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2784B - Link buckle - Google Patents

Link buck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2784B
TWI572784B TW099128225A TW99128225A TWI572784B TW I572784 B TWI572784 B TW I572784B TW 099128225 A TW099128225 A TW 099128225A TW 99128225 A TW99128225 A TW 99128225A TW I572784 B TWI572784 B TW I5727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ail
engaging
belt
pin
engag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28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4561A (en
Inventor
Takamichi Hoshino
Hiroki Yamamoto
Sadayoshi Takeuchi
Original Assignee
Ma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406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5909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406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2906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x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14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45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27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2784B/zh

Links

Landscapes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Description

連結扣釘
本發明係有關於用於將氣壓、燃料氣體等作為驅動源之扣釘之打入工具的連結扣釘。
一般,在連結扣釘分成以金屬線連結者與以合成樹脂連結者。作為以合成樹脂連結的連結扣釘,已知彎曲片連結方式與平坦片連結方式。在彎曲片連結方式的連結扣釘,從帶狀片部之上下的兩側邊各自朝向相同的方向彎曲形成釘保持部,扣釘嵌合保持於此釘保持片的軸孔。在平坦片連結方式的連結扣釘,將保持扣釘的保持部與連結相鄰之保持部的之寬度窄的連結部交互地設置於細長之平坦片狀的連結帶。在平坦片連結方式的連結扣釘,亦有連結帶是複數片的情況,又,亦有直徑與頭部大致相等的導管嵌合保持於扣釘的軸部的情況。導管是在打入時將扣釘引導成在射出口內不會傾斜,一般連結帶配置於導管的上下。平坦片型式的連結扣釘形成為幾乎筆直狀。
可是,近年來,作為平坦片連結方式的連結扣釘,開發使連結各扣釘保持部的連結部偏置者,即將連結部設置成偏向通過連結帶之寬度方向的任一側者(參照專利文獻1~3)。若依據此扣釘,因為即使是使用合成樹脂製連結帶的連結扣釘,亦可捲繞成線圈狀,同時在捲繞成線圈狀時易使其外徑變小,所以具有可將多個扣釘裝填於打入工具之釘匣的優點。
在打入該專利文獻1~3所揭示之構成之連結扣釘的打入工具,將從收容連結扣釘的釘匣依序供給扣釘之扣釘的進給機構設置於打入用頭部的射出口。此進給機構由進給爪與止回爪所構成。進給爪在扣釘進給方向往復移動,在前進動作時與連結扣釘卡合,並向射出口側進給扣釘後,進行後退動作,並與下一個扣釘卡合。相對地,止回爪阻止進給爪在進行後退動作時與連結扣釘卡合,以免連結扣釘與進給爪一起朝向與進給相反的方向移動。
在一般之使用平坦片連結方式之連結扣釘的打入工具,使進給爪或止回爪位於配置於上下的連結帶之間,並使進給爪或止回爪與導管或扣釘的軸卡合。
可是,在進給爪或止回爪與導管或扣釘之軸卡合的構成,因為該爪從連結帶的外側深入內側並卡合,所以需要使擺動變大。因此,必然地釘扣的進給機構不得不變大。又,尤其在止回爪的情況,因為只是保持成連結扣釘不會後退,所以不必特意使其與扣釘的軸卡合。
因而,想到使止回爪與連結帶卡合。例如,在該專利文獻1之第2圖所示的連結釘,在連結帶之連結部側的外緣部,凹部形成於釘保持部與連結部的邊界部。因而,想到使止回爪與此凹部卡合。可是,因為此凹部原本不是作為卡合部所形成者,所以角度淺,過度緩和,而止回爪可能滑動。因而,無法使此凹部作用為卡合部。而且,因為該專利文獻1之第11圖~第13圖所示的連結帶係止回爪所卡合的部分有2個位置,所以具有止回爪與任一個或雙方卡合的可能性,而具有卡合不穩定的問題。
又,在專利文獻2之連結帶的情況,凸部形成於釘保持部。此凸部是將形成為線對稱的2個連結帶在中心線切斷時所產生的殘餘部。即使想利用此凸部使止回爪卡合,止回爪亦未必僅與凸部卡合。又,與專利文獻1一樣,雖然頻次少,但是亦有止回爪與釘保持部和連結部之邊界部的凹部卡合的情況,而卡合不穩定。
