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4589B - 作為香草類化合物受體之配體之經取代芳香族羧醯胺及尿素衍生物 - Google Patents

作為香草類化合物受體之配體之經取代芳香族羧醯胺及尿素衍生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4589B
TWI504589B TW099114463A TW99114463A TWI504589B TW I504589 B TWI504589 B TW I504589B TW 099114463 A TW099114463 A TW 099114463A TW 99114463 A TW99114463 A TW 99114463A TW I504589 B TWI504589 B TW I50458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carbon atoms
methyl
substituted
trifluoromethy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14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20010A (en
Inventor
Robert Frank
Gregor Bahrenberg
Thomas Christoph
Klaus Schiene
Vry Jean De
Nils Damann
Sven Frormann
Bernhard Lesch
Jeewoo Lee
Yong-Soo Kim
Myeong-Seop Kim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fil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201120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00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45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458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3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ole or hydrogenated 1,2-diazole rings
    • C07D23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ole or hydrogenated 1,2-di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31/1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ole or hydrogenated 1,2-di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wo or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31/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ole or hydrogenated 1,2-di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wo or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only hydrogen atoms, hydrocarbon or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04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for ulcers, gastritis or reflux esophagitis, e.g. antacids, inhibitors of acid secretion, mucosal protect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12Antidiarrhoe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14Prodigestives, e.g. acids, enzymes, appetite stimulants, antidyspeptics, tonics, antiflatul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 A61P11/06Antiasthma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 A61P11/08Bronchodil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 A61P11/14Antitussive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urinary system
    • A61P13/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urinary system of the bladd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5/00Drugs for genital or sexual disorders; Contraceptives
    • A61P15/10Drugs for genital or sexual disorders; Contraceptives for impoten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61P17/02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for treating wounds, ulcers, burns, scars, keloid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61P17/04Antipruri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61P17/06Antipsoria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9/0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 A61P19/02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for joint disorders, e.g. arthritis, arthro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9/0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 A61P19/08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for bone diseases, e.g. rachitism, Paget's disease
    • A61P19/1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for bone diseases, e.g. rachitism, Paget's disease for osteoporo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61P25/04Centrally acting analgesics, e.g. opio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61P25/08Antiepileptics; Anticonvuls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61P25/14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for treating abnormal movements, e.g. chorea, dyskinesia
    • A61P25/16Anti-Parkinson dru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61P25/24Antidepress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61P25/28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for treating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g. nootropic agents, cognition enhancers, drugs for treating Alzheimer's disease or other forms of dement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61P25/3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for treating abuse or dependen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61P25/3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for treating abuse or dependence
    • A61P25/32Alcohol-abu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61P25/3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for treating abuse or dependence
    • A61P25/36Opioid-abu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senses
    • A61P27/02Ophthalm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9/00Non-central analgesic, antipyretic or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e.g. antirheumatic agent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 A61P3/04Anorexiants; Antiobesity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61P31/20Antivirals for DNA viruses
    • A61P31/22Antivirals for DNA viruses for herpes viru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43/00Drugs for specific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P1/00-A61P41/00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blood or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A61P9/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eating ischaemic or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 e.g. antianginal drugs, coronary vasodilators, drugs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tinopathy, cerebrovascula insufficiency, renal arteriosclero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A61P9/12Antihypertens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49/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249/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49/081,2,4-Triazoles; Hydrogenated 1,2,4-triazo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1/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hain containing hetero atoms as chain l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 C07D40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3/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hain containing hetero atoms as chain l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5/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405/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5/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hain containing hetero atoms as chain l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9/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09/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 C07D41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17/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hain containing hetero atoms as chain links

Description

作為香草類化合物受體之配體之經取代芳香族羧醯胺及尿素衍生物
本發明關係到經取代之芳香族羧醯胺及尿素衍生物,其等製備之方法,含該等化合物之醫藥組成物及使用該等化合物作為醫藥組成物製備之用途。
疼痛之治療,尤其是神經病變引起之疼痛之治療係為醫學上一項非常重要之課題。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對於疼痛有效治療之需求。該種在針對病人及針對標的之慢性及非慢性疼痛狀態治療方面之迫切需要,此處被理解為給予病人在疼痛上有效且滿意之治療,亦被大量記載於過去刊登於應用鎮痛藥或疼痛感覺基礎研究之領域方面之科學論文中。
亞型1香草類化合物受體(VR1/TRPV1),其亦常被稱為辣椒素(capsaicin)受體,係為作為治療疼痛,尤其是作為治療由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及內臟所引起之疼痛等構成之組群中所選出之疼痛,尤其較佳治療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之一適當起始點。此受體尤其特別會受到香草類化合物,諸如辣椒素、熱及質子之刺激,且在痛之形成上扮演著重要之角色。此外,該受體在許多其他生理及病生理之過程中亦扮演重要之角色,因此它亦為一作為治療許多他種疾病之適當標的,諸如偏頭痛、憂鬱症、神經退化症、認知之病症、焦慮狀態、癲癇、咳嗽、腹瀉、皮膚搔癢、發炎、心血管系統病症、飲食失調病症、藥物依賴性、藥物濫用及特別是尿失禁。
此外,還需要他種化合物,其等在性質上可比較或更佳,不僅在關於對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受體)本身之親和性方面( 強度 療效 )。
所以,改善該等化合物之代謝安定性、水性溶媒中之溶解度或滲透度能夠是有利的。該等因素對於口服生物可利用率可產生有利之結果,抑或能夠改變PK/PD(藥動學/藥效學)之量變曲線圖,其例如能夠產生更有利之作用時效。
同時,與參與醫藥組成物之吸收和排泄之輸送分子產生微弱或不與之產生交互作用亦可被視為是生物可利用率獲得到改善及與醫藥組成物交互作用極少之證據。此外,與參與醫藥組成物之分解和排泄之酵素產生之交互作用應該也要儘可能地稀微,因為該等試驗之結果同樣指出與醫藥組成物存在稀微或毫無交互作用係被期待的。
本發明其中一項目的因此在於提供新穎之化合物,其等比先前技術之化合物更具有優勢。該等化合物應該尤其適合於醫藥組成物中,較佳於治療及/或預防至少部分因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受體)所促成之障礙症或病症之醫藥組成物中作為藥理活性成分。
此項目的係由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之標的所達成。
於此發明中意外發現:具有如下圖所示之通式(I)之經取代化合物呈現出對亞型1香草類化合物受體(VR1/TRPV1受體)極佳之親和性,因此特別適合被使用於預防及/或治療至少部分因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受體)所促成之障礙症或病症。該具有如下圖所示之通式(I)之經取代化合物亦具有抗發炎之活性。
本發明因此關係到具通式(I)之經取代之化合物。
(I)其中X代表CR3或氮原子;其中R3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A代表氮原子或CR5b;n代表0、1、2、3或4;較佳代表1、2、3或4,R0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其中該烷基鏈可各自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或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其中該烷基鏈可各自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R1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或雜環基1,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或雜環基1,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其中該烷基鏈可各自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或 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其中該烷基鏈可各自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R0基羰基(C(=O)-R0)、羧基(C(=O)-OH)、R0氧基羰基(C(=O)-OR0)、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C(=O)-NHR0)、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C(=O)-N(R0)2)、羥基(OH)、R0基氧基(O-R0)、巰基(SH)、R0基硫基(S-R0)、R0基磺醯基(S(=O)2-R0)、R0氧基磺醯基(S(=O)2-OR0)、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S(=O)2-NHR0)、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s(=O)2-N(R0)2)、胺基(NH2)、被一R0基取代之胺基(NHR0)、被二個R0基取代之胺基(N(R0)2)、被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NH-S(=O)2-R0)、被一R0基及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N(R0)S(=O)2-R0)或三氯化硫基(SCl3);R2代表氫原子、R0基、氟、氯、溴、碘、氰基(CN)、硝基(NO2)、羥基、巰基、三氟甲基(CF3)、二氟一氫甲基(CF2H)、一氟二氫甲基(CFH2)、二氟一氯甲基(CF2Cl)、一氟二氯甲基(CFCl2)、2,2,2-三氟乙基(CH2CF3)、三氟甲氧基(OCF3)、二氟一氫甲氧基(OCF2H)、一氟二氫甲氧基(OCFH2)、二氟一氯甲氧基(OCF2Cl)、一氟二氯甲氧基(OCFCl2)、三氟甲硫基(SCF3)、二氟一氫甲硫基(SCF2H)、一氟二氫甲硫基(SCFH2)、二氟一氯甲硫基(SCF2Cl)、一氟二氯甲硫基(SCFCl2)、三氟甲基-磺醯基(S(=O)2-CF3)、二氟一氫甲基-磺醯基(S(=O)2-CF2H)、一氟二氫甲基-磺醯基(S(=O)2-CFH2)或五氟化硫基(SF5);R4代表氫、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R5a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為飽和或 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R5b代表氫原子或R0基;或R5a及R5b與連接R5a及R5b之碳原子共同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T代表氮原子或CR6;U代表氮原子或CR7;V代表氮原子或CR8;W代表氮原子或CR9;G代表氮原子或CR10;其中T、U、V、W及G等殘基當中最多三者可同時代表氮原子,亦即T、U、V、W及G等殘基當中有0、1、2或3個殘基可同時代表氮原子;R6及R7一起及/或R8及R9一起;或R7及R8一起及/或R9及R10一起;或R6及R7一起及R9及R10一起;成對地,彼此各自獨立,與連接該等殘基之碳原子共同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或形成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且R6、R7、R8、R9及R10中之其餘取代基彼此獨立地各自代表氫、氟、氯、溴、碘、硝基、氰基、三氟甲基、二氟一氫甲基、一氟二氫甲基、二氟一氯甲基、一氟二氯甲基、R0基、醛基(C(=O)H)、R0基羰基、羧基、R0氧基羰基、醯胺基(CONH2)、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羥基、三氟甲氧基、二氟一氫甲氧基、一氟二氫甲氧基、二氟一氯甲氧基、一氟二氯甲氧基、R0基 氧基、R0基羰氧基(O-C(=O)-R0)、R0基氧基羰氧基(O-C(=O)-O-R0)、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O-C(=O)-NH-R0)、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O-C(=O)-N(R0)2)、R0基磺醯基氧基(O-S(=O)2-R0)、羥基磺醯基氧基(O-S(=O)2OH)、R0基氧基磺醯基氧基(O-S(=O)2OR0)、磺醯胺基氧基(O-S(=O)2NH2)、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O-S(=O)2NHR0)、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O-S(=O)2N(R0)2)、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NH-C(=O)-R0)、被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NH-C(=O)-O-R0)、被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H-C(=O)-NH2)、被一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H-C(=O)-NHR0)、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H-C(=O)-N(R0)2)、被一R0基及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NR0-C(=O)-R0)、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NR0-C(=O)-O-R0)、被一R0基及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R0-C(=O)-NH2)、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R0-C(=O)-NHR0)、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R0-C(=O)-N(R0)2)、被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NH-S(=O)2OH)、被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NH-S(=O)2OR0)、被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H-S(=O)2NH2)、被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H-S(=O)2NHR0)、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H-S(=O)2N(R0)2)、被一R0基及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NR0-S(=O)2OH)、被一R0基及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NR0-S(=O)2R0)、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NR0-S(=O)2OR0)、被一R0基及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R0-S(=O)2NH2)、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R0-S(=O)2NHR0)、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 之胺基(NR0-S(=O)2N(R0)2)、巰基、三氟甲硫基、二氟一氫甲硫基、一氟二氫甲硫基、二氟一氯甲硫基、一氟二氯甲硫基、R0基硫基、R0基硫氧基、R0基磺醯基、羥基磺醯基、R0基氧基磺醯基、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其中「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之雜環基」及「經取代之環烷基」,於各別之殘基方面,係指一或數個氫原子彼此各自獨立地被氟、氯、溴、碘、硝基、氰基、側氧基(=O)、亞胺基(=NH)、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N(OH))、被二個胺基取代之亞甲基(=C(NH2)2)、三氟甲基、二氟一氫甲基、一氟二氫甲基、二氟一氯甲基、一氟二氯甲基、R0基、醛基、R0基羰基、羧基、R0氧基羰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羥基、三氟甲氧基、二氟一氫甲氧基、一氟二氫甲氧基、二氟一氯甲氧基、一氟二氯甲氧基、R0基氧基、R0基羰氧基(O-C(=O)-R0)、R0基氧基羰氧基(O-C(=O)-O-R0)、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O-C(=O)-NH-R0)、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O-C(=O)-N(R0)2)、R0基磺醯基氧基(O-S(=O)2-R0)、羥基磺醯基氧基(O-S(=O)2OH)、R0基氧基磺醯基氧基(O-S(=O)2OR0)、磺醯胺基氧基(O-S(=O)2NH2)、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O-S(=O)2NHR0)、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O-S(=O)2N(Ro)2)、胺基、被一Ro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 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巰基、三氟甲硫基、二氟一氫甲硫基、一氟二氫甲硫基、二氟一氯甲硫基、一氟二氯甲硫基、R0基硫基、R0基氧硫基(S(=O)R0)、R0基磺醯基、羥基磺醯基、R0基氧基磺醯基、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所取代;其中「經取代之環烷基1」及「經取代之雜環基1」,於各別之殘基方面,係指一或數個氫原子彼此各自獨立地被氟、氯、溴、碘、硝基、氰基、側氧基、被二個胺基取代之亞甲基、三氟甲基、二氟一氫甲基、一氟二氫甲基、二氟一氯甲基、一氟二氯甲基、R0基、醛基、R0基羰基、羧基、R0氧基羰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羥基、三氟甲氧基、二氟一氫甲氧基、一氟二氫甲氧基、二氟一氯甲氧基、一氟二氯甲氧基、R0基氧基、R0基羰氧基、R0基氧基羰氧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R0基磺醯基氧基、羥基磺醯基氧基、R0基氧基磺醯基氧基、磺醯胺基氧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巰基、三氟甲硫基、二氟一氫甲硫基、一氟二氫甲硫基、二氟一氯甲硫基、一氟二氯甲硫基、R0基硫基、R0基氧硫基、R0基磺醯基、羥基磺醯基、R0基氧基磺醯基、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所取代;其中「經取代之芳香基」及「經取代之雜芳香基」,於各別之殘基方面, 係指一或數個氫原子彼此各自獨立地被氟、氯、溴、碘、硝基、氰基、三氟甲基、二氟一氫甲基、一氟二氫甲基、二氟一氯甲基、一氟二氯甲基、R0基、醛基、R0基羰基、羧基、R0氧基羰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羥基、三氟甲氧基、二氟一氫甲氧基、一氟二氫甲氧基、二氟一氯甲氧基、一氟二氯甲氧基、R0基氧基、R0基羰氧基、R0基氧基羰氧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R0基磺醯基氧基、羥基磺醯基氧基、R0基氧基磺醯基氧基、磺醯胺基氧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巰基、三氟甲硫基、二氟一氫甲硫基、一氟二氫甲硫基、二氟一氯甲硫基、一氟二氯甲硫基、R0基硫基、R0基氧硫基、R0基磺醯基、羥基磺醯基、R0基氧基磺醯基、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 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所取代;其形式為游離化合物(free compound);互變異構物;氮-氧化物;消旋異構物;鏡像異構物、非鏡像異構物、鏡像異構物或非鏡像異構物之混合物或單一種類之鏡像異構物或非鏡像異構物;或其形式為生理上可被接受之酸或鹼所形成之鹽類;或如果必要時其形式為溶劑合物。
從本發明之意義而言,「烷基」、或「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6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等術辭包括非環狀之飽和或不飽和之脂肪族碳氫化合物殘基,亦即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脂肪族殘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脂肪族殘基、含有1至6個碳原子之脂肪族殘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脂肪族殘基,其等可各自為分支或未分支,且亦可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含有1至10個、或含有1至8個、或含有1至6個或含有1至4個碳原子,亦即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2至10個碳原子之烯基及含有2至10個碳原子之炔基,或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2至8個碳原子之烯基及含有2至8個碳原子之炔基,或含有1至6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2至6個碳原子之烯基及含有2至6個碳原子之炔基,或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2至4個碳原子之烯基及含有2至4個碳原子之炔基。於本案中,烯基至少含有一碳-碳雙鍵,且炔基至少含有一碳-碳三鍵。較佳者為,烷基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其包含有甲基、乙基、正丙基、2-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正戊基、異戊基、新戊基、正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正癸基、乙烯基、乙炔基、丙烯基[丙-2-烯基(-CH2CH=CH2)、丙-1-烯基(-CH=CH-CH3)、異丙烯基(-CH(=CH2)-CH3)]、丙炔基[丙-2-炔基(-CH-C≡CH)、丙-1-炔基(-C≡C-CH3)]、丁烯基、丁炔基、戊烯基、戊炔基、己烯基及己炔基、庚烯基、庚炔基、辛烯基、辛炔基、壬烯基、壬炔基、癸烯基及癸炔 基。
就本發明之目的而言,「環烷基」或「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及「環烷基1」或「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等術辭意指含有3、4、5、6、7、8、9或10個碳原子之環狀脂肪族(環脂肪族)之碳氫化合物,亦即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脂肪族殘基,其中該等碳氫化合物可為飽和或不飽和(但非芳香族),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且該環烷基可經由該環烷基殘基上任意所要及可能之環元與各更高階之主要通式結構相互鍵結。該環烷基殘基亦可與他種飽和,(部份)不飽和,(雜)環,芳香族或雜芳香族之環系統相互縮合,亦即與環烷基、雜環基、芳香基或雜芳香基相互縮合,其等又可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等環烷基殘基此外還可經單橋接或多橋接,諸如範例金剛烷基(adamantyl)、雙環[2.2.1]庚基(bicyclo[2.2.1]heptyl)或雙環[2.2.2]辛基(bicyclo[2.2.1]octyl)。較佳者為環烷基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其包含有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環壬基、環癸基、金剛烷基、 環戊烯基、環己烯基、環庚烯基及環辛烯基所構成之組群。
「雜環基」或「雜環烷基」及「雜環基1」或「雜環烷基1」等術辭包括脂肪族之飽和或不飽和(但非芳香族),含有三至十個,亦即3、4、5、6、7、8、9或10個環元之環烷基,其中至少有一個,必要時也可以有二個或三個碳原子被彼此各自獨立地由氧、硫、氮、亞胺基(NH)及被含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亞胺基(N(C1-8 alkyl)),尤其是亞甲胺基(N(CH3))等所構成之組群中所選出之雜原子或雜原子基團所取代,其中該等環元可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等雜環 基因此為雜環脂肪族之殘基。該雜環基可經由該雜環基殘基上任意所要及可能之環元與更高階之主要通式結構相互鍵結。該等雜環基殘基因此可與他種飽和,(部份)不飽和,(雜)環或芳香族或雜芳香族之環系統相互縮合,亦即是與環烷基、雜環基、芳香基或雜芳香基相互縮合,其等又可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較佳者為雜環基殘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其包含有氮雜環丁基(azetidinyl)、氮丙啶基(aziridinyl)、氮雜環庚基(azepanyl)、氮雜環辛基(azocanyl)、二氮雜環庚基(diazepanyl)、二硫雜環戊基(dithiolanyl)、二氫喹啉基(dihydroquinolinyl)、二氫吡咯基(dihydropyrrolyl)、二氧雜環己基(dioxanyl)、二氧雜環戊基(dioxolanyl)、二氧雜環庚基(dioxepanyl)、二氫茚基(dihydroindenyl)、二氫吡啶基(dihydropyridinyl)、二氫呋喃基(dihydrofuranyl)、二氫異喹啉基(dihydroisoquinolinyl)、二氫吲哚啉基(dihydroindolinyl)、二氫異吲哚基(dihydroisoindolyl)、咪唑烷基(imi-dazolidinyl)、異噁唑烷基(isoxazolidinyl)、嗎啉基(morpholinyl)、環氧乙烷基(oxiranyl)、環氧丙烷(oxetanyl)、吡咯烷基(pyrrolidinyl)、哌嗪基(piperazinyl)、4-甲基哌嗪基(4-methylpiperazinyl)、哌啶基(piperidinyl)、吡唑烷基(pyrazolidinyl)、吡喃基(pyranyl)、四氫吡咯基(tetrahydropyrrolyl)、四氫吡喃基(tetrahydropyranyl)、四氫喹啉基(tetrahydroquinolinyl)、四氫異喹啉基(tetrahydroisoquinolinyl)、四氫吲哚啉基(tetrahydroindolinyl)、四氫呋喃基(tetrahydrofuranyl)、四氫吡啶基(tetrahydropyridinyl)、四氫噻吩基(tetrahydrothiophenyl)、四氫吡啶吲哚基(tetrahydropyridoindolyl)、四氫萘基(tetrahydronaphthyl)、四氫咔啉基(tetrahydrocarbolinyl)、四氫異噁唑吡啶基(tetrahydro-isoxazolopyridinyl)、噻唑烷基(thiazolidinyl)及硫代嗎啉基(thiomorpho-linyl)。
從本發明之意義而言,「芳香基」該術辭意指含有達到14個環元 之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包括苯及萘類之化合物。每種芳香基殘基可以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之形式存在,其中該等芳香基取代基可相同或不同,且可出現於該芳香基任意所要及可能之位置上。該芳香基可經由該芳香基殘基上任意所要及可能之環元與更高階之主要通式結構相互鍵結。且該芳香基殘基亦可與他種飽和,(部份)不飽和,(雜)環,芳香族或雜芳香族之環系統相互縮合,亦即是與環烷基、雜環基、芳香基或雜芳香基相互縮合,其等又可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經縮合後之芳香基殘基之範例有苯並二氧雜環戊基(benzodioxolanyl)及苯並二氧雜環己基(benzodioxanyl)。較佳者為芳香基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其包含有苯基、1-萘基及2-萘基,其等可各自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之苯基係特別較佳。
「雜芳香基」該術辭意指含有5或6個環元之環狀芳香族殘基,其含有至少一個,必要時也可以含有2、3、4或5個雜原子,其中該等雜原子彼此各自獨立地由硫、氮及氧所構成之組群中所選出,且該雜芳香基殘基可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當該雜芳香基上進行取代時,取代基可相同或不同,且可出現於該雜芳香環任意想要且可能之位置上。而與更高階之主要通式之鍵結可經由該雜芳香基殘基上任意想要及可能之環元所達成。該雜芳香基亦可為含有多達14個環元之雙環或多環系統之其中部份,其中該環系統可與其他之飽和,(部份)不飽和,(雜)環,芳香族或雜芳香族之環,亦即是由環烷基、雜環基、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又可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所共同形成。雜芳香基殘基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其包含有苯並呋喃基(benzofuranyl)、苯並咪唑基(benzoimidazolyl)、苯並噻吩基(benzothienyl)、苯並噻二唑基(benzothiadiazolyl)、苯並噻唑基(benzothiazolyl)、苯並三唑基(benzotriazolyl)、苯並噁唑基 (benzooxazolyl)、苯並噁二唑基(benzooxadiazolyl)、喹唑啉基(quinazolinyl)、喹噁啉基(quinoxalinyl)、咔唑基(carbazolyl)、喹啉基(quinolinyl)、二苯並呋喃基(dibenzofuranyl)、二苯並噻吩基(dibenzothienyl)、呋喃基(furyl,furanyl)、咪唑基(imidazolyl)、咪唑並噻唑基(imidazothiazolyl)、吲唑基(indazolyl)、吲哚嗪基(indolizinyl)、吲哚基(indolyl)、異喹啉基(isoquinolinyl)、異噁唑基(isoxazoyl)、異噻唑基(isothiazolyl)、吲哚基、萘啶基(naphthyridinyl)、噁唑基(oxazolyl)、噁二唑基(oxadiazolyl)、吩嗪基(phenazinyl)、吩噻嗪基(phenothiazinyl)、苯並噠嗪基(phthalazinyl)、吡唑基(pyrazolyl)、吡啶基(pyridyl)[2-吡啶基、3-吡啶基、4-吡啶基]、吡咯基(pyrrolyl)、噠嗪基(pyridazinyl)、嘧啶基(pyrimidinyl)、吡嗪基(pyrazinyl)、嘌呤基(purinyl)、吩嗪基(phenazinyl)、噻吩基(thienyl,thiophenyl)、三唑基(triazolyl)、四唑基(tetrazolyl)、噻唑基(thiazolyl)、噻二唑基(thiadiazolyl)及三嗪基(triazinyl)。其中特別佳者有呋喃基、吡啶基及噻吩基。
從本發明之意義而言,有關於「經由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芳香基、雜芳香基、雜環基、環烷基、雜環基1或環烷基1」等術辭之概念意指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及芳香基、或雜芳香基、或雜環基、或環烷基、或雜環基1、或環烷基1皆具有上文中所定義之義涵,且該芳香基、或雜芳香基、或雜環基、或環烷基、或雜環基1、或環烷基1殘基係經由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與各更高階之主要通式結構形成鍵結。此外,該烷基之烷基鏈於所有案例中皆為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烷基之烷基鏈於所有案例中皆可為飽和或不飽和,亦即可為亞烷基,即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亞烷基或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亞烷基,或可為亞烯基,即含有2至4個碳原子之亞烯基或為含有2至 8個碳原子之亞烯基,或可為亞炔基,即含有2至4個碳原子之亞炔基或為含有2至8個碳原子之亞炔基。較佳者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係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其包含有亞甲基(-CH2-)、1,2-亞乙基(-CH2-CH2-)、甲基亞甲基(-CH(CH3)-)、1,3-亞丙基(-CH2-CH2-CH2-)、甲基-1,2-亞乙基(-CH(CH3)-CH2-)、乙基亞甲基(-CH(CH2CH3)-)、1,4-亞丁基(-CH2-(CH2)2-CH2-)、1-甲基-1,3-亞丙基(-CH(CH3)-CH2-CH2-)、2-甲基-1,3-亞丙基(-CH2-CH(CH3)-CH2-)、1,2-二甲基-1,2-亞乙基(-CH(CH3)-CH(CH3)-)、乙基-1,2-亞乙基(-CH(CH2CH3)-CH2-)、1,2-亞異丁基(-C(CH3)2-CH2-)、丙基亞甲基(-CH(CH2CH2CH3)-)、1-甲基-1-乙基亞甲基(-C(CH3)(CH2CH3)-)、1,2-亞乙烯基(-CH=CH-)、1,3-亞丙烯基(-CH=CH-CH2-)、1-甲基-1,2-亞乙烯基(-C(CH3)=CH-)、1,4-亞丁-1-烯基(-CH=CH-CH2-CH2-)、1,4-亞丁-2-烯基(-CH2-CH=CH-CH2-)、1,4-亞丁-1,3-二烯基(-CH=CH-CH=CH-)、1-甲基-1,3-亞丙烯基(-C(CH3)=CH-CH2-)、2-甲基-1,3-亞丙烯基(-CH=C(CH3)-CH2-)、1,2-二甲基-1,2-亞乙烯基(-C(CH3)=C(CH3)-)、1-乙基-1,2-亞乙烯基(-C(CH2CH3)=CH-)、1,2-亞乙炔基(-C≡C-)、1,3-亞丙炔基(-C≡C-CH2-)、1,4-亞丁-1-炔基(-C≡C-CH2-CH2-)、3-甲基-1,3-亞丙炔基(-C≡C-CH(CH3)-)、1,4-亞丁-2-炔基(-CH2-C≡C-CH2-)及1,4-亞丁-1,3-二炔基(-C≡C-C≡C-),且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則係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其包含有亞甲基、1,2-亞乙基、甲基亞甲基、1,3-亞丙基、甲基-1,2-亞乙基、乙基亞甲基、1,4-亞丁基、1-甲基-1,3-亞丙基、2-甲基-1,3-亞丙基、1,2-二甲基-1,2-亞乙基、乙基-1,2-亞乙基、1,2-亞異丁基、丙基亞甲基、1-甲基-1-乙基亞甲基、1,5-亞戊基(-CH2-(CH2)3-CH2-)、1-甲基-1,4-亞丁基(-CH(CH3)-CH2-CH2-CH2-)、2-甲基-1,4-亞丁基(-CH2-CH(CH3)-CH2-CH2-)、1,3-二甲基-1,3-亞丙基(-CH(CH3)-CH2-CH(CH3)-)、1,2-二甲基-1,3-亞丙基(-CH(CH3)-CH(CH3)- CH2-)、1,3-亞異戊基(-C(CH3)2-CH2-CH2-)、2,2-二甲基-1,3-亞丙基(-CH2-C(CH3)2-CH2-)、1-乙基-1,3-亞丙基(-CH(CH2CH3)-CH2-CH2-)、2-乙基-1,3-亞丙基(-CH2-CH(CH2CH3)-CH2-)、甲基亞異丁基(-C(CH3)2-CH(CH3)-)、1-乙基-2-甲基-1,2-亞乙基(-CH(CH2CH3)-CH(CH3)-)、1-甲基-1-乙基-1,2-亞乙基(-C(CH3)(CH2CH3)-CH2-)、1-丙基-1,2-亞乙基(-CH(CH2CH2CH3)-CH2-)、1-丙基-1,2-亞乙基(-CH(CH2CH2CH3)-CH2-)、丁基亞甲基(-CH(CH2CH2CH2CH3)-)、甲基丙基亞甲基(-C(CH3)(CH2CH2CH3)-)、二乙基亞甲基(-C(CH2CH3)2-)、1,6-亞己基(-CH2-(CH2)4-CH2-)、1,2-亞乙烯基、1,3-亞丙烯基、1-甲基-1,2-亞乙烯基、1,4-亞丁-1-烯基、1,4-亞丁-2-烯基、1,4-亞丁-1,3-二烯基、1-甲基-1,3-亞丙烯基、2-甲基-1,3-亞丙烯基、1,2-二甲基-1,2-亞乙烯基、1-乙基-1,3-亞乙烯基、1,5-亞戊-1-烯基(-CH=CH-CH2-CH2-CH2-)、1,5-亞戊-2-烯基(-CH2-CH=CH-CH2-CH2-)、1,5-亞戊-1,2-二烯基(-CH=C=CH-CH2-CH2-)及1,5-亞戊-1,4-二烯基(-CH=CH-CH2-CH=CH-)、1,2-亞乙炔基、1,3-亞丙炔基、1,4-亞丁-1-炔基、3-甲基-1,3-亞丙炔基、1,4-亞丁-2-炔基、1,4-亞丁-1,3-二炔基、1,3-亞異戊炔基(-C≡C-CH(CH3)2-)、1,5-亞戊-1-炔基(-C≡C-CH2-CH2-CH2-)、1,5-亞戊-2-炔基(-CH2-C≡C-CH2-CH2-)、1,5-亞戊-1,3-二炔基(-C≡C-C≡C-CH2-)及1,5-亞戊-1,4-二炔基(-C≡C-CH2-C≡C-)。
從本發明之意義而言,有關於「烷基」、「雜環基」及「環烷基」之「經單取代或多取代」該術辭之概念意指一或數個氫原子彼此各自獨立地被由氟、氯、溴、碘、硝基、氰基、側氧基、亞胺基、羥基亞胺基、二胺基亞甲基、三氟甲基、二氟一氫甲基、一氟二氫甲基、二氟一氯甲基、一氟二氯甲基、R0基、醛基、R0基羰基、羧基、R0氧基羰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羥基、三氟甲氧基、二氟一氫甲氧基、一氟二氫甲氧基、二氟一 氯甲氧基、一氟二氯甲氧基、R0基氧基、R0基羰氧基、R0基氧基羰氧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R0基磺醯基氧基、羥基磺醯基氧基、R0基氧基磺醯基氧基、磺醯胺基氧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巰基、三氟甲硫基、二氟一氫甲硫基、一氟二氫甲硫基、二氟一氯甲硫基、一氟二氯甲硫基、R0基硫基、R0基氧硫基、R0基磺醯基、羥基磺醯基、R0基氧基磺醯基、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構成之組群中所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例如二取代、三取代或四取代,其中「經多取代之殘基」該術辭係指該類型之殘基,其等於不同或相同之原子上被多取代,例如二取代、三取代或四取代,譬如於相同之碳原子上被三取代,範例如三氟甲基或2,2,2-三氟乙基(CH2CF3),或於不同之位 置上被三取代,如範例1-羥基-4,4-二氯-丁-2-烯基(CH(OH)-CH=CH-CHCl2)。任一取代基於需要時又可被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種多取代可由相同或由不同之取代基所完成。
從本發明之意義而言,有關於「環烷基1」及「雜環基1」之「經單取代或多取代」該術辭之概念意指一或數個氫原子彼此各自獨立地被由氟、氯、溴、碘、硝基、氰基、側氧基、二胺基亞甲基、三氟甲基、二氟一氫甲基、一氟二氫甲基、二氟一氯甲基、一氟二氯甲基、R0基、醛基、R0基羰基、羧基、R0氧基羰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羥基、三氟甲氧基、二氟一氫甲氧基、一氟二氫甲氧基、二氟一氯甲氧基、一氟二氯甲氧基、R0基氧基、R0基羰氧基、R0基氧基羰氧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R0基磺醯基氧基、羥基磺醯基氧基、R0基氧基磺醯基氧基、磺醯胺基氧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巰基、三氟甲硫基、二氟一氫甲硫基、一氟二氫甲硫基、二氟一氯甲硫基、一氟二氯甲硫基、R0基硫基、R0基氧硫基、R0基磺醯基、羥基磺醯基、R0基氧基磺醯基、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構成之組群中所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例如二取代、三取代或四取代,其中「經多取代之殘基」該術辭係指該類型之殘基,其等於不同或相同之原子上被取代數次,例如二取代、三取代或四取代,譬如於相同之碳原子上被三取代,範例如1,1-二氟環己基(1,1-difluorocyclohexyl)或於不同之位置上被三取代,如範例1,2-二氟環己基。任一取代基於需要時又可被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種多取代可由相同或由不同之取代基所完成。
較佳之「烷基」、「雜環基」及「環烷基」取代基係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三氟甲 基、氰基、側氧基、亞胺基、R0基、R0基羰基或醛基(C(=O)(R0或H))、R0氧基羰基或羧基(C(=O)O(R0或H))、被一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或醯胺基(C(=O)N(R0或H)2)、羥基、R0基氧基、R0基羰氧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O-(C1-8-alkyl)-OH)、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O-(C1-8-alkyl)-O-C1-8-alkyl)、三氟甲氧基、被一個R0基取代之胺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胺基、或胺基(N(R0或H)2)、被一R0基羰基取代之R0基胺基或被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N(R0或H)-C(=O)-R0)、被一含一個R0基醯胺基取代之R0基胺基、或被一含二個R0基醯胺基取代之R0基胺基、或被一醯胺基取代之R0基胺基、被一含一個R0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或被一含二個R0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或被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R0或H)-C(=O)-N(R0或H)2)、巰基、三氟甲硫基、R0基硫基、R0基磺醯基、R 基氧基磺醯基或羥基磺醯基(S(=O)2-O(R0或H))及被一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磺醯胺基(S(=O)2-N(R0或H)2)。
尤佳之「烷基」、「雜環基」及「環烷基」取代基係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三氟甲基、氰基、側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芳香基、雜芳香基、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雜環基;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芳香基、雜芳香基、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醛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羰基、芳香基羰基、雜芳香基羰基、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羰基、芳香基氧基羰基、雜芳香基氧基羰基、醯胺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一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一雜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雜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 烷基及一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及一雜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一雜芳香基及一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苯甲基氧基、芳香基氧基、雜芳香基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羰氧基、芳香基羰氧基、雜芳香基羰氧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羰基取代之胺基(NH-C(=O)C1-8-Alkyl)、被一芳香基羰基取代之胺基(NH-C(=O)-aryl)、被一雜芳香基羰基取代之胺基(NH-C(=O)-heteroaryl)、巰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苯甲基硫基、芳香基硫基、雜芳香基硫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芳香基磺醯基、雜芳香基磺醯基、羥基磺醯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磺醯基、芳香基氧基磺醯基、雜芳香基氧基磺醯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磺醯胺基、被一芳香基取代之磺醯胺基及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雜芳香基取代之磺醯胺基(S(=O)2-NH-C1-8heteroaryl)。
較佳之「環烷基1」及「雜環基1」取代基係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三氟甲基、氰基、側氧基、R0基、R0基羰基或醛基(C(=O)(R0或H))、R0氧基羰基或羧基(C(=O)O(R0或H))、被一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或醯胺基(C(=O)N(R0或H)2)、羥基、R0基氧基、R0基羰氧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巰基、三氟甲硫基、R0基硫基、R0基磺醯基、R0基氧基磺醯基或羥基磺醯基(S(=O)2-O(R0或H))及被一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磺醯胺基(S(=O)2-N(R0或H)2)。
尤佳之「環烷基1」及「雜環基1」取代基係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三氟甲基、氰基、側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芳香基、雜芳香基、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雜環基;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芳香基、雜芳香基、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醛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羰基、芳香基羰基、雜芳香基羰基、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羰基、芳香基氧基羰基、雜芳香基氧基羰基、醯胺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一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一雜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雜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及一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及一雜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一雜芳香基及一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苯甲基氧基、芳香基氧基、雜芳香基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羰氧基、芳香基羰氧基、雜芳香基羰氧基、巰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苯甲基硫基、芳香基硫基、雜芳香基硫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芳香基磺醯基、雜芳香基磺醯基、羥基磺醯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磺醯基、芳香基氧基磺醯基、雜芳香基氧基磺醯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磺醯胺基、被一芳香基取代之磺醯胺基及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雜芳香基取代之磺醯胺基。
從本發明之意義而言,有關於「芳香基」及「雜芳香基」之「經單取代或多取代」該術辭之概念意指該環系統於一個或,於需要時,數個不同之原子上之一或數個氫原子彼此各自獨立地被由氟、氯、溴、 碘、硝基、氰基、三氟甲基、二氟一氫甲基、一氟二氫甲基、二氟一氯甲基、一氟二氯甲基、R0基、醛基、R0基羰基、羧基、R0氧基羰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羥基、三氟甲氧基、二氟一氫甲氧基、一氟二氫甲氧基、二氟一氯甲氧基、一氟二氯甲氧基、R0基氧基、R0基羰氧基、R0基氧基羰氧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R0基磺醯基氧基、羥基磺醯基氧基、R0基氧基磺醯基氧基、磺醯胺基氧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巰基、三氟甲硫基、二氟一氫甲硫基、一氟二氫甲硫基、二氟一氯甲硫基、一氟二氯甲硫基、R0基硫基、R0基氧硫基、R0基磺醯基、羥基磺醯基、R0基氧基磺醯基、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構成之組群中所選出之取代 基單取代或多取代,例如二取代、三取代或四取代,其中任一取代基於需要時本身又可被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種多取代可由相同或由不同之取代基所完成。
較佳之「芳香基」及「雜芳香基」取代基係為氟、氯、溴、碘、硝基、三氟甲基、氰基、R0基、R0基羰基或醛基(C(=O)(R0或H))、R0氧基羰基或羧基(C(=O)O(R0或H))、被一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或醯胺基(C(=O)N(R0或H)2)、羥基、R0基氧基、R0基羰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被一個R0基取代之胺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胺基、或胺基(N(R0或H)2)、被一R0基羰基取代之R0基胺基或被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N(R0或H)-C(=O)-R0)、被一含一個R0基醯胺基取代之R0基胺基、或被一含二個R0基醯胺基取代之R0基胺基、或被一醯胺基取代之R0基胺基、被一含一個R0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或被一含二個R0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或被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R0或H)-C(=O)-N(R0或H)2)、巰基、三氟甲硫基、R0基硫基、R0基磺醯基、R0基氧基磺醯基或羥基磺醯基(S(=O)2-O(R0或H))及被一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磺醯胺基(S(=O)2-N(R0或H)2)。
尤佳之「芳香基」及「雜芳香基」取代基係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三氟甲基、氰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芳香基、雜芳香基、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雜環基;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芳香基、雜芳香基、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醛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羰基、芳香基羰基、雜芳香基羰基、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羰基、芳香基氧基羰基、雜芳香基氧基羰基、醯胺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 個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一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一雜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雜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及一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及一雜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一雜芳香基及一芳香基取代之醯胺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苯甲基氧基、芳香基氧基、雜芳香基氧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羰氧基、芳香基羰氧基、雜芳香基羰氧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芳香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雜芳香基羰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苯甲基硫基、芳香基硫基、雜芳香基硫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芳香基磺醯基、雜芳香基磺醯基、羥基磺醯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磺醯基、芳香基氧基磺醯基、雜芳香基氧基磺醯基、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磺醯胺基、被一芳香基取代之磺醯胺基及被一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雜芳香基取代之磺醯胺基。
根據本發明之諸化合物係由取代基,例如由R1、R2及R3(第一代取代基)所定義,其等本身於需要時被取代(第二代取代基)。該等取代基之取代基本身可依據定義再度被取代(第三代取代基)。例如如果R1=芳香基(第一代取代基)時,則芳香基本身可以例如被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第二代取代基)所取代。由此取代產生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芳香基(aryl-C1-8-alkyl)官能基。該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本身然後又可再度被例如氯原子(第三代取代基)所取代。最後總共由此產生氯-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芳香基(aryl-C1-8-alkyl-Cl)官能基。
然而於一較佳之實施例中,第三代之取代基無法再度被取代,亦即於其之後無第四代取代基。
於另一較佳之實施例中,第二代之取代基無法再度被取代,亦即於其之後已無第三代取代基。易言之,於此實施例中例如通式(1),官能基R1至R10可各自於需要時被取代,然而該等各別之取代基本身則無法再度被取代。
於有些情形中,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係由取代基所定義,該等取代基代表或攜帶芳香基殘基或雜芳香基殘基,其等各自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或該等取代基和連接該等取代基之環元碳原子或環元雜原子形成環結構,例如形成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各自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此等芳香基殘基或雜芳香基殘基以及該等由此方式所形成之芳香族環系統於需要時可與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各自為飽和或不飽和,或與芳香基或雜芳香基相互縮合,亦即是與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諸如環戊基或與雜環基,諸如嗎啉基,或與芳香基,諸如苯基,或與雜芳香基,諸如吡啶基相互縮合,其中由此方式縮合而成之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殘基、芳香基或雜芳香基殘基本身可各自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
於有些情形中,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係由取代基所定義,該等取代基代表或攜帶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殘基,其等各自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或該等取代基和連接該等取代基之環元碳原子或環元雜原子形成環結構,例如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各自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此等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殘基或雜環基殘基以及所生成之脂肪族環系統於需要時可與芳香基或雜芳香基,或與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相互縮合,亦即是與芳香基,諸如苯基或與雜芳香 基,諸如吡啶基,或與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諸如環己基,或與雜環基,諸如嗎啉基相互縮合,其中由此方式縮合而成之芳香基殘基或雜芳香基殘基或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殘基或雜環基殘基本身可各自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
於本發明中,使用於通式中之符號 係表示一相應之殘基被連結至各更高階之主要通式結構上。
於一殘基內之「(R0或H)」該術辭係表示R0及H可以出現於此殘基內任何可能之組合中。因此,例如殘基「N(R0或H)2」可代表「胺基(NH2)」、「被一R0基取代之胺基(NHR0)」及「被二個R0基取代之胺基(N(R0)2)」。如果如範例「(N(R0)2)」中之R0基於一殘基內出現數次時,則該R0基可各自具有相同或不同之義涵:於本範例「(N(R0)2)」中,R0基例如可代表芳香基兩次,如此便產生「被二個芳香基取代之胺基(N(aryl)2)」之官能基,或R0基可一個代表芳香基,而另一個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於是產生「被一芳香基及一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N(aryl)(C1-10alkyl))」之官能基。
如果一殘基於一分子內出現數次時,例如範例R0基,則該殘基可各自具有不同之代表意涵以代表不同之取代基:如果例如R1=R0且R2=R0時,則R0可代表R1=芳香基且R0可代表R2=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
