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2635B - 可固化之組成物 - Google Patents

可固化之組成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2635B
TWI542635B TW103112711A TW103112711A TWI542635B TW I542635 B TWI542635 B TW I542635B TW 103112711 A TW103112711 A TW 103112711A TW 103112711 A TW103112711 A TW 103112711A TW I542635 B TWI542635 B TW I54263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rmula
sio
polyorganosiloxane
carbon atoms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27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4350A (zh
Inventor
高敏鎭
金京媺
朴英珠
崔範圭
姜大昊
趙炳奎
楊優娜
Original Assignee
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04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4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2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263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83/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83/04Polysiloxa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28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 H01L23/29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e.g. carbon
    • H01L23/293Organic, e.g. plastic
    • H01L23/296Organo-silicon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12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hyd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14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xygen-containing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20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unsaturated aliphatic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80Siloxanes having aromatic substituents, e.g. phenyl side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20Applications use in electrical or conductive gadgets
    • C08L2203/206Applications use in electrical or conductive gadgets use in coating or encapsulating of electronic par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H01L33/56Materials, e.g. epoxy or silicone resi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Structures Or Materials For Encapsulating Or Co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Silicon Polyme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Description

可固化之組成物
本申請案係關於一種可固化之組成物及其用途。
發光二極體(LED)係用於各種領域(如顯示裝置、照明等的光源)的二極體。
具有高黏著性和極佳的機械耐久性之環氧樹脂被廣泛地用來作為LED封裝劑。但是,環氧樹脂的藍光或UV射線範圍之透光性較低,且耐熱性和耐光性低。據此,例如,專利文件1至3提出用以解決上述問題的技術。但是,目前已知的封裝劑所具有的高溫耐熱性、氣體阻擋能力和耐破裂性不足。
先前技術文件
專利文件1: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第H11-274571號
專利文件2: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第2001- 196151號
專利文件3: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第2002-226551號
本申請案提供一種可固化之組成物及其用途。
本申請案的一態樣提出一種可固化之組成物,其包括可藉矽氫化反應(例如,脂族不飽和鍵和結合至矽原子的氫原子之間的反應)而固化的組份。例如,該可固化之組成物可包括含括脂族不飽和鍵的聚有機矽氧烷和含括結合至矽原子的氫原子之聚有機矽氧烷。
此處所用詞彙“M單元”是指此技術領域中可能以式R3SiO1/2表示的單官能性矽氧烷單元,所用詞彙“D單元”是指此技術領域中可以式R2SiO2/2表示的二官能性矽氧烷單元,所用詞彙“T單元”是指此技術領域中可以式RSiO3/2表示的三官能性矽氧烷單元,且所用詞彙“Q單元”是指可以式SiO4/2表示的四官能性矽氧烷單元。此處,R係結合至矽(Si)原子的官能基,且可為,例如,氫原子、環氧基、或單價烴基。
該可固化之組成物可包括(A)直鏈或部分交 聯的聚有機矽氧烷;(B)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和(C)具有結合至矽原子的氫原子之聚有機矽氧烷。
此處所用詞彙“直鏈聚有機矽氧烷”是指僅包括M和D單元作為矽氧烷單元的聚有機矽氧烷。此外,此處所用詞彙“部分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是指衍生自D單元之夠長的直鏈結構,其實質上包括與D單元合併的T或Q單元。此處,D單元對D、T和Q單元總和的比(D/(D+T+Q))可為0.7或更高、0.75更高、0.8更高、或0.85更高。此外,該比(D/(D+T+Q))可為低於1或約0.95或更低。
此處所用詞彙“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是指實質上包括T或Q單元的聚有機矽氧烷,其比(D/(D+T+Q))為0或更高且低於0.7。另一具體實施例中,該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中,比(D/(D+T+Q))可為0.65或更低、0.6或更低、0.55或更低、0.5或更低、0.45或更低、0.4或更低、或0.35或更低。
