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8887B -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filling methods for weak sites and sites with liquefaction concerns, as well as structural bags - Google Patents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filling methods for weak sites and sites with liquefaction concerns, as well as structural bag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8887B
TWI558887B TW103133310A TW103133310A TWI558887B TW I558887 B TWI558887 B TW I558887B TW 103133310 A TW103133310 A TW 103133310A TW 103133310 A TW103133310 A TW 103133310A TW I558887 B TWI558887 B TW I5588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
filling
reinforcing
weak
ground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3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9932A (zh
Inventor
Futoshi Nomoto
Hiroshi Shimada
Original Assignee
Metry Co Ltd
Pacific Consultants Co Ltd
Matsuoka Hajim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try Co Ltd, Pacific Consultants Co Ltd, Matsuoka Hajime filed Critical Me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299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99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88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888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08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inserting stones or lost bodies, e.g. compaction pi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Description

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及填平方法、以及結構體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由例如含有較多水分之黏土或泥炭、鬆軟沙子等所構成的軟弱地盤、及有可能因地震等而發生液化現象的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及填平方法、以及藉由將泥土或砂石等投入內部而能夠在軟弱地盤等中作為結構體來利用的結構體袋。
以往,在例如海岸、濕地或液狀地盤以及其他的造地施工等之各種建設施工中,需要用以補強軟弱地盤的步驟。亦即,在軟弱地盤上直接鋪撒砂土並進行填平或堆土的情況,有時藉由所鋪撒的沙土與軟弱地盤之黏土混合而會發生地盤之下沉或塌陷等,又,當對如此軟弱的地盤直接施工混泥土等的基礎時,基礎正下方的地盤內之孔隙水壓(pore water pressure)就會上升而使土粒之強度降低,因有時會引起下沉,故而需要對應如此現象的對策。又,為了使施工不延遲且安全地推進,而有必要確保即便是軟弱的地盤仍能夠使用一般的重機具或車輛等的作 業環境。
作為如此的軟弱地盤對策,以往所週知的有一種在軟弱地盤上鋪設例如不織布之薄片或樹脂製之網子等的表層處理方法,而作為該表層處理方法之一種,也有提出藉由可供流體導入的筒狀體來展開、補強鋪設於軟弱地盤上的薄片之方法等(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9543號公報
然而,在軟弱地盤上鋪設薄片等的表層處理方法中,因下層部的地盤需要薄片盡量獲得張力的地盤反力,故而很難適用於沼地或含水比較高之極為軟弱的地盤。又,因即便在薄片之上方鋪設砂石以形成排水層,進而在其上方堆土並進行夯實等的步驟,但是只要是具有某程度之地盤反力的地盤,仍會因施加於上部的荷重而使薄片在地盤下層部發生變形,故而無法發揮充分的強度,而有無法生成能夠進行重機具之行走或結構物之支撐的補強地盤之問題。
又,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方法中,因製造具備筒狀體的薄片需要成本,並且需要用以將流體導 入筒狀體的專用鼓風機(blower)或泵浦,故而更有成本上升的問題。又,雖然已有使軟弱地盤上的薄片之鋪設容易化的方法,但是為了使薄片順利展開,有必要配合地形等而適當地控制流體往筒狀體之導入,且需費事和成本。
更且,並非只有軟弱地盤,就雖然目前已成為比較結實的較硬地盤,但是將來有可能因地震等而發生液化現象的有液化疑慮之地盤而言,仍被期望有一種能夠事先進行適當補強以制止伴隨液化現象之發生所帶來的受損之方法。
本發明係有鑑於此種實情而提供一種能夠簡便且確實地進行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之補強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及填平方法、以及結構體袋。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特徵為,具有:結構體生成步驟,其係將填充材填充於結構體袋內以生成結構體;及凹部形成步驟,其係在前述結構體之底面形成中央部為最凹漥之狀態的凹部;以及地盤補強步驟,其係將前述結構體在形成有前述凹部之狀態下載置於軟弱地盤或有液化疑慮之地盤上以生成補強地盤。
本發明另如上述手段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前述結構體袋,係具備:底 面部,其係構成前述底面;以及懸吊體,其係從內側連接於前述底面部並且除了前述底面部以外其餘不進行連接,在前述凹部形成步驟中,係藉由透過前述懸吊體懸吊前述結構體來形成前述凹部。
