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6463B - Solar cell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Google Patents

Solar cell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6463B
TWI556463B TW103116036A TW103116036A TWI556463B TW I556463 B TWI556463 B TW I556463B TW 103116036 A TW103116036 A TW 103116036A TW 103116036 A TW103116036 A TW 103116036A TW I556463 B TWI556463 B TW I55646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lar cell
transmitting substrate
laminated
cell pa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6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3911A (zh
Inventor
Yoichiro Nishimoto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23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3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64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646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54Optical elements directly associated or integrated with the PV cell, e.g. light-reflecting means or light-concentrating means
    • H01L31/0543Optical elements directly associated or integrated with the PV cell, e.g. light-reflecting means or light-concentrating means comprising light concentrating means of the refractive type,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48Encapsulation of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2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 H02S20/22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20Optical components
    • H02S40/22Light-reflecting or light-concentrat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2PV systems with concent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太陽電池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太陽電池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儘管具有日照條件良好而且因為氣溫低使得發電效率之效果提升的優點,然而北海道之住宅用太陽光發電的普及率卻是全國最低。例如,比較九州電力管轄區域內與北海道管轄區域內,北海道電力管轄區域內的住宅用太陽光發電的設置率,係九州電力管轄區域內的住宅用太陽光發電的設置率的1/100。北海道住宅之太陽電池普及率低的主要原因,除了因為積雪造成發電量的降低外,還例如有設置費用較高。
在北海道的住宅中,係於屋頂下方配置有發泡性的隔熱板材(board)。因此,若不將該隔熱板材去除,就無法配置太陽電池面板。此外,為了採行積雪對策而將屋頂的傾斜度作成陡峭,因此為了要設置太陽電池面板,需要有立足之處。
在無落雪屋頂之(snow duct)屋頂的情形下,雖無此種問題,但必須要有因應太陽電池面板之重量的客製化(custom-made)架台。此外,為了使太陽電池面板不會被雪所掩埋,必須要架高(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
做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之一,係在壁面設置太 陽電池面板。藉由將太陽電池面板設置於壁面,就不再需要擔憂太陽電池面板上的積雪,且可使設置成本(cost)較目前更為低廉。
然而,在將太陽電池面板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 垂直地設置之情形、與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作出些微傾斜而設置之情形下,會在太陽電池面板的發電量上產生差異。在此,所謂將太陽電池面板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地設置,係指太陽電池面板(太陽電池)的受光面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呈垂直之方式設置。例如,在非專利文獻2中,係將在札幌近郊之江別市之市政府的壁面,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以90度的角度(垂直)設置太陽電池面板之情形、與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以75度的角度設置太陽電池面板之情形的年間發電量進行比較。在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以75度的角度設置太陽電池面板時,相較於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以90度的角度設置時,太陽電池面板的發電量約高出16%左右。因此,乃要求一種即使垂直設置,發電量也不會降低的太陽電池面板。
針對此種問題,在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中, 係使用一種抑制太陽電池面板之反射率的方法。此外,在專利文獻3中,係使用一種以更接近垂直的角度使光到達面板內之太陽電池的方法。在專利文獻3中,係在配置於光電轉換元件之光入射側之玻璃(glass)基板的內部,設置折射率與其他部分不同的帶狀部分。藉此,入射於太陽電池裝置的光,就會在折射率不同的帶狀部分折射,而且會在帶狀部分的界面反射, 而以更接近垂直的角度入射於光電轉換元件。因此,入射於光電轉換元件的光量增大,而可提升光電轉換效率。在專利文獻3中,此種玻璃基板,係藉由對玻璃基板進行離子射束(ion beam)掃描來製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1951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3-12294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10-247738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北海道住宅用太陽光發電導入指南(guidebook)」經濟產業省北海道經濟產業局 資源能源(energy)環境部能源對策課編輯-發行 平成24年3月
[非專利文獻2]三輪修也著「克雪型太陽光發電系統(system)之實證試驗結果」財團法人北海道電氣保安協會 札幌市演講 平成23年1月25日、31日
然而,帶狀部分的折射率係取決於離子射束的掃描速度,隨著減慢掃描速度,帶狀部分的折射率即變高。例如,當使用折射率為1.50的玻璃時,離子射束之掃描速度:1mm/s時之帶狀部分的折射率即成為1.51,而離子射束之掃描速度:0.1mm/s時之帶狀部分的折射率即成為1.65。可推知折射率的差異愈大,在玻璃基板-帶狀部分界面就愈易於反射光。因 此,為了要提升發電量,較佳為選擇0.1mm/s的掃描速度做為離子射束的掃描速度。
