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8572B - Dry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Dry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8572B
TWI468572B TW100133175A TW100133175A TWI468572B TW I468572 B TWI468572 B TW I468572B TW 100133175 A TW100133175 A TW 100133175A TW 100133175 A TW100133175 A TW 100133175A TW I468572 B TWI468572 B TW I46857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clined surface
wall
water
dehumidifying
dry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31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1721A (en
Inventor
Eiji Matsuda
Mitsunori Taniguchi
Junji Kotani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221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17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85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857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4Condensing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5/00Washing machines with receptacles, e.g. perforated, having a rotary movement, e.g. oscillatory movement, the receptacle serving both for washing and for centrifugall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laundry and having further drying means, e.g. using hot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Description

乾燥裝置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使衣物乾燥之乾燥裝置。
發明背景
使衣物乾燥之乾燥機和除乾燥功能外還具有洗衣功能之洗衣乾燥機這些乾燥裝置,典型而言,係將乾燥空氣供給至收納衣物之滾筒內,使衣物乾燥。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05-52533號揭示使衣物乾燥並洗衣之洗衣乾燥機。
第11圖係概略顯示依據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05-52533號揭示內容之洗衣乾燥機之內部構造。利用第11圖,說明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05-52533號之洗衣乾燥機。
洗衣乾燥機900包含有:洗衣乾燥槽910,係收納衣物者;及循環系統920,係使用於衣物乾燥之乾燥空氣循環者。循環系統920具有:循環管路930,係具有與洗衣乾燥槽910底面連接之第1端部931,以及與洗衣乾燥槽910周面連接之第2端部932者;送風機940,係安裝在循環管路930之第2端部932者;濾器950,係從流動於循環管路930中之乾燥空氣中除去棉絨(線屑之垢成分)者;及,熱泵960,係配設在濾器950與送風機940之間者。送風機940使循環管路930之第1端部931產生負壓,且使第2端部932產生正壓。因此,洗衣乾燥槽910內之乾燥空氣,從循環管路930之第1端部931被吸取。之後,乾燥空氣通過濾器950。通過濾器950之乾燥空氣進而通過熱泵960,且自循環管路930之第2端部932被送入洗衣乾燥槽910內。
熱泵960具有配設在濾器950正後之吸熱器961,及配設在吸熱器961與送風機940之間之散熱器962。吸熱器961使乾燥空氣冷卻,且使乾燥空氣中所含水分結露。於是,乾燥空氣就被除濕。通過吸熱器961之乾燥空氣再通過散熱器962,且散熱器962將乾燥空氣加熱。因此,經過除濕處理及加熱處理之乾燥空氣,藉由送風機940再度被送入洗衣乾燥機910內。
循環管路930具有蓄積部933,該蓄積部933用以蓄積藉由吸熱器961而自乾燥空氣中被除去之水分(結露水)。蓄積部933係在吸熱器961與散熱器962之間於下方形成寬廣空間。蓄積於蓄積部933內之水藉由泵(未圖示)排出。
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10-63694號及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10-64020號,揭示與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05-52533號相同之循環系統。前述專利文獻之循環系統,包含有構造係緩和用以將被從乾燥空氣中除去之水分排出之泵之吸引力對乾燥空氣流動造成之影響。
依前述循環系統,從乾燥空氣中被除去後而蓄積之水分,暴露在藉送風機造成之負壓環境。因此,蓄積之水分因乾燥空氣流動而被捲起,可能被送往下游。
如第11圖所示,依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05-52533號之揭示內容之循環系統900中,捲起之水分經散熱器962加熱。散熱器962使水分蒸發,於是乾燥效率惡化。
發明概要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維持較高乾燥效率之乾燥裝置。
