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5158B - Parts handling carrier - Google Patents

Parts handling carri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5158B
TWI515158B TW100113197A TW100113197A TWI515158B TW I515158 B TWI515158 B TW I515158B TW 100113197 A TW100113197 A TW 100113197A TW 100113197 A TW100113197 A TW 100113197A TW I515158 B TWI515158 B TW I5151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plate
shaped
component carrier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3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06805A (en
Inventor
Kazuhisa Momose
Original Assignee
Aki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kim Corp filed Critical Akim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206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68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5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5158B/zh

Links

Landscapes

  • Packaging Frangible Articles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Description

零件搬運載體
本發明係關於收容電子零件等的零件並加以搬運之零件搬運載體。
近年,隨著壓電振動子等的電子零件的小型化,可進行表面安裝之晶片狀的電子零件逐漸變多。由於這種電子零件非常小,故,在製造過程中,一般是藉由將電子零件收容於零件搬運載體後,搬運該零件搬運載體,來將複數個電子零件在各製造製程間予以總括搬運。又,依據製造製程,在將電子零件收容於零件搬運載體之狀態下進行各種加工、檢查等。
但,以往的零件搬運載體,由於設有將板體凹陷所形成的複數個收容部,僅將電子零件載置於此收容部內並予以收容者,故,例如在搬運中施加了振動這樣的情況,會有電子零件自收容部脫落的問題。特別是在將電子零件收容於零件搬運載體之狀態下進行各種加工、檢查之情況,需要使電子零件的一部分從收容部突出,為了防止脫落,但無法將收容部作深,故,此問題更顯著。
對於這種問題,提案有將收容於收容部內之電子零件予以按壓並夾持的零件搬運載體(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96523號公報
但,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搬運框架),基礎層材與定位層材之間具備滑動之彈簧層材這樣之複雜的構造,故,會有製造成本上升,並且無法確保動作之可靠性的情況產生的問題。
具體而言,在構成可收容多數個小型化不斷行進的電子零件之零件搬運載體的情況,需要將定位層材及彈簧層材構成為薄且寬廣,但,在這種情況,維持定位層材及彈簧層材的平坦性且不會產生撓曲、鉤掛地使彈簧層材滑動極為困難。
又,由於夾持電子零件之彈簧層材的第1彈性體與定位層材的開口端之高度不同,故,力矩會作用於電子零件,造成無法穩定地夾持電子零件之問題。特別是在例如為了在零件搬運載體上,將電子零件的封裝體予以熔接並封裝之情況,對零件搬運載體施加熱之製程中,會有因熱造成定位層材歪斜,使得與第1彈性體之位置關係改變,產生無法夾持電子零件之可能性,故會有無法使用的問題產生。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情事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目的係在於提供不受製程影響,可穩定地保持電子零件等的多數個零件之零件搬運載體。
(1)本發明之零件搬運載體,其特徵為,係由平板狀的下部板、平板狀的中間板、及平板狀的上部板所構成,該中間板係重疊接合於前述下部板上,並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之複數個第1孔部,而該上部板係重疊接合於前述中間板上,並於與前述第1孔部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之複數個第2孔部,前述第1孔部及前述第2孔部係構成用來收容零件之複數個收容部,前述中間板具備有將前述收容部內的前述零件彈推並予以夾持的彈性構件。
(2)又,如上述(1)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彈性構件由腕部與抵接部所構成,該腕部係與前述中間板一體形成,且朝前述第2孔部的內側突出,而該抵接部設置於前述腕部的前端而與前述零件抵接。
(3)又,如上述(2)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腕部具備有第1U字狀部,其彎折成U字狀且一端與前述抵接部相連結。
(4)又,如上述(3)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腕部係在從前述第1U字狀部的另一端朝前述第1U字狀部的內側方向彎折後,而與前述中間板相連結。
(5)又,如上述(3)或(4)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腕部具備有第2U字狀部,其從前述第1U字狀部的另一端彎折成U字狀而與前述中間板相連結。
