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0337B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with projector - Google Patent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with projec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0337B
TWI470337B TW99125669A TW99125669A TWI470337B TW I470337 B TWI470337 B TW I470337B TW 99125669 A TW99125669 A TW 99125669A TW 99125669 A TW99125669 A TW 99125669A TW I470337 B TWI470337 B TW I47033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projector
light
scre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25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29852A (en
Inventor
Tatsuo Itoh
Tetsuro Mizushima
Kenji Nakayama
Tomoya Sugita
Hiroyuki Furuya
Shinichi Kadowaki
Yoshitaka Kitaoka
Kazumi Ohtsubo
Hirofumi Enomoto
Yuichi Hatase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29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98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03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033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0Projectors with built-in or built-on scree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8Reflectors in projection bea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30Details adapted to collapse or fold, e.g. for portabil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9/00Combinations of cameras, projectors or photographic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non-photographic non-optical apparatus, e.g. clocks or weapons; Cameras having the shape of other objec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39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based on proje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1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ormed by a plurality of foldable display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具備投影器之資訊處理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投影器之資訊處理裝置。
膝上型個人電腦或行動電話等可攜型之資訊處理裝置,典型而言,具備顯示影像之液晶顯示器。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除了液晶顯示器外亦使用投影器顯示影像之膝上型個人電腦。
專利文獻1揭示之膝上型個人電腦,在液晶顯示器顯示影像且從投影器投射映像光。其結果,專利文獻1之個人電腦,能對複數視聽者較佳地提供影像。再者,專利文獻1之個人電腦,能視需要僅使用液晶顯示器提供影像。
使用液晶顯示器之大影像之顯示,必然會要求加大液晶顯示器。其結果,能顯示大影像之資訊處理裝置會產生較多製造成本。
專利文獻1揭示之膝上型個人電腦,除了液晶顯示器外亦具備投影器,因此同樣地會產生較多製造成本。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0-69328號公報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以較低製造成本製造且顯示所欲大小之影像之資訊處理裝置。
本發明一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具備:筐體;投影器,係安裝於該筐體;以及螢幕,係安裝於該筐體;該投影器將光投射至該螢幕。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此外,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中,對相同之構成元件賦予相同之符號。又,為了使說明更明確,視需要省略重複說明。圖式所示之構成、配置或形狀以及圖式關聯記載之目的僅在於容易理解以下實施形態之原理,藉由以下各種實施形態說明之原理並不受該等之任何限定。
(第1實施形態)
圖1及圖2係個人電腦的概略外觀立體圖。本實施形態中,作為資訊處理裝置係例示膝上型個人電腦。替代使用行動電話或可處理資訊之其他裝置作為資訊處理裝置亦可。
個人電腦100具備大致矩形板狀之筐體110。筐體110包含大致矩形板狀之第1筐體120與可旋動地安裝於第1筐體120之第2筐體130。第1筐體120包含配置有複數個按鍵121及觸控墊122之大致矩形狀之上面123。按鍵121及觸控墊122與典型之個人電腦相同亦可。使用者可經由按鍵121及/或觸控墊122將欲處理之資訊輸入至個人電腦100。本實施形態中,按鍵121及/或觸控墊122係例示為輸入欲處理之資訊之輸入部。替代使用使用者用以將資訊輸入至個人電腦之其他介面作為輸入部亦可。本實施形態中,第1筐體120之上面123係例示為形成有輸入部之輸入面。
第1筐體120之上面123包含形成有用以將第2筐體130支承成可旋動之一對大致圓筒形狀之第1鉸鏈部124之背面緣125。第2筐體130包含形成有連接於第1鉸鏈部124之大致圓筒形狀之第2鉸鏈部134之基端緣135。在第1鉸鏈部124及第2鉸鏈部134插通有例如軸(未圖示)。第2筐體130繞軸旋動。此外,用以將第1筐體120與第2筐體130連接成可旋動之構造與典型之膝上型電腦相同亦可。第2筐體130在摺疊於第1筐體120之第1位置(參照圖1)與從第1筐體120豎設之第2位置(參照圖2)之間旋動。以下說明中,將相對於位於第2位置之第2筐體130朝向第1筐體120側之方向稱為正面側或正面方向。將相對於正面側或正面方向之相反側或相反方向稱為背面側或背面方向。
第1筐體120收容用以處理經由按鍵121及/或觸控墊122輸入之資訊之元件(例如,電子電路)。第1筐體120內之元件與典型之個人電腦相同亦可。
個人電腦100具備安裝於筐體110之投影器140及螢幕150。第1筐體120支承投影器140。第2筐體130支承螢幕150。
與第1筐體120之背面緣125相鄰之投影器140將光(例如,映像光)投射向背面方向。在第2筐體130位於第2位置時,從投影器140照射之光最後會投射向螢幕150。
第2筐體130為大致矩形之框體。螢幕150係以塞住第2筐體130之大致矩形狀開口部之方式張設於第2筐體130。螢幕150包含在第2筐體130位於第1位置時與第1筐體120之上面123對向之第1面151及與第1面相反側之第2面152。在第2筐體130位於第1位置時,第2面152形成個人電腦100之上面之一部分。此時,第2筐體130及螢幕150覆蓋第1筐體120之上面123。是以,第2筐體130及螢幕150具有防止外來物(例如,灰塵)經由按鍵121潛在性進入個人電腦100內之保護個人電腦100之蓋體之功能。
如上述,螢幕150係安裝於可旋動地連接於第1筐體120之第2筐體130。是以,可適當調整螢幕150相對第1筐體120之傾斜角度。在第2筐體130位於第2位置時,來自內設於第1筐體120之投影器140之光係適當地投射至螢幕150。
個人電腦100具備安裝於第2筐體130之鏡機構160。鏡機構160使從投影器140射出至背面方向之光反射向螢幕150之第2面152。
圖3係具有位於第1位置之第2筐體130之個人電腦100的概略側視圖。圖4係具有位於第2位置之第2筐體130之個人電腦100的概略側視圖。使用圖1至圖4進一步說明個人電腦100。
鏡機構160具備大致矩形板狀之支承板161、藉由支承板161支承之大致矩形板狀之鏡體162、及將支承板161與第2筐體130加以連接之連結機構163。在第2筐體130位於第1位置時,連結機構163使支承板161及鏡體162接近螢幕150之第2面152。在第2筐體130位於第2位置時,連結機構163使支承板161及鏡體162從螢幕150之第2面152離開。
投影器140包含產生投射向螢幕150之光之光源141、調整來自光源141之光之光學元件群142、將通過光學元件群142後之光調變並例如形成影像之調變元件143、將通過調變元件143後之光投射向螢幕之投射透鏡144。光源141包含例如發光二極體、半導體雷射或半導體雷射激發固態雷射。本實施形態中,光源141射出具有特定波長之光成分(例如,具有紅色色相之紅色光成分、具有綠色色相之綠色光成分、及具有藍色色相之藍色光成分)之光。光學元件群142調整例如光源141射出後之光之光路或光束徑。調變元件143為例如用以形成所欲影像之液晶元件亦可。通過調變元件143後之光,係作為映像光而從投射透鏡144射出至第1筐體120外。
第1筐體120,除了上述上面123之外,亦包含與上面123相反側之底面126、及上面123與底面126之間之周面。第1筐體120之周面包含顯露於背面側之背面壁127、與背面壁127相反側之正面壁128、及背面壁127與正面壁128之間之一對側面壁129。本實施形態中,投射透鏡144在第1筐體120之背面壁127之大致中央位置露出。
第2筐體130之外緣,除了上述基端緣135之外,亦包含與基端緣135相反側之前端緣136、及將基端緣135之兩端部與前端緣136之兩端緣分別加以連接之一對側緣137。本實施形態中,鏡機構160之連結機構163包含具有可旋動地連接於與基端緣135交會之側緣137之端部之基端部之第1連結棒164、及具有在自第1連結棒164離開之位置可旋動地連接於側緣137之基端部之第2連結棒165。第1連結棒164之前端部及第2連結棒165之前端部分別係可旋動地連接於支承板161之側緣166之端部。因此,連接於支承板161之鏡體162從螢幕150分離。