本發明一態樣之乾燥裝置,包含有:乾燥槽,係收納衣物者;及循環系統,係使用以令前述衣物乾燥之乾燥空氣循環者,且前述循環系統具有:除濕單元,係將前述乾燥空氣中所含水分除去者;送氣裝置,係吸取藉前述除濕單元除去前述水分之前述乾燥空氣,且將該乾燥空氣送入前述乾燥槽者;及支持構件,係用以支持前述除濕單元者,並且前述支持構件具有:排出埠,係用以排出前述水分者;主傾斜面,係傾斜成導引前述水分朝前述排出埠者;第1傾斜面,係形成於前述除濕單元之下方者;第1分隔壁,係自前述第1傾斜面突出,且將該第1傾斜面分隔為第1上游傾斜面與第1下游傾斜面者,該第1下游傾斜面較該第1上游傾斜面接近前述送氣裝置,且前述第1傾斜面傾斜成使前述水分朝前述主傾斜面流動,並且,前述第1分隔壁沿著與朝前述送氣裝置之前述乾燥空氣之流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本發明一實施態樣之洗衣乾燥機之概略立體圖。
第2圖係第1圖所示洗衣乾燥機之概略截面圖。
第3圖係第1圖所示洗衣乾燥機之概略截面圖。
第4圖係第1圖所示洗衣乾燥機之熱泵之概略圖。
第5圖係第4圖所示熱泵及支持熱泵之支持盤之概略平面圖。
第6圖係第5圖所示支持盤之概略平面圖。
第7圖係第6圖所示支持盤之概略側面圖。
第8圖係第6圖所示支持盤之右支持壁之概略圖。
第9圖係第6圖所示支持盤之第1分隔壁之概略圖。
第10圖係第6圖所示支持盤之第2分隔壁之概略圖。
第11圖係習知技術之洗衣乾燥機之構造之概略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以下,配合參照附加圖式以說明乾燥裝置一實施態樣。另,以下說明中所用表示「上」、「下」、「左」、「右」等方向之用語,僅係為求使說明明瞭而如此使用者,並非用於對乾燥裝置之原理作限定者。
(洗衣乾燥機之整體結構)
第1圖係作為乾燥裝置一實施態樣之例之洗衣乾燥機之概略立體圖。本實施態樣中,顯示兼具洗衣功能與乾燥功能之洗衣乾燥機作為乾燥裝置之例。亦可使用不具洗衣功能之乾燥機作為乾燥裝置。
洗衣乾燥機100包含有框體200及門體300。框體200形成略長方體狀。框體200具有:正面壁210,係沿上下方向豎立設置者;背面壁220,係與正面壁210相反側之壁;左側壁230及右側壁240,係在正面壁210與背面壁220之間,沿上下方向豎立設置者;頂壁250,係形成框體200之上面者;及,底壁260,係形成框體200之下面者。
正面壁210具有:下部壁211,係配設於下方者;中央壁212,係配設於下部壁211之上方者;及,上部壁213,係配設於中央壁212之上方者。中央壁212及上部壁213,係隨著愈往上方就持續彎曲愈靠近背面壁220。
中央壁212設有環狀之凹面214,係形成與略圓板狀之門體300略互補之形狀之凹區域者。凹面214包圍投入口215,該投入口215形成貫通中央壁212之略中央處。投入口215與收納在框體200內部之洗衣乾燥槽(後述)連通。使用者可通過投入口215,將衣物(衣服和此類物件)取出至框體200之外和置入框體200之內。
洗衣乾燥機100具有鉸鏈構造330,係將門體300連接於框體200,使之呈可轉動狀態者。藉鉸鏈構造330,門體300可在關閉投入口215之關閉位置與開啟投入口215之開啟位置之間轉動。轉動到關閉位置之門體300,就收納於由凹面214包圍之凹區域。另,第1圖所示門體300係位於開啟位置。
第2圖係具有位於關閉位置之門體300之洗衣乾燥機100之概略截面圖。第2圖所示框體200中之要件之配置、形狀及構造,不應限定性地解釋。框體200內之要件之配置、形狀及構造,可因應乾燥處理裝置之設計和功能來適宜決定。利用第1圖及第2圖,進一步說明洗衣乾燥機100之整體構造。
如第2圖所示,框體200內設有處理裝置400用以進行乾燥處理。本實施態樣中,處理裝置400執行除乾燥處理外,還有洗衣處理、沖洗處理和脫水處理這些衣物C之洗衣以及乾燥所需之處理。不具備洗衣功能之乾燥機,若用作乾燥處理裝置,則處理裝置亦可僅執行乾燥處理。
處理裝置400包含有用以將衣物C洗滌及使之乾燥之洗衣乾燥槽410。收納衣物C之洗衣乾燥槽410具有:水槽420,係一端有底圓筒狀且在框體200之內部被固持成搖動自如者;及,旋轉滾筒440,係一端有底圓筒狀且在水槽420內被固持成旋轉自如者。處理裝置400具有懸架490用以彈性地支持洗衣乾燥槽410。與框體200之底壁260連接之懸架490可適當吸收前述乾燥處理、洗衣處理、沖洗處理和脫水處理這些處理時所產生之振動。本實施態樣中,洗衣乾燥槽410例示作為乾燥槽。
處理裝置400更包含有馬達430用以使旋轉滾筒440旋轉。馬達430之本體部安裝於水槽420之底壁431之外面。又,馬達430之旋轉軸貫通水槽420之底壁431,且與轉滾筒440之底壁432連接。當乾燥處理、洗衣處理、沖洗處理和脫水處理這些處理時,馬達430使旋轉滾筒440旋轉。
於與水槽420之底壁431相反側之前壁433形成有開口部434,係與位於關閉位置之略圓形門體300略同心者。同樣地,於與旋轉滾筒440之底壁432相反側之前壁435形成有開口部436,係與形成於水槽420之前壁433之開口部434略同心者。使用者可將門體300移動至開啟位置,通過投入口215把衣物C投入旋轉滾筒440內。處理裝置400更具有伸縮囊437,係配設於框體200之中央壁212與水槽420之前壁433之間者。水槽420藉由伸縮囊437彈性地與框體200連接。
如第1圖所示,門體300包含有:窗部310,係透明且略一端有底梯形圓錐狀者;及,支持框320,係略圓板狀且支持窗部310者。如第2圖所示,當門體300配置於關閉位置時,窗部310插入形成在框體200之投入口215內。當門體300位於關閉位置,使用者可通過透明之窗部310,觀看洗衣乾燥槽410內之衣物C。
洗衣乾燥機100包含有:供水系統340,係用以將洗衣所需之水供給至洗衣乾燥槽410;及,循環排水系統350,係使供給至洗衣乾燥槽410之水(洗衣水)循環及排出者。本實施態樣中,供水系統340形成於框體200之內部空間之上部。循環排水系統350形成於框體200之內部空間之下部。
框體200之頂壁250形成有吸水口253用以可與例如水管(未圖示)連接。供水系統340具有:收納室341,係收納洗劑者;及,第1供水管路342,係連接吸水口253與收納室341者。收納室341與框體200之頂壁250之內面鄰接。供水系統340更具有第2供水管路343,係自收納室341朝水槽420延伸者。
通過吸水口253供給之水,通過第1供水管路342流入收納室341。在收納室341內,水與洗劑混合成為洗衣水。洗衣水通過第2供水管路343供給至水槽420內。
水槽420形成有:排出口423,係用以排出洗衣水者;及,流入口424,係供洗衣水流入者。框體200之底壁260形成有排水口261用以將洗衣水排出至框體200外。循環排水系統350包含有:排水管路351,係在水槽420之排出口423與框體200之排水口261之間延伸者;及,排水閥352,係安裝在排水管路351者。排水閥352用以控制洗衣水排出至框體200外之排水,可因應需要來開關。本實施態樣中,循環排水系統350例示作為排水系統。