(6)又,如上述(5)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第2U字狀部係在前述第1U字狀部側的部分具備有蛇行區域,該蛇行區域形成為呈S字狀蛇行。
(7)又,如上述(6)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蛇行區域係形成為複數個S字形連續的形狀。
(8)又,如上述(2)至(7)中任一個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在前述下部板及前述上部板中的至少一方,於與前述腕部相對向的面,形成有凹部。
(9)又,如上述(1)至(8)中任一個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彈性構件係為了成為可將前述零件收容於前述收容部內之退避狀態,而具備有自外部的操作構件承受操作力之操作面。
(10)又,如上述(9)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在前述彈性構件,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的操作孔,前述操作面為前述操作孔的內周面。
(11)又,如上述(9)或(10)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在前述下部板及前述上部板中的至少一方,於與前述操作面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供前述操作構件插通而用來操作前述彈性構件之插通孔。
(12)又,如上述(1)至(11)中任一個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在前述下部板,於與前述收容部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的下部插通孔。
(13)又,如上述(1)至(12)中任一個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下部板、前述中間板及前述上部板係藉由複數個部位的點熔接相互地接合。
(14)又,如上述(13)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在前述複數個收容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前述收容部附近,設定有熔接點。
(15)又,如上述(14)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複數個收容部係排列成陣列狀,並在縱方向及橫方向,以一定之間隔將熔接點設定於前述收容部的附近。
(16)又,如上述(1)至(15)中任一個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在前述收容部的周圍上面形成有溝部。
(17)又,如上述(16)所記載的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溝部係連續地形成於前述複數個收容部的範圍。
若依據本發明的零件搬運載體,可達到不受製程影響,能夠穩定地保持電子零件等的多數個零件之優良效果。
以下,參照圖面,詳細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例。
圖1(a)係顯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零件搬運載體1的平面圖,同圖(b)為零件搬運載體1的正面圖,同圖(c)為零件搬運載體1的底面圖。
零件搬運載體1係略長方形狀的平板,在同圖(a)所示的上面側,設有複數個凹陷之收容部10,在此收容部10內收容電子零件等的各種零件並予以搬運者。在本實施形態,設定搬運長方形狀的零件,而將收容部10構成為長方形狀。又,收容部10係排列成8×16的陣列狀,零件搬運載體1最多一次可搬運128個零件。
在收容部10內,用來將已被收容的零件予以彈推並夾持之彈性構件31的一部分突出。又,在收容部10的附近,設有用來操作此彈性構件31之插通孔11。此插通孔11,如同圖(a)及(c)所示,為朝厚度方向貫通的孔。
在零件搬運載體1的底面側,如同圖(c)所示,於各收容部10相對應的位置,各設有4個下部插通孔12。此下部插通孔12係在進行零件的檢查之情況,用來使探針自下方與已被收容於收容部10內之零件的電極接觸者。
又,在零件搬運載體1的長方向的兩端部,為了在將零件收容於收容部10內之情況、對收容部10內的零件實施加工等的處理之情況等,分別設有用來決定零件搬運載體1的位置之定位孔13。又,在長方向的一端,設有矩形狀的缺口14。
本實施形態的零件搬運載體1係如同圖(b)所示,由下部板20、重疊接合於下部板20上之中間板30、及重疊接合於中間板30上之上部板40的3片平板所構成。再者,設置於零件搬運載體1的對角部之2個孔係用於當將下部板20、中間板30及上部板40予以接合時的定位之組裝用孔15。
在本實施形態,下部板20、中間板30及上部板40的接合,是藉由點熔接來進行的。進行點熔接之熔接點16,在本實施形態中,首先如同圖(a)及(c)所示,在複數個收容部10的外側的外周部分配置成略鋸齒狀。然後,在本實施形態,又在收容部10的附近亦設置熔接點16。具體而言,在配置成陣列狀之收容部10的縱方向及橫方向,以每隔2個的方式將熔接點16配置於收容部10的角部附近。
如此,藉由在收容部10的附近設置熔接點16,能夠防止下部板20、中間板30及上部板40因撓曲所引起之浮起而能確實地密接,可將收容部10的深度設定成預定的尺寸。又,即使在對零件搬運載體1實施了熱之情況,也能防止下部板20、中間板30及上部板40個別地歪曲而浮起之情況產生。
圖2(a)為圖1(a)的一部分放大的放大平面圖,圖2(b)為圖1(c)的一部分放大的放大底面圖,圖2(c)為顯示將零件100收容於收容部10之狀態的放大平面圖。
如這些圖所示,收容部10係配合欲收容的零件100之形狀,在平面視角上形成為長方形狀,在4個角部,分別形成有用來迴避零件100之角部的迴避溝10a。詳細如後述,收容部10,其外周部分是由形成於中間板30及上部板40的孔部所構成,底部分由下部板20所構成之凹陷部。