從本發明之意義而言,「由生理學上可接受之酸所生成之鹽類」該術辭之概念意指每種活性成份與生理學上,尤其是被使用於人類及/或其他哺乳動物身上可被接受之無機酸或有機酸所形成之鹽類。尤佳者為氫氯酸鹽。於生理上可被接受之酸類其範例有氫氯酸(鹽酸,hydrochloric acid)、氫溴酸(hydrobromic acid)、硫酸(sulphuric acid)、甲烷磺酸(methanesulphonic acid)、對-甲苯磺酸(p-toluenesulphonic acid)、碳酸(carbonic acid)、甲酸(formic acid)、乙酸(醋酸,acetic acid)、草酸(oxalic acid)、丁二酸(succin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杏仁酸(mandelic acid)、反丁烯二酸(fumaric acid)、)順丁烯二酸(maleic acid)、乳酸(lactic acid)、檸檬酸(citric acid)、麩氨酸(glutamic acid)、葡萄糖二酸(saccharic acid)、單甲基癸二酸(monomethylsebacic acid)、5-側氧基-脯氨酸(5-oxoproline)、己烷-1-磺酸(hexane-1-sulfonic acid)、菸鹼酸(nicotinic acid)、2-,3-或4-胺基苯甲酸(2-,3-or4-aminobenzoic acid)、2,4,6-三甲基苯甲酸(2,4,6-trimethylbenzoic acid)、α-硫辛酸(α-lipoic acid)、乙醯甘氨酸(acetyl glycine)、馬尿酸(hippuric acid)、磷酸(phosphoric acid)及/或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其中又以檸檬酸及氫氯酸特別佳。
於生理上可被接受含有陽離子或鹼之鹽類係為每種化合物,其以陰離子之形式與至少一,較佳為無機,在生理學上,尤其是被使用於人類及/或其他哺乳動物身上可被接受之陽離子所形成之鹽類。其中特別佳者為鹼金族及鹼土族金屬所形成之鹽類,但亦包含銨鹽[NHxR4-x]+,其中x=0、1、2、3或4,且R代表一分支或未分支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尤其是(單)或(二)鈉鹽、(單)或(二)鉀、鎂或鈣等鹽類。
於根據本發明之具有通式(I)諸化合物之較佳之實施例中,n代表1、2、3或4,較佳代表1、2或3,尤佳代表1或2,最佳代表1。
根據本發明之具有通式(I)諸化合物之更佳之實施例具有下圖所示之通式(Ia)、(Ib)、(Ic)或(Id): 其中以具有通式(Ia)及(Ib)之諸化合物尤其最佳。
於根據本發明之具有通式(I)諸化合物之一更佳之實施例中,殘基R1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羰基、被一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醯胺基、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硫基、被一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及一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被一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磺醯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磺醯胺基,其中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可各自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 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苯基及吡啶基,其中苯基及吡啶基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或雜環基1,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三氟甲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苯基及吡啶基,其中苯基及吡啶基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或代表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或雜環基1,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三氟甲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苯基及吡啶基,其中苯基及 吡啶基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其中該烷基鏈可各自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羰基、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氧基、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硫基、被一環烷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雜環基羰基取代之胺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苯基及吡啶基,其中苯基及吡啶基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或芳香基、雜芳香基、芳香基羰基、雜芳香基羰基、芳香基氧基、雜 芳香基氧基、被一芳香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芳香基取代之胺基、被一雜芳香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雜芳香基取代之胺基、被一芳香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雜芳香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芳香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雜芳香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芳香基磺醯基、雜芳香基磺醯基、或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羥基磺醯基及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且其中如果需要時該烷基鏈可各自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
於根據本發明之具有通式(I)諸化合物之另一較佳之實施例中,殘基R1代表次結構(T1) 其中Y代表羰基、氧原子、硫原子、磺醯基、被一羰基取代之胺基或NR12基,其中R12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或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其中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可分別為飽和或不 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及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o代表0或1;R11a及R11b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氟、氯、溴、碘、硝基、三氟甲基、氰基、羥基、三氟甲氧基、胺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其中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可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羥基及三氟甲氧基;如果R11a及R11b與相同之碳原子鍵結時,則取代基R11a及R11b當中僅有一者可代表羥基、三氟甲氧基、胺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或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m代表0、1、2、3或4;Z代表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 羥基磺醯基;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或雜環基1,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羥基磺醯基、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及噻吩基,其中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噻吩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代表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羥基磺醯基、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及噻吩基,其中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噻吩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 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
如果m≠0時,則殘基R11a及R11b在考量前述之條件下可於相同之碳原子上或於不同之碳原子上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氟、氯、溴、碘、硝基、三氟甲基、氰基、羥基、三氟甲氧基、胺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其中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可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羥基及三氟甲氧基。
較佳者為殘基R1代表次結構(T1),其中Y代表羰基、氧原子、硫原子、磺醯基、被一羰基取代之胺基或NR12基,其中R12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甲基磺醯基、乙基磺醯基;o代表0或1;R11a及R11b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氟、氯、溴、碘、硝基、三氟甲基、氰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2,2,2-三氟乙基(CH2CF3)、羥基、甲氧基、乙氧基、甲氧基乙氧基(O-(CH2)2-O-CH3)、羥基乙氧基(O-(CH2)2-OH)、三氟甲氧基、胺基、被一甲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甲基取代之胺基、被一乙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乙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甲基及一乙基 取代之胺基;如果R11a及R11b與相同之碳原子鍵結時,則取代基R11a及R11b當中僅有一者可代表羥基、三氟甲氧基、甲氧基、乙氧基、甲氧基乙氧基、羥基乙氧基、胺基、被一甲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甲基取代之胺基、被一乙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乙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甲基及一乙基取代之胺基;m代表0、1或2;Z代表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羧基及三氟甲基;或代表苯基、萘基、呋喃基、吡啶基或噻吩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苯甲基及苯基,其中苯甲基及苯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及三氟甲硫基;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或雜環基1,其等分別為飽和或 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苯甲基、苯基及吡啶基,其中苯甲基、苯基及吡啶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及三氟甲硫基。
如果m≠0時,則殘基R11a及R11b在考量前述之條件下可於相同之碳原子上或於不同之碳原子上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氟、氯、溴、碘、硝基、三氟甲基、氰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2,2,2-三氟乙基(CH2CF3)、羥基、甲氧基、乙氧基、甲氧基乙氧基(O-(CH2)2-O-CH3)、羥基乙氧基(O-(CH2)2-OH)、三氟甲氧基、胺基、被一甲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甲基取代之胺基、被一乙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乙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甲基及一乙基取代之胺基。尤佳者為殘基R1代表次結構(T1),其中Y代表羰基、氧原子、硫原子、磺醯基、被一羰基取代之胺基或NR12基,其中R12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甲基磺醯基、乙基磺醯基;o代表0或1; R11a及R11b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氟、氯、溴、碘、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如果R11a及R11b與相同之碳原子鍵結時,則取代基R11a及R11b當中僅有一者可代表羥基、甲氧基、乙氧基;m代表0、1或2;Z代表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及三氟甲基;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苯甲基及苯基,其中苯甲基及苯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硫基;或代表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啶基、吡咯烷基、4-甲基哌嗪基、哌嗪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苯甲基及苯基,其中苯甲基及苯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 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硫基;或代表苯基、萘基、吡啶基或噻吩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苯甲基及苯基,其中苯甲基及苯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硫基。
如果m≠0時,則殘基R11a及R11b在考量前述之條件下可於相同之碳原子上或於不同之碳原子上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氟、氯、溴、碘、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
尤其最佳者為殘基R1代表次結構(T1),其中Y代表羰基、氧原子、硫原子、磺醯基、被一羰基取代之胺基或NR12基,其中R12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甲基磺醯基;o代表0或1;R11a及R11b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m代表0、1或2; Z代表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嗎啉基、哌啶基、4-甲基哌嗪基、哌嗪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代表苯基或吡啶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
如果m≠0時,則殘基R11a及R11b可於相同之碳原子上或於不同之碳原子上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
於根據本發明之具有通式(I)諸化合物之一更佳之實施例中,殘基R2代表氫、氟、氯、溴、碘、氰基、硝基、三氟甲基、二氟一氫甲基、一氟二氫甲基、二氟一氯甲基、一氟二氯甲基、羥基、三氟甲氧基、二氟一氫甲氧基、一氟二氫甲氧基、二氟一氯甲氧基、一氟二氯甲氧基、巰基、三氟甲硫基、二氟一氫甲硫基、一氟二氫甲硫基、二氟一氯甲硫基、一氟二氯甲硫基;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 氰基、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羥基磺醯基、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及噻吩基,其中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噻吩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羧基及三氟甲基;或代表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羧基及三氟甲基,其中烷基鏈可分別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或代表 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羥基磺醯基、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及噻吩基,其中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噻吩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或代表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羥基磺醯基、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及噻吩基,其中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噻吩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 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其中烷基鏈可分別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
較佳者為殘基R2代表氫、氟、氯、溴、碘、氰基、三氟甲基、二氟一氫甲基、一氟二氫甲基、二氟一氯甲基、一氟二氯甲基、羥基、三氟甲氧基、二氟一氫甲氧基、一氟二氫甲氧基、二氟一氯甲氧基、一氟二氯甲氧基、巰基、三氟甲硫基、二氟一氫甲硫基、一氟二氫甲硫基、二氟一氯甲硫基、一氟二氯甲硫基;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及三氟甲基;或代表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含有3 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及三氟甲基,其中烷基鏈可分別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及噻吩基,其中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噻吩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或代表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8 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及噻吩基,其中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噻吩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其中烷基鏈可分別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及未經取代。尤佳者為,R2代表氫、氟、氯、溴、碘、氰基;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及羥基;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代表經由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其中該烷基鏈可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代表苯基、吡啶基、噻吩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及三氟甲硫基;或代表經由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苯基、吡啶基或噻吩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 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及三氟甲硫基,其中該烷基鏈可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
尤其最佳者為該取代基R2代表氫、氟、氯、溴、碘、氰基、環丙基、環丁基;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或代表苯基,其等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
尤佳者為該取代基R2代表氫、氟、氯、溴、碘、三氟甲基、氰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環丙基、環丁基;或代表苯基,其等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尤其特別佳者為R2代表三級-丁基或三氟甲基。
於根據本發明之具有通式(I)諸化合物之另一較佳之實施例中,X代表CR3或氮原子,但較佳代表CR3,其中R3代表氫原子;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 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及羥基;較佳者為,X代表CR3或氮原子,但較佳代表CR3,其中R3代表氫原子;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代表三氟甲基。尤佳者為,X代表CR3或氮原子,但較佳代表CR3,其中R3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或代表三氟甲基。尤其最佳者為,X代表CR3或氮原子,但較佳代表CR3,其中R3代表氫原子或甲基,但最佳代表氫原子。
於根據本發明之具有通式(I)諸化合物之一更佳之實施例中,殘基R4代表氫原子;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A代表氮原子或CR5b;R5a代表氫原子、羥基;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R5b代表氫原子;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 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或代表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其中該烷基鏈可分別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或代表芳香基、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羥基磺醯基及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或代表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 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羥基磺醯基及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其中該烷基鏈可分別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或R5a及R5b與連接R5a及R5b之碳原子共同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
較佳者為殘基R4代表氫原子;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A代表氮原子或CR5b;R5a代表氫原子;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R5b代表氫原子;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及 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代表經由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其中該烷基鏈可分別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代表苯基或吡啶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或代表經由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苯基或吡啶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其中該烷基鏈可分別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R5a及R5b與連接R5a及R5b之碳原子共同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 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
尤其較佳者為殘基R4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或異丙基;A代表氮原子或CR5b;R5a代表氫原子或甲基,較佳代表氫原子,如果A代表氮原子時;或R5a代表氫原子或甲基,較佳代表氫原子,如果A代表CR5b時;其中R5b代表氫原子;或代表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代表苯基或苯甲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三氟甲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R5a及R5b與連接R5a及R5b之碳原子共同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
尤其最佳者為殘基A代表氮原子或CR5b;R4代表氫原子;R5a代表氫原子;R5b代表氫原子;或代表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代表未經取代之環己基;或代表苯基或苯甲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 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R5a及R5b與連接R5a及R5b之碳原子共同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
於根據本發明之具有通式(I)諸化合物之一更佳之實施例中,T代表CR6;U代表CR7;V代表CR8;W代表氮原子或CR9;G代表氮原子或CR10;於根據本發明之具有通式(I)諸化合物之另一較佳之實施例中,次結構(T2) 代表下圖所示之四個次結構(T2a)、(T2b)、(T2c)或(T2d)之其中一者 其中於次結構(T2a)中,R6與R7一起;於次結構(T2b)中,R7與R8一起;於次結構(T2c)中,R8與R9一起;於次結構(T2d)中,R9與R10一起; 成對地,彼此各自獨立地,共同與連接其等之碳原子,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側氧基、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亞胺基、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其中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如果於需要時,可分別與芳香基或雜芳香基相互縮合,其中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 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或形成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其中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如果於需要時,可分別與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相互縮合,其中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側氧基、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亞胺基、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 其中其餘之殘基T、U、V、W或G當中最多三個,較佳最多二個殘基可同時代表氮原子,更佳於殘基T、U、V、W或G當中最多一個殘基,最佳於殘基T、U、V、W或G當中沒有殘基代表氮原子;R6、R7、R8、R9及R10中之其餘取代基則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
次結構(T2)較佳代表次結構(T2a)、(T2b)、(T2c)或(T2d)之其中一者,其中於次結構(T2a)中,R6與R7一起;於次結構(T2b)中,R7與R8一起;於次結構(T2c)中,R8與R9一起;於次結構(T2d)中,R9與R10一起;成對地,彼此各自獨立地,共同與連接其等之碳原子,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側氧基、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亞胺基、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 基、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其中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如果於需要時,可分別與芳香基或雜芳香基相互縮合,其中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或形成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 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其中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如果於需要時,可分別與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相互縮合,其中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側氧基、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亞胺基、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其中其餘之殘基T、U、V、W或G當中最多三個,較佳最多二個殘基可同時代表氮原子,更佳於殘基T、U、V、W或G當中最多一個殘基,最佳於殘基T、U、V、W或G當中沒有殘基代表氮原子;R6、R7、R8、R9及R10中之其餘取代基則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之 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及三氟甲硫基,較佳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及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更佳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及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最佳分別代表氫原子。
於根據本發明之具有通式(I)諸化合物之一更佳之實施例中,次結構(T2) (a1)代表下圖所示之二個次結構(T3a)或(T3b)之其中一者 其中W代表氮原子或CR9,B1分別代表氮原子或CR100a, B2分別代表氮原子或CR100b,B3分別代表氮原子或CR100c,B4分別代表氮原子或CR100d,其中殘基B1、B2、B3及B4於每種情形中最多二個殘基可同時代表氮原子;R100a、R100b、R100c及R100d係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及其餘之取代基R6、R8、R9及R10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或三氟甲硫基,較佳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或三氟甲基,更佳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最佳分別代表氫原子;或(a2)代表下圖所示之二個次結構(T3c)或(T3d)之其中一者 其中W代表氮原子或CR9,D1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1d、氧原子、硫原子或CR101a或CH-R101a;D2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1e、氧原子、硫原子或CR101b或CH-R101b;D3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1f、氧原子、硫原子或CR101c或CH-R101c;分別代表存在恰好一雙鍵於D1與D2之間或於D2與D3之間,其中於每種情形中殘基D1、D2及D3當中最多一者可代表氧原子、硫原子或N-R101d-f,及於每種情形中殘基D1、D2及D3當中最多兩者可同時代表氮原子,及殘基D1、D2及D3當中至少一者必須代表CR101a、CR101b或CR101c,如果其餘之殘基D1、D2或D3當中其中一者代表氧原子或硫原子時;R101a、R101b及R101c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者所選出: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且亦可於基團CR101a、CR101b及CR101c當中代表側氧基、亞 胺基、或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R101d、R101e及R101f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或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其餘之取代基R6、R8、R9及R10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或三氟甲硫基,較佳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或三氟甲基,更佳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最佳分別代表氫原子;或(a3)代表下圖所示之二個次結構(T3e)或(T3f)之其中一者 其中W代表氮原子或CR9,E1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2e、氧原子、硫原子、CR102a或CH-R102a;E2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2f、氧原子、硫原子、CR102b或CH-R102b;E3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2g、氧原子、硫原子、CR102c或CH-R102c; E4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2h、氧原子、硫原子、CR102d或CH-R102d;分別代表存在恰好一雙鍵於E1與E2之間或於E2與E3之間或於E3與E4之間,或代表不存在一雙鍵,亦即代表存在一單鍵於E1與E2之間及於E2與E3之間及於E3與E4之間;其中於每種情形中殘基E1、E2、E3及E4當中有兩者僅可能同時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氮原子、N-R102e-h、氧原子或硫原子,其條件是如果殘基E1、E2、E3及E4當中有兩者代表氧原子或硫原子,且此等殘基彼此不相鄰;R102a、R102b、R102c及R102d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者所選出: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且亦可於基團CR102a、CR102b、CR102c及CR102d當中代表側氧基、亞胺基、或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R102e、R102f、R102g及R102h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或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其餘之取代基R6、R8、R9及R10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含 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或三氟甲硫基,較佳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或三氟甲基,更佳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最佳分別代表氫原子;或(a4)代表下圖所示之二個次結構(T3g)或(T3h)之其中一者 其中W代表氮原子或CR9,J1分別代表N-R103d、氧原子、硫原子或C(R103a)2;J2分別代表N-R103e、氧原子、硫原子或C(R103b)2;J3分別代表N-R103f、氧原子、硫原子或C(R103c)2;其中於每種情形中殘基J1、J2及J3當中有二者僅可能同時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N-R103d-f、氧原子或硫原子,其條件是如果殘基J1、J2及J3當中有兩者代表氧原子或硫原子,且此等殘基彼此不相鄰;R103a、R103b及R103c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者所選出: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側氧基、亞胺基、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 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R103d、R103e及R103f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或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其餘之取代基R6、R8、R9及R10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或三氟甲硫基;或(a5)代表下圖所示之二個次結構(T3i)或(T3j)之其中一者 其中K1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4f、氧原子、硫原子、CR104a或CH-R104a;K2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4g、氧原子、硫原子、CR104b或CH-R104b;K3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4h、氧原子、硫原子、CR104c或CH-R104c;K4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4i、氧原子、硫原子、CR104d或CH-R104d; K5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4j、氧原子、硫原子、CR104e或CH-R104e;分別代表存在恰好一雙鍵於K1與K2之間或於K2與K3之間或於K3與K4之間或於K4與K5之間,或代表不存在一雙鍵,亦即代表存在一單鍵於K1與K2之間及於K2與K3之間及於K3與K4之間及於K4與K5之間;其中於每種情形中殘基K1、K2、K3、K4及K5當中有兩者僅可能同時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氮原子、N-R104f、氧原子或硫原子,其條件是如果殘基K1、K2、K3、K4及K5當中有兩者代表氧原子或硫原子,且此等殘基彼此不相鄰;R104a、R104b、R104c、R104d及R104e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者所選出: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且亦可於基團CR104a、CR104b、CR104c、CR104d及CR104e當中代表側氧基、亞胺基、或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R104f、R104g、R104h、R104i及R104j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或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 其餘之取代基R6、R8、R9及R10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或三氟甲硫基,較佳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或三氟甲基,更佳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最佳分別代表氫原子。
於根據本發明之具有通式(I)諸化合物之一更佳之實施例中,(a1)次結構(T3a)及(T3b)係由下圖所示之諸次結構中所選出 其中R100a-b代表取代基R100a及R100b,且該等殘基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 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未經取代之苯基,R8、R9及R10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羥基或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a2)次結構(T3c)及(T3d)係由下圖所示之諸次結構中所選出 其中R101a-b代表取代基R101a及R101b,且該等殘基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氫原子、含有1至4 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且如果於需要時亦可由下列組群中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側氧基、亞胺基及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R101d於各種情形中獨立地由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及未經取代之苯基中所選出;R8、R9及R10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羥基或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a3)次結構(T3e)及(T3f)係由下圖所示之諸次結構中所選出 其中R102a-b代表取代基R102a及R102b,且該等殘基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未經取代之苯基,且如果於需要時亦可由下列組群中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側氧基、亞胺基及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R102d於各種情形中獨立地由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及未經取代之苯基中所選出;(a4)次結構(T3g)及(T3h)係由下圖所示之諸次結構中所選出 其中R103a-b代表取代基R103a及R103b,且該等殘基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未經取代之苯基,且如果於需要時亦可由下列組群中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側氧基、亞胺基及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R103d於各種情形中獨立地由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及未經取代之苯基中所選出; (a5)次結構(T3i)及(T3j)係由下圖所示之諸次結構中所選出 其中R104a-b代表取代基R104a及R104b,且該等殘基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未經取代之苯基,且如果於需要時亦可由下列組群中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側氧基、亞胺基及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R104f於各種情形中獨立地由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及未經取代之苯基中所選出。於另一更加,尤佳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具有通式(I)諸化合物具有下圖所示之通式(If) 其中X代表CR3或氮原子,其中R3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或代表三氟甲基;A代表氮原子或CR5b,其中R5b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環戊基、環己基;或代表苯基或苯甲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二或三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二取代或三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含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或三氟甲氧基;R1代表次結構(T1) 其中Y代表羰基、氧原子、硫原子、磺醯基、被一羰基取代之胺基或NR12基,其中R12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甲基磺醯基; o代表0或1;R11a及R11b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m代表0、1或2;Z代表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嗎啉基、哌啶基、4-甲基哌嗪基、哌嗪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代表苯基或吡啶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R2代表氫、氟、氯、溴、碘、三氟甲基、氰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環丙基、環丁基;或代表苯基,其等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含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或三氟甲氧基;R4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或異丙基;R5a代表氫原子,如果A代表氮原子時;或 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或異丙基,如果A代表CR5b時;或R5a及R5b與連接R5a及R5b之碳原子共同形成一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及未經取代,T代表CR6;U代表CR7;V代表CR8;W代表氮原子或CR9;G代表CR10;R6及R7與連接R6及R7之碳原子共同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羥基、側氧基、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單取代或二取代;或形成苯基、吡咯烷基、哌啶基、嗎啉基、噁唑基、噁唑烷基(oxazolidinyl)、吡咯基、吡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咪唑基、噻唑基、三唑基、二氧雜環戊基、二氧雜環己基、二氧雜環庚基(dioxepanyl),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氟、氯、溴、碘、三氟甲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苯基、胺基、側氧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單取代或二取代;且R8、R9及R10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氟、氯、溴或羥基;或R7及R8與連接R7及R8之碳原子共同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羥基、側氧基、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單取代或二取代;或形成苯基、吡咯烷基、哌啶基、嗎啉基、噁唑基、噁唑烷基、吡咯基、吡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咪唑基、噻唑基、三唑基、二氧雜環戊基、二氧雜環己基、二氧雜環庚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氟、氯、 溴、碘、三氟甲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苯基、胺基、側氧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單取代或二取代;且R6、R9及R10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氟、氯、溴或羥基。
尤其較佳之化合物係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1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1H-茚-4-基)丙醯胺;2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5,6,7,8-四氫萘-1-基)丙醯胺;3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3-羥基-2,3-二氫-1H-茚-5-基)丙醯胺;4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羥基-2,3-二氫-1H-茚-5-基)丙醯胺;5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5,6,7,8-四氫萘-1-基)丙醯胺;6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3-側氧基-2,3-二氫-1H-茚-5-基)丙醯胺;7 (E)-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3-(羥基亞胺基)-2,3-二氫-1H-茚-5-基)丙醯胺;8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二氫吲哚-5-基)丙醯胺氫氯酸鹽;9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二氫吲哚-5-基)丙醯胺;10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 磺醯基)二氫吲哚-5-基)丙醯胺;11 2-(苯並[d][1,3]二氧雜環戊烯-5-基)-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12 N-((3-三級-丁基-1-(4-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乙醯胺;13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丙醯胺;14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5-基)丙醯胺;15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3,4-二氫-2H-苯並[b][1,4]二氧雜環庚-7-基)丙醯胺;16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2,3,4-四氫喹啉-6-基)丙醯胺氫氯酸鹽;17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1,2,3,4-四氫喹啉-6-基)丙醯胺;18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磺醯基)-1,2,3,4-四氫喹啉-6-基)丙醯胺;19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3,4-二氫-2H-苯並[b][1,4]噁嗪-7-基)丙醯胺;20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3,4-二氫-2H-苯並[b][1,4]噁嗪-6-基)丙醯胺;21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側氧基-2,3-二氫苯並[d]噁唑-6-基)丙醯胺;22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側氧基-1,2,3,4-四氫喹啉-6-基)丙醯胺;23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3-側氧 基-3,4-二氫-2H-苯並[b][1,4]噁嗪-7-基)丙醯胺;24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H-茚-7-基)丙醯胺;25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1H-吲哚-4-基)丙醯胺;26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1H-吲哚-4-基)丙醯胺;27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H-吲唑-4-基)丙醯胺;28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1H-吲唑-4-基)丙醯胺;29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苯基-1H-吲唑-4-基)丙醯胺;30 2-(1H-苯並[d][1,2,3]三唑-4-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31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H-吲哚-5-基)丙醯胺;32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1H-吲哚-5-基)丙醯胺;33 2-(1H-苯並[d]咪唑-5-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34 2-(2-胺基-1H-苯並[d]咪唑-5-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35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H-吲唑-5-基)丙醯胺;36 2-(苯並[d]噁唑-4-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 -5-基)甲基)丙醯胺;37 2-(苯並[d]噁唑-7-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38 2-(苯並[d]噻唑-4-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39 2-(苯並[d]噻唑-7-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40 2-(苯並[d]噁唑-5-基)-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41 2-(苯並[d]噁唑-6-基)-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42 2-(苯並[d]噻唑-6-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43 2-(2-胺基苯並[d]噻唑-6-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44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甲基磺醯胺基)苯並[d]噻唑-6-基)丙醯胺;45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甲基苯並[d]噻唑-6-基)丙醯胺;46 2-(苯並[d]噻唑-5-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47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萘-1-基)丙醯胺;48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萘-2-基)丙醯胺;49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6-羥基 萘-2-基)丙醯胺;50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6-羥基萘-2-基)丙醯胺;51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6-甲氧基萘-2-基)丙醯胺;52 N-((3-三級-丁基-1-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53 N-((3-三級-丁基-1-己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54 N-((3-三級-丁基-1-對-甲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55 N-((3-三級-丁基-1-(4-三級-丁基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56 N-((3-三級-丁基-1-(4-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57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58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59 N-((3-三級-丁基-1-(3-氯-4-氟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60 N-((3-三級-丁基-1-環己烯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61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喹啉-8-基)丙醯胺;62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異喹啉 -8-基)丙醯胺;63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異喹啉-5-基)丙醯胺;64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異喹啉-5-基)丙醯胺;65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3-甲基異喹啉-5-基)丙醯胺;66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異喹啉-5-基)丙醯胺;67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3-二甲基異喹啉-5-基)丙醯胺;68 N-((1-(4-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異喹啉-5-基)丙醯胺;69 N-((3-三級-丁基-1-(3-氯-4-氟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異喹啉-5-基)丙醯胺;70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喹啉-5-基)丙醯胺;71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喹啉-7-基)丙醯胺;72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喹啉-7-基)丙醯胺;73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異喹啉-7-基)丙醯胺;74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異喹啉-6-基)丙醯胺;75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喹啉-6- 基)丙醯胺;76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喹唑啉-6-基)丙醯胺;77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喹噁啉-6-基)丙醯胺;78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1H-茚-4-基)尿素;79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1H-茚-5-基)尿素;80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5,6,7,8-四氫萘-1-基)尿素;81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2-羥基-2,3-二氫-1H-茚-4-基)尿素;82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7-羥基-5,6,7,8-四氫萘-1-基)尿素;83 1-(苯並[d][1,3]二氧雜環戊烯-5-基)-3-((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84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尿素;85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5-基)尿素;86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1H-吲哚-4-基)尿素;87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1-甲基-1H-吲哚-4-基)尿素;88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1H-吲 唑-4-基)尿素;89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1-甲基-1H-吲唑-4-基)尿素;90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1H-吲哚-5-基)尿素;91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2-甲基-1H-吲哚-5-基)尿素;92 1-(1H-苯並[d]咪唑-5-基)-3-((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93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1H-吲唑-5-基)尿素;94 1-(苯並[d]噁唑-6-基)-3-((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95 1-(苯並[d]噁唑-5-基)-3-((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96 1-(苯並[d]噻唑-6-基)-3-((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97 1-(苯並[d]噻唑-5-基)-3-((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98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萘-1-基)尿素;99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6-羥基萘-2-基)尿素;100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5-羥基萘-2-基)尿素;101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7-羥基 萘-1-基)尿素;102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7-羥基萘-1-基)尿素;103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7-乙氧基萘-1-基)尿素;104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6-羥基萘-1-基)尿素;105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5-羥基萘-1-基)尿素;106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4-羥基萘-1-基)尿素;107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喹啉-8-基)尿素;108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異喹啉-8-基)尿素;109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異喹啉-5-基)尿素;110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異喹啉-5-基)尿素;111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喹啉-5-基)尿素;112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異喹啉-4-基)尿素;113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喹啉-3-基)尿素;114 N-[[2-(6-氯-吡啶-2-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 (6-羥基萘-2-基)丙醯胺;115 1-[[2-(6-氯-吡啶-2-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7-羥基萘-1-基)尿素;116 N-[[2-(6-氯-吡啶-2-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1H-吲哚-5-基)丙醯胺;117 N-[[5-三級-丁基-2-(6-氯-吡啶-2-基)-2H-吡唑-3-基]甲基]-2-異喹啉-5-基-丙醯胺;118 1-[[5-三級-丁基-2-(6-氯-吡啶-2-基)-2H-吡唑-3-基]甲基]-3-(1-甲基-異喹啉-5-基)尿素;119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5-三級-丁基-2-(6-氯-吡啶-2-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20 2-(1H-吲哚-5-基)-N-[[2-吡啶-2-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21 N-[[5-三級-丁基-2-(3,3-二氟-環丁烷羰基)-2H-吡唑-3-基]甲基]-2-(1H-吲唑-4-基)丙醯胺;122 1-[[2-(3-氯苯基)-4-甲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H-吲唑-4-基)尿素;123 N-[[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6-羥基-萘-2-基)丙醯胺;124 1-[[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7-羥基-萘-1-基)尿素;125 N-[[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異喹啉-5-基-丙醯胺;126 N-[[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1H-吲哚-5-基)丙醯胺;127 2-(1H-苯並三唑-4-基)-N-[[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 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28 1-(苯並噻唑-6-基)-3-[[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129 1-(2,3-二氫-1H-茚-5-基)-3-[[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130 