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1866B - Electronic Parts - Google Patents

Electronic Par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1866B
TWI521866B TW101150447A TW101150447A TWI521866B TW I521866 B TWI521866 B TW I521866B TW 101150447 A TW101150447 A TW 101150447A TW 101150447 A TW101150447 A TW 101150447A TW I521866 B TWI521866 B TW I52186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layer
axis direction
capacitor
coil
electronic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504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0597A (zh
Inventor
Mitsutoshi Imamura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Publication of TW201340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05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18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186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15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9Filters comprising mutual induct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1Filters for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01P1/203Strip line filters
    • H01P1/20327Electromagnetic interstage coupling
    • H01P1/20336Comb or interdigital filters
    • H01P1/20345Multilayer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2Bandpass or bandstop filters with adjustable bandwidth and fixed centre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08Comprising bridging elements, i.e. elements in a series path without own reference to ground and spanning branching nodes of another series path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75Parallel LC in shunt or branch path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91Combined LC in shunt or branch path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2001/0021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3H2001/0085Multilayer, e.g. LTCC, HTCC, green she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Description

電子零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子零件,更特定而言,係關於內設有LC並聯諧振器之電子零件。
作為習知電子零件,例如,已知有專利文獻1記載之積層帶通濾波器。該積層帶通濾波器具備積層體及複數個LC並聯諧振器。積層體係複數個電介質層積層而構成。各LC並聯諧振器係藉由電容器電極與電感器電極構成。電感器電極形成為環狀。此外,各LC並聯諧振器之環面彼此重疊。在以上之積層帶通濾波器,由於環面彼此重疊,因此能使相鄰LC並聯諧振器之電感器電極間之耦合度變高,可謀求廣帶域化。
然而,在專利文獻1記載之積層帶通濾波器,產生電容器電極之自我諧振。因此,在自我諧振產生之頻率,積層帶通濾波器之阻抗變低,產生旁生(Spurious:在高頻帶之不需要波)。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07/119356號小冊子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旁生之產生之電子零件。
本發明一形態之電子零件,具備:積層體,複數個絕 緣體層積層而構成,且在積層方向之下側具有構裝面;第一LC並聯諧振器,設在該積層體且由第1線圈及第1電容器構成,且從與積層方向正交之方向俯視時呈環狀;以及第1接地導體層;該第1電容器,包含:第1電容器導體層,連接於該第1線圈之一端;以及第2接地導體層,連接於該第1線圈之另一端且設在較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位於積層方向之上側,且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對向;該第1接地導體層設在較該第一LC並聯諧振器位於積層方向之下側,且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對向。
根據本發明,可抑制旁生之產生。
以下,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電子零件。
(電子零件之構成)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電子零件之構成。圖1係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電子零件10之外觀立體圖。圖2係電子零件10之積層體12之分解立體圖。圖3係電子零件10之等效電路圖。圖1及圖2中,z軸方向顯示積層方向。又,x軸方向顯示沿著電子零件10之長邊之方向,y軸方向顯示沿著電子零件10之短邊之方向。X軸方向、y軸方向及z軸方向彼此正交。
