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1866B - Electronic Parts - Google Patents
Electronic Parts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21866B TWI521866B TW101150447A TW101150447A TWI521866B TW I521866 B TWI521866 B TW I521866B TW 101150447 A TW101150447 A TW 101150447A TW 101150447 A TW101150447 A TW 101150447A TW I521866 B TWI521866 B TW I52186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or layer
- axis direction
- capacitor
- coil
- electronic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15—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9—Filters comprising mutual inductanc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1—Filters for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01P1/203—Strip line filters
- H01P1/20327—Electromagnetic interstage coupling
- H01P1/20336—Comb or interdigital filters
- H01P1/20345—Multilayer filter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2—Bandpass or bandstop filters with adjustable bandwidth and fixed centre frequency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08—Comprising bridging elements, i.e. elements in a series path without own reference to ground and spanning branching nodes of another series path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75—Parallel LC in shunt or branch path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91—Combined LC in shunt or branch path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2001/0021—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3H2001/0085—Multilayer, e.g. LTCC, HTCC, green she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子零件,更特定而言,係關於內設有LC並聯諧振器之電子零件。
作為習知電子零件,例如,已知有專利文獻1記載之積層帶通濾波器。該積層帶通濾波器具備積層體及複數個LC並聯諧振器。積層體係複數個電介質層積層而構成。各LC並聯諧振器係藉由電容器電極與電感器電極構成。電感器電極形成為環狀。此外,各LC並聯諧振器之環面彼此重疊。在以上之積層帶通濾波器,由於環面彼此重疊,因此能使相鄰LC並聯諧振器之電感器電極間之耦合度變高,可謀求廣帶域化。
然而,在專利文獻1記載之積層帶通濾波器,產生電容器電極之自我諧振。因此,在自我諧振產生之頻率,積層帶通濾波器之阻抗變低,產生旁生(Spurious:在高頻帶之不需要波)。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07/119356號小冊子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旁生之產生之電子零件。
本發明一形態之電子零件,具備:積層體,複數個絕
緣體層積層而構成,且在積層方向之下側具有構裝面;第一LC並聯諧振器,設在該積層體且由第1線圈及第1電容器構成,且從與積層方向正交之方向俯視時呈環狀;以及第1接地導體層;該第1電容器,包含:第1電容器導體層,連接於該第1線圈之一端;以及第2接地導體層,連接於該第1線圈之另一端且設在較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位於積層方向之上側,且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對向;該第1接地導體層設在較該第一LC並聯諧振器位於積層方向之下側,且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對向。
根據本發明,可抑制旁生之產生。
以下,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電子零件。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電子零件之構成。圖1係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電子零件10之外觀立體圖。圖2係電子零件10之積層體12之分解立體圖。圖3係電子零件10之等效電路圖。圖1及圖2中,z軸方向顯示積層方向。又,x軸方向顯示沿著電子零件10之長邊之方向,y軸方向顯示沿著電子零件10之短邊之方向。X軸方向、y軸方向及z軸方向彼此正交。
電子零件10,如圖1及圖2所示,具備積層體12、外部電極14(14a,14b),15、連接電極16(16a,16b)、折返電極
17(17a,17b)、LC並聯諧振器LC1~LC3及耦合導體層36。
積層體12,如圖2所示,藉由陶瓷電介質所構成之絕緣體層18(18a~18j)積層而構成,呈長方體狀。又,積層體12,在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具有構裝面S。構裝面S為電子零件10構裝於電路基板時與該電路基板對向之面。
絕緣體層18,如圖2所示,呈長方形狀,例如由陶瓷電介質構成。絕緣體層18a~18j從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往負方向側依序排列積層。以下,將絕緣體層18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面稱為表面,將絕緣體層18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面稱為背面。
