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2757B - 支承構造 - Google Patents

支承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2757B
TWI542757B TW097134194A TW97134194A TWI542757B TW I542757 B TWI542757 B TW I542757B TW 097134194 A TW097134194 A TW 097134194A TW 97134194 A TW97134194 A TW 97134194A TW I542757 B TWI542757 B TW I54275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ssis
top plate
elastic body
support structure
tubula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34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30861A (en
Inventor
近藤誠一
Original Assignee
普利司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普利司通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普利司通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0930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308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27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275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01D19/04Bearings; Hinges
    • E01D19/041Elastomeric bea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 Springs (AREA)

Description

支承構造
本發明係有關安裝於下部構造與上部構件之間之支承構造。
【相關申請案】
本案係基於2007年9月6日於日本申請之特願2007-231548號、以及2008年3月14日於日本申請之特願2008-66240號而主張優先權,並將其內容援用於此。
通常,於高架道路等的橋樑中,支承構造係介於橋腳與主樑之間。歷來,作為此種支承構造,有由鋼板與橡膠層積層之構成所形成的積層橡膠支承。此積層橡膠支承係由於主樑等的上部構造之荷重,使橡膠層由側方膨出且於鉛直方向受壓形變,而減低橡膠層之厚度。藉此,積層橡膠支承係允許就所減少之橡膠層的厚度份而朝上方位移。因此,即使由於大型車輛通行等而使主樑撓曲、於主樑端部產生浮動、而使得支承構造往上拉引,橡膠層亦不會由鋼板剝離,而可與朝上方之位移隨動。
另一方面,作為支承構造之其他實例,有密閉式橡膠支承板支承。密閉式橡膠支承板支承係以於固定在橋腳上端面之底盤的凹部內設有彈性體(橡膠),且由其上被覆中間板,而使彈性體密閉之方式構成。又,於中間板之上係載置有固定於主樑之頂板。此密閉式橡膠支承板支承中,由於彈性體(橡膠)係被密閉的,且彈性體並無膨出之空間,因此藉由橡膠之非壓縮性,即使於支承構造施加鉛直荷重,彈性體亦不會受壓形變,但是當主樑撓曲時仍有與位移隨動之可能。即,主樑產生撓曲時,向上之拉引力係作用於支承構造其中一側之部分(主樑的端面側之部分),且向下的壓縮力係作用於支承構造之另一側的部分(主樑的中央側之部分)。此時,由於彈性體可藉由前述向下之壓縮力而向其中一側之部分移動,故可與另一側之部分之朝上方向的位移隨動。
又,近年來,係提供一種由使彈性體介於底盤與頂板之間之構成所形成的支承構造。該支承構造係於底盤之上方面及頂板的下方面分別形成凹凸,並以底盤之凹凸與頂板的凹凸相嵌合之方式來組合底盤與頂板。又,此支承構造中,於底盤的圓筒部係形成有可讓彈性體膨出之貫通口(譬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7-23582號
然而,前述習知之積層橡膠支承中,若為提高位移隨動性而增厚橡膠層時,支承構造的高度將變高。因此,即使取代譬如前述之密閉式橡膠支承板支承而設置積層橡膠支承,仍會產生無法收納於橋腳與主樑之間的問題。
再者,前述習知之密閉式橡膠支承板支承中,即使無如前述之彈性體受壓產生變形,主樑撓曲時仍有與位移隨動的可能,惟,由於此時之彈性體的位移大,因此會有無法將彈性體黏著於底盤或中間板之問題。故,前述習知之密閉式橡膠支承板支承,係以彈性體以非黏著狀態而載置於底盤之上、進而中間板以非黏著狀態而載置於彈性體之上之方式構成,且上下方向並未受到約束。