本實施形態中,連結機構163包含第1連結棒164與第2連結棒165。替代性地使連結機構163包含能使支承板161及鏡體162從螢幕150自動或手動分離之任意連結元件亦可。
在第2筐體130配置於第2位置時,支承板161及鏡體162係配置於自第2筐體130離開之背面側之位置。投影器140從投射透鏡144朝向安裝於支承板161之大致中央之鏡體162射出映像光。圖4中,從投影器140射出之光係顯示為光線B1及B2。圖4中,位於下方之光線B1係藉由鏡體162反射向螢幕150之第2面152,在螢幕150上顯示映像之下緣。又,圖4中,位於上方之光線B2係藉由鏡體162反射向螢幕150之第2面152,在螢幕150上顯示映像之上緣。
連結機構163決定鏡體162與螢幕150之間之距離,以在投射透鏡144至螢幕150之間確保充分長之光路。又,連結機構163決定鏡體162之反射面相對螢幕150之第2面152之角度,以儘可能抑制螢幕150上之映像之變形。
螢幕150使投射至第2面152之映像光透射過第1面151。因此,使用者可從正面側觀察顯示在螢幕150之第1面151之映像。視需要,螢幕150使特定之波長光成分特異性透射亦可。例如,投影器140之光源141,在射出具有紅色光成分、綠色光成分及藍色光成分之光(映像光)時,螢幕150使紅色光成分、綠色光成分及藍色光成分較具有其他色相之光成分透射過更多亦可。其結果,使用者可觀察到更鮮明之映像。
圖5係作為鏡體162適用局部反射鏡之個人電腦100的概略側視圖。
替代圖4所示之適用全反射鏡之鏡體162,使用局部反射鏡作為鏡體162亦可。從投射透鏡144到達鏡體162之光之局部被反射,形成朝向螢幕150之第2面152之第1光路。從投射透鏡144到達鏡體162之光之另一部分透射過鏡體162,在鏡體162之背面側形成第2光路。形成第2光路之光係投射至配置於個人電腦100之背面側之壁部W。因此,位於螢幕150之正面側之使用者以外的人亦可觀察到投射至壁部W之映像。
圖6係螢幕150的概略剖面圖。使用圖4及圖6進一步說明鏡機構160。
調整從投影器140之投射透鏡144射出之光之光路之鏡機構160,視需要具備稜鏡元件亦可。本實施形態中,作為稜鏡元件係使用三角稜鏡167。
如圖4所示,被鏡體162反射後之上方之光線B2,相較於下方之光線B1,對螢幕150之第2面152之入射角較大。對第2面152較大之入射角會導致使用者無法察覺到之光量之增加(亦即,損耗之增加)。如圖6所示,藉由配置於螢幕150之第2面152之三角稜鏡167使光線B2反射及/或折射至第2面152之法線方向之結果,可降低上述光量損耗。射入三角稜鏡167之下方斜面168之光線B被折射,降低對螢幕150之第2面152之入射角。之後,光線B被三角稜鏡167之上方斜面169反射,進一步降低對螢幕150之第2面152之入射角。因此,可適當地降低光線B對螢幕150之第2面152之入射角。
複數個三角稜鏡167連設於螢幕150之第2面152上亦可。作為替代方案,複數個三角稜鏡167相隔所欲間隔配置於螢幕150之第2面152上亦可。在螢幕150之第2面152配置具有大致相同形狀及/或大致相同大之截面之複數個三角稜鏡167亦可。作為替代方案,螢幕150之第2面152之三角稜鏡167之形狀及/或大小彼此不同亦可。例如,圖4所示之與光線B2對應之三角稜鏡167,以大於與光線B1對應之三角稜鏡167之角度使光線B2折射及/或反射亦可。
作為稜鏡元件,使用以降低射向螢幕150之第2面152之光之入射角之方式使光之光路變化之其他光學元件亦可。例如,將僅進行折射使光線B之入射角度變更之光學元件或僅進行反射使光線B之入射角度變更之光學元件使用為稜鏡元件亦可。
圖1至圖5所說明之個人電腦100,具有蓋體及顯示面之功能之螢幕150係安裝於筐體110,因此不需要液晶面板。又,由於可一體搬運螢幕150及投影器140,因此可達成便利性高之個人電腦100之處理。由於鏡體162在較狹窄之空間內確保較長光路,因此可提供小型個人電腦100。又,在鏡體162使用局部反射鏡之情形,能將映像投射至位於個人電腦100之背面側之物體(例如,圖5所示之壁部W)。其結果,藉由調整個人電腦100與背面側之物體之間之距離,能將所欲大小之映像顯示給複數人。是以,個人電腦100不受鏡體162之大小之限制,亦可顯示大映像。使用為投影器140之光源141之發光二極體、半導體雷射或半導體雷射激發固態雷射,有助於投影器140之小型化。又,該等種類之光源141亦有助於投影器140之高亮度化。因此,可較佳地達成個人電腦100之小型化及高亮度化。
(第2實施形態)
圖7係例示為第2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元件賦予相同之符號。參照圖7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之相異點。本實施形態中,主要是投影器之保持方法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此外,對以下未說明之元件較佳地適用第1實施形態之說明。
第2實施形態之個人電腦100A,與第1實施形態之個人電腦100相同,具備第1筐體120A與第2筐體130A。第2筐體130A包含從基端緣135突出至第1筐體120A內之一對突出片138。突出片138係連結於配置於第1筐體120A內部之軸。軸沿著第1筐體120A之背面壁127延伸。第2筐體130A,繞第1筐體120A內之軸,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旋動。
本實施形態中,第2筐體130A使用突出片138而連接於第1筐體120A內之軸。作為替代方案,將第2筐體130A連接於第1筐體120A內之軸之其他連接構造適用於第1筐體120A與第2筐體130A之間之連接亦可。
個人電腦100A具備投影器140A。投影器140A在與第1實施形態之投影器140大致相同位置安裝於第1筐體120A。第1實施形態之投影器140固定安裝於第1筐體120,相對於此,第2實施形態之投影器140A可旋動地安裝於第1筐體120A。本實施形態中,投影器140A之旋動與第2筐體130A之旋動連動。
圖8係概略顯示投影器140A及配合第2筐體130A相對第1筐體120A之旋動來調整來自投影器140A之光之光路之調整機構的立體圖。使用圖7及圖8說明調整機構。
個人電腦100A具備形成在第1筐體120A內之調整機構170。調整機構170包含沿著第1筐體120A之背面壁127延伸之軸171。如上述,第2筐體130A係透過突出片138連接於軸171。軸171隨著第2筐體130A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之旋動一體旋轉。軸171之兩端部可旋轉地連接於第1筐體120A之側面壁129亦可。
投影器140A具備大致長方體形狀之外殼體145。外殼體145收容產生投射至螢幕150之光之光學元件(例如,圖3及圖4所說明之光源141、光學元件群142、調變元件143、及投射透鏡144)。外殼體145具備分別與第1筐體120A之一對側面壁129對向之一對外殼側壁146。
軸171包含分別連接於一對外殼側壁146之第1軸172及第2軸173。排列成一列之第1軸172及第2軸173將外殼體145支承成可旋動。是以,軸171以未插通外殼體145內之方式與外殼體145連接。因此,可較佳地抑制軸171與在外殼體145內作出之光路之間之干涉。此外,如後述,投影器140A繞軸171旋動。以投射透鏡144(參照圖3及/或圖4)之主點位於連結第1軸172與外殼側壁146之連接點及第2軸173與外殼側壁146之連接點之直線上之方式,決定第1軸172及第2軸173與外殼體145之間之連接位置。其結果,投射透鏡144繞與投射透鏡144之光軸正交且以與投射透鏡144之光軸之交叉點為主點之旋轉軸旋轉。
調整機構170具備插通於軸171之連結構件174。連結構件174係一體安裝於軸171。是以,連結構件174與軸171之旋轉一起旋轉。此外,連結構件174之旋轉與上述投影器140A之旋動獨立進行。本實施形態中,連結構件174包含第1銷175。從連結構件174之周面突出之第1銷175係例示為使用為第2筐體130A之旋動軸而繞軸171旋轉之旋轉元件。
外殼體145包含從外殼側壁146突出之第2銷147。隨著連結構件174之旋轉繞軸171旋轉之第1銷175與第2銷147接觸。連結構件174進一步旋轉時,第1銷175經由第2銷147將投影器140上壓。其結果,投影器140繞軸171旋轉。
圖9係圖8所示之投影器140A的概略側視圖(從圖7所示之A-A線方向觀察之側視圖)。使用圖7至圖9進一步說明調整機構170與投影器140A之間之連動。圖9之上圖係概略顯示在第2筐體130A位於第1位置時之調整機構170。圖9之中央圖係顯示投影器140A開始旋動時之調整機構170。圖9之下圖係顯示第2筐體130A相對第1筐體120A進一步旋動時之調整機構170。
在第2筐體130A位於第1位置時,連結構件174之第1銷175朝向下方突出。軸171隨著第2筐體130A之旋動旋轉90°時(亦即,第2筐體130A相對第1筐體120A豎立時),第1銷175抵接於投影器140A之第2銷147。第2筐體130A相對第1筐體120A進一步旋動而使第1筐體120A與第2筐體130A之間之夾角成為鈍角時,第1銷175經由第2銷147將投影器140A上壓。其結果,投影器140A以軸171為中心旋動。因此,與相對第1筐體120A豎立之第2筐體130A進一步朝向背面方向之旋動連動,投影器140A亦相對第1筐體120A旋動。
圖10係具備圖9之下圖所示之投影器140A之個人電腦100A的概略側視圖。使用圖9及圖10說明第2筐體130A與投影器140A之連動。
藉由第2筐體130A與投影器140A之連動,第2筐體130A從相對第1筐體120A豎立之豎立位置往背面方向旋動之期間,以光(從投射透鏡144射出之光線B1及光線B2)對鏡體162之入射角度保持大致一定之方式,決定第1銷175與第2銷147之位置及/或長度。又,由於從投射透鏡144射出之光線B1及光線B2之入射角度為大致一定,因此鏡體162之反射角度亦保持大致一定。
第2筐體130A從相對第1筐體120A豎立之豎立位置往背面方向旋動之期間,鏡體162與螢幕150之間之位置關係保持大致一定。是以,對螢幕150之第2面152之反射光(被鏡體162反射之光線B1及光線B2)之入射角度亦保持大致一定。因此,使用者對螢幕150之角度調整幾乎不會對螢幕150上之映像之品質造成影響。
本實施形態中,在第2筐體130A及螢幕150位於豎立位置時,以螢幕150上之映像之變形最小化之方式調整鏡體162及投影器140A為佳。如上述,使用者調整螢幕150之角度之期間,可維持螢幕150上之高品質映像。
傾斜向較豎立位置更正面側之螢幕150之角度,一般而言,對觀察映像而言並不佳。是以,若第1銷175未與第2銷147接觸,則投影器140A停止射出光亦可。
本實施形態中,在第2筐體130A位於豎立位置時,第1銷175與第2銷147會接觸。作為替代方案,若使用者能觀察到螢幕150之映像,則在第2筐體130A相對第1筐體120A從豎立位置以既定角度往背面方向或正面方向傾斜時使第1銷175與第2銷147接觸亦可。
(第3實施形態)
