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0071B - 機車之前飾板結構 - Google Patents

機車之前飾板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0071B
TWI540071B TW104109068A TW104109068A TWI540071B TW I540071 B TWI540071 B TW I540071B TW 104109068 A TW104109068 A TW 104109068A TW 104109068 A TW104109068 A TW 104109068A TW I540071 B TWI540071 B TW I5400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leg
fascia
cover
locomotive
edge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9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8378A (zh
Inventor
偉德 恰克蘇瓦坦納沙庫爾
班康 沙瓦特蘇堤潘
納瓦 方蜜
藤山孝太郎
卡昆 林沙穆特查亞布恩
Original Assignee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38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83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00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007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Description

機車之前飾板結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如速克達之鞍乘型或跨坐型的機車用的前飾板結構。右側與左側的前飾板係分別連接至右側與左側外腿部護板的側邊。前飾板僅在外腿部護板的上部區域超過外腿部護板,藉此在為騎乘者提供擋風功能的同時使機車的車身更為纖薄。
美國設計專利第D654,402號揭露一種安裝在機車外腿部護板側邊的前飾板,以提供騎乘者擋風的保護功能。此設計專利所揭露的前飾板相對於其在外腿部護板的固定位置處而言具有一個向前的拱部以及大致為C型的主體。前飾板具有向上彎曲的突伸部以及向下彎曲的突伸部,兩者係以一角度互相結合以構成所謂拱部的形狀,且向下的突伸部之長度相較之下比向上的突伸部來得更長。
美國設計專利第D654,402號所揭露的前飾板的問題在於:外腿部護板與前飾板之間的連接方式,使得各個外腿部護板的前側與固定於各個外腿部護板之相對應的前飾板的前側構成一個實質的連續表面。換言之,外腿部護板的前表面以及其所對應的前飾板位在具有相同斜率的同一表面上。因此,很難透過肉眼辨識外腿部護板的最外側邊緣線以及對應之前飾板的最內側邊緣線之間的邊界。一般來說,外腿部護板係以噴漆的方式上色,而前飾板則未上色。據此,雖然能夠辨識兩者之間的邊界,但外 腿部護板與前飾板之間共享的表面會使得此種前飾板結構從前方觀看時會變得過寬,而非顯現為較為令人喜歡的細薄感。另一方面,若將前飾板結構的主體做得較窄,則會降低其擋風的保護能力。
因此,業界中需要一種可以有效地為騎乘者提供擋風功能之改良的前飾板結構,其係以可以在視覺上提供較為纖薄、時尚且更為現代的機車外觀的方式與外部腿部護板介接。
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揭露一種前飾板結構,其係供一前蓋覆蓋一機車的一轉向頭管的一前部分,並且該前飾板結構具有一對腿部護板部以及一前飾板,該對腿部護板部包括該前蓋的左側與右側,而該前飾板係連接至該對腿部護板部的左側與右側,該前飾板結構之特徵在於:一凹陷部分係形成在該對腿部護板部的一最外側邊緣線的後方,且其係位在該對腿部護板部與該前飾板旁;以及該前飾板係在該機車的左側與右側從該凹陷部分向外延伸,並且延伸到超過該對腿部護板部的該最外側邊緣線之外。
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是依附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述的前飾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對腿部護板部係與該前蓋分開形成,該對腿部護板部包括對稱並且與前蓋耦接的右側外腿部護板與左側外腿部護板,且該等外腿部護板係向外並且向下地往遠離該前蓋的方向沿著機車的側邊突伸,其中,該等外腿部護板係與覆蓋轉向頭管的一後部分的一內腿部護板相連接,或者與固定在內腿部護板的一後側的一內支架相連接,該等外腿部護板係在內腿部護板或內支架的左側與右側與其連接,並且,該等外腿部護板之每一者包括:傾斜地向外突伸的一前表面和傾斜地向內延伸的一後表面,該後表面係在外腿部護板與內腿部護板或內支架之間的連接點的前側自前表面延續;以及該對腿部護板部的最外側邊緣線係形成在前表面與後表面的連接點上。
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是依附於申請專利範 圍第2項所述的前飾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外腿部護板的後表面包括用於連接前飾板的一固定結構,其中該前飾板的一最外側邊緣線形成在該前飾板的一前表面與前飾板的一後表面相遇的位置處,且其中該前飾板的前表面與該外腿部護板的後表面在機車的兩側形成凹陷部分。
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是依附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前飾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固定結構包括一卡扣接合結構、以及形成在該外腿部護板的後表面的一溝槽。
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是依附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前飾板結構,其特徵在於:從一前視圖觀看時,該前飾板的最外側邊緣線係沿著前蓋的一下部區域超出該外腿部護板的最外側邊緣線,並且在該前蓋的下部區域以下不超出外腿部護板的最外側邊緣線。
