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2271B - Connector - Google Patents

Connec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2271B
TWI532271B TW104103562A TW104103562A TWI532271B TW I532271 B TWI532271 B TW I532271B TW 104103562 A TW104103562 A TW 104103562A TW 104103562 A TW104103562 A TW 104103562A TW I532271 B TWI532271 B TW I5322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
terminals
contact portion
conta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3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1391A (zh
Inventor
Satoshi Goto
Ryotaro Takeuchi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Inc filed Critical Molex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6013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13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22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227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2Printed circuits being in the same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35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with opposite contact points, e.g. C bea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CCAPTURE, STORAGE, SEQUESTRATION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GHG]
    • Y02C20/0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 Y02C20/1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of nitrous oxide (N2O)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申請是有關於一種連接器,特別是指一種連接器。
基板對基板連接器用於電連接一對平行電路基板。這些基板對基板連接器安裝於所述一對電路基板的彼此面向的表面且然後對接,以建立一電連接。已提案將加強金屬配件安裝於兩端部,以作為鎖定元件用於保持所述兩個連接器對接(參見例如專利文獻1)。
圖8A、圖8B為現有技術的一連接器的一對加強金屬配件的立體圖。圖8A為第二加強金屬配件的一視圖,而圖8B為第一加強金屬配件的一視圖。
在圖8B中,851是第一加強金屬配件,其安裝於第一連接器的基座的縱向兩端部,第一連接器安裝於一第一電路基板(未示出)上。在圖8A中,951是第二加強金屬配件,其安裝於第二連接器的基座的縱向兩端部,第二連接器安裝於一第二電路基板(未示出)上。
第一加強金屬配件851為通過衝壓彎折一金屬 板一體形成的一元件,且包括:一板狀的本體部852,沿第一連接器的橫向延伸;一基板連接部856,從本體部852的兩端沿從第一連接器的縱向延伸且焊接於第一電路基板;一側方接合片858,從各基板連接部856的端部向上延伸;一側方接合凹部858a,形成於各側方接合片858的表面;一彎曲的中央接合片854,連接於本體部852的中央;以及一中央接合緣部854a,其為中央接合片854的前端緣。
第二加強金屬配件951為通過衝壓彎折一金屬板一體形成的一元件,且包括:一板狀的本體部952,沿第二連接器的橫向延伸;一基板連接部956,從本體部952的兩端下緣沿第二連接器的縱向延伸且焊接於第二電路基板;一側方接合片958,形成於本體部952的兩側肩部;一側方接合凸部958a,形成於側方接合片958的側緣;一彎曲的中央接合片954,連接於本體部952的中央;以及一中央接合凸部954a,形成於中央接合片954的表面。
當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對接時,第一加強金屬配件851的側方接合片858和中央接合片854接合第二加強金屬配件951的側方接合片958和中央接合片954。更具體地,第一加強金屬配件851的側方接合凹部858a和中央接合緣部854a接合第二加強金屬配件951的側方接合凸部958a和中央接合凸部954a。這樣,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被鎖定並維持對接。第一加強金屬配件851或第二加強金屬配件951可在頂部對接另一方的加強金屬配件。換句話說,這種方位可以與圖中所示的相反。
因為當第一加強金屬配件851和第二加強金屬配件951彼此接觸時建立一電連接,所以第一加強金屬配件851的基板連接部856連接於第一電路基板的電源線,而第二加強金屬配件951的基板連接部956連接於第二電路基板的電源線,且第一電路基板的電源線和第二電路基板的電源線經由第一加強金屬配件851和第二加強金屬配件951建立一電連接。
[專利文獻1]特開2010-198996。
然而,在現有技術的兩個連接器中,第一加強金屬配件851和第二加強金屬配件951必須是剛性以提供加強,且側方接合片858、中央接合片854、側方接合片958以及中央接合片954相對這些端子不足夠柔性。由此,當安裝第一電路基板和第二電路基板的電子設備跌落或遭受外力且所引起的振動或衝擊被傳遞時,不足夠柔性且能夠彈性變形的這些接合片不能維持第一加強金屬配件851和第二加強金屬配件951之間的完全接觸,且不能維持兩條電源線之間的充分的電連接。
此外,因為第一加強金屬配件851的側方接合凹部858a及中央接合緣部854a與第二加強金屬配件951的側方接合凸部958a及中央接合凸部954a之間的接觸面積極窄,第一加強金屬配件851和第二加強金屬配件951之間的接觸電阻增加。結果,當在第一電路基板的電源線和第二電路基板的電源線之間流過的電流的大小可能受到限制。
本申請的一目的在於通過提供兩個連接器來解決與現有技術相關的問題,所述兩個連接器能夠可靠地保持一第一連接器的多個第一端子和一第二連接器的多個第二端子接合、可靠地維持所述多個第一端子與所述多個第二端子之間的電連接並可靠地保持所述第一連接器與所述第二連接器對接。
本申請為一種連接器,其包括:一第一連接器,包括一第一連接器本體以及沿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縱向並排安裝於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橫向兩側的多個第一端子;以及一第二連接器,包括用於對接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一第二連接器本體以及沿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縱向並排安裝於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橫向兩側的多個第二端子;各第一端子包括彼此面向的一第一接觸部以及一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和所述第二接觸部各與相應的第二端子重疊;所述第一接觸部及所述第二接觸部的重疊的量大於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橫向上的間隙的量;以及當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對接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時,各第二端子插入在相應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觸部和所述第二接觸部之間且接觸所述第一端子。