然而,在此情形下,玻璃基板的量產性,會比離子射束之掃描速度為1mm/s時為差。此外,假定將玻璃厚度為5mm的太陽電池面板垂直設置於札幌(北緯43°)時,離子射束的掃描間隔會成為5.3mm之較短的值,而將更延長處理時間。縱使欲藉由將折射率不同的2種玻璃疊層為層狀來獲得此種構造,玻璃的重疊也會變得好幾層,而不易獲得高的量產性。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問題而研創者,其目的在獲得一種可將相對於太陽電池面板之受光面傾斜照射的太陽光有效地取入於太陽電池內部,而實現發電量高且量產性高的太陽電池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而達成目的,本發明之太陽電池面板,係在太陽電池的受光面側配置疊層透光性基體而將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做為光入射側;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係複數個具有較大氣的折射率更高之不同折射率的透光性基體以折射率從前述光入射側朝向前述太陽電池側變高之方式疊層的疊層構造體,且前述光入射側及前述太陽電池側的面為與前述太陽電池的受光面平行的面。
依據本發明,即可達成可將相對於太陽電池面板之受光面傾斜照射的太陽光有效地取入於太陽電池內部,而獲得發電量高,且量產性高的太陽電池面板的效果。
10‧‧‧太陽電池面板
11‧‧‧疊層透光性基體
12‧‧‧第1透光性基體
13‧‧‧第2透光性基體
14‧‧‧對接面
15‧‧‧密封材
16‧‧‧太陽電池晶元
21‧‧‧半導體基板
22‧‧‧p型單晶矽基板
22a‧‧‧微小凹凸
23‧‧‧n型雜質擴散層
24‧‧‧反射防止膜
25‧‧‧受光面側電極
26‧‧‧背面側電極
27‧‧‧表面銀柵電極
28‧‧‧表面銀匯流排電極
29‧‧‧背面鋁電極
30‧‧‧背面銀電極
31‧‧‧p+層
40、40a、40b、40c‧‧‧太陽電池面板
41‧‧‧疊層透光性基體
42‧‧‧第1透光性基體
43‧‧‧第2透光性基體
44‧‧‧對接面
44a‧‧‧傾斜面
44b‧‧‧連接面
50‧‧‧太陽電池面板
51‧‧‧疊層透光性基體
52‧‧‧第1透光性基體
53‧‧‧第2透光性基體
54‧‧‧密封材
55‧‧‧對接面
56‧‧‧對接面
56a‧‧‧傾斜面
56b‧‧‧連接面
100‧‧‧太陽電池面板
111‧‧‧透光性基體
115‧‧‧密封材
116‧‧‧太陽電池晶元
D‧‧‧長度
α、β、γ、ε‧‧‧角度
L‧‧‧光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太陽電池面板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之狀態的示意剖面圖。
第2圖係顯示從受光面側(光入射側)觀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太陽電池面板之狀態的俯視圖。
第3圖係從受光面側觀看之太陽電池晶元(cell)的頂視圖。
第4圖係從受光面相反側觀看之太陽電池晶元的底視圖。
第5圖係第3圖之A-A方向之太陽電池晶元的主要部分剖面圖。
第6圖係顯示一般的太陽電池面板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之狀態的示意剖面圖。
第7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太陽電池面板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之狀態的示意剖面圖。
第8圖係顯示角度ε不同之實施形態之其他太陽電池面板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之狀態的示意剖面圖。
第9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之太陽電池面板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之狀態的示意剖面圖。
以下根據圖式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太陽電池面板及其製造方法的實施形態。另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的記述,在不脫離本發明之要旨的範圍內,均可適當變更。此外,在以下所示的圖式中,為了易於理解,各構件的縮尺有與實際 不同的情形。在各圖式間亦復相同。
(實施形態1)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太陽電池面板10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之狀態的示意剖面圖。在此,所謂太陽電池面板10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係指在太陽電池面板10中接收太陽光之太陽電池面板10的受光面(太陽電池晶元16的受光面)以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之方式設置。第2圖係顯示從受光面側(光入射側)觀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太陽電池面板10之狀態的俯視圖。
在太陽電池面板10中,係平板狀的疊層透光性基體11隔著密封材15而安裝於太陽電池晶元16的受光面側。太陽電池面板10係將面方向中的外形形狀,亦即從受光面側觀看的形狀係設為四角形狀。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將太陽電池面板10之面方向中的外形形狀設為正方形狀。另外,該外形形狀係對應於疊層透光性基體11的外形形狀。此外,太陽電池面板10之面方向中的外形形狀並不限定於四角形狀,亦可設為所希望的形狀。
疊層透光性基體11係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所構成,且配置於太陽電池面板10的受光面側,而具有保護太陽電池面板10之受光面側的功能。疊層透光性基體11係將面方向中的外形形狀,亦即從受光面側觀看的形狀設為四角形狀。以疊層透光性基體11的材料而言,係例如使用玻璃或透光性塑膠(plastic)。另外,構成疊層透光性基體11的材料,係使用在積層(laminate)步驟(加熱步驟)中不會產生相變化 者。在本說明書中,係將在積層步驟(加熱步驟)中會產生相變化者設為密封材,而將不會產生相變化者設為透光性基體。
疊層透光性基體11係設為折射率隨著從大氣側往太陽電池晶元16側而依序變高之方式,疊層配置有2片平板狀透光性基體部的複數層構造體。亦即,疊層透光性基體11係從太陽電池面板10的受光面側,疊層有折射率相對較低的第1透光性基體12與折射率相對較高的第2透光性基體13。在此,第1透光性基體12的折射率,係較大氣的折射率(=1)為大,且較第2透光性基體13的折射率為小。第2透光性基體13的折射率,係較第1透光性基體12的折射率為大。第1透光性基體12係例如折射率為1.5的玻璃基板。第2透光性基體13係例如折射率為1.8的玻璃基板。
第1透光性基體12及第2透光性基體13係在面方向中以相同形狀及相同尺寸形成。在第1透光性基體12與第2透光性基體13的對接面14中,係塗布有具有透光性的接著劑,藉由該接著劑將第1透光性基體12與第2透光性基體13予以接著。第1透光性基體12與第2透光性基體13的對接面14,係設為與太陽電池面板10之受光面(第1透光性基體12之光入射側的面)平行的面。
另外,該接著劑係以光學上可忽視之程度的厚度設置,在第1圖中係省略圖示。再者,疊層透光性基體11的表背面及對接面14,係設為與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之面內方向平行的面。亦即,第1透光性基體12與第2透光性基體13的表背面,係設為與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之面內方 向平行的面。
另外,在第1圖中,係假設疊層透光性基體11由 2層透光性基體所構成,在以下雖亦就疊層透光性基體11由2層透光性基體所構成之情形進行說明,但疊層透光性基體11即使為3層以上的疊層構造體,亦無問題。此外,疊層透光性基體11的材質並不限定於玻璃,亦可為例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其他的塑膠等。
