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0408B - 脊椎植入結構體及其套件 - Google Patents

脊椎植入結構體及其套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0408B
TWI500408B TW101149258A TW101149258A TWI500408B TW I500408 B TWI500408 B TW I500408B TW 101149258 A TW101149258 A TW 101149258A TW 101149258 A TW101149258 A TW 101149258A TW I500408 B TWI500408 B TW I5004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sleeve
spinal implant
hole
hollow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9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4674A (zh
Inventor
Chang Ho Tseng
Original Assignee
Chang Ho Tse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 Ho Tseng filed Critical Chang Ho Tseng
Priority to TW1011492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00408B/zh
Priority to CN201310043369.6A priority patent/CN10387686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24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46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0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040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30Joints
    • A61F2/44Joints for the spine, e.g. vertebrae, spinal dis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30Joints
    • A61F2002/30001Additional features of subject-matter classified in A61F2/28, A61F2/30 and subgroups thereof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Neur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Description

脊椎植入結構體及其套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脊椎植入套件,尤指一種適用於經椎間孔入路椎體間融合術(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的脊椎植入套件。
脊椎植入結構體係於骨融合手術中用以取代病變椎間盤的人工植入物,用以提供支撐,增強脊椎的穩定度;而脊椎植入結構體中間並可填充自體骨或人造骨組織,以促進骨融合的效果。
經椎間孔入路椎體間融合術(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簡稱TLIF)是一種新興的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術方式。相較於腰椎後外側融合術(PLF)和後路椎體間融合術(PLIF),TLIF具有預後狀況良好及併發症較少的優點,患者可因此較快自手術中恢復。近年來搭配微創手術技術,使得TLIF愈加受到重視(薛華明著,微創TLIF術治療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的進展)。
如同其他的脊椎融合手術,TLIF手術也需要借助植入工具將脊椎植入結構體擺放至患者脊椎中的正確位置。由於TLIF手術中所開的開口較小,因此當使用植入工具將脊椎植入結構體擺放進入患者體內時,調整脊椎植入結構體的難度較大。習用於TLIF手術的脊椎植入結構體為了提高調整位置的效率,而在脊椎植入結構體及植入工具上具有各式的結構設計。然而,這些習用的設計未臻理想,仍有加以改善的空間。
爰是,本發明的一個目的為提供一種脊椎植入套件,其包含脊椎植入結構體及相配合之操作工具;藉由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及前述操作工具的結構配合,使得手術中調整脊椎植入結構體之位置的動作更有效率,也更加容易。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脊椎植入結構體,其包含一中空本體,前述中空本體設有一前壁、一後壁、及設置於前述中空本體內部的隔壁;前述前壁及/或前述後壁定義有至少一穿孔;前述隔壁將前述中空本體劃分為至少兩個空間;其中,前述中空本體的一端設有一凹陷部及一長形通孔;前述凹陷部的內表面設有一曲面;其中,前述中空本體設有至少一個插槽,前述至少一個插槽係設置於前述中空本體設有前述凹陷部之一端的表面上,且位於前述凹陷部的周圍。本發明再提供一種脊椎植入套件,其包含:一脊椎植入結構體及一操作工具。
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包含:一中空本體,其設有一前壁、一後壁、及設置於前述中空本體內部的隔壁;前述前壁及/或前述後壁定義有至少一穿孔;前述隔壁將前述中空本體劃分為至少兩個空間;其中,前述中空本體的一端設有一凹陷部及一長形通孔;其中,前述中空本體設有至少一個插槽,前述至少一個插槽係設置於前述中空本體設有前述凹陷部之一端的表面上,且位於前述凹陷部的周圍;前述操作工具包含: 一操作桿,其包含一桿體、一操作端、及一植入端;前述植入端的端部設有一曲面凸部、及突出於前述曲面凸部的卡固結構;一第一套筒,其外表面設有一外螺紋;前述第一套筒係使前述操作桿穿套於其中;一第二套筒,其包含一導引件、及一筒體;前述第二套筒係使前述第一套筒及前述操作桿穿套於其中;前述導引件為一筒狀結構,其內表面設有與前述第一套筒之螺紋配合之第一內螺紋;前述筒體的一端與前述導引件連結,另一端設有一端部;前述端部設有突出之至少一個插栓,前述插栓係用以插合於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述插槽;一操作把手,其設有一本體及一握持部;前述本體設有一孔洞及一操作件;前述操作桿的前述操作端係伸入於前述孔洞;前述操作件係連結於前述操作桿的前述操作端,以藉由移動前述操作件來轉動前述操作桿;其中,前述操作桿之植入端的前述曲面凸部係至少部分伸入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述凹陷部;其中,前述操作桿之植入端的前述卡固結構係伸入前述凹陷部定義之前述長形通孔,並使前述操作桿卡固於前述長形通孔。
較佳地,前述凹陷部的內表面設有一曲面。
較佳地,前述長形通孔係定義於前述凹陷部的前述曲面內。
較佳地,前述長形通孔係定義於前述凹陷部的前述曲面內,並自前述曲面延伸。
較佳地,前述操作桿之植入端的前述曲面凸部係至少部分伸入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述凹陷部,並與前述凹陷部的曲面相配合。
較佳地,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之前述前壁之外側面設有一第一凸面,且前述後壁之外側面設有一第二凸面;較佳地,前述第一凸面的曲度較前述第二凸面的曲度彎曲。
較佳地,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述前壁的外側面及/或前述後壁的外側面係實質上為平面。
較佳地,前述前壁及/或前述後壁的頂端面及底端面包含至少一突起。
較佳地,前述突起係錐狀突起、波浪狀突起、不規則狀突起或其組合。
較佳地,前述穿孔呈圓形、角型、水滴型或其組合。
較佳地,前述中空本體設有至少二個插槽,前述至少二個插槽係設置於前述中空本體設有前述凹陷部的一端的表面上,且位於前述凹陷部的周圍。
