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9834B - 通訊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通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9834B
TWI459834B TW098122608A TW98122608A TWI459834B TW I459834 B TWI459834 B TW I459834B TW 098122608 A TW098122608 A TW 098122608A TW 98122608 A TW98122608 A TW 98122608A TW I459834 B TWI459834 B TW I4598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dentification data
unit
received
response message
communic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22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04419A (en
Inventor
Masaru Kuroda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0044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044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98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983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通訊裝置,其藉由漫遊在轉遞無線通訊的存取點間切換。
IEEE 802.11是一套區域網路(LAN)的標準,定義了一基地台(接入點(AP))和一終端站(站(STA))相互之間的無線通訊系統。該AP是具有物理管理範圍的母站。該AP管理連接於該AP的複數個STA,因此控制AP和STA間的通訊。
因為從AP發射的無線電波範圍的限制,為了不脫離STA,通常,將複數個AP以無線電波範圍(以下稱為“涵蓋區域”)重疊的方式來安裝。以此配置,從AP 1的涵蓋區域向該AP 2的涵蓋區域傳輸資料的行動式個人電腦(PC),藉由如從該AP 1切換至該AP 2的漫遊,可保持一線上狀態。
每個AP被分配到稱為“服務設定識別碼(SSID)”的身份資料。藉由STA使用SSID來識別可被連接的無線通訊網絡。AP組群可被分配到相同的SSID。例如,如果,在某建築物三樓的網路有一SSID“3樓”,則將SSID“3樓”分配給所有安裝在三樓的AP。
如果在上面的例子中SSID決定於樓到樓的基礎上,只要STA在樓層範圍內移動,則藉由漫遊操作保持線上狀態是沒有問題。然而,因為兩樓層的SSID是不同的,所以當STA移動至另一樓層時,不執行漫遊操作。因此,當STA移動至另一樓層時,切斷線上狀態。為了重建線上狀態,藉由識別STA所移動至的樓層的SSID,STA執行重新連接過程。這種情況是令人討厭的,因為資料在重新連接過程中不能傳輸。
為避免上述令人討厭的情況,一方法是給建築物中所有AP分配單個SSID。單個SSID的使用即使在STA從一樓層移動至另一樓層時也可保持線上狀態。
典型的漫遊方法描述如下。為了定期地掃描可連接AP,在資料傳輸期間,一STA傳輸一要求訊息(以下稱為“探測要求框”)。在接收探測要求框後,每個可連接AP回傳一響應訊息(以下稱為“探測響應框”)至STA。基於探測響應框,STA決定將該等AP的其中之一個做為目標AP,藉由漫遊將STA切換至目標AP(以下稱為“次AP”)。
如果同時存在兩個或更多個可連接AP,在日本公開號為2001-352569專利申請中所揭示的技術中,以最強無線電波回傳探測響應框的可連接AP被選作次AP。尤其,STA確認從所接收的探測響應框取得的SSID是否相同。如果SSID相同,STA將自己連接至具有較強無線電波的AP。例如,如果當其連接至AP1時,該STA確認AP2所接收的無線電波強於AP1所接收的無線電波,則STA由AP1切換至AP2。另一方面,如果STA確認從AP1所接收的無線電波強於從AP2所接收的無線電波,則STA保持與AP1的連接。
然而,基於無線電波強度來選擇次AP可導致頻繁切換,其會不利地產生資料傳輸時間的損失。
例如,假定,單個SSID用於建築物的每一層,且STA安裝在三樓的窗戶。STA可接收來自另一樓層的無線電波。通常,因為如多路徑、反射、和相位差的外部因素,穿過建築物外側的無線電波強度不穩定。如果STA僅比較無線電波強度來在AP間切換,STA可在三樓AP和其他樓層AP間頻繁地切換。雖然短於重新連接過程所需的停止週期,漫遊操作停止資料傳輸一段時間。
本發明的一目的在於至少解決了部分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
