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5554B - Workpiece hold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Workpiece hold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65554B
TWI565554B TW103102590A TW103102590A TWI565554B TW I565554 B TWI565554 B TW I565554B TW 103102590 A TW103102590 A TW 103102590A TW 103102590 A TW103102590 A TW 103102590A TW I565554 B TWI565554 B TW I56555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jaw
fixed
moving
workpiece
jaw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2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8841A (zh
Original Assignee
Tsudakoma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dakoma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udakoma I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38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8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55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555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5/00Clamps
    • B25B5/06Arrangements for positively actuating jaws
    • B25B5/10Arrangements for positively actuating jaws using scre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3/00Devices holding, supporting, or positioning work or tools, of a kind normally removable from the machine
    • B23Q3/02Devices holding, supporting, or positioning work or tools, of a kind normally removable from the machine for mounting on a work-table, tool-slide, or analogous part
    • B23Q3/06Work-clamping means
    • B23Q3/066Bench 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3/00Devices holding, supporting, or positioning work or tools, of a kind normally removable from the machine
    • B23Q3/02Devices holding, supporting, or positioning work or tools, of a kind normally removable from the machine for mounting on a work-table, tool-slide, or analogous part
    • B23Q3/10Auxiliary devices, e.g. bolsters, extension members
    • B23Q3/104V-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00Vices
    • B25B1/06Arrangements for positively actuating jaws
    • B25B1/10Arrangements for positively actuating jaws using screws
    • B25B1/103Arrangements for positively actuating jaws using screws with one screw perpendicular to the jaw faces, e.g. a differential or telescopic scre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00Vices
    • B25B1/24Details, e.g. jaws of special shape, slideways
    • B25B1/2405Construction of the ja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00Vices
    • B25B1/24Details, e.g. jaws of special shape, slideways
    • B25B1/2405Construction of the jaws
    • B25B1/2457Construction of the jaws with auxiliary attachments
    • B25B1/2463Supports for the workpie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00Vices
    • B25B1/24Details, e.g. jaws of special shape, slideways
    • B25B1/2405Construction of the jaws
    • B25B1/2473Construction of the jaws with pull-down action on the workpie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5/00Clamps
    • B25B5/06Arrangements for positively actuating jaws
    • B25B5/08Arrangements for positively actuating jaws using c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 Gripping Jigs, Holding Jigs, And Positioning Jigs (AREA)

Description

工件把持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用以把持並固定工件的工件把持裝置。
關於用以把持並固定工件的工件把持裝置的技術,例如記載於專利文獻1中的裝置。
專利文獻1中,揭露了一種工件的固定補助器具,藉由把持工件的方向上的推壓力(把持力),對工件施加往工作機械的桌面推壓的推壓力。
具體來說,這些補助器具具備塊體(),由載置於工作機械的桌面上的載置面的板狀基底部、以及與基底部一體成形且具有朝下斜面的導引部所組成;塊體(),具有與塊體()的朝下斜面對向的朝上斜面,將此朝上斜面與塊體()的朝下斜面抵接的狀態下,使下面與基底部對向配置;以及彈簧墊片,設置在形成於塊體()的下面的溝內,在塊體()與基底部的上面(穩定固定補助器具的面)之間,將塊體()推往反載置面側使其從基底部分離。
然後,專利文獻1揭露的工件把持裝置中,將朝向工件側施加推壓力的螺桿裝置及固定塊對向配置於桌面的載置面上夾住工件,同時,在螺桿裝置與工件之間以及固定塊與 工件之間的位置,各別配置前述的固定補助器具使塊體()的朝下斜面朝向工件側,螺桿裝置透過固定補助器具對工件施加把持方向的推壓力,藉此,固定補助器具的塊體()沿著塊體()的朝下斜面往桌面的載置面側移位,使朝向載置面側的推壓力作用於工件上。另外,專利文獻1中,各固定補助器具中的塊體()的向下斜面的寬度方向上的2個位置具有使插銷突出的形狀,塊體()的向上斜面在對應該插銷的位置處具有垂直於寬度方向延伸的導引溝,藉由將插銷插入導引溝內,可導引塊體()相對於塊體()的移位。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實開平06-75666號公報
在專利文獻1的固定補助器具的構造下,為了使插入導引溝的插銷能在導引溝內滑動,導引溝寬度必須做得比對應的插銷的徑長大。因此,專利文獻1的固定補助器具中,導引塊體()的移位的導引構造形成插銷與導引溝之間存在間隙的構造。
另外,工件把持裝置中,以固定側的鉗口(固定塊側的固定補助器具)與移動側的鉗口(螺桿側的固定補助器具)之間保持工件的情況下,伴隨著移動側的鉗口對工件施加把持方向上的推壓力,有時也會有偏移載重施加於工件上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具有前述的導引構造的專利文獻1的固定補助器具時,當偏移載重作用於工件,偏移載重也會作用在處於與工件抵接的狀態下的各固定補助器具的塊體(口),因此結果造成塊體(口)在前述的間隙的範圍內形成對平行於把持方向的軸線周圍傾斜的狀態。
然後,在前述習知技術的構造下,伴隨著前述的傾斜,形成在各導引溝上的塊體(口)的中央側的內側面對於插入該導引溝的2根插銷施加朝向寬度方向外側的推壓力的狀態。這個狀態換言之,可以說是藉由上述推壓力的反作用力,對於被導引溝的該內側面所界定的塊體(口)的導引溝間的部分,2根插銷以從兩側夾入的姿態施力的狀態。
因此,專利文獻1的構造下,各導引溝的該內側面與插銷之間產生的力會成為把持工件時塊體(口)往載置面側移位的阻抗,使得塊體(口)對工件施加的往載置面側的推壓力變得不穩定。
結果,因為推壓力不足導致工件把持後的加工剛性下降。且因為推壓力不足,工件變成被把持於由載置面上浮起的狀態,也就是發生所謂的工件浮起,使工件的加工精度降低。
因此,本發明的課題係提供一種工件把持裝置,能夠在不降低工件的加工精度的情況下,對工件施加把持力以及朝向載置面的推壓力來固定工件。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用以固定工 件的工件把持裝置,其具備移動鉗口機構,包括以可朝把持側移動地設置的鉗口構件、以及將鉗口構件朝把持側推壓的推壓手段;以及固定鉗口機構,包括鉗口構件,並與移動鉗口機構相向配置,用以與該移動鉗口機構共同動作來把持該工件。工件把持裝置具有以下特徵。
也就是說,工件把持裝置的該移動鉗口機構及該固定鉗口機構中的至少一者的鉗口機構具有工件推壓構造。該工件推壓構造,包括:基底部,被載置於用以載置工件的載置面上,並且具有平行於該載置面的支持面;導引部,被支持於該基底部並且有朝向把持側的斜面;該鉗口構件;以及偏壓手段,將該鉗口構件朝向離開該載置面的方向偏壓。該工件推壓構造的該鉗口構件具有面向該導引部的斜面的斜面,並且以使該斜面抵接於該導引部的斜面且下面面向該基底部的支持面的方式設置,因而可沿著該導引部的斜面移位。該偏壓手段設置於該基底部與該鉗口構件之間。該導引部的斜面及該鉗口構件的斜面中的一者具備導引溝,該導引溝位於該斜面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且沿著與寬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在與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狀是V字形。該導引部的斜面及該鉗口構件的斜面中的另一者具備突起部,該突起部具有對應該導引溝的形狀及配置。
上述的「V字形的導引溝」,該導引溝具有做為導引面的功能的內壁面並且是該內壁面以朝向溝的底側的部分(底部)彼此間隔靠近的方式形成的2個面的構造。然而並不限定於該2個面以直接相接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說不限定在與 導引溝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狀是V字形。該剖面形狀可以形成略V字形,導引溝的內壁面除了上述2個面外,還可以在底部具有連繫上述2個面的底面。而該底面的形狀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
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中,該固定鉗口機構具備該工件推壓構造,該固定鉗口機構的該工件推壓構造具有收容空間,該收容空間由形成於位在該基底部及該鉗口構件中的至少一者面向該偏壓手段的位置的凹部組成,用以收容該偏壓手段。該凹部的形成使得在該偏壓手段的偏壓力方向上的該收容空間的尺寸成為該偏壓手段在受到對應於把持對象之工件的把持力施加於工件的狀態下所產生的相當於該鉗口構件朝向該載置面的推壓力的力時的該偏壓手段的尺寸以上。
該固定鉗口機構具有該工件推壓構造的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中,該移動鉗口機構具有該工件推壓構造,該固定鉗口機構的該導引部的斜面與該移動鉗口機構的該導引部的斜面的形成,使得相對於該載置面所形成的銳角側的角度,在該固定鉗口機構的該導引部的斜面的那一側比較大。
該固定鉗口機構具有該工件推壓構造的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中,該固定鉗口機構具備偏壓力調節機構,用以調節該偏壓手段的偏壓力。
該固定鉗口機構及該移動鉗口機構都具有該工件推壓構造的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中,該工件把持裝置包括移動鉗口裝置,包括該移動鉗口機構;以及固定鉗口裝置,與該移動鉗口裝置分別獨立設置,且包括該固定鉗口機構。該移動 鉗口裝置及該固定鉗口裝置具備將各基底部相對於該載置面固定的固定手段。
該工件推壓構造中,將導引鉗口構件相對導引部移位的導引構件,做成導引部的斜面及鉗口構件的斜面中的一者具備延伸於與該寬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導引溝,另一者具備對應該導引溝的形狀及配置的突起部這樣的導引構造,因此藉由導引溝與突起部互相接觸的構造,能夠導引鉗口構件沿著導引溝及突起部的延伸方向朝向載置面側移位。
