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8753B - 奈米金屬線材的製作方法與奈米線材 - Google Patents

奈米金屬線材的製作方法與奈米線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8753B
TWI538753B TW102125685A TW102125685A TWI538753B TW I538753 B TWI538753 B TW I538753B TW 102125685 A TW102125685 A TW 102125685A TW 102125685 A TW102125685 A TW 102125685A TW I538753 B TWI538753 B TW I5387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anowire
wire
producing
metal
need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56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0925A (zh
Inventor
孫文賢
陳聯泰
陳文章
陳蓉瑤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CN20131040929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09909B/zh
Priority to US14/094,348 priority patent/US9761354B2/en
Priority to JP2014082748A priority patent/JP5844839B2/ja
Publication of TW201440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09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87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8753B/zh

Links

Description

奈米金屬線材的製作方法與奈米線材
本發明係關於奈米金屬線材,更特別關於其形成方法。
近年來,奈米技術蓬勃發展於資訊技術、材料科學、生物技術等多領域,原因之一為當物質的尺寸縮小至奈米尺寸時,其基本性質將隨形狀與尺寸不同而改變。舉例來說,將銀在製備成奈米銀棒(nanorods)或銀線(nanowires)時,其物理性質會因電漿共振模式(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分別展現長、短軸的吸收峰。奈米銀線或銀棒隨著長徑比(aspect ratio)增加,其長軸特徵峰產生紅位移(見Advanced Materials Volume 23,Issue 26,pages 2905-2910,July 12,2011)。
目前已有部份研究團隊以化學還原製程,製備更高長徑比的奈米銀線或銀線。然而多數製備法常形成長度約數十奈米(nm)至數個微米(μm)之間的奈米銀線,其長徑比小於1000(甚至小於100),且導電度較低。
綜上所述,目前亟需新的方法製備導電度與長徑比更高的奈米銀線。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之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包括:將金屬前驅物溶液置入針頭之內管;將高分子溶液置入針頭之外管,其中外管包覆內管;施加電壓至針頭,使金屬前驅物溶液與高分子溶液同時噴出,以形成高分子管包覆金屬前驅物線的奈米線材於收集器上,還原奈米線材的金屬前驅物線,以形成高分子管包覆奈米金屬線材的奈米線材;以及以溶劑清洗移除高分子管。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之奈米線材,包括:金屬前驅物線;以及高分子管,包覆金屬前驅物線,其中金屬前驅物線包括金屬化合物與還原劑。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之奈米金屬線材,包括長徑比大於1000;以及導電率介於104S/m至107S/m之間。
11、13‧‧‧針筒
12、14‧‧‧針筒泵浦
15‧‧‧針頭
15I‧‧‧內管
15O‧‧‧外管
17‧‧‧奈米線材
17A‧‧‧金屬前驅物線
17B‧‧‧高分子管
19‧‧‧收集器
21‧‧‧奈米金屬線材
第1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奈米金屬線材的靜電紡絲裝置。
第2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針頭之外管與內管的剖面圖。
第3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奈米線材的示意圖。
第4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奈米金屬線材的示意圖。
第5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未回火或不同回火時間下的奈米銀線材之吸收光譜圖。
第6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於室溫下靜置或不同回火時間下的奈米銀線材之吸收光譜圖。
第7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奈米銀線材的XRD光譜。