1-[[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H-吲唑-4-基)尿素;131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5-三級-丁基-2-(二丙基-胺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32 1-(7-羥基-萘-1-基)-3-[[2-哌啶-1-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133 2-(2-甲基-喹啉-5-基)-N-[[2-哌啶-1-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34 2-異喹啉-5-基-N-[[2-哌啶-1-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35 1-(3-氯-異喹啉-5-基)-3-[[2-哌啶-1-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136 1-(1-氯-異喹啉-5-基)-3-[[2-哌啶-1-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137 1-(1-甲基-異喹啉-5-基)-3-[[2-哌啶-1-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138 N-[(5-三級-丁基-2-哌啶-1-基-2H-吡唑-3-基]甲基]-2-(2-甲基-喹啉-5-基)丙醯胺;139 2-(1H-吲哚-5-基)-N-[[2-哌啶-1-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40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2-哌啶-1-基-5-(三氟甲 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41 N-[[2-[(4-氟苯基)-甲基-甲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6-羥基-萘-2-基)丙醯胺;142 N-[[2-[(4-氟苯基)-甲基-甲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1-甲基-1H-吲唑-4-基)丙醯胺;143 N-[[2-[(4-氟苯基)-甲基-甲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2-甲基-喹啉-5-基)丙醯胺;144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2-[(4-氟苯基)-甲基-甲基磺醯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45 N-[[2-[(4-氟苯基)-甲基-甲基磺醯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1-甲基-1H-吲唑-4-基)丙醯胺;146 N-[[2-[(4-氟苯基)-甲基-甲基磺醯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1H-吲哚-5-基)丙醯胺;147 1-[[2-丁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H-吲唑-4-基)尿素;148 1-[[2-丁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甲基-1H-吲唑-4-基)尿素;149 N-[[2-丁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1H-吲唑-4-基)丙醯胺;150 1-[[2-(環丙基-甲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H-吲唑-4-基)尿素;151 1-[[2-環戊基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H-吲唑-4-基)尿素;152 1-(1H-吲唑-4-基)-3-[[2-(噻吩-2-基-甲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153 1-[[2-丁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2,3-二氫 -1H-茚-5-基)尿素;154 N-[[2-丁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異喹啉-5-基-丙醯胺;155 1-(1H-吲唑-4-基)-3-[[2-[(4-甲氧基苯基)-甲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156 1-[[2-[(4-甲氧基苯基)-甲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甲基-1H-吲唑-4-基)尿素;157 2-(1H-吲哚-5-基)-N-[[2-吡啶-4-基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58 2-(1H-吲哚-5-基)-N-[[2-吡啶-2-基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59 1-[[2-(3-氰基-5-氟-苯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甲基-1H-吲唑-4-基)尿素;160 N-[[2-(3-氰基-5-氟-苯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1H-吲哚-5-基)丙醯胺;161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2-(3-氰基-5-氟-苯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62 2-(6-羥基-萘-2-基)-N-[[2-苯基甲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63 N-[[2-(苯磺醯基)-5-三級-丁基-2H-吡唑-3-基]甲基]-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丙醯胺;164 N-[[2-(苯磺醯基)-5-三級-丁基-2H-吡唑-3-基]甲基]-2-(1H-吲哚-5-基)丙醯胺;165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5-三級-丁基-2-苯基硫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66 1-[[2-(環己基硫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7-羥 基-萘-1-基)尿素;167 1-[[2-(環己基硫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H-吲唑-4-基)尿素;168 1-[[5-三級-丁基-2-(環己基硫基)-2H-吡唑-3-基]甲基]-3-(2-甲基-喹啉-5-基)尿素;169 N-[[2-(3-氟苯基)-5-(三氟甲基)-2H-[1,2,4]三唑-3-基]甲基]-2-(6-羥基-萘-2-基)丙醯胺;170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5-三級-丁基-2-(3-氯苯基)-2H-[1,2,4]三唑-3-基]甲基]丙醯胺;171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2-(3-氯苯基)-5-環丙基-2H-[1,2,4]三唑-3-基]甲基]丙醯胺;172 N-[[2-環己基-5-(三氟甲基)-2H-[1,2,4]三唑-3-基]甲基]-2-(2-甲基-喹啉-5-基)丙醯胺;173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2-環己基-5-(三氟甲基)-2H-[1,2,4]三唑-3-基]甲基]丙醯胺;174 1-((1-(4-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1H-茚-5-基)尿素;175 1-(2,3-二氫-1H-茚-5-基)-3-((1-(4-氟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176 1-((3-三級-丁基-1-(3-氟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1H-茚-5-基)尿素;177 1-((3-三級-丁基-1-(3-氯-4-氟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1H-茚-5-基)尿素;178 1-(2,3-二氫-1H-茚-5-基)-3-((1-(4-甲氧基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179 1-(2,3-二氫-1H-茚-5-基)-3-((3-(三氟甲基)-1-(4-(三氟甲基)苯 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180 1-(2,3-二氫-1H-茚-5-基)-3-((1-(4-(三氟甲氧基)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181 1-(2,3-二氫-1H-茚-5-基)-3-((1-(3,4-二甲基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182 1-((3-三級-丁基-1-(3,5-二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1H-茚-5-基)尿素;183 2-(苯並[d][1,3]二氧雜環戊烯-5-基)-N-((1-(3-氯苯基)-3-環丙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184 N-((1-環己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丙醯胺;185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苯並呋喃-7-基)尿素;186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1H-茚-5-基)乙醯胺;187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2-二氟苯並[d][1,3]二氧雜環戊烯-5-基)尿素;188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乙醯胺;189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2-二甲基苯並二氫吡喃-6-基)丙醯胺;190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2-二甲基-2H-苯並吡喃-6-基)丙醯胺;191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磺醯基)-1H-吲唑-5-基)丙醯胺;192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2-甲基 -1H-吲哚-4-基)尿素;193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6-氟-1H-吲唑-4-基)丙醯胺;194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6-氟-1H-吲唑-4-基)尿素;195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7-氟-1H-吲唑-4-基)丙醯胺;196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1-側氧基-1,2-二氫異喹啉-5-基)尿素;197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5-氟萘-1-基)丙醯胺;198 5-(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胺基)-1-側氧基丙-2-基)喹啉1-氧化物;199 2-(1H-吲唑-4-基)-N-((1-戊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200 N-((1-(3-氧苯基)-4-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丙醯胺;201 N-((3-三級-丁基-1-(2,2,2-三氟乙基胺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丙醯胺;202 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N-((1-(4-甲氧基苯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203 2-(1H-吲唑-4-基)-N-((1-(2-甲氧基乙基胺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204 2-(1H-吲唑-4-基)-N-((1-(吡啶-2-基甲基胺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205 1-(5-氯-1H-吲唑-4-基)-3-((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 唑-5-基)甲基)尿素;206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側氧基-2,3-二氫-1H-茚-4-基)丙醯胺;207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羥基-2,3-二氫-1H-茚-4-基)丙醯胺;208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羥基-2,3-二氫-1H-茚-4-基)丙醯胺;209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H-吲唑-6-基)丙醯胺;210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H-吲唑-7-基)丙醯胺;211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6-氟萘-1-基)丙醯胺;212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7-甲氧基萘-1-基)丙醯胺;213 2-(3-氯異喹啉-5-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214 (S)-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7-羥基-5,6,7,8-四氫萘-1-基)尿素;215 (R)-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7-羥基-5,6,7,8-四氫萘-1-基)尿素;216 1-((3-三級-丁基-1-(吡啶-2-基)-1H-吡唑-5-基)甲基)-3-(6-氟-1H-吲唑-4-基)尿素;217 N-(5-((3-(6-氟-1H-吲唑-4-基)脲基)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苯甲醯胺;其各自之形式為游離化合物;消旋異構物;鏡像異構物、非鏡像 異構物、鏡像異構物或非鏡像異構物之混合物或單一種類之鏡像異構物或非鏡像異構物;或其形式為生理上可被接受之酸或鹼所形成之鹽類;或如果於需要時其形式亦可為溶劑合物。
此外,較佳者為具有通式(I)之根據本發明之諸化合物,其等於以CHO K1細胞為材料之FLIPR試驗中,其中CHO K1細胞被轉染入濃度低於2,000nM、較佳低於1,000nM、尤佳低於300nM、特別佳低於100nM、甚至更佳低於75nM、更佳低於50nM、最佳低於10nM之人類VR1基因,造成百分之五十之辣椒素,濃度為100nM,被置換。
於此過程中,鈣離子(Ca+2)進入細胞之量在FLIPR試驗中係藉由對鈣離子(Ca+2)敏感之染劑(型號Fluo-4,Molecular Probes Europe BV,Leiden,荷蘭)於螢光成像讀板儀(FLIPR,Molecular Devices,Sunnyvale,美國)中被定量,如下文中所述。
本發明又關係到一方法用以製備具有上述通式(I)之諸化合物,依據該方法至少一具有通式(II)之化合物, 其中X、R1、R2、R4及n具有前述各種代表意涵之其中一者,於反應溶媒中,如於需要時於至少一適當偶合劑之存在下,如於需要時於至少一鹼之存在下,與具有通式(III)或通式(IV)之化合物反應, 其中Hal代表一鹵素原子,較佳代表溴或氯原子,且R5a、R5b、T、U、V、W及G各自具有前述各種代表意涵之其中一者,於反應溶媒中,如於需要時於至少一適當偶合劑之存在下,如於需要時於至少一鹼之存在下,形成一具有通式(I)之化合物, 其中A代表CR5b及X、R1、R2、R4、R5a、R5b、T、U、V、W及G及n具有前述各種代表意涵之其中一者;或其中至少一具有通式(II)之化合物, 其中X、R1、R2、R4及n具有前述各種代表意涵之其中一者,於反應溶媒中,於氯甲酸苯酯(phenyl chloroformate)之存在下,如於需要時於至少一鹼及/或至少一偶合劑之存在下,經反應後形成具有通式(V)之化合物, 其中X、R1、R2、R4及n具有前述各種代表意涵之其中一者,且所言之化合物如於需要時被純化及/或分離,且於反應溶媒中,如於需要時於至少一適當偶合劑之存在下,如於需要時於至少一鹼之存在下,具有通式(V)之化合物與具有通式(VI)之化合物相互反應, 其中T、U、V、W及G具有前述各種代表意涵之其中一者,形成有通式(I)之化合物, 其中A代表氮原子及X、R1、R2、R4、R5a、T、U、V、W及G及n具有前述各種代表意涵之其中一者。
將具有上圖所示之通式(II)及通式(VI)之化合物與具有上圖所示之通式(III)之羧酸反應並形成具有上圖所示之通式(I)之化合物,該反應較佳於一由下列組群所選出之反應溶媒中進行,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乙醚(diethyl ether)、四氫呋喃 (tetrahydrofuran)、乙腈(acetonitrile)、甲醇、乙醇、(1,2)-二氯乙烷、二甲基甲醯胺(dimethyl-formamide)、二氯甲烷(dichloromethane)及其等相應之混合物,其中如於需要時使用至少一偶合劑,其較佳由下列之組群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六氟磷酸1-苯並三唑基氧基-三-(二甲基胺基)-磷鎓(1-benzotriazolyloxy-tris-(dimethylamino)-phosphonium hexa-fluorophosphate,BOP)、二環己基碳二亞胺(dicyclohexylcarbodi-imide,DCC)、N'-(3-二甲胺基丙基)-N-乙基碳二亞胺(N'-(3-di-methylaminopropyl)-N-ethylcarbodiimide,EDCI)、二異丙基碳二亞胺(diisopropylcarbodiimide)、1,1'-羰基二咪唑(1,1'-carbonyldiimida-zole,CDI)、N-[(二甲基胺基)-1H-1,2,3-三唑並[4,5-b]吡啶-1-基-亞甲基]-N-甲基銨六氟磷酸鹽氮氧化物(N-[(dimethylamino)-1H-1,2,3-triazolo[4,5-b]pyridine-1-yl-methylene]-N-methylmethanamini-um hexafluorophosphate N-oxide,HATU)、O-(苯並三唑-1-基)-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鹽(O-(benzotriazol-1-yl)-N,N,N',N'-tetra-methyluronium hexafluorophosphate,HBTU)、O-(苯並三唑-1-基)-N,N,N',N'-四甲基脲六氟硼酸鹽(O-(benzotriazol-1-yl)-N,N,N',N'-tetramethyluronium hexafluoroborate,TBTU)、N-羥基苯並三唑(N-hydroxybenzotriazole,HOBt)及1-羥基-7-氮雜苯並三唑(1-hydroxy-7-azabenzotriazole,HOAt)等,且如於需要時使用至少一有機鹼,其較佳由下列之組群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三乙基胺(triethylamine)、吡啶、二甲基胺基吡啶(dimethylaminopyridine)、N-甲基嗎啉(N-methylmorpholine)及二異丙基乙胺(diisopropyl-ethylamine)等,及較佳之反應溫度介於-70℃至100℃。
抑或將具有上圖所示之通式(II)及通式(VI)之化合物與具有上圖所示之通式(IV)之羧酸鹵化物,其中Hal代表一作為離去基之鹵素原子,較佳代表一氯原子或溴原子,進行反應並形成具有上圖所示之通式(I)之化合物,該反應於一較佳由下列組群所選出之反應溶媒中進行,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乙醚、四氫呋喃、乙腈、甲醇、乙醇、二甲基甲醯胺、二氯甲烷及其等相應之混合物,其中如於需要時使用一有機或無機鹼,其較佳由下列之組群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三乙基胺、二甲基胺基吡啶、吡啶及二異丙基乙胺等,及反應溫度介於-70℃至100℃。
具有上圖所示之通式(II)、(III)、(IV)、(V)及(VI)之諸化合物係各自由購買所取得及/或利用習知技藝人士所習知之傳統方法製備而得。
上文中所述之各種反應可分別於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傳統條件下進行,例如在壓力及所要添加反應組成份之順序方面。如於需要時,習知技藝人士可於各反應條件下藉由簡單之預試驗決定最適之反應步驟。利用上文中所述之各種反應所得到之中間產物及終產物可個別被純化及/或分離,如果想要及/或有需要時,使用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傳統方法。適當之純化方法例如有草取法及色層分析法,諸如管柱色層分析法或製備型色層分析方法。所有上文中所述之方法步驟,及各種中間產物或終產物之純化及/或分離可部分或完全於一惰性氣體環境下之下,較佳於一氮氣之環境下進行。
具有上文中所圖示之通式(I)之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化合物及其等相應之立體異構物可以其等游離鹼或其等游離酸及其等相應之鹽類,尤其是於生理上可被接受之鹽類,之形式被加以分離。
具有上文中所圖示之通式(I)之各種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化合 物及其等相應立體異構物之游離鹼可例如與一無機或有機酸,較佳與氫氯酸、氫溴酸、硫酸、甲基磺酸、對-甲苯磺酸、碳酸、甲酸、乙酸、草酸、丁二酸、酒石酸、杏仁酸、反丁烯二酸、順丁烯二酸、乳酸、檸檬酸、麩氨酸、葡萄糖二酸、單甲基癸二酸、5-側氧基-脯氨酸、己烷-1-磺酸、菸鹼酸、2-,3-或4-胺基苯甲酸、2,4,6-三甲基苯甲酸、α-硫辛酸、乙醯甘氨酸、馬尿酸、磷酸及/或天冬氨酸等反應並被轉變成其等相應之鹽類,較佳於生理上可被接受之鹽類。具有上文中所圖示之通式(I)之各種經取代之化合物及其等相應立體異構物之游離鹼可利用一糖加成物,諸如糖精(saccharin)、甜精(cyclamate)或醋磺內酯鉀(acesulphame)等之游離酸或鹽類而同樣被轉變成其等相應於生理上可被接受之鹽類。
因此,具有上文中所圖示之通式(I)之各種經取代之化合物及其等相應立體異構物之游離酸可藉由與一適當鹼反應並轉變成其等相應於生理上可被接受之鹽類。範例包含有鹼金族金屬鹽類、鹼土族金屬鹽類或銨鹽[NHxR4-x]+,其中x=0、1、2、3或4,且R代表一分支或未分支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殘基。
具有上文中所圖示之通式(I)之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諸化合物及其等相應之立體異構物,如於需要時如同該等化合物相應之酸、相應之鹼或鹽類,亦可利用習知技藝人士所習知之傳統方法以其等溶劑合物之形式,較佳以其等之水合物之形式被製得。
倘若具有上文中所圖示之通式(I)之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諸化合物於其等製備之後係以一由其等立體異構物所組成混合物之形式,較佳由其等消旋異構物所組成混合物之形式,或其他由其等各種鏡像異構物及/或非鏡像異構物所組成混合物之形式被製得時,則該等化合物可被分離,且如果於需要時可利用習知技藝人士所習知之傳統方法加以純化分離。純化分離之範例包含有色層 分析分離法,尤其是常壓下或升壓下之液相色層分析法,較佳中壓液相色層分析法(MPLC)或高壓液相色層分析法(HPLC),及分部結晶法。該等方法可使個別之鏡像異構物藉由例如不對稱固定相HPLC或藉由與不對稱酸,例如(+)-酒石酸、(-)-酒石酸或(+)-10-樟腦磺酸[(+)-10-camphorsulphonic acid]形成結晶之方式生成非鏡像異構物之鹽類而彼此分離。
具有上文中所圖示之通式(I)之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諸化合物及其等相應之立體異構物,以及其等個別相應之酸、鹼、鹽及溶劑合物於毒物學上均是安全的,因此適合作為醫藥組成物中之藥理活性成分。
本發明因此又關係到一醫藥組成物,其含有至少一具有上文中所圖示之通式(I)之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其於各種案例中,如於需要時,係以其純質之諸立體異構物,尤其是鏡像異構物及/或非鏡像異構物,其消旋異構物之其中一者之形式存在,或是以一由立體異構物,尤其是鏡像異構物及/或非鏡像異構物以任意所要之混合比例組成之混合物之形式存在,或分別以一相應之鹽之形式存在,或分別以一相應之溶劑合物之形式存在,且於需要時還含有一或數種於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
該等根據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尤其適合用於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之調節,較佳用於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之抑制及/或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之刺激,亦即是其等產生促效或拮抗之作用。
同樣地,該等根據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較佳適用於預防及/或治療至少於一些案例中係因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所促成之障礙症或病症。
根據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適合於被施於成人及孩童,包括還 在學走路之幼童及嬰兒。
根據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可以液體、半固體或固體之製劑劑型存在,例如以注射液、滴劑、汁液、糖漿、噴劑、懸浮液、錠劑、貼布、膠囊、藥膠布、栓劑、軟膏、乳膏、洗滌劑、凝膠、乳化液、氣溶膠等形式存在,或以多顆粒之形式,例如以藥丸或顆粒之形式存在,如於需要時可被壓製成錠劑,充填入膠囊或懸浮於液體中,且亦可以如上所述之形式被施予。
除至少一具有上文中所圖示之通式(I)之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化合物-其如果於需要時可以其純質之諸立體異構物,尤其是鏡像異構物及/或非鏡像異構物,其消旋異構物之其中一者之形式存在,或是以由立體異構物,尤其是鏡像異構物及/或非鏡像異構物以任意所要之混合比例組成之混合物之形式存在,或如果於需要時以其一相應之鹽類,或分別以其一相應之溶劑合物之形式存在-之外,該根據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傳統上還可含有生理上可被接受之藥用輔助劑,其等例如可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賦形劑、填充劑、溶劑、稀釋劑、表面活性物質、色素、防腐劑、崩裂劑、增滑劑、潤滑劑、香味劑及黏合劑。
選擇生理上可被接受之輔助性劑及其等被使用之用量須視該醫藥組成物是否為口服、皮下、非經腸道、靜脈內、腹腔內、皮內、肌肉內、鼻腔用、口腔用、直腸用或局部使用而定,例如用於皮膚、黏膜或眼睛之感染。錠劑、糖衣錠、膠囊、顆粒、丸劑、滴劑、汁液及糖漿等劑型之處方皆適用於口服給藥,且溶液、懸浮液、可容易再調製之乾燥處方及噴劑則皆較佳適用於非經腸道、外用及吸入等方式之給藥。於溶解型之貯積器劑型中或於需要時加入促進穿透皮膚藥劑之藥膠布劑型中所含有使用於根據本 發明醫藥組成物中之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化合物皆為適用之經皮給藥處方。可用於口服或經皮方式之處方劑型亦可以延緩之方式釋出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化合物。
根據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係藉由目前技術水準所悉之常用手法、裝置、方法及製程所製備,其等例如於「,,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A.R.Gennaro(Editor),17th edition,Mack Publishing Company,Easton,Pa,1985,in particular in Part 8,Chapters 76 to 93.」中有所敘述。故由此文獻中引用相對應之敘述作為參考並形成本案部份之揭露內容。施給病人上文中所圖示之通式I之各根據本發明被取代化合物之用量係可以變化的,並例如取決於病人之體重或年齡,且亦取決於給藥之型式、適應症及病症之嚴重度而做改變。習慣上係以每公斤患者體重施予0.001至100毫克/公斤,較佳為0.05至75毫克/公斤,尤佳0.05至50毫克/公斤之至少一該種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
根據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較佳適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一或數種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病症,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疼痛,其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由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及內臟所引起之疼痛;關節疼痛;痛覺過敏症(hyperalgesia);觸疼痛(allodynia);灼熱痛(causalgia);偏頭痛;憂鬱症;神經性疾病;軸索損傷;神經退化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及杭亭頓氏症;認知功能障礙,較佳為認知功能不全,尤佳為記憶障礙;癲癇症;呼吸病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氣喘、支氣管炎及肺炎;咳嗽;尿失禁;膀胱過動症(OAB);腸胃道之病症及/或損傷;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腸躁症;中風;眼刺激;皮 膚刺激;神經性皮膚病;過敏性皮膚病;牛皮癬;白斑;單純泡疹;發炎,較佳為腸道、眼睛、膀胱、皮膚或鼻腔黏膜之發炎;腹瀉;搔癢;骨質疏鬆症;關節炎;骨關節炎;風濕症;飲食失調病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貪食症、惡病質症、厭食症及肥胖症;藥物成癮性;藥物濫用;出現於藥物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發展成對藥物之耐受性,較佳為對天然或合成類鴉片之耐受性;毒品成癮性;毒品濫用;出現於毒品成癮性之禁斷症狀;酒精成癮性;酒精濫用及出現於酒精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用於利尿;用於抗鈉尿排泄;用於影響心血管系統;用於增加警覺性;用於治療傷口及/或燒燙傷;用於治療斷裂神經;用於增加性慾;用於調節運動活力;用於抗焦慮;用於局部麻醉及/或用於抑制因施予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受體)之促效劑,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辣椒素(capsaicin)、樹脂毒素(resiniferatoxin)、奧伐尼(olvanil)、亞伐尼(arvanil)、SDZ-249665、SDZ-249482、努伐尼(nuvanil)及卡沙伐尼(capsavanil),所引起之不良副作用,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體溫過高、高血壓及支氣管收縮。
尤佳者為根據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適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一或數種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病症,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疼痛,其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之疼痛,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由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及內臟所引起之疼痛;關節疼痛;偏頭痛;憂鬱症;神經退化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及杭亭頓氏症;認知功能障礙,較佳為認知功能不全,尤佳為記憶障礙;發炎,較佳為腸道、眼睛、膀胱、 皮膚或鼻腔黏膜之發炎;尿失禁;膀胱過動症;藥物成癮性;藥物濫用;出現於藥物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發展成對藥物之耐受性,較佳為對天然或合成類鴉片之耐受性;毒品成癮性;毒品濫用;出現於毒品成癮性之禁斷症狀;酒精成癮性;酒精濫用及出現於酒精成癮性之禁斷症狀。
尤其最佳者為根據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適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疼痛,其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之疼痛,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由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及內臟所引起之疼痛,及/或尿失禁。
本發明更關係到至少一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用於製備醫藥組成物之用途,該醫藥組成物用於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之調節,較佳用於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之抑制及/或作為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之刺激。
較佳者為至少一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用於製備醫藥組成物之用途,該醫藥組成物用於預防及/或治療至少於一些案例中係因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所促成之障礙症或病症。
尤其較佳為至少一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用於製備醫藥組成物之用途,該醫藥組成物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一或數種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病症,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疼痛,其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之疼痛,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由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及內臟所引起之疼痛;及關節疼痛。
尤其較佳為至少一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用於製備醫藥組成物之用途,該醫 藥組成物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一或數種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病症,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痛覺過敏症;觸疼痛;灼熱痛;偏頭痛;憂鬱症;神經性疾病;軸索損傷;神經退化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及杭亭頓氏症;認知功能障礙,較佳為認知功能不全,尤佳為記憶障礙;癲癇症;呼吸病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氣喘、支氣管炎及肺炎;咳嗽;尿失禁;膀胱過動症;腸胃道之病症及/或損傷;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腸躁症;中風;眼刺激;皮膚刺激;神經性皮膚病;過敏性皮膚病;牛皮癬;白斑;單純泡疹;發炎,較佳為腸道、眼睛、膀胱、皮膚或鼻腔黏膜之發炎;腹瀉;搔癢;骨質疏鬆症;關節炎;骨關節炎;風濕症;飲食失調病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貪食症、惡病質症、厭食症及肥胖症;藥物成癮性;藥物濫用;出現於藥物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發展成對藥物之耐受性,較佳為對天然或合成類鴉片之耐受性;毒品成癮性;毒品濫用;出現於毒品成癮性之禁斷症狀;酒精成癮性;酒精濫用及出現於酒精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用於利尿;用於抗鈉尿排泄;用於影響心血管系統;用於增加警覺性;用於治療傷口及/或燒燙傷;用於治療斷裂神經;用於增加性慾;用於調節運動活力;用於抗焦慮;用於局部麻醉及/或用於抑制因施予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受體)之促效劑,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辣椒素(capsaicin)、樹脂毒素(resiniferatoxin)、奧伐尼(olvanil)、亞伐尼(arvanil)、SDZ-249665、SDZ-249482、努伐尼(nuvanil)及卡沙伐尼(capsavanil),所引起之不良副作用,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體溫過高、高血壓及支氣管收 縮。
尤其最佳為至少一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用於製備醫藥組成物之用途,該醫藥組成物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一或數種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病症,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疼痛,其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之疼痛,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由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及內臟所引起之疼痛;關節疼痛;偏頭痛;憂鬱症;神經退化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及杭亭頓氏症;認知功能障礙,較佳為認知功能不全,尤佳為記憶障礙;發炎,較佳為腸道、眼睛、膀胱、皮膚或鼻腔黏膜之發炎;尿失禁;膀胱過動症;藥物成癮性;藥物濫用;出現於藥物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發展成對藥物之耐受性,較佳為對天然或合成類鴉片之耐受性;毒品成癮性;毒品濫用;出現於毒品成癮性之禁斷症狀;酒精成癮性;酒精濫用及出現於酒精成癮性之禁斷症狀。
尤佳為至少一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用於製備醫藥組成物之用途,該醫藥組成物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疼痛,其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之疼痛,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由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及內臟所引起之疼痛,及/或尿失禁。
本發明又關係到至少一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之用途,其用於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之調節,較佳用於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之抑制及/或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之刺激。
較佳為至少一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之用途,其用於預防及/或治療至少於一些案例中係因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所促成之障礙症或病症。
尤佳為至少一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之用途,其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一或數種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病症,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疼痛,其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之疼痛,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由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及內臟所引起之疼痛;及關節疼痛。
尤佳為至少一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之用途,其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一或數種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病症,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痛覺過敏症;觸疼痛;灼熱痛;偏頭痛;憂鬱症;神經性疾病;軸索損傷;神經退化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及杭亭頓氏症;認知功能障礙,較佳為認知功能不全,尤佳為記憶障礙;癲癇症;呼吸病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氣喘、支氣管炎及肺炎;咳嗽;尿失禁;膀胱過動症;腸胃道之病症及/或損傷;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腸躁症;中風;眼刺激;皮膚刺激;神經性皮膚病;過敏性皮膚病;牛皮癬;白斑;單純泡疹;發炎,較佳為腸道、眼睛、膀胱、皮膚或鼻腔黏膜之發炎;腹瀉;搔癢;骨質疏鬆症;關節炎;骨關節炎;風濕症;飲食失調病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貪食症、惡病質症、厭食症及肥胖症;藥物成癮性;藥物濫用;出現於藥物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發展成對藥物之耐受性,較佳為對天然或合成類鴉片之耐受性;毒品成癮性;毒 品濫用;出現於毒品成癮性之禁斷症狀;酒精成癮性;酒精濫用及出現於酒精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用於利尿;用於抗鈉尿排泄;用於影響心血管系統;用於增加警覺性;用於治療傷口及/或燒燙傷;用於治療斷裂神經;用於增加性慾;用於調節運動活力;用於抗焦慮;用於局部麻醉及/或用於抑制因施予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受體)之促效劑,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辣椒素(capsaicin)、樹脂毒素(resiniferatoxin)、奧伐尼(olvanil)、亞伐尼(arvanil)、SDZ-249665、SDZ-249482、努伐尼(nuvanil)及卡沙伐尼(capsavanil),所引起之不良副作用,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體溫過高、高血壓及支氣管收縮。
尤其最佳為至少一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之用途,其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一或數種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病症,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疼痛,其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之疼痛,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由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及內臟所引起之疼痛;關節疼痛;偏頭痛;憂鬱症;神經退化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及杭亭頓氏症;認知功能障礙,較佳為認知功能不全,尤佳為記憶障礙;發炎,較佳為腸道、眼睛、膀胱、皮膚或鼻腔黏膜之發炎;尿失禁;膀胱過動症;藥物成癮性;藥物濫用;出現於藥物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發展成對藥物之耐受性,較佳為對天然或合成類鴉片之耐受性;毒品成癮性;毒品濫用;出現於毒品成癮性之禁斷症狀;酒精成癮性;酒精濫用及出現於酒精成癮性之禁斷症狀。
尤佳為至少一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 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之用途,其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疼痛,其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由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及內臟所引起之疼痛,及/或尿失禁。
本發明又關係到至少一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其用於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之調節,較佳用於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之抑制及/或用於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之刺激。
較佳為至少一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其用於預防及/或治療至少於一些案例中係因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所促成之障礙症或病症。
尤佳為至少一根據本發明經取代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其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一或數種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病症,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疼痛,其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之疼痛,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由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及內臟所引起之疼痛;及關節疼痛。
尤佳為至少一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其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一或數種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病症,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痛覺過敏症;觸疼痛;灼熱痛;偏頭痛;憂鬱症;神經性疾病;軸索損傷;神經退化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及杭亭頓氏症;認知功能障礙,較佳為認知功能不全,尤佳為記憶障礙;癲癇症;呼吸病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 氣喘、支氣管炎及肺炎;咳嗽;尿失禁;膀胱過動症;腸胃道之病症及/或損傷;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腸躁症;中風;眼刺激;皮膚刺激;神經性皮膚病;過敏性皮膚病;牛皮癬;白斑;單純泡疹;發炎,較佳為腸道、眼睛、膀胱、皮膚或鼻腔黏膜之發炎;腹瀉;搔癢;骨質疏鬆症;關節炎;骨關節炎;風濕症;飲食失調病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貪食症、惡病質症、厭食症及肥胖症;藥物成癮性;藥物濫用;出現於藥物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發展成對藥物之耐受性,較佳為對天然或合成類鴉片之耐受性;毒品成癮性;毒品濫用;出現於毒品成癮性之禁斷症狀;酒精成癮性;酒精濫用及出現於酒精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用於利尿;用於抗鈉尿排泄;用於影響心血管系統;用於增加警覺性;用於治療傷口及/或燒燙傷;用於治療斷裂神經;用於增加性慾;用於調節運動活力;用於抗焦慮;用於局部麻醉及/或用於抑制因施予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受體)之促效劑,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辣椒素(capsaicin)、樹脂毒素(resiniferatoxin)、奧伐尼(olvanil)、亞伐尼(arvanil)、SDZ-249665、SDZ-249482、努伐尼(nuvanil)及卡沙伐尼(capsavanil),所引起之不良副作用,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體溫過高、高血壓及支氣管收縮。
尤其最佳為至少一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其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一或數種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病症,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疼痛,其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之疼痛,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由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及內臟所引起之疼痛;關節疼痛;偏頭痛;憂鬱症;神經退化症,其等較佳由下列之組 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及杭亭頓氏症;認知功能障礙,較佳為認知功能不全,尤佳為記憶障礙;發炎,較佳為腸道、眼睛、膀胱、皮膚或鼻腔黏膜之發炎;尿失禁;膀胱過動症;藥物成癮性;藥物濫用;出現於藥物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發展成對藥物之耐受性,較佳為對天然或合成類鴉片之耐受性;毒品成癮性;毒品濫用;出現於毒品成癮性之禁斷症狀;酒精成癮性;酒精濫用及出現於酒精成癮性之禁斷症狀。
尤佳為至少一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以及於需要時一或數種製藥上可被接受之輔助劑,其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疼痛,其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由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及內臟所引起之疼痛,及/或尿失禁。
藥理學方法 I. 針對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受體)進行之功能性試驗
受試物質對於大鼠種系之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所產生之促效或拮抗作用可利用下列方法加以測定。在此方法中,流經該受體通道之鈣離子數量係藉由對鈣離子敏感之染劑(型號Fluo-4,Molecular Probes Europe BV,Leiden,荷蘭)於螢光成像讀板儀(FLIPR,Molecular Devices,Sunnyvale,美國)中被定量。
方法:
完全培養基:50毫升HAMS F12營養混合物(Gibco Invitrogen GmbH,Karlsruhe,德國),其中含有10%(以體積計算)之胎牛血清(FCS,Gibco Invitrogen GmbH,Karlsruhe,德國,經過熱去活化處理);2mM之L-麩醯胺酸(Sigma,慕尼黑,德國); 1%(以重量計算)之AA溶液(抗生素/抗真菌劑溶液,PAA,Pasching,奧地利)及25奈克/毫升之NGF培養基(2.5S,Gibco Invitrogen GmbH,Karlsruhe,德國)。
細胞培養皿:經多聚D-賴胺酸塗被之96孔黑色培養皿,具有清澈之底部(96孔黑色/清澈培養皿,BD Bioscience,海德堡,德國)另外以板素(laminin,Gibco Invitrogen GmbH,Karlsruhe,德國)塗被,其中板素以PBS(不含鈣及鎂之PBS,Gibco Invitrogen GmbH,Karlsruhe,德國)稀釋至濃度為100微克/毫升。將具有板素濃度100微克/毫升之等量溶液分裝並保存於-20℃之下。接著將分裝之等量溶液以PBS按1:10之比例稀釋至板素之濃度為10微克/毫升,然後分別以微量吸管吸取50微升之該溶液並添加至該細胞培養皿之凹孔內。將細胞培養皿於37℃之下至少培養2小時。接著用抽吸裝置將多餘之溶液移除,並以PBS將所有培養皿之凹孔各洗滌兩次。最後將經塗被之細胞培養皿在添加過量之PBS下加以保存,其中PBS直到進行餵食細胞之前纔可被移除。
細胞之預備
將脊椎柱由經過斷頭之大鼠體內取出,並將其置入冰冷之HBSS(Hank’s buffered saline solution,Gibco Invitrogen GmbH,Karlsruhe,德國)緩衝溶液中,亦即被置於冰浴中並摻入1%(以體積計算,即體積百分比)AA溶液(抗生素/抗真菌劑溶液,PAA,Pasching,奧地利)之緩衝溶液中。將脊椎柱從縱向切開,並連同筋膜一起從脊管中取出。接著將背根神經節(DRG)取出,並再次將其保存於冰冷,摻有1%(以體積計算)AA溶液之HBSS緩衝溶液中。將所有血液殘留物及脊髓神經皆已移除之背根神經節分別移入500微升冰冷之第二型膠原蛋白酶(PAA,Pasching,奧地利)中,並於37℃下培養35分鐘。經過添加2.5%(以體積計算)之胰蛋白 酶(PAA,Pasching,奧地利)之後,繼續將其於37℃下培養10分鐘。當完成培養之後,將酵素溶液用微量吸管小心移除,然後將500微升之完全培養基添加至各剩餘之背根神經節中。接著使用一注射針筒經由1號、12號及16號針頭抽吸背根神經節使其等分別於溶液中懸浮數次,再將其移入一50毫升裝有完全培養基至15毫升之Falcon試管中。然後分別將每支Falcon試管中之內容物以一70微米之Falcon過濾器過濾,並將濾液於1200rpm及室溫下離心10分鐘。最後將所得到之離心沉澱物分別各自置入250微升之完全培養基中,然後測定細胞數目。
將懸浮溶液中之細胞數目調整至每毫升3×105個細胞,然後分別將150微升之該懸浮溶液添加至如前文中所述經塗被之細胞培養皿之凹孔中。將細胞培養皿放置於培養箱中,並於37℃下,5%(以體積計算)之二氧化碳及95%之相對溼度下培養兩至三天。接著於細胞中添加入含有2μM之Fluo-4及0.01%(以體積計算)之Pluronic F127(Molecular Probes Europe BV,Leiden,荷蘭)之HBSS(Hank’s buffered saline solution,Gibco Invitrogen GmbH,Karlsruhe,德國)緩衝溶液,並於37℃下培養30分鐘,然後將其以HBSS緩衝溶液洗滌三次。經過再次於室溫下培養15分鐘之後,將細胞使用於FLIPR試驗中鈣離子之測量。於本案中,取決於鈣離子之螢光於受試物質添加之前及添加之後皆被測量(λ ex=488nm,λ exm=540nm)。鈣離子之定量係藉由測量於時間內最高之螢光強度(FC,螢光總數)而進行。
FLIPR試驗:
螢光成像讀板儀之操作包含添加兩種物質。首先用微量吸管吸取測試化合物(10μM)加至細胞中,並將鈣離子流入細胞之流量與對照組相互比較(辣椒素10μM)。此產生之結果係以活化百分比 (%)表示,其係以加入10μM之辣椒素(CP)後所產生之鈣離子訊號為依據。經過5分中之培養後,添加100nM之辣椒素,亦測量鈣離子流入細胞之流量。
去敏感性之促效劑及拮抗劑造成鈣離子流入細胞之流量被抑制。抑制百分比(%)係經由比較以10μM之辣椒素可達到抑制之最大值計算而得。
每個測量值皆以三重複分析(n=3)進行,而且於至少三次獨立之實驗中重複這些三重複分析之測量(N=4)。
由不同濃度之通式I受試化合物所造成之置換百分比為起點,可計算出IC50抑制濃度,其造成辣椒素50%之置換。受試物質之Ki值係由轉變Cheng-Prusoff方程式(Cheng,Prusoff;Biochem.Pharmacol.22,3099-3108,1973)而得。
II. 針對香草類化合物受體(VR1)進行之功能性試驗
受試物質對於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之促效或拮抗作用亦可利用下列方法加以測定。在此方法中,流經通道之鈣離子流量係藉助於對鈣離子敏感之染劑(型號Fluo-4,Molecular Probes Europe BV,Leiden,荷蘭)於螢光成像讀板儀(FLIPR,MolecularDevices,Sunnyvale,美國)中被定量。
方法:
中國倉鼠卵細胞(CHO K1細胞,歐洲動物細胞培養保藏中心(ECACC),英國)穩定地被轉染VR1基因。於進行功能研究時,將該等細胞種入經多聚D-賴胺酸塗被,具有透明底部之黑色96孔細胞培養皿中(BD Bioscience,海德堡,德國),其中濃度為每孔25,000個細胞。將此等細胞於37℃及5% CO2下隔夜培養於培養基(Ham’s F12 nutrient mixture,10%(以體積計算)之小牛血清(FCS),18微克/毫升之L-脯胺酸)。隔日,將該等細胞於37℃下與Fluo-4 (Fluo-4,2μM;0.01%(以體積計算)之Pluronic F127,Molecular Probes溶於HBSS緩衝溶液(Hank’s buffered saline solution,Gibco Invitrogen GmbH,Karlsruhe,德國)培養30分鐘。接著將此細胞培養皿用HBSS緩衝溶液洗滌三次。經過再次於室溫下培養15分鐘之後,將細胞使用於FLIPR試驗中鈣離子之測量。於本案中,取決於鈣離子之螢光於受試物質添加之前及添加之後皆被測量(λ ex波長=488nm,λ em=540nm)。鈣離子之定量係藉由測量於時間內最高之螢光強度(FC,螢光總數)而進行。
FLIPR試驗:
螢光成像讀板儀之操作包含添加兩種物質。首先用微量吸管吸取測試物質(10μM)加至細胞中,並將鈣離子流入細胞之流量與對照組相互比較(辣椒素10μM)(活化百分比(%)係以加入10μM之辣椒素後所產生之鈣離子訊號為依據)。經過5分中之培養後,添加100nM之辣椒素,亦測量鈣離子流入細胞之流量。
去敏感性之促效劑及拮抗劑造成鈣離子流入細胞之流量被抑制。抑制百分比(%)係經由比較以10μM之辣椒素可達到抑制之最大值計算而得。
由不同濃度之通式I受試化合物所造成之置換百分比為起點,可計算出IC50抑制濃度,其造成辣椒素50%之置換。受試物質之Ki值係由轉變Cheng-Prusoff方程式(Cheng,Prusoff;Biochem.Pharmacol.22,3099-3108,1973)而得。
III. 針對小鼠進行之福馬林試驗
於福馬林試驗中,測定根據本發明諸化合物止痛作用之試驗係以雄性小鼠(NMRI,體重20至30公克,Iffa,Credo,比利時)為試驗對象。
在福馬林試驗中,如Dubisson et al.,Pain 1997,4,161-174之 論文所述,於第一(初期)階段(於注射福馬林後0至15分鐘)與第二(後期)階段(於注射福馬林後15至60分鐘)之間存在差異性。初期階段,為對注射福馬林之立即反應,係為一急性之疼痛模型,而後期階段則被視為是一持續性(慢性)之疼痛模型(T.J.Coderre et al.,Pain,1993,52,259-285)。故由此引用文獻中相對應之敘述作為參考並形成本案部份之揭露內容。
根據本發明之諸化合物被測試於福馬林試驗之第二階段中係欲獲得到有關該等物質對於慢性/發炎性疼痛所產生作用之訊息。
選擇注射福馬林之前施予根據本發明諸化合物之時刻作為根據本發明諸化合物施予型式之函數。於注射福馬林之前5分鐘以靜脈內注射方式施予每公斤體重10毫克之受試物質,其進行之方式係以單次皮下注射方式將福馬林(20微升,1%水溶液)注入右後爪背側,因此於自由活動之實驗動物身上誘發出一疼痛反應,其顯露出明顯所言之舔爪及咬爪等動作。
接著觀察該等動物在福馬林試驗之第二(後期)階段中有三分鐘之試驗時間(注射福馬林後21至24分鐘)連續被偵測到有疼痛之行為反應。將試驗期間該等動物顯現所言之舔爪及咬爪等動作之秒數加總起來以量化該疼痛之行為反應。
分別與對照組之動物進行比較,其在注射福馬林之前施予安慰劑(0.9%氯化鈉水溶液),而不是施予根據本發明之諸化合物。依據疼痛行為反應量化之結果,福馬林試驗中物質之作用係以和對應之對照組相關之變化百分比被測得。
於福馬林試驗中注射具有止痛作用之物質後,前述動物之行為反應,即舔爪及咬爪等動作,呈現減少或消失不見。
IV. 於疼痛扭動試驗中止痛效果之測試
利用由苯醌(phenylquinone)於小鼠身上誘發之疼痛扭動進行 測試具有通式I之根據本發明諸化合物之止痛效果(依據I.C.Hendershot and J.Forsaith(1959),J.Pharmacol.Exp.Ther.125,237-240所修改)。故由此引用文獻中相對應之敘述作為參考並形成本案部份之揭露內容。
此試驗使用雄性NMRI小鼠,體重25至30公克。於靜脈內注射受試物質後10分鐘,依照化合物劑量分組之小組,每組10隻動物,以腹腔內注射方式接受0.3毫升(每隻小鼠)之0.02%苯醌(phenylbenzoquinone,Sigma,Deisenhofen,德國;溶液配製方法為添加5%(以重量計算)之乙醇並保存於45℃之水浴中)水溶液。將每隻動物放入個別觀察籠中。按鈕計數器被使用於記錄施予苯醌後5至20分鐘因疼痛而引發之伸直動作之次數(即所知之扭動反應,亦即軀幹挺直加上後肢伸直等動作)。對照組之動物僅接受生理食鹽水。所有化合物皆以標準劑量,10毫克/公斤,進行測試。
V. 針對小鼠進行之體溫過低試驗 方法說明:
體溫過低試驗係以雄性NMRI小鼠(體重25至30公克,飼養繁殖廠商IFFA CREDO,布魯塞爾,比利時)為試驗對象。動物被保持在標準化之條件下:明/暗節律(從6:00至18:00為光照期;從18:00至6:00為黑暗期),室溫19至22℃,相對濕度35至70%,每小時室內空氣更換15次,空氣流動<0.2公尺/秒。所有動物皆接受標準飼料(ssniff R/M-Haltung,ssniff Spezialdiäten GmbH,Soest,德國)及自來水。試驗進行期間,水及飼料皆不提供。所有動物於試驗期間僅被使用一次。所有動物皆有一為期至少五天之適應期。
急性施予辣椒素(VR-1促效劑)導致大鼠及小鼠因熱感應體受到刺激而使身體核心溫度下降。只有特別有效之VR-1受體拮抗劑 纔能拮抗由辣椒素所引起之體溫過低。相反地,由嗎啡所引起之體溫過低不會被VR-1受體拮抗劑所拮抗。此模型因此適合用於藉由對體溫之作用鑑別具有拮抗VR-1性質之物質。
核心溫度係使用一數位溫度計(Thermalert TH-5,physitemp,Clifton NJ,美國)所測得。於本案中,感溫元件被插入受試動物之直腸中。
為得到每隻動物個別之基礎數值,於大約半小時之時間間隔測量體溫兩次。一組動物(n=6至10)然後接受腹腔內(i.p.)注射辣椒素,3毫克/公斤,及安慰劑(對照組)。另一組動物則接受受試物質(靜脈內注射(i.v.)或口服(p.o)),並還經由腹腔內接受辣椒素(3毫克/公斤)。受試物質係於注射辣椒素前10分鐘以靜脈內注射方式施予或於注射辣椒素前15分鐘以經口方式給予。體溫然後於施予辣椒素(靜脈內注射+腹腔內注射)後7.5/15及30分鐘或於施予辣椒素(經口+腹胺內注射)後15/30/60/90/120分鐘被測量。此外,一組動物只接受受試物質處理,而一組動物則只接受安慰劑處理。將測量值計算或表示成絕對值之平均值+/-SEM係以圖示方式進行。拮抗作用係計算由辣椒素所誘發之體溫過低被減少之百分比。
VI. 小鼠身上因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
利用Bennett模型(慢性緊縮傷害;Bennet及Xie,1988,Pain 33:87-107)測試神經性疼痛之療效。
將三條鬆弛之結紮線纏繞以Ketavet/Rompun麻醉之NMRI小鼠,體重16至18公克,之右邊坐骨神經。該等動物然後由於神經受到損害而發展出被神經支配之爪出現過敏現象,其中在經過一週之恢復期之後接著以冰冷之金屬片(溫度4℃)進行為期大約三週之過敏性量化(寒冷觸疼痛)。動物被放置在該金屬片上並被觀察兩分鐘,並計數該受損之爪出現抽離反應之次數。依據受試物質 施予前之預先測量值,於不同之時間點(例如於施藥後15、30、45或60分鐘)測定受試物質於一段特定時間之作用,且所得到於曲線下方之面積(AUC)及/或於個別測量點對寒冷觸疼痛之抑制係表示與安慰劑對照組(AUC)或與起始數值(個別測量點)相關之作用百分比。分組之規模為n=10,抗觸疼痛作用之顯著性(*=p<0.05)係藉助於分析重複測量值之變異數及藉助於Bonferroni因果關係分析法所測得。
本發明將於下文中藉助於一些實施例進行說明。此說明僅作為範例說明之用,且不會限縮本發明整體之概念。
實施例
「當量」("eq.")表示莫耳當量,"RT"表示室溫,"M"及"N"係表示濃度,單位為濃度/公升,"aq."表示水溶液,"sat."表示飽和,"sol."表示溶液,"conc."表示濃的。
其它縮寫一覽表:
所製備化合物之產率未經過最適化。
所有溫度皆未經矯正。
所有未清楚說明之起始化合物係經由購買所取得(供應商之詳細資料,例如Acros、Avocado、Aldrich、Bachem、Fluka、Lancaster、Maybridge、Merck、Sigma、TCI、Oakwood等,可例如於美國,San Ramon之MDL公司之Symyx®之可取得化學藥品之資料庫中查詢),或其等之合成已確切地敘述於專業之文獻中(實驗方法例如可於荷蘭阿姆斯特丹Elsevier公司之Reaxys®資料庫中查詢),或其等可依據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常見之方法被加以合成。
被使用作為管柱色層分析法之固定相係為向德國Darmstadt之E.Merck公司購買之矽膠60(0.040-0.063毫米)。薄層色層分析試驗係利用高效薄層色層分析(HPTLC)預塗被矽膠板,矽膠60F 254,向德國Darmstadt之E.Merck公司所購買。
溶劑或色層分析試驗所使用移動相溶劑之混合比例分別以體積/體積表示之。
所有中間產物及範例化合物係利用1H-NMR光譜測量法進行分析鑑定。此外還針對所有範例化合物及特別選定之中間產物進行質量光譜測量試驗(MS,數據m/z代表[M+H]+)。
於步驟j01中,一羧酸鹵化物J-0,其中Hal較佳代表氯原子或溴原子,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利用甲醇加以酯化並生成化合物J-I。
於步驟j02中,三甲基乙酸甲酯(methyl pivalate)J-I可依習知 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例如使用一烷基腈,R3CH2-CN,如於需要時使用一種鹼之下,被轉變成一氧烷基腈(oxoalkylnitrile)J-II,其中X=CR3
於步驟j03中,化合物J-II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例如使用水合聯氨(hydrazine hydrate)經由閉合成環之方式被轉變成一經胺基取代之吡唑基衍生物J-III,其中X=CR3
於步驟j04中,胺基化合物J-III可先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例如使用腈化合物被轉變成一重氮鹽,然後該重氮鹽可於使用一氰化物,如於需要時使用一偶合劑下除去氮原子並被轉變成一經氰基取代之吡唑基衍生物J-IV,其中X=CR3
於步驟j05中,化合物J-IV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例如使用一鹵化物R1-Hal,如於需要時使用一種鹼及/或一偶合劑,其中Hai較佳代表氯、溴或碘,或使用一硼酸B(OH)2R1或一對應之硼酸酯,如於需要時使用一偶合劑及/或一種鹼,於氮之位置上被取代,然後由此方式可製備得到化合物J-V,其中X=CR3。如果R1經由一雜原子與通式(I)相連結時(如果R1例如代表次結構(T-1),其中o代表1且Y尤其可代表氧原子、硫原子、磺醯基或NR12基),則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例如使用羥基胺-O-磺酸(hydroxylamine-O-sulphonic acid)先進行取代反應,然後再被轉變成二級或三級胺,其中Y=NR13基。倘若Y=氧原子時,則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例如使用過氧化試劑先進行取代反應,然後再被轉變成醚類化合物。倘若Y=磺醯基時,則可例如以磺醯氯經由磺醯化反應進行取代。倘若Y=硫原子時,則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例如經由與二硫化物或與烷(或芳香)硫基氯(sulphenyl chloride)或亞磺醯胺(sulfenamide)反應,或經由轉變成硫醇(mercaptan)以製備化合物,接著再被轉變成硫醚(thioether)。
或,第二種合成路徑,其中於步驟k01中,一酯化合物K-0首先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例如使用適當之氫化試劑,諸如金屬氫化物,被還原形成醛化合物K-I,適合用於製備化合物J-V,其中X=CR3
於步驟k02中,醛化合物K-I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與一聯氨K-V,其可於步驟k05中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由一級胺K-IV製得,反應並於移除水下形成聯氨K-II
於步驟k03中,聯氨K-II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不破壞雙鍵之方法例如使用氯化劑,諸如N-氯代丁二醯亞胺(NCS)被鹵化,較佳被氯化,然後由此方式可製備得到化合物K-III
於步驟k04中,亞聯氨羧醯鹵化物(hydrazonoyl halide)K-III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例如使用一經鹵素取代之腈化合物,經由閉合成環之方式被轉變成一經氰基取代之化合物J-V,其中X=CR3