圖11係例示為第3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圖12係概略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個人電腦之光路調整的示意圖。對與第1實施形態及/或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元件賦予相同之符號。參照圖11及圖12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及/或第2實施形態之相異點。此外,對以下未說明之元件較佳地適用第1實施形態及/或第2實施形態之說明。
如圖11所示,第3實施形態之個人電腦100B,具備與第2實施形態之個人電腦100A相同之第1筐體120A與第2筐體130A。第1筐體120A與第2筐體130A係藉由第2實施形態所說明之連接構造適當地連接。個人電腦100B具備投影器140B。第1筐體120A中之投影器140B之配置位置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投影器140,140A相同。
圖12之左圖係顯示位於豎立位置之第2筐體130A。圖12之右圖係顯示從豎立位置進一步往背面方向傾斜之第2筐體130A。投影器140B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投影器140,140A相同具備投射透鏡144。本實施形態中,投射透鏡144之光軸OA與從投射透鏡144射出之光(光線B1及光線B2)之光路之間之角度係與第2筐體130A之傾斜角度對應調整。投射透鏡144之光軸OA與光線B1,B2之光路之間之角度,在第2筐體130A從豎立位置往背面方向傾斜既定角度之期間,係調整成將光線B1,B2對鏡體162之入射角度保持成大致一定。其結果,不取決於第2筐體130A之傾斜角度即可在螢幕150顯示高品質映像(例如,變形少之映像)。
圖13係概略說明進行圖12所說明之光路調整之調整機構的示意圖。使用圖11至圖13說明調整機構。
調整機構170B具備一體連接有第2筐體130A之突出片138之軸171B。軸171B之端部與第2實施形態所說明之軸171不同,係連接於檢測軸171B之旋轉角度之編碼器176。
調整機構170B,除了編碼器176之外,亦具備步進馬達177。步進馬達177係電氣連接於編碼器176。步進馬達177與從編碼器176輸出之軸171B之旋轉角度對應旋轉。
調整機構170B具備裝載有投影器140B之投射透鏡144之載台178。載台178係機械性連接於步進馬達177。載台178與步進馬達177之旋轉對應而上下移動。
投影器140B,除了投射透鏡144之外,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投影器140,140A相同,具備光源141、光學元件群142及調變元件143。在光源141至調變元件143之間所規定之光路不會因載台178之上下移動而變動。
圖14及圖15係概略說明使投射透鏡144上下移動之另一調整機構的示意圖。圖14係從側方觀察投影器140B的示意圖。圖15係從正面側觀察調整機構的示意圖。使用圖11、圖14及圖15說明調整機構。
調整機構170b具備一體連接有第2筐體130A之突出片138之軸171b。調整機構170b具備第2實施形態所說明之連結構件174。包含第1銷175之連結構件174係以與投影器140B相鄰之方式安裝於軸171b之端部。
使用圖14及圖15所示之調整機構170b時,投影器140B具備外殼體145b。外殼體145b包含上側外殼體148、及配置於上側外殼體148之下方之下側外殼體149。外殼體145b包含將上側外殼體148及下側外殼體149加以連接之第1彈性構件241。第1彈性構件241彈壓上側外殼體148及/或下側外殼體149,以使上側外殼體148與下側外殼體149接近。
上側外殼體148包含在連結構件174之上方突出之肋部248。肋部248沿著上側外殼體148之上緣延伸。當軸171b旋轉,第1銷175往上方旋轉時,第1銷175與肋部248接觸。其結果,上側外殼體148被上壓至上方,從下側外殼體149離開。當軸171b旋轉,第1銷175往下方旋轉時,第1銷175從肋部248離開。其結果,第1彈性構件241使上側外殼體148接近下側外殼體149。
外殼體145b與第2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外殼體145相同,收容光源141、光學元件群142、調變元件143或投射透鏡144等光學元件。圖15係顯示外殼體145b所收容之投射透鏡144。外殼體145b具備支承投射透鏡144之第2彈性構件242。第2彈性構件242將投射透鏡144彈壓向上側外殼體148。
如上述,藉由第1銷175使上側外殼體148從下側外殼體149離開後,第2彈性構件242將投射透鏡144上壓至上方。第1銷175往下方旋轉時,第1彈性構件241將上側外殼體148及投射透鏡144下壓。此外,在光源141至調變元件143之間所規定之光路與投射透鏡144之上下移動獨立。
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圖13至圖15所說明之電氣及/或機械機構使投射透鏡144上下移動。此外,將用以使投射透鏡144上下移動之其他電氣及/或機械構造適用於調整機構170B,170b亦可。
圖16係顯示藉由圖13至圖15所說明之調整機構170B,170b動作之投影器140B之光學元件的概略側視圖。圖16之上圖係顯示與在光源141與調變元件143之間形成之光路離開之投射透鏡144。圖16之下圖係顯示接近在光源141與調變元件143之間形成之光路之投射透鏡144。使用圖11至圖16說明在光源141與調變元件143之間形成之光路與投射透鏡144之間之距離、與從投射透鏡144射出之光線之間之關係。
如上述,投影器140B具備光源141、光學元件群142、調變元件143及投射透鏡144。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相同,調變元件143在處理映像訊號之視訊電路之控制下,投射映像光以形成影像。又,光源141朝向調變元件143射出光,形成光路OP。來自光源141之光,係經由光學元件群142被調整,到達調變元件143。調變元件143將來自光源141之光加以調變。透射過調變元件143之光(映像光)到達投射透鏡144。投射透鏡144將透射光(映像光)放大並射出。
如上述,調整機構170B,170b使投射透鏡144上下移動。其結果,光路OP與投射透鏡144之光軸OA之間之鉛垂方向之距離(調變元件143與光軸OA之間之距離)會增減。光路OP與光軸OA之間之距離大時(參照圖16之上圖),從投射透鏡144射出之光線B與光軸OA之間之夾角變大。光路OP與光軸OA之間之距離小時(參照圖16之下圖),從投射透鏡144射出之光線B與光軸OA之間之夾角變小。是以,調整機構170B,170b,與相對第1筐體120A旋動之第2筐體130A之傾斜角度對應適當調整光軸OA與光路OP之間之距離之結果,對螢幕150之第2面152之入射角度保持大致一定。
本實施形態中,藉由投射透鏡144之上下移動,達成光軸OA與光路OP之間之距離之調整。投射透鏡144之上下移動,較佳為,從投射透鏡144之像側之主點與螢幕150之旋動中心(例如,軸171B,171b)一致之位置開始。作為替代方案,使規定光路OP之光源141、光學元件群142及/或調變元件143一體上下移動亦可。
(第4實施形態)
圖17係例示為第4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對與第1實施形態及/或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元件賦予相同之符號。參照圖17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及/或第3實施形態之相異點。此外,對以下未說明之元件較佳地適用第1實施形態及/或第3實施形態之說明。
第4實施形態之個人電腦100C,具備第1筐體120C與第2筐體130。對第1筐體120C與第2筐體130之間之連接較佳地適用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構造。
個人電腦100C具備收容於第1筐體120C之平台180與使平台180從第1筐體120C露出之彈出機構。圖17中,平台180在第1筐體120C右側之側面壁129出現。可將用以使裝載有CD或DVD等記憶媒體之平台出入之既知機構適用於彈出機構。
使用者例如按壓設於第1筐體120C右側之側面壁129之按鈕181,能使平台180從第1筐體120C露出。作為替代方案,使用者為了使平台180露出至第1筐體120C外,操作個人電腦100C,啟動用以使平台180從第1筐體120C露出之程式亦可。
圖18係具備露出至第1筐體120C外之平台180之個人電腦100C的概略立體圖。使用圖18進一步說明個人電腦100C。
個人電腦100C具備安裝於平台180上之投影器140C及設於第2筐體130之背面側之鏡機構160C。本實施形態中,平台180之上面182係例示為支承投影器140C之支承面。鏡機構160C與第2筐體130之間之連接係藉由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構造達成。
投影器140C將光(光線B)照射向設於第2筐體130之背面側之鏡機構160C。本實施形態中,相對於在投影器140C內形成之光路OP,從投影器140C向鏡機構160C射出之光線B在水平方向傾斜。光線B之傾斜係根據第3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原理較佳地調整。
投影器140C,與第1實施形態至第3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投影器140,140A,140B相同,具備光源141、光學元件群142、調變元件143及投射透鏡144(例如,參照圖16)。藉由調整光路OP與投射透鏡144之光軸OA之間之水平方向之距離,適當地決定光線B之傾斜角度。
投影器140C具備外殼體145C。外殼體145C具備收容投射透鏡144之第1外殼體243及收容光源141、光學元件群142、調變元件143之第2外殼體244。本實施形態中,第1外殼體243係安裝成相對平台180之上面182上下移動。另一方面,第2外殼體244係穩定地安裝於平台180之上面。
圖19係具備位於第1位置之第2筐體130之個人電腦100C的概略立體圖。參照圖19進一步說明個人電腦100C。
鏡機構160C具備支承板161C、鏡體162及連結機構163。本實施形態中,平台180,如上述,從第1筐體120C之右側之側面壁129突出,因此鏡體162C被支承在支承板161C之右端附近。若平台180從第1筐體120C之左側之側面壁129突出,則鏡體162C被支承在支承板161C之左端附近為佳。
圖20係概略顯示支承第1外殼體243之支承機構的剖面圖。圖20之上圖係概略顯示具備從第1筐體120C露出之平台180之個人電腦100C。圖20之下圖係概略顯示具備往第1筐體120C所收容之方向移動之平台180之個人電腦100C。使用圖18至圖20說明支承機構。
個人電腦100C具備與平台180協同動作以彈性支承收容投射透鏡144之第1外殼體243之支承機構190。支承機構190係配置於平台180之上面182與第1外殼體243之間。上述彈出機構使平台180往第1筐體120C外露出時,將第1外殼體243往上方彈壓之支承機構190使第1外殼體243從平台180之上面182離開。