又,前述專利文獻1所載之支承構造中,係於底盤形成有貫通口,並藉由鉛直荷重來讓彈性體之一部分往貫通口內膨出,而使彈性體受壓而變形,故雖可就該受壓變形位移量份而與朝上方向的位移隨動,但受壓變形位移量小,對於較大之位移並無法做出對應。
本發明係考量前述習知之問題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支承構造,該支承構造係可將支承構造的高度抑制得較低,且可將彈性體分別黏著於底盤及頂板,進而,相對於上部構造之朝上方的位移亦可充分地與之隨動。
本發明之支承構造,係包含有配置於下部構造上之底盤、配置於該底盤之上方且支撐上部構造的頂板、以及介於前述底盤與前述頂板之間的彈性體,其特徵係於前述彈性體形成有中空部。
藉此特徵,由於可利用中空部而確保施加鉛直荷重時彈性體可移動的空間,因此對支承構造施加鉛直荷重時,彈性體之一部分係膨出至中空部內。藉此,彈性體受壓變形。即,由於彈性體受到加壓時係不改變體積地變形,故彈性體之厚度(高度)可減少的部份相應於彈性體膨出至中空部之部份。因此,容許的朝上方之位移係所減少的彈性體之厚度部份。
又,本發明之支承構造較佳係於前述底盤之上方面及前述頂板的下方面突設有筒部,且前述彈性體被收容於該筒部之內側,抑或於前述底盤之上方面或前述頂板之下方面突設有筒部,且彈性體被收容於該筒部之內側。
藉此,由於彈性體設置於底盤的上方面與頂板的下方面及筒部的內周面所圍出的空間(受到約束的空間)之中,該彈性體之外周面係藉由筒部而受到限制。因此,於支承構造施加鉛直荷重時,彈性體膨出至中空部內且彈性體係受壓變形至某程度,但在中空部被彈性體塞滿之時點,彈性體之移動空間消失,因此彈性體不會受壓變形超過該程度以上。
又,本發明之支承構造較佳係於前述底盤之上方面或前述頂板的下方面中之任一者,突設有筒部,且前述底盤之上方面或前述頂板之下方面中之任一者的另一者,突設有配置於該筒部之外側或內側的突出部。
藉此,當底盤與頂板相對地水平位移時,筒部與突出部可卡合而發揮擋止器之功用。藉此,底盤與頂板的相對水平位移受到控制。
又,本發明之支承構造中,較佳地,前述突出部係外徑小於前述筒部之內徑,且嵌入於前述筒部之內側而由縱斷面視之呈凸形狀,又,至少於前述底盤之上方面或前述頂板的下方面中之任一者與前述突出部的前端面之間,有前述彈性體。
藉此,可發揮前述之擋止器功用,並且具有突出部之底盤或頂板的形狀可為單純的形狀。
又,本發明之支承構造較佳係彈性體介於前述筒部與前述突出部之間。
藉此,當底盤與頂板相對地水平位移時,筒部與突出部之間之彈性體可發揮緩衝作用,緩和筒部與突出部卡合時之衝擊。又,藉由筒部與突出部之間之彈性體的受壓變形,可發揮水平位移隨動之功效。
又,較佳地,本發明之支承構造係於前述底盤的下方面及前述頂板的上方面,設置有用以讓前述底盤與前述下部構造、及前述頂板與前述上部構造往水平方向作相對位移的滑動材,抑或於前述底盤的下方面或前述頂板的上方面,設置用以讓前述底盤與前述下部構造、或前述頂板與前述上部構造往水平方向作相對位移的滑動材。
藉此,當下部構造與上部構造相對地水平位移時,該水平位移係因滑動材而受到許可。譬如,於下部構造與底盤之間設置滑動材的狀況下,當下部構造與上部構造相對地水平位移時,支承構造係相對於下部構造而相對性地水平位移。又,於上部構造與頂板之間設置滑動材的狀況下,當下部構造與上部構造相對地水平位移時,支承構造係相對於上部構造而相對性地水平位移。
又,本發明之支承構造較佳係前述中空部於上下方向貫通前述彈性體。
藉此,施加鉛直荷重時,彈性體可移動的空間變得更大。藉此,彈性體更加易於受壓變形,彈性體的厚度(高度)進一步受到降低,往上方的容許位移量變大。
又,本發明之支承構造係前述中空部亦可為非貫通的有底孔。
藉此,利用調整中空部的深度,可不變更中空部的口徑(平面形狀)或數量而調整中空部的容積,並調整彈性體的受壓變形量。
又,本發明之支承構造較佳係於前述底盤及前述頂板形成連通前述中空部之貫通孔,抑或於前述底盤或前述頂板形成連通前述中空部之貫通孔。
藉此,可由貫通孔取出用以形成中空部之模芯等的模型,可易於形成具有中空部的彈性體。
亦即,作為前述構成之支承構造的製造方法,係包含下述程序:一讓底盤與頂板隔有間隔而對向配置,並將棒狀的模芯插入形成於底盤及頂板的貫通孔,而令模芯配置於底盤與頂板之間的程序,抑或一將棒狀的模芯插入形成於底盤或頂板之貫通孔,而將模芯配置於底盤與頂板之間的程序;一讓熔融橡膠材料流入底盤與頂板之間而令彈性體成形的程序;及一由前述貫通孔取出前述模芯而於彈性體形成中空部的程序。
又,本發明之支承構造係前述貫通孔宜以栓體加以閉塞。
藉此,在由貫通孔取出模芯之程序後,係可藉由進行以栓體閉塞住貫通孔的程序來抑制由於貫通孔而讓底盤或頂板的強度降低情形。即,於底盤或頂板形成貫通孔時,其強度雖會降低,但藉由於貫通孔內配設栓體,可補強底盤及頂板的強度。
又,本發明之支承構造係前述彈性體宜分別黏著於前述底盤之上方面及前述頂板之下方面。
藉此,可限制上下方向的位移。即,拉開底盤與頂板的上下方向之拉伸力作用時,藉由彈性體係黏著於底盤及頂板,黏著力可對抗前述拉伸力而讓底盤與頂板不易分離。
依本發明之支承構造,當鉛直荷重施加於支承構造時,彈性體的一部分係膨出至中空部內,彈性體受壓變形而減少彈性體的厚度,因此,相對於上部構造之朝上方的位移可與之隨動。又,如前述,由於彈性體因鉛直荷重而受壓變形,且可與朝上方之位移隨動,故,彈性體可分別黏著於底盤及頂板。再者,由於可藉由變更中空部之數量或大小而調整彈性體之受壓變形量,因此彈性體不會變厚,且相對於上部構造之朝上方的位移可充分地隨動,故可將支承構造的高度抑制得較低。