在本申請的另一連接器中,在所述多個第一端子中,位於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縱向兩端側的第一端子比其他的第一端子寬;以及在所述多個第二端子中,位於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縱向兩端側的第二端子比其他的第 二端子寬。
在本申請的另一連接器中,所有第一端子的縱截面形狀相同,且所有第二端子的縱截面形狀相同。
在本申請的另一連接器中,各第一端子具有由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保持的一被保持部、一第一接觸部、一第二接觸部以及與所述被保持部的一端連接的能夠彈性變形的一接觸臂部,且所述第二接觸部設置成比所述第一接觸部更靠近所述被保持部。
在本申請的另一連接器中,各第一端子包括一尾部,所述尾部在一端連接於被保持部且電連接於一基板上的一連接墊,所述被保持部設置成在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橫向上,比所述接觸臂部更靠外側。
本申請能夠可靠地保持一第一連接器的多個第一端子和一第二連接器的多個第二端子接合、可靠地維持所述多個第一端子與所述多個第二端子之間的電連接並可靠地保持所述第一連接器與所述第二連接器對接。
1‧‧‧第一連接器
11‧‧‧第一基座
11a、111a‧‧‧對接面
11b、111b‧‧‧安裝面
12‧‧‧凹部
12a、113‧‧‧凹槽部
13‧‧‧第一凸部
14‧‧‧側壁部
15‧‧‧第一端子收容腔
15a‧‧‧第一端子收容內側腔
15A‧‧‧寬的第一端子收容腔
15b‧‧‧第一端子收容外側腔
15B‧‧‧窄的第一端子收容腔
21‧‧‧第一突出端部
21b‧‧‧側壁延長部
21c‧‧‧端壁部
22‧‧‧突出端凹部
22a‧‧‧內壁面
26‧‧‧第一金屬配件保持凹部
26a‧‧‧外側端部收容部
26c‧‧‧中央腳部收容腔
26d‧‧‧側板部收容腔
51、851‧‧‧第一加強金屬配件
52‧‧‧第一本體部
55‧‧‧第一中央腳部
56‧‧‧第一側方腳部
57‧‧‧第一側板部
61‧‧‧第一端子
61A‧‧‧寬的第一端子
61B‧‧‧窄的第一端子
62、162‧‧‧尾部
63、163‧‧‧被保持部
64‧‧‧下側連接部
65、165‧‧‧第一接觸部
66、166‧‧‧第二接觸部
67‧‧‧上側連接部
68‧‧‧接觸臂部
101‧‧‧第二連接器
111‧‧‧第二基座
112‧‧‧第二凸部
115‧‧‧第二端子收容腔
115A‧‧‧寬的第二端子收容腔
115B‧‧‧窄的第二端子收容腔
122‧‧‧第二突出端部
122a‧‧‧外壁面
161‧‧‧第二端子
161A‧‧‧寬的第二端子
161B‧‧‧窄的第二端子
164‧‧‧連接部
166a‧‧‧第二接觸凹部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例詳細說明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A、圖1B是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1A為從上方看到的一視圖,而圖1B為從下方看到的一視圖;圖2是從本申請的該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的上方看到的一立體分解圖; 圖3是從本申請的該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的下方看到的一立體分解圖;圖4A、圖4B是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的第二連接器由上方看到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4A為從上方看到的一視圖,而圖4B為從下方看到的一視圖;圖5是從本申請的該實施例中的第二連接器的上方看到的一立體分解圖;圖6A、圖6B、圖6C為示出本申請的該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彼此對接的三個視圖,其中圖6A為從上方看到的一視圖,圖6B為從下方看到的一視圖,而圖6C為一側視圖;圖7A、圖7B為一對視圖,用於說明本申請的該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重疊以及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之間的間隙之間的關係,其中,圖7A和圖7B為沿圖6C的線A-A和線B-B作出的剖視圖;及圖8A、圖8B為現有技術的一連接器的一對加強金屬配件的立體圖,其中圖8A為第二加強金屬配件的一視圖,而圖8B為第一加強金屬配件的一視圖。
下面是參照附圖的本申請的一實施例的詳細說明。
圖1A、圖1B是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的一對立體圖。圖2是從本申請的該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的上方看到的一立體分解圖。圖3是從本申請的該 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的下方看到的一立體分解圖。圖1A為從上方看到的一視圖,而圖1B為從下方看到的一視圖。
在圖中,1是第一連接器,其為本實施例中的一對基板對基板連接器的其中之一。第一連接器1是一表面安裝連接器,其安裝於一第一基板(未示出)的表面上並對接後述的另一連接器或第二連接器101。此外,101為第二連接器,其是本實施例中的所述對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中的另一個。這也是安裝於一第二基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一表面安裝連接器。
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優選建立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間的電連接。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也可為用於電子設備的印刷電路基板、柔性扁平線纜(FFC)、柔性印刷電路(FPC)基板或任何其他類型的基板。
在本實施例中,用於說明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的各個部分的結構和操作的指示方向的表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後)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它們依賴於示出在圖中的兩個連接器以及它們的組成部件的方位。當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或它們的組成部件的方位變化時,解釋也回應方位的變化而變化。
第一連接器1具有一第一基座11,其為由一絕緣材料(諸如一合成樹脂)製成的一一體模製成型的連接器本體。如圖所示,第一基座11具有一長方體的厚板狀的形狀,且具有一長方體的凹部12,凹部12具有形成於收容 插入的第二連接器101的側(即對接面11a側(圖2的上側))的圍繞的周邊。一第一凸部13作為一島部一體形成於第一基座11的凹部12內。側壁部14與第一基座11一體形成並在第一凸部13的兩側平行於第一凸部13延伸。
