車系統,其係可用於如下車輛者,該車輛包括:車體框架;右前輪及左前輪,其等係於自前方觀察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車輛時,排列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中央後輪,其係設置於比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更位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後方,且自前方觀察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車輛時,配置在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之間;右緩衝裝置,其係於下部支持上述右前輪,且緩衝上述右前輪 相對於上部之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之位移;左緩衝裝置,其係於下部支持上述左前輪,且緩衝上述左前輪相對於上部之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之位移;及連桿機構,其係於自前方觀察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車輛時,設置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比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更上方,可旋轉地支持上述右緩衝裝置之上部及上述左緩衝裝置之上部,且至少一部分可繞延伸至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前方且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之旋轉軸線旋轉地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上述刹車系統包括:右前刹車,其係設置於上述右前輪,且產生上述右前輪之制動力;左前刹車,其係設置於上述左前輪,且產生上述左前輪之制動力;中央後刹車,其係設置於上述中央後輪,且產生上述中央後輪之制動力;輸入構件,其係於初始狀態至最大操作狀態之間可供駕駛者進行操作,將上述右前刹車、上述左前刹車及上述中央後刹車作動;及刹車作動裝置,其係於至少使上述車體框架朝向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之回旋過程中,包含如下態樣:當上述輸入構件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第1操作量時,使中央後刹車開始作動,當上述輸入構件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大於上述第1操作量之第2操作量時,使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前輪之上述右前刹車及上述左前刹車中之一者開始作動,當上述輸入構件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等於上述第2操作量 或大於上述第2操作量之第3操作量時,使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之前輪之上述右前刹車及上述左前刹車中之另一者開始作動,當將上述初始狀態至上述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操作量進行3等分,定義為將上述右前刹車之制動力、上述左前刹車之制動力及上述中央後刹車之制動力相加所得之制動力較小之低制動力區域、將上述右前刹車之制動力、上述左前刹車之制動力及上述中央後刹車之制動力相加所得之制動力為中間程度之中制動力區域、及將上述右前刹車之制動力、上述左前刹車之制動力及上述中央後刹車之制動力相加所得之制動力較大之高制動力區域之3個區域之情形時,上述第1操作量、上述第2操作量及上述第3操作量均包含於上述3個區域中之上述低制動力區域。
根據(1)之構成,刹車系統係包括右前刹車、左前刹車、中央後刹車、輸入裝置及藉由輸入裝置之操作而使上述3個刹車作動之刹車作動裝置。因此,刹車系統係可用於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
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係於使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具有以下之特性。
於使車體框架朝向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右前輪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且左前輪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於使車體框架朝向左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左前輪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且右前輪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
再者,所謂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前輪之上述右前刹車及上述左前刹車中之一者係指右前刹車與左前刹車中之一者,且設置於回旋時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前輪之刹車。
由於使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因此,具有回旋過程中成為內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基本上變得大於成為外輪之 前輪所受到之負荷之傾向。並且,具備一個中央後輪之車輛係與具備左後輪及右後輪之車輛相比,具有前輪所受到之負荷相對地大於後輪所受到之負荷之傾向。因此,具有回旋過程中成為內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基本上變得更大於成為外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之傾向。
本案發明者係考量該具有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之特性,進行了刹車系統之研究。而且,研究了於至少使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調整車輛之速度之騎手之輸入構件之操作與右前刹車、左前刹車及中央後刹車之作動之關係。其結果,首先,發現於回旋過程中,使中央後輪產生較小之制動力之機會多於使內輪及外輪產生制動力。進而發現於必須調整速度之情形時,除了中央後輪之制動力以外,使內輪及外輪產生制動力之機會亦較多。並且,發現使中央後輪、內輪及外輪之3個車輪全部產生制動力之機會多於僅對中央後輪施加制動力。因而,本案發明者設計出顧及該騎手之輸入構件之操作與右前刹車、左前刹車及中央後刹車之作動之關係之刹車系統。
根據(1)之構成,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以如下之態樣根據輸入構件之操作,使中央後刹車、右前刹車及左前刹車作動。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輸入構件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第1操作量時,使中央後刹車開始作動。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輸入構件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大於第1操作量之第2操作量時,使設置於右前刹車及左前刹車中之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前輪之前刹車開始作動。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輸入構件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等於第2操作量或大於第2操作量之第3操作量時,使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之前輪之前刹車開始作動。
刹車作動裝置包括如下態樣:於將初始狀態至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操作量進行3等分,且定義為低制動力區域、中制動力區域、及 高制動力區域之3個區域之情形時,第1操作量、第2操作量及第3操作量均包含於該等3個區域中之低制動力區域。
再者,低制動力區域係初始狀態至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操作量進行3等分所得之將右前刹車之制動力、左前刹車之制動力及中央後刹車之制動力相加所得之制動力較小之區域。中制動力區域係初始狀態至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操作量進行3等分所得之將右前刹車之制動力、左前刹車之制動力及中央後刹車之制動力相加所得之制動力為中間程度之區域。高制動力區域係初始狀態至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操作量進行3等分所得之將右前刹車之制動力、左前刹車之制動力及中央後刹車之制動力相加所得之制動力較大之區域。
進而換言之,將自初始狀態變化至最大操作狀態為止之操作量劃分為3個區域。將該等3個區域定義為3個車輪之制動力之合計最小之低制動力區域、3個車輪之制動力之合計最大之高制動力區域、及處於低制動力區域與高制動力區域之中間之中制動力區域。於如此地定義之情形時,以大於第1操作量及第2操作量之第3操作量包含於3個車輪之制動力之合計最小之低制動力區域之方式,構成刹車作動裝置。
因而,提供了一種可用於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且作動與先前所採用之3個刹車系統不同之刹車系統。
本發明較佳為採用以下之構成。
(2)一種刹車系統,其中上述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上述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包含僅使上述中央後刹車作動之上述第1操作量至上述第2操作量之間之操作量之變化量變得小於上述低制動力區域之一半之態樣。
根據(2)之構成,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以如下之態樣根據輸入構件之操作,使中央後刹車、右前刹車及左前刹車作動。刹車作動裝置係包含僅使中央後刹車作動之第1操作量至第2操作量之間之操作量之變化量變得小於低制動力區域之一半之態樣。因而,提供了一種可用於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且作動與先前所採用之3個刹車系統不同之刹車系統。
本發明較佳為採用以下之構成。
(3)一種刹車系統,其中上述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上述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包含僅使上述中央後刹車作動之上述第1操作量與上述第2操作量之間之上述中央後輪之最大制動力變得小於上述初始狀態與上述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上述中央後輪之最大制動力之1/3之態樣。
根據(3)之構成,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以如下之態樣根據輸入構件之操作,使中央後刹車、右前刹車及左前刹車作動。刹車作動裝置係包含僅使中央後刹車作動之第1操作量與第2操作量之間之中央後輪之最大制動力變得小於初始狀態與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中央後輪之最大制動力之1/3之態樣。因而,提供了一種可用於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且作動與先前所採用之3個刹車系統不同之刹車系統。
本發明較佳為採用以下之構成。
(4)一種刹車系統,其中上述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上述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包 含如下態樣:當上述輸入構件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等於或大於上述第3操作量之第4操作量時,成為上述外輪之前輪之制動力及成為上述內輪之前輪之制動力之合計之制動力變得大於上述中央後輪之制動力之一半之制動力。
根據(4)之構成,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以如下之態樣根據輸入構件之操作,使中央後刹車、右前刹車及左前刹車作動。刹車作動裝置係包含當輸入構件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等於第3操作量或大於第3操作量之第4操作量時,成為外輪之前輪之制動力及成為內輪之前輪之制動力之合計之制動力變得大於中央後輪之制動力之一半之制動力之態樣。因而,提供了一種可用於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且作動與先前所採用之3個刹車系統不同之刹車系統。
本發明較佳為採用以下之構成。
(5)一種刹車系統,其中上述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上述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包含上述輸入構件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等於或大於上述第4操作量之第5操作量時,成為上述外輪之前輪之制動力及成為上述內輪之前輪之制動力之合計之制動力變得大於上述中央後輪之制動力之態樣。
根據(5)之構成,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以如下之態樣根據輸入構件之操作,使中央後刹車、右前刹車及左前刹車作動。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輸入構件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等於第4操作量或大於第4操作量之第5操作量時,包含成為外輪之前輪之制動力及成為內輪之前輪之制動力之合計之制動力變得大於中央後輪之制動力之態樣。因而,提供了一種可用於具備可傾 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且作動與先前所採用之3個刹車系統不同之刹車系統。
本發明較佳為採用以下之構成。
(6)一種車輛,其係具備上述(1)至(5)任一項之刹車系統。
根據(6)之構成,提供了一種回旋過程中內輪之負荷變大之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1個後輪及作動與先前所採用之3個刹車系統不同之刹車系統之車輛。
本發明較佳為採用以下之構成。
(7)一種車輛,其中上述右緩衝裝置包含可於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延伸之伸縮方向上伸縮之右伸縮元件,使上述右前輪於上述右伸縮元件之伸縮方向上位移,且上述左緩衝裝置包含可於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延伸之伸縮方向上伸縮之左伸縮元件,使上述左前輪於上述左伸縮元件之伸縮方向上位移。
根據(7)之構成,右緩衝裝置及左緩衝裝置使右前輪及左前輪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位移量大於先前所採用之連桿式緩衝裝置使右前輪及左前輪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位移量。因而,具備(7)之構成之車輛相較具備連桿式緩衝裝置之先前之車輛,車輛之姿勢變化變大。具備(7)之構成之車輛因車輛之姿勢變化,而具有回旋過程中成為內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與成為外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相比基本上變得更大之傾向。(1)至(5)中任一項之刹車系統可用於如此之具備前輪之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位移量較大之伸縮式緩衝裝置、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根據(7)之構成,可提供一種回旋過程中內輪之負荷變大之具有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1個後輪、及作動與先前所採用之3個刹車系統不同之刹車系統之車輛。
本發明較佳為採用以下之構成。