電子零件10,如圖1及圖2所示,具備積層體12、外部電極14(14a,14b),15、連接電極16(16a,16b)、折返電極 17(17a,17b)、LC並聯諧振器LC1~LC3及耦合導體層36。
積層體12,如圖2所示,藉由陶瓷電介質所構成之絕緣體層18(18a~18j)積層而構成,呈長方體狀。又,積層體12,在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具有構裝面S。構裝面S為電子零件10構裝於電路基板時與該電路基板對向之面。
絕緣體層18,如圖2所示,呈長方形狀,例如由陶瓷電介質構成。絕緣體層18a~18j從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往負方向側依序排列積層。以下,將絕緣體層18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面稱為表面,將絕緣體層18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面稱為背面。
外部電極14a,如圖1所示,設在構裝面S,用作為輸入電極。更詳細而言,外部電極14a設在絕緣體層18j之背面,呈T字型。外部電極14a引出至絕緣體層18j之x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短邊之中央。
外部電極14b,如圖1所示,設在構裝面S,用作為輸出電極。更詳細而言,外部電極14b在絕緣體層18j之背面設在較外部電極14a位於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呈T字型。外部電極14b引出至絕緣體層18j之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短邊之中央。
外部電極15(第1接地導體層及第3接地導體層)設在構裝面S,用作為接地電極。更詳細而言,外部電極15設在絕緣體層18j之背面,呈往y軸方向延伸之長方形狀。外部電極15從x軸方向之兩側被外部電極14a,14b夾著。
LC並聯諧振器LC1(第一LC並聯諧振器)設在積層體 12,且由線圈L1(第1線圈)及電容器C1(第1電容器)構成。更詳細而言,LC並聯諧振器LC1由通孔導體v1~v11、線圈導體層20a,22a,24a、電容器導體層30a(第1電容器導體層)、及諧振接地導體層34(第2接地導體層及第4接地導體層)構成,從x軸方向俯視時呈長方形狀之環狀。
線圈L1由通孔導體v1~v11及線圈導體層20a,22a,24a構成。通孔導體v1~v5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b~18f,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
通孔導體v6~v11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b~18g,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又,通孔導體v6~v11設在較通孔導體v1~v5位於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
線圈導體層20a為設在絕緣體層18b之表面上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在線圈導體層20a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1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0a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6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
線圈導體層22a為設在絕緣體層18c之表面上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線圈導體層22a,從z軸方向俯視時,以與線圈導體層20a一致之狀態重疊。在線圈導體層22a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2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1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2a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7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6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線圈導體層24a為設在絕緣體層18d之表面上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線圈導體層24a,從z軸方向俯視時,以與線圈導體層20a,22a一致之狀態重疊。在線圈導體層24a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3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2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4a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8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7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如上述,線圈導體層20a,22a,24a並聯。
如上述,線圈L1呈以通孔導體v11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為一端、以通孔導體v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為另一端之字型。
電容器C1由電容器導體層30a及諧振接地導體層34構成。
諧振接地導體層34為設在絕緣體層18g之表面上且覆蓋絕緣體層18g之大致整面之導體層。在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連接有通孔導體v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因此,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連接於線圈L1之另一端。
電容器導體層30a為設在絕緣體層18h之表面上且呈二個長方形連結之形狀之導體層。亦即,電容器導體層30a,在LC並聯諧振器LC1設在z軸方向之最負方向側。藉此,諧振接地導體層34設在較電容器導體層30a位於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此外,電容器導體層30a與諧振接地導體層34隔著絕緣體層18g對向。因此,在電容器導體層30a與 諧振接地導體層34之間形成有靜電容。在電容器導體層30a連接有通孔導體v11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因此,電容器導體30a連接於線圈L1之一端。
