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2996B - Contactor - Google Patents

Contac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2996B
TWI532996B TW103131088A TW103131088A TWI532996B TW I532996 B TWI532996 B TW I532996B TW 103131088 A TW103131088 A TW 103131088A TW 103131088 A TW103131088 A TW 103131088A TW I532996 B TWI532996 B TW I53299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ortions
movable arm
elastic movable
pai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10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5468A (zh
Inventor
Hirotada Teranishi
Takahiro Sakai
Shota Ariga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filed Critical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Publication of TW201525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54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29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299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35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with opposite contact points, e.g. C bea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16Elastic
    • G01R1/06722Spring-loaded

Landscapes

  • Measuring Leads Or Probes (AREA)
  • Connecting Device With Holders (AREA)
  • Thermally Actuated Switches (AREA)

Description

接觸子
本發明關於接觸子,例如使用於感測器或噴嘴感測器的接觸子。
習知作為使用於感測器等的接觸子,例如有揭示於日本特開2009-128218號公報(專利文獻1)者。該接觸子具備:形成為大略鋸齒(zigzag)狀的變形部,及分別設於變形部兩端的接觸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128218號公報
但是,前述習知接觸子中,一旦電流流入形成為大略鋸齒狀的變形部,則變形部之電阻變大,電流難以流動。因此,存在無法確保所需之導通性的問題。
本發明有鑑於前述問題點,目的在於提供具有所需的導通性,接觸可靠性高的接觸子。
本發明之接觸子,其特徵為具備:兩端具有 導電端子的蛇腹體;及由前述導電端子之各個基部朝兩側延伸的一對之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之自由端部,係對應於前述導電端子的軸心方向之按壓可以相互接/離而配置。
依據本發明,將導電端子朝軸心方向按壓時,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之自由端部呈接觸,可以降低接觸電阻,因此可以獲得具有所需的導通性,接觸可靠性高的接觸子。
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可於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的前述自由端部,形成相互呈對向的接觸部,前述第1彈性可動腕部之前述接觸部與前述第2彈性可動腕部之前述接觸部,係於前述導電端子的軸心方向接觸而構成。
依據本實施形態,將導電端子朝軸心方向按壓時,第1彈性可動腕部之接觸部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之接觸部,係於導電端子的軸心方向接觸,因此可以較小的操作力操作。
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可以構成為,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的前述自由端部之前述接觸部,分別具有相互呈對向的抵接面,按壓前述導電端子而壓縮前述蛇腹體時,前述第1彈性可動腕部之前述抵接面與前述第2彈性可動腕部之前述抵接面,係呈面接觸。
依據本實施形態,按壓導電端子而壓縮蛇腹體時,第1彈性可動腕部之抵接面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之 抵接面係呈面接觸,因此可以獲得接觸可靠性高的接觸子。