循環排水系統350在排水閥352之上游設有:循環管路353,係自排水管路351分歧者;及,循環泵354,係安裝在循環管路353者。循環管路353連接水槽420之流入口424。當排水閥352關閉且循環泵354作動時,水槽420內之洗衣水就會被吸引朝循環泵354。之後,藉循環泵354洗衣水被送至流入口424,將作為在洗衣乾燥槽410內之衣物C洗衣之用。
水槽420更形成有限制孔422用以限制水槽420內之液位。循環排水系統350更具有與限制孔422連接之溢流管355。溢流管355在排水閥352之上游與排水管路351連接。當水槽420中之洗衣水之液位超過預定位準時,排水閥352便會開啟。水槽420中之過剩洗衣水通過限制孔422流入溢流管355,最後自框體200之排水口261排出。
循環排水系統350更具有:中空塊件356,係安裝在排水管路351者;及,液位感測器357,係與中空塊件356連接者。安裝在排水閥352與洗衣乾燥槽410之間之中空塊件356內,形成有洗衣水之層和空氣之層。中空塊件356藉由排水管路351而與水槽420連接,所以中空塊件356中之洗衣水層之厚度,係與水槽420中之洗衣水之液位連動而變動。中空塊件356中之洗衣水層之厚度之變動,會使中空塊件356中之空氣層產生壓力變動。液位感測器357檢出中空塊件356中之空氣層之壓力變動。液位感測器357之輸出可用於調整水槽420中之洗衣水之液位。
第3圖係洗衣乾燥機100之概略截面圖。利用第1圖及第3圖,進一步說明洗衣乾燥機100之整體構造。
洗衣乾燥機100包含有循環系統600,係使乾燥空氣循環者,該乾燥空氣用以使收納在旋轉滾筒440中之衣物C乾燥。循環系統600亦與洗衣乾燥槽410及循環排水系統350同樣地設置在框體200內。
水槽420包含有圓筒狀之周壁438,係在底壁431與前壁433之間延伸者。水槽420之周壁438形成有排氣口601,係用以供乾燥空氣自洗衣乾燥槽410排出者。又,水槽420之底壁431形成有吸氣口643,係用以供將乾燥空氣吸入洗衣乾燥槽410內者。循環系統600使用以使衣物C乾燥之乾燥空氣在排氣口601與吸氣口643之間循環。
旋轉滾筒440之底壁432形成有底孔645,用以促使自吸氣口643吸入之乾燥空氣至旋轉滾筒440內。旋轉滾筒440包含有圓筒狀之周壁439,係沿伸在底壁432與前壁435之間者。旋轉滾筒440之周壁439形成有多數周孔646,用以促使乾燥空氣至形成在水槽420之周壁438之排氣口601。藉著自底孔645朝周孔646之乾燥空氣,促使旋轉滾筒440內之衣物C乾燥。
循環系統600包含有:第1管路610,係自水槽420之排氣口601延伸出,且沿著框體200之頂壁250延伸者;濾器裝置700,係從自洗衣乾燥槽410排出之乾燥空氣中除去棉絨(線屑之垢成分)者;熱泵630,係鄰接濾器裝置700者;及,送風機621,係使乾燥空氣循環者。第1管路610具有:後述之支持盤;及,連接管路602,係連接該支持盤與排氣口601者。本實施態樣中,支持盤形成用以支持濾器裝置700、熱泵630及送風機621。送風機621例示作為送氣裝置。連接管路602例示作為連接管。
第1管路610導引乾燥空氣自洗衣乾燥槽410朝送風機621。在第1管路610中,濾器裝置700從乾燥空氣中除去棉絨。熱泵630與乾燥空氣進行熱交換,且將乾燥空氣除濕並加熱。送風機621吸取業經除濕並加熱之乾燥空氣,之後將其朝洗衣乾燥槽410送出。
循環系統600更包含有第2管路620,用以導引乾燥空氣自送風機621朝洗衣乾燥槽410。自送風機621被送出之乾燥空氣,被導引至第2管路620而藉由吸氣口643流入洗衣乾燥槽410內。
循環系統600具有:分歧管路650,係自第2管路620分歧者;及,切換閥651,係配設於第2管路620與分歧管路650之間之連接部者。分歧管路650具有前端部,用以連通形成在旋轉滾筒440之前壁435之開口部436。切換閥651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旋動,該第1位置遮蔽自送風機621朝吸氣口643之乾燥空氣之流動,而該第2位置順依自送風機621朝吸氣口643之乾燥空氣之流動。當切換閥651位於第1位置時,大部分之乾燥空氣會通過分歧管路650而自旋轉滾筒440之開口部436吹拂至衣物C。當切換閥651位於第2位置時,大部分之乾燥空氣會朝向吸氣口643。例如當乾燥處理開始,切換閥651在預定期間內設定在第2位置。之後,直到乾燥處理結束,換閥651設定在第1位置。於是,可配合衣物C之乾燥程度來變更乾燥動作。
(熱泵)
第4圖係熱泵630之概略示意圖。利用第3圖及第4圖,說明熱泵630。
熱泵630包含有循環管631。冷媒在循環管631中流動。熱泵630更包含有壓縮冷媒之壓縮機632。壓縮機632配設在形成封閉迴路之循環管631之中途部。
流動有自壓縮機632送出之冷媒之循環管631,突出於第1管路610中且形成散熱器633。可將因壓縮機632之壓縮而被加熱之冷媒之熱散熱之散熱器633具有:循環管631,係在第1管路610中蛇行延伸者;及,散熱片638,係安裝在該循環管631者。通過第1管路610之乾燥空氣,藉由散熱器633加熱。本實施態樣中,散熱器633例示作為加熱單元。
熱泵630更包含有減壓器634,用以使藉壓縮機632高壓化之冷媒減壓。通過散熱器633之冷媒,藉減壓器634減壓並且被冷卻。
流動有通過減壓器634之冷媒之循環管631,再度突出於第1管路610中且形成吸熱器635。利用藉減壓器634之減壓而被冷卻之冷媒吸收熱之吸熱器635具有:循環管631,係在第1管路610中蛇行延伸者;及,散熱片636,係安裝在該循環管631者。第1管路610中之乾燥空氣藉吸熱器635吸收熱。因此,乾燥空氣中之水分在散熱片636及/或循環管631上結露,並從乾燥空氣中被除去。以下說明中,在散熱片636及/或循環管631上結露之乾燥空氣中之水分,稱為結露水。本實施態樣中,吸熱器635例示作為除濕單元。
如第3圖所示,循環系統600包含有排放管路639,係自第1管路610連接至配設在吸熱器635之下方之排水管路351者。本實施態樣中,排放管路639連接設在排水管路351之中空塊件356。排放管路639用於將結露水導引朝排水管路351。
熱泵630與框體200之頂壁250鄰接。因此,排放管路639內會產生較大之結露水之水頭。於是,因重力作用而適當地促使結露水至排水管路351。
循環系統600更包含有安裝在排放管路639之止向閥637。藉由送風機621之作動,第1管路610之內部空間大都變成負壓。止向閥637在排放管路639之中途部,中斷於第1管路610中產生之負壓環境。於是,可抑制自排水管路351朝第1管路610上昇之流體之流動。可適當決定止向閥637在排放管路639中之安裝位置,俾止向閥637與第1管路610之間產生充分大之水頭用以將結露水朝排水管路351送出。
(支持盤)