該可固化之組成物可包括低折射指數之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和高折射指數之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之混合物作為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B)。此處所用詞彙“低折射指數的聚有機矽氧烷”可為分子中包括少量芳基或實質上不包括芳基的聚有機矽氧烷。例如,本說明書中,低折射指數的聚有機矽氧烷可為具有芳基(Ar)對聚有機矽氧烷的總矽(Si)原子的莫耳比(Ar/Si)為0.3或更低、0.2或更低、約0.15或更低、約0.1或更低、或約0.06或 更低、或實質上為0的聚有機矽氧烷。此處所用詞彙“高折射指數的聚有機矽氧烷”可為分子中包括預定比或更高的芳基之聚有機矽氧烷。例如,此處所用之高折射指數的聚有機矽氧烷可為具有芳基(Ar)對總矽(Si)原子的莫耳比(Ar/Si)為約0.25或更高、0.3或更高、或0.5或更高的聚有機矽氧烷。在高折射指數的聚有機矽氧烷中,該比(Ar/Si)可為例如0.2或更低、1.5或更低、1或更低、約0.8或更低、約0.7或更低、約0.65或更低、或約0.6或更低。低折射指數之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可為實質上包括Q單元的聚有機矽氧烷,而高折射指數之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可為實質上包括T單元的聚有機矽氧烷。
除非特別界定,否則此處所用詞彙“芳基”是指自具有苯環或至少兩個苯環鏈結至彼的結構或具有一或至少兩個碳原子共價縮合或連接之結構的化合物或其衍生物衍生的單價殘基。本說明書中,在芳基的類別中,含括一般稱為芳基、芳烷基或芳基烷基的官能基。此芳基可為,例如,具6至25、6至21、6至18、或6至12個碳原子的芳基。芳基可為苯基、二氯苯基、氯苯基、苯乙基、苯丙基、苄基、甲苯基、二甲苯基、或萘基。
例如,低折射指數之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可具有式1的平均實驗式,且高折射指數之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可具有式2的平均實驗式。
[式1](R1 3SiO1/2)a(R2 2SiO2/2)b(R3SiO3/2)c(SiO4/2)d(OR)e
式1中,R1至R3各自獨立地為環氧基或單價烴基,R1至R3中之至少一者是烯基,R是氫或單價烴基,a、b、c、d、和e中之各者獨立地為0或正數,d/(c+d)是0.3或更高,而e/(c+d)是0.2或更低。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式1的單價烴基可為芳基以外的單價烴基。
[式2](R4 3SiO1/2)f(R5 2SiO2/2)g(R6SiO3/2)h(SiO4/2)i(OR)j
式2中,R4至R5各自獨立地為環氧基或單價烴基,R4和R5中之至少一者是烯基,R4和R5中之至少一者是芳基,R是氫或單價烴基,f、g、h、i和j各自獨立地為0或正數,h/(h+i)是0.7或更高,而j/(h+i)是0.2或更低。
本說明書中,聚有機矽氧烷具有特定平均實驗式是指聚有機矽氧烷由平均實驗式表示的單一組份所構成,或由至少兩種組份之混合物所構成,且其中混合物之組份的組成之平均以平均實驗式表示。
本說明書中,除非特別界定,否則此處所用詞彙“環氧基”是指自具有三個成環原子的環狀醚或包括環狀醚的化合物衍生的單價殘基。此環氧基可為環氧丙基、環氧烷基、環氧丙氧基烷基、或脂環狀環氧基。此處,脂 環狀環氧基可為自包括脂族烴環結構的化合物衍生的單價殘基、和自形成脂族烴環的兩個碳原子亦形成環氧基的結構衍生的單價殘基。此脂環狀環氧基可為具6至12個碳原子的脂環狀環氧基,例如,3,4-環氧基環己基乙基。
除非特別界定,否則此處所用詞彙“單價烴基”是指自由碳和氫所構成的化合物或其衍生物衍生的單價殘基。例如,單價烴基可包括1至25個碳原子。單價烴基可為烷基、烯基或炔基。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式1的單價烴基可選自芳基以外的單價烴基。
除非特別界定,否則此處所用詞彙“烷基”是指具1至20、1至16、1至12、1至8、或1至4個碳原子的烷基。此烷基可具有直鏈、支鏈或環狀結構。此外,此烷基可以任意地經至少一個取代基取代。
除非特別界定,否則此處所用詞彙“烯基”是指具2至20、2至16、2至12、2至8、或2至4個碳原子的烯基。此烯基可具有直鏈、支鏈、或環狀結構,且可以任意地經至少一個取代基取代。
除非特別界定,否則此處所用詞彙“炔基”是指具2至20、2至16、2至12、2至8、或2至4個碳原子的炔基。此炔基可具有直鏈、支鏈、或環狀結構,且可以任意地經至少一個取代基取代。
本說明書中,任意取代至環氧基或單價烴基的取代基的例子包括鹵素(如氯或氟)、環氧丙基、環氧基烷基、環氧丙氧基烷基、環氧基(如脂環狀環氧基)、 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異氰酸酯基、巰基、或單價烴基(但是,在聚有機矽氧烷具有式1的平均實驗式的情況中,可排除以芳基取代作為單價烴基的情況),但本申請案不限於此。
式1中,R1至R3之一或至少二者是烯基。一個具體實施例中,該烯基的存在量使得式1的聚有機矽氧烷所含括的烯基(Ak)莫耳數對總矽(Si)原子莫耳數之比(Ak/Si)為0.01至0.43、0.01至0.4、0.01至0.35、0.01至0.2、0.03至0.2、0.05至0.1、或0.05至0.09。在上述莫耳比(Ak/Si)範圍內,可適當地維持反應性,可防止未反應的組份自經固化產物表面漏出的現象,且可極佳地維持經固化產物的硬度、耐破裂性、和耐熱衝擊性。
式1的平均實驗式中,a、b、c和d各者是各個矽氧烷單元的莫耳比,且當a、b、c和d的和是1時,a是0.2至0.8,b是0至0.5、0至0.4、0至0.3、或0至0.2,c是0至0.5、0至0.4、0至0.3、0至0.2、或0至0.1,且d是0.2至0.8、0.2至0.6、0.2至0.5、或0.2至0.45。欲使經固化產物的強度、耐破裂性和耐熱衝擊性最大化,(a+b)/(a+b+c+d)可控制於0.2至0.8、0.3至0.8、0.4至0.8、或0.5至0.8。式1中,d/(c+d)可控制為0.3或更高、0.5或更高、0.7或更高、0.8或更高、或0.85或更高。此處,d/(d+c)的上限可為、但未特別限於1。
式1中,e是聚有機矽氧烷中所含括之可縮合 的官能基(例如,羥基或烷氧基)的量。式1中,e是0或正數,且例如,在式1中,e/(c+d)的範圍可為0.2或更低、0.15或更低、0.1或更低、或0.05或更低。藉由前述控制,維持可固化之組成物的組份之間的相容性,並藉此而在固化之後形成具有極佳透光性的經固化產物,此外,亦極佳地維持經固化產物的耐蒸氣性。例如,當經固化產物施用於半導體裝置時,亦可確保長期可靠性。
式2中,R4至R6之一或至少二者可為烯基。例如,該烯基的存在量使得高折射指數之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所含括的烯基(Ak)莫耳數對總矽(Si)原子莫耳數之比(Ak/Si)為0.01至0.43、0.01至0.4、0.01至0.35、0.05至0.35、0.1至0.35、0.1至0.3、或0.1至0.25。藉由控制莫耳比(Ak/Si),可以適當地維持反應性,可防止未反應的組份自經固化產物表面漏出的現象,且可極佳地維持經固化產物的硬度、耐破裂性和耐熱衝擊性。
式2中,R4至R6之一或至少二者可為芳基。例如,該芳基的存在量使得式2的實驗式之聚有機矽氧烷中所含括的芳基(Ar)莫耳數對總矽(Si)原子莫耳數之比(Ar/Si)滿足高折射指數的聚有機矽氧烷的前述莫耳比(Ar/Si)。
