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4013B - A backlight unit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Google Patents

A backlight unit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4013B
TWI514013B TW101135771A TW101135771A TWI514013B TW I514013 B TWI514013 B TW I514013B TW 101135771 A TW101135771 A TW 101135771A TW 101135771 A TW101135771 A TW 101135771A TW I514013 B TWI514013 B TW I5140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layer
liquid crystal
crystal display
backlight unit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5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14248A (zh
Inventor
Kenichi Harada
Original Assignee
Keiw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iwa Inc filed Critical Keiwa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314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42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40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401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
本發明涉及一種適用於液晶顯示裝置背光單元的稜鏡片以及使用該稜鏡片的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
液晶顯示裝置廣泛使用從液晶層背面照射使其發光的背光光源方式,裝配有在液晶層下面側的側光型、直下型等背光單元。配設有側光型背光單元50的基本上如圖2所示,具有作為光源的線形燈51、沿著燈51的端部配置的方形板狀導光板52、在導光板52的表面側配設的光擴散片53以及在光擴散片53的表面側配設的稜鏡片54。
對該背光單元50的功能進行說明。首先,燈51嚮導光板52射入的光線被導光板52背面的反射點或反射面(圖中未示出)反射,從導光板52的表面射出。從導光板52射出的光線射入光擴散片53,經光擴散片53擴散,從光擴散片53表面射出。之後,從光擴散片53射出的光線射入稜鏡片54,藉由稜鏡片54表面形成的條形突起稜鏡部54a射出顯示接近法線方向的峰狀分佈的光線。
如上所述,從燈51射出的光線藉由光擴散片53擴散,然後藉由稜鏡片54顯示接近法線方向的峰狀折射,進一步照亮表面側的整個液晶層(圖中未示出)。
上述稜鏡片可藉由基於幾何光學的表面設計,以正面側(與稜鏡片的平面方向垂直的方向)射出的光的比例增大,但可能產生由於整齊排列的稜鏡部54a引起的干擾圖案出現,產生眩光。
因此,有報導在稜鏡片的表面側配設上用擴散片,可上述防止眩光產生(參照特開2002-256053號公報)。
但是,在如上述公報的稜鏡片的表面側設置上用擴散 片,不僅降低了由稜鏡片提高的正面亮度,而且由於增加了光學鏡片數量而與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薄型化的要求相悖。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2-256053號公報
鑒於上述不利之處,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使在稜鏡片與液晶層之間不設置上用擴散片,也可防止畫面眩光和干擾圖案產生,提高正面亮度及促進薄型化的稜鏡片以及使用該稜鏡片的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
為解決上述課題的發明是一種稜鏡片,係具備:透明的基體材料層;微粒塗布層,在上述基體材料層的表面側積層且在黏合劑中分散有微粒;以及複數個條形突起稜鏡部,在上述微粒塗布層的表面側以條紋狀配設。
由於上述稜鏡片在基體材料層和條形突起稜鏡部之間配設有微粒塗布層,射入微粒塗布層的光線藉由微粒在內部擴射,該擴射光可射入條形突起稜鏡部。因此,上述稜鏡片可減輕稜鏡片所具有的聚光特性,防止畫面眩光和干擾圖案產生。
上述稜鏡片在上述微粒塗布層和上述條形突起稜鏡部之間可配設有片狀部,該片狀部可與條形突起稜鏡部一體成型。由於上述片狀部設置在微粒塗布層和條形突起稜鏡部之間,即使在微粒塗布層的表面側微粒突出使微粒塗布層表面存在凹凸不平的形狀,也可以可靠地形成正確形狀的條形突起稜鏡部。也就是說,上述稜鏡片中,在上述 塗層的表面可直接形成上述條形突起稜鏡部,但該情況下,由於上述微粒塗布層的表面凹凸不平的形狀,可能不能正確地形成條形突起稜鏡部之間低谷部分附近的形狀,對此,藉由配設如上所述的片狀部,無論微粒塗布層表面的凹凸不平的形狀是否存在,都能可靠地形成正確形狀的條形突起稜鏡部。