插通孔11係為由形成於下部板20及上部板40之橢圓形斷面之孔部所構成的貫通孔,設置於收容部10的長方向端部的附近。下部插通孔12係為由形成於下部板20之略正方形斷面的4個孔部所構成。下部插通孔12設置於收容部10內的與零件100之電極位置相對應的位置,在本實施形態,配置於與收容部10的四角部分相對應的位置。
彈性構件31之詳細如後述,其係與中間板30一體地形成,構成為在下部板20與上部板30之間可彈性變形之形狀。彈性構件31係形成為與零件100抵接之抵接部31a的一部分朝收容部10內突出之狀態,藉由彈性變形的復原力,將收容部10內的零件100朝收容部的相對向之端面的抵接面10b彈推。藉此,收容部10內的零件100被夾持於彈性構件31的抵接部31a與收容部10的抵接面10b之間,而可穩定地保持於收容部10內。
在彈性構件31的抵接部31a,於與插通孔11重疊的位置,設有與插通孔11同樣地朝厚度方向貫通的操作孔31b。在將零件100收容於收容部10內之情況,自外部經由插通孔11,將棒狀的操作構件插入於此操作孔31b內,而使抵接部31a自收容部10退避。
其次,說明關於構成零件搬運載體1之下部板20、中間板30及上部板40。
圖3(a)為下部板20的平面圖,同圖(b)為將同圖(a)的一部分放大的放大平面圖。如這些圖所示,在下部板20,構成插通孔11之孔部21及構成下部插通孔12之孔部22呈陣列狀形成於與插通孔11及收容部10相對應的位置。又,在下部板20的外周部分,構成定位孔13之孔部23、構成組裝用孔15之孔部25及構成缺口14之缺口24形成於各自的位置。再者,孔部21、22、23、25皆為朝厚度方向貫通的貫通孔。
且,在本實施形態,在下部板20的上面,即,與中間板30相對向的面,在孔部21、22的附近設有凹部26。此凹部26係將與中間板30所具備的彈性構件31相對向之面予以部分地凹陷者,在平面視角上形成為配合彈性構件31的形狀之略L字形狀。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下部板20係由不銹鋼所構成,孔部21、22、23、25及凹部26係藉由蝕刻來形成的。又,由於使下部板20具有作為零件搬運載體1的強度構件之功能,故,將下部板20的厚度作成為中間板30及上部板40的大約4倍之0.6mm。
又,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將2片板予以重疊並接合,來構成下部板20。圖4係部分地顯示下部板20的結構之概略圖。如同圖所示,下部板20係藉由將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的孔部21a、22a之板20a和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的孔部21b、22b、26b之板20b在孔部21a及孔部21b的位置、以及孔部22a及孔部22b的位置對齊的狀態下重疊並以點熔接進行接合來形成的。
板20a的孔部21a及板20b的孔部21b係構成插通孔11,板20a的孔部22a及板20b的孔部22b係構成下部插通孔12。又,板20b的孔部26b係與板20a的上面20a1一同構成凹部26。再者,在本實施形態,分別將板20a及板20b的厚度作成為0.3mm,各孔部藉由蝕刻來形成。
圖5(a)為中間板30的平面圖,同圖(b)為同圖(a)的一部分放大的放大平面圖。如這些圖所示,在中間板30,朝厚度方向貫通的貫通孔之複數個孔部32呈陣列狀形成於與收容部10相對應的位置。又,藉由此孔部32的形狀,構成與中間板30一體地形成之彈性構件31。又,在中間板30的外周部分,構成定位孔13之孔部33、構成組裝用孔15之孔部35及構成缺口14之缺口34形成於各自的位置。
在本實實施形態,如同圖(b)所示,藉由朝厚度方向貫通的孔部32的輪廓形狀形成彈性構件31。即,彈性構件31係在朝孔部32的內側突出的狀態下,以與中間板30一體且同一面內的方式形成。藉由如此形成彈性構件31,能夠廉價地附加用來將零件夾持於零件搬運載體1之彈性構件31。又,由於能夠與中間板30一同地構成薄狀彈性構件31,故,即使針對非常小且薄的零件100也能適當地夾持。
彈性構件31係如上述,具備:與零件100相抵接的抵接部31a;和在使抵接部31a退避(朝圖的右方向移動)之情況,供棒狀的操作構件插入之操作孔31b。且,彈性構件31係在抵接部31a與中間板30之間將兩者連結,並且具備有腕部31c。此腕部31c為支承抵接部31a,並且進行彈性變形來產生彈推力之部分。因此,腕部31c構成為具有容易彈性變形之形狀,並且可減低在彈性變形之情況所產生的最大應力而不易產生疲勞破壞之形狀。
具體而言,腕部31c具備:彎折成略U字狀且一端與抵接部31a相連結的第1U字狀部31c1;和自第1U字狀部31c1的另一端彎折成略U字狀而與中間板30相連結的第2U字狀部31c2。該等第1U字狀部31c1與第2U字狀部31c2係在相互地正交的方向上交叉,並且構成為第2U字狀部31c2位在第1U字狀部31c1的內側。即,腕部31c係構成為自第1U字狀部31c1朝第1U字狀部31c1的內側方向彎折而與第2U字狀部31c2相連結,然後,第2U字狀部31c2與中間板30相連結。
如此,藉由設置與抵接部相連結的第1U字狀部31c1,在使抵接部31a退避之情況,能夠使第1U字狀部31c1變形成為打開U字形,因此,能夠適宜地分散應變,而可減低所產生之最大應力。又,藉由設置將中間板30與第1U字狀部31c1連結之第2U字狀部31c2,在使抵接部退避之情況,能夠使第2U字狀部31c2變形成為關閉U字形。藉此,可進一步分散應變,而能將最大應力作成更小者。
且,在本實施形態,為了進一步減低在腕部31c所產生之應力,而在第2U字狀部31c2設有蛇行區域31c2a,其形成為呈略S字狀蛇行。具體而言,在第2U字狀部31c2的第1U字狀部31c1側的部分,以2個略S字形運續的形狀設置與第1U字狀部31c1相連結的蛇行區域31c2a,並且在中間板30側的部分,設置彎折成略L字狀而與中間板30相連結之L字狀區域31c2b。
如此,藉由設置蛇行區域31c2a,在使抵接部31a退避之情況,能夠大致呈蛇腹狀使蛇行區域31c2a變形。藉此,可進一步分散應變,能夠將最大應力作成為更小者。