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是依附於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前飾板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機車包括位於該前蓋的一上部區域處的一頭燈,且其中該頭燈具有與前飾板的最外側邊緣線超出腿部護板部的最外側邊緣線的一垂直距離大致相同的高度。
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是依附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前飾板結構,其特徵在於:在後視圖中,該前飾板的最外側邊緣線被配置以超出一後體蓋的一最外側邊緣線。
根據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揭露的內容,在腿部護板部的外腿部護板的後表面的正後方,由於外腿部護板部的前表面與前飾板結構的前飾板的前表面在後表面旁向內延伸而分離,當從前方觀看時兩者並非在同一表面高度上,因此在兩者不平順連接的連接處形成有一凹陷部分,且該凹陷部分位於外腿部護板的後表面旁。此種外腿部護板與前飾板間分離的結構,能夠在維持前飾板有效地為騎乘者提供擋風保護功能的同時,使機車從前方觀看時能具有更為纖細的外觀,並且增進外腿部護板與 前飾板之間的外觀辨識性。此外,外腿部護板與前飾板可以被噴塗為不同的顏色,以進一步增進兩者的外觀辨識度,並且為機車提供現代的外觀。
根據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揭露的內容,形成為脊線之外腿部護板的最外側邊緣線並非位在外腿部護板與內腿部護板或內支架的連接點處,因此最外側邊緣線是形成在位於前表面與外腿部護板的後表面相遇或連接點位置處的脊線處。據此,在其後表面上,前飾板可以形成在外腿部護板與內腿部護板或內支架蓋的連接位置的前方。如此一來,前飾板的形狀在設計時可以更有彈性,並且同時能夠保持前飾板安裝簡易的特性。
根據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揭露的內容,外腿部護板的後表面具有向內傾斜的方位,且前飾板的前表面與後表面可以形成為具有三角形的形狀。因此,可以更簡單地構成前飾板的最外側邊緣線,並且更簡單地構成凹陷部分。
根據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揭露的內容,前飾板相對於外腿部護板的位置可以簡單地透過溝槽來固定,且前飾板的安裝過程可以快速地及簡單地透過卡扣接合的方式進行。此外,溝槽與卡扣接合的固定方式不會影響到前飾板結構的外觀,因此能夠產生更為美觀的外觀。
根據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揭露的內容,透過前飾板僅在前蓋的下部區域超出的結構,可以讓機車具有更為纖薄的外觀。前飾板在前蓋的下部區域以下的部分不需要具有更大的尺寸,因為其寬度或尺寸已足夠供外腿部護板為騎乘者提供足夠的擋風保護功能。
根據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揭露的內容,對於顧客而言,頭燈或是頭燈組件就外觀而言係與前蓋相關的主要元件。當顧客觀看頭燈時,頭燈之高度的位置應與前飾板超出外腿部護板的區域對齊或是與其大致對齊,以讓顧客自然地具有外腿部護板的整體寬度看起來更窄的印象,藉此進一步增進前蓋給人帶來的纖薄感。
根據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揭露的內容,透過將前飾板超過後車體蓋設置的結構,可以增進其所提供給機車的騎乘者擋風保護功能。
10‧‧‧機車
11‧‧‧中央蓋體
12‧‧‧座墊
14‧‧‧踏板蓋
16L‧‧‧左側乘客踏板
16R‧‧‧右側乘客踏板
18‧‧‧握軌
20‧‧‧引擎單元
26‧‧‧皮帶外蓋
27‧‧‧排氣管
28‧‧‧消音器
29L、29R‧‧‧後避震元件
30‧‧‧後鑄輪
32‧‧‧前鑄輪
34L、34R‧‧‧前叉
40‧‧‧後擋泥板
42‧‧‧前擋泥板
44L‧‧‧左側機車後車體蓋/後車體蓋
44R‧‧‧右側機車後車體蓋/後車體蓋
44a‧‧‧垂直軸線
45L、45R‧‧‧下蓋
50‧‧‧尾燈組件
52‧‧‧頭燈組件
54L‧‧‧頭燈/左頭燈
54R‧‧‧頭燈/右頭燈
60L‧‧‧手柄/左手柄
60R‧‧‧手柄/右手柄
62L‧‧‧左側後視鏡
62R‧‧‧右側後視鏡
66‧‧‧機車主框架構件
68‧‧‧轉向頭管
70‧‧‧主腳架
72‧‧‧側腳架
80‧‧‧前握把蓋
82‧‧‧後握把蓋
90‧‧‧前蓋結構
92‧‧‧前蓋
94、94L、94R‧‧‧底部前蓋
100‧‧‧背蓋結構
110L‧‧‧外腿部護板/左側外腿部護板
110R‧‧‧外腿部護板/右側外腿部護板
111‧‧‧前邊緣
112‧‧‧後邊緣
113‧‧‧最外側邊緣線
114‧‧‧前表面
115‧‧‧後表面
116‧‧‧上部區段
117‧‧‧下部區段
120‧‧‧平坦部分
121‧‧‧上部母定位構件
123‧‧‧螺紋開孔/螺紋孔
125μ‧‧‧上耦接構件
125l‧‧‧下耦接構件
126‧‧‧前切口
128‧‧‧接收孔
129‧‧‧溝槽
130L‧‧‧內支架蓋/左側內支架蓋
130R‧‧‧內支架蓋/右側內支架蓋
131‧‧‧前邊緣
132‧‧‧後邊緣
133‧‧‧內支架蓋脊線
134‧‧‧前表面
135‧‧‧後表面
136‧‧‧頂邊緣
137‧‧‧狹長突出部
140‧‧‧側領部
142‧‧‧母定位結構
143‧‧‧螺紋孔
145‧‧‧切口/內凹軌道
146‧‧‧頂部缺口
148‧‧‧內螺紋通道
150L‧‧‧前飾板/左側前飾板
150R‧‧‧前飾板/右側前飾板
150a‧‧‧垂直軸線
151‧‧‧前邊緣
152‧‧‧後邊緣
153‧‧‧邊緣線/最外側邊緣線
154‧‧‧前表面
155‧‧‧後表面
156‧‧‧頂部區段
157‧‧‧底部區段
160L、160R‧‧‧前飾板超出距離
161‧‧‧公定位部分/上部公定位部分
162‧‧‧公定位部分/下部公定位部分/下部定位部分
165‧‧‧外彎折尖端
165L、165R‧‧‧外腿部護板超出距離
180‧‧‧內腿部護板
185‧‧‧前彎折側邊緣
200‧‧‧卡扣接合構件
201‧‧‧卡扣件
201a‧‧‧勾部
202‧‧‧突出構件
202a‧‧‧第一壁
202b‧‧‧第二壁
210‧‧‧螺釘
220‧‧‧凹陷部分