(8)一種車輛,其中上述連桿機構係於自前方觀察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上述車輛時,設置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比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更上方,且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設置為於自前方觀察上述右緩衝裝置及上述左緩衝裝置相對於上述連桿機構旋轉程度最大之狀態之車輛時,與上述中央後輪重合之態樣。
根據(8)之構成,右前輪及左前輪之間隔變小。因此,內輪之回旋半徑與外輪之回旋半徑之差亦變小。又,可藉由使回旋半徑之差變小,而減小回旋過程中成為內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與成為外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之差。(1)至(5)中任一項之刹車系統可用於如此之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1個後輪、間隔較小之右前輪及左前輪之車輛。尤其,較佳為採用(4)或(5)之刹車系統。根據(8)之構成,可提供一種回旋過程中內輪之負荷變大之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1個後輪、間隔較小之右前輪及左前輪、以及作動與先前所採用之3個刹車系統不同之刹車系統之車輛。
本發明較佳為採用以下之構成。
(9)一種車輛,其包含第2刹車系統,該第2刹車系統包括:第2輸入構件,其係與上述輸入構件不同;及第2刹車作動裝置,其係於至少使上述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藉由上述第2輸入構件之操作而使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之前輪之上述前刹車及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前輪之上述前刹車同時地作動。
根據(9)之構成,上述車輛係包含第2刹車系統者,該第2刹車系統包括第2刹車作動裝置,該第2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車體框架朝 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藉由與上述輸入構件不同之第2輸入構件之操作而使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之前輪之前刹車及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前輪之前刹車同時地作動。因此,可提供一種回旋過程中內輪之負荷變大之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1個後輪、間隔較小之右前輪及左前輪、以及作動不同之2種刹車系統之車輛。
本發明較佳為採用以下之構成。
(10)一種車輛,其中上述第2刹車作動裝置係利用上述刹車作動裝置之至少一部分,使上述右前刹車及上述左前刹車作動。
根據(10)之構成,第2刹車作動裝置係利用上述刹車作動裝置之至少一部分,因此,可將系統構成簡化。
53a‧‧‧旋轉軸
53b‧‧‧第5作動部
53c‧‧‧第4作動部
53d‧‧‧第6作動部
54‧‧‧連接構件
57‧‧‧彈簧
63a‧‧‧旋轉軸
63b‧‧‧第1作動部
63c‧‧‧第2作動部
70‧‧‧第3作動部
1001‧‧‧車輛
1002‧‧‧車輛本體部
1003‧‧‧前輪
1004‧‧‧中央後輪
1005‧‧‧連桿機構
1006‧‧‧轉向力傳送機構
1007‧‧‧轉向機構
1007l‧‧‧左握把
1007r‧‧‧右握把
1021‧‧‧車體框架
1022‧‧‧車體外殼
1023‧‧‧車把
1024‧‧‧座部
1025‧‧‧動力單元
1025A‧‧‧後輪用緩衝裝置
1028‧‧‧轉向構件
1031‧‧‧左前輪
1032‧‧‧右前輪
1033‧‧‧左緩衝器
1033a‧‧‧左下部(左外元件)
1033b‧‧‧左上部(左內元件)
1034‧‧‧右緩衝器
1034a‧‧‧右下部(右外元件)
1034b‧‧‧右上部(右內元件)
1051‧‧‧上橫向構件
1052‧‧‧下橫向構件
1053‧‧‧左側構件
1053A‧‧‧左側構件支持部
1054‧‧‧右側構件
1054A‧‧‧右側構件支持部
1060‧‧‧轉向軸
1067‧‧‧拉桿
1071‧‧‧左前刹車
1072‧‧‧右前刹車
1073‧‧‧中央後刹車
1081‧‧‧左車輪速感測器
1082‧‧‧右車輪速感測器
1211‧‧‧頭管
1212‧‧‧下框架
1213‧‧‧後框架
1214‧‧‧底框架
1221‧‧‧前外殼
1223‧‧‧一對前擋泥板
1224‧‧‧後擋泥板
1225‧‧‧護腿板
1226‧‧‧中心外殼
1227‧‧‧左前擋泥板
1228‧‧‧右前擋泥板
1314‧‧‧左車輪軸
1317‧‧‧左托架
1324‧‧‧右車輪軸
1327‧‧‧右托架
1331‧‧‧左後伸縮元件
1331a‧‧‧左後外構件(左後外部)
1331b‧‧‧左後內構件
1331c‧‧‧左後外本體部(左後外部)
1331d‧‧‧左後上支持部
1331e‧‧‧左後下支持部
1331f‧‧‧卡箝支持部
1332‧‧‧左前伸縮元件
1332a‧‧‧左前外構件(左前外部)
1332b‧‧‧左前內構件(左前內部)
1332c‧‧‧左前外本體部
1332d‧‧‧左前上支持部
1332e‧‧‧左前下支持部
1333‧‧‧左車輪軸支持部
1335‧‧‧虛擬線
1336‧‧‧左區域
1341‧‧‧右後伸縮元件
1341a‧‧‧右後外構件
1341b‧‧‧右後內構件
1341c‧‧‧右後外本體部(右後外部)
1341d‧‧‧右後上支持部
1341e‧‧‧右後下支持部
1341f‧‧‧卡箝支持部
1342‧‧‧右前伸縮元件
1342a‧‧‧右前外構件
1342b‧‧‧右前內構件
1342c‧‧‧右前外本體部
1342d‧‧‧右前上支持部
1342e‧‧‧右前下支持部
1343‧‧‧右車輪軸支持部
1345‧‧‧虛擬線
1346‧‧‧右區域
1351‧‧‧左上連結部(外連結部)
1351a‧‧‧左上連結構件
1352‧‧‧左下連結部(外連結部)
1352a‧‧‧左下連結構件
1353‧‧‧右上連結部(外連結部)
1353a‧‧‧右上連結構件
1354‧‧‧右下連結部(外連結部)
1354a‧‧‧右下連結構件
1361、1362‧‧‧階部
1512‧‧‧板狀構件
1522‧‧‧一對板狀構件
1523‧‧‧連結部
1701、1702‧‧‧刹車系統
1704‧‧‧前刹車軟管
1711‧‧‧左刹車圓盤
1712‧‧‧左卡箝
1714‧‧‧左刹車軟管
1721‧‧‧右刹車圓盤
1722‧‧‧右卡箝
1724‧‧‧右刹車軟管
1731‧‧‧中央後刹車圓盤
1732‧‧‧中央後卡箝
1734‧‧‧後刹車軟管
1751‧‧‧輸入構件
1752‧‧‧輸入構件
1753a‧‧‧操作力產生機構
1753b‧‧‧操作力傳送
1753c‧‧‧時序變更機構
1753l‧‧‧後主缸
1753r‧‧‧前主缸
1754‧‧‧刹車作動裝置
1755‧‧‧液壓控制單元
1755a‧‧‧電子控制單元
1755b‧‧‧液壓單元
1755b1‧‧‧馬達
1755b2‧‧‧緩衝腔室
1755b3‧‧‧電磁閥
1755b4‧‧‧節流閥
1756‧‧‧刹車作動裝置
1811‧‧‧左感測器圓盤
1812‧‧‧左檢測部
1813‧‧‧左感測器線
1814‧‧‧左感測器撐桿
1821‧‧‧右感測器圓盤
1822‧‧‧右檢測部
1823‧‧‧右感測器線
1824‧‧‧右感測器撐桿
1831‧‧‧後感測器圓盤
1832‧‧‧後檢測部
1833‧‧‧後感測器線
5010bw、5010fwa、5010fwb、5020、5030‧‧‧制動力
5011‧‧‧第1操作量
5012a(5012b)‧‧‧第2操作量
5013a(5013b)‧‧‧第3操作量
5014a(5014b)‧‧‧第4操作量
5015b‧‧‧第2操作量
B‧‧‧車輛之後方向
C、D、E、F、G、H‧‧‧支持部
D‧‧‧車輛之下方向
F‧‧‧車輛之前方向
FB‧‧‧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後方向
FCBW‧‧‧中央後輪之制動力
FD‧‧‧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下方向
FF‧‧‧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前方向
FL‧‧‧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左方向
FLFW‧‧‧左制動力
FR‧‧‧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右方向
FRFW‧‧‧右制動力
FU‧‧‧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上方向
HBFR‧‧‧高制動力區域
L‧‧‧車輛之左方向
LBFR‧‧‧低制動力區域
12‧‧‧左前插入長度
14‧‧‧右前插入長度
MBFR‧‧‧中制動力區域
R‧‧‧車輛之右方向
U‧‧‧車輛之上方向
Y1‧‧‧左中心軸
Y2‧‧‧右中心軸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車輛之整體側視圖。
圖2係圖1之車輛之前部之前視圖。
圖3係圖1之車輛之前部之俯視圖。
圖4係使圖1之車輛轉向之狀態之車輛前部之俯視圖。
圖5係使圖1之車輛傾斜之狀態之車輛前部之前視圖。
圖6係使圖1之車輛轉向且傾斜之狀態之車輛前部之前視圖。
圖7係圖1之車輛之左緩衝器之側視圖。
圖8A(a)、(b)係表示自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觀察所得之車輛與車輪之前後方向之位置之說明圖。
圖8B(b)、(c)係表示自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觀察所得之車輛與車輪之前後方向之位置之說明圖。
圖9係表示圖8A及圖8B之刹車系統之實施形態之一例(第1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圖10係表示圖8A及圖8B之刹車系統之變化例(第2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圖11係表示圖8A及圖8B之刹車系統之變化例(第3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圖12係表示圖8A及圖8B之刹車系統之變化例(第4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圖13係表示圖8A及圖8B之刹車系統之變化例(第5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圖14係表示圖8A及圖8B之刹車作動裝置之變化例(第6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圖15係表示圖8A及圖8B之液壓單元之實施形態之一例(第1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圖16係表示圖8A及圖8B之刹車系統之變化例(第7實施形態)之說明圖。
圖17係表示圖16之刹車系統之作動狀況之圖表。
以下,基於較佳之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說明本發明。
<對於方向之定義>
以下,圖中之箭頭F係表示車輛之前方向,箭頭B係表示車輛之後方向。箭頭U係表示車輛之上方向,箭頭D係表示車輛之下方向。箭頭R係表示車輛之右方向,箭頭L係表示車輛之左方向。再者,車輛係使車體框架相對於鉛垂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因而,所謂車輛之方向係另外地定為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方向。圖中之箭頭FF係表示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前方向,箭頭FB係表示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後方向。箭頭FU係表示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上方向,箭頭FD 係表示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下方向。箭頭FR係表示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右方向,箭頭FL係表示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左方向。於說明書中,所謂車輛之前後方向、車輛之上下方向、及車輛之左右方向係自駕駛車輛之騎乘者觀察所得之前後、左右、及上下之方向,且係以車輛為基準之方向。又,於說明書中,所謂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及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係自駕駛車輛之騎乘者觀察所得之前後、左右、及上下之方向,且係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方向。所謂車寬方向中央係指車輛之左右方向之車寬之中央。換言之,所謂車寬方向中央係指車輛之左右方向中央。又,於說明書中,所謂直立狀態係表示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與鉛垂一致之狀態。於該狀態下,車輛之方向與車體框架之方向一致。再者,於使車體框架相對於鉛垂朝向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車輛之左右方向與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不一致。又,車輛之上下方向與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亦不一致。然而,車輛之前後方向與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一致。
<第1實施形態>
以下,一面參照圖1至圖7,一面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之車輛之第1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係例示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前輪之三輪車輛(以下,稱為車輛)中所裝載之刹車系統。
<第1實施形態之整體構成>
圖1係表示自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之左方觀察車輛所得之整體側視圖。
如圖1所示,車輛1001係包含車輛本體部1002。車輛1001係包含左右一對前輪1003。車輛1001係包含中央後輪1004。車輛1001係包含轉向機構1007。車輛1001係包含連桿機構1005。車輛本體部1002係包括車體框架1021、車體外殼1022、座部1024、及動力單元1025。
車體框架1021係具有頭管1211、下框架1212、底框架1214、及後框架1213。於圖1中,以虛線表示車體框架1021中之隱藏於車體外殼1022中之部分。車體框架1021係支持動力單元1025或座部1024等。車體框架1021係直接地或介隔托架等間接地支持動力單元1025或座部1024等。動力單元1025具有引擎或電動馬達等驅動源、及變速箱裝置等。又,於動力單元1025,支持著中央後輪1004。驅動源之驅動力係經由變速箱裝置傳送至中央後輪1004。進而,動力單元1025係可擺動地支持於車體框架1021。動力單元1025之前部係可擺動地支持於車體框架1021。動力單元1025係介隔後輪用緩衝裝置1025A支持於車體框架1021。動力單元1025之後部係介隔後輪用緩衝裝置1025A支持於車體框架1021。藉由該構成,中央後輪1004構成為可在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位移。
頭管1211係配置於車輛1001之前部。於頭管1211,將轉向機構1007之轉向軸1060可旋轉地支持。頭管1211係自車輛之左右方向觀察車體框架時,其上部位於比其下部更後方。頭管1211之旋轉軸線係相對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傾斜地配置。頭管1211之旋轉軸線係延伸至車體框架之上方且後方。於頭管1211之周圍,配置有轉向機構1007及連桿機構1005。頭管1211係支持連桿機構1005。頭管1211係可旋轉地支持連桿機構1005之至少一部分。頭管1211係可圍繞延伸至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且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之旋轉軸線旋轉地支持連桿機構1005之至少一部分。
下框架1212係連接於頭管1211。下框架1212係配置於比頭管1211更後方,且沿著車輛之上下方向延伸。於下框架1212之下部,連接有底框架1214。底框架1214係自下框架1212之下部朝向後方延伸。於底框架1214之後方,後框架1213朝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後框架1213係支持座部1024、動力單元1025、及尾燈等。
車體框架1021係被車體外殼1022所覆蓋。車體外殼1022具有前外殼1221、左右一對前擋泥板1223、護腿板1225、中心外殼1226、及後擋泥板1224。車體外殼1022係將左右一對前輪1003、車體框架1021、及連桿機構1005等裝載於車輛之車體零件之至少一部分覆蓋之車體零件。