如本實施形態,在將彈性構件31與中間板30一體地形成之情況,以往由於使板狀的彈性構件31在原本不易變形的方向之與中間板30相同面內變形,故,會有在彈性構件31容易產生過大的應力,受到彈性構件31的破壞,使得在零件100之製造過程會產生缺失,或零件搬運載體1變得無法使用之問題。
對於這樣的問題,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在彈性構件31的腕部31c設置第1U字狀部31c1及第2U字狀部31c2,且,在第2U字狀部31c2設置蛇行區域31c2a,使得彈性構件31在與中間板30相同面內容易變形,並且在變形後的情況也不會產生過大的應力。
藉此,可提高彈性構件31的強度,也能提高對反覆使用、熱之耐久力。又,由於可與彈性構件31一同將中間板30作薄,故,即使為非常小且薄的零件100,也可在確保所需的突出量之狀態下可保持地構成零件搬運載體1。
形成於中間板30之孔部32係如上述,形成彈性構件31,並且抵接部31a側的部分(圖的下側部分)構成收容部10的一部分。因此,孔部32的抵接部31a側的部分在平面視角上形成為配合收容部10形狀之略長方形狀,在角部分,形成有構成迴避溝10a的一部分之溝32a,並且與抵接部31a相對向之端面32b構成抵接面10b的一部分。又,在孔部32的抵接部31a側的端面,形成有用來迴避與彈性構件31接觸而確保彈性構件31的變形量之凹陷狀迴避部32c。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間板30係與下部板20同樣地由不銹鋼所構成,孔部31、32、33、35是藉由蝕刻所形成。又,中間板30的厚度為0.15mm。
圖6(a)為上部板40的平面圖,同圖(b)為同圖(a)的一部分放大的放大平面圖。如這些圖所示,在上部板40,構成插通孔11之孔部41及構成收容部10的一部分之孔部42呈陣列狀形成於與插通孔11及收容部10相對應的位置。又,在上部板40的外周部分,構成定位孔13之孔部43、構成組裝用孔15之孔部45及構成缺口14之缺口44形成於各自的位置。再者,孔部41、42、43、45皆為朝厚度方向貫通的貫通孔。
孔部42為與中間板30的孔部32一同構成收容部10之部分,在平面視角上形成為略長方形狀,並且在4個角部分形成有構成迴避溝10a之溝42a。又,孔部42的相反側的端面42b與中間板30的孔部32的端面32b一同構成抵接面10b。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上部板40係與下部板20及中間板30同樣地由不銹鋼所構成,孔部41、42、43、45係藉由蝕刻所形成。又,上部板40的厚度為較中間板30稍薄之0.12mm。
圖7(a)為顯示下部板20的孔部21、22及凹部26與中間板30的彈性構件31及孔部32和上部板40的孔部41、42重疊之放大平面圖,同圖(b)為同圖(a)的A-A線斷面圖,同圖(c)為同圖(a)的B-B線斷面圖。
如同圖(a)及(b)所示,收容部10,其外周部分由中間板30的孔部32的一部分與上部板40的孔部42所構成,底部分由下部板20所構成。又,下部插通孔12配置於收容部10的底部的四角相對應的位置。又,插通孔11由下部板20的孔部21(21a、21b)與上部板40的孔部41所構成,成為朝厚度方向貫通的孔。
彈性構件31係如同圖(a)及(c)所示,腕部31c配置於與下部板20的凹部26相對應的位置,抵接部31a伴隨腕部31c的彈性變形,在下部板20與上部板40之間滑動。在本實施形態,藉由設置凹部26,使腕部31c在凹部26內的空間三次元地彈性變形。即,不僅容許與中間板30在同一面內的變形,亦某種程度地容許腕部31c的扭曲、厚度方向的彎曲等,能夠使彈性構件31圓滑地彈性變形,並且不會產生過大的應力。藉此,可使彈性構件31的確實動作與耐久力的提升同時達到。
圖8(a)為顯示使抵接部31a退避後的狀態之放大平面圖,同圖(b)為同圖(a)的C-C線斷面圖。如上述,在本實施形態,由於可使彈性構件31的腕部31c圓滑地彈性變形,故,能夠充分地確保抵接部31a的滑動量。因此,如這些圖所示,抵接部31a可自收容部10內完全地退避。因此,在將零件100收容於收容部10內之情況,不會受到抵接部31a所影響,能夠確實地將零件100收容至收容部10內。
圖9(a)為顯示將零件100收容於收容部10內的狀態之放大平面圖,同圖(b)為同圖(a)的D-D線斷面圖。如這些圖所示,已被收容於收容部10內之零件100成為在中間板30的孔部32及上部板40的孔部42之中載置於下部板20上的狀態。又,零件100在抵接部31a與抵接面10b之間,被兩者所夾持。在本實施形態,由中間板30的孔部32的端面32b及上部板40的孔部42的端面42b構成抵接面10b,故,能夠在穩定的狀態下夾持零件100。
又,若依據本實施形態的彈性構件31,能夠將中間板30及上部板40構成為非常薄。因此,如同圖(b)所示,既可確實地保持零件100,亦可充分地確保自收容部10朝上方突出之突出力,對零件100之各種加工、檢查等也能在保持於零件搬運載體1之狀態下容易進行。
再者,圖8及圖9非一定正確地圖示彈性構件31的彈性變形的狀態者。
其次,說明關於零件100朝零件搬運載體1之收容方法。
圖10(a)~(e)為顯示零件100朝零件搬運載體1之收容方法的概略圖。在將零件100收容至零件搬運載體1之情況,首先,如同圖(a)所示,將零件搬運載體1載置於基座50上。
此基座50是由固定基座51和可朝水平方向滑動之移動基座52所構成,在固定基座51突設有棒狀的2個定位構件53,在移動基座52,於與零件搬運載體1的插通孔11相對應的位置,突設有棒狀的複數個操作構件54。又,在移動基座52內,形成有與零件搬運載體1的收容部10相對應的位置相連結之通氣孔55。此通氣孔55連接於未圖示的吸引泵浦,經由下部插通孔12將收容部10內的零件100予以吸引並保持用者。
藉由在使定位構件53插通於定位孔13內之狀態下將零件搬運載體1載置於基座50上,如同圖(b)所示,複數個操作構件54插通於插通孔11及彈性構件31的操作孔31b。因此,在此狀態下藉由使移動基座52滑動,能夠讓彈性構件31的抵接部31a退避成如圖8所示的狀態。
其次,如圖10(c)所示,在使抵接部31a退避的狀態下,將零件100投入至收容部10內。此時,在本實施形態,經由通氣孔55吸引收容部10內。如此,藉由吸引收容部10內,即使某種程度隨意地投入零件100,也能夠防止零件100彈跳而從收容部10飛出之情況產生。即,可高速地進行零件100朝收容部10內之投入。