第1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機車的左側視圖,其中該機車的左側前飾板係固定於左側的外腿部護板上;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第1圖的機車的右側視圖,其中右側的前飾板係固定於右側的外腿部護板上;第3圖為第1圖的機車的前視圖,其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前飾板於左側與右側外腿部護板的側邊的固定方式,該固定方式可以讓機車具有更為纖薄的外觀;第4圖為第1圖的機車的後視圖,其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前飾板相對於下車體蓋的橫向範圍;第5圖為機車的前部分與相關的蓋體構件的後視圖,其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環繞並且隱藏轉向頭管;第6圖為第1圖的機車的側視圖,其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機車局部的前蓋體構件;第7圖的(A)與(B)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左側外腿部護板的外觀/外表面與內側/內表面的側視圖;第8圖的(A)與(B)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左側內支架蓋的外表面與內表面的側視圖;第9圖的(A)與(B)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左側前飾板的外表面與內表面的側視圖; 第10圖為第1圖的機車的側視圖,其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左側外腿部護板、內腿部護板、左側內支架蓋以及左側前飾板之間的固定與結合;第11A圖為第10圖中AA剖面線處之剖面的示意圖;第11B圖為第10圖中BB剖面線處之剖面的示意圖;第11C圖為第10圖中CC剖面線處之剖面的示意圖;第11D圖為第10圖中DD剖面線處之剖面的示意圖;第11E圖為第10圖中EE剖面線處之剖面的示意圖;第11F圖為第10圖中FF剖面線處之剖面的示意圖;以及第11G圖為第10圖中GG剖面線處之剖面的示意圖。
第1圖為摩托車或機車10的左側視圖,其係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顯示左側外腿部護板110L與左側前飾板150L固定的情形。第2圖為第1圖中的機車10的右側視圖,其顯示右側外腿部護板110R與右側前飾板150R之間的連接關係,其中右側前飾板150R是左側前飾板150L的相對部分。第3圖與第4圖分別為機車10的前視圖與後視圖。第5圖為機車10之前部分以及相關的蓋體構件的後視圖。
在多個實施例中,機車10以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能夠理解的方式具有或者展示對應於速克達機車的結構元件或特徵。因此,機車10具有由一組框架元件、管體或管道所形成的一組基底結構框架。如下文中所述,左側前飾板150L以及右側前飾板150R的每一者係固定或者可固定於各個左側外腿部護板110L以及右側外腿部護板110R上,並且是以(a)能夠有效地為騎乘者提供抵擋迎頭而來的風的擋風功能的方式固定;以及,(b)能夠為機車10提供獨特、令人讚賞、纖薄且新穎的外觀的方式固定。
如第1圖以及第2圖所示,機車10包括中央蓋體 11,中央蓋體11的下方設置有座墊12,其中,騎乘者以及選擇性的乘客可以乘坐在座墊12上。座墊12的下方設置有一引擎單元20。引擎單元20能夠產生推進力或驅動力並且較佳地將其傳送至一後軸上,接著將推進力或驅動力以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能夠理解的方式,傳送至透過傳動機構與後軸耦接之機車10的後鑄輪30上。後鑄輪30的圓周上固定有一後輪胎,藉此將引擎單元的驅動力傳送至下方的表面或者地面上,以使機車10能夠行駛(例如,在柏油路或者其他大致為平坦的表面上)。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傳動機構為設置在皮帶外蓋26下方的皮帶。
此外,引擎單元20亦包括與消音器28耦接的廢氣出口與排氣管27,藉此降低引擎單元所製造的音量。後避震元件29L、29R能夠吸收因路面的凸塊與震動而由後輪胎與後鑄輪30所產生的晃動,藉此在限制引擎單元20與座墊12之間可移動的相對距離的同時,提供更良好的騎乘經驗與機車駕駛特性。後擋泥板40係設在後輪胎上方並且在座墊12的下方向後,藉此大致地防止從機車下的表面由後輪的旋轉所帶起而向後向上地噴向上方與後方的泥濘、碎石以及水噴向後擋泥板40的上方與後方。
當在騎乘機車時,騎乘者可以將腳放置在機車上設置的踏板蓋14上。踏板蓋14的前部分係與內腿部護板180相連接,且如第5圖所示,內腿部護板180係位在機車主框架構件66以及轉向頭管68後方。左側乘客踏板16L以及右側乘客踏板16R可以在乘客乘坐於座墊12的後方時支撐乘客的腳,而設置在機車10後端之座墊12後方的握軌18則被配置以供乘客的手握持。包含煞車燈、尾燈以及後閃爍單元的尾燈組件50被設置在握軌18的下方以及座墊12的後方。
機車10亦包括一主腳架70以及一側腳架72。騎乘者可以選擇性地將主腳架70旋轉至支撐位置,以將機車10支撐在左-右對稱的直立位置;且騎乘者可以選擇性地將側腳架72旋轉至支撐位置,以將機車支撐在稍微向左傾斜的位置。
機車10包括一對手柄60L、60R,騎乘者可以將左 手與右手分別環繞地放置於其上,藉此以轉向頭管68的轉向主幹為中心旋轉車把。騎乘者透過左手柄60L以及右手柄60R以轉軸為中心進行的旋轉操控使得車把產生轉向動作,並且因此使得前鑄輪32以及固定於前鑄輪32的圓周上的前輪胎向左側或右側轉動。前輪32係位在一對與轉向主幹連接的前叉34L、34R之間,其中轉向主幹係延伸穿過轉向頭管68,轉向頭管68則將前叉34L、34R與機車的車把以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能夠理解的方式耦接。前擋泥板42位於前輪32以及前胎的上方,並且具有與後擋泥板40相對應的功能。
在騎乘者的雙手位於手柄60L、60R上的同時,騎乘者可以選擇性地以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理解的方式啟動各種不同的控制功能,例如油門調節、前煞車桿、頭燈開關、左轉與右轉信號開關以及喇叭開關。在手柄60R、60R處分別向上延伸的左側後視鏡62L與右側後視鏡62R能讓騎乘者看到機車10後方的環境。
