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7065B - 雙相馬達定子及其繞線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雙相馬達定子及其繞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7065B
TWI547065B TW103133060A TW103133060A TWI547065B TW I547065 B TWI547065 B TW I547065B TW 103133060 A TW103133060 A TW 103133060A TW 103133060 A TW103133060 A TW 103133060A TW I547065 B TWI547065 B TW I5470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layer
coil
coils
wi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3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3234A (en
Inventor
鄭宗根
謝宜芬
吳秀欽
李欣穎
Original Assignee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330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47065B/zh
Priority to CN201410520230.0A priority patent/CN105529855B/zh
Priority to US14/814,545 priority patent/US10090724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613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3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70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7065B/zh
Priority to US15/949,161 priority patent/US20180226854A1/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9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around salient poles

Description

雙相馬達定子及其繞線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雙相馬達定子,尤其是一種於各極柱上繞設有第一層線圈與第二層線圈的雙相馬達定子。
請參照第1圖所示,係一種習用雙相馬達定子9,該習用雙相馬達定子9具有一第一極柱91、一第二極柱92、一第三極柱93及一第四極柱94,該第一、第二、第三與第四極柱91、92、93、94係沿一圓周方向排列結合於一磁軛部95外周。該習用雙相馬達定子9通常採用中心抽線繞線方法進行繞線,詳言之,一導線可以被纏繞於各個極柱,以分別在該第一、第二、第三與第四極柱91、92、93、94上形成一激磁線圈96。其中,該導線之二端分別連接一第一電源引腳O及一第二電源引腳I,且該導線中央可以透過中心抽線(中心抽頭)方式形成一共用引腳V。藉此,該第一與第三極柱91、93上的激磁線圈96可以形成第一相位線圈,該第二與第四極柱92、94上的激磁線圈96可以形成第二相位線圈,使得該習用雙相馬達定子9能夠應用於直流無刷馬達當中,以驅動馬達轉子運轉。
藉由上述結構,該習用雙相馬達定子9可以接收一雙相電源進而啟動運轉,其中,所述雙相電源包含一第一相位電源及一第二相位電源,該第一相位電源可以由該第一電源引腳O輸入,該第二相位電源則由該第二電源引腳I輸入,而該共用引腳V可以接地或者具有一參考電位。
已知上述採用中心抽線方式進行繞線所形成之習用雙相馬 達定子9,在輸入該激磁線圈96之第一相位電源及第二相位電源的電壓極性改變(換相)時,容易在該激磁線圈96上產生突波,因而造成採用該習用雙相馬達定子9之馬達在運轉時容易產生噪音或震動等問題。
有鑑於此,亟需提供一種進一步改良之雙相馬達定子及其繞線方法,以在輸入該雙相馬達定子之第一相位電源及第二相位電源的電壓極性改變時,縮小各個激磁線圈所產生的突波,以降低採用雙相馬達定子之馬達在運轉過程中所產生的噪音與震動,進而提升其運作穩定性。
本發明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雙相馬達定子,透過於各極柱上繞設一第一層線圈及一第二層線圈,並且使該第一層線圈與第二層線圈形成相位不同之線圈,使各該極柱分別具有一第一相位線圈及一第二相位線圈,以縮小該第一相位電源與該第二相位電源換相過程中於該線圈上所產生的突波。
本發明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用以對一雙相馬達定子進行繞線,利用一第一導線纏繞形成該雙相馬達定子之四個相鄰極柱中其中二個極柱的第一層線圈,再利用一第二導線纏繞形成該二個極柱的第二層線圈以及另二個極柱的第一層線圈,以及利用一第三導線纏繞形成該另二個極柱的第二層線圈,即可使各該極柱的該第一層線圈與第二層線圈形成相位不同之線圈。
為達到前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所運用之技術手段包含有:一種雙相馬達定子,包含:一磁軛部結合至少四個極柱,所述至少四個極柱包含一第一極柱、一第二極柱、一第三極柱及一第四極柱,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係沿一圓周方向排列結合於該磁軛部;其中,各該極柱上分別繞設一線圈,該數個線圈分別包含一第一層線圈及一第二層線圈,各該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與第二層線圈 係為相位不同之線圈。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所述數個第一層線圈中,至少一個該第一層線圈為一第一相位線圈,且至少一個該第一層線圈為一第二相位線圈,所述數個第二層線圈中,至少一個該第二層線圈為一第一相位線圈,且至少一個該第二層線圈為一第二相位線圈。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三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該第二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三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該第二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三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由一第一導線纏繞形成,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三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以及該第二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由一第二導線纏繞形成,該第二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由一第三導線纏繞形成。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二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二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二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由一第一導線纏繞形成,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二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以及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由一第二導線纏繞形成,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由一第三導線纏繞形成。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另設有一共用引腳、一串線引腳、一第一電源引腳及一第二電源引腳,該第一導線的二端分別連接該 共用引腳及該串線引腳,該第二導線的二端分別連接該第二電源引腳及該共用引腳,該第三導線的二端則分別連接該串線引腳及該第一電源引腳。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另設有一共用引腳、一第一電源引腳及一第二電源引腳,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由一第一導線纏繞形成,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由一第二導線纏繞形成,該第一導線的二端分別連接該共用引腳及該第一電源引腳,該第二導線的二端分別連接該第二電源引腳及該共用引腳。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各該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為內層線圈,各該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為繞設於第一層線圈外部的外層線圈,且該第二層線圈係沿該磁軛部之軸向方向包覆於該第一層線圈外部。