根據本發明之一觀點,提供能夠連接轉遞無線通訊的複數個繼電器裝置的其中之一的通訊裝置。該通訊裝置包括一識別資料儲存單元,其儲存用以識別一正在與該通訊裝置連接的第一繼電器裝置的第一裝置識別資料,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為該第一繼電器裝置所特有的;一傳輸單元,其傳輸一要求可連接繼電器裝置回傳一響應訊息的要求訊息;一接收單元,其接收來自該可連接繼電器裝置的響應訊息,該等響應訊息中的每一個包含有傳輸該要求訊息的該繼電器裝置的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一決定單元,其決定接收到的要求訊息是否包含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的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以及一連接要求單元,其若沒接收到包含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的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之響應訊息,則要求從該等繼電器裝置中藉由包含於任何該被接收的響應訊息中的第二裝置識別資料來識別的第二繼電器裝置與該通訊裝置相連接。
本發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和技術與產業意義可藉由閱讀以下對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描並參考附圖來做更好地理解。
以下參考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如上所述,藉由僅基於無線電波強度間之比較而決定在AP間切換的現有方法,由於頻繁的切換可引致資料傳輸時間的損失。進一步地,該現有方法選擇具有相同SSID的AP,即其與STA相同,與下一個AP相同,因而使該現有方法易受誘騙。假設被誘騙的AP發射一強無線電波至接近位於建築物的窗戶外側的STA,在現有方法中,藉由無線電波強度來決定次AP的STA,由於資料被洩露,所以會不經意地切換至該被誘騙的AP,這是嚴重的安全問題。
為解決此問題,已揭示一方法,其在建立連接後在AP與STA間交換ID,並在藉由AP作存取檢查時保持連接。然而,在此方法中,管理STA的軟體必須安裝在所有AP中。因此,有些現有的操作AP(特別是,不再生產的或不再維修的舊型AP)並不合適。
相對地,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通訊裝置傳輸一探測要求框,藉由被接受來當作響應探測要求框的探測響應框來掃描連接AP。如果當前AP包括於可連接AP中,則無論由當前AP所接收的無線電波強度是否為最強,通訊裝置皆保持連接。如果當前AP不包括於可連接AP中,則通訊裝置藉由漫遊來切換至可連接AP的其中之一。在此方式中,不需要藉由具有安全級別或沒減少之友好使用者級別的AP來進行測量,即可實現保持STA與當前AP間之連接以及切換至其他AP。
以下參考圖1描述包括第一實施例所說之作為通訊裝置的一STA 10以及作為用以轉遞無線通訊的複數個AP 20(20a、20b)之通訊系統配置。圖1為第一實施例的通訊系統的示意圖。
該STA 10為符合IEEE 802.11的一終端站。例如STA 10為可攜式膝上型電腦。STA 10的配置將在之後描述。
AP 20a、20b是在無線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LAN)上且符合IEEE 802.11的基地台。涵蓋區域31為由AP 20a發射的無線電波所能到達的範圍。涵蓋區域32為AP 20b之範圍。AP 20a和AP 20b具有相同的配置,因此AP 20a和AP 20b的任意一個被稱為“AP 20”。
如圖1所示STA 10是在AP 20a的涵蓋區域31內。因此,STA 10傳輸一探測要求框至AP 20a,並從AP 20a接收一探測響應框,因而建立與AP 20a的連接。
參考圖2係描述建立STA 10與AP 20間連接的過程。圖2是第一實施例建立連接過程的順序圖。
STA 10傳輸一探測要求框至AP 20(步驟S201)。一旦接收該探測要求框,AP 20回傳作為響應的探測響應框至STA(步驟S202)。
圖3為解釋探測要求框的資料結構示意圖。為IEEE 802.11框的探測要求框,係包括一媒體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位址(包括來源位址(src. address)和目標位址(des. address))、一基礎服務設定識別碼(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BSSID)和一服務設定識別碼(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MAC位址對於每個裝置是獨特的,因此可用作識別AP 20的資料。在來源位址中設定STA 10的MAC位址。基於將探測要求框作為一廣播框傳輸的IEEE 802.11標準來顯示的資料“FF:FF;FF;FF;FF;FF”被設定於目標位址中。或者,如下描述,AP 20的MAC位址可設定於目標位址中。