進而,在專利文獻3的連結帶,亦和專利文獻2的情況一樣,具有止回爪與形狀彼此相異之2處部位卡合的可能性,而卡合不穩定。
即使是使進給爪與連結帶之相同的部位卡合的情況,亦發生一樣的問題。
依此方式,在任一種情況,都想在依然保持以往之連結帶的形狀下利用於進給或止回,亦因為原本該部位不是為了要與止回爪或進給爪卡合的目的所形成者,所以進給或止回不穩定。
[專利文獻1]JP-A-2009-115212
[專利文獻2]JP-A-2009-115213
[專利文獻3]JP-A-2009-264585
本發明之一種以上的實施例係提供一種可確實向進給方向進給或阻止往相反方向之移動的連結扣釘。
若依據本發明之一種以上的實施例,連結扣釘係包括連結帶(3),其在長度方向交互地形成具有保持扣釘(1)之軸孔(7)的扣釘保持部(8)與連結相鄰之扣釘保持部(8)的連結部(9)。各個連結部(9)係包含其兩端部(9a、9b)在內,在與該長度方向及該扣釘之軸向的雙方正交的寬度方向,位於該扣釘保持部(8)之該軸孔(7)之中心(0)的一側。大致筆直地形成於該連結帶(3)之在該寬度方向之該連結部側的外緣部(3a)。在該外緣部(3a),隔著既定間隔,形成卡合部(11)。
此外,該卡合部(11)亦可係對該外緣部凹下的卡合凹部(11a),亦可係對該外緣部突出的卡合凸部(11b)。
在此構造,沿著大致筆直的外緣部隔著既定間隔形成形狀相同的卡合部(卡合凹部、卡合凸部),扣釘打入工具側之扣釘進給機構對卡合手段(止回爪或進給爪)的卡合部位為一處,而可與既定卡合部確實地卡合。結果,進給或止回穩定。
此外,在上述之構造,亦可通過該軸孔(7)之中心(O)並朝向該長度方向延伸的線(L)與卡合凹部11(a)的底部(11c)之間之在該寬度方向的最短距離係0.5mm以上。
在此構造,藉由將形成於扣釘保持部之保持扣釘之軸孔的軸中心線與該卡合凹部的底部之間之在連結帶之寬度方向的最短距離設定成0.5mm以上,連結帶不會斷裂之充分的寬度可殘留於該扣釘保持部的軸孔與卡合凹部之間,而可得到無強度上之問題並穩定的連結帶。
在上述之構造,亦可該卡合部(11)係在該扣釘的軸向之該連結帶之一方的面與另一方的面之間連續地形成。
在此構造,因為在上下方向(扣釘的軸向)連續地設置卡合部,所以扣釘打入工具側之進給機構的卡合手段不會與卡合部以外的外緣部卡合,可僅與卡合部確實地卡合,而扣釘的進給或止回穩定。
又,因為卡合部係在上下方向連續地設置,卡合部的區域變大,因而,即使連結釘之連結帶的上下位置稍微偏移,該卡合手段亦與卡合部確實地卡合,因為確保止回或進給,所以連結帶的位置精度可粗,無進給不良,而可靠性、安全性提高。
又,若依據本發明之一種以上的實施例,連結扣釘係包括:2個釦釘保持部(8),係各自具有保持扣釘(1)之軸孔(7),並在扣釘(1)的軸向分開;連結帶(3),係連結該2個釦釘保持部(8);及卡合凹部(11a),係在該軸向連續地設置於該連結帶(3)的外面。
若依據此構造,因為卡合凹部係在上下方向(扣釘的軸向)連續地設置於連結帶,所以即使連結釘之連結帶的上下位置稍微偏移,扣釘打入工具側的卡合手段亦與卡合凹部確實地卡合,因為確保止回或進給,所以連結帶的位置精度可粗,無進給不良,而可靠性、安全性提高。依此方式,因為卡合凹部係將上下間的區域全部作為卡合面來利用,所以卡合時的安全性提高。
又,若依據本發明之一種以上的實施例,連結扣釘係包括:2個釦釘保持部(8),係各自具有保持扣釘(1)之軸孔(7),並在扣釘(1)的軸向分開;連結帶(3),係連結該2個釦釘保持部(8);及卡合凸部(11b),係在該連結帶(3),設置於該軸向的兩側或中央部。
若依據此構造,卡合凸部係設置於連結帶之上下兩側或中央部,因為不必在上下方向連續地設置,所以藉由將帶狀之平坦片進行切開並立起的加工等,而可簡單地形成。又,在利用切開並立起形成卡合凸部的情況,利用切開並立起以外的部分保持強度。
又,若依據本發明之一種以上的實施例,連結扣釘係包括:連結帶(3),係在長度方向交互地形成具有保持扣釘(1)之軸孔(7)的扣釘保持部(8)與連結相鄰之扣釘保持部(8)的連結部(9);及卡合構件(44),係在扣釘(1)的軸向設置於該連結帶(3)之上或下,並具有卡合部(11)。
若依據此構造,因為是將卡合構件(44)配置於置於連結帶之上或下的構成,所以未形成卡合部之上或下的連結帶難變形。
又,若依據本發明之一種以上的實施例,連結扣釘係包括連結帶(3),其在長度方向交互地形成具有保持扣釘(1)之軸孔(7)的扣釘保持部(8)與連結相鄰之扣釘保持部(8)的連結部(9)。各個連結部(9)係在與該長度方向及該扣釘之軸向的雙方正交的寬度方向,設置於連結帶(3)的中央附近。卡合部(11)設置於該釦釘保持部(8)。
若依據此構造,因為將連結相鄰之扣釘保持部的連結部設置於連結帶的中央,同時將卡合部設置於扣釘保持部,所以亦可將連結扣釘捲繞成渦捲狀下使用,亦可在筆直狀態使用。
以下,根據第1圖~第3圖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一部分。
第1圖(a)(b)各自係作為連結扣釘的一實施形態之連結釘之局部的正視圖及立體圖,第2圖係連結帶之局部的平面圖。連結釘A是將筒狀的導管(導件)2嵌插於複數支釘1的軸部1a,同時經由合成樹脂製之上下2片的連結帶3連結這些釘1。連結帶3配置成從上下夾住導管2。
導管2為聚丙烯、聚乙烯等之合成樹脂製或鋁等之金屬製的短筒狀構件,其外徑形成為比釘1之頭部1b的直徑大致相等或更其稍小,並被設定成比設置於後述之第17圖所示之打釘機的前端之射出用頭部4之射出口5的內徑稍小。因而,釘1在到達打釘機等之射出用頭部4並被撞擊缸體6打入時,釘1的姿勢被導管2引導成正確地朝向打入方向。