此外,如後所述,疊層透光性基體11係具有使入 射於太陽電池面板10的入射光折射,並使光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入射角度更接近垂直的入射光角度調整功能。關於此功能將於後陳述。
密封材15係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構成,且配置於 疊層透光性基體11與太陽電池晶元16之間。密封材15係覆蓋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側的整面而配置,用以將太陽電池晶元16密封。疊層透光性基體11與太陽電池晶元16,係藉由密封材15而接著。以密封材15的材料而言,係例如使用EVA、矽酮(silicone)、胺甲酸乙酯(urethane)等之具有透光性的樹脂。另外,更詳而言之,在太陽電池面板10中與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側(光入射側)的相反側,係隔著背面側的密封材(未圖示)而安裝有具有耐光性的背膜(back film)(未圖示)。亦即,在太陽電池面板10中,太陽電池晶元16係被密封材15與背面側的密封側夾著而密封。背面側的密封材及背膜的外形形狀係對應於疊層透光性基體11的外形形狀。背面側的密封材並未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與密封材15 相同的材料。
接著說明太陽電池晶元16的構成。第3圖至第5 圖係顯示太陽電池晶元16之一例的概略構成圖。第3圖係從受光面側觀看之太陽電池晶元16的頂視圖,第4圖係從受光面相反側觀看之太陽電池晶元16的底視圖,而第5圖係第3圖之A-A方向中之太陽電池晶元16的主要部分剖面圖。
如第3圖至第5圖所示,太陽電池晶元16係具備 具有光電轉換功能的太陽電池基板且為具有pn接合的半導體基板21。半導體基板21係具有第1導電型的p型單晶矽(silicon)基板22、及該p型單晶矽基板22之表面之導電型反轉的第2導電型的n型雜質擴散層23,且藉由該等而構成pn接合。另外,半導體基板21並不限定於單晶矽基板,也可使用多晶矽基板。
此外,在半導體基板21(n型雜質擴散層23)之 受光面側的表面,係形成有由金字塔(pyramid)狀的微小凹凸(組織)(texture)22a所構成的組織構造做為組織構造。 金字塔狀的微小凹凸(組織)22a係形成為增加受光面中吸收來自外部之光的面積,用以抑制受光面中的反射率,而可以良好效率將光封入於太陽電池晶元16的構造。
在半導體基板21之受光面側的面(表面)中,係 具備:反射防止膜24,用以防止在受光面之入射光的反射;及屬於第1電極的受光面側電極25,在半導體基板21之受光面側的面(表面)中被反射防止膜24包圍而形成。以受光面側電極25而言,係包括表面銀柵(grid)電極27及表面銀匯流 排(bus)電極28。表面銀柵電極27係為了將在半導體基板21所發電的電氣予以集電而局部地設在受光面。表面銀匯流排電極28係為了將在表面銀柵電極27所集電的電氣予以取出而與表面銀柵電極27大致正交地設置。
另一方面,在半導體基板21的背面(與受光面相 反側的面)中,係涵蓋除外緣區域之一部份的整體而設有由鋁(aluminum)材料所構成之背面鋁電極29,此外朝與表面銀匯流排電極28大致相同方向延伸而設有由銀材料所構成的背面銀電極30。再者,藉由背面鋁電極29與背面銀電極30而構成屬於第2電極的背面側電極26。
此外,在半導體基板21之背面(與受光面相反側的面)側的表層部,係形成有含有高濃度雜質之p+層(BSF(Back Surface Field,背面電場))31。p+層(BSF)31係為了獲得BSF效應而設,且為使p型層(p型單晶矽基板22)中之電子不致消滅而以帶域(band)構造的電場提高p型層(p型單晶矽基板22)中的電子濃度。
接著說明以上述之方式構成之實施形態1之太陽電池面板10之製造方法的一例。首先,藉由公知的方法來製作太陽電池晶元16。
接著在折射率相對較低的平板狀第1透光性基體12、與折射率相對較高的平板狀第2透光性基體13中,塗布接著劑於成為對接面14之各者的面。再者,將第1透光性基體12與第2透光性基體13之各者的對接面14予以貼合而接著。藉此,形成表背面平行之平板狀的疊層透光性基體做為疊 層透光性基體11。另外,接著劑亦可塗布於第1透光性基體12與第2透光性基體13之對接面14中的一方。另外,藉由3片以上的透光性基體而形成疊層透光性基體11時,係以折射率依序變高之方式疊層各透光性基體而貼合。
接著,在疊層透光性基體11中之折射率相對較高 的第2透光性基體13上,係將密封材15與太陽電池晶元16依序以疊層透光性基體11之表背面成為與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平行之方式配置。太陽電池晶元16係使受光面與密封材15相對向地配置。亦即,疊層透光性基體11係在折射率較高之側的面相對向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的狀態下配置。
再者,在該等例如在真空中加熱衝壓(press), 而實施所謂的積層加工。藉此,疊層透光性基體11與太陽電池晶元16即藉由密封材15而接著而一體化。藉此,即可獲得如上所述的太陽電池面板10。
接著說明疊層透光性基體11中之入射光角度調整 功能。首先說明一般的太陽電池面板中之入射光的折射。第6圖係顯示一般的太陽電池面板100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之狀態的示意剖面圖。在太陽電池面板100中,係將單層的透光性基體111隔著具有透光性的密封材115而安裝於太陽電池晶元116的光入射側(受光面側)。透光性基體111係例如由玻璃基板所構成,折射率例如為1.4至1.5,在此係設為1.5。
如第6圖所示將光L以入射角度為角度α(α>0°)照射於太陽電池面板100之情形下,當設光L的光量為La時, 與該光之照射面(受光面)垂直的成分係表示成La×cosα。由於α>0°,因此有助於發電的光,比垂直入射(α=0°)時還少。
從大氣中入射於透光性基體111的光L,係在大氣 與透光性基體111的界面折射而以角度β的折射角度行進於透光性基體111。再者,通過透光性基體111的光,係相對於太陽電池晶元116的受光面以角度β的入射角度而到達太陽電池晶元116。因此,當設光L的光量為La時,在入射於透光性基體111的光中有助於太陽電池晶元116之發電之光的成分即成為La×cosβ。忽視透光性基體111之表面反射、光吸收、在密封材115之光的折射、吸收之情形下,到達太陽電池晶元116之光的成分係表示成La×cosα×cosβ。因此,藉由將角度β接近0°,即可使入射至太陽電池晶元116的光量增加,而提升太陽電池面板100的輸出。
接著說明實施形態1之太陽電池面板10之疊層透 光性基體11中之入射光的折射。另外,在以下也忽視透光性基體的表面反射、光吸收、在密封材之光的折射、吸收。在疊層透光性基體11中,折射率係成為大氣<第1透光性基體12<第2透光性基體13。此時,將光L從大氣中朝向疊層透光性基體11(第1透光性基體12)的入射角度設為角度α、光L從第1透光性基體12朝向第2透光性基體13的入射角度設為角度β、光L從第2透光性基體13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入射角度設為角度γ。此時,「α>β>γ」的關係即成立。
如第6圖所示透光性基體111為單層時之光L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入射角度係角度β。在此,係藉由在透光 性基體111與太陽電池晶元16之間插入折射率較透光性基體111更大的其他透光性基體,使光L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入射角度更接近垂直,而可提升太陽電池面板10的發電量。
例如,茲考慮如第6圖所示光L以入射角度60° 照射至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之太陽電池面板100(假設透光性基體111係單層,折射率為1.5)的情形。關於此時之光L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16的入射角度(折射角度:角度β),依據斯耐爾(snell)定律,sin60°/sinβ=1.5/1
的公式即成立。由該公式可得出sinβ=0.5773。
因此,角度β成為約35°。