本發明另如上述手段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前述懸吊體,係具備:主構件,其係使一端連接於前述底面部之大致中央的主連接位置;以及輔助構件,其係使一端連接於比前述底面部之前述主連接位置更靠外周側的輔助連接位置,並且使另一端連接於前述主構件中的連結位置,從前述主連接位置至前述連結位置為止的距離,係設定成前述結構體之高度的50%以下。
本發明另如上述手段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前述結構體袋,係具有透水性。
本發明另如上述手段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在前述結構體生成步驟中,係將從前述軟弱地盤或前述有液化疑慮之地盤採出的前述填充材填充於前述結構體袋內。
本發明另如上述手段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在前述凹部形成步驟中,係藉由壓縮前述結構體來形成前述凹部,並且將前述填充材中所含的水分予以排出。
本發明另如上述手段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 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在前述地盤補強步驟中,係藉由配置於前述補強地盤上的重機具來逐漸擴大前述補強地盤。
本發明另如上述手段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在前述地盤補強步驟中,係在載置於前述軟弱地盤或前述有液化疑慮之地盤上的前述結構體上,載置板狀構件以生成前述補強地盤。
本發明另如上述手段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在前述地盤補強步驟中,係在載置於前述軟弱地盤或前述有液化疑慮之地盤上的前述結構體上鋪撒沙子或石子以生成前述補強地盤。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填平方法,係使用上述手段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之填平方法,其特徵為,更進一步具有:外壁生成步驟,其係在填平地之外周堆疊前述結構體以生成保護外壁;以及填平材投入步驟,其係將填平材投入前述填平地以生成填平地盤,在前述地盤補強步驟中,係將前述結構體在形成有前述凹部之狀態下載置於前述填平地中的前述軟弱地盤或前述有液化疑慮之地盤上以生成前述補強地盤。
本發明另如上述手段的填平方法,其中,在前述外壁生成步驟中,係在前述填平地之外周的前述補強地盤上堆疊前述結構體以生成前述保護外壁。
本發明另如上述手段的填平方法,其中,在前述填平材投入步驟之前進行前述地盤補強步驟,藉此在 前述填平地盤之下方生成前述補強地盤。
本發明另如上述手段的填平方法,其中,在前述填平材投入步驟之後進行前述地盤補強步驟,藉此在前述填平地盤之上方生成前述補強地盤。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結構體袋,係藉由在內部填充有填充材而生成結構體的結構體袋,其特徵為,具備:底面部,其係構成前述結構體之底面;以及懸吊體,其係從內側連接於前述底面部並且除了前述底面部以外其餘不進行連接,前述懸吊體,係具備:主構件,其係使一端連接於前述底面部之大致中央的主連接位置;以及輔助構件,其係使一端連接於比前述底面部之前述主連接位置更靠外周側的輔助連接位置,並且使另一端連接於前述主構件中的連結位置,從前述主連接位置至前述連結位置為止的距離,係設定成前述結構體之高度的50%以下。
依據本發明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及填平方法、以及結構體袋,可達成能夠簡便且確實地進行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補強之優異效果。
100‧‧‧結構體袋
110‧‧‧結構體袋之底面部
112‧‧‧底面部之外周端
114‧‧‧內側面
114a‧‧‧主連接位置
114b‧‧‧輔助連接位置
120‧‧‧側面部
122‧‧‧上端
130‧‧‧內蓋部
132‧‧‧內蓋部之外側面
140‧‧‧外蓋部
142‧‧‧外蓋部之外側面
144‧‧‧插通槽
150‧‧‧懸吊體
152‧‧‧主構件
152a‧‧‧連結位置
154‧‧‧輔助構件
156‧‧‧環
160a、160b‧‧‧黏扣
200‧‧‧填充材
300、310‧‧‧結構體
302‧‧‧結構體之底面
304‧‧‧凹部
312‧‧‧底面
320‧‧‧結構體袋
400、420‧‧‧軟弱地盤
402‧‧‧傾斜面
410‧‧‧有液化疑慮之地盤
430‧‧‧填平地
500‧‧‧補強地盤
600‧‧‧普通地盤
610‧‧‧河川等
612‧‧‧河川等之水底
700‧‧‧重機具
800‧‧‧板狀構件
900‧‧‧保護外壁
1000‧‧‧填平材
1100‧‧‧填平地盤
DL‧‧‧對角線
F1‧‧‧荷重
F2‧‧‧力
H1‧‧‧凹部之深度(高度)
H2‧‧‧結構體之高度(距離L2)
L1‧‧‧從主連接位置至連結位置的距離
L3‧‧‧主連接位置之上升距離
θ‧‧‧角度
第1圖(a)至(c)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軟弱地盤及 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之概要的概略圖。
第2圖(a)係顯示藉由本實施形態之施工方法而鋪設於軟弱地盤上之後的結構體之狀態的概略剖視圖。第2圖(b)係顯示藉由習知施工方法而鋪設於軟弱地盤上之後的結構體之狀態的概略剖視圖。
第3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結構體袋之構成的概略立體圖。
第4圖(a)至(c)係顯示藉由本實施形態之結構體袋所生成的結構體之作用的概略圖。
第5圖(a)至(d)係顯示地盤補強步驟之具體順序之一例的概略圖。
第6圖(a)至(c)係顯示補強新生成的軟弱地盤的情況之例的概略圖。
第7圖(a)至(d)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填平方法的順序之一例的概略圖。
以下,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第1圖(a)至(c)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之概要的概略圖。本實施形態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以下,簡稱為施工方法),係具有:如第1圖(a)所示的結構體生成步驟,其係將填充材200填充於結構體袋100內以生成結構體300;及如第1圖(b)所示的凹部形 成步驟,其係在結構體300之底面302形成凹部304;以及如第1圖(c)所示的地盤補強步驟,其係將結構體300在形成有凹部304之狀態下載置於軟弱地盤400或有液化疑慮之地盤410(以下,有時統稱為軟弱地盤400等)上以生成補強地盤500。