第1筐體120C包含規定用以收容平台180之開口部221之上側邊界之上緣部222。第1外殼體243包含與開口部221及/或上緣部222對向之傾斜面245。平台180往第1筐體120C內所收容之方向移動時,傾斜面245與第1筐體120C之上緣部222接觸。傾斜面245與上緣部222之間之接觸引起支承機構190之壓縮。其結果,第1外殼體243接近平台180之上面182,第1外殼體243適當地收容於第1筐體120C內。在第1外殼體243內穩定支承之投射透鏡144與第1外殼體243之上下移動對應相對平台180分離。
如上述,鏡體162C係連接於相對第1筐體120C位於上方之第2筐體130。是以,從投射透鏡144射出之光線B相對被作出在投影器140C內之光路OP傾斜向上方。平台180露出至第1筐體120C外時之第1外殼體243與平台180之上面182之間之距離係適當設定成使從投射透鏡144射出之光線B射向鏡體162。
對支承機構190適用將投射透鏡144支承成可上下移動之其他機構亦可。例如,將包含支承投射透鏡144之支承台與使支承台上下移動之驅動源之機構適用於支承機構190亦可(例如,參照圖13)。驅動源例如依據隨個人電腦100C之彈出機構之動作及第2筐體130之旋動送訊之控制訊號使投射透鏡144上下移動亦可。
(第5實施形態)
圖21係例示為第5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元件賦予相同之符號。參照圖21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之相異點。此外,對以下未說明之元件較佳地適用第1實施形態之說明。
第5實施形態之個人電腦100D,具備第1筐體120D與第2筐體130D。第1筐體120D包含收容用以處理經由按鍵121或觸控墊122輸入之資訊之元件之本體部223、及在縮入本體部223之縮入位置與從本體部223突出之突出位置之間位移之桿件224。本實施形態中,配置有按鍵121或觸控墊122之本體部223之上面123係例示為輸入面。
桿件224包含可旋動地支承第2筐體130D之支承端225、及與支承端225相反側之基端。桿件224之基端恆收容於第1筐體120D內。支承端225係連接於與第2筐體130D之基端緣135交叉之側緣137之端部。第2筐體130D具備從與基端緣135交叉之側緣137之端部突出之大致圓柱形狀之突起部139。在支承端225形成與突起部139相補之開口部。突起部139係嵌入至支承端225之開口部,第2筐體130D可旋動地連接於支承端225。
使用者在使桿件224位移至縮入位置後,使第2筐體130D向第1位置旋動亦可。其結果,個人電腦100D被適當地摺疊。
在第1筐體120D安裝有投影器140。投影器140之配置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使用者在使桿件224位移至突出位置後,使第2筐體130D向第2位置旋動亦可。其結果,可確保用以使從投影器140射出之映像光擴散至安裝於第2筐體130D之螢幕150之第1面151整體之充分長之距離。
本實施形態中,螢幕150較佳為使特定波長之光成分特異性反射。例如,投影器140之光源141將具有紅色光成分、綠色光成分及藍色光成分之光(映像光)投射向螢幕150之第1面151時,螢幕150使紅色光成分、綠色光成分及藍色光成分較具有其他色相之光成分反射更多亦可。其結果,使用者可觀察到更鮮明之映像。
本實施形態之個人電腦100D與第1實施形態至第4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個人電腦100,100A,100B,100C不同,不使用鏡機構160,160C即可將影像顯示於螢幕150。是以,使用較少數量之零件即可製造個人電腦100D。此點有助於降低製造成本。再者,使用者變更桿件224從本體部223之突出量,可調整螢幕150上之影像之大小。
(第6實施形態)
圖22係例示為第6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對與第5實施形態相同之元件賦予相同之符號。參照圖22說明與第5實施形態之相異點。此外,對以下未說明之元件較佳地適用第5實施形態之說明。
第6實施形態之個人電腦100E,具備第1筐體120E與第2筐體130E。第2筐體130E,與第5實施形態相同,係透過桿件224可旋動地連接於第1筐體120E。
在第2筐體130E安裝螢幕150E。螢幕150E包含位於左右一對桿件224間之第1螢幕153、與第1螢幕153之右側相鄰之第2螢幕154、及與第1螢幕153之左側相鄰之第3螢幕155。
第2筐體130E包含安裝於第1螢幕153之第1架231、安裝於第2螢幕154之第2架232、及安裝於第3螢幕155之第3架233。第1架231被左右一對桿件224直接支承。第1架231可旋動地連接於桿件224之支承端225。
個人電腦100E具備投影器140E。投影器140E包含與第1筐體120E右側之側面壁129相鄰配置之第1投影器246、及與第1筐體120E左側之側面壁129相鄰配置之第2投影器247。在第2筐體130E位於第2位置時,第1螢幕153與第2螢幕154之邊界BL1及/或第1螢幕153與第3螢幕155之邊界BL2規定從投影器140E投射之光之投射區域之高度尺寸。
第2架232係透過例如鉸鏈元件(未圖示)可旋動地連接於第1架231。第1架231與第2架232之間之鉸鏈元件在螢幕150E之第2面152側決定旋動軸RA1。第2架232繞沿著第1螢幕153與第2螢幕154間之邊界BL1之旋動軸RA1在背面方向旋動。其結果,第2螢幕154摺疊於第1螢幕153之背面側。
第3架233,與第2架232同樣地係透過鉸鏈元件(未圖示)可旋動地連接於第1架231。第1架231與第3架233之間之鉸鏈元件在螢幕150E之第1面151側決定旋動軸RA2。第2架232繞沿著第1螢幕153與第3螢幕155間之邊界BL2之旋動軸RA2在正面方向旋動。其結果,第3螢幕155摺疊於第1螢幕153之正面側。
使用其他構造將第2螢幕154及/或第3螢幕155摺疊於第1螢幕153亦可。例如,藉由軌道構造將第2架232及/或第3架233連接於第1架231亦可。使用者在使第2架232及/或第3架233相對第1架231在正面方向或背面方向偏移後,使第2架232及/或第3架233移動向第1架231亦可。其結果,第2螢幕154及/或第3螢幕155係適當地摺疊於第1螢幕153。
使用者,如上述,在將第2螢幕154及第3螢幕155重疊於第1螢幕153後,使桿件224縮入至第1筐體120E內亦可。之後,使用者使第2筐體130E朝向第1位置旋動亦可。其結果,個人電腦100E被適當地摺疊。此時,螢幕150E具有蓋體之功能亦可。是以,較佳為,設第1螢幕153、第2螢幕154及第3螢幕155分別為與第1筐體120E之上面123之面積大致相同之面積。
使用者在使桿件224從第1筐體120E突出後,若展開第2筐體130E則螢幕150E成為用以將來自投影器140E之映像光顯示為映像之顯示區域。第1投影器246將映像光IL1投射至第2螢幕154與第1螢幕153之右側區域。第2投影器247將映像光IL2投射至第3螢幕155與第1螢幕153之左側區域。本實施形態中,來自第1投影器246之映像光IL1係例示為投射至第2螢幕154及第1螢幕153之局部之第1光。來自第2投影器247之映像光IL2係例示為投射至第3螢幕155及第1螢幕153之其他部分之第2光。因此,第1投影器246及第2投影器247可將映像光IL1,IL2適當地投射至第2螢幕154、第3螢幕155及配置於該等之間之第1螢幕153。
第1筐體120E具備支承第1投影器246之大致L字型之第1臂226、及支承第2投影器247之大致L字型之第2臂227。第1臂226及第2臂227分別包含可旋動地連接於第1筐體120E之旋動端。
第1筐體120E包含與第1臂226及第2臂227可旋動地連接之本體部223E。圖22所示之第1臂226及第2臂227分別之旋動端係從第1筐體120E之側面壁129之背面側端部插入至本體部223E之內部。
連接於第1投影器246之第1臂226之前端部係配置於第1筐體120E右側之側面壁129與第1投影器246之間。第1投影器246較佳為可相對第1臂226之前端部上下旋動地安裝。因此,使用者可使第1投影器246上下旋動以調整映像光IL1之投射位置。第1臂226較佳為配置於與第1筐體120E之側面壁129離開之位置。其結果,能較佳地抑制第1臂226與安裝至設於第1筐體120E之側面壁129之輸入埠之其他元件之干涉。
連接於第2投影器247之第2臂227之前端部係配置於第1筐體120E左側之側面壁129與第2投影器247之間。第2投影器247較佳為可相對第2臂227之前端部上下旋動地安裝。因此,使用者可使第2投影器247上下旋動以調整映像光IL2之投射位置。第2臂227較佳為配置於與第1筐體120E之側面壁129離開之位置。其結果,能較佳地抑制第2臂227與安裝至設於第1筐體120E之側面壁129之輸入埠之其他元件之干涉。
圖23係收容有第1投影器246及第2投影器247之第1筐體120E的概略立體圖。使用圖22及圖23說明第1筐體120E。
在第1筐體120E之本體部223E之背面形成用以收容第1投影器246及第2投影器247之收容凹部228。收容凹部228係沿著本體部223E之背面延伸成直線狀。第1臂226及第2臂227分別之旋動端229係配置於收容凹部228內。第1臂226及第2臂227在收容凹部228內上下重疊。
使用者能使配置於收容凹部228內之第1臂226及第2臂227旋動,將第1投影器246及第2投影器247分別配置在第1投影器246及第2投影器247投射映像光IL1,IL2之投射位置。又,使用者能使第1臂226及第2臂227在背面方向旋動,將第1投影器246及第2投影器247分別配置在第1投影器246及第2投影器247收容於收容凹部228內之收容位置。
本實施形態之個人電腦100E之第2筐體130E具備摺疊構造或滑動構造。是以,使用者能展開螢幕150E,獲得較寬廣之投射區域。投影器140E將映像光IL1,IL2投射至展開後之螢幕150E上,能對使用者提供較大之映像。
映像光IL1及映像光IL2共同表現顯示單一內容之影像亦可。替代性地,映像光IL1及映像光IL2分別表現顯示個別內容之影像亦可。
使用者不展開螢幕150E,從投影器140E投射映像光IL1,IL2亦可。使用者,將映像光IL1,IL2投射至例如與個人電腦100E分開單獨設置之其他螢幕裝置、牆壁或天花板亦可。因此,使用者可觀察到各種大小之影像。
第1臂226及第2臂227之旋動構造以及對第1臂226及第2臂227之投影器140E之可旋動安裝構造,能使使用者在不移動個人電腦100E整體之情況下即可將映像光IL1,IL2投射至所欲場所。
本實施形態中,第1螢幕153、第2螢幕154及第3螢幕155排列於水平方向。替代性地,第1螢幕153、第2螢幕154及第3螢幕155排列於鉛垂方向亦可。視需要使第2螢幕154及第3螢幕155其中一者與第1螢幕153排列於水平方向,另一者與第1螢幕153排列於鉛垂方向亦可。
本實施形態中,安裝於直接支承在桿件224之第1架231之第1螢幕153,係配置於第2螢幕154及第3螢幕155之間。替代性地,使第2螢幕154及第3螢幕155連設於第1螢幕153之左方、右方或上方之任一方向亦可。
本實施形態中,第1臂226及第2臂227水平旋動。替代性地,使第1臂226及/或第2臂227可在上下方向旋動地連接於本體部223E亦可。
本實施形態中,安裝於第1臂226之第1投影器246及安裝於第2臂227之第2投影器247在上下方向旋動。替代性地,使第1投影器246及第2投影器247分別相對第1臂226及第2臂227在水平方向旋動亦可。