作為上述微粒塗布層的平均厚度,較佳為1μm以上、10μm以下。藉此,可將射入上述微粒塗布層的光線準確和可靠地進行內部擴散,同時也符合液晶顯示裝置薄型化的要求。
此外,作為上述微粒塗布層的積層量較佳為2g/m2 以上、10g/m2 以下。藉此,可將射入上述微粒塗布層的光線準確和可靠地進行內部擴散,同時也符合液晶顯示裝置薄型化的要求。
進一步,作為微粒7的平均粒徑,較佳為1μm以上、10μm以下。藉此,光擴散等效果明顯,同時也容易形成微粒塗布層。
較佳為,上述微粒粒徑的變異係數為30%以下。藉此,使上述微粒塗布層中含有的微粒粒徑均一化,因此可使射入微粒塗布層的光線均勻地進行內部擴散。
較佳為,上述黏合劑的折射率大於上述微粒的折射率。藉此,作為黏合劑,可使用折射率大的產品,因此,從基體材料層射向微粒塗布層的光線很難在黏合劑介面上全反射,可實現光線的有效利用。
上述黏合劑的折射率與上述微粒的折射率的差較佳為0.01以上、0.60以下。上述黏合劑與上述微粒折射率的差若小於上述下限,可能會引起在微粒塗布層的內部擴散不充分;若超過上述上限,可能在微粒的介面增大全反射,霧度值過度增高引起正面亮度降低。
因此,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使從燈發出的光線分散並將光線導向表面側,若所述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具有上述稜鏡片,可防止畫面眩光和干擾圖案產生,提高正面亮度以及促進薄型化。
此處,“表面側”是表示液晶顯示模組或組裝液晶顯示模組時顯示的觀看側。“背面側”表示與“表面側”相反。此外,“粒徑的變異係數”由下式(1)算出。
變異係數(%)=微粒粒徑標準差/微粒平均粒徑(1)
如上述說明,本發明的稜鏡片可減輕稜鏡片所具有的聚光特性,可防止畫面眩光和干擾圖案產生,提高正面亮度,其結果是,由於減少了光學鏡片的數量,因而促進了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的薄型化。
以下,參照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圖1的稜鏡片1從背面側到表面側依次具有:透明的基體材料層2、黏合劑6中分散有微粒7的微粒塗布層3、上述微粒塗布層3的表面積層的片狀部4以及複數個條形突起稜鏡部5。
由於有必要使光線透射,基體材料層2可由透明、特 別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形成。對作為用於基體材料層2的合成樹脂沒有特別限定,可列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烯烴、醋酸纖維素、耐候性氯乙烯、活性能量線固化樹脂等。
對上述基體材料層2的平均厚度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可為10μm以上、500μm以下,較佳為35μm以上、250μm以下,更佳為50μm以上、188μm以下。若基體材料層2的厚度未達到上述範圍,暴露在背光單元的熱量中時,容易發生捲曲,可能使處理變得困難。相反地,若基體材料層2的厚度超過上述範圍,可能使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降低,此外,背光單元的厚度變大與液晶顯示裝置的薄型化要求相悖。
微粒塗布層3積層於上述基體材料層2的表面。該微粒塗布層3具有間隔設置的大量微粒7以及將該微粒7固定於基體材料層2的黏合劑6。
微粒7藉由上述黏合劑6在上述基體材料層2的表面側以大致相同的密度配設固定。由於該微粒7和黏合劑6的折射率之差,該微粒塗布層3可使射入的光線進行內部擴散。
作為微粒7的材料,大致分為無機填料和有機填料。作為無機填料,具體地,可使用二氧化矽、氫氧化鋁、氧化鋁、氧化鋅、硫化鋇、矽酸鎂或它們的混合物。作為有機填料的具體材料,可使用丙烯酸樹脂、有機矽樹脂、丙烯腈樹脂、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腈、聚醯胺等。其中,更佳為透明度高、不會阻礙光線透射的丙烯酸樹脂、有機矽樹脂。
作為微粒7的平均粒徑的下限,較佳為1μm,更佳為 1.5μm,進一步特別較佳為2μm;作為該平均粒徑的上限,較佳為10μm,更佳為7μm,最佳為4μm。若微粒7的平均粒徑未達到上述範圍,可能光擴散等效果不充分。相反地,若微粒7的平均粒徑超過上述範圍,微粒塗布層形成材料的塗布可能變得困難。上述微粒7的平均粒徑是任意抽取100個微粒7經顯微鏡放大測定粒子直徑,藉由將上述值簡單平均得到。此外,在微粒7不是球形的情況下,以任意方向上微粒7的尺寸和與之垂直方向上微粒7的尺寸來求平均值。
作為微粒7,適於使用粒徑分佈寬度小的單分散微粒群。具體來說,作為微粒7的粒徑變異係數,較佳為30%以下,更佳為20%以下,最佳為10%以下。藉此,由於該微粒塗布層中含有的微粒的粒徑均一化,可使射入微粒塗布層中的光線均勻地進行內部擴散。
此外,上述微粒塗布層3的平均厚度較佳為,大於上述微粒7的平均粒徑。藉此,微粒7不會過於突出微粒塗布層3的表面,可將微粒塗布層3的表面粗糙度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作為該微粒塗布層3的平均厚度的下限,較佳為1μm,更佳為3μm,最佳為5μm。另一方面,作為該微粒塗布層3的平均厚度的上限,較佳為10μm,更佳為8μm,最佳為6μm。若微粒塗布層3的平均厚度較上述範圍小,有可能無法固定微粒7。相反地,若微粒塗布層3的平均厚度超過上述範圍,則可能與稜鏡片1的薄型化要求相悖。