連結帶3係由合成樹脂製之細長帶狀的平坦片所構成,並交互連續形成形成了大小與導管2的中心孔大致相等之軸孔7的釘保持部8(扣釘保持部)、及連結相鄰之釘保持部8之寬度窄的連結部9。連結部9形成於比連結帶3的中央更偏向左右(在第2圖為上方)的偏置側,即在將連結釘A裝填於後述的打釘機時配置第18圖(a)所示之止回爪30之側。因而,連結帶之連結部9側的外緣部3a係大致筆直,而另一側係成為利用釘保持部8間形成凹部10的形狀。而且,於外緣部3a的各釘保持部8,作為後述之第18圖所示的止回爪30所卡合之止回用的卡合部,以缺口形成卡合凹部11a。卡合凹部11a係大致三角形,其一端11p相對連結帶3的長度方向大致成直角,另一端側11q係斜向地形成。可是,卡合凹部11a未限定為此形狀。亦可是凹字形、V字形或梯形等。在從釘1的頭部側看連結釘A時,導管2成為稍微超出上下之卡合凹部11a之區域的形狀。
若依據該連結釘A,連結帶3的外緣部3a形成為大致筆直,如後述所示,因為打釘機之進給機構的進給爪不會與卡合凹部以外的外緣部3a卡合,而可僅與卡合凹部11a確實的卡合,所以進給或止回穩定。又,連結部9亦包含其兩端部9a、9b,設置於比連結帶3的中央靠近一方的偏置側。(即,各個連結部9包含其兩端部9a、9b,在與連結帶3的長度方向及扣釘之軸向的雙方正交的寬度方向,位於釘保持部8之軸孔7之中心O的一側。)因而,在裝填於打釘機時,因為連結釘A之偏置側的外緣部3a與進給通路的一側抵接,所以在進給時連結釘難左右振動,而可穩定地進給,同時可使其與後述之止回爪或進給爪確實卡合。
而,因為藉卡合凹部11a的裂縫形成於釘保持部8,所以在卡合凹部11a的深度受到限制。如第3圖所示,在聚丙烯或聚乙烯製之連結帶3的厚度為1mm,釘保持部8的直徑為8mm,軸孔7之直徑為3.7mm的情況,在釘保持部8的連結部9側與軸孔7側,各自至少也要一樣地留下1mm的寬度尺寸(w1、w2),否則無法得到充分的連結強度,因在進給釘的途中、打入時或輸送時等所產生之撞擊而斷裂的可能性高。又,作為連結帶3的拉伸強度,需要3kgf以上。為了確保此強度,在該軸孔7的軸中心線(沿著連結帶之長度方向並通過軸中心O的直線)L與卡合凹部11a的底部11c之間需要容積S。為了確保此容積S,實驗軸孔7的軸中心線L與卡合凹部11a的底部11c之間的距離a所需的大小,如第4圖(a)(b)所示,得知該距離a需要設定成0.5mm以上。當然,若厚度相異,雖然上述的尺寸w1(w2)、a的數值亦變化,但是只要按照上述的條件,例如以截面積變成相等的方式變更即可。
在將釘1與連結帶3連結時,只要將連結帶3的軸孔7排列成對準導管2的中心孔,再將釘1的軸部1a壓入這些孔即可。因而,各釘1利用連結帶3連結。連結釘A構成為可捲繞成渦捲狀。
此外,連結帶的材料除了聚丙烯、聚乙烯等之合成樹脂以外,亦可是紙。紙未限定為使植物纖維等纖維黏著所製造者,包含合成紙、複合紙、疊層紙等。
又,連結帶3的外緣部3a只要形成為大致筆直,即,如筆直或波狀等般以即使後述的止回爪30碰到亦不會卡合之程度在全長平滑地形成即可。關於後述之其他的連結帶亦一樣。
(打釘機)
其次,該構成的連結釘A係捲繞成線圈狀,並裝填於如第17圖所示之打釘機B的釘匣12後被使用。即,缸體14與撞擊活塞15設置於打釘機本體13,而驅動器6與活塞15一體地結合。頭部4設置於打釘機本體13的下部,釘的射出口5形成於頭部4。又,釘匣12設置於頭部4的後方,釘通路16形成於射出口5與釘匣12之間。釘匣12內所裝填的連結釘A如第18圖所示,通過釘通路16後向射出口5內供給。在打釘時,進行扣板機17的操作時,因為起動閥18動作,同時主閥19將儲存壓縮空氣的空氣室20向缸體14打開,所以構成為利用被急速送入缸體14的壓縮空氣,同時驅動活塞15與驅動器6,而撞擊射出口5內的釘並擊出。
而,釘通路16如第18圖(a)所示,形成於固定壁21與開閉門22之間,向射出口5內送出連結釘A的釘進給機構27設置於此釘通路16。即,釘進給缸體23配置於固定壁21的外側,而進給活塞24在釘進給缸體23配置成在前後自由往復移動。向前方突出的進給桿25一體地設置於進給活塞24,進給爪26可轉動地安裝於進給桿25的前端。進給爪26構成為利用轉動從形成於固定壁21的開口部(未圖示)向釘通路16內出沒。進給活塞24利用彈簧28向前方賦能,藉由在既定時序從空氣管路29向釘進給缸體23內供給壓縮空氣,而進給活塞24後退,並藉由排出該壓縮空氣,而進給活塞24利用彈簧28前進。
相對地,門22是開閉釘通路16,止回爪30設置於其內側。門22如第19圖(a)(b)及第20圖所示,自由轉動地設置於沿著頭部4所設置之轉軸31。門22是以表面板33蓋住箱形之門本體32的開口部,支軸36設置於門本體32的上板34與下板35之間,止回爪構件37自由轉動地設置於支軸36。止回爪構件37是板狀的構件,從其中間部向前端部形成止回爪30,如第20圖所示,後部分支成兩股。止回爪構件37的前部形成Z字形,止回爪30的前端30a彎曲形成為更稍偏向釘通路16側。止回爪30亦分開成上下,但是亦可上下一體地形成。又,上下相對向之支持片42彎曲形成於止回爪構件37之後部的上部40與下部41,支持片42自由轉動地嵌合於該支軸36。此外,扭轉線圈彈簧43捲繞於支軸36,其一端43a與門22之表面板33(參照第22圖)的背面卡合,另一端43b與止回爪構件37的中間部卡合。因而,將止回爪構件37總是向釘通路16的中心側賦能,而向中心側推壓連結釘A。