較佳地,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係由選自下列群組的材質所製成:鈦合金、聚醚醚酮、以及碳纖維加強聚醚醚酮。
較佳地,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之前述中空本體設有至少二個插槽,前述至少二個插槽係設置於前述中空本體設有前述凹陷部的一端的表面上,且位於前述凹陷部的周圍;並且,前述第二套筒之前述端部設有突出之至少二個插栓。
較佳地,前述操作把手的前述孔洞之內壁設有第二 內螺紋,前述第二內螺紋係配合於前述第一套筒之外螺紋。
較佳地,前述操作工具之前述第一套筒的外表面設有第一螺紋和第二螺紋;其中前述第一螺紋係與前述導引件的第一內螺紋配合,前述第二螺紋係與前述操作把手之前述孔洞的前述第二內螺紋配合。
較佳地,前述第二套筒之前述筒體與前述導引件連結的一端設為一凹室,而前述導引件連結前述筒體的一端係伸入前述凹室,且前述導引件設有一卡扣元件;前述卡扣元件係設於前述導引件連結前述筒體的一端,以使前述筒體與前述導引件相互固定。
較佳地,前述操作把手進一步設有一軌道,以供前述操作件移動。
較佳地,前述操作把手進一步設有一輔助操作孔、蓋合前述輔助操作孔的蓋體、及/或一滑錘裝置。
較佳地,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之前述長形通孔設有一長軸a及一短軸b;前述操作桿中,前述卡固結構設有一軸x,其關係為:b<x<a。
較佳地,前述操作桿之前述操作端的外壁上設有一孔,且前述操作把手之前述操作件係固定於前述孔。
較佳地,前述操作桿之前述孔內設有螺紋,而前述操作件設有與前述螺紋相配合的外螺紋。
綜上所述,藉由上述結構配置,本發明之脊椎植入結構體及操作工具得以適當地配合,使實務操作上,植入、調整及移出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動作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
以下具體實施例僅為本發明之最佳實施態樣的例示,並非意圖限制本發明之範圍。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本發明之揭露,在不背離本發明之精神的範圍內做出適度的變更和修正。須特別留意的是,以下圖式僅用以作為示範性地呈現本發明之構件的型態與相對位置,並非用於限制各構件之比例關係。
本發明之脊椎植入套件包含脊椎植入結構體及操作工具,其材質包含金屬或生物相容性聚合物;其中前述金屬包含鈦合金,而前述生物相容性聚合物包括聚醚醚酮及其衍生物。前述聚醚醚酮材質係目前普遍應用於脊椎植入結構體之材質,其硬度相當於鬆質骨(cancellous bone);近年來已另外研發出碳纖維加強聚醚醚酮,其硬度相當於皮質骨(cortical bone),若以此材質製作,則可獲得更佳之生物相容性及支撐效果。
脊椎植入結構體
請參第一A、一B、一C及一D圖、、第二A、二B、二C及二D圖、以及第十五A、十五B十五C及十五D圖,其分別顯示本發明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三種實施態樣。
本發明之脊椎植入結構體100、200、600係為一中空本體,其具有一銳角端101、201、601及一鈍角端102、202、602。前述中空本體設有一前壁103、203、603及一後壁104、204、604。前述中空本體中並設有一隔壁105、205、605,以將前述中空本體的內部空間劃分為 至少兩個區域。
較佳地,前述中空本體之前壁103、203、603及/或後壁104、204、604的頂端面及底端面包含至少一突起106、206、606。前述突起106、206、606係錐狀突起、波浪狀突起、不規則狀突起或其組合。前述突起106、206、606之設計可提高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100、200、600與上下脊椎椎體之間的固著力,於圖式實施例中,前述突起106、206、606係規則排列之錐狀突起。
在圖式實施例中,前壁103、203、603及後壁104、204、604皆定義有至少一穿孔107、207、607。前述穿孔107、207、607可在不影響脊椎植入結構體100、200、600之支撐力的前提下,進一步增加脊椎植入結構體100、200、600內所填充之自體骨或人造骨組織內的血流灌注量;較佳地,前壁103、203、603及/或後壁104、204、604設有對稱之穿孔107、207、607,可在前述中空本體100、200、600的前後壁形成對角支柱,增加抗剪強度及挫曲強度。
原則上,前述前壁及前述後壁的「前」、「後」之定義無須限制,於此,係為了便於描述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的結構而加以區分。
惟,在本發明的部分實施態樣中,如在本發明之脊椎植入結構體200中,前述前壁203及前述後壁204的「前」、「後」之定義乃視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植入一個體的位置而定。更明確地說,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植入個體體內之後,靠近該個體前側(腹部側)之外壁定義為「前」壁,而靠近該個體後側(背部側)之外壁定義為「後」壁。
在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之態樣中,前壁203及後壁204的外側面皆為凸面,有助於保留結構體最大的骨接觸面積。此外,前壁203之外側面的弧度較後壁204之外側面的弧度彎曲(第二C圖),這樣的結構設計有助於自前述銳角端201將脊椎植入結構體200植入個體體內。
然而,當一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壁及/或後壁的外側面設計為曲面時,若該曲面的弧度過大,則在該曲面的頂點容易形成應力點,而可能會在操作時承受過多力量而斷裂或破碎。因此,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態樣中,如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100、600,前壁103、603及後壁104、604的外側面皆實質上為平面。更明確地,所謂「實質上為平面」意指前述前壁及前述後壁雖然具有弧度,但其弧度皆僅在0°至20°之間,以採納曲面外壁的優點並同時避免應力點的產生。
另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的前壁203及後壁204之間具有不同的弧度,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600的前壁603及後壁604係相互對稱之實質上的平面,意即,前壁603及後壁604具有相同且相互對稱的表面弧度。以此概念設計之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600的外型呈流線之魚嘴型,有助於植入動作的進行及避免應力點產生。
在圖式實施例中,隔壁105、205、605的頂端面及底端面係呈內凹曲面,其可提升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100、200、600與上下脊椎椎體接觸的面積,而得以有效促進骨融合,提高修復的效率。
在脊椎植入結構體100的態樣中,前述鈍角端102 設有一長形通孔110,並且,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100的鈍角端102於前述長形通孔110的周圍設有相對的兩個插槽109;其中,前述長形通孔110具有一長軸a及一短軸b(第一D圖)。
在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的態樣中,前述鈍角端202設有一凹陷部208及一長形通孔210,且於凹陷部208的周圍設有四個插槽209。前述凹陷部208的內表面設有一曲面211;其中,前述曲面211為一內凹曲面。
前述長形通孔210係設置於前述凹陷部208的前述曲面211內,且前述長形通孔210具有一長軸a及一短軸b(第二D圖)。在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的態樣中,前述凹陷部208係設置於前述鈍角端202之表面的實質上中心點位置,而前述插槽209則分布於前述鈍角端202的周圍表面上。
在脊椎植入結構體600的態樣中,前述鈍角端602設有一凹陷部608及一長形通孔610,且於凹陷部608的周圍設有四個插槽609。前述凹陷部608的內表面設有一曲面611;其中,前述曲面611為一內凹曲面。