此外,作為微粒7的配入量(相對於作為黏合劑形成材料的聚合物組成物中的基體材料聚合物100份,固體成分換算的配入量)的下限,較佳為1份,更佳為1.5份,最佳為2份。另一方面,作為微粒7的上述配入量的上限, 較佳為5份,更佳為3份,最佳為2.5份。若微粒7的配入量未達到上述範圍,則有可能藉由微粒7的光擴散不充分。另一方面,若微粒7的配入量超過上述範圍,則可能藉由微粒7的內部擴散過大,正面亮度降低。
作為上述微粒塗布層3的積層量的下限,較佳為2g/m2 ,更佳為4g/m2 。另一方面,作為微粒塗布層3的積層量的上限,較佳為10g/m2 ,更佳為8g/m2 。若微粒塗布層3的積層量較上述範圍小,有可能無法固定微粒7。相反地,若微粒塗布層3的積層量超過上述範圍,則可能與稜鏡片1的薄型化要求相悖。
上述微粒塗布層3表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較佳為0.3μm以下,更佳為0.2μm以下,最佳為0.1μm以下。在上述算術平均粗糙度超過上述上限的情況下,在微粒塗布層3的表面(介面)擴散過大,可能降低正面亮度。此外,該微粒塗布層3的表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較佳為0.01μm以上,較佳為0.03μm以上,最佳為0.05μm以上。
上述微粒塗布層3表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較佳為1.4μm以下,更佳為1μm以下,最佳為0.8μm以下。在上述十點粗糙度(Rz)超過上述上限的情況下,由於凹凸不平的形狀過於粗糙,可能在微粒塗布層3的介面擴散過大。此外,微粒塗布層3表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較佳為0.2μm以上,更佳為0.3μm以上,最佳為0.4μm以上。
此外,上述微粒7的折射率較佳為,小於上述黏合劑6的折射率。藉此,作為黏合劑6可使用折射率大的物質,因此從基體材料層2射向微粒塗層3的光線很難在黏合劑6的介面全反射,可實現光線的有效利用。
進一步地,上述黏合劑6的折射率與上述微粒7的折射率的差較佳為0.01以上、0.60以下,更佳為0.02以上、 0.1以下。若上述黏合劑6與上述微粒7的折射率的差較上述範圍小,則可能不能充分發揮內部擴散的作用。另一方面,若上述折射率之差超過上述範圍,則可能在微粒7的介面反射變多,霧度值過高引起正面亮度降低。具體來說,例如作為微粒7可使用折射率為1.45以上、1.5以下的矽微粒,作為黏合劑6可使用折射率為1.5以上、1.53以下的丙烯酸系樹脂製成的黏合劑。
上述黏合劑6是使含有基體材料聚合物的聚合物組合物固化形成的。如上所述,藉由聚合物組合物固化形成黏合劑6,可將微粒7固定在基體材料層2的表面側。
作為上述基體材料聚合物,適於使用丙烯酸系樹脂,但對該基體材料聚合物沒有特別限定,可使用聚氨酯、聚酯、氟系樹脂、有機矽系樹脂、聚醯胺-醯亞胺、環氧樹脂、紫外線固化樹脂等。此外,作為上述基體材料聚合物,較佳為加工性強、可以塗布等操作容易地形成微粒塗布層3的多元醇。此外,黏合劑6中使用的基體材料聚合物有必要使光線透射,因此應為透明,較佳為無色透明。此外,上述聚合物也可併用兩種以上。
作為上述多元醇,例如(a)在羥基過量的條件下得到的聚酯多元醇;和(b)含有含羥基的不飽和單體的單體成分聚合得到,同時較佳為具有(甲基)丙烯酸單元等的丙烯酸多元醇。聚酯多元醇或丙烯酸多元醇作為基體材料聚合物的黏合劑6具有高耐候性,可抑制微粒塗布層3的變黃等。此外,上述聚酯多元醇或丙烯酸多元醇也可併用。
此外,用於形成黏合劑6的聚合物組合物,除基體材料聚合物之外,還可與例如微細無機填料、固化劑、增塑劑、分散劑、各種流平劑、抗靜電劑、紫外線吸收劑、抗氧化劑、黏度調節劑、潤滑劑、光穩定劑等適度配合。其 中,較佳為與紫外線吸收劑配合,藉此可增加黏合劑遮罩透射光線中的紫外線的功能。藉由增加紫外線遮罩功能,上述稜鏡片1可遮罩從背光單元燈發出的微量紫外線,可防止因紫外線破壞液晶層的情況。
作為紫外線吸收劑,只要是可吸收紫外線並進行高效的熱能轉換,同時對光穩定的化合物,就沒有特別限定,可使用公知的物質。其中,由於紫外線吸收功能強,與上述基體材料聚合物相容性良好,較佳為在基體材料聚合物中穩定存在的水楊酸系紫外線吸收劑、二苯甲酮系紫外線吸收劑、苯並三唑系紫外線吸收劑、氰基丙烯酸酯系紫外線吸收劑,也可使用從上述組中選擇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此外,作為紫外線吸收劑,適於使用分子鏈上具有紫外線吸收基團的聚合物(例如,日本觸媒株式會社(NIPPON SHOKUBAI CO.,LTD)所生產的“UDOUBLE UV”系列等)。藉由使用分子鏈上具有紫外線吸收基團的聚合物,與基體材料聚合物相容性好,可防止紫外線吸收劑的滲出等引起的紫外線吸收功能劣化。此外,也可將分子鏈上具有紫外線吸收基團的聚合物作為黏合劑6的基體材料聚合物。另外,上述結合有該紫外線吸收基團的聚合物作為黏合劑6的基體材料聚合物,在該基體材料聚合物中也可進一步含有紫外線吸收劑,進一步提高紫外線吸收功能。
相對於基體材料聚合物,作為上述紫外吸收劑的含量下限,較佳為0.1品質%,更佳為1品質%,最佳為3品質%。另一方面,作為上述紫外線吸收劑的含量上限,較佳為10品質%,更佳為8品質%,最佳為5品質%。若上述紫外線吸收劑的含量較上述範圍小,則不能充分發揮紫外線吸收功能。相反地,若上述紫外線吸收劑的含量較上述範圍 大,則可能對基體材料聚合物產生不良影響,降低黏合劑6的強度、耐久性。