如上述,電容器C1係藉由形成在電容器導體層30a與諧振接地導體層34之間之靜電容構成。
引出導體層26a設在絕緣體層18e之表面,呈L字型。引出導體層26a,從絕緣體層18e之x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短邊之中央往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延伸,接著往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折返。又,在引出導體層26a連接有通孔導體v9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8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連接電極16a,如圖1所示,設在積層體12之x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面,往z軸方向延伸。連接電極16a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與外部電極14a連接。又,引出導體層26a係連接於外部電極14a。藉此,外部電極14a與LC並聯諧振器LC1電氣連接。
折返電極17a設在絕緣體層18a之表面上,從絕緣體層18a之x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短邊之中央往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延伸。折返電極17a連接於連接電極16a。
LC並聯諧振器LC2(第二LC並聯諧振器)設在積層體12,且由線圈L2(第2線圈)及電容器C2(第2電容器)構成。LC並聯諧振器LC2具有在位於積層體12之x軸方向之兩端之端面之中間且與x軸及z軸平行之平面與LC並聯諧振器LC1面對稱之構造。更詳細而言,LC並聯諧振器LC2 由通孔導體v21~v31、線圈導體層20b,22b,24b、電容器導體層30b(第2電容器導體層)、及諧振接地導體層34(第4接地導體層)構成,從x軸方向俯視時呈長方形狀之環狀。又,LC並聯諧振器LC2,從x軸方向俯視時,與LC並聯諧振器LC1重疊。
線圈L2由通孔導體v21~v31及線圈導體層20b,22b,24b構成。通孔導體v21~v25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b~18f,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
通孔導體v26~v31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b~18g,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又,通孔導體v26~v31設在較通孔導體v21~v25位於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
線圈導體層20b為在絕緣體層18b之表面上設在較線圈導體層20a位於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在線圈導體層20b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21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0b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26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
線圈導體層22b為在絕緣體層18c之表面上設在較線圈導體層22a位於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線圈導體層22b,從z軸方向俯視時,以與線圈導體層20b一致之狀態重疊。在線圈導體層22b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22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21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又,在線圈導體層22b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27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26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線圈導體層24b為在絕緣體層18d之表面上設在較線圈導體層24a位於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線圈導體層24b,從z軸方向俯視時,以與線圈導體層20b,22b一致之狀態重疊。在線圈導體層24b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23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22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4b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28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27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如上述,線圈L2呈以通孔導體v31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為一端、以通孔導體v2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為另一端之字型。
電容器C2由電容器導體層30b及諧振接地導體層34構成。
諧振接地導體層34為設在絕緣體層18g之表面上且覆蓋絕緣體層18g之大致整面之導體層。在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連接有通孔導體v2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因此,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連接於線圈L2之另一端。如此,電容器C1之接地導體層與電容器C2之接地導體層由一個諧振接地導體層34構成。