另一方面,考慮將本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面板10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且以入射角度60°照射光L的情形。太陽電池面板10係具備從大氣側疊層有折射率為1.5的第1透光性基體12與折射率為1.8的第2透光性基體13而成的疊層透光性基體11。如上所述將光L從大氣中朝向疊層透光性基體11(第1透光性基體12)的入射角度設為角度α、光L從第1透光性基體12朝向第2透光性基體13的入射角度設為角度β、光L從第2透光性基體13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入射角度設為角度γ。
此時,當光L以角度α=60°照射時,如第1圖所示屬於光L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之入射角度的角度γ可藉由以下方式求出。亦即,依據斯耐爾定律, sinβ/sinγ=1.8/1.5
sin60°/sinβ=1.5/1
的公式即成立。由該公式可得出 sinγ=(1.5/1.8)×sinβ=0.481。
因此,γ成為約29.5°。
如此,藉由相對於第6圖所示之具備單層之透光性基體之太陽電池面板的構成,將折射率更高的第2透光性基體13配置於太陽電池晶元16側,相較於具備單層之透光性基體之情形,可減小光L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入射角度。結果,在入射於疊層透光性基體11的光L中有助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發電之光的成分即增加,而使入射於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光量增大,而可提升太陽電池晶元16中之光電轉換效率,且可增加太陽電池面板10的輸出。
另外,在上述中,雖就疊層透光性基體11為由2層的透光性基體所構成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亦可構成將折射率不同的3層以上的平板狀透光性基體,以折射率隨著從大氣側往太陽電池晶元16側而依序變高之方式重疊的透光性基體。藉此,雖依各透光性基體的折射率而不同,但可使光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入射角度更進一步減小。
在專利文獻3中,亦使用以更接近垂直的角度使光到達面板內之太陽電池的方法。然而,在本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面板10中,則係使用將折射率相對較低的第1透光性基體12與折射率相對較高的第2透光性基體13之折射率不同的2個平板狀透光性基體,以折射率隨著從大氣側往太陽電池晶 元16側依序變高之方式重疊的疊層透光性基體11,而實現了將光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入射角度減小。
在專利文獻3中,係藉由將在內部設置有折射率 與其他部分不同的帶狀部分的玻璃基板,對於玻璃基板進行離子射束掃描來製作。然而,玻璃的折射率係取決於離子射束的掃描速度,隨著減慢掃描速度,折射率即變高。可推知折射率的差異愈大,在玻璃-玻璃界面就愈易於反射光,因此為了提升發電量,較佳為選擇較慢的掃描速度。然而,此情形下玻璃基板的量產性會變低。
針對此點,在本實施形態的太陽電池面板10中, 係以接著劑將折射率相對較低的第1透光性基體12與折射率相對較高的第2透光性基體13予以貼合,藉此即可製作疊層透光性基體11。藉此,在本實施形態的太陽電池面板10中,即可容易且以良好生產性製作疊層透光性基體11及太陽電池面板10。
另外,太陽的高度係依季節、時間而改變。因此, 相對於太陽電池面板之受光面傾斜照設光的狀況,並不限定於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的太陽電池面板,亦可適用在如朝屋頂上設置的太陽電池面板,在設置後無法改變設有角度的太陽電池面板上。亦即,關於在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傾斜之狀態下設置於屋頂上等的太陽電池面板,早晚也都是相對於太陽電池面板的受光面傾斜照射光,發電量會變少。
針對此點,實施形態1之太陽電池面板10,在相對於太陽電池面板之受光面傾斜照射光時,可獲得高的發電 量。因此,實施形態1之太陽電池面板10,並不限定於如壁面設置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之情形,即使是在相對於垂直方向以某程度的角度朝太陽電池晶元16側傾斜的狀態下設置時,早晚的發電量也會增加,而有助於1天發電量的提升。
如上所述實施形態1之太陽電池面板10,係在太 陽電池晶元16的受光面側(光入射側)具備疊層透光性基體11,該疊層透光性基體11係具有從大氣側疊層有折射率相對較低的第1透光性基體12與折射率相對較高的第2透光性基體13,而折射率從大氣側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側依序變高的構成。藉此,在太陽電池面板10中,係可使入射於太陽電池面板10而行進於該太陽電池面板10內的光折射,且使之以相對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更接近垂直的入射角度到達太陽電池晶元16。藉此,即可增加入射於疊層透光性基體11之光中之有助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發電之光的成分,而可增大入射於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光量而提升該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光電轉換效率,且可增大太陽電池面板10的輸出(發電量)。
此種實施形態1係藉由使光以更接近垂直的入射 角度到達太陽電池面板10內之太陽電池晶元16的受光面,而謀求太陽電池面板10的輸出提升者。亦即,在相對於太陽電池面板10之受光面傾斜照射光時可獲得高的發電量。因此,既非如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藉由抑制太陽電池面板的反射率而謀求輸出提升者,亦非對立者。因此,亦可將實施形態1與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的技術予以併用。
(實施形態2)
在實施形態1中,雖係將2片平板狀的透光性基體予以重疊而構成疊層透光性基體11,但在實施形態2中,則係使2片透光性基體的對接面具有角度。藉此,即可使入射於疊層透光性基體11的入射光更進一步折射,且使光以更接近垂直的角度入射於太陽電池晶元。
第7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太陽電池面板40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之狀態的示意剖面圖。在太陽電池面板40中,係將疊層透光性基體41隔著密封材15而安裝於太陽電池晶元16的受光面側。實施形態2之太陽電池面板40,除疊層透光性基體41之構造以外,均具有與實施形態1之太陽電池面板10相同的構造。因此,關於與太陽電池面板10相同的構件,係賦予與實施形態1之情形相同的符號,且省略詳細的說明。此外,疊層透光性基體41除了使構成疊層透光性基體41之2片透光性基體的對接面具有角度以外,均具有與實施形態1之疊層透光性基體11相同的構成。
疊層透光性基體41係設為折射率隨著從大氣側往太陽電池晶元16側而依序變高之方式疊層有2片透光性基體而配置的複數層構造體。亦即,疊層透光性基體41係從太陽電池面板40的受光面側,疊層有折射率相對較低的第1透光性基體42與折射率相對較高的第2透光性基體43。在此,第1透光性基體42的折射率,係較大氣的折射率(=1)為大,且較第2透光性基體43的折射率為小。第2透光性基體43的折射率,係較第1透光性基體42的折射率為大。第1透光性 基體42係例如折射率為1.5的玻璃基板。第2透光性基體43係例如折射率為1.8的玻璃基板。
第1透光性基體42及第2透光性基體43係在面 方向中以相同形狀及相同尺寸形成。在第1透光性基體42與第2透光性基體43的對接面44中,係塗布有具有透光性的接著劑,藉由該接著劑將第1透光性基體42與第2透光性基體43予以接著。另外,該接著劑係以光學上可忽視之程度的厚度設置,在第7圖中係省略圖示。
疊層透光性基體41的表背面,係設為與太陽電池 晶元16之受光面之面內方向平行的面。亦即,第1透光性基體42中之大氣側的面與第2透光性基體43中之太陽電池晶元16側的面,係設為與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之面內方向平行的面。