特別是,將形成該導引構造的導引溝及突起部做成在與該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上的剖面形狀是V字形的構造,比起用來導引鉗口構件移位的、導引面平行於把持方向延伸的專利文獻1的導引構造,也就是比起鉗口構件(塊體())相對於導引部(塊體())的導引構造需要間隙(游隙)的構造,本發明即使不在導引溝及突起部之間設置間隙,也能夠使鉗口構件相對於導引部滑動移位。
藉此,即使把持工件時有偏移載重施加於工件,使得偏移載重施加於抵接於工件的狀態下的鉗口構件,鉗口構件不會相對於導引部傾斜於平行把持方向的軸線的周圍,因此能夠使鉗口構件不像專利文獻1一樣受到伴隨傾斜而產生的寬度方向的推壓力的作用,故比起專利文獻1的構造,能夠減輕把持工件時鉗口構件朝向載置面側移位的阻抗,能夠使鉗口構件對工件施加的朝向載置面側的推壓力穩定。因此,比起引用文獻1的構造,把持工件時不容易發生工件浮起,且能夠提高 把持工件後的加工剛性,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
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中,使固定鉗口機構具有工件推壓構造,該固定鉗口機構具有收容位於基底部及鉗口構件之間的偏壓手段的收容空間,且將該收容空間做成,該偏壓手段的偏壓方向上的尺寸成為該偏壓手段在受到因應工件的所期望的把持力施加於工件的狀態下所產生的相當於該鉗口構件朝向該載置面的推壓力的力時的該偏壓手段的尺寸以上,藉此,該所期望的把持力的作用使得朝向載置面側移位的鉗口構件的下面抵接於基底部的支持面。
藉此,固定鉗口機構中,能夠使在把持工件的狀態下的鉗口構件相對於載置面的位置(把持工件後的鉗口構件的位置),成為在把持方向上相對於基底部總是一定的位置,因此能夠將把持工件後的固定鉗口機構的鉗口構件上的與工件的接觸面(鉗口構件的把持面)以及工件上的與鉗口構件的接觸面,做為加工基準來利用。
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中,除了固定鉗口機構外,使移動鉗口機構也具有工件推壓構造,再使固定鉗口機構上的導引部的斜面與移動鉗口機構上的導引部的向下斜面相對於載置面形成的銳角側的角度,在固定鉗口機構上的導引部的斜面的那一側比較大,藉此能夠使藉由作用於與工件之間的相同的把持力所產生的將鉗口構件朝向載置面側下壓的力,在固定鉗口機構側比在移動鉗口機構側小。結果,透過推壓手段施加把持力後,能夠盡可能減慢固定鉗口機構上的鉗口構件的下面抵接於基底部的支持面的時間點。藉此,在固定鉗口機構 中,可使鉗口構件與工件之間產生相當的摩擦力,使推壓力對工件的作用更加地確實。
固定鉗口機構具有工件推壓構造的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中,固定鉗口機構具備用以調節該偏壓手段的偏壓力的偏壓力調節機構,藉此能夠調節偏壓手段的偏壓力,使得能夠將鉗口構件往載置面側移位所需要的把持力(將鉗口構件下壓的力)的大小設定於所期望的大小。藉此能夠在到達因應工件材質的所期望的把持力的時間點時,將鉗口構件往載置面側移位,又能夠在到達因應工件材質的所期望的把持力的時間點時,使鉗口構件移位至鉗口構件的下面抵接於基底部的支持面的狀態。
1‧‧‧工件把持裝置
2‧‧‧工件
3‧‧‧載置面
5‧‧‧工作機械的桌面
6‧‧‧T形溝
7‧‧‧固定手段(T形溝螺帽)
8‧‧‧固定手段(固定螺絲)
9‧‧‧推壓手段(夾緊螺絲)
20‧‧‧移動鉗口機構(移動鉗口裝置)
21‧‧‧把持面(移動側把持面)
22‧‧‧工件推壓構造
23‧‧‧基底部(移動側基底部)
24‧‧‧支持面
25‧‧‧導引部(移動側導引構件)
26‧‧‧斜面
27‧‧‧鉗口構件(移動側鉗口構件)
28‧‧‧斜面
29‧‧‧下面
30‧‧‧O環
31‧‧‧導引溝
32‧‧‧突起部
33‧‧‧移動側本體框架
34‧‧‧固定部
35‧‧‧貫通孔
36‧‧‧套管
37‧‧‧安裝螺絲
38‧‧‧受壓面
39‧‧‧蓋
40‧‧‧楔形面
41‧‧‧貫通孔
42‧‧‧埋頭孔
43‧‧‧貫通孔
44‧‧‧T形溝螺帽
46‧‧‧埋頭孔
47‧‧‧承載構件
48‧‧‧承載面
49‧‧‧回歸用彈簧
50‧‧‧回歸用彈簧的安裝孔
51‧‧‧挖空加工部
60‧‧‧固定鉗口機構(固定鉗口裝置)
61‧‧‧把持面(固定側把持面)
62‧‧‧工件推壓構造
63‧‧‧基底部(固定側基底部)
64‧‧‧支持面
65‧‧‧導引部(固定側導引構件)
66‧‧‧斜面
67‧‧‧鉗口構件(固定側鉗口構件)
68‧‧‧斜面
69‧‧‧下面
70‧‧‧定位珠
71‧‧‧導引溝
72‧‧‧突起部
73‧‧‧固定側本體框架
74‧‧‧固定部
75‧‧‧貫通孔
76‧‧‧套管
77‧‧‧安裝螺絲
78‧‧‧安裝面
79‧‧‧蓋
80‧‧‧固定面
81‧‧‧母螺絲孔
82‧‧‧貫通孔
83‧‧‧安裝螺絲
84‧‧‧卡合螺絲
85‧‧‧母螺絲孔
86‧‧‧止付螺絲
87‧‧‧公螺紋構件
88‧‧‧鋼球
89‧‧‧彈簧構件(壓縮彈簧)
90‧‧‧長孔
91‧‧‧承載構件
92‧‧‧承載面
93‧‧‧收容孔
94‧‧‧收容空間
100‧‧‧框架
101‧‧‧固定塊
102‧‧‧固定塊
103‧‧‧推壓螺絲
104‧‧‧鉗口
105‧‧‧框架
106‧‧‧凹部
107‧‧‧貫通孔
108‧‧‧調整螺絲
109‧‧‧母螺紋部
110‧‧‧公螺紋部
111‧‧‧壓縮彈簧
112‧‧‧制動器
113‧‧‧輸出軸
114‧‧‧貫通孔
115‧‧‧推壓螺絲
116‧‧‧母螺紋部
117‧‧‧限制構件
118‧‧‧母螺紋部
119‧‧‧T形溝螺帽
120‧‧‧固定螺絲
121‧‧‧突出面
121a‧‧‧面
121b‧‧‧面
121c‧‧‧平面
122‧‧‧內壁面
122a‧‧‧面
122b‧‧‧面
122c‧‧‧底面
131‧‧‧突出面
132‧‧‧內壁面
第1圖係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立體圖。
第2圖係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側視圖。然而,圖中省略蓋39、79。
第3圖係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平面圖。
第4圖係第3圖的A-A線剖面圖。
第5圖係第4圖的C-C線剖面圖。
第6圖係第3圖的B-B線剖面圖。
第7圖係第6圖的D-D線剖面圖。
第8圖係固定鉗口裝置60的工件推壓構造62的一部分剖面側視圖,(a)是把持力沒有作用於工件2的狀態,(b)是把持力作用於工件2的狀態。
第9圖係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其他實施例的側視圖。
第10圖係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其他實施例的剖面側視圖。
第11圖係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其他實施例的概略圖。
第12圖係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其他實施例的側視圖。
第13圖係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其他實施例的側視圖。
第14圖係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其他實施例的放大側視圖。
第15圖係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其他實施例的放大側視圖。
第16圖係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其他實施例的放大剖面側視圖。
第17圖係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其他實施例的側視圖。
第18圖係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其他實施例的放大平面圖。
以下,根據第1~8圖說明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的一實施型態。如第1圖所示,本實施型態的工件把持裝置1由含有移動鉗口機構的移動鉗口裝置20、及含有固定鉗口機構的固定鉗口裝置60組成,他們分別彼此獨立地安裝於工作機械的 桌面5上。工作機械的桌面5的上面形成了用以載置工件2的水平的載置面3。桌面5具有T形溝6,其開口於載置面3並且在垂直於其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狀為倒立的T字形。
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藉由做為固定手段的固定螺絲8以及插入T形溝6的T形溝螺帽7,以在T形溝6的延伸方向上分離的狀態下固定於桌面5的載置面3上。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在T形溝6的延伸方向上分離,並以兩者之間可夾住工件2的姿態設置於桌面5的載置面3上。因此,工件把持裝置1的把持工件的方向是T形溝6的延伸方向。
以下的說明中,T形溝的延伸方向稱為「把持方向」,把持方向中的工件側稱為「把持側」。垂直於把持方向且平行於載置面3的方向稱為「寬度方向」。垂直於載置面的方向稱為「上下方向」。
本說明書中,說到「移動鉗口機構」的時候,是指包含可將工件往把持側移動而設置的鉗口構件、以及將鉗口構件往把持側推壓的推壓手段的「機構」。且說到「移動鉗口裝置」的時候,是指包含移動鉗口機構及固定手段(固定螺絲8及T形溝螺帽7)的構造。同樣地,說到「固定鉗口機構」的時候,是指包含鉗口構件且與前述移動鉗口機構對向配置,與前述移動鉗口機構共同動作來把持工件的「機構」。且說到「固定鉗口裝置」的時候,是指包含固定鉗口機構及固定手段(固定螺絲8及T形溝螺帽7)的構造。
參照第1~5圖說明移動鉗口裝置20。移動鉗口裝置20主要的架構包括:移動側本體框架33,載置於載置面3上; 移動側導引構件25,具有斜面26且同時做為導引部,以可相對移動側本體框架33上下方向移位的方式被支持;螺絲機構,做為將移動側導引構件25朝向載置面3推壓的推壓手段,由夾緊螺絲9及T形溝螺帽44組成;移動側鉗口構件27,具有與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斜面26面接觸的斜面28且同時可朝向把持方向移位;環30,做為加壓手段,設置於移動側本體框架33的移動側基底部23與移動側鉗口構件27之間且同時朝向離開移動側基底部23的方向對移動側鉗口構件27施壓;T形溝螺帽7以及與T形溝螺帽7鎖合的固定螺絲8,做為將移動側本體框架33固定於載置面3的固定手段。
如第4圖所示,移動側本體框架33具有幾乎是長方體狀塊體的固定部34,以及與固定部34一體成形且從固定部34往把持側突出的移動側基底部23。
固定部34的下面形成平面且具有固定用的2個貫通孔35、35,貫通於垂直下面的方向。這2個貫通孔35、35相對於固定部,在垂直於長度方向的寬度方向上位於相同位置處,以排列於長度方向上的型態形成。面向固定部34的把持側的端面,也就是受壓面38形成於垂直該長度方向的平面上。
移動側基底部23的下面與固定部34的下面一致,以從固定部34的受壓面38側的端部突出的型態形成。移動側基底部23的上面形成了與下面平行的平面,在上下方向上以固定部34的1/4左右的高度形成。關於垂直於該長度方向的寬度方向,移動側基底部23與固定部34的受壓面38側的寬度相同,以與固定部34的側面一致的型態形成。如前所述,移動側本體框 架33(固定部34及移動側基底部23)以下面抵接於載置面3的狀態設置於載置面3上。因此,在該狀態下,移動側基底部23的上面平行於載置面3,其上面形成支持面24。
移動側本體框架33,藉由將由固定用的貫通孔35、35的上方插入的固定螺絲8與配置於工作機械的桌面5的T形溝內的T形溝螺帽7鎖合,而以載置於載置面3的狀態下固定於桌面5。因此,在此固定狀態下,移動側本體框架33處於其長度方向與T形溝6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狀態。在圖式的例子中,T形溝螺帽7做為2根固定螺絲的共通螺帽而設置。以這種方式,移動側本體框架33藉由2根固定螺絲8及T形溝螺帽7而固定於工作機械的桌面5,該固定螺絲8及T形溝螺帽7成為固定手段。
做為導引部的移動側導引構件25為塊狀的構件,具有與移動側本體框架33(移動側基底部23)相同的寬度方向的尺寸。如第2及4圖所示,移動側導引構件25在垂直於寬度方向的方向上(以下稱為「厚度方向」)形成上面的尺寸比下面的尺寸大的楔形,在厚度方向上的一個面,從寬度方向來看,會成為相對於另一個面朝向下傾斜的斜面26。也就是說,移動側導引構件25具有向下斜面。圖式的例子中,設定上面及下面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使上述的一個面相對於另一個面的角度為30°。
移動側導引構件25,在移動側本體框架33的移動側基底部23的上方,以將前述的另一個面的楔形面40抵接於移動側本體框架33的固定部34的受壓面38的狀態下配置。
如第1、3圖所示,移動側導引構件25在斜26的寬 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在垂直於寬度方向的方向上沿著斜面26延伸的突起部32。此突起部32在垂直於其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狀是V字形,也就是說,剖面形狀為以斜面26為底邊的等腰三角形。因此,此突起部32的沿著斜面26延伸於延伸方向的突出面131。成為了相對於斜面26傾斜且同時與該把持方向相交的面。
如第2、4圖所示,移動側鉗口構件27為塊狀的構件,具有與移動側導引構件25相同的寬度方向的尺寸。移動側鉗口構件27與該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構造相反地,在該厚度方向上的一個面,從寬度方向來看,會形成相對於另一個面朝向上傾斜的斜面28。也就是說,移動側鉗口構件27具有向上斜面。
在圖式的例子中,設定上面及下面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使上述的一個面(斜面28)相對於另一個面的角度與移動側導引構件35一樣的角度(30°)。關於下面,從寬度方向來看,形成與該另一個面垂直的平面。而移動側鉗口構件27,配置於移動側本體框架33的移動側基底部23的上方,且在該斜面28與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斜面26抵接的狀態下對移動側導引構件25安裝。也就是說,移動側鉗口構件27,以其下面29面相向移動側基底部23的支持面24且做為朝上斜面的該斜面28抵接於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斜面26的狀態下,對移動側導引構件25安裝。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工件2側的端面形成與工件2抵接的移動側把持面21。
如第1、3圖所示,移動側鉗口構件27為了對應前述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突起部32,在斜面28的寬度方向的中央 部具有垂直於寬度方向延伸的導引溝31。此導引溝31在垂直於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剖面的形狀形成於對應於移動側導引部25的前述突起部72的形狀的V字形。
