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4846B - 凹版印刷裝置 - Google Patents
凹版印刷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74846B TWI574846B TW105104764A TW105104764A TWI574846B TW I574846 B TWI574846 B TW I574846B TW 105104764 A TW105104764 A TW 105104764A TW 105104764 A TW105104764 A TW 105104764A TW I574846 B TWI574846 B TW I57484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ink
- printing apparatus
- cylinder
-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 gravure print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Rotary Presses (AREA)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印刷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凹版印刷裝置。
電子元件印刷技術為電子製造業(例如:電路板、面板、太陽能或半導體等產業)所通常採用的工法,用以在電子元件上製作佈線或其他圖案化結構。以凹版印刷為例,待印刷於目標物上的圖案化結構通常是以溝槽的形式形成於凹版滾筒的表面上。在進行凹版印刷製程時,需先噴塗油墨於凹版滾筒的表面上,再使部分油墨填入溝槽。接著,移除凹版滾筒的表面上的油墨,以暴露出溝槽內的油墨。接著,使凹版滾筒的表面與膠印滾筒(blanket cylinder)接觸。在凹版滾筒與與膠印滾筒相對轉動的過程中,溝槽內的油墨會轉印至膠印滾筒的表面上。之後,使膠印滾筒的表面油墨轉印至目標物上,便能在目標物上以油墨印刷出圖案化結構。
然而,在移除凹版滾筒的表面上的油墨,以暴露出溝槽內的油墨的過程中,被移除的油墨容易滴落至外在環境,且無法回收再利用。另一方面,在溝槽內的油墨轉印至膠印滾筒的表面上之後,溝槽內仍會有殘留的油墨。在由無法使凹版滾筒的表面保持濕潤的情況下,溝槽內殘留的油墨容易乾燥固化。倘若未將固化於溝槽內的油墨清除,則會對印刷品質造成影響。一般來說,固化於溝槽內的油墨需以溶劑清除,且機台也需暫時停止運作,故會導致製程延宕。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凹版印刷裝置,不僅有助於提高印刷品質及印刷效率,且能減少原料的浪費以降低成本。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凹版印刷裝置,其包括凹版滾筒、油墨供應單元、第一刮刀、第一回墨件以及第二刮刀。凹版滾筒適於沿第一軸線轉動,其中凹版滾筒具有圓周面以及位於圓周面上的至少一凹槽。油墨供應單元用以提供油墨於圓周面上。第一刮刀設置於凹版滾筒的上方。第一回墨件對應第一刮刀設置。第二刮刀可動地設置於凹版滾筒的上方,其中第二刮刀位於第一刮刀的一側,且第一刮刀位於第一回墨件與第二刮刀之間。在第一狀態時,第二刮刀與圓周面上的油墨保持間距,第一刮刀刮拭位於圓周面上的油墨,以於圓周面上形成油墨層。在第二狀態時,第二刮刀抵觸圓周面,以刮除油墨層,並使部分油墨填入溝槽,其中第一回墨件適於驅使積累於第一刮刀上的油墨回流至圓周面上。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凹版印刷裝置,其包括凹版滾筒、油墨供應單元、第一刮刀、第二刮刀以及至少一螺旋滾筒。凹版滾筒適於沿第一軸線轉動,其中凹版滾筒具有圓周面以及位於圓周面上的至少一凹槽。油墨供應單元用以提供油墨於圓周面上。第一刮刀設置於凹版滾筒的上方。第二刮刀可動地設置於凹版滾筒的上方,且位於第一刮刀的一側。螺旋滾筒設置於凹版滾筒的上方,且位於第一刮刀的一側。在第一狀態時,第二刮刀及螺旋滾筒皆與圓周面上的油墨保持間距,第一刮刀刮拭圓周面上的油墨,以於圓周面上形成油墨層。在第二狀態時,第二刮刀與油墨層保持距間距,螺旋滾筒抵觸油墨層。在第三狀態時,第二刮刀抵觸圓周面,以刮除油墨層,並使部分油墨填入溝槽。
基於上述,本發明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可透過刮刀、螺旋滾筒或前述兩者的組合使油墨均勻地鋪設於凹版滾筒的圓周面上。另一方面,對應於刮刀設置的回墨件可適時地驅使積累於刮刀上的油墨回流至凹版滾筒的圓周面上,以避免積累於刮刀上的油墨滴落至外在環境,並使凹版滾筒的圓周面保持濕潤。藉此,本發明的凹版印刷裝置不僅能減少原料的浪費以降低成本,且能避免殘留於凹槽內的油墨乾燥固化,進而提高印刷品質與印刷效率。
為讓本發明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至圖1C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應用於捲對捲製程的側視示意圖。請先參考圖1A,在本實施例中,凹版印刷裝置100可應用於電子元件印刷。凹版印刷裝置100包括凹版滾筒110、油墨供應單元120、第一刮刀130、第一回墨件140以及第二刮刀150。詳細而言,凹版滾筒110例如是沿平行於Z軸的第一軸線A1延伸,且適於透過例如馬達(未繪示)的驅動裝置之驅動以沿第一軸線A1轉動。凹版滾筒110具有圓周面111以及位於圓周面111上的至少一凹槽112(示意地繪示出多個),其中凹版滾筒110可由金屬或合金所製成,且圓周面111可塗覆有鉻(Cr)、類鑽碳(DLC)、含鉻類鑽碳或其他適用的塗層材料,以達到表面強化的效用。
油墨供應單元120可設置於凹版滾筒110的上方,並與圓周面111保持間距。舉例來說,油墨供應單元120可為點供應單元,適於沿平行於第一軸線A1的方向來回移動,以透過噴塗的方式均勻地將油墨10提供至圓周面111上。或者是,油墨供應單元120可由沿第一軸線A1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個點供應單元所組成,故無需使這些點供應元沿平行於第一軸線A1的方向來回移動,便能將油墨10均勻地提供至圓周面111上。又或者是,油墨供應單元120可為平行於第一軸線A1的線供應單元,故無需使線供應單元沿平行於第一軸線A1的方向來回移動,便能將油墨10均勻地提供至圓周面111上。油墨10的種類與性質視製作需求而定,以製作觸控面板結構中的金屬網格(metal mesh)或佈線(layout)為例,油墨10需具備導電性。然而,本發明的凹版印刷裝置並不限定於觸控面板結構中的金屬網格或佈線的製作,也可應用於電路板、太陽能板、照明元件(例如:有機發光二極體)、感測元件或其他電子元件的製程當中,其中油墨可具備導電性、絕緣性或隔熱性,端視製作需求而定。