電容器導體層30b為在絕緣體層18h之表面上設在較 電容器導體層30a位於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且呈二個長方形連結之形狀之導體層。亦即,電容器導體層30b,在LC並聯諧振器LC2設在z軸方向之最負方向側。藉此,諧振接地導體層34設在較電容器導體層30b位於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此外,電容器導體層30b與諧振接地導體層34隔著絕緣體層18g對向。因此,在電容器導體層30b與諧振接地導體層34之間形成有靜電容。在電容器導體層30b連接有通孔導體v31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因此,電容器導體30b連接於線圈L2之一端。
如上述,電容器C2係藉由形成在電容器導體層30b與諧振接地導體層34之間之靜電容構成。
引出導體層26b設在絕緣體層18e之表面,呈L字型。引出導體層26b,從絕緣體層18e之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短邊之中央往x軸方向之負方向側延伸,接著往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折返。又,在引出導體層26b連接有通孔導體v29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28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連接電極16b,如圖1所示,設在積層體12之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面,往z軸方向延伸。連接電極16b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與外部電極14b連接。又,引出導體層26b係連接於外部電極14b。藉此,外部電極14b與LC並聯諧振器LC2電氣連接。
折返電極17b設在絕緣體層18a之表面上,從絕緣體層18a之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短邊之中央往x軸方向之負方 向側延伸。折返電極17b連接於連接電極16b。
LC並聯諧振器LC3設在積層體12,且由線圈L3及電容器C3構成。更詳細而言,LC並聯諧振器LC3由通孔導體v41~v49、線圈導體層20c,22c,24c、電容器導體層32、及諧振接地導體層34構成,從x軸方向俯視時呈長方形狀之環狀。又,LC並聯諧振器LC3,從x軸方向之兩側被LC並聯諧振器LC1,LC2夾著,從x軸方向俯視時,與LC並聯諧振器LC1,LC2重疊。
線圈L3由通孔導體v41~v49及線圈導體層20c,22c,24c構成。通孔導體v41~v44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b~18e,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
通孔導體v45~v49分別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b~18f,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又,通孔導體v45~v49設在較通孔導體v41~v44位於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
線圈導體層20c為在絕緣體層18b之表面上設在線圈導體層20a,20b之間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在線圈導體層20c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41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0c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45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
線圈導體層22c為在絕緣體層18c之表面上設在線圈導體層22a,22b之間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線圈導體層22c,從z軸方向俯視時,以與線圈導體層20c一致 之狀態重疊。在線圈導體層22c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42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41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2c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46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4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線圈導體層24c為在絕緣體層18d之表面上設在線圈導體層24a,24b之間且往y軸方向延伸之線狀導體層。線圈導體層24c,從z軸方向俯視時,以與線圈導體層20c,22c一致之狀態重疊。在線圈導體層24c之y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43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42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又,在線圈導體層24c之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有通孔導體v47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及通孔導體v46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
如上述,線圈L3呈以通孔導體v44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為一端、以通孔導體v49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為另一端之字型。此外,與線圈L1,L2電磁耦合。
電容器C3由電容器導體層32及諧振接地導體層34構成。電容器導體層32為設在絕緣體層18f之表面上且呈長方形狀之導體層。在電容器導體層32連接有通孔導體v44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因此,電容器導體層32連接於線圈L3之一端。