式2的平均實驗式中,f、g、h和i是各矽氧烷單元的莫耳比,且當其和是1時,f是0至0.7、0至0.6、0至0.5、0至0.4、或0至0.3,g是0至0.5、0至 0.4、或0至0.35,h是0至0.85、0.1至0.85、0.2至0.85、0.3至0.85、0.35至0.85、0.35至0.8、0.35至0.75、0.35至0.7、0.35至0.65、或0.35至0.6,且i是0至0.2、0至0.15、0至0.1、或0至0.05。欲使經固化產物的強度、耐破裂性和耐熱衝擊性最大化,(f+g)/(f+g+h+i)可控制於0.1至0.7、0.1至0.65、0.1至0.6、0.1至0.55、0.2至0.55、0.2至0.55、或0.3至0.55。此外,式2中,h/(h+i)可控制為0.7或更高、0.75或更高、0.8或更高、0.85或更高、或0.9或更高。此處,h/(h+i)的上限可為、但非特別限於1.0。
式2中,j是聚有機矽氧烷中所含括之可縮合的官能基(例如,羥基或烷氧基)的量。式2中,j是0或正數,且例如,可以使得j/(h+i)的範圍為0.2或更低、0.15或更低、0.1或更低、或0.05或更低。據此,維持可固化之組成物的組份之間的相容性,在固化之後形成具有極佳透光性的經固化產物,亦極佳地維持經固化產物的耐蒸氣性,且當經固化產物施用於例如半導體裝置時,亦可確保裝置的長期可靠性。
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之混合物中,未特別限制低折射指數之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B1)和高折射指數之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B2)之比。例如,相對於100重量份低折射指數之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高折射指數之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的含量可為約5至100重量份、5至90重量份、5至80重量份、5至70重量份、5至60重量 份、或10至60重量份。除非特別界定,否則此處使用的單位“重量份”是指各組份對其他組份的重量比。
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之混合物在25℃下的黏度為500cP或更高、5,000cP或更高、50,000cP或更高、或1,000,000cP或更高,並因此而可適當地維持固化之前的加工性和固化之後的硬度。此外,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之混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例如,500至20,000或500至10,000。此處所用詞彙“重量平均分子量”是指藉凝膠穿透層析法(GPC)測定之相對於聚苯乙烯標準品的轉化值。除非特別界定,否則“分子量”是指重量平均分子量。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之混合物的分子量控制於500或更高時,可以有效地維持固化之前的模製性或固化之後的強度,且當聚有機矽氧烷的分子量控制於20,000或10,000或更低時,黏度可維持於適當程度。
未特別限制製造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之混合物中所含括之各個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之方法,且可施用此技術已知的慣用方法。
可固化之組成物可以進一步包括含括結合至矽原子的氫原子之聚有機矽氧烷(下文中稱為聚有機矽氧烷(C))。聚有機矽氧烷(C)可具有例如一或至少兩個氫原子結合至矽原子。聚有機矽氧烷(C)可為例如高折射指數的聚有機矽氧烷。該聚有機矽氧烷(C)可為固體或液體。此外,該聚有機矽氧烷(C)具有直鏈結構,即,僅由M和D單元構成的結構,或包括T或Q單元的 結構。未特別限定,在直鏈結構的情況中,氫原子可結合至存在於直鏈結構終端的矽原子。聚有機矽氧烷(C)可為低分子量或單分子化合物。據此,聚有機矽氧烷(C)包括3至10、3至9、3至8、3至7、3至6、或3至5個矽原子。此聚有機矽氧烷(C)對於脂族不飽和鍵具有極佳的反應性。此外,聚有機矽氧烷(C)可增進經固化產物的耐破裂性,和維持低度的透氣性。
聚有機矽氧烷(C)可為用以藉由與脂族不飽和鍵之反應而使得組成物交聯之交聯劑。例如,交聯和固化可藉聚有機矽氧烷(C)的氫原子和上述聚有機矽氧烷(A)和/或聚有機矽氧烷(B)的脂族不飽和鍵(如烯基)之加成反應進行。
聚有機矽氧烷(C)中,結合至矽原子的氫(H)原子莫耳數對總矽(Si)原子莫耳數之比(H/Si)可為例如1.0或更低、0.9或更低、0.8或更低、或0.75或更低。莫耳比(H/Si)亦可為0.1或更高、0.2或更高、0.3或更高、0.4或更高、或0.5或更高。在此範圍內,可以極佳地維持固化性,且極佳地維持耐破裂性和耐熱衝擊性。
聚有機矽氧烷(C)是高折射指數的聚有機矽氧烷時,聚有機矽氧烷(C)中含括之芳基(Ar)莫耳數對總矽(Si)原子莫耳數的比(Ar/Si)可與前述在與高折射指數的聚有機矽氧烷的莫耳比(Ar/Si)相同的範圍內。
聚有機矽氧烷(C)可為固體或液體。當聚有機矽氧烷(C)是液體時,在25℃下的黏度可為300mPa.s或更低。當聚有機矽氧烷(C)的黏度如前述地控制時,可維持組成物的極佳加工性和經固化產物的極佳硬度。聚有機矽氧烷(C)可具有例如低於1,000或低於800的分子量。當聚有機矽氧烷(C)的分子量為1,000或更高時,經固化產物的強度可能會瓦解。聚有機矽氧烷(C)的分子量下限可為、但未特別限於250。
可以使用滿足前述特性之各種聚有機矽氧烷作為聚有機矽氧烷(C)。例如,式3或4的化合物可作為聚有機矽氧烷(C)。
式3中,R各自獨立地為氫、環氧基或單價烴基,至少一個R是芳基,且n是1至10的數字。
式3中,n可為例如1至8、1至6、1至4、1至3、或1至2。
[式4](HR1 2SiO1/2)3(R2SiO3/2)
式4中,R1和R2各自獨立地為氫、或單價烴基,且R1和R2之至少一者是芳基。
聚有機矽氧烷(C)的含量可經選擇,使得聚有機矽氧烷(C)的氫(H)原子莫耳數對可固化之組成物中含有脂族不飽和鍵的官能基(例如,聚有機矽氧烷(A)和聚有機矽氧烷(B)中含括的烯基(Ak))的總莫耳數之比(H/Ak)是0.5至3.0或0.7至2。
以此莫耳比(H/Ak)摻混時,所提供之組成物在固化之前具有極佳的加工性和可加工性,在固化之後展現極佳的耐破裂性、硬度、耐熱衝擊性、和黏著性且不會因為嚴苛條件而白化或表面發黏。
該可固化之組成物可進一步包括例如具有低折射指數的聚合性化合物作為包括結合至矽原子的氫原子之聚有機矽氧烷。例如,該可固化之組成物可以進一步包含含括結合至矽原子的氫原子和10至50或20至40個矽原子之聚有機矽氧烷。聚有機矽氧烷可為低折射指數的聚有機矽氧烷,此情況中,可具有前述芳基的莫耳比(Ar/Si)範圍。另一具體實施例中,聚有機矽氧烷中含括的矽原子數可為25或更高、27或更高、或約30或更高,且較佳地,約38或更低、或36或更低。此化合物例如以式2表示,且可包括芳基R,其為單價烴基,以滿足低折射指數的聚有機矽氧烷的芳基之莫耳比(Ar/Si)。此處,n在18至38的範圍內。此外,此情況中,n可為23或更高、25或更高、或28或更高,且較佳地為36或 更低、或34或更低。相對於100重量份聚有機矽氧烷(B),可固化之組成物中含括之此化合物的比可為、但未特別限於例如5至30重量份、5至25重量份、5至20重量份、或5至15重量份。除非特別界定,否則單位“重量份”用於本文中是指各組份對其他組份的重量比。
該可固化之組成物可以進一步包括具有式5的平均實驗式之化合物(下文中,稱為化合物(C))作為包括氫原子的化合物。
[式5](HR2SiO)a(RSiO3/2)b(R2SiO2/2)c
式5中,各個R獨立地為單價烴基,至少一個R是芳基,且當a、b和c的和(a+b+c)是1時,a是0.3至0.8,b是0.2至0.5或0.2至0.7,且c是0至0.3或0至0.5。
化合物(C)中之結合至矽原子的氫(H)原子莫耳數對總矽(Si)原子莫耳數之比(H/Si)可為,例如,約0.2至1.0或0.3至1.0。
此外,化合物(C)中之結合至矽原子的芳基(Ar)莫耳數對總矽(Si)原子莫耳數之比(Ar/Si)可為例如約0.3至1.0或0.4至1.0。
使用化合物(C)時,可考慮例如聚有機矽氧烷(B)的比或脂族不飽和鍵的量,適當地選擇其含量。