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各該極柱在該磁軛部之徑向方向上分隔出兩個繞線區域,所述兩個繞線區域分別供該第一層線圈及第二層線圈繞設。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另於各該極柱上設置一隔板,以沿著該磁軛部之徑向方向將各該極柱分隔出兩個繞線區域,所述兩個繞線區域分別供該第一層線圈及該第二層線圈繞設。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磁軛部所結合之極柱的數量為2的倍數。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三極柱上的線圈係沿一第一方向繞設,該第二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線圈係沿與該 第一方向相反之一第二方向繞設。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第一層線圈與該第二層線圈具有相同匝數。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所繞設之第一層線圈為第一相位線圈之極柱的數量與所繞設之第一層線圈為第二相位線圈之極柱的數量相同,所繞設之第二層線圈為第一相位線圈之極柱的數量與所繞設之第二層線圈為第二相位線圈之極柱的數量相同。
一種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用以對一雙相馬達定子進行繞線,該雙相馬達定子包含一第一極柱、一第二極柱、一第三極柱及一第四極柱,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係沿一圓周方向排列結合於該磁軛部,該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包含:於該第一極柱外周與該第三極柱外周,以一第一導線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以一第二導線於該第一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於該第二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於該第三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以及於該第四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及於該第二極柱外周與該第四極柱外周,以一第三導線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
一種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用以對一雙相馬達定子進行繞線,該雙相馬達定子包含一第一極柱、一第二極柱、一第三極柱及一第四極柱,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係沿一圓周方向排列結合於該磁軛部,該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包含:於該第一極柱外周與該第二極柱外周,以一第一導線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以一第二導線於該第一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於該第二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於該第三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以及於該第四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及於該第三極柱外周與該第四極柱外周,以一第三導線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其中,另包含將該第一導線之一端連接一共用引腳,將該第一導線之另一端連接一串線引腳,將該第二導線之一端連接一第二電源引腳,將該第二導線之另一端連接該共用引腳,將該第三導線之一端連接該串線引腳,並且將該第三導線之另一端連接一第一電源引腳。
一種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用以對一雙相馬達定子進行繞線,該雙相馬達定子包含一第一極柱、一第二極柱、一第三極柱及一第四極柱,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係沿一圓周方向排列結合於該磁軛部,該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包含:於該第一極柱外周、該第二極柱外周、該第三極柱外周與該第四極柱外周,以一第一導線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將該第一導線之一端連接一共用引腳,以及將該第一導線之另一端連接一第一電源引腳;及於該第一極柱外周、該第二極柱外周、該第三極柱外周與該第四極柱外周,以一第二導線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將該第二導線之一端連接一第二電源引腳,以及將該第二導線之另一端連接該共用引腳。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其中,各該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形成內層線圈,所述第二層線圈係繞設於第一層線圈外部,各該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形成外層線圈。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其中,各該極柱在該磁軛部之徑向方向上分隔出兩個繞線區域,該第一層線圈與第二層線圈係分別繞設於所述兩個繞線區域。
本發明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其中,沿一第一方向繞設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三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與第二層線圈,並且沿該第一方向相反之一第二方向繞設該第二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與第二層線圈。
〔本發明〕
11‧‧‧第一極柱
12‧‧‧第二極柱
13‧‧‧第三極柱
14‧‧‧第四極柱
15‧‧‧磁軛部
16‧‧‧隔板
17‧‧‧繞線套
2‧‧‧線圈
21‧‧‧第一層線圈
22‧‧‧第二層線圈
2a‧‧‧第一相位線圈
2b‧‧‧第二相位線圈
31‧‧‧第一導線
32‧‧‧第二導線
33‧‧‧第三導線
O‧‧‧第一電源引腳
I‧‧‧第二電源引腳
V‧‧‧共用引腳
C‧‧‧串線引腳
P1‧‧‧第一訊號
P2‧‧‧第二訊號
P3‧‧‧第三訊號
P4‧‧‧第四訊號
R‧‧‧突波
R’‧‧‧突波
ΔR‧‧‧差值
ΔR’‧‧‧差值
〔習知〕
9‧‧‧習用雙相馬達定子
91‧‧‧第一極柱
92‧‧‧第二極柱
93‧‧‧第三極柱
94‧‧‧第四極柱
95‧‧‧磁軛部
96‧‧‧激磁線圈
O‧‧‧第一電源引腳
I‧‧‧第二電源引腳
V‧‧‧共用引腳
第1圖係一種習用雙相馬達定子之結構示意圖。
第2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結構示意圖。
第3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第4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以一第一導線開始繞線的步驟示意圖。
第5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於第一極柱繞設第一層線圈的步驟示意圖。
第6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於第三極柱繞設第一層線圈的步驟示意圖。
第7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完成一第一導線之繞線步驟的步驟示意圖。
第8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於第一極柱繞設第二層線圈的步驟示意圖。
第9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於第二極柱繞設第一層線圈的步驟示意圖。
第10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於第三極柱繞設第二層線圈的步驟示意圖。
第11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於第四極柱繞設第一層線圈的步驟示意圖。
第12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於第二極柱繞設第二層線圈的步驟示意圖。
第13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於第四極柱繞設第二層線圈的步驟示意圖。
第14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完成各導線之繞線步驟的步驟示意圖。
第15a圖係於習用雙相馬達定子之激磁線圈上所測得之線圈電壓波形圖。