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可以構成為,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延著前述蛇腹體直線式延伸之同時,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的前述自由端部之前述接觸部,分別具有相互呈對向的卡合爪部,在前述導電端子未被按壓的自由狀態中,前述第1彈性可動腕部之前述卡合爪部與前述第2彈性可動腕部之前述卡合爪部,呈相互卡合接觸。
依據本實施形態,在前述導電端子未被按壓的自由狀態中,第1彈性可動腕部之卡合爪部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之卡合爪部係呈卡合接觸。因此,可以獲得和前述實施形態不同動作原理的接觸子,具有擴大設計自由度之優點。
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可以構成為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具有蛇腹形狀。
依據本實施形態,具有擴大設計自由度之優點。
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可以構成為,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延著前述蛇腹體直線式延伸之同時,在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的相互呈對向的自由端部之至少之一方形成接點部,按壓前述導電端子而壓縮前述蛇腹體時,前述第1彈性可動腕部與前述第2彈性可動腕部,係透過前述接點部接觸。
依據本實施形態,按壓前述導電端子而壓縮 前述蛇腹體時,第1彈性可動腕部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係透過接點部壓接,因此,可以減低電阻,確保所需的導通性,獲得接觸可靠性高的接觸子。
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中,前述蛇腹體可由以下構成:直線形狀之中間部;及圓弧部,用於連接呈平行鄰接的前述中間部。
依據本實施形態,可以獲得容易設計的接觸子。
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可以構成為,將前述蛇腹體與前述導電端子之連接位置,配置於前述導電端子之軸心上。
依據本實施形態,將蛇腹體與導電端子之連接位置,配置於導電端子之軸心上時,可以較小的操作力操作,可以獲得長壽命的接觸子。
本發明之感測器,特徵為具備前述接觸子。
依據本發明之感測器,可以獲得感測器,其具有所需的導通性,具備接觸可靠性高的接觸子。
本發明之噴嘴感測器,特徵為具備前述接觸子。
依據本發明之噴嘴感測器,可以獲得噴嘴感測器,其具有所需的導通性,具備接觸可靠性高的接觸子。
10、110、210‧‧‧接觸子
20‧‧‧蛇腹體
21‧‧‧一端部
22‧‧‧另一端部
23、53、63‧‧‧中間部
24、54、64‧‧‧圓弧部
30‧‧‧第1導電端子
31、41‧‧‧接點
32、42‧‧‧寬幅部
40‧‧‧第2導電端子
50、120、220‧‧‧第1彈性可動腕部
51、61‧‧‧抵接面
60、130、230‧‧‧第2彈性可動腕部
70‧‧‧殼體
71‧‧‧狹縫
72‧‧‧壓入孔
121‧‧‧接點部
221、231‧‧‧卡合爪部
第1圖(A)表示本發明之接觸子第1實施形態的斜視 圖,(B)表示動作前的正面圖,(C)表示動作時的正面圖。
第2圖(A)表示將第1圖所示接觸子收納於殼體內的狀態的動作前之正面剖面圖,(B)表示動作時之正面剖面圖。
第3圖(A)表示本發明之接觸子的第2實施形態之斜視圖,(B)表示動作前的正面圖,(C)表示動作時的正面圖。
第4圖(A)表示將第3圖所示接觸子收納於殼體內的狀態的動作前之正面剖面圖,(B)表示動作時之正面剖面圖。
第5圖(A)表示本發明之接觸子的第3實施形態之斜視圖,(B)表示動作前的正面圖,(C)表示動作後之靜止狀態的正面圖,(D)表示動作時之正面圖。
第6圖(A)表示將第5圖所示接觸子收納於殼體內的狀態的動作前之正面剖面圖,(B)表示動作後之靜止狀態之正面剖面圖,(C)表示動作時之正面剖面圖。
[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依據圖式之實施形態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接觸子。
(第1實施形態)
如第1圖所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接觸子10,係由蛇腹體20,設於蛇腹體20之兩端的第1、第2導電端子30、40,由第1導電端子30之基部朝兩側延伸的一對第1 彈性可動腕部50,及由第2導電端子40之基部朝兩側延伸的一對第2彈性可動腕部60構成,例如藉由電鑄法形成。又,如第2圖所示,接觸子10係收納於殼體70內。
第1導電端子30與第2導電端子40,係互相之軸心位於同一線上之同時,對軸心呈正交,而且,以位於第1導電端子30與第2導電端子40之中間的中間線為對稱軸而具有線對稱之位置關係。
蛇腹體20,係由直線形狀之中間部23,及將鄰接之中間部23、23予以連接的圓弧部24形成。中間部23,係配置於和第1、第2導電端子30、40的軸心方向呈正交的方向。蛇腹體20,係形成為剖面之深寬比在1.5以上,較好是2以上。又,剖面之深寬比意味著蛇腹體20之剖面中厚度尺寸與高度尺寸之比。