代替上述紫外線吸收劑或與上述紫外線吸收劑一起,也可以使用紫外線穩定劑(包括分子鏈上結合有紫外線穩定基團的基體材料聚合物)。藉由上述紫外線穩定劑,可使由紫外線產生的游離基、活性氧等不活化,提高紫外線穩定性、耐候性等。作為上述紫外線穩定劑,適於使用對於紫外線的穩定性高的受阻胺系紫外線穩定劑。此外,藉由併用紫外線吸收劑和紫外線穩定劑,可防止紫外線引起的劣化以及顯著提高耐候性。
然後,針對上述微粒塗布層3的形成方法進行說明。作為上述微粒塗布層3的形成方法具有:(a)藉由在構成黏合劑6的聚合物組合物中混合微粒7,製造微粒塗布層用聚合物組合物的步驟;和(b)將上述微粒塗布層用聚合物組合物積層於透明的基體材料層2的表面,使其固化形成微粒塗布層3的步驟。
作為上述微粒塗布層用聚合物組合物的積層方法,沒有特別限定,可採用各種公知的方法。具體來說,可列舉的積層方法有例如凹印塗布法、滾筒塗法、棒塗法、刮刀塗布法、噴塗法等。
上述複數個條形突起稜鏡部5在微粒塗布層3的表面側以條紋狀配設,上述片狀部4設置於微粒塗布層3和條形突起稜鏡部5之間。此處,上述片狀部4與上述複數個條形突起稜鏡部5為同一材質一體成型製成。藉由上述片狀部4,即使在微粒塗布層3的表面側微粒7突出使微粒塗布層3表面存在凹凸不平的形狀,也可以可靠地形成正確形狀的條形突起稜鏡部5。也就是說,在微粒塗布層的表面直接形成條形突起稜鏡部的情況下,由於上述微粒塗布層 的表面凹凸不平的形狀,可能不能正確地形成條形突起稜鏡部之間低谷部分附近的形狀,對此,藉由設置如上所述的片狀部4,無論微粒塗布層3表面的凹凸不平的形狀是否存在,都能可靠地形成正確形狀的條形突起稜鏡部5。此外,上述片狀部4為背面與上述微粒塗布層3表面以密切接觸的狀態積層於微粒塗布層3表面。
對上述片狀部4的平均厚度沒有特別限定,較佳為2μm以上、5μm以下。由於片狀部4的平均厚度在上述範圍內,在可靠地形成正確形狀的條形突起稜鏡部5的同時,可防止上述稜鏡片1變得過厚。
條形突起稜鏡部5是一個側面(底面)與片狀部4表面接觸的三角柱狀物。條形突起稜鏡部5的橫截面形狀通常為頂角α是90°、底角β是45°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作為條形突起稜鏡部5的底面寬度(W)的下限,較佳為10μm,更佳為30μm。另一方面,作為上述寬度(W)的上限,較佳為1000μm,更佳為400μm。若條形突起稜鏡部5的底面寬度(W)超過上述上限,可能成為眩光、亮度不均勻等產生的原因。
由於有必要使光線透射,片狀部4和條形突起稜鏡部5由透明、特別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形成。上述片狀部4和條形突起稜鏡部5的折射率較佳為1.3以上、1.8以下,更佳為1.45以上、1.6以下,最佳為1.5以上、1.53以下。此外,片狀部4(及條形突起稜鏡部5)的折射率和黏合劑6的折射率的差較佳為0.1以下,更佳為0.01以下。
此外,作為形成片狀部4和條形突起稜鏡部5的合成樹脂,適於採用活性能量線固化樹脂。作為上述活性能量線固化樹脂,可採用經紫外線、電子束等的活性能量線固化的物質,例如可列舉聚酯類、環氧系樹脂、聚酯(甲基) 丙烯酸酯、環氧(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酯系樹脂等。其中,從光學特性等觀點出發,較佳為(甲基)丙烯酸酯系樹脂。作為如上所述的固化樹脂中使用的活性能量線固化組合物,從處理性和固化性等觀點出發,較佳為例如多元丙烯酸酯及/或多元甲基丙烯酸酯(以下,記為“多元(甲基)丙烯酸酯”)、單丙烯酸酯及/或單甲基丙烯酸酯(以下,記為“單(甲基)丙烯酸酯”)、由活性能量線引起的光聚合引發劑作為主要成分的物質等。作為代表性的多元(甲基)丙烯酸酯,可列舉多元醇聚(甲基)丙烯酸酯、聚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環氧聚(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等。也可將上述兩種以上併用。此外,作為單(甲基)丙烯酸酯,可列舉一元醇的單(甲基)丙烯酸酯、多元醇的單(甲基)丙烯酸酯等。
上述稜鏡片1的製造方法,只要能形成上述結構的產品,就沒有特別限定,通常以如下方法製造:製成透明的基體材料層2,在其表面側形成微粒塗布層3,之後,條形突起稜鏡部5和片狀部4經一體成型。作為上述條形突起稜鏡部5的形成方法,具體來說,有以下方法:(a)在具有稜鏡片1的表面形狀(由複數個條形突起稜鏡部5形成的表面形狀)的反轉形狀的薄片模具進行合成樹脂積層,剝離其薄片模具,形成條形突起稜鏡部5等的方法;(b)在具有稜鏡片1的表面形狀的反轉形狀的模具中,注入熔融樹脂的注射成型法;(c)被片狀化的樹脂經再加熱在與前述同樣的模具與金屬板之間擠壓以轉印形狀的方法;(d)在周圍具有稜鏡片1的表面形狀的反轉形狀的滾筒模具與其它滾筒的滾筒隙中通入熔融狀態的樹脂,轉印 上述形狀的片材擠出成型法;(e)在微粒塗布層3上塗布紫外線固化樹脂,與上述同樣的具有反轉形狀的薄片模具、模具或滾筒模具擠壓未固化的紫外線固化樹脂進行形狀轉印,照射紫外線使紫外線固化樹脂固化的方法;(f)與上述同樣的具有反轉形狀的模具或滾筒模具中填充塗布未固化的紫外線固化樹脂,以微粒塗布層3按壓均勻後,照射紫外線使紫外線固化樹脂固化的方法;(g)使用電子束固化樹脂代替紫外線固化樹脂的方法等。
上述稜鏡片1用於公知的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單元。具體來說,上述稜鏡片1配設於導光板和液晶層之間。進一步具體來說,上述稜鏡片1配設於如圖2所示的光擴散片53的表面側,配設於光擴散片53與液晶層之間。