機車10亦包括各種構成其外部或內部車身的結構元件,包括多個外部面板以及蓋體構件。一般來說,機車10包括左側機車後車體蓋44L以及右側機車後車體蓋44R,兩者分別在座墊12下方覆蓋機車10左側與右側的側邊部分,並且構成機車左側與右側的車身部分。
機車的蓋體構件包括覆蓋於機車的車把組件最前端部分的前握把蓋80;以及覆蓋於車把組件的後部分的後握把蓋82。此外,機車的蓋體組件包括:前蓋92、左側外腿部護板110L、右側外腿部護板110R、內腿部護板180、左側內支架蓋130L、右側內支架蓋130R、左側前飾板150L以及右側前飾板150R。更具體來說,前蓋92係設置在前握把蓋80的下方以及前擋泥板42的上方,並且覆蓋包含轉向頭管68之機車10的前端部分。左側外腿部護板110L與右側外腿部護板110R係從前蓋92的左側與右側在側邊向下延伸,並且設置在前蓋92的兩側於騎乘者左腳與右腳的前方以保護騎乘者的腿部。機車10亦包括底部前蓋94L、94R。 底部前蓋94L、94R在第5圖中係以虛線表示,其與頭燈組件52的底部邊界對齊,並且設置在外腿部護板110L、110R的內側。一對下蓋45L、45R係與成對的外腿部護板110L、110R相連接,並且覆蓋於踏板蓋14的下部分與兩側。
前蓋92、左側外腿部護板110L以及右側外腿部護板110R共同形成前蓋結構90或形成前蓋結構90的一部份。頂部的前蓋92以及外腿部護板110L、110R被設計為可以與設置在前蓋結構90下方以及前蓋結構90的部分之間的頭燈組件52相接合,其中,頭燈組件52中包括左頭燈54L以及右頭燈54R。從前視圖觀看時,前蓋92以及外腿部護板110L、110R係分別環繞著前部的頭燈組件52的上方以及側邊。
前蓋結構90進一步與一背蓋結構100相接合,以使前蓋結構90以及背蓋結構100得以環繞並且隱藏機車主框架構件66以及轉向頭管68。如第5圖所示,背蓋結構100包括反向面對前蓋92之內表面的內腿部護板180;以及包括側向將內腿部護板180分別與左、右外腿部護板110L、110R連接的左側內支架蓋130L和右側內支架蓋130R。而關於接合用的固定元件,舉例來說,在第5圖中係以“a”、“b”與“c”來代表固定件,且該等固定件係設置在將特定蓋體構件互相對齊,以將背蓋結構100的某些部分固定住的預定位置處(例如,以能夠將某些或是所有的固定件隱藏起來的方式設置)。最後,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左前飾板150L和右前飾板150R便能分別固定在外腿部護板110L、110R上。下文中將會對兩者的固定做進一步的敘述。
如第3圖所示,從前視圖觀看時,前飾板150L、150R的一部分係超出、在橫向的方向延伸或者突出外腿部護板110L、110R的最外側的邊界,且前飾板150L、150R超出的垂直範圍可以被界定為前飾板超出高度或前飾板超出距離160L、160R,其中,所述的垂直範圍係落於或者沿著前蓋92或前蓋結構90的下部區域中。從前視圖觀看時,前飾板150L、150R在前飾板超出距離160L、160R的下方係被隱藏在外腿部護板110L、110R後。即, 在前飾板超出距離160L、160R的下方,前飾板150L、150R係不超出外腿部護板110L、110R。換言之,更具體地說,在前飾板超出距離160L、160R下方,外腿部護板110L、110R係在被定義為外腿部護板超出高度或者外腿部護板超出距離165L、165R的垂直範圍中超出前飾板150L、150R。第5圖進一步顯示前飾板超出距離160L、160R以及外腿部護板超出距離165L、165R之間的關係。
因此,相對於前視圖而言,前飾板150L、150R僅在前飾板超出距離160L、160R中於側向突伸或者向外側突出超過外腿部護板110L、110R的最外側邊緣;且前飾板150L、150R係在外腿部護板超出距離165L、165R中隱藏於外腿部護板110L、110R的後方。如此一來,相較於採用先前所使用的前飾板-外腿部護板之設計的機車而言,機車10的外觀從前方觀看時會顯得更為苗條。此外,將前飾板150L、150R隱藏於外腿部護板110L、110R後方的位置設計可以減低空氣阻力,藉此增進機車的空氣動力特性。儘管如此,前飾板150L、150R側向延伸超出外腿部護板110L、110R的上部分之尺寸仍然經過設計,以確保其能夠為騎乘者提供足夠的擋風保護功能,並且保護機車以避免其受到側面的衝撞。
由於給人的觀感更為纖薄,前飾板150L、150R可以不需塗覆顏色(例如,可以保留彈性材料的深色)或者以黑色噴塗,藉此使外腿部護板的最外側邊緣線在與外腿部護板110L、110R相較之下更為顯眼,其中,外腿部護板110L、110R係以清楚、明亮以及高彩度的顏色噴塗。如此一來,外腿部護板110L、110R以及前飾板150L、150R之間的對比會更為明確與清楚,以使得外腿部護板110L、110R更容易給人纖薄的觀感、感覺或者認知。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前飾板150L、150R之最外側邊界之間的整體寬度可以比前握把蓋80的寬度小,或者與其相等,以進一步給人纖薄的感覺。
如第3圖所示,機車之頭燈54L、54R的垂直位置係相對於前飾板超出距離160L、160R而對齊。更具體而言,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機車之頭燈54L、54R在垂直方向上係落於前飾 板超出距離160L、160R中。頭燈及/或頭燈組件52的整體垂直範圍或高度範圍可以大致與前飾板超出距離160L、160R相同。如此一來,由於顧客一般最在意的是從前方所觀看的頭燈設計,外腿部護板的纖薄設計會讓顧客在從前方觀看機車時自然地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雖然超出部分僅在前蓋的下部區域中,或者僅位在或沿著頭燈組件52/頭燈54L、54R的相同高度處,機車帶給顧看/觀看者的纖薄觀感仍然可以進一步被增強。
第6圖係顯示機車10的具體前端蓋體構件、各個外腿部護板110L、110R與前飾板150L、150R的特定結構特徵,以及上述特徵彼此之間的相對空間關係的側視圖。外腿部護板110L、110R包括具有斜度的表面或前表面114,其中,前表面114係相對於前-後方向或方位傾斜地向外突伸(例如,相對於機車10的縱向軸線);外腿部護板110L、110R更包括相對於前-後方向向內傾斜地突伸的表面或後表面115。外腿部護板110L、110R的前表面114以及後表面115係以界定外腿部護板110L、110R的最外側脊線或最外側邊緣線113的方式與彼此相遇、連接或相交。前飾板150L、150R具有相對於前-後方向傾斜地向外突伸的表面或前表面154、以及相對於前-後方向傾斜地向內突伸的表面或後表面155。前飾板150L、150R的前表面154以及後表面155係以界定前飾板150L、150R的最外側脊線或最外側邊緣線153的方式與彼此相遇、連接或相交。