前述凹陷部608係設置於前述鈍角端602之表面上靠近前述後壁604的位置,而前述插槽609則分布於前述鈍角端602的周圍表面上。前述長形通孔610係設置於前述凹陷部608的前述曲面611內,並往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壁端延伸,而成為一具有一長軸a及一短軸b的通孔。
另一方面,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的隔壁205係設置在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之實質上的中央位置,將內部空間劃分為兩個體積約為相等的區域。在前述脊 椎植入結構體600的隔壁605則設置為較靠近述脊椎植入結構體600的鈍角端602。據此,前述隔壁605將內部空間劃分為一個體積較小的區域(後稱小區域)及一個體積較大的區域(後稱大區域)。前述小區域主要係提供本發明之操作桿的卡固結構作動的空間(卡固結構的作動方式將於後續段落中說明),而前述大區域則主要用於填充自體骨或人造骨組織。
操作工具
本發明之操作工具包含一操作桿、一第一套筒、一第二套筒、及一操作把手。本發明之操作工具係配合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100、200、及/或600使用。以下所述操作工具的態樣多數係特別對應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而設計;而以下段落亦教示部分對應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600設計之元件的態樣。惟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理解的是,本發明操作工具雖然對應不同的脊椎植入結構體(如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100、200、600)而可能有結構、外型上的些微差異,但其皆係依據本發明所教示的作動邏輯及配合關係而設計,皆屬於本發明的範疇。
[操作桿]
請參第三A、三B、及三C圖。
本發明之操作桿300包含一桿體301、一操作端302、及一植入端303。前述操作端302設有一孔304。前述植入端303的端部設有一曲面凸部305、及延伸突 出於前述曲面凸部305的卡固結構306。前述曲面凸部305之曲度係與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600的凹陷部208、608的曲面211、611相配合(第二A、二B、十五A、十五B圖)。
前述卡固結構306設有一軸x(第三B圖),而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100、200、600的長形通孔110、210、610設有一長軸a及一短軸b(第一D、二D、十五D圖),其關係為b<x<a。
在脊椎植入結構體100的態樣中,前述操作桿300之植入端303係抵靠於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100的鈍角端102,使前述卡固結構306伸入前述長形通孔110。由於軸x小於短軸b,因此,待前述卡固結構306伸入前述長形通孔110後,適當地轉動前述操作桿300後,可使前述卡固結構306抵觸前述長形通孔110的邊緣外型,而限制前述卡固結構306退出前述長形通孔110。
在脊椎植入結構體200、600的態樣中,前述操作桿300之植入端303可伸入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600的凹陷部208,使前述卡固結構306伸入前述長形通孔210、610,並使前述曲面凸部305與前述凹陷部208的曲面211、611相互抵靠。由於軸x小於短軸b,因此,待前述卡固結構306伸入前述長形通孔210、610後,適當地轉動前述操作桿300後,可使前述卡固結構306抵觸前述長形通孔210、610的邊緣外型,而限制前述操作桿300之前述卡固結構306退出前述長形通孔210、610。
於圖式實施例中,前述卡固結構306係設為一T字形狀,然而,卡固結構306的形狀無須限制,只要可以 妥當地使卡固結構306抵觸前述長形通孔110、210、610的邊緣外型,並限制前述操作桿300之植入端303抽離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100、200、600即可。
[第一套筒]
請參第四A及四B圖。
本發明之第一套筒400的外表面設有至少一外螺紋;更明確地,於圖式實施例中,前述第一套筒400的外表面設有一第一外螺紋401及一第二外螺紋402。前述第一套筒係400為一中空的筒狀結構,以使前述操作桿300穿套於其中。
再請參第十六A及十六B圖。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的第一套筒700同樣為一中空的筒狀結構,以使前述操作桿300穿套於其中。前述第一套筒700的外表面也設有第一外螺紋701及第二外螺紋702。
此外,有別於第一套筒400的第一外螺紋401及第二外螺紋402,前述第一外螺紋701及前述第二外螺紋702並未延伸至第一套筒700的末端;換言之,在第一套筒700設有前述第一外螺紋701之一端的表面上、及設有前述第二外螺紋702之一端的表面上,分別留有未設有螺紋的區域703、705;其中,前述區域703上設有一孔704。
[第二套筒]
請參第五A、五B、六A、六B、六C、六D、七A、七B、七C、及七D圖。
於圖式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第二套筒500係由一筒體510(第六A、六B、六C圖)、及一導引件520(第七A、七B、及七C圖)組合而成。
前述筒體510與前述導引件520連結的一端設為一凹室511(第六A及六C圖),另一端設有一端部512;前述端部512設有突出之至少一個插栓513。前述插栓513係用以插入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100、200、600的插槽109、209、609(參第一A、第二A圖及第十五A圖),以穩定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100、200、600與前述第二套筒500之間的連結。
請參第六D圖所示之本發明另一實施態樣之筒體530,其一端設有端部532,前述端部532設有突出之至少一個插栓533。有別於前述筒體510為一上下左右對稱的筒狀結構,前述筒體530的端部532係設為一向下延伸的型態,使前述筒體530的開口534不對稱地設於端部532的上側。此外,由圖中可知,前述筒體530的開口534的上周緣係朝筒體530的中央延伸,使前述筒體530於設有前述端部532的一端的上側呈現一缺角之態樣。前述筒體530的端部532的外型係配合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600鈍角端602的結構特徵而設計。
請參第八A、八B及八C圖,其係以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為例,示意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之鈍角端202的側視圖(請參考第二D圖),其中方塊800示意側視角度下,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之鈍角端202的外型,圓圈808示意前述凹陷部208,而區域809示意前述插槽209。以穩定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與前述第二套筒500之間之連結的目的而言,前述插槽809 的數目可為兩個、三個或是四個,如第八A圖所示結構具有兩個區域809,第八B圖所示結構具有三個區域809,而第八C圖所示結構具有四個區域809。據此,脊椎植入結構體之插槽的數目與第二套筒之筒體之插栓的數目應相互對應,舉例來說,若脊椎植入結構體200具有四個插槽209(區域809),則第二透筒500之筒體510便對應設有四個插栓513。
前述導引件520是一筒狀結構(第七A、七B、七C圖),其與前述筒體510連結的一端設有卡扣元件521,其係伸入並卡扣於前述凹室511中,以使前述導引件520與前述筒體510相互連結(請參第五B圖)。在圖式實施例中,前述卡扣元件521係為一配合前述凹室511之開口的環狀構造,且前述凹室511開口的內徑略小於前述卡扣元件521的外徑。藉助前述卡扣元件521之材質的彈性,可將卡扣元件521扣入前述凹室511,而卡扣於前述凹室511的開口(第五B圖)。然,縱使本發明所示例之態樣有其優點,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仍可採用領域中習知的其他手段,來達成連結導引件520及筒體510的目的。