在結構體生成步驟中,係將沙土或各種廢材等作為填充材200填充於結構體袋100內,藉此生成具有與所謂沙袋同等功能的結構體300。該結構體生成步驟,既可在該施工現場進行,又可在其他的施工現場或工廠等進行。又,作為填充材200,既可使用在該施工現場或其他施工現場產生的廢沙土或廢材等,又可按照軟弱地盤400等之狀態使用內容物經適當調合後的專用填充材200。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將結構體袋100由具有適當透水性的材料所構成,如後述般地,藉此能將軟弱地盤400等之水分慢慢地吸收至結構體300內,而可顯現出藉由土粒而致使的適當之地盤反力。又,能夠將從軟弱地盤400等採出之包含較多水分的砂土,有效活用作為填充土200。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能夠有效活用從軟弱地盤400等產生的廢砂土等以進行軟弱地盤對策。
在凹部形成步驟中,係如第1圖(b)所示,在結構體300之底面302形成中央部為最凹漥之狀態的凹部304。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如此地形成凹部304,而能夠提高結構體300之軟弱地盤400上的安定性及耐荷 重性。又,藉由形成凹部304,能夠事前地壓縮結構體300。亦即,能夠在鋪設結構體300之前事先適當地壓縮、固化填充材200,並且即便是在將包含較多水分的砂土等作為填充材200的情況,仍能夠在鋪設前適當地排出結構體300內的水分。
另外,雖然詳細將於後述,但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只要對結構體袋100之構成下工夫,藉此將結構體300利用起重機(crane)等懸吊,就能夠在底面302形成凹部304。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可在藉由起重機等搬運結構體300時進行凹部形成步驟。
在地盤補強步驟中,係在維持底面302形成有凹部304的狀態下,直接將結構體300鋪設(載置)於軟弱地盤400等之上方,藉此,可在軟弱地盤400等之上方生成補強地盤500。如上述般,在本實施形態中,因只要懸吊結構體300,就能夠形成凹部304,故而在地盤補強步驟中,只要如同以往般地利用起重機等來懸吊結構體300並搬運至軟弱地盤400等之上方,且直接載置於軟弱地盤400等之上方。
載置於軟弱地盤400等之上方的結構體300,係藉由凹部304之生成而成為適當地被壓縮、固化的狀態。因而,在結構體300被載置於軟弱地盤400等之上方之後,軟弱地盤400等的土粒就會進入凹部304內。亦即,結構體300,即便是在鋪設於軟弱地盤400等之上方之後,仍維持在底面302形成有凹部304的狀態。
第2圖(a)係顯示藉由本實施形態之施工方法而鋪設於軟弱地盤400上之後的結構體300之狀態的概略剖視圖,第2圖(b)係顯示藉由習知施工方法而鋪設於軟弱地盤400上之後的結構體310之狀態的概略剖視圖。如第2圖(a)所示,藉由本實施形態之施工方法而鋪設於軟弱地盤400上的結構體300,係藉由軟弱地盤400之土粒進入凹部304內,而成為凹部304以外之底面302大致咬入軟弱地盤400的狀態。結果,依重力等而從上方施加於結構體300的荷重F1,係可藉由凸狀之傾斜面402來支撐,該凸狀之傾斜面402係將在軟弱地盤400上藉由凹部304所形成的結構體300之大致中央部作為頂點。
藉此,能夠將從結構體300之上方作用於鉛直方向的荷重F1,藉由凹部304而轉換成與傾斜面402大致垂直的力F2。如此一來,因結構體300之下方的地盤反力可藉由朝向結構體300下方之中心側的力F2而均等化,且安定地支撐結構體300,故而結果可適當地防止結構體300之傾斜或往橫向之移動。
又,因凹部304係具有類似於錐體狀或部分球體狀的立體形狀,故而進入凹部304內的土粒會受到劃分拘束,且成為在凹部304內之土粒上不會作用剪切力作用、而僅作用壓縮力作用的狀態。藉此,能夠有效地防止軟弱地盤400之破壞。亦即,當地盤之破壞主要以剪切破壞之方式發生時,因該剪切破壞可藉由凹部304之劃分拘 束來防止,故而無論軟弱地盤400是否為軟弱的地盤仍可以不容易破壞。
又,在結構體300之下方,雖然藉由土粒之間隙被壓毀,而使孔隙水壓成為過剩的狀態(過剩孔隙水壓狀態),但是因可以藉由大致圓錐狀或大致部分球狀的凹部304而暫時地劃分過剩孔隙水壓,故而能夠將過剩孔隙水壓作為反力來利用。亦即,依據形成有凹部304的結構體300,可在將結構體300鋪設於軟弱地盤400之後,短時間內顯現出地盤反力。
又,藉由結構體袋100具有適當的透水性,被拘束於凹部304內的水,之後,就會隨著時間之經過而慢慢地被吸收至結構體300內。因而,鋪設結構體300之後一旦上升的孔隙水壓,會隨著時間之經過而慢慢地減少,且顯現出由土粒致使的本來之地盤反力。更且,因結構體300之剛體,係與混泥土等不同,且容許某程度之變形以取得平衡,故而即便是在例如因地震等而發生變動荷重的情況,仍能夠以抵銷此變動荷重之方式變形而取得平衡,且持續地發揮安定的地盤反力。
更且,因可藉由傾斜面402使結構體300朝向扁平化的方向適當地壓縮,故而會在結構體袋100產生適當的張力,且如同假定般地可發揮結構體300本來具有的耐荷重性(作為沙袋的耐荷重性)。又,因在填充材200內朝向沿著傾斜面402之方向產生滑動,藉此可生成適當的剪切阻力(shearing resistance)面,故而結構體 300之耐荷重性,可更為提高。
另一方面,在以往之施工方法、即不形成凹部304就將結構體310載置於軟弱地盤400上的情況,如第2圖(b)所示,因在軟弱的地盤上無法抑制結構體310往下方之變形,故而底面312會變成膨出成凸狀的狀態。如此一來,來自上方之荷重F1經轉換後之與底面312呈垂直的力F2,就會將軟弱地盤400之土粒推開,且朝向妨礙結構體310扁平化的方向作用,藉此底面312之膨出就會更進一步增長。
亦即,當為了使結構體310發揮耐荷重性,而有必要藉由來自上方之荷重F1使結構體310適當地壓縮、扁平化以使結構體袋320產生適當的張力時,因藉由力F2會妨礙此,故而在以往之施工方法中,有無法充分地確保結構體袋320的張力,且結構體310無法發揮必要之耐荷重性的情況。
更且,在結構體310之下方,因軟弱地盤400之土粒是沿著底面312朝向結構體310之外周側滑動,故而軟弱地盤400將在結構體310之周圍隆起。如此一來,結構體310在軟弱地盤400上不僅變得不安定,還會因隆起的部分使結構體310朝向內側壓縮,藉此就會更進一步減少結構體袋320之張力,結果有使耐荷重性更進一步降低的情況。
如此,與以往的施工方法相較,依據本實施形態之施工方法,則其不僅是極為簡便的方法,而且還能 夠確實地發揮被載置於軟弱地盤400上的結構體300之能力,且產生強度(支撐力)更高的補強地盤500。更且,因結構體袋100是由具有適當透水性的材料所構成,藉此就能夠適當地吸收、排出軟弱地盤400中所含的水分,故而可以使軟弱地盤400更壓密化。藉此,因不僅能夠更加提高補強地盤500之強度,還可以積極地吸收施工中所需部位的軟弱地盤400中之水分,而事先使地盤強度增大,故而能夠有效且有效率地防止結構物等被設置之後發生地盤下沉的事態。
又,依據本實施形態之施工方法,則即便是在後來因地震等而發生液化現象的情況,仍能夠藉由構成補強地盤500的結構體300之凹部304來劃分過剩孔隙水壓,並且將此活用作為大致均一的支撐力。又,藉由使結構體袋100具有適當的透水性,就可以適當地吸收已上升的水分。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之施工方法中,不僅是在軟弱地盤400上,而且還在比較硬的有液化疑慮之地盤410上事先鋪設形成有凹部304的結構體300以生成補強地盤500,藉此能夠從因後來之液化現象而致使的受損中適當地保護補強地盤500上的堆土或結構物等。