第1導電端子30具有正面大略T字形狀。在第1導電端子30之軸心上,於前端部形成接點31,於基部則一體連接著蛇腹體20之一端21。又,於基部形成寬幅部32,由該寬幅部32之兩側突設一對之第1彈性可動腕部50、50。一對之第1彈性可動腕部50、50,係以第1導電端子30之軸心為對稱軸而具有線對稱之位置關係。又,寬幅部32之寬度,形成為大於蛇腹體20之寬度,以使蛇腹體20與一對之第1彈性可動腕部50、50不接觸。
第1彈性可動腕部50具有蛇腹形狀,該蛇腹形狀係由直線形狀之中間部53,及將平行鄰接的中間部53、53予以連接的圓弧部54形成,沿著蛇腹體20延伸。第1彈性可動腕部50的前端之自由端部,係由中間部53構成 ,於第2導電端子40之對向側設有接觸部的一例之抵接面51。
第2導電端子40,係具有和第1導電端子30同一之構成。亦即,第2導電端子40,係具有正面大略T字形狀,於第2導電端子40之軸心上,於前端部形成有接點41,於基部則一體連接著蛇腹體20之一端22。又,於基部形成寬幅部42,由該寬幅部42之兩側突設一對之第2彈性可動腕部60、60。一對之第2彈性可動腕部60、60,係以第2導電端子40之軸心為對稱軸而具有線對稱之位置關係。又,寬幅部42之寬度,係和第1導電端子30同樣,形成為大於蛇腹體20之寬度,使蛇腹體20與一對之第2彈性可動腕部60、60不接觸。
第2彈性可動腕部60具有和第1彈性可動腕部50同一之構成。亦即,具有蛇腹形狀,該蛇腹形狀,係由直線形狀之中間部63,及將平行鄰接的中間部63、63予以連接的圓弧部64形成,沿著蛇腹體20延伸。第2彈性可動腕部60的前端之自由端部,係由中間部63構成,在第1導電端子30之對向側設有接觸部的一例之抵接面61。
如第2圖所示,殼體70係直方體狀,具有狹縫71可收納前述接觸子10,於其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別形成壓入孔72、72。前述壓入孔72、72,係以接觸子10收納於殼體70內時,第1、第2導電端子30、40形成為可收納於各個軸心方向移動的尺寸。
將第1實施形態之接觸子10收納於殼體70之 狀態下,係如第2圖(A)所示,於第1彈性可動腕部50、50之抵接面51、51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60、60之抵接面61、61之間形成隙間,第1彈性可動腕部50、50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60、60不接觸。
接著,將第1、第2導電端子30、40分別壓入殼體70內,壓縮蛇腹體20,使第1導電端子30之寬幅部32及第2導電端子40之寬幅部42朝殼體70內移動。如此則,各導電端子之寬幅部32、42朝第1、第2導電端子30、40的軸心方向移動,而如第2圖(B)所示,第1彈性可動腕部50、50之抵接面51、51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60、60之抵接面61、61,於第1、第2導電端子30、40的軸心方向呈面接觸,而導通。結果,可以較小的操作力操作。
依據第1實施形態之接觸子10,於動作位置時,第1彈性可動腕部50、50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60、60,係藉由各別之抵接面51、61呈面接觸,可以降低接觸電阻之同時,獲得穩定的電性接觸,因此,可以獲得接觸電阻變小,接觸可靠性高的接觸子10。
又,由第1、第2導電端子30、40之寬幅部32、42之兩側突設一對之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50、60,一對之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50、60,係以第1、第2導電端子30、40之軸心為對稱軸而具有線對稱之位置關係。因此,將第1、第2導電端子30、40分別壓入殼體70內使接觸抵接面51、61時,和第1、第2導電端子30、40的軸心方向不同方向之力不容易施加於蛇腹體20。結果,在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50、60呈面接觸導通之後,可 以穩定確保蛇腹體20之第1、第2導電端子30、40的軸心方向之伸縮。
又,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50、60之抵接面51、61呈面接觸導通之後,進一步,將第1、第2導電端子30、40壓入殼體70內時,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50、60被壓縮。此時,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50、60之彈力,朝阻止蛇腹體20之壓縮之方向作用,因此,可以防止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50、60呈面接觸導通之後的第1、第2導電端子30、40之過度按壓。
(第2實施形態)
如第3圖所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接觸子110,係由:蛇腹體20,設於蛇腹體20之兩端的第1、第2導電端子30、40,由第1導電端子30之基部朝兩側延伸的一對之第1彈性可動腕部120,及由第2導電端子40之基部朝兩側延伸的一對之第2彈性可動腕部130構成,例如藉由電鑄法形成。又,接觸子110,如第4圖所示,係收納於殼體70內。又,和第1實施形態同一之部分,賦予同一元件符號並省略說明,說明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點。
第1彈性可動腕部120,係沿著蛇腹體20直線延伸。於第1彈性可動腕部120的前端之自由端部,突設朝蛇腹體20突出的接點部121。