第5圖係配設於支持盤上之濾器裝置700、熱泵630及送風機621之概略平面圖。第6圖係支持盤之概略平面圖。第7圖係支持盤之概略右側面圖。利用第3圖、第5圖至第7圖,說明支持盤。
支持盤500包含有:底壁510,係支持濾器裝置700、熱泵630及送風機621者;及,周壁520,自底壁510之周緣豎立設置者。周壁520具有連接連接管路602之連接壁521。連接壁521形成有連接連接管路602之開口部522,濾器裝置700與連接壁521鄰接。因此,藉由濾器裝置700可從自開口部522導入之乾燥空氣中除去棉絨。送風機621相對開口部522朝左方偏移地配置於底壁510上。另,本實施態樣中,連接壁521自底壁510之正面側之緣部豎立設置。又,送風機621配設在底壁510之背面側之緣部之附近。
熱泵630之吸熱器635與濾器裝置700鄰接。吸熱器635可從甫通過濾器裝置700之乾燥空氣中除去水分。吸熱器635之右側部分635R與開口部522相對。與右側部分635R鄰接之左側部分635L則與送風機621相對。本實施態樣中,支持吸熱器635之支持盤500例示作為支持構件。又,吸熱器635之右側部分635R例示作為第1除濕部。吸熱器635之左側部分635L則例示作為第2除濕部。
熱泵630之散熱器633與吸熱器635鄰接。配設在吸熱器635與送風機621之間之散熱器633,形成與吸熱器635略同形同大。散熱器633之右側部分633R與吸熱器635之右側部分635R鄰接。又,散熱器633之左側部分633L與吸熱器635之左側部分635L鄰接。本實施態樣中,散熱器633之右側部分633R例示作為第1加熱部。與右側部分633R鄰接之左側部分633L例示作為第2加熱部。
底壁510包含有主傾斜面511,係形成在吸熱器635及散熱器633之右邊者。由吸熱器635產生之結露水被促使到達主傾斜面511。主傾斜面511傾斜,使主傾斜面511上之結露水沿背面方向流動。
支持盤500包含有蓄積部530,係與主傾斜面511之背面側端部鄰接者。蓄積部530係相對主傾斜面511於更下方凹陷設置。因此,到達主傾斜面511之背面側端部之結露水,會流入蓄積部530。蓄積部530可暫時儲存預定量之結露水。
支持盤500更包含有形成在蓄積部530之底部之連接埠531。連接埠531係形成可將蓄積部530中之結露水自支持盤500排出,且與排放管路639之上端部連接。如前所述,主傾斜面511傾斜成將結露水導引至蓄積部530。本實施態樣中,連接埠531例示作為排出埠。
支持盤500更包含有包圍熱泵630之壓縮機632之圓筒壁540。圓筒壁540與蓄積部530鄰接。
第8圖係藉由支持盤500支持之吸熱器635及散熱器633之概略右側面圖。利用第5圖、第6圖及第8圖,說明支持盤500。
支持盤500包含有右支持壁512,用以支持吸熱器635及散熱器633之右端。右支持壁512限定主傾斜面511之左側邊界。吸熱器635及散熱器633之左端藉由左支持壁513適切地支持,左支持壁513係自支持盤500之周壁520突出。
自底壁510之上面突出之右支持壁512包含有:第1右支持壁514,係設置沿著吸熱器635之右側面之正面緣及底面緣者;第2右支持壁515,係設置沿著散熱器633之右側面之背面緣及底面緣者;及,第3右支持壁516,係在第1右支持壁514與第2右支持壁515之間支持散熱器633之右側面之底面緣者。於右支持壁512形成有缺口部517、518。缺口部517形成於第1右支持壁514與第3右支持壁516之間。缺口部518形成於第2右支持壁515與第3右支持壁516之間。
如第6圖所示,支持盤500包含有分界壁541,係在吸熱器635與散熱器633之間朝上方突出者。支持盤500之底壁510包含有:第1傾斜面542,係形成於吸熱器635之下方者;及,第2傾斜面543,係形成於散熱器633之下方者。右支持壁512分隔主傾斜面511與第1傾斜面542。又,右支持壁512分隔主傾斜面511與第2傾斜面543。本實施態樣中,在主傾斜面511與第1傾斜面542/第2傾斜面543之間突出之右支持壁512例示作為支持壁。
支持盤500更包含有第1分隔壁546,係將第1傾斜面542分隔為第1上游傾斜面544與第1下游傾斜面545,該第1下游傾斜面545較第1上游傾斜面544遠離連接壁521(接近送風機621)。自第1傾斜面542突出之第1分隔壁546,沿著左右方向(相對朝送風機621之乾燥空氣之流向與其交叉之方向)延伸。
支持盤500更包含有第2分隔壁549,係將第2傾斜面543分隔為第2上游傾斜面547與第2下游傾斜面548,該第2下游傾斜面548較第2上游傾斜面547遠離連接壁521(接近送風機621)。自第2傾斜面543突出之第2分隔壁549,沿著左右方向(相對朝送風機621之乾燥空氣之流向與其交叉之方向)延伸。
第9圖係右支持壁512與第1分隔壁546之連接部之周圍之概略截面圖。利用第5圖、第6圖及第9圖,進一步說明支持盤500。
沿著第1分隔壁546,連續設有吸熱器635之散熱片636。循環管631貫通散熱片636。因此,散熱片636藉由流過循環管631內之冷媒而被充分冷卻。接觸到散熱片636及/或循環管631之乾燥空氣會被冷卻。於是,在散熱片636及/或循環管631之表面上產生結露水。結露水滴下到形成在吸熱器635下方之第1傾斜面542(第1上游傾斜面544、第1下游傾斜面545)上。第1傾斜面542傾斜成使滴下到第1傾斜面542之結露水朝右支持壁512/主傾斜面511(即,自吸熱器635之左側部分635L之下方朝右側部分635R之下方)流動。
在右支持壁512之附近處,第1分隔壁546形成有缺口部551。第1分隔壁546之缺口部551,容許結露水自第1上游傾斜面544朝第1下游傾斜面545流動。又,形成在第1右支持壁514與第3右支持壁516之間之缺口部517,容許結露水自第1下游傾斜面545朝主傾斜面511流動。本實施態樣中,形成在第1右支持壁514與與第3右支持壁516之間之缺口部517例示作為第1缺口部。第1分隔壁546之缺口部551例示作為第2缺口部。
第10圖係右支持壁512與第2分隔壁549之連接部之周圍之概略截面圖。利用第4圖、第6圖及第10圖,進一步說明支持盤500。
沿著第2分隔壁549,連續設有散熱器633之散熱片638。循環管631貫通散熱片638。如第4圖相關說明,散熱器633中的冷媒藉由壓縮機632而被充分加熱。因此,與吸熱器635不同,在散熱器633中之散熱片638及循環管631不會直接結露。然而,在吸熱器635中產生之結露水順依乾燥空氣之流動而可能附著於散熱器633中之散熱片638及循環管631。另,在第1下游傾斜面545與第2上游傾斜面547之間突出之分界壁541,沿著左右方向(相對朝送風機621之乾燥空氣之流向與其交叉之方向)延伸,局部地妨礙結露水自吸熱器635朝散熱器633轉移。
附著在散熱器633中之散熱片638及循環管631之結露水,滴下到形成在散熱器633下方之第2傾斜面543(第2上游傾斜面547、第2下游傾斜面548)上。第2傾斜面543傾斜成使滴下到第2傾斜面543之結露水朝右支持壁512/主傾斜面511(即,自散熱器633之左側部分633L之下方朝右側部分633R之下方)流動。
