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4521B - 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4521B
TWI574521B TW104108257A TW104108257A TWI574521B TW I574521 B TWI574521 B TW I574521B TW 104108257 A TW104108257 A TW 104108257A TW 104108257 A TW104108257 A TW 104108257A TW I574521 B TWI574521 B TW I57452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e
mode
transmission
transfer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82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7223A (zh
Inventor
熊木良成
松尾英知
奈良和哉
Original Assignee
東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7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72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45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452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04B5/72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6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le transfer, e.g. 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using two-way short-range wireless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 H04W74/0833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using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 H04W74/0841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using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 H04B5/70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64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file transfer between terminals

Description

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係基於且主張2014年3月13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4-050845號之優先權;該案之全部內容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文所描述之實施例大體上係關於一種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習知上,在其中透過近場通信執行資料傳送之一情況下,通常,一處理請求從一主控裝置發出至一從屬裝置。在作為近場通信技術之一者之TransferJet(商標)中,基於等待一連接時之模式判定裝置之優先權等級。當作為一主控裝置等待之一裝置連接至作為一從屬裝置等待之一裝置時,可在具有一高優先權等級之主控裝置與具有一低優先權等級之從屬裝置之間建立一連接。此外,在連接等待時具有一動態模式之一裝置根據一夥伴裝置判定該裝置之一優先權等級,使得在該夥伴裝置為一主控裝置之一情況下該裝置具有一低優先權等級,且在該夥伴裝置為一從屬裝置之一情況下該裝置具有一高優先權等級。
然而,在習知技術中,在其中各具有一檔案傳送請求之主控裝置或動態裝置接近彼此之一情況下,無法作出哪一者為一高優先權裝 置之一判定,無法建立一連接,且發生一衝突。據此,無法在具有相同模式之裝置之間操作使用一OBEX(物件交換)協定等之一通信功能。
引用清單 專利文獻
[PTL 1]日本專利公開申請案第2011-91762號
1‧‧‧通信裝置
1a‧‧‧通信裝置
1b‧‧‧通信裝置
1c‧‧‧通信裝置
2‧‧‧主機裝置
10‧‧‧使用者介面單元
11‧‧‧應用單元
12‧‧‧通信方向管理單元
13‧‧‧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
14‧‧‧通信控制單元
15‧‧‧連接夥伴管理表
16‧‧‧傳送清單表
17‧‧‧主機裝置介面單元
18‧‧‧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
18a‧‧‧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
20‧‧‧裝置資訊管理單元
21‧‧‧通信裝置介面單元
30‧‧‧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
31‧‧‧傳送歷史儲存單元
32‧‧‧傳送歷史比較單元
33‧‧‧封包儲存單元
34‧‧‧恢復處理單元
S101‧‧‧步驟
S102‧‧‧步驟
S103‧‧‧步驟
S104‧‧‧步驟
S105‧‧‧步驟
S106‧‧‧步驟
S107‧‧‧步驟
S108‧‧‧步驟
S109‧‧‧步驟
S110‧‧‧步驟
S111‧‧‧步驟
S112‧‧‧步驟
S113‧‧‧步驟
S114‧‧‧步驟
S201‧‧‧步驟
S202‧‧‧步驟
S203‧‧‧步驟
S204‧‧‧步驟
S205‧‧‧步驟
S206‧‧‧步驟
S207‧‧‧步驟
S208‧‧‧步驟
S209‧‧‧步驟
S210‧‧‧步驟
S211‧‧‧步驟
S212‧‧‧步驟
S213‧‧‧步驟
S214‧‧‧步驟
S215‧‧‧步驟
S216‧‧‧步驟
S217‧‧‧步驟
S218‧‧‧步驟
S301‧‧‧步驟
S302‧‧‧步驟
S303‧‧‧步驟
S401‧‧‧步驟
S402‧‧‧步驟
S403‧‧‧步驟
S404‧‧‧步驟
S405‧‧‧步驟
S406‧‧‧步驟
S407‧‧‧步驟
S408‧‧‧步驟
S409‧‧‧步驟
S410‧‧‧步驟
S411‧‧‧步驟
S412‧‧‧步驟
S413‧‧‧步驟
S414‧‧‧步驟
S415‧‧‧步驟
S416‧‧‧步驟
S417‧‧‧步驟
S418‧‧‧步驟
S419‧‧‧步驟
S420‧‧‧步驟
S421‧‧‧步驟
S422‧‧‧步驟
S501‧‧‧步驟
S502‧‧‧步驟
S503‧‧‧步驟
S504‧‧‧步驟
S505‧‧‧步驟
S506‧‧‧步驟
S507‧‧‧步驟
S601‧‧‧步驟
S602‧‧‧步驟
S603‧‧‧步驟
S604‧‧‧步驟
S605‧‧‧步驟
S606‧‧‧步驟
S607‧‧‧步驟
S608‧‧‧步驟
S701‧‧‧步驟
S702‧‧‧步驟
S703‧‧‧步驟
S704‧‧‧步驟
S705‧‧‧步驟
S706‧‧‧步驟
S707‧‧‧步驟
S708‧‧‧步驟
圖1為繪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通信裝置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2為繪示一TransferJet階層模型之一圖;圖3為繪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一檔案傳送/接收程序之一流程圖;圖4為繪示一TransferJet資料訊框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5為繪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一雙向通信程序之一流程圖;圖6為繪示裝置A與裝置B之間的一檔案傳送/接收程序之一序列圖;圖7為繪示各裝置之模式轉變之一圖;圖8為繪示在一通信裝置中處於一通信狀態之一顯示器之一實例之一圖;圖9為繪示在於一通信裝置中完成雙向通信之後一顯示器之一實例之一圖;圖10為繪示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雙向通信程序之一流程圖;圖11為繪示根據一第三實施例之一單向通信程序之一流程圖;圖12為繪示各裝置之模式轉變之一圖;圖13為繪示在於一通信裝置中完成單向通信之後一顯示器之一實例之一圖;圖14為繪示根據一第四實施例之一通信裝置及一主機裝置之組 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15為繪示根據第四實施例之諸裝置及一連接夥伴管理表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16為繪示根據第四實施例之諸裝置及一傳送清單表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17為繪示在於一通信裝置中完成雙向通信之後一顯示器之一實例之一圖;圖18為繪示根據一第五實施例之諸裝置及一連接夥伴管理表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19為繪示根據第五實施例之諸裝置及一傳送清單表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20為繪示一基本差異式傳送方法之一圖;圖21為繪示根據一第六實施例之一通信裝置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22為繪示根據第六實施例之一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23為繪示與被視為中心之一裝置A之一檔案傳送關係之一圖;圖24為繪示裝置A之一傳送歷史儲存單元之一傳送歷史清單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25為繪示一裝置B之一傳送歷史儲存單元之一傳送歷史清單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26為繪示根據第六實施例之一檔案傳送程序之一流程圖;圖27為繪示在一傳送裝置與一接收裝置之間傳送及接收之資訊之一圖;圖28為繪示一低級傳送歷史清單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29為繪示根據一第七實施例之一檔案傳送程序之一流程圖; 圖30為繪示搜尋尚未傳送之檔案之一程序之一圖;圖31為繪示各裝置之一檔案清單及一傳送歷史清單之轉變之一圖;圖32為繪示在一傳送程序中中斷之一檔案(j)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33為繪示根據一第九實施例之一通信裝置及一主機裝置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34為繪示根據第九實施例之一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35為一通信裝置之組態之一簡化圖;圖36為一通信裝置及一主機裝置之組態之一簡化圖;圖37為一通信裝置及一主機裝置之組態之一簡化圖;圖38為繪示一通信裝置及一主機裝置之暫存器使用狀態之一圖;及圖39為繪示一暫存器映射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
大體言之,根據一項實施例,一種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包含一通信方向管理單元及一應用單元。在近場通信中,該通信方向管理單元在其中與一相對裝置發生一衝突之一情況下切斷與該相對裝置之一連接,且在重新連接至該相對裝置之後,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切換至一主控模式及一從屬裝置之任一模式。該應用單元根據由該通信方向管理單元指定之一模式以該主控模式或該從屬模式在該相對裝置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間執行一檔案之傳送、接收、或傳送/接收。
下文將參考隨附圖式詳細描述一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及一檔案傳送/接收方法之例示性實施例。本發明不限於以下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
圖1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一通信裝置1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作為一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通信裝置1包含:一使用者介面單元10;一應用單元11;一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一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一通信控制單元14;一連接夥伴管理表15;及一傳送清單表16。
使用者介面單元10用作與諸如通信之開始、一使用者名稱之註冊、連接夥伴管理表15之一輸入、及傳送資料之類目分類之使用者程序介接之一介面。
應用單元11執行一主控程序及一從屬程序且執行諸如檔案傳送及檔案接收之全部操作之管理等。
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在其所屬之一裝置及一相對裝置具有相同模式以導致一衝突之一情況下,執行一唯一ID(UID)比較、一隨機數字產生等,且判定其所屬之該裝置之一模式(主控模式或從屬模式)。在單向通信(一種模式)完成之後,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將其所屬之該裝置之模式從主控模式切換至從屬模式或從從屬模式切換至主控模式。
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在建立一連接之後獲取並管理相對裝置之傳送條件資訊且判定一待傳送或接收目標檔案。
通信控制單元14執行諸如一連接請求、一連接回應、或一切斷請求之一資料訊框之傳送/接收。
連接夥伴管理表15為用於暫存一相對裝置之由一使用者輸入之資訊之一表,該相對裝置為一連接夥伴。
傳送清單表16為用於暫存待於連接至相對裝置時傳送之一檔案及該檔案所屬之一類目之一表。
在此實施例中,作為其中使用近場通信執行資料通信之一情況之一實例,將描述其中通信裝置1使用TransferJet(商標)來將一檔案傳 送至一相對裝置/從一相對裝置接收一檔案之一情況。雖然,在TransferJet中,存在主控模式、動態模式及從屬模式,但在後文所提出之描述中,將使用主控模式及從屬模式,且假定主控模式具有高優先權,且從屬模式具有低優先權。在此,將以一簡單方式描述一TransferJet階層模型。圖2為繪示該TransferJet階層模型之一圖。其繪示在作為通信裝置1之裝置A及B連接時發生一衝突之外觀。當進行主要劃分時,該TransferJet階層模型可劃分成三層:一應用層、一會期層、及一資料鏈路層。
當作為一主控裝置自應用層請求一連接時,在資料鏈路層中傳送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在資料鏈路層中,在其中對應裝置之模式為主控模式或從屬模式之一情況下,可接收從一夥伴裝置傳送之一資料訊框。然而,當具有相同優先權等級之主控模式之裝置相互接收連接請求資料訊框時,在會期層中辨識發生一衝突,且據此,無法正確地建立一連接。以此方式,在應用層中,在其中一裝置作為一主控裝置請求一連接且接近另一主控裝置之一情況下,接收到一衝突通知,且無法執行協定通信。此外,在會期層中,在其中主控裝置相互接收連接請求之一情況下,形成一衝突狀態,且據此,無法正確地建立一連接。此外,在資料鏈路層中,甚至在上層處於衝突狀態時,裝置亦可傳送及接收其資料訊框。