更詳細地說,如第3圖所示,導引溝31,在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斜面28與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斜面26抵接的狀態下,其延伸於上述延伸方向的內壁面132會形成與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突起部32的突出面131抵接的狀態。更具體來說,導引溝31的垂直於其延伸方向的剖面的形狀形成與突起部32的垂直延伸方向的剖面形狀具有相同大小的頂角及高度的等腰三角形。藉由這種構造,移動側鉗口構件27使其斜面28抵接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斜面26而安裝於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狀態下,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突起部32與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導引溝31之間,與前述把持方向相交地形成的前述突出面131及內壁面132成為抵接的狀態,這些面成為導引面而整體構成了一種導引構造,用來導引移動側鉗口構件27相對於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移位。根據這種導引構造,發揮導引面功能的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突出部32的突出面131以及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導引溝31的內壁面132之間沒有間隙地抵接的狀態下,可導引移動側鉗口構件27相對於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移位。
如第4圖所示,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下面29形成有埋頭孔46。以收容於埋頭孔46的型態,在移動側鉗口構件27與移動側本體框架33的移動側基底部23之間(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下面29與基底部的支持面24之間)設置有O環30。埋頭孔46的深度尺寸會形成比O環30的厚度尺寸小。因此,O環30會形 成在收容於埋頭孔46的狀態下從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下面29突出的狀態。藉此,移動側鉗口構件27形成在移動側基底部23的支持面24上透過O環30被支持的狀態。本實施型態中,如第3、5圖所示,O環30在寬度方向上彼此分離地設置3個。因此,埋頭孔46也以在寬度方向上彼此分離地排列的型態設置了3個。
如第2圖所示,本實施型態中,移動側導引構件25與移動側鉗口構件27透過回歸用彈簧49連結。回歸用彈簧49是彎折鋼線而形成的拉伸彈簧。在移動側導引構件25及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兩側面上,關於移動側本體筐體33的長度方向(把持方向),回歸用彈簧49在跨過移動側導引構件25及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狀態下,以其前端分別插入形成於移動側導引構件25及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側面的安裝孔50的方式固定。
各回歸用彈簧49將其拉伸方向朝向沿著移動側本體框架33的長度方向(把持方向)的狀態,以包含其一端側的一部分從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斜面26突出的狀態下固定於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側面。各回歸用彈簧49的從該移動側導引構件25突出的部分會固定於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側面。
此回歸用彈簧49藉由拉伸方向的彈力來維持移動側鉗口構件27與移動側導引構件25之間的抵接狀態,能夠防止移動側鉗口構件27從移動側基底部23脫離,同時藉由其彈性變形,能夠使移動側鉗口構件27相對於移動側導引構件25移位。
本實施型態中,移動側導引構件25及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兩側面形成有用以收容回歸用彈簧49的挖空加工部 51,回歸用彈簧49收容於挖空加工部51,該挖空加工部51被蓋39所覆蓋。
接著,說明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支持構造及螺絲構造。如第4圖所示,移動側導引構件25具有貫通於上下方向的貫通孔41。此貫通孔41在寬度方向上開口於的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中央。在移動側導引構件25相對於移動側本體框架33的前述配置位置,移動側基底部23上也在面向該貫通孔41的位置處形成貫通上下方向的貫通孔43。以該配置使貫通孔41的位置與移動側基底部23的貫通孔43一致的狀態下,從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上面側對上述貫通孔41、43插入夾緊螺絲9,藉此限制移動側導引構件25相對於移動側基底部23在水平方向(把持方向及寬度方向)的移位,且移動側導引構件25被支持於在上下方向可移位的狀態。
夾緊螺絲9所具有在螺絲的頭部卡緊形成於貫通孔41的上面開口部的埋頭孔42的底部的狀態下,能貫穿移動側基底部23並從移動側基底部23突出的長度尺寸,在該突出側的端部會與配置於桌面5的T形溝6內的T形溝螺帽44鎖合。移動側導引構件25如前述被夾緊螺絲9支持的狀態下,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楔形面40與移動側本體框架33的受壓面38成為抵接的狀態,移動側導引構件25成為限制夾緊螺絲9繞軸旋轉的狀態。透過這些構造,移動側導引構件25相對於移動側本體框架33僅能在上下方向移位。
有關於上下方向的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位置,是被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O環30所支持。詳細地說,移動側導引 構件25本身相對於移動側基底部23(夾緊螺絲9)可在上下方向移位,利用本身重量而朝向移動側基底部23側移位。當移動側導引構件25朝移動側基底部23側移位時,以斜面28抵接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移動側鉗口構件27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移動側本體框架33的長度方向),朝向遠離移動側本體框架33的固定部34的方向移位。
然而,如前所述,移動側導引構件25及移動側鉗口構件27以回歸用彈簧49連結,且回歸用彈簧49的彈力會將移動側鉗口構件27拉向水平方向被限制的移動側導引構件25。然後,此回歸用彈簧49利用其彈力,以比移動側導引構件25本身重量作用於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力更大的拉伸力來連結移動側導引構件25及移動側鉗口構件27。
因此,即使移動側導引構件25本身重量的作用,回歸用彈簧49的彈力使移動側鉗口構件27如前述地不朝向離開固定部34的方向移位,因此在朝向下方的力不作用於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狀態下,形成移動側導引構件25在上下方向的位置被移動側鉗口構件27所支持的狀態。如前所述,移動側鉗口構件27透過O環30被支持於移動側基底部23的支持面24上,因此移動側導引構件25在上下方向上,透過O環30、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回歸用彈簧49被支持。
如前所述,移動側鉗口構件27透過O環30而支持於移動側基底部23的支持面24上,且移動側鉗口構件27與移動側導引構件25透過回歸用彈簧49連結。換言之,O環30支持以回歸用彈簧49所連結的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移動側導引構件 25,因此O環30支持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移動側導引構件25本身的重量,因此彈性變形,因應彈性變形的偏壓力作用於移動側鉗口構件27上。如此一來,對於移動側鉗口裝置20來說,O環30相當於一種偏壓手段。即使前述的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移動側導引構件25本身的重量作用,O環30也能夠使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下面29與移動側基底部23的支持面24分離。
本實施型態中,前述的夾緊螺絲9及T形溝螺帽44組成的螺絲機構對於移動側導引構件25施加朝向載置面3側的推壓力。
詳細來說,如前述地,在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支持構造中,夾緊螺絲9從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上方插通,以不同於T形溝螺帽7(固定手段)的另外配置於T形溝6內的T形溝螺帽44對夾緊螺絲9鎖合。T形溝螺帽44具有對應於T形溝6的倒立的T字形剖面形狀,在T形溝6內以不能旋轉的狀態配置。T形溝螺帽44在T形溝6內往寬度方向的兩側突出的部分的高度尺寸會設定比T形溝6的對應部分的高度尺寸低。因此,T形溝螺帽44鎖合於夾緊螺帽9,藉由變化該鎖合狀態,可在T形溝6內移位於上下方向。
在此,將夾緊螺絲9朝向旋緊方向旋轉來改變對T形溝螺帽44的鎖合狀態,藉此能夠使T形溝螺帽44朝上方移位,T形溝螺帽44與T形溝6的上側內壁面抵接,形成T形溝螺帽44的上下位置是與T形溝6卡合的狀態。然後,從此T形溝螺帽44的上下位置是與T形溝6卡合的狀態下,繼續將夾緊螺絲9朝向旋緊方向旋轉,這次夾緊螺絲9的頭部會朝向下方移位,藉 此,夾緊螺絲9的頭部對移動側導引構件25施加夾緊螺絲9的軸線方向上朝向載置面3側的力,使移動側導引構件25朝向移動側基底部23側移位。隨著移動側導引構件25朝向移動側基底部23側移位,抵接於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斜面26的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受到來自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力而朝向把持側(朝工件2推壓的方向)移位。因此,夾緊螺絲9及T形溝螺帽44在支持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同時,可透過移動側導引構件25將移動側鉗口構件27往把持側推壓,因而發揮出推壓手段的功效。
以上說明的移動鉗口裝置20包含:移動側基底部23,具有平行於載置面3的支持面24;移動側導引構件25,做為具有朝向把持側的斜面26的導引部;移動側鉗口構件27,具有面向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斜面26的斜面28;以及O環30,設置於移動側基底部23與移動側鉗口構件27之間,做為將移動側鉗口構件27朝向與載置面3分離的方向加壓的加壓手段。這些構件的組合形成了具有工件推壓構造22的結構。本實施型態中,這種具有工件推壓構造22的移動鉗口機構20、以及用以將此移動鉗口機構20固定於工作機械的桌面5的移動側本體框架33的固定部34構成了移動鉗口裝置20。
接著,參照第1~3、6、7圖說明固定鉗口裝置60。固定鉗口裝置60主要的構造包括:固定側本體框架73,載置於載置面3上;固定側導引構件65,具有斜面66且同時做為固定支持於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導引部;固定側鉗口構件67,具有與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斜面66面接觸的斜面68且同時可朝向上下方向移位;定位珠70,設置於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固定側 基底部63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之間,且同時將固定側鉗口構件67朝離開固定側基底部63的方向施壓;T形溝螺帽7以及固定螺絲8,做為將固定側本體框架73固定於載置面3的固定手段。
如第6圖所示,固定側本體框架73具有幾乎是長方體狀塊體的固定部74,以及與固定部74一體成形且從固定部34往工件2側突出的固定側基底部63。
固定部74下面形成平面且具有固定用的2個貫通孔75、75,貫通於垂直下面的方向。這2個貫通孔75、75相對於固定部74,在垂直於長度方向的寬度方向上位於相同位置處,以排列於長度方向上的型態形成。面向固定部74的把持側的端面,也就是安裝面78形成有2個用以固定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母螺絲孔81,兩者在上下方向上位於相同位置,以排列於寬度方向上的型態形成。
固定側基底部63的下面與固定部74的下面一致,以從固定部74的安裝面78側的端部突出的型態形成。固定側基底部63的上面形成了與下面平行的平面,在上下方向上以固定部74的1/4左右的高度形成。關於垂直於該長度方向的寬度方向,固定側基底部63與固定部74的安裝面78側的寬度相同,以與固定部74的側面一致的型態形成。如前所述,固定側本體框架73(固定部74及固定側基底部63)以下面抵接於載置面3的狀態設置於載置面3上。因此,在該狀態下,固定側基底部63的上面平行於載置面3,其上面形成支持面64。
固定側本體框架73,藉由將由固定用的貫通孔75的上方插入的固定螺絲8與配置於工作機械的桌面5的T形溝6 內的T形溝螺帽7鎖合,而以載置於載置面3的狀態下固定於桌面5。因此,在此固定狀態下,固定側本體框架73處於其長度方向與T形溝6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狀態。在圖式的例子中,T形溝螺帽7做為2根固定螺絲的共通螺帽而設置。以這種方式,固定側本體框架73藉由2根固定螺絲8及T形溝螺帽7而固定於工作機械的桌面5,該固定螺絲8及T形溝螺帽7成為固定手段。