本發明採用靜電紡絲的裝置,形成高長徑比(大於1000)的奈米金屬線材。如第1圖所示,將高分子溶液置入針筒11,並將金屬前驅物溶液置入針筒13。針筒11連結至針頭15之外管15O,而針筒13連結至針頭15之內管15I。如第2圖所示,針頭15之外管15O與內管15I之剖面為同心圓。接著施加電壓至針頭15,使金屬前驅物溶液與高分子溶液同時由針頭15噴出,形成奈米線材17於收集器19上。如第3圖所示,奈米線材17主要包含金屬前驅物線(metal precursor wire)17A,以及包覆金屬前驅物線17A的高分子管(polymer tube)17B。上述形成奈米線材17之製程即所謂的靜電紡絲法。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高分子溶液之溶劑為高極性的有機溶劑如甲醇或丙酮,其對應的高分子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或十二烷硫醇等羥基化合物。此外,可視情況添加鹽類如四丁基銨磷酸鹽(TBAP)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上述鹽類加入溶液中可增加靜電紡絲時的極化程度,故可降低整體高分子的使用量。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鹽類之添加量約介於1mg/mL至100mg/mL之間。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高分子溶液之溶劑為低極性的有機溶劑如四氫呋喃(THF)、甲苯、或氯仿。上述高分子可為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PAN)、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或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lcohol,EVA)。當高分子溶液之溶劑為高極 性的有機溶劑時,在形成奈米金屬線材後可採用水清洗移除高分子,製程上相對環保。當高分子溶液之溶劑為低極性的有機溶劑時,由於高分子溶液與金屬前驅物溶液不互溶,可形成高品質的奈米金屬線材。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高分子溶液中的高分子濃度介於約100mg/mL至200mg/mL之間。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金屬前驅物溶液包括金屬化合物與還原劑。金屬化合物可為銀化合物(如硝酸銀或氧化銀)、鉑化合物(如氯化鉑或氧化亞鉑)、金化合物(如氯化金或四氯金酸)、或上述之組合。還原劑的種類取決於金屬化合物的種類。舉例來說,當金屬化合物為硝酸銀時,還原劑為乙二醇。當金屬化合物為氧化銀時,還原劑為氨水。當金屬化合物為氯化鉑時,還原劑為聯胺、硼氫化鈉、氫氣、或醇類。當金屬化合物為氯化金時,還原劑為檸檬酸鈉、或維他命C的水溶液。金屬化合物的濃度視金屬化合物的種類而定。舉例來說,硝酸銀的濃度約介於1mg/ml至100mg/ml之間,而氧化銀的濃度約介於1mg/ml至100mg/ml之間。還原劑的濃度則視還原劑種類而定。舉例來說,乙二醇可直接作為高極性有機溶劑,而氨水的濃度約介於1至50wt%之間。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針頭15之內管15I之直徑約介於0.5mm至2mm之間,端視所需的奈米金屬線材之直徑而定。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針頭15之外管15O與內管15I的直徑差距約介於0.01mm至5mm之間。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施加至針頭15的電壓約介於10kV至12kV之間。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針頭15與收集器 19之間的距離約介於5cm至50cm之間。若收集器19為一般平板,則易形成散亂排列的奈米線材17。若收集器19為平行電極板,則可形成平行排列的奈米線材17。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藉由針筒泵浦12與14控制針筒11與13,進而調整高分子溶液與金屬前驅物的流速。舉例來說,高分子溶液由針頭15噴出的流速約介於0.1mL/hr至5mL/hr之間,而金屬前驅物溶液由針頭15噴出的流速約介於0.01mL/hr至1mL/hr之間。
經上述步驟後,可將奈米線材17置於室溫中的一般大氣下,讓金屬前驅物線17A中的還原劑慢慢還原金屬化合物,即形成奈米金屬線材21。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可於大氣下回火奈米線材17,以加速上述還原反應。舉例來說,回火溫度可約介於100℃至200℃之間。接著可採用適當溶劑清洗移除包覆奈米金屬線材21之高分子管17B。舉例來說,當高分子管17B為PVP時,可採用水清洗移除高分子管17B,以保留奈米金屬線材21如第4圖所示。當高分子管17B為PAN時,可採用THF清洗移除高分子管17B。經上述步驟後即得奈米金屬線材21,其直徑約介於50nm至500nm之間,長徑比大於1000,且導電率約介於104S/m至107S/m之間。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奈米金屬線材21之長度無上限,可依需要延伸至所需長度。換言之,上述奈米金屬線材21之長徑比無上限。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奈米金屬線材21之長度可達公分等級(例如至少1公分或甚至達10公分)。上述奈米金屬線材21可應用於抗EMI塗料、RFID元件、太陽能導電膠、可撕式長效型抗菌噴霧劑、透明導電膜等領域 中。
