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68655A - 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68655A
CN106068655A CN201580011266.9A CN201580011266A CN106068655A CN 106068655 A CN106068655 A CN 106068655A CN 201580011266 A CN201580011266 A CN 201580011266A CN 106068655 A CN106068655 A CN 1060686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e
transmission
opposite sets
unit
recep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12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68655B (zh
Inventor
熊木良成
松尾英知
奈良和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ese Businessman Panjaya Co ltd
Kiox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16918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27709B/zh
Priority to CN202210935867.0A priority patent/CN11527768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68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8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68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86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04B5/72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6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le transfer, e.g. 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using two-way short-range wireless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 H04W74/0833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using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 H04W74/0841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using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 H04B5/70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64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file transfer between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Abstract

根据一个实施例,一种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包含通信方向管理单元及应用单元。在近场通信中,所述通信方向管理单元在其中与相对装置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切断与所述相对装置的连接,且在重新连接至所述相对装置之后,将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切换至主控模式及从属模式中的任一模式。所述应用单元根据由所述通信方向管理单元指定的模式以所述主控模式或所述从属模式在所述相对装置与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之间执行文件的传送、接收、或传送/接收。

Description

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14年3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4-050845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一种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常规上,在其中通过近场通信执行数据传送的情况下,通常,处理请求被从主控装置发出至从属装置。在作为近场通信技术之一的TransferJet(商标)中,基于等待连接时的模式判定装置的优先级级别。当作为主控装置等待的装置连接至作为从属装置等待的装置时,可在具有高优先级级别的主控装置与具有低优先级级别的从属装置之间建立连接。此外,在连接等待时具有动态模式的装置根据伙伴装置判定所述装置的优先级级别,使得在所述伙伴装置为主控装置的情况下所述装置具有低优先级级别,且在所述伙伴装置为从属装置的情况下所述装置具有高优先级级别。
然而,在常规技术中,在其中均具有文件传送请求的主控装置或动态装置接近彼此的情况下,无法作出哪一者为高优先级装置的判定,无法建立连接,且发生冲突。据此,无法在具有相同模式的装置之间操作使用OBEX(对象交换)协议等的通信功能。
引用清单
专利文献
[PTL 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1-91762号
附图说明
图1为例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2为例示TransferJet的分层模型的图;
图3为例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文件传送/接收处理的流程图;
图4为例示TransferJet的数据帧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5为例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双向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6为例示装置A与装置B之间的文件传送/接收处理的序列图;
图7为例示各装置的模式转变的图;
图8为例示在通信装置中处于通信状态的显示器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9为例示在通信装置中完成双向通信之后的显示器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10为例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双向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11为例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单向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12为例示各装置的模式转变的图;
图13为例示在通信装置中完成单向通信之后的显示器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14为例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通信装置及主机装置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15为例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各装置及连接伙伴管理表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16为例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各装置及传送清单表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17为例示在通信装置中完成双向通信之后的显示器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18为例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各装置及连接伙伴管理表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19为例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各装置及传送清单表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20为例示基本差异传送方法的图;
图21为例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22为例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差异传送控制单元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23为例示与被视为中心的装置A的文件传送关系的图;
图24为例示装置A的传送历史存储单元的传送历史清单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25为例示装置B的传送历史存储单元的传送历史清单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26为例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文件传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27为例示在传送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传送及接收的信息的图;
图28为例示低级传送历史清单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29为例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文件传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30为例示搜索尚未传送的文件的处理的图;
图31为例示各装置的文件清单及传送历史清单的转变的图;
图32为例示在传送处理中被中断的文件(j)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33为例示根据第九实施例的通信装置及主机装置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34为例示根据第九实施例的差异传送控制单元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35为通信装置的配置的简化图;
图36为通信装置及主机装置的配置的简化图;
图37为通信装置及主机装置的配置的简化图;
图38为例示通信装置及主机装置的寄存器使用状态的图;及
图39为例示寄存器映射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总体上,根据一个实施例,一种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包含通信方向管理单元及应用单元。在近场通信中,所述通信方向管理单元在其中与相对装置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切断与所述相对装置的连接,且在重新连接至所述相对装置之后,将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切换至主控模式及从属模式中的任一模式。所述应用单元根据由所述通信方向管理单元指定的模式以所述主控模式或所述从属模式在所述相对装置与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之间执行文件的传送、接收、或传送/接收。
下文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文件传送/接收方法的例示性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作为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通信装置1包含:用户接口单元10;应用单元11;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通信控制单元14;连接伙伴管理表15;及传送清单表16。
用户接口单元10用作与诸如通信的开始、用户名称的注册、连接伙伴管理表15的输入、及传送数据的目录类别的用户处理的接口。
应用单元11执行主控处理及从属处理且执行诸如文件传送及文件接收的全部操作的管理等。
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在其所属的装置及相对装置具有相同模式以导致冲突的情况下,执行唯一ID(UID)的比较、随机数字产生等,且判定其所属的装置的模式(主控模式或从属模式)。在单向通信(一种模式)完成之后,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将其所属的装置的模式从主控模式切换至从属模式或从从属模式切换至主控模式。
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在建立连接之后获取并管理相对装置的传送条件信息且判定待传送或接收的目标文件。
通信控制单元14执行诸如连接请求、连接响应、或切断请求的数据帧的传送/接收。
连接伙伴管理表15为用于暂存相对装置的由用户输入的信息的表,所述相对装置为连接伙伴。
传送清单表16为用于暂存将在连接至相对装置时传送的文件及所述文件所属的类别的表。
在此实施例中,作为其中使用近场通信执行数据通信的情况的一个实例,将描述其中通信装置1使用TransferJet(商标)来将文件传送至相对装置/从相对装置接收文件的情况。虽然,在TransferJet中,存在主控模式、动态模式及从属模式,但在后文所提出的描述中,将使用主控模式及从属模式,且假定主控模式具有高优先级,且从属模式具有低优先级。在此,将以简单方式描述TransferJet的分层模型。图2为例示所述TransferJet的分层模型的图。其例示在作为通信装置1的装置A及B连接时发生冲突的表现。当进行大体划分时,所述TransferJet的分层模型可划分成三层:应用层、会话层、及数据链路层。
当作为主控装置自应用层请求连接时,在数据链路层中传送连接请求数据帧。在数据链路层中,在其中对应装置的模式为主控模式或从属模式的情况下,能够接收从伙伴装置传送的数据帧。然而,当具有相同优先级级别的主控模式的装置相互接收连接请求数据帧时,在会话层中识别到发生冲突,且据此,无法正确地建立连接。以此方式,在应用层中,在其中一装置作为主控装置请求连接且接近另一主控装置的情况下,接收到冲突通知,且无法执行协议通信。此外,在会话层中,在其中主控装置相互接收连接请求的情况下,形成冲突状态,且据此,无法正确地建立连接。此外,在数据链路层中,甚至在上层处于冲突状态时,装置也能够传送及接收其数据帧。