當所有的零件100朝收容部10內之投入結束時,接著如同圖(d)所示,使移動基座52朝與最初相反的方向滑動。藉此,彈性構件31的抵接部31a形成為如圖9所示的狀態,零件100在收容部10內被抵接部31a與抵接面10b所夾持,形成被穩定地保持的狀態。
最後,如同圖(e)所示,解除經由通氣孔55及下部插通孔12所進行的吸引,並且自基座50取下零件搬運載體1,藉此結束零件100朝零件搬運載體1之收容。如此,在本實施形態的零件搬運載體1,既可藉由彈性構件31確實地夾持已被收容的零件100,亦可高速地進行零件100之收容。特別是利用經由插通孔11將操作構件54插通於操作孔31b,能夠使所有的彈性構件31的抵接部31a一次就退避,能夠在極短時間內進行零件100之收容。
接著,說明關於彈性構件31的形狀之變化。
圖11(a)~(c)為顯示彈性構件31的形狀之變化的放大平面圖。本實施形態的彈性構件31之結構,其彈性變形之腕部31c由第1U字狀部31c1及第2U字狀部31c2所構成,且第2U字狀部31c2由2個略S字形連續的蛇行區域31c2a及L字狀區域31c2b所構成,但,不限於此形狀,亦可因應中間板30及彈性構件31的尺寸、材質、或零件搬運載體1的用途等,採用其他的形狀。
例如同圖(a)所示,彈性構件31的腕部31c,亦可為僅由第1U字狀部31c1所構成者。又,亦可如同圖(b)所示,彈性構件31的腕部31c由第1U字狀部31c1及第2U字狀部所構成,並且第2U字狀部31c2不具備蛇行區域31c2b者。
又,在由第1U字狀部31c1及第2U字狀部31c2構成彈性構件31的腕部31c,並且由蛇行區域31c2a及L字狀區域31c2b構成第2U字狀部31c2之情況,亦可將蛇行區域31c2a由2個以外的略S字形所構成。例如,如同圖(c)所示,亦可將蛇行區域31c2a由1個略S字形所構成,雖未圖示,亦可將蛇行區域31c2a構成為3個以上的略S字形連續的形狀。
又,雖未圖示,彈性構件31的抵接部31a的形狀不限於本實施形態所示之形狀,亦可為其他形狀。又,在本實施形態,將操作孔31b形成於抵接部31a,但,亦可在例如腕部31c等之其他部分形成操作孔31b。又,在本實施形態,將此操作孔31b的內周面作為承受來自於操作構件54的操作力之操作面,但,亦可將抵接部31a、腕部31c等的外周面之一部分等的其他面作為操作面。
其次,說明關於在零件搬運載體1的上面設置溝部17之例子。
圖12(a)為顯示在零件搬運載體1的上面設有溝部17之例子的平面圖,同圖(b)為同圖(a)的一部分放大的放大平面圖。在這個例子,在收容部10的周圍上沿著長方向的列連續之溝部17呈複數個形成於零件搬運載體1的上面,即,上部板40的上面。詳細而言,收容部10係在非凹陷的突出部10c形成於外周部分之狀態下配置於溝部17內。再者,此溝部17藉由蝕刻所形成。
如此,藉由形成溝部17而使收容部10的周圍凹陷,在將零件100收容於零件搬運載體1之狀態下進行各種加工等的情況,既可確實地確保零件100,亦可防止各種加工裝置與零件搬運載體1之干涉。
同圖(c)為同圖(b)的E-E線斷面圖,顯示對零件100進行接縫熔接之情況的例子。在這個例子,零件100是由箱100a及蓋(lid)100b所構成。又,藉由在被收容於零件搬運載體1之零件100上使滾子電極200轉動,來進行蓋100b對箱100a之接縫熔接。
在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接縫熔接之情況,藉由在收容部10的周圍形成溝部17,能夠確實地迴避滾子電極200與零件搬運載體1的接觸。即,例如即使在滾子電極200磨損的情況,亦可迴避因滾子電極200與零件搬運載體1的接觸所引起之短路。又,即使在零件100為非常薄的情況,也不需使用熔接專用的載體,即可在零件搬運載體1上進行接縫熔接。
再者,溝部17,亦可形成為連續於圖的縱方向。又,亦可收容部10不位在溝部17內,而在收容部10的兩側分別形成直線狀的溝部17。又,亦可非以連續於複數個收容部10的構成範圍之方式構成溝部17,而是個別地形成包圍收容部10的周圍之溝部17。又,亦可非形成溝部17,而是使收容部10的外周部分從上面突出。
如以上所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零件搬運載體1係由平板狀的下部板20、平板狀的中間板30、及平板狀的上部板40所構成,該中間板30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的複數個第1孔部(孔部32),並重疊接合於下部板20上,該上部板40在與第1孔部32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的複數個第2孔部(孔部42)並重疊接合於中間板30上,第1孔部32及第2孔部42構成用來收容零件100之複數個收容部10,中間板30具備有將收容部10內的零件100予以彈推並夾持之彈性構件31。
藉由作成這樣的結構,能夠不受製程影響,可穩定地保持電子零件等的多數個零件100。藉此,能夠防止脫落等的問題產生,而可穩定地進行零件100之製造,並且能夠將搬運、各製程等高速化。
再者,收容部10的形狀不限於本實施形態所示之形狀,可採用因應欲收容的零件100之形狀之適宜的形狀。又,彈性構件31的形狀不限於本實施形態所示之形狀,可因應欲收容的零件100之形狀、寸法、材質等,採用適宜的形狀。又,收容部10的配置,不限於本實施形態所示的陣列狀,亦可為直線狀、環狀、鋸齒狀等之其他的排列。
又,彈性構件31係由與中間板30一體形成且朝第2孔部32的內側突出之腕部31c、和設置於腕部31c的前端並與零件100抵接之抵接部31a所構成。如此,藉由將彈性構件31與中間板30一體形成,能夠不受彈性構件31的尺寸所影響,可容易地形成彈性構件31。又,藉由以腕部31c及抵接部31a構成彈性構件31,能夠利用腕部31c的彈性變形的復原力,來強化對零件100之彈推力,可確實地夾持零件100。
又,腕部31c具備彎折成U字狀而一端與抵接部31a相連結之第1U字狀部31c1。如此,藉由設置第1U字狀部31c1,在使彈性構件31彈性變形之情況,能夠使第1U字狀部31c1變形成將U字形打開(或關閉),可適宜地分散應變,而能減低所產生之最大應力。
又,腕部31c形成為自第1U字狀部31c1的另一端朝第1U字狀部31c的內側方向彎折後與中間板30相連結。藉此,可進一步分散彈性變形時的應變,能更進一步減低所產生之最大應力。