在此,第一凸部13和側壁部14從凹部12的底面向上突出並沿第一基座11的縱向延伸。沿第一基座11的縱向延伸的一細長的凹槽部12a作為凹部12的一部分在第一凸部13的兩側形成在第一凸部13和側壁部14之間。
在此,凹槽狀的第一端子收容內側腔15a形成於第一凸部13的兩側的側面。凹槽狀的第一端子收容外側腔15b也形成於側壁部14的內側的側面。第一端子收容內側腔15a和第一端子收容外側腔15b連結並與凹槽部12a的底表面成為一體。當第一端子收容內側腔15a和第一端子收容外側腔15b一起說明時,它們將簡稱為第一端子收容腔15。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多個第一端子收容腔15沿第一基座11的縱向並排形成於第一基座11的橫向的兩側。更具體地,多個以一預定間距形成於第一凸部13的兩側。收容於這些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每一個內的第一端子61也以相同的間距設置在第一凸部13的兩側。
因為兩種類型的第一端子61收容於第一端子收容腔15內,即一寬的第一端子61A和一窄的第一端子61B,所以也存在有兩種類型的第一端子收容腔15,即用於收容一寬的第一端子61A的一寬的第一端子收容腔15A和用 於收容一窄的第一端子61B的一窄的第一端子收容腔15B。寬的第一端子收容腔15A在所述第一基座11的橫向兩側的各排形成於第一基座11的縱向兩端側,而窄的第一端子收容腔15B在各排中形成於位於兩端的寬的第一端子收容腔15A之間。在圖中所示的實例中,兩個窄的第一端子收容腔15B形成於第一凸部13的兩側。然而,一單個窄的第一端子收容腔15B可形成於兩側,或三個或更多個窄的第一端子收容腔15B可形成於兩側。
寬的第一端子收容腔15A和窄的第一端子收容腔15B具有相同的結構,只是尺寸不同。由此,在下面的說明中它們可統稱為第一端子收容腔15。同樣地,寬的第一端子61A和窄的第一端子61B具有相同的結構,只是尺寸不同。由此,在下面的說明中它們可統稱為第一端子61。
各第一端子61為通過衝壓彎折一導電金屬板獲得的一一體形成的元件,且包括:一被保持部63;一尾部62,一端連接於被保持部63的下端;以及一能夠彈性變形的接觸臂部68,一端連接於被保持部63的上端。接觸臂部68為彎折成一U字狀的一板狀元件,且包括:一上側連接部67,連接於被保持部63的上端;一第二接觸部66,形成於上側連接部67的內方端附近;一下側連接部64,連接於第二接觸部66;以及一第一接觸部65,形成於下側連接部64的自由端附近。
被保持部63沿上下方向(即沿第一基座11的 厚度方向)延伸,且嵌入並由第一端子收容外側腔15b保持。尾部62彎折並連接於被保持部63,沿左右方向(即沿第一基座11的橫向)向外延伸出,並利用例如焊接連接於一連接墊,該連接墊連結於第一基板上的一導電跡線。
接觸臂部68從被保持部63向第一基座11的橫向內側延伸。更具體地,上側連接部67彎折並連接於被保持部63,且向第一基座11的橫向內側延伸。第二接觸部66形成於上側連接部67的內側端從而向下彎折並向第一基座11的橫向內側突出。下側連接部64具有一U字狀的側面形狀並連接於第二接觸部66的下端。在下側連接部64的自由端附近(即在內方的上端附近)形成的第一接觸部65彎折成U字狀且向第一基座11的橫向外側突出。
各寬的第一端子61A的第一接觸部65在第一基座11的縱向上較寬,且所述第一接觸部65為圓筒狀並以縱向軸線為中心。
各第一端子61從安裝面11b側(圖3的下側)嵌入一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且被保持部63在兩側上受形成於側壁部14的內側的側面上的第一端子收容外側腔15b的側壁夾持,以固定於第一基座11。當第一端子61安裝於第一基座11上時,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位於凹槽部12a的左右兩側並彼此面向。彼此面向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間隔比後面說明的第二連接器101的相應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觸部165和第二接觸部166之間的間隔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均與第二 端子161重疊。
因為各第一端子61為通過加工一金屬板而獲得的一一體形成的元件,所以它具有彈性。由此,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各在第一基座11的橫向上能夠彈性位移。彼此面向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間隔也可彈性變化。換句話說,當一第二端子161插入在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時,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在第一基座11的橫向上彈性位移,且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間隔彈性擴張。
所有第一端子61(即所有寬的第一端子61A和窄的第一端子61B)沿從尾部62的自由端經過被保持部63並朝向接觸臂部68的自由端的線作出的縱橫截面形狀相同。結果,所有第一端子61從尾部62到接觸第二端子161的部分之間的電氣長度相等。
第一突出端部21作為對接引導部設置於第一基座11的縱向兩端。一突出端凹部22形成於各第一突出端部21的凹部12的一部分中。各突出端凹部22為具有長方形形狀的一凹部,且連接於各凹槽部12a的縱向兩端。當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對接時,突出端凹部22作為插入凹部供後面說明的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
位於突出端凹部22內的第一基座11橫向兩側的一對內壁面22a具有沿第一基座11的縱向和第一連接器1與第二連接器101的對接方向延伸的平面,相對插入突出 端凹部22的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一對外壁面122a,且作為用於將第二基座111相對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定位的基準面。相對的內壁面22a之間的間隔大於外壁面122a之間的間隔。換句話說,沿第一基座11的橫向在相對的內壁面22a和外壁面122a之間形成間隙(clearance)。
第一突出端部21包括:一側壁延長部21b,從側壁部14的縱向兩端沿第一基座11的縱向延伸;以及一端壁部21c,沿第一基座11的橫向延伸且兩端連接於側壁延長部21b。
第一加強金屬配件51安裝於第一突出端部21。第一加強金屬配件51收容且保持於在第一突出端部21的外周上形成的一第一金屬配件保持凹部26內。第一金屬配件保持凹部26包括:一外側端部收容部26a,沿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且沿由端壁部21c和連接於兩端的側壁延長部21b形成的一狗腿狀側壁的中心軸線連續延伸;一側板部收容腔26d,連接於外側端部收容部26a,形成在側壁部14和側壁延長部21b之間,且向第一基座11的橫向外側開放;以及一中央腳部收容腔26c,連結於外側端部收容部26a並開口於端壁部21c的外側面。
第一加強金屬配件51為通過衝壓彎折一金屬板而獲得的一體形成的一元件,且包括:一細長的帶狀的第一本體部52,沿第一基座11的橫向延伸;以及一彎曲的第一側板部57,連接於第一本體部52的第一基座11的橫向外側端。第一加強金屬配件51為當從對接面11a側觀察時 的一C字狀,且收容於各第一金屬配件保持凹部26內。