以下,依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支承構造的第1至第4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本實施形態中之支承構造的俯視圖,圖2係本實施形態中之支承構造的半斷面圖。
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形態中之支承構造,係介於橋樑之橋腳4的上端面與主樑5的下方面之間而加以安裝的固定式支承。此支承構造包含有固定於橋腳4(下部構造)之底盤1、固定於主樑5(上部構造)之頂板2、及介於底盤1及頂板2之間的彈性體3。
底盤1係藉由多數(圖1中為四個)的地腳螺栓6而固定於橋腳4之上端面的平板狀之鋼製構件。詳而言之,底盤1係俯視之為矩形者,且其四隅角分別形成有用以讓地腳螺栓6加以插通之螺孔10。又,底盤1之上方面係突設有內筒部11(突出部)。該內筒部11係圓筒形狀之壁部,且與底盤1一體地形成。又,內筒部11之外徑係小於後述之外筒部20(筒部)的內徑。
頂板2係配置於底盤1之上方且支撐主樑5者,並藉由螺栓7而固定於主樑5之下方面的平板狀之鋼製構件。詳而言之,頂板2係俯視之為圓形者,且於其下方面係垂設有外筒部20。此外筒部20係沿頂板2之外緣且跨頂板2全周而延伸設置的圓筒形狀之壁部,且與頂板2一體地形成。換言之,頂板2係於其下方面形成有俯視之為圓形之凹部的構成。外筒部20與內筒部11係形成於略同軸上,且內筒部11配設於外筒部20之內側。再者,外筒部20的內周面與內筒部11的外周面之間係隔有間隔。
又,於頂板2形成有多數圓孔狀的貫通孔21。該等貫通孔21,於俯視圖中,係均等地配設於前述之內筒部11內側的位置,且分別連通於後述之中空部30。又,如圖3所示,於前述之貫通孔21內較佳係嵌合有內六角圓柱頭螺釘等的栓體23,且閉塞貫通孔21。具體言之,於頂板2形成有母螺紋狀之貫通孔21,且於該貫通孔21螺合有公螺紋狀之栓體23。栓體23係與貫通孔21為相同長度或較貫通孔21長,且栓體23係以不突出於貫通孔21兩端之方式而加以螺合著。
又,藉由螺栓7加以固定之頂板2與主樑5之間係介有座板(sole plate)8,該座板8係具有讓螺栓7穿通之未圖示的螺栓孔者。
彈性體3係由橡膠或熱可塑性彈性體而形成者,可使用習知之各種材料。此彈性體3係分別硫化黏著(vulcanization adhension)於底盤1之上方面及頂板2的下方面。又,彈性體3係收容於外筒部20的內側,且亦介於前述之內筒部11與外筒部20之間。因此,內筒部11之前端部係呈埋設於彈性體3內之狀態。
又,於彈性體3係形成有多數在上下方向貫通彈性體3之圓孔狀的中空部30。中空部30係與前述之貫通孔21為略同一口徑之孔,且形成於與貫通孔21對應之位置。具體言之,中空部30係於彈性體3之中央形成一個且其周邊形成有四個。又,中空部30之位置及個數、口徑等係可適宜地變更。
圖4(a)係概略地顯示未施加鉛直荷重(初始荷重)之狀態的支承構造之斷面圖,圖4(b)係概略地顯示施加有鉛直荷重之狀態的支承構造之斷面圖。
如圖4(a)所示,支承構造之上並未設置有主樑5,且未於支承構造施加鉛直荷重時,底盤1之上方面與外筒部20之下端面之間,係至少隔有較主樑5設置後之彈性體3的受壓變形量d更大的間隙。又,此時,中空部30之內側係呈中空。
另一方面,如圖4(b)所示,於支承構造之上設置有主樑5,且對支承構造施加鉛直荷重時,由於可藉由中空部30來確保彈性體3移動的空間,故彈性體3係受壓變形。即,於支承構造施加鉛直荷重時,彈性體3的一部分係膨出至中空部30內。而且,彈性體3之厚度之減少部份相應於彈性體膨出至中空部30內之部份,頂板2之位置下沈,外筒部20之下端面靠近或抵接於底盤1之上方面。此時,形成於彈性體3之中.空部30,因於上下方向貫通彈性體3,故施加鉛直荷重時,彈性體3之一部分可移動的空間變大,彈性體3的受壓變形量d亦充分地變大。
又,由於底盤1之上方面與頂板2之下方面及外筒部20之內周面所圍成的空間之中設置有彈性體3,該彈性體3之外周面係因外筒部20而受到約束。因此,如前述,於支承構造施加鉛直荷重時,彈性體3係膨出至中空部30內,且彈性體3將受壓變形至某程度,但是在中空部30被彈性體3塞滿之時點,彈性體3可移動的空間消失,因此彈性體3不會變形至該程度以上。再者,調整中空部30之數量或口徑而讓主樑5配置於預定的高度標準。
又,當由前述構成方式所形成之支承構造被安裝於橋樑的橋腳4之上端面與主樑5的下方面之間時,橋腳4與主樑5之間產生相對地水平位移時,於內筒部11及外筒部20之間,彈性體3係受壓變形,使得底盤1及頂板2相對地水平位移。又,若位移至某程度,內筒部11與外筒部20係卡合而發揮擋止器功用,且限制住前述之水平位移。此時,藉由內筒部11及外筒部20之間的彈性體3來緩和內筒部11及外筒部20卡合時的衝擊。
再者,當主樑5撓曲且於主樑5的端部產生浮動,而使上下方向的拉伸力作用於支承構造時,頂板2係相對於底盤1而移動至上方。此時,如前述,由於彈性體3係預先因鉛直荷重而受壓變形,因此往上方之位移係容許該受壓變形量d之份。又,由於彈性體3係硫化黏著於底盤1之上方面及頂板2的下方面,故該黏著力可對抗前述拉伸力。