隨後,在通信裝置1中,在其中在與作為一相對裝置之通信裝置1連接時發生一衝突之一情況下,將描述用於解決該衝突並執行檔案傳送/接收之一雙向通信操作。假定作為通信裝置1之一裝置A(UID:0x22222222)及一裝置B(UID:0x11111111)同時處於主控模式(或動態模式)以便處於一連接等待狀態作為一初始狀態,且假定兩個裝置處於傳送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之狀態。
圖3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一檔案傳送/接收程序之一流程圖。藉 由按該流程圖中所表示之以下序列切換裝置模式,該等裝置循序地成為一主控裝置及一從屬裝置且可傳送所期望檔案。在此,裝置A之相對裝置為裝置B,且裝置B之相對裝置為裝置A。
首先,在裝置A及B之各者中,當一使用者開始通信時,應用單元11藉由將其所屬之裝置之模式設定為一主控模式來開始一連接,且通信控制單元14開始傳送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步驟S101)。當未接收到由一相對裝置傳送之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時,換言之,當未偵測到該相對裝置時(在步驟S102中為否),通信控制單元14定期地連續傳送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步驟S101)。
接著,裝置A及裝置B接近彼此。在裝置A及裝置B之各者中,當接收到由一相對裝置傳送之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時,換言之,當偵測到一相對裝置時(在步驟S102中為是),通信控制單元14分析該所接收連接請求資料訊框之內容。當作為請求發出源之裝置之一優先權等級寫入於該連接請求資料訊框中時,通信控制單元14比較該優先權等級與其所屬之裝置之一優先權等級(步驟S103)。
在上文所描述之裝置之優先權等級與相對裝置之優先權等級彼此不同之一情況下,換言之,在其中一個裝置為一主控裝置且另一裝置為一從屬裝置之一情況下、在其中一個裝置為一主控裝置且另一裝置為一動態裝置之一情況下等(在步驟S103中為否),具有一較低優先權等級之一裝置藉由返回一連接回應資料訊框來建立一連接。例如,在其中裝置A為一主控裝置且裝置B為一從屬裝置之一情況下,將一連接回應資料訊框從裝置B返回至裝置A。在其中尚未從裝置B接收到一連接回應資料訊框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104中為否),裝置A等待一連接回應資料訊框(步驟S105),且該程序返回至步驟S104。當從裝置B接收到該連接回應資料訊框時(在步驟S104中為是),裝置A連接為一主控裝置且給出一連接建立之一通知(步驟S106),執行一主控程序(諸 如一推送傳送程序或一拉取接收程序)(步驟S107),及結束與相對裝置之通信(步驟S114)。從步驟S103:否至步驟S107之程序為類似於一習知情況之一般程序,且因此其詳細描述將不再提出。
在上文所描述之裝置之優先權等級與相對裝置之優先權等級相同之一情況下(在其中兩個裝置皆為主控裝置或動態裝置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103中為是),在裝置A及B之各者中,通信控制單元14給出一衝突發生之一通知(步驟S108)。
在裝置A及B之各者中,當接收到衝突發生通知時,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從相對裝置之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讀取UID資訊並儲存該所讀取UID資訊(步驟S109)。圖4為繪示一TransferJet資料訊框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在TransferJet資料鏈路層中傳送及接收之一資料訊框由以下項組態而成:一LiCC版本,其表示版本資訊(規格資訊),可從該版本資訊檢查是否支援根據此實施例之一雙向通信操作;一LiCC,其表示資料訊框類型;「保留」位元,其表示保留資訊;一自身UID,其表示一傳送源裝置之一UID;及一LiCC資訊,其為一資料訊框之資訊。在其中在資料鏈路層中裝置A及B之各者連接至相對裝置之一情況下,可從相對裝置獲取UID資訊及版本資訊。裝置A從作為一相對裝置之裝置B獲取一UID「0x11111111」,且裝置B從作為一相對裝置之裝置A獲取一UID「0x22222222」。
在裝置A及B之各者中,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傳送一切斷請求資料訊框,藉此切斷與相對裝置之一連接一次(步驟S110)。
在裝置A及B之各者中,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在切斷連接之後檢查從相對裝置接收之連接請求資料訊框之版本資訊且亦檢查相對裝置是否與根據此實施例之雙向通信操作相容(步驟S111)。
在裝置A及B之各者中,在其中相對裝置與根據此實施例之雙向通信操作相容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111中為是),執行一雙向通信程序 (步驟S112),且與相對裝置之通信結束(步驟S114)。另一方面,在裝置A及B之各者中,在其中相對裝置與根據此實施例之雙向通信操作不相容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111中為否),執行一單向通信程序(步驟S113),且與相對裝置之通信結束(步驟S114)。
在此實施例中,將描述一雙向通信操作(步驟S112)。圖5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雙向通信程序之一流程圖。在此,該描述將集中於裝置A。
在裝置A及B之各者中,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比較其所屬之裝置之UID與先前連接時相對裝置之UID,且具有一較大UID之一裝置首先成為一主控裝置,且具有一較小UID之一裝置首先成為一從屬裝置(步驟S201)。在裝置A中,當裝置A之UID>裝置B之UID時(在步驟S201中為是),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判定其所屬之裝置成為一主控裝置。另一方面,在裝置B中,當裝置A之UID>裝置B之UID時(在步驟S201中為否),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判定其所屬之裝置成為一從屬裝置。
在裝置A中,通信控制單元14傳送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步驟S202),且在尚未從裝置B接收到一連接回應資料訊框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203中為否),定期地連續傳送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直至接收到一連接回應資料訊框為止(步驟S202)。
在裝置A中,當通信控制單元14從裝置B接收一連接回應資料訊框時(在步驟S203中為是),通信控制單元14比較包含於該連接回應資料訊框中之UID與先前連接時相對裝置之UID(步驟S204)。在其中UID彼此不匹配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204中為否),通信控制單元14結束雙向通信。另一方面,在其中UID彼此匹配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204中為是),通信控制單元14向應用單元11通知一連接建立(步驟S205)。應用單元11作為一主控裝置執行一連接(步驟S205)。
在裝置A中,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從從屬端之裝置B獲取傳送條件資訊(步驟S206)且基於該所獲取資訊針對從屬端之裝置B判定一主控程序。更具體言之,執行一待傳送檔案之選擇,且其細節將在一後文待描述之實施例中予以描述。
在裝置A中,應用單元11根據由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判定之主控程序執行一主控程序,諸如推送傳送或拉取接收(步驟S207)。
當主控程序完成時,在裝置A中,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將一切斷請求資料訊框連同一主控程序完成通知傳送至從屬端之裝置B(相對裝置),藉此切斷與相對裝置之連接一次(步驟S208)。
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檢查主控端及從屬端之一雙向通信程序是否已完成(步驟S209)。在其中主控端及從屬端之雙向通信程序尚未完成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209中為否),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將一從屬模式設定為一尚未完成模式,在此為應用單元11之模式,且在該從屬模式中通信控制單元14處於一連接等待狀態(步驟S210)。另一方面,在其中雙向通信程序已完成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209中為是),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結束雙向通信。
在裝置A中,通信控制單元14繼續等待直至從裝置B接收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為止(在步驟S211中為否)。當接收到該連接請求資料訊框時(在步驟S211中為是),通信控制單元14傳送一連接回應資料訊框(步驟S212)。
在裝置A中,通信控制單元14比較包含於從裝置B傳送之連接請求資料訊框中之一UID與先前連接時相對裝置之UID(步驟S213)。在其中UID彼此不匹配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213中為否),通信控制單元14結束雙向通信。另一方面,在其中UID彼此匹配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213中為是),通信控制單元14向應用單元11通知一連接建立(步驟S214)。應用單元11作為一從屬裝置執行一連接(步驟S214)。
在裝置A中,應用單元11執行從屬端之一程序(根據來自作為一主控裝置之裝置B之一推送之一資料接收程序、根據拉取之一資料傳送程序等)(步驟S215)。
在裝置A中,當從屬程序完成時,通信控制單元14等待從裝置B傳送之一切斷請求資料訊框(步驟S216)。通信控制單元14繼續等待直至從裝置B接收該切斷請求資料訊框為止(在步驟S217中為否)且在接收到該切斷請求資料訊框時切斷與裝置B之連接(在步驟S217中為是)。
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檢查主控端及從屬端之雙向通信程序是否已完成(步驟S218)。在其中主控端及從屬端之雙向通信程序已完成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218中為是),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結束雙向通信。另一方面,在其中主控端及從屬端之雙向通信程序尚未完成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218中為否),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將一主控模式設定為一尚未完成模式,在此為應用單元11之模式,且通信控制單元14在該主控模式下傳送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步驟S202)。
以此方式,裝置A按步驟S201至S208之次序執行該程序並結束雙向通信程序。另一方面,在滿足步驟S201:否時,裝置B按步驟S201、S210至S218及S202至S209之次序執行該程序且並結束雙向通信程序。在該等裝置之任一者中,藉由憑藉在主控模式與從屬模式之間執行切換來建立至一相對裝置之一連接,可執行處於各模式之通信。
在圖3中所繪示之檔案傳送/接收程序及圖5中所繪示之雙向通信程序中,存在裝置A及B切斷連接一次並重新建立連接之若干程序。然而,可考量其中歸因於在切斷連接期間相對裝置之拆卸、相對裝置之故障等而無法重新建立連接之一情況。據此,在裝置A及B中,在其中在重新連接程序中在一預定週期或更長週期內無法重新建立至相 對裝置之一連接之一情況下,在該程序中途結束雙向程序。
將參考一序列圖描述由裝置A及B執行之檔案傳送/接收程序。圖6為繪示裝置A與B之間的檔案傳送/接收程序之一序列圖。步驟S301對應於圖3中所繪示之步驟S101至S111之程序。此外,步驟S302對應於圖5中針對裝置A所繪示之步驟S201至S209且對應於圖5中針對裝置B所繪示之步驟S210至S218。此外,步驟S303對應於圖5中針對裝置A所繪示之步驟S201及S210至S218且對應於圖5中針對裝置B所繪示之步驟S201至S209。以此方式,裝置A及B在一衝突發生之後執行在主控模式與從屬模式之間執行切換之一類似程序,藉此可執行雙向通信。
圖7為繪示各裝置之模式轉變之一圖。在圖6中所繪示之序列圖中,提取各裝置狀態。首先,在狀態1下,由於裝置A及B作為主控裝置作出連接請求,故發生一衝突,且據此,無法執行通信。接著,由於UID之間的一比較,故首先在狀態2下,裝置A操作為一主控裝置,且裝置B操作為一從屬裝置。在裝置A及B以此狀態彼此接近時,建立一連接,且執行來自裝置A之資料通信。在來自裝置A之資料通信完成時,切換模式,且在狀態3下,裝置A操作為一從屬裝置,且裝置B操作為一主控裝置。在裝置A及B以此狀態彼此接近時,建立一連接,且可執行來自裝置B之資料通信。
此外,在通信裝置1中,儘管圖1中未繪示,但可在包含於該通信裝置中之一顯示單元中對一使用者展現一當前通信狀態及一通信結果。圖8為繪示在通信裝置1中處於一通信狀態之一顯示器之一實例之一圖。例如,在處於執行一雙向通信程序中、處於第一次執行一從屬程序中之通信裝置1中,在其中尚未執行一主控程序之一情況下,藉由將「無通信」顯示為主控狀態、將「通信中」顯示為從屬狀態且顯示「當前處於從屬通信中」,可對使用者展現一裝置狀態。由於待顯 示一內容,故在其中該等模式之一者完成之一情況下,展現「通信完成」。圖9為繪示在通信裝置1中雙向通信完成之後一顯示器之一實例之一圖。在各裝置中,在其中作為雙向通信程序之主控程序及從屬程序完成之一情況下,藉由將「通信完成」顯示為主控狀態、將「通信完成」顯示為從屬狀態且顯示「雙向通信完成」,可對使用者展現該裝置狀態。由於待顯示一內容,故在其中通信失敗之一情況下顯示「通信失敗」,且在其中不存在通信資料之一情況下顯示「無通信資料」。
在此實施例中,在其中兩個裝置藉由透過雙向通信在主控模式與從屬模式之間切換來執行通信之一情況下(如上文所描述),切斷與相對裝置之通信一次,且執行在該等模式之間切換且接著重新建立一連接之一程序。根據在主控模式與從屬模式之間切換兩個裝置之一方法,存在其中藉由在該兩個裝置之間傳送從主控模式切換至從屬模式、從從屬模式切換至主控模式等之確認資訊來檢查切換之一方法。然而,藉由切斷通信一次,各裝置可可靠地辨識切換相對裝置之模式之時序且可依其中判定其模式之一狀態重啟。
此外,在此實施例中,在其中一裝置與一相對裝置之間發生一衝突之一情況下,雖然該等裝置經組態以在主控模式與從屬模式之間自動切換,但其可經組態使得從操作該裝置之一使用者接收一操作,且可依根據手動操作之時序開始雙向通信。在此一情況下,根據一使用者操作,一個裝置可組態為一主控裝置,且另一裝置可組態為一從屬裝置。此外,即使該裝置與該相對裝置之間不發生之一衝突,在其中存在一期望傳送或接收之檔案之一情況下,一使用者亦可手動開始雙向通信。