為了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數實施例配合所附圖示,作詳細說明如下:
實施例
以下實施例之針頭,其外管管徑為1.25mm,內管管徑為0.95mm,針頭與平行電極收集板之距離為13cm,且施加至針頭的電壓為10kV。平行電極收集板之一電極板接地,另一電極板之電壓為1KV。所有奈米線材與奈米金屬線材的直徑均由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JEOL JEM-2100F)量測。
實施例1
將硝酸銀的乙二醇溶液(30mg/mL)置於連接至針頭內管的針筒中,並將PVP的甲醇溶液(200mg/mL)置於連接至針頭外管的針筒中。藉由針筒泵浦控制,內管中的銀前驅物溶液流速為0.1mL/hr,而外管中的高分子溶液流速為1mL/hr。經靜電紡絲後,形成直徑約2.2μm的奈米線材。
於大氣下以150℃回火奈米線材約8分鐘,再以水清洗移除高分子管後,可得直徑約500nm,長度約10cm,即長徑比為200000的奈米銀線材。以光譜儀量測其吸收光譜,結果如第5圖。
實施例2
同實施例1之方法,差別在於回火時間改為約20分鐘,再以水清洗移除高分子管後量測奈米銀線材的吸收光譜。上述吸收光譜如第5圖所示。上述奈米銀線材的直徑約500nm,長度達 10cm,即長徑比為200000。
實施例3
同實施例1之方法,差別在於回火時間改為約10小時,再以水清洗移除高分子管後量測奈米銀線材的吸收光譜。上述吸收光譜如第5圖所示。上述奈米銀線材的直徑約500nm,長度達10cm,即長徑比為200000。
比較例1
同實施例1之方法,差別在於將未回火之直徑約2.2μm的奈米線材直接以水清洗奈米線材後以量測其吸收光譜如第5圖所示。
由第5圖與第1表可知,隨著回火時間增加,420nm附近的吸收訊號越來越強且有紅移現象,顯示回火有利於硝酸銀還原成銀。
實施例4
將氧化銀的氨水溶液(氧化銀濃度為5mg/mL,氨水濃度為33%)置於連接至針頭內管的針筒中,並將PVP的甲醇溶液(200mg/mL)置於連接至針頭外管的針筒中。藉由針筒泵浦控制,內管中的銀前驅物溶液流速為0.01mL/hr,而外管中的高分子溶液流速為1mL/hr。經靜電紡絲後,形成直徑約1μm的奈米線材。於大氣下將奈米線材置於室溫下4小時後,再以水清 洗移除高分子管後量測奈米銀線材的吸收光譜,如第6圖所示。上述奈米銀線材的直徑約300nm,長度達10cm。
實施例5
同實施例4之方法,差別在於大氣下將奈米線材置於室溫下4天,再以水清洗移除高分子管後量測奈米銀線材的吸收光譜,如第6圖所示。上述奈米銀線材的直徑約300nm,長度達10cm。
實施例6
同實施例4之方法,差別在於形成直徑約1μm的奈米線材後,於大氣下以200℃回火奈米線材10分鐘,再以水清洗移除高分子管後量測奈米銀線材的吸收光譜,如第6圖所示。上述奈米銀線材的直徑約300nm,長度達10cm。
實施例7
同實施例6之方法,差別在於以200℃回火奈米線材20分鐘,再以水清洗移除高分子管後量測奈米銀線材的吸收光譜,如第6圖所示。上述奈米銀線材的直徑約300nm,長度達10cm。
實施例8
同實施例6之方法,差別在於以200℃回火奈米線材30分鐘,再以水清洗移除高分子管後量測奈米銀線材的吸收光譜,如第6圖所示。上述奈米銀線材的直徑約300nm,長度達10cm。
由第6圖與第2表可知,於室溫下靜置長時間(不需回火)仍可形成奈米銀線材,不過回火可加速形成奈米銀線材。在回火溫度200℃下,回火10分鐘即可形成奈米銀線材(直徑為300nm,長度達10cm)而不需更長的回火時間。上述奈米銀線材之導電率(conductivity)可達6.9×104S/m。
實施例9
將氧化銀的氨水溶液(氧化銀濃度為1mg/mL,氨水濃度為33%)置於連接至針頭內管的針筒中,並將PVP與TBAP的甲醇溶液(PVP的濃度為100mg/mL,TBAP的濃度為10mg/mL)置於連接至針頭外管的針筒中。藉由針筒泵浦控制,內管中的銀前驅物溶液流速為0.01mL/hr,而外管中的高分子溶液流速為1mL/hr。經靜電紡絲後,形成直徑約0.6μm,長度達10cm的奈米線材。於大氣下以200℃回火奈米線材20分鐘後,再以水清洗移除高分子管,即得直徑約357nm的奈米銀線材。
實施例10
將氧化銀的氨水溶液(氧化銀濃度為5mg/mL,氨水濃度為33%)置於連接至針頭內管的針筒中,並將PVP與TBAP的甲醇溶液(PVP的濃度為100mg/mL,TBAP的濃度為10mg/mL)置於連接至針頭外管的針筒中。藉由針筒泵浦控制,內管中的銀前驅物溶液流速為0.01mL/hr,而外管中的高分子溶液流速為1mL/hr。經靜電紡絲後,形成直徑約0.7μm,長度達10cm的奈米線材。於大氣下以200℃回火奈米線材20分鐘後,再以水清洗移除高分子管,即得直徑約464nm的奈米銀線材。由實施例9與10之比較可知,較高濃度的氧化銀可形成較粗的奈米銀線 材。
實施例11
將氧化銀的氨水溶液(氧化銀濃度為1mg/mL,氨水濃度為33%)置於連接至針頭內管的針筒中,並將PVP與TBAP的甲醇溶液(PVP的濃度為100mg/mL,TBAP的濃度為30mg/mL)置於連接至針頭外管的針筒中。藉由針筒泵浦控制,內管中的銀前驅物溶液流速為0.01mL/hr,而外管中的高分子溶液流速為1mL/hr。經靜電紡絲後,形成直徑約0.4μm,長度達10cm的奈米線材。於大氣下以200℃回火奈米線材20分鐘後,再以水清洗移除高分子管,即得直徑約285nm的奈米銀線材。由實施例9與11之比較可知,較高濃度的TBAP會形成較細的奈米銀線材。