請參第七C圖,前述導引件520的內部設有第一內螺紋522,其係配合前述第一套筒400的第一外螺紋401,而使前述第二套筒500與前述第一套筒400相互組合。此外,前述導引件520的外表面設有防滑部523,其係有利於使用者轉動前述導引件520。再請參第七D圖,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之導引件540,其同樣設有卡扣元件541供與前述筒體510、530組合。前述導引件540與前述導引件520的差別在於,有別於防滑部523的型 態,導引件540的外表面設為等距排列的凸條構造而形成防滑部543。
據此,前述導引件520及前述筒體510組合而成之第二套筒500可使前述第一套筒400及前述操作桿300之套合於其中。在此結構設計下,藉著第一內螺紋522和第一外螺紋401的配合關係、及筒體510與導引件520的連結關係,轉動導引件520可連帶使筒體510整體於第一套筒400上移動。
[操作把手]
請參第九A、九B、九C、九D、十圖。
圖式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操作把手900設有一本體910及一握持部901;前述本體910設有一孔洞911及一操作件912。前述握持部901的外型無需特別限制,領域中習慣採用一合乎握持狀態之手掌形狀的把手型態,以符合人體工學。
前述孔洞911,係供前述第一套筒400及操作桿300伸入(請參第十一A圖)。並且,前述孔洞911設有第二內螺紋914,其係配合前述第一套筒400的第二外螺紋402,而據以將第一套筒400與操作把手900連結。
前述操作件912的功用在於使前述操作桿300與前述操作把手900連結,並讓使用者可藉由前述操作件912來轉動前述操作桿300的角度。可行地,在圖式實施例中,前述本體910設有一軌道913。前述操作件912係透過前述軌道913結合於前述操作桿300的孔304(請參第十一A圖),並藉由在前述軌道913中移動來轉動前 述操作桿300的角度。
此外,前述軌道913設有第三內螺紋915,而操作件912設有對應的第三外螺紋916(第九C圖)。藉著鎖合前述第三內螺紋915和第三外螺紋916,可使前述操作件912固定於前述軌道913上的特定位置,而固定前述操作桿300於特定角度,據以避免在操作中因誤觸前述操作件912而轉動前述操作桿300。
可行地,第十圖所示另一實施態樣中,該操作把手900’之軌道913包含停止區域917、918。使用者轉動前述操作件912之後,可簡易地回拉前述操作件912,使前述操作件912停留於前述停止區域917或918。此設計可簡易地使前述操作件912固定於前述軌道913上的特定位置,而固定前述操作桿300於特定角度,據以避免在操作中因誤觸前述操作件912而轉動前述操作桿300。
較佳地,同時採用前述第三內螺紋915和前述第三外螺紋916之配合、以及前述停止區域917、918的設計使本發明之操作工具更加完善。
在一可行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操作把手900的本體910進一步設有一輔助操作孔920及蓋合前述輔助操作孔920的蓋體921(參第九C圖);前述輔助操作孔920及前述蓋體921可分別設有相互配合的螺紋結構(圖未示)。
前述蓋體921係用以在不使用前述輔助操作孔920時,蓋合前述輔助操作孔920。此將有利於操作者握持及施力於前述操作把手900。前述輔助操作孔920係用於在故障排除的狀況下,方便使用者拆解本發明之操作 工具。
另一方面,本發明可額外連結一滑錘裝置(圖未示)。前述滑錘裝置可連結於前述蓋體921,其係用於借助滑錘單一象限的力傳導來將植入的脊椎植入結構體拉出患者體內。
本發明之脊椎植入結構體與操作工具之結合與作動 [操作工具的組合]
以下段落將配合第十一A、十一B、十一C圖以說明本發明之操作工具的組合方式。請參第十一A圖所顯示之拆解組合圖。首先將操作桿300、第一套筒400與第二套筒500依序套合;其中前述第二套筒500之導引件520的第一內螺紋522係與前述第一套筒400的第一外螺紋401的相配合(第十一C圖)。
然後,將前述操作桿300的操作端302深入操作把手900的孔洞911,並使操作件912穿過前述操作桿300的操作端302的孔304,而將操作桿300與操作把手900結合。接著,藉著操作把手900的第二內螺紋914與第一套筒400的第二外螺紋402的配合,將前述第一套筒400與前述操作把手900結合。據此,前述操作桿300、前述第一套筒400、前述第二套筒500、及前述操作把手已相互組合為本發明之操作工具(第十一B圖)。
再請參第十七A圖及第十七B圖,該操作工具的組合與第十一A、十一B、十一C圖中所示者幾近相同,惟替換使用第一套筒700、筒體530、及導引件540。此外,在第十七A圖及第十七B圖所示實施態樣中,操作 把手900另設有一孔922,其係用配合第一套筒700的孔704,以供在組合後,使用焊條穿過前述孔922及孔704,將前述第一套筒700和前述操作把手900焊接。
[脊椎植入結構體與操作工具的組合及作動]
以下段落將配合第十二A、十二B、十二C、十三A、十三B、十四A、十四B圖,以本發明之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為例,說明脊椎植入結構體與操作工具的組合及作動。
首先請參第十二A圖,如前面段落中所描述的,使組合完成之操作工具中操作桿300的植入端303深入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的鈍角端202中;其中,前述操作桿300的曲面凸部305係配合並抵靠於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的凹陷部208的曲面211(第十四A圖),且前述操作桿300的卡固結構306係伸入並突出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的長形通孔210(第十三A圖)。
接著,請參第十二B圖,扳動前述操作把手900的操作件912以帶動操作桿300的轉動。前述操作桿300的卡固結構306亦連帶旋轉,而使卡固結構306卡固於前述長形通孔210(第十三B、及十四B圖)。藉此限制前述操作桿300抽離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
然後,請參第十二B及十二C圖,轉動前述第二套筒500的導引件520,以使前述導引件520借助前述第一內螺紋522與前述第一外螺紋401的配合,而帶動前述筒體510於前述第一套筒400上移動。隨著前述導引件520的推動,前述筒體510的端部512逐漸靠近前 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的鈍角端202,直至前述筒體510的插栓513對應插入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的插槽209(第十二C圖)。據此,將使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與前述操作把手900固定為一體。
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與前述操作把手900固定為一體後,使用者便可手持操作把手900的握持部901將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植入患者體內。爾後,反向旋轉前述導引件510,使前述第二筒體500向後位移,並帶動前述插栓513退出前述插槽209(從第十二C圖的狀態回到第十二B圖的狀態)。再請參第十四B圖,此時操作桿300的操作端303仍伸入於前述凹陷部208中,但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與前述操作把手900之間已不再受到第二筒體之前述插栓513的固定。在這樣的狀況下,隨著前述凹陷部208的曲面211與前述曲面凸部305之間恰如杵臼關係般的配合(第十四B圖),使用者可施力於操作把手900並進而以適當角度作動於前述凹陷部208的曲面211,而調整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於患者體內的角度及位置。於前述調整的過程中,由於前述卡固結構306仍維持其卡固於前述長形通孔210的狀態(第十四B圖),因此可防止前述操作把手900不慎與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脫離,造成危險。