前外殼1221係位於比座部1024更前方。前外殼1221係將轉向機構1007及連桿機構1005之至少一部分覆蓋。將騎乘者之腳之至少一部分自前方覆蓋之護腿板1225係配置於比左右一對前輪1003更後方且比座部1024更前方。中心外殼1226係以將後框架1213之周圍覆蓋之方式配置。中心外殼1226係以將後框架1213之上部覆蓋之方式配置。中心外殼1226係以將後框架1213之左右側部覆蓋之方式配置。
左右一對前擋泥板1223之至少一部分係分別配置於前外殼1221之下方。左右一對前擋泥板1223之至少一部分係分別配置於左右一對前輪1003之上方。後擋泥板1224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中央後輪1004之上方。
左右一對前輪1003之至少一部分係以直立狀態配置於頭管1211之下方。左右一對前輪1003之至少一部分係以直立狀態配置於前外殼1221之下方。中央後輪1004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中心外殼1226或座部1024之下方。中央後輪1004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後擋泥板1224之下方。
<轉向機構>
圖2係自正面觀察圖1之車輛1001之前部所得之前視圖。圖2係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為直立狀態之車輛1001所得之圖。圖3係自上方觀察圖1之車輛1001之前部所得之俯視圖。圖3係自上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為直立狀態之車輛1001所得之圖。於圖2及圖3中,以穿透車體外殼1022之狀態進行圖示。
如圖2及圖3所示,轉向機構1007係包含轉向力傳送機構1006、左緩衝器1033、右緩衝器1034、及左右一對前輪1003。
左右一對前輪1003係包含左前輪1031及右前輪1032。左前輪1031係配置於作為車體框架1021之一部分之下框架1212之車體框架1021之左右方向之左方。右前輪1032係配置於作為車體框架1021之一部分之下框架1212之車體框架1021之左右方向之右方。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為直立狀態之車輛1001時,左前輪1031及右前輪1032於車體框架1021之左右方向上排列地配置。又,於左前輪1031之上方,配置有左前擋泥板1227。於右前輪1032之上方,配置有右前擋泥板1228。左前輪1031係支持於左緩衝器1033。右前輪1032係支持於右緩衝器1034。
左緩衝器1033係所謂之伸縮式緩衝器,且使所支持之左前輪1031自路面所受之負荷造成之振動衰減。左緩衝器1033具有左下部1033a(左外元件)及左上部1033b(左內元件)。左緩衝器1033具有左側構件支持部1053A。左前輪1031係支持於左下部1033a。左下部1033a係於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上延伸,且於其下端支持左車輪軸1314。左車輪軸1314係支持左前輪1031。左上部1033b係於其一部分插入至左下部1033a之狀態下,配置於左下部1033a之上方。左緩衝器1033係左上部1033b於左下部1033a所延伸之方向上,可藉由對於左下部1033a相對移動而伸縮。左上部1033b之上部係固定於左托架1317。左側構件支持部1053A之下部係固定於左托架1317。再者,左下部1033a所延伸之方向係左緩衝器1033之伸縮方向。
左下部1033a及左上部1033b係包含2個伸縮元件。該2個伸縮元件係前後地排列配置。該2個伸縮元件係相互地連結。因此,左下部1033a無法相對於左上部1033b圍繞與伸縮元件之伸縮方向平行之軸線相對旋轉。
右緩衝器1034係所謂伸縮式緩衝器,且使所支持之右前輪1032自路面所受之負荷造成之振動衰減。右緩衝器1034具有右下部1034a(右外元件)及右上部1034b(右內元件)。右緩衝器1034具有右側構件支持部1054A。右前輪1032係支持於右下部1034a。右下部1034a係於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上延伸,且於其下端支持右車輪軸1324。右車輪軸1324係支持右前輪1032。右上部1034b係於其一部分插入至右下部1034a之狀態下,配置於右下部1034a之上方。右緩衝器1034係右上部1034b於右下部1034a所延伸之方向上,可藉由對於右下部1034a相對移動而伸縮。右上部1034b之上部係固定於右托架1327。右側構件支持部1054A之下部係固定於右托架1327。再者,右下部1034a所延伸之方向係右緩衝器1034之伸縮方向。
右下部1034a及右上部1034b係包含2個伸縮元件。該2個伸縮元件係前後地排列配置。該2個伸縮元件係相互地連結。因此,右下部1034a無法相對於右上部1034b圍繞與伸縮元件之伸縮方向平行之軸線相對旋轉。
於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為直立狀態之車輛1001時,轉向力傳送機構1006係配置於比左前輪1031及右前輪1032更上方。轉向力傳送機構1006具備轉向構件1028,作為將騎乘者之轉向力輸入之構件。轉向構件1028係包含轉向軸1060、及與轉向軸1060之上部連結之車把1023。轉向軸1060係其一部分可旋轉地支持於頭管1211。轉向軸1060係其上部位於比其下部更於車體框架1021之後方。轉向軸1060之旋轉軸線係延伸至車體框架1021之後方且上方。轉向軸1060係與騎乘者對車把1023之操作連動地旋轉。
轉向力傳送機構1006具有轉向構件1028、拉桿1067、左托架1317及右托架1327。轉向力傳送機構1006係將騎乘者操作車把1023之轉向力傳送至左托架1317及右托架1327。
<連桿機構>
本例係採用平行四節連桿(亦稱為平行四邊形連桿)方式之連桿機構1005。
連桿機構1005係於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為直立狀態之車輛1001時,配置於比車把1023更下方。連桿機構1005係支持於車體框架1021之頭管1211。連桿機構1005係包含上橫向構件1051、下橫向構件1052、左側構件1053、及右側構件1054。
上橫向構件1051係包含配置於頭管1211之前方且於車寬方向上延伸之板狀構件1512。板狀構件1512之中間部係藉由支持部C而支持於頭管1211。支持部C係設置於頭管1211之凸座部。上橫向構件1051係相對於頭管1211,可圍繞在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中間上軸線進行旋轉。上橫向構件1051係相對於車體框架1021,可圍繞在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中間上軸線進行旋轉。上橫向構件1051係相對於車體框架1021,可圍繞延伸至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且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之中間上軸線進行旋轉。
上橫向構件1051之左端係藉由支持部D而支持於左側構件1053。支持部D係設置於左側構件1053之凸座部。上橫向構件1051係相對於左側構件1053,可圍繞在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左上軸線進行旋轉。上橫向構件1051之右端係藉由支持部E而支持於右側構件1054。支持部E係設置於右側構件1054之凸座部。上橫向構件1051係相對於右側構件1054,可圍繞在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右上軸線進行旋轉。中間上軸線、左上軸線、及右上軸線係相互地平行。中間上軸線、左上軸線、及右上軸線係延伸至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且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之上方。
下橫向構件1052之中間部係藉由支持部F而支持於頭管1211。支持部F係形成於頭管1211之凸座部。下橫向構件1052係相對於頭管 1211,可圍繞在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中間下軸線進行旋轉。下橫向構件1052係相對於車體框架1021,可圍繞在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中間下軸線進行旋轉。下橫向構件1052係相對於車體框架1021,可圍繞延伸至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且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之中間上軸線進行旋轉。於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車輛時,在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下橫向構件1052配置於比上橫向構件1051更下方。下橫向構件1052具有與上橫向構件1051大致相同之車寬方向之長度。下橫向構件1052係與上橫向構件1051平行地配置。
下橫向構件1052係包含在車輛1001之左右方向上延伸之一對板狀構件1522、1522。一對板狀構件1522、1522係於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上,配置在頭管1211之前方及後方。一對板狀構件1522、1522彼此係藉由連結部1523而一體地連結。再者,連結部1523可與一對板狀構件1522、1522一體或不同體。下橫向構件1052之左端係藉由支持部G而支持於左側構件1053。支持部G係設置於左側構件1053之凸座部。下橫向構件1052係相對於左側構件1053,可圍繞在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左下軸線進行旋轉。下橫向構件1052之右端係藉由支持部H而支持於右側構件1054。支持部H係設置於右側構件1054之凸座部。下橫向構件1052係相對於右側構件1054,可圍繞在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右下軸線進行旋轉。中間下軸線、左下軸線、及右下軸線係相互地平行。中間下軸線、左下軸線、及右下軸線係延伸至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且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之上方。
連桿機構1005之至少一部分係可圍繞在車輛1001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中間軸線進行旋轉。連桿機構1005之至少一部分係可圍繞延伸至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且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之上方 之中間軸線(旋轉軸線)進行旋轉。中間軸線(旋轉軸線)係相對於水平而傾斜。中間軸線(旋轉軸線)係相對於水平延伸至前方且上方。
左側構件1053係配置於頭管1211之左方。左側構件1053係設置於比左前輪1031及左緩衝器1033更上方。左側構件1053係於其內周可旋轉地支持左側構件支持部1053A。左緩衝器1033可相對於左側構件1053以左中心軸Y1為中心進行旋轉。左中心軸Y1係與頭管1211之旋轉軸線平行地設置。
右側構件1054係配置於頭管1211之右方。右側構件1054係設置於比右前輪1032及右緩衝器1034更上方。右側構件1054係於其內周可旋轉地支持右側構件支持部1054A。右緩衝器1034可相對於右側構件1054以右中心軸Y2為中心進行旋轉。右中心軸Y2係與頭管1211之旋轉軸線平行地設置。
如此般,上橫向構件1051、下橫向構件1052、左側構件1053、及右側構件1054係以上橫向構件1051與下橫向構件1052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且左側構件1053與右側構件1054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之方式得到支持。
<轉向動作>
圖4係用以說明車輛1之轉向動作之圖,且係使車輛1001轉向之狀態之車輛前部之俯視圖。圖4係自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之上方觀察在車體框架1021為直立狀態下使左右一對前輪1003轉向時之車輛所得之圖。
如圖4所示,若將車把1023轉動,則轉向機構1007之轉向力傳送機構1006動作,進行轉向動作。
例如,若轉向軸1060於圖4之箭頭T之方向上旋轉,則拉桿1067移動至左後方。隨著拉桿1067朝向左後方移動,左托架1317及右托架1327於箭頭T之方向上旋轉。若左托架1317及右托架1327於箭頭T之 方向上旋轉,則左前輪1031以左中心軸Y1(參照圖2)為中心進行旋轉,且右前輪1032以右中心軸Y2(參照圖2)為中心進行旋轉。
<傾斜動作>
圖5係用以說明車輛1001之傾斜動作之圖,且係使車輛1001傾斜之狀態之車輛前部之前視圖。圖5係自車輛1001之前後方向(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朝向左方向傾斜之狀態之車輛1001所得之圖。
連桿機構1005係若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為直立狀態之車輛1001,則呈現長方形。連桿機構1005係若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朝向左方向傾斜之狀態之車輛,則呈現平行四邊形。連桿機構1005之變形與車體框架1021之朝向左右方向之傾斜連動。所謂連桿機構1005之作動係指連桿機構1005中之用以進行傾斜動作之各構件(上橫向構件1051、下橫向構件1052、左側構件1053、及右側構件1054)以各自之支持點為軸進行相對旋轉,從而連桿機構1005之形狀產生變化。
於本例之連桿機構1005中,例如,在車輛1001之直立狀態下,正視下配置為大致長方形狀之上橫向構件1051、下橫向構件1052、左側構件1053及右側構件1054於車輛1001傾斜之狀態下變形為大致平行四邊形。左前輪1031及右前輪1032亦與車體框架1021之傾斜連動地朝向車體框架1021之左右方向傾斜。
例如,若騎乘者使車輛1001朝向左方傾斜,則頭管1211相對於垂直方向朝向左方傾斜。若頭管1211傾斜,則上橫向構件1051以支持部C為中心,相對於頭管1211進行旋轉,且下橫向構件1052以支持部F為中心,相對於頭管1211進行旋轉。如此一來,上橫向構件1051移動至比下橫向構件1052更左方,且左側構件1053及右側構件1054保持著與頭管1211平行之狀態,相對於垂直方向而傾斜。於左側構件1053及右側構件1054傾斜時,左側構件1053及右側構件1054相對於上橫向構 件1051及下橫向構件1052進行旋轉。因此,若使車輛1001傾斜,則隨著左側構件1053及右側構件1054之傾斜,支持於左側構件1053及右側構件1054之左前輪1031及右前輪1032分別相對於垂直方向,保持著與頭管1211平行之狀態而傾斜。
又,拉桿1067係即便車輛1001傾斜,亦保持相對上橫向構件1051與下橫向構件1052平行之姿勢。
如此般,因進行傾斜動作而使左前輪1031及右前輪1032分別傾斜之連桿機構1005係配置於左前輪1031及右前輪1032之上方。即,構成連桿機構1005之上橫向構件1051、下橫向構件1052、左側構件1053及右側構件1054之旋轉軸係配置於比左前輪1031及右前輪1032更上方。
<轉向動作+傾斜動作>
圖6係使車輛1001轉向且傾斜之狀態之車輛前部之前視圖。圖6中表示朝向左側方轉向,且朝向左方傾斜之狀態。圖6係自車輛1001之前後方向(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朝向左方傾斜之狀態下使左右一對前輪1003轉向時之車輛1001所得之圖。於圖6所示之動作時,藉由轉向動作而使左前輪1031及右前輪1032之朝向變更,且藉由傾斜動作而使左前輪1031及右前輪1032與車體框架1021一同地傾斜。於該狀態下,連桿機構1005之上橫向構件1051、下橫向構件1052、左側構件1053及右側構件1054變形為平行四邊形,且拉桿1067移動至朝向左右之任一方轉向之方向(圖6中為左方)且後方。
<緩衝器之結構>
圖7係自圖1之車輛1001之右側方觀察所得之左緩衝器1033之側視圖。圖7係自支持於左緩衝器1033之左前輪1031之旋轉軸線方向觀察所得之左緩衝器1033之側視圖。再者,圖7中圖示了左緩衝器 1033。右緩衝器1034係將省略圖示。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右前輪1032及右緩衝器1034具備左前輪1031及左緩衝器1033之左右對稱之形狀。因此,圖7之符號中補充右前輪1032及右緩衝器1034之符號。以下,參照圖7,亦說明右前輪1032及右緩衝器1034之各部。