随后,在通信装置1中,在其中在与作为相对装置的通信装置1连接时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将描述用于解决该冲突并执行文件传送/接收的双向通信操作。假定作为通信装置1的装置A(UID:0x22222222)及装置B(UID:0x11111111)同时处于主控模式(或动态模式)以便处于连接等待状态作为初始状态,且假定两个装置处于传送连接请求数据帧的状态。
图3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文件传送/接收处理的流程图。通过按所述流程图中所表示的以下序列切换装置模式,这些装置顺序地成为主控装置及从属装置且可传送所期望文件。在此,装置A的相对装置为装置B,且装置B的相对装置为装置A。
首先,在装置A及B的每一者中,当用户开始通信时,应用单元11通过将其所属的装置的模式设定为主控模式来开始连接,且通信控制单元14开始传送连接请求数据帧(步骤S101)。当未接收到由相对装置传送的连接请求数据帧时,换言之,当未检测到该相对装置时(在步骤S102中为否),通信控制单元14定期地连续传送连接请求数据帧(步骤S101)。
接着,装置A及装置B接近彼此。在装置A及装置B的每一者中,当接收到由相对装置传送的连接请求数据帧时,换言之,当检测到相对装置时(在步骤S102中为是),通信控制单元14分析所接收的连接请求数据帧的内容。因为作为请求发出源的装置的优先级级别被写入所述连接请求数据帧中,所以通信控制单元14将所述优先级级别与其所属的装置的优先级级别相比较(步骤S103)。
在上文所描述的装置的优先级级别与相对装置的优先级级别彼此不同的情况下,换言之,在其中一个装置为主控装置且另一装置为从属装置的情况下、在其中一个装置为主控装置且另一装置为动态装置的情况下等(在步骤S103中为否),具有较低优先级级别的装置通过返回连接响应数据帧来建立连接。例如,在其中装置A为主控装置且装置B为从属装置的情况下,将连接响应数据帧从装置B返回至装置A。在其中尚未从装置B接收到连接响应数据帧的情况下(在步骤S104中为否),装置A等待连接响应数据帧(步骤S105),且所述处理返回至步骤S104。当从装置B接收到所述连接响应数据帧时(在步骤S104中为是),装置A被连接为主控装置且给出连接建立的通知(步骤S106),执行主控处理(诸如推送传送处理或拉取接收处理)(步骤S107),及结束与相对装置的通信(步骤S114)。从步骤S103:否至步骤S107的处理为类似于常规情况的一般处理,且因此将不再提出提供其详细描述。
在上文所描述的装置的优先级级别与相对装置的优先级级别相同的情况下(在其中两个装置皆为主控装置或动态装置的情况下)(在步骤S103中为是),在装置A及B的每一者中,通信控制单元14给出冲突发生的通知(步骤S108)。
在装置A及B的每一者中,当接收到冲突发生通知时,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从相对装置的连接请求数据帧读取UID信息并存储所读取的UID信息(步骤S109)。图4为例示TransferJet的数据帧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在TransferJet的数据链路层中传送及接收的数据帧由以下项配置而成:LiCC版本,其表示版本信息(规格信息),可从该版本信息检查是否支持根据此实施例的双向通信操作;LiCC,其表示数据帧类型;“保留”,其表示保留信息;自身UID,其表示传送源装置的UID;及LiCC信息,其为数据帧的信息。在其中在数据链路层中装置A及B中的每一者连接至相对装置的情况下,可从相对装置获取UID信息及版本信息。装置A从作为相对装置的装置B获取UID“0x11111111”,且装置B从作为相对装置的装置A获取UID“0x22222222”。
在装置A及B中的每一者中,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传送切断请求数据帧,由此切断与相对装置的连接一次(步骤S110)。
在装置A及B中的每一者中,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在切断连接之后检查从相对装置接收的连接请求数据帧的版本信息且亦检查相对装置是否与根据此实施例的双向通信操作兼容(步骤S111)。
在装置A及B中的每一者中,在其中相对装置与根据此实施例的双向通信操作兼容的情况下(在步骤S111中为是),执行双向通信处理(步骤S112),且与相对装置的通信结束(步骤S114)。另一方面,在装置A及B中的每一者中,在其中相对装置与根据此实施例的双向通信操作不兼容的情况下(在步骤S111中为否),执行单向通信处理(步骤S113),且与相对装置的通信结束(步骤S114)。
在此实施例中,将描述双向通信操作(步骤S112)。图5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双向通信处理的流程图。在此,所述描述将集中于装置A。
在装置A及B中的每一者中,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将其所属的装置的UID与先前连接时的相对装置的UID相比较,且具有较大UID的装置首先成为主控装置,且具有较小UID的装置首先成为从属装置(步骤S201)。在装置A中,因为装置A的UID>装置B的UID时(在步骤S201中为是),所以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判定其所属的装置成为主控装置。另一方面,在装置B中,因为装置A的UID>装置B的UID时(在步骤S201中为否),所以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判定其所属的装置成为从属装置。
在装置A中,通信控制单元14传送连接请求数据帧(步骤S202),且在尚未从装置B接收到连接响应数据帧的情况下(在步骤S203中为否),定期地连续传送连接请求数据帧直至接收到连接响应数据帧为止(步骤S202)。
在装置A中,当通信控制单元14从装置B接收到连接响应数据帧时(在步骤S203中为是),通信控制单元14将包含在该连接响应数据帧中的UID与先前连接时的相对装置的UID相比较(步骤S204)。在其中UID彼此不匹配的情况下(在步骤S204中为否),通信控制单元14结束双向通信。另一方面,在其中UID彼此匹配的情况下(在步骤S204中为是),通信控制单元14向应用单元11通知连接建立(步骤S205)。应用单元11作为主控装置执行连接(步骤S205)。
在装置A中,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从从属侧的装置B获取传送条件信息(步骤S206)且基于所获取的信息针对从属侧的装置B判定主控处理。更具体言之,执行待传送文件等的选择,且其细节将在后文待描述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
在装置A中,应用单元11根据由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判定的主控处理执行主控处理,诸如推送传送或拉取接收(步骤S207)。
当主控处理完成时,在装置A中,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将切断请求数据帧连同主控处理完成通知一起传送至从属侧的装置B(相对装置),由此切断与相对装置的连接一次(步骤S208)。
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检查主控侧及从属侧的双向通信处理是否已完成(步骤S209)。在其中主控侧及从属侧的双向通信处理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在步骤S209中为否),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将从属模式设定为尚未完成模式,在此为应用单元11的模式,且在所述从属模式中通信控制单元14处于连接等待状态(步骤S210)。另一方面,在其中双向通信处理已完成的情况下(在步骤S209中为是),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结束双向通信。
在装置A中,通信控制单元14继续等待直至从装置B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帧为止(在步骤S211中为否)。当接收到所述连接请求数据帧时(在步骤S211中为是),通信控制单元14传送连接响应数据帧(步骤S212)。
在装置A中,通信控制单元14将包含在从装置B传送的连接请求数据帧中的UID与先前连接时的相对装置的UID相比较(步骤S213)。在其中UID彼此不匹配的情况下(在步骤S213中为否),通信控制单元14结束双向通信。另一方面,在其中UID彼此匹配的情况下(在步骤S213中为是),通信控制单元14向应用单元11通知连接建立(步骤S214)。应用单元11作为从属装置执行连接(步骤S214)。
在装置A中,应用单元11执行从属侧的处理(根据来自作为主控装置的装置B的推送的数据接收处理、根据拉取的数据传送处理等)(步骤S215)。
在装置A中,当从属处理完成时,通信控制单元14等待从装置B传送的切断请求数据帧(步骤S216)。通信控制单元14继续等待直至从装置B接收到所述切断请求数据帧为止(在步骤S217中为否)且在接收到所述切断请求数据帧时切断与装置B的连接(在步骤S217中为是)。
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检查主控侧及从属侧的双向通信处理是否已完成(步骤S218)。在其中主控侧及从属侧的双向通信处理已完成的情况下(在步骤S218中为是),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结束双向通信。另一方面,在其中主控侧及从属侧的双向通信处理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在步骤S218中为否),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将主控模式设定为尚未完成模式,在此为应用单元11的模式,且通信控制单元14在所述主控模式下传送连接请求数据帧(步骤S202)。
以此方式,装置A按步骤S201至S208的次序执行所述处理并结束双向通信处理。另一方面,因为满足步骤S201:否,装置B按步骤S201、S210至S218及S202至S209的次序执行所述处理且并结束双向通信处理。在这些装置的任一者中,通过凭借在主控模式与从属模式之间执行切换来建立至相对装置的连接,能够执行处于每种模式的通信。
在图3中所例示的文件传送/接收处理及图5中所例示的双向通信处理中,存在装置A及B切断连接一次并重新建立连接的若干处理。然而,可考虑其中归因于在切断连接期间相对装置的分离、相对装置的故障等而无法重新建立连接的情况。据此,在装置A及B中,在其中在重新连接处理中在预定周期或更长周期内无法重新建立至相对装置的连接的情况下,在所述处理中途结束双向处理。
将参考序列图描述由装置A及B执行的文件传送/接收处理。图6为例示装置A与B之间的文件传送/接收处理的序列图。步骤S301对应于图3中所例示的步骤S101至S111的处理。此外,步骤S302对应于图5中针对装置A所例示的步骤S201至S209且对应于图5中针对装置B所例示的步骤S210至S218。此外,步骤S303对应于图5中针对装置A所例示的步骤S201及S210至S218且对应于图5中针对装置B所例示的步骤S201至S209。以此方式,装置A及B在冲突发生之后执行在主控模式与从属模式之间执行切换的类似处理,由此可执行双向通信。
图7为例示各装置的模式转变的图。在图6中所例示的序列图中,提取各装置状态。首先,在状态1下,由于装置A及B作为主控装置作出连接请求,故发生冲突,且据此,无法执行通信。接着,由于UID之间的比较,故首先在状态2下,装置A作为主控装置操作,且装置B作为从属装置操作。在装置A及B以此状态彼此接近时,建立连接,且执行来自装置A的数据通信。在来自装置A的数据通信完成时,切换模式,且在状态3下,装置A作为从属装置操作,且装置B作为主控装置操作。在装置A及B以此状态彼此接近时,建立连接,且可执行来自装置B的数据通信。
此外,在通信装置1中,尽管图1中未例示,但可在包含于所述通信装置中的显示单元中对用户展现当前通信状态及通信结果。图8为例示在通信装置1中处于通信状态的显示器的一个实例的图。例如,在处于执行双向通信处理中、处于第一次执行从属处理中的通信装置1中,在其中尚未执行主控处理的情况下,通过将“无通信”显示为主控状态、将“通信中”显示为从属状态且显示“当前处于从属通信中”,可对用户展现装置的状态。由于待显示内容,故在其中这些模式中的一者完成的情况下,展现“通信完成”。图9为例示在通信装置1中双向通信完成之后的显示器的一个实例的图。在各装置中,在其中作为双向通信处理的主控处理及从属处理完成的情况下,通过将“通信完成”显示为主控状态、将“通信完成”显示为从属状态且显示“双向通信完成”,能够对用户展现该装置的状态。由于待显示内容,故在其中通信失败的情况下显示“通信失败”,且在其中不存在通信数据的情况下显示“无通信数据”。
在此实施例中,在其中两个装置通过通过双向通信在主控模式与从属模式之间切换来执行通信的情况下(如上文所描述),切断与相对装置的通信一次,且执行在这些模式之间切换且接着重新建立连接的处理。根据在主控模式与从属模式之间切换两个装置的方法,存在其中通过在所述两个装置之间传送从主控模式切换至从属模式、从从属模式切换至主控模式等的确认信息来检查切换的方法。然而,通过切断通信一次,各装置能够可靠地识别切换相对装置的模式的计时且能够以其中判定其模式的状态重启。
此外,在此实施例中,在其中一个装置与相对装置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虽然这些装置被配置为在主控模式与从属模式之间自动切换,但其可被配置使得从操作该装置的用户接收操作,且可依根据手动操作的计时开始双向通信。在此情况下,根据用户操作,一个装置可被配置为主控装置,且另一装置可被配置为从属装置。此外,即使所述装置与所述相对装置之间不发生冲突,在其中存在期望传送或接收的文件的情况下,用户亦可手动开始双向通信。
此外,在此实施例中,虽然各装置与相对装置交换UID信息且根据UID的量值判定主控模式或从属模式,但判定模式的方法不限于此。虽然各装置通过数据帧通过使用该数据帧的“保留”位与相对装置交换UID信息,但所述信息可包含设定/清除位的信息等,例如关于文件的信息,诸如表示该文件的优先级级别、文件大小、待传送或接收文件的存在/不存在、及需要/不需要传送/接收该文件的信息。各装置可通过使用关于文件的此信息来判定模式。
此外,在此实施例中,虽然已描述其中使用作为近场通信的TransferJet来传送及接收文件的情况,但该情况为一个实例,且所述技术不限于TransferJet。
根据第一实施例,作为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通信装置1在其中归因于相同模式而在所述通信装置与相对装置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以其中可在数据链路层中执行数据帧的通信的状态且基于所述相对装置的UID与所述通信装置的UID之间的比较结果将UID传送至所述相对装置/从所述相对装置接收UID、作为不同于所述相对装置的模式的主控装置或从属装置操作以便以一种模式执行处理。此后,通信装置1连同相对装置一起切换该模式并以另一模式执行所述处理,由此执行文件的传送、接收、或传送/接收。因此,能够获得即使在其中在所述通信装置与所述相对装置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也能够解决所述冲突并在所述装置与所述相对装置之间传送/接收文件的优点。
(第二实施例)