此外,在此實施例中,雖然各裝置與相對裝置交換UID資訊且根據UID之量值判定主控模式或從屬模式,但判定該模式之方法不限於 此。雖然各裝置透過一資料訊框藉由使用該資料訊框之「保留」位元與相對裝置交換UID資訊,但該資訊可包含設定/清除一位元之資訊等,例如關於一檔案之資訊,諸如表示該檔案之一優先權等級、一檔案大小、一待傳送或接收檔案之存在/不存在、及需要/不需要傳送/接收該檔案之資訊。各裝置可藉由使用關於一檔案之此資訊來判定該模式。
此外,在此實施例中,雖然已描述其中使用作為近場通信之TransferJet來傳送及接收一檔案之一情況,但該情況為一實例,且該技術不限於TransferJet。
根據第一實施例,作為一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通信裝置1在其中歸因於相同模式而在該通信裝置與相對裝置之間發生一衝突之一情況下,以其中可在資料鏈路層中執行一資料訊框之通信之一狀態且基於該相對裝置之UID與該通信裝置之UID之間的一比較結果將UID傳送至該相對裝置/從該相對裝置接收UID、操作為不同於該相對裝置之模式之一主控裝置或一從屬裝置以便以一種模式執行該程序。此後,通信裝置1連同相對裝置切換該模式並以另一模式執行該程序,藉此執行一檔案之傳送、接收、或傳送/接收。因此,可獲得即使在其中在該通信裝置與該相對裝置之間發生一衝突之情況下能夠解決該衝突並在該裝置與該相對裝置之間傳送/接收一檔案之一優勢。
(第二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將描述不同於第一實施例之一雙向通信程序(圖3中所繪示之步驟S112)。一通信裝置1之組態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且除該雙向通信程序外之一檔案傳送/接收程序(圖3中所繪示之流程圖)類似於第一實施例。
圖10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雙向通信程序之一流程圖。藉由按以下流程圖中所表示之序列切換裝置模式,該等裝置循序地成為一主 控裝置及一從屬裝置且可相互傳送所期望檔案。
在裝置A及B之各者中,一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產生一隨機數字(步驟S401)且處於一連接請求等待狀態(步驟S402)。
在裝置A及B中,在其中未從一相對裝置接收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403中為否),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繼續此狀態(連接請求等待狀態)直至歷時基於該所產生隨機數字之一隨機數字時間為止(在步驟S404中為否)。接著,在其中歷時該隨機數字時間之一情況下,換言之,在其中在連接請求等待狀態期間尚未從相對裝置接收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404中為是),在等待該連接請求停止之後(步驟S405),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再次將其所屬之裝置之模式設定為一主控模式。在此,作為一實例,將描述其中裝置A具有小於裝置B之一所產生隨機數字且在連接請求等待狀態期間尚未從相對裝置接收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之一情況(在步驟S404中為是)。此外,在其中已從相對裝置接收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403中為是),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致使該程序進入步驟S416之程序。
在裝置A中,通信控制單元14傳送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步驟S406),且在其中尚未從裝置B接收一連接回應資料訊框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407中為否),定期地連續傳送該連接請求資料訊框直至接收到該連接回應資料訊框為止(步驟S406)。
在裝置A中,在從裝置B接收連接回應資料訊框時(在步驟S407中為是),通信控制單元14比較包含於連接回應資料訊框中之一UID與先前連接時相對裝置之一UID(步驟S408)。在其中UID彼此不匹配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408中為否),通信控制單元14結束雙向通信。另一方面,在其中UID彼此匹配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408中為是),通信控制單元14向一應用單元11通知一連接建立(步驟S409)。應用單元11作為 一主控裝置執行一連接(步驟S409)。
在裝置A中,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從從屬端之裝置B獲取傳送條件資訊(步驟S410)且基於該所獲取資訊針對從屬端之裝置B判定一主控程序。更具體言之,執行一待傳送檔案之選擇等,且其細節將在後文一待描述之實施例中予以描述。
在裝置A中,應用單元11根據由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判定之主控程序執行一主控程序,諸如推送傳送或拉取接收(步驟S411)。
在主控程序完成時,在裝置A中,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將一切斷請求資料訊框連同一主控程序完成通知傳送至從屬端之裝置B,藉此切斷與相對裝置之連接一次(步驟S412)。
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檢查主控端及從屬端之一雙向通信程序是否已完成(步驟S413)。在其中主控端及從屬端之雙向通信程序尚未完成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413中為否),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將一從屬模式設定為一尚未完成模式,在此為應用單元11之模式,且在該從屬模式中通信控制單元14處於一連接等待狀態(步驟S414)。另一方面,在其中雙向通信程序完成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414中為是),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結束雙向通信。
在裝置A中,通信控制單元14繼續等待直至從裝置B接收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為止(在步驟S415中為否)。在接收到該連接請求資料訊框時(在步驟S415中為是),通信控制單元14傳送一連接回應資料訊框(步驟S416)。
在裝置A中,通信控制單元14比較包含於從裝置B傳送之連接請求資料訊框中之一UID與先前連接時相對裝置之UID(步驟S417)。在其中UID彼此不匹配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417中為否),通信控制單元14結束雙向通信。另一方面,在其中UID彼此匹配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417中為是),通信控制單元14向應用單元11通知一連接建立(步驟 S418)。應用單元11作為一從屬裝置執行一連接(步驟S418)。
在裝置A中,應用單元11執行從屬端之一程序(根據來自作為一主控裝置之裝置B之一推送之一資料接收程序、根據拉取之一資料傳送程序等)(步驟S419)。
在裝置A中,在從屬程序完成時,通信控制單元14等待從裝置B傳送之一切斷請求資料訊框(步驟S420)。通信控制單元14繼續等待直至從裝置B接收該切斷請求資料訊框為止(在步驟S421中為否)且在接收到該切斷請求資料訊框時切斷與裝置B之連接(在步驟S421中為是)。
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檢查主控端及從屬端之雙向通信程序是否已完成(步驟S422)。在其中主控端及從屬端之雙向通信程序已完成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422中為是),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結束雙向通信。另一方面,在其中主控端及從屬端之雙向通信程序尚未完成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422中為否),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將一主控模式設定為一尚未完成模式,在此為應用單元11之模式,且在該主控模式下通信控制單元14傳送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步驟S406)。
以此方式,裝置A執行按步驟S401至S422之次序執行該程序且結束雙向通信程序。另一方面,在滿足步驟S403:否時,裝置B按步驟S401至S403、S416至S422、及S406至S413之次序執行該程序且結束雙向通信程序。在該等裝置之任一者中,藉由憑藉在主控模式與從屬模式之間執行切換來建立至一相對裝置之一連接,可執行處於各模式之通信。
在圖3中所繪示之檔案傳送/接收程序及圖10中所繪示之雙向通信程序中,存在裝置A及B切斷連接一次並重新建立連接之若干程序。然而,可考量其中歸因於在切斷連接期間相對裝置之拆除、相對裝置故障等而無法重新建立連接之一情況。據此,在裝置A及B中,在其 中在重新連接程序中在一預定週期或更長週期內無法重新建立至相對裝置之一連接之一情況下,在該程序中結束雙向程序。
在此實施例中,在裝置A及B中執行之檔案傳送/接收程序之一序列圖(參見圖6)、繪示各裝置之模式轉變之一圖(參見圖7)及通信裝置中之顯示器之實例(參見圖8及圖9)類似於第一實施例。
此外,在此實施例中,雖然將各裝置切換至主控模式之時序係基於一所產生隨機數字,但本發明不限於此。由於將各裝置切換至主控模式之時序僅需要經組態以變更,故可使用除一隨機數字外之任何時間參數。
此外,類似於第一實施例,其可經組態使得各裝置根據此實施例與相對裝置交換隨機數字資訊,該等隨機數字被UID替換,且基於該等隨機數字之間的量值關係判定一主控模式或一從屬模式。
根據第二實施例,作為一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通信裝置1在其中歸因於相同模式而在該通信裝置與相對裝置之間發生一衝突之一情況下,產生一隨機數字且操作為一從屬裝置。此後,在其中已歷時一隨機數字時間而未從相對裝置接收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之一情況下,通信裝置1切換至主控模式且藉由將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傳送至相對裝置來執行該主控模式之一程序。另一方面,在其中在歷時隨機數字時間之前從相對裝置接收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之一情況下,通信裝置1在執行一種模式之程序之後執行從屬模式之程序,連同相對裝置切換該模式,且執行另一模式之程序以便執行通信。因此,可獲得即使在其中在該通信裝置與該相對裝置之間發生一衝突之情況下亦能夠解決該衝突並在該裝置與該相對裝置之間傳送/接收一檔案之一優勢。
此外,不同於第一實施例,可在不在通信裝置與相對裝置之間交換除識別該相對裝置之一UID外之資訊之情況下執行雙向通信。
(第三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將描述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單向通信程序(圖3中所表示之步驟S113),換言之,其中裝置A及B之一者與根據第一(或第二)實施例之一雙向通信操作不相容(在圖3中所表示之步驟S111中為否)。在此,雖然裝置A及B可執行TransferJet通信,但僅裝置A與第一(或第二)實施例中所描述之雙向通信相容,而裝置B與第一(或第二)實施例中所描述之雙向通信不相容。
裝置B不具有一雙向通信功能且因此無法自動切換至一從屬模式。據此,即使在其中由於與雙向通信相容之裝置A切換至從屬模式而發生一衝突之一情況下,亦可達成單向通信。
圖11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一單向通信程序之一流程圖。根據以下流程圖中所表示之序列,一所期望檔案可從裝置B傳送至裝置A。檔案傳送/接收程序(圖3中所表示之步驟S101至S111)直至單向通信程序(步驟S113)為如上文所描述般。
在裝置A及B中,在其中相對裝置與根據此實施例之雙向通信操作不相容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111中為否),執行單向通信程序(步驟S113),且與相對裝置之通信結束(步驟S114)。
此時,在與雙向通信操作相容之裝置A中,由於作為相對裝置之裝置B與雙向通信操作不相容,故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將一從屬模式設定為其所屬之裝置之應用單元11之模式且處於一連接請求等待狀態(步驟S501)。
在裝置A中,通信控制單元14繼續等待直至從裝置B接收一連接請求資料訊框為止(在步驟S502中為否)。在接收到該連接請求資料訊框時(在步驟S502中為是),通信控制單元14傳送一連接回應資料訊框(步驟S503)。
在裝置A中,通信控制單元14比較包含於從裝置B傳送之連接請求資料訊框中之一UID與先前連接時相對裝置之UID(步驟S504)。在 其中UID彼此不匹配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504中為否),通信控制單元14結束單向通信。另一方面,在其中UID彼此匹配之一情況下(在步驟S504中為是),通信控制單元14向應用單元11通知一連接建立(步驟S505)。應用單元11作為一從屬裝置執行一連接(步驟S505)。
在裝置A中,應用單元11執行從屬端之一程序(根據來自作為一主控裝置之裝置B之一推送之一資料接收程序、根據拉取之一資料傳送程序等)(步驟S506)。
在裝置A中,在從屬程序完成時,通信控制單元14藉由將一切斷程序傳送至裝置B來切斷與裝置B之連接(步驟S507)。接著,在單向程序完成時,該通信結束。
圖12為繪示各裝置之模式轉變之一圖。首先,在狀態1下,由於裝置A及B作為主控裝置作出連接請求,故發生一衝突,且據此,無法執行通信。此時,在裝置A與B之間傳送/接收資料訊框,且裝置A基於包含於該資料訊框中之版本資訊辨識出作為相對裝置之裝置B與雙向通信不相容。據此,在狀態2下,裝置A操作為一從屬裝置且可與作為主控裝置之裝置B建立一連接,且因此可執行來自裝置B之資料通信。
圖13為繪示在通信裝置1中單向通信完成之後一顯示器之一實例之一圖。在裝置A中,作為單向/雙向通信程序之主控程序失敗,且從屬程序完成,且藉由顯示僅從屬通信完成,可對使用者展現裝置A之狀態。此時,可顯示給出表示相對裝置為與雙向通信不相容之一裝置之一通知之一錯誤顯示。
根據第三實施例,作為一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通信裝置1在其中歸於相同模式而在該通信裝置與相對裝置之間發生一衝突之一情況下在從屬模式中操作,且在其中該相對裝置與根據第一(或第二)實施例之雙向通信不相容之一情況下僅執行使該相對裝置作為主控裝置之單 向通信。因此,可獲得即使在發生一衝突之一情況下在從雙向通信不相容裝置至雙向通信相容裝置之一方向上達成單向通信之一優勢。
(第四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將描述當一主控裝置將資料傳送至一從屬裝置時基於從該從屬裝置獲取之傳送條件資訊自動限制一待傳送檔案之一功能。