第一刮刀130設置於凹版滾筒110的上方。第一刮刀130例如是沿平行於Z軸的方向延伸,並與圓周面111保持間距。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刮刀130與第二刮刀150可由金屬、合金(例如:不鏽鋼)或非金屬(例如:橡膠)等材質製成,且表面可塗覆有鉻(Cr)、類鑽碳(DLC)、含鉻類鑽碳、聚四氟乙烯(PTFE)或其他適用的塗層材料,以達到表面強化的效用。第一回墨件140對應第一刮刀130設置,且可由金屬、合金(例如:不鏽鋼)或非金屬(例如:橡膠)等材質製成。第一回墨件140的表面可塗覆有塗層(例如:氟化物塗層),以降低摩擦係數。如圖1A所示,第一回墨件140的幾何外型可為三角形、四邊形、其他多邊形、圓形或橢圓形,但不限於此,此處是以三角形舉例說明。由於第一刮刀130的表面與第一回墨件140的表面分別塗覆有上述塗層,因此輕微地碰撞或摩擦皆不易對第一刮刀130與第一回墨件140造成損傷。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回墨件140例如是鎖固於、一體成形於或樞接於第一刮刀130上,並且沿平行於Z軸的方向延伸。第二刮刀150可動地設置於凹版滾筒110的上方,適於移動靠近凹版滾筒110以與圓周面111相接觸,或者是移動遠離凹版滾筒110以與圓周面111保持間距。如圖1A所示,大部分的第一回墨件140自第一刮刀130的刮拭面131突伸而出。第二刮刀150位於第一刮刀130的一側,其中第二刮刀150例如是沿平行於Z軸的方向延伸,且第一刮刀130實質上位於第一回墨件140與第二刮刀150之間。另一方面,當油墨供應單元120噴塗油墨10於轉動中的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上時,油墨10會朝向凹版滾筒110的兩側緣流動。為此,凹版印刷裝置100可選擇配置有至少一第三刮刀160(示意地繪示出一個)於凹版滾筒110的其中一側緣,用以阻擋流動至此側緣的油墨10,使油墨10不易滴落至外界環境。在其他實施例中,凹版印刷裝置可選擇配置有兩個以上的第三刮刀於凹版滾筒的其中一側緣,或者是於凹版滾筒的相對兩側緣分別配置有至少一第三刮刀。
在圖1A所示的第一狀態下,凹版滾筒110沿第一軸線A1轉動,第一刮刀130會與圓周面111上的油墨10接觸,且第二刮刀150與圓周面111上的油墨10保持間距。此時,第一刮刀130會透過刮拭面131刮拭轉動中的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上的油墨10,以於圓周面111上均勻地形成油墨層11。另一方面,第一回墨件140具有面向圓周面111的止擋面141,且橫斷於刮拭面131。積累於刮拭面131上的油墨10會朝止擋面141流動,且在接觸到止擋面141後被阻擋下來。以固定於第一刮刀130上的第一回墨件140為例,其阻擋下來的油墨10可受重力作用而回流至圓周面111上。以樞接於第一刮刀130上的第一回墨件140為例,其可適時地沿平行於Z軸的軸線相對於第一刮刀130轉動,以止擋面141推擠積累於刮拭面131上的油墨10回流至圓周面111上。透過上述兩種第一刮刀130與第一回墨件140的組合皆能防止積累於第一刮刀130上的油墨10滴落至外在環境,並提高油墨10的使用率,從而減少原料的浪費以降低成本。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刮刀130可相對於凹版滾筒110擺動,以調整刮拭面131與圓周面111之間所夾的角度,此角度的調整範圍約略介於15度至75度之間。
接著,在自圖1A所示的第一狀態轉換至圖1B所示的第二狀態時,使第二刮刀150移動靠近凹版滾筒110,並抵觸圓周面111。由於第二刮刀150與凹版滾筒110的表面皆經過強化處理,因此輕微地碰撞或摩擦皆不易對第二刮刀150與凹版滾筒110造成損傷。第二刮刀150可透過刮拭面151刮除轉動中的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上的油墨層11,並使部分油墨10填入溝槽112。另一部分的油墨10會流動至刮拭面151上,並積累於刮拭面151上。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刮刀150可相對於凹版滾筒110擺動,以調整刮拭面151與圓周面111之間所夾的角度,此角度的調整範圍約略介於15度至75度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凹版印刷裝置100適用於捲對捲(roll to roll)製程,以使凹版滾筒110與膠印滾筒20相配合。膠印滾筒20例如是沿平行於Z軸的軸線A2延伸,且適於透過例如馬達(未繪示)的驅動裝置之驅動以沿軸線A2轉動。凹版滾筒110的轉動方向與膠印滾筒20的轉動方向互為相反。在刮除轉動中的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上的油墨層11,並使部分油墨10填入溝槽112之後,溝槽112內的油墨10會轉印到與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相接觸的膠印滾筒20的圓周面21上。
請參考圖1C,目標物30沿平行於X軸的方向D移動通過膠印滾筒20的下方。在溝槽112內的油墨10轉印到膠印滾筒20的圓周面21上之後,轉動中的膠印滾筒20會將圓周面21上的油墨10轉印至目標物30的目標面31上,以形成圖案化結構12於目標物30的目標面31上。此時,第二刮刀150可移動遠離凹版滾筒110,以與圓周面111保持間距。另一方面,第一回墨件140可驅使積累於刮拭面131上的油墨10回流至圓周面111上,以在圓周面111上形成薄層。藉此,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得以保持濕潤,從而避免殘留於溝槽12內的油墨10乾燥固化。換言之,凹版印刷裝置100可減少暫時停機以清除固化於溝槽內的油墨10的機率,進而提高印刷品質與印刷效率。
需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凹版印刷裝置也可選擇不與膠印滾筒相配合,而是直接將溝槽內的油墨轉印至目標物的目標面,以形成圖案化結構於目標物的目標面上。
以下將列舉其他實施例以作為說明。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並且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省略部分的說明可參考前述實施例,下述實施例不再重複贅述。
