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9695B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9695B
TWI489695B TW101134869A TW101134869A TWI489695B TW I489695 B TWI489695 B TW I489695B TW 101134869 A TW101134869 A TW 101134869A TW 101134869 A TW101134869 A TW 101134869A TW I489695 B TWI489695 B TW I4896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connector
receiving portion
discharge member
back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48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4294A (zh
Inventor
Yohei Yokoyama
Masafumi Kodera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Jae Taiw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Jae Taiwan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Publication of TW201334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42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96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969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8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 G06K13/0806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using an arrangement for ejection of an inserted car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8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 G06K13/0806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using an arrangement for ejection of an inserted card
    • G06K13/0831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using an arrangement for ejection of an inserted card the ejection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 slide, carriage or draw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可連接如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卡之卡的連接器。
例如,這種型式的連接器揭示於特開2008-108695號公報、及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9/267677號。藉由參照該公報的內容,而構成本專利說明書的一部分。
特開2008-108695號公報的連接器係可與多媒體卡(MMC)等的記憶卡連接。連接器係構成為收容、排出搭載於托架的記憶卡(卡)。換言之,連接器所直接收容、排出的對象物是托架。可插入銷(操作構件)的孔部形成於托架。 通過孔部所插入之銷推壓推桿時,解除鎖定機構的鎖定,藉此,卡與托架一起被排出。上述之排出機構設置於連接器本身。
一樣地,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9/267677號的連接器係可與搭載於托架之SIM卡等的卡連接。與特開2008-108695號公報的連接器一樣,該連接器所直接收容、排出的對象物是托架。但,排出托架的排出機構係不是連接器,而設置於連接器所搭載的電子機器。
特開2008-108695號公報的排出機構具有難使連接器小型化的問題。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9/267677號的排出機構係可由比較少數的構件所構成,但是設置於電子機器本身。因此,在組立時(例如在位置對準)易發生各種問題。
此外,排出機構具有從銷(操作構件)承受過大之推壓力的可能性。因此,連接器被要求具有可承受上述之過大 推壓力之程度的強度。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連接器,該連接器係具有易小型化之構成簡單之排出機構的連接器,並具有對操作構件之推壓力比較高的強度。