更具體言之,將考量將一可抽換裝置(一SD卡、一SDIO卡、一伺服器鑰等)用作為具有一無線電通信功能之一裝置。在其中具有無線電通信功能之裝置為一可抽換裝置之一情況下,此裝置可被視為由各種主機裝置取代使用。據此,存在其中無法基於該裝置之一UID指定一通信夥伴(主機裝置)之資訊之情況。據此,為識別該通信夥伴,使用一主機裝置類型及一序號之資訊。
圖14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一通信裝置1a及一主機裝置2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例如,如上文所描述,作為一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通信裝置1a為一可抽換裝置,諸如一SD卡、一SDIO卡或一伺服器鑰。然而,通信裝置1a不限於此。此外,主機裝置2例如為一數位相機、一個人電腦(PC)等。然而,主機裝置2不限於此。
通信裝置1a包含:一應用單元11;一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一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一通信控制單元14;一連接夥伴管理表15;一傳送清單表16;及一主機裝置介面單元17。主機裝置介面單元17為將資料傳送至主機裝置2/從主機裝置2接收資料之一介面。
在通信裝置1a中,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透過主機裝置介面單元17從主機裝置2之裝置資訊管理單元20獲取主機裝置2之資訊(一序號、一使用者名稱等)。
主機裝置2包含:一使用者介面單元10;一裝置資訊管理單元20;及一通信裝置介面單元21。裝置資訊管理單元20管理主機裝置2 之資訊,諸如主機裝置2之一序號及從一使用者輸入之一「使用者名稱」。通信裝置介面單元21為將資料傳送至通信裝置1a/從通信裝置1a接收資料之一介面。
接著,將描述根據此實施例之一檔案傳送程序。圖15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諸裝置及一連接夥伴管理表15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例如,裝置A為具有圖1中所繪示之組態之通信裝置1,且裝置B為具有圖14中所繪示之組態之通信裝置1a。在此,裝置A可組態為具有圖14中所繪示之組態之通信裝置1a。圖15繪示裝置B可連接至四個主機裝置2(主機裝置A、B、C及D)。為與裝置A實際上通信,裝置B可連接至一個主機裝置2。
在圖15中所繪示之情況下,在具有無線電通信功能之裝置A及B中,假定裝置A操作為一傳送端裝置(主控裝置),且裝置B操作為一接收端裝置(從屬裝置)。裝置B為一可抽換裝置且因此可插入至各種主機裝置2中,且無線電通信功能可新增至主機裝置2。
首先,作為主控端裝置之裝置A在執行傳送之前根據來自一使用者之一輸入將各主機裝置2之一「主機裝置類型」及一「主機裝置序號」暫存於連接夥伴管理表15中且暫存主機裝置2所屬之一類目(「家庭」、「事業」、「朋友」、「個人」等)。
裝置A之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設定可針對各待傳送檔案傳送之一類目並將該等類目暫存於傳送清單表16中。裝置A之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可選擇可針對各檔案傳送之複數個類目。
在裝置B中,通信裝置1a之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透過主機裝置介面單元17及通信裝置介面單元21從主機裝置2之裝置資訊管理單元20獲取「主機裝置類型」及「主機裝置序號」之資訊並將該所獲取資訊儲存為傳送條件資訊。
當在裝置A與裝置B之間建立一連接時,作為主控端裝置之裝置 A之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從作為從屬端裝置之裝置B獲取裝置B所連接之主機裝置2之資訊(「主機裝置類型」及「主機裝置序號」)作為傳送條件資訊。
在裝置A中,在其中所獲取之主機裝置2的資訊包含於連接夥伴管理表15中之一情況下,可指定該夥伴裝置之類目,且據此,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僅傳送匹配包含於傳送清單表16中之檔案中的類目之檔案。此外,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可將具有一條件(諸如所有檔案被指定之傳送)之檔案傳送至其類目為「個人」之主機裝置2。在其中所獲取之主機裝置2的資訊不包含於連接夥伴管理表15中之一情況下,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僅傳送其類目為「客戶」之檔案。
圖16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諸裝置及一傳送清單表16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在其中作為一可抽換裝置之裝置B插入至各主機裝置2之一情況下,具有圖16中所繪示之傳送清單表16之裝置A如下文所繪示般傳送檔案。
在其中裝置B插入至其類目暫存為連絡人「朋友」之主機裝置2(主機裝置A)中之一情況下,裝置A傳送第2、3、6及7號檔案。
在其中裝置B插入至其類目暫存為連絡人「事業」之主機裝置2(主機裝置B)中之一情況下,裝置A傳送一第1號檔案。
在其中裝置B插入至其類目暫存為連絡人「家庭」之主機裝置2(主機裝置C)中之一情況下,裝置A傳送第4、5、6及7號檔案。
在其中裝置B插入至其類目暫存為連絡人「個人」之主機裝置2(主機裝置D)中之一情況下,裝置A傳送所有檔案。
另一方面,在其中裝置B插入至未註冊之主機裝置2中之一情況下,裝置A將主機裝置2處置為一「客戶」且傳送第5、6及7號檔案。
在此,雖然已描述其中檔案從裝置A傳送至裝置B之一情況,但檔案可從裝置B傳送至裝置A。在此一情況下,在其中滿足傳送條件 之資料(檔案)不存在於一個裝置中之一情況下,可如圖17中所繪示般執行一顯示。圖17為繪示在通信裝置1a中雙向通信完成之後一顯示器之一實例之一圖。在其中不存在滿足傳送條件之資料之一情況下,藉由執行指示不存在該資料之一錯誤顯示,可對一使用者展現該通信裝置之狀態。
根據第四實施例,在作為一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通信裝置1或通信裝置1a中,在其中相對裝置為具有無線電通信功能之一可抽換裝置(通信裝置1a)之一情況下,由於該相對裝置可被視為被各種主機裝置2取代使用,故主機裝置2之「主機裝置類型」及「主機裝置序號」之資訊用於識別通信夥伴。因此,藉由設定連接夥伴管理表15及傳送清單表16,可獲得針對各主機裝置2設定一待傳送檔案之一優點。
(第五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根據不同於第四實施例之一方法,將描述當一主控裝置將資料傳送至一從屬裝置時基於從該從屬裝置獲取之傳送條件資訊自動限制一待傳送檔案之一功能。
在此實施例中,一使用者名稱用於識別一通信夥伴。此外,裝置B端之組態類似於圖14中所繪示且已在第四實施例中描述之組態。
接著,將描述根據此實施例之一檔案傳送程序。圖18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諸裝置及一連接夥伴管理表15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例如,裝置A為具有圖1中所繪示之組態之通信裝置1,且裝置B為具有圖14中所繪示之組態之通信裝置1a。在此,裝置A可組態為具有圖14中所繪示之組態之通信裝置1a。
首先,作為主控端裝置之裝置A在執行傳送之前根據來自一使用者之一輸入將各主機裝置2之一「使用者名稱」及主機裝置2所屬之一類目(「家庭」、「事業」、「朋友」、「個人」等)暫存於連接夥伴管理表15中。
裝置A之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設定可針對各待傳送檔案傳送之一類目並將該等類目暫存於傳送清單表16中。裝置A之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可選擇可針對各檔案傳送之複數個類目。
在裝置B中,該使用者透過各主機裝置2之使用者介面單元10將一「使用者名稱」暫存於各主機裝置2中,且各主機裝置2之裝置資訊管理單元20儲存該所暫存使用者名稱。
在裝置B中,通信裝置1a之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透過主機裝置介面單元17及通信裝置介面單元21從主機裝置2之裝置資訊管理單元20獲取「使用者名稱」之資訊並將該所獲取資訊儲存為傳送條件資訊。
當在裝置A與裝置B之間建立一連接時,作為主控端裝置之裝置A之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從作為從屬端裝置之裝置B獲取裝置B所連接之主機裝置2之資訊(「使用者名稱」)作為傳送條件資訊。
在裝置A中,在其中所獲取之主機裝置2的資訊包含於連接夥伴管理表15中之一情況下,可指定該夥伴裝置之類目,且據此,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僅傳送匹配包含於傳送清單表16中之檔案中的類目之檔案。此外,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可將具有一條件(諸如所有檔案被指定之傳送)之檔案傳送至其類目為「個人」之主機裝置2。在其中所獲取之主機裝置2的資訊不包含於連接夥伴管理表15中之一情況下,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僅傳送其類目為「客戶」之檔案。
圖19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諸裝置及一傳送清單表16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在其中作為一可抽換裝置之裝置B插入至各主機裝置2之一情況下,具有圖19中所繪示之傳送清單表16之裝置A如下文所繪示般傳送檔案。
在其中裝置B插入至其類目暫存為連絡人「朋友」之主機裝置2(主機裝置A)中之一情況下,裝置A傳送第2、3、6及7號檔案。
在其中裝置B插入至其類目暫存為連絡人「事業」之主機裝置2(主機裝置B)中之一情況下,裝置A傳送一第1號檔案。
在其中裝置B插入至其類目暫存為連絡人「家庭」之主機裝置2(主機裝置C)中之一情況下,裝置A傳送第4、5、6及7號檔案。
在其中裝置B插入至其類目暫存為連絡人「個人」之主機裝置2(主機裝置D)中之一情況下,裝置A傳送所有檔案。
另一方面,在其中裝置B插入至未註冊之主機裝置2中之一情況下,裝置A將主機裝置2處置為一「客戶」且傳送第5、6及7號檔案。
根據第五實施例,在作為一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通信裝置1或通信裝置1a中,在其中相對裝置為具有無線電通信功能之一可抽換裝置(通信裝置1a)之一情況下,由於該相對裝置可被視為被各種主機裝置2取代使用,故主機裝置2之「使用者名稱」之資訊用於識別通信夥伴。因此,藉由設定連接夥伴管理表15及傳送清單表16,可獲得針對各主機裝置2設定一待傳送檔案之一優點。
(第六實施例)
根據第四及第五實施例,已描述基於傳送條件資訊自動限制一待傳送檔案之方法。在此,根據在近場通信中傳送檔案之一方法,除傳送儲存於一媒體中之所有檔案之一方法外,亦存在若干方法,諸如傳送檔案達僅一定週期之一方法。在此實施例及後續實施例中,將描述一差異式傳送方法。在第一至第五實施例中,雖然在下文中為描述一檔案傳送方法,作為一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一通信裝置被展現為裝置以便允許容易地判定該檔案之傳送端及接收端,但該通信裝置可展現為一傳送裝置或一接收裝置。
圖20為繪示一基本差異式傳送方法之一圖。在傳送裝置中,假定在第一次傳送時存在檔案1至6,且假定在第二次傳送時存在檔案1至10。
作為該差異式傳送方法,存在一種在如下情況下在傳送端上作出一選擇之方法:其中存在一傳送裝置及一接收裝置且其中在傳送一檔案之前該傳送裝置對一相同接收裝置執行一傳送程序若干次,為了不會重複傳送該相同檔案,比較該檔案與一傳送歷史之一過往傳送內容,且僅傳送一新新增檔案。該傳送裝置僅選擇一新增部分(檔案7至10)並將該選定新增部分傳送至該接收裝置。
此外,作為另一差異式傳送方法,存在一種在如下情況下在接收端上作出一選擇之方法:其中存在一傳送裝置及一接收裝置且在交換其傳送歷史檔案之後、其中在比較檔案與一過往接收內容時在該傳送裝置端上存在額外檔案,該接收裝置請求期望從該傳送裝置接收之檔案以導致從該傳送裝置傳送該等檔案。該接收裝置選擇性地請求一額外部分作為期望接收之檔案(檔案7至10),且該傳送裝置將所請求檔案7至10傳送至該接收裝置。
圖21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通信裝置1b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作為一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通信裝置1b包含:一使用者介面單元10;一應用單元11;一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一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一通信控制單元14;一連接夥伴管理表15;一傳送清單表16;及一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18。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18針對各所連接裝置產生一傳送歷史(傳送資訊及接收資訊),每當該傳送完成時將該等傳送歷史儲存於一記憶體區中,且在下次傳送時比較該等傳送歷史,藉此執行控制使得不重複傳送相同資料。將圖2中所繪示之應用層中之應用之組態用作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18之軟體組態。
圖22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18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18包含:一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一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一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一封包儲存單元33;及一恢復處理單元34。
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將儲存於通信裝置1b之一儲存單元(圖中未繪示)中之檔案及傳送至其他裝置/從其他裝置接收之檔案之資訊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
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為儲存儲存於通信裝置1b之儲存單元(圖中未繪示)中之檔案及作為一傳送歷史清單傳送至其他裝置/從其他裝置接收之檔案之資訊之一儲存單元。
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比較其所屬裝置之傳送歷史(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與從相對裝置獲取之傳送歷史。在此,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可配置於一儲存單元(圖中未繪示)內,配置於通信裝置1b內且用於儲存檔案等而非配置於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18內。
當從另一裝置接收一檔案時,在其中存在尚未從組態該檔案之封包中接收之一封包之一情況下,封包儲存單元33暫時儲存成功接收之封包。
恢復處理單元34藉由使用儲存於封包儲存單元33中之封包及組態新接收檔案之其餘封包來恢復該檔案。