圖2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的側視示意圖。請參圖2,本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100A與第一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100大致相似,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凹版印刷裝置100A更包括第二回墨件170,其中第二回墨件170對應該第二刮刀150設置,且位於第一刮刀130與第二刮刀150之間。詳細而言,第二回墨件170例如是鎖固於、一體成形於或樞接於第二刮刀150上,並且沿平行於Z軸的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大部分第二回墨件170自第二刮刀150的刮拭面151突伸而出,並以止擋面171面向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其中止擋面171橫斷於刮拭面151。第二回墨件170可由金屬、合金(例如:不鏽鋼)或非金屬(例如:橡膠)等材質製成,且表面可塗覆有塗層(例如:氟化物塗層),以降低摩擦係數。如圖2所示,第二回墨件170的幾何外型可為三角形、四邊形、其他多邊形、圓形或橢圓形,但不限於此,此處是以三角形舉例說明。由於第二回墨件170的表面與第二刮刀150的表面分別塗覆有上述塗層,因此輕微地碰撞或摩擦皆不易對第二刮刀150與第二回墨件170造成損傷。
舉例來說,當第二刮刀150透過刮拭面151刮除轉動中的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上的油墨層11時,會有部分油墨10填入溝槽112,另一部分的油墨10會流動至刮拭面151上,並積累於刮拭面151上。積累於刮拭面151上的油墨10會朝止擋面171流動,且在接觸到止擋面171後被阻擋下來。當第二刮刀150移動遠離凹版滾筒110,以與圓周面111保持間距時,以固定於第二刮刀150上的第二回墨件170為例,其阻擋下來的油墨10可受重力作用而回流至圓周面111上。以樞接於第二刮刀150上的第二回墨件170為例,其可適時地沿平行於Z軸的軸線相對於第二刮刀150轉動,以止擋面171推擠積累於刮拭面151上的油墨10回流至圓周面111上。透過上述兩種第二刮刀150與第二回墨件170的組合皆能防止積累於第二刮刀150上的油墨10滴落至外在環境,並提高油墨10的使用率,從而減少原料的浪費以降低成本。
另一面,在第二回墨件170驅使積累於刮拭面151上的油墨10回流至圓周面111上,以在圓周面111上形成薄層之後,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得以保持濕潤,從而避免殘留於溝槽12內的油墨10乾燥固化。換言之,凹版印刷裝置100A可減少暫時停機以清除固化於溝槽內的油墨10的機率,進而提高印刷品質與印刷效率。
圖3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的側視示意圖。請參圖3,本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100B與第一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100大致相似,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凹版印刷裝置100B中的第一回墨件140不與第一刮刀130相連接,而是將第一回墨件140設置於刮拭面131的一側。詳細而言,凹版印刷裝置100B更包括第一載座180,其中第一回墨件140可轉動地設置於第一載座180上,且以止擋面141面向圓周面111。此外,第一回墨件140可選擇地抵觸刮拭面131。
舉例來說,當第一刮刀130透過刮拭面131刮拭轉動中的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上的油墨10,以於圓周面111上均勻地形成油墨層11時,積累於刮拭面131上的油墨10會朝止擋面141流動,且在接觸到止擋面141後被阻擋下來。此時,第一回墨件140可適時地沿平行於Z軸的軸線相對於第一載座180轉動,以止擋面141推擠積累於刮拭面131上的油墨10回流至圓周面111上,藉以防止積累於第一刮刀130上的油墨10滴落至外在環境,並提高油墨10的使用率,從而減少原料的浪費以降低成本。
圖4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的側視示意圖。請參圖4,本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100C與第三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100B大致相似,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凹版印刷裝置100C更包括第二回墨件170以及第二載座181,其中第二回墨件170對應該第二刮刀150設置,且位於第一刮刀130與第二刮刀150之間。另一方面,第二載座181位於第一刮刀130與第二刮刀150之間,且第二回墨件170可轉動地設置於第二載座181上。第二回墨件170不與第二刮刀150相連接,而是將第二回墨件170設置於刮拭面151的一側,且以止擋面171面向圓周面111。此外,第二回墨件170可選擇地抵觸刮拭面151。
舉例來說,當第二刮刀150透過刮拭面151刮除轉動中的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上的油墨層11時,會有部分油墨10填入溝槽112,另一部分的油墨10會流動至刮拭面151上,並積累於刮拭面151上。積累於刮拭面151上的油墨10會朝止擋面171流動,且在接觸到止擋面171後被阻擋下來。當第二刮刀150移動遠離凹版滾筒110,以與圓周面111保持間距時,第二回墨件170可適時地沿平行於Z軸的軸線相對於第二載座181轉動,以止擋面171推擠積累於刮拭面151上的油墨10回流至圓周面111上。如此一來,便能防止積累於第二刮刀150上的油墨10滴落至外在環境,並提高油墨10的使用率,從而減少原料的浪費以降低成本。