上述奈米銀線材之電阻率為4.3×10-4Ω‧cm。塊材銀的電阻率為1.6×10-6Ω‧cm(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5,103112,2009),單晶奈米銀線的電阻率為2.19×10-4Ω‧cm(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5,103112,2009),而多晶奈米銀線的電阻率為8.29×10-4Ω‧cm(Nano Lett.,Vol.2,No.2,2002)。由上述可知,本發明實施例製備之奈米銀線材應為單晶奈米銀線。另一方面,上述奈米銀線材之XRD光譜如第7圖所示。藉由TEM與XRD可知上述奈米銀線材為單晶面心立方結構,且具有高均一性與高導電性。
實施例12
將氧化銀的氨水溶液(氧化銀濃度為5mg/mL,氨水濃度為33%)置於連接至針頭內管的針筒中,並將PVP與TBAP的甲醇溶液(PVP的濃度為100mg/mL,TBAP的濃度為30mg/mL)置於連 接至針頭外管的針筒中。藉由針筒泵浦控制,內管中的銀前驅物溶液流速為0.01mL/hr,而外管中的高分子溶液流速為1mL/hr。經靜電紡絲後,形成直徑約0.6μm,長度達10cm的奈米線材。於大氣下以200℃回火奈米線材20分鐘後,再以水清洗移除高分子管,即得直徑約375nm的奈米銀線材。由實施例11與12之比較可知,較高濃度的氧化銀可形成較粗的奈米銀線材。由實施例10與12之比較可知,較高濃度的TBAP會形成較細的奈米銀線材。
雖然本發明已以數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任意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7‧‧‧奈米線材
17A‧‧‧金屬前驅物線
17B‧‧‧高分子管

Claims (16)

  1. 一種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包括:將一金屬前驅物溶液置入一針頭之內管;將一高分子溶液置入該針頭之一外管,其中該外管包覆該內管;施加一電壓至該針頭,使該金屬前驅物溶液與該高分子溶液同時噴出,以形成一高分子管包覆一金屬前驅物線的奈米線材於一收集器上,還原該奈米線材的該金屬前驅物線,以形成該高分子管包覆一奈米金屬線材的奈米線材;以及以一溶劑清洗移除該高分子管。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其中該金屬前驅物溶液包括金屬化合物與還原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其中該高分子溶液更包括鹽類。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其中該鹽類之濃度介於1mg/mL至100mg/mL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其中該奈米線材的金屬線包括銀、鉑、金、或上述之組合。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其中該高分子管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或十二烷硫醇。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其中該高分子溶液由針頭噴出的流速介於0.1mL/hr至5mL/hr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其中該金屬前驅物溶液由針頭噴出的流速介於0.01mL/hr至1mL/hr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其中該外管與該內管之剖面為同心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其中該內管之直徑介於0.5mm至2mm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其中該外管與該內管的直徑差距介於0.01mm至5mm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其中還原該奈米線材的該金屬前驅物線之步驟包括一回火步驟,且該回火步驟之溫度介於100℃至200℃之間。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其中該電壓介於10kV至12kV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其中該針頭與該收集器的間距介於5cm至50cm之間。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作奈米金屬線材的方法,其中該奈米金屬線材之長度係至少1公分。
  16. 一種奈米線材,包括:一金屬前驅物線;以及一高分子管,包覆該金屬前驅物線,其中該金屬前驅物線包括金屬化合物與還原劑。
TW102125685A 2013-04-18 2013-07-18 奈米金屬線材的製作方法與奈米線材 TWI5387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09298.7A CN104109909B (zh) 2013-04-18 2013-09-10 纳米金属线材与其制作方法
US14/094,348 US9761354B2 (en) 2013-04-18 2013-12-02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nano metal wire