本發明之一形態係提供可收容對象物之至少一部分的連接器。連接器係包括排出構件與背托部。該排出構件係可在排出位置與收容位置之間轉動。該排出構件係包含承受部與排出部。該承受部係具有正面及背面。該承受部之該正面係配置成使用與該連接器係不同的操作構件沿著推壓方向推壓。該排出構件係設置成在該正面被沿著該推壓方向推壓時從該收容位置轉動至該排出位置。在該排出構件朝向該排出位置轉動時,該排出部係沿著是該推壓方向之相反方向的排出方向排出該對象物。該背托部係在與該排出方向正交的垂直方向位於既定範圍內。該承受部之在該垂直方向的上端及下端各自規定該既定範圍的上限及下限。該背托部係在該承受部的該正面承受欲使該排出構件轉動至超過該排出位置之過大的力時,與該承受部的該背面抵接。該背托部的該抵接支撐該承受部。
藉由一面參照附加的圖面,一面檢討如下之最佳實施形態的說明,將正確理解本發明之目的,而且更完全理解其構成。
本發明係能以多種變形或各種形態實現,作為其一例,以下詳細說明如圖面所示之特定的實施形態。圖面及實施形態係不是將本發明限定為在此所揭示之特定的形態,在其對象包含在附加之申請專利範圍所明示之範圍內進行之全部的變形例、相等物、替代例。
參照第1圖至第5圖,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具有形成於內部的收容部12(參照第3圖)。收容部12係在前端(即,在+X側的端部)具有開口。連接器10係可沿著-X方向(推壓方向)將托架(對象物)100(參照第4圖)的一部分收容於收容部12。連接器10更具有金屬製的排出構件50。連接器10係藉由使排出構件50轉動,而可沿著+X方向(排出方向)排出托架100。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托架100,例如搭載如SIM卡的卡(未圖示)。托架100(即,卡)被收容於收容部12時,卡與連接器10彼此以電性連接。換言之,若依據本實施形態,連接器10可收容的對象物係可搭載與連接器10連接之卡(未圖示)的托架100。
如從第3圖及第4圖所理解,本實施形態的托架100具有形成於+X側之端部的前壁部110。托架100具有前壁部110在連接器10之外側露出,而剩下的部分(即,前壁部110以外的部位)被收容於收容部12的尺寸及形狀。詳細說明之,本實施形態的前壁部110係在托架100局部地被收容於收容部12時塞住收容部12的前端開口。如第4圖所示,棒狀部130設置於前壁部110之+Y側端。棒狀 部130沿著-X方向(推壓方向)延伸。插入孔140形成於棒狀部130。插入孔140沿著X方向(前後方向)貫穿棒狀部130。如後述所示,托架100被收容於收容部12時,藉插入插入孔140的操作構件(銷)可進行排出操作。插入孔140構成為引導所插入之操作構件。力承受部120更設置於托架100。力承受部120係在對托架100進行排出操作時,承受沿著+X方向(排出方向)的力。
參照第3圖,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係除了上述的排出構件50以外,還包括:由導電體所構成之複數個接觸片20、由絕緣體所構成之固持構件22、及金屬製的蓋殼30。接觸片20係可分別與被收容於收容部12之卡(未圖示)的端子連接。固持構件22固持接觸片20。蓋殼30係與固持構件22一起形成收容部12。排出構件50安裝於蓋殼30。
參照第1圖至第5圖,蓋殼30具有位於上側(即,+Z側)的上部30U。排出構件50係安裝成可在蓋殼30的上部30U轉動。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蓋殼30係在X方向的兩端分別具有前端30F及後壁30B。用以支撐排出構件50的支撐構造形成於蓋殼30。上述之支撐構造係以位於比後壁30B更接近前端30F之位置的方式設置於上部30U上。支撐構造主要由殼止動器32、軸片34、第1固持部36、第2固持部37及第3固持部38所構成。殼止動器32係在Y方向(橫方向)位於上部30U的+Y側,並在X方向位於前端30F附近。詳細說明之,上部30U係局部地被切掉,而形成在與X方向斜交之方向所延伸的開口部。開口部具有 前端的邊(即,+X側的邊)。開口部之前端的邊係被彎曲成在+Z方向隆起(即,在上方隆起),藉此,形成殼止動器32。殼止動器32朝向斜後方(即,朝向與-X方向及-Y方向之雙方斜交的方向)。軸片34設置成位於殼止動器32的斜後方。詳細說明之,殼止動器32及軸片34位於與-X方向及+Y方向之雙方斜交的直線上。軸片34係與YZ平面平行的小片。詳細說明之,軸片34係在Y方向延長,並在+Z方向(即,在上方)突出。第1固持部36及第2固持部37設置成在X方向(前後方向)夾住軸片34。2個槽部形成於上部30U。2個槽部中之一個形成於第1固持部36與軸片34之間。2個槽部中之剩下的一個形成於第2固持部37與軸片34之間。第1固持部36及第2固持部37各自係在+Z方向隆起,而在-Z側(即,下側)形成空間。第1固持部36及第2固持部37之下方的空間各自與2個槽部連通。第3固持部38係在Y方向隔著殼止動器32形成於軸片34的相反側(即,形成於上部30U的-Y側)。上部30U更具有形成於第3固持部38與軸片34之間的槽部。第3固持部38係在+Z方向隆起,而在-Z側(即,第3固持部38之下)形成空間。第3固持部38下方的空間與第3固持部38之旁邊的槽部連通。