第15b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於線圈上所測得之線圈電壓波形圖。
第16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結構示意圖。
第17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第18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結構示意圖。
第19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極柱的局部剖視圖。
第20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徵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請參照第2圖所示,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該第一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可供應用於直流無刷馬達,包含數個極柱及一磁軛部15,該磁軛部15結合至少四個極柱,所述至少四個極柱包含一第一極柱11、一第二極柱12、一第三極柱13及一第四極柱14,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係沿一圓周方向排列結合於該磁軛部15。惟,該雙相馬達定子之磁軛部15所結合之極柱的數量可以為2的倍數,換言之,該雙相馬達定子可以為四極、六極、八極、十極或十二極以上之馬達定子,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其中,本發明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可以為外轉子馬達或內轉子馬達的定子,據此,在本實施例當中,該雙相馬達定子係為一外轉子馬達的定子,因此該第一、第二、第三與第四極柱11、12、13、14可以沿該圓周方向排列結合於該磁軛部 15外周;相對地,若該雙相馬達定子係為一內轉子馬達的定子,則該第一、第二、第三與第四極柱11、12、13、14可以沿該圓周方向排列結合於該磁軛部15內緣,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能理解實施者。
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上分別繞設一線圈2,該線圈2包含一第一層線圈21及一第二層線圈22,該第一層線圈21與該第二層線圈22可以具有相同匝數。詳言之,在本實施例當中,該第一極柱11外周係繞設一第一層線圈21,該第一層線圈21為內層線圈,該第一層線圈21外部另繞設一第二層線圈22,該第二層線圈22為外層線圈;同理,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亦同樣繞設有第一層線圈21與第二層線圈22。各該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21均為內層線圈,各該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22均為外層線圈,且該第二層線圈22係沿該磁軛部15之軸向方向包覆於該第一層線圈21外部,使得該第一與第二層線圈21、22形成所述雙層線圈結構。其中,各該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21與第二層線圈22係為相位不同之線圈。
上述所有第一層線圈21(即該第一、第二、第三與第四極柱11、12、13、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較佳包含至少一第一相位線圈2a與至少一第二相位線圈2b,上述所有第二層線圈22(即該第一、第二、第三與第四極柱11、12、13、14上的第二層線圈22)較佳亦包含至少一第一相位線圈2a與至少一第二相位線圈2b。換言之,所述第一層線圈21中,至少一個第一層線圈21為一第一相位線圈2a,且至少一個第一層線圈21為一第二相位線圈2b;同理,所述第二層線圈22中,至少一個第二層線圈22為一第一相位線圈2a,且至少一個第二層線圈22為一第二相位線圈2b。
在該第一、第二、第三與第四極柱11、12、13、14當中,所繞設之第一層線圈21為第一相位線圈2a之極柱的數量與所繞設之第一 層線圈21為第二相位線圈2b之極柱的數量可以相同,所繞設之第二層線圈22為第一相位線圈2a之極柱的數量與所繞設之第二層線圈22為第二相位線圈2b之極柱的數量可以相同。亦即,所有第一層線圈21中所包含之第一相位線圈2a的數量與第二相位線圈2b的數量可以相同,且所有第二層線圈22中所包含之第一相位線圈2a的數量與第二相位線圈2b的數量也可以相同,惟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極柱11與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一層線圈21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2a,該第二極柱12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二層線圈22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2a;相對地,該第一極柱11與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二層線圈22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2b,該第二極柱12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2b。藉此,各該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21與第二層線圈22均形成相位不同之線圈,使得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上分別具有一第一相位線圈2a及一第二相位線圈2b,且所有第一層線圈21中均包含二個第一相位線圈2a與二個第二相位線圈2b,所有第二層線圈22中亦包含二個第一相位線圈2a與二個第二相位線圈2b。
更詳言之,請參照第3圖所示,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的流程示意圖,該第一極柱11與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一層線圈21可以由一第一導線31纏繞形成,該第一極柱11與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二層線圈22以及該第二極柱12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可以由一第二導線32纏繞形成,而該第二極柱12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二層線圈22則可以由一第三導線33纏繞形成。其中,請一併參照第2圖所示,該雙相馬達定子可以設有一共用引腳V、一串線引腳C、一第一電源引腳O及一第二電源引腳I,該第一導線31的二端分別連接該共用引腳V及該串線引腳C,該第二導線32的二端分別連接該第二電源引腳 I及該共用引腳V,該第三導線33的二端則分別連接該串線引腳C及該第一電源引腳O。
該第一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可以接收一雙相電源,所述雙相電源包含一第一相位電源及一第二相位電源,由於該第一相位電源可以輸入該第一電源引腳O與共用引腳V之間,該第一相位電源輸入可以在該第一電源引腳O與該共用引腳V之間產生電流,所述電流將通過該第三導線33以流經該第四極柱14與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二層線圈22,且所述電流可以經由該串線引腳C而通過該第一導線31,以流經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一極柱11上的第一層線圈21。因此,該第一極柱11上的第一層線圈21、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一層線圈21、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二層線圈22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二層線圈22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2a。
同理,由於該第二相位電源可以輸入該第二電源引腳I與該共用引腳V之間,該第二相位電源輸入可以在該第二電源引腳I與該共用引腳V之間產生電流,所述電流將通過該第二導線32以流經該第一極柱11上的第二層線圈22、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一層線圈21、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二層線圈22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因此,該第一極柱11上的第二層線圈22、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二層線圈22、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一層線圈21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2b。