圖5A至圖5D是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應用於捲對捲(roll to roll)製程的側視示意圖。請先參圖5A,本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100D與第一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100大致相似,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凹版印刷裝置100D更包括至少一螺旋滾筒190(示意地繪示出一個),且可選擇配置或不配置第三刮刀160,此處是以不配置第三刮刀160舉例說明。詳細而言,螺旋滾筒190可動地設置於凹版滾筒110的上方,且例如是沿平行於Z軸的第二軸線A3延伸。螺旋滾筒190位於第一刮刀130的一側,且第一刮刀130位於螺旋滾筒190與第二刮刀170之間。相關於回墨件的之設置方式請參考前述實施例所作的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在圖5A所示的第一狀態下,凹版滾筒110沿第一軸線A1轉動,第一刮刀130會與圓周面111上的油墨10接觸,且第二刮刀150及螺旋滾筒190皆與圓周面111上的油墨10保持間距。此時,第一刮刀130會透過刮拭面131刮拭轉動中的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上的油墨10,以於圓周面111上均勻地形成油墨層11。接著,在自圖5A所示的第一狀態轉換至圖5B所示的第二狀態時,第二刮刀150與油墨層11保持距間距,而螺旋滾筒190抵觸油墨層11。詳細而言,螺旋滾筒190並未接觸圓周面111,且螺旋滾筒190與圓周面111之間的最短距離實質上等於第一刮刀130與圓周面111之間的最短距離。舉例來說,當油墨供應單元120噴塗油墨10於轉動中的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上時,油墨10會朝向凹版滾筒110的兩側緣流動。藉由螺旋滾筒190抵觸轉動中的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上的油墨層11上,可驅使流動至凹版滾筒110的兩側緣的油墨10回流至凹版滾筒110的中間,使得油墨10不易滴落至外界環境,並且於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上形成厚度均勻的油墨層11。
在自圖5B所示的第二狀態轉換至圖5C所示的第三狀態時,使第二刮刀150移動靠近凹版滾筒110,並抵觸圓周面111。第二刮刀150可透過刮拭面151刮除轉動中的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上的油墨層11,並使部分油墨10填入溝槽112。在本實施例中,凹版印刷裝置100D適用於捲對捲(roll to roll)製程,以使凹版滾筒110與膠印滾筒20相配合。膠印滾筒20例如是沿平行於Z軸的軸線A2延伸,且適於透過馬達(未繪示)的驅動裝置之驅動以沿軸線A2轉動。凹版滾筒110的轉動方向與膠印滾筒20的轉動方向互為相反。在刮除轉動中的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上的油墨層11,並使部分油墨10填入溝槽112之後,溝槽112內的油墨10會轉印到與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相接觸的膠印滾筒20的圓周面21上。
請參考圖5D,目標物30沿平行於X軸的方向D移動通過膠印滾筒20的下方。在溝槽112內的油墨10轉印到膠印滾筒20的圓周面21上之後,轉動中的膠印滾筒20會將圓周面21上的油墨10轉印至目標物30的目標面31上,以形成圖案化結構12於目標物30的目標面31上。此時,第二刮刀150可移動遠離凹版滾筒110,以與圓周面111保持間距。
需說明的是,第二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100A至100C可選擇配置有螺旋滾筒190,以驅使流動至凹版滾筒110的兩側緣的油墨10回流至凹版滾筒110的中間,使得油墨10不易滴落至外界環境,並且於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上形成厚度均勻的油墨層11。
為具體說明透過螺旋滾筒190驅使流動至凹版滾筒110的兩側緣的油墨10回流至凹版滾筒110的中間的實施方式,以下將列舉螺旋滾筒190的各種實施態樣以及螺旋滾筒190與凹版滾筒110之間的配合及互動關係。圖6A至圖6H分別繪示出各種螺旋滾筒與凹版滾筒相配合的正視示意圖。請參考圖6A,當螺旋滾筒190抵觸油墨層11時,凹版滾筒110沿第一軸線A1轉動,且螺旋滾筒190沿平行於第一軸線A1的第二軸線A3轉動。在本實施例中,螺旋滾筒190可具有兩相對的右螺旋部191與左螺旋部192,其中右螺旋部191在Z軸方向上的長度實質上等於左螺旋部192在Z軸方向上的長度,且兩者的交界線實質上對準於凹版滾筒110的中心對稱線(垂直於Z軸)。依此中心對稱線可將凹版滾筒110劃分為兩相對的第一端部113與第二端部114。右螺旋部191對應於第一端部113,且左螺旋部192對應於第二端部114。此外,右螺旋部191在Z軸方向上的長度需大於等於第一端部113在Z軸方向上的長度,而左螺旋部192在Z軸方向上的長度需大於等於第二端部114在Z軸方向上的長度。
螺旋滾筒190可由金屬或合金所製成,且其表面可塗覆有鉻(Cr)、類鑽碳(DLC)、含鉻類鑽碳或其他適用的塗層材料,以達到表面強化的效用。在本實施例中,右螺旋部191是指將線材196右旋地纏繞於螺旋滾筒190的其中一半部的表面上,而具有右螺紋的這一半部。相對地,左螺旋部192是指將線材196左旋地纏繞於螺旋滾筒190的另一半部的表面上,而具有左螺紋的這另一半部。線材196可以是不織布、棉線或高分子材料製成,但不限於此。藉此,避免在線材196接觸到凹版滾筒110的圓周面111時對凹版滾筒110造成損傷。線材196的直徑約略介於0.5至10毫米之間。另一方面,右螺旋部191的右螺紋與左螺旋部192的左螺紋皆為等距螺紋。在其他實施例中,右螺旋部的右螺紋與左螺旋部的左螺紋可為不等距螺紋或不等距螺紋與等距螺紋的組合,其中螺距(或稱導程)可視需求而增減。此外,右螺旋部的右螺紋與左螺旋部的左螺紋可透過切削的方式形成於凹版滾筒上,並不限於線材纏繞而成。
在本實施例中,螺旋滾筒190沿第一轉動方向R1轉動,且凹版滾筒110的轉動方向與第一轉動方向R1互為反向。因此,當右螺旋部191的右螺紋接觸第一端部113上的油墨層11時,右螺紋會導引流動至第一端部113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凹版滾筒110的中間。相對地,當左螺旋部192的左螺紋接觸第二端部114上的油墨層11時,左螺紋會導引流動至第二端部114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凹版滾筒110的中間。