另外,在凹部形成步驟中形成於結構體300之底面302的凹部304之深度(高度)H1,並非被特別限定,只要對結構體300之高度H2形成某程度之深度的凹部304即可。亦即,凹部304,係在鋪設後結構體300依軟弱地盤400等之狀態而自然地變形,藉此成為與軟弱地 盤400等之強度相應的深度H1。
具體而言,因凹部304,係軟弱地盤400等越為平緩則就變得越深越大,且顯現出更強固的地盤反力,故而在本實施形態之施工方法中,並不受軟弱地盤400等之狀態影響,而是所需的地盤反力會大致自動地顯現出。又,在有液化疑慮之地盤410上鋪設結構體300的情況,也可依需要而在有液化疑慮之地盤410上鋪撒平緩的砂土等,藉此能維持經考慮後來之液化現象後的適當大小之凹部304。
又,形成凹部304的方法,並非被特別限定,也可藉由在例如圓錐狀或半球狀等突起之上方載置結構體300來進行,又可藉由對結構體300之懸吊方法下工夫來進行。又,也可具備能夠保持在結構體袋100之內部或外部形成有凹部304之狀態的框架等。
又,結構體300之形狀,並非被特別限定,雖然只要是能夠在下側形成凹部304的形狀就可為任何的形狀,但是為了無間隙地鋪設複數個結構體300,較佳為長方體狀(四角柱狀)或六角柱狀等。又,結構體袋100之透水性,並未被特別限定,只要按照軟弱地盤400等所含的水分量或填充材200的粒子之大小、後來發生液狀現象的可能性等來適當設定即可。
又,在第1圖(c)中,雖然已顯示在軟弱地盤400等之上方僅鋪設一層的結構體300之例,但是當然也可在軟弱地盤400等之上方鋪設複數層的結構體300 (堆疊鋪設結構體300)。又,雖然並不一定需要在載置於結構體300上的結構體300形成凹部304,但是例如也可在結構體300上鋪撒砂土等,且在其上方載置形成有凹部304的結構體300。又,當然也可在結構體300上載置鋪鐵板等適當的板狀構件。
其次,就結構體袋100之詳細加以說明。第3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結構體袋100之構成的概略立體圖。如第3圖所示,結構體袋100,係形成為大致長方體狀的袋子(bag),且具備:大致四角形狀之底面部110,其係構成結構體300之底面302;及側面部120,其係從底面部110之外周端112朝向上方突設;及二個內蓋部130及二個外蓋部140,其係從側面部120之上端122延伸設置;以及懸吊體150,其係連接於底面部110之內側面114。又,在內蓋部130之外側面132及外蓋部140之外側面142,係分別於二個部位設置有一對黏扣(hook-and-loop fastener)160a、160b。又,在外蓋部140,係設置有用以插通懸吊體150的插通槽144。
亦即,結構體袋100,係在將填充材投入底面部110及側面部120之內側之後,將二個內蓋部130往內側翻折並利用一對黏扣160a、160b固定,並且在將二個外蓋部140往內側翻折而將懸吊體150插通至插通溝144的狀態下,利用一對黏扣160a、160b固定藉此可生成結構體300。另外,結構體袋100,係由麻等的天然纖維、或是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的合成纖維之織布所構成,且具有 適當的透水性。
懸吊體150,係具備:大致帶狀之主構件152,其係使一端連接於底面部110之內側面114的大致中央之主連接位置114a;以及大致帶狀之四個輔助構件154,其係使一端連接於底面部110之內側面114中之對角線DL上所設置的輔助連接位置114b,且使另一端連接於主構件152上所設置的連結位置152a。然後,在主構件152之另一端(前端),係設置有用以卡止起重機等之鉤(hook)的環(ring)156,且在生成結構體300的狀態下,通過插通槽144使環156朝向外部露出。因而,懸吊體150,係僅連接於底面部110,而不連接於側面部120、內蓋部130及外蓋部140等。
亦即,結構體袋100,係在透過連接於底面部110的懸吊體150所懸吊的情況下,構成為:藉由底面部110以大致中央之主連接位置114a為中心往上拉伸而可形成凹部304。又,形成凹部304的同時,內部之填充材200被適當壓縮、固化。更且,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可藉由調整主連接位置114a與連結位置152a之間的距離,而確實地形成所期望之深度的凹部304。
第4圖(a)至(c)係顯示藉由本實施形態之結構體袋100所生成的結構體300之作用的概略圖,且顯示沿著結構體袋100之底面部110之對角線DL的剖面。如第4圖(a)所示,沿著從主連接位置114a至連結位置152a之主構件152的距離L1,係與從底面部110之 外周端112(即側面部之下端)至側面部120之上端122的側面部120之距離相較,設定為儘量短。換言之,距離L1,係與結構體300之高度H2相較,設定為儘量短。
藉由如此,則如第4圖(b)所示,能夠藉由將懸吊體150往上拉伸,而積極地形成凹部304。亦即,在將懸吊體150往上拉伸的情況,不會使輔助構件154接觸到內蓋部130及外蓋部140(即結構體300之上面),而可以充分地確保主連接位置114a之上升距離L3(即凹部304之深度H1)。結果,因可以使內蓋部130及外蓋部140與底面部110一起藉由輔助構件154而往上拉,故而能夠確實地形成所期望之尺寸的凹部304。
又,因可以藉由懸吊體150而僅將底面部110往上拉伸,故而如第4圖(c)所示,能夠將內部之填充材200朝向大致上下方向壓縮、固化。更且,因藉由縮短距離L1,可以縮小輔助構件154與底面部110所成的角度θ,故而在將懸吊體150往上拉伸時也能夠與輔助構件154一起在底面部110產生適當的張力。結果,因可以藉由輔助構件154將側面部120朝向中央部拉緊,並且藉由構成凹部304之底面部110而接受來自側面部120的壓縮力之一部分,故而也能夠將填充材200朝向大致水平方向壓縮、固化。
亦即,依據本實施形態之結構體袋100,則只要透過懸吊體150來懸吊,就能夠確實且有效率地壓縮、固化內部之填充材200。更且,即便是在藉由充分地壓縮 內部之填充材200,而在填充材200中包含較多水分的情況,仍能夠藉由將結構體袋100由具有透水性的材料所構成,而僅進行懸吊來輕易地擠出水分。
如此,依據本實施形態之結構體袋100,則只要將填充材200擠一擠地懸吊,就能夠有效率地在結構體300之底面302形成凹部304,進而能夠藉由填充材200被壓縮、固化,而在具有充分之耐荷重性的狀態下鋪設結構體300。又,因可以事先將填充材200中所含的水分在鋪設前充分地排出,故而即便是包含較多水分的砂土等仍能夠有效活用作為填充材200。亦即,依據本實施形態之結構體袋100,則能夠極簡便且有效率地生成強度高且安定的補強地盤500。
另外,主連接位置114a與連結位置152a之間的距離L,只要是在透過懸吊體150來懸吊結構體300的情況下,連結位置152a不與內蓋部130及外蓋部140接觸的距離,則並非被特別限定,而是只要按照主構件152、輔助構件154及底面部110之強度或底面部110之寬度、填充材200之狀態等而適當地設定即可。但是,為了確實地形成適當大小的凹部304,距離L1,較佳為至少距離L2(結構體300之高度H2)的50%以下,更佳為30%以下,最佳為15%以下。又,依情況,也可使主連接位置114a和連結位置152a一致,且將距離L1設為0。