該雙相馬達定子之磁軛部15的外部通常可以結合繞線套,上述共用引腳V、串線引腳C、第二電源引腳I與第一電源引腳O可以設置於所述繞線套,由於該繞線套係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均可理解實施之習用構造,因此關於該繞線套之結構型態與設置方式恕不另行贅述。
關於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的詳細步 驟係詳述如下:請參照第4圖所示,首先進行一第一導線31之繞線步驟,係將該第一導線31之一端連接一共用引腳V。請參照第5圖所示,以該第一導線31於該第一極柱11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21。請參照第6圖所示,接著以該第一導線31於該第三極柱13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21。請參照第7圖所示,最後將該第一導線31之另一端連接一串線引腳C,以完成該第一導線31之繞線步驟。詳言之,該第一導線31之二端可以分別纏繞於該共用引腳V與該串線引腳C,使該第一導線31能夠連接該共用引腳V與該串線引腳C;另一方面,該第一導線31之二端可以分別被焊接於該共用引腳V與該串線引腳C,使該第一導線31能夠分別與該共用引腳V及該串線引腳C形成電性連接,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能理解實施者。
雖然在第4~7圖所示的步驟流程中,該第一導線31係由該共用引腳V起纏,最終將該第一導線31纏繞於該串線引腳C;然而,該第一導線31也可以由該串線引腳C起纏,於該第三極柱13外周與該第一極柱11外周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21後,再將該第一導線31纏繞於該共用引腳V,本發明並不加以限制。據此,該第一導線31之繞線步驟係以該第一導線31於該第一極柱11外周與該第三極柱13外周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21,並且將該第一導線31之一端連接該共用引腳V,以及將該第一導線31之另一端連接該串線引腳C。
請參照第8圖所示,後續進行一第二導線32之繞線步驟,係將該第二導線32之一端連接一第二電源引腳I,並且以該第二導線32於該第一極柱11之第一層線圈21外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22。請參照第9圖所示,接著以該第二導線32於該第二極柱12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21。請參照第10圖所示,再以該第二導線32於該第三極柱13之第一層線圈21外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22。請參照第11圖所示,最後 以該第二導線32於該第四極柱14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21,並且將該第二導線32之另一端連接該共用引腳V。類似地,該第二導線32之二端可以分別纏繞於該第二電源引腳I與該共用引腳V,使該第二導線32能夠連接該第二電源引腳I與該共用引腳V;另一方面,該第二導線32之二端可以分別被焊接於該第二電源引腳I與該共用引腳V,使該第二導線32能夠分別與該第二電源引腳I及該共用引腳V形成電性連接。
與前述該第一導線31之繞線步驟類似,本發明並不加以限制該第二導線32的繞線順序,該第二導線32也可以由該共用引腳V起纏,最後才將該第二導線32纏繞於該第二電源引腳I。據此,該第二導線32之繞線步驟係以該第二導線32於該第一極柱11之第一層線圈21外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22、於該第二極柱12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21、於該第三極柱13之第一層線圈21外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22、以及於該第四極柱14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21,且將該第二導線32之一端連接該第二電源引腳I,以及將該第二導線32之另一端連接該共用引腳V。
請參照第12圖所示,最終進行一第三導線33之繞線步驟,係將該第三導線33之一端連接該串線引腳C,並且以該第三導線33於該第二極柱12之第一層線圈21外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22。請參照第13圖所示,接著以該第三導線33於該第四極柱14之第一層線圈21外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22。請參照第14圖所示,最後將該第三導線33之另一端連接一第一電源引腳O,以完成該第三導線33之繞線步驟。類似地,該第三導線33之二端可以分別纏繞於該串線引腳C與該第一電源引腳O,使該第三導線33能夠連接該串線引腳C與該第一電源引腳O;另一方面,該第三導線33之二端可以分別被焊接於該串線引腳C與該第一電源引腳O,使該第三導線33能夠分別與該串線引腳C及該第一電源引腳O形成電性連接。
與前述該第一導線31與第二導線32之繞線步驟類似,本發明並不加以限制該第三導線33的繞線順序,該第三導線33也可以由該第一電源引腳O起纏,最後才將該第三導線33纏繞於該串線引腳C。據此,該第三導線33之繞線步驟係以該第三導線33於該第二極柱12之第一層線圈21外部與該第四極柱14之第一層線圈21外部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22,並且將該第三導線33之一端連接該串線引腳C,以及將該第三導線33之另一端連接該第一電源引腳O。
請一併參照第2及14圖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藉由完成上述第一導線31、第二導線32與第三導線33之繞線步驟後,即可使該第一極柱11上的第一層線圈21、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一層線圈21、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二層線圈22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二層線圈22分別形成一第一相位線圈2a,並且使該第一極柱11上的第二層線圈22、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二層線圈22、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一層線圈21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分別形成一第二相位線圈2b,以完成該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的繞線程序。
如上所述,採用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的馬達實際使用時,可以接收一雙相電源進而啟動運轉,其中,所述雙相電源包含一第一相位電源及一第二相位電源,該第一相位電源可以輸入該第一電源引腳O與共用引腳V之間,該第二相位電源則輸入該第二電源引腳I與共用引腳V之間。該第一相位電源輸入可以在該第一電源引腳O與該共用引腳V之間產生電流,所述電流將流經該第一極柱11上的第一層線圈21、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一層線圈21、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二層線圈22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二層線圈22所形成之第一相位線圈2a;相對地,該第二相位電源輸入可以在該第二電源引腳I與該共用引腳V之間產生電流,所述電流將流經該第一極柱11上的第二層線圈22、該第二極柱12上 的第一層線圈21、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二層線圈22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所形成之第二相位線圈2b。
請參照第15a圖所示,係將一雙相電源輸入採用前述習用雙相馬達定子9之直流無刷馬達後,於該習用雙相馬達定子9之激磁線圈96上所測得之線圈電壓波形圖。其中,一第一訊號P1係該雙相電源之第一相位電源輸入該激磁線圈96後所產生之線圈電壓波形,一第二訊號P2係該雙相電源之第二相位電源輸入該激磁線圈96後所產生之線圈電壓波形。由該第一訊號P1與該第二訊號P2可知,當該第一相位電源與該第二相位電源的電壓極性改變(換相)時,容易在該激磁線圈96上產生突波R,所述突波R與該第一訊號P1或第二訊號P2間的差值ΔR約為20伏特。
請參照第15b圖所示,係將同一雙相電源輸入採用該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直流無刷馬達後,於各該極柱之線圈2上所測得之線圈電壓波形圖。其中,一第三訊號P3係該雙相電源之第一相位電源輸入該第一電源引腳O後所產生之線圈電壓波形,一第四訊號P4係該雙相電源之第二相位電源輸入輸入該第二電源引腳I後所產生之線圈電壓波形。其中,該第三訊號P3可以於各該第一相位線圈2a上量測取得,該第四訊號P4可以於各該第二相位線圈2b上量測取得,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能理解實施者。由該第三訊號P3與該第四訊號P4可知,當該第一相位電源與該第二相位電源的電壓極性改變(換相)時,雖然仍會在該線圈2上產生突波R’,然而所述突波R’與該第三訊號P3或第四訊號P4間的差值ΔR約為10伏特,據此,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能夠有效縮小該第一相位電源與該第二相位電源換相過程中於該線圈2上所產生的突波。