請參考圖6B,不同於圖6A所示的螺旋滾筒與凹版滾筒之間的配合及互動關係,在本實施例中,螺旋滾筒190的左螺旋部192對應於第一端部113,且螺旋滾筒190的右螺旋部192對應於第二端部114。此處,螺旋滾筒190沿第二轉動方向R2轉動,且凹版滾筒110的轉動方向與第二轉動方向R2互為反向。需說明的是,第二轉動方向R2與圖6A所示的第一轉動方向R1互為反向。因此,當左螺旋部192的左螺紋接觸第一端部113上的油墨層11時,左螺紋會導引流動至第一端部113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凹版滾筒110的中間。相對地,當右螺旋部192的右螺紋接觸第二端部114上的油墨層11時,右螺紋會導引流動至第二端部114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凹版滾筒110的中間。
請參考圖6C,不同於圖6A所示的螺旋滾筒與凹版滾筒之間的配合及互動關係,在本實施例中,螺旋滾筒190固定不動,且凹版滾筒110沿第三轉動方向R3(與圖6A所示的第一轉動方向R1互為反向)轉動。因此,當右螺旋部191的右螺紋接觸第一端部113上的油墨層11時,右螺紋會導引流動至第一端部113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凹版滾筒110的中間。相對地,當左螺旋部192的左螺紋接觸第二端部114上的油墨層11時,左螺紋會導引流動至第二端部114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凹版滾筒110的中間。
請參考圖6D,不同於圖6B所示的螺旋滾筒與凹版滾筒之間的配合及互動關係,在本實施例中,螺旋滾筒190固定不動,且凹版滾筒110沿第四轉動方向R4(與圖6B所示的第二轉動方向R2互為反向)轉動,其中第四轉動方向R4與圖6C所示的第三轉動方向R3互為反向。因此,當左螺旋部192的左螺紋接觸第一端部113上的油墨層11時,左螺紋會導引流動至第一端部113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凹版滾筒110的中間。相對地,當右螺旋部192的右螺紋接觸第二端部114上的油墨層11時,右螺紋會導引流動至第二端部114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凹版滾筒110的中間。
請參考圖6E,不同於上述實施例的螺旋滾筒與凹版滾筒之間的配合及互動關係,在本實施例中,螺旋滾筒190可包括對向設置的第一左旋滾筒193a與第二左旋滾筒193b。第一左旋滾筒193a對應於第一端部113,且第二左旋滾筒193b對應於第二端部114。當第一左旋滾筒193a接觸第一端部113上的油墨層11並沿第二轉動方向R2轉動時,左螺紋會導引流動至第一端部113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凹版滾筒110的中間。相對地,當第二左旋滾筒193b接觸第二端部114上的油墨層11並沿第一轉動方向R1轉動時,左螺紋會導引流動至第二端部114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凹版滾筒110的中間。
請參考圖6F,不同於圖6E所示的螺旋滾筒與凹版滾筒之間的配合及互動關係,在本實施例中,螺旋滾筒190可包括對向設置的第一右旋滾筒194a與第二右旋滾筒194b。第一右旋滾筒194a對應於第一端部113,且第二右旋滾筒194b對應於第二端部114。當第一右旋滾筒194a接觸第一端部113上的油墨層11並沿第一轉動方向R1轉動時,右螺紋會導引流動至第一端部113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凹版滾筒110的中間。相對地,當第二右旋滾筒194b接觸第二端部114上的油墨層11並沿第二轉動方向R2轉動時,右螺紋會導引流動至第二端部114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凹版滾筒110的中間。
換言之,在螺旋滾筒由兩相同旋向的滾筒組成的情況下,螺紋的旋向以及滾筒的轉動方向需相互配合,方能導引流動至凹版滾筒的相對兩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凹版滾筒的中間。因此,兩相同旋向的滾筒的轉動方向需互為反向。
請參考圖6G,不同於圖6E所示的螺旋滾筒與凹版滾筒之間的配合及互動關係,在本實施例中,螺旋滾筒190的數量為一個,且可為左旋滾筒。另一方面,凹版滾筒100包括對向設置的左凹版滾筒110a及右凹版滾筒110b,其中左凹版滾筒110a及右凹版滾筒110b為共軸線(即第一軸線A1),且彼此之間保有間隙。當螺旋滾筒190抵觸油墨層11時,螺旋滾筒190固定不動,左凹版滾筒110a沿第四轉動方向R4轉動,且右凹版滾筒110b沿第三轉動方向R3轉動。第四轉動方向R4與第三轉動方向R的轉相互為相反。此時,螺旋滾筒190上的左螺紋會導引流動至左凹版滾筒110a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左凹版滾筒110a與右凹版滾筒110b的相對處,並導引流動至右凹版滾筒110b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左凹版滾筒110a與右凹版滾筒110b的相對處。為避免油墨流入左凹版滾筒110a與右凹版滾筒110b的相對處的間隙內,可於左凹版滾筒110a與右凹版滾筒110b的相對處設有止擋件161與162,其中止擋件161對應於左凹版滾筒110a設置,且止擋件162對應於右凹版滾筒110b設置。
請參考圖6H,不同於圖6G所示的螺旋滾筒與凹版滾筒之間的配合及互動關係,在本實施例中,螺旋滾筒190可為右旋滾筒。當螺旋滾筒190抵觸油墨層11時,螺旋滾筒190固定不動,左凹版滾筒110a沿第三轉動方向R3轉動,且右凹版滾筒110b沿第四轉動方向R4轉動。此時,螺旋滾筒190上的右螺紋會導引流動至左凹版滾筒110a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左凹版滾筒110a與右凹版滾筒110b的相對處,並導引流動至右凹版滾筒110b的側緣的油墨回流至左凹版滾筒110a與右凹版滾筒110b的相對處。為避免油墨流入左凹版滾筒110a與右凹版滾筒110b的相對處的間隙內,可於左凹版滾筒110a與右凹版滾筒110b的相對處設有止擋件161與162,其中止擋件161對應於左凹版滾筒110a設置,且止擋件162對應於右凹版滾筒110b設置。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凹版印刷裝置可透過刮刀、螺旋滾筒或前述兩者的組合使油墨均勻地鋪設於凹版滾筒的圓周面上。另一方面,對應於刮刀設置的回墨件可適時地驅使積累於刮刀上的油墨回流至凹版滾筒的圓周面上,以避免積累於刮刀上的油墨滴落至外在環境,並使凹版滾筒的圓周面保持濕潤。藉此,本發明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不僅能減少原料的浪費以降低成本,且能避免殘留於凹槽內的油墨乾燥固化,進而提高印刷品質與印刷效率。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油墨