圖23為繪示與被視為中心之一裝置A之一檔案傳送關係之一圖。在此,假定存在作為通信裝置1b之四個裝置A、B、C及D,且裝置A可將檔案傳送至其他裝置B、C及D/從其他裝置B、C及D接收檔案。
圖24為繪示儲存於裝置A之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傳送歷史清單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圖25為繪示儲存於裝置B之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傳送歷史清單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該傳送歷史清單儲存:一傳送或接收類目;一檔案傳送/接收目標之一夥伴裝置ID;一所傳送或接收檔案之一檔案名稱;該檔案之更新日期及時間;該檔案之一大小;表示已在其中傳送中斷之一情況下成功接收之封包之封包資訊之一封包;及表示一狀態(諸如一傳送完成狀態、無傳送、傳送禁止或接收禁止)之一狀態的資訊。
夥伴裝置ID實際上由一十六進位數字(如一MAC位址)表示且為唯一ID,且任何其他裝置不具有相同相對裝置ID。此外,夥伴裝置ID可為可指定一裝置之一唯一ID(在TransferJet中稱為UID)、一較高等級之一使用者識別ID、一主機裝置ID(序號)等。
此外,更新日期及時間實際上由協調通用時間(UTC)等之秒數表示,且在此由日期表示以便理解。此外,雖然作為更新日期及時間之日期資訊為產生一檔案之一日期,但亦存在一種其中由各裝置將日期資訊管理為個別日期之方法。例如,可使用由該裝置產生一檔案之日期或在其中複製該檔案之一情況下複製該檔案之日期。
可由使用者藉由使用夥伴裝置ID等有意地設定該狀態之傳送禁止、接收禁止等。其狀態為傳送禁止之一檔案不設定為一傳送目標。
在上文所提出之描述中,雖然針對各類目之各夥伴裝置ID,傳送歷史清單藉由將傳送歷史劃分成傳送類目及接收類目並列出傳送歷史至今而組態為一個檔案,但此一組態為一實例,且該傳送歷史清單不限於此。例如,存在若干型式,包含其中針對各夥伴裝置ID劃分檔案且針對各檔案至今傳送歷史及接收歷史形成為一清單之一情況之一型式。
在各裝置中,由於可基於夥伴裝置ID識別各裝置,故可針對複數個裝置儲存檔案傳送及檔案接收之歷史。
隨後,將描述由通信裝置1b執行之一檔案傳送操作。在此,藉由使用圖20中首先描述並繪示之傳送裝置及接收裝置,將描述一種在傳送端上作出一選擇之方法。圖26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一檔案傳送程序之一流程圖。更具體言之,將描述其中在傳送裝置與接收裝置之間傳送/接收一檔案之一情況,且此後,藉由使用一數位相機等來執行攝影而將一檔案新增至傳送裝置。
首先,在傳送裝置中,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獲取一所連接接收 裝置之一ID(步驟S601)且獲取該接收裝置之一傳送歷史(步驟S602)。此資訊包含於在傳送裝置及接收裝置連接時從接收裝置傳送至傳送裝置之一資料訊框中。此外,在從接收裝置獲取之傳送歷史之間,傳送裝置可經組態以獲取非所有傳送歷史,但僅獲取關於在接收裝置中從傳送裝置的接收之一歷史。
在傳送裝置中,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從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獲取傳送裝置之傳送歷史(步驟S603)。此外,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可經組態以獲取非所有歷史作為傳送歷史,但獲取關於對應接收裝置從傳送裝置之傳送之一傳送歷史作為該傳送歷史。
在傳送裝置中,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比較所獲取之接收裝置傳送歷史與對應於接收裝置(接收裝置ID)且包含於傳送裝置之傳送歷史中之一傳送歷史(步驟S604)。
由於存在一尚未傳送之檔案(在步驟S605中為是),故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將在傳送清單表16中具有無傳送狀態之一檔案設定為一傳送目標檔案。由於存在作為目標檔案之尚未傳送之檔案7至10,故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在傳送清單表16中從檔案7開始循序地設定檔案(步驟S606)。
接著,通信控制單元14將具有已在傳送清單表16中設定之無傳送狀態之一檔案傳送至接收裝置(步驟S607)。
在傳送裝置中,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針對已成功傳送至接收裝置之一檔案將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對應傳送歷史清單之狀態欄位更新為傳送完成(步驟S608)。
在傳送裝置中,程序返回至步驟S604,且在其中存在一尚未傳送之檔案之一情況下,重複執行步驟S604至S608之程序。傳送裝置從檔案7開始循序地傳送檔案且重複執行該程序直至檔案10被傳送為止。當檔案10之傳送完成時,由於不存在尚未傳送之檔案(在步驟 S605中為否),故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結束檔案傳送程序。
在傳送裝置中,當連續傳送複數個檔案且由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在結束時更新傳送歷史清單時,在其中該傳送歸因於在傳送中裝置斷電等而中斷之一情況下,正確資訊不保留於傳送歷史清單中。據此,如上文所描述,每當成功傳送一個檔案時,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更新傳送歷史清單。
此外,亦在接收裝置中,在接收一檔案之後,將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對應傳送歷史清單之狀態欄位更新為接收完成(步驟S608)。
圖27為繪示在一傳送裝置與一接收裝置之間傳送及接收之資訊之一圖。該傳送裝置及該接收裝置將其ID資訊及裝置之傳送歷史清單傳送至彼此。該傳送裝置彼此比較其傳送歷史清單且僅傳送檔案7至10之一差別。接著,該傳送裝置及該接收裝置之各者包含檔案1至10,且藉由更新其傳送歷史清單之各者,其間不存在差別。
已具體描述在傳送端上作出一選擇之方法,且將簡單地描述在接收端上作出一選擇之一操作。如藉由參考圖26中所繪示之流程圖可獲知,該接收裝置執行對應於步驟S601至S605之程序。該接收裝置在對應於步驟S606之程序中選擇尚未傳送之檔案且請求期望從該傳送裝置接收之檔案。在步驟S607中,該傳送裝置傳送傳送檔案。接著,在步驟S608中,該接收裝置及該傳送裝置更新儲存於其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傳送歷史清單之狀態欄位。亦在此情況下,該接收裝置及該傳送裝置可形成類似於根據在傳送端上作出一選擇之方法之狀態。
如在第一實施例等中所描述,在近場通信中,一使用者之按鈕操作等不必要作為一傳送觸發,且當存在作為一傳送目標之一檔案時,觸發與夥伴裝置連接之開始時間。
此外,在各裝置(例如,一數位相機)中,存在其中除透過來自上 文所描述之其他裝置之傳送程序外亦透過一檔案複製程序從一PC等新新增一檔案之情況。據此,各裝置在其他裝置開始一傳送程序之前更新傳送歷史清單並新增一新新增檔案。此時,該新新增檔案之狀態為無傳送狀態。
此外,在其中透過一檔案複製程序從一PC等新新增一檔案之一情況下,可考量其中新增一過往舊檔案之一情況。亦在此一情況下,由於該過往舊檔案尚未傳送至夥伴裝置,故該狀態為無傳送狀態。據此,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亦可在傳送清單表16中將一過往舊檔案設定為一傳送目標檔案、具有無傳送狀態之一檔案。
根據第六實施例,在作為一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通信裝置1b中,傳送裝置端及接收裝置端將其傳送歷史之資訊傳送至彼此/從彼此接收該資訊,且傳送裝置僅傳送尚未傳送至接收裝置之檔案。替代地,接收裝置請求傳送裝置傳送尚未接收之檔案,且傳送裝置傳送該等所請求檔案。因此,可避免其中重複傳送相同檔案多次之一情況,且可獲得藉由縮短檔案傳送所要之時間來改良通信效率之一優點。
(第七實施例)
在第六實施例中,如圖24及圖25中所繪示,對於各夥伴裝置,如同管理儲存於傳送歷史傳送單元31中之傳送歷史清單般管理各檔案之狀態。然而,在其中目標檔案或目標夥伴裝置之數目增大之一情況下,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之容量增大。此外,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亦需要一高檔案搜尋處理能力等。在使用傳送歷史清單之一裝置中,搜尋傳送歷史清單之速度取決於安裝於其中之一中央處理單元(CPU)等之硬體組態之處理能力。
據此,準備該傳送歷史清單之複數個管理級。在第六實施例中所描述之傳送歷史清單被設定成具有一高管理級,且在此實施例中,將描述其中使用具有低於在第六實施例中所描述之傳送歷史清單之一 低管理級之一傳送歷史清單之一情況。
高管理級之傳送歷史清單為以下情況:其中所管理資訊量為大且所有過往傳送歷史被形成並儲存為所有所傳送檔案之檔案資訊(一檔案名稱、更新日期及時間、一檔案大小、一封包、及一狀態)之一清單,藉此針對各檔案傳送形成大量資料(參見圖24及圖25)。圖28為繪示一低管理級之一傳送歷史清單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該低管理級之傳送歷史清單為以下情況:其中所管理資訊量為小且例如僅一過往傳送檔案之資訊形成為一傳送歷史之一清單且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藉此不形成大量資料。據此,可取決於一裝置之處理能力正確地使用該管理級。寫入低管理級之傳送歷史清單之各項目(一夥伴裝置ID、更新日期及時間等)之一方法類似於第六實施例之傳送歷史清單(高管理級)。
隨後,將描述在其中使用低管理級之傳送歷史清單之一情況下傳送由通信裝置1b執行之一檔案之一操作。在此,將使用在圖20中已首先描述並繪示之傳送裝置提出該描述。圖29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一檔案傳送程序之一流程圖。
首先,在傳送裝置中,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獲取一所連接接收裝置之一ID(步驟S701)。在傳送裝置及接收裝置連接在一起時,該ID之資訊包含於從接收裝置傳送至傳送裝置之一資料訊框中。
在傳送裝置中,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從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獲取其所屬之裝置之傳送歷史(步驟S702)。在此,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可經組態以僅獲取關於其所屬之裝置之傳送、對應於接收裝置之傳送歷史作為該傳送歷史,而非獲取所有傳送歷史。
在傳送裝置中,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按最舊日期至最新日期之次序配置作為傳送目標之一組檔案,藉此產生一檔案清單(步驟S703)。
在傳送裝置中,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從檔案清單搜尋一尚未傳送之檔案(步驟S704)。更具體言之,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在來自其中按最舊日期至最新日期之次序列舉檔案之檔案清單之傳送歷史中搜尋相同於最近已成功傳送至一對應傳送裝置之檔案之一檔案。在其中存在相同檔案之一情況下,相同檔案之一下一檔案及後續檔案為新檔案,換言之,尚未傳送之檔案。
圖30為繪示搜尋尚未傳送之檔案之一程序之一圖。在一檔案清單中,存在按最舊日期至最新日期之次序配置之檔案1至10。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從檔案1按次序比較最近已成功傳送、寫入在傳送歷史中之檔案與檔案清單之資訊。
更具體言之,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執行判定相同於最近已成功傳送、寫入傳送歷史中之檔案之檔案是否存在於檔案清單中之一搜尋。由於傳送裝置在第一次傳送時傳送檔案直至檔案6,故在此,在檔案6處發生匹配。據此,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判定檔案7及後續檔案(檔案7至10)是否為尚未傳送之檔案(在步驟S705中為是)。另一方面,在其中不存在匹配檔案之一情況下,由於從傳送裝置至此接收裝置之傳送為新傳送,故所有檔案尚未被傳送,且因此,所有檔案被設定為傳送目標。
由於存在尚未傳送之檔案(在步驟S705中為是),故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在傳送清單表16中將尚未傳送之檔案設定為傳送目標檔案。由於存在作為尚未傳送之目標檔案之檔案7至10,故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在傳送清單表16中從檔案7開始循序地設定檔案(步驟S706)。
接著,通信控制單元14將設定於傳送清單表16中、具有無傳送狀態之一檔案傳送至接收裝置(步驟S707)。
在傳送裝置中,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對於已成功傳送檔案之接收裝置更新包含於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對應傳送歷史 清單中之檔案名稱及項目,諸如檔案之更新日期及時間等(步驟S708)。
類似於第六實施例,在其中連續傳送複數個檔案之一情況下,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重複執行步驟S704至S708之程序。傳送裝置從檔案7按次序循序地傳送檔案且重複該程序直至檔案10被傳送為止。當檔案10之傳送完成時,不存在尚未傳送之檔案(在步驟S705中為否),且據此,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結束檔案傳送程序。每當已成功傳送一個檔案時,傳送裝置更新傳送歷史清單。
根據第七實施例,作為一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通信裝置1b僅將最近已傳送或接收之一檔案之資訊儲存為傳送歷史。因此,相較於第六實施例,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之容量可組態為小,且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之處理能力可組態為低,藉此可獲得以低成本達成該裝置之一優點。
(第八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在更新低管理級之傳送歷史清單之一方法中,將描述在其中必需更新之各種狀態下執行之操作。
首先,在其中使用低管理級之傳送歷史清單之一情況下,將描述其中在第一次傳送時已傳送之所有檔案,此後新增一檔案並執行第二次傳送之一情況。
圖31為繪示各裝置之一檔案清單及一傳送歷史清單之轉變之一圖。各裝置之組態類似於第六實施例(參見圖21及22)。雖然圖31中所繪示之裝置A、B及C可傳送及接收檔案,但在此,假定裝置A為一傳送裝置,且假定裝置B為一接收裝置。此外,對於各裝置之傳送歷史,提取描述此實施必要之項目。
在裝置A中,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連接至裝置B且在第一次傳送時獲取一夥伴裝置ID。在裝置A中,由於其「夥伴裝置ID」對應於裝 置B之一裝置不存在於傳送歷史清單之傳送類目中,故此時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執行控制以便傳送包含於檔案清單中之所有檔案(a)至(f)。