該可固化之組成物可以進一步包括式6化合 物(下文中稱為化合物(D))作為包括氫原子的另一化合物。
[式6]R3SiO(HRSiO)r(R2SiO)sOSiR3
式6中,各個R獨立地為氫、環氧基、或單價烴基,r是5至100的數字,且s是0至100或5至100的數字。式6中,單價烴基可為例如芳基以外的單價烴基。
化合物(D)所含括之結合至矽原子的氫(H)原子莫耳數對總矽(Si)原子莫耳數之比(H/Si)可為0.2至1或0.3至1。藉由控制前述莫耳比(H/Si),可極佳地維持固化性。此外,化合物(D)在25℃下的黏度為0.1cP至100,000cP、0.1cP至10,000cP、0.1cP至1,000cP、或0.1cP至300cP。化合物(D)的黏度在以上範圍內時,極佳地維持組成物的加工性和經固化產物的硬度。
化合物(D)中之結合至矽原子的芳基(Ar)莫耳數對總矽(Si)原子莫耳數之比(Ar/Si)可為例如約0至0.8或0至0.7。
可以考慮可固化之組成物中所含括之含有脂族不飽和鍵的官能基的總量,例如,聚有機矽氧烷(A)所含括的烯基的量和聚有機矽氧烷(B)所含括之結合至矽原子的氫原子的量,適當地控制化合物(D)含量。
可固化之組成物所含括之直鏈或部分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聚有機矽氧烷(A))可為低折射指數的聚有機矽氧烷或高折射指數的聚有機矽氧烷。考慮高溫耐熱性,聚有機矽氧烷(A)可為低折射指數的聚有機矽氧烷。
聚有機矽氧烷(A)可包括含括脂族不飽和鍵的官能基,例如,至少一個烯基。例如,聚有機矽氧烷(A)所包括的官能基的量使得含括脂族不飽和鍵的官能基,例如,烯基(Ak)對聚有機矽氧烷(A)所含括之總矽(Si)原子的莫耳比(Ak/Si)為0.001至0.4。另一具體實施例中,莫耳比(Ak/Si)可為0.01或更高、0.02或更高、0.03或更高、0.04或更高、或0.05或更高。又另一具體實施例中,莫耳比(Ak/Si)可為0.3或更低、0.25或更低、或0.2或更低。
聚有機矽氧烷(A)可具有例如式7的平均實驗式。
[式7](R1 3SiO1/2)a(R2 2SiO2/2)b(R3 1SiO3/2)c(SiO4/2)d
式7中,R1至R3各自獨立地為環氧基或單價烴基,R1至R3中之一或至少二者是烯基,a、c和d各自獨立地為0或正數,且b是正數。
聚有機矽氧烷(A)是低折射指數的聚有機矽氧烷時,式7中的單價烴基可為芳基以外的單價烴基。
式7中,R1至R3中之一或至少二者是烯基,且例如,烯基可存在於滿足前述莫耳比(Ak/Si)的範圍內。雖然未特別限制,例如,烯基可位於R3位置。
式7的平均實驗式中,a、b、c和d代表聚有機矽氧烷(A)的矽氧烷單元的莫耳比。當和(a+b+c+d)是1時,a可為0.001至0.2、0.01至0.2、0.02至0.2、0.03至0.2、0.04至0.2、或0.04至0.1,b可為0.7至0.999或0.7至0.95,c可為0至0.3、超過0且0.2或更低、或超過0且0.1或更低,且d可為0至0.3、0至0.2、或0至0.1。
式7中,各個矽氧烷單元存在使得例如(c+d)/(a+b+c+d)是0至0.3、0至0.2、或0至0.1。此外,當聚有機矽氧烷(A)部分交聯時,b/(b+c+d)控制於滿足部分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之D/(D+T+Q)的範圍內。矽氧烷單元的比經上述控制時,可以根據用途或應用,確保適當的物理性質。
聚有機矽氧烷(A)可含括於例如包括環狀聚有機矽氧烷之混合物的開環聚合反應產物。此反應產物包括環狀化合物,例如,其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800或更低、750或更低、或700或更低,例如,環狀聚有機矽氧烷,其比可為7重量%或更低、5重量%或更低、或3重量%或更低。環狀化合物之比的下限可為例如0重量%或1重量%。經由控制在以上範圍內,所提供的經固化產物具有極佳的長期可靠性和耐破裂性。
1H NMR得到的光譜中,聚有機矽氧烷(A)或包括彼之反應產物所具有之自結合至矽原子的烷氧基衍生的峰的面積對自結合至矽之含有脂族不飽和鍵的官能基(例如,烯基,像是乙烯基)衍生的峰之面積比為0.01或更低、0.005或更低、或0。在此範圍內,展現適當的黏度特性,亦可維持極佳的其他物理性質。
聚有機矽氧烷(A)或包括彼之反應產物所具有的酸值(藉KOH滴定計算)為0.02或更低、0.01或更低、或0。在此範圍內,可展現適當的黏度,且可極佳地維持其他物理性質。
聚有機矽氧烷(A)或包括彼之聚合反應產物在25℃下的黏度為500cP或更高、1,000cP或更高、2,000cP或更高、或5,000cP或更高。在此範圍內,可維持適當的加工性和硬度。未特別限制黏度的上限,但黏度可為例如500,000cP或更低、400,000cP或更低、300,000cP或更低、200,000cP或更低、100,000cP或更低、80,000cP或更低、70,000cP或更低、或65,000cP或更低。
聚有機矽氧烷(A)或包括彼之聚合反應產物的分子量為500至100,000或1,500至50,000。在此範圍內,可維持適當的模製性、硬度和強度。
包括聚有機矽氧烷(A)之聚合反應產物可為例如包括環狀聚有機矽氧烷之混合物的開環聚合反應產物。當聚有機矽氧烷(A)具有部分交聯的結構時,此混 合物可進一步包括,例如,籠結構或部分籠結構,或包括T單元。可以使用例如式8表示的化合物作為環狀聚有機矽氧烷化合物。
式8中,Rd和Re各自獨立地為環氧基或單價烴基,且o是3至6。
環狀聚有機矽氧烷亦可包括式9化合物和式10化合物。
式9和10中,Rf和Rg是環氧基或烷基,Rh 和Ri是環氧基或單價烴基,p是3至6的數字,和q是3至6的數字。
式8至10中,Rf至Ri的特定種類、o、p和q的特別值、及混合物中之各組份的比可由聚有機矽氧烷(A)的所欲結構決定。
聚有機矽氧烷(A)具有部分交聯的結構時,該混合物可包括具有式11的平均實驗式作為具有籠結構的聚有機矽氧烷,或具有式12的平均實驗式之化合物作為具有部分籠結構或包括T單元的聚有機矽氧烷。
[式11][RjSiO3/2]
[式12][RkRl 2SiO1/2]p[RmSiO3/2]q
式11和12中,Rj、Rk和Rm各自獨立地為環氧基或單價烴基,Rl是環氧基或具1至4個碳原子的烷基,p是1至3的數字,且q是1至10的數字。
式11和12中,Rj至Rm的特定種類中,p和q的特別值、混合物中之各組份的比可由聚有機矽氧烷(A)的所欲結構決定。
當環狀聚有機矽氧烷具有籠結構和/或部分籠結構時,或者與包括T單元的聚有機矽氧烷反應時,具有所欲部分交聯結構的聚有機矽氧烷可以足夠的分子量合 成。此外,根據以上方法,藉由使得聚有機矽氧烷或包括彼之聚合反應產物中之結合至矽原子的官能基(如烷氧基或羥基)最小化,可製得物理性質極佳的所欲產物。
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混合物可以進一步包括式13表示的化合物。
[式13](RnRo 2Si)2O
式13中,Rn和Ro是環氧基或單價烴基。
式13中,單價烴基的特定種類或混合物中之摻混比可根據所欲聚有機矽氧烷(A)而決定。
混合物中之各組份的反應可以在適當觸媒存在下進行。據此,混合物可以進一步包括觸媒。
可含括於混合物中的觸媒可為例如鹼觸媒。適當的鹼觸媒可為,但不限於,金屬氫氧化物,如KOH、NaOH或CsOH;金屬矽醇酸鹽,包括鹼金屬化合物和矽氧烷;或四級銨化合物,如,氫氧化四甲銨、氫氧化四乙銨、或氫氧化四丙銨。
可以考慮所欲反應性而適當地選擇混合物中的觸媒比例,且例如相對於混合物中100重量份的反應產物總重可為0.01至30重量份、或0.03至5重量份。除非特別界定,否則單位“重量份”是指組份對其他組份的重量比。