接著,該構成之連結釘A裝填於釘匣12後,釘進給機構27動作時,進給活塞24一度如第18圖(b)所示後退後,如第18圖(c)(d)所示前進。在前進時,進給爪26與連結釘A之上下之連結帶3之進給側的凹部10卡合,並向前方送出連結釘A,如第18圖(d)所示向射出口5內供給前頭的釘1。然後,該釘1如第18圖(a)所示被打出後,進給活塞24如第18圖(b)所示再後退,但是若連結釘A想向反方向移動,如第21圖所示,因為止回爪30與連結帶3的卡合凹部11a的一端11p卡合,所以連結釘A無法朝向逆向移動而停在相同的位置。因而,進給爪26轉動而脫離連結帶3,並確實地後退至第18圖(c)所示的位置。此外,在進給活塞24前進時,因為止回爪30無法與卡合凹部11a卡合,所以轉動成解除卡合,而連結釘A被送至前方。又,如第21圖所示,與止回爪30的前端30a連續的面狀部30b與連結帶3的外緣部3a抵接。依此方式,因為止回爪30與連結帶3的接觸長度長,接觸面積亦大,所以在止回爪30與卡合凹部11a卡合時,因為連結帶3難以與前端30a的卡合部及與卡合凹部11a之前端11p的卡合部為中心轉動,所以良好地抑制卡合的解除,而可正確地控制連結帶3的姿勢,並可確實防止朝向逆向移動。
此外,卡合凹部11a如第1圖(a)(b)所示,使在上下方向連續地設置於上下的連結帶3。而且,在該釘進給機構的止回爪30如上述所示與連結帶3的卡合凹部11a卡合的情況,如第22圖(a)及第23圖(a)所示,連結帶3的位置位於止回爪30的寬度w內時,止回爪30可與卡合凹部11a確實卡合。換言之,即使連結帶3在該寬度尺寸之範圍內偏移,止回爪30亦與卡合凹部11a卡合。而且,即使2片連結帶3中無法與一方的卡合凹部11a卡合,亦可與另一方的卡合凹部11a卡合。
依此方式,止回爪30不必如以往般插入於上下之連結釘的連結帶3之間。止回爪30是板狀,即使連結釘之連結帶3的上下位置稍微偏移,亦只要推壓連結帶3的外緣部3a,因為與卡合凹部11a確實卡合而止回作用,而釘1的位置大致正確,所以無連結帶3之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所引起的進給不良,而可靠性、安全性提高。
一樣地,因為連止回爪30的位置精度都不要求,所以門可利用板金加工製作止回爪構件37,並利用合成樹脂構成門本體32,可降低零件費用,而且使門22整體輕量化。
(連結帶之其他的實施形態)
而,上述之止回用的卡合部係只要根據與止回爪30的關係決定即可,如該卡合凹部11a所示,未限定為在連結帶3的內側形成凹下的形狀。卡合凹部11a的位置亦未特別限定。亦可是卡合部11向外側突出之構成。又,亦可不是在上下隔著間隔配置2片平坦片連結帶,而是重疊地配置2片平坦片連結帶,並以在上下方向(與釘軸大致平行的方向)連續的方式形成卡合凹部。其次,說明這種連結釘的幾種形態。
例如,關於將連結部9包含其兩端部在內,設置於比連結帶3之中央偏向左右任一方的偏置側者,亦可如第5圖(a)之連結釘A的卡合凹部11a所示,形成於比釘保持部8之中央更靠近後方的位置,亦可如第5圖(b)之連結釘A的卡合凹部11a所示,形成於與釘保持部8之中央相同的位置。進而,亦可如第5圖(c)之連結釘A的卡合凹部11a所示,形成於連結部9。亦可如第5圖(d)(e)之連結釘A的卡合凹部11a所示,亦可將凹部形狀形成比較大。此外,第5圖(e)係在第5圖(d)配置比釘保持部8稍大之導管2的構成。
如上述所示,都將卡合凹部11a設置於沿著大致筆直地形成於連結帶3之長度方向的連結部側之外緣部3a的位置,因為對卡合手段之止回爪30的卡合位置為一處,所以止回穩定。
進而,連結帶3未限定為亦包含連結部兩端部9a、9b在內設置於比連結帶中央更偏向一方之偏置側的構成。只要卡合凹部11a平滑至止回爪不卡合的程度,如第6圖所示,亦可採用連結部9的一端設置於連結帶3的約中心,而另一端設置於該一方之偏置側的構成。
又,連結帶3亦可僅一片,又未限定為厚度薄。例如,亦可如第7圖及第9圖(b)(c)的連結釘A所示,使用一片厚的連結帶3。在此情況,卡合凹部11a亦以在上下方向(釘的軸向)連續的方式形成。
若依據該構成的連結釘A,因為連結帶3的卡合凹部11a(或卡合凸部)只要加工成與釘1之軸孔7一起成為同一平面的連結帶3即可,所以易實現尺寸精度。
又,卡合部係如第8圖(a)~(e)的連結釘A所示,亦可形成為沿著連結帶3之連結部9側的外緣部3a隔著既定間隔向外側突出的卡合凸部11b。在卡合部11形成為凸形的情況,打釘機的止回爪只是單純的Z字形形狀即可。這些卡合凸部11b都沿著連結帶3的長度方向,形成於釘保持部8的中央(第8圖(b)(e)的連結釘)或比中央偏向釘之進給方向的前方側(第8圖(d)的連結釘)或後方側(第8圖(a)(c)的連結釘)。如上述所示,是對連結帶之卡合手段的止回爪藉由其臂部分(第21圖的面狀部30b)與連結帶的外緣部3a抵接,而可使臂部分與連結帶抵接的區域面積變大,因為可有效地防止連結帶的轉動,所以改善連結帶的姿勢控制。
此外,雖然第8圖(a)之連結釘A之卡合部11的一部分凹下,但是這種卡合部亦可是向外側突出的形狀,亦可是向內側凹下的形狀,不必限定為其中一種。
又,在以卡合凸部形成卡合部的情況,連結帶的外緣部3a亦大致筆直地形成較佳。即,如筆直或波狀等般以即使後述的止回爪30碰到亦不會卡合之程度在全長平滑地形成即可。
而,如第1圖(a)(b)及第7圖所示,卡合部11(卡合凹部11a)係在上下方向(釘的軸向)連續地設置較佳。若依據此構成,如上述所示,因為卡合凹部11a係上下間的區域直接成為對卡合手段之止回爪的卡合面積,所以卡合時的穩定性提高。即,卡合凹部11a係在與釘的軸向平行地看時以向內側凹下的方式形成,因為可卡合的區域變大,所以藉由如第23圖(a)的止回爪30所示將止回爪形成為上下長,而只要在卡合凹部11a之上下間的區域只要稍微卡合就可發揮止回功能,就可與卡合凹部11a確實卡合,而穩定地進行止回。