第2彈性可動腕部130,係和第1彈性可動腕部120同樣,沿著蛇腹體20直線延伸。又,第2彈性可動腕部130,係較第1彈性可動腕部120位於稍內側,第2彈性可動腕部130之軸心與接點部121、121呈重疊而配置。
在將第2實施形態之接觸子110收納於殼體70之狀態下,係如第4圖(A)所示,於第1彈性可動腕部120、120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130、130之間形成隙間,未接觸。
接著,將第1、第2導電端子30、40分別壓入殼體70內,使蛇腹體20被壓縮,第1導電端子30之寬幅部32及第2導電端子40之寬幅部42朝殼體70內移動。藉由各導電端子之寬幅部32、42之移動,而如第4圖(B)所示,第1彈性可動腕部120、120之接點部121、121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130、130呈接觸。接著,藉由接點部121、121之突出形狀,使第1彈性可動腕部120、120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130、130處於滑動狀態,而互相彈性變形。
亦即,第2實施形態之接觸子110,處於動作位置時,係藉由第1彈性可動腕部120、120及第2彈性可動腕部130、130之彈力,而在和第1、第2導電端子30、40的軸心方向呈大略正交的方向,經常互相被按壓接合。因此,第1彈性可動腕部120、120及第2彈性可動腕部130、130經常呈壓接而導通。結果,可以降低接觸電阻之同時,可以獲得穩定的電性接觸,可以獲得接觸電阻變小,接觸可靠性高的接觸子110。
又,由第1、第2導電端子30、40之寬幅部32、42之兩側,突設一對之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120、130,一對之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120、130,係以第1、第2導電端子30、40之軸心為對稱軸而具有線對稱之位置關係。因此,將第1、第2導電端子30、40分別壓入殼體70 內而使第1彈性可動腕部120之接點部121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130接觸時,和第1、第2導電端子30、40的軸心方向不同方向之力不容易添加於蛇腹體20。結果,在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120、130壓接而導通後,亦可以穩定確保蛇腹體20之第1、第2導電端子30、40的軸心方向之伸縮。
又,接點部121,可設於第2彈性可動腕部130,或設於第1彈性可動腕部120及第2彈性可動腕部130之兩方。亦即,只要於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120、130之相互對向的自由端部之至少一方形成接點部121即可。
(第3實施形態)
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接觸子210,係如第5圖所示,由蛇腹體20,設於蛇腹體20之兩端的第1、第2導電端子30、40,由第1導電端子30之基部朝兩側延伸的一對之第1彈性可動腕部220,及由第2導電端子40之基部朝兩側延伸的一對之第2彈性可動腕部230構成,例如藉由電鑄法形成。又,接觸子210,如第6圖所示,係收納於殼體70內。又,和第1實施形態同一部分被賦予同一元件符號並省略說明,說明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點。
第1彈性可動腕部220,係沿著蛇腹體20直線式延伸,於第1彈性可動腕部220的前端之自由端部,形成接觸部之一例即朝內側彎曲的鈎爪狀之卡合爪部221。
第2彈性可動腕部230,係和第1彈性可動腕部220同樣,沿著蛇腹體20直線延伸之同時,配置於較第1 彈性可動腕部120稍微內側。又,於第2彈性可動腕部230的前端之自由端部,形成接觸部的一例之朝外側彎曲的鈎爪狀之卡合爪部231。
將第3實施形態之接觸子210收納於殼體70之狀態下,係如第6圖(A)所示,於第1彈性可動腕部220、220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230、230之間形成隙間,而未接觸。
接著,將第1導電端子30及第2導電端子40分別壓入殼體70內時,蛇腹體20被壓縮,第1導電端子30之寬幅部32及第2導電端子40之寬幅部42朝殼體70內移動。藉由各導電端子之寬幅部32、42之移動,第1彈性可動腕部220、220之卡合爪部221、221,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230、230之卡合爪部231、231接觸。接著,藉由卡合爪部221、231之鈎爪形狀,使第1彈性可動腕部220、220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230、230,於滑動狀態互相彈性變形。
進一步,將第1導電端子30及第2導電端子40壓入殼體70內時,如第6圖(C)所示,卡合爪部221、231彼此之接觸被解除,切斷第1彈性可動腕部220、220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230、230之間之導通。
第1導電端子30及第2導電端子40被壓入殼體70內之後,直至卡合爪部221、231彼此之接觸被解除之前,如第6圖(B)所示,接觸子10處於第1、第2導電端子30、40未被按壓的自由狀態,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220、230之卡合爪部221、231相互咬合,而接觸(卡合接觸 狀態)。