待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植入完畢之後,使用者可扳動前述操作件912,使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與前述操作把手900之間的關係回到第十二A、十三A、十四A圖所示的狀態。此時,前述卡固結構306的角度可順利通過前述長形通孔210,因此使用者可將前述操作桿300的操作端303抽離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的 凹陷部208,使前述操作把手900脫離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而將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留置於患者體內,完成植入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的作業。
實務上,有時候需要將已植入患者體內的脊椎植入結構體移出,然而,將已植入的脊椎植入結構體移出是一個需要額外小心的手術動作,因為不當的施力動作可能對患者的脊椎產生無法彌補的傷害。在本發明的操作工具設計中,前述操作把手900設有一蓋合前述輔助操作孔920的蓋體921。從第九B和九C圖的觀察到,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態樣中,前述蓋體921的外型設計了溝槽923,其係用以連結一領域中習用的滑錘結構。將前述滑錘結構連結於前述溝槽923之後,藉由滑錘結構的單一象限的力傳導,可安全地將已植入的脊椎植入結構體移出。
再請參第十七A圖及第十七B圖,圖中所示本發明之操作工具的實施態樣係特別對應本發明之脊椎植入結構體600的外型來設計。脊椎植入結構體600與操作工具的配合作動的邏輯與精神原則上如同脊椎植入結構體200。
脊椎植入結構體600的結構特徵與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的結構特徵的差異點主要有三:1)前述凹陷部608係設置於前述鈍角端602靠近前述後壁604的表面上;2)前述隔壁605將脊椎植入結構體600的內部空間劃分為一個小區域及一個大區域;及3)脊椎植入結構體600的前壁603及後壁604的外側面係相互對稱之實質上的平面。
從第十五C圖可知,脊椎植入結構體600之凹陷部 608及凹面611係不對稱地設置於前述鈍角端602靠近後壁604的一端。這樣的結構設計可使前述操作桿300之植入端303在前述凹陷部608中的作動空間更大,使操作者在控制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600的角度時,有更大的操作空間。
[故障排除]
在某些情況中,可能發生轉動操作件912卻無法順利使操作桿300退出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的狀況。此時,使用者可將操作件912自前述操作把手900之本體910上拆解下來,使操作桿300與前述本體910脫離,而使前述操作把手900與前述操作桿300、第一套筒400及第二套筒500分離。據此,使用者可直接手持並轉動前述操作桿300的操作端303,以調整卡固結構306於適當角度,再將其退出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200。
本發明的優點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壁及後壁所設計之弧度有助於將結構體植入患者體內;另一方面,本發明之脊椎植入結構體之前壁及後壁亦可設計為相互對稱之實質上的平面,而使得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外型成為一流線型,不僅便於植入手術的操作,更可避免應力點產生。
此外,本發明的精神,在本發明之操作工具與本發明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配合下,更能突顯優點。舉例來說,藉由脊椎植入結構體之鈍角端的結構設計,本發明之操作工具可穩定的與脊椎植入結構體連結為一整 體,不僅有助於植入動作,更便於移出、拉回脊椎植入結構體。
再者,脊椎植入結構體之凹陷部的曲面設計可配合操作桿的曲面凸部形成杵臼關係,讓使用者便於自操作工具施力以調整脊椎植入結構體的角度。
更甚之,雖然本發明之操作工具包含許多元件,但該元件皆可簡易的組合及拆解,且具有許多實務操作上上所需的巧思。在必要時,使用者更可輕易地將本發明之操作工具拆解,而改以手動的方式操作操作桿以排除可能的突發狀況。據此,綜合來說,本發明具有領域中習用於經椎間孔入路椎體間融合術之工具所不能及的優點。
所屬領域之技術人員當可了解,在不違背本發明精神下,依據本案實施態樣所能進行的各種變化。因此,顯見所列之實施態樣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而是企圖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的定義下,涵蓋於本發明的精神與範疇中所做的修改。
100‧‧‧脊椎植入結構體
101‧‧‧銳角端
102‧‧‧鈍角端
103‧‧‧前壁
104‧‧‧後壁
105‧‧‧隔壁
106‧‧‧突起
107‧‧‧穿孔
109‧‧‧插槽
110‧‧‧長形通孔
200‧‧‧脊椎植入結構體
201‧‧‧銳角端
202‧‧‧鈍角端
203‧‧‧前壁
204‧‧‧後壁
205‧‧‧隔壁
206‧‧‧突起
207‧‧‧穿孔
208‧‧‧凹陷部
209‧‧‧插槽
210‧‧‧長形通孔
211‧‧‧曲面
300‧‧‧操作桿
301‧‧‧桿體
302‧‧‧操作端
303‧‧‧植入端
304‧‧‧孔
305‧‧‧曲面凸部
306‧‧‧卡固結構
400‧‧‧第一套筒
401‧‧‧第一外螺紋
402‧‧‧第二外螺紋
500‧‧‧第二套筒
510‧‧‧筒體
511‧‧‧凹室
512‧‧‧端部
513‧‧‧插栓
520‧‧‧導引件
521‧‧‧卡扣元件
522‧‧‧第一內螺紋
523‧‧‧防滑部
530‧‧‧筒體
532‧‧‧端部
533‧‧‧插栓
534‧‧‧開口
540‧‧‧導引件
541‧‧‧卡扣元件
543‧‧‧防滑部
600‧‧‧脊椎植入結構體
601‧‧‧銳角端
602‧‧‧鈍角端
603‧‧‧前壁
604‧‧‧後壁
605‧‧‧隔壁
606‧‧‧突起
607‧‧‧穿孔
608‧‧‧凹陷部
609‧‧‧插槽
610‧‧‧長形通孔
611‧‧‧曲面
700‧‧‧第一套筒
701‧‧‧第一外螺紋
702‧‧‧第二外螺紋
703‧‧‧區域
704‧‧‧孔
705‧‧‧區域
800‧‧‧方塊
808‧‧‧圓圈
809‧‧‧區域
900‧‧‧操作把手
901‧‧‧握持部
910‧‧‧本體
911‧‧‧孔洞
912‧‧‧操作件
913‧‧‧軌道
914‧‧‧第二內螺紋
915‧‧‧第三內螺紋
916‧‧‧第三外螺紋
917、918‧‧‧停止區域
920‧‧‧輔助操作孔
921‧‧‧蓋體
922‧‧‧孔
923‧‧‧溝槽
第一A圖係本發明一實施態樣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立體圖。
第一B圖係第一A圖所示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另一角度立體圖。
第一C圖係第一A圖所示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側視圖。
第一D圖係第一A圖所示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另一方向側視圖。
第二A圖係本發明另一實施態樣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立體圖。
第二B圖係第二A圖所示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另一角度立體圖。
第二C圖係第二A圖所示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側視圖。
第二D圖係第二A圖所示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另一方向側視圖。
第三A圖係本發明一實施態樣之操作桿的立體圖。
第三B圖係第三A圖之操作桿的側視圖。
第三C圖係第三A圖之操作桿的另一方向側視圖。
第四A圖係本發明一實施態樣之第一套筒的立體圖。
第四B圖係第四A圖之第一套筒的側視圖。
第五A圖係本發明一實施態樣之第二套筒的側視圖。
第五B圖係第五A圖之第二套筒的剖面圖。
第六A圖係第五A圖之第二套筒的筒體的立體圖。