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混合物之反應可以在無 溶劑存在或適當溶劑存在下進行。只要混合物中的反應產物(即,二矽氧烷或聚矽氧烷)可以適當地與觸媒混合,且其對反應性沒有明顯的影響,可以使用任何種類的溶劑。此溶劑可為、但不限於以脂族烴為基礎的溶劑,如正戊烷、異戊烷、正己烷、異己烷、2,2,4-三甲基戊烷、環己烷、或甲基環己烷:芳族溶劑,如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乙苯、或甲基乙苯;以酮為基礎的溶劑,如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二乙基酮、甲基正丙基酮、甲基正丁基酮、環己酮、甲基環己酮、或乙醯丙酮;以醚為基礎的溶劑,如四氫呋喃、2-甲基四氫呋喃、乙醚、正丙醚、異丙醚、二甘醇二甲醚(diglyme)、二噁(dioxine)、二甲基二噁、乙二醇單甲醚、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乙醚、丙二醇單甲醚或丙二醇二甲醚;以酯為基礎的溶劑,如碳酸二乙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或乙二醇二乙酸酯;或以醯胺為基礎的溶劑,如N-甲基吡咯啶酮、甲醯胺、N-甲基甲醯胺、N-乙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或N,N-二乙基乙醯胺。
混合物之反應,例如,開環聚合反應,可藉由在反應產物中添加觸媒而在例如0℃至150℃、或30℃至130℃的反應溫度進行。此外,反應時間可以控制在例如1小時至3天的範圍內。
可固化之組成物可以進一步包括矽氫化反應觸媒。此矽氫化反應觸媒可用以刺激矽氫化反應。可以使 用此技術中已知之所有的慣用組份作為矽氫化反應觸媒。可以使用以鉑、鈀或銠為基礎的觸媒作為此觸媒。此說明書中,考慮觸媒效能,可以使用以鉑為基礎的觸媒,且可為、但不限於氯鉑酸、四氯化鉑、鉑的烯烴錯合物、鉑的烯基矽氧烷錯合物或鉑的羰基錯合物。
未特別限制矽氫化反應觸媒的含量,只要含括催化量(即,能夠作為觸媒的量)的矽氫化反應觸媒即可。習慣上,以鉑、鈀或銠的原子重計,矽氫化反應觸媒用量為0.1至200ppm,且較佳地為0.2至100ppm。
可固化之組成物可以進一步包括增黏劑,以進一步改良對於各種基板的黏著性。此增黏劑係可改良對於組成物或經固化產物之自身黏著性,及特別可改良對於金屬和有機樹脂之自身黏著性的組份。
此增黏劑可為、但不限於具有至少一或兩個選自烯基(如乙烯基)、(甲基)丙烯醯氧基、氫矽基(SiH基)、環氧基、烷氧基、烷氧矽基、羰基和苯基之官能基的矽烷;或有機矽化合物,如,具2至30或4至20個矽原子的環狀或直鏈矽氧烷。本說明書中,可以另混合及使用增黏劑中之一或至少二者。
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可以使用包括烯基和環氧基(其結合至矽原子)且烯基(Ak)對總矽(Si)原子的莫耳比(Ak/Si)在0.02至0.5、0.08至0.5、0.1至0.5、或0.1至0.4的範圍內,芳基(Ar)對總矽(Si)原子的莫耳比(Ar/Si)為0.9或更低、0.8或更低、0.7或更 低、0.6或更低、0.5或更低、0.4或更低、0.3或更低、0.2或更低、0.1或更低、或0.05或更低,且環氧基(Ep)對總矽(Si)原子的莫耳比(Ep/Si)在0.01至0.5、0.05至0.5、0.1至0.5、或0.1至0.45的範圍內之聚有機矽氧烷作為增黏劑。
例如,此增黏劑可具有式14的平均實驗式。
[式14](R1 3SiO1/2)a(R2 2SiO2/2)b(R3SiO3/2)c(SiO4/2)d(OR)e
式14中,R和R1至R3各自獨立地為單價烴基或環氧基,R1至R3中之至少一者是烯基或環氧基,a、b、c、d和e中之各者為0或正數,c/(c+d)是0.3或更高,且e/(c+d)是0.2或更低。但是,此處,c和d之至少一者為正數。
當此增黏劑為實質上不包括芳基的低折射指數組份時,R和R1至R3中之各者可為芳基以外的以上取代基。當此增黏劑為低折射指數組份時,式14中,可含括芳基以使得前述莫耳比(Ar/Si)為0.9或更低、0.8或更低、0.7或更低、0.6或更低、0.5或更低、0.4或更低、0.3或更低、0.2或更低、0.1或更低、或0.05或更低。
式14中,R1至R3中之一或至少二者可為烯基。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式14中,可含括烯基以滿足上述莫耳比(Ak/Si)。此外,式14中,R1至R3中之至少 一者可為環氧基。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式14中,可含括環氧基以滿足上述莫耳比(Ep/Si)。
式14的平均實驗式中,a、b、c和d是矽氧烷單元的莫耳比,且當(a+b+c+d)和是1時,a可為0.2至0.8、0.3至0.8、0.3至0.7、或0.3至0.6,b可為0至0.5、0至0.4、0至0.3、或0至0.2,c可為0至0.8、0.1至0.7、0.1至0.65、0.1至0.6、或0.1至0.5,且d可為0至0.5、0至0.4、0至0.3、或0至0.2。式14的平均實驗式中,c/(c+d)可為0.3或更高、0.5或更高、0.65或更高、或0.7或更高。增黏劑的矽氧烷單元的莫耳比如前述控制時,可提供半導體裝置維持經固化產物之極佳的黏著性並具有極佳的可靠性。c/(c+d)的上限可為、但未特別限於例如1、0.9、0.8、或0.75。
式14中,e是指聚有機矽氧烷中所含之可縮合的官能基(例如,羥基或烷氧基)的量。式14中,e是0或正數,且例如,式14中,e/(c+d)可以在0.2或更低、0.15或更低、0.1或更低、或0.05或更低的範圍內。經由此控制,維持可固化之組成物的組份之間的相容性,可在固化之後形成透光性極佳的經固化產物。此外,可維持經固化產物的極佳耐蒸氣性,且當經固化產物施用至例如半導體裝置時,亦可確保裝置的長期可靠性。聚有機矽氧烷中,可能的話,不應有可縮合的官能基存在,因此,對於e/(c+d)的下限沒有特別的限制。
此增黏劑可具有例如500至20,000或500至 10,000的分子量。
例如,相對於100重量份組成物的固體含量,增黏劑在可固化之組成物中之含量可為0.1至20重量份,但考慮黏著性的所欲改良,此含量可經適當改變。
增黏劑含括於組成物中時,例如,相對於100重量份可固化之組成物的固體含量,其含量為0.1至20重量份,但考慮黏著性的所欲改良,此含量可經適當改變。
必要時,可固化之組成物可以進一步包括添加劑中之一或至少二者,該添加劑包括反應抑制劑,如2-甲基-3-丁炔-2-醇、2-苯基-3-1-丁炔-2-醇、3-甲基-3-戊烯-1-炔、3,5-二甲基-3-己烯-1-炔、1,3,5,7-四甲基-1,3,5,7-四己烯基環四矽氧烷或乙炔基環己烷;無機填料,如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鋯或氧化鈦;具有環氧基和/或烷氧矽基的碳官能性矽烷、彼之部分水解-縮合產物或矽氧烷化合物;觸變劑,如能夠與聚醚併用的濁相氧化矽;填料;燐光體;傳導性提供劑,如銀、銅或鋁的金屬粉末或各種碳材料;或顏色調整劑,如顏料或染料。
本申請案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種半導體裝置,例如,光學半導體裝置。例示半導體裝置可經包括可固化之組成物之經固化產物的封裝劑封裝。經封裝劑封裝之半導體裝置的例子包括二極體、電晶體、閘流體、光耦合器、CCD、固相影像擷取二極體、單片IC(monolithic IC)、混合IC、LSI、VLSI、或發光二極體(LED)。一 個具體實施例中,此半導體裝置可為LED。
LED可為藉由將半導體材料堆疊在基板上而形成者。半導體材料可為、但不限於GaAs、GaP、GaAlAs、GaAsP、AlGaInP、GaN、InN、AlN、InGaAlN、或SiC。此外,可以使用藍寶石、尖晶石、SiC、Si、ZnO或GaN單晶作為基板。
此外,欲製造LED,必要時,可以在基板和半導體材料之間形成緩衝層。可以使用GaN或AlN作為緩衝層。將半導體材料堆疊在基板上的方法可為,但未特別限於,MOCVD、HDVPE、或液體生長。此外,LED結構可為,例如,同接合面(包括MIS接合面、PN接合面和PIN接合面)、異接合面、或雙重異接合面。此外,LED可以使用單一或多重量子壁結構形成。
一個具體實施例中,LED的發射波長可為例如250至550奈米、300至500奈米、或330至470奈米。此發射波長是指主要發射峰波長。LED的發射波長設定於以上範圍內時,能夠得到具有較長壽命、高能量效能、和高顯色的白LED。