於步驟j06中,化合物J-V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例如於使用一適當之催化劑,諸如鈀/活性碳,或使用適當之氫化試劑之下被進行氫化,然後由此方式可製備得到化合物(II)。
於步驟j07中,化合物(II)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例如於使用氯甲酸苯酯,並於需要時使用一偶合劑及/或一種鹼之下,被轉變成化合物(V)。除揭露於本案中利用氯甲酸苯酯製備不對稱尿素之方法外,還有其他為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其等,如果於需要時,係依據使用活化碳酸衍生物或異氰酸鹽。
於步驟j08中,胺化合物(VI)可轉變成一尿素化合物(I)(其中A=氮原子)。此轉換反應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經由與化合物(V),並於需要時使用一種鹼之下,相互反應而達成。
於步驟j09中,胺化合物(II)可轉變成一醯胺(I)(其中A= C-R5b)。此轉換反應例如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經由與一羧酸鹵化物,較佳與一具有通式(IV)之氯化物,並於需要時使用一種鹼之下,相互反應,或與一具有通式(III)之羧酸,並於需要時使用一偶合劑之下,例如HATU或CDI,及於需要時使用一種鹼之下,相互反應而達成。再者,胺化合物(II)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經由與一化合物(IVa),並於需要時使用一種鹼之下,相互反應並轉變成一醯胺(I)(其中A=C-R5b)。
於製備化合物(II)時,其中X=氮原子,必須採取依據總反應流程圖1b之第三條合成途徑。而所製得之化合物(II),其中X=氮原子,可接著依據上文中步驟j07j09所述之方法進一步進行反應。
於步驟I01中,一羧酸烷基酯L-0,較佳一甲基酯或乙基酯,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與水合聯氨反應,並生成醯聯氨(hydrazide)L-1
於步驟I02中,經胺基取代之腈化合物L-2或其鹽類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與三級-丁基氧基羰基酸酐(boc anhydride)反應,並生成氨基甲酸酯(urethane)L-3
於步驟I03中,L-1L-3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於 使用一種鹼,較佳使用一鹼金族金屬醇化物,尤佳使用甲醇鈉之下,被進行縮合並形成三唑L-4,其中X=氮原子。
於步驟I04中,化合物L-4,其中X=氮原子,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以類似於根據通則性反應流程圖1a中步驟j05之方式藉由前文中所述之方法於氮原子之位置進行取代,然後由此方式可製備得到化合物L-5,其中X=氮原子。
於步驟I05中,化合物L-4上之酯基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於使用一種酸,較佳使用三氟乙酸或氫氯酸之下,被加以移除,然後由此方式可製備得到胺化合物(II)。
根據通式(I)之諸化合物,其中A=氮原子,可經由一系列根據通則性反應流程圖1c中之反應進一步被製備。
於步驟j10中,化合物(VI)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例如於使用氯甲酸苯酯,並於需要時使用一偶合劑及/或一種鹼之下,被轉變成化合物(VIa)。除揭露於本案中利用氯甲酸苯酯製備不對稱尿素之方法外,還有其他為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其等,如果於需要時,係依據使用活化碳酸衍生物或異氰酸鹽。
於步驟j11中,胺化合物(II)可轉變成尿素化合物(I)(其中A=氮原子)。此轉換反應可依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之方法經由與化合物(VIa),並於需要時使用一種鹼之下,相互反應而達成。
習知技藝人士所熟悉用於實施反應步驟j01j09k01k05,及I01I05j10j11之所有方法皆可從有機化學標準工具書,例如J.March.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Wiley & Sons,6th edition,2007;F.A.Carey,R.J.Sundberg,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Parts A and B,Springer,5th edition,2007;team of authors,Compedium of Organic Synthetic Methods,Wiley & Sons中推演得到。此外,還可由常見之資料庫,諸如從荷蘭阿姆斯特丹Elsevier之Reaxys®資料庫,或從美國華盛頓美國化學學會之SciFinder®資料庫中查獲其他方法或文獻。
中間產物之合成: 1. 3-三級-丁基-1-甲基-1H-吡唑-5-基-甲胺(3-tert-butyl-1-methyl-1H-pyrazol-5-yl-methanamine)之合成(步驟j01j06)
步驟j01:於0℃下,將三甲基乙醯氯(pivaloyl chloride)(J-0)(1克當量,60公克)於30分鐘內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一甲醇溶液(120毫升)中,並將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1小時。在經過添加水(120毫升)之後,將分離後得到之有機相以水(120毫升)洗滌,並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與二氯甲烷(150毫升)共蒸餾。最後可製備得到液體產物J-I,其純度為98.6%(57公克)。
步驟j02:將氫化鈉(NaH)(50%之石蠟油溶液)(1.2克當量,4.6公克)溶解於1,4-二氧雜環己烷(1,4-dioxane)(120毫升)中,並將混合物攪拌數分鐘。接著將乙腈(1.2克當量,4.2公克)於15分鐘內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混合物中,並將混合物繼續攪拌30分鐘。然後將三甲基乙酸甲酯(methyl pivalate)(J-I)(1克當量,10公克)於15分鐘內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混合物中,並將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3小時。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反應混合物置入冰水(200公克)中,並將其酸化至pH 4.5,然後以二氯甲烷(12 x 250毫升) 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接著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將其蒸餾移除溶劑。經過己烷(100毫升)再結晶之後,可製備得到5公克之產物(J-II)(產率51%),其形式呈一固體棕色物質。
步驟j03:於室溫下,將4,4-二甲基-3-側氧基戊腈(4,4-dimethyl-3-oxopentanenitrile)(J-II)(1克當量,5公克)置入乙醇(100毫升)中,並其中加入水合聯氨(2克當量,4.42公克),然後於回流下加熱3小時。將蒸餾移除乙醇後所得到之殘留物置入水(100毫升)中,並以乙酸乙酯(30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接著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將溶劑移除。經過己烷(200毫升)再結晶之後,製備得到產物(J-III)(5公克,產率89%),其形式呈一淡紅色之固體。
步驟j04:將3-三級-丁基-1H-吡唑-5-胺(3-tert-butyl-1H-pyrazol-5-amine)(J-III)(1克當量,40公克)溶解於稀氫氯酸中(120毫升氫氯酸溶於120毫升水中),並於0至5℃下將亞硝酸鈉(1.03克當量,100毫升中含25公克)於30分鐘之時間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該混合物中。經過30分鐘攪拌之後,以碳酸鈉中和該反應混合物。接著將一經由氰化鉀(2.4克當量,48公克)、水(120毫升)及氰化銅(1.12克當量,31公克)反應所製得之重氮鹽於30分鐘內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該反應混合物中,並將混合物於75℃下繼續攪拌30分鐘。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以乙酸乙酯萃取該反應混合物(3 x 500毫升)。合併後之有機相接著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將溶劑移除。所得到之殘留物繼而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20%乙酸乙酯/己烷)純化之後產生一白色固體(J-IV)(6.5公克,產率15.1%)。
步驟j05(方法1):於室溫下,將3-三級-丁基-1H-吡唑-5-甲腈(3-tert-butyl-1H-pyrazol-5-carbonitrile)(J-IV)(10毫莫耳)於攪拌 下添加至一由氫化鈉(60%)(12.5毫莫耳)於二甲基甲醯胺(20毫升)所組成之懸浮溶液中。經過15分鐘攪拌之後,於室溫下將甲基碘(methyl iodide)(37.5毫莫耳)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該反應混合物中。經過於100℃下攪拌30分鐘之後,於反應混合物中加入水(150毫升),並以二氯甲烷(3 x 75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萃取液接著以水(10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100毫升)洗滌,再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經過減壓下移除溶劑之後,所得到之殘留物最後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乙酸乙酯與環己烷不同混合液作為移動相之溶劑)純化,並得到產物J-V
步驟j06
方法1
J-V與鈀碳(10%,500毫克)及濃氫氯酸(3毫升)一起溶解於甲醇(30毫升)中,並將其於室溫下暴露於氫氣下6小時。將反應混合物以矽藻土過濾,並將濾液於真空下濃縮。所得到之殘留物以快速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乙酸乙酯)進行純化,並由此方式製備得到產物(II)。
方法2
J-V溶解於四氫呋喃(10毫升)中,並將硼烷二甲基硫醚絡合物(BH3.S(CH3)2)(2.0M之四氫呋喃溶液,3毫升,3克當量)添加至該溶液中。將反應混合物加熱並回流8小時,然後將2N之氫氯酸水溶液添加至混合物中,接著再將反應混合物繼續於回流下加熱30分鐘。將氫氧化鈉水溶液(2N)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接著以乙酸乙酯洗滌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洗滌,再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將溶劑於減壓下移除,所得到之殘留物最後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二氯甲烷與甲醇不同混合液作為移動相之溶劑)純化,並由此方式製備得到產物(II)(3- 三級-丁基-1-甲基-1H-吡唑-5-基-甲胺)。
2. 以下其他中間產物係以類似方式利用前文於1.中所述之方法所合成:
3. 抑或步驟j05亦可進行如下(方法2):
步驟j05(方法2):
將一由3-三級-丁基-1H-吡唑-5-基-甲腈(J-IV)(10毫莫耳)、硼酸B(OH)2R1或一對應之硼酸酯(20毫莫耳)及醋酸銅(15毫莫耳)所組成之混合物置入二氯甲烷(200毫升)中,並於室溫下將吡啶(20毫莫耳)於攪拌下添加至混合物中,然後將混合物攪拌16小時。當溶劑於真空下移除之後,所得到之殘留物接著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乙酸乙酯與環己烷不同混合液作為移動相之溶劑)純化,並由此方式製備得到產物J-V
以下其他中間產物皆依此方式所製備(步驟j01j06):
4. 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胺(1-(3-chlorophenyl)-3-(trifluoromethyl)-1H-pyrazol-5-yl-methanamine)之合成(步驟k01k05j06)
步驟k01:於一保護氣體之環境下,將氫化鋰鋁(LAlH)(0.25克當量,0.7公克)溶解於無水乙醚(30毫升)中,並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將所得到之懸浮溶液置入乙醚(20毫升)中。將2,2,2-三氟乙酸乙酯(ethyl 2,2,2-trifluoroacetate)(K-0)(1克當量,10公克)置入無水乙醚(20毫升)中,然後於-78℃下將其於為時1小時之時間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該懸浮溶液中。將混合物於-78℃下繼續攪拌2小時。並將乙醇(95%)(2.5毫升)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混合物,再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室溫,然後將反應混合物置於含有濃硫酸(7.5毫升)之冰水(30毫升)上。分離有機相,並於真空下將其濃縮。反應產物K-I接著立即被使用於下一反應步驟k02中。
步驟k05:將3-氯苯胺(3-chloroaniline)(K-IV)(1克當量,50公克)於-5至0℃下溶解於濃氫氯酸(300毫升)中,並攪拌10分鐘。接著在溫度維持不變下將一由亞硝酸鈉(1.2克當量,32.4公克)、水(30毫升)、氯化亞錫.2結晶水(SnCl2.2H2O)(2.2克當量,70.6公克)及濃氫氯酸(100毫升)等所組成之混合物於為時3小時之時間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前述之混合物中。經過於-5至0℃下繼續攪拌2小時之後,以氫氧化鈉溶液將反應混合物調整至pH 9,並以乙酸乙酯(25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將溶劑於真空下移除。最後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8%乙酸乙酯/己烷)純化之後產生40公克(產率72%)之(3-氯苯基)聯氨(3-(chlorophenyl)hydrazine)(K-IV),其呈棕色之油狀物。
步驟k02:將由步驟k01取得之醛化合物(K-I)(2克當量,300毫升)及(3-氯苯基)聯氨(K-IV)(1克當量,20公克)置入乙醇(200毫 升)中,並於回流下加熱5小時。於真空下將溶劑移除,並將殘留物以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己烷)進行純化。結果得到產物K-II(25公克,產率72%),其呈棕色之油狀物。
步驟k03:將聯氨K-II(1克當量,25公克)溶解於二甲基甲醯胺(125毫升)中。接著於室溫下將N-氯代丁二醯亞胺(N-chlorosuccinimde)(1.3克當量,19.5公克)於15分鐘內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前述之混合物中,並將混合物攪拌3小時。以蒸餾方式將二甲基甲醯胺移除,並將殘留物置入乙酸乙酯中。將乙酸乙酯於真空下移除。所得到之殘留物接著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己烷)進行純化。結果得到產物K-III(26.5公克,產率92%),其呈粉紅色之油狀物。
步驟k04:於室溫下,將亞聯氨羧醯氯(hydrazonoyl chloride)K-III(1克當量,10公克)置入甲苯(150毫升)中,然後於混合物中添加入2-氯丙烯腈(2-chloroacrylonitrile)(2克當量,6.1毫升)及三乙基胺(2克當量,10.7毫升)。於8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0小時。接著以水(200毫升)稀釋混合物,然後將兩相分離。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將溶劑於真空下移除。殘留物最後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5%乙酸乙酯/己烷)純化之後得到產物J-V(5.5公克,產率52%),其呈白色之固體。
步驟j06(方法3):
將甲腈J-V(1克當量,1公克)溶解於氨甲醇溶液(150毫升,1:1)中,並將其於一連續流動氫化系統(H-cube)(10巴,80℃,1毫升/分鐘,0.25莫耳/公升)中進行氫化反應。經過真空下移除溶劑之後,可得到化合物(II)(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胺(0.92公克,產率91%),其呈白色之固體。
5. 以下其他中間產物係以類似方式利用前文於4.中所述之方法 所合成:
6. 經揀選具有通式(III)之羧酸之製備 6.1 2-(7-羥基萘-1-基)丙酸(2-(7-hydroxynaphthalen-1-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
步驟a:於室溫下,將8-溴-萘酚(8-bromo-naphtol)(4.48毫莫耳,1公克)及2-氯丙酸乙酯(ethyl 2-chloropropionate)(5.83毫莫耳,0.796公克)於保護氣體環境之下溶解於二甲基甲醯胺(7毫升)中。接著將錳(8.96毫莫耳,0.493公克)、(2,2`-二吡啶)溴化鎳(II)((2,2`-bipyridine)nickel(II)-dibromide)(0.314毫莫耳,0.117公克)及三氟乙酸(0.117毫莫耳,9微升)等添加至混合物中,並於50℃下攪拌12小時。經過冷卻反應混合物至室溫之後,加入1N氫氯酸(25毫升)至混合物中進行水解反應,並以乙醚(3 x 25毫升)萃取混合物。合併後之有機相接著以水(25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25毫升)洗滌,再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經過真空下移除溶劑並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己烷/乙醚=3:1)純化殘留物之後,得到0.359公克(產率33%)之2-(7-羥基水楊酸萘酯)丙酸乙酯(ethyl 2-(7-hydroxynaphthalol)propanoate)。
步驟b:將於步驟a中取得之丙酸酯(1.43毫莫耳,0.35公克)溶解於一由四氫呋喃與水所組成之混合溶液(5毫升,2:1)中,然後於混合物中添加入氫氧化鋰(4.3毫莫耳,0.104公克),並於回流下加熱14小時。以乙醚(25毫升)萃取反應混合物,然後以1N之氫氯酸將水相酸化至pH 2,接著以乙酸乙酯(3 x 25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再將溶劑於真空下濃縮直至乾燥為止。結果得到2-(7-羥基萘-1-基)丙酸(2-(7-hydroxynaphthalen-1-yl)propanoic acid),產率97%(0.301公克)。
6.2 2-(1-(甲基磺醯基)二氫吲哚-5-基)丙酸(2-(1-(methyl-sulphonyl)indolin-5-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
步驟a:於一保護氣體環境下,5-溴-二氫吲哚(5-bromo-indoline)(13.88毫莫耳,2.75公克)溶解於吡啶(12毫升)中,並將其冷卻至0℃,然後將甲基磺醯氯(methanesulphonyl chloride)(20.82毫莫耳,1.61毫升)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混合物中。經過0℃下攪拌1小時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冰冷卻,然後將水(25毫升)加至混合物中。接著以16%之氫氯酸將混合物之pH值調整至1,再以二氯甲烷(2 x 5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再於真空下將溶劑移除。結果得到3.7公克之產物(產率96%)。
步驟b:於室溫下,將5-溴-1-(甲基磺醯基)二氫吲哚(5-bromo-1-(methylsulphonyl)indoline)(13.4毫莫耳,3.7公克)及2-氯丙酸乙酯(17.4毫莫耳,2.38公克)於保護氣體之環境下溶解於二甲基甲醯胺(7毫升)中。接著於混合物中添加入錳(26.8毫莫耳,1.47公克)、(2,2-二吡啶)溴化鎳(II)(0.938毫莫耳,0.351公克)及三氟乙酸(0.348毫莫耳,27微升),並於50℃下攪拌1.5小時。經過冷卻反應混合物至室溫之後,加入1N氫氯酸(25毫升)至混合物中並於室溫下進行水解反應,並以乙醚(3 x 25毫升)萃取混合物。合併後之有機相接著以水(25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25毫升)洗滌,再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經過真空下移除溶劑並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乙醚/己烷=3:1)純化殘留物之後,得到0.558公克(產率14%)之2-(1-(甲基磺醯基)二氫吲哚-5-基)丙酸乙酯(ethyl 2-(1-(methylsulphonyl)indolin-5-yl)propanoate)。
步驟c:將於步驟b中取得之丙酸酯(1.78毫莫耳,0.53公克)溶解於一由四氫呋喃與水所組成之混合溶液(5毫升,2:1)中,然後於混合物中添加入氫氧化鋰(5.34毫莫耳,0.128公克),並於回流下加熱12小時。以乙醚(25毫升)萃取反應混合物,然後以1N之氫氯酸將水相酸化至pH 2,接著以乙酸乙酯(3 x 25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再於真空下將溶劑移除。結果得到2-(1-(甲基磺醯基)二氫吲哚-5-基)丙酸(2-(1-(methylsulphonyl)indolin-5-yl)propanoic acid),產率80%(0.382公克)。
6.3 2-(苯並[d]噁唑-5-基)丙酸(2-(benzo[d]oxazol-5-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
步驟a:將2-(4-羥基苯基)乙酸甲酯(methyl 2-(4-hydroxyphenyl)acetate)(12.0毫莫耳,2.0公克)溶解於乙酸(15毫升)中,並於室溫下將硝酸(60%)(12.1毫莫耳,1.27公克)添加至該混合物中。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0分鐘,然後將其倒入冰水(100毫升)中,並以乙酸乙酯萃取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再於真空下將溶劑移除。所得到之殘留物接著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己烷/乙酸乙酯=4:1)被加以純化。
步驟b:將2-(4-羥基-3-硝基苯基)乙酸甲酯(methyl 2-(4-hydroxy-3-nitrophenyl)acetate)(10.9毫莫耳,2.31公克)溶解於四氫呋喃(20毫升)及甲醇(20毫升)中,然後於室溫下緩緩將10%之鈀碳(210毫克)添加至混合物中。將反應混合物於39psi之氫氣下進行氫化反應2小時。接著將其以矽藻土過濾,並以甲醇洗滌之。於真空下將溶劑移除,所得到之殘留物接著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己烷/乙酸乙酯=2:1)被加以純化。
步驟c:於室溫下,將正甲酸三乙酯(triethyl orthoformate)(10毫升)添加至2-(3-胺基-4-羥基苯基)乙酸甲酯(methyl 2-(3-amino-4-hydroxy-phenyl)acetate)(7.67毫莫耳,1.39公克)中。於回流下加熱反應混合物12小時,然後將其冷卻至室溫。於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水(70毫升),接著以乙酸乙酯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被加以過濾。於真空下將溶劑移除,所得到之殘留物接著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己烷/乙酸乙酯=2:1)被加以純化。
步驟d:於0℃下,將2-(苯並[d]噁唑-5-基)乙酸甲酯(methyl 2-(benzo[d]oxazol-5-yl)acetate)(4.71毫莫耳,0.99公克)溶解於二甲基甲醯胺(5毫升)中,並於混合物中添加入氫化鈉(4.95毫莫耳,198毫克)及甲基碘(4.65毫莫耳,661毫克)。於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0分鐘,然後於室溫下繼續攪拌1小時。於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水(70毫升),接著以乙酸乙酯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再以硫酸鎂過濾之。於真空下將溶劑移除,所得到之殘留物接著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己烷/乙酸乙酯=4:1)被加以純化。1H-NMR(CDCl3)δ[ppm]:8.10(s,1H,Ar)、7.74(d,1H,J=1.7Hz,Ar)、7.54(d,1H,8.4Hz,Ar)、7.35(dd,1H,J=8.6,1.8Hz,Ar)、3.87(q,1H,J=7.3Hz,CHCH3)、3.67(s,3H,OCH3)、1.57(d,3H,J=7.1Hz,CHCH3)。IR[cm-1]2982、1735、1517、1437、1248、1201、1170、1067。
步驟e:將2-(苯並[d]噁唑-5-基)丙酸甲酯(methyl 2-(benzo[d]oxazol-5-yl)propanoate)(2.07毫莫耳,425毫克)溶解於四氫呋喃(8毫升)中。接著於室溫下將氫氧化鋰.結晶水(2.21毫莫耳,93毫克)添加至混合物中。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40小時,然後於混合物中加入水(25毫升),並以乙酸將混合物之pH值調整至3。以二氯甲烷萃取反應混合物,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再以硫酸鎂過濾之。於真空下將溶劑移除,所得到之殘留物接著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二氯甲烷/甲醇=15:1)被加以純化。1H-NMR(CD3OD)δ[ppm]:8.46(s,1H,Ar)、7.70(d,1H,J=1.7Hz,Ar)、7.61(d,1H,8.0Hz,Ar)、7.42(dd,1H,J=8.6,1.8Hz,Ar)、3.87(q,1H,J=7.1Hz,CHCH3)、1.51(d,3H,J=7.1Hz,CHCH3)。
6.4 2-(苯並[d]噁唑-6-基)丙酸(2-(benzo[d]oxazol-6-yl)propanoic acid) 之合成
步驟a:從ae之進行如於6.3中所述。於步驟a之後,所生成產物之羧酸官能基於回流下以乙醇酯化。
6.5 2-(5,6,7,8-四氫萘-1-基)丙酸(2-(5,6,7,8-tetrahydronaphthalen-1-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
步驟a:於氮氣環境下,將4-二甲胺基吡啶(DMAP)(7.0公克,0.057莫耳)添加至一攪拌中,由5,6,7,8-四氫萘-1-醇(5,6,7,8-tetrahydronaphthalen-1-ol)(5公克,0.03莫耳)溶於二氯甲烷(5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於10分鐘內將三氟甲基磺酸酐(tritilic anhydride)(14.25公克,0.05莫耳)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混合物中。然後令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10小時。薄層色層分析之結果顯示轉換反應已完全進行。於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水(100毫升),並以二氯甲烷(2 x 5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被濃縮以得到粗化合物,其接著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5%乙酸乙酯於 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之化合物(9.0公克,產率61%)。
步驟b:將二硼二-頻哪醇酯(bis-pinacolatodiboron)(5.2公克,0.021莫耳)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a所取得之產物(6公克,0.02莫耳)溶於1,4-二氧雜環己烷(15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並進行除氧兩次。接著同時於混合物中添加入醋酸鉀(6.3公克,0.06莫耳)、(1,1'-双(二苯基膦)二茂鐵)二氯化鈀(Pd(dppf)Cl2)(0.78公克,0.001莫耳)及1,1'-双(二苯基膦)二茂鐵(0.59公克,0.001莫耳),最後再將混合物進行除氧。將反應混合物於100℃下加熱12小時。然後將混合物通過矽藻土床過濾,有機溶劑接著被濃縮。以乙酸乙酯(200毫升)稀釋殘留物,並以水(2 x 100毫升)洗滌之。最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被蒸發以得到粗化合物,其接著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3%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2.0公克所要之化合物(產率36.7%)。
步驟c:將2-鹵素丙烯酸甲酯(methyl 2-haloacrylate)(3.1公克,0.011莫耳)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b所取得之產物(2.5公克,0.009莫耳)溶於甲苯(3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並進行除氧兩次。接著於混合物中添加入四三苯基膦鈀(Pd(PPh3)4)(0.5公克,0.0005莫耳),然後再次將混合物進行除氧。最後於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碳酸鈉水溶液(2M,12毫升),並將其於60℃下加熱10小時。以水(100毫升)稀釋反應混合物,並以乙酸乙酯(2 x 10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被蒸發至乾燥以得到粗化合物,其接著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2%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8公克,產率86%)。
步驟d:於氮氣環境之下,將由步驟c所取得之產物(1.8公克, 0.008莫耳)溶解於乙酸乙酯(20毫升)中,並將其裝入Parr氫化瓶中,接著添加入鈀碳(180毫克,10%鈀),然後於50psi下進行氫化反應16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通過矽藻土床過濾,並將濾液濃縮,結果得到粗化合物(1.7公克,產率94%)。
步驟e:將1M之氫氧化鋰(15毫升)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d所取得之產物(1.7公克,0.008莫耳)溶於四氫呋喃(1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然後將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10小時。薄層色層分析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被轉換。濃縮有機溶劑,並將水(50毫升)添加至殘留物中。以乙酸乙酯(30毫升)洗滌該水相。接著以1N之氫氯酸將水相酸化至pH 2,並以乙酸乙酯(3 x 25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被蒸發至乾燥,結果得到化合物(1.5公克,產率94%)。
6.6 2-(1-側氧基-茚滿-4-基)丙酸(2-(1-oxo-indan-4-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06)
步驟a:將二氫苯並吡喃酮(dihydrocoumarin)(100公克,0.67莫耳)溶解於30%之氫氧化鈉溶液(180毫升)中,並將其冷卻至20 至25℃。接著將苯甲醯氯(benzoyl chloride)(95公克,0.67莫耳)於為時40分鐘之時間緩緩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0分鐘。薄層色層分析之結果顯示沒有殘留任何起始反應物質。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至12℃,然後用濃氫氯酸(57毫升)使其酸化。此時有白色固體沉澱析出,接著將沉澱物以燒結之漏斗過濾。殘留物繼而以水(2 x 500毫升)洗滌,並於80℃及減壓之下被加以乾燥。所得到之粗產物經甲苯結晶之後,得到產物140公克(76%)。
步驟b:將由步驟a所取得之產物(37公克,0.137莫耳)溶解於二氯甲烷(260毫升)中,然後於混合物中添加入亞硫醯氯(thionyl chloride)(24.8毫升,0.342莫耳)。於回流下加熱反應混合物4小時。然後於減壓下將有機溶劑濃縮,並將殘留物與苯(2 x 200毫升)共沸。接者於-50℃下將由羧酸醯氯溶於二氯甲烷(6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被盛裝於另外一圓底瓶(500毫升)中之一由氯化鋁(93公克,0.688莫耳)溶於二氯甲烷(100毫升)所組成之懸浮溶液中。令所生成之混合物回溫至環境周圍溫度,最後於回流下隔夜加熱。薄層色層分析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將反應混合物倒入碎冰(500公克)之中。此時有固體分離析出,將固體過濾,並以二氯甲烷(3 x 350毫升)萃取濾液。有機相接著以水(50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500毫升)洗滌,最後以無水硫酸鎂將其水分乾燥去除。有機相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產物,其接著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20公克,產率58%)。
步驟c:於一3公升之圓底瓶中將由步驟b所取得之產物(50公克,0.198莫耳)及苯甲基三乙基氯化銨(benzyltriethylammonium chloride)(55公克,0.198莫耳)溶解於二氯甲烷(900毫升)中。接著於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氫氧化鈉溶液(2N,800毫升),並將生成之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20小時。薄層色層分析(2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Rf值:0.3)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周圍溫度,然後將水相部份加以分離。水相接著以乙酸乙酯(300毫升)洗滌。隨之以6N之氫氯酸(300毫升)將水相酸化,然後再以乙酸乙酯(3 x 60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500毫升)洗滌,並隨之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有機相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化合物。該粗固體化合物以二氯甲烷(3 x 100毫升)洗滌之後,得到25公克之產物(產率85%)。
步驟d:將由步驟c所取得之產物(10公克,0.068莫耳)溶解於吡啶(150毫升)中,並將其冷卻至0℃。接著於混合物中緩緩添加入三氟甲烷磺酸酐(trifluoromethane sulphonic anhydride)(28.56公克,0.101莫耳)。令反應混合物回溫至環境周圍溫度,並將其攪拌4小時。薄層色層分析(2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Rf值:0.6)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將反應混合物以水(500毫升)稀釋,並以4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25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氫氯酸(4N,50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500毫升)洗滌。合併後之有機相接著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化合物。該粗化合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5%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6公克,產率85%)。
步驟e:將一由步驟d所取得之產物(500毫克,0.002莫耳)、丙酸2-氯乙酯(2-chloroethyl propionate)(0.3毫升,0.002莫耳)及無水二甲基甲醯胺(4毫升)等置入一50毫升之雙頸圓底瓶中。將混 合物攪拌以使其達到均勻混合。接者於混合物中添加入錳(196毫克,0.0036莫耳)、溴化鎳二吡啶(54毫克,0.0001莫耳)及三氟乙酸(4毫升)。將反應混合物進行除氣,最後將其於氮氣環境下進行攪拌。接著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65℃,並維持此溫度達15小時。薄層色層分析(2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Rf值:0.5)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將反應混合物以水(50毫升)稀釋,並以4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5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接著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化合物。該粗化合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30毫克,產率31%)。
步驟f:將由步驟e所取得之產物(1.1公克,0.005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8毫升)中。接者於混合物中添加入氫氧化鋰溶液(1M,7.1毫升,0.007莫耳),然後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5小時。薄層色層分析(於乙酸乙酯中;Rf值:0.1)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將反應混合物以水(50毫升)稀釋,並以乙酸乙酯(2 x 50毫升)萃取之。水相部份接著以氫氯酸(1M,10毫升)加以酸化,並以乙酸乙酯(3 x 5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化合物。該粗化合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25%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之化合物(260毫克,產率27%)。
6.7 2-(1-羥基-2,3-二氫-1H-茚-4-基)丙酸(2-(1-hydroxy-2,3-dihydro-1H-inden-4-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07)
步驟a:於一單頸圓底瓶(500毫升)中,將2-(2-溴苯基)乙酸(2-(2-bromophenyl)acetic acid)(23公克,0.107莫耳)溶解於甲醇(230毫升)中,接著於攪拌下將濃硫酸(1毫升)添加至混合物中。於回流下加熱反應混合物1小時。薄層色層分析(於20%乙酸乙酯-己烷中;Rf值:0.7)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周圍溫度,並於減壓下將溶劑移除。將反應混合物以水(200毫升)稀釋,並以3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15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24公克,產率97%)。
步驟b:於一雙頸圓底瓶(1公升)中,將由步驟a所取得之產物(22公克,0.096莫耳)於一惰性氣體之環境下溶解於四氫呋喃(300毫升)中。將此溶液冷卻至-78℃。接著於-78℃及一惰性氣體之環境下將一由六甲基二矽基胺基鋰(lithiumhexamethyldisilazide)溶於四氫呋喃之溶液(104毫升,0.1248莫耳,1.2M)於攪拌下於 為時40分鐘之時間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將反應混合物於相同之溫度下攪拌1小時。接著於-78℃下再將碘甲烷(iodomethane)(20.5公克,9毫升,0.144莫耳)於攪拌下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令反應混合物加溫至-20℃,然後於相同之溫度下攪拌50分鐘。薄層色層分析(於20%乙酸乙酯-己烷中;Rf值:0.6)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加入飽和之氯化銨水溶液(100毫升)以停止多餘六甲基二矽基胺基鋰(LiHMDS)之反應。於減壓下將有機溶劑移除,並以水(250毫升)稀釋殘留物。繼而以1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250毫升)萃取該水溶液。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生成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5%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21.7公克,產率93%)。
步驟c:於惰性氣體之環境下,將由步驟b所取得之產物(27公克,0.111莫耳)、Pd-L#(2.08公克,0.002莫耳)及N,N-二甲基乙醯胺(N,N-dimethyl acetamide)置入一500毫升之雙頸圓底瓶中。接著於混合物中添加入三丁基胺(tributyl amine)(26.4毫升,0.11莫耳),然後再添加入丙烯酸(acrylic acid)(12公克,0.167莫耳)。將生成之混合物於130℃下加熱24小時。薄層色層分析(於50%乙酸乙酯-己烷中;Rf值:0.2)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周圍溫度,並以水(1.3公升)稀釋之。接著以乙酸乙酯(3 x 300毫升)萃取該化合物。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水(2 x 40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500毫升)洗滌。有機相再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產物(26公克),其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 得到純質之化合物(21公克,產率81%)。
請注意:Pd-L#係由乙酸鈀(1克當量)與三-鄰-甲苯基磷(tri-o-tolyl-phosphene)(1.3克當量)於無水甲苯中所合成。
步驟d:於惰性氣體之環境下,將含有由步驟c所取得之產物(20公克,0.085莫耳)溶於乙酸(200毫升)之溶液及鈀碳(10%鈀,2公克)置入一Parr氫化瓶(500毫升)中。於環境周圍溫度下,將生成之混合物於45psi下進行氫化15小時。薄層色層分析(於5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Rf值:0.2)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將催化劑以矽藻土床過濾,然後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以得到粗產物,其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8公克,產率89%)。
步驟e:於一雙頸圓底瓶(500毫升)中置入由步驟d所取得之產物(25公克,0.106莫耳)、苯(250毫升)、亞硫醯氯(11.52毫升,0.159莫耳)及二甲基甲醯胺(5滴)。將生成之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1.5小時。接著於減壓下將苯移除,過剩之亞硫醯氯然後藉由與苯液(2 x 200毫升)共沸而被移除,此時有羧酸氯化物生成。將此羧酸氯化物於-50℃下溶解於二氯甲烷(125毫升)中,並將其緩緩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氯化鋁(28.75公克,0.212莫耳)於二氯甲烷(125毫升)所組成之懸浮溶液中。接著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此反應混合物20分鐘,然後將其於回流下加熱2小時。薄層色層分析(於3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Rf值:0.4)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周圍溫度,並將其倒入碎冰(1.5公斤)中。接著以5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300毫升)萃取該化合物。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水(2 x 40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500毫升)洗滌。有機相再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 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產物(22公克),其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8公克,產率78%)。
步驟f:將由步驟e所取得之產物(15公克,0.069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150毫升)中。接著於混合物中添加入硼氫化鈉(1.04公克,0.027莫耳)。然後再將甲醇(10毫升)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混合物中,並將其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半小時。薄層色層分析(於3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Rf值:0.3)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將四氫呋喃於減壓下移除,並將殘留物以水(200毫升)加以稀釋。接著以乙酸乙酯(3 x 150毫升)萃取此水相混合物。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水(2 x 15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200毫升)洗滌。有機相再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產物,其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3公克,產率86%)。
步驟g:將2-(1-羥基-2,3-二氫-1H-茚-4-基)丙酸甲酯(methyl 2-(1-hydroxy-2,3-dihydro-1H-inden-4-yl)propanoate)(2公克,0.0091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18毫升)中。接著於混合物中添加入氫氧化鋰溶液(18毫升,0.018莫耳),然後將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5小時。薄層色層分析(於6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Rf值:0.1)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將四氫呋喃於減壓下移除,並將殘留物以水(100毫升)加以稀釋。接著以乙酸乙酯(2 x 100毫升)洗滌此水相,並以氫氯酸(1N,25毫升)將其酸化。然後以乙酸乙酯(3 x 50毫升)萃取此化合物。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水(2 x 5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100毫升)洗滌。有機相再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結果得到所要 之化合物(1.6公克,產率85%)。
6.8 2-(3H-茚-4-基)丙酸(2-(3H-inden-4-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4)
步驟a:將2-(1-羥基-2,3-二氫-1H-茚-4-基)丙酸甲酯(methyl 2-(1-hydroxy-2,3-dihydro-1H-inden-4-yl)propanoate)(10公克,0.045莫耳)溶解於苯(100毫升)中。接著於混合物中添加入對-甲苯磺酸(p-toluenesulphonic acid)(862毫克,0.0045莫耳)。並於回流下將生成之混合物加熱1小時。薄層色層分析(於6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Rf值:0.7)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周圍溫度,並以水(200毫升)洗滌之。有機相繼而以碳酸氫鈉水溶液(20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200毫升)洗滌。有機相再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產物,其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100至200篩孔矽膠;沖提液:5%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7公克,產率77%)。
步驟b:將由步驟a所取得之產物(2公克,0.01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20毫升)中。接著於混合物中添加入氫氧化鋰水溶液(20毫升,0.02莫耳,1M),然後將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5小時。薄層色層分析(於6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Rf值:0.3)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將四氫呋喃於減壓下移除,並將殘留物以水(100毫升)加以稀釋。接著以乙酸乙酯(2 x 100毫升)洗滌此水相,並以氫氯酸(1N,25毫升)將其酸化。然後以乙酸乙酯(3 x 50毫升)萃取此化合物。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水(2 x 5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100毫升)洗滌。有機相再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結果得到所要之化合物(1.5公克,產率81%)。
6.9 2-(2-羥基-茚滿-4-基)丙酸(2-(2-hydroxy-indan-4-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08)
步驟a:將2-(1H-茚-7-基)丙酸甲酯(methyl 2-(1H-inden-7-yl)propanoate)(2公克,0.01莫耳)溶解於二氯甲烷(100毫升)中。接著於0℃下將間-氯過氧苯甲酸(m-chloroperbenzoic acid)(6.82公克,0.039莫耳)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混合物中,然後將其於0℃下攪拌4小時。薄層色層分析(於2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Rf值:0.4)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加入飽和之碳酸鈉水溶液(400毫升)以停止多餘間-氯過氧苯甲酸(m-CPBA)之反應。接著以二氯甲烷(3 x 50毫升)萃取該水相。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水(20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200毫升)洗滌。有機相再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產物,其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100至200篩孔矽膠;沖提液:1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2公克,產率55%)。
步驟b:將由步驟a所取得之產物(1.5公克,0.007莫耳)溶解於二氯甲烷(30毫升)中。接著於環境周圍溫度下將碘化鋅(zinc iodide)(3.3公克,0.01莫耳)添加至混合物中。然後於環境周圍溫度下再將氰基硼氫化鈉(sodium cyanoborohydride)(3.25公克,0.05莫耳)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混合物中,然後將反應混合物於70℃下回流加熱1小時。薄層色層分析(於3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Rf值:0.3)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接著加入2N氫氯酸(100毫升)至反應混合物中以終止反應進行。然後以二氯甲烷(3 x 100毫升)萃取該水相。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水(20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200毫升)洗滌。有機相再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產物,其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100至200篩孔矽膠;沖提液:1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3公克,產率87%)。
步驟c:將由步驟b所取得之產物(1.3公克,0.006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15毫升)中。接著於混合物中添加入氫氧化鋰水溶液(15毫升,0.015莫耳,1M),然後將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4小時。薄層色層分析(於7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Rf值:0.2)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將四氫呋喃於減壓下移除,並將殘留物以水(100毫升)加以稀釋。接著以乙酸乙酯(2 x 100毫升)洗滌此水相,並以氫氯酸(1N,25毫升)將其酸化。然後以乙酸乙酯(3 x 50毫升)萃取此化合物。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水(2 x 5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100毫升)洗滌。有機相再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結果得到所要之化合物(1.0公克,產率81%)。
6.10 2-(苯並[d][1,3]二氧雜環戊烯-5-基)乙酸(2-(benzo[d][1,3]dioxol-5-yl)acetic acid)與2-(苯並[d][1,3]二氧雜環戊烯-5-基)丙酸(2-(benzo[d][1,3]dioxol-5-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11、119、131、140、144、161、163、165、170、171、173 及183)
步驟a:於一由焦兒茶酚(pyrocatechol)(100公克,0.9莫耳)溶於二甲基亞碸(DMSO)(30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添加入氫氧化鈉(145公克,4克當量),並加熱該內容物至80℃。接著將一由二氯甲烷(DCM)(150毫升)及二甲基亞碸(200毫升)所組成之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並將前述之反應內容物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該混合物中。然後於回流下將全反應混合物加熱4至5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8)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蒸餾,結果得到所要呈黃色油狀液體之產物(60公克,產率54%)。
步驟b:於-10至0℃下,將一由乙基草醯氯(ethyloxalyl chloride)(34公克,1.5克當量)溶於二氯甲烷(5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氯化鋁(49.2公克,1.8克當量)溶於二氯甲烷(10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於-10℃下,將一由步驟a所取得之產物(25公克,0.02莫耳)溶於二氯甲烷(10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前述之混合物中,然後令全反應混合物於0℃下攪拌1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5)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倒入冰水(500毫升)中,並以乙酸乙酯(2 x 30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 所要呈黃色油狀液體之產物(56公克,產率45%)。
步驟c:於0℃下,將3M之氫氧化鈉水溶液(13.5公克,1.5克當量)添加至一由步驟b所取得之產物(50公克,0.22莫耳)溶於甲醇(350毫升,7倍)所組成之溶液中。令全反應混合物攪拌2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3)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多餘之甲醇蒸發移除。然後將得到之殘留物置入水(200毫升)中,再將其酸化至pH值大約3至4左右,接著以乙酸乙酯(2 x 10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萃取物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30%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黃色固體之產物(30公克,產率70%)。
步驟d:於0℃下,將由步驟c所取得之產物(30公克,0.077莫耳)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水合聯氨(37毫升,5克當量)中。加熱該內容物至80℃,並將氫氧化鉀(19公克,2.3克當量)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該內容物中。將全反應混合物加熱至110℃,並將其隔夜維持於相同之溫度下。以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6)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於0℃下以稀氫氯酸將反應內容物酸化至pH值大約3至4左右,接著以乙酸乙酯(2 x 25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物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20%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白色固體之產物(12公克,產率45%)。
步驟e:於0℃下,將正丁基鋰(n-BuLi)(21.3公克(208毫升),0.33毫莫耳,4克當量)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二異丙基胺(46.7毫升,4克當量)溶於四氫呋喃(20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並將該內容物攪拌1.5小時。接著於0℃下將一由2-(苯並[d][1,3]二氧雜環 戊烯-5-基)乙酸(15公克,0.08毫莫耳)溶於四氫呋喃(10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該內容物中,然後於室溫下攪拌該內容物1小時。接著再以滴流之方式將甲基碘(10.3毫升,2克當量)添加至該內容物中,並令其於室溫下攪拌3至4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5)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以稀氫氯酸將反應內容物酸化至pH值大約3左右,接著以乙酸乙酯(2 x 15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物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棕色固體之產物(4.2公克,產率46%)。
6.11 2-(2,3-二氫苯並[d][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乙酸(2-(2,3-dihydrobenzo[d][1,4]dioxin-6-yl)acetic acid)與2-(2,3-二氫苯並[d][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丙酸(2-(2,3-dihydrobenzo[d][1,4]dioxin-6-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12、13、184、188、200、201及202)
步驟a:於室溫下,將碳酸鉀(124公克,2克當量)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一由焦兒茶酚(50公克,0.45莫耳)溶於乙二醇(ethylene glycol)(500毫升,1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於室溫下將1,2-二溴乙烷(1,2-dibromoethane)(78毫升,2克當量)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混合物中,然後將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7至8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8)監測反應之進 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過濾,並將濾液以水(200毫升)及乙酸乙酯(200毫升)加以稀釋。接著將形成之兩相分離,水相部份以乙酸乙酯(2 x 200毫升)萃取。合併後之萃取物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結果得到所要呈棕色液體之產物(50公克,產率81%)。
步驟b:於-10至0℃下,將一由乙基草醯氯(103公克(86.6毫升),0.76莫耳,2克當量)溶於氯仿(10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氯化鋁(102公克,0.76莫耳,2克當量)溶於氯仿(10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於-10℃下,將一由步驟a所取得之產物(52公克,0.38莫耳)溶於氯仿(16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前述之混合物中,然後令全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2至3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3)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倒入冰水(500毫升)中,並將形成之兩相分離。水相部份以二氯甲烷(2 x 200毫升)萃取。合併後之萃取物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結果得到所要呈棕色油狀液體之產物(67公克,產率74%)。
步驟c:於0℃下,將3M之氫氧化鈉水溶液(114毫升)添加至一由步驟b所取得之產物(67.6公克,0.28莫耳)溶於甲苯(540毫升,8倍)所組成之溶液中。令全反應混合物攪拌2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75%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1)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內容物冷卻至室溫,然後將水(300毫升)添加至內容物中,並隨之將形成之兩相分離。將水相以稀氫氯酸酸化至pH值大約3左右,接著將析出之固體過濾,並將其乾燥,結果得到所要呈淡黃色固體之產物(50公克,產率88%)。
步驟d:於0℃下,將由步驟c所取得之產物(50公克,0.24莫耳)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水合聯氨(69.7公克(67.6毫升),5克當 量)中。加熱該內容物至80℃,並將氫氧化鉀(30公克,2.3克當量)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該內容物中。將全反應混合物加熱至110℃,並將其隔夜維持於相同之溫度下。以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7)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以水(100毫升)稀釋。然後於0℃下以稀氫氯酸將反應內容物酸化至pH值大約3至4左右,接著將析出之固體過濾,並將其乾燥,結果得到所要呈白色固體之產物(40公克,產率85%,熔點:79至82℃)。
步驟e:於0℃下,將正丁基鋰(11.08公克(115.4毫升),4.2克當量)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二異丙基胺(24.2毫升,4.2克當量)溶於四氫呋喃(3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並將該內容物攪拌1.5小時。冷卻該內容物至-78℃,然後於該內容物中添加入四甲基乙二胺(TMEDA)(12.3毫升),隨之於0℃下將一由2-(2,3-二氫苯並[d][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乙酸(8公克,0.09毫莫耳)溶於四氫呋喃(5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該內容物中,然後於-78℃下攪拌該內容物3小時。接著再以滴流之方式將甲基碘(6.42毫升,2.5克當量)添加至該內容物中,並令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隔夜攪拌。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5)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以稀氫氯酸將反應內容物酸化至pH值大約3左右,接著以乙酸乙酯(2 x 100毫升)萃取產物。並以乙酸乙酯(2 x 50毫升)萃取水相。合併後之萃取物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棕色固體之產物(5.2公克,產率60%,熔點:81至83℃)。
6.12 2-(1H-吲唑-5-基)丙酸(2-(1H-indazol-5-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 於合成範例化合物35)
步驟a:於室溫下,將乙酸(74毫升,大約4倍)添加至鄰-甲基苯胺(o-toluidine)(20公克,0.18莫耳)中,並將內容物加熱至110至115℃,然後於相同之溫度下以回流方式加熱該內容物2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倒入冰水中,並將析出之固體加以過濾。以水洗滌所得到之固體,並加以乾燥。接著將該固體溶解於二氯甲烷(25毫升)中,並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繼而將二氯甲烷完全蒸發移除,結果得到所要呈淡粉紅色固體之產物(22公克,產率87%)。
步驟b:於室溫下,將溴水(bromine)(25.6公克(8.3毫升),0.16莫耳)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a所取得之產物(24公克,0.16莫耳)溶於乙酸(88毫升,3.7倍)所組成之溶液中。將反應內容物加熱至50至55℃,然後令其於相同之溫度下攪拌1.5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6)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倒入冰水中。過濾 所析出之固體,並將其加以乾燥以得到所要呈淡粉紅色固體之粗產物(55公克,未經純化)。所得到之粗產物在無進一步之純化下直接被使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c:將由步驟b所取得之產物(55公克,0.28莫耳)溶解於乙醇(65毫升,1倍)中,並將其加熱至回流之溫度。於沸騰內容物之同時,將濃氫氯酸添加至該內容物中,並將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3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8)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冷卻反應內容物至室溫,並過濾所析出之固體。將所得到之固體加以乾燥(35公克),然後將其溶解於水(93毫升)中。接著於混合物中添加入一由氫氧化鈉(16.3公克,0.4莫耳,2.7克當量)溶於水(81.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並將該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30分鐘。以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8)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析出之固體過濾。將所得到之固體溶解於乙酸乙酯(250毫升)中,並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繼而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所得到粗產物繼而以己烷洗滌,並加以乾燥,結果得到所要呈棕色固體之產物(22公克,產率63%)。