在右支持壁512之附近處,第2分隔壁549形成有缺口部552。第2分隔壁549之缺口部552,容許結露水自第2上游傾斜面547朝第2下游傾斜面548流動。又,形成在第2右支持壁515與第3右支持壁516之間之缺口部518,容許結露水自第2下游傾斜面548朝主傾斜面511流動。本實施態樣中,形成在第2右支持壁515與與第3右支持壁516之間之缺口部518例示作為第3缺口部。第2分隔壁549之缺口部552例示作為第4缺口部。
(結露水之排出)
利用第2圖、第3圖及第6圖,說明結露水之排出過程。
滴下至第1傾斜面542及/或第2傾斜面543上之結露水,被促使到達主傾斜面511。之後,結露水蓄積於蓄積部530。儲存於蓄積部530之結露水持續流入排放管路639。因此,安裝在排放管路639之止向閥637與連接埠531之間產生高水頭。高水頭與起因於送風機621作動之負壓環境相抗,使結露水朝止向閥637之下方流動。因此,結露水持續被送往位於止向閥637之下方之中空塊件356。
本實施態樣中,結露水自支持盤500朝中空塊件356之流動係由於重力作用所引起。因此,結露水之流動對送風機621所行之乾燥空氣之循環,幾乎未造成影響。
習知技術中,結露水之流動係由泵所造成。泵之吸力常對乾燥空氣之循環產生影響,但本實施態樣中,結露水之流動係獨立於乾燥空氣之循環之外。
結露水朝中空塊件356之流入,使中空塊件356中之洗衣水之層變厚。液位感測器357亦可檢測中空塊件356中之氣壓變動,該氣壓變動起因於結露水朝中空塊件356之流入。此外,排水閥352亦可因中空塊件356中之氣壓增大而開啟。於是,將結露水排出至框體200外。亦可當依用以執行洗衣處理、沖洗處理和脫水處理種種處理之程式而排水閥352開啟時,將結露水與洗衣水一齊排出。
本實施態樣之洗衣乾燥機100,幾乎不需追加零件和程式,就可執行結露水之適切排水。此外,亦不需習知結露水之排水專用之泵設備。
前述實施態樣主要包含有具有以下結構之乾燥裝置。具有以下結構之乾燥裝置可維持較高乾燥效率。
前述實施態樣之一樣式之乾燥裝置,包含有:乾燥槽,係收納衣物者;及循環系統,係使用以令前述衣物乾燥之乾燥空氣循環者,且前述循環系統具有:除濕單元,係將前述乾燥空氣中所含水分除去者;送氣裝置,係吸取藉前述除濕單元除去前述水分之前述乾燥空氣,且將該乾燥空氣送入前述乾燥槽者;及支持構件,係用以支持前述除濕單元者,並且前述支持構件具有:排出埠,係用以排出前述水分者;主傾斜面,係傾斜成導引前述水分朝前述排出埠者;第1傾斜面,係形成於前述除濕單元之下方者;第1分隔壁,係自前述第1傾斜面突出,且將該第1傾斜面分隔為第1上游傾斜面與第1下游傾斜面者,該第1下游傾斜面較該第1上游傾斜面接近前述送氣裝置,且前述第1傾斜面傾斜成使前述水分朝前述主傾斜面流動,並且,前述第1分隔壁沿著與朝前述送氣裝置之前述乾燥空氣之流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依前述結構,循環系統使用以令收納在乾燥槽之衣物乾燥之乾燥空氣循環。除濕單元將乾燥空氣中所含水分除去。送氣裝置吸取除去水分之乾燥空氣,且將該乾燥空氣送入乾燥槽。用以支持除濕單元之支持構件,具有用以排出水分之排出埠。主傾斜面導引水分朝排出埠。於除濕單元之下方形成有第1傾斜面。自第1傾斜面突出之第1分隔壁,將該第1傾斜面分隔為第1上游傾斜面與第1下游傾斜面,該第1下游傾斜面較該第1上游傾斜面接近前述送氣裝置。第1傾斜面使水分朝主傾斜面流動。由於第1分隔壁沿著相對朝送氣裝置之乾燥空氣之流向與其交叉之方向延伸,所以可抑制將流過第1上游傾斜面上之水分捲起並送至下游之狀況。因此,使藉送氣裝置而被送入乾燥槽之乾燥空氣中之水分量仍維持較低。於是,乾燥裝置可維持較高乾燥效率。
前述結構中,前述支持構件包含有支持壁,係在前述主傾斜面與前述第1傾斜面之間突出且支持前述除濕單元者,並且宜於該支持壁形成有第1缺口部,該第1缺口部容許前述水分自前述第1傾斜面朝前述主傾斜面流動。
依前述結構,在主傾斜面與第1傾斜面之間突出之支持壁支持除濕單元。形成於支持壁之第1缺口部,容許水分自第1傾斜面朝主傾斜面流動。因此,流過第1傾斜面上之水分,通過第1缺口部並被促使朝向主傾斜面,最後自排出埠排出。
前述結構中,宜於前述第1分隔壁形成有第2缺口部,且該第2缺口部容許前述水分自前述第1上游傾斜面朝前述第1下游傾斜面流動。
依前述結構,形成於第1分隔壁之第2缺口部,容許水分自第1上游傾斜面朝第1下游傾斜面流動。因此,流過第1傾斜面上之水分,通過第2缺口部而流入第1下游傾斜面。
前述結構中,前述第1缺口部宜容許前述水分自第1下游傾斜面朝前述主傾斜面流動。
依前述結構,第1缺口部容許水分自第1下游傾斜面朝主傾斜面流動。因此,通過第2缺口部而流入第1下游傾斜面之水分,及由第2下游傾斜面直接承接之來自除濕單元之水分,通過第1缺口部並被促使到達主傾斜面。之後,水分自排出埠被排出。
前述結構中,較佳地,支持前述送氣裝置之前述支持構件,具有形成有開口部之連接壁,且該開口部可導入藉前述送氣裝置自前述乾燥槽朝前述除濕單元吸取之前述乾燥空氣,且前述除濕單元具有:第1除濕部,係與前述開口部相對者;及,第2除濕部,係與前述第1除濕部鄰接者,並且前述第2除濕部與前述送氣裝置相對。
依前述結構,支持送氣裝置之支持構件,具有形成有開口部之連接壁,且該開口部可導入藉送氣裝置自乾燥槽朝除濕單元吸取之前述乾燥空氣。除濕單元具有:第1除濕部,係與開口部相對者;及,第2除濕部,係與第1除濕部鄰接者。第2除濕部與送氣裝置相對。因此,朝向送氣裝置之乾燥空氣,斜橫流過除濕單元。於是,可確保乾燥空氣通過除濕單元之較長時間,提高除濕效率。
前述結構中,前述第1上游傾斜面宜傾斜成使在前述第2除濕部除去之前述水分朝前述第1除濕部之下方流動。
依前述結構,在第2除濕部除去之水分順依第1上游傾斜面之傾斜,朝第1除濕部之下方流動。
前述結構中,前述第1下游傾斜面宜傾斜成使在前述第2除濕部除去之前述水分朝前述第1除濕部之下方流動。
依前述結構,在第2除濕部除去之水分順依第1下游傾斜面之傾斜,朝第1除濕部之下方流動。
前述結構中,前述第2缺口部宜形成於前述支持壁之附近處。
依前述結構,第1上游傾斜面上之水分朝第1除濕部之下方流動。因此,在第1除濕部之下方,水分之水位易變得較高,所以促使水分通過第2缺口部流入第1下游傾斜面。通過第2缺口部之水分之流入,及由第1下游傾斜面承接之來自除濕單元之水分之流動,可促進水分藉由第1缺口部朝主傾斜面之流動。支持壁之附近,難以承接斜橫流過除濕單元之乾燥空氣之流動。因此,在第1除濕部之下方,即使水分之水位變高,水分仍幾乎不會藉乾燥空氣而捲起。於是,使藉送氣裝置而被送入乾燥槽之乾燥空氣中之水分量仍維持較低。所以乾燥裝置遂可維持較高乾燥效率。