又,腕部31c具備有:自第1U字狀部31c1的另一端彎折成U字狀而與中間板30相連結之第2U字狀部31c2。如此,藉由設置第2U字狀部31c2,在使彈性構件31彈性變形之情況,能夠使第2U字狀部31c2變形成將U字形關閉(或打開),可進一步使應變分散,能進一步將所產生之最大應力作成更小。
又,第2U字狀部31c2在第1U字狀部31c1側的部分具備有形成為呈S字狀蛇行之蛇行區域31c2a。如此,藉由設置蛇行區域31c2a,在使彈性構件31彈性變形之情況,能使蛇行區域31c2a變形成略如蛇腹狀,進一步使應變分散,能進一步將所產生之最大應力作成更小。
又,蛇行區域31c2a形成為複數個S字形連續的形狀。藉此,容易進行蛇行區域31c2a之變形,能進一步將所產生之最大應力作成更小。
又,在下部板20及上部板40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實施形態,僅下部板20),於與腕部31c相對向的面形成有凹部26。如此,利用設置凹部26,在使腕部31c彈性變形之情況,不僅可容許與中間板30相同面內的變形,亦可某種程度容許腕部31c的扭曲、厚度方向的彎曲等。藉此,能夠使彈性構件31圓滑地彈性變形,並且在彈性構件31不會產生過大的應力。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僅在下部板20設置凹部26,但,亦可在下部板20與上部板40雙方設置凹部26,又,亦可僅在上部板40設置凹部26。又,凹部26亦可如本實施形態,設置於腕部31c的略全區域範圍,亦可設置於部分的範圍。
又,彈性構件31為了成為可將零件100收容於收容部10內之退避狀態,而具備有可承受來自於外部的操作構件54的操作力之操作面(操作孔31b的內周面)。藉此,能夠從外部容易地進行用來將彈性構件31作成為退避狀態之操作。藉此,能夠使將零件100收容於收容部10內之製程高速化。
又,在彈性構件31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的操作孔31b,操作面成為操作孔31b的內周面。藉此,在從外部操作彈性構件31之情況,能夠防止操作錯誤,可將彈性構件31確實地作成為退避狀態。
又,在下部板20及上部板40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實施形態為雙方),於與操作面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供操作構件54插通而操作彈性構件31之插通孔11。如此,藉由設置插通孔11,能夠更容易且確實地從外部進行彈性構件31的操作。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以設置與下部板20及上部板40雙方連通的插通孔11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亦可僅在下部板20或上部板40中的一方設置插通孔11。又,在本實施形態,以將插通孔11作成為與構成下部插通孔12之下部板20的孔部22、及構成收容部10的一部分之上部板40的孔部42不同的孔來形成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亦可將插通孔11作為下部板20的孔部22或上部板40的孔部42的一部分來予以形成。
又,在下部板20,於收容部10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的下部插通孔12。如此,藉由設置下部插通孔12,能夠從下方接觸已收容於收容部10內之零件100。藉此,例如可通過插通孔12使探針與收容於收容部10內之零件100之電極接觸,進行各種檢查等。又,藉由經由下部插通孔12吸引收容部10內,能夠從藉由彈性構件31進行彈推前之階段,就使零件100定位於收容部10內。再者,下部插通孔21的形狀、配置及數量,不限於本實施形態者,可因應零件100予以適宜地設定。
又,下部板20、中間板30及上部板40藉由複數個部位的點熔接相互地接合。如此,利用以點熔接進行接合,能夠將下部板20、中間板30及上部板40確實地一體化,可提高強度及剛性。又,能夠將施加熱之情況的變形作成為最小限。藉此,即使在將零件搬運載體1構成為薄狀且將收容部10構成為淺狀之情況,也能夠適切保持零件100,即使為非常小且薄的零件100也可確實地搬運,在收容於零件搬運載體1之狀態下,亦可對零件100實施熔接等的各種加工。
又,零件搬運載體1係在複數個收容部10中的一部分的收容部10的附近設定熔接點16。藉此,即使在收容部10的附近,也能將下部板20、中間板30及上部板40確實地一體化,能夠在適當狀態下保持零件100。又,即使在施加了熱之情況,也能防止受到因上部板40、中間板30等的變形所引起之浮起等造成無法適當保持零件100之情況產生。
又,複數個收容部10係排列成陣列狀,朝縱方向及橫方向以一定之間隔在收容部10的附近設定熔接點16。藉此,能夠將進行點熔接之部位作成為所需要的最小限,能夠降低零件搬運載體1的製造成本。
又,零件搬運載體1在收容部10的周圍上面形成有溝部17。藉此,在對收容於收容部10內之零件100實施各種加工之情況,即使為非常小且薄的零件100,也能將其確實地保持於收容部10內,並且能夠防止各種加工裝置與零件搬運載體1之干涉。
又,溝部17係連續地形成於複數個收容部10範圍。藉此,即使在例如以滾子電極200所進行之接縫熔接,將複數個零件100連續地進行處理的製程,也能有效地防止與零件搬運載體1接觸。
以上,說明了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但,本發明的零件搬運載體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超出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範圍下可進行各種變更實施。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的零件搬運載體,可利用於電子機器、電子零件或其他各種物品的製造、或物流之領域上。
1...零件搬運載體
10...收容部
11...插通孔
12...下部插通孔
16...熔接點
17...溝部
20...下部板
26...凹部