參照第6圖至第8圖,排出構件50係對一片金屬板進行彎曲加工所形成,並具有板狀的主部52。如從第1圖至第5圖所理解,主部52係在排出構件50安裝於蓋殼30之狀態,與XY平面平行地延伸。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軸 部54形成於主部52。軸部54係具有亞鈴形狀或8字形狀的貫穿孔。軸部54配置於主部52之長度方向(即,主部52所延長之方向)之1/3位置的附近。如從第1圖、第2圖及第4圖所理解,軸部54收容蓋殼30的軸片34。軸片34被收容於軸部54時,排出構件50被支撐成可在蓋殼30轉動。排出構件50係可在收容位置(參照第1圖)與排出位置(參照第2圖)之間轉動。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若依據本實施形態,轉動止動器56設置於主部52的前緣。詳細說明之,轉動止動器56配置於主部52之長度方向之1/2位置的附近。如第2圖所示,轉動止動器56係排出構件50位於排出位置時,與蓋殼30的殼止動器32抵接。因此,排出構件50無法轉動至超出排出位置。換言之,排出位置係排出構件50之轉動範圍的界限之一。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排出部60與收容部70設置於排出構件50。排出部60與收容部70係隔著軸部54(即,隔著排出構件50的轉動中心)彼此位於相反側。換言之,軸部54位於排出部60與收容部70之間。
收容部70係構成為在使所接收之托架100排出時收容操作構件(銷)的尖端。如第5圖至第7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收容部70由承受部72與4個側壁部74所構成。承受部72具有矩形形狀,並具有4個邊。側壁部74設置成分別對應於承受部72的4個邊。如第4圖所示,收容部70被設定成排出構件50位於收容位置時,托架100的棒狀部130(尤其,插入孔140)與收容部70位於在X方向(前後方 向)所延伸的一條直線上。因此,在將操作構件(銷)插入插入孔140並在-X方向推入時,操作構件(銷)的尖端被圓滑地收容於收容部70內。即,形成於棒狀部130的插入孔140係作為為將操作構件(銷)引導至收容部70的引導部。
本實施形態的承受部72係在排出構件50位於收容位置(參照第1圖)時,在-X方向(推壓方向)收容部70之最內側的壁。收容部70具有在+X方向(排出方向)開口的箱形形狀。承受部72係與+Y方向最外側的側壁部74直接連接,而與其他的側壁部74係未直接連接。
承受部72具有正面72F及背面72B。承受部72的正面72F係配置成使用與連接器10係不同的操作構件沿著-X方向推壓。更具體而言,在排出構件50位於收容位置(參照第1圖)時,將操作構件的尖端插入收容部70內,可推壓承受部72的正面72F。排出構件50係設置成在正面72F被沿著-X方向推壓時,以軸部54為中心從收容位置轉動至排出位置(即,至轉動止動器56與殼止動器32抵接)。在排出構件50朝向排出位置轉動時,排出部60沿著+X方向排出托架100。詳細說明之,在排出構件50轉動時,排出部60在+X方向(排出方向)移動,並對托架100的力承受部120施加沿著+X方向的力。上述之力在+X方向推出力承受部120。藉此,在+X方向(排出方向)排出被收容於收容部12的托架100。如從以上之說明所理解,本實施形態的排出機構具有簡單的構造。進而,使排出機構小型化亦容易。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在排出構件50,設置分別對應於蓋殼30之第1固持部36、第2固持部37及第3固持部38的第1被固持部76、第2被固持部77及第3被固持部78。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第1被固持部76及第2被固持部77係配置成隔著軸部54相對向。更具體而言,第1被固持部76及第2被固持部77係設置成連接第1被固持部76及第2被固持部77之線與連接排出部60和收容部70的線交叉。第3被固持部78設置於最遠離軸部54的位置。更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的第3被固持部78形成於排出構件50之長度方向的端部。第1被固持部76、第2被固持部77及第3被固持部78各自從主部52在-Z方向(即,在下方)下降。換言之,第1被固持部76、第2被固持部77及第3被固持部78各自位於主部52的下方。如從第1圖及第2圖所理解,第1被固持部76、第2被固持部77及第3被固持部78係各自被收容於第1固持部36、第2固持部37及第3固持部38之下的空間。如從第1圖及第2圖所理解,第1被固持部76、第2被固持部77及第3被固持部78係在第1固持部36、第2固持部37及第3固持部38之下的空間內各自可在XY平面內移動。第1被固持部76、第2被固持部77及第3被固持部78之往+Z方向的移動係各自被第1固持部36、第2固持部37及第3固持部38限制。換言之,排出構件50係可在收容位置與排出位置之間轉動,另一方面,被蓋殼30的上部30U固持成不會脫離蓋殼30。
如第1圖、第2圖、第4圖至第8圖所示,背托部80設置於本實施形態的排出構件50。本實施形態的背托部80係一體形成於排出構件50。換言之,本實施形態的背托部80係排出構件50的一部分。背托部80係在承受部72的正面72F承受欲使排出構件50轉動至超過排出位置之過大的力時,與承受部72的背面72B抵接。背托部80的抵接支撐(back up)承受部72,藉此,防止承受部72因變形而受損。本實施形態的背托部80係在承受部72未承受任何負載時,與承受部72的背面72B幾乎接觸。可是,背托部80係只要可防止承受部72在-X方向發生永久變形,亦可構成為與此相異者。例如,亦可背托部80設置成在平常狀態(即,力未作用於承受部72之狀態)與承受部72分開。但,若背托部80與承受部72之間的距離過大,在承受部72承受過大的力時,可能承受部72未受到適當的支撐。因此,在平常狀態之背托部80與承受部72之間的距離係是排出構件50的母材之金屬板的板厚以下較佳。因為本實施形態的背托部80係如上述所示構成,所以可確保比較高的強度。