於該卡合接觸狀態,第1彈性可動腕部220、220及第2彈性可動腕部230、230,係藉由蛇腹體20之彈力,朝回復最初狀態(第6圖(A)之狀態)的方向被拉伸,因此透過卡合爪部221、231而經常呈導通。因此可以減低接觸電阻之同時,可以獲得穩定的電性接觸,可得接觸電阻變小,接觸可靠性高的接觸子210。
又,卡合爪部221之形狀,不限定於鈎爪狀,可依設計適當變更。例如藉由適當設定卡合爪部231之形狀,可以調整由第6圖(B)所示導通狀態(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220、230呈卡合接觸導通之狀態),切換為第6圖(C)所示非導通狀態(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220、230間之接觸被解除,導通被切斷之狀態)所必要之力,或由非導通狀態切換為導通狀態所必要之力。
於第3實施形態之接觸子210,係由第1、第2導電端子30、40之寬幅部32、42之兩側,突設一對之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220、230,一對之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220、230,係以第1、第2導電端子30、40之軸心為對稱軸而具有線對稱之位置關係。因此,將第1、第2導電端子30、40分別壓入殼體70內而切斷第1彈性可動腕部220與第2彈性可動腕部230之間之導通時,和第1、第2導電端子30、40的軸心方向不同方向之力難以被施加於蛇腹體20。結果,即使切斷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220、230間之導通後,亦可以穩定確保蛇腹體20之第1、第2導電端子30、40的軸心方向之伸縮。
第1至第3實施形態之接觸子10、110、210,係藉由電鑄法形成,但不限定於此。只要是沖壓加工等可以形成第1至第3實施形態之接觸子10、110、210的方法即可,可以任意選擇其他加工方法。
第1至第3實施形態之接觸子10、110、210的第1彈性可動腕部50、120、220及第2彈性可動腕部60、130、230之長度尺寸,可依設計適當選擇。
第1至第3實施形態之接觸子10、110、210,係由直線形狀之中間部23,及將鄰接之中間部23、23予以連接的圓弧部24來構成蛇腹形狀,但不限定於此。例如可以使用曲線形狀之中間部23。
第1至第3實施形態之殼體70,可為一體成形者,亦可為分割者。
第1至第3實施形態之接觸子10、110、210之各構成要素,在可能範圍內可以互相替換或追加。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接觸子,不僅可以作為感測器或噴嘴感測器加以利用,亦可以作為開關、電池等之連接端子予以利用。
10‧‧‧接觸子
20‧‧‧蛇腹體
21‧‧‧一端部
22‧‧‧另一端部
23、53、63‧‧‧中間部
24、54、64‧‧‧圓弧部
30‧‧‧第1導電端子
31、41‧‧‧接點
32、42‧‧‧寬幅部
40‧‧‧第2導電端子
50‧‧‧第1彈性可動腕部
51、61‧‧‧抵接面
60‧‧‧第2彈性可動腕部

Claims (7)

  1. 一種接觸子,其特徵為具備:兩端具有導電端子的蛇腹體;及由前述導電端子之各個基部朝兩側延伸的一對之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之自由端部,係對應於前述導電端子的軸心方向之按壓可以相互接離而配置,於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的前述自由端部,形成相互呈對向的接觸部;前述第1彈性可動腕部之前述接觸部與前述第2彈性可動腕部之前述接觸部,係於前述導電端子的軸心方向接觸。
  2. 如請求項1之接觸子,其中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的前述自由端部之前述接觸部,分別具有相互呈對向的抵接面;按壓前述導電端子而壓縮前述蛇腹體時,前述第1彈性可動腕部之前述抵接面與前述第2彈性可動腕部之前述抵接面,係呈面接觸。
  3. 如請求項1之接觸子,其中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係延著前述蛇腹體直線式延伸之同時,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的前述自由端部之前述接觸部,分別具有相互呈對向的卡合爪部;在前述導電端子未被按壓的自由狀態中,前述第1彈性可動腕部之前述卡合爪部與前述第2彈性可動腕部之前述卡合爪部,係呈相互卡合接觸。
  4. 如請求項1之接觸子,其中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具有蛇腹形狀。
  5. 如請求項1之接觸子,其中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係延著前述蛇腹體直線式延伸之同時,在一對之前述第1、第2彈性可動腕部的相互呈對向的自由端部之至少一方形成接點部;按壓前述導電端子而壓縮前述蛇腹體時,前述第1彈性可動腕部與前述第2彈性可動腕部,係透過前述接點部接觸。
  6. 如請求項1之接觸子,其中前述蛇腹體,係由以下構成:直線形狀之中間部;及圓弧部,用於連接呈平行鄰接的前述中間部。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接觸子,其中將前述蛇腹體與前述導電端子之連接位置,配置於前述導電端子之軸心上。