依由前述構成而組成之支承構造,因容許朝上方位移彈性體3受壓變形量d之份,故即使主樑5因大型車輛通行等而產生撓曲,且於主樑5的端部產生浮動,相對於主樑5端部之往上方之位移亦可充分地隨動。又,如前述,因容許上方位移,故可將彈性體3分別黏著於底盤1之上方面及底板2的下方面。而且,當彈性體3分別黏著於底盤1之上方面及頂板2之下方面時,亦可期待藉由該黏著力來限制鉛直位移。
再者,依由前述構成而組成的支承構造,係可藉由變更前述之中空部30之數量或大小,而讓彈性體3低剛性化,並可調整彈性體3之受壓變形量d。因此,彈性體3不增厚,即可相對於主樑5端部之往上之位移而充分地與之隨動,並可將支承構造的高度抑制得較低。因此,支承構造的斷面剛性亦可較小,而可做成小型化形狀之支承構造,譬如與既已設置之鋼製支承替換時等,即使設置空間的高度較低時,亦可進行設置。
又,於頂板2之下方面突設有外筒部20,且於該外筒部20之內側收容有彈性體3,當支承構造施加有鉛直荷重時,在中空部30被彈性體3塞滿之時點,彈性體3可移動的空間消失,彈性體3無法受壓變形至超過該程度以上,因此彈性體3可以保持在某一定的受壓變形狀態。
且由於底盤1之上方面突設有內筒部11,且頂板2之下方面突設有外筒部20,當底盤1及頂板2相對地水平位移時,內筒部11及外筒部20係可藉由發揮擋止器功用而限制水平位移。因此,無須另外設置限制水平位移的邊墩等之構件。據此,可讓支承構造小型化,即使於狹窄的空間亦可加以設置。
又,由於介於內筒部11與外筒部20之間亦有彈性體3,故該內筒部11與外筒部20之間的彈性體3相對於水平位移係可發揮緩衝功用。藉此,可吸收水平力,良好地限制水平位移。又,藉由內筒部11與外筒部20之間的彈性體3受壓變形,可相對於水平位移而與之隨動。藉此,亦可應付主樑5之伸縮等。
再者,由於形成於彈性體3之中空部30係於上下方向貫通彈性體3,因此施加鉛直荷重時,彈性體3的一部分可移動之空間變得更大。藉此,彈性體3更易於受壓變形,可進一步減少彈性體3之厚度,且朝上方之容許位移量變大。藉此,支承構造對於較大的鉛直位移亦可與之隨動。
又,由於在頂板2形成有連通於中空部30之貫通孔21,故可由貫通孔21取出用以形成中空部30且未圖式之模芯,而易於形成具有中空部30之彈性體3。詳而言之,製作前述之支承構造時,首先,讓底盤1及頂板2相對向配置。又,於底盤1及頂板2之間,將用以形成中空部30且未圖示之模芯設置於預定位置。譬如,由貫通孔21插入圓柱形狀的模芯,並設置於底盤1及頂板2之間。前述之模芯可使用譬如螺栓。其次,於底盤1及頂板2之間充填業已溶解之橡膠材料等而形成彈性體3。接著,彈性體3硬化後,由貫通孔21取出前述之模芯。藉此,於彈性體3形成中空部。如此,易於形成具有中空部30之彈性體3,因此可容易地製作支承構造。
再者,藉由讓栓體23嵌合於前述之貫通孔21內,可抑制由於貫通孔21而讓頂板2的強度降低情形,並可防止貫通孔21周緣之裂痕等。
[第2實施形態]
前述之第1實施形態係說明有關固定式之支承構造,但本發明亦可如圖5所示,為可動式之支承構造。本實施形態中,係說明有關前述之可動式的支承構造。又,與前述之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係給予同一元件符號且省略其說明。
可動式支承構造如圖5所示,為一於頂板2之上方面設置用以讓頂板2與主樑5等之上部構造往水平方向作相對位移的滑動材22之構成,或一於底盤1之下方面設置用以讓底板1與橋腳4等的下部構件往水平方向作相對位移的滑動材22之構成。
此處,有關前述之可動式支承構件,係依圖6、圖7而詳細說明。又,令主樑5的延伸方向(圖6中的縱方向)為樑長度方向,令與該樑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圖6中的橫方向)為樑寬度方向。
如圖6、圖7所示,可動式支承構造中,於頂板2之上方面載置有中間板9。該中間板9係往樑長度方向延伸的矩形鋼板,並藉由螺栓7而固定於主樑5。且介於中間板9與主樑5之間係有座板8。於中間板9的下方面,固定有不銹鋼板90。又,於頂板2之上方面,設置有可滑動地抵接於不銹鋼板90之滑動板22(滑動材)。此時,頂板2未固定於主樑5,頂板2及主樑5係可相對地水平移動。又,作為滑動材22,係可使用聚四氯乙烯或分子量為100萬以上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再者,於中間板9之樑寬度方向的兩側,係分別形成有往樑長度方向延伸的段差部91。該段差部91係形成預定的長度,且俯視之形成為凹陷狀。
另一方面,於底盤1之上方面,係立起設置有一對之隔著間隔而配設於樑寬度方向的邊墩12。一對之邊墩12係分別配設於中間板9的兩側,且邊墩12之上端突設有卡止部12a,該卡止部12a係配置於前述中間板9之段差部91的內側且卡止於段差部91之端部。
依由前述構成而組成之可動式支承構造,由於係一可在滑動板22及不銹鋼板90之間自由地滑動之構成,故朝樑長度方向之位移係容許段差部91之長度份的距離。另一方面,藉由兩側的邊墩12係可限制朝樑寬度方向的位移。藉此,即使是由於氣溫等的影響而使得主樑5伸縮時,支承構造亦可相對於樑長度方向的水平位移而與之隨動。