如第8圖所示,背托部80位於承受部72的正後。詳細說明之,承受部72在Z方向(垂直方向)具有上端72U及下端72L。承受部72的上端72U及下端72L係各自規定既定範圍R的上限及下限。背托部80係在Z方向(垂直方向)位於既定範圍R內。背托部80係在背托部80支撐承受部72之支撐狀態,承受沿著-X方向的力。在支撐狀態,轉 動止動器56係從殼止動器32承受沿著-X方向的力(參照第2圖)。需要防止上述之2種力(即,在支撐狀態之扭轉力)扭轉排出構件50。具體而言,轉動止動器56與殼止動器32抵接的位置係在Z方向接近背托部80與承受部72抵接的位置較佳。若依據本實施形態,轉動止動器56位於既定範圍R內。因此,轉動止動器56係在既定範圍R內(即,在背托部80與承受部72抵接之位置的附近)與蓋殼30的殼止動器32抵接。進而,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在垂直方向將既定範圍R等分成3個範圍(具體而言,上部範圍U、中間範圍M及下部範圍L)的情況,背托部80及轉動止動器56位於中間範圍M(即,上述之3個範圍中之中間的範圍)內。因此,可更確實地減輕在支撐狀態之扭轉力的影響。除了在支撐狀態之扭轉力以外,排出構件50還承受別的扭轉力。詳細說明之,在排出托架100時,承受部72承受沿著-X方向的力。此時,排出部60自托架100的力承受部120承受沿著-X方向的力(參照第4圖)。需要亦防止上述之2種力(即,在排出時的扭轉力)扭轉排出構件50。因此,在既定範圍R內力作用於力承受部120較佳。若依據本實施形態,排出部60係在垂直方向位於中間範圍M(即,上述之3個範圍中之中間的範圍)內。因此,可更確實地減輕在排出托架100時之扭轉力的影響。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背托部80係藉由使主部52延長所形成。背托部80係在將排出構件50安裝於蓋殼30之狀態,位於XY平面內。換言之,背托部80 具有在XY平面內所延伸之板狀形狀。亦可藉由將主部52的延長部折回複數次而形成背托部80。但,在一片金屬板具有充分之支撐強度的情況,為了降低製造費用,背托部80係與本實施形態一樣地具有一片板狀形狀較佳。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背托部80具有三角形形狀。詳細說明之,背托部80係隨著遠離排出構件50的軸部54(即,轉動中心)而逐漸變細。在過大的力作用於承受部72時,背托部80係以前緣(前端的邊緣部分)承受承受部72的背面72B。因為背托部80具有上述之逐漸變細的形狀,所以可減輕作用於背托部80與主部52之間之邊界部分的應力。
本發明係未限制為上述的實施形態。例如,上述之實施形態的背托部80係以排出構件50之一部分所形成,但是亦可背托部80與排出構件50係彼此分開地形成。
參照第9圖至第12圖,上述之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連接器10A具有蓋殼30A、排出構件50A及背托部80A。蓋殼30A、排出構件50A及背托部80A係除了背托部80A不是與排出構件50A,而是與蓋殼30A一體形成以外,和上述之實施形態一樣地構成。背托部80A係板狀的部位。該板狀的部位係以與蓋殼30A成為同一面的方式從蓋殼30A在+Y方向突出。背托部80A係隨著+Y方向突出而逐漸變細。與X方向及Y方向斜交的前緣形成於背托部80A。背托部80A的位置及形狀被設定成可支撐承受部72。更具體而言,如第12圖所示,背托部80A係在排出構件50A位於排 出位置時(即,轉動止動器56與殼止動器32抵接時),與承受部72的背面72B接近或接觸。因此,背托部80A係在朝向-X方向之過大的力作用於承受部72時,與背面72B抵接,並支撐承受部72。
如第9圖至第12圖所示,亦可背托部80A設置於與排出構件50A不同的構件(例如蓋殼30A)。但,若如第1圖至第8圖所示之實施形態般將背托部80形成為排出構件50之一部分,可使承受部72與背托部80更易於對準位置。因此,如上述之實施形態般一體地形成背托部80與排出構件50較佳。
本發明係根據於2011年9月30日向日本專利局所提出之日本專利申請第2011-217858號,其內容係藉由參照而構成本專利說明書的一部分。
說明了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但是如本專業者所知,可在不超出本發明之精神的範圍使實施形態變形,那種實施形態係屬於本發明之範圍。
10‧‧‧連接器
20‧‧‧接觸片
22‧‧‧固持構件
30‧‧‧蓋殼
30B‧‧‧後壁
30F‧‧‧前端
30U‧‧‧上部
32‧‧‧殼止動器
34‧‧‧軸片
36‧‧‧第1固持部
37‧‧‧第2固持部
38‧‧‧第3固持部
50‧‧‧排出構件
52‧‧‧主部
54‧‧‧軸部
56‧‧‧轉動止動器
60‧‧‧排出部
70‧‧‧收容部
72‧‧‧承受部
72B‧‧‧背面
72F‧‧‧正面
74‧‧‧側壁部
76‧‧‧第1被固持部
77‧‧‧第2被固持部
78‧‧‧第3被固持部
80‧‧‧背托部
100‧‧‧托架
110‧‧‧前壁部
120‧‧‧力承受部
130‧‧‧棒狀部
140‧‧‧插入孔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上視圖。在此,連接器之排出構件位於收容位置。
第2圖係表示第1圖之連接器之其他的上視圖。在此,排出構件位於排出位置。
第3圖係表示第1圖之連接器的正視圖。
第4圖係表示第1圖之連接器及托架(對象物)的立體 圖。在此,托架被收容於連接器。
第5圖係表示第1圖之連接器的側視圖。
第6圖係表示第1圖之連接器之排出構件的立體圖。
第7圖係表示第6圖之排出構件之其他的立體圖。
第8圖係表示第6圖之排出構件的側視圖。
第9圖係表示第1圖之連接器之變形例的正視圖。在此,排出構件位於收容位置。
第10圖係表示第9圖之連接器的立體圖。
第11圖係表示第9圖之連接器的側視圖。
第12圖係表示第9圖之連接器的上視圖。在此,排出構件位於排出位置。
10‧‧‧連接器
20‧‧‧接觸片
22‧‧‧固持構件
30‧‧‧蓋殼
30B‧‧‧後壁
30F‧‧‧前端
30U‧‧‧上部
32‧‧‧殼止動器