另一方面,在第1透光性基體42與第2透光性基 體43的對接面44中係設有複數個相對於太陽電池面板40之受光面具有特定傾斜角度的傾斜面44a。傾斜面44a係沿著疊層透光性基體41之面方向中之特定的第1方向,以一定的長度D及一定的間距(pitch)設置。在第7圖中,特定的第1方向,係在具有正方形狀之疊層透光性基體41的面方向中相對向的1對的邊方向(第7圖中之上下方向、第2圖中之Y方向)。
此外,傾斜面44a係沿著疊層透光性基體41之面 方向中之特定的第2方向而與疊層透光性基體41的整個寬度相接連地延伸。在第7圖中,特定的第2方向係第7圖中之紙 面縱深方向(疊層透光性基體41之面方向中之相對向的另1對的邊方向、第2圖中之X方向)。長度D係沿著1個傾斜面44a之第1方向的長度。
另外,在複數個傾斜面44a中,特定的傾斜角度 亦未必要全部相同。此外,傾斜面44a在朝第2圖中之X方向延伸時,也未必要在整個寬度中沿著第2圖中的X方向。
傾斜面44a相對於太陽電池面板40之受光面之傾 斜角度的角度θ,係例如為15°。傾斜面44a係設為在太陽電池面板40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或相對於垂直方向以某程度的角度朝太陽電池晶元16側傾斜設置時,在疊層透光性基體41的面方向中隨著從上部往下部而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側傾斜的面。亦即,傾斜面44a係設為隨著往特定的第1方向而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側傾斜的面。
此種太陽電池面板40除在第1透光性基體42與第2透光性基體43的對接面44設有傾斜面44a以外,均以與太陽電池面板10之情形相同的步驟來製作。
接著說明實施形態2之太陽電池面板40之疊層透光性基體41中之入射光的折射。在疊層透光性基體41中,折射率係成為大氣<第1透光性基體42<第2透光性基體43。此時,將光L從大氣中朝向疊層透光性基體41(第1透光性基體42)的入射角度設為角度α、光L在大氣與第1透光性基體42的界面的折射度設為角度β、光L從第1透光性基體42朝向第2透光性基體43的入射角度設為角度(β+θ)、光L在第1透光性基體42與第2透光性基體43之界面的折射角度設 為角度γ1、光L從第2透光性基體43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入射角度設為角度γ。
此時,當光L以角度α=60°照射時,如第7圖所示屬於光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之入射角度的角度γ係藉由以下方式求出。亦即,依據斯耐爾(snell)定律,sin(β+θ)/sinγ1=1.8/1.5
sinα/sinβ=1.5
的公式即成立。由於角度α=60°,因此當與在實施形態1的計算同樣方式計算時,即成為β≒35°。由於透光性基體之對接面中之傾斜面44a的傾斜角度θ係15°,因此成為sin(35°+15°)/sinγ1=1.8/1.5
sinγ=0.6383
而成為角度γ1≒39.5°。該角度γ1係相對於疊層透光性基體41之對接面44中之傾斜面44a的角度。因此,光L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的入射角度係成為γ1-θ:(39.5°-15°),約24.5°。藉此,在實施形態2之太陽電池面板40中,相較於在實施形態1中之入射角度的解析例,可明瞭光L以更接近垂直的角度入射於太陽電池晶元16。
亦即,太陽電池面板40係較對接面44與疊層透光性基體41之表背面平行的情形,可使入射於太陽電池面板40而行進於該太陽電池面板40內的光L更大幅地折射,且使之以相對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更接近垂直的入射角度到達太陽電池晶元16。因此,在太陽電池面板40中,可使在入射於疊層透光性基體41的光L中有助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 發電之光的成分更進一步增加,且可增大入射於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光量而提升該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光電轉換效率,且可增大太陽電池面板40的輸出(發電量)。
在疊層透光性基體41之對接面44設有角度時, 欲以一個傾斜面44a面來構成對接面44之情形下,疊層透光性基體41會變厚。亦即,隨著長度D變長,疊層透光性基體41的厚度也會增加。因此,以一個傾斜面44a面來構成對接面44並不實用,對接面44係以如第7圖所示具有複數個傾斜面44a面構成為佳。
此外,如第7圖所示將在與疊層透光性基體41之 面方向垂直的面(與第7圖之紙面平行的面)中相鄰接的傾斜面44a面彼此予以連接的面係設為連接面44b,而傾斜面44a與連接面44b所構成的角度則設為角度ε。在此,假定為θ=45°時,r成為約10°,而光L以更接近垂直的角度入射於太陽電池晶元16。然而,此時之傾斜面44a的長度,即使在角度ε為直角時,最大也只成為與連接面44b的長度相同,而光L中之一半的光則入射於連接面44b,反而極有可能會降低太陽電池面板40的輸出。再者,角度ε為鈍角時,傾斜面44a的長度會較連接面44b更短。為了要提升太陽電池晶元16中的發電量,必須使盡可能多的入射光入射於傾斜面44a。角度ε為直角時,傾斜面44a的長度係可表示為Lcosθ,而連接面44b的長度可表示為Lsinθ,θ最大以26.5°左右為適當。只要θ=26.5°,至少傾斜面44a>(2×連接面44b)的關係就成立,而可使入射於連接面44b之光的2倍的光入射於傾斜面44a。
此外,如第8圖所示,可考慮傾斜面44a與連接面44b所構成之角度的角度ε為銳角、直角、鈍角的3個規格。角度ε為銳角時,疊層透光性基體41易於缺損。因此,角度ε係以直角或鈍角為佳。第8圖係顯示角度ε不同之實施形態2之另一太陽電池面板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之狀態的示意剖面圖。第8圖(a)係顯示角度ε為銳角時之太陽電池面板40a、第8圖(b)係顯示角度ε為直角時之太陽電池面板40b、第8圖(c)係顯示角度ε為鈍角時之太陽電池面板40c。
另外,在太陽電池面板40中,為了獲得上述的效果,必須如第7圖所示從斜上方照射光L。亦即,從斜下方照射光L時,無法獲得上述的效果。因此,為了將傾斜面44a設為隨著往特定之第1方向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側傾斜的面,係以在太陽電池面板40之受光面側的表面,或設置太陽電池面板40時安裝於該太陽電池面板40的設置用框架(frame),加上用以辨識特定之第1方向的方向辨識用標記符(marker)為佳。辨識用標記符可只要依照任意的規則配置即可。藉由具備此種方向辨識用標記符,於設置太陽電池面板40時,即可防止配置方向的錯誤,而可將傾斜面44a設為隨著往特定的第1方向而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側傾斜的面。在設置用框架具備方向辨識用標記符之情形下,亦可將預先形成有方向辨識用標記符的設置用框架安裝於太陽電池面板40,也可在將設置用框架安裝於太陽電池面板40之後,將方向辨識用標記符形成於該設置用框架的表面。
如上所述在實施形態2中,太陽電池面板40係在 太陽電池晶元16的受光面側(光入射側)具備疊層透光性基體41,該疊層透光性基體41係具有從大氣側疊層有折射率相對較低的第1透光性基體42與折射率相對較高的第2透光性基體43,而折射率從大氣側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側依序變高的構成。藉此,在實施形態2中,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使入射於太陽電池面板40而行進於該太陽電池面板40內的光折射,且使之以相對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更接近垂直的入射角度到達太陽電池晶元16。藉此,在實施形態2之太陽電池面板40中,即可增加入射於疊層透光性基體41之光中之有助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發電之光的成分,而可增大入射於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光量而提升該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光電轉換效率,且可增大太陽電池面板40的輸出(發電量)。