(第7實施形態)
例示為第7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在第2筐體安裝成能與第1筐體分離之點與第1實施形態至第6實施形態不同。其他構造與第1實施形態至第6實施形態相同。
如第1實施形態至第6實施形態所說明,個人電腦使用螢幕顯示影像。是以,不需要收容資訊處理用之元件之第1筐體與用以顯示影像之第2筐體之間之電氣連接。是以,較佳為,第2筐體形成為能從第1筐體分離。
圖24係顯示移除第2筐體後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參照圖24說明第7實施形態之個人電腦。
第7實施形態之個人電腦100F具備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第1筐體。是以,對圖24所示之個人電腦100F之第1筐體賦予在第1實施形態之說明使用之符號120。替代性地,將在第2實施形態至第6實施形態說明之其他第1筐體120A,120C,120D,120E適用於本實施形態之個人電腦100F亦可。
如上述,由於移除第2筐體,第1筐體120之按鍵121或觸控墊122不會被第2筐體及/或螢幕覆蓋。是以,使用者可一邊觀察從投影器140投射至配置於個人電腦100F之背面側之其他螢幕裝置SD(或室內牆壁或天花板)上之影像、一邊操作個人電腦100F。又,使用者可調整其他螢幕裝置SD(或室內牆壁)與個人電腦100F之間之距離,以觀察所欲大小之影像。
此外,使用者亦可在使例如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個人電腦100之第2筐體130從第1位置往背面方向旋轉大致180°或大致360°後,將映像光從投影器140投射至其他螢幕裝置SD(或室內牆壁或天花板)上。替代性地,使用者將從第1位置旋轉180°以上之第2筐體130利用為用以保持第1筐體120之傾斜姿勢之腳部亦可。使用者可調整第2筐體130之旋轉角度,適當地決定來自投影器140之光之投射角度。
(第8實施形態)
圖25係例示為第8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行動電話的概略立體圖。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元件賦予相同之符號。參照圖25主要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之相異點。此外,對以下未說明之元件較佳地適用第1實施形態之說明。
第8實施形態之行動電話100G具備第1筐體120G及可旋動地連接於第1筐體120G之第2筐體130。在第1筐體120G之上面123配置有用於使使用者撥打電話號碼或進行郵件通訊之按鈕321、或用以執行關於安裝於行動電話100G之程式之操作之控制墊322。本實施形態中,按鈕321及控制墊322係例示為輸入欲處理之資訊之輸入部。又,第1筐體120G之上面123係例示為形成有輸入欲處理之資訊之輸入部之輸入面。
使用者可握持第1筐體120G,操作按鈕321及/或控制墊322。在第1筐體120G內收容有用以處理經由使用者對按鈕321及/或控制墊322之操作輸入之資訊之元件(例如,電子電路)。因此,使用者可經由按鈕321及/或控制墊322之操作進行所欲通訊及/或發揮行動電話100G具備之所欲功能。
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矩形框狀之第2筐體130係形成為與第1筐體120G大致相同尺寸。又,在第2筐體130安裝有螢幕150。因此,位於第1位置之安裝於第2筐體130之螢幕150係使用為對第1筐體120G之蓋體,位於第2位置之安裝於第2筐體130之螢幕150係使用為顯示映像之顯示部。
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在第1筐體120G安裝有投影器140。接近位於第2位置之第2筐體130之投影器140在螢幕150之背面側射出光。
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在第2筐體130安裝有鏡機構160。鏡機構160在螢幕之背面側使從投影器140射出之光朝向螢幕150偏向。偏向後之光在螢幕150上成像。
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個人電腦100之原理亦較佳地適用於行動電話100G。替代性地,第2實施形態至第7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個人電腦100A,100B,100C,100D,100E,100F之原理亦可適用於行動電話。例如,行動電話之第2筐體亦可選擇性地從第1筐體離開或分離。因此,使用者可視需要將映像光從行動電話照射至分開獨立設置之螢幕裝置、室內牆壁或天花板,以觀察到所欲大小之影像。
上述各種實施形態係用以明確說明本發明之原理,不應作任何限定性之解釋。是以,依據上述原理採用各種機械構造、電氣構造及/或光學構造亦可。例如,將典型投影器具備之各種功能(例如,變焦功能、聚焦調節功能、透鏡偏移功能)安裝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亦可。
使用於上述資訊處理裝置之包含調變元件與投射透鏡之光學構造亦可替代為其他光學構造。例如,將具有具備半導體雷射或半導體雷射激發固態雷射之掃描型光學構造之投影器適用於資訊處理裝置亦可。一般而言,若將投影像之焦深大之掃描型投影器適用於資訊處理裝置,則不使用聚焦調節功能即可對使用者顯示鮮明之影像。
依據上述原理之資訊處理裝置具備投影器與安裝於筐體之螢幕。使用者可將從投影器投影之映像光觀察為螢幕上之影像。使用者視需要將影像投影至分開獨立設置之其他螢幕裝置、室內牆壁、天花板亦可。其結果,使用者可觀察到所欲大小之影像。
依據上述原理之資訊處理裝置具備可調整相對第1筐體之傾斜角度之螢幕亦可。較佳為,資訊處理裝置具備在調整傾斜角度之期間將投影光對螢幕之入射角保持一定之機構。因此,使用者可視聽變形降低之高品質影像。
依據上述原理之資訊處理裝置能使用在各種目的。如上述,可調整資訊處理裝置所表現之影像之大小。是以,資訊處理裝置可較佳地利用為例如多人共有包含影像之資訊之展示用之元件。
上述實施形態主要具備以下之構成。
上述實施形態之一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具備:筐體;投影器,係安裝於該筐體;以及螢幕,係安裝於該筐體;該投影器將光投射至該螢幕。
根據上述構成,投影器將光投射至安裝於筐體之螢幕。是以,不使用液晶顯示器即可適當地顯示影像。因此,可適當降低資訊處理裝置之製造成本。又,替代包含較易破損之玻璃構件之液晶顯示器而使用之螢幕提昇資訊處理裝置之抗衝擊性。由於螢幕係安裝於資訊處理裝置之筐體,因此使用者可將螢幕與投影器一體地搬運。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筐體包含支承該投影器之第1筐體、及可旋動地連接於該第1筐體之第2筐體;該螢幕係安裝於該第2筐體。
根據上述構成,支承螢幕之第2筐體係可旋動地連接於支承投影器之第1筐體。是以,使用者可使第2筐體旋動來調整螢幕對第1筐體之傾斜角度。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第2筐體在摺疊於該第1筐體之第1位置與被來自該投影器之該光投射之第2位置之間旋動。
根據上述構成,第2筐體在摺疊於第1筐體之第1位置與被來自投影器之光投射之第2位置之間旋動。是以,使用者可將位於第1位置之安裝於第2筐體之螢幕使用為對第1筐體之蓋體。又,使用者能使第2筐體旋動至第2位置,觀察螢幕上之影像。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螢幕包含在該第2筐體位於該第1位置時與該第1筐體對向之第1面、及與該第1面相反側之第2面;來自該投影器之該光,在該第2筐體位於該第2位置時,投射至該第2面之後,透射過該第1面。
根據上述構成,螢幕包含在第2筐體位於第1位置時與第1筐體對向之第1面、及與第1面相反側之第2面。來自投影器之光,在第2筐體位於第2位置時,投射至第2面之後,透射過第1面。是以,使用者可觀察到透射過螢幕顯示在第1面之影像。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進一步具備安裝於該第2筐體之鏡機構;該鏡機構包含在該第2筐體位於該第2位置時使來自該投影器之該光反射向該第2面之鏡體。
根據上述構成,位於第2位置之安裝於第2筐體之鏡機構之鏡體使來自投影器之光反射向第2面。之後,投影器之光透射過第1面。是以,使用者可觀察到透射過螢幕顯示在第1面之影像。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鏡機構包含安裝於該第2面之稜鏡元件;該稜鏡元件使該光之光路變化,以降低射向該第2面之該光之入射角。
根據上述構成,安裝於第2面之稜鏡元件使光之光路變化,以降低射向第2面之光之入射角。是以,能較佳地降低顯示在螢幕之影像之光量損耗。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鏡體包含使來自該投影器之該光局部反射、作出朝向該螢幕之第1光路之局部反射鏡;該局部反射鏡使來自該投影器之該光局部透射,作出第2光路。
根據上述構成,鏡體包含使來自投影器之光局部反射、作出朝向螢幕之第1光路之局部反射鏡。局部反射鏡使來自投影器之光局部透射,作出第2光路。是以,使用者可觀察到沿著第1光路行進之光所顯示之影像與沿著第2光路行進之光所顯示之影像。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自該投影器投射之該光包含映像光,該映像光係使用具有紅色色相之紅色光成分、具有綠色色相之綠色光成分、及具有藍色色相之藍色光成分而產生;該螢幕使該紅色光成分、該綠色光成分及該藍色光成分特異性透射。
根據上述構成,自投影器投射之光包含映像光,該映像光係使用具有紅色色相之紅色光成分、具有綠色色相之綠色光成分、及具有藍色色相之藍色光成分而產生。螢幕使紅色光成分、綠色光成分及藍色光成分特異性透射。是以,使用者能觀察到較鮮明之影像。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進一步具備:平台,係收容於該第1筐體內;支承機構,與該平台協同動作以支承該投影器;以及彈出機構,使該平台露出於該第1筐體外;該投影器包含產生該光之光源、形成投射向該螢幕之影像之調變元件、及將通過該調變元件後之該光投射向該螢幕之投射透鏡;該彈出機構使該平台露出於該第1筐體外時,該支承機構使該投射透鏡從該平台離開。
根據上述構成,收容於第1筐體內之平台係藉由彈出機構露出於第1筐體外。支承機構,與平台協同動作以支承投影器。投影器包含產生光之光源、形成投射向螢幕之影像之調變元件、及將通過調變元件後之光投射向螢幕之投射透鏡。彈出機構使平台露出於第1筐體外時,支承機構使投射透鏡從平台離開。在光源至調變元件之間作出之光路與投射透鏡之光軸之距離係藉由支承機構調整,其結果,可適當地決定從投射透鏡射出之光路與投射透鏡之光軸之間之傾斜角度。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螢幕包含在該第2筐體位於該第1位置時與該第1筐體對向之第1面;該投影器將該光投射向位於該第2位置之安裝在該第2筐體之該螢幕之該第1面;該第1面使來自該投影器之該光反射。