前述結構中,較佳地,更包含有加熱前述乾燥空氣之加熱單元,且前述加熱單元配設於前述除濕單元與前述送氣裝置之間,而前述支持壁支持前述加熱單元,並且前述加熱單元具有:第1加熱部,係與前述第1除濕部鄰接者;及第2加熱部,係與前述第2除濕部鄰接者。
依前述結構,於除濕單元與送氣裝置之間,藉支持壁支持之加熱單元加熱乾燥空氣。加熱單元具有:第1加熱部,係與前述第1除濕部鄰接者;及第2加熱部,係與前述第2除濕部鄰接者。因此,朝向送氣裝置之乾燥空氣斜橫流過加熱單元。所以可確保乾燥空氣通過加熱單元之較長時間,提高加熱效率。
前述結構中,較佳地,前述支持構件具有:第2傾斜面,係形成於前述加熱單元之下方者;及,係自前述第2傾斜面突出,且將該第2傾斜面分隔為第2上游傾斜面與第2下游傾斜面者,該第2下游傾斜面較該第2上游傾斜面接近前述送氣裝置,並且,前述第2分隔壁沿著與朝前述送氣裝置之前述乾燥空氣之流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依前述結構,於加熱單元之下方形成有第2傾斜面。轉移到加熱單元之下方之水分,順依乾燥空氣之流動而由第2傾斜面承接。自第2傾斜面突出之第2分隔壁,將第2傾斜面分隔為第2上游傾斜面與第2下游傾斜面者,該第2下游傾斜面較該第2上游傾斜面接近前述送氣裝置。由於第2分隔壁沿著與朝送氣裝置之前述乾燥空氣之流向交叉之方向延伸,所以可抑制將流過第2上游傾斜面上之水分捲起並送至下游之狀況。因此,使藉送氣裝置而被送入乾燥槽之乾燥空氣中之水分量仍維持較低。於是,乾燥裝置可維持較高乾燥效率。
前述結構中,較佳地,前述第2傾斜面傾斜,使位於前述第2加熱部之下方之前述水分朝前述第1加熱部之下方流動。
依前述結構,位於第2加熱部之下方之前述水分順依第2傾斜面之傾斜,朝第1加熱部之下方流動。
前述結構中,較佳地,分隔前述主傾斜面與前述第2傾斜面之間之前述支持壁,形成有第3缺口部,該第3缺口部容許前述水分自前述第2傾斜面朝前述主傾斜面流動。
依前述結構,於分隔主傾斜面與第2傾斜面之間之前述支持壁形成之第3缺口部,容許水分自第2傾斜面朝主傾斜面流動。因此,朝第1加熱部之下方流動之水分順依第2傾斜面之傾斜,通過第3缺口部,被促使到達主傾斜面。
前述結構中,較佳地,前述第2分隔壁形成有第4缺口部,且該第4缺口部容許前述水分自前述第2上游傾斜面朝前述第2下游傾斜面流動。
依前述結構,形成於第2分隔壁之第4缺口部,容許水分自第2上游傾斜面朝前述第2下游傾斜面流動。
前述結構中,較佳地,前述第3缺口部容許前述水分自前述第2下游傾斜面朝前述主傾斜面流動。
依前述結構,第3缺口部容許水分自第2下游傾斜面朝主傾斜面流動。
前述結構中,較佳地,前述第4缺口部形成於前述支持壁之附近。
依前述結構,第2上游傾斜面上之水分朝第1加熱部之下方流動。因此,在第1加熱部之下方,水分之水位易變得較高,所以促使水分通過第4缺口部流入第2下游傾斜面。通過第4缺口部之水分之流入,及由第2下游傾斜面承接之來自加熱單元之水分之流動,可促進水分藉由第3缺口部朝主傾斜面之流動。支持壁之附近,難以承接斜橫流過加熱單元之乾燥空氣之流動。因此,在第1加熱部之下方,即使水分之水位變高,水分仍幾乎不易藉乾燥空氣而捲起。於是,使藉送氣裝置而被送入乾燥槽之乾燥空氣中之水分量仍維持較低。所以乾燥裝置遂可維持較高乾燥效率。
前述結構中,較佳地,前述支持構件具有分界壁,該分界壁在前述第1下游傾斜面與前述第2上游傾斜面之間突出,且前述分界壁沿著與朝前述送氣裝置之前述乾燥空氣之流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依前述結構,由於在第1下游傾斜面與第2上游傾斜面之間突出之分界壁,沿著與朝送氣裝置之前述乾燥空氣之流向交叉之方向延伸,所以可抑制將流過第1下游傾斜面上之水分捲起並送至下游之狀況。因此,使藉送氣裝置而被送入乾燥槽之乾燥空氣中之水分量仍維持較低。於是,乾燥裝置可維持較高乾燥效率。
產業上可利用性
本實施態樣之原理可適切用於洗衣乾燥機和乾燥機這些具有乾燥功能之裝置。
100...洗衣乾燥機
200...框體
210...正面壁
211...下部壁
212...中央壁
213...上部壁
214...凹面
215...投入口
220...背面壁
230...左側壁
240...右側壁
250...頂壁
253...吸水口
260...底壁
261...排水口
300...門體
310...窗部
320...支持框
330...鉸鏈構造
340...供水系統
341...收納室
342...第1供水管路
343...第2供水管路
350...循環排水系統
351...排水管路
352...排水閥
353...循環管路
354...循環泵
355...溢流管
356...中空塊件
357...液位感測器
400...處理裝置
410...乾燥槽
420...水槽
422...限制孔
423...排出口
424...流入口
430...馬達
431...(水槽之)底壁
432...(旋轉滾筒之)底壁
433...(水槽之)前壁
434...開口部
435...(旋轉滾筒之)前壁
436...開口部
437...伸縮囊
438...(水槽之)周壁
439...(旋轉滾筒之)周壁
440...旋轉滾筒
490...懸架
500...支持盤
510...底壁
511...主傾斜面
512...右支持壁
513...左支持壁
514...第1右支持壁
515...第2右支持壁
516...第3右支持壁
517,518,551,552...缺口部
520...周壁
521...連接壁
522...開口部
530...蓄積部
531...連接埠
540...圓筒壁
541...分界壁
542...第1傾斜面
543...第2傾斜面
544...第1上游傾斜面
545...第1下游傾斜面
546...第1分隔壁
547...第2上游傾斜面
548...第2下游傾斜面
549...第2分隔壁
600...循環系統
601...排氣口
602...連接管路
610...第1管路
620...第2管路
621...送風機
630...熱泵
631...循環管
632...壓縮機
633...散熱器
633L...(散熱器之)左側部分
633R...(散熱器之)右側部分
634...減壓器
635...吸熱器
635L...(吸熱器之)左側部分
635R...(吸熱器之)右側部分
636,638...散熱片
637...止向閥
639...排放管路
643...吸氣口
645...底孔
646...周孔
650...分歧管路
651...切換閥
700...濾器裝置
900...洗衣乾燥機
910...洗衣乾燥槽
920...循環系統
930...循環管路
931...第1端部
932...第2端部
933...蓄積部
940...送風機
950...濾器
960...熱泵
961...吸熱器
962...散熱器
C...衣物
第1圖係本發明一實施態樣之洗衣乾燥機之概略立體圖。
第2圖係第1圖所示洗衣乾燥機之概略截面圖。
第3圖係第1圖所示洗衣乾燥機之概略截面圖。