本實施型態中,做為導引部的固定側導引構件65為塊狀的構件,具有與固定側本體框架73(固定側基底部63)相同的寬度方向的尺寸。如第2及6圖所示,固定側導引構件65在厚度方向上形成上面的尺寸比下面的尺寸大的楔形,在厚度方向上的一個面,從寬度方向來看,會成為相對於另一個面朝向下傾斜的斜面66。也就是說,固定側導引構件65具有向下斜面。圖式的例子中,設定上面及下面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使上述的一個面相對於另一個面的角度為15°。
固定側導引構件65,在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固定側基底部63的上方,以將前述的另一個面的固定面80抵接於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固定部74的安裝面78的狀態下,對固定側本體框架73安裝。
如第6圖所示,固定側導引構件65形成有2個往把持方向貫通的貫通孔82。這2個貫通孔82、82,在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上面與固定側本體框架73(固定部74)的上面一致的狀態下,其中心與固定部74的母螺絲孔81、81一致。固定側導引構件65藉由將安裝螺絲83插入貫通孔82並與母螺絲孔81鎖合而固定於固定側本體框架73。貫通孔82開口於斜面66的部分 有進行埋頭孔加工處理,使得安裝螺絲83的頭部不會露出斜面66。固定側導引構件65更形成有母螺絲孔85,與用來卡合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卡合螺絲84鎖合。
如第1、3圖所示,固定側導引構件65在斜面66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在垂直於寬度方向的方向上沿著斜面66延伸的突起部72。此突起部72在垂直於其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狀是V字形,也就是說,剖面形狀為以斜面66為底邊的等腰三角形。因此,此突起部72的沿著斜面66延伸於延伸方向的突出面121。成為了相對於斜面66傾斜且同時與該把持方向相交的面。
如第2、6圖所示,固定側鉗口構件67為塊狀的構件,具有與固定側導引構件65相同的寬度方向的尺寸。該固定側鉗口構件67與該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構造相反地,在該厚度方向上的一個面,從寬度方向來看,會形成相對於另一個面朝向上傾斜的斜面68。也就是說,固定側鉗口構件67具有向上斜面。
只不過會設定上面及下面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使上述的一個面(斜面68)相對於另一個面的角度與固定側導引構件65一樣的角度(15°)。關於下面,從寬度方向來看,形成與該另一個面垂直的平面。而固定側鉗口構件67,配置於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固定側基底部63的上方,且在該斜面68與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斜面66抵接的狀態下對固定側導引構件65安裝。也就是說,固定側鉗口構件67,以其下面69面向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且做為朝上斜面的該斜面68抵接於固定側 導引構件65的斜面66的狀態下,對固定側導引構件65安裝。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把持側的端面形成與工件2抵接的固定側把持面61。
如第6、7圖所示,固定鉗口構件67在寬度方向的中央具有長孔90,貫通厚度方向且內徑尺寸在上下方向較長。將從把持側插入長孔90的卡合螺絲84鎖合於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母螺絲孔85,且卡合螺絲84在把持方向上的位置被鎖合於母螺絲孔85的止付螺絲86所限制,藉此此固定側鉗口構件67在長孔90的延伸範圍內以可移位於上下方向的方式安裝於固定側導引構件65。
本實施型態中,設定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長孔90及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母螺絲的位置及尺寸,使得從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抵接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的狀態下,可相對於載置面3朝向上方移位0.05mm。具體來說,長孔90在延伸方向的尺寸比寬度方向的尺寸大0.05mm以上。長孔90及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母螺絲的位置及尺寸的設定,使得在長孔90內的下緣抵接卡合螺絲84的狀態下,可轉換為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從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分離0.05mm的狀態。
固定側把持面61設置有用以收容卡合螺絲84的頭部的埋頭孔。此埋頭孔在厚度方向上的深度尺寸會設定得比卡合螺絲84的頭部大。埋頭孔的直徑尺寸會設定在固定側鉗口構件67移位於上下方向時不會與卡合螺絲84的頭部發生干涉的大小。因此,卡合螺絲84的頭部收容於該埋頭孔且不會從固定 側把持面61往把持側突出,並且會形成不妨礙固定側鉗口構件67在上下方向移位的安裝狀態。藉此,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固定側把持面61可在卡合螺絲84不與工件2干涉的狀態下抵工件2。
如第1、3圖所示,固定側鉗口構件67為了對應前述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突起部72,在斜面68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垂直於寬度方向延伸的導引溝71。此導引溝71在垂直於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剖面的形狀形成於對應於固定側導引部65的前述突起部72的形狀的V字形。
更詳細地說,導引溝71,在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斜面68與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斜面66抵接的狀態下,其延伸於上述延伸方向的內壁面122會形成與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突起部72的突出面121抵接的狀態。更具體來說,導引溝71的垂直於其延伸方向的剖面的形狀形成與突起部72的垂直延伸方向的剖面形狀具有相同大小的頂角及高度的等腰三角形。藉由這種構造,固定側鉗口構件67使其斜面68抵接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斜面66而安裝於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狀態下,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突起部72與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導引溝71之間,與前述把持方向相交地形成的前述突出面121及內壁面122成為抵接的狀態,這些面成為導引面而整體構成了一種導引構造,用來導引固定側鉗口構件67相對於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移位。根據這種導引構造,發揮導引面功能的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突起部72的突出面121以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導引溝71的內壁面122之間沒有間隙地抵接的狀態下,可導引固定側鉗口構件67 相對於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移位。
如第6、7、8圖所示,固定側基底部63安裝有定位珠70,將固定側鉗口構件67朝向與固定側基底部63分離的方向偏壓。此定位珠70雖設置於固定側基底部63與固定側鉗口構件67之間,但本實施型態中固定側基底部63形成有貫通孔,貫通與下面垂直的方向,定位珠70收容於該貫通孔內。此貫通孔的內周面形成母螺紋。本實施型態中,定位珠70在寬度方向上分離地設置了2個。因此,前述貫通孔也在寬度方向上分離地設置了2個。
如第8圖所示,定位珠70由公螺紋構件87、鋼球88、壓縮彈簧89組成。公螺紋構件87的外周面形成有公螺紋且具有開口於一側的端面的收容孔93。鋼球88以可移動於軸方向的方式嵌入公螺紋構件87的收容孔93。壓縮彈簧89設置於鋼球88與收容孔93的底面之間,做為施壓於鋼球88的彈簧構件。定位珠70,在公螺紋構件87的上述一側的端面朝向上方(支持面64側)的狀態下,使外周面的公螺紋與形成於固定側基底部63的上述貫通孔的內周面的母螺紋鎖合,藉此安裝於固定側基底部63。定位珠70的底部(公螺紋構件87的另一側的端面)形成有六角孔。因此,定位珠70藉由六腳板手的旋轉操作,可在上述貫通孔內調整相對於固定側基底部63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定位珠70的鋼球88從下方抵接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透過鋼球88將壓縮彈簧89的偏壓力(彈力)施加於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將固定側鉗口構件67朝向上方(與載置面3分離的方向、載置面3的相反側)偏壓。因此,本 實施型態中,此定位珠70的壓縮彈簧89及鋼球88相當於偏壓手段。此偏壓手段中的壓縮彈簧89,在重力以外的外力不施加於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狀態下,具有能夠使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離開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的偏壓力。
定位珠70如前述。公螺紋構件87相對於固定側基底部63的上下位置可調整,藉由此調整,能夠變更收容孔93的底面與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之間的距離,調節壓縮彈簧89的偏壓力。因此,定位珠70的公螺紋構件87及固定側基底部63的母螺紋相當於偏壓力的調節機構。
如上所述,本實施型態的固定鉗口裝置60包括:固定側基底部63,具有平行於載置面3的支持面64;固定側導引構件65,做為具有向下斜面(斜面66)的導引部;固定側鉗口構件67,具有面向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向下斜面(斜面66)的向上斜面(斜面68);定位珠70的鋼球88及壓縮彈簧89,設置於固定側基底部63,最為將固定側鉗口構件67朝載置面3的相反側(離開載置面3的方向)偏壓的偏壓構件。這些構件的組合形成了具有工件推壓構造62的結構。本實施型態中,這種具有工件推壓構造62的固定鉗口機構60、以及用以將此固定鉗口機構60固定於工作機械的桌面5的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固定部74構成了固定鉗口裝置60。
本實施型態中,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具備:承載構件47、91,用以載置工件2;套管36、76,用以決定移動側本體框架33、固定側本體框架73相對於T形溝6 的位置;以及蓋39、79,用以防止切屑侵入移動側鉗口構件27與移動側基底部23之間以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與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之間。這些構造在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是相同的,因此以下以固定鉗口裝置60來說明。關於移動鉗口裝置,只要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固定側本體框架73、固定側鉗口構件67、固定側基底部63、支持面64、承載構件91(承載面92)、套管76、蓋79,分別替換成移動側本體框架33、移動側鉗口構件27、移動側基底部23、支持面24、承載構件47(承載面48)、套管36、蓋39來閱讀即可。
如第6圖所示,承載構件91是朝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安裝部以及支持工件2的支持部一體形成的構件。安裝部具有與固定側基底部63相同的寬度方向的尺寸,構成塊狀。安裝部下面形成平面,高度尺寸比固定側基底部63稍低。安裝部平行於寬度方向延伸的兩側面形成與下面垂直的平面。
支持部是具有與安裝部相同寬度方向的尺寸的板狀部分,以從安裝部的上面突出的型態形成。此支持部的板厚方向的尺寸比安裝部的該兩側面間的尺寸小。圖式的例子中,支持部是以其板厚方向的一個面與安裝部的兩側面中的一個一致的型態下,從安裝部的上面向上方延伸。支持部的上面形成與安裝部的下面平行的平面,此上面成為承載工件2的承載面92。支持部的承載構件91的高度尺寸具有比固定側基底部63的高度尺寸大的上下方向尺寸。附帶一提,在圖式中,承載構件的高度尺寸是固定側基底部63的高度尺寸的約2倍。
以上構造的承載構件91在其安裝部安裝置固定側 基底部63。更詳細地說,承載構件91,使安裝部的下面與固定側基底部63的下面一致且將安裝部的前述兩側面中的相反於支持部側的面抵接於固定側基底部63的把持側的端面的狀態下,藉由從上述一個側面側對安裝部插入安裝螺絲,固定於固定側基底部63。
在第6圖中,固定側基底部63的把持側的端面以排列設置於寬度方向的型態形成2個把持方向的母螺絲孔。承載構件91在前述安裝位置形成貫通於把持方向的貫通孔,貫通孔的中心與固定側基底部63的把持側的端面的2個母螺絲孔一致,藉由將安裝螺絲從把持側插入此貫通孔並與固定側基底部63的母螺絲孔鎖合,承載構件91固定於固定側本體框架63。上述貫通孔開口於把持側的部分有進行埋頭孔加工處理,使得安裝螺絲的頭部不會露出把持側。