又,輔助構件154之個數,並非被限定於四個,而只要是三個以上則幾個皆可。又,輔助連接位置 114b,並未被限定於位在底面部110之對角線DL上,也可按照結構體袋100之形狀或輔助構件154之個數等,而設置於其他位置。又,主連接位置114a與輔助連接位置114b之間的距離,並非被特別限定,只要是按照底面部110之寬度等而適當地設定即可。
又,懸吊體150(主構件152及輔助構件154)之材料,並非被特別限定,而是除了由上述之天然纖維或合成纖維所構成的帶子或繩子等以外,亦可由例如金屬線等構成主構件152及輔助構件154。同樣地,底面部110、側面部120、內蓋部130及外蓋部140之材料,也是未被特別限定,當然也可使用例如金屬製之網子或織布等。
其次,就地盤補強步驟之詳細加以說明。第5圖(a)至(d)係顯示地盤補強步驟之具體順序之一例的概略圖。如上述般,在地盤補強步驟中,雖然是將在底面302形成有凹部304的結構體300鋪設於軟弱地盤400或有液化疑慮之地盤410上,藉此生成補強地盤500,但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將如此所生成的補強地盤500依順序作為作業用之平台來活用,藉此將補強地盤500有效率地逐漸擴大。
具體而言,首先如第5圖(a)所示,藉由配置於普通地盤600上的起重機等的重機具700而在軟弱地盤400等之上方鋪設形成有凹部304的結構體300。然後,若生成能夠供重機具700駛入之寬度的補強地盤 500,則如第5圖(b)所示,在所生成的補強地盤500上配置重機具700,且藉由該重機具700在補強地盤500之先前的軟弱地盤400等之上方鋪設形成有凹部304的結構體300。
如此,將所生成的補強地盤500,依順序活用作為可駛入重機具700的平台,藉此可以有效率地擴大補強地盤500。尤其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因可以藉由形成有凹部304的結構體300,而極簡便地生成強度高且安定的補強地盤500,故而能夠史無前例地迅速擴大補強地盤500。
又,如第5圖(c)所示,在鋪設過的結構體300之上方鋪設鋪鐵板等之板狀構件800之後,如第5圖(d)所示,也可駛入重機具700。藉由在結構體300上鋪設板狀構件800,則有以下的情況:可以適當地保護結構體300不受重機具700之履帶或車輪等損傷,並且可以提高重機具700之行走性(trafficability)。又,雖然省略圖示,但是也可在結構體300上鋪撒沙子或石子等以取代板狀構件800,又可在鋪撒沙子或石子等之後鋪設板狀構件800。
另外,藉由地盤補強步驟所生成的補強地盤500,既可在後面之步驟中於上部載置有堆土或結構物等而永久性地使用,又可短期地作為假設道路等來使用。在本實施形態之施工方法中,因是藉由結構體300之鋪設而生成補強地盤500,故而也能夠迅速地進行補強地盤500 之撤除。
又,板狀構件800之構成,並非被特別限定,只要是能夠載置於結構體300上,則可以使用已知的各種構件。又,也可藉由綑綁複數根棒狀構件來構成板狀構件800。又,在第5圖(a)至(d)中,雖然是顯示僅鋪設一層結構體300之例,但是當然也可將結構體300堆疊複數層來鋪設,更且,也可依場所而變更結構體300之層數。
第6圖(a)至(c)係顯示補強新生成的軟弱地盤420的情況之例的概略圖。在地盤補強步驟中,並非僅是在已事先存在的軟弱地盤400上生成補強地盤500,而是也可在施工中新生成的軟弱地盤420上生成補強地盤500。例如,如第6圖(a)所示,也可挖掘(或疏浚)河川等(即河川、湖沼或海)610之水底612的砂土等並在河川等610之岸邊附近堆土而生成新的軟弱地盤420,之後,如第6圖(b)所示,在新的軟弱地盤420上鋪設形成有凹部304的結構體300以生成補強地盤500。
因本實施形態之施工方法,係在結構體300形成凹部304,藉此即便是在包含如此大量水之新的軟弱地盤420上,仍可以安定地配置結構體300以生成補強地盤500,故而能夠使用河川等610之水底612的砂土等來生成補強地盤500。
又,如第6圖(c)所示,即便是在遍及於河川等610之周邊較廣的範圍存在有軟弱地盤400,仍可以 如第5圖(a)至(d)所示,藉由將補強地盤500朝向河川等之岸邊逐漸擴大,而將重機具700配置於接近岸邊的位置。因而,利用配置於補強地盤500上的重機具700,來對水底612進行挖掘、堆土等以生成新的軟弱地盤420,並且在其上方鋪設形成有凹部304的結構體300,藉此就能夠將補強地盤500朝向河川等610內更進一步擴大。
如此,依據本實施形態之施工方法,則不用從他處搬入砂土等,就能夠在將包含現地之水的砂土等形成堆土之後,生成補強地盤500。更且,在本實施形態之施工方法中,因可以在凹部生成步驟中將填充材200中所含的水分適當地排出,故而在結構體生成步驟中,也能夠將從水底612或周邊之軟弱地盤500採出的砂土等作為填充材200來使用。亦即,依據本實施形態之施工方法,則即便是河川等610之周邊的施工,因仍不用從他處搬入砂土等,就可以有效活用現地之砂土等來補強地盤,故而能夠使施工迅速且有效率地推進。
另外,既可將複數層結構體300堆疊鋪設於新的軟弱地盤420上,又可在結構體300上更進一步鋪設板狀構件800、或鋪撒沙子或石子等。又,雖然圖示省略,但是在施工中新生成的地盤為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情況下,當然也可在此地盤上生成補強地盤500。
其次,就利用本實施形態之施工方法的填平方法加以說明。第7圖(a)至(d)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 填平方法的順序之一例的概略圖。本實施形態之填平方法,係除了上述的結構體生成步驟、凹部形成步驟及地盤補強步驟以外,還更具有:外壁生成步驟,其係在軟弱地盤400或有液化疑慮之地盤410上的填平地430之外周堆疊結構體300以生成保護外壁900;以及填平材投入步驟,其係將填平材1000投入填平地430以生成填平地盤1100。
在本實施形態之填平方法中,首先是在結構體生成步驟中生成結構體300,而在凹部生成步驟中於結構體300之底面302形成凹部304。然後,在地盤補強步驟中,如第7圖(a)所示,在填平地430中的軟弱地盤400等之上方鋪設形成有凹部304的結構體300,以生成補強地盤500。另外,也可堆疊鋪設複數層結構體300以生成補強地盤500。
其次,在外壁生成步驟中,如第7圖(b)所示,係在填平地430之外周堆疊結構體300,以生成包圍填平地430的保護外壁900。亦即,在填平地430之外周的補強地盤500(結構體300)上,更進一步堆疊結構體300,藉此形成保護外壁900。另外,在堆疊於補強地盤500上的結構體300,並不一定有必要形成凹部304。又,保護外壁900,也可在橫方向由複數層的結構體300所構成。亦即,也可在構成第7圖(b)所示之保護外壁900的結構體300之內側或外側更進一步堆疊結構體300。
其次,在填平材投入步驟中,如第7圖(c)所示,將填平材1000投入填平地430、即由保護外壁900所包圍的區域以生成填平地盤1100。藉由以上的順序,完成填平作業。另外,投入的填平材1000,並非被特別限定,而是可以將各種砂土或廢材等作為填平材1000來使用。