第4圖係第1圖所示洗衣乾燥機之熱泵之概略圖。
第5圖係第4圖所示熱泵及支持熱泵之支持盤之概略平面圖。
第6圖係第5圖所示支持盤之概略平面圖。
第7圖係第6圖所示支持盤之概略側面圖。
第8圖係第6圖所示支持盤之右支持壁之概略圖。
第9圖係第6圖所示支持盤之第1分隔壁之概略圖。
第10圖係第6圖所示支持盤之第2分隔壁之概略圖。
第11圖係習知技術之洗衣乾燥機之構造之概略圖。
500...支持盤
510...底壁
511...主傾斜面
512...右支持壁
513...左支持壁
514...第1右支持壁
515...第2右支持壁
516...第3右支持壁
517,518,551,552...缺口部
520...周壁
521...連接壁
522...開口部
530...蓄積部
531...連接埠
540...圓筒壁
541...分界壁
542...第1傾斜面
543...第2傾斜面
544...第1上游傾斜面
545...第1下游傾斜面
546...第1分隔壁
547...第2上游傾斜面
548...第2下游傾斜面
549...第2分隔壁

Claims (15)

  1. 一種乾燥裝置,包含有:乾燥槽,可收納衣物;及循環系統,使用以令前述衣物乾燥之乾燥空氣循環,前述循環系統具有:除濕單元,可將前述乾燥空氣中所含水分除去;加熱單元,加熱前述乾燥空氣;送氣裝置,吸取藉前述除濕單元除去前述水分且經前述加熱單元加熱之前述乾燥空氣,並送入前述乾燥槽;及支持構件,是用以支持前述除濕單元與前述加熱單元,並且前述支持構件具有:排出埠,用以排出前述水分;主傾斜面,導引前述水分朝前述排出埠;第1傾斜面,形成於前述除濕單元之下方;第2傾斜面,係形成於前述加熱單元之下方;及支持壁,突出在前述主傾斜面與前述第1傾斜面及前述第2傾斜面之間,並支持前述除濕單元之端部及前述加熱單元之端部,前述支持壁形成有可容許前述水分從前述第1傾斜面往前述主傾斜面流動之第1缺口部、及容許前述水分從前述第2傾斜面往前述主傾斜面流動之第3缺口部,前述主傾斜面形成於前述除濕單元及前述加熱單元之下方的外側,且傾斜成將從前述第1傾斜面及前述 第2傾斜面流動而來之前述水分導引向前述排出埠。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支持構件具有第1分隔壁,該第1分隔壁是自前述第1傾斜面突出,且將該第1傾斜面分隔為第1上游傾斜面與第1下游傾斜面,該第1下游傾斜面較該第1上游傾斜面接近前述送氣裝置,且前述第1傾斜面傾斜成使前述水分朝前述主傾斜面流動,前述第1分隔壁沿著與朝前述送氣裝置之前述乾燥空氣之流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第1分隔壁形成有第2缺口部,且該第2缺口部容許前述水分自前述第1上游傾斜面朝前述第1下游傾斜面流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第1缺口部容許前述水分自前述第1下游傾斜面朝前述主傾斜面流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乾燥裝置,其中,支持前述送氣裝置之前述支持構件,具有形成有開口部之連接壁,且該開口部可導入藉前述送氣裝置自前述乾燥槽朝前述除濕單元吸取之前述乾燥空氣,且前述除濕單元具有:第1除濕部,與前述開口部相對;及,第2除濕部,與前述第1除濕部鄰接,並且前述第2除濕部與前述送氣裝置相對。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第1上游 傾斜面傾斜成使藉由前述第2除濕部除去之前述水分朝前述第1除濕部之下方流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第1下游傾斜面傾斜成使藉由前述第2除濕部除去之前述水分朝前述第1除濕部之下方流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第2缺口部形成於前述支持壁之附近。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8項中任一項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支持壁支持配設於前述除濕單元與前述送氣裝置之間之前述加熱單元,並且前述加熱單元具有:第1加熱部,與前述第1除濕部鄰接;及第2加熱部,與前述第2除濕部鄰接。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支持構件具有第2分隔壁,前述第2分隔壁是從前述第2傾斜面突出,並且將前述第2傾斜面分隔成第2上游傾斜面與第2下游傾斜面,且前述第2下游傾斜面是比前述第2上游傾斜面更靠近前述送氣裝置,且前述第2分隔壁沿著與朝前述送氣裝置之前述乾燥空氣之流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第2傾斜面傾斜成使位於前述第2加熱部之下方的前述水分朝前述第1加熱部之下方流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第2分隔壁形成有第4缺口部,且該第4缺口部容許前述水分自 前述第2上游傾斜面朝前述第2下游傾斜面流動。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第4缺口部形成於前述支持壁附近。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第3缺口部容許前述水分自前述第2下游傾斜面朝前述主傾斜面流動。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支持構件具有分界壁,該分界壁在前述第1下游傾斜面與前述第2上游傾斜面之間突出,且前述分界壁沿著與朝前述送氣裝置之前述乾燥空氣之流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TW100133175A 2010-09-30 2011-09-15 Drying device TWI4685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2610A JP5948661B2 (ja) 2010-09-30 2010-09-30 乾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1721A TW201221721A (en) 2012-06-01
TWI468572B true TWI468572B (zh) 2015-01-11

Family