第一加強金屬配件51包括:一第一側方腳部56,作為一基板連接部連接於第一側板部57的下端;以及一第一中央腳部55,作為另一基板連接部在第一基座11的橫向內側端連接於第一本體部52的下端。第一側方腳部56為與第一側板部57齊平延伸的一板狀元件,且第一中央腳部55為與第一本體部52齊平延伸的一板狀元件。第一側方腳部56可在其下端利用例如焊接連接於在第一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的一連接墊。通過將第一側方腳部56的下端利用例如焊接連接於第一基板上的一加強連接墊,第一加強金屬配件51更不容易變形,並有效地加強了第一基座11的強度。
第一加強金屬配件51從對接面11a側嵌入一第一金屬配件保持凹部26內、第一側方腳部56收容於側板部收容腔26d內以及第一中央腳部55收容於中央腳部收容腔26c內,以將所述第一加強金屬配件51固定於第一基座11。
下面是第二連接器101的構成的說明。
圖4A、圖4B是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的第二連接器的一對立體圖。圖5是從本申請的該實施例中的第二連接器的上方看到的一立體分解圖。圖4A為從上方看到的一視圖,而圖4B為從下方看到的一視圖。
第二連接器101具有一第二基座111,其為由一絕緣材料(諸如一合成樹脂)製成的一一體模製成型的第 二連接器本體。如圖所示,第二基座111具有一厚板狀的長方形。第二基座111包括:一一體形成的細長的凹槽部113,在與第一連接器1對接的側(即對接面111a側(在圖4A的上側))沿第二基座111的縱向延伸;以及第二凸部112,作為細長的凸部,限定凹槽部113的外側並沿第二基座111的縱向延伸。第二凸部112沿凹槽部113的兩側且沿第二基座111的兩側延伸。
各第二凸部112包括一凹槽狀的第二端子收容腔115,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形成為連續跨在第二凸部112的內側的側面、第二凸部112的上表面以及第二凸部112的外側的側面。相對的第二端子161收容且安裝於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內。如圖所示,凹槽部113的底部在安裝於第二基板的側(即安裝面111b側(圖4B中的下面))封閉。
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第二端子收容腔115沿第二基座111的縱向並排形成且形成在第二基座111的橫向兩側。更具體地,多個以一預定間距形成於各第二凸部112。用於收容在各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內的一第二端子161也以相同的間距設置於第二凸部112。
因為存在有兩種類型的收容於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內的第二端子161,即寬的第二端子161A和窄的第二端子161B內,所以存在有兩種類型的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即用於收容寬的第二端子161A的寬的第二端子收容腔115A和用於收容窄的第二端子161B的窄的第二端子收容 腔115B。寬的第二端子收容腔115A在第二基座111的橫向兩側的各排形成於所述第二基座111的縱向兩端側。而窄的第二端子收容腔115B在各排中形成於位於兩端的寬的第二端子收容腔115A之間。在圖中所示的實例中,兩側的第二凸部112存在兩個寬的第二端子收容腔115B。然而,可以採用一個或甚至三個或更多個。
除寬度大小外,寬的第二端子收容腔115A和窄的第二端子收容腔115B具有相同的結構。由此,在下面的說明中它們可統稱為第二端子收容腔115。除寬度大小外,寬的第二端子161A和窄的第二端子161B具有相同的結構。由此,在下面的說明中它們可統稱為第二端子161。
各第二端子161為通過衝壓彎折一體形成的一導電金屬板,且具有:一被保持部163;一尾部162,連接於被保持部163的下端;一第一接觸部165,連接於連接部164的內方端;以及一第二接觸部166,形成於被保持部163的外側的表面。各第二端子161具有除了尾部162外的一U字形輪廓。一第二接觸凹部166a形成於第二接觸部166的表面。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接觸部165為平面狀。因為,如上所述,寬的第一端子61A的第一接觸部65為具有沿第一基座11的縱向的軸線的圓筒狀,所以第一接觸部65能沿縱向(即沿所述第一端子61的寬度方向)完全接觸第二端子161的平面狀的第一接觸部165。
因為第一接觸部65形成於第一端子61的前端 側,所以它較為柔性且能在寬度方向上相對縱向稍有傾斜地全部接觸平面狀的第一接觸部165。
各第二端子161從對接面111a側嵌入一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且被保持部163收容於在位於第二凸部112外側的第二端子收容腔115的內側的面的部分中,且兩側被側壁夾持,以將所述第二端子161固定於第二基座111內。優選地,各第二端子161採用一模製成型方式(諸如包覆成型或嵌件成型)一體成型於並固定於第二基座111。
當第二端子161已安裝於第二基座111上時,第一接觸部165的表面、連接部164的表面以及第二接觸部166的表面露出於第二凸部112的各側面及對接面。尾部162向第二基座111的外側延伸,且利用例如焊接連接於一連接墊,該連接墊連結於第二基板上的一導電跡線。
因為第一接觸部165和第二接觸部166固定於第二基座111,從而第二凸部112從兩側進行夾持,所以它們基本不能沿第二基座111的橫向位移且所述間隔不變。 換句話說,甚至當一第二端子161已插入到一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時,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能夠彈性位移,但是第一接觸部165和第二接觸部166沿第二基座111的橫向不位移。
所有第二端子161(即所有寬的第二端子161A和窄的第二端子161B)具有相同的縱截面(即沿從尾部162的自由端經過被保持部163到第一接觸部165的前端的一 軸線延伸的橫截面形狀)。結果,所有第二端子161從尾部162到與第一端子61接觸的部分之間的電氣長度相等。
一第二突出端部122作為一對接引導部設置於第二基座111的縱向兩端。第二突出端部122為沿第二基座111的橫向延伸的厚的元件,且兩端連接於各第二凸部112的縱向兩端。當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對接時,第二突出端部122作為插入凸部嵌入第一連接器1的第一突出端部21的突出端凹部22內。
位於第二突出端凹部122的沿第二基座111橫向的兩側的一對外壁面122a為沿第二基座111的縱向和第一連接器1與第二連接器101的對接方向延伸的平面。這兩個平面面向將插入的第二突出端凹部122收容的第一突出端部21的突出端凹部22的所述一對內壁面22a,且作為用於將第一基座11相對第二基座111的橫向定位的基準面。外壁面122a之間的間隔小於內壁面22a之間的間隔。換句話說,沿第二基座111的橫向在相對的內壁面22a和外壁面122a之間形成間隙。
下面是使具有這些結構的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對接的操作的說明。
圖6A、圖6B,及圖6C為示出本申請的該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彼此對接的三個視圖。圖7A、圖7B為一對視圖,用於說明本申請的該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重疊以及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之間的間隙之間的關係。圖6A為從上方看到的一視圖,圖 6B為從下方看到的一視圖,而圖6C為一側視圖。圖7A和圖7B為沿圖6C的線A-A和線B-B作出的剖視圖。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可連接於信號線或電源線。