JP2014082748A JP5844839B2 (ja) 2013-04-18 2014-04-14 ナノ金属線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ナノ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813445P 2013-04-18 2013-04-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0925A TW201440925A (zh) 2014-11-01
TWI538753B true TWI538753B (zh) 2016-06-21

Family

ID=52422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5685A TWI538753B (zh) 2013-04-18 2013-07-18 奈米金屬線材的製作方法與奈米線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3875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66168B1 (en) 2016-12-28 2018-05-08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ethod of fabricating conductive thin fil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66168B1 (en) 2016-12-28 2018-05-08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ethod of fabricating conductive thin fil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0925A (zh) 2014-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02281B1 (ko) 복합 그래핀 및 전도성 나노 필라멘트로부터 전도성 투명 필름의 초음파 분무 코팅
JP5437965B2 (j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複合材料体
KR101494160B1 (ko) 은 나노 섬유 제조용 전기방사 용액 조성물
KR101325536B1 (ko) 이온성 액체를 이용한 은 나노와이어 제조방법
KR20140128583A (ko) 은 나노 섬유의 제조방법
JPWO2016103706A1 (j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478076B1 (ko) 금속 나노 와이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0942863A (zh) 一种柔性透明导电薄膜制备方法
CN112254630A (zh) 一种具有高灵敏度、高形变范围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TWI538753B (zh) 奈米金屬線材的製作方法與奈米線材
Chen et al. Fabrication of polycrystalline ZnO nanotubes from the electrospinning of Zn2+/Poly (acrylic acid)
JP5844839B2 (ja) ナノ金属線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ナノ線
CN103280338A (zh) 用于超级电容器中无支撑电极的增强型碳纳米管巴基纸及其制备方法
TWI568666B (zh) 奈米線製造方法及奈米線複合物
CN110473670B (zh) 一种纳米导电膜的制造方法
JP6192639B2 (ja) 繊維状銅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13649558B (zh) 一种纳米银线及其制备方法
US9905324B2 (en) Methods of fabricating a metal nanowire dispersion solution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a transparent conductor using the same
CN109686497B (zh) 基于气相还原氧化铜制备铜纳米网格透明电极的方法
KR101071704B1 (ko) 백금계 나노섬유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20130014278A (ko) 나노 와이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30014279A (ko) 나노 와이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30014277A (ko) 나노 와이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90076079A (ko) 금속 나노 와이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금속 나노 와이어
Yang et al. One-step synthesis of ultrathin Ag nanowires with high aspect ratio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