如圖7所示,左緩衝器1033具有左下部1033a(左外元件)及左上部1033b(左內元件)。左緩衝器1033具有左側構件支持部1053A。左下部1033a及左上部1033b係包含前後排列地連結之左後伸縮元件1331及左前伸縮元件1332。左緩衝器1033係包含左後伸縮元件1331、左前伸縮元件1332、左側構件支持部1053A、及左托架1317(車體支持部及內連結部)。於左後伸縮元件1331,具有在左中心軸Y1方向上伸縮之伸縮結構。於左後伸縮元件1331,在內部設置有彈簧等彈性構件(省略圖示)及機油等緩衝構件(省略圖示)。左後伸縮元件1331具有吸收因左前輪1031自路面受到之負荷造成之振動或衝擊之阻尼器功能。左前伸縮元件1332係相對於左前輪1031配置在左車輪軸1314之旋轉軸線方向上與左後伸縮元件1331相同之側。左後伸縮元件1331與左前伸縮元件1332係於左前輪1031之右方在車輛1001之直立狀態下,排列地配置在前後方向上。左前伸縮元件1332係配置於左後伸縮元件1331之前方。左前伸縮元件1332具有在左中心軸Y1方向上伸縮之伸縮結構。自左前輪1031之旋轉軸線方向觀察,左後伸縮元件1331之伸縮方向與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伸縮方向平行。左後伸縮元件1331之上部及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上部係藉由左托架1317而連結。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下端部係連結固定於左後伸縮元件1331之下端部附近。左前輪1031之左車輪軸1314係支持於左後伸縮元件1331之下端部中所設置之左車輪軸支持部1333(車輪支持部)。左前輪1031係藉由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排列地配置之左後伸縮元件1331及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2根伸縮元件而支持於左托架1317。因此,左下部1033a無法相對於左上部1033b圍繞與 伸縮元件之伸縮方向平行之軸線相對旋轉。
左托架1317係於自上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為直立狀態之車輛1001時,位於車體外殼1022之前外殼1221之下方。
左前伸縮元件1332係於伸縮方向上,短於左後伸縮元件1331。於比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下端部更下方,配置有支持左車輪軸1314之左車輪軸支持部1333。於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下方,配置有支持左車輪軸1314之左車輪軸支持部1333。左中心軸Y1係位於左後外構件1331a(左後外部)與左前外構件1332a(左前外部)之間。左車輪軸支持部1333係設置於左後伸縮元件1331。左車輪軸支持部1333係設置於左後外構件1331a。再者,可使左後伸縮元件1331與左前伸縮元件1332圍繞左中心軸Y1進行反轉,更換車輛1001之前後方向之位置。
左後伸縮元件1331具有左後內構件1331b(左後內部)、及左後外構件1331a。左後內構件1331b係構成左後伸縮元件1331之上部。左後外構件1331a係構成左後伸縮元件1331之下部。左後內構件1331b係將其下部可相對移動地插入至左後外構件1331a。左前伸縮元件1332係包含左前內構件1332b(左前內部)、及左前外構件1332a。左前內構件1332b係構成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上部。左前外構件1332a係構成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下部。左前內構件1332b係將其下部可相對移動地插入至左前外構件1332a。左後伸縮元件1331係將左後外構件1331a中插入有左後內構件1331b之部分之長度設為左後插入長度11。左前伸縮元件1332係將左前外構件1332a中插入有左前內構件1332b之部分之長度設為左前插入長度12。於最大地拉伸之狀態下,左後伸縮元件1331之左後插入長度11長於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左前插入長度12。
左後伸縮元件1331係於振動或衝擊自左前輪1031進行作用時,左後外構件1331a相對於左後內構件1331b朝向伸縮方向進行相對移動。左前伸縮元件1332係於振動或衝擊自左前輪1031進行作用時,左 前外構件1332a相對於左前內構件1332b朝向伸縮方向進行相對移動。
左後外構件1331a係包含左後外本體部1331c(左後外部)、左後上支持部1331d、左後下支持部1331e、卡箝支持部1331f、及左車輪軸支持部1333。左前外構件1332a(左前外部)係包含左前外本體部1332c、左前上支持部1332d、及左前下支持部1332e。左後外本體部1331c可將左後內構件1331b於伸縮方向插入。左前外本體部1332c可將左前內構件1332b於伸縮方向插入。左後上支持部1331d與左後下支持部1331e係在左後伸縮元件1331之伸縮方向上排列地配置於左後外本體部1331c之前方。左前上支持部1332d與左前下支持部1332e係在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伸縮方向上排列地配置於左前外本體部1332c之後方。卡箝支持部1331f係配置於左後外本體部1331c之後方。左車輪軸支持部1333係設置於左後外本體部1331c之左後伸縮元件1331之伸縮方向之下部。
將左後內構件1331b與左前內構件1332b連結。左後內構件1331b與左前內構件1332b係藉由左托架1317而連結。左後內構件1331b之上端部與左前內構件1332b之上端部係藉由左托架1317而連結。左後外構件1331a與左前外構件1332a係藉由複數個連結部而連結。左後外構件1331a與左前外構件1332a係藉由左上連結部1351(外連結部)與左下連結部1352(外連結部)而連結。左上連結部1351與左下連結部1352係於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伸縮方向上排列地配置。左上連結部1351係設置於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伸縮方向之中間部。左下連結部1352係設置於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伸縮方向之下端部。左車輪軸支持部1333係於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伸縮方向,配置於比左下連結部1352更下方。左上連結部1351係包含左後上支持部1331d、左前上支持部1332d、及左上連結構件1351a。左上連結構件1351a係將左後上支持部1331d與左前上支持部1332d連結。左下連結部1352係包含左後下支持部1331e、 左前下支持部1332e、及左下連結構件1352a。左下連結構件1352a係將左後下支持部1331e與左前下支持部1332e連結。
左前外構件1332a係於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伸縮方向上,短於左後外構件1331a。左前內構件1332b係於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伸縮方向上,短於左後內構件1331b。
參照圖7,亦說明右前輪1032及右緩衝器1034之各部。右緩衝器1034具有右下部1034a(右外元件)及右上部1034b(右內元件)。右緩衝器1034具有右側構件支持部1054A。右下部1034a及右上部1034b係包括前後排列地連結之右後伸縮元件1341及右前伸縮元件1342。右緩衝器1034係包括右後伸縮元件1341、右前伸縮元件1342、右側構件支持部1054A、及右托架1327(車體支持部、內連結部)。右後伸縮元件1341具有於右中心軸Y2方向上伸縮之伸縮結構。於右後伸縮元件1341,在內部設置有彈簧等彈性構件(省略圖示)及機油等緩衝構件(省略圖示)。右後伸縮元件1341具有將因右前輪1032自路面受到之負荷造成之振動或衝擊吸收之阻尼器功能。右前伸縮元件1342係相對於右前輪1032配置在右車輪軸1324之旋轉軸線方向上與右後伸縮元件1341相同之側。右後伸縮元件1341與右前伸縮元件1342係於右前輪1032之右方在車輛1001之直立狀態下,排列地配置於前後方向上。右前伸縮元件1342係配置於右後伸縮元件1341之前方。右前伸縮元件1342具有於右中心軸Y2方向上伸縮之伸縮結構。自右前輪1032之旋轉軸線方向觀察,右後伸縮元件1341之伸縮方向與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伸縮方向平行。右後伸縮元件1341之上部及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上部係藉由右托架1327而連結。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下端部係連結固定於右後伸縮元件1341之下端部附近。右前輪1032之右車輪軸1324係支持於右後伸縮元件1341之下端部中所設置之右車輪軸支持部1343(車輪支持部)。右前輪1032係藉由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排列地配置之右後伸縮 元件1341及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2根伸縮元件而支持於右托架1327。因此,右下部1034a無法相對於右上部1034b圍繞與伸縮元件之伸縮方向平行之軸線進行相對旋轉。
右托架1327係自上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為直立狀態之車輛1001時,位於車體外殼1022之前外殼1221之下方。
右前伸縮元件1342係於伸縮方向上,短於右後伸縮元件1341。 於比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下端部更下方,配置有支持右車輪軸1324之右車輪軸支持部1343。於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下方,配置有支持右車輪軸1324之右車輪軸支持部1343。右中心軸Y2係位於右後外構件1341a(右後外部)與右前外構件1342a(右前外部)之間。右車輪軸支持部1343係設置於右後伸縮元件1341。右車輪軸支持部1343係設置於右後外構件1341a。再者,可使右後伸縮元件1341與右前伸縮元件1342圍繞右中心軸Y2反轉,將車輛1001之前後方向之位置更換。
右後伸縮元件1341具有右後內構件1341b(右後內部)及右後外構件1341a。右後內構件1341b構成右後伸縮元件1341之上部。右後外構件1341a構成右後伸縮元件1341之下部。右後內構件1341b係將其下部可相對移動地插入至右後外構件1341a。右前伸縮元件1342具有右前內構件1342b(右前內部)、及右前外構件1342a。右前內構件1342b構成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上部。右前外構件1342a構成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下部。右前內構件1342b係將其下部可相對移動地插入至右前外構件1342a。右後伸縮元件1341係將右後外構件1341a中插入有右後內構件1341b之部分之長度設為右後插入長度13。右前伸縮元件1342係將右前外構件1342a中插入有右前內構件1342b之部分之長度設為右前插入長度14。於最大地拉伸之狀態下,右後伸縮元件1341之右後插入長度13長於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右前插入長度14。
右後伸縮元件1341係於振動或衝擊自右前輪1032進行作用時, 右後外構件1341a相對於右後內構件1341b朝向伸縮方向相對移動。右前伸縮元件1342係於振動或衝擊自右前輪1032進行作用時,右前外構件1342a相對於右前內構件1342b朝向伸縮方向相對移動。
右後外構件1341a係包括右後外本體部1341c(右後外部)、右後上支持部1341d、右後下支持部1341e、卡箝支持部1341f、及右車輪軸支持部1343。右前外構件1342a(右前外部)係包括右前外本體部1342c、右前上支持部1342d、及右前下支持部1342e。右後外本體部1341c可將右後內構件1341b於伸縮方向插入。右前外本體部1342c可將右前內構件1342b於伸縮方向插入。右後上支持部1341d與右後下支持部1341e係在右後伸縮元件1341之伸縮方向上排列地配置於右後外本體部1341c之前方。右前上支持部1342d與右前下支持部1342e係於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伸縮方向上排列地配置在右前外本體部1342c之後方。卡箝支持部1341f係配置於右後外本體部1341c之後方。右車輪軸支持部1343係設置於右後外本體部1341c之右後伸縮元件1341之伸縮方向之下部。
將右後內構件1341b與右前內構件1342b連結。右後內構件1341b與右前內構件1342b係藉由右托架1327而連結。右後內構件1341b之上端部與右前內構件1342b之上端部係藉由右托架1327而連結。右後外構件1341a與右前外構件1342a係藉由複數個連結部而連結。右後外構件1341a與右前外構件1342a係藉由右上連結部1353(外連結部)與右下連結部1354(外連結部)而連結。右上連結部1353與右下連結部1354係於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伸縮方向上排列地配置。右上連結部1353係設置於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伸縮方向之中間部。右下連結部1354係設置於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伸縮方向之下端部。右車輪軸支持部1343係於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伸縮方向,配置於比右下連結部1354更下方。右上連結部1353係包括右後上支持部1341d、右前上支持部1342d、及右 上連結構件1353a。右上連結構件1353a係將右後上支持部1341d與右前上支持部1342d連結。右下連結部1354係包括右後下支持部1341e、右前下支持部1342e、及右下連結構件1354a。右下連結構件1354a係將右後下支持部1341e與右前下支持部1342e連結。
右前外構件1342a係於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伸縮方向上短於右後外構件1341a。右前內構件1342b係於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伸縮方向上短於右後內構件1341b。
<圓盤刹車>
如圖7所示,左前輪1031具備左前刹車1071。左前刹車1071係產生左前輪1031之制動力。左前刹車1071具有左刹車圓盤1711及左卡箝1712。左刹車圓盤1711係形成為以左車輪軸1314為中心之環狀。左刹車圓盤1711係固定於左前輪1031。左卡箝1712係設置於左緩衝器1033。左卡箝1712係固定於左緩衝器1033之左後伸縮元件1331之下部。左卡箝1712係固定於卡箝支持部1331f。左卡箝1712係配置於左緩衝器1033之左後伸縮元件1331之下部之後方。左刹車軟管1714之一端部係連接於左卡箝1712。左卡箝1712係經由左刹車軟管1714接收液壓。左卡箝1712藉由所接收之液壓而使刹車片移動。刹車片係接觸於左刹車圓盤1711之右側面及左側面。左卡箝1712係利用刹車片夾持左刹車圓盤1711,將左刹車圓盤1711之旋轉制動。
參照圖7,亦對右前輪1032之各部進行說明。右前輪1032具備右前刹車1072。右前刹車1072係產生右前輪1032之制動力。右前刹車1072具有右刹車圓盤1721及右卡箝1722。右刹車圓盤1721係形成為以右車輪軸1324為中心之環狀。右刹車圓盤1721係固定於右前輪1032。右卡箝1722係設置於右緩衝器1034。右卡箝1722係固定於右緩衝器1034之右後伸縮元件1341之下部。右卡箝1722係固定於卡箝支持部1341f。右卡箝1722係配置於右緩衝器1034之右後伸縮元件1341之下 部之後方。右刹車軟管1724之一端部係連接於右卡箝1722。右卡箝1722係經由右刹車軟管1724接收液壓。右卡箝1722係藉由所接收之液壓而使刹車片移動。刹車片係接觸於右刹車圓盤1721之左側面及右側面。右卡箝1722係利用刹車片夾持右刹車圓盤1721,將右刹車圓盤1721之旋轉制動。
<車輪速感測器>
如圖7所示,左車輪速感測器1081(車體零件之一例)具有左感測器圓盤1811及左檢測部1812。左感測器圓盤1811係形成為以左車輪軸1314為中心之環狀。左感測器圓盤1811係形成為比左刹車圓盤1711小之小徑。左感測器圓盤1811係配置於左刹車圓盤1711之內周。左感測器圓盤1811係固定於左前輪1031。左檢測部1812係光學性或磁性地檢測左感測器圓盤1811之旋轉。左檢測部1812產生相應於左感測器圓盤1811之旋轉速度而變化之電子信號。或者,左檢測部1812係相應於左感測器圓盤1811之旋轉速度而使電子信號進行變化。左檢測部1812具備左感測器線1813。左檢測部1812中產生之電子信號或進行變化之電子信號係藉由左感測器線1813而傳送至控制裝置。基於經由左感測器線1813所傳送之左檢測部1812之電子信號,運算左前輪1031之車輪之旋轉速度。
於左車輪軸支持部1333,固定有左感測器撐桿1814。於左感測器撐桿1814,支持著左車輪速感測器1081之左檢測部1812。左感測器撐桿1814具有於車輛1001之行駛時即便左緩衝器1033進行振動,亦可充分地維持左車輪速感測器1081之左檢測部1812之檢測精度之程度之剛性。
自車寬方向中央觀察左前輪1031時,左緩衝器1033具有左後伸縮元件1331、左前伸縮元件1332、左托架1317、及以將左後伸縮元件1331之下端部與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下端部連結之虛擬線1335所劃分 之左區域1336。左車輪速感測器1081之左檢測部1812係配置於左區域1336之外側。左檢測部1812係配置於比左區域1336更下方。左檢測部1812係配置於比左區域1336更前方。左檢測部1812係配置於比左後伸縮元件1331之下端部更上方。