請參照第16圖所示,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該第二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同樣包含一磁軛部15,且該磁軛部15亦至少結合一第一極柱11、一第二極柱12、一第三極柱13及一第四極柱 14,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異之處在於:該第一極柱11與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一層線圈21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2a,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二層線圈22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2a;相對地,該第一極柱11與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二層線圈22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2b,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2b。在本實施例中,各該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21均為內層線圈,各該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22均為外層線圈,且該第二層線圈22係沿該磁軛部15之軸向方向包覆於該第一層線圈21外部,使得該第一與第二層線圈21、22同樣形成前述雙層線圈結構。
更詳言之,請參照第17圖所示,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的流程示意圖,該第一極柱11與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一層線圈21可以由一第一導線31纏繞形成,該第一極柱11與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二層線圈22以及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可以由一第二導線32纏繞形成,而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二層線圈22則可以由一第三導線33纏繞形成。其中,請一併參照第16圖所示,該雙相馬達定子可以設有一共用引腳V、一串線引腳C、一第一電源引腳O及一第二電源引腳I,該第一導線31的二端分別連接該共用引腳V及該串線引腳C,該第二導線32的二端分別連接該第二電源引腳I及該共用引腳V,該第三導線33的二端則分別連接該串線引腳C及該第一電源引腳O。
由於該第一電源引腳O與該共用引腳V之間可供一第一相位電源輸入,該第一相位電源輸入可以在該第一電源引腳O與該共用引腳V之間產生電流,所述電流將通過該第三導線33以流經該第四極柱14與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二層線圈22,且所述電流可以經由該串線引腳C而通過該第一導線31,以流經該第二極柱12與該第一極柱11上的第一層線 圈21。因此,該第一極柱11上的第一層線圈21、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一層線圈21、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二層線圈22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二層線圈22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2a。
同理,由於該第二電源引腳I與該共用引腳V之間可供一第二相位電源輸入,該第二相位電源輸入可以在該第二電源引腳I與該共用引腳V之間產生電流,所述電流將通過該第二導線32以流經該第一極柱11上的第二層線圈22、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二層線圈22、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一層線圈21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因此,該第一極柱11上的第二層線圈22、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二層線圈22、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一層線圈21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2b。
該第二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與前述第一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類似,包含該第一導線31、該第二導線32與該第三導線33之繞線步驟。該第一導線31之繞線步驟係以該第一導線31於該第一極柱11外周與該第二極柱12外周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21,並且將該第一導線31之一端連接該共用引腳V,以及將該第一導線31之另一端連接該串線引腳C。該第二導線32之繞線步驟係以該第二導線32於該第一極柱11之第一層線圈21外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22、於該第二極柱12之第一層線圈21外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22、於該第三極柱13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21、以及於該第四極柱14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21,且將該第二導線32之一端連接該第二電源引腳I,以及將該第二導線32之另一端連接該共用引腳V。該第三導線33之繞線步驟係以該第三導線33於該第三極柱13之第一層線圈21外部與該第四極柱14之第一層線圈21外部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22,並且將該第三導線33之一端連接該串線引腳C,以及將該第三導線33之另一端連接該第一 電源引腳O。
由此可知,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藉由使該第一極柱11上的第一層線圈21、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一層線圈21、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二層線圈22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二層線圈22分別形成一第一相位線圈2a,並且使該第一極柱11上的第二層線圈22、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二層線圈22、該第三極柱13上的第一層線圈21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分別形成一第二相位線圈2b,同樣可以使各該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21與第二層線圈22形成相位不同之線圈。
請參照第18圖所示,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雖然在前述第一及第二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層線圈22係繞設於第一層線圈21外部,使得各該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21形成內層線圈,各該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22形成外層線圈;然而,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層線圈21與第二層線圈22可以沿著各該極柱繞設。詳言之,以該第一極柱11為例,該第一極柱11外周係繞設一第一層線圈21及一第二層線圈22,該第一層線圈21可以繞設於該第一極柱11鄰近該磁軛部15的部分,該第二層線圈22可以繞設於該第一極柱11遠離該磁軛部15的部分,使得該第一層線圈21與該第二層線圈22能夠分別繞設於該第一極柱11,無須形成前述第一及第二實施例中所述之雙層線圈(內層線圈與外層線圈)結構。據此,各該極柱在該磁軛部15之徑向方向上可以分隔出兩個繞線區域,所述兩個繞線區域分別供該第一層線圈21及第二層線圈22繞設。
更詳言之,該第三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可另於各該極柱上設置一隔板16,該隔板16可以直接結合於極柱外周;或者,各該極柱可以結合一繞線套17,所述隔板16即形成於該繞線套17上。其中,所述隔板16可以透過一體成形方式形成於該繞線套17上;或者,所述隔板16可以為獨立構件,以透過組裝結合方式形成於該繞線套17上,本發明並不以 此為限。以該第二極柱12為例,請一併參照第19圖所示,係該第二極柱12之局部剖視圖,藉由設置該隔板16,能夠沿著該磁軛部之徑向方向將該第二極柱12分隔出上述兩個繞線區域,所述兩個繞線區即可分別供該第一層線圈21及第二層線圈22繞設。據此,該隔板16能夠避免該第一層線圈21與第二層線圈22在繞線過程中相互干擾,能夠使該第三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的繞線作業更為便利。其中,上述繞線套17之設置係本領域技術人員均能理解實施者,關於該繞線套17之結構型態與結合關係恕不另行贅述。