30...中間板
31...彈性構件
31a...抵接部
31b...操作孔
31c...腕部
31c1...第1U字狀部
31c2...第2U字狀部
31c2a...蛇行區域
32...中間板的孔部
40...上部板
42...上部板的孔部
100...零件
圖1(a)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零件搬運載體的平面圖,(b)為零件搬運載體的正面圖,(c)為零件搬運載體的底面圖。
圖2(a)係將圖1(a)的一部分放大之放大平面圖,(b)為將圖1(c)的一部分放大的放大底面圖,(c)為顯示將零件收容於收容部的狀態之放大平面圖。
圖3(a)係下部板的平面圖,(b)為將圖3(a)的一部分放大的放大平面圖。
圖4係部分地顯示下部板的結構之概略圖。
圖5(a)係中間板的平面圖,(b)為將圖5(a)的一部分放大的放大平面圖。
圖6(a)係上部板的平面圖,(b)為將圖6(a)的一部分放大的放大平面圖。
圖7(a)係顯示下部板的孔部及凹部、中間板的彈性構件及孔部、上部板的孔部相重疊之放大平面圖,(b)為圖7(a)的A-A線斷面圖,(c)為圖7(a)的B-B線斷面圖。
圖8(a)係顯示讓抵接部退避後的狀態之放大平面圖,(b)為圖8(a)的C-C線斷面圖。
圖9(a)係顯示將零件收容於收容部的狀態之放大平面圖,(b)為圖9(a)的D-D線斷面圖。
圖10(a)~(e)係顯示將零件收容至零件搬運載體之收容方法的概略圖。
圖11(a)~(c)係顯示彈性構件的形狀的變化之放大平面圖。
圖12(a)係顯示在零件搬運載體的上面設有溝部的例子之平面圖,(b)為將圖12(a)的一部分放大的放大平面圖,(c)為圖12(b)的E-E線斷面圖,顯示對零件進行接縫熔接的情況之例子的圖。
1...零件搬運載體
10...收容部
11...插通孔
12...下部插通孔
13...定位孔
14...缺口
15...組裝用孔
16...熔接點
20...下部板
30...中間板
31...彈性構件
40...上部板

Claims (14)

  1. 一種零件搬運載體,其特徵為:係由平板狀的下部板、平板狀的中間板、及平板狀的上部板所構成,該中間板係重疊接合於前述下部板上,並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之複數個第1孔部,而該上部板係重疊接合於前述中間板上,並於與前述第1孔部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之複數個第2孔部,前述第1孔部及前述第2孔部係構成用來收容零件之複數個收容部,前述中間板具備有將前述收容部內的前述零件彈推並予以夾持的彈性構件,前述彈性構件由腕部與抵接部所構成,該腕部係與前述中間板一體形成,且朝前述第2孔部的內側突出,而該抵接部設置於前述腕部的前端而與前述零件抵接,前述腕部具備有第1U字狀部,其彎折成U字狀且一端與前述抵接部相連結;和第2U字狀部,其從前述第1U字狀部的另一端彎折成U字狀而與前述中間板相連結,前述第1U字狀部是配置成當夾持前述零件時U字形打開,前述第2U字狀部是位於前述第1U字狀部的內側。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腕部係在從前述第1U字狀部的另一端朝前述第 1U字狀部的內側方向彎折後,而與前述中間板相連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第2U字狀部係在前述第1U字狀部側的部分具備有蛇行區域,該蛇行區域形成為呈S字狀蛇行。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蛇行區域形成為複數個S字形連續的形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在前述下部板及前述上部板中的至少一方,於與前述腕部相對向的面,形成有凹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彈性構件係為了成為可將前述零件收容於前述收容部內之退避狀態,而具備有自外部的操作構件承受操作力之操作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在前述彈性構件,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的操作孔,前述操作面為前述操作孔的內周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在前述下部板及前述上部板中的至少一方,於與前述操作面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用來供前述操作構件插通而操作前述彈性構件之插通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零件搬運載體,其中, 在前述下部板,於與前述收容部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的下部插通孔。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下部板、前述中間板及前述上部板係藉由複數個部位的點熔接相互地接合。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在前述複數個收容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前述收容部附近,設定有熔接點。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複數個收容部係排列成陣列狀,並在縱方向及橫方向,以一定之間隔將熔接點設定於前述收容部的附近。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在前述收容部的周圍上面形成有溝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零件搬運載體,其中,前述溝部係連續地形成於前述複數個收容部的範圍。