ID=44582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3175A TWI468572B (zh) 2010-09-30 2011-09-15 Dry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436832B1 (zh)
JP (1) JP5948661B2 (zh)
CN (2) CN202227166U (zh)
TW (1) TWI4685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8661B2 (ja) * 2010-09-30 2016-07-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WO2014044531A1 (en) * 2012-09-24 2014-03-27 Arcelik Anonim Sirketi A laundry washing and drying machine comprising a condenser
EP3467187B1 (en) 2017-10-09 2021-12-22 Whirlpool Corporation Filter configured for being used in a machine for drying laundry and machine for drying laundry equipped with such a filter
TWI801625B (zh) * 2018-07-20 2023-05-11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除濕乾燥單元以及洗衣烘乾機
WO2021118313A1 (ko) * 2019-12-12 2021-06-17 코웨이 주식회사 다기능 수납 시스템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3611A (ja) * 2005-11-24 2007-06-14 Toshiba Corp 衣類乾燥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6899A (ja) * 2002-09-26 2004-04-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乾燥機
JP2004135755A (ja) * 2002-10-16 2004-05-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洗濯乾燥機
JP2005052533A (ja) * 2003-08-07 2005-03-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洗濯乾燥機
JP4880982B2 (ja) * 2005-11-18 2012-02-22 株式会社東芝 洗濯乾燥機
JP4550747B2 (ja) * 2006-02-09 2010-09-22 株式会社東芝 衣類乾燥機
CN101158099B (zh) * 2006-10-08 2011-04-27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采用热泵作为热源的洗衣机干燥机
JP5104577B2 (ja) * 2008-06-18 2012-12-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JP4970391B2 (ja) 2008-09-11 2012-07-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調ユニット
JP4843653B2 (ja) * 2008-09-11 2011-12-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調ユニット
JP2010094169A (ja) * 2008-10-14 2010-04-30 Panasonic Corp 除湿加温装置および除湿加温装置を具備した乾燥装置
JP5948661B2 (ja) * 2010-09-30 2016-07-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3611A (ja) * 2005-11-24 2007-06-14 Toshiba Corp 衣類乾燥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36832A3 (en) 2015-10-21
EP2436832B1 (en) 2016-11-09
CN102444012A (zh) 2012-05-09
JP5948661B2 (ja) 2016-07-06
JP2012075600A (ja) 2012-04-19
TW201221721A (en) 2012-06-01
CN102444012B (zh) 2013-08-21
EP2436832A2 (en) 2012-04-04
CN202227166U (zh) 2012-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2075601A (ja) 洗濯乾燥装置
JP6944940B2 (ja) 衣類処理装置
US20060169006A1 (en) Drum type washing machine
TWI468572B (zh) Drying device
JP2005304987A (ja) 衣類乾燥装置
JP2010017270A (ja) 乾燥機及び洗濯乾燥機
JP6191013B2 (ja) 洗濯乾燥機
JP2013070921A (ja) 乾燥装置
JP6016087B2 (ja) 乾燥装置
JP2013128538A (ja) 洗濯乾燥機
JP2008284071A (ja) 洗濯乾燥機
JP2007068871A (ja) 衣類乾燥機
JP4286847B2 (ja) 洗濯乾燥機
JP2017144341A (ja) 乾燥装置
JP2015054109A (ja) 衣類乾燥機
JP2012183111A (ja) 乾燥装置
JP2005046415A (ja) 洗濯乾燥機
JP5799266B2 (ja) 除去装置及び乾燥装置
JP6175654B2 (ja) 乾燥装置
JP5873979B2 (ja) 乾燥装置
JP5602802B2 (ja) 乾燥装置
JP2017012632A (ja) 乾燥機
JP2014140442A (ja) 洗濯乾燥機
JP2015053949A (ja) 乾燥装置
JP5520344B2 (ja) 洗濯乾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