在上下方向連續地設置卡合部11(即,在釘的軸向連續地設置卡合部11)係只要形成為卡合部11在上下方向(垂直或傾斜都可)無礙地通過即可。又,上下方向不是意指垂直,而如第9圖(a)~(c)所示,包含將形成於釘保持部8或連結部9的卡合凹部11a相對釘軸1a傾斜地連續形成。在此情況,因為上下的卡合凹部11a形成為在沿著對釘軸1a傾斜的方向看時向外側突出或向內側凹下,所以卡合手段的止回爪只要與其對應地以對應於該卡合凹部11a之方向的方式形成即可。若依據此構成,因為可傾斜地配置釘軸,所以釘之進給方向的自由度提高。
以上的事項在卡合部向外側突出之卡合凸部11b的情況亦一樣。
此外,未必需要導管2。雖然如第9圖(a)的連結釘A所示,因為釘長度短的在射出口5內的傾斜角度大,導管2係有效,但是如第23圖(b)的連結釘A所示,因為尺寸長的釘1在射出口5內的傾斜角度小,所以亦可不需要。
(複數種連結釘與打釘機的組合)
此外,關於該各連結釘,亦可將卡合凹部11a的高度或釘軸的長度相異,而卡合凹部11a的形狀相同,並沿著釘軸方向所連續形成之幾種連結釘與共用的打釘機組合。在此情況,如第22圖(a)(b)所示,打釘機可個別地裝填供組合之各連結釘A、A’,而如第23圖(a)(b)所示,其卡合手段的止回爪30只要形成可與該連結釘A、A’中上下之卡合凹部11a間之間隔H1、H2中比較大的卡合凹部11a(第23圖(b)所示)卡合即可,因而,在進行連結釘時可確實防止種類相異的連結釘A、A’利用共用的止回爪30朝向逆向移動。即使卡合部是卡合凸部,或者卡合部對釘軸傾斜地設置都一樣。
此外,上下之卡合部間的間隔在如第1圖之連結釘A的卡合部(卡合凹部11a)般連續地形成的情況,直接就是上下端部間的尺寸,如第23圖(a)之連結釘A或第23圖(b)之連結釘A’的卡合部(卡合凹部11a)所示,沿著釘軸方向形成形成於上下之連結帶3的卡合部11之情況的卡合部間間隔H1、H2是從上段之連結帶3的卡合部(卡合凹部11a)至下段之連結帶3的卡合部(卡合凹部11a)的尺寸。
若依據如上述所示之複數種連結釘A、A’與具有共用之止回爪30之打釘機的組合,可使止回爪共用化,因為不必對各種連結釘更換止回爪30或更換打釘機,所以可格外地抑制整體的費用。而且,因為組合的規模變大,所以該效果亦更增大。
(彎曲片連結方式之連結釘的實施形態)
其次,第10圖~第13圖係表示彎曲片連結方式之連結釘,連結釘A構成為藉由從細長之合成樹脂製連結帶3的長邊部3b的兩側隔著固定間隔形成保持釘1的釘保持部8,而在側視圖上形成字形形狀。即,在彎曲片連結方式之連結釘,各自具有保持扣釘1之軸孔並在扣釘1的軸向分開的2個釘保持部8與連結帶3連結。連結帶3的材質和上述一樣,其外面平滑地形成。
此外,連結帶3與釘保持部8未限定為在側視圖上字形形狀。亦可將連結帶形成為不是平面,截面為圓弧形的曲面,與2個平行的釘保持部8一起在側視圖上構成U字形。又,亦可將連結帶形成為平面狀,並使2個釘保持部不平行,而整體上側面看構成V字形。
在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之連結釘A之連結帶3的外面,藉由以從釘保持部8的基部至連結帶3向內側凹下的方式進行缺口加工,而形成卡合凹部11a,作為卡合部。此卡合凹部11a係在上下方向連續地形成。
在該形態,連結帶之外緣部3a,即連結帶3的外側面部亦大致筆直,並形成為平滑至止回爪無法卡合的程度較佳。
若依據該構成,卡合凹部11a在上下方向連續地設置,因為在上下間的區域直接成為可對卡合手段之止回爪卡合的區域,所以與止回爪確實地卡合,而卡合時的穩定性提高。即,與第23圖(a)的情況一樣,因為止回爪30可與從連結釘A之卡合凹部11a的上至下之整個區域卡合,所以即使連結帶3偏移或彎曲,止回爪亦可與卡合凹部11a確實地卡合。
又,若依據該構成,是將卡合凹部11a形成於連結上下的釘保持部8之連結帶3之一部分的構造,因為利用未形成卡合凹部11a的部分保持強度,所以可確保必要的強度。
在該形態的連結扣釘,亦在上下方向連續地設置卡合部11,這意指只要卡合部11形成為在上下方向(垂直或傾斜都可)無礙地通過即可,稍微彎曲亦可。
而,該卡合部如第12圖(a)~(d)所示,亦可利用從連結帶3所突出之卡合凸部11b構成,又未限定為在上下連續的形態。卡合凸部11b如第12圖(a)(c)(d)所示,亦可形成於連結帶3的上下兩側,又如第12圖(b)所示,亦可採用設置於釘保持部8之中央部的構成。這些卡合凸部11b只要藉由將細長帶狀之平坦片切開並立起而形成即可。在利用切開並立起形成卡合凸部11b的情況,利用切開並立起以外的部分保持強度。
此外,在該彎曲片連結方式之連結釘A,如第10圖、第11圖所示,缺口部46形成於連結帶3中相鄰之釘保持部8間之連結部9的上下部。因為連結部9利用此缺口部46而易向與連結帶3之面正交的方向彎曲,所以可將連結釘A捲繞成線圈狀。亦可無缺口部46。
此外,在此形態的情況,卡合凸部11b亦未限定為設置於連結帶3之釘保持部分的形態。例如如第13圖(a)~(c)所示,亦可形成於連結部9。
若依據該構成,因為釘保持部8的強度完全未受損,所以可使卡合區域變大。
此外,不必卡合部形成於連結帶的全部。只要卡合部配置於連結帶3的上或下即可,如第14圖(a)的連結釘A所示,亦可是連結帶3配置於上下之構造,而卡合凸部11b形成於任一個連結帶3的形態。又,如第14圖(b)所示,亦可是卡合凸部11b形成於卡合構件44之構成。亦可作成卡合構件44兼用導管。
而,上述的實施形態卡合凹部11a都在上下方向連續地形成於釘保持部8。依此方式,與上述之第1圖(a)(b)或第8圖的情況一樣,藉由將止回爪形成為在上下長,因為止回爪只要稍微位於卡合凹部11a之上下間的區域就可卡合,所以可與卡合部確實地卡合,而可穩定地進行止回。又,藉由卡合凸部11b亦在上下方向連續地形成,而可得到一樣之效果。
此外,如第15圖(a)(b)的卡合凹部11a所示及第15圖(c)(d)的卡合凸部11b所示,亦可卡合部11形成為對釘軸1a傾斜。在此情況,除了卡合區域擴大以外,進而將釘軸配置成傾斜,而可提高釘之進給方向的自由度。