自支持於左車輪軸支持部1333之左前輪1031之旋轉軸線方向觀察,於左後伸縮元件1331與左前伸縮元件1332形成階部1361。於左後外構件1331a(左後外部)與左前外構件1332a(左前外部)形成階部1361。左感測器撐桿1814係配置於階部1361。
自支持於左車輪軸支持部1333之左前輪1031之旋轉軸線方向觀察,左車輪速感測器1081之左檢測部1812係配置於比左卡箝1712更前方。左車輪速感測器1081之左檢測部1812係配置於比左車輪軸1314更前方。左檢測部1812係於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伸縮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左前伸縮元件1332之下方。
<車輪速感測器>
參照圖7,亦對右前輪1032之各部進行說明。右車輪速感測器1082(車體零件之一例)具有右感測器圓盤1821及右檢測部1822。右感測器圓盤1821係形成為以右車輪軸1324為中心之環狀。右感測器圓盤1821係形成為比右刹車圓盤1721小之小徑。右感測器圓盤1821係配置於右刹車圓盤1721之內周。右感測器圓盤1821係固定於右前輪1032。右檢測部1822係光學性或磁性地檢測右感測器圓盤1821之旋轉。右檢測部1822係產生相應於右感測器圓盤1821之旋轉速度而變化之電子信號。或者,右檢測部1822係相應於右感測器圓盤1821之旋轉速度而使電子信號進行變化。右檢測部1822具備右感測器線1823。右檢測部1822中產生之電子信號或進行變化之電子信號係藉由右感測器線1823而傳送至控制裝置。基於經由右感測器線1823所傳送之右檢測部1822之電子信號,運算右前輪1032之車輪之旋轉速度。
於右車輪軸支持部1343,固定有右感測器撐桿1824。於右感測器撐桿1824,支持著右車輪速感測器1082之右檢測部1822。右感測器撐桿1824具有於車輛1001之行駛時即便右緩衝器1034進行振動,亦可充分地維持右車輪速感測器1082之右檢測部1822之檢測精度之程度之剛性。
自車寬方向中央觀察右前輪1032,右緩衝器1034具有右後伸縮元件1341、右前伸縮元件1342、右托架1327、及以將右後伸縮元件1341之下端部與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下端部連結之虛擬線1345所劃分之右區域1346。右車輪速感測器1082之右檢測部1822係配置於右區域1346之外側。右檢測部1822係配置於比右區域1346更下方。右檢測部1822係配置於比右區域1346更前方。右檢測部1822係配置於比右後伸縮元件1341之下端部更上方。
自支持於右車輪軸支持部1343之右前輪1032之旋轉軸線方向觀察,於右後伸縮元件1341與右前伸縮元件1342形成階部1362。於右後外構件1341a(右後外部)與右前外構件1342a(右前外部)形成階部1362。右感測器撐桿1824係配置於階部1362。
自支持於右車輪軸支持部1343之右前輪1032之旋轉軸線方向觀察,右車輪速感測器1082之右檢測部1822係配置於比右卡箝1722更前方。右車輪速感測器1082之右檢測部1822係配置於比右車輪軸1324更前方。右檢測部1822係於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伸縮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右前伸縮元件1342之下方。
<第1實施形態之詳細說明>
圖8A及圖8B係表示自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觀察所得之車輛、及車輪之前後方向之位置之說明圖。以下之說明中為方便起見,而存在將圖8A與圖8B合併地稱為圖8之情形。圖8A所示之(a)係表示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車輛。此時,右前輪、左前輪及中央後輪之各 刹車未進行作動。圖8A與圖8B所示之(b)係使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左方傾斜地回旋之車輛。此時,右前輪及左前輪之各刹車未進行作動,但中央後輪之刹車進行作動。圖8B所示之(c)係使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左方傾斜地回旋之車輛。此時,右前輪及左前輪之各刹車進行作動。再者,為便於圖8之(a)與(b)之比較,又,為便於圖8之(b)與(c)之比較,(b)圖示於圖8A與圖8B之兩者。
圖8(a)係表示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車輛。此時,右前輪、左前輪及中央後輪之各刹車未進行作動。車輛1001具備刹車系統1701。車輛1001具備車體框架1021。車輛1001係具有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為直立狀態之車輛1001時,在車體框架1021之左右方向上排列之右前輪1032及左前輪1031。車輛1001具有中央後輪1004,該中央後輪1004係設置於比右前輪1032及左前輪1031更於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之後方,且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為直立狀態之車輛1001時,配置於右前輪1032及左前輪1031之間。右緩衝器1034係於其下部支持右前輪1032。右緩衝器1034係緩衝右前輪1032對於其上部之在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上之位移。左緩衝器1033係於其下部支持左前輪1031。左緩衝器1033係緩衝左前輪1031對於其上部之在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上之位移。連桿機構1005係於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為直立狀態之車輛時,設置於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上比右前輪1032及左前輪1031更上方。連桿機構1005係可旋轉地支持右緩衝器1034之上部及左緩衝器1033之上部。連桿機構1005係至少其一部分可圍繞延伸至車體框架102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且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之旋轉軸線旋轉地支持於車體框架1021。刹車系統1701包含設置於右前輪1032且產生右前輪1032之制動力之右前刹車1072。刹車系統1701包含設置於左前輪1031且產生左前輪1031之制動力之左前刹車1071。刹車系統1701包括設置於中央後輪1004且產生中央後輪1004之制動力之中 央後刹車1073。刹車系統1701包括駕駛車輛1001之駕駛者可利用手進行操作之輸入構件1752。輸入構件1752係拉桿形狀。刹車系統1701係包含刹車作動裝置1754。刹車作動裝置1754係使右前刹車1072、左前刹車1071及中央後刹車1073作動。輸入構件1752係構成為可供駕駛者於初始狀態至最大操作狀態之間進行操作。藉由輸入構件1752之操作而使右前刹車1072、左前刹車1071及中央後刹車1073進行作動(參照圖8(a))。
刹車作動裝置1754係於至少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左方傾斜地回旋時,藉由輸入構件1752之操作而以如下之態樣進行作動。於輸入構件1752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第1操作量時,使中央後刹車1073開始作動。中央後刹車1073係產生制動力FCBW(參照圖8(b))。於輸入構件1752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大於第1操作量之第2操作量時,使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右前輪1032之右前刹車1072開始作動。右前刹車1072係產生制動力FRFW。於輸入構件1752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等於或大於第2操作量之第3操作量時,使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之左前輪1031之左前刹車1071開始作動。左前刹車1071係產生制動力FLFW。再者,此時,中央後輪1004之制動力FCBW增加(參照圖8(c))。亦可構成為於成為外輪之右前輪1032與成為內輪之左前輪1031,在中央後輪1004產生制動力後,同時地產生制動力之態樣。於該情形時,第2操作量與第3操作量變得相同。將初始狀態至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操作量進行3等分,且定義為低制動力區域LBFR、中制動力區域MBFR及高制動力區域HBFR之3個區域。刹車作動裝置1754包含第1操作量、第2操作量及第3操作量均包含於低制動力區域之態樣。藉由輸入構件1752之操作,成為外輪之右前輪1032及成為內輪之左前輪1031之兩者之制動力之合計即FRFW+FLFW小於中央後輪1004之制動力FCBW(參照圖8(c))。設為該狀態 後,刹車作動裝置1754亦可構成為如下態樣:藉由輸入構件之操作而使成為外輪之右前輪1032及成為內輪之左前輪1031之兩者之制動力之合計即FRFW+FLFW大於中央後輪1004之制動力FCBW。又,亦可構成為作為外輪之右前輪1032之制動力FRFW變得小於作為內輪之左前輪1031之制動力FLFW之態樣。亦可設定為使內輪及外輪中產生之制動力之差變小。於該情形時,制動力之差較佳為較大之制動力之50%以下。再者,圖8之(a)、(b)及(c)係表示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左方傾斜地左回旋之例。於朝向右方傾斜地右回旋之情形時,將成為內輪及外輪之前輪進行置換。將上述說明之右與左、及內與外之稱謂進行置換即可。其他情況基本上相同。
低制動力區域LBFR係初始狀態至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操作量進行3等分所得之將右前刹車1072之制動力、左前刹車1071之制動力及中央後刹車1073之制動力相加所得之制動力較小之區域。高制動力區域HBFR係初始狀態至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操作量進行3等分所得之將右前刹車1072之制動力、左前刹車1071之制動力及中央後刹車1073之制動力相加所得之制動力較大之區域。中制動力區域MBFR係初始狀態至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操作量進行3等分所得之將右前刹車1072之制動力、左前刹車1071之制動力及中央後刹車1073之制動力相加所得之制動力大於低制動力區域LBFR且小於高制動力區域HBFR之區域,且將右前刹車1072之制動力、左前刹車1071之制動力及中央後刹車1073之制動力相加所得之制動力為中間程度之區域。低制動力區域LBFR係包含輸入構件1752之操作量之初始狀態之區域。高制動力區域HBFR係包含輸入構件1752之操作量之最大操作狀態之區域。低制動力區域LBFR係輸入構件1752之操作量小於中制動力區域MBFR之區域。中制動力區域MBFR係輸入構件1752之操作量小於高制動力領HBFR之區域。
車輛1001係包括刹車系統1701。刹車系統1701係包括輸入構件1752。刹車系統1701係包括刹車作動裝置1754。刹車作動裝置1754係包含後主缸1753l。若輸入構件1752受到駕駛者操作,則後主缸1753l進行作動,產生液壓。所產生之液壓係經由刹車軟管傳送至液壓控制單元1755。液壓控制單元1755係將與所傳送之液壓相應之液壓經由後刹車軟管1734傳送至中央後卡箝1732。藉此,中央後刹車1073進行作動。液壓控制單元1755係將與所傳送之液壓相應之液壓經由右刹車軟管1724傳送至右卡箝1722。藉此,右前刹車1072進行作動。液壓控制單元1755係將與所傳送之液壓相應之液壓經由左刹車軟管1714傳送至左卡箝1712。藉此,左前刹車1071進行作動。
輸入構件1752係拉桿。輸入構件1752係於初始狀態與最大操作狀態之間進行擺動之拉桿。初始狀態係駕駛者未進行操作之狀態。例如,將操作量設為拉桿之位置。最大操作狀態係藉由駕駛者之操作而擺動程度最大之狀態。第1操作量時之狀態係與第2操作量時之狀態相比接近初始狀態。第2操作量時之狀態係與第3操作量時之狀態相比接近初始狀態。第2操作量時之狀態係與第3操作量時之狀態相比遠離最大操作狀態。再者,輸入構件之形態不僅限於拉桿,亦可置換為踏板或按鈕。
又,亦可將操作量設為輸入至拉桿之壓力。於輸入構件1752之初始狀態下,作為操作量之被輸入之壓力為0N。最大操作狀態係定義為以下之態樣。於駕駛者利用手所操作之輸入構件1752之情形時,作為操作量之被輸入之壓力最大為200N。又,於駕駛者利用腳所操作之輸入構件1752之情形時,作為操作量之被輸入之壓力最大為350N。該壓力係實驗性且經驗性求出之值。於駕駛者以手進行操作之類型之輸入構件1752之情形時,將作為操作量之被輸入之壓力為200N時設為最大操作狀態。於駕駛者以腳進行操作之類型之輸入構件1752 之情形時,將作為操作量之被輸入之壓力為350N時設為最大操作狀態。第1操作量時之壓力小於第2操作量時之壓力。第2操作量時之壓力小於第3操作量時之壓力。第3操作量時之壓力大於第2操作量時之壓力。第2操作量時之壓力大於第1操作量時之壓力。再者,輸入構件1752之形態不僅限於拉桿,亦可置換為踏板或按鈕。
刹車作動裝置1754係至少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藉由輸入構件1752之操作而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前輪中所設置之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之一者之開始作動時期與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之前輪中所設置之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之一開始作動時期為同時。
於車輛1001中,右緩衝器1034係包含可於沿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延伸之伸縮方向上進行伸縮之右伸縮元件1341(1342),且使右前輪1032於右伸縮元件1341(1342)之伸縮方向上位移。左緩衝器1033係包含可於沿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延伸之伸縮方向上進行伸縮之左伸縮元件1331(1332),使左前輪1031於左伸縮元件1331(1332)之伸縮方向上位移。
連桿機構1005係於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為直立狀態之車輛時,設置於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上比右前輪1032及左前輪1031更上方。右前輪1032及左前輪1031係如圖6所示地設置為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之狀態且右緩衝器1034及左緩衝器1033相對於連桿機構1005旋轉程度最大之狀態之車輛時,與中央後輪1004重合之態樣。再者,即便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1021之上下方向與鉛垂方向一致之狀態且右緩衝器1034及左緩衝器1033相對於連桿機構1005旋轉程度最大之狀態之車輛時,右前輪1032及左前輪1031亦設置為與中央後輪1004重合之態樣。
車輛1001係包含第2刹車系統。第2刹車系統係包含與輸入構件 1752不同之第2輸入構件1751。第2刹車系統係包含使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作動之第2刹車作動裝置。第2刹車作動裝置係包含藉由第2輸入構件1751而作動之前主缸1753r。前主缸1753r係經由前刹車軟管1704連接於作為刹車作動裝置1754之一部分之液壓控制單元1755。第2刹車作動裝置係包含作為刹車作動裝置1754之一部分之液壓控制單元1755。第2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藉由第2輸入構件1751之操作而使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前輪中所設置之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之一者及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之前輪中所設置之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之另一者同時地開始作動。更具體而言,若操作第2輸入構件1751,則前主缸1753r作動,產生液壓。前主缸1753r中產生之液壓係經由前刹車軟管1704傳送至作為刹車作動裝置1754之一部分之液壓控制單元1755。液壓控制單元1755係將與所傳送之液壓相應之液壓經由右刹車軟管1724傳送至右卡箝1722。藉此,右前刹車1072進行作動。液壓控制單元1755係將與所傳送之液壓相應之液壓經由左刹車軟管1714傳送至左卡箝1712。藉此,左前刹車1071進行作動。第2刹車作動裝置係利用刹車作動裝置1754之至少一部分,使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作動。刹車作動裝置1754係利用第2刹車作動裝置之至少一部分,使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進行作動。