在裝置A中,由於所有檔案(a)至(f)已成功傳送至裝置B,故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儲存裝置B之ID(B)及最近已在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傳送歷史清單之傳送類目中成功傳送之檔案(f)之資訊。此時,由於不存在在傳送程序中已中斷之一檔案,故將一傳送結果「0」儲存於表示一經成功接收封包之封包欄位中。
在裝置B中,由於已從裝置A接收檔案(a)至(f),故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儲存裝置A之ID(A)及最近已在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傳送歷史清單之接收類目中成功傳送之檔案(f)之資訊。此時,由於不存在在傳送程序中已中斷之一檔案,故將一接收結果「0」儲存於封包欄位中。
此後,假定四個檔案(g)至(j)已新新增至裝置A。在裝置A中,在與裝置B之第二次連接中,「ID=B」存在於傳送歷史清單中,且檔案(f)之資訊被呈現為成功傳送檔案之資訊,且據此,從下一檔案(g)開始執行該傳送。在裝置A中,當直至檔案(j)之傳送完成時,在裝置A及裝置B之傳送歷史清單中,檔案(j)之資訊被儲存為成功傳送檔案之資訊。
隨後,在其中使用低管理級之傳送歷史清單之一情況下,將描述其中傳送歸因於在第一次傳送時在先前檔案傳送中裝置之間的一連接切斷而中斷且此後執行重新傳送之一情況。在圖31中所繪示之情況下,假定裝置B為一傳送裝置,且假定裝置A為一接收裝置。
在裝置B中,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連接至裝置A且在第一次傳送程序獲取一夥伴裝置ID。在裝置B中,由於其「夥伴裝置ID」對應於裝置A之一裝置不存在於傳送歷史清單之傳送類目中,故此時傳送歷 史比較單元32執行控制以便傳送包含於檔案清單中之所有檔案(a')至(j')。
雖然裝置B嘗試將所有檔案(a')至(j')傳送至裝置A,但該傳送在成功傳送一檔案(b')之後立即中斷。據此,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儲存裝置A之ID(A)及最近已在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傳送歷史清單之傳送類目中成功傳送之檔案(b')之資訊。此時,由於不存在在傳送程序中已中斷之一檔案,故將一傳送結果「0」儲存於封包欄位中。
在裝置A中,由於已從裝置B接收所有檔案(a')及(b'),故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儲存裝置B之ID(B)及最近已在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傳送歷史清單之接收類目中成功傳送之檔案(b')之資訊。此時,由於不存在在傳送程序中已中斷之一檔案,故將一接收結果「0」儲存於封包欄位中。
此後,當重新連接至裝置A時,裝置B恢復檔案傳送。在裝置B中,由於「ID=A」存在於傳送歷史清單中,且檔案(b')之資訊被呈現為成功傳送檔案之資訊,且從下一檔案(c')開始執行傳送。當裝置B完成直至檔案(j')之傳送時,在裝置B及裝置A之傳送歷史清單中,檔案(j')之資訊被儲存為一成功傳送檔案之資訊。
隨後,在其中使用低管理級之傳送歷史清單之一情況下,將描述其中傳送歸因於在第一次傳送時之所有檔案傳送中裝置之間的一連接切斷而中斷且此後以封包為單位執行重新傳送之一情況。在圖31中所繪示之情況下,假定一裝置A為一傳送裝置,且假定一裝置C為一接收裝置。
在裝置A中,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連接至裝置C且在第一次傳送時獲取一夥伴裝置ID。在裝置A中,由於其「夥伴裝置ID」對應於裝置C之一裝置不存在於傳送歷史清單之傳送類目中,故此時傳送歷史 比較單元32執行控制以便傳送包含於檔案清單中之所有檔案(a)至(j)。
雖然裝置A嘗試將所有檔案(a)至(j)傳送至裝置C,但該傳送在傳送檔案(f)中已中斷。據此,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儲存裝置C之ID(C)及最近已在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傳送歷史清單之傳送類目中成功傳送之檔案(e)之資訊。此時,由於存在在傳送程序中已中斷之一檔案,故將一傳送結果「30/100」(成功封包數目/總封包數目)儲存在封包欄位中作為一程序歷史。在此,例如以一個封包64kB為單位執行該傳送。
在裝置C中,由於已從裝置A接收檔案(a)至(e),故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儲存裝置A之ID(A)及最近已在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傳送歷史清單之接收類目中成功傳送之檔案(e)之資訊。此時,由於存在在傳送程序中已中斷之一檔案,故將一傳送結果「30/100」儲存於封包欄位中作為一程序歷史。
此後,當重新連接至裝置C時,裝置A恢復檔案傳送。在裝置A中,由於「ID=C」存在於傳送歷史清單中,且檔案(e)之資訊被呈現為成功傳送檔案之資訊,且資訊「30/100」在封包欄位中被呈現為程序歷史,故從下一檔案(f)之第31個封包開始執行傳送。當裝置A完成直至檔案(j)之傳送時,在裝置A及裝置C之傳送歷史清單中,檔案(j)之資訊被儲存為一成功傳送檔案之資訊。
圖32為繪示在傳送程序中已中斷之檔案(j)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當假定檔案(j)之大小為100個封包時,由於在中斷時間點之前已成功傳送封包1至30,故裝置A在恢復該傳送程序之後從一封包31開始傳送並傳送封包31至100。
在裝置C中,更具體言之,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18將在中斷中之前已成功傳送之封包1至30儲存於封包儲存單元33中,且恢復處理單 元34藉由在恢復傳送程序之後將儲存於封包儲存單元33中之封包1至30及封包31至100組合在一起來恢復封包(f)。
隨後,在傳送裝置或接收裝置之裝置中,當於檔案傳送之傳送歷史更新完成之前關閉電源時,在傳送裝置端及接收裝置端上傳送歷史彼此不匹配。在此,將描述一種在其中傳送裝置及接收裝置之傳送歷史彼此不匹配之一情況下藉由更新一端之傳送歷史使傳送歷史匹配之恢復方法。在圖31中所繪示之情況下,假定裝置B為一傳送裝置,且假定裝置C為一接收裝置。
在裝置B中,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連接至裝置C且在第一次傳送時獲取一夥伴裝置ID。在裝置B中,由於其「夥伴裝置ID」對應於裝置C之一裝置不存在於傳送歷史清單之傳送類目中,故此時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執行控制以便傳送包含於檔案清單中之所有檔案(a')至(f')。此時,在裝置B中,每當檔案被逐個傳送時,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在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傳送歷史檔案中更新成功傳送檔案之資訊。
在裝置C中,當已從裝置B接收檔案(a')至(j')時,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儲存裝置B之ID(B)及最近已在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傳送歷史清單之接收類目中成功傳送之檔案之資訊。此時,在裝置C中,每當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逐個接收檔案時,在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傳送歷史檔案中更新已成功接收的檔案之資訊。
當裝置B成功傳送最後一個檔案(j')時,在傳送歷史清單中,檔案(j')之傳送被記錄為裝置C之歷史。在此,在裝置C端上,在已接收最後一個檔案(j')之後,假定在傳送歷史檔案更新期間(在完成之前)關閉該裝置之電源。在此一情況下,在裝置C中,在傳送歷史清單中,來自裝置B之最後一個檔案(j')未記錄於一接收記錄中,但先前檔案(i')記 錄於該接收記錄中。據此,在裝置B及C中,其傳送歷史彼此不匹配。
在此一情況下,裝置B及C認識到在該等裝置再次連接時其傳送歷史彼此不匹配且交換其傳送歷史。裝置C執行一搜尋以基於從裝置B獲取之傳送歷史之資訊判定是否存在檔案(j')。在其中已發現一對應檔案之一情況下,裝置C認為檔案(j')已被接收並從檔案(i')至檔案(j')更新包含於傳送歷史中之最近接收檔案。以此方式,兩端上之傳送歷史彼此匹配。
根據第八實施例,在作為一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通信裝置1b中,在其中使用低管理級之傳送歷史之一情況下,在第一次傳送/接收一檔案時將相對裝置之一項目新增至傳送歷史清單。然而,此後,在第二次或後續幾次將一檔案傳送至相對裝置/從相對裝置接收一檔案時(該相對裝置已傳送或接收該檔案),儲存於檔案傳送/接收之傳送歷史清單中之資訊量未增大,但可藉由僅更新通信裝置及相對裝置之歷史來對該傳送/接收作出回應。因此,在其中使用低管理級之傳送歷史之一情況下,由於無需儲存一新傳送及接收檔案之詳細資訊,故可獲得在其中在傳送程序中發生一中斷之一情況下或甚至在其中發生一不規則情況(諸如其中通信裝置端及夥伴端之傳送歷史彼此不匹配之一情況)之一情況下透過一簡單程序執行更新之一優點。
(第九實施例)
在第六至第八實施例中,雖然已描述圖21中所繪示、對應於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之通信裝置1b,但使用傳送歷史之方法亦可用於在第四及第五實施例中所描述之可抽換裝置之通信裝置。
圖33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一通信裝置1c及一主機裝置2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通信裝置1c包含:一應用單元11;一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一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13;一通信控制單元14;一連接夥 伴管理表15;一傳送清單表16;一主機裝置介面單元17;及一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18a。
圖34為繪示根據此實施例之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18a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18a包含:一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一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一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一封包儲存單元33;一恢復處理單元34;一暫存器單元35;及一暫存器管理單元36。暫存器單元35為可供通信裝置1c及主機裝置2兩者使用之一暫存器。暫存器管理單元36執行從暫存器單元35讀取資料/將資料寫入至暫存器單元35中之一程序。
圖35為通信裝置1b之組態之一簡化圖。為便於與後文待描述之圖36及37比較,圖35繪示圖21中所繪示之作為一通信單元、其中儲存傳送歷史清單之一記憶體之組態及作為一系統之另一組態。在圖35中,該通信單元對應於圖21中所繪示之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至傳送清單表16,該記憶體對應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且該系統對應於使用者介面單元10、應用單元11、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及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至恢復處理單元34。在圖35中所繪示之組態中,檔案傳送/接收裝置被組態為一個裝置,且該裝置用作一主機裝置。
圖36及37為通信裝置1c及主機裝置2之組態之簡化圖。圖36及37為圖33中所繪示之通信裝置1c及主機裝置2之組態之簡化圖。在圖36中所繪示之組態中,一通信單元對應於圖33中所繪示之通信方向管理單元12至傳送清單表16,主機裝置2之一記憶體對應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通信裝置1c端之一記憶體對應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主機裝置2之一系統對應於圖33中所繪示之使用者介面單元10、裝置資訊管理單元20及通信裝置介面單元21,且通信裝置1c端之一系統對應於應用單元11、主機裝置介面單元17、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及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至暫存器管理單元36。
在圖37中所繪示之組態中,不同之處在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不包含於主機裝置2之記憶體中。換言之,圖36繪示其中傳送歷史清單儲存於安置於主機裝置2端上之記憶體及通信裝置1c之記憶體兩者中之一情況。此外,圖37繪示其中傳送歷史清單僅儲存於通信裝置1c之記憶體中之一情況。
如圖35及圖37中所繪示,在其中傳送歷史清單僅儲存於通信裝置1b中或僅儲存於作為一可抽換裝置之通信裝置1c中之情況下,傳送歷史清單不存在差別。相比於此,如在圖36中所繪示,在其中傳送歷史清單儲存於主機裝置2及通信裝置1c兩者中且通信裝置1c插入至主機裝置2中之情況下,存在在兩個傳送歷史清單之間發生一差別之一問題。據此,通信裝置1c及主機裝置2透過兩個系統使傳送歷史清單同步。此時,在其中在傳送歷史清單之間存在一差別之一情況下,該等傳送歷史清單與具有一更高優先權等級之傳送歷史清單同步。
根據使通信裝置1c及主機裝置2之傳送歷史清單同步之一方法,例如,存在一種方法:其中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18a之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30或傳送歷史比較單元32透過主機裝置介面單元17及通信裝置介面單元21獲取主機裝置2端之傳送歷史清單之資訊,比較該所獲得傳送歷史清單與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傳送歷史清單之內容,及變更儲存於傳送歷史儲存單元31中之傳送歷史清單之內容,或向主機裝置2通知傳送歷史清單內容之一變更,但該方法不限於此。
根據第九實施例,作為一可抽換裝置之通信裝置1c及主機裝置2連接至彼此,且在其中傳送歷史清單之資訊儲存於兩端上之一情況下,傳送歷史清單在通信裝置1c與主機裝置2之間彼此同步。因此,可消除通信裝置1c與主機裝置2之傳送歷史清單之間的一差別,且亦在其中將一檔案傳送至任何其他通信裝置/從任何其他通信裝置接收一檔案之一情況下,類似於通信裝置1b,可獲得基於傳送歷史清單管 理檔案之一優點。
(第十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類似於第九實施例,在其中通信裝置1c及主機裝置2連接至彼此之一情況下,將描述其中由通信裝置1c之軟體及主機裝置2之軟體單獨使用儲存於通信裝置1c內之暫存器資訊之一情況。
圖38為繪示通信裝置1c及主機裝置2之暫存器使用狀態之一圖。在主機裝置2(例如,一數位相機等)及作為一媒體之通信裝置1c中,假定一暫存器(暫存器單元35)及使用該暫存器之資訊之軟體Y配置於通信裝置1c之媒體中,且使用該暫存器(暫存器單元35)之資訊之另一軟體X配置於主機裝置2中。