在此实施例中,将描述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双向通信处理(图3中所例示的步骤S112)。通信装置1的配置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且除所述双向通信处理外的文件传送/接收处理(图3中所例示的流程图)类似于第一实施例。
图10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双向通信处理的流程图。通过按以下流程图中所表示的序列切换装置的模式,这些装置顺序地成为主控装置及从属装置且可相互传送所期望的文件。
在装置A及B中的每一者中,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产生随机数字(步骤S401)且处于连接请求等待状态(步骤S402)。
在装置A及B中,在其中未从相对装置接收连接请求数据帧的情况下(在步骤S403中为否),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继续此状态(连接请求等待状态)直至已经过基于所产生随机数字的随机数字时间为止(在步骤S404中为否)。接着,在其中已经过所述随机数字时间的情况下,换言之,在其中在连接请求等待状态期间尚未从相对装置接收连接请求数据帧的情况下(在步骤S404中为是),在停止等待所述连接请求之后(步骤S405),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再次将其所属的装置的模式设定为主控模式。在此,作为一个实例,将描述其中装置A具有小于装置B的所产生随机数字(随机数字时间较短)且在连接请求等待状态期间尚未从相对装置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帧的情况(在步骤S404中为是)。此外,在其中已从相对装置接收连接请求数据帧的情况下(在步骤S403中为是),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致使所述处理进入步骤S416的处理。
在装置A中,通信控制单元14传送连接请求数据帧(步骤S406),且在其中尚未从装置B接收连接响应数据帧的情况下(在步骤S407中为否),定期地连续传送所述连接请求数据帧直至接收到所述连接响应数据帧为止(步骤S406)。
在装置A中,在从装置B接收到连接响应数据帧时(在步骤S407中为是),通信控制单元14将包含在连接响应数据帧中的UID与先前连接时的相对装置的UID相比较(步骤S408)。在其中UID彼此不匹配的情况下(在步骤S408中为否),通信控制单元14结束双向通信。另一方面,在其中UID彼此匹配的情况下(在步骤S408中为是),通信控制单元14向应用单元11通知连接建立(步骤S409)。应用单元11作为主控装置执行连接(步骤S409)。
在装置A中,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从从属侧的装置B获取传送条件信息(步骤S410)且基于所获取的信息针对从属侧的装置B判定主控处理。更具体言之,执行待传送文件的选择等,且其细节将在后文待描述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
在装置A中,应用单元11根据由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判定的主控处理执行主控处理,诸如推送传送或拉取接收(步骤S411)。
在主控处理完成时,在装置A中,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将切断请求数据帧连同主控处理完成通知一起传送至从属侧的装置B(相对装置),由此切断与相对装置的连接一次(步骤S412)。
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检查主控侧及从属侧的双向通信处理是否已完成(步骤S413)。在其中主控侧及从属侧的双向通信处理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在步骤S413中为否),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将从属模式设定为尚未完成模式,在此为应用单元11的模式,且在所述从属模式中通信控制单元14处于连接等待状态(步骤S414)。另一方面,在其中双向通信处理完成的情况下(在步骤S414中为是),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结束双向通信。
在装置A中,通信控制单元14继续等待直至从装置B接收连接请求数据帧为止(在步骤S415中为否)。在接收到所述连接请求数据帧时(在步骤S415中为是),通信控制单元14传送连接响应数据帧(步骤S416)。
在装置A中,通信控制单元14将包含在从装置B传送的连接请求数据帧中的UID与先前连接时相对装置的UID相比较(步骤S417)。在其中UID彼此不匹配的情况下(在步骤S417中为否),通信控制单元14结束双向通信。另一方面,在其中UID彼此匹配的情况下(在步骤S417中为是),通信控制单元14向应用单元11通知连接建立(步骤S418)。应用单元11作为从属装置执行连接(步骤S418)。
在装置A中,应用单元11执行从属侧的处理(根据来自作为主控装置的装置B的推送的数据接收处理、根据拉取的数据传送处理等)(步骤S419)。
在装置A中,在从属处理完成时,通信控制单元14等待从装置B传送的切断请求数据帧(步骤S420)。通信控制单元14继续等待直至从装置B接收所述切断请求数据帧为止(在步骤S421中为否)且在接收到所述切断请求数据帧时切断与装置B的连接(在步骤S421中为是)。
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检查主控侧及从属侧的双向通信处理是否已完成(步骤S422)。在其中主控侧及从属侧的双向通信处理已完成的情况下(在步骤S422中为是),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结束双向通信。另一方面,在其中主控侧及从属侧的双向通信处理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在步骤S422中为否),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将主控模式设定为尚未完成模式,在此为应用单元11的模式,且在所述主控模式下通信控制单元14传送连接请求数据帧(步骤S406)。
以此方式,装置A按步骤S401至S422的次序执行所述处理且结束双向通信处理。另一方面,在满足步骤S403:否时,装置B按步骤S401至S403、S416至S422、及S406至S413的次序执行所述处理且结束双向通信处理。在这些装置的任一者中,通过凭借在主控模式与从属模式之间执行切换来建立至相对装置的连接,能够执行处于各模式的通信。
在图3中所例示的文件传送/接收处理及图10中所例示的双向通信处理中,存在装置A及B切断连接一次并重新建立连接的若干处理。然而,可考虑其中归因于在切断连接期间相对装置的分离、相对装置故障等而无法重新建立连接的情况。据此,在装置A及B中,在其中在重新连接处理中在预定周期或更长周期内无法重新建立至相对装置的连接的情况下,在所述处理中结束双向处理。
在此实施例中,在装置A及B中执行的文件传送/接收处理的序列图(参见图6)、例示各装置的模式转变的图(参见图7)及通信装置中的显示器的实例(参见图8及图9)类似于第一实施例。
此外,在此实施例中,虽然将各装置切换至主控模式的计时基于所产生的随机数字,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由于将各装置切换至主控模式的计时仅需要被配置为变更,故可使用除随机数字外的任何时间参数。
此外,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其可被配置使得各装置根据此实施例与相对装置交换随机数字信息,这些随机数字被UID替换,且基于这些随机数字之间的量值关系判定主控模式或从属模式。
根据第二实施例,作为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通信装置1在其中归因于相同模式而在所述通信装置与相对装置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产生随机数字且作为从属装置操作。此后,在其中已历时随机数字时间而未从相对装置接收连接请求数据帧的情况下,通信装置1切换至主控模式且通过将连接请求数据帧传送至相对装置来执行所述主控模式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其中在历时随机数字时间之前从相对装置接收连接请求数据帧的情况下,通信装置1在执行一种模式的处理之后执行从属模式的处理,连同相对装置一起切换所述模式,且执行另一模式的处理以便执行通信。因此,能够获得即使在其中在所述通信装置与所述相对装置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亦能够解决所述冲突并在所述装置与所述相对装置之间传送/接收文件的优点。
此外,不同于第一实施例,能够在不在通信装置与相对装置之间交换除识别所述相对装置的UID外的信息的情况下执行双向通信。
(第三实施例)
在此实施例中,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单向通信处理(图3中所表示的步骤S113),换言之,其中装置A及B的一者与根据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双向通信操作不兼容(在图3中所表示的步骤S111中为否)。在此,虽然装置A及B能够执行TransferJet通信,但仅装置A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双向通信兼容,而装置B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双向通信不相容。
装置B不具有双向通信功能且因此无法自动切换至从属模式。据此,即使在其中由于与双向通信兼容的装置A切换至从属模式而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亦可实现单向通信。
图11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单向通信处理的流程图。根据以下流程图中所表示的序列,所期望的文件能够从装置B被传送至装置A。文件传送/接收处理(图3中所表示的步骤S101至S111)直至单向通信处理(步骤S113)如上文所描述的那样。
在装置A及B中,在其中相对装置与根据此实施例的双向通信操作不兼容的情况下(在步骤S111中为否),执行单向通信处理(步骤S113),且与相对装置的通信结束(步骤S114)。
此时,在与双向通信操作兼容的装置A中,由于作为相对装置的装置B与双向通信操作不兼容,故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将从属模式设定为其所属的装置的应用单元11的模式且处于连接请求等待状态(步骤S501)。
在装置A中,通信控制单元14继续等待直至从装置B接收连接请求数据帧为止(在步骤S502中为否)。在接收到所述连接请求数据帧时(在步骤S502中为是),通信控制单元14传送连接响应数据帧(步骤S503)。
在装置A中,通信控制单元14将包含在从装置B传送的连接请求数据帧中的UID与先前连接时的相对装置的UID相比较(步骤S504)。在其中UID彼此不匹配的情况下(在步骤S504中为否),通信控制单元14结束单向通信。另一方面,在其中UID彼此匹配的情况下(在步骤S504中为是),通信控制单元14向应用单元11通知连接建立(步骤S505)。应用单元11作为从属装置执行连接(步骤S505)。
在装置A中,应用单元11执行从属侧的处理(根据来自作为主控装置的装置B的推送的数据接收处理、根据拉取的数据传送处理等)(步骤S506)。
在装置A中,在从属处理完成时,通信控制单元14通过将切断处理传送至装置B来切断与装置B的连接(步骤S507)。接着,由于单向处理完成,所述通信结束。
图12为例示各装置的模式转变的图。首先,在状态1下,由于装置A及B作为主控装置作出连接请求,故发生冲突,且据此,无法执行通信。此时,在装置A与B之间传送/接收数据帧,且装置A基于包含在所述数据帧中的版本信息认识到作为相对装置的装置B与双向通信不兼容。据此,在状态2下,装置A作为从属装置操作且能够与作为主控装置的装置B建立连接,且因此能够执行来自装置B的数据通信。
图13为例示在通信装置1中单向通信完成之后的显示器的一个实例的图。在装置A中,作为单向/双向通信处理的主控处理失败,且从属处理完成,且通过显示仅从属通信完成,能够对用户展现装置A的状态。此时,可显示给出表示相对装置为与双向通信不兼容的装置的通知的错误显示。
根据第三实施例,作为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通信装置1在其中归于相同模式而在所述通信装置与相对装置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在从属模式中操作,且在其中所述相对装置与根据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双向通信不兼容的情况下仅执行使所述相对装置作为主控装置的单向通信。因此,能够获得即使在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在从双向通信不兼容装置至双向通信兼容装置的方向上实现单向通信的优点。
(第四实施例)
在此实施例中,将描述当主控装置将数据传送至从属装置时基于从所述从属装置获取的传送条件信息自动限制待传送文件的功能。
更具体言之,将考虑将可移除装置(SD卡、SDIO卡、软件狗等)用作为具有无线电通信功能的装置。在其中具有无线电通信功能的装置为可移除装置的情况下,此装置可被视为由各种主机装置取代使用。据此,存在其中无法基于所述装置的UID指定通信伙伴(主机装置)的信息的情况。据此,为了识别所述通信伙伴,使用主机装置类型及序号的信息。
图14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a及主机装置2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例如,如上文所描述,作为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通信装置1a为可移除装置,诸如SD卡、SDIO卡或软件狗。然而,通信装置1a不限于此。此外,主机装置2例如为数码相机、个人计算机(PC)等。然而,主机装置2不限于此。
通信装置1a包含:应用单元11;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通信控制单元14;连接伙伴管理表15;传送清单表16;及主机装置接口单元17。主机装置接口单元17是将数据传送至主机装置2/从主机装置2接收数据的接口。
在通信装置1a中,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通过主机装置接口单元17从主机装置2的装置信息管理单元20获取主机装置2的信息(序号、用户名称等)。
主机装置2包含:用户接口单元10;装置信息管理单元20;及通信装置接口单元21。装置信息管理单元20管理主机装置2的信息,诸如主机装置2的序号及从用户输入的“用户名称”。通信装置接口单元21是将数据传送至通信装置1a/从通信装置1a接收数据的接口。
接着,将描述根据此实施例的文件传送处理。图15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各装置及连接伙伴管理表15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例如,装置A为具有图1中所例示的配置的通信装置1,且装置B为具有图14中所例示的配置的通信装置1a。在此,装置A可被配置为具有图14中所例示的配置的通信装置1a。图15例示装置B能连接至四个主机装置2(主机装置A、B、C及D)。为与装置A实际上通信,装置B可连接至一个主机装置2。