TW100113197A 2010-04-26 2011-04-15 Parts handling carrier TWI5151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00972A JP4895061B2 (ja) 2010-04-26 2010-04-26 部品搬送キャリ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6805A TW201206805A (en) 2012-02-16
TWI515158B true TWI515158B (zh) 2016-01-01

Family

ID=44887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3197A TWI515158B (zh) 2010-04-26 2011-04-15 Parts handling carrier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895061B2 (zh)
CN (1) CN102237291B (zh)
TW (1) TWI5151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7721B (zh) * 2012-12-21 2015-07-15 铜陵市晶赛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Smd晶体谐振器封焊盘
JP6321172B2 (ja) * 2013-11-25 2018-05-09 アプライド マテリアル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Applied Materials,Incorporated 熱エネルギー伝達低減のための基板キャリア
JP6056083B2 (ja) * 2014-01-29 2017-01-11 アキム株式会社 搬送キャリア
CN104841810A (zh) * 2015-03-24 2015-08-19 昆山德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丝切断机的运输机构
WO2022075135A1 (ja) * 2020-10-05 2022-04-14 株式会社クリエイティブコーティングス 位置決め治具アッセンブリー及び位置決め治具並びに電子部品本体の位置決め方法及び搬送治具への装着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95895A (ja) * 1997-12-27 1999-07-21 Hokuriku Electric Ind Co Ltd 搬送部材
JPH11233997A (ja) * 1998-02-10 1999-08-27 Daishinku:Kk 電子部品用位置決め装置
JP3584443B2 (ja) * 2001-02-27 2004-11-04 山久チヱイン株式会社 コンベヤシステムに於ける走行フレーム装置
JP2003160188A (ja) * 2001-11-26 2003-06-03 Seiko Epson Corp 圧電振動デバイスの実装位置決め方法、および搬送治具
JP2009096523A (ja) * 2007-10-17 2009-05-07 Panasonic Corp 電子部品の搬送フレームおよび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5467257B2 (ja) * 2008-05-19 2014-04-09 アキム株式会社 真空内溶接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6805A (en) 2012-02-16
CN102237291A (zh) 2011-11-09
JP2011230784A (ja) 2011-11-17
CN102237291B (zh) 2015-09-02
JP4895061B2 (ja) 2012-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5158B (zh) Parts handling carrier
JP6018075B2 (ja) ウェーハ収納容器
TW201821809A (zh) 電子裝置用探針卡
JP6816870B2 (ja) 部品一体型クランプトレイ
WO2018003507A1 (ja) 電気的接続装置及び接触子
JP2011148510A (ja) 収納トレイ
JP2006019236A (ja) コネクタ
US11605913B2 (en)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nnector
JP5416154B2 (ja) 基板収納容器、膜付きガラス基板収納体、マスクブランク収納体、および転写マスク収納体
JP2007077471A (ja) 成膜マスク装置
JP5531523B2 (ja) 半導体素子用収容器
TW201434769A (zh) 玻璃板收納體及化學強化玻璃之製造方法
JP4873362B2 (ja) ガラス板の梱包用スペー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梱包体並びに梱包方法
JP6264044B2 (ja) 半導体装置
JP7183731B2 (ja) トレイ、ワーク梱包体、及びワークの梱包方法
JP2006213374A (ja) キャリアテープ
US20130235298A1 (en) Display device
JP5756683B2 (ja) ウエハの接合方法
TW202249547A (zh) 配線電路基板用容器
JP7330081B2 (ja) キャリアスペーサ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5140205A (ja) 搬送キャリア
JP2012212766A (ja) ウエハ収納容器
JP2015102362A (ja) 基板固定装置、及び基板検査装置
JP6575925B2 (ja) ガラス板トレイ
JP2020084320A (ja) 成膜治具及び成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