在該暫存器(暫存器單元35)之部分中,配置用於儲存處於傳送程序中之一檔案之檔案大小資訊及對應於處於該傳送中之一檔案之一所傳送部分之檔案大小資訊之區域。圖39為繪示一暫存器映射之組態之一實例之一圖。在圖39中,「檔案大小」及「所傳送檔案大小」之部分對應於圖38中所繪示之暫存器映射之「檔案大小」及「對應於所傳送部分之檔案大小」。
當傳送或接收之一檔案時,通信裝置1c之軟體Y儲存處於傳送程序中之檔案之檔案大小資訊及對應於該暫存器中之一所傳送部分之檔案大小。在該傳送/接收完成之前,規則地執行此程序若干次,且在其中檔案大小為大之一情況下,執行該程序之次數增加。更具體言之,在差異式傳送控制單元18a中,暫存器管理單元36更新儲存於暫存器單元35(暫存器)中之「檔案大小」及「所傳送檔案大小」。
主機裝置2在傳送/接收程序期間獲取暫存器資訊,藉此判定就處於傳送程序中之檔案之檔案大小而言已傳送及接收多少部分。主機裝置2可藉由執行一GUI顯示等向使用者通知傳送進度。
換言之,雖然主機裝置2端之軟體X無法直接獲取處於其他軟體 (在此情況下,為配置於通信裝置1c內之軟體Y)之傳送中之檔案之進程狀態,但軟體X可從儲存於通信裝置1c中之暫存器資訊獲取處於傳送程序中之檔案之進程狀態。
根據第十實施例,通信裝置1c包含一暫存器,且在其中通信裝置1c之軟體及主機裝置2之軟體兩者使用該暫存器之一情況下,在通信裝置1c端上更新該暫存器之「檔案大小」及「所傳送檔案大小」。因此,在主機裝置2端上,藉由參考儲存於通信裝置1c中之暫存器資訊,通信裝置1c可獲取處於傳送程序中之一檔案之進程狀態,其可經獲取作為一優點。
雖然已描述某些實施例,但此等實施例僅藉由實例方式提出,且並非意欲於限制本發明之範疇。實際上,本文所描述之新穎實施例可依各種其他形式來體現;此外,在不悖離本發明之精神之情況下可對本文所描述之實施例之形式作出各種省略、替換及變更。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意欲於涵蓋諸如將落於本發明之範疇及精神內之形式及修改。
1‧‧‧通信裝置
10‧‧‧使用者介面單元
11‧‧‧應用單元
12‧‧‧通信方向管理單元
13‧‧‧傳送條件資訊管理單元
14‧‧‧通信控制單元
15‧‧‧連接夥伴管理表
16‧‧‧傳送清單表

Claims (16)

  1. 一種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其包括:一通信方向管理單元,其在近場通信中,於與一相對裝置發生一衝突之一情況下切斷與該相對裝置之一連接,且在重新連接至該相對裝置之後,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切換至一主控模式(master mode)及一從屬模式(slave mode)之任一模式;一應用單元,其根據由該通信方向管理單元指定之一模式以該主控模式或該從屬模式在該相對裝置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間執行一檔案之傳送、接收、或傳送/接收;其中在基於在發生該衝突之後從該相對裝置獲取之該相對裝置之規格資訊而判定該相對裝置不具有在該主控模式與該從屬模式之間切換之功能的情況下,該通信方向管理單元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該模式切換至該從屬模式。
  2. 如請求項1之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其中在重新連接至該相對裝置之後:在基於從該相對裝置獲取之該相對裝置之規格資訊而判定該相對裝置具有在該主控模式與該從屬模式之間切換之功能且該相對裝置可切換至該從屬模式之情況下,該通信方向管理單元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該模式切換至該主控模式;在基於從該相對裝置獲取之該相對裝置之規格資訊而判定該相對裝置具有在該主控模式與該從屬模式之間切換之功能且該相對裝置可切換至該主控模式之情況下,該通信方向管理單元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該模式切換至該從屬模式。
  3. 如請求項2之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其中該通信方向管理單元在發生該衝突之後從該相對裝置獲取用於識別該相對裝置之識別資 訊,切斷該連接,且在重新連接時基於該相對裝置之該識別資訊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識別資訊之間的一比較之一結果判定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模式。
  4. 如請求項2之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其中該通信方向管理單元在切斷與該相對裝置之該連接之後,在重新連接時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該模式設定為該從屬模式,且在未從該相對裝置接收一連接請求之一情況下,在已歷時一預定時間之後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該模式切換至該主控模式。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其中該通信方向管理單元在發生該衝突之後從該相對裝置獲取用於識別該相對裝置之識別資訊且切斷該連接,在一重新連接程序中從該相對裝置再次獲取該識別資訊,且在該所獲取識別資訊匹配(match)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該識別資訊之一情況下向該應用單元通知連接建立。
  6. 如請求項2之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其中該通信方向管理單元在該應用單元完成該主控模式及該從屬模式之一種模式之一程序之後,執行切換至另一模式之控制。
  7. 如請求項6之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其中該通信方向管理單元在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處於該主控模式之一情況下,在該應用單元完成該主控模式程序之後,執行切斷與該相對裝置之該連接之控制。
  8. 一種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其包括:一通信方向管理單元,其在近場通信中,於與一相對裝置發生一衝突之情況下切斷與該相對裝置之一連接,且在重新連接至該相對裝置之後,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切換至一主控模式及一從屬模式之任一模式; 一應用單元,其根據由該通信方向管理單元指定之一模式以該主控模式或該從屬模式在該相對裝置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間執行一檔案之傳送、接收、或傳送/接收;一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其產生包含該相對裝置之識別資訊以及所傳送檔案及所接收檔案之資訊之一傳送歷史清單;及一傳送歷史比較單元,其基於從該相對裝置獲取之由該相對裝置產生之該傳送歷史清單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一傳送歷史清單之間的一比較之一結果,將尚未傳送至該相對裝置之檔案設定為傳送目標檔案。
  9. 一種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其包括:一通信方向管理單元,其在近場通信中,在與一相對裝置發生一衝突之情況下切斷與該相對裝置之一連接,且在重新連接至該相對裝置之後,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切換至一主控模式及一從屬模式之任一模式;一應用單元,其根據由該通信方向管理單元指定之一模式以該主控模式或該從屬模式在該相對裝置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間執行一檔案之傳送、接收、或傳送/接收;一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其產生包含該相對裝置之識別資訊以及所傳送檔案及所接收檔案之資訊之一傳送歷史清單;及一傳送歷史比較單元,其基於從該相對裝置獲取之由該相對裝置產生的一傳送歷史清單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該傳送歷史清單之間的一比較之一結果,請求該相對裝置傳送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尚未接收之檔案。
  10. 如請求項8或9之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其進一步包括:一封包儲存單元,其儲存組成(configuring)透過複數次檔案接收而從該相對裝置獲取之一檔案之封包;及 一恢復處理單元,其從儲存於該封包儲存單元中之該等封包恢復該檔案;其中該傳送歷史儲存處理單元將組成該傳送歷史清單中之該檔案之該等封包中已成功傳送或接收之封包的資訊記錄於該傳送歷史清單中。
  11. 如請求項8或9之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其中該傳送歷史比較單元在與該相對裝置建立連接之後,從該相對裝置獲取由該相對裝置產生之該傳送歷史清單。
  12. 如請求項8或9之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其中在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可連接至一主機裝置之一情況下,進一步包括:一暫存器單元,其可用於該主機裝置;及一暫存器管理單元,其將處於傳送或接收中之一檔案之一檔案大小及其傳送或接收已完成之一檔案之一檔案大小之資訊儲存於該暫存器單元中。
  13. 一種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控制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在近場通信中,與可執行一檔案之傳送、接收、或傳送/接收之一相對裝置發生一衝突之一情況下,切斷與該相對裝置之一連接;重新連接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與該相對裝置,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以一主控模式及一從屬模式之任一模式操作;在該主控模式或該從屬模式之一操作完成之後,將該傳送/接收裝置切換至另一模式;產生一傳送歷史清單,其包含該相對裝置之識別資訊以及所傳送檔案及所接收檔案之資訊;及基於從該相對裝置獲取之由該相對裝置產生之該傳送歷史清單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一傳送歷史清單之間的比較之結 果,將尚未傳送至該相對裝置之檔案設定為傳送目標檔案。
  14. 一種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控制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在近場通信中,與可執行一檔案之傳送、接收、或傳送/接收之一相對裝置發生一衝突之一情況下,切斷與該相對裝置之一連接;重新連接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與該相對裝置,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以一主控模式及一從屬模式之任一模式操作;在該主控模式或該從屬模式之操作完成之後,將該傳送/接收裝置切換至另一模式;產生一傳送歷史清單,其包含該相對裝置之識別資訊以及所傳送檔案及所接收檔案之資訊;及基於從該相對裝置獲取之由該相對裝置產生之該傳送歷史清單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一傳送歷史清單之間的比較之結果,請求該相對裝置傳送該裝置尚未接收之檔案。
  15. 如請求項13或14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在發生該衝突之後,從該相對裝置獲取用於識別該相對裝置之識別資訊,且切斷該連接;及基於該相對裝置之該識別資訊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識別資訊之間的一比較之一結果,決定重新連接時之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該模式。
  16. 如請求項13或14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在切斷與該相對裝置之該連接之後,將重新連接時之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該模式設定為該從屬模式;及在未從該相對裝置接收一連接請求之一情況下,在已歷時一預定時間之後將該檔案傳送/接收裝置之該模式切換至該主控模式。
TW104108257A 2014-03-13 2015-03-13 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TWI5745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0845A JP6109771B2 (ja) 2014-03-13 2014-03-13 ファイル送受信装置およびファイル送受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7223A TW201547223A (zh) 2015-12-16
TWI574521B true TWI574521B (zh) 2017-03-11

Family

ID=52988372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0072A TWI677204B (zh) 2014-03-13 2015-03-13 檔案傳送/接收裝置
TW108125316A TWI693804B (zh) 2014-03-13 2015-03-13 Sd卡
TW104108257A TWI574521B (zh) 2014-03-13 2015-03-13 檔案傳送/接收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TW109117149A TWI743802B (zh) 2014-03-13 2015-03-13 檔案傳送/接收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0072A TWI677204B (zh) 2014-03-13 2015-03-13 檔案傳送/接收裝置
TW108125316A TWI693804B (zh) 2014-03-13 2015-03-13 Sd卡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7149A TWI743802B (zh) 2014-03-13 2015-03-13 檔案傳送/接收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7) US9859954B2 (zh)
EP (1) EP3117594A1 (zh)
JP (1) JP6109771B2 (zh)
KR (1) KR101921396B1 (zh)
CN (3) CN111327709B (zh)
TW (4) TWI677204B (zh)
WO (1) WO20151375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8976B2 (ja) 2015-09-09 2019-02-13 株式会社ニフコ 給油口装置