步驟d:將50%之氟硼酸(HBF4)(8.8毫升)添加至由步驟c所取得之產物(5公克,0.026莫耳)中,並將其於室溫下攪拌15分鐘。接著於0至5℃下將亞硝酸鈉(2.04公克,1.1克當量)之水溶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前混合物中,並將其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過濾。將所得到之固體以乙醚洗滌,並於真空下將其乾燥,結果得到所要呈灰白色固體之產物(7公克,產率91%)。
步驟e:於攪拌下,將氯仿(40毫升)添加至一攪拌均勻,由醋 酸鉀(0.688公克,0.007莫耳,2克當量)溶於18-冠-6(0.045公克,0.04克當量)所組成之混合物中。接著於室溫下將由步驟d所取得之產物(1公克,0.0035莫耳)添加至前述之混合物中,並將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7)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氯仿蒸發移除,並將所得到之殘留物溶解於水中,然後以乙酸乙酯萃取該化合物。合併後之萃取物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以石油醚洗滌,結果得到所要呈黃色固體之產物(0.45公克,產率65%)。
步驟f:將碳酸鉀(21公克,0.15莫耳,1.5克當量)添加至一由步驟e所取得之化合物(20公克,0.1莫耳)溶於二甲基甲醯胺(12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並將其於室溫下攪拌30分鐘。接著於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苯甲基溴(benzyl bromide)(22.5公克,1.3克當量),並將全反應混合物加熱至60℃,然後將其於相同之溫度下攪拌6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2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4)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倒入冰水中,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150毫升)萃取該化合物。合併後之萃取物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5%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灰白色固體之產物(12公克,產率43%)。
步驟g:將2-氯丙酸甲酯(methyl 2-chloropropanoate)(o.55公克(0.48毫升),1.3克當量)添加至一由步驟f所取得之化合物(1公克,0.003莫耳)溶於二甲基甲醯胺(8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並將氮氣通入該溶液中10分鐘。接著於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錳(0.38公克,2克當量),並再次以氮氣通入該溶液中10分鐘。接著依序再於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鎳二吡啶(0.12公克)及催化劑量之三氟 乙酸,然後再次以氮氣使其冒氣泡10分鐘。將全反應混合物加熱至55至60℃,並令其於相同之溫度下8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2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3)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過濾,並將水加入濾液中,然後將乙酸乙酯(3 x 300毫升)萃取該濾液。合併後之萃取物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2至15%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黃色液體之產物(0.3公克,產率23%)。
步驟h:將10%之鈀碳(0.1公克)添加至一由步驟g所取得之化合物(0.2公克)溶於乙醇(2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並將其加熱至回流之溫度。接著於85至90℃下將甲酸銨(ammonium formate)(10克當量)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然後將其於相同之溫度下以回流之方式加熱8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以矽藻土床過濾該反應內容物,接著以甲醇洗滌之,所得到之濾液則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將所得到之殘留物置入水中,並以乙酸乙酯洗滌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5%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淡黃色濃稠液體之產物(0.1公克,產率93%)。
步驟i:於室溫下,將一由氫氧化鈉(0.88公克,0.02莫耳,3克當量)溶於水(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一由步驟h所取得之化合物(1.5公克,0.007莫耳)溶於甲醇(5毫升,大約3倍)所組成之溶液中,並令全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6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1)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甲醇完全蒸發移除,並將所得到之殘留物置入 水中,並以20%乙酸乙酯/己烷(2 x 50毫升)萃取該化合物。於0至5℃下以滴流之方式將6N之氫氯酸添加至水相中以將其pH值酸化至大約4左右,然後將該內容物於室溫下攪拌30分鐘。過濾所析出之固體並將其乾燥,結果得到所要呈白色固體之產物(1.1公克,產率80%,熔點:188至191℃)。
6.13 2-(1H-吲唑-5-基)丙酸(2-(1H-indazol-5-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09)
步驟a:於室溫下,將硫酸(365.8公克,3.73莫耳,10克當量)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鄰-甲基苯胺(40公克,0.37莫耳)中,並將內容物加以攪拌以得到一澄清之溶液。接著於0至10℃下將尿素硝酸鹽(urea nitrate)(45.5公克,0.37莫耳,1克當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並將反應混合物於相同之溫度下攪拌30分鐘。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5)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於反應混合物中加入冰水以終止反應之進行,然後將生成之固體加以過濾。將所得到之固體置入20%之氫氧化鈉水溶液(達至pH值大約12左右)中,並將其過濾。洗滌所得到之固體,並加以乾燥,結果得到所要呈黃色固體之產物(50公克,產率88%)。
步驟b:於室溫下,將6N之氫氯酸溶液(194毫升)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一由步驟a所取得之產物(35公克,0.23莫耳)中。將反應內容物冷卻至0至5℃,然後將氯化氫氣體通入其中。接著於0至5℃下將一由亞硝酸鈉(sodium nitrite)(29.2公克,0.42莫耳,1.84克當量)溶於水(11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並將其攪拌10分鐘。接著於0至5℃下再將一由碘化鉀(65.9公克,0.39莫耳,1.78克當量)溶於水(10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將反應內容物加熱至回流溫度,並令其於回流下加熱12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15%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6)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冷卻至室溫,並以二氯甲烷(2 x 100毫升)萃取化合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代硫酸鈉溶液(hypo solution)洗滌,並以硫酸鈉乾燥去除其水分,然後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純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淡黃色固體之產物(38公克,產率58%)。
步驟c:於0至5℃下,將濃氫氯酸溶液(85毫升,5倍)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一由步驟b所取得之產物(17公克,0.06莫耳)溶於乙醇(238毫升,14倍)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於室溫下將氯化亞錫(tin chloride)(51.05公克,0.226莫耳,3.5克當量)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混合物中,然後將全反應混合物攪拌3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4)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乙醇於減壓下完全蒸餾移除。所得到之殘留物以氫氧化鈉水溶液加以鹼化至pH值大約12至14左右,並以乙酸乙酯(2 x 50毫升)萃取化合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其水分,然後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結果得到所要呈黑色固體之產物(14公克,產率94%)。
步驟d:於0℃下,將乙酸酐(4.96公克,0.04莫耳,2.27克當量)添加至一由步驟c所取得之產物(5公克,0.02莫耳)溶於氯仿(30毫升,6倍)所組成之溶液中,並將該內容物於室溫下攪拌1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7)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依序將醋酸鉀(0.61公克,0.006莫耳,0.29克當量)及硝酸異戊酯(isoamyl nitrate)(5.3公克,0.046莫耳,2.1克當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將反應內容物加熱至回流溫度,並令其於回流下加熱12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7)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冷卻至室溫,並將生成之兩相加以分離。有機相繼而以水洗滌,再以硫酸鈉乾燥去除其水分,然後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5%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黃色固體之產物(2公克,產率32.7%)。
步驟e:於室溫下,將6N之氫氯酸溶液(60毫升,5倍)添加至一由步驟d所取得之產物(12公克,0.04莫耳)溶於1,4-二氧雜環己烷(60毫升,5倍)所組成之溶液中。加熱反應混合物至70℃,並令其於相同之溫度下攪拌2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5)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1,4-二氧雜環己烷完全蒸餾移除,所得到之殘留物以氫氧化鈉水溶液加以鹼化至pH值大約12至13左右,並以乙酸乙酯(2 x 75毫升)萃取化合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其水分,然後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結果得到所要之產物(10公克,產率78%)。
步驟f:於室溫下,將碳酸鉀(2.827公克,0.02莫耳,1.5克當量)及苯甲基溴(3.48公克,0.02莫耳,1.5克當量)添加至一由步 驟e所取得之產物(2.5公克,0.01莫耳)溶於二甲基甲醯胺(10毫升,4倍)所組成之溶液中。加熱反應混合物至70℃,並令其於相同之溫度下攪拌4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8)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倒入冰水中,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25毫升)萃取該化合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黃色固體之產物(2.2公克,產率78%)。
步驟g:將2-氯丙酸甲酯(2.87公克,0.023莫耳,1.3克當量)添加至一由步驟f所取得之產物(6公克,0.017莫耳)溶於二甲基甲醯胺(48毫升,8倍)所組成之溶液中,然後將氮氣通入該內容物中。接著於通入氮氣之下,於反應混合物中依序添加入錳粉(1.97公克,0.035莫耳,2克當量)、(二吡啶)溴化鎳(Ni(bipyr)dibromide)(0.667公克,0.0012莫耳,0.07克當量)及三氟乙酸(1毫升)等。令全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12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3)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加入水(50毫升)至加入混合物中,將反應內容物過濾,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50毫升)萃取該濾液。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5%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棕色固體之產物(2公克,產率37%)。
步驟h:於室溫下,將10%之鈀碳(0.5公克,催化用)添加至一由步驟g所取得之產物(2.4公克,0.008莫耳)溶於甲醇(24毫升,1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回流之溫度。接著將 甲酸銨5克當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然後將全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24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4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甲醇完全蒸餾移除,並將所得到之殘留物置入水中。然後以稀氫氯酸溶液將反應內容物酸化至pH值大約為5左右,並將析出之固體過濾。以水洗滌所得到之固體,然後將其乾燥,結果得到所要之產物(0.76公克,產率45%)。
步驟i:於室溫下,將氫氧化鈉(0.98公克,0.024莫耳,5克當量)添加至一由步驟h所取得之產物(1公克,0.005莫耳)溶於甲醇(20毫升,2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並令全反應混合物攪拌3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1)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甲醇完全蒸發移除,並將所得到之殘留物置入水(50毫升)中。然後以稀氫氯酸溶液將反應內容物酸化至pH值大約為4左右,並將析出之固體過濾。以水洗滌所得到之固體,然後將其乾燥,結果得到所要呈棕色固體之產物(0.63公克,產率67%,熔點:91至96℃)。
6.14 2-(1H-吲唑-7-基)丙酸(2-(1H-indazol-7-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10)
步驟a至c:於室溫下,將鄰-甲基苯胺(70公克,0.65莫耳) 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乙酸酐(425.2毫升,6倍)中,時間為時30至45分鐘。以薄層色層分析法(20%乙酸乙酯/己烷,化合物1 Rf值大約0.1)監測反應混合物。冷卻反應內容物至10至12℃,並將70%之硝酸(82.4毫升,2克當量)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時間為時2至3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化合物2 Rf值大約0.4)監測反應混合物。當完成添加之步驟之後,將反應內容物倒入冰水(2.5公升)中,並將其攪拌10分鐘。接著過濾生成之固體,並以冷水洗滌之,然後將其乾燥。將所得到之固體置入濃氫氯酸之溶液(250毫升,3克當量)中,並於回流下加熱4至5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40%乙酸乙酯/己烷,化合物3 Rf值大約0.7)監測反應混合物。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冷卻反應內容物,並將其過濾。所得到之固體以50%之乙酸乙酯/己烷(僅鄰式異構物可溶解於50%之乙酸乙酯/己烷中)洗滌,並將其濃縮,結果得到所要呈橙色固體之鄰式異構物產物(50公克,產率51%)。
步驟d:將一由亞硝酸鈉(1.54公克,0.06莫耳,1.1克當量)溶於水(9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a至c所取得之產物(10公克,0.065莫耳)溶於乙酸(470毫升,47倍)所組成之溶液中,並將該反應混合物攪拌30至45分鐘。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7)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乙酸蒸餾移除,並將所得到之殘留物置入冰水(200毫升)中。過濾所生成之固體,並以冷水洗滌之,然後將其乾燥,結果得到所要呈黃色固體之產物(10公克,產率98%)。
步驟e:將由步驟d所取得之產物(5公克,0.03莫耳)及甲酸銨(11.59公克,0.18莫耳,6克當量)添加至一由10%之鈀碳(0.5公克,0.1倍)溶於乙醇(100毫升)所組成之混合物中。加熱該反應內容物至75至80℃,並於回流下加熱30至45分鐘。以薄層色層 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以矽藻土床過濾,並以甲醇洗滌該矽藻土床。於減壓下濃縮濾液,結果得到呈棕色固體之粗產物(3公克,未經純化)。
步驟f:將由步驟e所取得之產物(20公克,0.15莫耳)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一由硫酸(30毫升,1.5倍)溶於水(8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時間為時30分鐘,然後攪拌該反應內容物1小時。冷卻該內容物至0至5℃,接著將一由亞硝酸鈉(10.35公克,0.15莫耳,1克當量)溶於水(2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時間為時20至30分鐘,然後將全反應混合物繼續攪拌30分鐘。將上述之反應內容物緩緩添加至一由碘化鉀(39.9公克,0.24莫耳,1.6克當量)溶於水(12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並將該內容物攪拌30分鐘。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5)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以水(200毫升)稀釋,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100毫升)萃取該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5%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淡棕色固體之產物(20公克,產率54%)。
步驟g:於室溫下,將碳酸鉀(16.9公克,0.12莫耳,1.5克當量)添加至一由步驟f所取得之化合物(20公克,0.08莫耳)溶於二甲基甲醯胺(100毫升,5倍)所組成之溶液中,並將其攪拌30分鐘。接著於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苯甲基溴(16.32公克,1.2莫耳),然後於室溫下將全反應內容物攪拌12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4)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加入冰水至反應內容物中,並將其攪拌30分鐘。過濾析出之 固體,並以己烷(200毫升)洗滌之,然後將其乾燥,結果得到所要呈淡黃色固體之產物(11公克,產率40%)。
步驟h:將2-氯丙酸甲酯(5.26公克,1.3克當量)添加至一由步驟g所取得之化合物(11公克,0.03莫耳)溶於二甲基甲醯胺(88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然後將氮氣通入該內容物中10分鐘。接著於反應混合物中依序添加入二吡啶溴化鎳(1.11公克)及三氟乙酸(1毫升),並將氮氣通入該混合物中10分鐘。令全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12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2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5)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加入冰水至反應內容物中,並以乙酸乙酯(2 x 100毫升)萃取該化合物。將合併後之萃取液以矽藻土床過濾,並以乙酸乙酯洗滌該矽藻土床。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該反應內容物之水分,並於減壓下將其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淡棕色液體之產物(4公克,產率50%)。
步驟i:將10%之鈀碳(2公克)及甲酸(4.8公克,8克當量)添加至一由步驟h所取得之產物(4公克,0.013莫耳)溶於甲醇(80毫升,2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將全反應內容物加熱至70至75℃,然後於相同之溫度下以回流之方式加熱18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4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反應內容物以矽藻土床過濾,並以甲醇洗滌該矽藻土床。於減壓下濃縮濾液,並將所得到之殘留物置入水(50毫升)中。以碳酸鉀將反應內容物鹼化至pH值大約9左右,然後以二氯甲烷(2 x 50毫升)萃取該化合物。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結果得到呈棕色液體之產物(1.9公克,產率73%)。
步驟j:於室溫下,將一由氫氧化鈉(0.78公克,0.019莫耳,9克當量)溶於水(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一由步驟i所取得之產物(1公克,0.004莫耳)溶於甲醇(10毫升,1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並令全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3小時。以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1)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時,將甲醇完全蒸發移除,並將所得到之殘留物置入水(50毫升)中。然後於0至5℃下以6N之氫氯酸溶液將反應內容物酸化,並將析出之固體過濾。所得到之粗產物以己烷洗滌,然後將其乾燥,結果得到所要呈白色固體之標題產物(0.7公克,產率75%,熔點:171至176℃)。
6.15 2-(5-氟萘-1-基)丙酸(2-(5-fluoronaphthalen-1-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197)
步驟a:將2-氟苯甲醛(2-fluorobenzaldehyde)(25公克,0.201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200毫升)中,並於該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硼氫化鈉(3.8公克,0.1莫耳)。緊接著將甲醇(10毫升)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混合物中。於環境周圍溫度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水(2 x 10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100毫升)洗滌。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結果得到產物(27公克)。
步驟b:將由步驟a所得到之產物(10公克,0.079莫耳)溶解於二氯甲烷(75毫升)中,然後於該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三乙基胺(16.6毫升,0.119莫耳)。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5℃,然後於反應 混合物中添加入一由甲基磺醯氯(mesyl chloride)(7.42毫升,0.095莫耳)溶於二氯甲烷(2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於相同之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0分鐘。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二氯甲烷(100毫升)稀釋,並以水(3 x 50毫升)洗滌。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結果得到12公克之化合物。
步驟c:將由步驟b所得到之產物(12公克,0.064莫耳)溶解於二甲基甲醯胺(63.82毫升)中,然後於該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氰化鈉(6.25公克,0.128莫耳)。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0分鐘。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水(600毫升)稀釋,並以3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100毫升)萃取。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化合物隨之經由使用5%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7公克)。
步驟d:將由步驟c所得到之產物(7公克)溶解於甲醇(70毫升)中,然後於該反應混合物中通入氯化氫氣體兩小時。接著將反應混合物攪拌1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溶劑於減壓下移除,並以水稀釋殘留物,然後以3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10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結果得到7公克純質之化合物。
步驟e:於-5℃之氮氣環境之下,將一由化合物5(22公克,0.131莫耳)溶於四氫呋喃(7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一由氫化鋰鋁(LAH)(9.95公克,0.262莫耳)於四氫呋喃(150毫升)所組成之懸浮溶液中。將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一小時。當起 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利用Fischer法終止氫化鋰鋁之反應。將沉澱物過濾,並於減壓下將濾液濃縮。所得到之粗化合物隨之經由使用10%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18公克純質之化合物。
步驟f:將由步驟e所得到之產物(18公克,0.128莫耳)溶解於二氯甲烷(150毫升)中,然後於該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三乙基胺(26.8毫升,0.193莫耳)。冷卻該反應混合物至-15至0℃,並於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一由甲基磺醯氯(12.02毫升,0.154莫耳)溶於二氯甲烷(3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於相同之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0分鐘。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二氯甲烷(200毫升)稀釋,並以水(3 x 100毫升)洗滌。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結果得到18公克之化合物。
步驟g:於-10℃下,將丙二酸二乙酯(diethyl malonate)(4.5毫升,0.03莫耳)添加至一由氫化鈉(1.82公克,0.046莫耳)於四氫呋喃(3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並將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30分鐘。接著於-10℃下將一由步驟f所得到之產物(5公克,0.023莫耳)於四氫呋喃(20毫升)所組成之懸浮溶液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並將其於回流下加熱1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水(100毫升)稀釋,並以3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50毫升)萃取。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化合物隨之經由使用10%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產率3.3公克)。
步驟h:將由步驟g所得到之產物(5公克,0.017莫耳)置入一250毫升之圓底瓶中,然後於該瓶中添加入6N之氫氯酸(80毫 升)。接著將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1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水(50毫升)稀釋,並以乙酸乙酯(3 x 50毫升)萃取。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化合物隨之經由使用5%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2公克純質之化合物。
步驟i:將由步驟h所得到之產物(5公克,0.027莫耳)溶解於苯(50毫升)中,然後於該反應混合物中依序添加入亞硫醯氯(6.01毫升,0.082莫耳)及兩滴之二甲基甲醯胺。將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2小時。接著將溶劑於減壓下移除,並藉由與苯形成共沸液之方式將水移除。將殘留物溶解於二氯甲烷(25毫升)中,並將其於-10℃之氮氣環境之下添加至一由氯化鋁(14.65公克,0.109莫耳)於二氯甲烷(25毫升)所組成之懸浮溶液中。於30分鐘後,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冰中,並以3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10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化合物隨之經由使用5%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4公克純質之化合物。
步驟j:將由步驟i所得到之產物(2公克,0.012莫耳)溶解於經蒸餾之苯液(20毫升)中,然後於混合物中依序添加入經活化之鋅(0.95公克,0.0146莫耳)、2-溴丙酸乙酯(ethyl 2-bromopropionate)(2.42公克,0.0134莫耳)及少量碘。將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2.5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10%之硫酸(20毫升)稀釋,並以2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20毫升)萃取。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化合物隨之經由 使用5%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3.3公克)。
步驟k:將由步驟j所得到之產物(1公克,0.0037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4.5毫升)中,然後於混合物中添加入6N之氫氯酸(4.8毫升)。將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水(10毫升)稀釋,並以1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10毫升)萃取。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化合物隨之經由使用5%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800毫克)。
步驟l:將由步驟k所得到之產物(1.9公克,0.0076莫耳)溶解於二氧雜環己烷(22.5毫升)中,然後於混合物中添加入二氯二氰基苯醌(DDQ)(3.82公克,0.0168莫耳)。將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2小時。然後以甲醇(100毫升)稀釋該混合物,並將矽膠(15公克)加入混合物中使其成為濃稠之泥漿狀液體。接著將其經由使用5%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5公克)。
步驟m:將由步驟l所得到之產物(1.5公克,0.006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12.2毫升)中,然後於混合物中添加入1N之氫氧化鋰(12.2毫升)。將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24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水(20毫升)稀釋,並以乙酸乙酯(2 x 20毫升)洗滌。水相部份接著以6N之氫氯酸酸化,並以乙酸乙酯(3 x 2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結果得到所要之化合物(1.2公克)。
6.16 2-(6-氟萘-1-基)丙酸(2-(6-fluoronaphthalen-1-yl)propanoic acid)之 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11)
步驟a:將3-氟苯甲醛(3-fluorobenzaldehyde)(20公克,0.161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200毫升)中,並於該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硼氫化鈉(2.03公克,0.054莫耳)。緊接著將甲醇(15毫升)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混合物中。於環境周圍溫度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水(3 x 10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100毫升)洗滌。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結果得到產物(20.8公克)。
步驟b:將由步驟a所得到之產物(10公克,0.079莫耳)溶解於二氯甲烷(75毫升)中,然後於該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三乙基胺 (16.6毫升,0.119莫耳)。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5℃,然後於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一由甲基磺醯氯(7.42毫升,0.095莫耳)溶於二氯甲烷(2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於相同之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0分鐘。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二氯甲烷(100毫升)稀釋,並以水(3 x 50毫升)洗滌。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結果得到14公克之化合物。
步驟c:將由步驟b所得到之產物(14公克,0.074莫耳)溶解於二甲基甲醯胺(74.5毫升)中,然後於該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氰化鈉(7.3公克,0.149莫耳)。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0分鐘。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水(800毫升)稀釋,並以3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200毫升)萃取。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化合物隨之經由使用5%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8公克純質之化合物。
步驟d:將8公克由步驟c所得到之產物溶解於甲醇(80毫升)中,然後於該反應混合物中通入氯化氫氣體兩小時。接著將反應混合物攪拌1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溶劑於減壓下移除,並以水稀釋殘留物,然後以3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5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結果得到6公克純質之化合物。
步驟e:於-10℃之氮氣環境之下,將一由步驟d所得到之產物(30公克,0.18莫耳)溶於四氫呋喃(10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一由氫化鋰鋁(13.68公克,0.36莫耳)於四氫呋喃(200毫升)所組 成之懸浮溶液中。將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一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利用Fischer法終止氫化鋰鋁之反應。將沉澱物過濾,並於減壓下將濾液濃縮。所得到之粗化合物隨之經由使用10%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26公克純質之化合物。
步驟f:將由步驟e所得到之產物(26公克,0.18莫耳)溶解於二氯甲烷(200毫升)中,然後於該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三乙基胺(38.8毫升,0.28莫耳)。冷卻該反應混合物至-15℃,並於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一由甲基磺醯氯(17.3毫升,0.22莫耳)溶於二氯甲烷(6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0分鐘。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二氯甲烷(200毫升)稀釋,並以水(3 x 100毫升)洗滌。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濃縮,結果得到36公克之化合物。
步驟g:於-10℃下,將丙二酸二乙酯(32.6毫升,0.214莫耳)添加至一由氫化鈉(13.16公克,0.33莫耳)於四氫呋喃(300毫升)所組成之懸浮溶液中,並將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30分鐘。接著於-10℃下將一由步驟f所得到之產物(36公克,0.16莫耳)於四氫呋喃(6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並將其於回流下加熱1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水(200毫升)稀釋,並以3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200毫升)萃取。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化合物隨之經由使用10%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38公克純質之化合物。
步驟h:將由步驟g所得到之產物(38公克,0.135莫耳)置入 一1000毫升之圓底瓶中,然後於該瓶中添加入6N之氫氯酸(500毫升)。接著將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1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水(250毫升)稀釋,並以乙酸乙酯(3 x 200毫升)萃取。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化合物隨之經由使用5%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9公克純質之化合物。
步驟i:將由步驟h所得到之產物(9公克,0.049莫耳)溶解於苯(90毫升)中,然後於該反應混合物中依序添加入亞硫醯氯(10.8毫升,0.148莫耳)及兩滴之二甲基甲醯胺。將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2小時。接著將溶劑於減壓下移除,並藉由與苯形成共沸液之方式將水移除。將殘留物溶解於二氯甲烷(50毫升)中,並將其於-10℃之氮氣環境之下添加至一由氯化鋁(26.37公克,0.198莫耳)於二氯甲烷(100毫升)所組成之懸浮溶液中。於30分鐘後,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冰中,並以3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10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化合物隨之經由使用5%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7公克純質之化合物。
步驟j:將由步驟i所得到之產物(3公克,0.018莫耳)溶解於經蒸餾之苯液(39毫升)中,然後於混合物中依序添加入經活化之鋅(1.43公克,0.022莫耳)、2-溴丙酸乙酯(3.63公克,0.020莫耳)及少量碘。將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2.5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10%之硫酸稀釋,並以2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20毫升)萃取。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化 合物隨之經由使用5%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5公克純質之化合物。
步驟k:將由步驟j所得到之產物(5公克,0.018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22.5毫升)中,然後於混合物中添加入6N之氫氯酸(22.5毫升)。將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水(50毫升)稀釋,並以1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50毫升)萃取。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化合物隨之經由使用5%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被加以純化以取得3.2公克純質之化合物。
步驟l:將由步驟k所得到之產物(3.2公克,0.013莫耳)溶解於二氧雜環己烷(38毫升)中,然後於混合物中添加入二氯二氰基苯醌(DDQ)(6.4公克,0.028莫耳)。將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2小時。然後以甲醇(200毫升)稀釋該混合物,並將矽膠(15公克)加入混合物中使其成為泥漿液。接著將其經由使用5%乙酸乙酯/己烷為沖提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加以純化,結果得到3公克純質之化合物。
步驟m:將由步驟l所得到之產物(3公克,0.013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26.8毫升)中,然後於混合物中添加入1N之氫氧化鋰(26.8毫升)。將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24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水(50毫升)稀釋,並以乙酸乙酯(2 x 50毫升)洗滌。水相部份接著以6N之氫氯酸酸化,並以乙酸乙酯(3 x 5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結果得到所要之產物(2.4公克)。
6.17 2-(7-甲氧基萘-1-基)丙酸(2-(7-methoxynaphthalen-1-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12)
步驟a:於氬氣環境之下,將7-甲氧基-3,4-二氫萘-1(2H)-酮(7-methoxy-3,4-dihydronaphthalen-1(2H)-one)(5公克,0.028莫耳)置入無水四氫呋喃(25毫升)中。接著於混合物中添加入鋅粉(3.7公克,0.057莫耳)及丙酸2-溴乙酯(2-bromoethyl propionate)(5.53毫升,0.043莫耳)。將此混合物於50℃下攪拌10小時。薄層色層分析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被消耗完畢(2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Rf值=0.5)。於0℃下將10%之硫酸(10毫升)及冰水(20毫升)添加入反應混合物中。水相部份接著以乙酸乙酯(2 x 150毫升)萃取。合併後之有機相部份繼而以冰水(20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100毫升)洗滌。有機相再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產物,其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5%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標題化合物(4.8公克,產率62%)。
步驟b:將由步驟a所得到之產物(3公克,0.011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12.5毫升)中,然後於該溶液中添加入氫氯酸(6N,12.5毫升)。於25℃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小時。薄層色層分析(1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Rf值=0.5)之結果確認反應已完全進行完畢。以乙酸乙酯(3 x 50毫升)萃取反應混合物。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冰 水(2 x 3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100毫升)洗滌,再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將有機相濃縮,並以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5%乙酸乙酯於己烷中)加以純化,結果得到化合物(2公克,71%)。
步驟c:將由步驟b所得到之產物(3公克,0.012莫耳)置入二氧雜環己烷(34毫升)中,然後於該溶液中添加入二氯二氰基苯醌(DDQ)(5.75公克,0.025莫耳)。將反應混合物於氬氣環境下以回流之方式加熱2小時。由液相層析-質譜分析(LCMS)監測之結果確認反應已完全進行完畢。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25℃,並將甲醇(600毫升)添加至混合物中使其成為均質溶液。接著再將矽膠(篩孔大小:100至200,30公克)添加至該混合物中,然後將溶劑蒸發移除以得到濃稠之泥漿狀液體。此液體最後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加以純化,結果得到呈紅棕色液體之純質化合物(2.45公克,82.5%)。
步驟d:將由步驟c所得到之產物(2.45公克,0.009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7毫升)中,然後於該混合物中添加入1(M)之氫氧化鋰水溶液(28.48毫升,0.028莫耳)。於25℃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6小時。由薄層色層分析監測之結果(5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Rf值=0.5)確認反應已完全進行完畢。以1(M)之氫氯酸將反應混合物之pH值調整至5。接著水相部份以乙酸乙酯(3 x 50毫升)萃取。合併後有機相之部份繼而以冰水(3 x 2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100毫升)洗滌,再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將有機相濃縮,並以1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使之形成細粉狀之物質,結果得到純質之產物(2.1公克,產率96%)。
6.18 2-(3-氯異喹啉-5-基)丙酸(2-(3-chloroisoquinonlin-5-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13)
步驟a:將2-(羧基甲基)苯甲酸(2-(carboxymethyl)benzoic acid)(20公克,0.111莫耳)溶解於1,2-二氯苯(1,2-dichlorobenzene)(200毫升)中,然後於該混合物中添加入氨水(25.6毫升,0.166莫耳)。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200℃,並將其於該溫度下攪拌4小時。薄層色層分析之結果顯示無殘留任何起始反應物質。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以甲醇(40毫升)稀釋之。令所生成之溶液隔夜靜置。接著將生成之固體殘留物以經燒結之漏斗加以過濾,並以甲醇(20毫升)洗滌,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7公克)。
步驟b:將一由步驟a所得到之產物(5公克,0.031莫耳)與二氯磷酸苯酯(phenylphosphoryl dichloride)(8.7毫升,0.06莫耳)所組成之混合物於160℃下加熱4小時。薄層色層分析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被消耗完畢。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周圍溫度,並以水(200毫升)稀釋之。所生成之混合物接著以1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200毫升)萃取。全部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將其濃縮以得到粗化合物。該粗化合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2%乙酸乙酯於己烷中)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5公克)。
步驟c:將由步驟b所得到之產物(5公克,0.025莫耳)置入一 由冰醋酸(27.5毫升)及濃氫氯酸(9.7毫升)所組成之混合液中使之成為懸浮溶液。接著於該溶液中添加入錫粉,並將此混合物於55℃下加熱3小時。薄層色層分析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被消耗完畢。將反應混合物以經燒結之漏斗加以過濾,然後以水稀釋濾液。以氨水將合併之濾液鹼化至pH值=9,然後以乙酸乙酯(3 x 100毫升)萃取之。有機相繼而以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洗滌。有機相隨之再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濃縮,結果得到粗化合物4,其直接被使用於下一步驟中(產率:2公克)。
步驟d:於-15℃下,將硝酸鉀(11公克,0.109莫耳)溶於濃硫酸所組成之溶液於30分鐘之時間緩緩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c所得到未經純化之產物(17公克,0.104莫耳)溶於濃硫酸(1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令該反應混合物攪拌12小時。於反應完全進行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碎冰之中。此時有黃色之沉澱物出現,將其過濾並以水(3 x 50毫升)洗滌。將所得到之固體於80℃之真空下乾燥後得到20粗化合物。
步驟e:將由步驟d所得到之產物(17公克,0.081莫耳)置入冰醋酸與水所組成之混合液(1:1)中,然後於60℃下將鐵粉(17公克,0.323莫耳)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該混合物中,時間為時10分鐘。將反應混合物於相同之溫度下攪拌3小時。在經由薄層色層分析法監測之後(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被消耗完畢),將反應混合物通過矽藻土床過濾,並將濾液以氫氧化鈉水溶液加以鹼化。以乙酸乙酯(3 x 100毫升)萃取該經鹼化之濾液。合併後之乙酸乙酯層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濃縮,結果得到13公克之粗化合物。
步驟f:將由步驟e所得到之產物(13公克,0.073莫耳)置入 氫溴酸(35毫升)與水(35毫升)所組成之混合液中,然後將其於50℃下加熱30分鐘。令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至-5℃。接著於溫度維持在0至-5℃之間將亞硝酸鈉(6.8公克)溶解於水(3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混合物中,時間為時10分鐘。令反應混合物於0℃下攪拌10分鐘。接著於75℃下緩緩將反應混合物添加至由溴化銅(13.8公克)溶於氫溴酸(11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時間為時10分鐘,然後將其冷卻至室溫,並攪拌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氫氧化鈉水溶液(10%,100毫升)鹼化,並以乙酸乙酯(3 x 20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化合物。該粗化合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3公克,產率81%)。
步驟g:將由步驟f所得到之產物(0.5公克,0.002莫耳)溶解於無水二甲基甲醯胺(4毫升)中。接著於該混合物中同時添加入丙酸2-氯乙酯(0.36公克,0.002莫耳)、二吡啶溴化鎳(NiBr2.bipy)(0.06公克,0.164莫耳)及錳粉(0.226公克,0.004莫耳)。將反應溶液進行除氣,然後於該溶液中添加入三氟乙酸(4微升)。將反應溶液於60至65℃下加熱7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消耗完畢之後,將水(40毫升)添加至混合物中,並使混合物通過矽藻土床。以乙酸乙酯(2 x 50毫升)萃取濾液。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化合物。該粗化合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5%乙酸乙酯於己烷中)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00毫克,產率18%)。
步驟h:將由步驟g所得到之產物(0.8公克,0.002莫耳)溶解 於四氫呋喃(6毫升)中,然後於該混合物中添加入氫氧化鋰水溶液(1M,3毫升,0.003莫耳)。接著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0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消耗完畢之後,將水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30毫升)萃取該水相。水相接著以2N之氫氯酸(3毫升)加以酸化,再以乙酸乙酯(2 x 1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濃縮,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0.3公克,產率84%)。
6.19 2-(3-甲基異喹啉-5-基)丙酸(2-(3-methylisoquinonlin-5-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65)
步驟a:於-15℃下,將硝酸鉀(3.6公克,0.036莫耳)溶於濃硫酸(2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於30分鐘之時間緩緩添加至一攪拌中,由3-甲基異喹啉(3-methylisoquinoline)(5公克,0.035莫耳)溶於濃硫酸(2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令該反應混合物攪拌12小時。於反應完全進行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碎冰之中。此時有黃色之沉澱物出現,將其過濾並以水(3 x 50毫升)洗滌。將所得到之固體於80℃之真空下乾燥後得到6公克之粗產物。
步驟b:將由步驟a所得到之產物(6公克,0.032莫耳)置入乙酸乙酯(120毫升)中,接著於混合物中添加入鈀碳(600毫克,10%鈀),然後將反應混合物於Parr裝置中於50psi下進行氫化反應2小時。於監測薄層色層分析法之後(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被消耗完畢),將混合物通過矽藻土床過濾,並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結果 得到粗化合物(產率:4.5公克)。
步驟c:將由步驟b所得到之產物(4.5公克,0.028莫耳)置入氫溴酸(13.5毫升)與水(13.5毫升)所組成之混合液中,並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至-5℃。接著於溫度維持在0至-5℃之間將亞硝酸鈉(2.15公克)溶解於水(13.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混合物中,時間為時10分鐘。令反應混合物於0℃下攪拌10分鐘。接著於75℃下緩緩將反應混合物添加至由溴化銅(5.38公克,0.004莫耳)溶於氫溴酸(4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時間為時10分鐘,然後將其冷卻至室溫,並攪拌1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氫氧化鈉水溶液(10%,100毫升)鹼化,並以乙酸乙酯(3 x 5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化合物。該粗化合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5%乙酸乙酯於己烷中)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3.5公克,產率81%)。
步驟d:將由步驟c所得到之產物(1公克,0.0045莫耳)溶解於無水二甲基甲醯胺(9毫升)中。接著於該混合物中同時添加入丙酸2-氯乙酯(0.79公克,0.0058莫耳)、二吡啶溴化鎳(0.11公克,0.0003莫耳)及錳粉(0.49公克,0.009莫耳)。將反應溶液進行除氣,然後於該溶液中添加入三氟乙酸(9微升)。將反應溶液加熱至60至65℃,然後持續於此溫度16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消耗完畢之後,將水(90毫升)添加至混合物中,並使混合物通過矽藻土床。以乙酸乙酯(3 x 100毫升)萃取濾液。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化合物。該粗化合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5%乙酸乙酯於己烷中)加以純化,結果得到550毫克純質 之化合物。
步驟e:將由步驟d所取得之產物(1.2公克,0.0049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10毫升)中,並於混合物中添加入氫氧化鋰水溶液(1M,9.8毫升,0.0098莫耳)。然後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0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消耗完畢之後,將水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50毫升)洗滌該水相。水相接著以2N之氫氯酸(10毫升)加以酸化,再以乙酸乙酯(2 x 1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濃縮,結果得到所要之化合物(0.9公克)。
6.20 2-(1-甲基異喹啉-5-基)丙酸(2-(1-methylisoquinonlin-5-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66)
步驟a:於-15℃下,將硝酸鉀(733毫克,0.007莫耳)溶於濃硫酸(4.4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於10分鐘之時間緩緩添加至一攪拌中,由1-甲基異喹啉(1-methylisoquinoline)(1公克,0.007莫耳)溶於濃硫酸(4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令該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12小時。於反應完全進行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碎冰之中。此時有黃色之沉澱物出現,將其過濾並以水(3 x 20毫升)洗滌。將所得到之固體於80℃之真空下乾燥後得到粗產物(產率:1.4公克)。
步驟b:將由步驟a所得到之產物(1.4公克,0.007莫耳)置入 乙酸乙酯(15毫升)中,接著於混合物中添加入鈀碳(140毫克,10%鈀),然後將反應混合物於Parr裝置中於50psi下進行氫化反應2小時。於監測薄層色層分析法之後(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被消耗完畢),將混合物通過矽藻土床過濾,並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結果得到粗化合物(1.0公克,產率:85%)。
步驟c:將由步驟b所得到之產物(1.0公克,0.006莫耳)置入氫溴酸(4毫升)與水(4毫升)所組成之混合液中,並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至-5℃。接著於溫度維持在0至-5℃之間將亞硝酸鈉(480毫克,0.007莫耳)溶解於水(4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混合物中,時間為時10分鐘。令反應混合物於0℃下繼續攪拌10分鐘。接著於75℃下緩緩將反應混合物添加至由溴化銅(1.2公克,0.008莫耳)溶於氫溴酸(1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時間為時5分鐘,然後將其冷卻至室溫,並攪拌1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氫氧化鈉水溶液(10%,15毫升)鹼化,並以乙酸乙酯(3 x 2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化合物。該粗化合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5%乙酸乙酯於己烷中)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0.9公克,產率64%)。
步驟d:將由步驟c所得到之產物(0.5公克,0.002莫耳)溶解於無水二甲基甲醯胺(4.5毫升)中。接著於該混合物中同時添加入丙酸2-氯乙酯(0.4公克,0.0029莫耳)、二吡啶溴化鎳(0.059公克,0.00016莫耳)及錳粉(0.25公克,0.0045莫耳)。將反應溶液進行除氣,然後於該溶液中添加入三氟乙酸(4.5微升)。將反應溶液加熱至60至65℃,然後持續於此溫度16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消耗完畢之後,將水(40毫升)添加至混合物中,並使混合物通過 矽藻土床。以乙酸乙酯(3 x 40毫升)萃取濾液。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化合物。該粗化合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5%乙酸乙酯於己烷中)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0.15公克,產率27%)。
步驟e:將由步驟d所取得之產物(500毫克,0.00205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4毫升)中,並於混合物中添加入氫氧化鋰水溶液(1M,4.11毫升,0.0041莫耳)。然後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0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消耗完畢之後,將水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20毫升)洗滌該水相。水相接著以2N之氫氯酸(2.2毫升)加以酸化以使pH值=6,再以5%甲醇之乙酸乙酯溶液(4 x 2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濃縮,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產率:0.3公克)。
6.21 2-(1,3-二甲基異喹啉-5-基)丙酸(2-(1,3-dimethylisoquinonlin-5-yl)propanoic acid)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67)
步驟a:於10至15℃下,將苯基溴化鎂(phenylmagnesium bromide)(1M,54毫升)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一攪拌中,由丙烯基氯(allyl chloride)(5公克,0.065莫耳)溶於四氫呋喃(5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將生成之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2小時。薄層色層分析(己烷,Rf值=0.8)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被消耗完畢。將飽和之氯化銨水溶液(50毫升)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以終止反應之進行。接著以己烷(3 x 50毫升)萃取該水相。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100毫升)洗滌,再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有機相隨之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接著進行分餾,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3.8公克產率:48%)。
步驟b:於環境周圍溫度下,將由步驟a所得到之產物(3.8公克,0.032莫耳)溶於乙腈(64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一由三氟甲烷磺酸銀(silver triflate)(8.26公克,0.032莫耳)溶於乙腈(64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於攪拌下將一由碘(4.0公克,0.032莫耳)溶於乙腈(64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0℃之反應混合物中,時間為時15分鐘。於環境周圍溫度下隔夜攪拌生成之反應混合物。此時有黃色之碘化銀沉澱形成。將碘化銀過濾移除,並於濾液中摻入氫氧化鉀之甲醇溶液(9公克,於100毫升甲醇),然後於40℃下加熱2小時。薄層色層分析之結果顯示有產物形成,而無起始反應物質殘留。將溶劑於減壓下移除,然後加入水(200毫升)將其稀釋。水相接著以乙酸乙酯(3 x 100毫升)萃取,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有機相最後於減壓下濃縮後得到粗產物,其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2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公克,產率20%)。