除此之外,儘管在前述第一及第二實施例中,所有第一層線圈21中包含至少一第一相位線圈2a與至少一第二相位線圈2b,所有第二層線圈22中亦包含至少一第一相位線圈2a與至少一第二相位線圈2b。惟,在該第三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中,所有第一層線圈21均為第一相位線圈2a,所有第二層線圈22均為第二相位線圈2b,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仍然能夠有效縮小雙相電源之第一相位電源與第二相位電源換相過程中於該線圈2上所產生的突波。
更詳言之,請參照第20圖所示,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的流程示意圖。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可以由一第一導線31纏繞形成,而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二層線圈22可以由一第二導線32纏繞形成。其中,該第三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可以設有一共用引腳V、一第一電源引腳O及一第二電源引腳I,該第一導線31的二端分別連接該共用引腳V及該第一電源引腳O,該第二導線32的二端分別連接該第二電源引腳I及該共用引腳V。
由於該第一電源引腳O與該共用引腳V之間可供一第一相位電源輸入,該第一相位電源輸入可以在該第一電源引腳O與該共用引腳 V之間產生電流,所述電流將通過該第一導線31以流經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因此,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2a。
同理,由於該第二電源引腳I與該共用引腳V之間可供一第二相位電源輸入,該第二相位電源輸入可以在該第二電源引腳I與該共用引腳V之間產生電流,所述電流將通過該第二導線32以流經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二層線圈22。因此,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二層線圈22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2b。
該第三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包含該第一導線31與該第二導線32之繞線步驟。該第一導線31之繞線步驟係以該第一導線31於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外周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21,並且將該第一導線31之一端連接該共用引腳V,以及將該第一導線31之另一端連接該第一電源引腳O。該第二導線32之繞線步驟係以該第二導線32於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外周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22,且將該第二導線32之一端連接該第二電源引腳I,以及將該第二導線32之另一端連接該共用引腳V。
由此可知,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藉由使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一層線圈21分別形成一第一相位線圈2a,並且使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第二層線圈22分別形成一第二相位線圈2b,同樣可以使各該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21與第二層線圈22形成相位不同之線圈。
值得注意的是,請一併參照第3、17及20圖所示,本發明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係沿一第一方向繞設該第一極柱11與該第三極柱13上的線圈2;相對地,該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係沿與該第一方向相反之一第二方向繞設該第二極柱12與該第四極柱14上的線圈2。更詳言之,該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係以該磁軛部15與該第一極柱11之端緣所形成之一徑向方向為基準,沿該第一方向繞設該第一極柱11上的第一層線圈21與第二層線圈22;同理,該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係以該磁軛部15與該第二極柱12之端緣所形成之另一徑向方向為基準,沿該第二方向繞設該第二極柱12上的第一層線圈21與第二層線圈22。其中,若該第一方向為順時針方向時,該第二方向可以為逆時針方向,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能理解實施者。
因此,在本發明各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中,任二相鄰極柱(例如:該第一極柱11與該第二極柱12、該第二極柱12與該第三極柱13等)中,若其中一極柱之線圈2係沿一第一方向繞設,則另一極柱之線圈2係沿一第二方向繞設,使得該雙相馬達定子能夠接收一雙相電源進而啟動運轉。
另一方面,已知該磁軛部15所結合之極柱的數量為2的倍數,雖然在前述實施例中,僅揭示一第一極柱11、一第二極柱12、一第三極柱13及一第四極柱14的繞線方式,然而以具有六個極柱的雙相馬達定子為例,當本發明各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除了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外,另包含一第五極柱與一第六極柱時,所述第五及第六極柱可以分別與該第一與第二極柱11、12採用相同方式繞線。因此,該雙相馬達定子除了可以為四極馬達定子外,也可以為六極之馬達定子。
同理,以具有八個極柱的雙相馬達定子為例,當本發明各實 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除了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外,另包含一第五極柱、一第六極柱、一第七極柱與一第八極柱時,所述第五、第六、第七與第八極柱可以分別與該第一、第二、第三與第四極柱11、12、13、14採用相同方式繞線。因此,該雙相馬達定子除了可以為四極馬達定子外,也可以為八極之馬達定子。換言之,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根據前述實施例所揭露之雙相馬達定子及其繞線方法,即可理解實施該雙相馬達定子除了該第一極柱11、該第二極柱12、該第三極柱13與該第四極柱14外之極柱的繞線方式,使得該雙相馬達定子可以為四極、六極、八極、十極或十二極以上之馬達定子,恕不再行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及其繞線方法透過於各極柱上繞設一第一層線圈21及一第二層線圈22,並且使該第一層線圈21與第二層線圈22形成相位不同之線圈,可以讓各該極柱分別具有一第一相位線圈2a及一第二相位線圈2b。該第一相位線圈2a可供一雙相電源之一第一相位電源所產生之電流流通,該第二相位線圈2b可供該雙相電源之一第二相位電源所產生之電流流通,藉以縮小該第一相位電源與該第二相位電源換相過程中於該第一層線圈21及該第二層線圈22上所產生的突波。
據此,相較前述採用中心抽線方式進行繞線所形成之習用雙相馬達定子9,在輸入該習用雙相馬達定子9之激磁線圈96之第一相位電源及第二相位電源的電壓極性改變(換相)時,容易在該激磁線圈96上產生較大的突波,本發明各實施例之雙相馬達定子藉由在各該極柱上繞設相位不同之一第一層線圈21及一第二層線圈22,並且使該第一層線圈21與第二層線圈22形成相位不同之線圈,能夠有效縮小該第一相位電源與該第二相位電源換相過程中於該第一層線圈21與第二層線圈22上所產生的突 波,確可達到降低採用雙相馬達定子之馬達在運轉過程中所產生的噪音與震動之功效。
雖然本發明已利用上述較佳實施例揭示,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之內,相對上述實施例進行各種更動與修改仍屬本發明所保護之技術範疇,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第一極柱
12‧‧‧第二極柱
13‧‧‧第三極柱
14‧‧‧第四極柱
15‧‧‧磁軛部
2‧‧‧線圈
21‧‧‧第一層線圈
22‧‧‧第二層線圈
2a‧‧‧第一相位線圈
2b‧‧‧第二相位線圈
O‧‧‧第一電源引腳
I‧‧‧第二電源引腳
V‧‧‧共用引腳
C‧‧‧串線引腳

Claims (23)