本實施型態中,固定鉗口構件60具備這種承載構件91,並由其支持部的承載面92來載置工件2,藉此即使工件2的高度尺寸比載置面3至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的高度低,也能夠將工件2配置於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之上,以固定側鉗口構件67來把持工件2。
套管76為中空圓筒狀的構件,具有因應工作機械的桌面5的T形溝6在載置面3側的開口部的寬度尺寸的外徑。套管76藉由從下方插通套管76的中空部安裝螺絲77,固定於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下面的寬度方向中央。在圖式的例子中,此套管76以在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長度方向上排列的型態安裝了2個。此套管76藉由其外周面與工作機械的桌面5的T形溝6的開 口部的內側面抵接,來限制固定側本體框架73相對T形溝6的寬度方向的位置。只不過,此套管73在本發明的固定鉗口裝置60中並非絕對必要,故可省略。
蓋79為安裝於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寬度方向的兩側面的板構件。在把持方向上具有比固定側基底部63更長的長度尺寸,且具有比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固定部74稍低的高度尺寸。本實施型態中,上述固定部74的寬度方向的兩側面設置有挖空加工部78,蓋79在上述挖空加空部78安裝於固定側本體框架73。挖空加工部78從寬度方向看,設置於包含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固定側基底部63的把持側的領域。蓋79藉由安裝於此挖空加工部78,從寬度方向塞住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與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之間的間隙。
與固定側本體框架73相同寬度尺寸設置的前述各構件是指與在此挖空加工部78的固定本體框架73相同寬度尺寸設置。蓋79在安裝於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狀態下,配置於比固定側導引構件65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更位於寬度方向外側的位置,不會影響固定側鉗口構件67往載置面3側的移位。
參照第1、2圖,說明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作用。首先第1圖中,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分別讓彼此的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把持面21、61相向,並使兩把持面21、61的間隔配合把持對象的工件2的把持方向尺寸的狀態下,設置於工作機械的桌面5的載置面3上。在此狀態下,以載置於兩裝置的承載構件47、91上的型態來設置工件2。
固定鉗口裝置60藉由前述的固定螺絲8及T形溝螺帽7所組成的固定手段,而預先固定於載置面3上的既定位置。關於移動鉗口裝置20,在工件2設置的時間點下,前述固定手段還未形成完全固定狀態,可調整在桌面5的T形溝6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工件2設置後,將工件2的把持方向上的一側的面抵接於固定鉗口裝置60的把持面61,接著調整移動鉗口裝置20在把持方向上位置,使移動鉗口裝置20的把持面21抵接工件2的把持方向上的另一側的面,在該位置以固定手段(固定螺絲8及T形溝螺帽7)固定移動鉗口裝置20於載置面3。
在此狀態(以下稱為「初期狀態」)下,把持方向的力還未作用於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的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因此,在移動鉗口裝置20中,藉由O環30的彈力(朝向離開載置面3方向的偏壓力),移動側鉗口構件27形成下面29從移動側基底部23的支持面24往上方分離的狀態,形成了可沿著與其斜面28接觸的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斜面26朝向支持面24側(載置面3側)移位的狀態。在固定鉗口裝置60中,也藉由定位珠70的朝向離開載置面3方向的偏壓力,固定側鉗口構件67形成下面69從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往上方分離的狀態,形成了可沿著與其斜面68接觸的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斜面66朝向支持面64側(載置面3側)移位的狀態。
然後從此狀態開始,在移動鉗口裝置20中,如前述地藉由推壓手段(螺絲機構)對移動側導引構件25施加推壓力,使移動側構件25朝向移動側基底部25側移位,移動側鉗口 構件27會受到來自移動側導引構件25朝下把持側的推壓力,因此形成移動側鉗口構件27對工件2施加推壓力的狀態。又當移動側鉗口裝置20的移動側鉗口構件27對工件2施加推壓力時,該推壓力透過工件2被固定鉗口裝置60的固定側鉗口構件60所承受。結果,在固定鉗口側裝置60,固定側鉗口裝置67受到來自工件2的推壓力,而形成反作用力(推壓力)施加於工件2的狀態,因此,形成工件2受到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來自兩側的推壓力的狀態,也就是受到把持力的狀態。
本實施型態的工件把持裝置1,如前述,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中,各鉗口構件藉由其斜面與導引構件的斜面抵接。也就是說,以兩斜面做為抵接面使導引構件與鉗口構件抵接。
因此,移動鉗口裝置20中,藉由隨著移動側導引構件25朝向下方移位而帶來的施加於該抵接面的推壓力,為該推壓力的分力的朝向該把持側的推壓力,以及朝向移動側基底部23側的下壓力作用於移動側鉗口構件27。而固定鉗口裝置60中,如前述藉由隨著固定側鉗口構件67受到工件2的推壓力而帶來的施加於該抵接面的推壓力,為該推壓力的分力的朝向固定側基底部63側的下壓力作用於固定側鉗口構件67。藉此,工件2在如前述受到兩側的把持力的狀態下,藉由把持該工件2的兩鉗口構件受到朝向基底部側下壓的力,工件2被施加來自各鉗口裝置的上述推壓力。因此,工件把持時不容易發生工件浮起的情況,且能夠提高工件把持後的加工剛性,進而提高工件2的加工精度。
本實施型態的情況下,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兩者的鉗口機構都具有工件推壓構造22、62,因此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兩者都能對工件2施加上述推壓力,把持工件2時不容易發生工件2的浮起,且能夠提高把持工件2後的加工剛性。
本實施型態的工件把持裝置1,在工件推壓構造22、62中,具有導引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相對於移動側導引構件25及固定側導引構件65移位的導引構造(導引溝31、71及突起部32、72),因此能夠減輕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朝向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載置面3移位時受到的阻抗,能夠穩定地對工件2施加推壓力。
也就是說,本實施型態的工件把持裝置中,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兩者具有上述導引構造,該導引構造如前述是以突起部32、72(在垂直於導引構件(移動側導引構件25、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向下斜面(斜面26、66)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剖面為等腰三角形狀)及導引溝31、71(相對於鉗口構件(移動側鉗口構件27、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向上斜面(斜面28、68)以對應上述突起部的形狀及配置而形成)所構成,因此能夠形成導引鉗口構件的變位的導引面,也就是突起部的突出面121、131與導引溝的內壁面122、132沒有間隙地抵接的狀態。
根據這種架構,在具有工件推壓構造22、62的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中,即使對工件2施加的把持 方向的把持力形成偏移載重的情況,藉由該導引構件中如前述的各導引面的抵接,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不會傾斜於與把持方向平行的軸線周圍,因此能夠減輕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朝向載置面3移位時,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所受到的阻抗,能夠使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對工件2施加的朝向載置面3側的推壓力更穩定。
另外,做為前述導引構造的突起部32、72及導引溝31、71在移動側導引構件25、固定側導引構件65以及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僅形成1組。這個理由如下所述。
例如,設置複數(例如2個)該導引構造於固定側導引構件65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寬度方向上的情況下,當推壓力作用於固定側導引構件65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之間時,對於鄰接的2個導引溝之間的部分,突起部72與導引溝71抵接的狀態下施加推壓力於兩者之間的結果是會產生寬度方向的推壓力從兩側作用。在這情況下,推壓力會以由兩側向內夾入的型態施加於上述的導引溝之間的部分,因此該推壓力的作用造成抵接的各導引面(突出面131、內壁面132)之間產生極大的摩擦力,此摩擦力會成為妨礙固定側鉗口構件67相對於固定側導引構件65朝向載置面側平滑地移位的阻抗。而此阻抗作用於導引面之間的結果是固定側鉗口構件67對工件2施加的朝向載置面3側的推壓力變得不穩定。
對此,本實施型態中,將前述導引構造僅設置1個 於鉗口構件及導引構件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對如前述的鉗口構件往載置面3側平滑地移位產生阻抗的推壓力就不會作用於導引面之間,能夠使鉗口構件對工件2施加的朝向載置面3側的推壓力穩定。
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受到如前述的往載置面3側的下壓力,而抵抗各自的對應設置的偏壓手段(O環30、定位珠70)的偏壓力,朝向下方移位。只不過,固定鉗口裝置60中,其偏壓手段的偏壓力會藉由前述的偏壓力調節裝置來調節,用以配合因應把持對象(工件2)的材質等的把持力(以下也稱為「設定把持力」)。以下詳細說明。
若參照第8圖說明,固定鉗口裝置60中,偏壓手段(定位珠70)的偏壓力可被偏壓力調節機構所調節。而被定位珠70向上方偏壓的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在外力沒有作用於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狀態下,會僅依定位珠70的偏壓力而定。因此,藉由調節定位珠70的偏壓力,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與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之間的距離會因應該偏壓力的大小而變化。
本實施型態的偏壓力調節裝置中,該偏壓力的調節是藉由調節定位珠70的公螺絲構件87相對於固定側基底部63的母螺絲孔的位置(螺紋旋入量),變更前述初期狀態(參照第8(a)圖,重力以外的外力沒有施加於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狀態)的壓縮彈簧89的壓縮量來達成的。也就是說,要增加偏壓力的情況下,就進行將公螺紋構件87往上方移位以增大壓縮彈簧89的壓縮量的調節。要減小偏壓力的情況下,就進行將 公螺紋構件87往下方移位以減小壓縮彈簧89的壓縮量的調節
另一方面,施加於工件2的把持力因應於該工件2的材質變更是較佳的選擇。此把持力因應於因移動鉗口裝置20的推壓手段(夾緊螺絲9及T形溝螺帽44)的作用,使得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受到來自移動側導引構件25朝向把持側的推壓力。
如前述,當為了把持工件2而施加把持力於工件2時,伴隨而來地,固定鉗口裝置60的固定側鉗口構件67受到來自固定側導引構件65因應該把持力的朝向載置面3側的下壓力,對抗定位珠70的偏壓力而朝向下方移位。當固定側鉗口構件67朝向下方移位,定位珠70的壓縮彈簧89壓縮,鋼球88朝向下方移位。
本實施型態中,固定鉗口裝置60的偏壓手段(壓縮彈簧89及鋼球88)的偏壓力所設定的大小,會使得當設定把持力施加於工件2時,固定側鉗口構件67受到的朝向載置面3側的下壓力,而受到此下壓力的偏壓手段的全長(壓縮的壓縮彈簧89的長度加上鋼球88的直徑)會完全地退入(收容於)收容空間94內。也就是說,會設定為使得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抵接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的大小。具體來說,是考慮以下要點來進行設定。
本實施型態的偏壓力調節機構的構造下,如前述地當調節定位珠70的公螺紋構件87的位置朝向增加偏壓力的方向(將公螺紋構件87朝上方移位),伴隨而來地是公螺紋構件87的收容孔93的底面與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之間的距離變小。另一方面,固定側鉗口構件67施加前述下壓力時的 偏壓手段(壓縮彈簧89及鋼球88)的全長(壓縮的壓縮彈簧89的長度加上鋼球88的直徑)會依當時的該下壓力與偏壓手段的偏壓力之間的關係而定。
因此,例如設定增加施加於工件2的把持力的情況下,該下壓力增大,因應於此,偏壓手段的偏壓力也必須增加。但這樣一來,定位珠70的公螺絲87的收容孔93的底面與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之間的距離,也就是收容偏壓手段的收容空間94的上下方向(壓縮彈簧89的壓縮方向)的尺寸變小。