又,未限定為連結部9配置於連結帶3之一側的形態。亦可如第16圖(a)(b)(c)之連結釘A的連結部9所示,是形成於沿著連結帶3之長度方向的中央,即連結帶3之中心線上的構成。在此情況,亦可將連結釘A捲繞成渦捲狀後使用,亦可仍然在筆直之狀態下使用。雖然在扣釘保持部與連結部的邊界部,似乎卡合手段的進給爪或止回爪都可卡合,但是因為卡合部與邊界部之從連結帶中心線開始的高度相異,所以在此情況,藉由將止回爪之擺動角設定為小,而止回爪可確實僅與卡合凹部11a、卡合凸部11b卡合。又,因為對卡合手段的卡合部位為成一處,所以可良好地進行連結扣釘的進給與止回。
(將卡合部作為釘進給用的實施形態)
其次,雖然上述之實施形態之連結扣釘的卡合部全部是與打釘機等之打入工具的止回爪卡合之構成,但是亦可卡合部不是止回用,而作為釘進給用來構成。在此情況,如第24圖(a)所示,卡合凹部11a形成於連結釘A之釘通路16的進給爪側。
與第18圖(a)的形態一樣,釘進給缸體23、進給活塞24及進給桿25一體地設置於釘通路16的釘進給機構27,而進給爪26可轉動地安裝於進給桿25的前端。進給爪26被賦能成總是進入釘通路16的內側,2個進給爪26a形成於其內側。又,止回爪構件30可轉動地安裝於門22,前端被賦能成總是進入釘通路16的內側。
連結釘A被裝填於釘匣12後,釘進給機構27動作時,進給活塞24一度如第24圖(b)所示後退後,如第24圖(c)所示前進。在前進時,進給爪26與連結釘A之上下之連結帶3之的卡合凹部11a卡合,並向射出口5內供給前頭的釘1。然後,該釘1如第24圖(a)所示被打出後,進給活塞24如第24圖(b)所示再後退,但是此時作用成連結釘A亦朝向反方向移動。可是,因為止回爪30與連結帶3的凹部10卡合,所以連結釘A無法移動而停在相同的位置。因而,進給爪26朝向退避方向轉動,而與下一個卡合凹部11a確實地卡合。此外,在進給活塞24前進時,止回爪30進行退避動作。
此外,不僅上述之平坦片連結方式,即使是第10圖~第13圖、第15圖等所示之彎曲片連結方式的連結扣釘、或第14圖(a)(b)所示之連結方式的連結扣釘,亦可藉由使卡合部(卡合凹部、卡合凸部)可與進給爪卡合,而可使其作用為釘進給用。
如上述所示,因為卡合部是凹狀或凸狀,沿著釘軸或沿著對釘軸傾斜的方向形成,如上述所示,簡化打釘機之止回爪或進給爪的形狀,亦可確實地卡合,所以可得到止回或進給釘之效果。因此,在將卡合部作成凹形時可抑制其深度,而作成凸形時可抑制其高度。進而,若可將卡合部之深度或高度的尺寸抑制為小,亦可將止回爪或進給爪之卡合脫離所需的移動量為小,而可使打釘機小型化。依此方式,在各方面可期待相乘之效果。
(連結扣釘的種類)
此外,連結扣釘未限定為連結釘。亦可是螺絲、木螺釘等。打入工具亦未限定為打釘機。只要是螺絲打入機等因應於扣釘之種類的打入工具即可。
A...連結釘
B...打釘機
1...釘
1a...軸部
1b...頭部
3...連結帶
3a...外緣部
7...軸孔
8...釘保持部
9...連結部
11...卡合部
11a...卡合凹部
11b...卡合凸部
26...進給爪
30...止回爪
第1圖(a)及第1圖(b)係連結扣釘之一實施形態(連結釘)的正視圖及立體圖。
第2圖係平坦片連結帶的平面圖。
第3圖係平坦片連結帶之其他的形態的平面圖。
第4圖(a)及第4圖(b)各自係表示連結帶之卡合凹部的形狀與拉伸強度之關係的圖形及表圖。
第5圖(a)~第5圖(e)係連結釘之其他的形態之局部的橫向剖面圖。
第6圖係該連結釘之另外的形態之局部的橫向剖面圖。
第7圖係表示卡合部在上下方向連續地形成之形態的立體圖。
第8圖(a)~第8圖(e)係該連結釘之另外的形態之局部的橫向剖面圖。
第9圖(a)~第9圖(c)係使卡合凹部對釘軸斜通過所形成之形態的立體圖。
第10圖(a)~第10圖(c)各自係彎曲片型式之連結釘的正視圖。
第11圖係第10圖(a)~第10圖(c)之連結釘的立體圖。
第12圖(a)~第12圖(d)各自係連結釘之其他的形態的立體圖。
第13圖(a)~第13圖(c)各自係連結釘之另外的形態的立體圖。
第14圖(a)及第14圖(b)係具有平坦片連結帶之連結釘之別的形態局部立體圖。
第15圖(a)~第15圖(d)各自係卡合部對釘軸朝向斜向通過所形成之形態的正視圖。
第16圖(a)~第16圖(c)係將連結部設置於連結帶的中央之連結釘的局部的平面圖。
第17圖係打釘機的縱向剖面圖。
第18圖(a)~第18圖(d)係連結釘之進給機構的動作形態圖。
第19圖(a)係止回機構之包含門部分的立體圖,第19圖(b)係拆下門部分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20圖係表示止回爪與連結釘之關係的立體圖。
第21圖係表示止回爪與連結釘之關係的平面圖。
第22圖(a)及第22圖(b)各自係表示共用之止回爪與相異的連結釘之止回關係的立體圖。
第23圖(a)及第23圖(b)各自係表示共用之止回爪與相異的連結釘之止回關係的正視圖。
第24圖(a)~第24圖(c)係具有作為釘進給用所形成之卡合部之連結釘之進給機構的動作形態圖。
1...釘
1a...釘軸
1b...頭部
2...導管
3...連結帶
3a...外緣部
11...卡合部
A...連結釘

Claims (5)