在图15中所例示的情况下,在具有无线电通信功能的装置A及B中,假定装置A作为传送侧装置(主控装置)操作,且装置B作为接收侧装置(从属装置)操作。装置B为可移除装置且因此能够被插入至各种主机装置2中,且无线电通信功能可被添加至主机装置2。
首先,作为主控侧装置的装置A在执行传送之前根据来自用户的输入将各主机装置2的“主机装置类型”及“主机装置序号”暂存在连接伙伴管理表15中且暂存主机装置2所属的类别(“家庭”、“事业”、“朋友”、“个人”等)。
装置A的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设定可针对各待传送文件传送的类别并将这些类别暂存于传送清单表16中。装置A的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可选择可针对各文件传送的多个类别。
在装置B中,通信装置1a的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通过主机装置接口单元17及通信装置接口单元21从主机装置2的装置信息管理单元20获取“主机装置类型”及“主机装置序号”的信息并将所获取的信息存储为传送条件信息。
当在装置A与装置B之间建立连接时,作为主控侧装置的装置A的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从作为从属侧装置的装置B获取装置B所连接的主机装置2的信息(“主机装置类型”及“主机装置序号”)作为传送条件信息。
在装置A中,在其中所获取的主机装置2的信息包含在连接伙伴管理表15中的情况下,能够指定所述伙伴装置的类别,且据此,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仅传送与包含在传送清单表16中的文件中的类别匹配的文件。此外,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可将具有条件(诸如所有文件被指定的传送)的文件传送至其类别为“个人”的主机装置2。在其中所获取的主机装置2的信息不包含在连接伙伴管理表15中的情况下,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仅传送其类别为“访客”的文件。
图16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各装置及传送清单表16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在其中作为可移除装置的装置B插入至各主机装置2的情况下,具有图16中所例示的传送清单表16的装置A如下文所例示那样传送文件。
在其中装置B插入至其类别暂存为联系人“朋友”的主机装置2(主机装置A)中的情况下,装置A传送第2、3、6及7号文件。
在其中装置B插入至其类别暂存为联系人“事业”的主机装置2(主机装置B)中的情况下,装置A传送第1号文件。
在其中装置B插入至其类别暂存为联系人“家庭”的主机装置2(主机装置C)中的情况下,装置A传送第4、5、6及7号文件。
在其中装置B插入至其类别暂存为联系人“个人”的主机装置2(主机装置D)中的情况下,装置A传送所有文件。
另一方面,在其中装置B插入至未注册的主机装置2中的情况下,装置A将主机装置2处置为“访客”且传送第5、6及7号文件。
在此,虽然已描述其中文件从装置A传送至装置B的情况,但文件可从装置B传送至装置A。在此情况下,在其中满足传送条件的数据(文件)不存在于一个装置中的情况下,可如图17中所例示那样执行显示。图17为例示在通信装置1a中双向通信完成之后的显示器的一个实例的图。在其中不存在满足传送条件的数据的情况下,通过执行指示不存在所述数据的错误显示,可对用户展现所述通信装置的状态。
根据第四实施例,在作为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通信装置1或通信装置1a中,在其中相对装置为具有无线电通信功能的可移除装置(通信装置1a)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相对装置可被视为被各种主机装置2取代使用,故主机装置2的“主机装置类型”及“主机装置序号”的信息用于识别通信伙伴。因此,通过设定连接伙伴管理表15及传送清单表16,能够获得针对各主机装置2设定待传送文件的优点。
(第五实施例)
在此实施例中,作为不同于第四实施例的方法,将描述当主控装置将数据传送至从属装置时基于从所述从属装置获取的传送条件信息自动限制待传送文件的功能。
在此实施例中,用户名称用于识别通信伙伴。此外,装置B侧的配置类似于图14中所例示且已在第四实施例中描述的配置。
接着,将描述根据此实施例的文件传送处理。图18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各装置及连接伙伴管理表15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例如,装置A为具有图1中所例示的配置的通信装置1,且装置B为具有图14中所例示的配置的通信装置1a。在此,装置A可被配置为具有图14中所例示的配置的通信装置1a。
首先,作为主控侧装置的装置A在执行传送之前根据来自用户的输入将各主机装置2的“用户名称”及主机装置2所属的类别(“家庭”、“事业”、“朋友”、“个人”等)暂存在连接伙伴管理表15中。
装置A的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设定可针对各待传送文件传送的类别并将这些类别暂存在传送清单表16中。装置A的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可选择可针对各文件传送的多个类别。
在装置B中,所述用户通过各主机装置2的用户接口单元10将“用户名称”暂存于各主机装置2中,且各主机装置2的装置信息管理单元20存储所暂存的用户名称。
在装置B中,通信装置1a的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通过主机装置接口单元17及通信装置接口单元21从主机装置2的装置信息管理单元20获取“用户名称”的信息并将所获取的信息存储为传送条件信息。
当在装置A与装置B之间建立连接时,作为主控侧装置的装置A的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从作为从属侧装置的装置B获取装置B所连接的主机装置2的信息(“用户名称”)作为传送条件信息。
在装置A中,在其中所获取的主机装置2的信息包含在连接伙伴管理表15中的情况下,可指定所述伙伴装置的类别,且据此,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仅传送与包含在传送清单表16中的文件中的类别匹配的文件。此外,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可将具有条件(诸如所有文件被指定的传送)的文件传送至其类别为“个人”的主机装置2。在其中所获取的主机装置2的信息不包含在连接伙伴管理表15中的情况下,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仅传送其类别为“访客”的文件。
图19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各装置及传送清单表16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在其中作为可移除装置的装置B插入至各主机装置2的情况下,具有图19中所例示的传送清单表16的装置A如下文所例示那样传送文件。
在其中装置B插入至其类别暂存为联系人“朋友”的主机装置2(主机装置A)中的情况下,装置A传送第2、3、6及7号文件。
在其中装置B插入至其类别暂存为联系人“事业”的主机装置2(主机装置B)中的情况下,装置A传送一第1号文件。
在其中装置B插入至其类别暂存为联系人“家庭”的主机装置2(主机装置C)中的情况下,装置A传送第4、5、6及7号文件。
在其中装置B插入至其类别暂存为联系人“个人”的主机装置2(主机装置D)中的情况下,装置A传送所有文件。
另一方面,在其中装置B插入至未注册的主机装置2中的情况下,装置A将主机装置2处置为“访客”且传送第5、6及7号文件。
根据第五实施例,在作为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通信装置1或通信装置1a中,在其中相对装置为具有无线电通信功能的可移除装置(通信装置1a)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相对装置可被视为被各种主机装置2取代使用,故主机装置2的“用户名称”的信息用于识别通信伙伴。因此,通过设定连接伙伴管理表15及传送清单表16,能够获得针对各主机装置2设定待传送文件的优点。
(第六实施例)
根据第四及第五实施例,已描述基于传送条件信息自动限制待传送文件的方法。在此,作为在近场通信中传送文件的方法,除传送存储在介质中的所有文件的方法外,亦存在若干方法,诸如传送文件达仅一定周期的方法。在此实施例及后续实施例中,将描述差异传送方法。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虽然在下文中为描述文件传送方法,作为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通信装置被展现为所述装置以便允许容易地确定所述文件的传送侧及接收侧,但所述通信装置可展现为传送装置或接收装置。
图20为例示基本差异传送方法的图。在传送装置中,假定在第一次传送时存在文件1至6,且假定在第二次传送时存在文件1至10。
作为所述差异传送方法,存在一种在如下情况下在传送侧上作出选择的方法:其中存在传送装置及接收装置且其中在传送文件之前所述传送装置对相同接收装置执行传送处理若干次,为了不会重复传送相同文件,将所述文件与传送历史的过往传送内容相比较,且仅传送新增文件。所述传送装置仅选择新增部分(文件7至10)并将该选定新增部分传送至所述接收装置。
此外,作为另一差异传送方法,存在一种在如下情况下在接收侧上作出选择的方法:其中存在传送装置及接收装置且在交换其传送历史文件之后,在其中在将文件与过往接收内容比较时在所述传送装置侧上存在额外文件的情况下,所述接收装置请求期望从所述传送装置接收的文件以导致从所述传送装置传送这些文件。所述接收装置选择性地请求额外部分作为期望接收的文件(文件7至10),且所述传送装置将所请求文件7至10传送至所述接收装置。
图21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b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作为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通信装置1b包含:用户接口单元10;应用单元11;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通信控制单元14;连接伙伴管理表15;传送清单表16;及差异传送控制单元18。差异传送控制单元18针对每个连接的装置产生传送历史(传送信息及接收信息),每当传送完成时将这些传送历史存储在存储区域中,且在下次传送时比较这些传送历史,由此执行控制使得不重复传送相同数据。将图2中所例示的应用层中的应用的配置用作差异传送控制单元18的软件配置。
图22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差异传送控制单元18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差异传送控制单元18包含: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分组存储单元33;及恢复处理单元34。
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将存储在通信装置1b的存储单元(图中未例示)中的文件及传送至其他装置/从其他装置接收的文件的信息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
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是存储被存储在通信装置1b的存储单元(图中未例示)中的文件及作为传送历史清单传送至其他装置/从其他装置接收的文件的信息的存储单元。
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将其所属装置的传送历史(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与从相对装置获取的传送历史相比较。在此,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可被布置在存储单元(图中未例示)内,布置在通信装置1b内且用于存储文件等而非被布置在差异传送控制单元18内。
当从另一装置接收文件时,在其中存在尚未从配置所述文件的分组中接收的分组的情况下,分组存储单元33暂时存储成功接收的分组。
恢复处理单元34通过使用存储在分组存储单元33中的分组及配置新接收文件的其余分组来恢复该文件。
图23为例示与被视为中心的装置A的文件传送关系的图。在此,假定存在作为通信装置1b的四个装置A、B、C及D,且装置A能够将文件传送至其他装置B、C及D/从其他装置B、C及D接收文件。
图24为例示存储在装置A的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传送历史清单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图25为例示存储在装置B的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传送历史清单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所述传送历史清单存储:传送或接收类别;文件传送/接收目标的伙伴装置ID;所传送或接收文件的文件名;文件的更新日期及时间;文件的大小;表示已在其中传送中断的情况下成功接收的分组的分组信息的分组;及表示状态(诸如传送完成状态、无传送、传送禁止或接收禁止)的状态信息。
伙伴装置ID实际上由十六进制数字(如MAC地址)表示且为唯一ID,且任何其他装置都不具有相同相对装置ID。此外,伙伴装置ID可为能够指定装置的唯一ID(在TransferJet中称为UID)、较高级别的用户标识ID、主机装置ID(序号)等。
此外,更新日期及时间实际上由协调通用时间(UTC)等的秒数表示,且在此由日期表示以便理解。此外,虽然作为更新日期及时间的日期信息为产生文件的日期,但亦存在一种其中由各装置将日期信息管理为个体日期的方法。例如,可使用由所述装置产生文件的日期或在其中复制所述文件的情况下复制所述文件的日期。
可由用户通过使用伙伴装置ID等有意地设定所述状态的传送禁止、接收禁止等。其状态为传送禁止的文件不被设定为传送目标。
在上文所提出的描述中,虽然针对各类别的各伙伴装置ID,传送历史清单通过将传送历史划分成传送类别及接收类别并列出至今的传送历史而配置为一个文件,但此类配置为一个实例,且传送历史清单不限于此。例如,存在若干模式,包含以下情况的模式:其中针对各伙伴装置ID划分文件且针对各文件至今的传送历史及接收历史被形成为清单。
在各装置中,由于能够基于伙伴装置ID识别各装置,故可针对多个装置存储文件传送及文件接收的历史。
随后,将描述由通信装置1b执行的文件传送操作。在此,通过使用图20中首先描述并例示的传送装置及接收装置,将描述一种在传送侧上作出选择的方法。图26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文件传送处理的流程图。更具体言之,将描述其中在传送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传送/接收文件的情况,且此后,通过使用数码相机等来执行摄影而将文件添加至传送装置。