步驟c:於-15℃下,將硝酸鉀(1.08公克,0.011莫耳)溶於濃硫酸(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於10分鐘之時間緩緩添加至一攪拌 中,由步驟b所取得之產物(1.6公克,0.010莫耳)溶於濃硫酸(1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令該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12小時。於反應完全進行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碎冰之中。此時有黃色之沉澱物出現,將其過濾並以水(3 x 40毫升)洗滌。將所得到之固體於80℃之真空下乾燥後得到2.1公克之粗產物。
步驟d:將由步驟c所得到之產物(2.0公克,0.01莫耳)置入乙酸乙酯(50毫升)中,接著於混合物中添加入鈀碳(200毫克,10%鈀),然後將反應混合物於Parr裝置中於50psi下進行氫化反應2小時。於監測薄層色層分析法之後(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被消耗完畢),將混合物通過矽藻土床過濾,並將濾液於減壓下濃縮後得到1.4公克之粗化合物(產率:82%)。
步驟e:將由步驟d所得到之產物(1.5公克,0.0087莫耳)置入氫溴酸(8毫升)與水(8毫升)所組成之混合液中,並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至-5℃。接著於溫度維持在0至-5℃之間將亞硝酸鈉(660毫克,0.0096莫耳)溶解於水(8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混合物中,時間為時10分鐘。令反應混合物於0℃下繼續攪拌10分鐘。接著於75℃下緩緩將反應混合物添加至由溴化銅(1.65公克,0.011莫耳)溶於氫溴酸(2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時間為時5分鐘,然後將其冷卻至室溫,並攪拌1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消耗完畢之後,將反應混合物以氫氧化鈉水溶液(20%,100毫升)鹼化,並以乙酸乙酯(5 x 5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化合物。該粗化合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5%乙酸乙酯於己烷中)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6公克,產率80%)。
步驟f:將由步驟e所得到之產物(0.5公克,0.0021莫耳)溶解 於無水二甲基甲醯胺(4.2毫升)中。接著於該混合物中同時添加入丙酸2-氯乙酯(0.376公克,0.0027莫耳)、二吡啶溴化鎳(0.064公克,0.00017莫耳)及錳粉(0.23公克,0.0042莫耳)。將反應溶液進行除氣,然後於該溶液中添加入三氟乙酸(4.2微升)。將反應溶液加熱至60至65℃,然後持續於此溫度16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消耗完畢之後,將水(40毫升)添加至混合物中,並使混合物通過矽藻土床。以乙酸乙酯(3 x 40毫升)萃取濾液。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濃縮以得到粗化合物。該粗化合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5%乙酸乙酯於己烷中)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0.28公克,產率51%)。
步驟g:將由步驟f所取得之產物(1.1公克,0.00427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17毫升)中,並於混合物中添加入氫氧化鋰水溶液(1M,17毫升,0.017莫耳)。然後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消耗完畢之後,將水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40毫升)洗滌該水相。水相接著以2N之氫氯酸(10毫升)加以酸化以使pH值=3。接著於減壓下將水相濃縮,所得到粗產物繼而以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沖提液:5%甲醇於氯仿中)加以純化以得到純質之化合物,其再經由利用乙醚使其形成細粉末而進一步被純化,結果得到標題化合物(0.6公克,產率:60%)。
7. 經揀選具有通式(VI)之胺之製備 7.1 4-胺基-2-茚滿醇(4-amino-2-indanol)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81)
步驟a:將碳酸鉀(9.6公克,0.069莫耳)添加至一攪拌中,由丙二酸二乙酯(8.89公克,0.055莫耳)溶於二甲基甲醯胺(5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並將其於惰性氣體下攪拌15分鐘。接著於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由1-(溴甲基)-2-硝基苯(1-(bromomethyl)-2-nitrobenzene)(10公克,0.046莫耳)溶於二甲基甲醯胺(1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薄層色層分析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消耗完畢。加入水(600毫升)稀釋反應混合物,然後以乙酸乙酯(3 x 250毫升)萃取該水相。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5%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產物(8.7公克,產率63%)。
步驟b:於一單頸圓底瓶(2公升)中置入由步驟a所取得之產物(8.7公克,0.029莫耳)、氫氯酸(131毫升,6N)及乙酸(131毫升)等。將此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48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 監測反應之進度。接著以氫氧化鈉水溶液(500毫升,6M)將反應混合物加以鹼化,並以乙酸乙酯(3 x 25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4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5.4公克,產率94%)。
步驟c:於一單頸圓底瓶(100毫升)中依序置入由步驟b所取得之產物(5.8公克,0.029莫耳)、二氯甲烷(33毫升)及催化量之二甲基甲醯胺(0.1毫升)等。接著於該反應混合物中緩緩添加入亞硫醯氯(2.2毫升)。將此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3小時。然後於減壓下濃縮反應混合物,並利用苯液(3 x 50毫升)將亞硫醯氯移除。所得到之粗化合物在無進一步之純化下直接被使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d:於一單頸圓底瓶(100毫升)中依序置入由步驟c所取得之產物(5.4公克,0.025莫耳)及二硫化碳(30毫升)。接著0℃下及於惰性氣體環境下之攪拌下,將無水氯化鋁(5.14公克,0.038莫耳)添加至該反應混合物中。將此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16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監測反應之進度。加入冷水稀釋反應混合物,然後以乙酸乙酯(3 x 100毫升)萃取該反應混合物。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2.1公克,產率46%)。
步驟e:於一單頸圓底瓶中依序置入由步驟d所取得之產物(1.8公克,0.01莫耳)及四氫呋喃(18毫升)。接著於攪拌下依序將硼氫化鈉(0.15公克,0.004莫耳)及甲醇(1.8毫升)添加至反應混合 物中。將此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30分鐘。由薄層色層分析監測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被消耗完畢。於減壓下將反應混合物加以濃縮。然後以水稀釋殘留物,再以5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3 x 50毫升)萃取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5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8公克,產率98%)。
步驟f:於一單頸圓底瓶中依序置入由步驟e所取得之產物(1.8公克,0.01莫耳)及苯(40毫升)。接著於攪拌下將對-甲苯磺酸(p-toluene-sulfonic acid)(0.19公克,0.001莫耳)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薄層色層分析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被消耗完畢。以飽和之碳酸氫鈉水溶液(50毫升)洗滌反應混合物。接著以1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2 x 25毫升)洗滌水相。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5%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6公克,產率99%)。
步驟g:於一單頸圓底瓶中依序置入由步驟f所取得之產物(1.6公克,0.01莫耳)及二氯甲烷(50毫升)。接著於0℃之攪拌下將間-氯過氧苯甲酸(m-chloroperoxybenzoic acid)(4.23公克,0.024莫耳)緩緩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將此反應混合物於0℃下攪拌6小時。薄層色層分析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被消耗完畢。接著以20%之碳酸鈉水溶液(100毫升)稀釋反應混合物。然後以二氯甲烷(3 x 50毫升)萃取該溶液。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 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7公克,產率96%)。
步驟h:於一單頸圓底瓶(250毫升)中依序置入由步驟g所取得之產物(1.7公克,0.0096莫耳)及二氯乙烷(25毫升)。接著於環境周圍溫度之攪拌下將碘化鋅(4.51公克,0.014莫耳)及氰基硼氫化鈉(sodium cyanoborohydride)(4.57公克,0.073莫耳)緩緩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將此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1小時。薄層色層分析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被消耗完畢。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然後以2N之氫氯酸溶液(200毫升)稀釋反應混合物以終止多餘氰基硼氫化鈉之反應。接著以二氯甲烷(3 x 50毫升)萃取該溶液。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2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1.5公克,產率87%)。
步驟i:於一Parr氫化瓶(500毫升)中依序置入由步驟h所取得之產物(1.5公克,0.0084莫耳)及甲醇(20毫升)。接著於惰性氣體之環境下將鈀碳(10%鈀,150毫克)緩緩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將此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於一Parr震盪裝置中進行氫化反應2小時。薄層色層分析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被消耗完畢。使催化劑通過一矽藻土床進行過濾,然後將濾液於減壓下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20%乙酸乙酯於己烷中)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標題之化合物(1.0公克,產率81%)。
7.2 8-胺基-1,2,3,4-四氫萘-2-醇(8-amino-1,2,3,4-tetrahydronaphthalen-2-ol)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82)
步驟a:於室溫下,將三級-丁基氧基羰基酸酐(Boc anhydride)(54.8公克(57.7毫升),0.25莫耳,1克當量)添加至一攪拌中,由8-胺基-2-萘醇(8-amino-2-naphthol)(40公克,0.25莫耳)溶於四氫呋喃(800毫升,2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將全反應混合物加熱至70℃,並於相同之溫度下維持24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2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6)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溶劑完全蒸餾移除,並將生成之殘留物置入乙酸乙酯(200毫升)中。有機相繼而依序以飽和之碳酸鈉水溶液(2 x 200毫升)及水(2 x 200毫升)洗滌,並以硫酸鈉乾燥去除該內容物之水分,然後於減壓下將其濃縮。將所得到之粗產物置入二異丙醚(150毫升)中,攪拌15分鐘,並將其過濾。所得到之固體再次以二異丙醚洗滌,將其乾燥之後得到所要呈灰白色固體之產物(49公克,產率75%)。
步驟b:將碳酸銫(cesium carbonate)(71.7公克,0.22莫耳,1.9克當量)添加至一由步驟a所取得之產物(30公克,0.118莫耳)溶於乙腈(240毫升,8倍)所組成之溶液中,然後將此混合物攪拌一段時間。接著於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乙基碘(ethyl iodide)(19.8公克(10.19毫升),0.12莫耳,1.1克當量),然後將全反應混合物 於室溫下攪拌1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6)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反應內容物過濾,並以乙腈(200毫升)洗滌之,然後將溶劑蒸餾移除。所得到之殘留物接著以乙酸乙酯(200毫升)稀釋,然後以水(2 x 100毫升)洗滌之。反應內容物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將溶劑完全蒸餾移除。將所得到之粗產物置入二異丙醚(100毫升)中,攪拌10至15分鐘,並將其過濾。所得到之固體再次以二異丙醚洗滌,將其乾燥之後得到所要呈灰白色固體之產物(23公克,產率69%)。
步驟c:將三級-丁醇(tert-butanol)(5.93公克(7.54毫升),0.08莫耳,2.9克當量)添加至一由步驟b所取得之產物(23公克,0.08莫耳)溶於四氫呋喃(253毫升,11倍)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於該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經冷凝之氨水溶液(3.9毫升,170倍)(冷凝係利用氨瓶於-78℃下進行2小時)。然後於-78℃下將金屬鈉(5.51公克,0.23莫耳,2.99克當量)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反應混合物於添加鈉之過程中產生顏色上之變化,即白色-藍色-顏色消失)。將全反應混合物於-78℃下攪拌1.5小時,然後令其於室溫下隔夜攪拌。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2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6)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全部氨皆消失),以水(100毫升)稀釋反應內容物,並以乙酸乙酯(2 x 10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將其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沖提液:8%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白色固體之產物(12公克,產率53%)。
步驟d:於0℃下,將2N之氫氯酸(37毫升,5倍)添加至一由步驟c所取得之產物(7.4公克,0.025莫耳)溶於四氫呋喃(150 毫升,2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然後將全反應混合物於相同之溫度下攪拌30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2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乙酸乙酯(300毫升)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接著將生成之兩相加以分離。有機相繼而依序以飽和之碳酸氫鈉水溶液(2 x 100毫升)及水(2 x 100毫升)洗滌。所得到之反應內容物(6.6公克於四氫呋喃及乙酸乙酯中)直接被使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e:於0℃下,將硼氫化鈉(0.77公克,0.02莫耳,0.8克當量)添加至一由步驟d所取得之產物(6.6公克於450毫升由四氫呋喃及乙酸乙酯所組成之混合液中)溶於甲醇(3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於0℃下將全反應混合物攪拌30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溶劑完全蒸餾移除,所得到之殘留物然後以乙酸乙酯(200毫升)加以稀釋,並以水(2 x 100毫升)洗滌。反應內容物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將乙酸乙酯蒸餾移除。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20%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白色固體之產物(5.4公克,兩步驟產率80%)。
步驟f:於0℃下,將氯化氫氣體通入一攪拌中,由步驟e所取得之產物(7.5公克,0.028莫耳)溶於二氯甲烷(15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1)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二氯甲烷完全蒸餾移除,所得到之殘留物然後被溶解於水(75毫升)中。於0℃下以飽和之碳酸氫鈉水溶液將反應混合物加以中和,並以乙酸乙酯(5 x 75毫升)萃取該化合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水(2 x 100毫升)洗滌,再由硫酸鈉將其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濃縮後得到呈 白色固體之標題產物(4.3公克,產率92%,熔點:88至91℃)。
7.3 (S)-8-胺基-1,2,3,4-四氫萘-2-醇((S)-8-amino-1,2,3,4-tetrahydronaph-thalen-2-ol)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14)
步驟a:將7-側氧基-5,6,7,8-四氫萘-1-基氨基甲酸三級-丁酯(tert-butyl 7-oxo-5,6,7,8-tetrahydronaphthalen-1-ylcarbamate)(5公克,0.019莫耳)溶解於二氯甲烷(75毫升,15倍)中,並將該反應內容物冷卻至0℃。接著於0℃下將氯化氫氣體通入反應混合物中45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反應內容物倒入冰水(150毫升)中。接著以碳酸鈉水溶液使反應內容物成為鹼性,然後以乙酸乙酯(5 x 75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萃取液以水(2 x 100毫升)洗滌,並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再將其於減壓下濃縮後得到呈棕色固體之粗產物(2.8公克,未經純化)。
步驟b:將二氯苯基釕(II)雙體(benzene ruthenium(II)chloride dimer)(0.17公克,0.0008莫耳,0.02克當量)及(1R,2S)-(+)-順式-1-胺基-2-茚滿醇((1R,2S)-(+)-cis-1-amino-2-indanol)(0.207公克,0.0013莫耳,0.08克當量)置入通入氮氣之異丙醇(IPA)(50毫升)中。將該溶液於80℃下加熱20分鐘,接著將其冷卻至室溫。將由步驟a取得之產物(2.8公克,0.017莫耳)置入通入氮氣之異丙醇(78毫升)中,然後於室溫下於該溶液中同時以滴流之方式添加入一由氫氧化鉀(0.19公克,0.0034莫耳,0.2克當量)溶於異丙醇(4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及先前配製之釕溶液。將全反應混合物加熱至50℃,並將其於相同之溫度下攪拌30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 行之後,將反應內容物冷卻至室溫,並將其於矽膠床上過濾,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30毫升)洗滌該矽膠床。接著於減壓下將濾液濃縮,所得到之殘留物則置入二氯甲烷(75毫升)中,然後以活性碳處理之。將反應內容物通過矽膠床過濾,然後以二氯甲烷(4 x 30毫升)洗滌該矽膠床。將二氯甲烷完全蒸餾移除。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20%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呈紅色固體之產物(1.8公克,產率63%,熔點:89至94℃)。
7.4 (R)-8-胺基-1,2,3,4-四氫萘-2-醇((R)-8-amino-1,2,3,4-tetrahydro-naphthalen-2-ol)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15)
步驟a:將二氯苯基釕(II)雙體(0.2公克,0.0004莫耳,0.02克當量)及(1S,2R)-(-)-順式-1-胺基-2-茚滿醇(0.24公克,0.0016莫耳,0.08克當量)置入通入氮氣之異丙醇(50毫升)中。將該溶液於80℃下加熱20分鐘,接著將其冷卻至室溫。將8-胺基-3,4-二氫萘-2(1H)-酮(8-amino-3,4-dihydronaphthalen-2(1H)-one)(3.3公克,0.02莫耳)置入通入氮氣之異丙醇(98毫升)中,然後於室溫下於該溶液中同時以滴流之方式添加入一由氫氧化鉀(0.23公克,0.004莫耳,0.2克當量)溶於異丙醇(5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及先前配製之釕溶液。將全反應混合物加熱至45℃,並將其於相同之溫度下攪拌30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反應內容物冷卻至室溫,並將其於矽膠床上過濾,然後以乙酸乙酯(4 x 30毫升)洗滌該矽膠床。接著於減壓下將濾液濃縮,所得到之殘留物則置入二氯甲烷(75毫升)中,然後以活性碳處理之。將反應內容物通過矽膠 床過濾,然後以二氯甲烷(4 x 30毫升)洗滌該矽膠床。將二氯甲烷完全蒸餾移除。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20%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呈棕色固體之標題產物(2.1公克,產率63%,熔點:58至87℃)。
8. 經揀選具有通式(VIa)或(V)之氨基甲酸苯酯及具有通式(IVa)之苯酯之製備 8.1 4-(苯氧基羰基胺基)-1H-吲唑-1-羧酸甲酯(methyl 4-(phenoxy-carbonylamino)-1H-indazole-1-carboxylate)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88、122、130、147、151、152、155、167)
步驟a:將2-甲基-3-硝基苯胺(2-methyl-3-nitroaniline)(10公克,0.005莫耳)置入乙酸(100毫升,10倍)中,並將其冷卻至20℃。接著於20℃下將一由亞硝酸鈉(10公克,0.14莫耳,2.25克當量)溶於水(2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時間為時15分鐘。於20℃下攪拌全反應混合物30分鐘,然後再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5%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乙酸完全蒸餾移除,並將生成之殘留物置入冷水(200毫升)中。將析出之固體過濾,並將其乾燥,結果得到所要呈黃色固體之產物(8.5公克,產率68%)。
步驟b:於0℃下,將由步驟a取得之產物(13公克,0.079莫 耳)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一由60%氫化鈉(3公克,0.09莫耳,1.25克當量)溶於二甲基甲醯胺(52毫升)所組成之混合物中,並於室溫下將反應內容物攪拌1小時。接著再次將反應內容物冷卻至0℃,然後以滴流之方式將氯甲酸甲酯(methyl chloroformate)(11.19公克,0.115莫耳,1.5克當量)添加至混合物中,時間為時30分鐘,並將全反應混合物繼續攪拌30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5)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冰水(300毫升)加入反應內容物中。將析出之固體過濾,並將其乾燥,結果得到所要呈淡黃色固體之產物(13公克,產率73%)。
步驟c:將10%鈀碳(1公克,催化量)添加至一由步驟b取得之產物(10公克,0.045莫耳)溶於甲醇(150毫升,15倍)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將反應混合物於40psi下進行氫化1.5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1)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過濾反應內容物,並以甲醇(2 x 100毫升)洗滌之。將甲醇完全蒸餾移除,並將生成之殘留物置入乙醚中。過濾析出之固體,並將其乾燥,結果得到呈棕色固體之產物(7.5公克,產率86%)。
步驟d:將碳酸鉀(12.64公克,0.09莫耳,3.5克當量)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c取得之產物(5公克,0.026莫耳)溶於二甲基甲醯胺(25毫升,5倍)所組成之溶液中。將反應內容物冷卻至0℃,然後以滴流之方式將氯甲酸苯酯(phenyl chloroformate)(4.5公克(3.63毫升),0.023莫耳)添加至混合物中,並將反應內容物攪拌15至20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5)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過濾反應內容物,並以乙酸乙酯(100毫升)洗滌之。接著將濾液置入冷水(150毫升)中, 然後將有機相分離,並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最後將溶劑於減壓下加以移除,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20%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呈淡黃色固體之標題產物(4.3公克,產率53%,熔點:142至144℃)。
8.2 6-氟-4-(2-側氧基-2-苯氧基乙基)-1H-吲唑-1-羧酸乙酯(ethyl 6-fluoro-4-(2-oxo-2-phenoxyethyl)-1H-indazole-1-carboxylate)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194及217)
步驟a:於0℃下,將4-氟-1-甲基-2-硝基苯(4-fluoro-1-methyl-2-nitro-benzene)(10公克,0.64莫耳)溶解於發煙硫酸(35毫升)中,然後於0℃下將一由發煙硫酸(17.4毫升)及發煙硝酸(5.8毫升)所組成之混合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前述之溶液中,時間為時45分鐘。當完成添加之步驟之後,將反應混合物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3小時。薄層色層分析之結果顯示起始反應物質已完全轉變成產物。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冰中,並以二氯甲烷(3 x 10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水(200毫升)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100毫升)洗滌,再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以得到粗產物,其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 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5%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產率:4.5公克)。
步驟b:於一500毫升之單頸圓底瓶中,將由步驟a取得之產物(7公克,0.034莫耳)溶解於乙醇(110毫升)中,並於0至5℃下將硫化鈉.9結晶水(sodium sulphide nonahydrate)(14.16公克,0.058莫耳於78毫升水中)之水溶液添加至前述之溶液中。接著於環境周圍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於減壓下移除乙醇,並以水(300毫升)稀釋生成之殘留物。接著以乙酸乙酯(3 x 300毫升)萃取形成之水相。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利用2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之管柱色層分析法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3公克純質之化合物。
步驟c:於一2公升之圓底瓶中,將由步驟b取得之產物(5公克,0.029莫耳)溶解於冰醋酸(750毫升)中。接著於環境周圍溫度下將亞硝酸鈉水溶液(2.27公克,0.032莫耳於7.5毫升之水中)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將反應混合物攪拌24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於減壓下移除乙酸。接著將粗產物溶解於乙酸乙酯中,並使其通過一矽膠塞過濾,結果得到3.5公克之化合物。
步驟d:將氫化鈉(1.15公克,0.029莫耳)置入一內部裝有惰性氣體之250毫升雙頸圓底瓶中。接著於圓底瓶中添加入無水二甲基甲醯胺(20毫升),然後將其冷卻至0℃。將由步驟c取得之產物(3.5公克,0.019莫耳)溶解於無水二甲基甲醯胺(15毫升)中,並於0℃下以滴流之方式將其添加至由氫化鈉於二甲基甲醯胺所組成之懸浮溶液中。接著於環境周圍溫度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1小時。然後於0℃下將氯甲酸乙酯(3.14公克,0.029莫耳)添加至反 應混合物中。於環境周圍溫度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於反應混合物中加入冷水(150毫升)以終止反應之進行,然後以50%乙酸乙酯之己烷溶液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10%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4.5公克之化合物。
步驟e:將由步驟d取得之產物(3.5公克,0.014莫耳)溶解於乙酸(35毫升)中,然後於該混合物中依序添加入水(21毫升)及鐵粉(3.09公克,0.055莫耳)。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60℃,並將其攪拌1至2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加入碳酸鈉水溶液使反應混合物成為鹼性,然後將其通過一經燒結之漏斗過濾以去除無機雜質。接著以乙酸乙酯(3 x 100毫升)萃取濾液。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移除溶劑,結果得到純質之化合物(產率:3.0公克)。
步驟f:將由步驟e取得之產物(4.0公克,0.018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91.5毫升)中,然後於氬氣之環境下將碳酸鈣(3.6公克,0.036莫耳)添加至該混合物中。將氯甲酸苯酯(3.37公克,0.0215莫耳)溶解於四氫呋喃(22.8毫升)中,然後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於環境周圍溫度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3小時。當起始反應物質完全被消耗完畢之後,過濾反應混合物,並於減壓下濃縮濾液。接著以水稀釋殘留物,然後以乙酸乙酯(3 x 10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移除溶劑。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0至200篩孔;沖提液:20%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之化合物(產率:4.5公克)。
8.3 (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胺基甲酸苯酯(phenyl(3-tert-butyl-1-(3-chlorophenyl)-1H-pyrazol-5-yl)methylcarba mate)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78、79、80、85、98、99、100、103、104、105、106、107、108、109、111、112、113、185、187)
步驟a:將碳酸鉀(9.16公克,0.066莫耳,3.5克當量)添加至一由(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胺((3-tert-butyl-1-(3-chlorophenyl)-1H-pyrazol-5-yl)methanamine)(5公克,0.018莫耳)溶於二甲基甲醯胺(25毫升,5倍)所組成之溶液中,然後將反應內容物冷卻至0℃。接著將氯甲酸苯酯(3.28公克(2.65毫升),0.02莫耳,1.1克當量)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時間為時15分鐘,並於0℃下繼續攪拌全反應混合物15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2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3)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過濾反應內容物,並以冷水(100毫升)稀釋濾液,然後以乙酸乙酯(3 x 25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100毫升)洗滌,再經由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白色固體之產物(3.2公克,產率:45%)。
9. 其他經揀選具有根據通式(II)之吡唑衍生物之製備 9.1 (1-(3-氯苯基)-4-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胺((1-(3-chlorophenyl)-4-methyl-3-(trifluoromethyl)-1H-pyrazol-5-yl)methana mine)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122及200)
步驟a:於-20℃下以滴流之方式將正丁基鋰(n-BuLi)(1.6莫耳濃度)(24.7公克(258.3毫升),0.38莫耳,2.2克當量)添加至一由二異丙基胺(diisopropylamine)(40.8公克(57毫升),0.404莫耳,2.3克當量)溶於四氫呋喃(40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時間為時2小時,然後於0℃下將該反應內容物攪拌30至45分鐘。將反應內容物冷卻至-75℃,接著以滴流之方式將一由2,2,2-三氟乙酸乙酯(ethyl 2,2,2-trifluoroacetate)(25公克,0.17莫耳)溶於四氫呋喃(20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時間為時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先於-75℃下攪拌1小時,然後再於室溫下繼續攪拌1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5)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以冰水(700毫升)終止反應之進行,然後將溶劑完全蒸餾移除。以二氯甲烷(3 x 300毫升)洗滌殘留物,並以30%之氫氯酸溶液使反應內容物酸化,然後以乙醚(3 x 40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於真空下經過蒸餾之後得到於35℃/0.1mm下呈無色液體之產物(17公克,產率:64%)。
步驟b:將由步驟a取得之產物(10公克,0.066莫耳)置入氫氯酸之乙醇溶液(300毫升,30倍)中,然後於該混合物中添加入 3-氯苯基聯氨(3-chlorophenyl hydrazine)(9.43公克,0.066莫耳,1克當量)。將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2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2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3)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濃縮反應內容物,並將殘留物置入水(200毫升)中。接著以1N之氫氧化鈉水溶液將反應內容物鹼化至pH值大約12左右,並過濾該反應內容物。將所得到之固體置入乙酸乙酯(200毫升)中,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該內容物之水分,然後於減壓下經過濃縮之後得到所要呈紅色固體之產物(12公克,產率:65%)。
步驟c:將溴化銅(11.33公克,0.0511莫耳,1.2克當量)置入乙腈(176毫升)中,並將混合物加熱至150℃。接著於混合物中添加入正丁基腈(n-butyl nitrile)(6.59公克(7.47毫升),0.063莫耳,1.5克當量),然後於150℃下以滴流之方式將一由步驟b所取得之產物(11.75公克,0.042莫耳)溶於乙腈(176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時間為時30分鐘,並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5%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7)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乙腈蒸餾移除,並將殘留物置入冰水(300毫升)中,然後以乙酸乙酯(5 x 10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純己烷)被加以純化。純質之產物並未被分離,且取得之混合物呈紅色之液體(16公克,未經純化),且相同之產物被使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d:將氰化銅(6.8公克,0.076莫耳,2克當量)及碘化鈉(100公克,催化量)添加至一由步驟c所取得之產物(13公克,0.038莫耳)溶於N-甲基吡咯烷酮(NMP)(130毫升,1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將反應混合物置入一預先加熱至180℃之油浴中,並令其攪拌 8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5%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4)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以水(200毫升)稀釋反應內容物,然後以乙酸乙酯(5 x 10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冷水(5 x 50毫升)洗滌,再經由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2%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淡黃色固體之產物(8公克)。
步驟e:於0至5℃下,以滴流之方式將由硼烷-四氫呋喃絡合物(boran-THF)於四氫呋喃(7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一由步驟d取得之產物(5公克,0.017莫耳)溶於無水四氫呋喃(30毫升,6倍)所組成之溶液中。將此反應混合物緩緩加熱至50℃,並令其攪拌12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75%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於0℃下以濃氫氯酸將反應內容物酸化,並將反應內容物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以10%之氫氧化鈉水溶液將反應內容物鹼化至pH值大約12左右,然後以乙酸乙酯(5 x 5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生成之固體以10%乙醚/己烷洗滌,然後經過乾燥之後得到所要呈白色固體之產物(3公克,產率59%,熔點:82至86℃)。
9.2 (1-(3-氯苯基)-3-環丙基-1H-吡唑-5-基)甲胺((1-(3-chlorophenyl)-3-cyclopropyl-1H-pyrazol-5-yl)methanamine)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183)
步驟a:於室溫及氮氣環境之下,將金屬鈉溶解於乙醇(150毫升)溶液中以生成乙醇鈉(NaOEt)(16.19公克)。將此混合物冷卻至0℃。然後以滴流之方式將草酸二乙酯(diethyl oxalate)(34.76公克)及異丙基甲基酮(isopropyl methyl ketone)(20公克)添加至混合物中,時間為時大約15分鐘,然後將混合物加熱至室溫。接著於混合物中添加入乙醇(100毫升),然後將其於室溫下攪拌大約1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於80℃下加熱大約45分鐘,然後將其冷卻至室溫,並於減壓下濃縮該混合物。接著於生成之固體中添加入乙酸乙酯。將其以乙醇洗滌,並於布上將其過濾以得到平滑細緻之粉末。將此固體溶解於水中,並以稀硫酸(pH 2)將其酸化。以乙醚萃取此化合物,並以硫酸鈉將其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濃縮後得到棕色液體之化合物(40公克,產率:93%)。
步驟b:於室溫下,將分子篩(40公克)添加至一由步驟a取得之產物(40公克)溶於乙醇(200毫升,5倍)所組成之溶液中,並於氮氣環境下將其攪拌數分鐘。接著於室溫及氮氣之環境下將酮酯 添加至混合物中,然後將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12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以乙醇或甲醇過濾反應內容物,並於減壓下蒸餾濾液。將生成之殘留物溶解於水(100毫升)中,然後以乙酸乙酯(30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於減壓下經由蒸餾後得到淡棕色液體之粗產物(40公克)。所得到之粗產物直接被使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c:於室溫下,將乙酸及乙醇之1:1混合液(400毫升,10倍)添加至一攪拌中,含有步驟-b化合物(40公克,0.18莫耳)之溶液中。接著於該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3-氯苯基聯氨(3-chloro-phenylhydrazine)(32.07公克,1.2克當量),並將其攪拌大約10分鐘。然後以回流之方式將全反應混合物加熱24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30%乙酸乙酯/己烷)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乙酸及乙醇於減壓下完全蒸餾移除。然後將生成之粗產物添加入水(200毫升)中,並將該萃取液添加至乙酸乙酯(350毫升)中以得到分層之兩相。將分離得到之有機相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結果得到呈棕色液體之粗產物(33公克)。
步驟d:將一由氫氧化鈉(6.6公克,0.165莫耳,3克當量)溶於水(32毫升,2倍)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c取得之產物(16公克,0.055莫耳)溶於甲醇(160毫升,1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將全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5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甲醇及水於減壓下蒸餾移除。然後於該化合物中添加入水(100毫升),並以稀氫氯酸(pH值大約4左右)將其中和。反應內容物繼而以二氯甲烷(250毫升)進行萃取,然後將兩相分離。合併 後之二氯甲烷接著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將其於減壓下加以蒸餾濃縮。結果得到呈白色固體之粗產物(13.5公克,產率:93.36%)。
步驟e:將二氯甲烷(115毫升,10倍)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d取得之產物(11.5公克)所組成之溶液中。將全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至5℃。然後於0至5℃下將亞硫醯氯(SOCl2)(3.8公升,1.2克當量)經由滴液漏斗添加至混合物中,時間為時大約10分鐘。將全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大約3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二氯甲烷及亞硫醯氯於減壓下蒸餾移除。並再次將二氯甲烷添加至該化合物中,並將其於室溫下攪拌。然後將該溶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由氨溶於二氯甲烷所組成之溶液中,並將其維持在0至5℃下15分鐘,接著讓反應混合物回溫至室溫。隔夜攪拌此反應混合物,並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二氯甲烷於減壓下蒸餾移除。接著再次於混合物中添加入二氯甲烷(200毫升),並以冷水(200毫升)洗滌之,然後將兩相分離。合併後之二氯甲烷層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將其於減壓下加以蒸餾濃縮。結果得到呈白色固體之粗化合物(11.0公克,產率:96%)。
步驟f:將醯胺及四氫呋喃(110毫升,10倍)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e取得之產物(11公克)所組成之溶液中。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然後將其冷卻至0至5℃。接著經由滴液漏斗以滴流之方式小心將硼烷甲硫醚絡合物(BH3DMS)(189.14毫升)及四氫呋喃(14.37公克,4.5克當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時間為時大約1小時。將全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大約24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 後,將混合物冷卻至0℃,並其中加入稀氫氯酸(5M)以終止反應進行,然後將其靜置於室溫下大約12小時。以氫氧化鈉水溶液將該化合物鹼化至pH值大約為10左右。然後以異丙醇與氯仿之混合液萃取該反應內容物,接著將兩相分離。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將其於減壓下加以蒸餾濃縮。結果得到呈淡棕色固體之粗產物(11.4公克)。
步驟g:於室溫下,將二氯甲烷(114毫升,10倍)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f取得之產物(11.4公克)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於冰水中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至5℃。然後以滴流之方式將Boc酸酐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時間為時大約15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50%乙酸乙酯/己烷)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水(50毫升)加入混合物中,並加以攪拌,然後將兩相分離。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將其於減壓下加以蒸餾濃縮。結果得到呈白色固體之化合物(6.5公克,產率:40.6%)。
步驟h:於室溫下,將二氯甲烷(100毫升)添加至一攪拌中,由Boc化合物(9.0公克)所組成之溶液中,然後將其攪拌大約10分鐘。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至5℃。然後其中通入氯化氫氣體大約20至30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50%乙酸乙酯/己烷)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二氯甲烷蒸餾移除。接著於殘留物中加入水(100毫升),並以20%異丙醇/氯仿萃取該化合物,然後將兩相分離。有機相接著於減壓下被蒸餾去除溶劑,然後於高度真空下被加以乾燥。所得到之粗產物繼而以庚烷洗滌,並於高度真空下被加以乾燥。結果得到呈淡黃色濃稠液體狀之化合物(0.5公克,產率:78%)。
9.3 (3-三級-丁基-1-(吡啶-2-基)-1H-吡唑-5-基)甲胺((3-tert-butyl- 1-(pyridin-2-yl)-1H-pyrazol-5-yl)methanamine)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16)
步驟a:將水合聯氨(132毫升,6.6倍)添加至一由2-氯吡啶(2-chloro-pyridine)(20公克,0.17莫耳)溶於乙醇(100毫升,5倍)所組成之溶液中,然後將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15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4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1)監測反應之進度。由於反應尚未完全進行完畢,故繼續讓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15小時,並以薄層色層分析法監控之。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聯氨氫氯酸鹽乙醇溶液於100℃下蒸餾以完全移除溶劑,並將殘留物置入二氯甲烷(500毫升)中,然後以飽和之碳酸鈉水溶液(100毫升)洗滌該反應內容物。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後得到呈低熔點固體之粗產物(11公克,未經純化)。該粗產物直接被使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b:將4,4-二甲基-3-側氧基戊腈(4,4-dimethyl-3-oxopentanenitrile)(11.3公克,0.09莫耳,0.9克當量)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a取得之產物(11公克,未經純化)溶於乙醇(110毫升,1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然後再於混合物中添加入催化量之氫氯酸。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100℃,並於回流下加熱6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20%乙酸乙酯/己烷, Rf值大約為0.7)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乙醇蒸餾移除,並將殘留物置入水(200毫升)中,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10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灰白色固體之產物(18公克)。
步驟c:將氯化銅(12.3公克,0.09莫耳,5克當量)添加至一由步驟b取得之產物(4公克,0.01莫耳)溶於乙腈(8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以滴流之方式將一由三級-丁基腈(tert-butyl nitrile)(2.8公克(3.3毫升),0.023莫耳,1.5克當量)溶於乙腈(40毫升(總共120毫升,30倍))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時間為時10分鐘,然後將全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5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3)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乙腈蒸餾移除,並將殘留物置入水(100毫升)中,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20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4%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淡黃色液體之產物(2.1公克,產率:48%)。
步驟d:將氰化銅(1.56公克,0.017莫耳,2克當量)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一由步驟c取得之產物(2.1公克,0.008莫耳)溶於N-甲基吡咯烷酮(NMP)(21毫升,1倍)所組成之溶液中,然後再其中添加入催化劑量之碘化鈉。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180℃,並於該溫度下維持4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5)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以乙酸乙酯稀釋該反應內容物,然後將內容物通過矽藻土床過濾,接著再 以冷水(50毫升)洗滌濾液。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6至8%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灰白色固體之產物(0.8公克,產率:40%)。
步驟e:將催化劑量之雷尼鎳(Raney nickel)添加至一由步驟d取得之產物(1.5公克,0.006莫耳)溶於甲醇(2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將反應混合物於60psi下進行氫化1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5%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1)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反應內容物於矽藻土床上過濾,然後以甲醇洗滌之。所得到之濾液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6%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呈乳白色油狀物之標題產物(1.4公克,產率:97%)。
9.4 5-(胺基甲基)-3-三級-丁基-N-(2,2,2-三氟乙基)-1H-吡唑-1-胺(5-(aminomethyl)-3-tert-butyl-N-(2,2,2-trifluoroethyl)-1H-pyrazol-1-amine)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01)
步驟a:將雷尼鎳(5公克,1倍)添加至一由三級-丁基-1H-吡唑-5-腈(tert-butyl-1H-pyrazole-5-carbonitrile)(5公克,0.033莫耳)溶於甲醇(100毫升,2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然後將反應混合物於70psi下進行氫化1至2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4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1)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反應內容物過濾,然後以甲醇(100毫升)洗滌該過濾床。接著將甲醇完全蒸餾移除,結果得到呈淡黃色液體狀之粗產物(5公克,未經純化),其被直接使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b:將碳酸鈉(5.1公克,0.04莫耳,1.5克當量)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a取得之產物(5公克,未經純化)溶於甲醇(50毫升,1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然後將反應混合物攪拌15分鐘。冷卻反應內容物至0℃,然後以滴流之方式將Boc酸酐(6.97公克,1.1克當量)添加至混合物中,時間為時10分鐘,接著於0℃下將全反應混合物攪拌30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3)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甲醇完全蒸餾移除,並將殘留物置入水(100毫升)中,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10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並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經由己烷之再結晶之後,結果得到所要呈白色固體之產物(4.5公克)。
步驟c:將氫氧化鈉(7.9公克,0.19莫耳,1.0克當量)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b取得之產物(5公克,0.019莫耳)溶於二甲基甲醯胺(50毫升,1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冷卻反應內容物至0℃,然後將羥胺-o-磺酸(hydroxylamine-o-sulfonic acid)(6.4公克,0.057莫耳,3克當量)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混合物中,時間為時30分鐘,接著於0℃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2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4)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 行之後,將反應內容物倒入碎冰(200公克)之中,然後過濾該內容物。接著將得到之固體置入己烷(100毫升)中,經過過濾及乾燥之後得到所要呈白色固體之產物(4公克,產率:75%)。
步驟d:將含有三氟乙醛之乙醚溶液(1.41公克於50毫升(0.014莫耳,2克當量))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c取得之產物(2公克,0.001莫耳)溶於乙醇(20毫升,1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將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12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7)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乙醇完全蒸餾移除,所得到之粗產物繼而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白色固體之產物(2公克,產率:77%)。
步驟e:將10%鈀碳(0.5公克,催化量)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d取得之產物(1.7公克,0.0048莫耳)溶於甲醇(17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將反應混合物於氫氣氣球壓力下攪拌12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3)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反應內容物以矽藻土床過濾,並以甲醇洗滌該矽藻土床。然後將甲醇從濾液中蒸餾移除,所得到之粗產物繼而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鹼性鋁,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產物(1.02公克,產率:50%,熔點:80至83℃)。
步驟f:於室溫下,將二氯甲烷(20毫升)添加至一攪拌中,由Boc-化合物(1.0公克)所組成之溶液中,並將其攪拌大約20分鐘。接著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至5℃。然後其中通入氯化氫氣體大約30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50%乙酸乙酯/己烷)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二氯甲烷蒸餾移除。於殘留物中加入水(20毫升),並以20%異丙醇/氯仿萃取該化 合物,然後將兩相分離。有機相接著於減壓下被蒸餾去除溶劑,然後於高度真空下被加以乾燥。所得到之粗產物繼而以庚烷洗滌,並於高度真空下被加以乾燥。結果得到呈淡黃色濃稠液體狀之化合物(0.65公克,產率:91%)。
9.5 (1-(4-甲氧基苯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胺(1-(4-methoxybenzyl)-3-(trifluoromethyl)-1H-pyrazol-5-yl)methanamine)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02)
步驟a:將4-二甲胺基吡啶(DMAP)(4.25公克,0.034莫耳,0.01克當量)添加至二氯甲烷(3公升)中,然後將此內容物冷卻至-10℃。接著於該混合物中添加入三氟乙酸酐(765公克(510毫升),3.2莫耳,1.05克當量),然後於-10℃下以滴流之方式再將乙基乙烯基醚(ethyl vinyl ether)(250公克,3.04莫耳)添加至混合物中,時間為時45分鐘。將全反應混合物先於0℃下攪拌8小時,然後再於室溫下隔夜攪拌。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7)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加入飽和之碳酸氫鈉水溶液(600毫升)至反應內容物中以終止反應之進行,然後將有機相分離。水相部份以二氯甲烷(2 x 500毫升)進行 萃取。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水(2 x 1公升)洗滌,再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份,然後於減壓下經濃縮之後得到呈棕色液體狀之粗產物(450公克,未經純化)。
步驟b:將聯氨二氫氯酸鹽(225公克,2.14莫耳,1.6克當量)置入乙醇(1400毫升)中,然後將其攪拌均勻。接著於室溫下將三乙基胺(TEA)(135.4公克(185.4毫升),1.34莫耳,1克當量)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混合物中,時間為時45分鐘。然後於室溫下再將由步驟a取得之產物(225公克,未經純化)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混合物中。以回流之方式隔夜加熱全反應混合物。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2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4)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乙醇完全蒸餾移除,接著將殘留物置入冰水(500毫升)中,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40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冰水(300毫升)洗滌,再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將其於減壓下濃縮之後得到所要呈灰白色固體之產物(195公克)。
步驟c:將氫化鈉(33.08公克(19.85,60%),1.5克當量)添加至少量之己烷中,並將其攪拌均勻10分鐘。將己烷移除,然後於氮氣環境之下以滴流之方式將無水二甲基甲醯胺(500毫升)添加至氫化鈉中,並將其攪拌均勻。接著於氮氣環境之下以滴流之方式將一由步驟b取得之產物(75公克,0.55莫耳)溶於二甲基甲醯胺(12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混合物中。接著以滴流之方式再將一由4-甲氧基苯甲醯氯(4-methoxybenzoyl chloride)(86.3公克,0.55莫耳,1克當量)溶於二甲基甲醯胺(12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混合物中。將全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12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4)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反應內容物倒入冰水(500毫升)中,然後以 乙酸乙酯(2 x 400毫升)萃取產物。反應內容物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將其於減壓下濃縮之後得到所要呈棕色液體之產物(125公克,產率:88%)。
步驟d:將二異丙基胺(28.4(39.4毫升),1.2克當量)置入四氫呋喃(500毫升)中,並將其攪拌均勻,然後將其冷卻至0℃。接著於0℃下以滴流之方式將正丁基鋰(234.4毫升,1.5克當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然後將其冷卻至-78℃。接著再將一由步驟c取得之產物(62公克,0.24莫耳)溶於四氫呋喃(20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時間為時30分鐘。將反應內容物於-78℃下繼續攪拌30分鐘。然後將無水二氧化碳氣體通入反應混合物中1.5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1)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反應內容物倒入冰水(300毫升)中,然後於鹼性之條件下以乙酸乙酯(2 x 200毫升)萃取水相。該水相接著以20%之氫氯酸水溶液加以酸化,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200毫升)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將其於減壓下濃縮之後得到所要呈灰白色固體之產物(42公克,產率:58%)。