此LED可以使用此組成物封裝。此外,LED之封裝可以僅使用此組成物進行,且在一些情況中,另一封裝劑可以與此組成物併用。當兩種封裝劑併用時,使用組成物封裝之後,經封裝的LED亦可以另一封裝劑封裝,或者,LED可以先以另一封裝劑封裝及之後再以此組成物封裝。可以使用環氧樹脂、矽樹脂、丙烯酸系樹脂、 脲樹脂、醯亞胺樹脂、或玻璃作為其他封裝劑。
欲以可固化之組成物封裝LED,可以使用,例如,包括事先將組成物注入模具、浸泡已有LED固定於其中的引線框架及固化該組成物之方法,或包括將組成物注入已有LED插入的模具中及固化該組成物之方法。可以使用藉分配器、轉移模製、或注射模製注射而注射組成物之方法。此外,可以含括將組成物滴在LED上,藉網版印刷或使用遮罩塗覆該組成物,及固化該組成物之方法,及藉分配器將組成物注入LED已置於其底部的杯中並固化該組成物之方法作為其他封裝法。
此外,必要時,此可固化之組成物可作為將LED固定至引線末端或封裝、或在LED上的被動層或封裝基板中之固定材料。
須固化該組成物時,固化方式可為例如藉由使組成物維持於例如60℃至200℃的溫度達10分鐘至5小時,或在至少兩個步驟中於適當溫度達適當的時間,但本申請案不限於此。
未特別限制封裝劑的形狀,且例如可為子彈型的透鏡、平面形、或薄膜形。
此外,根據此技術已知的慣用方法,可以進一步增進LED的性能。欲增進性能,例如,可以使用將反射層或光收集層配置於LED的背面上之方法,在其底面上形成互補的著色部分之方法,將具有吸收比主要發射峰之波長為短的光之層放置在LED上之方法,封裝LED 並以堅硬材料進一步模製LED之方法,將LED插入待固定的穿透孔之方法,或藉覆晶接觸而令LED與引線元件接觸以自基板方向萃取光之方法。
光學半導體裝置,例如,LED,可以有效地施用於例如液晶顯示器(LCD)的背光、照明設備、各種感測器、印表機和影印機的光源、用於汽車儀表板、號誌燈、領航燈、顯示裝置的光源、平面型LED、顯示器、裝飾、或各種照明設備的光源。
例示可固化之組成物可提供具有極佳的加工性、可加工性、和黏著性且不會白化和表面發黏的經固化產物。此可固化之組成物所提供的經固化產物亦具有極佳的高溫耐熱性、氣體阻擋性和耐破裂性,並因此,當用於半導體裝置時,能夠於高溫長時間穩定地維持裝置的性能。
下文中,將參照實例和比較例,更詳細地描述可固化之組成物,但可固化之組成物之範圍不限於以下實例。
本說明書中,縮寫“Vi”、“Ph”、“Me”和“Ep”分別是指乙烯基、苯基、甲基、和3-環氧丙氧基丙基。
1.長期可靠性之評估
使用聚酞醯胺(PPA)製造的7020 LED封裝物評估於高溫的長期可靠性。可固化之組成物分佈於PPA杯中,藉由維持於60℃ 1小時,80℃ 1小時,及之後於150℃ 4小時而固化,藉此製造經表面封裝的LED。之後,製得的LED於維持於85℃時以120毫安培的電流操作500小時。之後,測定相對於操作之前的初亮度,操作之後的亮度降低比,並根據以下標準評估。
<評估標準>
○:亮度降低比為5%或更低
X:之亮度降低比超過5%
2.耐熱衝擊性
LED維持於-30℃ 15分鐘,並再度維持於100℃ 15分鐘,此為一次循環。LED經過200次循環,計算不發光的LED數,藉此評估總LED數。特別地,評估之進行係使用相同的可固化之組成物製造共20個LED及評估製造的LED中之不發光的LED數目,其結果示於表1(不發光的LED數)/(評估的LED數)。
實例1
藉由混合藉已知方法製得的式A至E所示化合物而製造混合物(摻混量:式A:20克,式B:30克,式C:5克,式D:8克,和式E:1.0克),觸媒 (鉑(0)-1,3-二乙烯基-1,1,3,3-四甲基二矽氧烷)與此混合物摻混以具有2ppm的Pt(0)含量,此製得可固化之組成物。
[式A](ViMe2SiO1/2)2(Me2SiO2/2)40(Ph2SiO2/2)10
[式B](ViMe2SiO1/2)(Me3SiO1/2)5(Me2SiO2/2)1.5(SiO4/2)4.5
[式C](ViMe2SiO1/2)2(Me2SiO2/2)1.5(Me2SiO2/2)1.5(PhSiO3/2)6
[式D](HMe2SiO1/2)2(Ph2SiO2/2)
[式E](ViMe2SiO1/2)2(Me3SiO1/2)2(EpMeSiO2/2)2.5(SiO4/2)
實例2
藉由混合式A至C和E及式F所示化合物而製造混合物(摻混量:式A:30克,式B:50克,式C:20克,式F:14克,和式E:1.0克),觸媒(鉑(0)- 1,3-二乙烯基-1,1,3,3-四甲基二矽氧烷)與此混合物摻混以具有2ppm的Pt(0)含量,此製得可固化之組成物。
[式F](HMe2SiO1/2)2(MePhSiO2/2)
實例3
藉由混合藉已知方法製得的式A至E所示化合物而製造混合物(摻混量:式A:5克,式B:55克,式C:5克,式D:8克,和式E:1.0克),觸媒(鉑(0)-1,3-二乙烯基-1,1,3,3-四甲基二矽氧烷)與此混合物摻混以具有2ppm的Pt(0)含量,此製得可固化之組成物。
[式A](ViMe2SiO1/2)2(Me2SiO2/2)40(Ph2SiO2/2)10
[式B](ViMe2SiO1/2)4(SiO4/2)
[式C](ViMe2SiO1/2)2(Me2SiO2/2)1.5(Me2SiO2/2)1.5(PhSiO3/2)6
[式D](HMe2SiO1/2)2(Ph2SiO2/2)
[式E](ViMe2SiO1/2)2(Me3SiO1/2)2(EpMeSiO2/2)2.5(SiO4/2)
實例4
藉由混合藉已知方法製得的式A至E所示化合物而製造混合物(摻混量:式A:5克,式B:55克,式C:5克,式D:8克,和式E:1.0克),觸媒(鉑(0)-1,3-二乙烯基-1,1,3,3-四甲基二矽氧烷)與此混合物摻混以具有2ppm的Pt(0)含量,此製得可固化之組成物。
[式A](ViMe2SiO1/2)2(Me2SiO2/2)40(Ph2SiO2/2)10
[式B](ViMe2SiO1/2)4(SiO4/2)
[式C](ViMe2SiO1/2)2(Me2SiO2/2)1.5(Me2SiO2/2)1.5(PhSiO3/2)6
[式D](HMe2SiO1/2)2(Ph2SiO2/2)
[式E](ViMe2SiO1/2)2(Me3SiO1/2)2(EpMeSiO2/2)2.5(SiO4/2)
比較例1
藉與實例1中描述之相同的方法製造可固化之組成物,但使用3克式G化合物代替式D化合物。
[式G](Me3SiO1/2)(HMeSiO2/2)20
比較例2
藉與實例2中描述之相同的方法製造可固化之組成物,但使用7克式G化合物代替式F化合物。
比較例3
藉由混合藉已知方法製造的式A至E所示化合物而製得混合物(摻混量:式A:20克,式B:30克,式C:5克,式D:8克,和式E:1.0克),觸媒(鉑(0)-1,3-二乙烯基-1,1,3,3-四甲基二矽氧烷)與此混合物摻混以具有2ppm的Pt(0)含量,此製得可固化之組成物。
[式A](ViMe2SiO1/2)2(Me2SiO2/2)40(Ph2SiO2/2)10
[式B](ViMe2SiO1/2)(Me3SiO1/2)5(Me2SiO2/2)1.5(SiO4/2)4.5
[式C](ViMe2SiO1/2)2(Me2SiO2/2)1.5(Me2SiO2/2)1.5(PhSiO3/2)2
[式D](HMe2SiO1/2)2(Me2SiO2/2)5(MePhSiO2/2)
[式E](ViMe2SiO1/2)2(Me3SiO1/2)2(EpMeSiO2/2)2.5(SiO4/2)
比較例4
藉由混合藉已知方法製造的式A至E所示化合物而製得混合物(摻混量:式A:20克,式B:30克,式C:5克,式D:8克,和式E:1.0克),觸媒(鉑(0)-1,3-二乙烯基-1,1,3,3-四甲基二矽氧烷)與此混合物摻混以具有2ppm的Pt(0)含量,此製得可固化之組成物。
[式A](ViMe2SiO1/2)2(Me2SiO2/2)40(Ph2SiO2/2)10
[式B](ViMe2SiO1/2)(Me3SiO1/2)5(Me2SiO2/2)1.5(SiO4/2)4.5
[式C](ViMe2SiO1/2)2(Me2SiO2/2)1.5(Me2SiO2/2)1.5(PhSiO3/2)2
[式D](HMe2SiO1/2)2(Ph2SiO2/2)
[式E](ViMe2SiO1/2)2(Me3SiO1/2)2(EpMeSiO2/2)2.5(SiO4/2)