當外腿部護板110L、110R以及前飾板150L、150R安裝在機車10上時,外腿部護板110L、110R的最外側邊緣線113係界定外腿部護板110L、110R最寬的側向範圍,而前飾板150L、150R的最外側邊緣線153係界定前飾板150L、150R最寬的側向範圍。相對於前-後方向而言,外腿部護板110L、110R的最外側邊緣線113以及前飾板150L、150R的最外側邊緣線153係與彼此偏移。更具體來說,前飾板150L、150R係以其最外側邊緣線153位在外腿部護板的最外側邊緣線113後方的方式相對地固定至外腿部護板110L、110R。透過此種設置方式,前飾板150L、150R 的最外側邊緣線153以及外腿部護板110L、110R的最外側邊緣線113因而不會位在具有相同斜率的表面上。因此,當從前視圖觀看時,前飾板150L、150R與外腿部護板110L、110R的外觀差異相較於前飾板/外腿部護板的先前設計而言來得更為容易辨識,且能夠更進一步地增進機車的外觀與時尚感。
除了上文中所敘述的內容以外,前飾板150L、150R相對於外腿部護板110L、110R固定的方式,會使得外腿部護板的後表面115與前飾板的前表面154面對彼此,其中,外腿部護板的後表面115係相對於前-後方向傾斜地向內延伸,而前飾板的前表面154則相對於前-後方向傾斜地向外突伸。因此,當安裝在定位時,前飾板150L、150R的前表面154以及外腿部護板110L、110R的後表面115會在前飾板結構中共同構成一凹陷部分或者一溝槽部分。
如第4圖的後視圖所示,在前飾板超出距離160L、160R的一部分中,前飾板150L、150R係向外突伸並且至少稍微超出機車的後車體蓋44L、44R。更具體而言,如第4圖中右側的放大視圖所示,前飾板150L、150R的最外側邊緣線在側向方向超出或突伸超過後車體蓋44L、44R的最外側邊緣線。更進一步來說,與前飾板150L、150R的最外側區段或最外側點相切的垂直軸線150a,係相對於與後車體蓋44L、44R的最外側區段或最外側點相切的垂直軸線44a向外設置。如此一來,由於前飾板150L、150R相對於後車體蓋44L、44R的超出部分幾乎與坐墊12的乘坐高度位在相同的高度上,因此可以保護乘客免受風吹。在前飾板超出距離160L、160R下方(甚至在前飾板超出距離160L、160R的下段部分),前飾板150L、150R係隱藏在後車體蓋44L、44R之後。此種配置進一步增進了後車體蓋的設計從後方觀看時給人帶來的觀感。因此,前飾板150L、150R超出後車體蓋44L、44R的設置方式在進一步提供乘客擋風保護功能的同時,更能增進後車體設計給人的觀感。
第7圖的(A)與(B)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 例之左側外腿部護板110L的外觀/外表面與內側/內表面的側視圖。雖然下文中係針對左側蓋體構件(如,左側外腿部護板110L)進行敘述,但該些敘述應能被同等地應用至對應的右側蓋體構件中(例如,右側外腿部護板110R),因為兩者大致上係為彼此的鏡像相對部分。
外腿部護板110L大致為C形的結構,且從側邊觀看時,其具有上升的上部區段116以及下降的下部區段117,藉此構成外腿部護板的主體。外腿部護板110L包括一前方邊緣或前邊緣111、以及一後方邊緣或後邊緣112。前邊緣111具有用於容置或者結合頭燈組件52之一部分的前切口126。前邊緣111上在前切口126的上方形成有用於與頂部前蓋92結合之多個上耦接構件125μ。沿著下部區段117之前邊緣111的內部設置的下耦接構件125l則可以與底部前蓋94結合。
如上所述,外腿部護板110L具有沿著前-後方向傾斜地向外突伸的前表面114、以及沿著前-後方向傾斜地向內突伸的後表面115。外腿部護板的後表面115係轉換或者連接至向後方延伸的平坦部分120。在後表面轉換或連接至平坦部分120的地方,後表面115的後方形成有一通道、渠道或者溝槽129。溝槽129在垂直方向上沿著外腿部護板110L的高度界定一弧形或拱形。溝槽129用於接收前飾板150L的前邊緣151,藉此形成前飾板150L之前邊緣的連接點或連接線,並且因此將前飾板150的前表面154與外腿部護板110L的後表面115連接。在下文中,將會參照第11圖針對兩者之間的連接關係做進一步的說明。
平坦部分120額外地包括多個彼此之間以預定距離隔開的接收孔128,該等接收孔128用於與形成在前飾板150L上的接合卡扣構件200耦接,藉此使前飾板150得以透過卡扣接合的方式與外腿部護板110L接合。下文中將針對此接合方式進行詳細敘述。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有三個大致以相同的間隔設置,並且分別大致為長方形的接收孔128形成在平坦部分120上;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接收孔128亦可以具有不同的數量及/或形 狀。除了接收孔128以外,上部母定位構件121(例如,開孔)亦形成在平坦部分120上,並且位於外腿部護板的上部區段116之中。此外,平坦部分120上更設置有螺紋開孔123,以讓內支架蓋130L得以固定至外腿部護板110L上。
第8圖的(A)、(B)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左側內支架蓋130L的外表面與內表面的側視圖。在一實施例中,內支架蓋130L具有大致為C形的結構,並且具有一內支架主體,該內支架主體係由凸起彎曲的前邊緣131、內凹彎曲的後邊緣132、頂邊緣136以及頂部缺口146所界定。狹長突出部137或軌道係從後邊緣起往相對於頂邊緣136形成鈍角的方向延伸。頂部缺口146係界定在頂邊緣136以及狹長突出部137之間。
內支架蓋130L包括沿著前-後方向傾斜地向外突伸的前表面134、以及沿著前-後方向傾斜地向內突伸的後表面135。前表面134與後表面135係在一內支架蓋脊線133處相接、相遇或相交。內支架蓋130的前邊緣131包括平面地從前邊緣131開始延伸的側領部140。側領部140係大致為平面的構件,並且在相對於前邊緣131而言係稍微高一點的水平面延伸。側領部140上設置有多個螺紋孔143,螺紋孔143的位置係與螺紋孔123的位置相對應,以使內支架蓋130L以及外腿部護板110L可以透過螺釘210被固定在一起。下文中將針對兩者的固定進行更進一步的說明。