因而,偏壓手段的偏壓力(公螺紋構件87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是考量與該下壓力之間的關係下的偏壓手段的收縮量、以及收容空間94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設定為當施加設定把持力於工件2時,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會抵接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
這樣一來,在本實施型態的構造下,設定把持力施加於工件2的狀態時,偏壓手段(壓縮彈簧89及鋼球88)收容於(完全退入)由固定側基底部63的母螺紋孔與公螺紋構件87(收容孔93的底面)所界定的收容空間94內。本實施型態中,此收容空間94相當於「凹部形成的收容空間,用以收容偏壓手段」。
在這種本實施型態的工件把持裝置1中,固定鉗口裝置60具有如前述的的收容空間94,在設定把持力施加於工件2的狀態下,固定鉗口機構側會形成固定側鉗口裝置67的下面69抵接於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的狀態,因此,固定鉗口裝置60的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把持面61的位置會對每個工件2 都是固定的位置。藉此,工件把持時,能夠將固定鉗口裝置60的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把持面61的位置設定為加工基準,而能夠大幅減短作業者設定把持方向的加工基準所需的作業時間。
在前述的偏壓力調節機構的調節中,若將偏壓手段的收容空間94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根據公螺紋構件87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所決定的尺寸)設定為當設定把持力施加於工件2時,偏壓力與將固定側鉗口構件67往載置面3側下壓力之間的關係所決定的偏壓手段的全長相同的大小的話,例如在把持力做為偏移載重而施加於工件2的情況下等,實際施加於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把持力會比設定把持力小,因而形成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不抵接於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的把持狀態。在這狀態下,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把持面61在把持方向上對於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位置會依據不同工件2而位於不同位置,因此無法將把持面61設定為加工基準。
另一方面,為了使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確實地抵接於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而將收容空間94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增加得過大的話,偏壓手段的偏壓力不足,在設定把持力施加於工件2之前,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就會抵接於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而形成固定側鉗口構件67朝向下方移位被限制的狀態。這樣一來,固定鉗口裝置60的固定側鉗口構件67對工件2施加的推壓力的大小,即使在最終的把持狀態(以設定把持力把持工件2的狀態),仍會停留在因應下面69抵接支持面64時的把持力的大小,使固定鉗口構件60的推壓力並不足夠。因此,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兩 者都具有工件推壓構造22、62的本實施型態的工件把持裝置1會變成與只有移動鉗口裝置20具有工件推壓構造的工件把持裝置一樣,只能對工件施加同等程度的推壓力。
因此,本實施型態中,在調節偏壓手段的偏壓力的情況下,會考量上述的點,來設定定位珠70的公螺紋構件87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定位珠70的偏壓力),也就是,收容空間94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使得設定把持力施加於工件2時,用比起將固定側鉗口構件67朝向載置面3側下壓的力稍小的力也能將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抵接於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換言之,公螺紋構件87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會調整成,收容空間94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會比對工件2施加設定把持力時的偏壓手段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稍大。
另外,移動鉗口裝置20中,施加設定把持力於工件2的狀態下,形成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下面29與予移動側基底部23的支持面24抵接的型態。也就是說,本實施型態中,移動鉗口裝置20中使用了O環30做為偏壓手段,但這個O環30收容於形成在移動側鉗口裝置27的下面29的埋頭孔46內,以突出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下面29的狀態與移動側基底部23的支持面24抵接。如前述,當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受到來自移動側導引構件25朝向移動側基底部23側的力時,此O環30也會在朝厚度方向(與O環30的半徑方向垂直的方向)彈性變形(壓扁),但本實施型態中,前述的初期型態(重力以外的外力不施加於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狀態)下的O環30從移動側鉗口構件27突出的量(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下面29與移動側基底部23的支持面 24間的距離)會比設定把持力施加於工件2時的O環30的變形量(壓扁量)大。因此,移動鉗口裝置20中,即使是設定把持力施加於工件2的狀態下,下面29也不會抵接於移動側基底部23的支持面24,在移動設鉗口構件27不與移動側基底部23抵接的狀態下,移動側鉗口構件27對工件2施加往載置面3側的推壓力。
本實施型態中,導引構件的斜面(斜面26、66)對於載置面形成銳角側的角度,在固定鉗口機構那邊會比在移動鉗口機構大,比起導引構件的斜面(斜面26、66)在固定鉗口機構與在移動鉗口機構都相同的情況下,施加於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朝向載置面3側(基底部側)的下壓力會比施加於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該下壓力小。藉此,在固定鉗口機構這邊,能夠防止固定側鉗口構件67在因應把持力的摩擦力不足的狀態下朝向載置面3側移位。
本實施型態的工件把持裝置1中,固定鉗口機構與移動鉗口機構彼此做為獨立的裝置設置,在各個裝置中分別具備固定載置面3上的固定手段(T形溝螺帽7及固定螺絲8),因此能夠任意設定移動鉗口裝置20與固定鉗口裝置60在T形溝6的延伸方向上的距離(把持面21、61間的距離),能夠對應各種大小的工件2。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的一實施型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型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的範圍內可作各種變更。以下揭示工件把持裝置1的其他實施型態。
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工件把持裝置1安裝於載置面3為水平的工作機械等的桌面,但並不限定於這種構造,例如,工件把持裝置可安裝於可變更桌面的載置面的傾斜角度的工作機械上。伴隨而來地,在前述實施型態中,垂直於載置面3的方向簡單地以上下方向來表示,但工件把持裝置的把持方向及上下方向與實際的工件把持裝置的使用狀況下的把持方向及上下方向不同也不會造成任何問題。
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包含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以下稱為「各鉗口裝置」)的工件把持裝置1設置於具備開口於載置面3的T形溝6的對象裝置上,各鉗口裝置具備由插入該T形溝6的T形溝螺帽7及固定螺絲8所組成的固定手段,且藉由固定手段固定於載置面3上,但並不限定於這種構造,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1也可以於不具備T形溝6的對象裝置上。
例如,假設對象裝置是形成有開口於載置面的母螺絲孔的裝置,可將從上方插入移動側本體框架33及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固定部74、34的固定螺絲與該母螺絲孔鎖合,將各鉗口構件在載置面上固定。在這個情況下,該固定螺絲相當於固定手段。
也可藉由永久磁鐵或電磁鐵等磁性的固定手段將各鉗口裝置固定於載置面上。這個情況下,對象裝置不需要形成前述的T形溝或前述的母螺絲孔,但至少包含載置面的部分要以磁性材料形成。像上述地,工件把持裝置所設置的對象裝置不限定於具有T形溝的工作機械的桌面,能夠是平面板或用 以測量工件的測量機器。
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以彼此獨立的固定鉗口裝置60及移動鉗口裝置20形成工件把持裝置1,但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並不限於這種構造。
例如,如第9圖所示,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支持於共通的框架100上,也就是說,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的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的移動側本體框架33及固定側本體框架73可一體化構成。
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固定鉗口裝置(固定鉗口機構)60的工件推壓構造62的導引部雖做為與固定側本體框架73不同構件的固定側導引構件65來設置,但並不限定於這種構造,如第9圖所示,固定側導引部65可以與固定側本體框架73一體地形成,做為固定側本體框架73的一部分來設置。
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工件把持裝置1由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構成,移動鉗口裝置20在具有工件推壓構造22的移動鉗口機構中具備固定手段(T形溝螺帽7及固定螺絲8),固定鉗口裝置60在具有工件推壓構造62的固定鉗口機構中具備固定手段(T形溝螺帽7及固定螺絲8)。但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中,固定鉗口機構及/或移動鉗口機構可不具備固定手段,也就是說,可以是不做為鉗口裝置來構成。
例如,第10圖所示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移動鉗口機構20及固定鉗口機構60不具備做為固定手段的T形溝螺帽7及固定螺絲8。在這個情況下,關於不具備固定手段的固定鉗口機構60及/或移動鉗口裝置20,把持工件2時,至少必須限制在 把持方向上朝向工件2的相反側的移位。因此,例如圖式的例子,可藉由與載置於載置面3的工件把持裝置1分別設置的固定塊101,來限制固定鉗口機構60及/或移動鉗口機構20(圖式的例子是兩者)的移位。可將固定鉗口機構60及移動鉗口機構20同時做成不具備固定手段的構造,接著例如在既有的夾鉗裝置的可動鉗與固定鉗之間夾住工件來設置各鉗口機構。
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固定鉗口裝置(固定鉗口機構)60的固定側導引部65的斜面66與載置面3間形成的銳角側的角度(以下也稱為「固定側傾斜角度」)比移動鉗口裝置(移動鉗口機構)20的前述移動側導引部25的斜面26與載置面3間形成的銳角側的角度(以下也稱為「移動側傾斜角度」)大,但並不限定於這種構造,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的構造中,可以使固定側傾斜角度與移動側傾斜角度為相同角度,或是使固定側傾斜角度比移動側傾斜角度小。
例如,第11圖顯示固定側傾斜角度與移動側傾斜角度相同時的構造。只不過第11圖所示的實施型態的工件把持裝置1的構造除了固定側傾斜角度與移動側傾斜角度為相同角度外,其餘都與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相同。
如第11圖所示固定側傾斜角度與移動側傾斜角度相同的情況下,或者是固定側傾斜角度比移動側傾斜角度小的情況下,將與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相同大小的把持力施加於工件時,將固定鉗口機構的鉗口構件下壓的力會比前述實施型態大。因此,固定側傾斜角度與移動側傾斜角度相同,以及固定側傾斜角度比移動側傾斜角度小的情況下,需要調節偏壓 手段的偏壓力,使設定設定把持力施加於工件之前,固定鉗口機構的鉗口裝置的下面不會抵接基底部的支持面,故該偏壓力會設定地比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大。
固定側傾斜角度與移動側傾斜角度相同,以及固定側傾斜角度比移動側傾斜角度小的構造下,若偏壓手段包含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的彈簧構件,使用彈簧常數比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大的彈簧構件是較佳的選擇。
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工件把持裝置1雖然是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兩邊都具有工件推壓構造22、62,但並不限定於這種構造,本發明的工件把持裝置也可以是只有移動鉗口裝置(移動鉗口機構)及固定鉗口裝置(固定鉗口機構)的其中一者具備工件推壓構造。