圖9係表示圖8之刹車系統1701之實施形態之一例。圖9係表示圖8之刹車系統1701之詳細情況。液壓控制單元1755係包括電子控制單元1755a、及藉由該電子控制單元1755a而作動之液壓單元。右檢測部1822係經由右感測器線1823連接於電子控制單元1755a。左檢測部1812係經由左感測器線1813連接於電子控制單元1755a。後檢測部1832係用以檢測後感測器圓盤1831之旋轉之感測器。後檢測部1832之功能係與右檢測部1822及左檢測部1812之功能相同。後檢測部1832係 經由後感測器線1833連接於電子控制單元1755a。電子控制單元1755a係自後檢測部1832、右檢測部1822及左檢測部1812接收電子信號。而且,電子控制單元1755a係根據該電子信號檢測各車輪之旋轉速度。再者,電子控制單元1755a係自上述以外之感測器(未圖示)亦接收與車輛速度、車輛之姿勢狀態等相關之電子信號。刹車作動裝置1754係包括後主缸1753l。若輸入構件1752受到駕駛者操作,則後主缸1753l進行作動,產生液壓。所產生之液壓係經由刹車軟管傳送至液壓控制單元1755。液壓控制單元1755之電子控制單元1755a係控制液壓單元1755b,以產生與所傳送之液壓及各車輪之旋轉速度等相應之液壓。液壓單元1755b中產生之液壓係經由後刹車軟管1734傳送至中央後卡箝1732。藉此,中央後刹車1073進行作動。液壓單元1755b中產生之液壓係經由右刹車軟管1724傳送至右卡箝1722。藉此,右前刹車1072進行作動。液壓單元1755b中產生之液壓係經由左刹車軟管1714傳送至左卡箝1712。藉此,左前刹車1071進行作動。圖9之第1實施形態係包括右前刹車1072用之致動器、左前刹車1071用之致動器、及中央後刹車1073用之致動器。可分別獨立地控制右前刹車1072、左前刹車1071及中央後刹車1073之液壓。
圖10係表示圖8之刹車系統1701之實施形態之一例。圖10係表示圖8之刹車系統1701之詳細情況。圖10係表示圖9之刹車系統1701之變化例。圖10之第2實施形態係基本上與圖9之實施形態相同。圖10之第2實施形態係包括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用之致動器、及中央後刹車1073用之致動器。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用之致動器所產生之液壓係被分支後經由右刹車軟管1724及左刹車軟管1714,傳送至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可獨立地控制左前刹車1071及中央後刹車1073之液壓。然而,各個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之液壓設為相同。
圖11係表示圖8之刹車系統1701之實施形態之一例。圖11係表示圖8之刹車系統1701之詳細情況。圖11係表示圖9、圖10之刹車系統1701之變化例。圖11之第3實施形態係基本上與圖10之實施形態相同。圖11之第3實施形態係包括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用之致動器、及中央後刹車1073用之致動器。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用之致動器所產生之液壓係於刹車軟管部分被分支後經由右刹車軟管1724及左刹車軟管1714,傳送至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左前刹車1071及中央後刹車1073之液壓可相互獨立地進行控制。然而,本實施形態係分別將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之液壓設為相同。進而,於第3實施形態中,刹車作動裝置1754包含用以變更使刹車作動之液壓之時序之機械性機構。於第3實施形態中,刹車作動裝置1754包括後主缸1753l、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時序變更機構1753c、及前主缸1753r。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係若輸入構件1752受到駕駛者操作,則與該操作連動地作動。該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之動作係經由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傳送至時序變更機構1753c。時序變更機構1753c係相對於自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所受之動作,伴有時間性延遲地使前主缸1753r進行作動。前主缸1753r之後之作動係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時間性延遲係因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時序變更機構1753c所產生,而並非因液壓控制單元1755所產生。
圖12係表示圖8之刹車系統1701之實施形態之一例。圖12係表示圖8之刹車系統1701之詳細情況。圖12係表示圖9、圖10、圖11之刹車系統1701之變化例。圖12之第4實施形態係基本上與圖11之實施形態相同。圖12之第4實施形態係包含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用之致動器。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用之致動器所產生之液壓係於刹車軟管部分被分支後經由右刹車軟管1724及左刹車軟管1714,傳送 至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左前刹車1071之液壓可進行控制。然而,本實施形態係分別將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之液壓設為相同。進而,於第4實施形態中,刹車作動裝置1754包含用以變更使刹車作動之液壓之時序之機械性機構。於第4實施形態中,刹車作動裝置1754包括後主缸1753l、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時序變更機構1753c、及前主缸1753r。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係於輸入構件1752受到駕駛者操作後,與該操作連動地進行作動。該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之動作係經由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傳送至時序變更機構1753c。時序變更機構1753c係相對於自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所受之動作伴有時間性延遲地使前主缸1753r作動。以後之作動係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時間性延遲係因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時序變更機構1753c所產生,而並非因液壓控制單元1755所產生。
圖13係表示圖8之刹車系統1701之實施形態之一例。圖13係表示圖8之刹車系統1701之詳細情況。圖13係表示圖9、圖10、圖11、及圖12之刹車系統1701之變化例。圖13之第5實施形態係基本上與圖11之實施形態相同。圖13之第5實施形態係包括中央後刹車1073用之致動器。中央後刹車1073用之致動器所產生之液壓係經由後刹車軟管1734,傳送至中央後刹車1073。中央後刹車1073之液壓可進行控制。進而,於第3實施形態中,刹車作動裝置1754包括用以變更使刹車作動之液壓之時序之機械性機構。於第3實施形態中,刹車作動裝置1754包含後主缸1753l、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時序變更機構1753c、及前主缸1753r。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係於輸入構件1752受到駕駛者操作後,與該操作連動地進行作動。該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之動作係經由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傳送至時序變更機構1753c。時序變更機構1753c係相對於自操作力傳送機構 1753b所受之動作伴有時間性延遲地使前主缸1753r進行作動。前主缸1753r之後之作動係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時間性延遲係因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時序變更機構1753c所產生,而並非因液壓控制單元1755所產生。
圖14係表示圖11、圖12、圖13之刹車系統1701之實施形態之一例。圖14係表示圖11、圖12、圖13之刹車系統1701之詳細情況。圖14係表示圖11、圖12、圖13之刹車系統1701之變化例。圖14之第6實施形態係表示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時序變更機構1753c之一例。輸入構件1752係可圍繞旋轉軸63a擺動之拉桿。若操作輸入構件1752,則設置於輸入構件1752之第1作動部63b推壓後主缸1753l。藉此,後主缸1753l進行作動,產生液壓。該產生之液壓被傳送至後刹車軟管1734。若操作輸入構件1752,則設置於輸入構件1752之第2作動部63c使第3作動部70作動,從而使包含線之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作動。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之動作係被傳送至彈簧57。此時,若被傳送大於彈簧之彈性回復力之力,則彈簧57產生變形,連接構件54進行作動。若連接構件54進行作動,則第4作動部53c及第5作動部53b進行作動,推壓前主缸1753r。藉此,前主缸1753r進行作動,產生液壓。該產生之液壓係傳送至前刹車軟管1704。因如此之構成,而即便操作輸入構件1752,前主缸1753r亦不立即地作動。此後,藉由進而操作輸入構件1752,前主缸1753r伴有時間性延遲地進行作動。再者,該機械性機構可藉由變更其大小等,而不僅適當地變更產生液壓之時序,而且亦變更所產生之液壓之大小。
第2輸入構件1751係可圍繞旋轉軸53a擺動之拉桿構件。若操作第2輸入構件1751,則第6作動部53d及第5作動部53b進行作動,推壓前主缸1753r。藉此,前主缸1753r進行作動,產生液壓。該產生之液壓係傳送至前刹車軟管1704。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係包含第1作動部 63b、第2作動部63c、及第3作動部70。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包含線。時序變更機構1753c係包含彈簧57、連接構件54、第4作動部53c、第5作動部53b、及第6作動部53d。刹車作動裝置1754係包含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時序變更機構1753c、後主缸1753l、前主缸1753r、前刹車軟管1704、及後刹車軟管1734。第2刹車作動裝置係包含第6作動部53d、第5作動部53b、前主缸1753r、及前刹車軟管1704。
如圖1所示,液壓控制單元1755係配置於連桿機構1005之車輛100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液壓控制單元1755係介隔托架支持於車體框架1021。再者,如圖1所示,液壓控制單元1755亦可配置於駕駛者置放腳之腳踏板之下方之車體框架1021之間。又,液壓控制單元1755亦可配置於駕駛者所乘坐之座部1024之下方。液壓控制單元1755亦可於車體外殼1022之內側配置於車體框架1021之間。轉向機構1007之車把1023係形成為於車體框架1021之左右方向上延伸之棒狀。車把1023係於其右端部具備駕駛者進行握持之右握把1007r。車把1023係於其左端部具備駕駛者進行握持之左握把1007l。可於駕駛者握持右握把1007r及左握把1007l之狀態下,操作輸入構件1752及第2輸入構件1751。
圖15係表示圖9之刹車系統1701之實施形態之一例。圖15係表示圖9之刹車系統1701之詳細情況。圖15係表示液壓單元1755b之一例。液壓單元1755b具有產生液壓之馬達1755b1。液壓單元1755b具備蓄積液體之緩衝腔室1755b2。液壓單元1755b具備電磁閥1755b3。液壓單元1755b具備節流閥1755b4。馬達1755b1係由電子控制單元1755a進行控制。電磁閥1755b3係由電子控制單元1755a進行控制。電子控制單元1755a係控制馬達1755b1及電磁閥1755b3,使左前刹車1071、右前刹車1072及中央後刹車1073作動。
圖16係表示圖8之刹車系統1701之實施形態之一例。圖16係表示刹車系統1701之變化例。圖16之第7實施形態係採用圖14之第6實施形態。於圖15之第7實施形態中,刹車作動裝置1754不具備液壓控制單元1755。傳送至前刹車軟管1704之液壓係被分支後經由右刹車軟管1724及左刹車軟管1714,傳送至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傳送至後刹車軟管1734之液壓係傳送至中央後刹車1073。刹車作動之時序與液壓之調整係藉由操作力產生機構1753a、操作力傳送機構1753b、及時序變更機構1753c而調整。
圖17係表示圖16之刹車系統1701之作動狀況。圖17係表示輸入構件1752之操作量與車輪中產生之制動力之關係。橫軸係表示輸入至輸入構件1752之力(N)。縱軸係表示車輪中產生之制動力(N)。圖17之5010bw表示係中央後輪1004中產生之制動力。圖17之5010fwa係表示將成為內輪之前輪與成為外輪之前輪之兩者之制動力相加所得之制動力。圖17之5010fwa係表示右前輪1032與左前輪1031之兩者之制動力相加所得之制動力。圖17之5010fwb係表示將成為內輪之前輪與成為外輪之前輪之兩者之制動力相加所得之制動力之另一例。圖17之5010fwb係表示將右前輪1032與左前輪1031之兩者之制動力相加所得之制動力之另一例。再者,於制動力極小之情形時,存在駕駛者無法辨識制動力之情形。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將制動力小於30N之情形視作刹車未進行作動之狀態。換言之,若制動力超過30N,則視作刹車已進行作動。又,於制動力為30N時,視作刹車開始作動。但,因車輛之重量等,而駕駛者可辨識之制動力之最低等級不同。本發明之制動力之最低等級係駕駛者可辨識之等級。於本發明中,若小於最低等級之制動力,則視作刹車未進行作動。於本發明中,若為最低等級之制動力,則視作刹車開始作動。於本發明中,若大於最低等級之制動力,則視作刹車已進行作動。
輸入構件1752係可供駕駛者於初始狀態至最大操作狀態之間進行操作。刹車作動裝置1754係藉由駕駛者之操作而相應於作為輸入至輸入構件1752之操作量之被輸入之壓力進行作動。再者,於輸入構件1752之初始狀態下,作為操作量之被輸入之壓力為0N。於本實施形態及本發明中,最大操作狀態係定義為以下之態樣。於駕駛者以手進行操作之輸入構件1752之情形時,作為操作量之被輸入之壓力最大為200N。又,於駕駛者以腳進行操作之輸入構件1752之情形時,作為操作量之被輸入之壓力最大為350N。該壓力係實驗性且經驗性求出之值。因此,於本實施形態及本發明中,於駕駛者以手進行操作之類型之輸入構件1752之情形時,將作為操作量之被輸入之壓力為200N時設為最大操作狀態。於駕駛者以腳進行操作之類型之輸入構件1752之情形時,將作為操作量之被輸入之壓力為350N時設為最大操作狀態。
刹車作動裝置1754係於至少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以如下之態樣作動。於輸入構件1752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第1操作量5011時,使中央後刹車1073開始作動。再者,於本實施例中第1操作量並非為0N,但亦可為0N。於輸入構件1752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大於第1操作量5011之第2操作量5012a(5012b)時,使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前輪之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之一者開始作動。於輸入構件1752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等於或大於第2操作量5012a(5012b)之第3操作量5013a(5013b)時,使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之前輪之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之另一者開始作動。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操作量5012a與第3操作量5013a相同。於本實施形態之另一例中,第2操作量5012b與第3操作量5013b相同。換言之,成為外輪之前輪與成為內輪之前輪係於中央後輪產生制動力之後,同時地產生制動力。再 者,於本發明中,將初始狀態至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操作量進行3等分,定義為低制動力區域LBFR、中制動力區域MBFR、及高制動力區域HBFR之3個區域。該刹車作動裝置1754包含第1操作量5011、第2操作量5012a(5012b)及第3操作量5013a(5013b)均包含於低制動力區域LBFR之態樣。藉此,於至少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於低制動力區域LBFR中,可具備僅中央後輪1004產生制動力之狀態與中央後輪1004、右前輪1032及左前輪1031全部產生制動力之狀態。