例如,所有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能形成連接於電源線的並列電路。在該實例中,寬的第一端子61A和窄的第一端子61B具有相同的縱截面形狀和電氣長度,僅在寬度方向上不同。同樣地,寬的第二端子161A和窄的第二端子161B具有相同的縱截面形狀和電氣長度,僅在寬度方向上不同。這個電阻值(resistance value)僅取決於寬度方向,且分流(shunt)計算容易進行。因為具有一更高電流水平和產生更多的熱的寬的第一端子61A和第二端子161A存在於第一基座11和第二基座111的縱向兩端側,所以熱容易散出且不聚集在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內。
此外,寬的第一端子61A和第二端子161A可連接於電源線,而窄的第一端子61B和第二端子161B可連接於信號線。在此,來自電子設備中的電池的電源線可連接於寬的第一端子61A和第二端子161A,而用於傳輸表示電池的ID號、剩餘電量水平以及溫度的信號的信號線可連接於窄的第一端子61B和第二端子161B。因為寬的第一端子61A和第二端子161A存在於第一基座11和第二基座111的縱向兩端側,所以熱容易散出且不聚集在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內。
在此,通過將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採用例如焊接連接於連接墊(其連結於第一基板上的導電跡線)並通過將第一加強金屬配件51的第一側方腳部56的下端採用例如焊接連接於第一基板上的加強連接墊,第一連接器1表面安裝於第一基板(未示出)。連結於連接墊(其連接於窄的第一端子61B的尾部62)的導電跡線為信號線,而連結於連接墊(其連接於寬的第一端子61A的尾部62)的導電跡線為電源線。連接於各尾部62的這些連接墊彼此分離。由此,四條電源線連接於第一連接器1的四個寬的第一端子61A。
同樣地,通過將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採用例如焊接連接於連接墊(其連結於第二基板上的導電跡線),第二連接器101表面安裝於第二基板(未示出)。連結於連接墊(其連接於窄的第二端子161B的尾部162)的導電跡線為信號線,而連結於連接墊(其連接於寬的第二端子161A的尾部162)的導電跡線為電源線。連接於各尾部162的這些連接墊彼此分離。由此,四條電源線連接於第二連接器101的四個寬的第二端子161A。
首先,操作者將第一連接器1的第一基座11的對接面11a與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的對接面111a相對、將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凸部112的位置與第一連接器1的對應凹槽部12a的位置對準並將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位置與第一連接器1的對應突出端凹部22的位置對準,以完成第一連接器1與第二連接器101 的定位。
第一連接器1和/或第二連接器101向另一方的連接器(即沿對接方向)移動靠近,且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凸部112及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第一連接器1的凹槽部12a及突出端凹部22中。當已如圖6所示地第一基座11和第二基座111已對接且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已對接時,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間建立電連接。
更具體地,第二連接器101的各第二端子161插入在一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觸部165接觸,且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觸部66與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觸部166接觸。結果,在與第一基板上的連接墊(連接於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連結的導電跡線和與第二基板上的連接墊(連接於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連結的導電跡線之間建立電連接。因為在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間形成多點接觸,所以維持一可靠的電連接。
接觸臂部68的彈性作用使得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從兩側夾持第二端子161。此外,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觸部66接合在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觸部166的表面上形成的第二接觸凹部166a。因為各第二端子161由一第一端子61牢固地保持,所以第二端子161不會脫離第一端子61,且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維持對接。
甚至當第二端子161相對第一端子61沿第一基座11的橫向位移時,接觸臂部68的彈性作用也保持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一接觸部66接觸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觸部165和第二接觸部166。由此,甚至當包含所安裝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電子設備掉落或受撞擊所產生的振動和衝擊被傳遞且第二端子161相對第一端子61沿第一基座11的橫向位移時,可靠的電連接維持在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間,且電連接一時中斷或電源瞬斷(power flicker)不會發生。
因寬的第一端子61A的接觸臂部68作為彈簧部之機能,發揮地比窄的第一端子61B更強,且由於寬的第一端子61A存在於第一基座11縱向兩端側處,因此即使當第二基座111相對第一基座11轉動或扭轉時,也由於因存在於遠離旋轉中心處之寬的第一端子61A之接觸腕部68所發揮之彈力而發生之轉動力矩(moment)大,所以位移受到抑制且電源瞬斷不會發生。
如上所述,各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與一第二端子161重疊。這意味著,當接觸臂部68未彈性變形時,即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未彈性變形,如圖7A所示,第一基座11的橫向中心軸線和第二基座111的橫向中心軸線一致,以軸線C表示,且當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對接時,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與第二端子161重疊。該量稱為重疊的量。
換句話說,重疊是當在接觸臂部68彈性變形之前第一連接器1的初始水平橫截面形狀重疊第二連接器101的水平橫截面形狀從而第一基座11的橫向中心軸線與第二基座111的橫向中心軸線一致時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與第二端子161的重疊,且該量稱為重疊的量。
在本申請中,第一端子61的兩個接觸部的其中之一或兩個接觸部二者,即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中的一個或二者能與第二端子161重疊。更具體地,經由第一接觸部65的重疊的量為相對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觸部165的重疊的量,在圖7A中由α 1表示,而經由第二接觸部66的重疊的量為相對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觸部166的重疊的量,在圖7A中由α 2表示。