再者,前述可動式支承構造雖係於頂板2之上配設滑動板22及不銹鋼板90,且底盤1相對於橋腳4而加以固定的構成,但本發明亦可係於底盤1之下配設滑動板22及不銹鋼板90,且底盤1相對於橋腳4而水平移動之構成。具體言之,係設置有藉由地腳螺栓6而固定於橋腳4之上端面的底板(base plate),並將底盤1配置於該底板之上。接著,將不銹鋼板90固定於底板的上方面,並將滑動板22固定於底盤1之下方面。此時,底盤1係未固定於橋腳4,且底盤1與橋腳4可相對地水平移動之構成。藉此,與前述可動式之構造相同地,可相對於水平位移而與之隨動。
[第3實施形態]
前述第1、第2實施形態中,係形成有圓筒形狀之內筒部11來作為突出部,但本發明亦可如圖8所示,作為突出部,亦可為圓盤形狀的凸部111突設於底盤1之構成。本實施形態中,係說明有關於底盤1突設有前述凸部111之支承構造。又,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係給予同一元件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如圖8所示,前述之凸部111於縱斷面視之係呈凸形狀,其外徑小於外筒部20之內徑,且嵌入於外筒部20的內側。凸部111之外周面係沿著外筒部20之內周面而形成,於凸部111之外周面與外筒部20之內周面之間,係隔有間隔且彈性體3介於其中。又,凸部111之前端面係隔有間隔而與頂板2的下方面相對向,且介於凸部111之前端面與頂板2之下方面之間有彈性體3。
由前述構成而組成之支承構造中,於橋腳4與主樑5之間產生相對的水平位移時,彈性體3係於凸部111與外筒部20之間受壓變形,底盤1與頂板2相對地水平位移。接著,當位移至某程度時,凸部111與外筒部20卡合而發揮擋止器功效,並限制前述水平位移。
再者,相較於具有第1實施形態中之內筒部111的底盤1,具有凸部111之底盤1係形狀單純化。
依由前述構成而組成之支承構造,係可限制水平位移,且可藉由加工而降低底盤1的製作成本。即,具有前述凸部111之底盤1係不用於中央部分削出內周孔,故可抑制製作成本。
[第4實施形態]
本發明亦可如圖9、圖10所示,係一在彈性體3內內建有限制構件31的構成。本實施形態係對於包含有前述限制構件31之支承構造進行說明。又,與前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係給予同一元件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如圖9、圖10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之彈性體3,僅其中心部分形成有中空部30,且該彈性體3內,係內建有具較該彈性體3之縱彈性係數更高之縱彈性係數的限制構件31。該限制構件31係圍繞中空部30之圓環狀的鋼板,且配設於彈性體3之上下方向(彈性體3的厚度方向)之約略中央部分。
依包含有前述之限制構件31的支承構造,係藉由於彈性體3內所內建之限制構件31而讓彈性體3之受壓變形量d’變小,故相較於僅以中空部30而設定彈性體3之受壓變形量d’之態樣,係可增加設計的自由度。
又,前述實施形態係一於圓環狀限制構件31之中心部分之孔形成中空部30的構成,但本發明亦可為藉由限制構件而堵塞住中空部30之構成,譬如亦可使用於中心部分無孔的圓盤狀之限制構件。又,亦可於同一平面上配設多數限制構件。譬如,亦可將圓環狀的鋼板分割為多數之狀態而配設為同一平面狀。此時,鋼板宜分割為二。
以上,針對本發明之支承構造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前述之實施形態,於不脫離其旨趣之範圍內可適宜地變更。
譬如,前述之第1至第3實施形態中,係將業已溶解之橡膠材料等填充於底盤1與頂板2之間而形成彈性體3,且彈性體3係分別硫化黏著於底盤1之上方面及頂板2之下方面,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譬如,亦可將預先成形的彈性體3挾於底盤1與頂板2之間,並藉由黏著劑而將該彈性體3黏著於底盤1之上方面及頂板2之下方面。進而,彈性體3亦可不黏著於底盤1之上方面及頂板2之下方面。又,預先讓彈性體3成形時,亦可先將彈性體3分割為多數部分,再組合多數個彈性體部分而構成彈性體3。藉此,可適宜地調整中空部30之數量。
又,前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中,內筒部11或凸部111的外周面與外筒部20的內周面之間係隔有間隔,且介於內筒部11與外筒部20之間、或凸部111與外筒部20之間係有彈性體3,但本發明亦可為內筒部11或凸部111之外周面與外筒部20之內周面抵接,且彈性體3未介於內筒部11與外筒部20之間、或凸部111與外筒部20之間的構成。藉此,利用內筒部11或凸部111與外筒部20之卡合而限制底盤1與頂板2之相對的水平位移,提高水平方向的限制性。
再者,前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中,內筒部11係突設於底盤1的上方面,外筒部20係突設於頂板2之下方面,惟本發明亦可係外筒部(筒部)突設於底盤1之上方面,內筒部(突出部)突設於頂板2之下方面。