為了進一步將內支架蓋130L固定或者安裝在定位,內支架蓋130L包括多個位在其內表面上並且設置在後邊緣旁的內螺紋通道148。上述的內螺紋通道148係與內腿部護板180上對應的溝槽或孔洞對齊,如此一來,便能透過螺栓或其他類似的固定元件將兩個部件結合(例如,以第5圖中標示為“a”之固定元件的方式)。內支架蓋130L的內表面上於狹長突出部137之上部分處可以設置有一個或者多個額外的內螺紋通道148。內支架蓋130L的底端在內表面上進一步設置有包括切口145的母定位結構142,其中母定位結構142與前飾板150上的下部公定位部分162 相扣合。
第9圖的(A)與(B)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左側前飾板150L的外表面與內表面的側視圖。在一實施例中,前飾板150L具有弧形或是拱部的形狀,且其具有凸起彎曲的前邊緣151、內凹彎曲的後邊緣152、以及界定在前邊緣151與後邊緣152之間的飾板主體。前飾板150L具有上升的頂部區段156和下降的底部區段157。前飾板150L的前邊緣151係與外腿部護板的溝槽129所界定的弧形或拱形相符並且相配合。前飾板150L的前表面154係從前邊緣151開始延伸至前飾板150L的脊線/邊緣線153,且前飾板150L的後表面係從邊緣線153開始延伸至後邊緣152。如上所述,從前視圖觀看時,邊緣線153係構成前飾板150L的最外側的部分。
多個接合卡扣構件200係向內往遠離前飾板150L之內表面的方向延伸,並且在垂直於飾板主體之平面的方向上延伸。較佳地,接合卡扣構件200係超出前飾板150的邊緣,以有效地扣合至外腿部護板110L的接收孔128中。在頂部區段156以及底部區段157的附近,前飾板150L上設置有一上部公定位部分161以及下部公定位部分162。上部公定位部分161以及下部公定位部分162係分別與外腿部護板110L以及內支架蓋130L上匹對的母定位元件接合,以使前飾板150L在與外腿部護板110相互卡扣接合之前,可以相對於外腿部護板110L被適當地定位、導向或安置。公定位部分161、162係從前飾板150L的內表面開始以預定角度延伸的突出部。在一實施例中,下部公定位部分162包括或者其本身為從前飾板150的後邊緣152靠近底部區段157的端部開始延伸之扁平的構件。上述的扁平構件之形狀與尺寸係能夠容置於內支架蓋130的內凹軌道145中。
第10圖為機車10的側視圖,其顯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之左側外腿部護板110L、內腿部護板180、左側內支架蓋130L以及左側前飾板150L之間的固定或結合。第10圖中虛線的部分代表了疊層之蓋體構件,其目的在於顯示對應的固定元 件,例如其中特定的螺釘210。第11A圖-第11G圖為顯示第10圖中之特定剖面的剖面圖。更具體地說,第11A圖-第11D圖分別係顯示第11A圖-第11D圖中的AA、BB、CC、DD剖面的剖面圖,第11E圖為顯示第11D圖中的EE剖面的剖面圖,第11F圖-第11G圖則分別為顯示第10圖中的FF與GG剖面的剖面圖。
從第11A圖-第11D圖中可以清楚看到,前飾板150L係設置在外腿部護板110L的後方;更具體地說,前飾板150L的前表面154係位於外腿部護板110L的後表面115的後方。如第11D圖中的斜線區域所示,外腿部護板110L的後表面115以及前飾板150L的前表面154構成一凹陷區域或凹槽220,且該凹陷區域或凹槽220大致具有V形的剖面形狀。
此外,前飾板150L的最外側邊緣線153係設置在外腿部護板110L的最外側邊緣線113的後方。因此,外腿部護板110L的最外側邊緣線113以及前飾板150L的最外側邊緣線153相對於前-後方向/前方-後方的方向而言,不會位在具有相同斜率的表面上。取而代之的,前飾板150L的最外側邊緣線153與外腿部護板110L的最外側邊緣線113為不同的表面或線條。
如第10圖所示,第11A圖-第11C圖為不同高度的水平剖面圖(相對於地面而言),其中,AA剖面係高於BB剖面,BB剖面係高於CC剖面。如第11A圖-第11C圖所示,前飾板150L的最外側邊緣線153側向延伸或突伸超出外腿部護板110L的最外側邊緣線113的範圍,或者前飾板150L的最外側邊緣線153側向隱藏在外腿部護板110L的最外側邊緣線113的範圍,係取決於其所位於的高度。第11A圖以及第11D圖中之剖面AA與剖面DD,清楚地顯示前飾板結構90中前飾板150L的最外側邊緣線超出外腿部護板110L的最外側邊緣線113的區域。因此,剖面AA與剖面DD係落於第3圖-第5圖中所顯示的前飾板超出距離160L、160R中。第11B圖中的剖面BB,係對應於前飾板150L的最外側邊緣線153在側向上稍微或輕微地延伸超出外腿部護板110L的最外側邊緣線113的高度,例如,落於前飾板超出距離160L、160R 的下部區域中。第11C圖中的剖面CC,係對應於前飾板150L的最外側邊緣線153在側向上不延伸或突伸超出外腿部護板110L的最外側邊緣線113的高度,因此,剖面CC並不落於前飾板超出距離160L、160R中,或者低於前飾板超出距離160L、160R。
如第11A圖-第11D圖所示,由於前表面154以及後表面155係以面對彼此的方式相對設置,前飾板150L具有大致為三角形的剖面形狀。前飾板150L的最外側邊緣線153係沿著三角形剖面的頂點設置,或者其係形成為三角形剖面的頂點。如第11D圖中進一步的標示,內支架蓋130上升高的側領部140係重疊在外腿部護板的平坦部分120之上。由於前飾板150與外腿部護板110之間的接合卡扣固定的關係,前飾板150L的前邊緣151係設置在外腿部護板110L的溝槽129中,且前飾板150L的後邊緣152係緊鄰在內支架蓋升高的側領部140的正後方。
內腿部護板180中的每一個縱向側邊皆包括有一個前彎折側邊緣185。內腿部護板180的前彎折側邊緣185在外腿部護板110L的後邊緣112旁呈現一勾形。內支架蓋130上升高的側領部140係重疊在內腿部護板的前彎折側邊緣185上。如第11D圖所示,前彎折側邊緣185係被夾置於外腿部護板的平坦部分120以及內支架蓋的側領部140之間。
大致為三角形的前飾板150L在視覺上遮擋了外腿部護板的平坦部分120、重疊的側領部140與被夾置的前彎折側邊緣185,以及如螺釘210等其他相連的元件位在前飾板150L下方的部分,藉此造就了美觀的設計。因此,在將前飾板150L固定至外腿部護板110L上時,前飾板150L的外表面將其下方的固定構件隱藏起來,藉此為前飾板150L提供乾淨美觀的側邊表面,並且有助於提供具有辨識性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觀。
第11D圖進一步標示由外腿部護板110L的後表面115以及前飾板150L的前表面154所構成的凹陷部份220。溝槽129係對應於凹陷部分220的最內側的深度。因此,凹陷部分220與溝槽129係在垂直方向上沿著前蓋結構90對應於前飾板150L 的部分向上或向下延伸,並且對應於前飾板150L的形狀而呈現整體為弧形或拱形的形狀。