在此,關係α 1>α 2建立。換句話說,比較靠近保持且固定於第一基座11的被保持部63的第二接觸部66彈性較低、較為剛性且能夠彈性變形得更少。相反,比較遠離被保持部63的第一接觸部65彈性較大、較為柔性且能夠彈性變形得更多。
因為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在第二端子161的兩側與第二端子161重疊,所以當第二端子161沿第一基座11的橫向向左或向右相對位移時,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可被位移,且第二端子161在兩側維持被夾持。由此,甚至當第二端子161相對第一端子61沿第一基座11的橫向被位移時,第二端子161不會與第一端子61脫離,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維持對接,位移 受到抑制,且電源瞬斷不會發生。而且,從尾部62到接觸第二端子161的部分之間的電氣長度不會改變。
如果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端子161重疊而第二接觸部66不與第二端子161重疊且第二端子161相對第一端子61被位移遠離被保持部63,則第二接觸部66不能被位移,且會與第二端子161脫離。第二端子161不在兩側上維持被第一端子61夾持,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不會維持可靠地對接,且更大的位移量可能引起電源瞬斷。更靠近尾部62處與第二端子161的接觸減少而遠離尾部62處第二端子161維持接觸,由此增加電氣長度。
如上所述,間隙沿第一基座11的橫向設置在第一基座11的突出端凹部22的內壁面22a和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的外壁面122a之間。這裡,如圖7(b)所示,當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已對接成第一基座11的橫向中心軸線與第二基座111的橫向中心軸線一致時,一間隔沿第一基座11的橫向存在於第一基座11的突出端凹部22的內壁面22a和插入到突出端凹部22中的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的外壁面122a之間。 該間隔的大小就是間隙的量。
換句話說,當第一連接器1的水平橫截面形狀疊置(superimposed)在第二連接器101的水平橫截面形狀上從而第一基座11的橫向中心軸線與第二基座111的橫向中心軸線一致時,第一基座11的橫向上的間隙為形成在相對的內壁面22a和外壁面122a之間的間隔,且該間隔的大 小就是間隙的量。
因為與第一接觸部65或第二接觸部66重疊的量大於第一基座11的橫向上的間隙的量,所以甚至當第二端子161相對第一端子61沿第一基座11的橫向向左或向右被位移時,位移的量不超過間隙的量。結果,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能夠被位移,且第二端子161維持在兩側被夾持。甚至當第二端子161相對第一端子61沿第一基座11的橫向被位移時,這阻止第二端子161脫離第一端子61,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維持可靠地對接,位移的量受到抑制,且電源瞬斷不會發生。而且,從尾部62到接觸第二端子161的部分之間的電氣長度不會改變。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器1包括:一第一基座11;以及多個第一端子61,沿第一基座11的縱向佈置且並排安裝在第一基座11的橫向兩側。而第二連接器101包括:一第二基座111,對接第一基座11;以及多個第二端子161,沿第二基座111的縱向佈置且並排安裝在第二基座111的橫向兩側。各第一端子61包括一相對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各與一第二端子161重疊,且當第一基座11和第二基座111對接時,各第二端子161插入在相應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並與第一端子61建立接觸。
這樣,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維持可靠地接合,且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維持可靠地對接 。甚至當第二端子161相對第一端子61沿第一基座11的橫向被位移時,防止第二端子161脫離第一端子61,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維持可靠地對接,位移的量減小,且電源瞬斷不會發生。
此外,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位移的量大於第一基座11的橫向上的間隙的量。甚至當第二端子161相對第一端子61沿第一基座11的橫向被位移時,這阻止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二者脫離第二端子161,且從尾部62到接觸第二端子161的部分之間的電氣長度不會改變。
在所述多個第一端子61中,位於第一基座11的縱向兩端側的寬的第一端子61A比其他窄的第一端子61B寬。在所述多個第二端子161中,位於第二基座111的縱向兩端側的寬的第二端子161A比其他窄的第二端子161B寬。結果,熱可散出且不聚集在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內。甚至當第二基座111相對第一基座11被轉動或扭轉時,這也減少了位移的量並防止電源瞬斷發生。
所有第一端子61的縱截面形狀均相同,且所有第二端子161的縱截面形狀均相同。這樣,所有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維持同等的接合,且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維持可靠地對接。
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二端子161外側的第二接觸凹部166a接觸一第一端子61的更靠近尾部62和被保持部63的第二接觸部66,且所述第二端子161的平面狀的第 一接觸部165接觸更遠離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的前端處的第一接觸部65。
因為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觸部66更靠近尾部62和被保持部63,所以在採用足夠的接觸壓力和對接力的對接過程中,它比較剛性且能接觸第二接觸凹部166a。
因為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遠離尾部62和被保持部63,所以它比較柔性且能與第二端子161的平面狀的第一接觸部165良好接觸。甚至在受衝擊的過程中,沿第二接觸凹部166a和第二接觸部66的整個寬度上的接觸得以維持,且它們沿該端子的橫向維持穩定接觸第一接觸部65。
本申請不限制於上述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申請的範圍的情況下,基於本申請的精神,可以作出各種修改。
1‧‧‧第一連接器
11‧‧‧第一基座
11a‧‧‧對接面
111b‧‧‧安裝面
14‧‧‧側壁部
51‧‧‧第一加強金屬配件
52‧‧‧第一本體部
55‧‧‧第一中央腳部
56‧‧‧第一側方腳部
62、162‧‧‧尾部
101‧‧‧第二連接器
111‧‧‧第二基座

Claims (6)