步驟e:將催化量之二甲基甲醯胺添加至一由步驟d取得之產物(50公克,0.16莫耳)溶於二氯甲烷(750毫升,15倍)所組成之溶液中,然後將其冷卻至0℃。接著於0℃下將亞硫醯氯(99.3公克(61毫升),0.83莫耳,5克當量)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混合物中,時間為時30分鐘。將全反應混合物加熱至回流之溫度,然後令其於回流下加熱2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4)監測反應之進度。當起始反應物質消失之後,將二氯甲烷完全蒸餾移除。將先前製備之羧酸醯氯溶解於二氯甲烷(500毫升)中,然後於0℃下將其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氨水溶液(600至 700毫升)中。將全反應混合物攪拌1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7)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於混合物中加入冰水(200毫升),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20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有機相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將其於減壓下濃縮之後得到所要呈灰白色固體之產物(37公克,未經純化)。所得到之粗產物直接被使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f:將氫化鋰鋁(4.7公克,0.12莫耳,1克當量)添加至少量之己烷中,並將其均勻攪拌10分鐘。將己烷移除,然後於冰冷之條件下將四氫呋喃(250毫升)添加至氫化鋰鋁中。接著於0℃下以滴流之方式將一由步驟e取得之產物(37公克,0.12莫耳)溶於四氫呋喃(12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混合物中,時間為時30分鐘。將反應混合物於回流下加熱5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5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2)監測反應之進度。由於反應尚未完全進行完畢,故於反應混合物中再添加入氫化鋰鋁(2.3公克),然後於回流下繼續加熱4小時。此時反應已經完全進行。將反應內容物緩緩添加至硫酸鈉之飽和溶液(1公升)中,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50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將其於減壓下濃縮之後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粗產物(32.5公克)。所得到之粗產物直接被使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g:將三乙基胺(22.7公克(30.2毫升),0.026莫耳,0.8克當量)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一由步驟f取得之產物(80公克,0.28莫耳)溶於被冷卻至0℃之二氯甲烷(60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時間為時10分鐘。接著於0℃下將Boc酸酐(61.2公克(62.5毫升),0.28莫耳,1克當量)溶於二氯甲烷(20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時間為時20至30分鐘。將全反應混合物先於0℃下攪拌30分鐘,然後再於室溫下繼續攪拌30分 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2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6)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二氯甲烷完全蒸餾移除,接著將殘留物置入冰水(500毫升)中,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30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經由己烷(200毫升)再結晶之後,結果得到所要呈灰白色固體之產物(80公克,產率:74%)。
步驟h:將由步驟g取得之產物(5公克,0.012莫耳)置入二氯甲烷(30毫升,6倍)中,並將其冷卻至0℃。接著於0℃下將氯化氫氣體通入反應混合物中45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二氯甲烷完全蒸餾移除,接著將殘留物置入冰水(200毫升)中,然後以20%乙酸乙酯/己烷(2 x 100毫升)萃取產物。水相繼而以2N之氫氧化鈉水溶液被鹼化至pH值大約為10左右,接著再以乙酸乙酯(5 x 100毫升)加以萃取。合併後之有機相則以水(2 x 200毫升)洗滌,再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經過濃縮之後得到所要呈黃色液體之產物(2.4公克,產率:64%)。
9.6 N-(5-(胺基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苯甲醯胺(N-(5-(aminomethyl)-3-(trifluoromethyl)-1H-pyrazol-1-yl)benzamide)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17)
步驟a:將氯化鋁(17.34公克,0.129莫耳,2.5克當量)分成數個部份添加至一攪拌中,由(1-(4-甲氧基苯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氨基甲酸三級-丁酯(tert-butyl(1-(4-methoxybenzyl)-3-(trifluoromethyl)-1H-pyrazol-5-yl)methylcar bamate)(20公克,0.052莫耳)溶於被冷卻至0℃之甲苯(300毫升,15倍)所組成之溶液中,時間為時30分鐘。接著將反應混合物緩緩加熱至50至60℃,並將其於相同之溫度下攪拌2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2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1)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於反應內容物中添加入稀氫氯酸溶液以終止反應之進行,然後其中加入冰水(300毫升),並以乙酸乙酯(2 x 100毫升)萃取之。水相繼而以氫氧化鈉水溶液被加以鹼化,接著再以乙酸乙酯萃取之。合併後之萃取液則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減壓下經過濃縮之後得到呈棕色固體之粗產物(4.6公克)。該粗產物直接被使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b:將三乙基胺(1.74公克(2.4毫升),0.017莫耳,0.5克當量)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一攪拌中,由步驟a取得之產物(5.7公克,0.034莫耳)溶於被冷卻至0℃之二氯甲烷(37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時間為時10分鐘。接著於0℃下將Boc酸酐(3.76公克(3.9毫升),0.017莫耳,0.5克當量)溶於二氯甲烷(20毫升)所組成之溶 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時間為時10至15分鐘。將全反應混合物先於0℃下攪拌30分鐘,然後再於室溫下繼續攪拌30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2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6)監測反應之進度。由於反應尚未完全進行完畢,故於混合物中再添加入Boc酸酐(0.3克當量),然後將其於室溫下繼續攪拌15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監測反應之進度,結果發現反應已完全進行。將二氯甲烷完全蒸餾移除,接著將殘留物置入冰水(300毫升)中,然後以乙酸乙酯(2 x 20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之後得到所要呈灰白色固體之產物(7公克,產率:76%)。
步驟c:於室溫下,將一由步驟b取得之產物(10公克,0.037莫耳)溶於二甲基甲醯胺(50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一由氫化鈉(1.85公克,0.077莫耳,1.2克當量)於二甲基甲醯胺(50毫升)所組成之混合物中,時間為時45分鐘。然後以滴流之方式將0.5M之單氯胺(322毫升)添加至混合物中,時間為時30分鐘。將全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20分鐘。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5)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於冰冷之條件下將飽和之硫代硫酸鈉水溶液加至反應內容物中以終止反應之進行,然後以乙酸乙酯(5 x 10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4%乙酸乙酯/己烷)被加以純化,結果得到所要呈灰白色固體之產物(4公克,產率:62%)。
步驟d:將碳酸鉀(1.18公克,2克當量)、水(12毫升,10倍)及四正丁基溴化銨(TBAB)(0.137公克,0.0004莫耳,0.1克當量)添加至一由步驟c取得之產物(1.2公克,0.0042莫耳)溶於甲苯(12 毫升,1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將反應內容物攪拌15分鐘,然後冷卻至0℃。接著於0℃下以滴流之方式將由苯甲醯氯(0.72公克,0.005莫耳,1.2克當量)溶於甲苯(6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前述之混合物中,然後將全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3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6)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於混合物中加入冰水(100毫升),然後將有機相分離。水相部份以乙酸乙酯(5 x 75毫升)進行萃取。合併後之有機相則以水(2 x 100毫升)洗滌,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反應內容物接著於減壓下被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3%乙酸乙酯/己烷)純化之後,結果得到所要呈淡黃色液體之產物(1.1公克,產率:67%)。
步驟e:將三氟乙酸(2.2毫升,2倍)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一由步驟d取得之產物(1.1公克,0.0028莫耳)溶於被冷卻至0℃之二氯甲烷(11毫升,1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將全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1至1.5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二氯甲烷完全蒸餾移除,接著將殘留物置入冰水(200毫升)中,再以飽和之碳酸氫鈉水溶液將其鹼化,然後以乙酸乙酯(4 x 5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則以水(2 x 50毫升)洗滌,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所生成之粗產物隨之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乙酸乙酯/己烷)純化之後得到所要呈白色固體之產物(0.24公克,產率:30%)。
9.7 5-(胺基甲基)-N-(吡啶-2-基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胺(5-(aminomethyl)-N-(pyridin-2-ylmethyl)-3-(trifluoromethyl)-1H-pyrazol-1-amine)之合成(用於合成範例化合物204)
步驟a:將由吡啶-2-甲醛(picolinaldehyde)(1.14公克(1毫升),0.016莫耳,1.5克當量)溶於甲醇(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添加至一由(1-胺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氨基甲酸三級-丁酯(tert-butyl(1-amino-3-(trifluoromethyl)-1H-pyrazol-5-yl)methylcarba mate)(2公克,0.0071莫耳)溶於甲醇(15毫升)所組成之溶液中。接著以乙酸(0.2毫升,催化量)將反應混合物酸化,然後將其於回流下加熱24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4)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甲醇完全蒸餾移除,接著將殘留物置入冰水(200毫升)中,然後以乙酸乙酯(4 x 5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則以水(2 x 50毫升)洗滌,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將乙酸乙酯完全蒸餾移除。所得到之粗產物經由己烷(10毫升)之再結晶之後,結果得到所要呈液體之產物(2公克,產率:76%)。
步驟b:將硼氫化鈉(NaBH4)(0.2公克,0.0054莫耳,1克當量)緩緩添加至一由步驟a取得之產物(2公克,0.0054莫耳)溶於被冷卻至0℃之甲醇(20毫升,1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將全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1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20%乙酸乙酯/ 己烷,Rf值大約為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甲醇完全蒸餾移除,接著將殘留物置入冰水(100毫升)中,然後以乙酸乙酯(5 x 5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則以水(2 x 50毫升)洗滌,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乙酸乙酯/己烷)純化之後,結果得到所要呈淡黃色固體之產物(1.1公克,產率:57%)。
步驟c:將三氟乙酸(2.2毫升,2倍)以滴流之方式添加至一由步驟b取得之Boc化合物產物(1.1公克)溶於被冷卻至0℃之二氯甲烷(11毫升,10倍)所組成之溶液中。將全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1至1.5小時。利用薄層色層分析法(10%乙酸乙酯/己烷,Rf值大約為0.2)監測反應之進度。當反應完全進行之後,將二氯甲烷完全蒸餾移除,接著將殘留物置入冰水(200毫升)中,再以飽和之碳酸氫鈉水溶液將其鹼化,然後以乙酸乙酯(4 x 50毫升)萃取產物。合併後之萃取液則以水(2 x 50毫升)洗滌,繼而以硫酸鈉乾燥去除水分,然後將其於減壓下加以濃縮。所得到之粗產物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矽膠,10%乙酸乙酯/己烷)純化之後,結果得到所要呈白色固體之產物(0.425公克,產率:53%)。
範例性化合物之合成 1. 醯胺(A=CR 5b )之製備
通則性之說明係闡釋具有通式(II)之胺與具有通式(III)之羧酸或具有通式(IV)之羧酸衍生物相互反應並生成具有通式(I)之化合物,其中A=CR5b(醯胺),如圖1a(步驟j09)所示。
1.1 方法A:
於室溫下,將具有通式(III)之羧酸(1克當量)、具有通式(II)之胺(1.2克當量)與N'-(3-二甲胺基丙基)-N-乙基碳二亞胺 (EDCI)(1.2克當量)置入二甲基甲醯胺(每20毫升含有10毫莫耳之羧酸)中攪拌12小時,接著將水加入混合物中。以乙酸乙酯重複萃取反應混合物數次,並以氯化鈉使水相呈現飽和狀態,然後再以乙酸乙酯萃取之。合併後之有機相則以1N之氫氯酸及飽和之氯化鈉水溶液洗滌,繼而以硫酸鎂乾燥去除水分,然後於真空下將溶劑去除。所得到之殘留物隨之經由快速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不同比例,諸如1:2之乙酸乙酯/己烷混合液)被加以純化,結果由此方式製得產物(I)。
1.2 方法B:
於0℃下,將具有通式(III)之羧酸(1克當量)及具有通式(II)之胺(1.1克當量)溶解於二氯甲烷(每6毫升含有1毫莫耳之羧酸)中,然後於混合物中添加入N'-(3-二甲胺基丙基)-N-乙基碳二亞胺(EDCI)(1.5克當量)、N-羥基苯並三唑(HOBt)(1.4克當量)及三乙基胺(3克當量)。將此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20小時。所得到之粗產物則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不同比例,諸如2:1之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液)被加以純化,結果由此方式製得產物(I)。
1.3 方法C:
將具有通式(III)之羧酸(1克當量)先與一氯化劑,較佳與亞硫醯氯混合,然後將由此方式生成之混合物於回流下沸騰,結果羧酸(III)依此方式被轉變形成對應之羧酸醯氯(IV)。接著於0℃下將具有通式(II)之胺(1.1克當量)溶解於二氯甲烷(每6毫升含有1毫莫耳之羧酸)中,然後於混合物中添加入三乙基胺(3克當量)。將此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20小時。所得到之粗產物則經由管柱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不同比例,諸如2:1之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液)被加以純化,結果由此方式製得產物(I)。
1.4 方法D:
將製備得到之苯酯(IVa)(1克當量)與對應之胺(II)(1.1克當量)溶解於四氫呋喃(每120毫升含有10毫莫耳之反應混合物)中。然後於添加1,8-二氮雜雙環[5.4.0]十一碳-7-烯(DBU)(1.5克當量)之後,將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16小時。當溶劑於真空下移除之後,所得到之殘留物隨之經由快速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不同比例,諸如1:1之乙酸乙酯/己烷混合液)被加以純化,結果由此方式製得產物(I)。
以下諸範例性化合物1-77、183-184、186、188-191、193、195、197-204及206-213係依據上述諸方法之其中一者製備而得。
2. 尿素(A=N)之製備
通則性之說明係闡釋具有通式(II)或(VI)之胺與氯甲酸苯酯相互反應並生成具有通式(V)或(VIa)之化合物(分別於步驟j07及步驟j10),接著具有通式(V)之化合物與具有通式(VI)之胺或具有通式(VIa)之化合物與具有通式(II)之胺反應並生成具有通式(I)之化合物,其中A=N,如圖1a及1c(分別為步驟j08及步驟j11)所示:步驟j07及步驟j10:將具有通式(II)或(VI)之胺(1克當量)置入二氯甲烷(每70毫升含有10毫莫耳之胺)中,然後於室溫下將氯甲酸苯酯(1.1克當量)添加至混合物中。將混合物攪拌30分鐘。當溶劑於真空下移除之後,所得到之殘留物隨之經由快速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不同比例,諸如1:2之乙醚/己烷混合液)被加以純化,結果由此方式製得產物(V)或(VIa)。
步驟j08及步驟j11:將所得到之氨基甲酸苯酯(V)或(VIa)(1克當量)及對應之胺(VI)或(II)(1.1克當量)溶解於四氫呋喃(每120毫升含有10毫莫耳之反應混合物)中。然後於添加1,8-二氮雜雙環[5.4.0]十一碳-7-烯(DBU)(1.5克當量)之後,將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16小時。當溶劑於真空下移除之後,所得到之殘留物隨之 經由快速色層分析法(二氧化矽,不同比例,諸如1:1之乙酸乙酯/己烷混合液)被加以純化,結果由此方式製得產物(I)。
以下諸範例性化合物78-113、174-182、185、187、192、194、196、205及214-217係依據上述諸方法之其中一者製備而得。
於前文中所說明用於合成根據本發明化合物之諸種方法亦能使習知技藝人士合成下列範例性化合物114至173:
下文中所列舉之質量光譜分析數據係以下列範例化合物為例:
藥理學數據
根據本發明化合物對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受體)之親和性係依據本文中所述之方法(分別為藥理學方法I及II)所測得。
具有前文所圖示通式(1)之根據本發明之諸化合物顯現對VR1/TRPV1受體具有極佳之親和性(表1)。
表1中之縮寫具有下列之含意:
Cap=辣椒素
AG=促效劑
pAG=部份促效劑
pH=於pH刺激後
NADA=花生四烯酸多巴胺(N-arachidonoyl dopamine)
NE=無作用
FTm=針對小鼠進行之福馬林試驗
CClm=針對小鼠之Bennet模型
出現於符號,,@“後之數值係表示抑制作用(以百分比表示)分別被測得時之濃度。

Claims (18)

  1. 一種具通式(I)之經取代之化合物, 其中X代表CR3或氮原子;其中R3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A代表氮原子或CR5b;n代表1、2、3或4,R0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其中該烷基鏈可各自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其中該烷基鏈可各自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R1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含有3 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或雜環基1,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或雜環基1,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其中該烷基鏈可各自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或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其中該烷基鏈可各自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R0基羰基(C(=O)-R0)、羧基(C(=O)-OH)、R0氧基羰基(C(=O)-OR0)、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C(=O)-NHR0)、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C(=O)-N(R0)2)、羥基(OH)、R0基氧基(O-R0)、巰基(SH)、R0基硫基(S-R0)、R0基磺醯基(S(=O)2-R0)、R0氧基磺醯基(S(=O)2-OR0)、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S(=O)2-NHR0)、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S(=O)2-N(R0)2)、胺基(NH2)、被一R0基取代之胺基(NHR0)、被二個R0基取代之胺基(N(R0)2)、被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NH-S(=O)2-R0)、被一R0基及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N(R0)-S(=O)2-R0)或三氯化硫基(SCl3);R2代表氫原子、R0基、氟、氯、溴、碘、氰基(CN)、硝基(NO2)、羥基、巰基、三氟甲基(CF3)、二氟一氫甲基(CF2H)、一氟二氫甲基(CFH2)、二氟一氯甲基(CF2Cl)、一氟二氯甲基(CFCl2)、2,2,2-三氟乙基(CH2CF3)、三氟甲氧基(OCF3)、二氟一氫甲氧基(OCF2H)、一氟二氫甲氧基(OCFH2)、二氟一氯甲氧基(OCF2Cl)、一氟二氯甲氧基(OCFCl2)、三氟甲硫基(SCF3)、二氟一氫甲硫基(SCF2H)、一氟二氫甲硫基(SCFH2)、二氟一氯甲硫基(SCF2Cl)、一 氟二氯甲硫基(SCFCl2)、三氟甲基-磺醯基(S(=O)2-CF3)、二氟一氫甲基-磺醯基(S(=O)2-CF2H)、一氟二氫甲基-磺醯基(S(=O)2-CFH2)或五氟化硫基(SF5);R4代表氫、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R5a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R5b代表氫原子或R0基;或R5a及R5b與連接R5a及R5b之碳原子共同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T代表氮原子或CR6;U代表氮原子或CR7;V代表氮原子或CR8;W代表氮原子或CR9;G代表氮原子或CR10;其中T、U、V、W及G殘基當中最多三者可同時代表氮原子,R6及R7一起及/或R8及R9一起;或R7及R8一起及/或R9及R10一起;或R6及R7一起及R9及R10一起;成對地,彼此各自獨立,與連接該等殘基之碳原子共同形成一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且如必要時與芳香基或雜芳香基縮合,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或形成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 多取代,且如必要時與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縮合,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且R6、R7、R8、R9及R10中之其餘取代基則彼此獨立地各自代表氫、氟、氯、溴、碘、硝基、氰基、三氟甲基、二氟一氫甲基、一氟二氫甲基、二氟一氯甲基、一氟二氯甲基、R0基、醛基(C(=O)H)、R0基羰基、羧基、R0氧基羰基、醯胺基(CONH2)、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羥基、三氟甲氧基、二氟一氫甲氧基、一氟二氫甲氧基、二氟一氯甲氧基、一氟二氯甲氧基、R0基氧基、R0基羰氧基(O-C(=O)-R0)、R0基氧基羰氧基(O-C(=O)-O-R0)、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O-C(=O)-NH-R0)、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O-C(=O)-N(R0)2)、R0基磺醯基氧基(O-S(=O)2-R0)、羥基磺醯基氧基(O-S(=O)2OH)、R0基氧基磺醯基氧基(O-S(=O)2OR0)、磺醯胺基氧基(O-S(=O)2NH2)、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O-S(=O)2NHR0)、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O-S(=O)2N(R0)2)、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NH-C(=O)-R0)、被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NH-C(=O)-O-R0)、被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H-C(=O)-NH2)、被一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H-C(=O)-NHR0)、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H-C(=O)-N(R0)2)、被一R0基及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NR0-C(=O)-R0)、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NR0-C(=O)-O-R0)、被一R0基及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R0-C(=O)-NH2)、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R0-C(=O)-NHR0)、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 代之胺基(NR0-C(=O)-N(R0)2)、被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NH-S(=O)2OH)、被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NH-S(=O)2OR0)、被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H-S(=O)2NH2)、被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H-S(=O)2NHR0)、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H-S(=O)2N(R0)2)、被一R0基及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NR0-S(=O)2OH)、被一R0基及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NR0-S(=O)2R0)、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NR0-S(=O)2OR0)、被一R0基及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R0-S(=O)2NH2)、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R0-S(=O)2NHR0)、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NR0-S(=O)2N(R0)2)、巰基、三氟甲硫基、二氟一氫甲硫基、一氟二氫甲硫基、二氟一氯甲硫基、一氟二氯甲硫基、R0基硫基、R0基氧硫基、R0基磺醯基、羥基磺醯基、R0基氧基磺醯基、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其中「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之雜環基」及「經取代之環烷基」,於各別之殘基方面,係指一或數個氫原子彼此各自獨立地被氟、氯、溴、碘、硝基、氰基、側氧基(=O)、亞胺基(=NH)、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N(OH))、被二個胺基取代之亞甲基(=C(NH2)2)、三氟甲基、二氟一氫甲基、一氟二氫甲基、二氟一氯甲基、一氟二氯甲基、R0基、醛基、R0基羰基、羧基、R0氧基羰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羥基、三氟甲氧基、二氟一氫甲氧基、一氟二氫甲氧基、二氟一氯甲氧基、一氟二氯甲氧基、R0基氧基、R0基羰氧基(O-C(=O)-R0)、R0基氧基羰氧基(O-C(=O)-O-R0)、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O-C(=O)-NH-R0)、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 基(O-C(=O)-N(R0)2)、R0基磺醯基氧基(O-S(=O)2-R0)、羥基磺醯基氧基(O-S(=O)2OH)、R0基氧基磺醯基氧基(O-S(=O)2OR0)、磺醯胺基氧基(O-S(=O)2NH2)、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O-S(=O)2NHR0)、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O-S(=O)2N(R0)2)、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巰基、三氟甲硫基、二氟一氫甲硫基、一氟二氫甲硫基、二氟一氯甲硫基、一氟二氯甲硫基、R0基硫基、R0基氧硫基(S(=O)R0)、R0基磺醯基、羥基磺醯基、R0基氧基磺醯基、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所取代;其中「經取代之環烷基1」及「經取代之雜環基1」,於各別對應之殘基方面,係指一或數個氫原子彼此各自獨立地被氟、氯、溴、 碘、硝基、氰基、側氧基、被二個胺基取代之亞甲基、三氟甲基、二氟一氫甲基、一氟二氫甲基、二氟一氯甲基、一氟二氯甲基、R0基、醛基、R0基羰基、羧基、R0氧基羰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羥基、三氟甲氧基、二氟一氫甲氧基、一氟二氫甲氧基、二氟一氯甲氧基、一氟二氯甲氧基、R0基氧基、R0基羰氧基、R0基氧基羰氧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R0基磺醯基氧基、羥基磺醯基氧基、R0基氧基磺醯基氧基、磺醯胺基氧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巰基、三氟甲硫基、二氟一氫甲硫基、一氟二氫甲硫基、二氟一氯甲硫基、一氟二氯甲硫基、R0基硫基、R0基氧硫基、R0基磺醯基、羥基磺醯基、R0基氧基磺醯基、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所取代;其中「經取代之芳香基」及「經取代之雜芳香基」,於各別之殘基方面,係指一或數個氫原子彼此各自獨立地被氟、氯、溴、碘、硝基、氰基、三氟甲基、二氟一氫甲基、一氟二氫甲基、二氟一氯甲基、一氟二氯甲基、R0基、醛基、R0基羰基、羧基、R0氧基羰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羥基、三氟甲氧基、二氟一氫甲氧基、一氟二氫甲氧基、二氟一氯甲氧基、一氟二氯甲氧基、R0基氧基、R0基羰氧基、R0基氧基羰氧基、被一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醯胺基氧基、R0基磺醯基氧基、羥基磺醯基氧基、R0基氧基磺醯基氧基、磺醯胺基氧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氧基、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R0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 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羰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羥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R0基氧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一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被一R0基及一含有二個R0基之磺醯胺基取代之胺基、巰基、三氟甲硫基、二氟一氫甲硫基、一氟二氫甲硫基、二氟一氯甲硫基、一氟二氯甲硫基、R0基硫基、R0基氧硫基、R0基磺醯基、羥基磺醯基、R0基氧基磺醯基、磺醯胺基、被一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或被二個R0基取代之磺醯胺基所取代;其形式為游離化合物;互變異構物;氮-氧化物;消旋異構物;鏡像異構物、非鏡像異構物、鏡像異構物或非鏡像異構物之混合物或單一種類之鏡像異構物或非鏡像異構物;或其形式為生理上可被接受之酸或鹼所形成之鹽類,其中,「烷基」、或「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6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等術語包括非環狀之飽和或不飽和之脂肪族碳氫化合物殘基,亦即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脂肪族殘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脂肪族殘基、含有1至6個碳原子之脂 肪族殘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脂肪族殘基,其等可各自為分支或未分支,且亦可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含有1至10個、或含有1至8個、或含有1至6個或含有1至4個碳原子,亦即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2至10個碳原子之烯基及含有2至10個碳原子之炔基,或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2至8個碳原子之烯基及含有2至8個碳原子之炔基,或含有1至6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2至6個碳原子之烯基及含有2至6個碳原子之炔基,或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2至4個碳原子之烯基及含有2至4個碳原子之炔基;其中,烯基至少含有一碳-碳雙鍵,且炔基至少含有一碳-碳三鍵;較佳者為,烷基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其包含有甲基、乙基、正丙基、2-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正戊基、異戊基、新戊基、正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正癸基、乙烯基、乙炔基、丙烯基[丙-2-烯基(-CH2CH=CH2)、丙-1-烯基(-CH=CH-CH3)、異丙烯基(-CH(=CH2)-CH3)]、丙炔基[丙-2-炔基(-CH-C≡CH)、丙-1-炔基(-C≡C-CH3)]、丁烯基、丁炔基、戊烯基、戊炔基、己烯基及己炔基、庚烯基、庚炔基、辛烯基、辛炔基、壬烯基、壬炔基、癸烯基及癸炔基,「環烷基」或「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及「環烷基1」或「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等術語意指含有3、4、5、6、7、8、9或10個碳原子之環狀脂肪族(環脂肪族)之碳氫化合物,亦即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脂肪族殘基,其中該等碳氫化合物可為飽和或不飽和(但非芳香族),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且該環烷基可經由該環烷基殘基上任意所要及可能之環元與各更高階之主要通式結構相互鍵結;該環烷基 殘基亦可與他種飽和,(部份)不飽和,(雜)環,芳香族或雜芳香族之環系統相互縮合,亦即與環烷基、雜環基、芳香基或雜芳香基相互縮合,其等又可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等環烷基殘基此外還可經單橋接或多橋接,諸如範例金剛烷基(adamantyl)、雙環[2.2.1]庚基(bicyclo[2.2.1]heptyl)或雙環[2.2.2]辛基(bicyclo[2.2.1]octyl);較佳者為環烷基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其包含有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環壬基、環癸基、金剛烷基、 環戊烯基、環己烯基、環庚烯基及環辛烯基所構成之組群,「雜環基」或「雜環烷基」及「雜環基1」或「雜環烷基1」等術語包括脂肪族之飽和或不飽和(但非芳香族),含有三至十個,亦即3、4、5、6、7、8、9或10個環元之環烷基,其中至少有一個,必要時也可以有二個或三個碳原子被彼此各自獨立地由氧、硫、氮、亞胺基(NH)及被含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亞胺基(N(C1-8 alkyl)),尤其是亞甲胺基(N(CH3))等所構成之組群中所選出之雜原子或雜原子基團所取代,其中該等環元可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等雜環基因此為雜環脂肪族之殘基;該雜環基可經由該雜環基殘基上任意所要及可能之環元與更高階之主要通式結構相互鍵結;該等雜環基殘基因此可與他種飽和,(部份)不飽和,(雜)環或芳香族或雜芳香族之環系統相互縮合,亦即是與環烷基、雜環基、芳香基或雜芳香基相互縮合,其等又可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較佳者為雜環基殘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其包含有氮雜環丁基(azetidinyl)、氮丙啶基(aziridinyl)、氮雜環庚基(azepanyl)、 氮雜環辛基(azocanyl)、二氮雜環庚基(diazepanyl)、二硫雜環戊基(dithiolanyl)、二氫喹啉基(dihydroquinolinyl)、二氫吡咯基(dihydropyrrolyl)、二氧雜環己基(dioxanyl)、二氧雜環戊基(dioxolanyl)、二氧雜環庚基(dioxepanyl)、二氫茚基(dihydroindenyl)、二氫吡啶基(dihydropyridinyl)、二氫呋喃基(dihydrofuranyl)、二氫異喹啉基(dihydroisoquinolinyl)、二氫吲哚啉基(dihydroindolinyl)、二氫異吲哚基(dihydroisoindolyl)、咪唑烷基(imidazolidinyl)、異噁唑烷基(isoxazolidinyl)、嗎啉基(morpholinyl)、環氧乙烷基(oxiranyl)、環氧丙烷(oxetanyl)、吡咯烷基(pyrrolidinyl)、哌嗪基(piperazinyl)、4-甲基哌嗪基(4-methylpiperazinyl)、哌啶基(piperidinyl)、吡唑烷基(pyrazolidinyl)、吡喃基(pyranyl)、四氫吡咯基(tetrahydropyrrolyl)、四氫吡喃基(tetrahydropyranyl)、四氫喹啉基(tetrahydroquinolinyl)、四氫異喹啉基(tetrahydroisoquinolinyl)、四氫吲哚啉基(tetrahydroindolinyl)、四氫呋喃基(tetrahydrofuranyl)、四氫吡啶基(tetrahydropyridinyl)、四氫噻吩基(tetrahydrothiophenyl)、四氫吡啶吲哚基(tetrahydropyridoindolyl)、四氫萘基(tetrahydronaphthyl)、四氫咔啉基(tetrahydrocarbolinyl)、四氫異噁唑吡啶基(tetrahydroisoxazolopyridinyl)、噻唑烷基(thiazolidinyl)及硫代嗎啉基(thiomorpholinyl),「芳香基」該術語意指含有達到14個環元之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包括苯及萘類之化合物;每種芳香基殘基可以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之形式存在,其中該等芳香基取代基可相同或不同,且可出現於該芳香基任意所要及可能之位置上;該芳香基可經由該芳香基殘基上任意所要及可能之環元與更高階 之主要通式結構相互鍵結;且該芳香基殘基亦可與他種飽和,(部份)不飽和,(雜)環,芳香族或雜芳香族之環系統相互縮合,亦即是與環烷基、雜環基、芳香基或雜芳香基相互縮合,其等又可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經縮合後之芳香基殘基之範例有苯並二氧雜環戊基(benzodioxolanyl)及苯並二氧雜環己基(benzodioxanyl);較佳者為芳香基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其包含有苯基、1-萘基及2-萘基,其等可各自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之苯基係特別較佳,「雜芳香基」該術語意指含有5或6個環元之環狀芳香族殘基,其含有至少一個,必要時也可以含有2、3、4或5個雜原子,其中該等雜原子彼此各自獨立地由硫、氮及氧所構成之組群中所選出,且該雜芳香基殘基可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當該雜芳香基上進行取代時,取代基可相同或不同,且可出現於該雜芳香環任意想要且可能之位置上;而與更高階之主要通式之鍵結可經由該雜芳香基殘基上任意想要及可能之環元所達成;該雜芳香基亦可為含有多達14個環元之雙環或多環系統之其中部份,其中該環系統可與其他之飽和,(部份)不飽和,(雜)環,芳香族或雜芳香族之環,亦即是由環烷基、雜環基、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又可為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所共同形成;雜芳香基殘基較佳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其包含有苯並呋喃基(benzofuranyl)、苯並咪唑基(benzoimidazolyl)、苯並噻吩基(benzothienyl)、苯並噻二唑基(benzothiadiazolyl)、苯並噻唑基(benzothiazolyl)、苯並三唑基(benzotriazolyl)、苯並噁唑基(benzooxazolyl)、苯並噁二唑基(benzooxadiazolyl)、喹唑啉基(quinazolinyl)、喹噁啉基 (quinoxalinyl)、咔唑基(carbazolyl)、喹啉基(quinolinyl)、二苯並呋喃基(dibenzofuranyl)、二苯並噻吩基(dibenzothienyl)、呋喃基(furyl,furanyl)、咪唑基(imidazolyl)、咪唑並噻唑基(imidazothiazolyl)、吲唑基(indazolyl)、吲哚嗪基(indolizinyl)、吲哚基(indolyl)、異喹啉基(isoquinolinyl)、異噁唑基(isoxazoyl)、異噻唑基(isothiazolyl)、吲哚基、萘啶基(naphthyridinyl)、噁唑基(oxazolyl)、噁二唑基(oxadiazolyl)、吩嗪基(phenazinyl)、吩噻嗪基(phenothiazinyl)、苯並噠嗪基(phthalazinyl)、吡唑基(pyrazolyl)、吡啶基(pyridyl)[2-吡啶基、3-吡啶基、4-吡啶基]、吡咯基(pyrrolyl)、噠嗪基(pyridazinyl)、嘧啶基(pyrimidinyl)、吡嗪基(pyrazinyl)、嘌呤基(purinyl)、吩嗪基(phenazinyl)、噻吩基(thienyl,thiophenyl)、三唑基(triazolyl)、四唑基(tetrazolyl)、噻唑基(thiazolyl)、噻二唑基(thiadiazolyl)及三嗪基(triazinyl);其中特別佳者有呋喃基、吡啶基及噻吩基,有關於「經由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芳香基、雜芳香基、雜環基、環烷基、雜環基1或環烷基1」等術語之概念意指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及芳香基、或雜芳香基、或雜環基、或環烷基、或雜環基1、或環烷基1皆具有上文中所定義之意涵,且該芳香基、或雜芳香基、或雜環基、或環烷基、或雜環基1、或環烷基1殘基係經由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與各更高階之主要通式結構形成鍵結;此外,該烷基之烷基鏈於所有案例中皆為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烷基之烷基鏈於所有案例中皆可為飽和或不飽和,亦即可為亞烷基,即含有1至4 個碳原子之亞烷基或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亞烷基,或可為亞烯基,即含有2至4個碳原子之亞烯基或為含有2至8個碳原子之亞烯基,或可為亞炔基,即含有2至4個碳原子之亞炔基或為含有2至8個碳原子之亞炔基;較佳者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係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其包含有亞甲基(-CH2-)、1,2-亞乙基(-CH2-CH2-)、甲基亞甲基(-CH(CH3)-)、1,3-亞丙基(-CH2-CH2-CH2-)、甲基-1,2-亞乙基(-CH(CH3)-CH2-)、乙基亞甲基(-CH(CH2CH3)-)、1,4-亞丁基(-CH2-(CH2)2-CH2-)、1-甲基-1,3-亞丙基(-CH(CH3)-CH2-CH2-)、2-甲基-1,3-亞丙基(-CH2-CH(CH3)-CH2-)、1,2-二甲基-1,2-亞乙基(-CH(CH3)-CH(CH3)-)、乙基-1,2-亞乙基(-CH(CH2CH3)-CH2-)、1,2-亞異丁基(-C(CH3)2-CH2-)、丙基亞甲基(-CH(CH2CH2CH3)-)、1-甲基-1-乙基亞甲基(-C(CH3)(CH2CH3)-)、1,2-亞乙烯基(-CH=CH-)、1,3-亞丙烯基(-CH=CH-CH2-)、1-甲基-1,2-亞乙烯基(-C(CH3)=CH-)、1,4-亞丁-1-烯基(-CH=CH-CH2-CH2-)、1,4-亞丁-2-烯基(-CH2-CH=CH-CH2-)、1,4-亞丁-1,3-二烯基(-CH=CH-CH=CH-)、1-甲基-1,3-亞丙烯基(-C(CH3)=CH-CH2-)、2-甲基-1,3-亞丙烯基(-CH=C(CH3)-CH2-)、1,2-二甲基-1,2-亞乙烯基(-C(CH3)=C(CH3)-)、1-乙基-1,2-亞乙烯基(-C(CH2CH3)=CH-)、1,2-亞乙炔基(-C≡C-)、1,3-亞丙炔基(-C≡C-CH2-)、1,4-亞丁-1-炔基(-C≡C-CH2-CH2-)、3-甲基-1,3-亞丙炔基(-C≡C-CH(CH3)-)、1,4-亞丁-2-炔基(-CH2-C≡C-CH2-)及1,4-亞丁-1,3-二炔基(-C≡C-C≡C-),且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則係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其包含有亞甲基、1,2-亞乙基、甲基亞甲基、1,3-亞丙基、甲基-1,2-亞乙基、乙基亞甲基、1,4-亞丁 基、1-甲基-1,3-亞丙基、2-甲基-1,3-亞丙基、1,2-二甲基-1,2-亞乙基、乙基-1,2-亞乙基、1,2-亞異丁基、丙基亞甲基、1-甲基-1-乙基亞甲基、1,5-亞戊基(-CH2-(CH2)3-CH2-)、1-甲基-1,4-亞丁基(-CH(CH3)-CH2-CH2-CH2-)、2-甲基-1,4-亞丁基(-CH2-CH(CH3)-CH2-CH2-)、1,3-二甲基-1,3-亞丙基(-CH(CH3)-CH2-CH(CH3)-)、1,2-二甲基-1,3-亞丙基(-CH(CH3)-CH(CH3)-CH2-)、1,3-亞異戊基(-C(CH3)2-CH2-CH2-)、2,2-二甲基-1,3-亞丙基(-CH2-C(CH3)2-CH2-)、1-乙基-1,3-亞丙基(-CH(CH2CH3)-CH2-CH2-)、2-乙基-1,3-亞丙基(-CH2-CH(CH2CH3)-CH2-)、甲基亞異丁基(-C(CH3)2-CH(CH3)-)、1-乙基-2-甲基-1,2-亞乙基(-CH(CH2CH3)-CH(CH3)-)、1-甲基-1-乙基-1,2-亞乙基(-C(CH3)(CH2CH3)-CH2-)、1-丙基-1,2-亞乙基(-CH(CH2CH2CH3)-CH2-)、1-丙基-1,2-亞乙基(-CH(CH2CH2CH3)-CH2-)、丁基亞甲基(-CH(CH2CH2CH2CH3)-)、甲基丙基亞甲基(-C(CH3)(CH2CH2CH3)-)、二乙基亞甲基(-C(CH2CH3)2-)、1,6-亞己基(-CH2-(CH2)4-CH2-)、1,2-亞乙烯基、1,3-亞丙烯基、1-甲基-1,2-亞乙烯基、1,4-亞丁-1-烯基、1,4-亞丁-2-烯基、1,4-亞丁-1,3-二烯基、1-甲基-1,3-亞丙烯基、2-甲基-1,3-亞丙烯基、1,2-二甲基-1,2-亞乙烯基、1-乙基-1,3-亞乙烯基、1,5-亞戊-1-烯基(-CH=CH-CH2-CH2-CH2-)、1,5-亞戊-2-烯基(-CH2-CH=CH-CH2-CH2-)、1,5-亞戊-1,2-二烯基(-CH=C=CH-CH2-CH2-)及1,5-亞戊-1,4-二烯基(-CH=CH-CH2-CH=CH-)、1,2-亞乙炔基、1,3-亞丙炔基、1,4-亞丁-1-炔基、3-甲基-1,3-亞丙炔基、1,4-亞丁-2-炔基、1,4-亞 丁-1,3-二炔基、1,3-亞異戊炔基(-C≡C-CH(CH3)2-)、1,5-亞戊-1-炔基(-C≡C-CH2-CH2-CH2-)、1,5-亞戊-2-炔基(-CH2-C≡C-CH2-CH2-)、1,5-亞戊-1,3-二炔基(-C≡C-C≡C-CH2-)及1,5-亞戊-1,4-二炔基(-C≡C-CH2-C≡C-)。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經取代之化合物,其特徵為,R4代表氫原子;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A代表氮原子或CR5b;R5a代表氫原子、羥基;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R5b代表氫原子;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或代表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 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其中該烷基鏈可分別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或代表芳香基、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羥基磺醯基及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或代表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氟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羥基磺醯基及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其中該烷基鏈可分別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 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或R5a及R5b與連接R5a及R5b之碳原子共同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經取代之化合物,其特徵為,R4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或異丙基;A代表氮原子或CR5b;R5a代表氫原子或甲基;或R5a代表氫原子或甲基;其中R5b代表氫原子;或代表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代表苯基或苯甲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三氟甲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R5a及R5b與連接R5a及R5b之碳原子共同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經取代之化合物,其特徵為, R5a代表氫原子,如果A代表氮原子時;或R5a代表氫原子,如果A代表CR5b時。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經取代之化合物,其特徵為,R1代表次結構(T1) 其中Y代表羰基、氧原子、硫原子、磺醯基、被一羰基取代之胺基或NR12基,其中R12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或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其中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可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及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o代表0或1;R11a及R11b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氟、氯、溴、碘、硝基、三氟甲基、氰基、羥基、三氟甲氧基、胺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其中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可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 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羥基及三氟甲氧基;如果R11a及R11b與相同之碳原子鍵結時,則取代基R11a及R11b當中僅有一者可代表羥基、三氟甲氧基、胺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或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m代表0、1、2、3或4;Z代表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或雜環基1,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羥基磺醯基、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及噻吩基,其中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噻吩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 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代表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羥基磺醯基、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及噻吩基,其中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噻吩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經取代之化合物,其特徵為,Y代表羰基、氧原子、硫原子、磺醯基、被一羰基取代之胺基或NR12基,其中R12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甲基磺醯基、乙基磺醯基;o代表0或1;R11a及R11b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氟、氯、溴、碘、硝基、三氟甲基、氰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2,2,2-三氟乙基(CH2CF3)、羥基、甲氧基、 乙氧基、甲氧基乙氧基(O-(CH2)2-O-CH3)、羥基乙氧基(O-(CH2)2-OH)、三氟甲氧基、胺基、被一甲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甲基取代之胺基、被一乙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乙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甲基及一乙基取代之胺基;如果R11a及R11b與相同之碳原子鍵結時,則取代基R11a及R11b當中僅有一者可代表羥基、三氟甲氧基、甲氧基、乙氧基、甲氧基乙氧基、羥基乙氧基、胺基、被一甲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甲基取代之胺基、被一乙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乙基取代之胺基、被一甲基及一乙基取代之胺基;m代表0、1或2;Z代表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羧基及三氟甲基;或代表苯基、萘基、呋喃基、吡啶基或噻吩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苯甲基及苯基,其中苯甲基及苯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 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及三氟甲硫基;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或雜環基1,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苯甲基、苯基及吡啶基,其中苯甲基、苯基及吡啶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及三氟甲硫基。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經取代之化合物,其特徵為,R2代表氫、氟、氯、溴、碘、氰基、硝基、羥基、三氟甲氧基、二氟一氫甲氧基、一氟二氫甲氧基、二氟一氯甲氧基、一氟二氯甲氧基、巰基、三氟甲硫基、二氟一氫甲硫基、一氟二氫甲硫基、二氟一氯甲硫基、一氟二氯甲硫基;或代表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 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羥基磺醯基、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及噻吩基,其中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噻吩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羧基及三氟甲基;或代表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羧基及三氟甲基,其中烷基鏈可分別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或代表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 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羥基磺醯基、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及噻吩基,其中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噻吩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或代表經由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基所橋接之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羥基磺醯基、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及噻吩基,其中苯甲基、苯基、吡啶基、噻吩基可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硝基、氰基、羥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之 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羧基、三氟甲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及羥基磺醯基,其中烷基鏈可分別為分支或未分支,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側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經取代之化合物,其特徵為,R2代表三氟甲基、二氟一氫甲基、一氟二氫甲基、二氟一氯甲基、一氟二氯甲基。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經取代之化合物,其特徵為,於通式(I)中,次結構(T2) 代表次結構(T2a)、(T2b)、(T2c)或(T2d)之其中一者 其中於次結構(T2a)中,R6與R7一起;於次結構(T2b)中,R7與R8一起; 於次結構(T2c)中,R8與R9一起;於次結構(T2d)中,R9與R10一起;成對地,彼此各自獨立地,共同與連接其等之碳原子,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其等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側氧基、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亞胺基、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其中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如果於需要時,可分別與芳香基或雜芳香基相互縮合,其中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 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或形成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含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其中芳香基或雜芳香基,如果於需要時,可分別與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相互縮合,其中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或雜環基分別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側氧基、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亞胺基、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 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其中其餘之殘基T、U、V、W或G當中最多三個殘基可同時代表氮原子且其餘之取代基R6、R7、R8、R9及R10則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經取代之化合物,其特徵為,於通式(I)中,次結構(T2) (a1)代表次結構(T3a)或(T3b)之其中一者 其中 W代表氮原子或CR9,B1分別代表氮原子或CR100a,B2分別代表氮原子或CR100b,B3分別代表氮原子或CR100c,B4分別代表氮原子或CR100d,其中殘基B1、B2、B3及B4於每種情形中最多二個殘基可同時代表氮原子;R100a、R100b、R100c及R100d係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者所選出: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及其餘之取代基R6、R8、R9及R10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或三氟甲硫基;或(a2)代表次結構(T3c)或(T3d)之其中一者 其中W代表氮原子或CR9,D1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1d、氧原子、硫原子或CR101a或CH-R101a;D2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1e、氧原子、硫原子或CR101b或CH-R101b;D3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1f、氧原子、硫原子或CR101c或CH-R101c;分別代表存在恰好一雙鍵於D1與D2之間或於D2與D3之間,其中於每種情形中殘基D1、D2及D3當中最多一者可代表氧原子、硫原子或N-R101d-f,及於每種情形中殘基D1、D2及D3當中最多兩者可同時代表氮原子,及殘基D1、D2及D3當中至少一者必須代表CR101a、CR101b或CR101c,如果其餘之殘基D1、D2或D3當中其中一者代表氧原子或硫原子時;R101a、R101b及R101c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者所選出: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 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且亦可於基團CR101a、CR101b及CR101c當中代表側氧基、亞胺基、或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R101d、R101e及R101f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或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其餘之取代基R6、R8、R9及R10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或三氟甲硫基;或(a3)代表次結構(T3e)或(T3f)之其中一者 其中W代表氮原子或CR9,E1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2e、氧原子、硫原子、CR102a或CH-R102a;E2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2f、氧原子、硫原子、CR102b或CH-R102b; E3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2g、氧原子、硫原子、CR102c或CH-R102c;E4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2h、氧原子、硫原子、CR102d或CH-R102d;分別代表存在恰好一雙鍵於E1與E2之間或於E2與E3之間或於E3與E4之間,或代表不存在一雙鍵,亦即代表存在一單鍵於E1與E2之間及於E2與E3之間及於E3與E4之間;其中於每種情形中殘基E1、E2、E3及E4當中有兩者僅可能同時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氮原子、N-R102e-h、氧原子或硫原子,其條件是如果殘基E1、E2、E3及E4當中有兩者代表氧原子或硫原子,且此等殘基彼此不相鄰;R102a、R102b、R102c及R102d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者所選出: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且亦可於基團CR102a、CR102b、CR102c及CR102d當中代表側氧基、亞胺基、或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R102e、R102f、R102g及R102h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或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 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其餘之取代基R6、R8、R9及R10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或三氟甲硫基;或(a4)代表次結構(T3g)或(T3h)之其中一者 其中W代表氮原子或CR9,J1分別代表N-R103d、氧原子、硫原子或C(R103a)2;J2分別代表N-R103e、氧原子、硫原子或C(R103b)2;J3分別代表N-R103f、氧原子、硫原子或C(R103c)2;其中於每種情形中殘基J1、J2及J3當中有兩者僅可能同時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N-R103d-f、氧原子或硫原子,其條件是如果殘基J1、J2及J3當中有兩者代表氧原子或硫原子,且此等殘基彼此不相鄰;R103a、R103b及R103c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者所選出: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側氧基、亞胺基、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 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R103d、R103e及R103f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或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其餘之取代基R6、R8、R9及R10則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或三氟甲硫基;或(a5)代表次結構(T3i)或(T3j)之其中一者 其中W代表氮原子或CR9;K1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4f、氧原子、硫原子、CR104a或 CH-R104a;K2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4g、氧原子、硫原子、CR104b或CH-R104b;K3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4h、氧原子、硫原子、CR104c或CH-R104c;K4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4i、氧原子、硫原子、CR104d或CH-R104d;K5分別代表氮原子、N-R104j、氧原子、硫原子、CR104e或CH-R104e;分別代表存在恰好一雙鍵於K1與K2之間或於K2與K3之間或於K3與K4之間或於K4與K5之間,或代表不存在一雙鍵,亦即代表存在一單鍵於K1與K2之間及於K2與K3之間及於K3與K4之間及於K4與K5之間;其中於每種情形中殘基K1、K2、K3、K4及K5當中有兩者僅可能同時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氮原子、N-R104f、氧原子或硫原子,其條件是如果殘基K1、K2、K3、K4及K5當中有兩者代表氧原子或硫原子,且此等殘基彼此不相鄰;R104a、R104b、R104c、R104d及R104e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者所選出: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二個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取代之胺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三氟甲硫基及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 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且亦可於基團CR104a、CR104b、CR104c、CR104d及CR104e當中代表側氧基、亞胺基、或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R104f、R104g、R104h、R104i及R104j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或苯基,其中苯基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其餘之取代基R6、R8、R9及R10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羥基、巰基、胺基或三氟甲硫基。