刹車作動裝置1754亦可於至少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包含以下之態樣。刹車作動裝置1754亦可包含僅使中央後刹車1073作動之第1操作量5011至第2操作量5012a(5012b)之間之操作量之變化量變得小於低制動力區域LBFR之一半之態樣。藉此,可縮短僅使中央後輪1004產生制動力之狀態。
刹車作動裝置1754亦可於至少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包含以下之態樣。刹車作動裝置1754亦可包含僅使中央後刹車1073作動之第1操作量5011與第2操作量5012a(5012b)之間之中央後輪1004之最大制動力變得小於初始狀態與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中央後輪1004之最大制動力之1/3之態樣。藉此,可減小中央後輪1004之制動力。再者,圖17之5030係表示初始狀態與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中央後輪1004之最大制動力之1/3。
刹車作動裝置1754亦可於至少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包含以下之態樣。刹車作動裝置1754亦可包含輸入構件1752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等於或大於第3操作量5013a(5013b)之第4操作量5014a(5014b)時,成為外輪之前輪之制動力及成為內輪之前輪之制動力之合計之制動力變得大於中央後輪之制動力之一半之制動力之態樣。藉此,可於中央後輪1004之制動力與2個 前輪1003之制動力之合計之制動力中,提昇2個前輪1003之制動力之比率。再者,圖17之5020係表示中央後輪1004所產生之制動力之一半。
刹車作動裝置1754亦可於至少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包含以下之態樣。刹車作動裝置1754亦可包含輸入構件1752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等於或大於第4操作量5014b之第5操作量5015b時,成為外輪之前輪之制動力及成為內輪之前輪之制動力之合計之制動力變得大於中央後輪1004之制動力之態樣。藉此,可於中央後輪1004之制動力與2個前輪1003之制動力之合計之制動力中,更提昇2個前輪1003之制動力之比率。
上述實施形態係說明了於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之控制或作動。本發明於除了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以外之情況,例如車體框架1021為直立狀態下行駛過程中,不排除以上述態樣進行作動。本發明包含所有於至少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以上述態樣進行作動之形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刹車系統1701包括右前刹車1072、左前刹車1071、中央後刹車1073、單一之輸入構件1752、及藉由輸入構件1752之操作而使該等3個刹車作動之刹車作動裝置1754。因此,刹車系統1701可用於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1021、右前輪1032、左前輪1031、及中央後輪1004之車輛1001。
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中央後輪之車輛1001於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具有以下之特性。
於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右前輪1032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左前輪1031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於使車 體框架1021朝向左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左前輪1031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右前輪1032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由於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因此,具有回旋過程中成為內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基本上大於成為外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之傾向。並且,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中央後輪之車輛係與具有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2個後輪之車輛相比,具有前輪所受到之負荷之大小相對於前輪及後輪所受到之負荷之大小之比例變大之傾向。因此,具有回旋過程中成為內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基本上大於成為外輪之前輪所受到之負荷之傾向。
本案發明者係考量該具有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之特性,進行了刹車系統之研究。而且,研究了於至少使車體框架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調整車輛之速度之騎手之輸入構件之操作與右前刹車、左前刹車及中央後刹車之作動之關係。其結果,首先,發現於回旋過程中,使中央後輪1004產生較小之制動力之機會多於使內輪及外輪產生制動力。並且,發現使中央後輪、內輪及外輪之3個車輪全部產生制動力之機會多於僅對中央後輪施加制動力。因而,本案發明者設計出顧及該騎手之輸入構件之操作與右前刹車、左前刹車及中央後刹車之作動之關係之刹車系統。
根據本發明,刹車作動裝置1754係於至少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以如下之態樣根據輸入構件1752之操作使中央後刹車1073、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作動。刹車作動裝置1754係於輸入構件1752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第1操作量時,使中央後刹車1073開始作動。刹車作動裝置1754係於輸入構件1752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大於第1操作量之第2操作量時,使右前刹車1072及左前刹車1071中之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前輪之前刹車開始作動。刹車作動裝置1754係於輸入構件1752之自初始 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等於或大於第2操作量之第3操作量時,使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之前輪之前刹車開始作動。刹車作動裝置1754係包含如下態樣:於將初始狀態至上述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操作量進行3等分,定義為低制動力區域、中制動力區域、及高制動力區域之3個區域之情形時,第1操作量、第2操作量及第3操作量均包含於低制動力區域。藉此,於至少使車體框架1021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於低制動力區域LBFR中,可具備僅中央後輪1004產生制動力之狀態、及中央後輪1004、右前輪1032及左前輪1031全部產生制動力之狀態。因此,可用於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車輛,且作動與先前所採用之3個刹車系統不同。
再者,車輛之上下方向係與垂直於地面之方向一致。車輛之左右方向係與平行於地面之方向一致。上述實施形態中記載之車輛係可傾斜之車輛。於車輛為傾斜狀態下,車輛之上下方向與垂直於地面之方向一致。然而,於車輛為傾斜狀態下,車體框架相對於地面傾斜。換言之,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於車輛為直立狀態下,與車輛之上下方向一致。然而,於車輛為傾斜狀態下,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相對於車輛之上下方向傾斜。又,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於車輛為直立狀態下,與車輛之左右方向一致。然而,於車輛為傾斜狀態下,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相對於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
本發明之車輛係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與2個前輪之車輛。又,亦可具備覆蓋車體框架之車體外殼。亦可不具備覆蓋車體框架之車體外殼。對於動力源而言,亦可不僅限於引擎,動力源亦可為電動馬達。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中央後輪之左右方向之中央係與右前輪和左前輪之左右方向之中央一致。然而,於本發明中,中央後輪之左右方向之中央亦可不與右前輪和左前輪之左右方向之中央一致。於 本發明中,較佳為自上方觀察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車輛時,中央後輪存在於右前輪與左前輪之左右方向之中央線上之形態。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輸入構件係駕駛者可利用手進行操作之拉桿。然而,本發明中,輸入構件亦可為駕駛者可利用腳進行操作之踏板。又,本發明中,輸入構件亦可為駕駛者進行操作之壓入式按鈕、及旋轉式握把。輸入構件可於駕駛者未以手或腳觸碰之狀態即初始狀態與駕駛者以手或腳操作程度最大之狀態即最大操作狀態之間進行操作。輸入構件可於初始狀態與最大操作狀態之間由駕駛者進行操作。輸入構件之操作量可為與輸入構件之初始狀態相距之位置。於該情形時,可藉由設置檢測輸入構件之位置之感測器來檢測該操作量。所謂輸入構件之操作量亦可為與輸入構件之初始狀態相距之壓力之變化量。於該情形時,可藉由設置檢測主缸所產生之液壓之感測器來檢測該操作量。又,可藉由設置對直接作用於輸入構件之壓力進行檢測之感測器來檢測該操作量。輸入構件之操作量係相應於駕駛者之操作而變化之物理量。再者,操作量並非必須利用感測器檢測,亦可為機械性地與操作量連動地作動之機構。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刹車係採用利用液壓之圓盤刹車。然而,於本發明中,刹車之種類不僅限於此,亦可採用鼓式刹車、電磁刹車、濕式多板刹車等各種種類。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刹車作動裝置係採用電子控制液壓之類型。然而,於本發明中,不僅限於電子控制液壓之類型,亦可利用機械性機構控制液壓。又,於本發明中,亦可更換刹車軟管而以刹車線進行連接,不使用液壓而以機械性機構進行控制。此時,不要求使用電性控制裝置。
再者,於實施本發明時,考慮採用進行電子控制之類型或利用機械性機構進行作動之類型之刹車作動裝置及刹車系統。此時,電子 控制之類型之裝置即便以同時地進行控制之方式構成,現實中亦存在產生略微之時間差之情況。又,以機械性機構進行作動之類型之裝置即便以同時地進行作動之方式構成,亦存在因機械零件之誤差或操作力之傳送路徑之長度之差等而產生略微之時間差之情況。於本發明中,亦將產生如此之略微時間差之情形解釋為同時。本發明中所謂之同時係範圍大於辭典中定義之同時。於獲得同樣之效果之範圍內即便存在時間差,亦解釋為同時。
再者,於本發明中,連桿機構係不僅包含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而且更包含橫向構件。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僅為以相對之上下關係進行命名。上橫向構件並非表示連桿機構中之最上位之橫向構件。上橫向構件係指位於比其下方之其他橫向構件更上方之橫向構件。下橫向構件並非表示連桿機構中之最下位之橫向構件。下橫向構件係指位於比其上方之其他橫向構件更下方之橫向構件。又,橫向構件可包含右橫向構件與左橫向構件之2個零件。如此般,上橫向構件及下橫向構件於具有連桿功能之範圍內,可包括複數個橫向構件。進而,亦可於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之間設置其他之橫向構件。連桿機構係包含上橫向構件及下橫向構件即可。
於本說明書中,「平行」係在±40°之範圍內傾斜,但亦包含不與構件相交之2個直線。於本發明中,相對於「方向」及「構件」等而言「沿著」亦包含在±40°之範圍內傾斜之情形。於本發明中,相對於「方向」而言「延伸」亦包含在±40°之範圍內傾斜之情形。
此處所用之術語及表達係用以進行說明者,而並非用於限定性解釋者。必須承認並非將此處所示且所述之特徵事項之任何均等物排除,且亦容許本發明之技術方案範圍內之各種變化。
本發明係可利用較多之不同形態而實現。該揭示應視為提供本發明之原理之實施形態者。在認可該等實施形態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 定為此處記載且/或圖示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之基礎上,將較多之圖示實施形態記載於此處。
此處記載有若干個本發明之圖示實施形態。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處所記載之各種較佳之實施形態。本發明亦包含包括基於該揭示可被業者理解之均等之要素、修正、刪除、組合(例如,遍及各種實施形態之特徵之組合)、改良及/或變更之所有之實施形態。技術方案之限定事項應基於該技術方案中所用之術語廣義地進行解釋,且並非限定為本說明書或本案之起訴中記載之實施形態。如此之實施形態應解釋為非排他性。例如,於該揭示中,「較佳為」「可」之類之術語係非排他性者,表示「較佳為但不限定於此」「可但不限定於此」。
本申請案係基於2013年10月31日提出之日本專利申請2013-227458者,且其內容以參照之形式併入本文中。
1001‧‧‧車輛
1004‧‧‧中央後輪
1005‧‧‧連桿機構
1007l‧‧‧左握把
1007r‧‧‧右握把
1021‧‧‧車體框架
1025‧‧‧動力單元
1025A‧‧‧後輪用緩衝裝置
1031‧‧‧左前輪
1032‧‧‧右前輪
1033‧‧‧左緩衝器
1034‧‧‧右緩衝器
1071‧‧‧左前刹車
1072‧‧‧右前刹車
1073‧‧‧中央後刹車
1701‧‧‧刹車系統
1704‧‧‧前刹車軟管
1711‧‧‧左刹車圓盤
1712‧‧‧左卡箝
1714‧‧‧左刹車軟管
1721‧‧‧右刹車圓盤
1722‧‧‧右卡箝
1724‧‧‧右刹車軟管
1731‧‧‧中央後刹車圓盤
1732‧‧‧中央後卡箝
1734‧‧‧後刹車軟管
1751‧‧‧第2輸入構件
1752‧‧‧輸入構件
1753l‧‧‧後主缸
1753r‧‧‧前主缸
1754‧‧‧刹車作動裝置
1755‧‧‧液壓控制單元
1811‧‧‧左感測器圓盤
1812‧‧‧左檢測部
1813‧‧‧左感測器線
1821‧‧‧右感測器圓盤
1822‧‧‧右檢測部
1823‧‧‧右感測器線
1831‧‧‧後感測器圓盤
1832‧‧‧後檢測部
1833‧‧‧後感測器線
B‧‧‧車輛之後方向
F‧‧‧車輛之前方向
FB‧‧‧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後方向
FCBW‧‧‧後制動力
FF‧‧‧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前方向
FL‧‧‧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左方向
FLFW‧‧‧左制動力
FR‧‧‧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右方向
FRFW‧‧‧右制動力

Claims (12)