例如,如第12圖所示,構成工件把持裝置1的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中,可將移動鉗口裝置20做成具有工件推壓構造22的構造(第1~8圖所示的移動鉗口裝置20),將固定鉗口裝置60做成具有承受移動鉗口裝置20施加於工件2的把持力的固定塊102、以及將此固定塊102固定於載置面3的固定手段(T形溝螺帽7及固定螺絲8)的構造。
如第13圖所示,構成工件把持裝置1的移動鉗口機構20及固定鉗口機構60中,可將固定鉗口機構60做成具有工件推壓構造62的構造,將移動鉗口機構20做成具有在框架105上滑動的鉗口104、做為將鉗口104往固定鉗口機構20側推壓的推壓手段的推壓螺絲103、以及與框架105一體設置且與推壓螺絲103鎖合的母螺紋部118的構造。第13圖的實施型態中,推壓螺 絲103及母螺紋部118組成的推壓螺紋機構會形成將鉗口104往把持側(工件2側)推壓的構造,因此相當於推壓手段。
如第12圖及第13圖,即使是只有移動鉗口裝置(移動鉗口機構)及固定鉗口裝置(固定鉗口機構)中的一者具備工件推壓構造,其中一個鉗口裝置也能夠對工件施加往載置面側的推壓力,因此比起移動鉗口裝置及固定鉗口裝置兩者都不具備工件推壓構造的情況,還是能夠防止工件把持時工件的浮起。
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做為導引工件推壓構造22、62的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往載置面3的移位的導引構造,在移動側導引構件25及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斜面26、66設置突起部32、72,且在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斜面28、68設置導引溝31、71,但也可以是與此相反的構造,也就是說可以是在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斜面28、68設置突起部,在移動側導引構件25及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斜面26、66設置導引溝。
形成於導引構件(導引部)的斜面或鉗口構件的斜面的突起部並不限定於在該斜面的延伸方向上連續的一條突起部,可在該延伸方向上分割為複數個。例如,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固定鉗口裝置60的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母螺紋85(參照第6圖)在寬度方向上比突起部72有更大徑長的情況下,突起部72變成挾著母螺紋85分割為位於上下的2個。也就是說,固定側導引構件65變成具有2個突起部72。
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形成於移動鉗口機 構20及固定鉗口機構60的鉗口構件的斜面的導引溝,在與導引溝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狀形成V字形,形成其內壁面的2個面以朝向溝的底側的部分(底部)彼此間隔靠近的方式形成,且該2個面以在溝的底部直接接觸的方式形成。然而導引溝並不限定於其剖面形狀為完全的V字形,其內壁面除了上述2個面外,還可以在底部具有連繫上述2個面的底面,形成略V字形。做為這種導引溝的一個例可見於第18圖。
第18圖的例子是固定鉗口裝置(固定鉗口機構)60具有工件推壓構造62的構造下,將導引固定鉗口構件67往載置面3側移位的導引構造中的導引溝71,以與垂直其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剖面的形狀為略V字形的型態形成。更詳細地說,此導引溝71以3個面形成,分別是以其內壁面122朝向溝的底部彼此的間隔靠近的方式而形成的2個面122a、122b、以及在溝的底部連繫該2個面的底面122c。在圖式的例子中,此底面122c是形成平面。
設置於固定側導引構件65的斜面66的突起部72以對應導引溝71的形狀的型態,形成了具有面向導引溝71的上述2個面122a、122b的2個面121a、121b、以及在其頂部面向導引溝71的內壁面122的底面122c的平面121c的形狀。圖式的例子中,突起部72在突起部72與導引溝71組合的狀態下,以平面121c與底面122c分離的方式形成。然而,導引溝71及突起部72也可以是平面121c與底面122c彼此抵接的方式形成。
第18圖的例子中,導引溝的內壁面具有前述底面的構造下,突起部也在其突出面的頂部形成對應該底面的平 面,但也可以例如導引溝的內壁面部具有該底面(前述實施例的V字形的導引溝等),而突起部的突出面的頂部是具有面向把持方向的平面的形狀。也就是說,本發明中,導引溝及突起部之間的內壁面及突出面也可以不是相同形狀。
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固定鉗口裝置(固定鉗口機構)60的固定側基底部63形成有貫通孔,此貫通孔內配置有定位珠70,藉此,定位珠70的公螺紋構件87(收容孔93的底面)與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之間所界定的收容空間94內配置有壓縮彈簧89及鋼球88所組成的偏壓手段,但可取代這種構造,如第14圖所示,在固定側鉗口構件67形成貫通孔及母螺紋,並在此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貫通孔內配置定位珠70。也就是說,可以在形成於固定側鉗口構件67側的收容空間94內配置偏壓手段。
第14圖所示的構造中,定位珠70與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的構造相同,也就是說,是在公螺紋構件87的收容孔93內配置偏壓手段(壓縮彈簧89、鋼球88)的構造。在第14圖所示的構造中,在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貫通孔的內周面形成母螺紋,使公螺紋構件87與貫通孔的母螺紋鎖合,可調節上下位置,為偏壓力調節機構也設置於固定側鉗口構件67側的構造。這樣一來,藉由將偏壓力調節機構設置於固定側鉗口構件67側,不需將固定側鉗口裝置(固定鉗口機構)60從載置面3移除,作業者就可以從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上方操作偏壓力調節機構,因此能夠提昇作業者調節偏壓手段的偏壓力時的作業性。
關於偏壓手段的收容空間,如第1~8圖及第14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不限定於在固定側基底部63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中的任一者形成凹部的構造,如第15圖所示,也可以是在固定側基底部63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兩者上彼此相向地形成凹部的構造。也就是說,第15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以形成於固定側基底部63的凹部106、以及被貫通孔107與做為偏壓力調節機構的調整螺絲108界定的凹部,來形成偏壓手段的收容空間94,做為偏壓手段的壓縮彈簧111收容於收容空間94內。
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固定鉗口裝置60中的定位珠70包含做為偏壓手段的壓縮彈簧89及鋼球88,且發揮偏壓力調節機構的一部分的作用,但並不限定於這種偏壓手段與偏壓力調節機構一體化的構造,例如,如第15圖所示,偏壓手段與偏壓力調節機構可以是獨立的機構。
具體來說,第15圖所示的構造中,偏壓力調節機構是以母螺紋部109及調整螺絲108的公螺紋部110構成,母螺紋部109形成於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貫通孔107內的一部分,調整螺絲108從上方插入該貫通孔107,與母螺紋部109鎖合。然而,在這個例子中,公螺紋部110並不像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的公螺紋構件87一樣具有收容偏壓手段的收容孔。第15圖所示的構造中,做為偏壓手段的壓縮彈簧111,其一端抵接於公螺紋部110,且一部份以收容於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貫通孔及公螺紋部110所界定的空間的狀態配置。如前述,在這個構造中,固定側基底部63側也形成了用以形成收容空間94的凹部106,壓縮彈簧111的另一端收容於固定側基底部63側的凹部 106。
偏壓力調節機構並不限定於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可調節偏壓手段的偏壓力的構造,可以將偏壓手段做成可以更換,利用更換偏壓手段來變更偏壓手段的偏壓力。具體來說,例如可以是準備彈簧常數不同的複數彈簧構件、或者彈性係數不同的複數橡膠的彈性材料(包含O環),然後因應要把持的工件來更換偏壓手段的構造。
第1~8圖、第15及16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固定鉗口機構具備偏壓力調節機構,但偏壓力調節機構並非絕對必要。例如,因應工件的把持力總是相同的情況下(總是把持相同的工件的工件把持裝置的情況),能夠省略偏壓力調節機構。在這個情況下,將偏壓手段做成會產生的偏壓力,使得設定把持力施加於工件的狀態下鉗口機構的下面會抵接於基底部的支持面的機構。
省略偏壓力調節機構的情況下,固定鉗口機構的偏壓手段並不限定於彈簧構件,也可以是在移動鉗口機構中做為偏壓手段使用的O環,或者是採用O環以外的橡膠的彈性體。
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將固定鉗口裝置60的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把持面61做為加工基準,因此具備調整偏壓手段的偏壓力的偏壓調節機構,使得以設定把持力把持工件2的狀態下,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會抵接於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持面64。但不以把持面61為加工基準的情況下,偏壓手段的偏壓力不需要因應工件2而定,故可省略偏壓力調節機構。而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下面69不與固定側基底部63的支 持面64抵接的情況下,也可以省略用來收容偏壓手段的收容空間。
移動鉗口構件(移動鉗口機構)的偏壓手段也不限定於第1~8圖所示的O環,也可以使用O環以外的橡膠製的彈性體或彈簧構件。另外,移動鉗口機構的偏壓手段也可使用與前述實施型態的固定鉗口機構相同的偏壓手段(偏壓力調節機構)。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移動鉗口裝置20及固定鉗口裝置60的移動側鉗口構件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的寬度方向上具備複數的偏壓構件(O環30、定位珠70),但並不限定於此。能夠以1個偏壓手段獲得希望的偏壓力的情況下,也可以移動側鉗口機構27及固定側鉗口構件67都只具備1個偏壓手段。
移動鉗口裝置(移動鉗口機構)的推壓手段在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是採用了夾緊螺絲9及T形溝螺帽44組成的螺絲機構做為推壓手段,但推壓手段並不限定於螺絲機構,可以是使用制動器(流體制動器、電動制動器等)的構造。
例如,第16圖所示的構造中,做為移動鉗口裝置20的推壓手段,可取代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的螺絲機構,而使用直動輸出軸的直動式的制動器112。制動器112在其輸出軸113朝向平行於推壓方向的上方的狀態下,其本體部分收容於移動側本體框架33的移動側基底部23內。然後形成將制動器112的輸出軸113從下方插入形成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貫通孔114,且將設置於其輸出軸113的前端部的卡合部的向下端面與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上面卡合的構造。根據這種構造,藉 由制動器112將輸出軸113朝縮動方向驅動,能對移動側導引構件25施加朝向載置面3側的推壓力。
第16圖所示的構造中,將制動器112的本體部分配置在移動側本體框架33,但也可以取代這種構造,將制動器112的本體部分設置於移動側導引構件25,且將朝向下方的輸出軸的前端與設置於本體框架的被卡合部卡合。
另外,不限定於直動式的制動器,可以做成將取代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的移動鉗口機構中的螺絲機構而設置的作動軸,以旋轉式的制動器上下驅動的構造。更詳細地說,例如將取代第16圖所示的實施型態的輸出軸113而設置的作動軸固定於齒條與齒輪機構中的齒條,以連結於旋轉式制動器的小齒輪將齒條移位。
第1~8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移動鉗口裝置(移動鉗口機構)20的推壓手段(夾緊螺絲9)從上下方向對移動側導引構件25施加推壓力,但也可以是推壓手段從把持方向對導引構件施加推壓力的構造。例如,第17圖所示的構造中,移動鉗口機構20具備的推壓手段,由推壓螺絲115及母螺紋部116組成,推壓螺絲115做為推壓手段,連結於移動側導引構件25且具有平行於把持方向的軸線。母螺紋部116與框架116一體設置且和推壓螺絲115鎖合。
如第17圖所示的構造,移動鉗口機構20具有工件推壓構造22,當推壓手段的推壓方向設定在把持方向的情況下,就算推壓手段對移動側導引構件25施加推壓力,移動側導引構件25會因為其向下斜面抵接於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向上 斜面,所以即使打算藉由受到推壓手段的推壓力而將移動側鉗口構件27朝向把持側推壓,移動側導引構件25也可能沿著移動側鉗口構件27的斜面向上方移位,而無法對移動側鉗口構件27施加推壓力的情況。因此考慮到這種狀況而要把推壓方向設定為把持方向的情況下,必須限制移動側導引構件25向上方移位,使得朝向把持側的推壓力能夠作用於移動側鉗口構件27。因此,在這種構造的情況下,例如將平板做為抵接於移動側導引構件25的上面的限制構件117,固定於移動側本體框架33的上面。