由於在基體材料層2與表面側的條形突起稜鏡部5之間設置有微粒塗布層3,上述稜鏡片1可使射入微粒塗布層3中的光線由微粒7內部擴散,上述擴散光射入條形突起稜鏡部5。因此,上述稜鏡片1可減輕稜鏡片所具有的聚光特性,即使目前這樣未特別設置上用擴散片,也可防止畫面眩光和干擾圖案產生。
此外,由於黏合劑6中含有紫外線吸收劑,上述稜鏡片1可遮罩背光單元的燈產生的微量紫外線,可防止紫外線引起的液晶層破壞。
進一步,上述實施方式中,針對基體材料層的表面形成微粒塗布層進行了說明,但在基體材料層的表面插入其它層,在該其它層的表面上形成微粒塗布層的產品也可根據設計進行變更,只要是基體材料層的表面側積層微粒塗布層的產品就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此外,上述實施方式中,針對微粒塗布層與條形突起稜鏡部之間配設的片狀部進行了說明,本發明中片狀部不是必須構成要件。此外,即使是設置片狀部的情況下,不限於如上述實施方式的微粒塗布層的表面上積層片狀部,只要微粒塗布層的表面側上積層有片狀部,微粒塗布層和片狀部之間也可以插入其它層。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稜鏡片及使用該稜鏡片的背光單元可防止畫面眩光和干擾圖案產生。其結果是,藉由減少光學鏡片的數量可提高正面亮度以及促進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的薄型化。
1‧‧‧稜鏡片
2‧‧‧基體材料層
3‧‧‧微粒塗布層
4‧‧‧片狀部
5‧‧‧條形突起稜鏡部
6‧‧‧黏合劑
7‧‧‧微粒
50‧‧‧背光單元
51‧‧‧燈
52‧‧‧導光板
53‧‧‧光擴散板
54‧‧‧稜鏡片
54a‧‧‧條形突起稜鏡部
圖1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之稜鏡片的模式性剖面圖。
圖2為使用現有稜鏡片之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的模式性剖面圖。
1‧‧‧稜鏡片
2‧‧‧基體材料層
3‧‧‧微粒塗布層
4‧‧‧片狀部
5‧‧‧條形突起稜鏡部
6‧‧‧黏合劑
7‧‧‧微粒

Claims (8)

  1.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係使從燈發出的光線分散並將光線導向表面側,上述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係具備:光擴散片;以及稜鏡片,配設在光擴散片的表面側;其中,上述稜鏡片係具備:透明的基體材料層;微粒塗布層,在上述基體材料層的表面側積層且在黏合劑中分散有微粒;以及複數個條形突起稜鏡部,在上述微粒塗布層的表面側以條紋狀配設;上述微粒的配入量為1份以上5份以下,該配入量為相對於作為黏合劑形成材料的聚合物組成物中的基體材料聚合物100份之固體成分換算的配入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其中,上述微粒塗布層和上述條形突起稜鏡部之間配設有片狀部,該片狀部與上述條形突起稜鏡部一體成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其中,上述微粒塗布層的平均厚度為1μm以上、10μm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其中,上述微粒塗布層的積層量為2g/m2 以上、10g/m2 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其中,上述微粒的平均粒徑為1μm以上、10μm以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其中,上述微粒粒徑的變異係數為30%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其中,上述黏合劑的折射率大於上述微粒的折射率。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其中,上述黏合劑的折射率與上述微粒的折射率的差為0.01以上、0.60以下。
TW101135771A 2011-09-30 2012-09-28 A backlight unit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5140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8726A JP5959821B2 (ja) 2011-09-30 2011-09-30 プリズム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4248A TW201314248A (zh) 2013-04-01
TWI514013B true TWI514013B (zh) 2015-12-21

Family

ID=48414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5771A TWI514013B (zh) 2011-09-30 2012-09-28 A backlight unit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959821B2 (zh)