  1. 一種連結扣釘,包括連結帶(3),係在長度方向交互地形成具有保持扣釘(1)之軸孔(7)的扣釘保持部(8)與連結相鄰之扣釘保持部(8)的連結部(9);各個連結部(9)係包含其兩端部(9a、9b)在內,在與該長度方向及該扣釘之軸向的雙方正交的寬度方向,位於該扣釘保持部(8)之該軸孔(7)之中心(0)的一側;大致筆直地形成於該連結帶(3)之在該寬度方向之該連結部側的外緣部(3a);在該外緣部(3a),隔著既定間隔,形成卡合部(11);該卡合部(11)係對該外緣部凹下的卡合凹部(11a);該連結帶(3)係由上下2片細長帶狀的平坦片所構成;該卡合凹部(11a)係連續於上下方向地設置於上下2片的該連接帶(3)。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結扣釘,其中通過該軸孔(7)之中心(0)並朝向該長度方向延伸的線(L)與卡合凹部11(a)的底部(11c)之間之在該寬度方向的最短距離係0.5mm以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連結扣釘,其中該卡合部(11)係在該扣釘的軸向之該連結帶之一方的面與另一方的面之間連續地形成。
  4. 一種連結扣釘,包括:2個釦釘保持部(8),係各自具有保持扣釘(1)之軸孔(7),並在扣釘(1)的軸向分開; 連結帶(3),係連結該2個釦釘保持部(8);及卡合凹部(11a),係在該軸向連續地設置於該連結帶(3)的外面;該連結帶(3)係由上下2片細長帶狀的平坦片所構成;該卡合凹部(11a)係連續於上下方向地設置於上下2片的該連接帶(3)。
  5. 一種連結扣釘,包括連結帶(3),係在長度方向交互地形成具有保持扣釘(1)之軸孔(7)的扣釘保持部(8)與連結相鄰之扣釘保持部(8)的連結部(9);各個連結部(9)係在與該長度方向及該扣釘之軸向的雙方正交的寬度方向,設置於連結帶(3)的中央;卡合凹部(11a)設置於該釦釘保持部(8);該連結帶(3)係由上下2片細長帶狀的平坦片所構成;該卡合凹部(11a)係連續於上下方向地設置於上下2片的該連接帶(3)。
TW099128225A 2009-10-21 2010-08-24 Link buckle TWI5727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42035 2009-10-21
JP2010140623A JP5459097B2 (ja) 2009-10-21 2010-06-21 ファスナー打込み機
JP2010140624A JP5429069B2 (ja) 2010-06-21 2010-06-21 連結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4561A TW201114561A (en) 2011-05-01
TWI572784B true TWI572784B (zh) 2017-03-01

Family

ID=4493412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8226A TWI590928B (zh) 2009-10-21 2010-08-24 Link the nail into the machine
TW099128225A TWI572784B (zh) 2009-10-21 2010-08-24 Link buckle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8226A TWI590928B (zh) 2009-10-21 2010-08-24 Link the nail into the machin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2) TWI5909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44696B2 (ja) * 2013-07-04 2017-12-13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ー打ち込み工具
EP3479963B1 (de) 2017-11-01 2020-12-09 Joh. Friedrich Behrens AG Druckluftnagler mit sicherheitsventilanordnung
CN109171855B (zh) * 2018-09-19 2022-05-10 天津万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带钉仓摆头控制系统的电动吻合器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7299Y2 (ja) * 1980-04-22 1983-10-28 亀雄 土肥 ねじ保持具
JPH0223973U (zh) * 1988-07-28 1990-02-16
EP0336089B1 (de) * 1988-03-02 1991-11-13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Trägerstreifen
JPH10193280A (ja) * 1997-01-10 1998-07-28 Kanematsu Nnk Corp 固着具打込機の給送装置
US6109144A (en) * 1996-07-05 2000-08-29 Muro Corporation Successive screw feeder driver
TWM268143U (en) * 2004-09-03 2005-06-21 Jia-Cheng Liou Ratchet structure for chain belt nail stapler
TWM322866U (en) * 2007-01-22 2007-12-01 Shr-Jung Huang Screw belt and screw gun