實例和比較例測得的物理性質彙整及示於表1。

Claims (16)

  1. 一種可固化之組成物,其包含:(A)具有脂族不飽和鍵之直鏈或部分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且具有式7的平均實驗式;(B)具有脂族不飽和鍵且具有6至25個碳原子之芳基(Ar)對總矽原子(Si)的莫耳比(Ar/Si)為0.3或更低之第一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該第一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具有式1的平均實驗式;和具有脂族不飽和鍵且具有6至25個碳原子之芳基(Ar)對總矽原子(Si)的莫耳比(Ar/Si)為0.3或更高之第二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該第二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不同於第一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且具有式2的平均實驗式之混合物;以及(C)包括氫原子和具有6至25個碳原子之芳基的聚有機矽氧烷,其結合至矽原子,具有6至25個碳原子之芳基(Ar)對矽(Si)原子的莫耳比為0.3或更高,並包括3至10個矽原子且為式3或4的化合物;[式7](R1 3SiO1/2)a(R2 2SiO2/2)b(R3 1SiO3/2)c(SiO4/2)d式7中,R1至R3各自獨立地為環氧基或具有1至25個碳原子的單價烴基,R1至R3中的至少一者是具有2至20個碳原子的烯基,a、c和d各自獨立地為0或正數,且b是正數;[式1](R1 3SiO1/2)a(R2 2SiO2/2)b(R3SiO3/2)c(SiO4/2)d(OR)e 其中R1至R3各自獨立地為環氧基或具有1至25個碳原子的單價烴基,R1至R3中之至少一者是具有2至20個碳原子的烯基,R是氫或具有1至25個碳原子的單價烴基,a、b、c、d、和e中之各者獨立為0或正數,d/(c+d)是0.3或更高,而e/(c+d)是0.2或更低;[式2](R4 3SiO1/2)f(R5 2SiO2/2)g(R6SiO3/2)h(SiO4/2)i(OR)j其中式2中的R4至R6各自獨立地為環氧基或具有1至25個碳原子的單價烴基,R4至R6中之至少一者是具有2至20個碳原子的烯基,式2中的R4至R6中之至少一者是具有6至25個碳原子的芳基,R是氫或具有1至25個碳原子的單價烴基,f、g、h、i和j各自獨立地為0或正數,h/(h+i)是0.7或更高,而j/(h+i)是0.2或更低; [式4](HR1 2SiO1/2)3(R2SiO3/2)其中式3或4中的R、R1、和R2各自獨立地為氫或具有6至25個碳原子的單價烴基,式3中的至少一個R是具有6至25個碳原子的芳基,式4中的R1和R2中的至少一者是具有6至25個碳原子的芳基,且n是1至10的數字。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可固化之組成物,其中相對於100重量份該第一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該第二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含量為5至100重量份。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可固化之組成物,其中氫原子(H)對該聚有機矽氧烷(C)的總矽原子(Si)的莫耳數之比(H/Si)為0.2至0.8。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可固化之組成物,其中該聚有機矽氧烷(C)在25℃下的黏度為300mPa.s或更低。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可固化之組成物,其中該聚有機矽氧烷(C)的分子量低於1,00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可固化之組成物,其中該聚有機矽氧烷(C)的含量範圍使得在可固化之組成物中之結合至矽原子的氫原子(H)對總具有2至20個碳原子的烯基(Ak)的莫耳比(H/Ak)為0.5至3.0。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可固化之組成物,其進一步包含聚有機矽氧烷,其包括結合至矽原子的氫原子,具有6至25個碳原子的芳基(Ar)對矽原子(Si)的莫耳比為0.3或更低,且包括10至50個矽原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可固化之組成物,其進一步包含式5之平均實驗式的化合物:[式5](HR2SiO1/2)a(RSiO3/2)b(R2SiO2/2)c其中R各自獨立地為具有1至25個碳原子的單價烴基, 至少一個R是具有6至25個碳原子的芳基,且當a、b和c的和(a+b+c)是1時,a是0.3至0.8,b是0.2至0.7,而c是0至0.5。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可固化之組成物,其進一步包含式6的化合物:[式6]R3SiO(HRSiO)r(R2SiO)sOSiR3其中R各自獨立地為氫、環氧基、或具有1至25個碳原子的單價烴基,r是5至100的數字,而s是0至100的數字。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可固化之組成物,其中該直鏈或部分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之具有6至25個碳原子的芳基(Ar)對總矽原子(Si)的莫耳比(Ar/Si)為0.2或更低。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可固化之組成物,其中該直鏈或部分交聯的聚有機矽氧烷之具有6至25個碳原子的芳基(Ar)對總矽原子(Si)的莫耳比(Ar/Si)為0.3或更高。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可固化之組成物,其進一步包含聚有機矽氧烷,該聚有機矽氧烷包括具有2至20個碳原子的烯基和環氧基,其結合至矽原子,及具有2至20個碳原子的烯基(Ak)對總矽原子(Si)的莫耳比(Ak/Si)為0.02至0.5,具有6至25個碳原子的芳基(Ar)對總矽原子(Si)的莫耳比(Ar/Si)為0.9或更 低,且環氧基(Ep)對總矽(Si)原子的莫耳比(Ep/Si)為0.01至0.5。
  13. 一種經封裝劑封裝的半導體裝置,其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可固化之組成物的經固化產物。
  14. 一種經封裝劑封裝的光學半導體裝置,其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可固化之組成物的經固化產物。
  15.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光學半導體裝置。
  16. 一種照明設備,其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光學半導體裝置。
TW103112711A 2013-04-04 2014-04-07 可固化之組成物 TWI5426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30037117 2013-04-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4350A TW201504350A (zh) 2015-02-01
TWI542635B true TWI542635B (zh) 2016-07-21

Family