11‧‧‧油墨層
12‧‧‧圖案化結構
20‧‧‧膠印滾筒
21、111‧‧‧圓周面
30‧‧‧目標物
31‧‧‧目標面
100、100A~100D‧‧‧凹版印刷裝置
110‧‧‧凹版滾筒
110a‧‧‧左凹版滾筒
110b‧‧‧右凹版滾筒
112‧‧‧凹槽
113‧‧‧第一端部
114‧‧‧第二端部
120‧‧‧油墨供應單元
130‧‧‧第一刮刀
131、151‧‧‧刮拭面
140‧‧‧第一回墨件
141、171‧‧‧止擋面
150‧‧‧第二刮刀
160‧‧‧第三刮刀
161、162‧‧‧止擋件
170‧‧‧第二回墨件
180‧‧‧第一載座
181‧‧‧第二載座
190‧‧‧螺旋滾筒
191‧‧‧右螺旋部
192‧‧‧左螺旋部
193a‧‧‧第一左旋滾筒
193b‧‧‧第二左旋滾筒
194a‧‧‧第一右旋滾筒
194b‧‧‧第二右旋滾筒
196‧‧‧線材
A1‧‧‧第一軸線
A2‧‧‧軸線
A3‧‧‧第二軸線
R1‧‧‧第一轉動方向
R2‧‧‧第二轉動方向
R3‧‧‧第三轉動方向
R4‧‧‧第四轉動方向
11‧‧‧油墨層
12‧‧‧圖案化結構
20‧‧‧膠印滾筒
21、111‧‧‧圓周面
30‧‧‧目標物
31‧‧‧目標面
100、100A~100D‧‧‧凹版印刷裝置
110‧‧‧凹版滾筒
110a‧‧‧左凹版滾筒
110b‧‧‧右凹版滾筒
112‧‧‧凹槽
113‧‧‧第一端部
114‧‧‧第二端部
120‧‧‧油墨供應單元
130‧‧‧第一刮刀
131、151‧‧‧刮拭面
140‧‧‧第一回墨件
141、171‧‧‧止擋面
150‧‧‧第二刮刀
160‧‧‧第三刮刀
161、162‧‧‧止擋件
170‧‧‧第二回墨件
180‧‧‧第一載座
181‧‧‧第二載座
190‧‧‧螺旋滾筒
191‧‧‧右螺旋部
192‧‧‧左螺旋部
193a‧‧‧第一左旋滾筒
193b‧‧‧第二左旋滾筒
194a‧‧‧第一右旋滾筒
194b‧‧‧第二右旋滾筒
196‧‧‧線材
A1‧‧‧第一軸線
A2‧‧‧軸線
A3‧‧‧第二軸線
R1‧‧‧第一轉動方向
R2‧‧‧第二轉動方向
R3‧‧‧第三轉動方向
R4‧‧‧第四轉動方向
圖1A至圖1C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應用於捲對捲製程的側視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5A至圖5D是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裝置應用於捲對捲製程的側視示意圖。 圖6A至圖6H分別繪示出各種螺旋滾筒與凹版滾筒相配合的正視示意圖。
10‧‧‧油墨
11‧‧‧油墨層
20‧‧‧膠印滾筒
21、111‧‧‧圓周面
30‧‧‧目標物
31‧‧‧目標面
100‧‧‧凹版印刷裝置
110‧‧‧凹版滾筒
112‧‧‧凹槽
120‧‧‧油墨供應單元
130‧‧‧第一刮刀
131、151‧‧‧刮拭面
140‧‧‧第一回墨件
141‧‧‧止擋面
150‧‧‧第二刮刀
160‧‧‧第三刮刀
A1‧‧‧第一軸線
A2‧‧‧軸線
Claims (25)
- 一種凹版印刷裝置,包括: 一凹版滾筒,適於沿一第一軸線轉動,其中該凹版滾筒具有一圓周面以及位於該圓周面上的至少一凹槽; 一油墨供應單元,用以提供油墨於該圓周面上; 一第一刮刀,設置於該凹版滾筒的上方; 一第一回墨件,對應該第一刮刀設置;以及 一第二刮刀,可動地設置於該凹版滾筒的上方,其中該第二刮刀位於該第一刮刀的一側,且該第一刮刀位於該第一回墨件與該第二刮刀之間, 在一第一狀態時,該第二刮刀與該圓周面上的油墨保持間距,該第一刮刀刮拭該圓周面上的油墨,以於該圓周面上形成一油墨層, 在一第二狀態時,該第二刮刀抵觸該圓周面,以刮除該油墨層,並使部分油墨填入該溝槽, 其中該第一回墨件適於驅使積累於該第一刮刀上的油墨回流至該圓周面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更包括: 一第二回墨件,對應該第二刮刀設置,且位於該第一刮刀與該第二刮刀之間,該第二回墨件適於驅使積累於該第二刮刀上的油墨回流至該圓周面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其中該第二回墨件固定於該第二刮刀上或可轉動地設置於該第二刮刀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更包括: 一第二載座,其中該第二回墨件可轉動地設置於該第二載座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其中該第一回墨件固定於該第一刮刀上或可轉動地設置於該第一刮刀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更包括: 一第一載座,其中該第一回墨件可轉動地設置於該第一載座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更包括: 至少一第三刮刀,設置於該凹版滾筒的側緣,用以阻擋流動至該凹版滾筒的側緣的油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其中該凹版印刷裝置適用於捲對捲製程。
- 一種凹版印刷裝置,包括: 一凹版滾筒,適於沿一第一軸線轉動,其中該凹版滾筒具有一圓周面以及位於該圓周面上的至少一凹槽; 一油墨供應單元,用以提供油墨於該圓周面上; 一第一刮刀,設置於該凹版滾筒的上方; 一第二刮刀,可動地設置於該凹版滾筒的上方,且位於該第一刮刀的一側;以及 至少一螺旋滾筒,設置於該凹版滾筒的上方,且位於該第一刮刀的一側, 在一第一狀態時,該第二刮刀及該螺旋滾筒皆與該圓周面上的油墨保持間距,該第一刮刀刮拭該圓周面上的油墨,以於該圓周面上形成一油墨層, 在一第二狀態時,該第二刮刀與該油墨層保持距間距,該螺旋滾筒抵觸該油墨層, 在一第三狀態時,該第二刮刀抵觸該圓周面,以刮除該油墨層,並使部分油墨填入該溝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更包括: 一第一回墨件,對應該第一刮刀設置,該第一回墨件適於驅使積累於該第一刮刀上的油墨回流至該圓周面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其中該第一回墨件固定於該第一刮刀上或可轉動地設置於該第一刮刀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更包括: 