首先,在传送装置中,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获取所连接的接收装置的ID(步骤S601)且获取所述接收装置的传送历史(步骤S602)。此信息包含于在传送装置及接收装置连接时从接收装置传送至传送装置的数据帧中。此外,在从接收装置获取的传送历史之间,传送装置可被配置为不是获取所有传送历史,而是仅获取关于在接收装置中从传送装置的接收的历史。
在传送装置中,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从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获取传送装置的传送历史(步骤S603)。此外,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可被配置为不是获取所有历史作为传送历史,而是获取关于对应接收装置从传送装置的传送的传送历史作为所述传送历史。
在传送装置中,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将所获取的接收装置的传送历史与对应于接收装置(接收装置ID)且包含在传送装置的传送历史中的传送历史相比较(步骤S604)。
由于存在尚未传送的文件(在步骤S605中为是),故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将在传送清单表16中具有无传送状态的文件设定为传送目标文件。由于存在作为目标文件的尚未传送的文件7至10,故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在传送清单表16中从文件7开始顺序地设定文件(步骤S606)。
接着,通信控制单元14将具有已在传送清单表16中设定的无传送状态的文件传送至接收装置(步骤S607)。
在传送装置中,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针对已成功传送至接收装置的文件将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对应传送历史清单的状态字段更新为传送完成(步骤S608)。
在传送装置中,处理返回至步骤S604,且在其中存在尚未传送的文件的情况下,重复执行步骤S604至S608的处理。传送装置从文件7开始顺序地传送文件且重复执行所述处理直至文件10被传送为止。当文件10的传送完成时,由于不存在尚未传送的文件(在步骤S605中为否),故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结束文件传送处理。
在传送装置中,当连续传送多个文件且由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在结束时更新传送历史清单时,在其中传送归因于在传送中装置断电等而被中断的情况下,正确信息不保留于传送历史清单中。据此,如上文所描述,每当成功传送一个文件时,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更新传送历史清单。
此外,也在接收装置中,在接收文件之后,将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对应传送历史清单的状态字段更新为接收完成(步骤S608)。
图27为例示在传送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传送及接收的信息的图。所述传送装置及所述接收装置将其ID信息及装置的传送历史清单传送给彼此。所述传送装置将其传送历史清单彼此相比较且仅传送文件7至10的差别。接着,所述传送装置及所述接收装置中的每一者包含文件1至10,且通过更新其传送历史清单中的每一者,其间不存在差别。
已具体描述在传送侧上作出选择的方法,且将简单地描述在接收侧上作出选择的操作。如由参考图26中所例示的流程图可获知的,所述接收装置执行对应于步骤S601至S605的处理。所述接收装置在对应于步骤S606的处理中选择尚未传送的文件且请求期望从所述传送装置接收的文件。在步骤S607中,所述传送装置传送所述传送文件。接着,在步骤S608中,所述接收装置及所述传送装置更新存储在其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传送历史清单的状态字段。亦在此情况下,所述接收装置及所述传送装置能够形成类似于根据在传送侧上作出选择的方法的状态。
如在第一实施例等中所描述,在近场通信中,作为传送的触发,用户的按钮操作等不是必要的,且当存在作为传送目标的文件时,触发与伙伴装置连接的开始时间。
此外,在各装置(例如,数码相机)中,存在其中除通过来自上文所描述的其他装置的传送处理外还通过文件复制处理从个人电脑等新增文件的情况。据此,各装置在其他装置开始传送处理之前更新传送历史清单并添加新增的文件。此时,所述新增文件的状态为无传送状态。
此外,在其中通过文件复制处理从个人电脑等新增文件的情况下,可考虑其中添加过去的旧文件的情况。亦在此情况下,由于过去的旧文件尚未传送至伙伴装置,故状态为无传送状态。据此,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亦可在传送清单表16中将过去的旧文件设定为传送目标文件,作为具有无传送状态的文件。
根据第六实施例,在作为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通信装置1b中,传送装置侧及接收装置侧将其传送历史的信息传送至彼此/从彼此接收所述信息,且传送装置仅传送尚未传送至接收装置的文件。备选地,接收装置请求传送装置传送尚未接收的文件,且传送装置传送这些所请求文件。因此,可避免其中多次重复传送相同文件的情况,且能够获得通过缩短文件传送所需的时间来改进通信效率的一优点。
(第七实施例)
在第六实施例中,如图24及图25中所例示,对于各伙伴装置,如同管理存储在传送历史传送单元31中的传送历史清单那样管理各文件的状态。然而,在其中目标文件或目标伙伴装置的数目增大的情况下,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的容量增大。此外,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亦需要高文件搜索处理能力等。在使用传送历史清单的装置中,搜索传送历史清单的速度取决于安装在其中的中央处理单元(CPU)等的硬件配置的处理能力。
据此,准备传送历史清单的多个管理级。在第六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传送历史清单被设定成具有高级别,且在此实施例中,将描述其中使用具有低于在第六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传送历史清单的低管理级别的传送历史清单的情况。
高级别的传送历史清单为以下情况:其中所管理的信息量大且所有过去的传送历史被形成并存储为所有已传送文件的文件信息(文件名、更新日期及时间、文件大小、分组、及状态)的清单,由此针对各文件传送形成大量数据(参见图24及图25)。图28为例示低级别的传送历史清单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所述低级别的传送历史清单为以下情况:其中所管理的信息量小且例如仅最后传送的文件的信息形成为传送历史的清单且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由此不形成大量数据。据此,可取决于装置的处理能力正确地使用管理级别。写入低级别的传送历史清单的各项目(伙伴装置ID、更新日期及时间等)的方法类似于第六实施例的传送历史清单(高级别)。
随后,将描述在其中使用低级别的传送历史清单的情况下传送由通信装置1b执行的文件的操作。在此,将使用在图20中已首先描述并例示的传送装置提供所述描述。图29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文件传送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在传送装置中,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获取所连接的接收装置的ID(步骤S701)。在传送装置及接收装置被连接在一起时,将所述ID的信息包含在从接收装置传送至传送装置的数据帧中。
在传送装置中,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从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获取其所属的装置的传送历史(步骤S702)。在此,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可被配置为仅获取关于其所属的装置的传送、对应于接收装置的传送历史作为所述传送历史,而非获取所有传送历史。
在传送装置中,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按最早日期至最新日期的次序布置作为传送目标的一组文件,由此产生文件清单(步骤S703)。
在传送装置中,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从文件清单搜索尚未传送的文件(步骤S704)。更具体言之,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在来自其中按最早日期至最新日期的次序列出文件的文件清单的传送历史中搜索相同于与最近已成功传送至对应传送装置的文件相同的文件。在其中存在相同文件的情况下,相同文件的下一文件及后续文件为新文件,换言之,尚未传送的文件。
图30为例示搜索尚未传送的文件的处理的图。在文件清单中,存在按最早日期至最新日期的次序布置的文件1至10。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从文件1按次序将最近已成功传送且被写入传送历史中的文件与文件清单的信息相比较。
更具体言之,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执行判定与最近已成功传送并被写入传送历史中的文件相同的文件是否存在于文件清单中的搜索。由于传送装置在第一次传送时传送文件直至文件6,故在此,在文件6处发生匹配。据此,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判定文件7及后续文件(文件7至10)是尚未传送的文件(在步骤S705中为是)。另一方面,在其中不存在匹配文件的情况下,由于从传送装置至此接收装置的传送为新传送,故所有文件尚未被传送,且因此,所有文件被设定为传送目标。
由于存在尚未传送的文件(在步骤S705中为是),故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在传送清单表16中将尚未传送的文件设定为传送目标文件。由于存在作为尚未传送的目标文件的文件7至10,故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在传送清单表16中从文件7开始顺序地设定文件(步骤S706)。
接着,通信控制单元14将设定在传送清单表16中且具有无传送状态的文件传送至接收装置(步骤S707)。
在传送装置中,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对于已被成功传送文件的接收装置更新包含在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对应传送历史清单中的文件名及项目,诸如文件的更新日期及时间等(步骤S708)。
类似于第六实施例,在其中连续传送多个文件的情况下,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重复执行步骤S704至S708的处理。传送装置从文件7按次序顺序地传送文件且重复所述处理直至文件10被传送为止。当文件10的传送完成时,不存在尚未传送的文件(在步骤S705中为否),且据此,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结束文件传送处理。每当已成功传送一个文件时,传送装置更新传送历史清单。
根据第七实施例,作为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通信装置1b仅将最近已传送或接收的文件的信息存储为传送历史。因此,与第六实施例相比,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的容量可被配置为小,且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的处理能力可被配置为低,由此能够获得以低成本实现所述装置的优点。
(第八实施例)
在此实施例中,在更新低级别的传送历史清单的方法中,将描述在其中必需更新的各种状态下执行的操作。
首先,在其中使用低级别的传送历史清单的情况下,将描述其中在第一次传送时已传送的所有文件,此后添加文件并执行第二次传送的情况。
图31为例示各装置的文件清单及传送历史清单的转变的图。各装置的配置类似于第六实施例(参见图21及22)。虽然图31中所例示的装置A、B及C能够传送及接收文件,但在此,假定装置A为传送装置,且假定装置B为接收装置。此外,对于各装置的传送历史,提取描述此实施所必要的项目。
在装置A中,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连接至装置B且在第一次传送时获取伙伴装置ID。在装置A中,由于“伙伴装置ID”对应于装置B的一个装置不存在于传送历史清单的传送类别中,故此时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执行控制以便传送包含在文件清单中的所有文件(a)至(f)。
在装置A中,由于所有文件(a)至(f)已成功传送至装置B,故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存储装置B的ID(B)及最近已在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传送历史清单的传送类别中成功传送的文件(f)的信息。此时,由于不存在在传送处理中已被中断的文件,故将传送结果“0”存储在表示成功接收分组的分组字段中。
在装置B中,由于已从装置A接收文件(a)至(f),故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存储装置A的ID(A)及最近已在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传送历史清单的接收类别中成功传送的文件(f)的信息。此时,由于不存在在传送处理中已被中断的文件,故将接收结果“0”存储在分组字段中。
此后,假定四个文件(g)至(j)被新添加至装置A。在装置A中,在与装置B的第二次连接中,“ID=B”存在于传送历史清单中,且文件(f)的信息被呈现为成功传送文件的信息,且据此,从下一文件(g)开始执行传送。在装置A中,当直至文件(j)的传送完成时,在装置A及装置B的传送历史清单中,文件(j)的信息被存储为成功传送文件的信息。
随后,在其中使用低级别的传送历史清单的情况下,将描述其中传送归因于在第一次传送时在先前文件传送中装置之间的连接切断而中断且此后执行重新传送的情况。在图31中所例示的情况下,假定装置B为传送装置,且假定装置A为接收装置。
在装置B中,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连接至装置A且在第一次传送处理时获取伙伴装置ID。在装置B中,由于“伙伴装置ID”对应于装置A的装置不存在于传送历史清单的传送类别中,故此时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执行控制以便传送包含在文件清单中的所有文件(a')至(j')。