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以上說明的任一種實施型態,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旨趣,可做各種適當的變更。
1‧‧‧工件把持裝置
2‧‧‧工件
3‧‧‧載置面
5‧‧‧工作機械的桌面
9‧‧‧夾緊螺絲
20‧‧‧移動鉗口機構(移動鉗口裝置)
21‧‧‧把持面(移動側把持面)
22‧‧‧工件推壓構造
23‧‧‧基底部(移動側基底部)
24‧‧‧支持面
25‧‧‧導引部(移動側導引構件)
26‧‧‧斜面
27‧‧‧鉗口構件(移動側鉗口構件)
28‧‧‧斜面
29‧‧‧下面
30‧‧‧O環
33‧‧‧移動側本體框架
34‧‧‧固定部
38‧‧‧受壓面
40‧‧‧楔形面
47‧‧‧承載構件
48‧‧‧承載面
49‧‧‧回歸用彈簧
50‧‧‧回歸用彈簧的安裝孔
51‧‧‧挖空加工部
60‧‧‧固定鉗口機構(固定鉗口裝置)
61‧‧‧把持面(固定側把持面)
62‧‧‧工件推壓構造
63‧‧‧基底部(固定側基底部)
64‧‧‧支持面
65‧‧‧導引部
66‧‧‧斜面
67‧‧‧鉗口構件(固定側鉗口構件)
68‧‧‧斜面
69‧‧‧下面
70‧‧‧定位珠
73‧‧‧固定側本體框架
74‧‧‧固定部
78‧‧‧安裝面
80‧‧‧固定面
91‧‧‧承載構件

Claims (5)

  1. 一種工件把持裝置,用以固定工件,包括:移動鉗口機構,包括以可朝把持側移動地設置的鉗口構件、以及將鉗口構件朝把持側推壓的推壓手段;以及固定鉗口機構,包括鉗口構件,並與移動鉗口機構相向配置,用以與該移動鉗口機構共同動作來把持該工件,其中該移動鉗口機構及該固定鉗口機構中的至少一者的鉗口機構具有工件推壓構造,該工件推壓構造,包括:基底部,被載置於用以載置工件的載置面上,並且具有平行於該載置面的支持面;導引部,被支持於該基底部並且有朝向把持側的斜面;該鉗口構件;以及偏壓手段,將該鉗口構件朝向離開該載置面的方向偏壓,該工件推壓構造的該鉗口構件具有面向該導引部的斜面的斜面,並且以使該斜面抵接於該導引部的斜面且下面面向該基底部的支持面的方式設置,因而可沿著該導引部的斜面移位,該偏壓手段設置於該基底部與該鉗口構件之間,該導引部的斜面及該鉗口構件的斜面中的一者具備導引溝,該導引溝位於該斜面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且沿著與寬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在與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狀是V字形,該導引部的斜面及該鉗口構件的斜面中的另一者具備突起 部,該突起部具有對應該導引溝的形狀及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工件把持裝置,其中該固定鉗口機構具備該工件推壓構造,該固定鉗口機構的該工件推壓構造具有收容空間,該收容空間由形成於位在該基底部及該鉗口構件中的至少一者面向該偏壓手段的位置的凹部組成,用以收容該偏壓手段,該凹部的形成使得在該偏壓手段的偏壓力方向上的該收容空間的尺寸成為該偏壓手段在受到對應於把持對象之工件的把持力施加於工件的狀態下所產生的相當於該鉗口構件朝向該載置面的推壓力的力時的該偏壓手段的尺寸以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工件把持裝置,其中該移動鉗口機構具有該工件推壓構造,該固定鉗口機構的該導引部的斜面與該移動鉗口機構的該導引部的斜面的形成,使得相對於該載置面所形成的銳角側的角度,在該固定鉗口機構的該導引部的斜面的那一側比較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工件把持裝置,其中該固定鉗口機構具備偏壓力調節機構,用以調節該偏壓手段的偏壓力。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或第4項所述之工件把持裝置,包括:移動鉗口裝置,包括該移動鉗口機構;以及固定鉗口裝置,與該移動鉗口裝置分別獨立設置,且包括該固定鉗口機構,其中該移動鉗口裝置及該固定鉗口裝置具備將各基底部相 對於該載置面固定的固定手段。
TW103102590A 2013-04-15 2014-01-24 Workpiece holding device TWI5655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4474 2013-04-15
JP2013267580A JP6012587B2 (ja) 2013-04-15 2013-12-25 ワーク把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8841A TW201438841A (zh) 2014-10-16
TWI565554B true TWI565554B (zh) 2017-01-11

Family

ID=51731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2590A TWI565554B (zh) 2013-04-15 2014-01-24 Workpiece hold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12587B2 (zh)
TW (1) TWI565554B (zh)
WO (1) WO20141712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23177B1 (en) 2014-11-21 2018-07-11 SLM Solutions Group AG Carrier arrangement for use in a method for simultaneously repairing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by us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CN107234302B (zh) * 2017-07-21 2023-11-10 彭州市锐利刀具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夹紧装置及磨齿机
CN107457584A (zh) * 2017-08-25 2017-12-12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圆锥齿轮小端面铣削夹紧装置
CN109465653B (zh) * 2017-09-07 2020-09-11 高明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双轴支撑结构之平行开闭式夹爪
TWM560964U (zh) * 2017-11-17 2018-06-01 Zhang Jun Wei 工件定位之夾塊組合結構
KR102001136B1 (ko) * 2018-11-27 2019-07-17 이승제 밀링 클램프 조립체
KR102196606B1 (ko) * 2019-02-07 2020-12-30 율천공업(주) 프레임 용접용 지그
JP2020151797A (ja) * 2019-03-19 2020-09-24 オークマ株式会社 ワーク固定用治具
CN110549143B (zh) * 2019-09-06 2024-07-16 淮阴工学院 一种用于工件平面加工的夹具
CN112692609B (zh) * 2020-12-16 2022-03-11 上海英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对心夹紧机构及基于该机构的工件装夹方法
TWI785835B (zh) * 2021-10-07 2022-12-01 林長毅 中心虎鉗
CN114310377B (zh) * 2022-01-24 2023-07-25 湖北文理学院 一种重型汽车后悬支座专用机床夹具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61492A (en) * 1955-09-08 1958-11-25 Alfred P Hokanson Vise-jaw face plate slidable and pivotable on backwardly sloping jaw surface
US5975513A (en) * 1996-10-11 1999-11-02 Kurt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c. Vise with workpiece hold down force
EP1125690A2 (en) * 2000-02-17 2001-08-22 Officina Meccanica Lombarda S.p.A. Urging system for a vice jaw
CN2526122Y (zh) * 2001-12-13 2002-12-18 北京长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精密平口钳
CN201500938U (zh) * 2009-09-24 2010-06-09 贵州西南工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推拉式快速精密组合平口钳
TW201021975A (en) * 2008-12-02 2010-06-16 qing-wen Hong Vise having claw type rotatable dynamic-balance jaw for clamping
CN202592059U (zh) * 2012-03-17 2012-12-12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机用平口钳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25641A1 (de) * 2002-06-04 2003-12-24 Roemheld A Gmbh & Co Kg Druckstück sowie Spannelement mit einem solchen Druckstück
JP3166977U (ja) * 2011-01-18 2011-03-31 有限会社高山精機 バイス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61492A (en) * 1955-09-08 1958-11-25 Alfred P Hokanson Vise-jaw face plate slidable and pivotable on backwardly sloping jaw surface
US5975513A (en) * 1996-10-11 1999-11-02 Kurt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c. Vise with workpiece hold down force
EP1125690A2 (en) * 2000-02-17 2001-08-22 Officina Meccanica Lombarda S.p.A. Urging system for a vice jaw
CN2526122Y (zh) * 2001-12-13 2002-12-18 北京长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精密平口钳
TW201021975A (en) * 2008-12-02 2010-06-16 qing-wen Hong Vise having claw type rotatable dynamic-balance jaw for clamping
CN201500938U (zh) * 2009-09-24 2010-06-09 贵州西南工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推拉式快速精密组合平口钳
CN202592059U (zh) * 2012-03-17 2012-12-12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机用平口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23717A (ja) 2014-12-04
JP6012587B2 (ja) 2016-10-25
TW201438841A (zh) 2014-10-16
WO2014171271A1 (ja) 2014-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5554B (zh) Workpiece holding device
US9095958B2 (en) Self centering dual direction clamping vise
US20170072540A1 (en) Clamp apparatus
JP2008087134A (ja) ワーククランプ具及びワーククランプ台
KR101646618B1 (ko) 테이블 가공영역 확장용 공작기계 바이스
KR20100096988A (ko) 미세-조정 가능한 평행 벤치 바이스
EP2813447A1 (en) Clamping devices
US8167291B2 (en) Pin stop jaw plate
US20130121776A1 (en) Cutting insert, clamping device for cutting insert, and cutting tool
JP5869457B2 (ja) ワークパレット及びこれに用いる固定具
JP2007307649A (ja) ワーク固定具及びワーク固定台
US20090235755A1 (en) Rotating dovetail connection for materials testing
EP0890419A2 (en) Work stop system and jaw plate for holding the same
US8047517B2 (en) Vise or clamp attachment
JP4544969B2 (ja) 締結装置
JP4340163B2 (ja) バイスのスペーサブロック
US6582162B2 (en) Tool for chip removing machining having a screw-actuated clamp
JP3149423U (ja) クランプ装置
JP4680573B2 (ja) クランプ装置
JPS63272438A (ja) クランプ装置
JP4963828B2 (ja) ツールホルダのクランプ装置
JP4500517B2 (ja) バイスの口金対
JP7564028B2 (ja) 加工治具
AU2012211469A1 (en) Ratchet-action open-end wrench
JP6626487B2 (ja) ガイ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