前述第1、第2實施形態中,係形成有圓筒形狀的內筒部11而作為突出部,於第3實施形態中,係形成有圓盤形狀的凸部111而作為突出部,但本發明中之突出部並不限定於前述之內筒部11或凸部111,譬如亦可為經分割的壁狀之突出部,亦可為其他形狀的突出部。又,前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中,突出部(內筒部11、凸部111)係配設於筒部(外筒部20)之內側,但本發明亦可為突出部配設於筒部的外側。
又,前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中,係形成有圓筒形狀的外筒部20而作為筒部,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圓筒形狀的筒部。譬如亦可為角筒形狀的筒部,或可為外周形狀在俯視之為矩形且內周形狀在俯視之為圓形的筒部,抑或可為其他形狀的筒部。
進而,本發明亦可為於底盤1之上方面或頂板2之下方面中之任一者設置筒部,且無突出部之構成。再者,本發明亦可為底盤1之上方面及頂板2之下方面未形成有筒部之構成。
又,前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中,於上下方向貫通彈性體3之貫通孔狀的中空部30係形成於彈性體3,但本發明係可適宜地變更形成於彈性體3之中空部的形狀。譬如圖11所示,有底孔(非貫通孔)狀之中空部130亦可形成於彈性體3。該有底孔狀的中空部130係藉由調整其深度,且不變更其口徑(平面形狀)或數量而調整中空部130的容積,並調整彈性體3之受壓變形量,因此可提高設計的自由度。又,本發明亦可於彈性體3形成細長狀的中空部,或可於彈性體3形成其他形狀的中空部。
又,前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中,底盤1係俯視之為矩形狀,頂板2係俯視之為圓形狀,但本發明係可適宜地變更底盤1及頂板2的形狀。譬如,亦可讓底盤1係俯視之為圓形狀,讓頂板2係俯視之為矩形狀,或可讓底盤1及頂板2分別係俯視之為圓形狀或俯視之為矩形狀,抑或可讓底盤1及頂板2為其他形狀。
又,前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中,連通於中空部30之貫通孔21係形成於頂板2,但本發明中,貫通孔21亦可形成於底盤1,或貫通孔21可分別形成於底盤1及頂板2。進而,本發明亦可為貫通孔21未形成於底盤1及頂板2之構成。
又,前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係說明有關安裝在橋腳4與主樑5之間的支承構造,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支承構造的設置場所可適宜地變更。譬如亦可作為用以支承建築物的支承構造利用,或可作為用以支承機械的支承構造利用。
又,前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係底盤1直接配置於橋腳4之上,且經由中隔座板8而將主樑5支撐於頂板2之上,但本發明中,底盤1亦可經由中隔板體等的中間構件而配置於橋腳4上,或頂板2亦可直接支撐主樑5。
再者,前述實施形態係於頂板2形成有母螺紋狀的貫通孔21,且該貫通孔21係藉由螺著螺栓狀之栓體23而加以閉塞,但本發明亦可藉由下述之方法而閉塞貫通孔,即,在形成於頂板2之貫通孔的內側嵌入業已冷卻的栓體,且藉由該栓體溫度上升而膨脹,而與貫通孔的內周面密接(冷卻緊固)。藉此,可防止來自貫通孔之水分侵入,並可省略螺絲緊固作業,可減輕閉塞貫通孔之作業時間。此時,貫通孔宜係未於內周面形成螺紋等的凹凸,且內周面宜形成為平滑的圓孔形狀,又,栓體亦係未於外周面形成螺紋等的凹凸,且宜為對應貫通孔形狀的圓柱形狀。藉此,可利用栓體提高貫通孔的密封性,確實防止水分侵入。
除此外,在未脫離本發明主旨之範圍,係可適宜地將前述之實施形態中的構成要素置換為習知的構成要素,且亦可適宜地組合前述之變形例。
1...底盤
2...頂板
3...彈性體
4...橋腳(下部構造)
5...主樑(上部構造)
6...地腳螺栓
7...螺栓
8...座板
9...中間板
10...螺孔
11...內筒部(突出部)
12...邊墩
12a...卡止部
20...外筒部(筒部)
21...貫通孔
22...滑動材(滑動板)
23...栓體
30...中空部
31...限制構件
90...不銹鋼板
91...段差部
111...凸部
130...中空部
d...受壓變形量
圖1係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固定式支承構造的俯視圖。
圖2係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固定式支承構造的半斷面圖。
圖3係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頂板的部分放大圖。
圖4(a)係概略地顯示施加鉛直荷重前的支承構造之斷面圖,圖4(b)係概略地顯示施加鉛直荷重後的支承構造之斷面圖。
圖5係概略地顯示用以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可動式支承構造的斷面圖。