根據上述構成,螢幕包含在第2筐體位於第1位置時與第1筐體對向之第1面。投影器將光投射向位於第2位置之安裝在第2筐體之螢幕之第1面。螢幕之第1面使來自投影器之光反射。因此,使用者可藉由從螢幕之第1面反射之光察覺影像。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第1筐體,包含:本體部,收容用以進行資訊處理之元件;以及桿件,在縮入該本體部之縮入位置與從該本體部突出之突出位置之間位移;該桿件包含將該第2筐體支承成可旋動之支承端。
根據上述構成,包含將第2筐體支承成可旋動之支承端之桿件,在縮入收容用以進行資訊處理之元件之本體部之縮入位置與從本體部突出之突出位置之間位移。是以,使用者可適當調整螢幕與投影器之間之距離,觀察到所欲大小之影像。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螢幕包含第1螢幕及與該第1螢幕相鄰之第2螢幕;在該螢幕位於該第1位置時,該第2螢幕重疊於該第1螢幕。
根據上述構成,螢幕包含第1螢幕及與第1螢幕相鄰之第2螢幕。是以,使用者可觀察到較大之影像。又,在螢幕位於第1位置時,第2螢幕重疊於第1螢幕。是以,能使資訊處理裝置較佳地小型化。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投影器包含將第1光投射至該螢幕之局部之第1投影器、及將第2光投射至該螢幕之其餘部分之第2投影器。
根據上述構成,第1投影器將第1光投射至螢幕之局部。第2投影器將第2光投射至螢幕之其餘部分。是以,使用者可觀察到較大之影像。替代性地,使用者可觀察到複數種類之映像。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第1筐體包含支承該第1投影器之第1臂、及支承該第2投影器之第2臂;該第1臂及該第2臂分別包含可旋動地連接於該本體部之旋動端。
根據上述構成,第1臂支承第1投影器。第2臂支承第2投影器。第1臂及第2臂分別包含可旋動地連接於本體部之旋動端。是以,使用者可使第1臂及/或第2臂相對本體部旋動,調整第1光及/或第2光之投射位置。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第1投影器係可旋動地安裝於該第1臂;該第2投影器係可旋動地安裝於該第2臂。
根據上述構成,第1投影器係可旋動地安裝於第1臂。又,第2投影器係可旋動地安裝於第2臂。是以,使用者可使第1投影器及/或第2投影器相對第1臂及/或第2臂旋動,調整第1光及/或第2光之投射位置。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在該本體部形成用以收容該第1投影器及該第2投影器之收容凹部;該第1臂及該第2臂,在該第1投影器及該第2投影器分別投射該第1光及該第2光之投射位置、與該第1投影器及該第2投影器收容於該收容凹部之收容位置之間旋動。
根據上述構成,使用者能使第1臂及第2臂旋動,將第1投影器及第2投影器配置在投射位置。使用者從配置在投射位置之第1投影器及第2投影器投射光,以觀察影像。在本體部形成用以收容第1投影器及第2投影器之收容凹部。使用者可將第1投影器及第2投影器配置在收容位置,藉此使用本體部保護第1投影器及第2投影器。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自該投影器投射之該光包含映像光,該映像光係使用具有紅色色相之紅色光成分、具有綠色色相之綠色光成分、及具有藍色色相之藍色光成分而產生;該螢幕使該紅色光成分、該綠色光成分及該藍色光成分特異性反射。
根據上述構成,自投影器投射之光包含映像光,該映像光係使用具有紅色色相之紅色光成分、具有綠色色相之綠色光成分、及具有藍色色相之藍色光成分而產生。螢幕使紅色光成分、綠色光成分及藍色光成分特異性反射。是以,使用者能觀察到較鮮明之影像。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進一步具備配合該第2筐體相對該第1筐體之旋動、調整來自該投影器之該光之光路之調整機構。
根據上述構成,調整機構配合第2筐體相對第1筐體之旋動,調整來自投影器之光之光路。是以,使用者能觀察到配合第2筐體相對第1筐體之旋動而調整之影像。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調整機構包含將該投影器與該第1筐體加以連接之軸;連接於該第2筐體之該軸,係與該第2筐體之該旋動連動旋轉;該投影器與該軸之旋轉對應旋動。
根據上述構成,將投影器與第1筐體加以連接之軸係連接於第2筐體。又,軸與第2筐體之旋動一體旋轉。投影器與軸之旋轉對應旋動。其結果,可配合第2筐體相對第1筐體之旋動,調整來自投影器之光之光路。是以,使用者能觀察到配合第2筐體相對第1筐體之旋動而調整之影像。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調整機構包含與該第2筐體之該旋動連動繞該第2筐體之旋動軸旋轉之旋轉元件;被該旋轉元件接觸之該投影器繞該軸旋動,將該光對該螢幕之入射角保持成一定。
根據上述構成,調整機構,被與第2筐體之旋動連動繞第2筐體之旋動軸旋轉之旋轉元件接觸之投影器繞軸旋動。其結果,將光對螢幕之入射角保持成一定。因此,使用者能觀察到調整成隨著第2筐體相對第1筐體之旋動品質變動變小之影像。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投影器包含產生該光之光源、形成投射向該螢幕之影像之調變元件、及將通過該調變元件後之該光投射向該螢幕之投射透鏡;該調整機構配合該第2筐體之該旋動調整該投射透鏡之光軸與該調變元件之間之距離。
根據上述構成,投影器包含產生光之光源、形成投射向螢幕之影像之調變元件、及將通過調變元件後之光投射向螢幕之投射透鏡。調整機構配合第2筐體之旋動調整投射透鏡之光軸與調變元件之間之距離。其結果,可配合第2筐體相對第1筐體之旋動調整從投射透鏡射出之光之角度與投射透鏡之光軸之間之角度。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光源為發光二極體、半導體雷射或半導體雷射激發固態雷射。
根據上述構成,使用者可觀察到高亮度之影像。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第1筐體包含形成有輸入欲處理之資訊之輸入部之輸入面;位於該第1位置之安裝在該第2筐體之該螢幕覆蓋該輸入面。
根據上述構成,第1筐體包含形成有輸入欲處理之資訊之輸入部之輸入面。輸入面係藉由位於第1位置之安裝在第2筐體之螢幕適當地保護。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第2筐體可從該第1筐體分離。
根據上述構成,使用者能使第2筐體從第1筐體分離。是以,使用者可將光從安裝於第1筐體之投影器投射至所欲位置,且將資訊輸入至輸入部。
上述構成中,較佳為,該資訊處理裝置包含膝上型電腦或行動電話。
根據上述構成,相較於具有液晶顯示器之膝上型電腦或行動電話,可提供低價之膝上型電腦或行動電話。又,相較於具有液晶顯示器之膝上型電腦或行動電話,可提供具有高抗衝擊性之膝上型電腦或行動電話。此外,相較於具有液晶顯示器之膝上型電腦或行動電話,可提供重量輕之膝上型電腦或行動電話。
B,B1,B2...光線
BL1,BL2...邊界
IL1,IL2...映像光
OA...光軸
OP...光路
RA1,RA2...旋動軸
SD...螢幕裝置
W...壁部
100,100A,100B,100C,100D,100E,100F...個人電腦
100G...行動電話
110...筐體
120,120A,120C,120D,120E,120G...第1筐體
121...按鍵
122...觸控墊
123...上面
124...第1鉸鏈部
125...背面緣
126...底面
127...背面壁
128...正面壁
129...側面壁
130,130A,130D,130E...第2筐體
134...第2鉸鏈部
135...基端緣
136...前端緣
137...側緣
138...突出片
139...突起部
140,140A,140B,140C,140E...投影器
141...光源
142...光學元件群
143...調變元件
144...投射透鏡
145,145b,145C...外殼體
146...外殼側壁
147...第2銷
148...上側外殼體
149...下側外殼體
150,150E...螢幕
151...第1面
152...第2面
153...第1螢幕
154...第2螢幕
155...第3螢幕
160,160C...鏡機構
161,161C...支承板
162,162C...鏡體
163...連結機構
164...第1連結棒
165...第2連結棒
166...側緣
167...三角稜鏡
168,169...斜面
170,170B,170b...調整機構
171,171B,171b...軸
172...第1軸
173...第2軸
174...連結構件
175...第1銷
176...編碼器
177...步進馬達
178...載台
180...平台
181...按鈕
182...上面
190...支承機構
221...開口部
222...上緣部
223,223E...本體部
224...桿件
225...支承端
226...第1臂
227...第2臂
228...收容凹部
229...旋動端
231...第1架
232...第2架
233...第3架
241...第1彈性構件
242...第2彈性構件
243...第1外殼體
244...第2外殼體
245...傾斜面
246...第1投影器
247...第2投影器
248...肋部
321...按鈕
322...控制墊
圖1係例示為第1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
圖2係例示為第1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
圖3係圖1所示之個人電腦的概略側視圖。
圖4係圖2所示之個人電腦的概略側視圖。
圖5係概略說明適用於圖2所示之個人電腦之部分反射鏡所形成之光路的圖。
圖6係概略說明適用於圖2所示之個人電腦之稜鏡元件所調整之光路的圖。
圖7係例示為第2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
圖8係圖7所示之個人電腦具備之調整機構的概略立體圖。
圖9係概略顯示圖8所示之調整機構之動作的圖。
圖10係以沿著圖9所示之調整機構之動作所調整之光路之映像光顯示影像之個人電腦的概略側視圖。
圖11係例示為第3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
圖12係概略顯示圖11所示之個人電腦之光路調整的圖。
圖13係進行圖12所示之光路調整之調整機構的示意圖。
圖14係進行圖12所示之光路調整之另一調整機構的示意圖。
圖15係圖14所示之調整機構的概略剖面圖。
圖16係概略顯示圖13或圖14所示之調整機構進行之光路調整的圖。
圖17係例示為第4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
圖18係例示為第4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
圖19係例示為第4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