外部電極14a,如圖1所示,設在構裝面S,用作為輸入電極。更詳細而言,外部電極14a設在絕緣體層18j之背面,呈T字型。外部電極14a引出至絕緣體層18j之x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短邊之中央。
外部電極14b,如圖1所示,設在構裝面S,用作為輸出電極。更詳細而言,外部電極14b在絕緣體層18j之背面設在較外部電極14a位於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呈T字型。外部電極14b引出至絕緣體層18j之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短邊之中央。
外部電極15(第1接地導體層及第3接地導體層)設在構裝面S,用作為接地電極。更詳細而言,外部電極15設在絕緣體層18j之背面,呈往y軸方向延伸之長方形狀。外部電極15從x軸方向之兩側被外部電極14a,14b夾著。
LC並聯諧振器LC1(第一LC並聯諧振器)設在積層體
12,且由線圈L1(第1線圈)及電容器C1(第1電容器)構成。更詳細而言,LC並聯諧振器LC1由通孔導體v1~v11、線圈導體層20a,22a,24a、電容器導體層30a(第1電容器導體層)、及諧振接地導體層34(第2接地導體層及第4接地導體層)構成,從x軸方向俯視時呈長方形狀之環狀。
線圈L1由通孔導體v1~v11及線圈導體層20a,22a,24a構成。通孔導體v1~v5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b~18f,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
通孔導體v6~v11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b~18g,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又,通孔導體v6~v11設在較通孔導體v1~v5位於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
線圈導體層20a為設在絕緣體層18b之表面上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在線圈導體層20a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1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0a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6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
線圈導體層22a為設在絕緣體層18c之表面上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線圈導體層22a,從z軸方向俯視時,以與線圈導體層20a一致之狀態重疊。在線圈導體層22a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2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1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2a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7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6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線圈導體層24a為設在絕緣體層18d之表面上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線圈導體層24a,從z軸方向俯視時,以與線圈導體層20a,22a一致之狀態重疊。在線圈導體層24a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3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2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4a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8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7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如上述,線圈導體層20a,22a,24a並聯。
如上述,線圈L1呈以通孔導體v11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為一端、以通孔導體v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為另一端之字型。
電容器C1由電容器導體層30a及諧振接地導體層34構成。
諧振接地導體層34為設在絕緣體層18g之表面上且覆蓋絕緣體層18g之大致整面之導體層。在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連接有通孔導體v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因此,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連接於線圈L1之另一端。
電容器導體層30a為設在絕緣體層18h之表面上且呈二個長方形連結之形狀之導體層。亦即,電容器導體層30a,在LC並聯諧振器LC1設在z軸方向之最負方向側。藉此,諧振接地導體層34設在較電容器導體層30a位於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此外,電容器導體層30a與諧振接地導體層34隔著絕緣體層18g對向。因此,在電容器導體層30a與
諧振接地導體層34之間形成有靜電容。在電容器導體層30a連接有通孔導體v11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因此,電容器導體30a連接於線圈L1之一端。
如上述,電容器C1係藉由形成在電容器導體層30a與諧振接地導體層34之間之靜電容構成。
引出導體層26a設在絕緣體層18e之表面,呈L字型。引出導體層26a,從絕緣體層18e之x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短邊之中央往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延伸,接著往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折返。又,在引出導體層26a連接有通孔導體v9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8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連接電極16a,如圖1所示,設在積層體12之x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面,往z軸方向延伸。連接電極16a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與外部電極14a連接。又,引出導體層26a係連接於外部電極14a。藉此,外部電極14a與LC並聯諧振器LC1電氣連接。