圖6係用以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可動式支承構造的俯視圖。
圖7係用以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可動式支承構造的半斷面圖。
圖8係概略地顯示用以說明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支承構造的斷面圖。
圖9係概略地顯示用以說明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支承構造的斷面圖。
圖10係圖9所示之A-A間的斷面圖。
圖11係概略地顯示用以說明本發明其他實施形態之支承構造的斷面圖。
1...底盤
2...頂板
4...橋腳(下部構造)
5...主樑(上部構造)
6...地腳螺栓
7...螺栓
8...座板
11...內筒部(突出部)
21...貫通孔

Claims (12)

  1. 一種支承構造,係包含有配置於下部構造上之底盤、配置於該底盤之上方且支撐上部構造的頂板、以及介於前述底盤與前述頂板之間的彈性體,其特徵係於前述彈性體形成有中空部;於前述頂板形成有連通於前述中空部之貫通孔;於前述頂板之下面處,前述貫通孔形成部位以外之部位的表面為平坦且俯視上為圓形之凹部係形成至前述頂板之外緣附近為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支承構造,其係於前述底盤之上方面及前述頂板的下方面、或前述底盤的上方面或前述頂板的下方面突設有筒部,且前述彈性體收容於該筒部的內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支承構造,其係於前述底盤之上方面或前述頂板的下方面中之任一者突設有筒部,且前述底盤之上方面或前述頂板的下方面中之任一者的另一者,係突設有配置於該筒部之外側或內側的突出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支承構造,其中前述突出部係外徑小於前述筒部的內徑,且嵌入於前述筒部之內側而由縱斷面視之呈凸形狀,且至少介於前述底盤之上方面或前述頂板的下方面中之任一者與前述突出部的前端面之間,有前述彈性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支承構造,其中介於前述筒部與前述突出部之間係有彈性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支承構造,其中介於前述筒部與前述突出部之間係有彈性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支承構造,其中於前述底盤之下方面及前述頂板的上方面,係設置有用以讓前述底盤與前述下部構造、及前述頂板與前述上部構造往水平方向作相對位移的滑動材,抑或於前述底盤的下方面或前述頂板的上方面,設置有用以讓前述底盤與前述下部構造、或前述頂板與前述上部構造往水平方向作相對位移的滑動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支承構造,其中前述中空部係於上下方向貫通前述彈性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支承構造,其中前述中空部係非貫通之有底孔。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支承構造,係進而於前述底盤形成有連通前述中空部之貫通孔。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支承構造,其中前述貫通孔係以栓體加以閉塞。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支承構造,其中前述彈性體係分別黏著於前述底盤之上方面及前述頂板的下方面。
TW097134194A 2007-09-06 2008-09-05 支承構造 TWI5427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31548 2007-09-06
JP2008066240A JP2009079464A (ja) 2007-09-06 2008-03-14 支承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30861A TW200930861A (en) 2009-07-16
TWI542757B true TWI542757B (zh) 2016-07-21

Family

ID=40476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34194A TWI542757B (zh) 2007-09-06 2008-09-05 支承構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079464A (zh)
KR (1) KR101788857B1 (zh)
CN (1) CN101387101A (zh)