ID=51992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2711A TWI542635B (zh) 2013-04-04 2014-04-07 可固化之組成物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243143B2 (zh)
EP (1) EP2960296B1 (zh)
JP (1) JP6237880B2 (zh)
KR (1) KR101591169B1 (zh)
CN (1) CN105102543B (zh)
TW (1) TWI542635B (zh)
WO (1) WO20141634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67382B1 (en) * 2014-01-28 2020-12-23 LG Chem, Ltd. Cured product
CN106189258B (zh) * 2016-08-09 2019-08-16 天津凯华绝缘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固化速度可调节的有机硅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102136686B1 (ko) * 2018-09-21 2020-08-13 주식회사 케이씨씨 실리콘 조성물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41338B2 (ja) 1998-01-26 2001-12-2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装置
JP2001196151A (ja) 2000-01-12 2001-07-19 Takazono Sangyo Kk 発熱体装置及び発熱体温度制御方法
JP2002226551A (ja) 2001-01-31 2002-08-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発光ダイオード
JP4586967B2 (ja) * 2003-07-09 2010-11-24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半導体被覆保護材及び発光半導体装置
JP4908736B2 (ja) * 2003-10-01 2012-04-04 東レ・ダウコーニング株式会社 硬化性オルガノポリシロキサン組成物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JP2009523856A (ja) * 2006-01-17 2009-06-25 ダウ・コーニング・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熱安定性の透明なシリコーン樹脂組成物、並びにその調製方法及び使用
JP2009527622A (ja) * 2006-02-24 2009-07-30 ダウ・コーニング・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シリコーンで封入された光放出装置及び前記シリコーンを調製するための硬化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
MY150228A (en) * 2006-10-19 2013-12-31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 Jp Curable polyorganosiloxane composition
JP2009173773A (ja) * 2008-01-24 2009-08-06 Toshiba Corp シリコーン樹脂組成物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JP5000566B2 (ja) * 2008-03-27 2012-08-15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硬化性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封止材料として用いた光半導体装置
JP5972512B2 (ja) * 2008-06-18 2016-08-17 東レ・ダウコーニング株式会社 硬化性オルガノポリシロキサン組成物及び半導体装置
EP2530104B1 (en) * 2010-01-25 2016-09-07 LG Chem, Ltd. Silicone resin
JP5377401B2 (ja) * 2010-04-20 2013-12-25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硬化性オルガノポリ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JP5170471B2 (ja) * 2010-09-02 2013-03-27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低ガス透過性シリコーン樹脂組成物及び光半導体装置
TWI435914B (zh) * 2010-12-31 2014-05-01 Eternal Chemical Co Ltd 可固化之有機聚矽氧烷組合物及其製法
JP2012149131A (ja) * 2011-01-17 2012-08-09 Shin-Etsu Chemical Co Ltd シリコーン樹脂組成物及び当該組成物を使用した光半導体装置
JP5502804B2 (ja) * 2011-06-07 2014-05-28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コーンゲル組成物及び該組成物の硬化物で封止された電子回路
CN103827216B (zh) * 2011-07-22 2016-03-16 Lg化学株式会社 可固化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60296B1 (en) 2020-01-15
CN105102543B (zh) 2017-07-21
TW201504350A (zh) 2015-02-01
CN105102543A (zh) 2015-11-25
WO2014163441A1 (ko) 2014-10-09
KR20140120868A (ko) 2014-10-14
EP2960296A1 (en) 2015-12-30
US20140350195A1 (en) 2014-11-27
EP2960296A4 (en) 2016-08-17
KR101591169B1 (ko) 2016-02-02
JP6237880B2 (ja) 2017-11-29
JP2016520680A (ja) 2016-07-14
US9243143B2 (en) 2016-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50446B2 (ja) 硬化性組成物
TWI480335B (zh) 可固化組成物
US9006374B2 (en) Curable composition
TWI558741B (zh) 可固化組成物
JP5871413B2 (ja) 硬化性組成物
TWI542636B (zh) 可固化組成物
TWI473842B (zh) 可固化之組成物
JP2014533767A (ja) 硬化性組成物
TWI542635B (zh) 可固化之組成物
TWI529218B (zh) 可固化組成物
TWI519604B (zh) 可固化組成物
TWI473839B (zh) 可固化組成物
TWI529217B (zh) 可固化組成物
TWI542638B (zh) 可固化之組成物
TWI510554B (zh) 可固化組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