此外,在實施形態2中,疊層透光性基體41中的 第1透光性基體42與第2透光性基體43的對接面44,相對於太陽電池面板40的受光面具有特定的傾斜角度。在此種太陽電池面板40中,相較於對接面44與疊層透光性基體41之表背面平行時,入射於疊層透光性基體41的光更進一步被折射,而可使之以相對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更接近垂直的入射角度到達太陽電池晶元16。藉此,在實施形態2的太陽電池面板40中,可使在入射於疊層透光性基體41的光中有助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發電之光的成分更進一步增加,且更進一步增大入射於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光量而更進一步提升該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光電轉換效率,且可更進一步增大太陽電池面板 40的輸出(發電量)。
此外,亦可使用3層以上構成的透光性基體,該3 層以上構成的透光性基體係組合了對接面與疊層透光性基體41之表背面平行的構成、及對接面相對於疊層透光性基體41之表背面具有特定之傾斜角度的構成。
另外,實施形態2的太陽電池面板40,係與實施 形態1之太陽電池面板10同樣地在相對於太陽電池面板之受光面傾斜照射光時可獲得高的發電量。因此,實施形態2之太陽電池面板40,亦不限定於如壁面設置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之情形,即使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以某程度的角度朝太陽電池晶元16側傾斜的狀態下設置時,早晚的發電量亦會增加,而有助於1天之發電量的提升。
(實施形態3)
第9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之太陽電池面板50相對於水平方向(地面)垂直設置之狀態的示意剖面圖。在太陽電池面板50中,係將疊層透光性基體51隔著密封材54而安裝於太陽電池晶元16的受光面側。關於太陽電池面板50中與太陽電池面板10相同的構件,係賦予與實施形態1之情形相同的符號且省略詳細的說明。
在以上所述之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2中,係將2個透光性基體重疊而構成了疊層透光性基體。即使在構成疊層透光性基體之透光性基體中最接近太陽電池晶元16之透光性基體(折射率最高的透光性基體)的太陽電池晶元16側,以入射光之光折射為目的而使用更高折射率且具有光穿透性的 密封材時,也可獲得使之以相對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更接近垂直的入射角度到達太陽電池晶元16的效果。以此種密封材而言,係例如有EVA、矽酮、胺甲酸乙酯等之具有透光性的樹脂。此外,構成疊層透光性基體之透光性基體的對接面,係可設為與疊層透光性基體之表背面(太陽電池面板的受光面)平行的面,亦可具有相對於疊層透光性基體之表背面(太陽電池面板的受光面)具有特定之傾斜角度的傾斜面。
此種密封材雖亦為具有透光性的物質,但在此係 將在積層步驟中會產生相變化者設為密封材,且將不會產生相變化者設為透光性基體。在積層步驟中,例如係進行150°左右的加熱。例如,具代表性之密封材的EVA雖係為片材(sheet)狀的固體,但當加熱時就會融化,而當冷卻時就會凝固。矽酮樹脂雖亦可成為密封材,但此亦從液體變化為固體。
然而,將密封材與透光性基體進行比較,長期可 靠性係以密封材較遜。因此,在最接近太陽電池晶元16之透光性基體(折射率最高的透光性基體)的太陽電池晶元16側,以入射光之光折射為目的而使用更高折射率且具有光穿透性的密封材時,可推知入射光角度調整功能的可靠性遜於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2時的可能性。此外,更進一步在最接近太陽電池晶元16的透光性基體與該密封材的對接面設有角度時,透光性基體中之太陽電池晶元16側之表面的凹凸變大,且氣泡易於殘留於太陽電池面板50內,因此在製作上必須注意。
疊層透光性基體51係設為折射率以從大氣側往太 陽電池晶元16側依序變高之方式疊層有2片透光性基體而配 置的複數層構造體。亦即,疊層透光性基體51係從太陽電池面板50的受光面側,疊層有折射率相對較低的第1透光性基體52與折射率相對較高的第2透光性基體53。在此,第1透光性基體52的折射率係較大氣的折射率(=1)為大,且較第2透光性基體53的折射率為小。第2透光性基體53的折射率係較第1透光性基體52的折射率為大。第1透光性基體52係例如折射率為1.5的玻璃基板。第2透光性基體53係例如折射率為1.8的玻璃基板。
第1透光性基體52及第2透光性基體53係在面 方向中以相同形狀及相同尺寸形成。在第1透光性基體52與第2透光性基體53的對接面55中,係塗布有具有透光性的接著劑,藉由該接著劑將第1透光性基體52與第2透光性基體53予以接著。第1透光性基體52與第2透光性基體53的對接面55,係設為與疊層透光性基體之表背面(太陽電池面板50的受光面)平行的面。另外,該接著劑係以光學上可忽視之程度的厚度設置,在第9圖中係省略圖示。再者,疊層透光性基體51的表面,亦即疊層透光性基體51的受光面,係設為與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之面內方向平行的面。
另一方面,在第2透光性基體53之太陽電池晶元16側的面,係配置有密封材54。密封材54係在面方向中以與第2透光性基體53相同的尺寸形成。密封材54係以在面方向中以包含太陽電池晶元16的尺寸形成為佳。再者,密封材54的背面,亦即疊層透光性基體51之太陽電池晶元16側的面,係設為與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之面內方向平行的面,用 以將太陽電池晶元16密封。
在第2透光性基體53中之與密封材54的對接面 56中,係設有複數個相對於太陽電池面板50之受光面具有特定傾斜角度的傾斜面56a。傾斜面56a係沿著疊層透光性基體51之面方向中之特定的第1方向,以一定的長度及一定的間距設置。在第9圖中,特定的第1方向,係在面內方向中具有正方形狀之疊層透光性基體51的面方向中相對向的1對的邊方向(第9圖中之上下方向)。此外,傾斜面56a係沿著疊層透光性基體51之面方向中之特定的第2方向而與疊層透光性基體51的整個寬度相接連地延伸。在第9圖中,特定的第2方向係第9圖中之紙面縱深方向(疊層透光性基體51之面方向中之相對向的另1對的邊方向)。
此外,如第9圖所示用以將在與疊層透光性基體 51之面方向垂直之面中鄰接之傾斜面56a面彼此連接的連接面56b及傾斜面56a所構成的角度,係設為直角或鈍角。
此種太陽電池面板50,除了隔著密封材54而將太 陽電池晶元16接著於第2透光性基體53的傾斜面56a以外,基本上均以與太陽電池面板10之情形相同的步驟製作。
此種太陽電池面板50係在太陽電池晶元16的受 光面側(光入射側)具備疊層透光性基體51,該疊層透光性基體51係具有從大氣側疊層有折射率相對較低的第1透光性基體52與折射率相對較高的第2透光性基體53,而折射率從大氣側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側依序變高的構成。藉此,即可使入射於太陽電池面板50而行進於該太陽電池面板50內的光折 射,且使之以相對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更接近垂直的入射角度到達太陽電池晶元16。
因此,在太陽電池面板50中,可增加入射於疊層 透光性基體51之光中之有助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發電之光的成分,而可增大入射於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光量而提升該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光電轉換效率,且可增大太陽電池面板50的輸出(發電量)。
此外,在太陽電池面板50中,疊層透光性基體51 中的第2透光性基體53與密封材54的對接面56,係具有相對於太陽電池面板50的受光面具有特定的傾斜角度的傾斜面56a。在此種太陽電池面板50中,可使入射於疊層透光性基體51之光在傾斜面56a更進一步折射,且可使之以相對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受光面更接近垂直的入射角度到達太陽電池晶元16。另外,在將疊層透光性基體51與密封材54的整體視為透光性基體時,該透光性基體係設為平板狀。