一第一載座,其中該第一回墨件可轉動地設置於該第一載座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更包括: 一第二回墨件,對應該第二刮刀設置,且位於該第一刮刀與該第二刮刀之間,該第二回墨件適於驅使積累於該第二刮刀上的油墨回流至該圓周面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其中該第二回墨件固定於該第二刮刀上或可轉動地設置於該第二刮刀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更包括: 一第二載座,其中該第二回墨件可轉動地設置於該第二載座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其中當該螺旋滾筒抵觸該油墨層時,該凹版滾筒沿該第一軸線轉動,且該螺旋滾筒沿平行於該第一軸線的一第二軸線轉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其中該螺旋滾筒具有一右旋螺紋部以及與該右旋螺紋部相對的一左旋螺紋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其中該凹版滾筒具有一第一端部以及與該第一端部相對的一第二端部, 當該右旋螺紋部對應於該第一端部,且該左旋螺紋部對應於該第二端部時,該螺旋滾筒沿一第一轉動方向轉動, 當該左旋螺紋部對應於該第一端部,且右旋螺紋部對應於該第二端部時,該螺旋滾筒沿相反於該第一轉動方向的一第二轉動方向轉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其中該螺旋滾筒包括兩對向設置的左旋滾筒或右旋滾筒,其中當該螺旋滾筒抵觸該油墨層時,該兩左旋滾筒或該兩右旋滾筒以相反的轉動方向轉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其中當該螺旋滾筒抵觸該油墨層時,該凹版滾筒沿該第一軸線轉動,且該螺旋滾筒固定不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其中該螺旋滾筒具有一右旋螺紋部以及與該右旋螺紋部相對的一左旋螺紋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其中該凹版滾筒具有一第一端部以及與該第一端部相對的一第二端部, 當該右旋螺紋部對應於該第一端部,且該左旋螺紋部對應於該第二端部時,該凹版滾筒沿一第三轉動方向轉動, 當該左旋螺紋部對應於該第一端部,且右旋螺紋部對應於該第二端部時,該凹版滾筒沿相反於該第一轉動方向的一第四轉動方向轉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其中該凹版滾筒包括對向設置的一左凹版滾筒及一右凹版滾筒。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其中該螺旋滾筒的旋向相同,當該螺旋滾筒抵觸該油墨層時,該左凹版滾筒及該右凹版滾筒分別以相反的轉動方向轉動,且該螺旋滾筒固定不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2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凹版印刷裝置,其中該凹版印刷裝置適用於捲對捲製程。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104764A TWI574846B (zh) | 2016-02-18 | 2016-02-18 | 凹版印刷裝置 |
JP2016098135A JP6207668B2 (ja) | 2016-02-18 | 2016-05-16 | グラビア印刷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104764A TWI574846B (zh) | 2016-02-18 | 2016-02-18 | 凹版印刷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74846B true TWI574846B (zh) | 2017-03-21 |
TW201730016A TW201730016A (zh) | 2017-09-01 |
Family
ID=58766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04764A TWI574846B (zh) | 2016-02-18 | 2016-02-18 | 凹版印刷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207668B2 (zh) |
TW (1) | TWI574846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46128A (zh) * | 2019-06-05 | 2020-12-08 | 至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凹版印刷机的同向封闭式刮刀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53349B (zh) * | 2019-04-28 | 2020-12-08 | 林浩 | 一种凹版印刷可调节刮墨装置及使用方法 |
TWI694007B (zh) * | 2019-06-06 | 2020-05-21 | 至善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凹版印刷機之同向封閉式刮刀裝置 |
WO2021059574A1 (ja) * | 2019-09-27 | 2021-04-01 | 東レ株式会社 | スクレーパ装置、除去対象物除去機能を有する回転装置、除去対象物除去方法、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微多孔膜の製造方法 |
BR112022013240A2 (pt) | 2020-01-30 | 2022-09-06 | Bobst Bielefeld Gmbh | Impressora e método de funcionamento de uma impressora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22432A (en) * | 1991-10-17 | 1993-06-29 | De La Rue Giori, S.A. | Wiping device of an intaglio printing machine |