JP6658899B2 (ja) * 2016-09-23 2020-03-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IoTデバイス、通信システム、IoTデバイス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US11516877B2 (en) * 2018-03-06 2022-11-29 Sm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lave wireless device and master wireless device
JP7037512B2 (ja) * 2019-01-08 2022-03-16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15478A1 (en) * 2000-06-21 2002-08-22 Teruhiko Fujisawa Mobile telephon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cooperatively processing incoming call
JP2012231429A (ja) * 2011-04-27 2012-11-22 Canon Inc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05348B2 (ja) 2001-12-12 2007-11-07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
KR20060017576A (ko) * 2003-06-02 2006-02-24 마쯔시다덴기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마스터/슬래이브 스위칭 프로세스를 수행하는 디바이스,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US7127164B1 (en) * 2003-08-06 2006-10-24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for rating images to facilitate image retrieval
US20060072525A1 (en) * 2004-09-23 2006-04-06 Jason Hillyard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le management for complex bluetooth® devices
EP3154206A1 (en) * 2004-10-29 2017-04-12 Sony Deutschland Gmbh Method for operating 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463237B2 (ja) * 2006-04-28 2010-05-19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通信装置、ゲーム装置、無線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ゲームシステム
JP2008301329A (ja) * 2007-06-01 2008-12-11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simカード、移動通信端末およびデータの保証方法
US9391670B2 (en) * 2007-06-15 2016-07-12 Animas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secure communication and pairing of a medical infusion device and a remote controller for such medical device
JP4458184B2 (ja) * 2008-06-09 2010-04-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管理装置、通信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405569B1 (ja) 2008-07-23 2010-01-27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US8451122B2 (en) * 2008-08-08 2013-05-28 Tyfone, Inc. Smartcard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circuits and systems
US8126433B2 (en) * 2008-09-15 2012-02-28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s that communicate via transferjet and NFC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pairing
JP2010109608A (ja) * 2008-10-29 2010-05-13 Olympus Corp 無線通信端末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20100257239A1 (en) * 2009-04-02 2010-10-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 social network through file transfers
JP2010258595A (ja) * 2009-04-22 2010-11-11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US8045961B2 (en) * 2009-06-22 2011-10-25 Mourad Ben Ayed Systems for wireless authentication based on bluetooth proximity
JP5264629B2 (ja) * 2009-06-23 2013-08-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及び通信端末の制御方法
JP5522983B2 (ja) * 2009-06-23 2014-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304513B2 (ja) * 2009-07-24 2013-10-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式の判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2725779A (zh) * 2009-09-29 2012-10-10 Savi技术公司 用于低功率无线应用中的先进通信的设备和方法
JP5531553B2 (ja) 2009-10-26 2014-06-25 富士通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EP2525604B1 (en) * 2010-01-14 2016-04-06 France Brevets Electronic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JP5781272B2 (ja) * 2010-01-29 2015-09-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マスタスレーブ確定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8738783B2 (en) * 2010-06-22 2014-05-27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 for interaction of paired devices
JP2012010052A (ja) * 2010-06-24 2012-01-12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EP2442254B1 (en) * 2010-10-14 2021-04-21 Sony Corporatio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US9501399B2 (en) * 2011-02-04 2016-11-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emory system capable of controll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unction
KR20130022182A (ko) * 2011-08-25 2013-03-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간 연결 우선순위를 고려하여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JP5915964B2 (ja) * 2011-09-14 2016-05-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
EP2690839B1 (en) * 2012-07-23 2018-09-26 STMicroelectronics (Rousset) SAS NFC apparatus capable to perform a contactless tag reading function
JP2014140125A (ja) * 2013-01-21 2014-07-31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
EP2861037B1 (en) * 2013-03-05 2017-01-25 Huawei Device Co., Ltd.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CN103326749B (zh) * 2013-06-17 2016-01-1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nfc射频通信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15478A1 (en) * 2000-06-21 2002-08-22 Teruhiko Fujisawa Mobile telephon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cooperatively processing incoming call
JP2012231429A (ja) * 2011-04-27 2012-11-22 Canon Inc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23059B2 (en) 2020-04-14
US9859954B2 (en) 2018-01-02
CN115277683B (zh) 2023-11-14
EP3117594A1 (en) 2017-01-18
JP6109771B2 (ja) 2017-04-05
US20180175912A1 (en) 2018-06-21
CN111327709A (zh) 2020-06-23
WO2015137523A1 (en) 2015-09-17
US20200204211A1 (en) 2020-06-25
CN106068655B (zh) 2020-04-10
CN106068655A (zh) 2016-11-02
TW202114361A (zh) 2021-04-01
TWI693804B (zh) 2020-05-11
US20190097685A1 (en) 2019-03-28
US20240088941A1 (en) 2024-03-14
US11309938B2 (en) 2022-04-19
TW201547223A (zh) 2015-12-16
TWI743802B (zh) 2021-10-21
TW201720068A (zh) 2017-06-01
US10187118B2 (en) 2019-01-22
TWI677204B (zh) 2019-11-11
TW202005300A (zh) 2020-01-16
KR20160114700A (ko) 2016-10-05
CN111327709B (zh) 2022-11-01
US20190312611A1 (en) 2019-10-10
CN115277683A (zh) 2022-11-01
JP2015177267A (ja) 2015-10-05
US20170093462A1 (en) 2017-03-30
US11881910B2 (en) 2024-01-23
US20220200660A1 (en) 2022-06-23
KR101921396B1 (ko) 2018-11-22
US10454531B2 (en) 2019-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09938B2 (en) File transmission/receptio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of file transmission/reception device
US20140233547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ing peer-to-peer wireless connections
CN115004673B (zh) 消息推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JP3501968B2 (ja) データベース管理装置、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が記録された記録媒体
JP2006166083A (ja)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6857151B2 (ja) 通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15041146A (ja) サーバ装置、クライアント装置、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H11327989A (ja) データベース管理装置、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が記録された記録媒体
JPH11327987A (ja) データベース管理装置、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が記録された記録媒体
US20240007542A1 (en) Service providing system
WO2023143275A1 (zh) 数据处理方法和系统
JP7027986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設定情報の共有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6080749A (ja) プロトコル機能制御方法
JP2004194332A (ja) 通信システムでのオブジェクト配信の為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