KR (1) KR101447076B1 (zh)
CN (1) CN103116199B (zh)
TW (1) TWI5140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62880A1 (ja) * 2014-04-21 2015-10-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及び照明カバー
JP6097255B2 (ja) * 2014-07-11 2017-03-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溶液製膜方法
CN108319060A (zh) * 2017-12-26 2018-07-24 江西省平波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高亮液晶显示模组
JP6837018B2 (ja) * 2018-01-29 2021-03-03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CN108595058B (zh) * 2018-06-15 2024-02-09 东莞市平波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可触控式触摸屏
CN111970419B (zh) * 2020-08-12 2022-10-14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头镜片及其制作方法、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281938A (zh) * 2021-05-14 2021-08-20 江苏博睿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器背光及显示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54004A (ja) * 1999-11-24 2001-06-08 Keiwa Inc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TW200841086A (en) * 2007-04-13 2008-10-16 Sangbo Corp Multifunctional optical multilayer film using light diffusers
TW200942922A (en) * 2008-01-10 2009-10-16 Kolon Inc Optical shee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13870B2 (ja) * 1997-08-26 2007-05-0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光学シート積層体、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JP3676260B2 (ja) * 2000-12-28 2005-07-27 ナトコ株式会社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ウレタン(メタ)アクリレート及び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組成物並びにそれらの用途
JP5102955B2 (ja) * 2005-01-06 2012-12-19 株式会社ジロオコーポレートプラン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20070109134A (ko) * 2006-05-09 2007-11-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프리즘 시트,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8122624A (ja) * 2006-11-10 2008-05-29 Nippon Paper Chemicals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用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US8506149B2 (en) * 2007-03-20 2013-08-13 Kolon Industries, Inc. Optical sheets
KR100961700B1 (ko) * 2008-06-09 2010-06-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학 시트,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0044320A (ja) * 2008-08-18 2010-02-25 Daicel Chem Ind Ltd 光制御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TWI406014B (zh) * 2008-10-02 2013-08-21 Eternal Chemical Co Ltd 複合光學膜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54004A (ja) * 1999-11-24 2001-06-08 Keiwa Inc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TW200841086A (en) * 2007-04-13 2008-10-16 Sangbo Corp Multifunctional optical multilayer film using light diffusers