折返電極17a設在絕緣體層18a之表面上,從絕緣體層18a之x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短邊之中央往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延伸。折返電極17a連接於連接電極16a。
LC並聯諧振器LC2(第二LC並聯諧振器)設在積層體12,且由線圈L2(第2線圈)及電容器C2(第2電容器)構成。LC並聯諧振器LC2具有在位於積層體12之x軸方向之兩端之端面之中間且與x軸及z軸平行之平面與LC並聯諧振器LC1面對稱之構造。更詳細而言,LC並聯諧振器LC2
由通孔導體v21~v31、線圈導體層20b,22b,24b、電容器導體層30b(第2電容器導體層)、及諧振接地導體層34(第4接地導體層)構成,從x軸方向俯視時呈長方形狀之環狀。又,LC並聯諧振器LC2,從x軸方向俯視時,與LC並聯諧振器LC1重疊。
線圈L2由通孔導體v21~v31及線圈導體層20b,22b,24b構成。通孔導體v21~v25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b~18f,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
通孔導體v26~v31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b~18g,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又,通孔導體v26~v31設在較通孔導體v21~v25位於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
線圈導體層20b為在絕緣體層18b之表面上設在較線圈導體層20a位於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在線圈導體層20b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21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0b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26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
線圈導體層22b為在絕緣體層18c之表面上設在較線圈導體層22a位於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線圈導體層22b,從z軸方向俯視時,以與線圈導體層20b一致之狀態重疊。在線圈導體層22b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22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21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又,在線圈導體層22b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27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26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線圈導體層24b為在絕緣體層18d之表面上設在較線圈導體層24a位於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線圈導體層24b,從z軸方向俯視時,以與線圈導體層20b,22b一致之狀態重疊。在線圈導體層24b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23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22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4b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28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27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如上述,線圈L2呈以通孔導體v31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為一端、以通孔導體v2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為另一端之字型。
電容器C2由電容器導體層30b及諧振接地導體層34構成。
諧振接地導體層34為設在絕緣體層18g之表面上且覆蓋絕緣體層18g之大致整面之導體層。在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連接有通孔導體v2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因此,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連接於線圈L2之另一端。如此,電容器C1之接地導體層與電容器C2之接地導體層由一個諧振接地導體層34構成。
電容器導體層30b為在絕緣體層18h之表面上設在較
電容器導體層30a位於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且呈二個長方形連結之形狀之導體層。亦即,電容器導體層30b,在LC並聯諧振器LC2設在z軸方向之最負方向側。藉此,諧振接地導體層34設在較電容器導體層30b位於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此外,電容器導體層30b與諧振接地導體層34隔著絕緣體層18g對向。因此,在電容器導體層30b與諧振接地導體層34之間形成有靜電容。在電容器導體層30b連接有通孔導體v31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因此,電容器導體30b連接於線圈L2之一端。
如上述,電容器C2係藉由形成在電容器導體層30b與諧振接地導體層34之間之靜電容構成。