JP2009115213A (ja) * 2007-11-06 2009-05-28 Max Co Ltd 連結ファスナー
JP2009115211A (ja) * 2007-11-06 2009-05-28 Max Co Ltd 連結ファスナー
TW200938739A (en) * 2008-03-07 2009-09-16 Basso Ind Corp Screw nail retaining structure and nail feeder using the same
WO2009123214A1 (ja) * 2008-03-31 2009-10-0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連結ファスナー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7299Y2 (ja) * 1980-04-22 1983-10-28 亀雄 土肥 ねじ保持具
EP0336089B1 (de) * 1988-03-02 1991-11-13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Trägerstreifen
JPH0223973U (zh) * 1988-07-28 1990-02-16
US6109144A (en) * 1996-07-05 2000-08-29 Muro Corporation Successive screw feeder driver
JPH10193280A (ja) * 1997-01-10 1998-07-28 Kanematsu Nnk Corp 固着具打込機の給送装置
TWM268143U (en) * 2004-09-03 2005-06-21 Jia-Cheng Liou Ratchet structure for chain belt nail stapler
TWM322866U (en) * 2007-01-22 2007-12-01 Shr-Jung Huang Screw belt and screw gun
JP2009115213A (ja) * 2007-11-06 2009-05-28 Max Co Ltd 連結ファスナー
JP2009115211A (ja) * 2007-11-06 2009-05-28 Max Co Ltd 連結ファスナー
TW200938739A (en) * 2008-03-07 2009-09-16 Basso Ind Corp Screw nail retaining structure and nail feeder using the same
WO2009123214A1 (ja) * 2008-03-31 2009-10-0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連結ファスナ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90928B (zh) 2017-07-11
TW201114561A (en) 2011-05-01
TW201114560A (en) 2011-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97789B2 (ja) 駆動ブレードのブロック機構を備えた動力式釘打ち機
US6592014B2 (en) Lockout mechanism for fastener driving tool
US10836024B2 (en) Staple tool
US9121427B2 (en) Staple assembly
US7243831B2 (en) Fastener driving tool
US8931676B2 (en) Nailer having mechanism for pre-positioning nail
US9573260B2 (en) Fastening device for driving double-headed fasteners
TWI572784B (zh) Link buckle
TWI410309B (zh)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fasteners
US10688640B2 (en) Magazine for a fastener tool
JP4399992B2 (ja) 釘打機における連結釘供給機構
US7757921B2 (en) Driving machine
TWI576217B (zh) Into the tool
JP5429069B2 (ja) 連結ファスナー
CN101300107B (zh) 打钉机
EP2058532B1 (en) Connected fastener assembly
JP5459097B2 (ja) ファスナー打込み機
EP3401059B1 (en) Staple tool
JP5050991B2 (ja) ステープラ
JP2002224974A (ja) 手持ち式打ち込み工具
US20040182908A1 (en) Power tool for metal piercing fasteners
EP3039303B1 (en) Staple assembly
TWI508827B (zh) Into the tool
JP5138415B2 (ja) 打ち込み工具
JP2000202783A (ja) タッ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