虽然装置B尝试将所有文件(a')至(j')传送至装置A,但该传送在成功传送文件(b')之后立即中断。据此,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存储装置A的ID(A)及最近已在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传送历史清单的传送类别中成功传送的文件(b')的信息。此时,由于不存在在传送处理中已被中断的文件,故将传送结果“0”存储在分组字段中。
在装置A中,由于已从装置B接收文件(a')及(b'),故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存储装置B的ID(B)及最近已在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传送历史清单的接收类别中成功传送的文件(b')的信息。此时,由于不存在在传送处理中已被中断的文件,故将接收结果“0”存储在分组字段中。
此后,当被重新连接至装置A时,装置B恢复文件传送。在装置B中,由于“ID=A”存在于传送历史清单中,且文件(b')的信息被呈现为成功传送文件的信息,故从下一文件(c')开始执行传送。当装置B完成直至文件(j')的传送时,在装置B及装置A的传送历史清单中,文件(j')的信息被存储为成功传送文件的信息。
随后,在其中使用低级别的传送历史清单的情况下,将描述其中传送归因于在第一次传送时的所有文件传送中装置之间的连接切断而中断且此后以分组为单位执行重新传送的情况。在图31中所例示的情况下,假定装置A为传送装置,且假定装置C为接收装置。
在装置A中,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被连接至装置C且在第一次传送时获取伙伴装置ID。在装置A中,由于“伙伴装置ID”对应于装置C的装置不存在于传送历史清单的传送类别中,故此时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执行控制以便传送包含在文件清单中的所有文件(a)至(j)。
虽然装置A尝试将所有文件(a)至(j)传送至装置C,但该传送在传送文件(f)中已中断。据此,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存储装置C的ID(C)及最近已在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传送历史清单的传送类别中成功传送的文件(e)的信息。此时,由于存在在传送处理中已中断的文件,故将传送结果“30/100”(成功分组数/总分组数)存储在分组字段中作为处理历史。在此,例如以一个64kB的分组为单位执行该传送。
在装置C中,由于已从装置A接收文件(a)至(e),故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存储装置A的ID(A)及最近已在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传送历史清单的接收类别中成功传送的文件(e)的信息。此时,由于存在在传送处理中已中断的文件,故将传送结果“30/100”存储在分组字段中作为处理历史。
此后,当被重新连接至装置C时,装置A恢复文件传送。在装置A中,由于“ID=C”存在于传送历史清单中,且文件(e)的信息被呈现为成功传送文件的信息,且信息“30/100”在分组字段中被呈现为处理历史,故从下一文件(f)的第31个分组开始执行传送。当装置A完成直至文件(j)的传送时,在装置A及装置C的传送历史清单中,文件(j)的信息被存储为成功传送文件的信息。
图32为例示在传送处理中已中断的文件(j)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当假定文件(j)的大小为100个分组时,由于在中断时间点之前已成功传送分组1至30,故装置A在恢复传送处理之后从分组31开始传送并传送分组31至100。
在装置C中,更具体言之,差异传送控制单元18将在中断的中间之前已成功接收的分组1至30存储在分组存储单元33中,且恢复处理单元34通过在恢复传送处理之后将存储在分组存储单元33中的分组1至30与分组31至100组合在一起来恢复分组(f)。
随后,在传送装置或接收装置的装置中,当在文件传送的传送历史更新完成之前关闭电源时,在传送装置侧及接收装置侧上传送历史彼此不匹配。在此,将描述一种在其中传送装置及接收装置的传送历史彼此不匹配的情况下通过更新一侧的传送历史使传送历史匹配的恢复方法。在图31中所例示的情况下,假定装置B为传送装置,且假定装置C为接收装置。
在装置B中,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连接至装置C且在第一次传送时获取伙伴装置ID。在装置B中,由于“伙伴装置ID”对应于装置C的装置不存在于传送历史清单的传送类别中,故此时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执行控制以便传送包含在文件清单中的所有文件(a')至(f')。此时,在装置B中,每当文件被逐个传送时,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在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传送历史文件中更新成功传送文件的信息。
在装置C中,当已从装置B接收文件(a')至(j')时,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存储装置B的ID(B)及最近已在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传送历史清单的接收类别中成功传送的文件的信息。此时,在装置C中,每当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逐个接收文件时,在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传送历史文件中更新已成功接收的文件的信息。
当装置B成功传送最后一个文件(j')时,在传送历史清单中,文件(j')的传送被记录为装置C的历史。在此,在装置C侧上,在已接收最后一个文件(j')之后,假定在传送历史文件更新期间(在完成之前)关闭所述装置的电源。在此情况下,在装置C中,在传送历史清单中,来自装置B的最后一个文件(j')未记录于接收记录中,但先前文件(i')记录于该接收记录中。据此,在装置B及C中,它们的传送历史彼此不匹配。
在此情况下,装置B及C认识到在这些装置再次连接时它们的传送历史彼此不匹配且交换它们的传送历史。装置C执行搜索以基于从装置B获取的传送历史的信息判定是否存在文件(j')。在其中已发现对应文件的情况下,装置C认为文件(j')已被接收并从文件(i')至文件(j')更新包含在传送历史中的最近接收文件。以此方式,两侧上的传送历史彼此匹配。
根据第八实施例,在作为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通信装置1b中,在其中使用低级别的传送历史的情况下,在第一次传送/接收文件时将相对装置的项目添加至传送历史清单。然而,此后,在第二次或后续几次将文件传送至相对装置/从相对装置接收文件时(所述相对装置已传送或接收该文件),存储在文件传送/接收的传送历史清单中的信息量未增大,但可通过仅更新通信装置及相对装置的历史来对所述传送/接收作出响应。因此,在其中使用低级别的传送历史的情况下,由于无需存储新传送及接收文件的详细信息,故能够获得在其中在传送处理中发生中断的情况下或甚至在其中发生不规则情况(诸如其中通信装置侧及伙伴侧的传送历史彼此不匹配的情况)的情况下通过简单处理执行更新的优点。
(第九实施例)
在第六至第八实施例中,虽然已描述图21中所例示、对应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b,但使用传送历史的方法亦可用于在第四及第五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可移除装置的通信装置。
图33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通信装置1c及主机装置2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通信装置1c包含:应用单元11;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13;通信控制单元14;连接伙伴管理表15;传送清单表16;主机装置接口单元17;及差异传送控制单元18a。
图34为例示根据此实施例的差异传送控制单元18a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差异传送控制单元18a包含: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分组存储单元33;恢复处理单元34;寄存器单元35;及寄存器管理单元36。寄存器单元35为可供通信装置1c及主机装置2两者使用的寄存器。寄存器管理单元36执行从寄存器单元35读取数据/将数据写入至寄存器单元35中的处理。
图35为通信装置1b的配置的简化图。为便于与后文描述的图36及37相比较,图35例示图21中例示为通信单元、其中存储传送历史清单的存储器的配置及作为系统的另一配置。在图35中,所述通信单元对应于图21中所例示的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至传送清单表16,所述存储器对应于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且所述系统对应于用户接口单元10、应用单元11、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及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至恢复处理单元34。在图35中所例示的配置中,文件传送/接收装置被配置为一个装置,且所述装置用作主机装置。
图36及37为通信装置1c及主机装置2的配置的简化图。图36及37为图33中所例示的通信装置1c及主机装置2的配置的简化图。在图36所例示的配置中,通信单元对应于图33中所例示的通信方向管理单元12至传送清单表16,主机装置2的存储器对应于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通信装置1c侧的存储器对应于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主机装置2的系统对应于图33中所例示的用户接口单元10、装置信息管理单元20及通信装置接口单元21,且通信装置1c侧的系统对应于应用单元11、主机装置接口单元17、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及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至寄存器管理单元36。
在图37中所例示的配置中,不同之处在于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不包含在主机装置2的存储器中。换言之,图36例示其中传送历史清单存储在布置于主机装置2侧上的存储器及通信装置1c的存储器两者中的情况。此外,图37例示其中传送历史清单仅存储在通信装置1c的存储器中的情况。
如图35及图37中所例示,在其中传送历史清单仅存储在通信装置1b中或仅存储在作为可移除装置的通信装置1c中的情况下,传送历史清单不存在差别。相比于此,如在图36中所例示,在其中传送历史清单存储在主机装置2及通信装置1c两者中且通信装置1c插入至主机装置2中的情况下,存在在两个传送历史清单之间发生差别的问题。据此,通信装置1c及主机装置2通过两个系统使传送历史清单同步。此时,在其中在传送历史清单之间存在差别的情况下,将这些传送历史清单与具有更高优先级级别的传送历史清单同步。
作为使通信装置1c及主机装置2的传送历史清单同步的方法,例如,存在一种方法:其中差异传送控制单元18a的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30或传送历史比较单元32通过主机装置接口单元17及通信装置接口单元21获取主机装置2侧的传送历史清单的信息,将所获得的传送历史清单与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传送历史清单的内容相比较,及改变存储在传送历史存储单元31中的传送历史清单的内容,或向主机装置2通知传送历史清单内容的改变,但所述方法不限于此。
根据第九实施例,作为可移除装置的通信装置1c及主机装置2连接至彼此,且在其中传送历史清单的信息存储在两侧上的情况下,将传送历史清单在通信装置1c与主机装置2之间彼此同步。因此,能够消除通信装置1c与主机装置2的传送历史清单之间的差别,且亦在其中将文件传送至任何其他通信装置/从任何其他通信装置接收文件的情况下,类似于通信装置1b,能够获得基于传送历史清单管理文件的优点。
(第十实施例)
在此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九实施例,在其中通信装置1c及主机装置2连接至彼此的情况下,将描述其中由通信装置1c的软件及主机装置2的软件单独使用存储在通信装置1c内的寄存器信息的情况。
图38为例示通信装置1c及主机装置2的寄存器使用状态的图。在主机装置2(例如,数码相机等)及作为介质的通信装置1c中,假定寄存器(寄存器单元35)及使用该寄存器的信息的软件Y被布置在通信装置1c的介质中,且使用该寄存器(寄存器单元35)的信息的另一软件X被布置在主机装置2中。
在该寄存器(寄存器单元35)的各部分中,布置用于存储处于传送处理中的文件的文件大小信息及对应于处于传送中的文件的所传送部分的文件大小信息的区域。图39为例示寄存器映射的配置的一个实例的图。在图39中,“文件大小”及“所传送文件大小”的部分对应于图38中所例示的寄存器映射的“文件大小”及“对应于所传送部分的文件大小”。
当传送或接收的文件时,通信装置1c的软件Y将处于传送处理中的文件的文件大小信息及对应于所传送部分的文件大小存储在该寄存器中。在所述传送/接收完成之前,规则地执行此处理若干次,且在其中文件大小为大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处理的次数增加。更具体言之,在差异传送控制单元18a中,寄存器管理单元36更新存储在寄存器单元35(寄存器)中的“文件大小”及“所传送文件大小”。
主机装置2在传送/接收处理期间获取寄存器信息,由此判定就处于传送处理中的文件的文件大小而言已传送及接收多少部分。主机装置2能够通过执行GUI显示等向用户通知传送进度。
换言之,虽然主机装置2侧的软件X无法直接获取处于其他软件(在此情况下,为布置在通信装置1c内的软件Y)的传送中的文件的进度状态,但软件X能够从存储在通信装置1c中的寄存器信息获取处于传送处理中的文件的进度状态。
根据第十实施例,通信装置1c包含寄存器,且在其中通信装置1c的软件及主机装置2的软件两者使用该寄存器的情况下,在通信装置1c侧上更新该寄存器的“文件大小”及“所传送文件大小”。因此,在主机装置2侧上,通过参考存储在通信装置1c中的寄存器信息,通信装置1c能够获取处于传送处理中的文件的进度状态,这可被获取作为优点。
虽然已描述某些实施例,但这些实施例仅通过实例方式提出,且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际上,本文所描述的新颖实施例可以以各种其他形式来体现;此外,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形式作出各种省略、替换及变更。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旨在涵盖将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及精神内的形式及修改。

Claims (20)

1.一种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包括:
通信方向管理单元,在近场通信中,所述通信方向管理单元在与相对装置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切断与所述相对装置的连接,且在重新连接至所述相对装置之后,将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切换至主控模式及从属模式中的任一模式;
应用单元,其根据由所述通信方向管理单元指定的模式以所述主控模式或所述从属模式在所述相对装置与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之间执行文件的传送、接收、或传送/接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其中所述通信方向管理单元在发生所述冲突之后从所述相对装置获取用于识别所述相对装置的识别信息,切断所述连接,且在重新连接时基于所述相对装置的所述识别信息与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识别信息之间的比较的结果判定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模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其中所述通信方向管理单元在切断与所述相对装置的连接之后,在重新连接时将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模式设定为所述从属模式,且在未从所述相对装置接收到连接请求的情况下,在已历时预定时间之后将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模式切换至所述主控模式。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其中所述通信方向管理单元在发生所述冲突之后从所述相对装置获取用于识别所述相对装置的识别信息且切断所述连接,在重新连接处理中从所述相对装置再次获取所述识别信息,且在所获取的识别信息匹配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所述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向所述应用单元通知连接建立。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其中所述通信方向管理单元在所述应用单元完成所述主控模式及所述从属模式中的一种模式的处理之后,执行切换至另一模式的控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其中所述通信方向管理单元在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处于所述主控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应用单元完成所述主控模式的处理之后,执行切断与所述相对装置的连接的控制。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其中在基于在发生所述冲突之后从所述相对装置获取的所述相对装置的规格信息判定所述相对装置不具有在所述主控模式与所述从属模式之间切换的功能的情况下,所述通信方向管理单元在重新连接时将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模式设定为所述从属模式。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文件传送/接收装置,进一步包括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所述传送条件信息管理单元执行传送或接收仅一文件的控制,该文件满足基于从所述相对装置获取的传送条件信息设定的条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其中在所述相对装置连接至多个主机装置的情况下,将所述传送条件信息设定为用于识别所述主机装置中的每一者的识别信息。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其中所述近场通信为TransferJet。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文件传送/接收装置,进一步包括:
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其产生包含所述相对装置的识别信息以及所传送文件及所接收文件的信息的传送历史清单;及
传送历史比较单元,其基于由所述相对装置产生、从所述相对装置获取的所述传送历史清单与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传送历史清单之间的比较的结果,将尚未传送至所述相对装置的文件设定为传送目标文件。
12.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文件传送/接收装置,进一步包括:
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其产生包含所述相对装置的识别信息以及所传送文件及所接收文件的信息的传送历史清单;及
传送历史比较单元,其基于由所述相对装置产生、从所述相对装置获取的传送历史清单与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所述传送历史清单之间的比较的结果,请求所述相对装置传送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尚未接收的文件。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文件传送/接收装置,进一步包括:
分组存储单元,其存储配置通过多次文件接收从所述相对装置获取的文件的分组;及
恢复处理单元,其从存储在所述分组存储单元中的所述分组恢复所述文件;
其中所述传送历史存储处理单元将配置所述文件的所述分组中已成功传送或接收的分组的信息记录在所述传送历史清单中。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其中所述传送历史比较单元在与所述相对装置建立连接之后,从所述相对装置获取由所述相对装置产生的所述传送历史清单。
15.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其中在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能够连接至主机装置的情况下,进一步包括:
寄存器单元,其能够用于所述主机装置;及
寄存器管理单元,其将处于传送或接收中的文件的文件大小及传送或接收已完成的文件的文件大小的信息存储在所述寄存器单元中。
16.一种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与相对装置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切断与所述相对装置的连接,所述相对装置能够在近场通信中执行文件的传送、接收、或传送/接收;
将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与所述相对装置重新连接,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以主控模式及从属模式中的任一模式操作;及
在所述主控模式或所述从属模式的操作完成之后,将所述传送/接收装置切换至另一模式。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发生所述冲突之后,从所述相对装置获取用于识别所述相对装置的识别信息,且切断所述连接;及
在重新连接时基于所述相对装置的所述识别信息与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识别信息之间的比较的结果,判定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模式。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切断与所述相对装置的连接之后,在重新连接时将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模式设定为所述从属模式;及
在未从所述相对装置接收到连接请求的情况下,在已历时预定时间之后将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模式切换至所述主控模式。
19.如权利要求16、17或18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产生包含所述相对装置的识别信息以及所传送文件及所接收文件的信息的传送历史清单;及
基于由所述相对装置产生、从所述相对装置获取的所述传送历史清单与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传送历史清单之间的比较的结果,将尚未传送至所述相对装置的文件设定为传送目标文件。
20.如权利要求16、17或18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产生包含所述相对装置的识别信息以及所传送文件及所接收文件的信息的传送历史清单;及
基于由所述相对装置产生、从所述相对装置获取的传送历史清单与所述文件传送/接收装置的所述传送历史清单之间的比较的结果,请求所述相对装置传送所述装置尚未接收的文件。
CN201580011266.9A 2014-03-13 2015-03-13 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60686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69183.5A CN111327709B (zh) 2014-03-13 2015-03-13 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2210935867.0A CN115277683B (zh) 2014-03-13 2015-03-13 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0845A JP6109771B2 (ja) 2014-03-13 2014-03-13 ファイル送受信装置およびファイル送受信方法
JP2014-050845 2014-03-13
PCT/JP2015/058393 WO2015137523A1 (en) 2014-03-13 2015-03-13 File transmission/receptio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of file transmission/reception device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35867.0A Division CN115277683B (zh) 2014-03-13 2015-03-13 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2010169183.5A Division CN111327709B (zh) 2014-03-13 2015-03-13 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8655A true CN106068655A (zh) 2016-11-02
CN106068655B CN106068655B (zh) 2020-04-10

Family

ID=5298837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69183.5A Active CN111327709B (zh) 2014-03-13 2015-03-13 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1580011266.9A Active CN106068655B (zh) 2014-03-13 2015-03-13 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2210935867.0A Active CN115277683B (zh) 2014-03-13 2015-03-13 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69183.5A Active CN111327709B (zh) 2014-03-13 2015-03-13 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35867.0A Active CN115277683B (zh) 2014-03-13 2015-03-13 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7) US9859954B2 (zh)
EP (1) EP3117594A1 (zh)
JP (1) JP6109771B2 (zh)
KR (1) KR101921396B1 (zh)
CN (3) CN111327709B (zh)
TW (4) TWI677204B (zh)
WO (1) WO20151375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8976B2 (ja) 2015-09-09 2019-02-13 株式会社ニフコ 給油口装置
JP6658899B2 (ja) * 2016-09-23 2020-03-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IoTデバイス、通信システム、IoTデバイス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US11516877B2 (en) * 2018-03-06 2022-11-29 Sm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lave wireless device and master wireless device
JP7037512B2 (ja) * 2019-01-08 2022-03-16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15478A1 (en) * 2000-06-21 2002-08-22 Teruhiko Fujisawa Mobile telephon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cooperatively processing incoming call
US20100325237A1 (en) * 2009-06-23 2010-12-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2714829A (zh) * 2010-01-14 2012-10-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JP2012231429A (ja) * 2011-04-27 2012-11-22 Canon Inc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3028031A3 (en) * 2011-08-25 2013-05-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depending on connection priorities between terminals i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326749A (zh) * 2013-06-17 2013-09-25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nfc射频通信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503323A (zh) * 2013-03-05 2014-01-08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近场通信射频通信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05348B2 (ja) 2001-12-12 2007-11-07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