US20110226144A1 (en) * | 2008-10-07 | 2011-09-22 | Daetwyler Swisstec Ag | Diamond-coated doctor blade |
US20110259220A1 (en) * | 2010-04-27 | 2011-10-27 | Ohra Sakata | Gravure printing pres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141589A (ja) * | 1998-11-09 | 2000-05-23 | Canon Inc | ドクタクリーニング機構 |
JP2004050453A (ja) * | 2002-07-17 | 2004-02-19 | National Printing Bureau | グラビア印刷機用ドクタ装置及びグラビア印刷方法 |
DE102008011203B4 (de) * | 2008-02-26 | 2010-11-25 | Kba-Metronic Aktiengesellschaft | Druckverfahren und Druckwerk |
JP6233807B2 (ja) * | 2014-02-26 | 2017-11-22 |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グラビア印刷機およびグラビア印刷機の運転方法 |
-
2016
- 2016-02-18 TW TW105104764A patent/TWI574846B/zh active
- 2016-05-16 JP JP2016098135A patent/JP6207668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22432A (en) * | 1991-10-17 | 1993-06-29 | De La Rue Giori, S.A. | Wiping device of an intaglio printing machine |
US20110226144A1 (en) * | 2008-10-07 | 2011-09-22 | Daetwyler Swisstec Ag | Diamond-coated doctor blade |
US20110259220A1 (en) * | 2010-04-27 | 2011-10-27 | Ohra Sakata | Gravure printing press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46128A (zh) * | 2019-06-05 | 2020-12-08 | 至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凹版印刷机的同向封闭式刮刀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207668B2 (ja) | 2017-10-04 |
TW201730016A (zh) | 2017-09-01 |
JP2017144711A (ja) | 2017-08-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74846B (zh) | 凹版印刷裝置 | |
KR20090003883A (ko) | 롤 프린팅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롤 프린팅 방법 | |
CN103645587A (zh) | 取向膜涂覆装置和方法 | |
US20140349013A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ow volume transfer anilox roll for high-resolution flexographic printing | |
JP4948155B2 (ja) | ストライプ塗布装置、ストライプ塗布方法、およびブレード回転機構 | |
JP2008030242A (ja) | 印刷機械のインキ供給装置 | |
JP2007160676A (ja) | 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装置 | |
KR20210050584A (ko) | 기판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들 | |
JP5499822B2 (ja) | 機能性薄膜の製造方法 | |
JP5663892B2 (ja) | 薄膜の製造方法 | |
JP2014147855A (ja) | テープ巻き装置 | |
CN106164337B (zh) | 滚筒用腐蚀装置 | |
JP6692038B2 (ja) | フレキソ印刷用インキ供給装置 | |
WO2013084483A1 (ja) | 基材への塗布方法 | |
JP5398339B2 (ja) | 微細線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微細線パターン形成用のグラビア印刷機 | |
JP2011173266A (ja) | 凸版印刷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5288870A (ja) | 印刷機及び塗布装置 | |
JP2012206309A (ja) | 凸版印刷機とそれを用いた機能性薄膜の製造方法 | |
JP2002166529A (ja) | 印刷機シリンダの洗浄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220871402U (zh) | 一种用于薄膜刮板双滚筒干燥机的布料装置 | |
JP2015085555A (ja) | フレキソ版印刷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機能性薄膜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機能性薄膜製造装置 | |
WO2012161779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electronic ink | |
JP6114486B1 (ja) | 印刷装置とその印刷方法 | |
JP7262316B2 (ja) | グラビアロール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グラビア塗工装置 | |
CA2949928A1 (en) | Wet type developing dev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