在本實施形態之填平方法中,因是將填平材1000投入由形成有凹部304之結構體300所構成的補強地盤500上、且由結構體300構成之保護外壁900所包圍的區域以進行填平作業,故而可以適當地壓密填平材1000,且能夠生成強度較高的填平地盤1100。亦即,因不僅可以藉由強度較高且安定的補強地盤500來牢固地支撐填平地盤1100,還可以藉由結構體300來防止填平材1000與軟弱地盤400之黏土等混合,故而能夠使填平材1000利用本身重量而適當地壓密。
更且,在本實施形態之填平方法中,因可以利用藉由堆疊於補強地盤500上之結構體300所構成的保護外壁900,來拘束填平材1000往側方移動(滑動),故而能夠更確實地壓密填平地盤1100。又,因可以藉由使結構體300具有適當的透水性,來將填平材1000中之水分適當地吸收、排出,故而能夠進行更確實的壓密。
又,依據本實施形態之填平方法,則因即便是在後來發生液化現象的情況下,仍可以藉由構成補強地盤500的結構體300之凹部304來將過剩孔隙水壓活用作 為大致均一的支撐力,故而能夠從因液化現象而致使的受損中適當地保護填平地盤1100及其上方的結構物等。
另外,如第7圖(d)所示,為了更確實地補強例如設置有結構物等的場所,而也可在填平材投入步驟之後,更進一步進行地盤補強步驟,藉此在填平地盤1100上生成補強地盤500。藉由如此,則不僅能夠更安定地支撐結構物等,還能夠從因後來之液化現象而致使的受損中更嚴加地保護。另外,即便是在填平地盤1100上,當然仍能堆疊鋪設複數層結構體300以生成補強地盤500。
如以上說明般,本實施形態之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中的施工方法,係具有:結構體生成步驟,其係將填充材200填充於結構體袋100內以生成結構體300;及凹部形成步驟,其係在結構體300之底面302形成中央部為最凹漥之狀態的凹部304;以及地盤補強步驟,其係將結構體300在形成有凹部304之狀態下載置於軟弱地盤400、420或有液化疑慮之地盤410上以生成補強地盤500。
藉由如此構成,可以簡便且確實地進行軟弱地盤對策及液化現象對策。具體而言,因能夠在軟弱地盤400、420上安定地載置結構體300,並且使結構體300適當地壓縮而如同假定般地發揮結構體300本來具有的耐荷重性,故而可以簡便地生成強度高且安定的補強地盤500。又,因能夠藉由凹部304來生成適當的剪切阻力 面,故而可以更提高補強地盤500之強度。更且,因能夠在凹部形成步驟中適當地排出填充材200中所含的水分,故而即便是包含較多水分的砂土等仍可以活用作為填充材200。結果,因能夠使施工有效率地推進,故而可以縮短工期並且減低成本。
又,因即便是在後來因地震等而發生液化現象的情況下,仍可以藉由構成補強地盤500的結構體300之凹部304來將過剩孔隙水壓活用作為大致均一的支撐力,故而能夠從因液化現象而致使的受損中適當地保護設置於上部的結構物等。
又,結構體袋100,係具備:底面部110,其係構成底面302;以及懸吊體150,其係從內側連接於底面部110並且除了底面部110以外其餘不進行連接,在凹部形成步驟中,係藉由透過懸吊體150來懸吊結構體300而形成凹部304。藉由如此,因不用另外設置特別的步驟,就能夠極簡便地進行凹部形成步驟,故而可以縮短工期。
又,懸吊體150,係具備:主構件152,其係使一端連接於底面部110之大致中央的主連接位置114a;以及輔助構件154,其係使一端連接於比底面部110之主連接位置114a更靠外周側的輔助連接位置114b,並且使另一端連接於主構件152中的連結位置152a,從主連接位置114a至連結位置152a為止的距離L1,係設定成結構體300之高度H2的50%以下。藉由如 此,雖然是僅進行懸吊的極簡便方法,但是可以確實地形成所期望之深度及範圍的凹部304。
又,結構體袋100,較佳是具有透水性。藉由如此,則可以將包含較多水分的填充材200在凹部形成步驟中適當地脫水,並且可以適當地吸收、排出軟弱地盤400、420或有液化疑慮之地盤410的水分。
又,在結構體生成步驟中,也可將從軟弱地盤400、420或有液化疑慮之地盤410採出的填充材200填充於結構體袋100內。藉由如此,則可以有效活用從軟弱地盤400、420或有液化疑慮之地盤410採出的砂土等,且使施工有效率地推進。
又,在凹部形成步驟中,也可藉由壓縮結構體300來形成凹部304,並且將填充材200中所含的水分予以排出。藉由如此,因即便是包含較多水分的砂土等,仍能夠作為填充材200來使用,故而可以使施工有效率地推進。
又,在地盤補強步驟中,係藉由配置於補強地盤500上的重機具700來逐漸擴大補強地盤500。藉由如此,則因能夠迅速地擴大補強地盤500,故而可以使施工有效率地推進。
又,在地盤補強步驟中,也可在載置於軟弱地盤400、420或有液化疑慮之地盤410上的結構體300上,載置板狀構件800以生成補強地盤500,又可在載置於軟弱地盤400、420或有液化疑慮之地盤410上的結構 體300上鋪撒沙子或石子以生成補強地盤500。藉由如此,則能夠適當地保護結構體300,並且容易確保必要的行走性。
又,本實施形態之填平方法,係使用本實施形態之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之填平方法,其特徵為,更進一步具有:外壁生成步驟,其係在填平地430之外周堆疊結構體300以生成保護外壁900;以及填平材投入步驟,其係將填平材1000投入填平地430以生成填平地盤1100,在地盤補強步驟中,係將結構體300在形成有凹部304之狀態下載置於填平地430中的軟弱地盤400、420或有液化疑慮之地盤410上以生成補強地盤500。
藉由形成為如此的構成,則因能夠簡便且確實地進行軟弱地盤對策,故而可以與軟弱地盤400、420或有液化疑慮之地盤410一起確實地壓密填平地盤1100,且可以在填平地430生成強度高且安定的地盤。又,因能夠使填平施工有效率地推進,故而可以縮短工期並且減低成本。更且,即便是在後來發生液化現象的情況仍可以制止其受損。
又,在外壁生成步驟中,係在填平地430之外周的補強地盤500上堆疊結構體300以生成保護外壁900。藉由如此,因能夠提高保護外壁900之強度及安定性,且確實地拘束填平材1000,故而可以適當地壓密填平地盤1100。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填平方法中,係在填平材投入步驟之前進行地盤補強步驟,藉此在填平地盤1100之下方生成補強地盤500。藉由如此,則可以在填平地430生成強度高且安定的地盤。又,藉由事先生成補強地盤500,就可以使施工順利地推進。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填平方法中,也可在填平地盤1100之上方生成補強地盤500。藉由如此,則不僅能夠更安定地支撐填平地盤1100上的結構物等,還能夠從因後來之液化現象而致使的受損中更進一步嚴加地保護。
又,本實施形態之結構體袋100,係藉由在內部填充有填充材200而生成結構體300的結構體袋,其特徵為,具備:底面部110,其係構成結構體300之底面302;以及懸吊體150,其係從內側連接於底面部110並且除了底面部110以外其餘不進行連接,懸吊體150,係具備:主構件152,其係使一端連接於底面部110之大致中央的主連接位置114a;以及輔助構件154,其係使一端連接於比底面部110之主連接位置114a更靠外周側的輔助連接位置114b,並且使另一端連接於主構件152中的連結位置152a,從主連接位置114a至連結位置152a為止的距離L1,係設定成結構體300之高度H2的50%以下。