第六B圖係第五A圖之第二套筒的筒體的側視圖。
第六C圖係第五A圖之第二套筒的筒體的剖面圖。
第六D圖係本發明另一實施態樣之筒體的立體圖。
第七A圖係第五A圖之第二套筒的導引件的立體圖。
第七B圖係第五A圖之第二套筒的導引件的側視圖。
第七C圖係第五A圖之第二套筒的導引件的剖面圖。
第七D圖係本發明另一實施態樣之導引件的立體 圖。
第八A圖係示意本發明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鈍角端態樣。
第八B圖係示意本發明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鈍角端另一態樣。
第八C圖係示意本發明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鈍角端又一態樣。
第九A圖係本發明一實施態樣之操作把手的立體圖。
第九B圖係第九A圖之操作把手的側視圖。
第九C圖係第九A圖之操作把手的剖面圖。
第十圖係本發明另一實施態樣之操作把手的立體圖。
第十一A圖係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之操作工具的拆解組合圖。
第十一B圖係第十一A圖之操作工具組合後的立體圖。
第十一C圖係第十一A圖之操作工具組合後的剖面圖。
第十二A、十二B、十二C圖係示意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之操作工具與一脊椎植入結構體組合後的俯視圖,並以此三連續圖面顯示作動關係。
第十三A圖係以立體圖示意本發明之操作桿於脊椎植入結構體中的態樣。
第十三B圖係以立體圖示意本發明之操作桿於脊椎植入結構體中的另一態樣。
第十四A圖係以剖面圖示意本發明之操作桿於脊椎植入結構體中的狀態。
第十四B圖係以剖面圖示意本發明之操作桿於脊椎植入結構體中的另一狀態。
第十五A圖係本發明又一實施態樣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立體圖。
第十五B圖係第十五A圖所示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另一角度立體圖。
第十五C圖係第十五A圖所示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側視圖。
第十五D圖係第十五A圖所示之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另一方向側視圖。
第十六A圖係本發明另一實施態樣之第一套筒的立體圖。
第十六B圖係第十六A圖之第一套筒的側視圖。
第十七A圖係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態樣之操作工具的拆解組合圖。
第十七B圖係第十七A圖之操作工具組合後的立體圖。
200‧‧‧脊椎植入結構體
202‧‧‧鈍角端
300‧‧‧操作桿
400‧‧‧第一套筒
500‧‧‧第二套筒
510‧‧‧筒體
520‧‧‧導引件
900‧‧‧操作把手
912‧‧‧操作件

Claims (21)

  1. 一種脊椎植入套件,其包含:一脊椎植入結構體,其包含一中空本體,其設有一前壁、一後壁、及設置於前述中空本體內部的隔壁;前述前壁及/或前述後壁定義有至少一穿孔;前述隔壁將前述中空本體劃分為至少兩個空間;其中,前述中空本體的一端設有一凹陷部及一長形通孔;其中,前述中空本體設有至少一個插槽,前述至少一個插槽係設置於前述中空本體設有前述凹陷部之一端的表面上,且位於前述凹陷部的周圍;一操作工具,其包含:一操作桿,其包含一桿體、一操作端、及一植入端;前述植入端的端部設有一曲面凸部、及突出於前述曲面凸部的卡固結構;一第一套筒,其外表面設有一外螺紋;前述第一套筒係使前述操作桿穿套於其中;一第二套筒,其包含一導引件、及一筒體;前述第二套筒係使前述第一套筒及前述操作桿穿套於其中;前述導引件為一筒狀結構,其內表面設有與前述第一套筒之外螺紋配合之第一內螺紋;前述筒體的一端與前述導引件連結,另一端設有一端部;前述端部設有突出之至少一個插栓,前述插栓係用以插合於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述插槽;一操作把手,其設有一本體及一握持部;前述本體設有一孔洞及一操作件; 前述操作桿的前述操作端係伸入於前述孔洞;前述操作件係連結於前述操作桿的前述操作端,以藉由移動前述操作件來轉動前述操作桿;其中,前述操作桿之植入端的前述曲面凸部係至少部分伸入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述凹陷部;其中,前述操作桿之植入端的前述卡固結構係伸入並卡固於前述長形通孔;其中,前述操作把手進一步設有一軌道,以供前述操作件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凹陷部的內表面設有一曲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長形通孔係定義於前述凹陷部的前述曲面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長形通孔係定義於前述凹陷部的前述曲面內,並自前述曲面延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操作桿之植入端的前述曲面凸部係至少部分伸入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述凹陷部,並與前述凹陷部的曲面相配合。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之前述前壁之外側面設有一第一凸面,且前述後壁之外側面設有一第二凸面,且前述第一凸面的曲度較前述第二凸面的曲度彎曲。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之前述前壁的外側面及/或前述後壁的外側 面係實質上為平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之前述前壁、及/或前述後壁的頂端面及底端面包含至少一突起。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突起係錐狀突起、波浪狀突起、不規則狀突起或其組合。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之前述穿孔呈圓形、角型、水滴型或其組合。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之前述中空本體設有至少二個插槽,前述至少二個插槽係設置於前述中空本體設有前述凹陷部的一端的表面上,且位於前述凹陷部的周圍;並且,前述第二套筒之前述端部設有突出之至少二個插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操作把手的前述孔洞之內壁設有第二內螺紋,前述第二內螺紋係配合於前述第一套筒之外螺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操作工具之前述第一套筒的外表面設有第一外螺紋和第二外螺紋;其中前述第一外螺紋係與前述導引件的第一內螺紋配合,前述第二外螺紋係與前述操作把手之前述孔洞的前述第二內螺紋配合。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第二套筒之前述筒體與前述導引件連結的一端設為一凹室,而前述導引件連結前述筒體的一端係伸入前述凹室,且前述導引件設有一卡扣元件;前述卡扣元件係設於前述導引件連結前述筒體的一端,以使前述筒體與前述導引 件相互固定。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之前述長形通孔設有一長軸a及一短軸b;前述操作桿中,前述卡固結構設有一軸x,其關係為:b<x<a。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及/或前述操作工具係由選自下列群組的材質所製成:鈦合金、聚醚醚酮、以及碳纖維加強聚醚醚酮。