34‧‧‧軸片
36‧‧‧第1固持部
37‧‧‧第2固持部
38‧‧‧第3固持部
50‧‧‧排出構件
52‧‧‧主部
54‧‧‧軸部
56‧‧‧轉動止動器
60‧‧‧排出部
70‧‧‧收容部
72‧‧‧承受部
72B‧‧‧背面
72F‧‧‧正面
74‧‧‧側壁部
76‧‧‧第1被固持部
77‧‧‧第2被固持部
78‧‧‧第3被固持部
80‧‧‧背托部

Claims (13)

  1. 一種連接器,可收容對象物之至少一部分,包括排出構件、背托部、接觸片、固持構件與蓋殼;該排出構件係可在排出位置與收容位置之間轉動,該排出構件係包含承受部與排出部,該承受部係具有正面及背面,該承受部之該正面係配置成使用與該連接器係不同的操作構件沿著推壓方向推壓,該排出構件係設置成在該正面被沿著該推壓方向推壓時從該收容位置轉動至該排出位置,在該排出構件朝向該排出位置轉動時,該排出部係沿著是該推壓方向之相反方向的排出方向排出該對象物;該背托部係在與該排出方向正交的垂直方向位於既定範圍內,該承受部之在該垂直方向的上端及下端各自規定該既定範圍的上限及下限,該背托部係在該承受部的該正面承受欲使該排出構件轉動至超過該排出位置之過大的力時,與該承受部的該背面抵接,該背托部的該抵接支撐該承受部;該固持構件固持該接觸片;該蓋殼係與該固持構件一起形成收容該對象物的收容部;該排出構件係被支撐成可在該蓋殼轉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該背托部係與該排出構件一體形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轉動止動器設置於該排出構件,該轉動止動器係位於該既定範圍內; 殼止動器設置於該蓋殼,該殼止動器係在該排出構件位於該排出位置時,與該轉動止動器抵接。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連接器,其中在將該既定範圍在該垂直方向等分成3個範圍的情況,該背托部及該轉動止動器係位於該3個範圍中之中間的範圍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該排出構件係對一片金屬板進行彎曲加工所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連接器,其中在力未作用於該承受部之狀態,該背托部與該承受部之間的距離係該金屬板的板厚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在將該既定範圍在該垂直方向等分成3個範圍的情況,該排出部係位於該3個範圍中之中間的範圍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該背托部係具有在與該垂直方向正交之面內所延伸的板狀形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連接器,其中該背托部係隨著遠離該排出構件的轉動中心而逐漸變細。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該排出構件係具有收容該操作構件之尖端的收容部;該承受部係在該推壓方向該收容部之最內側的壁。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連接器,其中該收容部係具有箱形形狀。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該排出部與該承受部係隔著該排出構件的轉動中心設置於相反側。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該對象物係可搭載與該連接器連接之卡的托架;插入孔設置於該托架,在該操作構件推壓該承受部時,該操作構件被插入該插入孔。
TW101134869A 2011-09-30 2012-09-24 連接器 TWI4896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7858A JP5391251B2 (ja) 2011-09-30 2011-09-30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4294A TW201334294A (zh) 2013-08-16
TWI489695B true TWI489695B (zh) 2015-06-21

Family

ID=47992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4869A TWI489695B (zh) 2011-09-30 2012-09-24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08721B2 (zh)
JP (1) JP5391251B2 (zh)
CN (1) CN103036103B (zh)
TW (1) TWI4896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9003B2 (ja) * 2011-02-24 2015-04-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3746222B (zh) * 2013-12-31 2015-12-30 东莞杰思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卡连接器
JP1553611S (zh) * 2015-11-03 2016-07-11
JP1552812S (zh) * 2015-11-03 2016-06-27
JP1553879S (zh) * 2015-11-03 2016-07-11