藉此,在太陽電池面板50中,可使在入射於疊層 透光性基體51的光中有助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發電之光的成分更進一步增加,且更進一步增大入射於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光量而更進一步提升該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光電轉換效率,且可更進一步增大太陽電池面板50的輸出(發電量)。
此外,密封材54係將太陽電池晶元16予以密封 而接著太陽電池晶元16與透光性基體,並且具有做為透光性基體之一部分的功能。因此,相較於接著3片透光性基體而構成透光性基體的情形,可省略透光性基體一片程度的接著步 驟,而可將作業簡化。
(實施形態4)
如實施形態1中所示,在半導體基板21(n型雜質擴散層23)之受光面側的表面,係形成有由金字塔狀的微小凹凸(組織)22a所構成的組織構造做為組織構造。亦即,為了降低在太陽電池晶元16之表面的反射率,在太陽電池晶元的表面,係於微米層級(level of microns)、較小者之情形下形成有次微米層級(level of sub-microns)的微小凹凸(組織)。
在實施形態1至3中,雖未提及透光性基體的對接面,但藉由在該對接面形成微小凹凸而將對接面設為微小凹凸形狀,即可降低在對接面之光的反射。例如,在第7圖中θ=15°,且設疊層透光性基體41之最大厚度為2mm時,長度D即成為約7.5mm,具有足以形成微米層級之微小凹凸的空間(space)。微小凹凸的大小,在為凸型之情形下當以底面部的尺寸與凸部的高度來定義,而為凹型之情形下當以底面部的尺寸與凹部的深度來定義時,從製作透光性基體的觀點而言,係以數μm至數百μm左右的高度及底面尺寸為佳。
再者,藉由降低在透光性基體之對接面之光的反射,並且降低在太陽電池晶元16之表面的反射率,可使入射於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光量更進一步增大而更進一步提升該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光電轉換效率。藉此,即可使太陽電池面板的輸出(發電量)更進一步增大。
此外,在形成於太陽電池晶元16之表面之微小凹凸22a的表面,係以光相對於太陽電池垂直入射時使反射為最 小的膜厚而形成有反射防止膜24。由於反射防止膜24係以光相對於太陽電池垂直入射時使反射為最小的膜厚而形成,因此藉由使光朝向太陽電池晶元16的入射角度接近垂直,亦可獲得減小在太陽電池晶元16之表面之光的反射的效果。
另外,在以上所述的實施形態中,雖以具備1個太陽電池晶元的太陽電池面板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在太陽電池面板中,通常係電性串聯或並聯連接有複數個太陽電池晶元來使用。在此種情形下,當然亦可獲得以上所述的效果。
另外,在以上所述的實施形態中,雖以塊材(bulk)型太陽電池晶元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以上所述之用於太陽電池面板的太陽電池並不限定於塊材型。亦即,亦可適用各種形態的太陽電池。此外,以上所述的技術,係可任意組合來使用。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太陽電池面板,對於將相對於太陽電池面板之受光面傾斜照射的太陽光有效地取入於太陽電池面板內部,而實現發電量高且量產性高的太陽電池面板具有功效。
10‧‧‧太陽電池面板
11‧‧‧疊層透光性基體
12‧‧‧第1透光性基體
13‧‧‧第2透光性基體
14‧‧‧對接面
15‧‧‧密封材
16‧‧‧太陽電池晶元
α、β、γ‧‧‧角度
L‧‧‧光

Claims (8)

  1. 一種太陽電池面板,其特徵在於:在太陽電池的受光面側配置疊層透光性基體而將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做為光入射側;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係複數個具有較大氣的折射率更高之不同折射率的透光性基體以折射率從前述光入射側朝向前述太陽電池側變高之方式疊層的疊層構造體,且前述光入射側及前述太陽電池側的面為與前述太陽電池的受光面平行的面;前述透光性基體彼此的對接面,係具有複數個沿著在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的面方向中之第1方向設置,且延伸於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的面方向中之與前述第1方向垂直之第2方向,並相對於前述透光性基體中之前述光入射側的表面向同一方向傾斜的傾斜面,以及於前述第1方向上將相鄰的前述傾斜面彼此連接的連接面;前述透光性基體彼此的對接面,係形成為微小凹凸形狀。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電池面板,其中前述傾斜面係隨著往前述第1方向中之特定方向而朝向前述太陽電池側傾斜;且在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的表面具有用以辨識前述特定方向之方向辨識用標記符(marker)。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電池面板,具備用以設置前述太陽電池面板的設置用框架;前述傾斜面係隨著往前述第1方向中之特定方向而朝向前 述太陽電池側傾斜;且在前述設置用框架的表面具有用以辨識前述特定方向之辨識用標記符。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太陽電池面板,其中前述太陽電池與前述疊層構造體係隔著密封材接著;前述密封材係具有較前述疊層構造體中最靠近前述太陽電池的前述透光性基體更高的折射率。
  5. 一種太陽電池面板之製造方法,包括:第1步驟,用以形成太陽電池;第2步驟,用以形成疊層透光性基體;及第3步驟,在前述太陽電池的受光面側隔著密封材而將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予以接著;其特徵在於:在前述第2步驟中,係將複數個具有較大氣的折射率更高之不同折射率的透光性基體,以折射率依序變高之方式予以疊層並貼合,而形成表背面平行的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在前述第3步驟中,係使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中折射率較高之側的面相對向於前述太陽電池的受光面進行配置,且將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之表背面以與前述太陽電池之受光面成為平行之方式將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與前述太陽電池予以接著;前述透光性基體彼此的對接面,係具有複數個沿著在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的面方向中之第1方向設置,且延伸於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的面方向中之與前述第1方向垂直之第2 方向,並相對於前述透光性基體中之前述光入射側的表面向同一方向傾斜的傾斜面,以及於前述第1方向上將相鄰的前述傾斜面彼此連接的連接面;前述透光性基體彼此的對接面,係形成為微小凹凸形狀。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太陽電池面板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傾斜面係隨著往前述第1方向中之特定方向而朝向前述太陽電池側傾斜;且在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的表面形成用以辨識前述特定方向之方向辨識用標記符。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太陽電池面板之製造方法,其中具有第4步驟,將用以設置前述太陽電池面板的設置用框架安裝於前述太陽電池面板;前述傾斜面係隨著往前述第1方向中之特定方向而朝向前述太陽電池側傾斜;在前述第4步驟中,係在將前述設置用框架安裝於前述太陽電池面板之前或安裝於前述太陽電池面板之後的任一時間點(timing),於前述設置用框架的表面形成用以辨識前述特定方向的辨識用標記符。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中任一項之太陽電池面板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密封材係具有較前述疊層透光性基體中最靠近前述太陽電池的前述透光性基體更高的折射率。