  1. 一種雙相馬達定子,包含:一磁軛部結合至少四個極柱,所述至少四個極柱包含一第一極柱、一第二極柱、一第三極柱及一第四極柱,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係沿一圓周方向排列結合於該磁軛部;其中,該各該極柱上分別繞設一線圈,該數個線圈分別包含一第一層線圈及一第二層線圈,各該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與第二層線圈係為相位不同之線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所述數個第一層線圈中,至少一個該第一層線圈為一第一相位線圈,且至少一個該第一層線圈為一第二相位線圈,所述數個第二層線圈中,至少一個該第二層線圈為一第一相位線圈,且至少一個該第二層線圈為一第二相位線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三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該第二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三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該第二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三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由一第一導線纏繞形成,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三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以及該第二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由一第二導線纏繞形成,該第二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由一第三導線纏繞形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二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該第三極 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二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二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由一第一導線纏繞形成,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二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以及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由一第二導線纏繞形成,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由一第三導線纏繞形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6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另設有一共用引腳、一串線引腳、一第一電源引腳及一第二電源引腳,該第一導線的二端分別連接該共用引腳及該串線引腳,該第二導線的二端分別連接該第二電源引腳及該共用引腳,該第三導線的二端則分別連接該串線引腳及該第一電源引腳。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一相位線圈,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分別為一第二相位線圈。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另設有一共用引腳、一第一電源引腳及一第二電源引腳,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由一第一導線纏繞形成,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由一第二導線纏繞形成,該第一導線的二端分別連接該共用引腳及該第一電源引腳,該第二導線的二端分別連接該第二電源引腳及該共用引腳。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8、9項任一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 其中,各該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為內層線圈,各該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為繞設於第一層線圈外部的外層線圈,且該第二層線圈係沿該磁軛部之軸向方向包覆於該第一層線圈外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8、9項任一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各該極柱在該磁軛部之徑向方向上分隔出兩個繞線區域,所述兩個繞線區域分別供該第一層線圈及第二層線圈繞設。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另於各該極柱上設置一隔板,以沿著該磁軛部之徑向方向將各該極柱分隔出兩個繞線區域,所述兩個繞線區域分別供該第一層線圈及該第二層線圈繞設。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8、9項任一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磁軛部所結合之極柱的數量為2的倍數。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8、9項任一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三極柱上的線圈係沿一第一方向繞設,該第二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線圈係沿與該第一方向相反之一第二方向繞設。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8、9項任一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該第一層線圈與該第二層線圈具有相同匝數。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4、5或6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其中,所繞設之第一層線圈為第一相位線圈之極柱的數量與所繞設之第一層線圈為第二相位線圈之極柱的數量相同,所繞設之第二層線圈為第一相位線圈之極柱的數量與所繞設之第二層線圈為第二相位線圈之極柱的數量相同。
  17. 一種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用以對一雙相馬達定子進行繞線,該雙相馬達定子包含一第一極柱、一第二極柱、一第三極柱 及一第四極柱,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係沿一圓周方向排列結合於該磁軛部,該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包含:於該第一極柱外周與該第三極柱外周,以一第一導線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以一第二導線於該第一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於該第二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於該第三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以及於該第四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及於該第二極柱外周與該第四極柱外周,以一第三導線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
  18. 一種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用以對一雙相馬達定子進行繞線,該雙相馬達定子包含一第一極柱、一第二極柱、一第三極柱及一第四極柱,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係沿一圓周方向排列結合於該磁軛部,該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包含:於該第一極柱外周與該第二極柱外周,以一第一導線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以一第二導線於該第一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於該第二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於該第三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以及於該第四極柱外周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及於該第三極柱外周與該第四極柱外周,以一第三導線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或18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 其中,另包含將該第一導線之一端連接一共用引腳,將該第一導線之另一端連接一串線引腳,將該第二導線之一端連接一第二電源引腳,將該第二導線之另一端連接該共用引腳,將該第三導線之一端連接該串線引腳,並且將該第三導線之另一端連接一第一電源引腳。