引出導體層26b設在絕緣體層18e之表面,呈L字型。引出導體層26b,從絕緣體層18e之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短邊之中央往x軸方向之負方向側延伸,接著往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折返。又,在引出導體層26b連接有通孔導體v29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28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連接電極16b,如圖1所示,設在積層體12之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面,往z軸方向延伸。連接電極16b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與外部電極14b連接。又,引出導體層26b係連接於外部電極14b。藉此,外部電極14b與LC並聯諧振器LC2電氣連接。
折返電極17b設在絕緣體層18a之表面上,從絕緣體層18a之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短邊之中央往x軸方向之負方
向側延伸。折返電極17b連接於連接電極16b。
LC並聯諧振器LC3設在積層體12,且由線圈L3及電容器C3構成。更詳細而言,LC並聯諧振器LC3由通孔導體v41~v49、線圈導體層20c,22c,24c、電容器導體層32、及諧振接地導體層34構成,從x軸方向俯視時呈長方形狀之環狀。又,LC並聯諧振器LC3,從x軸方向之兩側被LC並聯諧振器LC1,LC2夾著,從x軸方向俯視時,與LC並聯諧振器LC1,LC2重疊。
線圈L3由通孔導體v41~v49及線圈導體層20c,22c,24c構成。通孔導體v41~v44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b~18e,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
通孔導體v45~v49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b~18f,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又,通孔導體v45~v49設在較通孔導體v41~v44位於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
線圈導體層20c為在絕緣體層18b之表面上設在線圈導體層20a,20b之間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在線圈導體層20c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41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0c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45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
線圈導體層22c為在絕緣體層18c之表面上設在線圈導體層22a,22b之間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線圈導體層22c,從z軸方向俯視時,以與線圈導體層20c一致
之狀態重疊。在線圈導體層22c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42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41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2c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46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4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線圈導體層24c為在絕緣體層18d之表面上設在線圈導體層24a,24b之間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線圈導體層24c,從z軸方向俯視時,以與線圈導體層20c,22c一致之狀態重疊。在線圈導體層24c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43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42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4c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47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46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如上述,線圈L3呈以通孔導體v44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為一端、以通孔導體v49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為另一端之字型。此外,與線圈L1,L2電磁耦合。
電容器C3由電容器導體層32及諧振接地導體層34構成。電容器導體層32為設在絕緣體層18f之表面上且呈長方形狀之導體層。在電容器導體層32連接有通孔導體v44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因此,電容器導體層32連接於線圈L3之一端。
諧振接地導體層34藉由設在絕緣體層18g之表面上,
設在較電容器導體層32位於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亦即,諧振接地導體層34在LC並聯諧振器LC3設在z軸方向之最負方向側。諧振接地導體層34覆蓋絕緣體層18g之大致整面。藉此,電容器導體層32與諧振接地導體層34隔著絕緣體層18f對向。因此,在電容器導體層32與諧振接地導體層34之間形成有靜電容。又,在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連接有通孔導體v49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因此,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連接於線圈L3之另一端。如此,電容器C1之接地導體層與電容器C2之接地導體層與電容器C3之接地導體層由一個諧振接地導體層34構成。
耦合導體層36為設在絕緣體層18i之表面上且往x軸方向延伸之長方形狀之導體層。是以,耦合導體層36在z軸方向設在電容器導體層30a,30b與外部電極15之間。又,耦合導體層36隔著絕緣體層18h與電容器導體層30a,30b對向。藉此,在耦合導體層36與電容器導體層30a,30b之間分別形成電容器C10,C11。藉此,LC並聯諧振器LC1,LC2隔著耦合導體層36電容耦合。又,外部電極15藉由設在絕緣體層18j之背面上,設在較LC並聯諧振器LC1,LC2位於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又,外部電極15隔著絕緣體層18h~18j與電容器導體層30a,30b對向,且隔著絕緣體層18i,18j與耦合導體層36對向。外部電極15為接地導體層,直接施加母板上之接地電位。與電容器導體層30a對向之接地導體層和與電容器導體層30b對向之接地導體層,係藉由一個外部電極15構成。