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經取代之化合物,其具有通式(If) 其中X代表CR3或氮原子,其中R3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或三氟甲基;A代表氮原子或CR5b,其中R5b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環戊基、 環己基;或代表苯基或苯甲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二或三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二取代或三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含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R1代表次結構(T1) 其中Y代表羰基、氧原子、硫原子、磺醯基、被一羰基取代之胺基或NR12基,其中R12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甲基磺醯基;o代表0或1;R11a及R11b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m代表0、1或2;Z代表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分支或未分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或代表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1,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嗎啉基、哌啶基、4-甲基哌嗪基、哌嗪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 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及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或代表苯基或吡啶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氟、氯、溴、碘、氰基、羥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三氟甲基、巰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硫基、三氟甲硫基;R2代表氫、氟、氯、溴、碘、三氟甲基、氰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環丙基、環丁基;或代表苯基,其等為未經取代或經一或數個彼此各自獨立地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取代基單取代或多取代,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含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氟、氯、溴、碘、三氟甲基及三氟甲氧基;R4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或異丙基;R5a代表氫原子,如果A代表氮原子時;或代表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或異丙基,如果A代表CR5b時;或R5a及R5b與連接R5a及R5b之碳原子共同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及未經取代,T代表CR6;U代表CR7;V代表CR8;W代表氮原子或CR9;G代表CR10;R6及R7與連接R6及R7之碳原子共同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 子之環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羥基、側氧基、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單取代或二取代;或形成苯基、吡咯烷基、哌啶基、嗎啉基、噁唑基、噁唑烷基、吡咯基、吡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咪唑基、噻唑基、三唑基、二氧雜環戊基、二氧雜環己基、二氧雜環庚基(dioxepanyl),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氟、氯、溴、碘、三氟甲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苯基、胺基、側氧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單取代或二取代;且R8、R9及R10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氟、氯、溴或羥基;或R7及R8與連接R7及R8之碳原子共同形成含有3至10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等為飽和或不飽和,未經取代或經羥基、側氧基、被羥基取代之亞胺基單取代或二取代;或形成一苯基、吡咯烷基、哌啶基、嗎啉基、噁唑基、噁唑烷基、吡咯基、吡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咪唑基、噻唑基、三唑基、二氧雜環戊基、二氧雜環己基、二氧雜環庚基,其等分別為未經取代或經氟、氯、溴、碘、三氟甲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氧基、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苯基、胺基、側氧基、被一含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磺醯基取代之胺基單取代或二取代;且R6、R9及R10彼此各自獨立地代表氫、氟、氯、溴或羥基。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經取代之化合物,其由下列之組群所選出:1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1H-茚-4-基)丙醯胺;2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 基)-2-(5,6,7,8-四氫萘-1-基)丙醯胺;3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3-羥基-2,3-二氫-1H-茚-5-基)丙醯胺;4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羥基-2,3-二氫-1H-茚-5-基)丙醯胺;5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5,6,7,8-四氫萘-1-基)丙醯胺;6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3-側氧基-2,3-二氫-1H-茚-5-基)丙醯胺;7 (E)-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3-(羥基亞胺基)-2,3-二氫-1H-茚-5-基)丙醯胺;8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二氫吲哚-5-基)丙醯胺氫氯酸鹽;9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二氫吲哚-5-基)丙醯胺;10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磺醯基)二氫吲哚-5-基)丙醯胺;11 2-(苯並[d][1,3]二氧雜環戊烯-5-基)-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12 N-((3-三級-丁基-1-(4-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乙醯胺;13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丙醯胺;14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 基)-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5-基)丙醯胺;15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3,4-二氫-2H-苯並[b][1,4]二氧雜環庚-7-基)丙醯胺;16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2,3,4-四氫喹啉-6-基)丙醯胺氫氯酸鹽;17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1,2,3,4-四氫喹啉-6-基)丙醯胺;18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磺醯基)-1,2,3,4-四氫喹啉-6-基)丙醯胺;19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3,4-二氫-2H-苯並[b][1,4]噁嗪-7-基)丙醯胺;20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3,4-二氫-2H-苯並[b][1,4]噁嗪-6-基)丙醯胺;21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側氧基-2,3-二氫苯並[d]噁唑-6-基)丙醯胺;22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側氧基-1,2,3,4-四氫喹啉-6-基)丙醯胺;23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3-側氧基-3,4-二氫-2H-苯並[b][1,4]噁嗪-7-基)丙醯胺;24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H-茚-7-基)丙醯胺;25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1H-吲哚-4-基)丙醯胺; 26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1H-吲哚-4-基)丙醯胺;27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H-吲唑-4-基)丙醯胺;28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1H-吲唑-4-基)丙醯胺;29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苯基-1H-吲唑-4-基)丙醯胺;30 2-(1H-苯並[d][1,2,3]三唑-4-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31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H-吲哚-5-基)丙醯胺;32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1H-吲哚-5-基)丙醯胺;33 2-(1H-苯並[d]咪唑-5-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34 2-(2-胺基-1H-苯並[d]咪唑-5-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35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H-吲唑-5-基)丙醯胺;36 2-(苯並[d]噁唑-4-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37 2-(苯並[d]噁唑-7-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38 2-(苯並[d]噻唑-4-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 39 2-(苯並[d]噻唑-7-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40 2-(苯並[d]噁唑-5-基)-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41 2-(苯並[d]噁唑-6-基)-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42 2-(苯並[d]噻唑-6-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43 2-(2-胺基苯並[d]噻唑-6-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44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甲基磺醯胺基)苯並[d]噻唑-6-基)丙醯胺;45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甲基苯並[d]噻唑-6-基)丙醯胺;46 2-(苯並[d]噻唑-5-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47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萘-1-基)丙醯胺;48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萘-2-基)丙醯胺;49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6-羥基萘-2-基)丙醯胺;50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6-羥基萘-2-基)丙醯胺;51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6-甲氧基萘-2-基)丙醯胺; 52 N-((3-三級-丁基-1-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53 N-((3-三級-丁基-1-己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54 N-((3-三級-丁基-1-對-甲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55 N-((3-三級-丁基-1-(4-三級-丁基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56 N-((3-三級-丁基-1-(4-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57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58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59 N-((3-三級-丁基-1-(3-氯-4-氟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60 N-((3-三級-丁基-1-環己烯基-1H-吡唑-5-基)甲基)-2-(7-羥基萘-1-基)丙醯胺;61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喹啉-8-基)丙醯胺;62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異喹啉-8-基)丙醯胺;63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異喹啉-5-基)丙醯胺;64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異喹啉-5-基)丙醯胺; 65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3-甲基異喹啉-5-基)丙醯胺;66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異喹啉-5-基)丙醯胺;67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3-二甲基異喹啉-5-基)丙醯胺;68 N-((1-(4-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異喹啉-5-基)丙醯胺;69 N-((3-三級-丁基-1-(3-氯-4-氟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異喹啉-5-基)丙醯胺;70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喹啉-5-基)丙醯胺;71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喹啉-7-基)丙醯胺;72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喹啉-7-基)丙醯胺;73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異喹啉-7-基)丙醯胺;74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異喹啉-6-基)丙醯胺;75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喹啉-6-基)丙醯胺;76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喹唑啉-6-基)丙醯胺;77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喹噁啉-6-基)丙醯胺; 78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1H-茚-4-基)尿素;79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1H-茚-5-基)尿素;80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5,6,7,8-四氫萘-1-基)尿素;81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2-羥基-2,3-二氫-1H-茚-4-基)尿素;82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7-羥基-5,6,7,8-四氫萘-1-基)尿素;83 1-(苯並[d][1,3]二氧雜環戊烯-5-基)-3-((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84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尿素;85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5-基)尿素;86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1H-吲哚-4-基)尿素;87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1-甲基-1H-吲哚-4-基)尿素;88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1H-吲唑-4-基)尿素;89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1-甲基-1H-吲唑-4-基)尿素;90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1H-吲哚-5-基)尿素; 91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2-甲基-1H-吲哚-5-基)尿素;92 1-(1H-苯並[d]咪唑-5-基)-3-((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93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1H-吲唑-5-基)尿素;94 1-(苯並[d]噁唑-6-基)-3-((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95 1-(苯並[d]噁唑-5-基)-3-((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96 1-(苯並[d]噻唑-6-基)-3-((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97 1-(苯並[d]噻唑-5-基)-3-((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98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萘-1-基)尿素;99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6-羥基萘-2-基)尿素;100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5-羥基萘-2-基)尿素;101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7-羥基萘-1-基)尿素;102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7-羥基萘-1-基)尿素;103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7-乙氧基萘-1-基)尿素; 104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6-羥基萘-1-基)尿素;105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5-羥基萘-1-基)尿素;106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4-羥基萘-1-基)尿素;107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喹啉-8-基)尿素;108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異喹啉-8-基)尿素;109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異喹啉-5-基)尿素;110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異喹啉-5-基)尿素;111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喹啉-5-基)尿素;112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異喹啉-4-基)尿素;113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喹啉-3-基)尿素;114 N-[[2-(6-氯-吡啶-2-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6-羥基萘-2-基)丙醯胺;115 1-[[2-(6-氯-吡啶-2-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7-羥基萘-1-基)尿素;116 N-[[2-(6-氯-吡啶-2-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1H-吲哚-5-基)丙醯胺; 117 N-[[5-三級-丁基-2-(6-氯-吡啶-2-基)-2H-吡唑-3-基]甲基]-2-異喹啉-5-基-丙醯胺;118 1-[[5-三級-丁基-2-(6-氯-吡啶-2-基)-2H-吡唑-3-基]甲基]-3-(1-甲基-異喹啉-5-基)尿素;119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5-三級-丁基-2-(6-氯-吡啶-2-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20 2-(1H-吲哚-5-基)-N-[[2-吡啶-2-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21 N-[[5-三級-丁基-2-(3,3-二氟-環丁烷羰基)-2H-吡唑-3-基]甲基]-2-(1H-吲唑-4-基)丙醯胺;122 1-[[2-(3-氯苯基)-4-甲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H-吲唑-4-基)尿素;123 N-[[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6-羥基-萘-2-基)丙醯胺;124 1-[[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7-羥基-萘-1-基)尿素;125 N-[[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異喹啉-5-基-丙醯胺;126 N-[[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1H-吲哚-5-基)丙醯胺;127 2-(1H-苯並三唑-4-基)-N-[[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28 1-(苯並噻唑-6-基)-3-[[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129 1-(2,3-二氫-1H-茚-5-基)-3-[[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 130 1-[[2-(二丙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H-吲唑-4-基)尿素;131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5-三級-丁基-2-(二丙基-胺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32 1-(7-羥基-萘-1-基)-3-[[2-哌啶-1-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133 2-(2-甲基-喹啉-5-基)-N-[[2-哌啶-1-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34 2-異喹啉-5-基-N-[[2-哌啶-1-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35 1-(3-氯-異喹啉-5-基)-3-[[2-哌啶-1-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136 1-(1-氯-異喹啉-5-基)-3-[[2-哌啶-1-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137 1-(1-甲基-異喹啉-5-基)-3-[[2-哌啶-1-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138 N-[(5-三級-丁基-2-哌啶-1-基-2H-吡唑-3-基]甲基]-2-(2-甲基-喹啉-5-基)丙醯胺;139 2-(1H-吲哚-5-基)-N-[[2-哌啶-1-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40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2-哌啶-1-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41 N-[[2-[(4-氟苯基)-甲基-甲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6-羥基-萘-2-基)丙醯胺;142 N-[[2-[(4-氟苯基)-甲基-甲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1-甲基-1H-吲唑-4-基)丙醯胺; 143 N-[[2-[(4-氟苯基)-甲基-甲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2-甲基-喹啉-5-基)丙醯胺;144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2-[(4-氟苯基)-甲基-甲基磺醯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45 N-[[2-[(4-氟苯基)-甲基-甲基磺醯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1-甲基-1H-吲唑-4-基)丙醯胺;146 N-[[2-[(4-氟苯基)-甲基-甲基磺醯基-胺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1H-吲哚-5-基)丙醯胺;147 1-[[2-丁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H-吲唑-4-基)尿素;148 1-[[2-丁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甲基-1H-吲唑-4-基)尿素;149 N-[[2-丁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1H-吲唑-4-基)丙醯胺;150 1-[[2-(環丙基-甲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H-吲唑-4-基)尿素;151 1-[[2-環戊基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H-吲唑-4-基)尿素;152 1-(1H-吲唑-4-基)-3-[[2-(噻吩-2-基-甲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153 1-[[2-丁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2,3-二氫-1H-茚-5-基)尿素;154 N-[[2-丁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異喹啉-5-基-丙醯胺; 155 1-(1H-吲唑-4-基)-3-[[2-[(4-甲氧基苯基)-甲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尿素;156 1-[[2-[(4-甲氧基苯基)-甲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甲基-1H-吲唑-4-基)尿素;157 2-(1H-吲哚-5-基)-N-[[2-吡啶-4-基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58 2-(1H-吲哚-5-基)-N-[[2-吡啶-2-基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59 1-[[2-(3-氰基-5-氟-苯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甲基-1H-吲唑-4-基)尿素;160 N-[[2-(3-氰基-5-氟-苯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2-(1H-吲哚-5-基)丙醯胺;161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2-(3-氰基-5-氟-苯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62 2-(6-羥基-萘-2-基)-N-[[2-苯基甲氧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63 N-[[2-(苯磺醯基)-5-三級-丁基-2H-吡唑-3-基]甲基]-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丙醯胺;164 N-[[2-(苯磺醯基)-5-三級-丁基-2H-吡唑-3-基]甲基]-2-(1H-吲哚-5-基)丙醯胺;165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5-三級-丁基-2-苯基硫基-2H-吡唑-3-基]甲基]丙醯胺;166 1-[[2-(環己基硫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7-羥基-萘-1-基)尿素;167 1-[[2-(環己基硫基)-5-(三氟甲基)-2H-吡唑-3-基]甲基]-3-(1H-吲唑-4-基)尿素; 168 1-[[5-三級-丁基-2-(環己基硫基)-2H-吡唑-3-基]甲基]-3-(2-甲基-喹啉-5-基)尿素;169 N-[[2-(3-氯苯基)-5-(三氟甲基)-2H-[1,2,4]三唑-3-基]甲基]-2-(6-羥基-萘-2-基)丙醯胺;170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5-三級-丁基-2-(3-氯苯基)-2H-[1,2,4]三唑-3-基]甲基]丙醯胺;171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2-(3-氯苯基)-5-環丙基-2H-[1,2,4]三唑-3-基]甲基]丙醯胺;172 N-[[2-環己基-5-(三氟甲基)-2H-[1,2,4]三唑-3-基]甲基]-2-(2-甲基-喹啉-5-基)丙醯胺;173 2-(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基)-N-[[2-環己基-5-(三氟甲基)-2H-[1,2,4]三唑-3-基]甲基]丙醯胺;174 1-((1-(4-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1H-茚-5-基)尿素;175 1-(2,3-二氫-1H-茚-5-基)-3-((1-(4-氟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176 1-((3-三級-丁基-1-(3-氟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1H-茚-5-基)尿素;177 1-((3-三級-丁基-1-(3-氯-4-氟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1H-茚-5-基)尿素;178 1-(2,3-二氫-1H-茚-5-基)-3-((1-(4-甲氧基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179 1-(2,3-二氫-1H-茚-5-基)-3-((3-(三氟甲基)-1-(4-(三氟甲基)苯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180 1-(2,3-二氫-1H-茚-5-基)-3-((1-(4-(三氟甲氧基)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 181 1-(2,3-二氫-1H-茚-5-基)-3-((1-(3,4-二甲基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182 1-((3-三級-丁基-1-(3,5-二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1H-茚-5-基)尿素;183 2-(苯並[d][1,3]二氧雜環戊烯-5-基)-N-((1-(3-氯苯基)-3-環丙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184 N-((1-環己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丙醯胺;185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3-二氫苯並呋喃-7-基)尿素;186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1H-茚-5-基)乙醯胺;187 1-((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3-(2,2-二氟苯並[d][1,3]二氧雜環戊烯-5-基)尿素;188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乙醯胺;189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2-二甲基苯並二氫吡喃-6-基)丙醯胺;190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2-二甲基-2H-苯並吡喃-6-基)丙醯胺;191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甲基磺醯基)-1H-吲唑-5-基)丙醯胺;192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2-甲基1H-吲哚-4-基)尿素;193 N-((3-三級-丁基-1-(3-氯苯基)-1H-吡唑-5-基)甲基)-2-(6- 氟-1H-吲唑-4-基)丙醯胺;194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6-氟-1H-吲唑-4-基)尿素;195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7-氟-1H-吲唑-4-基)丙醯胺;196 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1-側氧基-1,2-二氫異喹啉-5-基)尿素;197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5-氟萘-1-基)丙醯胺;198 5-(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胺基)-1-側氧基丙-2-基)喹啉1-氧化物;199 2-(1H-吲唑-4-基)-N-((1-戊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200 N-((1-(3-氯苯基)-4-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丙醯胺;201 N-((3-三級-丁基-1-(2,2,2-三氟乙基胺基)-1H-吡唑-5-基)甲基)-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丙醯胺;202 2-(2,3-二氫苯並[b][1,4]二氧雜環己二烯-6-基)-N-((1-(4-甲氧基苯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203 2-(1H-吲唑-4-基)-N-((1-(2-甲氧基乙基胺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204 2-(1H-吲唑-4-基)-N-((1-(吡啶-2-基甲基胺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 205 1-(5-氯-1H-吲唑-4-基)-3-((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尿素;206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側氧基-2,3-二氫-1H-茚-4-基)丙醯胺;207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羥基-2,3-二氫-1H-茚-4-基)丙醯胺;208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2-羥基-2,3-二氫-1H-茚-4-基)丙醯胺;209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H-吲唑-6-基)丙醯胺;210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1H-吲唑-7-基)丙醯胺;211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6-氟萘-1-基)丙醯胺;212 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2-(7-甲氧基萘-1-基)丙醯胺;213 2-(3-氯異喹啉-5-基)-N-((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丙醯胺;214 (S)-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7-羥基-5,6,7,8-四氫萘-1-基)尿素;215 (R)-1-((1-(3-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甲基)-3-(7-羥基-5,6,7,8-四氫萘-1-基)尿素;216 1-((3-三級-丁基-1-(吡啶-2-基)-1H-吡唑-5-基)甲基)-3-(6-氟-1H-吲唑-4-基)尿素;217 N-(5-((3-(6-氟-1H-吲唑-4-基)脲基)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苯甲醯胺; 其各自之形式為游離化合物;消旋異構物;鏡像異構物、非鏡像異構物、鏡像異構物或非鏡像異構物之混合物或單一種類之鏡像異構物或非鏡像異構物;或其形式為生理上可被接受之酸或鹼所形成之鹽類。
  13. 一種醫藥組成物,其含有根據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所述之至少一經取代之化合物,其形式為單獨之立體異構物或其混合物;游離化合物及/或其等生理上可被接受之鹽類;且於需要時亦含有適當之添加劑及/或輔助劑及/或於需要時還含有其他活性成份。
  14. 一種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至少一經取代之化合物之用途,該化合物形式為單獨之立體異構物或其混合物;游離化合物及/或其等生理上可被接受之鹽類,其用於製備醫藥組成物,該醫藥組成物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一或數種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病症,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疼痛;痛覺過敏症(hyperalgesia);觸疼痛(allodynia);灼熱痛(causalgia);偏頭痛;憂鬱症;神經性疾病;軸索損傷;神經退化症;認知功能障礙;癲癇症;呼吸病症;咳嗽;尿失禁;膀胱過動症(OAB);腸胃道之病症及/或損傷;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腸躁症;中風;眼刺激;皮膚刺激;神經性皮膚病;過敏性皮膚病;牛皮癬;白斑;單純泡疹;發炎;腹瀉;搔癢;骨質疏鬆症;關節炎;骨關節炎;風濕症;飲食失調病症;藥物成癮性;藥物濫用;出現於藥物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發展成對藥物之耐受性;毒品成癮性;毒品濫用;出現於毒品成癮性之禁斷症狀;酒精成癮性;酒精濫用及出現於酒精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用於利尿;用於抗鈉尿排泄;用於影響心血管系統; 用於增加警覺性;用於治療傷口及/或燒燙傷;用於治療斷裂神經;用於增加性慾;用於調節運動活力;用於抗焦慮;用於局部麻醉及/或用於抑制不良副作用。
  15. 一種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至少一經取代之化合物之用途,該化合物形式為單獨之立體異構物或其混合物;游離化合物及/或其等生理上可被接受之鹽類,其用於製備醫藥組成物,該醫藥組成物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一或數種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病症,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由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內臟所引起之疼痛及關節疼痛;其等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及杭亭頓氏症;其等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認知功能不全及記憶障礙;其等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氣喘、支氣管炎及肺炎;其等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腸道、眼睛、膀胱、皮膚或鼻腔黏膜之發炎;其等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貪食症、惡病質症、厭食症及肥胖症;選自對天然或合成類鴉片之耐受性;其等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體溫過高、高血壓及支氣管收縮,因施予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受體)之促效劑,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辣椒素(capsaicin)、樹脂毒素(resiniferatoxin)、奧伐尼(olvanil)、亞伐尼(arvanil)、SDZ-249665、SDZ-249482、努伐尼(nuvanil)及卡沙伐尼(capsavanil)。
  16. 一種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至少一 經取代之化合物,其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一或數種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病症,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疼痛;痛覺過敏症;觸疼痛;灼熱痛;偏頭痛;憂鬱症;神經性疾病;軸索損傷;神經退化症;認知功能不全;癲癇症;呼吸病症;咳嗽;尿失禁;膀胱過動症(OAB);腸胃道之病症及/或損傷;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腸躁症;中風;眼刺激;皮膚刺激;神經性皮膚病;過敏性皮膚病;牛皮癬;白斑;單純泡疹;發炎,較佳為腸道、眼睛、膀胱、皮膚或鼻腔黏膜之發炎;腹瀉;搔癢;骨質疏鬆症;關節炎;骨關節炎;風濕症;飲食失調病症;藥物成癮性;藥物濫用;出現於藥物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發展成對藥物之耐受性;毒品成癮性;毒品濫用;出現於毒品成癮性之禁斷症狀;酒精成癮性;酒精濫用及出現於酒精成癮性之禁斷症狀;用於利尿;用於抗鈉尿排泄;用於影響心血管系統;用於增加警覺性;用於治療傷口及/或燒燙傷;用於治療斷裂神經;用於增加性慾;用於調節運動活力;用於抗焦慮;用於局部麻醉及/或用於抑制不良副作用。
  17. 一種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至少一經取代之化合物,其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一或數種由下列組群中選出之病症,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由神經病變所引起之疼痛、內臟所引起之疼痛及關節疼痛;其等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及杭亭頓氏症;選自記憶障礙;其等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氣喘、支氣管炎及肺炎;其等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貪食症、惡病質症、厭食症及肥胖症;選自對天然或合成類鴉片之耐受性;其等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 組成:體溫過高、高血壓及支氣管收縮,因施予香草類化合物受體1(VR1/TRPV1受體)之促效劑,由下列之組群中所選出,該組群由下列者所組成:辣椒素(capsaicin)、樹脂毒素(resiniferatoxin)、奧伐尼(olvanil)、亞伐尼(arvanil)、SDZ-249665、SDZ-249482、努伐尼(nuvanil)及卡沙伐尼(capsavanil)。
  18. 一種用於製備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化合物之方法,其特徵為,至少一具有通式(II)之化合物, 其中X、R1、R2、R4及n具有根據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所述之代表意涵,於反應溶媒中,如於需要時於至少一適當偶合劑之存在下,如於需要時於至少一鹼之存在下,與具有通式(III)或通式(IV)之化合物反應, 其中Hal代表溴或氯原子,且R5a、R5b、T、U、V、W及G各自具有根據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所述之代表意涵,於反應溶媒中,如於需要時於至少一適當偶合劑之存在下,如於需要時於至少一鹼之存在下,形成具有通式(I)之化合物, 其中A代表CR5b且X、R1、R2、R4、R5a、R5b、T、U、V、W及G及n具有根據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所述之代表意涵;或其特徵為,至少一具有通式(II)之化合物, 其中X、R1、R2、R4及n具有根據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所述之代表意涵,於反應溶媒中,於氯甲酸苯酯之存在下,如於需要時於至少一鹼及/或至少一偶合劑之存在下,經反應形成具有通式(V)之化合物, 其中X、R1、R2、R4及n具有根據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所述之代表意涵,且所述之化合物如於需要時被純化及/或分離,且於反應溶媒中,如於需要時於至少一適當偶合劑之存在 下,如於需要時於至少一鹼之存在下,具有通式(V)之化合物與具有通式(VI)之化合物相互反應, 其中T、U、V、W及G具有根據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所述之代表意涵,形成具有通式(I)之化合物, 其中A代表氮原子且X、R1、R2、R4、R5a、T、U、V、W及G及n具有根據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所述之代表意涵。
TW099114463A 2009-05-07 2010-05-06 作為香草類化合物受體之配體之經取代芳香族羧醯胺及尿素衍生物 TWI5045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627709P 2009-05-07 2009-05-07
EP09006221 2009-05-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0010A TW201120010A (en) 2011-06-16
TWI504589B true TWI504589B (zh) 2015-10-21

Family

ID=40848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14463A TWI504589B (zh) 2009-05-07 2010-05-06 作為香草類化合物受體之配體之經取代芳香族羧醯胺及尿素衍生物

Country Status (16)

Country Link
US (1) US8334315B2 (zh)
EP (1) EP2427436B1 (zh)
JP (1) JP5767631B2 (zh)
AR (1) AR076753A1 (zh)
AU (1) AU2010244684B2 (zh)
BR (1) BRPI1011192A2 (zh)
CA (1) CA2758289A1 (zh)
DK (1) DK2427436T3 (zh)
ES (1) ES2402805T3 (zh)
HR (1) HRP20130128T1 (zh)
MX (1) MX2011011800A (zh)
PL (1) PL2427436T3 (zh)
PT (1) PT2427436E (zh)
SI (1) SI2427436T1 (zh)
TW (1) TWI504589B (zh)
WO (1) WO20101278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67493A2 (en) * 2007-11-19 2009-05-28 Envivo Pharmaceuticals, Inc. 1,3,5 tri-subtituted benzenes for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isorders
CN101945848A (zh) 2007-12-20 2011-01-12 英维沃医药有限公司 四取代的苯
US8592471B2 (en) * 2009-05-07 2013-11-26 Gruenenthal Gmbh Substituted phenylureas and phenylamides as vanilloid receptor ligands
US8946204B2 (en) * 2009-05-07 2015-02-03 Gruenenthal Gmbh Substituted phenylureas and phenylamides as vanilloid receptor ligands
SG10201502484SA (en) * 2010-03-30 2015-05-28 Verseon Corp Multisubstituted aromatic compounds as inhibitors of thrombin
CA2842916A1 (en) * 2011-07-26 2013-01-31 Grunenthal Gmbh Substituted heteroaromatic pyrazole-containing carboxamide and urea derivatives as vanilloid receptor ligands
MX2014000963A (es) 2011-07-26 2014-03-27 Gruenenthal Gmbh Derivados de carboxamida y urea aromaticos biciclicos sustituidos como ligandos del receptor de vanilloide.
KR20140091522A (ko) * 2011-09-15 2014-07-21 타이페이 메디컬 유니이버시티 심부전증 또는 신경 손상을 치료하기 위한 인돌릴 및 인돌리닐 하이드록사메이트의 용도
MX2014005610A (es) 2011-11-09 2014-07-30 Grünenthal GmbH Derivados de carboxamida y urea, basados en pirazolilo sustituido, que presentan una porcion fenilo sustituida con un grupo que contiene o como ligando de receptor vainilloide.
AR088701A1 (es) * 2011-11-09 2014-06-25 Gruenenthal Gmbh Derivados de carboxamida y urea basados en pirazolilo, sustituidos, que contienen una porcion fenilo sustituida con un grupo que contiene n como ligandos del receptor de vanilloide
JP2014532744A (ja) 2011-11-09 2014-12-08 グリュネンタール・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バニロイド受容体リガンドとしての、so2含有基で置換されたフェニル部分を担持する置換ピラゾリルをベースとするカルボキサミドおよび尿素誘導体
JP2014532746A (ja) 2011-11-09 2014-12-08 グリュネンタール・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バニロイド受容体リガンドとしての、co含有基で置換されたフェニル部分を担持する置換ピラゾリルをベースとするカルボキサミドおよび尿素誘導体
WO2013068463A1 (en) 2011-11-09 2013-05-16 Grünenthal GmbH Substituted pyrazolyl-based carboxamide and urea derivatives bearing a phenyl moiety substituted with an n-cyclic group as vanilloid receptor ligands
LT2968297T (lt) 2013-03-15 2019-01-10 Verseon Corporation Multipakeistieji aromatiniai junginiai kaip serino proteazės inhibitoriai
CN105209440B (zh) 2013-03-15 2019-07-23 维颂公司 作为凝血酶抑制剂的卤代吡唑
CN103787895A (zh) * 2014-01-23 2014-05-14 安徽华润涂料有限公司 一种4-溴-2-甲基苯胺合成的生产工艺
CN106687445A (zh) 2014-09-17 2017-05-17 维颂公司 作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吡唑基取代的吡啶酮化合物
CN107108463B (zh) 2015-01-13 2019-05-17 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反应混合物中的锡化合物的处理方法
CA2977993A1 (en) 2015-02-27 2016-09-01 Verseon Corporation Substituted pyrazole compounds as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
HRP20211864T1 (hr) 2015-07-06 2022-03-04 Alkermes, Inc. Inhibitori hetero-halo histonske deacetilaze
US10421756B2 (en) 2015-07-06 2019-09-24 Rodin Therapeutics, Inc. Heterobicyclic N-aminophenyl-amides as inhibitors of histone deacetylase
EP3130590A1 (en) * 2015-08-13 2017-02-15 Grünenthal GmbH Aromatic aza compounds as vr1/trpv1 ligands
BR112018015413A2 (pt) 2016-02-09 2018-12-18 Inventisbio Inc inibidores de indoleamina-2,3-dioxigenase (ido)
EP3241830A1 (de) 2016-05-04 2017-11-08 Bayer CropScience Aktiengesellschaft Kondensierte bicyclische heterocyclen-derivate als schädlingsbekämpfungsmittel
CN107805221A (zh) * 2016-09-09 2018-03-16 西华大学 一种制备1h‑吲唑衍生物的方法
US10723723B2 (en) * 2016-11-03 2020-07-28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Substituted bicycle heterocyclic derivatives useful as ROMK channel inhibitors
MD3570834T2 (ro) 2017-01-11 2022-04-30 Alkermes Inc Inhibitori biciclici ai histon deacetilazei
WO2018224455A1 (en) 2017-06-07 2018-12-13 Basf Se Substituted cyclopropyl derivatives
WO2019032528A1 (en) 2017-08-07 2019-02-14 Rodin Therapeutics, Inc BICYCLIC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CN110627683A (zh) * 2018-06-25 2019-12-31 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茚满酮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CA3150748A1 (en) * 2019-08-23 2021-03-04 Mochida Pharmaceutical Co., Ltd. Method for producing heterocyclidene acetamide derivative
JP7320113B2 (ja) 2019-08-23 2023-08-02 持田製薬株式会社 ヘテロシクリデンアセトアミド誘導体の製造方法
CN112409191A (zh) * 2019-08-23 2021-02-26 持田制药株式会社 光学活性的氨基醇的制备方法
WO2021039023A1 (ja) * 2019-08-23 2021-03-04 持田製薬株式会社 ヘテロシクリデンアセトアミド誘導体の製造方法
CN110563693B (zh) * 2019-09-30 2022-10-21 苏州弘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胡椒环制备方法
WO2024012791A1 (de) 2022-07-11 2024-01-18 Bayer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ochemische synthese von pyrazolinen und pyrazolen
CN115282134B (zh) * 2022-07-20 2023-06-23 天津中医药大学 辣椒素在制备治疗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的药物中的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59370A2 (en) * 2006-11-17 2008-05-22 Pfizer Japan Inc. Substituted bicyclocarboxyamide compounds
TW200833663A (en) * 2006-12-21 2008-08-16 Astrazeneca Ab Therapeutic agents
WO2008137102A2 (en) * 2007-05-04 2008-11-13 Torreypines Therapeutics, Inc. Methods of modulating amyloid beta and compounds useful theref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R230994A1 (es) 1981-08-31 1984-08-31 Pfizer Procedimiento para preparar compuesto de 3'-substituido-5'-(2-amino-4-piridil)-1',2',4'-triazol
JPH06157469A (ja) 1992-11-13 1994-06-03 Ube Ind Ltd ピラゾールカルボニルウレア誘導体、その製法及び有害生物防除剤
US6455559B1 (en) * 2001-07-19 2002-09-24 Pharmacia Italia S.P.A. Phenylacetamido-pyrazole derivatives, process for their preparation and their use as antitumor agents
GB0206876D0 (en) * 2002-03-22 2002-05-01 Merck Sharp & Dohme Therapeutic agents
AU2003220558A1 (en) * 2002-03-27 2004-06-03 Smithkline Beecham Corporation Amide compound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US7393873B2 (en) 2003-07-02 2008-07-01 Merck & Co., Inc. Arylsulfonamide derivatives
US20050197371A1 (en) 2003-11-13 2005-09-08 Ambit Biosciences Corporation Urea derivatives as PDGFR modulators
WO2005110994A2 (en) 2004-04-30 2005-11-24 Bayer Pharmaceuticals Corporation Substituted pyrazolyl urea derivatives useful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DE102005037499A1 (de) 2005-08-09 2007-02-15 Merck Patent Gmbh Pyrazolderivate
EP2044053A2 (en) 2005-12-01 2009-04-08 Bayer Healthcare, LLC Urea compounds useful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CA2658764A1 (en) * 2006-07-20 2008-01-24 Mehmet Kahraman Benzothiophene inhibitors of rho kinase
JP2010083763A (ja) * 2008-09-29 2010-04-15 Mitsui Chemicals Inc ピラゾール誘導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殺菌剤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59370A2 (en) * 2006-11-17 2008-05-22 Pfizer Japan Inc. Substituted bicyclocarboxyamide compounds
TW200833663A (en) * 2006-12-21 2008-08-16 Astrazeneca Ab Therapeutic agents
WO2008137102A2 (en) * 2007-05-04 2008-11-13 Torreypines Therapeutics, Inc. Methods of modulating amyloid beta and compounds useful theref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R076753A1 (es) 2011-07-06
EP2427436A1 (en) 2012-03-14
JP2012526061A (ja) 2012-10-25
TW201120010A (en) 2011-06-16
PL2427436T3 (pl) 2013-06-28
SI2427436T1 (sl) 2013-04-30
MX2011011800A (es) 2012-01-27
DK2427436T3 (da) 2013-04-02
CA2758289A1 (en) 2010-11-11
AU2010244684A1 (en) 2011-11-03
US20110003795A1 (en) 2011-01-06
ES2402805T3 (es) 2013-05-09
PT2427436E (pt) 2013-03-04
HRP20130128T1 (hr) 2013-03-31
AU2010244684B2 (en) 2014-07-03
BRPI1011192A2 (pt) 2016-03-15
JP5767631B2 (ja) 2015-08-19
EP2427436B1 (en) 2013-01-09
WO2010127855A1 (en) 2010-11-11
US8334315B2 (en) 2012-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4589B (zh) 作為香草類化合物受體之配體之經取代芳香族羧醯胺及尿素衍生物
TWI491595B (zh) 作為香草類化合物受體之配體之經取代苯基尿素及苯基醯胺
US8598355B2 (en) Amide compound
TW201305139A (zh) 作為類香草素受體配體之經取代雜芳基甲醯胺及尿素衍生物
US9624215B2 (en) Amine derivative or salt thereof
US20110028463A1 (en) Amide compounds
JP2009501236A (ja) ヒストンデアセチラーゼ阻害剤
US9937158B2 (en) Benzoheterocyclic compounds and use thereof
JP2013534229A (ja) バニロイド受容体リガンドとしての置換された環状カルボキサミド誘導体および尿素誘導体
US7981883B2 (en) Substituted spiro-compounds and the use thereof for producing medicaments
US9029378B2 (en) Substituted bicyclic aromatic carboxamide and urea compounds as vanilloid receptor ligands
TW201302712A (zh) 作為類香草素受體配體之經取代雙環甲醯胺及尿素衍生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