諧振接地導體層34藉由設在絕緣體層18g之表面上, 設在較電容器導體層32位於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亦即,諧振接地導體層34在LC並聯諧振器LC3設在z軸方向之最負方向側。諧振接地導體層34覆蓋絕緣體層18g之大致整面。藉此,電容器導體層32與諧振接地導體層34隔著絕緣體層18f對向。因此,在電容器導體層32與諧振接地導體層34之間形成有靜電容。又,在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連接有通孔導體v49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因此,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連接於線圈L3之另一端。如此,電容器C1之接地導體層與電容器C2之接地導體層與電容器C3之接地導體層由一個諧振接地導體層34構成。
耦合導體層36為設在絕緣體層18i之表面上且往x軸方向延伸之長方形狀之導體層。是以,耦合導體層36在z軸方向設在電容器導體層30a,30b與外部電極15之間。又,耦合導體層36隔著絕緣體層18h與電容器導體層30a,30b對向。藉此,在耦合導體層36與電容器導體層30a,30b之間分別形成電容器C10,C11。藉此,LC並聯諧振器LC1,LC2隔著耦合導體層36電容耦合。又,外部電極15藉由設在絕緣體層18j之背面上,設在較LC並聯諧振器LC1,LC2位於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又,外部電極15隔著絕緣體層18h~18j與電容器導體層30a,30b對向,且隔著絕緣體層18i,18j與耦合導體層36對向。外部電極15為接地導體層,直接施加母板上之接地電位。與電容器導體層30a對向之接地導體層和與電容器導體層30b對向之接地導體層,係藉由一個外部電極15構成。
通孔導體v12~v15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g~18j,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通孔導體v12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通孔導體v1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外部電極15。
通孔導體v32~v35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g~18j,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通孔導體v32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通孔導體v3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外部電極15。
通孔導體v61~v64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g~18j,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通孔導體v61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通孔導體v64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外部電極15。
通孔導體v71~v74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g~18j,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通孔導體v71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諧振接地導體層34。通孔導體v74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連接於外部電極15。
如上述,LC並聯諧振器LC1~LC3,從x軸方向俯視時重疊。此外,LC並聯諧振器LC1,LC2夾著LC並聯諧振器LC3。藉此,如圖3所示,LC並聯諧振器LC1之線圈L1與LC並聯諧振器LC3之線圈L3電磁耦合。又,LC並聯諧振器LC3之線圈L3與LC並聯諧振器LC2之線圈L2電磁耦合。再者,藉由設置與電容器導體層30a,30b之各個對向之耦合導體層36,LC並聯諧振器LC1與LC並聯諧振器LC2,如圖3所示,電容耦合。以上述方式構成之LC並 聯諧振器LC1~LC3構成帶通濾波器。
接著,參照圖1至圖3說明電子零件10之動作之一例。例如,具有正電壓之高頻訊號Sig1從外部電極14a輸入之情形,如圖3所示,從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俯視時,順時針流動。
LC並聯諧振器LC1之線圈L1與LC並聯諧振器LC3之線圈L3電磁耦合。因此,高頻訊號Sig1,若從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俯視時在LC並聯諧振器LC1順時針流動,則高頻訊號Sig3藉由電磁感應從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俯視時在LC並聯諧振器LC3逆時針流動。
LC並聯諧振器LC3與LC並聯諧振器LC2電磁耦合。因此,高頻訊號Sig3,若從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俯視時在LC並聯諧振器LC3逆時針流動,則高頻訊號Sig2藉由電磁感應從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俯視時在LC並聯諧振器LC2順時針流動。藉此,高頻訊號Sig2從外部電極14b輸出。
此處,LC並聯諧振器LC1~LC3分別具有藉由線圈L1~L3及電容器C1~C3決定之固有之諧振頻率。此外,LC並聯諧振器LC1~LC3之阻抗在此等諧振頻率變高。藉此,藉由此等諧振頻率決定之既定頻帶之高頻訊號Sig2從外部電極14b輸出。
再者,若高頻訊號Sig1從外部電極14a輸入且高頻訊號Sig2從外部電極14b輸出,則會有因電容器導體層30a,30b之自我諧振在電子零件10之使用頻帶(以下,稱為既定頻帶)產生旁生之虞。因此,在電子零件10,電容器導體層 30a,30b與外部電極15對向。藉此,因自我諧振產生之高頻訊號透過電容器導體層30a,30b往外部電極15流動。其結果,可抑制因電容器導體層30a,30b之自我諧振在既定頻帶產生之高頻訊號從外部電極14b輸出,可抑制旁生之產生。
(電子零件之製造方法)
接著,參照圖1及圖2說明電子零件10之製造方法。
首先,準備應成為絕緣體層18的陶瓷坯片。接著,在應成為絕緣體層18b~18j的陶瓷坯片的各個形成通孔導體v1~v15,v21~v35,v41~v49,v61~v64,v71~v74。具體而言,對應成為絕緣體層18b~18j的陶瓷坯片照射雷射光束形成通孔。接下來,使用印刷塗布等方法對該通孔填充Ag、Pd、Cu、Au或它們的合金等的導電性糊。