通孔導體v12~v15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g~18j,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通孔導體v12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通孔導體v1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外部電極15。
通孔導體v32~v35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g~18j,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通孔導體v32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通孔導體v3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外部電極15。
通孔導體v61~v64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g~18j,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通孔導體v61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通孔導體v64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外部電極15。
通孔導體v71~v74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g~18j,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通孔導體v71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通孔導體v74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外部電極15。
如上述,LC並聯諧振器LC1~LC3,從x軸方向俯視時重疊。此外,LC並聯諧振器LC1,LC2夾著LC並聯諧振器LC3。藉此,如圖3所示,LC並聯諧振器LC1之線圈L1與LC並聯諧振器LC3之線圈L3電磁耦合。又,LC並聯諧振器LC3之線圈L3與LC並聯諧振器LC2之線圈L2電磁耦合。再者,藉由設置與電容器導體層30a,30b之各個對向之耦合導體層36,LC並聯諧振器LC1與LC並聯諧振器LC2,如圖3所示,電容耦合。以上述方式構成之LC並
聯諧振器LC1~LC3構成帶通濾波器。
接著,參照圖1至圖3說明電子零件10之動作之一例。例如,具有正電壓之高頻訊號Sig1從外部電極14a輸入之情形,如圖3所示,從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俯視時,順時針流動。
LC並聯諧振器LC1之線圈L1與LC並聯諧振器LC3之線圈L3電磁耦合。因此,高頻訊號Sig1,若從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俯視時在LC並聯諧振器LC1順時針流動,則高頻訊號Sig3藉由電磁感應從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俯視時在LC並聯諧振器LC3逆時針流動。
LC並聯諧振器LC3與LC並聯諧振器LC2電磁耦合。因此,高頻訊號Sig3,若從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俯視時在LC並聯諧振器LC3逆時針流動,則高頻訊號Sig2藉由電磁感應從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俯視時在LC並聯諧振器LC2順時針流動。藉此,高頻訊號Sig2從外部電極14b輸出。
此處,LC並聯諧振器LC1~LC3分別具有藉由線圈L1~L3及電容器C1~C3決定之固有之諧振頻率。此外,LC並聯諧振器LC1~LC3之阻抗在此等諧振頻率變高。藉此,藉由此等諧振頻率決定之既定頻帶之高頻訊號Sig2從外部電極14b輸出。
再者,若高頻訊號Sig1從外部電極14a輸入且高頻訊號Sig2從外部電極14b輸出,則會有因電容器導體層30a,30b之自我諧振在電子零件10之使用頻帶(以下,稱為既定頻帶)產生旁生之虞。因此,在電子零件10,電容器導體層
30a,30b與外部電極15對向。藉此,因自我諧振產生之高頻訊號透過電容器導體層30a,30b往外部電極15流動。其結果,可抑制因電容器導體層30a,30b之自我諧振在既定頻帶產生之高頻訊號從外部電極14b輸出,可抑制旁生之產生。
接著,參照圖1及圖2說明電子零件10之製造方法。
首先,準備應成為絕緣體層18的陶瓷坯片。接著,在應成為絕緣體層18b~18j的陶瓷坯片的各個形成通孔導體v1~v15,v21~v35,v41~v49,v61~v64,v71~v74。具體而言,對應成為絕緣體層18b~18j的陶瓷坯片照射雷射光束形成通孔。接下來,使用印刷塗布等方法對該通孔填充Ag、Pd、Cu、Au或它們的合金等的導電性糊。
接著,在應成為絕緣體層18a~18i的陶瓷坯片的表面上用網版印刷法或光微影法等方法塗布將Ag、Pd、Cu、Au或它們的合金等作為主成分的導電性糊,以形成折返電極17a,17b、線圈導體層20a~20c,22a~22c,24a~24c、引出導體層26a,26b、電容器導體層30a,30b,32、諧振接地導體層34、及耦合導體層36。此外,在形成線圈導體層20a~20c,22a~22c,24a~24c、引出導體層26a,26b、電容器導體層30a,30b,32、諧振接地導體層34、及耦合導體層36時,進行對通孔之導電性糊之填充亦可。
接著,在應成為絕緣體層18j的陶瓷坯片的背面上用網版印刷法或光微影法等方法塗布將Ag、Pd、Cu、Au或它
們的合金等作為主成分的導電性糊,以形成外部電極14a,14b,15。此外,在形成外部電極14a,14b,15時,進行對通孔之導電性糊之填充亦可。
接著,將各陶瓷坯片積層。具體而言,配置應成為絕緣體層18j的陶瓷坯片。接著,在應成為絕緣體層18j的陶瓷坯片上配置應成為絕緣體層18i的陶瓷坯片。之後,將應成為絕緣體層18i的陶瓷坯片對應成為絕緣體層18j的陶瓷坯片壓接。之後,針對應成為絕緣體層18h,18g,18f,18e,18d,18c,18b,18a的陶瓷坯片亦同樣地依此順序進行積層及壓接。藉由上述步驟,形成母積層體。此母積層體,係藉由靜水壓加壓等進行正式壓接。
接著,藉由切刀將母積層體裁切成既定尺寸之積層體12。對此未燒成之積層體12進行脫結合劑處理及燒成。
藉由以上步驟,獲得燒成後之積層體12。對積層體12施加筒式加工,進行去角。
之後,藉由塗布導電性糊,形成連接電極16a,16b。