  1. 一種刹車系統,其係可用於如下車輛者,該車輛包括:車體框架;右前輪及左前輪,其等係於自前方觀察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車輛時,排列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中央後輪,其係設置於比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更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後方,且自前方觀察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車輛時,配置在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之間;右緩衝裝置,其係於下部支持上述右前輪,且緩衝上述右前輪相對於上部之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之位移;左緩衝裝置,其係於下部支持上述左前輪,且緩衝上述左前輪相對於上部之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之位移;及連桿機構,其係於自前方觀察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車輛時,設置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比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更上方,可旋轉地支持上述右緩衝裝置之上部及上述左緩衝裝置之上部,且至少一部分可繞延伸至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前方且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之旋轉軸線旋轉地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上述刹車系統包括:右前刹車,其係設置於上述右前輪,且產生上述右前輪之制動力;左前刹車,其係設置於上述左前輪,且產生上述左前輪之制動力;中央後刹車,其係設置於上述中央後輪,且產生上述中央後輪之制動力; 輸入構件,其可供駕駛者於初始狀態至最大操作狀態之間進行操作,將上述右前刹車、上述左前刹車及上述中央後刹車作動;及刹車作動裝置,其係於至少使上述車體框架朝向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之回旋過程中,包含如下態樣:當上述輸入構件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第1操作量時,使中央後刹車開始作動,當上述輸入構件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大於上述第1操作量之第2操作量時,使上述右前刹車及上述左前刹車中之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前輪之上述右前刹車及上述左前刹車中之一者開始作動,當上述輸入構件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等於上述第2操作量或大於上述第2操作量之第3操作量時,使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之前輪之上述右前刹車及上述左前刹車中之另一者開始作動,當將上述初始狀態至上述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操作量3等分為低制動力區域、中制動力區域、及高制動力區域之3個區域之情形時,上述第1操作量、上述第2操作量及上述第3操作量均包含於上述3個區域中之上述低制動力區域。
  2. 如請求項1之刹車系統,其中上述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上述車體框架朝向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包含僅使上述中央後刹車作動之上述第1操作量至上述第2操作量之間之操作量之變化量變得小於上述低制動力區域之一半之態樣。
  3. 如請求項1之刹車系統,其中上述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上述車體框架朝向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 時,包含僅使上述中央後刹車作動之上述第1操作量與上述第2操作量之間之上述中央後輪之最大制動力變得小於上述初始狀態與上述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上述中央後輪之最大制動力之1/3之態樣。
  4. 如請求項2之刹車系統,其中上述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上述車體框架朝向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包含僅使上述中央後刹車作動之上述第1操作量與上述第2操作量之間之上述中央後輪之最大制動力變得小於上述初始狀態與上述最大操作狀態之間之上述中央後輪之最大制動力之1/3之態樣。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刹車系統,其中上述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上述車體框架朝向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包含如下態樣:當上述輸入構件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等於上述第3操作量或大於上述第3操作量之第4操作量時,成為上述外輪之前輪之制動力及成為上述內輪之前輪之制動力之合計之制動力變得大於上述中央後輪之制動力之一半之制動力。
  6. 如請求項5之刹車系統,其中上述刹車作動裝置係於至少使上述車體框架朝向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包含如下樣態:當上述輸入構件之自初始狀態起之操作量為等於上述第4操作量或大於上述第4操作量之第5操作量時,成為上述外輪之前輪之制動力及成為上述內輪之前輪之制動力之合計之制動力變得大於上述中央後輪之制動力。
  7. 一種車輛,其係具備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刹車系統。
  8. 如請求項7之車輛,其中上述右緩衝裝置包含可於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延伸之伸縮方向上伸縮之右伸縮元件,且使上 述右前輪於上述右伸縮元件之伸縮方向上位移,且上述左緩衝裝置包含可於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延伸之伸縮方向上伸縮之左伸縮元件,且使上述左前輪於上述左伸縮元件之伸縮方向上位移。
  9. 如請求項7之車輛,其中上述連桿機構係於自前方觀察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上述車輛時,設置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比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更上方,且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設置為於自前方觀察上述右緩衝裝置及上述左緩衝裝置相對於上述連桿機構旋轉程度最大之狀態之車輛時,與上述中央後輪重合之態樣。
  10. 如請求項8之車輛,其中上述連桿機構係於自前方觀察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上述車輛時,設置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比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更上方,且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設置為於自前方觀察上述右緩衝裝置及上述左緩衝裝置相對於上述連桿機構旋轉程度最大之狀態之車輛時,與上述中央後輪重合之態樣。
  11. 如請求項7至10中任一項之車輛,其中上述車輛包含第2刹車系統,該第2刹車系統包括:第2輸入構件,其係與上述輸入構件不同;及第2刹車作動裝置,其係於至少使上述車體框架朝向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回旋時,藉由上述第2輸入構件之操作而使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大之外輪之前輪之上述右前刹車及上述左前刹車中之一者、以及設置於成為回旋半徑較小之內輪之前輪之上述右前刹車及上述左前刹車中之另一者同時地作動。
  12. 如請求項11之車輛,其中上述第2刹車作動裝置係利用上述刹車作動裝置之至少一部分,使上述右前刹車及上述左前刹車作動。
TW103137945A 2013-10-31 2014-10-31 Brake systems and vehicles TWI5748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7458 2013-10-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4834A TW201524834A (zh) 2015-07-01
TWI574878B true TWI574878B (zh) 2017-03-21

Family

ID=53004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7945A TWI574878B (zh) 2013-10-31 2014-10-31 Brake systems and vehicles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5438B2 (zh)
EP (1) EP2933156B1 (zh)
JP (1) JP5793637B1 (zh)
ES (1) ES2617594T3 (zh)
TW (1) TWI574878B (zh)
WO (1) WO20150646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70086B2 (ja) * 2015-02-10 2017-07-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揺動型車両
JP6129920B2 (ja) * 2015-09-29 2017-05-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揺動型車両
JP6148305B2 (ja) * 2015-09-30 2017-06-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8144698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8144697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9084964A (ja) * 2017-11-07 2019-06-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5261B2 (en) * 2000-02-28 2003-06-10 Toyoda Koki Kabushiki Kaisha Drive-force distribution controller
TWM325251U (en) * 2007-07-10 2008-01-11 Bin-Lin Yang Braking apparatus for electric tricycle
US7562948B2 (en) * 2004-04-23 2009-07-21 Nissan Motor Co., Ltd. Decelerat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utomotive vehicle
JP2011126514A (ja) * 2009-11-17 2011-06-30 Suzuki Motor Corp 前二輪式三輪車
TW201139203A (en) * 2009-12-15 2011-11-16 Conceptualized Engineering Ltd Brake system and apparatus
JP2012017009A (ja) * 2010-07-07 2012-01-26 Equos Research Co Ltd 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45221B2 (ja) * 2001-11-02 2007-07-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US20060254842A1 (en) * 2004-02-06 2006-11-16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Vehicle Braking System
US7648148B1 (en) * 2005-07-06 2010-01-19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Leaning vehicle with tilting front wheels and suspension therefor
DE102008021523A1 (de) * 2007-06-11 2008-12-18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Verfahren zur Regelung eines elektronisch gesteuerten Regelungssystems und elektronisches Regelungssystem
JP5528870B2 (ja) 2010-03-23 2014-06-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2輪式鞍乗型車両
IT1401130B1 (it) 2010-07-16 2013-07-12 Piaggio & C Spa Sistema di sospensione per motoveicoli
JP2012056503A (ja) * 2010-09-10 2012-03-22 Nagaoka Techno Service:Kk 車体をロールさせる車両
JP2012137120A (ja) * 2010-12-24 2012-07-19 Honda Motor Co Ltd キャリパ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5261B2 (en) * 2000-02-28 2003-06-10 Toyoda Koki Kabushiki Kaisha Drive-force distribution controller
US7562948B2 (en) * 2004-04-23 2009-07-21 Nissan Motor Co., Ltd. Decelerat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utomotive vehicle
TWM325251U (en) * 2007-07-10 2008-01-11 Bin-Lin Yang Braking apparatus for electric tricycle
JP2011126514A (ja) * 2009-11-17 2011-06-30 Suzuki Motor Corp 前二輪式三輪車
TW201139203A (en) * 2009-12-15 2011-11-16 Conceptualized Engineering Ltd Brake system and apparatus
JP2012017009A (ja) * 2010-07-07 2012-01-26 Equos Research Co Ltd 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347295A1 (en) 2016-12-01
US10005438B2 (en) 2018-06-26
EP2933156A1 (en) 2015-10-21
EP2933156B1 (en) 2016-11-30
ES2617594T3 (es) 2017-06-19
EP2933156A4 (en) 2016-03-02
JPWO2015064655A1 (ja) 2017-03-09
JP5793637B1 (ja) 2015-10-14
TW201524834A (zh) 2015-07-01
WO2015064655A1 (ja) 2015-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8821B (zh) Brake systems and vehicles
TWI535598B (zh) Brake systems and vehicles
TWI574878B (zh) Brake systems and vehicles
TWI550204B (zh) Brake systems and vehicles
JP5509401B1 (ja) 懸架装置
WO2017086351A1 (ja) リーン車両
TWI554429B (zh) 車輛
JPWO2017086352A1 (ja) リーン車両
TW202124185A (zh) 具有使用瓦特四連桿組懸吊器之機動車輛
JP2020203629A (ja) リーン型車両及び車両用リーンユニッ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