接著,在應成為絕緣體層18a~18i的陶瓷坯片的表面上用網版印刷法或光微影法等方法塗布將Ag、Pd、Cu、Au或它們的合金等作為主成分的導電性糊,以形成折返電極17a,17b、線圈導體層20a~20c,22a~22c,24a~24c、引出導體層26a,26b、電容器導體層30a,30b,32、諧振接地導體層34、及耦合導體層36。此外,在形成線圈導體層20a~20c,22a~22c,24a~24c、引出導體層26a,26b、電容器導體層30a,30b,32、諧振接地導體層34、及耦合導體層36時,進行對通孔之導電性糊之填充亦可。
接著,在應成為絕緣體層18j的陶瓷坯片的背面上用網版印刷法或光微影法等方法塗布將Ag、Pd、Cu、Au或它 們的合金等作為主成分的導電性糊,以形成外部電極14a,14b,15。此外,在形成外部電極14a,14b,15時,進行對通孔之導電性糊之填充亦可。
接著,將各陶瓷坯片積層。具體而言,配置應成為絕緣體層18j的陶瓷坯片。接著,在應成為絕緣體層18j的陶瓷坯片上配置應成為絕緣體層18i的陶瓷坯片。之後,將應成為絕緣體層18i的陶瓷坯片對應成為絕緣體層18j的陶瓷坯片壓接。之後,針對應成為絕緣體層18h,18g,18f,18e,18d,18c,18b,18a的陶瓷坯片亦同樣地依此順序進行積層及壓接。藉由上述步驟,形成母積層體。此母積層體,係藉由靜水壓加壓等進行正式壓接。
接著,藉由切刀將母積層體裁切成既定尺寸之積層體12。對此未燒成之積層體12進行脫結合劑處理及燒成。
藉由以上步驟,獲得燒成後之積層體12。對積層體12施加筒式加工,進行去角。
之後,藉由塗布導電性糊,形成連接電極16a,16b。
最後,在外部電極14a,14b,15、連接電極16a,16b及折返電極17a,17b的表面實施鍍鎳(Ni)/鍍錫(Sn)。經過以上的步驟,完成圖1所示的電子零件10。
(效果)
根據以上述方式構成之電子零件10,可抑制在既定頻帶之旁生之產生。更詳細而言,在電子零件10,接地導體層即外部電極15係設在較LC並聯諧振器LC1,LC2位於z軸方向之最負方向側,且透過絕緣體層18h~18j與電容器導 體層30a,30b對向。其結果,即使在電容器導體層30a,30b產生自我諧振而產生高頻訊號,該高頻訊號亦往外部電極15流動。其結果,可抑制因自我諧振產生之高頻訊號從外部電極14b輸出,可抑制在既定頻帶之旁生之產生。
又,在電子零件10,因以下理由,可更有效抑制在既定頻帶之旁生之產生。更詳細而言,在電子零件10,藉由電容器導體層30a,30b與接地導體層對向,抑制旁生之產生。此處,與電容器導體層30a,30b對向之接地導體層為外部電極15。因此,如接地導體層與外部電極15個別設置之情形般,在接地導體層與外部電極15之間未設置通孔導體,在接地導體層與外部電極15之間未形成電感器成分。藉此,因自我諧振產生之高頻訊號不會被接地導體層與外部電極15之間之電感器成分往電子零件10內反射,從外部電極15往電子零件10外輸出。如上述,在電子零件10,可更有效抑制在既定頻帶之旁生之產生。
又,在電子零件10,LC並聯諧振器LC1與LC並聯諧振器LC2電磁耦合。藉此,在電子零件10之高頻訊號之通過特性,可降低衰減極之頻率。
又,在電子零件10,LC並聯諧振器LC1,LC2之電容器導體層30a,30b係設在較諧振接地導體層34位於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LC並聯諧振器LC3之電容器導體層32係設在較諧振接地導體層34位於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因此,電容器導體層32不與耦合導體層36及電容器導體層30a,30b對向。因此,藉由使耦合導體層36及電容器導體層30a, 30b對向,LC並聯諧振器LC1,LC2與LC並聯諧振器LC3不耦合。其結果,在電子零件10之高頻訊號之通過特性,可更降低衰減極之頻率。
(第1變形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變形例之電子零件。圖4係第1變形例之電子零件10a之積層體12之分解立體圖。
電子零件10a,在未設有絕緣體層18i、耦合導體層36及通孔導體v14,v34,v63,v73之點與電子零件10不同。由於未設有耦合導體層36,因此電子零件10a相較於電子零件10,LC並聯諧振器LC1與LC並聯諧振器LC2之耦合度低。
以上述方式構成之電子零件10a,與電子零件10相同,可抑制旁生之產生。
(模擬)
本申請發明人為了使電子零件10,10a達成之效果更明確,進行以下說明之電腦模擬。圖5係比較例之電子零件之積層體111之分解立體圖。圖5中,僅賦予與說明相關之參照符號。
首先,參照圖5說明比較例之電子零件。比較例之電子零件具備LC並聯諧振器LC101~LC103。LC並聯諧振器LC101~LC103分別包含電容器C101~C103。此處,電容器C101,C102之電容器導體層112a,112b係設在較接地導體層114位於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與外部電極115a,115b對向。然而,電容器導體層112a,112b與設在z軸方向之 負方向且施加有接地電位之外部電極116未對向。
首先,製作具有圖2及圖4所示之構成之第1模型及第2模型。又,製作具有圖5所示之構成之第3模型。接著,對第1模型至第3模型調查輸出訊號相對於輸入訊號之衰減量。圖6係顯示第1模型之模擬結果之圖表。圖7係顯示第2模型之模擬結果之圖表。圖8係顯示第3模型之模擬結果之圖表。圖6至圖8中,縱軸顯示衰減量,橫軸顯示頻率。
在第3模型,如圖8所示,可知在10GHz附近產生旁生。另一方面,在第1模型及第2模型,如圖6及圖7所示,可知在10GHz附近未產生旁生。如上述,根據電子零件10a,10b,可知可抑制在既定頻帶之旁生之產生。
又,第1模型之衰減極之頻率,根據圖6,為5GHz程度,相對於此,第2模型之衰減極之頻率,根據圖7,為3.5GHz程度。因此,藉由設有耦合導體層36,電子零件10之衰減極之頻率較電子零件10a之衰減極之頻率低,可知通帶附近之高頻側之衰減急速。
(第2變形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第2變形例之電子零件。圖9係第2變形例之電子零件10b之分解立體圖。
電子零件10b,在未設有連接電極16a,16b、折返電極17a,17b、絕緣體層18e、引出導體層26a,26b、及通孔導體v4,v9,v24,v29,v44,v48之點及設有通孔導體v80~v84之點與電子零件10不同。
更詳細而言,在電子零件10b,外部電極僅由外部電極14a,14b,15構成。因此,不需要引出導體層26a,26b。再者,外部電極14a,14b分別未引出至絕緣體層18j之x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短邊及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短邊亦可。
然而,由於必須連接外部電極14a與線圈L1及電容器C1,因此設有通孔導體v80~v82。通孔導體v80~v82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h~18j,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又,通孔導體v80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係連接於電容器導體層30a。通孔導體v82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係連接於外部電極14a。