圖20係概略顯示圖17至圖19所示之個人電腦之支承機構的剖面圖。
圖21係例示為第5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
圖22係例示為第6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
圖23係圖22所示之個人電腦之第1筐體的概略立體圖。
圖24係例示為第7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個人電腦的概略立體圖。
圖25係例示為第8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之行動電話的概略立體圖。
100...個人電腦
110...筐體
120...第1筐體
126...底面
127...背面壁
128...正面壁
129...側面壁
130...第2筐體
135...基端緣
136...前端緣
137...側緣
150...螢幕
152...第2面
160...鏡機構
161...支承板
162...鏡體
163...連結機構
164...第1連結棒
165...第2連結棒
166...側緣

Claims (23)

  1. 一種資訊處理裝置,具備:第1筐體;第2筐體,係可旋動地連接於該第1筐體;投影器,係安裝於該第1筐體;螢幕,係安裝於該第2筐體,且接收從該投影器投射出之光;以及調整機構,係配合該第2筐體相對於該第1筐體之旋動,而調整來自該投影器之該光之光路。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第2筐體在摺疊於該第1筐體之第1位置與被來自該投影器之該光投射之第2位置之間旋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螢幕包含在該第2筐體位於該第1位置時與該第1筐體對向之第1面、及與該第1面相反側之第2面;來自該投影器之該光,在該第2筐體位於該第2位置時,投射至該第2面之後,透射過該第1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進一步具備安裝於該第2筐體之鏡機構;該鏡機構包含在該第2筐體位於該第2位置時使來自該投影器之該光反射向該第2面之鏡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鏡機構包含安裝於該第2面之稜鏡元件;該稜鏡元件使該光之光路變化,以降低射向該第2面 之該光之入射角。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鏡體包含使來自該投影器之該光局部反射、作出朝向該螢幕之第1光路之局部反射鏡;該局部反射鏡使來自該投影器之該光局部透射,作出第2光路。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自該投影器投射之該光包含映像光,該映像光係使用具有紅色色相之紅色光成分、具有綠色色相之綠色光成分、及具有藍色色相之藍色光成分而產生;該螢幕使該紅色光成分、該綠色光成分及該藍色光成分特異性透射。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進一步具備:平台,係收容於該第1筐體內;支承機構,與該平台協同動作以支承該投影器;以及彈出機構,使該平台露出於該第1筐體外;該投影器包含產生該光之光源、形成投射向該螢幕之影像之調變元件、及將通過該調變元件後之該光投射向該螢幕之投射透鏡;該彈出機構使該平台露出於該第1筐體外時,該支承機構使該投射透鏡從該平台離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螢幕包含在該第2筐體位於該第1位置時與該第1筐體對向 之第1面;該投影器將該光投射向位於該第2位置之安裝在該第2筐體之該螢幕之該第1面;該第1面使來自該投影器之該光反射。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第1筐體,包含:本體部,收容用以進行資訊處理之元件;以及桿件,在縮入該本體部之縮入位置與從該本體部突出之突出位置之間位移;該桿件包含將該第2筐體支承成可旋動之支承端。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螢幕包含第1螢幕及與該第1螢幕相鄰之第2螢幕;在該螢幕位於該第1位置時,該第2螢幕重疊於該第1螢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投影器包含將第1光投射至該螢幕之局部之第1投影器、及將第2光投射至該螢幕之其餘部分之第2投影器。
  13. 一種資訊處理裝置,具備:第1筐體,係包含收容用於進行資訊處理之元件之本體部;第2筐體,係可旋動地連接於該第1筐體;螢幕,係安裝於該第2筐體;第1投影器,係將第1光投射至該螢幕之局部;以及第2投影器,係將第2光投射至該螢幕之其餘部分; 該第1筐體包含支承該第1投影器之第1臂、及支承該第2投影器之第2臂;該第1臂及該第2臂分別包含可旋動地連接於該本體部之旋動端。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第1投影器係可旋動地安裝於該第1臂;該第2投影器係可旋動地安裝於該第2臂。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在該本體部形成用以收容該第1投影器及該第2投影器之收容凹部;該第1臂及該第2臂,在該第1投影器及該第2投影器分別投射該第1光及該第2光之投射位置、與該第1投影器及該第2投影器收容於該收容凹部之收容位置之間旋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自該投影器投射之該光包含映像光,該映像光係使用具有紅色色相之紅色光成分、具有綠色色相之綠色光成分、及具有藍色色相之藍色光成分而產生;該螢幕使該紅色光成分、該綠色光成分及該藍色光成分特異性反射。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調整機構包含將該投影器與該第1筐體加以連接之軸;連接於該第2筐體之該軸,係與該第2筐體之該旋動連動旋轉; 該投影器與該軸之旋轉對應旋動。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調整機構包含與該第2筐體之該旋動連動繞該第2筐體之旋動軸旋轉之旋轉元件;被該旋轉元件接觸之該投影器繞該軸旋動,將該光對該螢幕之入射角保持成一定。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投影器包含產生該光之光源、形成投射向該螢幕之影像之調變元件、及將通過該調變元件後之該光投射向該螢幕之投射透鏡;該調整機構配合該第2筐體之該旋動調整該投射透鏡之光軸與通過該光源及該調變元件之光路之間之距離。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光源為發光二極體、半導體雷射或半導體雷射激發固態雷射。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第1筐體包含形成有輸入欲處理之資訊之輸入部之輸入面;位於該第1位置之安裝在該第2筐體之該螢幕覆蓋該輸入面。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第2筐體可從該第1筐體分離。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該資訊處理裝置包含膝上型電腦或行動電話。
TW99125669A 2009-08-19 2010-08-03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with projector TWI4703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3513409P 2009-08-19 2009-08-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9852A TW201129852A (en) 2011-09-01
TWI470337B true TWI470337B (zh) 2015-01-21

Family

ID=43605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25669A TWI470337B (zh) 2009-08-19 2010-08-03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with projector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82296B2 (zh)
JP (1) JP5480268B2 (zh)
CN (1) CN102549520B (zh)
TW (1) TWI470337B (zh)
WO (1) WO20110213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33274B2 (ja) * 2009-02-25 2014-03-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電子機器
JP5832069B2 (ja) 2009-02-25 2015-12-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電子機器
CN201773582U (zh) * 2010-03-25 2011-03-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播放设备
JP4719306B1 (ja) * 2010-09-13 2011-07-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US8540379B2 (en) * 2010-10-15 2013-09-24 Panasonic Corporation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20194738A1 (en) * 2011-01-26 2012-08-02 Yongjing Wang Dual mode projection docking devic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JP5551639B2 (ja) 2011-03-11 2014-07-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2012220757A (ja) * 2011-04-11 2012-11-12 Sharp Corp 投影表示装置
TW201301989A (zh) * 2011-06-23 2013-01-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集成資料處理裝置
TW201426158A (zh) * 2012-12-17 2014-07-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投影機