JP1552814S (zh) * 2015-11-04 2016-06-27
JP1552813S (zh) * 2015-11-04 2016-06-27
JP1552815S (zh) * 2015-11-06 2016-06-27
US9887476B2 (en) * 2016-05-03 2018-02-0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ulti-portion connector for use with differently-sized cards
DE102017117509B4 (de) * 2017-08-02 2021-02-11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Elektrisches Gerät
JP1680768S (zh) * 2020-05-14 2021-03-08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45868A (en) * 2007-01-05 2008-11-16 Apple Inc Ejectable component assemblies in electronic devices
TWM374192U (en) * 2009-07-20 2010-02-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TWM411020U (en) * 2011-01-17 2011-09-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1511Y2 (zh) * 1987-05-18 1993-10-20
JPH03297084A (ja) * 1990-04-17 1991-12-27 I T T Canon:Kk エジェクタ付カードコネクタ
JP2521376Y2 (ja) * 1990-08-31 1996-12-25 デュポン アジア パシフィック リミテッド Icパック用コネクタ装置
US5268821A (en) * 1991-03-06 1993-12-07 Tandem Computers Incorporated Shared pc board ejector/injector tool
JP2576064Y2 (ja) * 1992-03-06 1998-07-09 バーグ・テクノロジー・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コネクタ装置
JPH07272793A (ja) * 1994-03-10 1995-10-20 Whitaker Corp:The カードコネクタ及びそのカード排出機構
DE69528926T2 (de) * 1994-06-07 2003-07-31 Whitaker Corp Kartenstecke mit Ausziehvorrichtung und deren flexiblen Druckschaltung mit Kabelbaum
JP2717944B2 (ja) * 1995-01-26 1998-02-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5730610A (en) * 1996-03-22 1998-03-24 Berg Technology, Inc. Memory card connector having a spring restrained activator rod and folding push button mechanism
US5863212A (en) * 1996-03-29 1999-01-26 Berg Technology, Inc. Memory card connector having reduced transverse dimension
JP3886182B2 (ja) * 1996-10-02 2007-02-28 バーグ・テクノロジー・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エジェクト装置
JP3262733B2 (ja) * 1997-03-12 2002-03-0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Pc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2887865B2 (ja) * 1997-06-02 1999-05-1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TW369224U (en) * 1997-10-27 1999-09-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JP3368462B2 (ja) * 1997-12-02 2003-01-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673395B2 (ja) * 1998-04-10 2005-07-2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US6406312B1 (en) * 2001-04-25 2002-06-18 Juniper Networks, Inc. Circuit card captivation and ejection mechanism including a lever to facilitate removal of the mechanism from a housing