最後,在外部電極14a,14b,15、連接電極16a,16b及折返電極17a,17b的表面實施鍍鎳(Ni)/鍍錫(Sn)。經過以上的步驟,完成圖1所示的電子零件10。
根據以上述方式構成之電子零件10,可抑制在既定頻帶之旁生之產生。更詳細而言,在電子零件10,接地導體層即外部電極15係設在較LC並聯諧振器LC1,LC2位於z軸方向之最負方向側,且透過絕緣體層18h~18j與電容器導
體層30a,30b對向。其結果,即使在電容器導體層30a,30b產生自我諧振而產生高頻訊號,該高頻訊號亦往外部電極15流動。其結果,可抑制因自我諧振產生之高頻訊號從外部電極14b輸出,可抑制在既定頻帶之旁生之產生。
又,在電子零件10,因以下理由,可更有效抑制在既定頻帶之旁生之產生。更詳細而言,在電子零件10,藉由電容器導體層30a,30b與接地導體層對向,抑制旁生之產生。此處,與電容器導體層30a,30b對向之接地導體層為外部電極15。因此,如接地導體層與外部電極15個別設置之情形般,在接地導體層與外部電極15之間未設置通孔導體,在接地導體層與外部電極15之間未形成電感器成分。藉此,因自我諧振產生之高頻訊號不會被接地導體層與外部電極15之間之電感器成分往電子零件10內反射,從外部電極15往電子零件10外輸出。如上述,在電子零件10,可更有效抑制在既定頻帶之旁生之產生。
又,在電子零件10,LC並聯諧振器LC1與LC並聯諧振器LC2電磁耦合。藉此,在電子零件10之高頻訊號之通過特性,可降低衰減極之頻率。
又,在電子零件10,LC並聯諧振器LC1,LC2之電容器導體層30a,30b係設在較諧振接地導體層34位於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LC並聯諧振器LC3之電容器導體層32係設在較諧振接地導體層34位於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因此,電容器導體層32不與耦合導體層36及電容器導體層30a,30b對向。因此,藉由使耦合導體層36及電容器導體層30a,
30b對向,LC並聯諧振器LC1,LC2與LC並聯諧振器LC3不耦合。其結果,在電子零件10之高頻訊號之通過特性,可更降低衰減極之頻率。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變形例之電子零件。圖4係第1變形例之電子零件10a之積層體12之分解立體圖。
電子零件10a,在未設有絕緣體層18i、耦合導體層36及通孔導體v14,v34,v63,v73之點與電子零件10不同。由於未設有耦合導體層36,因此電子零件10a相較於電子零件10,LC並聯諧振器LC1與LC並聯諧振器LC2之耦合度低。
以上述方式構成之電子零件10a,與電子零件10相同,可抑制旁生之產生。
本申請發明人為了使電子零件10,10a達成之效果更明確,進行以下說明之電腦模擬。圖5係比較例之電子零件之積層體111之分解立體圖。圖5中,僅賦予與說明相關之參照符號。
首先,參照圖5說明比較例之電子零件。比較例之電子零件具備LC並聯諧振器LC101~LC103。LC並聯諧振器LC101~LC103分別包含電容器C101~C103。此處,電容器C101,C102之電容器導體層112a,112b係設在較接地導體層114位於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與外部電極115a,115b對向。然而,電容器導體層112a,112b與設在z軸方向之
負方向且施加有接地電位之外部電極116未對向。
首先,製作具有圖2及圖4所示之構成之第1模型及第2模型。又,製作具有圖5所示之構成之第3模型。接著,對第1模型至第3模型調查輸出訊號相對於輸入訊號之衰減量。圖6係顯示第1模型之模擬結果之圖表。圖7係顯示第2模型之模擬結果之圖表。圖8係顯示第3模型之模擬結果之圖表。圖6至圖8中,縱軸顯示衰減量,橫軸顯示頻率。
在第3模型,如圖8所示,可知在10GHz附近產生旁生。另一方面,在第1模型及第2模型,如圖6及圖7所示,可知在10GHz附近未產生旁生。如上述,根據電子零件10a,10b,可知可抑制在既定頻帶之旁生之產生。
又,第1模型之衰減極之頻率,根據圖6,為5GHz程度,相對於此,第2模型之衰減極之頻率,根據圖7,為3.5GHz程度。因此,藉由設有耦合導體層36,電子零件10之衰減極之頻率較電子零件10a之衰減極之頻率低,可知通帶附近之高頻側之衰減急速。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第2變形例之電子零件。圖9係第2變形例之電子零件10b之分解立體圖。
電子零件10b,在未設有連接電極16a,16b、折返電極17a,17b、絕緣體層18e、引出導體層26a,26b、及通孔導體v4,v9,v24,v29,v44,v48之點及設有通孔導體v80~v84之點與電子零件10不同。
更詳細而言,在電子零件10b,外部電極僅由外部電極14a,14b,15構成。因此,不需要引出導體層26a,26b。再者,外部電極14a,14b分別未引出至絕緣體層18j之x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短邊及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短邊亦可。
然而,由於必須連接外部電極14a與線圈L1及電容器C1,因此設有通孔導體v80~v82。通孔導體v80~v82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h~18j,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又,通孔導體v80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係連接於電容器導體層30a。通孔導體v82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係連接於外部電極14a。
又,由於必須連接外部電極14b與線圈L2及電容器C2,因此設有通孔導體v83~v85。通孔導體v83~v85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h~18j,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又,通孔導體v83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係連接於電容器導體層30b。通孔導體v8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係連接於外部電極14b。
以上述方式構成之電子零件10b,與電子零件10相同具有等效電路。又,電子零件10b亦與電子零件10相同,可抑制旁生之產生。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之構成,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之電子零件10,10a,10b,在其要旨之範圍內可進行變更。
此外,在電子零件10,10a,10b,電容器導體層30a,30b與外部電極15對向。然而,電容器導體層30a,30b與設在
積層體12內之下層接地導體層對向亦可。此情形,下層接地導體層(第1接地導體層及第3接地導體層)設在外部電極15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藉由通孔導體連接於外部電極15。