TW200942922A (en) * 2008-01-10 2009-10-16 Kolon Inc Optical shee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59821B2 (ja) 2016-08-02
KR20130035947A (ko) 2013-04-09
TW201314248A (zh) 2013-04-01
CN103116199B (zh) 2015-11-18
JP2013080017A (ja) 2013-05-02
KR101447076B1 (ko) 2014-10-06
CN103116199A (zh) 2013-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4013B (zh) A backlight unit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719635B2 (en) Optical shee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backligh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2105135B1 (ko) 완충 시트 및 플랫 패널 디스플레이
US20170329066A1 (en) Optical shee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backlight uni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optical shee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575258B (zh) Optical sheet and edge light type backlight unit
JP2000352608A (ja) 光拡散シート
JP2016028275A (ja) 光学シート、エッジライト型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KR20170067149A (ko) 상측용 광확산 시트 및 백라이트 유닛
WO2015186842A1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反射テープ部材
JP2010210882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6974004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用光学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4551611B2 (ja)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4316281B2 (ja)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4394919B2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5724527B2 (ja) 導光板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236801B2 (ja) 偏光板用保護シート、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1461503B1 (ko) 광학 시트, 이것을 사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광학 시트의 제조 방법
US9020315B2 (en) Optical sheet, backlight unit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4145328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10160438A (ja) レンズ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TWI685705B (zh) 緩衝片及平板顯示器
KR101347304B1 (ko) 광 차폐성이 우수한 확산시트
JP2004145329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10262827A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356206A (ja)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