JP2008108695A (ja) * 2006-09-26 2008-05-08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JP5118985B2 (ja) * 2008-01-30 2013-01-16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US8462514B2 (en) 2008-04-25 2013-06-11 Apple Inc. Compact ejectable component assemblies in electronic devices
SG161113A1 (en) * 2008-10-16 2010-05-27 Molex Inc Card connector
US7766678B1 (en) * 2008-11-10 2010-08-03 Yamaichi Electronics Usa, Inc. SIM card connector with eject mechanism
CN201576827U (zh) * 2009-07-23 2010-09-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CN201805030U (zh) * 2010-08-31 2011-04-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卡连接器
JP5699003B2 (ja) * 2011-02-24 2015-04-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D669474S1 (en) * 2011-09-26 2012-10-23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Lever for card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45868A (en) * 2007-01-05 2008-11-16 Apple Inc Ejectable component assemblies in electronic devices
TWM374192U (en) * 2009-07-20 2010-02-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TWM411020U (en) * 2011-01-17 2011-09-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84724A1 (en) 2013-04-04
CN103036103A (zh) 2013-04-10
JP5391251B2 (ja) 2014-01-15
TW201334294A (zh) 2013-08-16
US8708721B2 (en) 2014-04-29
JP2013077510A (ja) 2013-04-25
CN103036103B (zh) 201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9695B (zh) 連接器
TWI493804B (zh) 連接器
US8376764B1 (en) Card connector
CN203859309U (zh) 卡用连接器
EP2821939B1 (en) SIM card connector
US20070259567A1 (en) Multiple mode micro memory card connector
US20070258220A1 (en) Multiple mode micro memory card
KR101034167B1 (ko) 커넥터
US20120094513A1 (en) Shallow depth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 protection
KR20100086008A (ko) 다양한 카드를 수용하기 위한 카드 커넥터
JP2006210126A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JP2005209550A (ja) 電子機器用カード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コンタクト
CN203660106U (zh) 卡缘连接器
CN102340960A (zh) 芯片卡装取结构及其电子装置
TWM484207U (zh) 卡連接器及接觸子
US8248819B2 (en) Chip card holder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9526162B2 (en) Board assembly
CN1937323A (zh) 电接插件
TW382839B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receptacle connector for an IC card
JP5967384B2 (ja) トレイ式カードコネクタ
CN104253327B (zh) 双卡连接器及具其电子装置
WO2020170822A1 (ja)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セット
JP2021022539A (ja) コネクタ
CN1996768A (zh) 芯片卡固持结构
US20060079132A1 (en) Card reader appar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