TW103131088A 2013-10-10 2014-09-10 Contactor TWI5329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2896A JP6268896B2 (ja) 2013-10-10 2013-10-10 接触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5468A TW201525468A (zh) 2015-07-01
TWI532996B true TWI532996B (zh) 2016-05-11

Family

ID=52812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1088A TWI532996B (zh) 2013-10-10 2014-09-10 Contactor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68896B2 (zh)
TW (1) TWI532996B (zh)
WO (1) WO20150531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41772B2 (ja) * 2015-08-07 2020-02-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ピ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検査治具
US11187722B2 (en) 2016-04-15 2021-11-30 Omron Corporation Probe pin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0249A (ja) * 1984-12-24 1986-07-08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用ソケツトピン
JPH04144083A (ja) * 1990-10-04 1992-05-18 Fujitsu Ltd 電気的接触子およびicソケット
JP2001102141A (ja) * 1999-07-27 2001-04-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テスト用ソケット、その製造方法、テスト用ソケットを用いたテスト方法、及び被テスト部材
JP2002164135A (ja) * 2000-11-26 2002-06-07 Isao Kimoto ソケット
JP4455638B2 (ja) * 2007-10-01 2010-04-21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導電性接触子
JP5699899B2 (ja) * 2011-10-14 2015-04-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触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76325A (ja) 2015-04-20
TW201525468A (zh) 2015-07-01
WO2015053150A1 (ja) 2015-04-16
JP6268896B2 (ja) 2018-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99899B2 (ja) 接触子
KR100846886B1 (ko) 스프링식 플러그 단자
WO2015159688A1 (ja) コネクタ
JP5879906B2 (ja) 接触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ローブ
JP5842528B2 (ja) 接触子
TWI582433B (zh) Kelvin probe and the Kevin test unit with the Kevin probe
TW201534924A (zh) 探針銷及使用此探針銷之電子裝置
TWI532996B (zh) Contactor
JP2012033403A (ja) 接続端子
US20220190504A1 (en) Connector, connection apparatus and connection method
US20180068809A1 (en) Switch device
CN111009762B (zh) 用于电端子的跳线器
JP6258011B2 (ja) プローブ
JP635007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5528766A (ja) 電気的な差込み結合部に用いられるコンタクトエレメント
JP6533230B2 (ja) 能動電気コンポーネント
JP6433601B2 (ja) 電気スイッチング素子用のばね部材
JP6431277B2 (ja) コネクタ
JP2018018688A (ja)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JP2019087504A (ja) 端子の接続構造
WO2019202973A1 (ja) コネクタ
JPWO2022185572A5 (zh)
JP2014232644A (ja) コネクタ
JPH0581925U (ja) スイッチ
JP2017117573A (ja) 端子接続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