TW103116036A 2013-12-12 2014-05-06 Solar cell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5564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83394 WO2015087434A1 (ja) 2013-12-12 2013-12-12 太陽電池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3911A TW201523911A (zh) 2015-06-16
TWI556463B true TWI556463B (zh) 2016-11-01

Family

ID=53370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6036A TWI556463B (zh) 2013-12-12 2014-05-06 Solar cell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45718B2 (zh)
TW (1) TWI556463B (zh)
WO (1) WO20150874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36044B1 (ja) * 2023-03-23 2023-08-30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太陽光パネルユニット、及び、太陽光パネル設置構造
JP7416994B1 (ja) 2023-03-23 2024-01-17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太陽光パネルユニット、及び、太陽光パネル設置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47738A (ja) * 1997-03-04 1998-09-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装置
JPH11340493A (ja) * 1998-05-22 1999-12-10 Toyota Motor Corp 太陽光集光装置
JP2000261022A (ja) * 1999-03-05 2000-09-22 Misawa Homes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屋根パネル
TW200949297A (en) * 2008-05-19 2009-12-01 Visera Technologies Co Ltd Microlens
TW201242067A (en) * 2010-12-22 2012-10-16 Sony Chem & Inf Device Corp Production method for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93150B2 (ja) * 2009-09-30 2014-05-14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調光透明窓用部材
JP5683172B2 (ja) * 2010-08-30 2015-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回折光学素子及び光学系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47738A (ja) * 1997-03-04 1998-09-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装置
JPH11340493A (ja) * 1998-05-22 1999-12-10 Toyota Motor Corp 太陽光集光装置
JP2000261022A (ja) * 1999-03-05 2000-09-22 Misawa Homes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屋根パネル
TW200949297A (en) * 2008-05-19 2009-12-01 Visera Technologies Co Ltd Microlens
TW201242067A (en) * 2010-12-22 2012-10-16 Sony Chem & Inf Device Corp Production method for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45718B2 (ja) 2016-12-14
WO2015087434A1 (ja) 2015-06-18
TW201523911A (zh) 2015-06-16
JPWO2015087434A1 (ja) 201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39731B2 (en) Photovoltaic concentrator for solar energy system
JP5414516B2 (ja) 光起電力素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2930413U (zh) 太阳能模组装置
US20130319505A1 (en)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ng window
JP2013098496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041162A (en) Solar energy module
CN108701734B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JP5734382B2 (ja) 光起電力素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8019191A1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KR20150138923A (ko) 태양광 발전 장치
KR101762795B1 (ko) 양면태양전지셀을 이용한 양면유리 태양전지 모듈과 입체형 반사체를 접목한 고효율 태양전지 시스템
WO2013047424A1 (ja) 太陽光発電装置
KR20120111333A (ko) 태양전지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100282316A1 (en) Solar Cell Concentrator Structure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Glass Concentrator Elements With A Notch Design
TWI556463B (zh) Solar cell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1927828B1 (ko) 복층 구조의 태양광 발전 모듈
JP4924724B2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
CN104934493B (zh) 一种可利用环境光的光伏组件
CN114678437B (zh) 光伏组件
JP6789178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7010965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340312B2 (ja) 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WO2014176881A1 (zh) 一种管状聚光光伏电池组件
CN209912879U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中空太阳能玻璃
JP6086778B2 (ja) 太陽電池用プリズム部材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