  17. 一種脊椎植入套件,其包含:一脊椎植入結構體,其包含一中空本體,其設有一前壁、一後壁、及設置於前述中空本體內部的隔壁;前述前壁及/或前述後壁定義有至少一穿孔;前述隔壁將前述中空本體劃分為至少兩個空間;其中,前述中空本體的一端設有一凹陷部及一長形通孔;其中,前述中空本體設有至少一個插槽,前述至少一個插槽係設置於前述中空本體設有前述凹陷部之一端的表面上,且位於前述凹陷部的周圍;一操作工具,其包含:一操作桿,其包含一桿體、一操作端、及一植入端;前述植入端的端部設有一曲面凸部、及突出於前述曲面凸部的卡固結構;一第一套筒,其外表面設有一外螺紋;前述第一套筒係使前述操作桿穿套於其中;一第二套筒,其包含一導引件、及一筒體; 前述第二套筒係使前述第一套筒及前述操作桿穿套於其中;前述導引件為一筒狀結構,其內表面設有與前述第一套筒之外螺紋配合之第一內螺紋;前述筒體的一端與前述導引件連結,另一端設有一端部;前述端部設有突出之至少一個插栓,前述插栓係用以插合於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述插槽;一操作把手,其設有一本體及一握持部;前述本體設有一孔洞及一操作件;前述操作桿的前述操作端係伸入於前述孔洞;前述操作件係連結於前述操作桿的前述操作端,以藉由移動前述操作件來轉動前述操作桿;其中,前述操作桿之植入端的前述曲面凸部係至少部分伸入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述凹陷部;其中,前述操作桿之植入端的前述卡固結構係伸入並卡固於前述長形通孔;其中前述操作把手進一步設有一輔助操作孔。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操作把手進一步設有一蓋合前述輔助操作孔的蓋體。
  19. 一種脊椎植入套件,其包含:一脊椎植入結構體,其包含一中空本體,其設有一前壁、一後壁、及設置於前述中空本體內部的隔壁;前述前壁及/或前述後壁定義有至少一穿孔;前述隔壁將前述中空本體劃分為至少兩個空間;其中,前述中空本體的一端設有一凹陷部及一長形通孔; 其中,前述中空本體設有至少一個插槽,前述至少一個插槽係設置於前述中空本體設有前述凹陷部之一端的表面上,且位於前述凹陷部的周圍;一操作工具,其包含:一操作桿,其包含一桿體、一操作端、及一植入端;前述植入端的端部設有一曲面凸部、及突出於前述曲面凸部的卡固結構;一第一套筒,其外表面設有一外螺紋;前述第一套筒係使前述操作桿穿套於其中;一第二套筒,其包含一導引件、及一筒體;前述第二套筒係使前述第一套筒及前述操作桿穿套於其中;前述導引件為一筒狀結構,其內表面設有與前述第一套筒之外螺紋配合之第一內螺紋;前述筒體的一端與前述導引件連結,另一端設有一端部;前述端部設有突出之至少一個插栓,前述插栓係用以插合於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述插槽;一操作把手,其設有一本體及一握持部;前述本體設有一孔洞及一操作件;前述操作桿的前述操作端係伸入於前述孔洞;前述操作件係連結於前述操作桿的前述操作端,以藉由移動前述操作件來轉動前述操作桿;其中,前述操作桿之植入端的前述曲面凸部係至少部分伸入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述凹陷部;其中,前述操作桿之植入端的前述卡固結構係伸入並卡 固於前述長形通孔;其中前述操作把手進一步包含一滑錘裝置。
  20. 一種脊椎植入套件,其包含:一脊椎植入結構體,其包含一中空本體,其設有一前壁、一後壁、及設置於前述中空本體內部的隔壁;前述前壁及/或前述後壁定義有至少一穿孔;前述隔壁將前述中空本體劃分為至少兩個空間;其中,前述中空本體的一端設有一凹陷部及一長形通孔;其中,前述中空本體設有至少一個插槽,前述至少一個插槽係設置於前述中空本體設有前述凹陷部之一端的表面上,且位於前述凹陷部的周圍;一操作工具,其包含:一操作桿,其包含一桿體、一操作端、及一植入端;前述植入端的端部設有一曲面凸部、及突出於前述曲面凸部的卡固結構;一第一套筒,其外表面設有一外螺紋;前述第一套筒係使前述操作桿穿套於其中;一第二套筒,其包含一導引件、及一筒體;前述第二套筒係使前述第一套筒及前述操作桿穿套於其中;前述導引件為一筒狀結構,其內表面設有與前述第一套筒之外螺紋配合之第一內螺紋;前述筒體的一端與前述導引件連結,另一端設有一端部;前述端部設有突出之至少一個插栓,前述插栓係用以插合於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述插槽; 一操作把手,其設有一本體及一握持部;前述本體設有一孔洞及一操作件;前述操作桿的前述操作端係伸入於前述孔洞;前述操作件係連結於前述操作桿的前述操作端,以藉由移動前述操作件來轉動前述操作桿;其中,前述操作桿之植入端的前述曲面凸部係至少部分伸入前述脊椎植入結構體的前述凹陷部;其中,前述操作桿之植入端的前述卡固結構係伸入並卡固於前述長形通孔;其中前述操作桿之前述操作端的外壁上設有一孔,且前述操作把手之前述操作件係固定於前述孔。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脊椎植入套件,其中前述操作桿之前述孔內設有螺紋,而前述操作件設有與前述螺紋相配合的外螺紋。
TW101149258A 2012-12-22 2012-12-22 脊椎植入結構體及其套件 TWI5004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9258A TWI500408B (zh) 2012-12-22 2012-12-22 脊椎植入結構體及其套件
CN201310043369.6A CN103876864B (zh) 2012-12-22 2013-02-04 脊椎植入套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9258A TWI500408B (zh) 2012-12-22 2012-12-22 脊椎植入結構體及其套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4674A TW201424674A (zh) 2014-07-01
TWI500408B true TWI500408B (zh) 2015-09-21

Family

ID=50946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9258A TWI500408B (zh) 2012-12-22 2012-12-22 脊椎植入結構體及其套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76864B (zh)
TW (1) TWI5004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35254B1 (en) 2015-08-26 2019-01-02 Biedermann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Intervertebral implant and device for inserting an intervertebral implant
EP3533397B1 (en) * 2016-10-31 2022-12-07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Guide for surgical purpose
TWI649062B (zh) * 2018-04-26 2019-02-01 台灣微創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脊椎擴孔裝置
TWI677316B (zh) * 2018-09-19 2019-11-21 台灣微創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脊椎植入物持取裝置
TWI720677B (zh) * 2019-11-05 2021-03-01 台灣微創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脊椎植入結構體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96612A (en) * 1986-08-06 1989-01-10 Reese Hewitt W Bone clamp and method
US20030220650A1 (en) * 2002-03-18 2003-11-27 Major Eric D. Minimally invasive bone manipul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US20030236520A1 (en) * 2002-06-25 2003-12-25 Roy Lim Minimally invasive expanding spacer and method
WO2005120400A2 (en) * 2004-06-09 2005-12-22 Vexim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bone restoration
TW201125533A (en) * 2011-03-08 2011-08-01 Intai Technology Corp Spinal surgery tool