  20. 一種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用以對一雙相馬達定子進行繞線,該雙相馬達定子包含一第一極柱、一第二極柱、一第三極柱及一第四極柱,該第一極柱、該第二極柱、該第三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係沿一圓周方向排列結合於該磁軛部,該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包含:於該第一極柱外周、該第二極柱外周、該第三極柱外周與該第四極柱外周,以一第一導線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一層線圈,將該第一導線之一端連接一共用引腳,以及將該第一導線之另一端連接一第一電源引腳;及於該第一極柱外周、該第二極柱外周、該第三極柱外周與該第四極柱外周,以一第二導線分別纏繞形成一第二層線圈,將該第二導線之一端連接一第二電源引腳,以及將該第二導線之另一端連接該共用引腳。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18或20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其中,各該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形成內層線圈,所述第二層線圈係繞設於第一層線圈外部,各該極柱上的第二層線圈形成外層線圈。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18或20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其中,各該極柱在該磁軛部之徑向方向上分隔出兩個繞線區域,該第一層線圈與第二層線圈係分別繞設於所述兩個繞線區 域。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18或20項所述之雙相馬達定子之繞線方法,其中,沿一第一方向繞設該第一極柱與該第三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與第二層線圈,並且沿該第一方向相反之一第二方向繞設該第二極柱與該第四極柱上的第一層線圈與第二層線圈。
TW103133060A 2014-09-24 2014-09-24 雙相馬達定子及其繞線方法 TWI5470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3060A TWI547065B (zh) 2014-09-24 2014-09-24 雙相馬達定子及其繞線方法
CN201410520230.0A CN105529855B (zh) 2014-09-24 2014-09-30 双相马达定子及其绕线方法
US14/814,545 US10090724B2 (en) 2014-09-24 2015-07-31 Stator for use in a dual-phased motor and a method for winding the stator
US15/949,161 US20180226854A1 (en) 2014-09-24 2018-04-10 Method for Winding a Stator for use in a Dual-Phased Mo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3060A TWI547065B (zh) 2014-09-24 2014-09-24 雙相馬達定子及其繞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3234A TW201613234A (en) 2016-04-01
TWI547065B true TWI547065B (zh) 2016-08-21

Family

ID=55526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3060A TWI547065B (zh) 2014-09-24 2014-09-24 雙相馬達定子及其繞線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090724B2 (zh)
CN (1) CN105529855B (zh)
TW (1) TWI54706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5665B (zh) * 2016-08-31 2017-11-11 Winding method of motor double winding coil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88982A (ja) 2018-11-20 2020-06-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送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E56528B1 (en) * 1985-01-15 1991-08-28 John V Byrne Electrical drive systems incorporating variable reluctance motors
CN100426637C (zh) * 2003-08-16 2008-10-1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直流无刷马达
CN2710237Y (zh) * 2004-07-09 2005-07-13 张刚 一种启动磁电机定子
JP5233497B2 (ja) * 2008-08-18 2013-07-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機
TW201019574A (en) 2008-11-07 2010-05-16 Yen Sun Technology Corp Wire winding and wire connecting method for motor stator
JP4715934B2 (ja) * 2009-02-20 2011-07-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5相モータ
CN203761150U (zh) * 2014-02-20 2014-08-06 王文亮 复合式双线定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5665B (zh) * 2016-08-31 2017-11-11 Winding method of motor double winding coi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87500A1 (en) 2016-03-24
US10090724B2 (en) 2018-10-02
CN105529855A (zh) 2016-04-27
US20180226854A1 (en) 2018-08-09
TW201613234A (en) 2016-04-01
CN105529855B (zh) 2019-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18873B2 (en) Brushless motor with stator having twelve teeth with corresponding coils having axially arranged connecting wires
US7122933B2 (en) Reduced coil segmented stator
JP5741747B1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ブラシレスdcモータ
JP6068953B2 (ja) 電動モータ
US9270146B2 (en) Brushless motor
JP2016152752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2010004729A (ja) スロットレスモーター
JP5619046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6626514B2 (ja) 回転電機
JP2013207858A (ja) モータ
US20130106214A1 (en) Three-Phase Motor Structure
US9543798B2 (en) Electric motor
JP2010154743A (ja) ユニバーサルモータ
JP5626758B2 (ja) ステータ
TWI547065B (zh) 雙相馬達定子及其繞線方法
JP2011166998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回転電機
WO2016051978A1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JP6334961B2 (ja) アーマチュアコア、アーマチュア、および電動モータ
JP2006060880A (ja)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電機子巻線、巻線の巻装方法
JP6216603B2 (ja) 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JP4078706B2 (ja) 分割コイル
JP2019193471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2009131038A (ja) 電機子
JP2019037103A (ja)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WO2019059228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コイ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