藉由形成為如此的構成,則因雖然僅是進行懸吊之極簡便的方法,但是能夠在結構體300之底面302確實地形成所期望之深度及範圍的凹部304,並且在懸吊 後只要直接在軟弱地盤400、420或有液化疑慮之地盤410上載置結構體300就能夠生成補強地盤500,故而可以簡便且確實地進行軟弱地盤對策及液化現象對策。又,僅進行懸吊就能夠適當地排出填充材200中所含的水分。結果,因能夠使施工有效率地推進,故而可以縮短工期並且減低成本。
以上,雖然已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加以說明,但是本發明之軟弱地盤或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及填平方法、以及結構體袋,並非被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而是當然能在未脫離本發明之要旨的範圍內施加各種變更。
例如,結構體袋100之懸吊體150,並未被限定於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示的由主構件152及輔助構件154所構成,而是只要能夠藉由進行懸吊來形成凹部304,則也可為其他的構成。又,懸吊體150,也可為藉由將鉤等勾住結構體袋100之底面部110而連接於底面部110。又,只要能夠藉由懸吊體150以外之構成而形成凹部304,則當然也可省略懸吊體150。
又,結構體袋100之內蓋部130及外蓋部140,也可藉由黏扣160a、160b以外的已知手法來固定。更且,結構體袋100,並未限定於具備內蓋部130及外蓋部140,也可為例如將袋口用繩子等綁住並予以封閉的構成等其他的構成。又,也可按照載置場所等,來分開使用大小或構成不同的複數種類之結構體袋100。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示的作用及效果,只不過是列舉從本發明所生的最合適之作用及效果,本發明之作用及效果,並非被限定於此等。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及填平方法、以及結構體袋,係可以在各種建設施工中利用。
100‧‧‧結構體袋
200‧‧‧填充材
300‧‧‧結構體
302‧‧‧結構體之底面
304‧‧‧凹部
400‧‧‧軟弱地盤
410‧‧‧有液化疑慮之地盤
500‧‧‧補強地盤

Claims (14)

  1. 一種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特徵為,具有:結構體生成步驟,其係將填充材填充於結構體袋內以生成結構體;及凹部形成步驟,其係在前述結構體之底面形成中央部為最凹漥之狀態的凹部;以及地盤補強步驟,其係將前述結構體在形成有前述凹部之狀態下載置於軟弱地盤或有液化疑慮之地盤上以生成補強地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前述結構體袋,係具備:底面部,其係構成前述底面;以及懸吊體,其係從內側連接於前述底面部並且除了前述底面部以外其餘不進行連接,在前述凹部形成步驟中,係藉由透過前述懸吊體懸吊前述結構體來形成前述凹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前述懸吊體,係具備:主構件,其係使一端連接於前述底面部之大致中央的主連接位置;以及輔助構件,其係使一端連接於比前述底面部之前述主連接位置更靠外周側的輔助連接位置,並且使另一端連接於前述主構件中的連結位置, 從前述主連接位置至前述連結位置為止的距離,係設定成前述結構體之高度的50%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前述結構體袋,係具有透水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在前述結構體生成步驟中,係將從前述軟弱地盤或前述有液化疑慮之地盤採出的前述填充材填充於前述結構體袋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在前述凹部形成步驟中,係藉由壓縮前述結構體來形成前述凹部,並且將前述填充材中所含的水分予以排出。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在前述地盤補強步驟中,係藉由配置於前述補強地盤上的重機具來逐漸擴大前述補強地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在前述地盤補強步驟中,係在載置於前述軟弱地盤或前述有液化疑慮之地盤上的前述結構體上,載置板狀構件以生成前述補強地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其中,在前述地盤 補強步驟中,係在載置於前述軟弱地盤或前述有液化疑慮之地盤上的前述結構體上鋪撒沙子或石子以生成前述補強地盤。
  10. 一種填平方法,係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軟弱地盤及有液化疑慮之地盤的施工方法之填平方法,其特徵為,更進一步具有:外壁生成步驟,其係在填平地之外周堆疊前述結構體以生成保護外壁;以及填平材投入步驟,其係將填平材投入前述填平地以生成填平地盤,在前述地盤補強步驟中,係將前述結構體在形成有前述凹部之狀態下載置於前述填平地中的前述軟弱地盤或前述有液化疑慮之地盤上以生成前述補強地盤。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填平方法,其中,在前述外壁生成步驟中,係在前述填平地之外周的前述補強地盤上堆疊前述結構體以生成前述保護外壁。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或11項所述的填平方法,其中,在前述填平材投入步驟之前進行前述地盤補強步驟,藉此在前述填平地盤之下方生成前述補強地盤。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或11項所述的填平方法,其中,在前述填平材投入步驟之後進行前述地盤補強步驟,藉此在前述填平地盤之上方生成前述補強地盤。
  14. 一種結構體袋,係藉由在內部填充有填充材而生成結構體的結構體袋,其特徵為,具備: 底面部,其係構成前述結構體之底面;以及懸吊體,其係從內側連接於前述底面部並且除了前述底面部以外其餘不進行連接,前述懸吊體,係具備:主構件,其係使一端連接於前述底面部之大致中央的主連接位置;以及輔助構件,其係使一端連接於比前述底面部之前述主連接位置更靠外周側的輔助連接位置,並且使另一端連接於前述主構件中的連結位置,從前述主連接位置至前述連結位置為止的距離,係設定成前述結構體之高度的50%以下。