TWM409825U (en) * 2010-02-12 2011-08-21 Chang-Ho Tseng Spinal implant tool and kit thereof
TWM422953U (en) * 2011-09-21 2012-02-21 Chang-Ho Tseng Spinal implant structure, tools and kit thereof
US20120071977A1 (en) * 2009-03-12 2012-03-22 Vexim Apparatus for Bone Restoration of the Spine and Methods of Use
US8328818B1 (en) * 2007-08-31 2012-12-11 Globus Medical,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bo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16956B1 (fr) * 2007-06-08 2012-12-14 Ldr Medical Cage intersomatique,prothese intervertebrale,dispositif d'ancrage et instrumentation d'implantation
DE202010011948U1 (de) * 2010-08-28 2010-10-28 Spontech Spine Intelligence Ag Implantat-System für die Fusion von Wirbelkörpern
TWI465229B (zh) * 2011-02-14 2014-12-21 Wiltrom Co Ltd 椎間融合器
EP2535022B1 (en) * 2011-06-14 2015-10-07 Biedermann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Device for inserting an intervertebral implant into a body and system comprising an intervertebral implant and a device for insert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96612A (en) * 1986-08-06 1989-01-10 Reese Hewitt W Bone clamp and method
US20030220650A1 (en) * 2002-03-18 2003-11-27 Major Eric D. Minimally invasive bone manipul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US20030236520A1 (en) * 2002-06-25 2003-12-25 Roy Lim Minimally invasive expanding spacer and method
WO2005120400A2 (en) * 2004-06-09 2005-12-22 Vexim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bone restoration
US8328818B1 (en) * 2007-08-31 2012-12-11 Globus Medical,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bone
US20120071977A1 (en) * 2009-03-12 2012-03-22 Vexim Apparatus for Bone Restoration of the Spine and Methods of Use
TWM409825U (en) * 2010-02-12 2011-08-21 Chang-Ho Tseng Spinal implant tool and kit thereof
TW201125533A (en) * 2011-03-08 2011-08-01 Intai Technology Corp Spinal surgery tool
TWM422953U (en) * 2011-09-21 2012-02-21 Chang-Ho Tseng Spinal implant structure, tools and kit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76864B (zh) 2016-05-11
TW201424674A (zh) 2014-07-01
CN103876864A (zh) 2014-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251771A1 (en) Intervertebral spacers and related methods and instruments
TWI500408B (zh) 脊椎植入結構體及其套件
US11065039B2 (en) Spinal implant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JP6243937B2 (ja) ガイドレールを有する外科移植片
US10149710B2 (en) Bone screw and implant delivery device
US8845737B2 (en) Interbody spinal implants with extravertebral support plates
JP5670352B2 (ja) 2つの骨の間にインプラントを挿入するために使用する多機能手術器具および方法
JP6215339B2 (ja) 椎体間干渉インプラント及び器具
JP6500013B2 (ja) 棘突起間インプラントを挿入するための器具
US8579904B2 (en) Instrument for positioning an intervertebral implant for the fusion between two vertebral bodies of a vertebral column
EP2809250B1 (en) Intervertebral disc prosthesis
EP2685938B1 (en) System for bone anchor removal
US20190209227A1 (en) Bone screw and implant delivery device
JP6625376B2 (ja) 締結具、締結具を含む脊椎椎体間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20080140085A1 (en) Steerable spine implant insertion device and method
JP2022105716A (ja) 椎間ケージ拡張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器具類
BRPI0707919A2 (pt) estrutura intersomática transforaminal para um enxerto de fusão intervetebral e um instrumento par a implantação da estrutura
JP2011510791A (ja) 脊柱のためのインプラント
KR20110060916A (ko) 나선형 앵커를 갖는 임플란트
KR20160010862A (ko) 측방 요추체간 유합술 장치,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US8998988B2 (en) Buttress plate system
JP2022525009A (ja) 横方向に拡張可能な最小侵襲性椎間ケージならびに挿入および抽出デバイス
TWM422953U (en) Spinal implant structure, tools and kit thereof
US20210137696A1 (en) Interbody fusio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240058136A1 (en) Spinal implant with flexible screw lock mechanis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