又,由於必須連接外部電極14b與線圈L2及電容器C2,因此設有通孔導體v83~v85。通孔導體v83~v85在z軸方向貫通絕緣體層18h~18j,彼此連接而構成一個通孔導體。又,通孔導體v83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之端部係連接於電容器導體層30b。通孔導體v85之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之端部係連接於外部電極14b。
以上述方式構成之電子零件10b,與電子零件10相同具有等效電路。又,電子零件10b亦與電子零件10相同,可抑制旁生之產生。
(其他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電子零件之構成,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之電子零件10,10a,10b,在其要旨之範圍內可進行變更。
此外,在電子零件10,10a,10b,電容器導體層30a,30b與外部電極15對向。然而,電容器導體層30a,30b與設在 積層體12內之下層接地導體層對向亦可。此情形,下層接地導體層(第1接地導體層及第3接地導體層)設在外部電極15之z軸方向之正方向側,藉由通孔導體連接於外部電極15。
此外,在電子零件10,10a,10b,LC並聯諧振器雖設有三個,但LC並聯諧振器之數並不限於此。LC並聯諧振器只要設有一個以上即可。
如上述,本發明在電子零件有用,尤其是在可抑制旁生之產生之點優異。
C1~C3,C10,C11‧‧‧電容器
L1~L3‧‧‧線圈
LC1~LC3‧‧‧LC並聯諧振器
10,10a,10b‧‧‧電子零件
12‧‧‧積層體
14a,14b,15‧‧‧外部電極
18a~18j‧‧‧絕緣體層
30a,30b,32‧‧‧電容器導體層
34‧‧‧諧振接地導體層
36‧‧‧耦合導體層
圖1係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電子零件之外觀立體圖。
圖2係電子零件之積層體之分解立體圖。
圖3係電子零件之等效電路圖。
圖4係第1變形例之電子零件之積層體之分解立體圖。
圖5係比較例之電子零件之積層體之分解立體圖。
圖6係顯示第1模型之模擬結果之圖表。
圖7係顯示第2模型之模擬結果之圖表。
圖8係顯示第3模型之模擬結果之圖表。
圖9係第2變形例之電子零件之分解立體圖。
C1~C3,C10,C11‧‧‧電容器
L1~L3‧‧‧線圈
LC1~LC3‧‧‧LC並聯諧振器
S‧‧‧構裝面
v1~v15,v21~v35,v41~v49,v61~v64,v71~v74‧‧‧通孔導體
12‧‧‧積層體
14a,14b,15‧‧‧外部電極
17a,17b‧‧‧折返電極
18a~18j‧‧‧絕緣體層
20a,20b,20c,22a,22b,22c,24a,24b,24c‧‧‧線圈導體層
26a,26b‧‧‧引出導體層
30a,30b,32‧‧‧電容器導體層
34‧‧‧諧振接地導體層
36‧‧‧耦合導體層

Claims (10)

  1. 一種電子零件,具備:積層體,由複數個絕緣體層積層而構成,且在積層方向之下側具有構裝面;第一LC並聯諧振器,設在該積層體且由第1線圈及第1電容器構成,且從與積層方向正交之方向俯視時呈環狀;第1接地導體層;外部電極,設在該構裝面上;以及引出導體層,電氣連接於該第1線圈與該外部電極;該第1電容器,包含:第1電容器導體層,連接於該第1線圈之一端;以及第2接地導體層,連接於該第1線圈之另一端且設在較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位於積層方向之上側,且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對向;該第1接地導體層設在較該第一LC並聯諧振器位於積層方向之下側,且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對向;該引出導體層相較該第2接地導體層設在積層方向之上側。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電子零件進一步具備:第二LC並聯諧振器,設在該積層體且由第2線圈及第2電容器構成,且從與積層方向正交之方向俯視時呈環狀;以及 第3接地導體層;該第2電容器,包含:第2電容器導體層,連接於該第2線圈之一端;以及第4接地導體層,連接於該第2線圈之另一端且設在較該第2電容器導體層位於積層方向之上側,且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2電容器導體層對向;該第3接地導體層設在較該第二LC並聯諧振器位於積層方向之下側,且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2電容器導體層對向;該第一LC並聯諧振器及該第二LC並聯諧振器,由該第1線圈與該第2線圈電磁耦合構成濾波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第2接地導體層及該第4接地導體層係由一個導體層構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第1接地導體層及該第3接地導體層係由一個導體層構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電子零件進一步具備耦合導體層,該耦合導體層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及該第2電容器導體層對向,且在積層方向設在該第1電容器導體層及該第2電容器導體層與該第1接地導體層及該第3接地導體層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電子零件進一步具備第三LC並聯諧振器,該第三LC並聯諧振器設在該積層體且由第3線圈及第3電容器構成,且從與積層方向正交之方向俯視時呈環狀; 該第3電容器,包含:第3電容器導體層,連接於該第3線圈之一端;以及第5接地導體層,連接於該第3線圈之另一端且設在較該第3電容器導體層位於積層方向之下側,且隔著該絕緣體層與該第3電容器導體層對向;該第三LC並聯諧振器在與積層方向正交之方向被該第一LC並聯諧振器與該第二LC並聯諧振器夾著;該第一LC並聯諧振器、該第二LC並聯諧振器、及該第三LC並聯諧振器,係藉由該第1線圈、該第2線圈、該第3線圈之電磁耦合,據以構成濾波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第2接地導體層、該第4接地導體層、及該第5接地導體層係由一個導體層構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第1接地導體層為設在該構裝面之接地電極。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電子零件進一步具備設在該構裝面之接地電極;該第1接地導體層係連接於該接地電極。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電子零件,其中,該第1接地導體層及該第2接地導體層係藉由四個通孔導體連接。