TW (1) TWI5427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30289B2 (ja) * 2010-07-23 2016-11-24 株式会社Ihiインフラシステム 支承装置
JP5690112B2 (ja) * 2010-10-19 2015-03-25 株式会社Ihiインフラシステム 支承装置
JP6846299B2 (ja) * 2017-06-22 2021-03-24 日本ピラー工業株式会社 支承装置
JP6837927B2 (ja) * 2017-06-22 2021-03-03 日本ピラー工業株式会社 支承装置
JP7040994B2 (ja) * 2018-05-01 2022-03-23 日本ピラー工業株式会社 支承装置
KR101997614B1 (ko) * 2018-10-02 2019-07-08 (주)디엠엔지니어링 중공탄성판 포트받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0725Y2 (zh) * 1973-01-29 1979-05-17
JPS5899307U (ja) * 1981-12-23 1983-07-06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ゴム支承
JP3910278B2 (ja) * 1997-08-19 2007-04-25 ジー アクソン マイケル 道路の柱用の地震衝撃減衰装置
JP2001027283A (ja) * 1999-07-12 2001-01-30 Bridgestone Corp 積層ゴム支承体
JP2001225338A (ja) * 2000-02-15 2001-08-2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積層ゴム支承
JP2002021929A (ja) * 2000-06-30 2002-01-23 Tokai Rubber Ind Ltd 鉛入りゴム支承装置
JP4094013B2 (ja) * 2004-04-30 2008-06-04 ニッタ株式会社 構造物用弾性支承体
JP4648117B2 (ja) * 2005-07-15 2011-03-09 ニッタ株式会社 構造物用弾性支承体
JP4740720B2 (ja) * 2005-11-09 2011-08-03 ニッタ株式会社 構造物用弾性支承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7101A (zh) 2009-03-18
JP2009079464A (ja) 2009-04-16
KR20090026074A (ko) 2009-03-11
KR101788857B1 (ko) 2017-10-20
TW200930861A (en) 200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2757B (zh) 支承構造
JP4094013B2 (ja) 構造物用弾性支承体
EP2623816B1 (en) Air spring device
TWI565865B (zh) 疊層橡膠體之安裝構造及具有該安裝構造之構造體
BRPI0702998B1 (pt) Travessa de estrada de ferro e segmento de via férrea
CN102562939B (zh) 防振装置
CN102822558A (zh) 防振装置以及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EP2650559A1 (en) Air spring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JP4648117B2 (ja) 構造物用弾性支承体
JP2016070503A (ja) 防振支持装置及びエアスプリングの製造方法
JP2006514181A (ja) とくには地震による負荷にさらされる建造物において、衝撃および/または振動力の伝達を弱めるための支承構造
JP2009046944A (ja) 鉛直荷重支持体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支承装置
JP4974254B1 (ja) 橋梁用薄型支承装置
JP5097585B2 (ja) 空気ばね
KR100501429B1 (ko) 포트베어링
JP5330486B2 (ja) 支承装置
JP4740914B2 (ja) 構造物用弾性支承体
US11971078B2 (en) Layered support
JP5055174B2 (ja) 支承構造
JP4918307B2 (ja) 支承装置
CN102562894A (zh) 防振装置
JP5390574B2 (ja) 支承装置
JP6062907B2 (ja) ゴム支承体とこのゴム支承体が設けられているゴム支承装置
JP4514694B2 (ja) 積層防振ゴム
JP5330485B2 (ja) 支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