第11E圖為對應於第11D圖中的EE剖面的剖面圖,其顯示對應於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接合卡扣構件200。在一實施例中,接合卡扣構件200包括由彈性材料而可改變寬度的卡扣件201、以及與前飾板150的內表面一體形成的突出構件202。該突出構件202包括第一壁202a,該卡扣件201上的一組勾部201a係插入至第一壁202a上的兩個孔洞中,以將卡扣件201固定至第一壁202a上。該突出構件202進一步包括在第一壁202a的兩側與其一體形成的一對第二壁202b。該對第二壁202在卡扣件201的兩側將該卡扣件201固定。卡扣件201在錐形部201b處形成為錐形的形狀,且當接合卡扣構件200被插入至接收孔128時錐形部201b會變得更細且更寬。卡扣件201的錐形部201b被配置以被彈性地壓縮並大致地縮減其側向的尺寸,藉此將接合卡扣構件200壓縮或擠壓穿過接收孔128。更具體而言,卡扣接合構件200可以可逆地從原始的未壓縮狀態轉換至壓縮狀態,其中,在未壓縮狀態時,錐形部201b的側向尺寸係大於接收孔128的寬度;在壓縮狀態時,錐形部201b的側向尺寸係被壓縮並且變為小於接收孔之寬度的尺寸。在插進接收孔128之後,錐形部201b的側向尺寸便會擴展到其原始未壓縮的尺寸,藉此將前飾板150L相對於外腿部護板110L以及其他前端蓋體構件固定在定位。
第11F圖顯示第10圖中的FF剖面的細節。如第11F圖所示,前飾板150L係完全覆蓋於外腿部護板110L的平坦部分120以及其他固定結構上。剖面FF同時也顯示內支架蓋130L以及外腿部護板110L由螺釘210所固定的狀況,並且顯示前飾板150L透過接合卡扣構件200固定至外腿部護板110L的情形。
第11G圖為第10圖中的GG剖面的剖面圖,其顯示前飾板150L的下部定位部分162可以在與外腿部護板110L卡扣接合之前先進行對齊,以適當地進行前飾板150L的垂直對齊或定位。如上所示,下部定位部分162具有從前飾板150L的後邊緣 152靠近前飾板的底部區段157之端部開始延伸之扁平的構件。下部定位部分162亦包括一外彎折尖端165。切口145係供下部定位部分162插入內支架蓋底部之母定位結構142中的插入點,其中,切口145位在外腿部護板110L的後邊緣以及內支架蓋130L的前邊緣131之間。扁平構件的外彎折尖端165被插入切口145中,並且接著將前飾板150的前邊緣151扣入外腿部護板110L的溝槽129中。在將扁平構件滑入切口145中後,外彎折尖端165勾住內支架蓋130的內表面。第11G圖中所示的前飾板對齊配置,可以做為確保前飾板150L在與外腿部護板110L卡扣接合之前將前飾板150L適當地定位的機制。
本發明的特定實施例之態樣係用於解決與習知的機車側蓋結構相關的至少一態樣、問題、限制及/或缺點。雖然在本發明中係針對與特定實施例相關的特徵、態樣及/或優點進行描述,亦可能會有其他的實施例具有同樣的特徵、態樣及/或優點,且並非所有的實施例都需展現上述的特徵、態樣及/或優點才算落在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該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將上述的結構、元件或其替代的方案根據需求結合為替代的結構、元件及/或實施方案。此外,任何具有該領域知通常知識者皆可以在不脫離下文的申請專利範圍的情形下針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改良及變化。
10‧‧‧機車
32‧‧‧前鑄輪
34L、34R‧‧‧前叉
42‧‧‧前擋泥板
52‧‧‧頭燈組件
54L‧‧‧頭燈/左頭燈
54R‧‧‧頭燈/右頭燈
60L‧‧‧手柄/左手柄
60R‧‧‧手柄/右手柄
62L‧‧‧左側後視鏡
62R‧‧‧右側後視鏡
72‧‧‧側腳架
80‧‧‧前握把蓋
90‧‧‧前蓋結構
92‧‧‧前蓋
94‧‧‧底部前蓋
110L‧‧‧外腿部護板/左側外腿部護板
110R‧‧‧外腿部護板/右側外腿部護板
150L‧‧‧前飾板/左側前飾板
150R‧‧‧前飾板/右側前飾板
160L、160R‧‧‧前飾板超出距離

Claims (7)

  1. 一種前飾板結構,供一前蓋覆蓋一機車的一轉向頭管的一前部分,該前飾板結構具有一對腿部護板部以及一前飾板,該對腿部護板部包括該前蓋的左側與右側,而該前飾板係連接至該對腿部護板部的左側與右側,該前飾板結構之特徵在於:一凹陷部分係形成在該對腿部護板部的一最外側邊緣線的後方,且其係位在該對腿部護板與該前飾板旁;以及該前飾板係在該機車的左側與右側從該凹陷部分向外延伸,並且延伸到超過該對腿部護板部的該最外側邊緣線之外。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前飾板結構,其中,該對腿部護板部係與該前蓋分開形成,該對腿部護板部包括對稱並且與該前蓋耦接的右側外腿部護板與左側外腿部護板,該等外腿部護板係向外並且向下地往遠離該前蓋的方向沿著該機車的側邊突伸,其中,該等外腿部護板係與覆蓋該頭管的一後部分的一內腿部護板相連接,或者與固定在該內腿部護板的一後側的一內支架相連接,該等外腿部護板係在該內腿部護板或該內支架的左側與右側與其連接;並且,該等外腿部護板之每一者包括:傾斜地向外突伸的一前表面、及傾斜地向內延伸的一後表面,該後表面係在該外腿部護板與該內腿部護板或該內支架之間的連接點的前側自該前表面延續;以及 該對腿部護板部的該最外側邊緣線係形成在該前表面與該後表面的連接點上。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前飾板結構,其中,該外腿部護板的該後表面包括用於連接該前飾板的一固定結構,其中該前飾板的一最外側邊緣線係形成在該前飾板的一前表面與該前飾板的一後表面相遇的位置處,且其中該前飾板的該前表面與該外腿部護板的該後表面在該機車的兩側形成該凹陷部分。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前飾板結構,其中,該固定結構包括一卡扣接合結構、以及形成在該外腿部護板的該後表面的一溝槽。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前飾板結構,其中,從一前視圖觀看時,該前飾板的該最外側邊緣線係沿著該前蓋的一下部區域超出該外腿部護板的該最外側邊緣線,並且在該前蓋的該下部區域以下不超出該外腿部護板的該最外側邊緣線。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前飾板結構,其中,該機車包括位在該前蓋的一上部區域處的一頭燈,且其中該頭燈具有與該前飾板的該最外側邊緣線超出該對腿部護板部的該最外側邊緣線的一垂直距離大致相同的高度。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前飾板結構,其中,在後視圖中,該前飾板的該最外側邊緣線被配置以超出一後車體蓋的一最外側邊緣線。