KR20060017576A (ko) * 2003-06-02 2006-02-24 마쯔시다덴기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마스터/슬래이브 스위칭 프로세스를 수행하는 디바이스,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US7127164B1 (en) * 2003-08-06 2006-10-24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for rating images to facilitate image retrieval
US20060072525A1 (en) * 2004-09-23 2006-04-06 Jason Hillyard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le management for complex bluetooth® devices
EP3154206A1 (en) * 2004-10-29 2017-04-12 Sony Deutschland Gmbh Method for operating 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463237B2 (ja) * 2006-04-28 2010-05-19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通信装置、ゲーム装置、無線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ゲームシステム
JP2008301329A (ja) * 2007-06-01 2008-12-11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simカード、移動通信端末およびデータの保証方法
US9391670B2 (en) * 2007-06-15 2016-07-12 Animas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secure communication and pairing of a medical infusion device and a remote controller for such medical device
JP4458184B2 (ja) * 2008-06-09 2010-04-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管理装置、通信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405569B1 (ja) 2008-07-23 2010-01-27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US8451122B2 (en) * 2008-08-08 2013-05-28 Tyfone, Inc. Smartcard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circuits and systems
US8126433B2 (en) * 2008-09-15 2012-02-28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s that communicate via transferjet and NFC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pairing
JP2010109608A (ja) * 2008-10-29 2010-05-13 Olympus Corp 無線通信端末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20100257239A1 (en) * 2009-04-02 2010-10-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 social network through file transfers
JP2010258595A (ja) * 2009-04-22 2010-11-11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US8045961B2 (en) * 2009-06-22 2011-10-25 Mourad Ben Ayed Systems for wireless authentication based on bluetooth proximity
JP5264629B2 (ja) * 2009-06-23 2013-08-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及び通信端末の制御方法
JP5304513B2 (ja) * 2009-07-24 2013-10-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式の判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2725779A (zh) * 2009-09-29 2012-10-10 Savi技术公司 用于低功率无线应用中的先进通信的设备和方法
JP5531553B2 (ja) 2009-10-26 2014-06-25 富士通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5781272B2 (ja) * 2010-01-29 2015-09-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マスタスレーブ確定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8738783B2 (en) * 2010-06-22 2014-05-27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 for interaction of paired devices
JP2012010052A (ja) * 2010-06-24 2012-01-12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EP2442254B1 (en) * 2010-10-14 2021-04-21 Sony Corporatio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US9501399B2 (en) * 2011-02-04 2016-11-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emory system capable of controll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unction
JP5915964B2 (ja) * 2011-09-14 2016-05-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
EP2690839B1 (en) * 2012-07-23 2018-09-26 STMicroelectronics (Rousset) SAS NFC apparatus capable to perform a contactless tag reading function
JP2014140125A (ja) * 2013-01-21 2014-07-31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15478A1 (en) * 2000-06-21 2002-08-22 Teruhiko Fujisawa Mobile telephon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cooperatively processing incoming call
US20100325237A1 (en) * 2009-06-23 2010-12-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2714829A (zh) * 2010-01-14 2012-10-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JP2012231429A (ja) * 2011-04-27 2012-11-22 Canon Inc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3028031A3 (en) * 2011-08-25 2013-05-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depending on connection priorities between terminals i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503323A (zh) * 2013-03-05 2014-01-08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近场通信射频通信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03326749A (zh) * 2013-06-17 2013-09-25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nfc射频通信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23059B2 (en) 2020-04-14
US9859954B2 (en) 2018-01-02
CN115277683B (zh) 2023-11-14
EP3117594A1 (en) 2017-01-18
TWI574521B (zh) 2017-03-11
JP6109771B2 (ja) 2017-04-05
US20180175912A1 (en) 2018-06-21
CN111327709A (zh) 2020-06-23
WO2015137523A1 (en) 2015-09-17
US20200204211A1 (en) 2020-06-25
CN106068655B (zh) 2020-04-10
TW202114361A (zh) 2021-04-01
TWI693804B (zh) 2020-05-11
US20190097685A1 (en) 2019-03-28
US20240088941A1 (en) 2024-03-14
US11309938B2 (en) 2022-04-19
TW201547223A (zh) 2015-12-16
TWI743802B (zh) 2021-10-21
TW201720068A (zh) 2017-06-01
US10187118B2 (en) 2019-01-22
TWI677204B (zh) 2019-11-11
TW202005300A (zh) 2020-01-16
KR20160114700A (ko) 2016-10-05
CN111327709B (zh) 2022-11-01
US20190312611A1 (en) 2019-10-10
CN115277683A (zh) 2022-11-01
JP2015177267A (ja) 2015-10-05
US20170093462A1 (en) 2017-03-30
US11881910B2 (en) 2024-01-23
US20220200660A1 (en) 2022-06-23
KR101921396B1 (ko) 2018-11-22
US10454531B2 (en) 2019-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68655A (zh) 文件传送/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EP3016296B1 (en) Bluetooth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bluetooth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4322037A (zh) 缓冲传输服务
US20230115522A1 (en) Method of Operating a Sensor and/or Information System and Sensor and/or Information System
CN105743757A (zh) Rs485通讯终端自由组网的方法
CN102082588A (zh) 通信设备、通信系统、通信方法和程序
CN105701159A (zh) 一种数据同步装置和方法
CN103392315B (zh) 站、目标设备和启动设备
CN101395591B (zh) 标识媒体设备内容的改变
CN101969501A (zh) 移动终端及其数据同步系统及方法
JP2001005708A (ja) データベース管理装置、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が記録された記録媒体
JP3501968B2 (ja) データベース管理装置、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が記録された記録媒体
JP2010160685A (ja) タグシステムおよびタグ
CN117478460A (zh) 网关设备通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71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MEMORY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Kaixia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MEMORY Corp.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MEMORY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apanese businessman Panjaya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ese businessman Panjaya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MEMORY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