  1. 一種連接器,包括:一第一連接器,包括:一第一連接器本體;以及多個第一端子,沿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縱向並排安裝於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橫向兩側;以及一第二連接器,包括:一第二連接器本體,用於對接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以及多個第二端子,沿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縱向並排安裝於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橫向兩側;各第一端子包括彼此面向的一第一接觸部以及一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和所述第二接觸部各與相應的第二端子重疊;所述第一接觸部及所述第二接觸部的重疊的量大於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橫向上的間隙的量;以及當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對接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時,各第二端子插入在相應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觸部和所述第二接觸部之間且接觸所述第一端子。
  2. 如請求項1所述連接器,其中,在所述多個第一端子中,位於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縱向兩端側的第一端子比其他的第一端子寬;以及在所述多個第二端子中,位於所述第二連接器本體的縱向兩端側的第二端子比其他的第二端子寬。
  3. 如請求項1所述連接器,其中,所有第一端子的縱截面 形狀相同,且所有第二端子的縱截面形狀相同。
  4. 如請求項2所述連接器,其中,所有第一端子的縱截面形狀相同,且所有第二端子的縱截面形狀相同。
  5. 如請求項1至4任一項所述連接器,其中,各第一端子具有由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保持的一被保持部、一第一接觸部、一第二接觸部以及與所述被保持部的一端連接的能夠彈性變形的一接觸臂部,且所述第二接觸部設置成比所述第一接觸部更靠近所述被保持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連接器,其中,各第一端子包括一尾部,所述尾部在一端連接於被保持部且電連接於一基板上的一連接墊,所述被保持部設置成在所述第一連接器本體的橫向上,比所述接觸臂部更靠外側。
TW104103562A 2014-06-30 2015-02-03 Connector TWI5322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3601A JP6327973B2 (ja) 2014-06-30 2014-06-30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1391A TW201601391A (zh) 2016-01-01
TWI532271B true TWI532271B (zh) 2016-05-01

Family

ID=54338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3562A TWI532271B (zh) 2014-06-30 2015-02-03 Connector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56371B2 (zh)
JP (1) JP6327973B2 (zh)
KR (1) KR101634901B1 (zh)
CN (1) CN105322319B (zh)
TW (1) TWI5322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8413B (zh) * 2014-04-17 2017-09-29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端子、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JP6051242B2 (ja) * 2014-07-16 2016-12-2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388152B2 (ja) * 2014-08-07 2018-09-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TWM497353U (zh) * 2014-08-20 2015-03-11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JP6537890B2 (ja) * 2014-09-26 2019-07-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712799B2 (ja) * 2016-02-05 2020-06-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JP6259003B2 (ja) * 2016-04-15 2018-01-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プラグ電気コネクタ
WO2017188054A1 (ja) 2016-04-28 2017-11-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接続システム
JP1579147S (zh) 2016-09-07 2017-06-19
JP1579148S (zh) 2016-09-07 2017-06-19
JP1579149S (zh) * 2016-09-07 2017-06-19
JP1579150S (zh) 2016-09-07 2017-06-19
CN107819221A (zh) 2016-09-13 2018-03-2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107978902B (zh) 2016-10-21 2021-05-2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
JP6873424B2 (ja) * 2017-01-11 2021-05-19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CN108933365B (zh) 2017-05-26 2021-06-1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7069118U (zh) 2017-06-08 2018-03-0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合
JP7209274B2 (ja) * 2018-04-26 2023-01-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接続装置
JP2020184459A (ja) * 2019-05-08 2020-11-12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KR102494901B1 (ko) * 2020-05-13 2023-02-06 니혼 고꾸 덴시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커넥터 조립체 및 커넥터