TW101150447A 2011-12-28 2012-12-27 Electronic Parts TWI5218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8969 2011-12-28
PCT/JP2012/081807 WO2013099562A1 (ja) 2011-12-28 2012-12-07 電子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0597A TW201340597A (zh) 2013-10-01
TWI521866B true TWI521866B (zh) 2016-02-11

Family

ID=48697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50447A TWI521866B (zh) 2011-12-28 2012-12-27 Electronic Parts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13249B2 (zh)
JP (1) JP5790789B2 (zh)
CN (1) CN103959645B (zh)
TW (1) TWI521866B (zh)
WO (1) WO20130995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212798U (zh) * 2013-05-09 2016-05-0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Lc并联谐振元件
JP5970714B2 (ja) * 2013-10-30 2016-08-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JP6277944B2 (ja) * 2014-11-20 2018-02-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JP6128292B2 (ja) * 2015-03-24 2017-05-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ローパスフィルタ
TW201728081A (zh) * 2015-11-16 2017-08-0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積層型lc濾波器
JP6687105B2 (ja) * 2016-03-31 2020-04-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US11309121B2 (en) * 2018-12-21 2022-04-19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Magnetic field efficient inductor and method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33882A (ja) * 2001-08-16 2003-05-09 Murata Mfg Co Ltd インピーダンス整合素子
JP2003087074A (ja) * 2001-09-07 2003-03-20 Toko Inc 積層型フィルタ
JP2003258587A (ja) 2001-12-25 2003-09-12 Ngk Spark Plug Co Ltd 積層型lcフィルタ
JP4009178B2 (ja) * 2002-10-29 2007-11-14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ローパスフィルタ
JP2005026799A (ja) * 2003-06-30 2005-01-27 Taiyo Yuden Co Ltd フィルタ回路および積層フィルタ
US7671706B2 (en) 2006-04-14 2010-03-0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High frequency multilayer bandpass filter
WO2007119356A1 (ja) * 2006-04-14 2007-10-25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積層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CN101953069B (zh) 2008-01-17 2013-01-1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叠层型谐振器和叠层型滤波器
JP5609968B2 (ja) 2010-03-18 2014-10-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積層部品および積層型高周波フィルタ
WO2012111370A1 (ja) * 2011-02-16 2012-08-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99562A1 (ja) 2013-07-04
CN103959645A (zh) 2014-07-30
JP5790789B2 (ja) 2015-10-07
TW201340597A (zh) 2013-10-01
CN103959645B (zh) 2017-07-21
JPWO2013099562A1 (ja) 2015-04-30
US20140240061A1 (en) 2014-08-28
US9013249B2 (en) 2015-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1866B (zh) Electronic Parts
JP5787760B2 (ja) フィルタ
JP6074653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TWI492446B (zh) Electronic Parts
TWI488430B (zh) 高頻濾波器
US9252737B2 (en) Filter
TWI594572B (zh) 電子零件
CN108886348B (zh) 电子部件
JP2012019443A (ja) フィルタ回路及び電子部品
JP5888474B2 (ja) 電子部品
TWI572084B (zh) filter
TWI505300B (zh) Electronic Parts
TWI502802B (zh) Electronic Parts
US8400236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WO2013121815A1 (ja) 電子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