CN105519098A (zh) 2014-05-27 2016-04-20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射处理器和相关方法
JP6840940B2 (ja) 2016-05-26 2021-03-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表示ユニット、画像投影ユニット、及び画像投影装置
TWI714759B (zh) * 2017-04-26 2021-01-01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鏡片調整機構
US10694625B2 (en) * 2017-10-31 2020-06-23 Lg Display Co., Ltd. Rollable display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30620A1 (en) * 2002-06-27 2005-02-10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ojection screen and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CN101142539A (zh) * 2004-07-21 2008-03-12 摩托罗拉公司 电子设备中的双位置显示器
TW200832037A (en) * 2007-01-22 2008-08-01 Ind Tech Res Inst Projector
US20090027620A1 (en) * 2007-07-24 2009-01-29 Mustek Technology Co. Ltd. Portable multimedia projec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5083U (zh) * 1986-08-22 1988-03-07
US4995685A (en) * 1989-05-16 1991-02-26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king a reflection hologram
JPH0496779U (zh) * 1991-02-01 1992-08-21
JPH07295678A (ja) * 1994-04-21 1995-11-10 Kodo Eizo Gijutsu Kenkyusho:Kk 携帯型情報機器用投射式表示装置
JP2589963B2 (ja) * 1994-09-07 1997-03-12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携帯型情報処理装置のための無線通信装置
JP3319219B2 (ja) * 1995-04-21 2002-08-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H08328487A (ja) * 1995-06-01 1996-12-13 Sony Corp 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JPH1069328A (ja) 1996-08-28 1998-03-10 Nec Yonezawa Ltd プロジェクタ機能つきノート型パソコン
US6806850B2 (en) * 2001-02-23 2004-10-19 Shane Ch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projection screen
US7059732B2 (en) * 2003-11-26 2006-06-1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ortable projector system
JP4238757B2 (ja) * 2004-03-19 2009-03-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862443A (zh) * 2005-05-11 2006-11-15 钟震寰 具投影功能的便携式计算机
JP2007108570A (ja) * 2005-10-17 2007-04-26 Sharp Corp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US7520622B2 (en) * 2005-12-02 2009-04-21 Infocus Corporation Display dock with integrated display screen
JP4696979B2 (ja) * 2006-03-09 2011-06-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提示装置および画像提示方法
US7862185B2 (en) * 2006-03-30 2011-01-04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Mobile phone
US7926958B2 (en) * 2007-07-30 2011-04-19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having projec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JP5309534B2 (ja) * 2007-11-14 2013-10-09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US20090262306A1 (en) * 2008-04-16 2009-10-22 Quinn Liam B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gration of a Projector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in a Common Chassi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30620A1 (en) * 2002-06-27 2005-02-10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ojection screen and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CN101142539A (zh) * 2004-07-21 2008-03-12 摩托罗拉公司 电子设备中的双位置显示器
TW200832037A (en) * 2007-01-22 2008-08-01 Ind Tech Res Inst Projector
US20090027620A1 (en) * 2007-07-24 2009-01-29 Mustek Technology Co. Ltd. Portable multimedia project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1021352A1 (ja) 2013-01-17
CN102549520A (zh) 2012-07-04
TW201129852A (en) 2011-09-01
US20110043766A1 (en) 2011-02-24
WO2011021352A1 (ja) 2011-02-24
CN102549520B (zh) 2015-04-08
US8382296B2 (en) 2013-02-26
JP5480268B2 (ja) 2014-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0337B (zh)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with projector
JP5269138B2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02224455B (zh) 投影装置
US20070040921A1 (en) Methods for combining camera and projector functions in a single device
KR20060111472A (ko) 가상 인터페이스 투사 및 검출을 위한 광학 장치
JP6597625B2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H05207405A (ja) モニタ画面付きビデオプロジェクタ
JP2003029339A (ja) リアプロジェクション光学系
JP2013038626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1122729A (zh) 图像处理装置
US20110063580A1 (en)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JP5002319B2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01308252A (zh) 投影装置和用于该投影装置的投影方法
JP2012189761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JP6690551B2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5309724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1227300A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H0540318A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5447625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3207846A (ja) 画像表示装置、偏向装置及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03207847A (ja)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偏向装置
JP5309621B2 (ja) 調光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4911174B2 (ja) 投影装置
JP2017130707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WO2010067688A1 (ja) 投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