JP7441147B2 (ja) 2020-09-17 2024-02-2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プラグ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US20230062405A1 (en) * 2021-08-31 2023-03-02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Socket connector
KR102706995B1 (ko) * 2022-07-07 2024-09-12 에이치알에스코리아 주식회사 전기 커넥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91769A (ja) 1992-04-16 1993-11-05 Sharp Corp 多端子接続構造
JPH067258U (ja) 1992-06-22 1994-01-2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JPH06176807A (ja) 1992-12-03 1994-06-24 Fujitsu Ltd 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
JP2004055306A (ja) * 2002-07-18 2004-02-19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DE60336234D1 (de) 2002-07-23 2011-04-14 Panasonic Elec Works Co Ltd Flachprofilverbinder
JP4694275B2 (ja) * 2005-06-13 2011-06-08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2007018785A (ja) * 2005-07-06 2007-01-25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2007018949A (ja) * 2005-07-11 2007-01-25 Yokowo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45062B2 (ja) * 2005-08-03 2010-09-1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4207952B2 (ja) 2005-12-15 2009-01-14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333884B2 (ja) * 2007-03-01 2009-09-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562199B2 (ja) * 2007-04-09 2010-10-1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2008270085A (ja) * 2007-04-24 2008-11-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CN101960678B (zh) * 2007-12-28 2013-10-23 莫列斯公司 卡适配器
JP5660756B2 (ja) * 2008-10-14 2015-01-28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553502B2 (ja) 2008-12-19 2014-07-1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250450B2 (ja) 2009-02-27 2013-07-31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954253B2 (ja) 2009-09-11 2012-06-13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2011134660A (ja) * 2009-12-25 2011-07-07 Jst Mfg Co Ltd Zifコネクタ
JP5881333B2 (ja) * 2010-09-08 2016-03-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369125B2 (ja) * 2011-02-01 2013-12-1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815277B2 (ja) * 2011-05-13 2015-11-17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884036B2 (ja) * 2011-08-31 2016-03-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ヘッダならびに当該ヘッダ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JP2013101909A (ja) * 2011-10-14 2013-05-23 Molex Inc コネクタ
CN103050805B (zh) * 2011-10-14 2014-12-10 莫列斯公司 连接器
JP5638026B2 (ja) * 2012-05-01 2014-12-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405640B1 (ja) * 2012-10-05 2014-02-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27973B2 (ja) 2018-05-23
TW201601391A (zh) 2016-01-01
KR101634901B1 (ko) 2016-06-29
KR20150109258A (ko) 2015-10-01
US20150380845A1 (en) 2015-12-31
CN105322319A (zh) 2016-02-10
CN105322319B (zh) 2019-02-19
US9356371B2 (en) 2016-05-31
JP2016012470A (ja) 2016-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2271B (zh) Connector
TWI693751B (zh) 連接器
TWI540801B (zh) Connector
TWI539680B (zh) Substrate to substrate connector
US10530079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with metal fittings and guide portions
TWI475765B (zh) Connector
JP7253337B2 (ja) コネクタ
KR101660093B1 (ko) 전기 커넥터
US9190750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CN111934110B (zh) 连接器
JP6245964B2 (ja) コネクタ
TW201914109A (zh) 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
JP2018113268A (ja) コネクタ
JP7497389B2 (ja) コネクタ
JP7069363B2 (ja) コネクタ
JP2022097595A (ja) コネクタ
JP2023016919A (ja) コネクタ
JP2023115112A (ja) コネクタ
TWM467196U (zh) 可撓式傳輸線及傳輸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