TW103133310A 2013-09-25 2014-09-25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filling methods for weak sites and sites with liquefaction concerns, as well as structural bags TWI5588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75844 WO2015045024A1 (ja) 2013-09-25 2013-09-25 軟弱地盤および液状化懸念地盤における工事方法ならびに埋立方法、ならびに構造体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9932A TW201529932A (zh) 2015-08-01
TWI558887B true TWI558887B (zh) 2016-11-21

Family

ID=52742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3310A TWI558887B (zh) 2013-09-25 2014-09-25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filling methods for weak sites and sites with liquefaction concerns, as well as structural bags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PH (1) PH12015501432A1 (zh)
TW (1) TWI558887B (zh)
WO (1) WO20150450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21703A1 (ja) * 2018-07-27 2020-01-30 太 野本 多段形態による形状保持型吊上げ式直方体バック
CN114875881B (zh) * 2022-04-27 2024-05-14 天津鼎元软地基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地固件预应力保持结构及其成型方法和成型模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78558B (en) * 2003-04-07 2007-04-11 Maikoma Seben Co Ltd Method for creating foundation ground and building foundation structure
TW200951272A (en) * 2008-06-12 2009-12-16 Ming-Zhao Lin Sand bag bearing construction method used in soft ground
TWM396838U (en) * 2010-08-24 2011-01-21 Gold Joint Ind Co Ltd Integrated geotube ba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79733B2 (ja) * 1993-11-05 1997-02-12 次郎 藤増 土木工事用土のう
JP2000080637A (ja) * 1998-06-24 2000-03-21 Kuraray Co Ltd 地盤補強構造物及び地盤補強工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78558B (en) * 2003-04-07 2007-04-11 Maikoma Seben Co Ltd Method for creating foundation ground and building foundation structure
TW200951272A (en) * 2008-06-12 2009-12-16 Ming-Zhao Lin Sand bag bearing construction method used in soft ground
TWM396838U (en) * 2010-08-24 2011-01-21 Gold Joint Ind Co Ltd Integrated geotube ba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9932A (zh) 2015-08-01
PH12015501432B1 (en) 2015-10-19
WO2015045024A1 (ja) 2015-04-02
PH12015501432A1 (en) 2015-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54911B (zh) 一种生态柔性土工格栅加筋码头施工方法
KR102259699B1 (ko) 스톤백을 이용한 연약지반 개량시공방법
KR20160108299A (ko) 지오셀 및 지오그리드를 갖는 포장도로 시스템
CN107119522A (zh) 新旧路基衔接的结构及施工方法
JP6944164B1 (ja) 地盤改良方法及び改良地盤構造
JP5984085B2 (ja) 基礎構造及び基礎の構築方法
CN110258622B (zh) 桩板式挡墙及其施工方法
JP2010521602A (ja) 土粒子拘束用蜂巣状補強材
CN111005278B (zh) 一种局部加筋路堤的快速修复加固方法
CN108999142A (zh) 圆顶方形轻型沉箱与桩基组合式深水防波堤的施工方法
TWI558887B (zh)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filling methods for weak sites and sites with liquefaction concerns, as well as structural bags
JP5714338B2 (ja) 盛土補強土壁工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盛土補強土壁用仮抑え材
JP2016102313A (ja) 擁壁構造体及びその構築工法
JP2009281104A (ja) 補強盛土工法
KR20160025670A (ko) 저수지의 보수 보강 공법
KR20110046209A (ko) 교량 교각기초 보강 및 세굴방지 시공 방법 및 그 구조물
JPH05171652A (ja) 斜面安定工法
JP5868352B2 (ja) 法面に道路を敷設する方法
US11555284B1 (en) Integrating articulated concrete blocks with gabion/reno cages
JP5896351B2 (ja) 基礎構造及び基礎の構築方法
CN208965494U (zh) 圆顶方形轻型沉箱与桩基组合式防波堤
US11933012B2 (en) Shape-retaining hoist type rectangular parallelepiped bag having multistage configuration
RU2717536C1 (ru) Георешетка
JP4264487B2 (ja) 砂浜の安定化方法における排水層の築造方法
CN109024470A (zh) 圆顶方形轻型沉箱与桩基组合式防波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