此外,在電子零件10,10a,10b,LC並聯諧振器雖設有三個,但LC並聯諧振器之數並不限於此。LC並聯諧振器只要設有一個以上即可。
如上述,本發明在電子零件有用,尤其是在可抑制旁生之產生之點優異。
C1~C3,C10,C11‧‧‧電容器
L1~L3‧‧‧線圈
LC1~LC3‧‧‧LC並聯諧振器
10,10a,10b‧‧‧電子零件
12‧‧‧積層體
14a,14b,15‧‧‧外部電極
18a~18j‧‧‧絕緣體層
30a,30b,32‧‧‧電容器導體層
34‧‧‧諧振接地導體層
36‧‧‧耦合導體層
圖1係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電子零件之外觀立體圖。
圖2係電子零件之積層體之分解立體圖。
圖3係電子零件之等效電路圖。
圖4係第1變形例之電子零件之積層體之分解立體圖。
圖5係比較例之電子零件之積層體之分解立體圖。
圖6係顯示第1模型之模擬結果之圖表。
圖7係顯示第2模型之模擬結果之圖表。
圖8係顯示第3模型之模擬結果之圖表。
圖9係第2變形例之電子零件之分解立體圖。
C1~C3,C10,C11‧‧‧電容器
L1~L3‧‧‧線圈
LC1~LC3‧‧‧LC並聯諧振器
S‧‧‧構裝面
v1~v15,v21~v35,v41~v49,v61~v64,v71~v74‧‧‧通孔導體
12‧‧‧積層體
14a,14b,15‧‧‧外部電極
17a,17b‧‧‧折返電極
18a~18j‧‧‧絕緣體層
20a,20b,20c,22a,22b,22c,24a,24b,24c‧‧‧線圈導體層
26a,26b‧‧‧引出導體層
30a,30b,32‧‧‧電容器導體層
34‧‧‧諧振接地導體層
36‧‧‧耦合導體層
Claims (10)
- 一種電子零件,具備:積層體,由複數個絕緣體層積層而構成,且在積層方向之下側具有構裝面;第一LC並聯諧振器,設在該積層體且由第1線圈及第1電容器構成,且從與積層方向正交之方向俯視時呈環狀;第1接地導體層;外部電極,設在該構裝面上;以及引出導體層,電氣連接於該第1線圈與該外部電極;該第1電容器,包含:第1電容器導體層,連接於該第1線圈之一端;以及第2接地導體層,連接於該第1線圈之另一端且設在較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位於積層方向之上側,且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對向;該第1接地導體層設在較該第一LC並聯諧振器位於積層方向之下側,且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對向;該引出導體層相較該第2接地導體層設在積層方向之上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電子零件進一步具備:第二LC並聯諧振器,設在該積層體且由第2線圈及第2電容器構成,且從與積層方向正交之方向俯視時呈環狀;以及 第3接地導體層;該第2電容器,包含:第2電容器導體層,連接於該第2線圈之一端;以及第4接地導體層,連接於該第2線圈之另一端且設在較該第2電容器導體層位於積層方向之上側,且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2電容器導體層對向;該第3接地導體層設在較該第二LC並聯諧振器位於積層方向之下側,且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2電容器導體層對向;該第一LC並聯諧振器及該第二LC並聯諧振器,由該第1線圈與該第2線圈電磁耦合構成濾波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第2接地導體層及該第4接地導體層係由一個導體層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第1接地導體層及該第3接地導體層係由一個導體層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電子零件進一步具備耦合導體層,該耦合導體層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及該第2電容器導體層對向,且在積層方向設在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及該第2電容器導體層與該第1接地導體層及該第3接地導體層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電子零件進一步具備第三LC並聯諧振器,該第三LC並聯諧振器設在該積層體且由第3線圈及第3電容器構成,且從與積層方向正交之方向俯視時呈環狀; 該第3電容器,包含:第3電容器導體層,連接於該第3線圈之一端;以及第5接地導體層,連接於該第3線圈之另一端且設在較該第3電容器導體層位於積層方向之下側,且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3電容器導體層對向;該第三LC並聯諧振器在與積層方向正交之方向被該第一LC並聯諧振器與該第二LC並聯諧振器夾著;該第一LC並聯諧振器、該第二LC並聯諧振器、及該第三LC並聯諧振器,係藉由該第1線圈、該第2線圈、該第3線圈之電磁耦合,據以構成濾波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第2接地導體層、該第4接地導體層、及該第5接地導體層係由一個導體層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第1接地導體層為設在該構裝面之接地電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電子零件進一步具備設在該構裝面之接地電極;該第1接地導體層係連接於該接地電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第1接地導體層及該第2接地導體層係藉由四個通孔導體連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88969 | 2011-12-28 | ||
PCT/JP2012/081807 WO2013099562A1 (ja) | 2011-12-28 | 2012-12-07 | 電子部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40597A TW201340597A (zh) | 2013-10-01 |
TWI521866B true TWI521866B (zh) | 2016-02-11 |
Family
ID=48697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50447A TWI521866B (zh) | 2011-12-28 | 2012-12-27 | Electronic Parts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13249B2 (zh) |
JP (1) | JP5790789B2 (zh) |
CN (1) | CN103959645B (zh) |