TW104109068A 2014-03-31 2015-03-20 機車之前飾板結構 TWI5400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H2014000016 2014-03-31
PCT/TH2014/000034 WO2015152840A1 (en) 2014-03-31 2014-07-18 Front garnish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8378A TW201538378A (zh) 2015-10-16
TWI540071B true TWI540071B (zh) 2016-07-01

Family

ID=54240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9068A TWI540071B (zh) 2014-03-31 2015-03-20 機車之前飾板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I540071B (zh)
WO (1) WO20151528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56425B2 (ja) * 2016-05-30 2020-03-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ステップ周辺のカバー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53835A (ja) * 2006-03-24 2007-10-04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486879B2 (ja) * 2009-09-02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5486978B2 (ja) * 2010-03-25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ル構造
JP5485087B2 (ja) * 2010-09-09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レッグシールド構造
CA138267S (en) * 2010-11-26 2011-08-08 Piaggio & C Spa Motor scoo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52840A1 (en) 2015-10-08
TW201538378A (zh) 2015-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14155A1 (en) Motorcycle
US20100195341A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AU2013206354B2 (en) Headlight support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US9260058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10377436B2 (en) Side cover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JP2007008276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カバー取付構造
JP54605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2008195241A (ja) カウリング付き車両
US8256939B2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08137114B (zh) 跨骑式车辆
TWI540071B (zh) 機車之前飾板結構
JP5932920B2 (ja)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カバーの前部構造
JP2012056451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レッグシールド構造
US9643674B1 (en) Motorcycle
JP6448157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ヘッドライトガード構造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CN108016538B (zh) 挡泥板结构、车架结构及机动两轮车
EP2759461B1 (en) Fork guard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WO2015084272A1 (en) Motorcycle side cover structure
WO2015098879A1 (ja) 鞍乗型車両
JP6498231B2 (ja) フォークガード構造
US9561831B2 (en) Motorcycle fairing support member and assembly and method of supporting a motorcycle fairing
CN201030911Y (zh) 摩托车车头覆盖件装配结构
JP6083816B2 (ja)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カバーの前部構造
JP691489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方向指示器取付構造、および鞍乗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