TW (1) | TWI521866B (zh) |
WO (1) | WO201309956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81681A1 (ja) * | 2013-05-09 | 2014-11-13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Lc並列共振素子および帯域阻止フィルタ |
JP5970714B2 (ja) * | 2013-10-30 | 2016-08-17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子部品 |
JP6277944B2 (ja) * | 2014-11-20 | 2018-02-1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子部品 |
EP3168989A4 (en) * | 2015-03-24 | 2018-02-21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 Lowpass filter |
TW201728081A (zh) * | 2015-11-16 | 2017-08-01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 積層型lc濾波器 |
WO2017169102A1 (ja) * | 2016-03-31 | 2017-10-05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子部品 |
US11309121B2 (en) * | 2018-12-21 | 2022-04-19 |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 Magnetic field efficient inductor and method thereof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33882A (ja) * | 2001-08-16 | 2003-05-09 | Murata Mfg Co Ltd | インピーダンス整合素子 |
JP2003087074A (ja) * | 2001-09-07 | 2003-03-20 | Toko Inc | 積層型フィルタ |
JP2003258587A (ja) | 2001-12-25 | 2003-09-12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積層型lcフィルタ |
JP4009178B2 (ja) * | 2002-10-29 | 2007-11-14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ローパスフィルタ |
JP2005026799A (ja) * | 2003-06-30 | 2005-01-27 | Taiyo Yuden Co Ltd | フィルタ回路および積層フィルタ |
CN101421918B (zh) * | 2006-04-14 | 2013-02-27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分层带通滤波器 |
US7671706B2 (en) | 2006-04-14 | 2010-03-02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 High frequency multilayer bandpass filter |
JP4506903B2 (ja) * | 2008-01-17 | 2010-07-21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積層型共振器および積層型フィルタ |
CN102549690B (zh) | 2010-03-18 | 2014-10-29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高频层叠元器件及层叠型高频滤波器 |
CN103023450B (zh) * | 2011-02-16 | 2015-09-23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电子元器件 |
-
2012
- 2012-12-07 CN CN201280058445.4A patent/CN103959645B/zh active Active
- 2012-12-07 JP JP2013551568A patent/JP5790789B2/ja active Active
- 2012-12-07 WO PCT/JP2012/081807 patent/WO201309956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2-27 TW TW101150447A patent/TWI521866B/zh active
-
2014
- 2014-05-08 US US14/272,543 patent/US9013249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013249B2 (en) | 2015-04-21 |
US20140240061A1 (en) | 2014-08-28 |
JPWO2013099562A1 (ja) | 2015-04-30 |
WO2013099562A1 (ja) | 2013-07-04 |
JP5790789B2 (ja) | 2015-10-07 |
CN103959645A (zh) | 2014-07-30 |
TW201340597A (zh) | 2013-10-01 |
CN103959645B (zh) | 2017-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21866B (zh) | Electronic Parts | |
JP5787760B2 (ja) | フィルタ | |
JP6074653B2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 |
TWI492446B (zh) | Electronic Parts | |
TWI488430B (zh) | 高頻濾波器 | |
US9252737B2 (en) | Filter | |
CN108886348B (zh) | 电子部件 | |
TWI594572B (zh) | 電子零件 | |
JP2012019443A (ja) | フィルタ回路及び電子部品 | |
JP5888474B2 (ja) | 電子部品 | |
TWI505300B (zh) | Electronic Parts | |
TWI572084B (zh) | filter | |
TWI502802B (zh) | Electronic Parts | |
US8400236B2 (en) | Electronic component | |
WO2013121815A1 (ja) | 電子部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