如果發送其中SSID被指定以及BSSID未被指定之探測要求框,則所有具有與指定SSID相同之SSID的AP 20回傳探測響應框。如果發送其中SSID和BSSID皆被指定之探測要求框,所有具有與指定SSID相同之SSID且與指定BSSID相同之BSSID的AP 20回傳探測響應框。
圖4為解釋探測響應框的資料結構的示意圖。為IEEE 802.11框的探測響應框,係包括MAC位址(包括來源位址和目標位址)、BSSID和SSID。AP 20的MAC位址設定於來源位址。STA 10的MAC位址設定於目標位址。探測響應框額外包括關於AP 20的各種資料,例如一可用頻道、一連接協定和一國藉。
回到參考圖2,STA 10和AP 20相互地傳輸訊息,用以認證(步驟S203和步驟S204)。如果STA 10和AP 20是可靠的,則STA 10藉由利用從探測響應框取出的SSID試著建立與AP 20的連接。尤其,STA 10傳輸包含了SSID的結合要求框至AP 20(步驟S205)。如果被接收的結合要求框允許建立連接,則AP 20回傳表示成功連接的一結合響應框至STA 10(步驟S206)。
以此方式,建立STA 10和AP 20間的連接,其允許在STA 10和AP 20間的資料交易。如果傳輸加密資料,在建立連接後傳輸加密認證訊息。此後,執行漫遊過程,用以保持連接。
以下描述在漫遊過程中可連接AP 20的掃描方式。通常,SSID被使用於掃描可連接AP 20的搜尋金鑰。AP 20的MAC位址通常用作BSSID。換句話說,BSSID對應於用以識別AP 20的識別資料(裝置識別資料)。需要注意的是在不使用AP 20的ad-hoc模式中,BSSID不具有固定值。因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漫遊過程應用於使用AP 20的基礎結構模式中,MAC位址用作BSSID。
有兩種掃描類型,即,主動掃描和被動掃描。在主動掃描中,STA 10傳輸探測要求框,並從接收作為由AP 20至探測要求框之響應之探測響應框獲得關於AP 20的資料(以下稱為“AP訊息”)。在被動掃描中,不用傳輸探測要求框,STA 10便能接收由AP 20定期發射的信標框,並從接收的信標框獲得AP訊息。
在較短時間內進行主動掃描,因為STA 10在要求時間內傳輸探測要求框,且AP 20回傳探測要求框作為探測要求框的響應。相反地,被動掃描是從信標框被動地獲得AP訊息的方式。由於該典型信標框以每100毫秒發射,因此在被動掃描中所需要的掃描時間較長。
包括於信標框中的訊息幾乎等同於包括於探測響應框中的訊息。換言之,被動掃描和主動掃描間的區別僅為獲得AP訊息的掃描時間不同。雖然下面的說明是假設使用主動掃描,但其亦允許使用被動掃描來代替主動掃描。因此,術語“掃描”僅使用於以下描述中。
參考圖1至5描述STA 10從涵蓋區域31移動至涵蓋區域32的過程。
當STA 10在資料通訊時完全地從當前AP 20脫離,則無線電波狀態變得更弱。因此,STA 10甚至在資料通訊時定期地掃描AP。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核對來自當前AP之無線電波的當前狀態,並在當前AP的無線電波狀態非常弱時,探測具有較佳無線電波狀態且可選擇地作為次AP 20的AP 20是否存在。
尤其,如圖1所示,STA 10在任意間隔傳輸該探測要求框,甚至是在與AP 20a建立連接後的資料通訊期間內。然後STA10等待來自當前AP 20、即AP 20a、的探測響應框。
只要STA 10在AP 20a的涵蓋區域31內,STA 10將接收來自AP 20a的探測響應框。然而,有可能因為無線電波的狀態微弱,而使STA 10不能接收該探測響應框。例如,當STA 10由涵蓋區域31移動至涵蓋區域32時,無線電波的強度將減弱。最後,STA 10不能接收來自AP 20a的探測響應框。
圖5為STA 10已移動至涵蓋區域32的情況示意圖。STA 10傳輸探測要求框至每個包括AP 20a的AP 20,用以作為廣播框。因此,當STA 10接近於AP 20b時,AP 20a與 AP 20b接回傳探測響應框至STA 10。
參考附圖6和7描述兩個SSID管理系統。圖6為基於樓至樓分配不同SSID的第一管理系統示意圖。如圖6所示,SSID“4樓”分配給所有AP,即分配給安裝於第四樓的AP 20a和20b。SSID“3樓”分配給所有AP,即分配給安裝於第三樓的AP 20c和20d。
圖7為單個SSID分配給安裝於建築物內之所有AP的第二管理系統的示意圖。例如,如果單個公司佔據整個建築物,則將指示公司名稱的SSID分配給所有AP。如圖7所示,一SSID“公司名稱”分配給安裝於第四樓的AP 20a和20b以及安裝於第三樓的AP 20c和20d。
第一管理系統或第二管理系統可應用於第一實施例。
參考圖8詳細地描述STA 10的配置。圖8是第一實施例的STA 10區塊圖。該STA 10包括一天線101、一射頻(RF)單元102、一基頻帶信號處理單元110和一協定控制單元120。
天線101用於傳輸/接收該無線電波,因此實現STA 10與如AP 20的外部裝置間的無線通訊。RF單元102執行頻率轉換、能量放大等。
基頻帶信號處理單元110為一控制單元,其藉由使用例如基於IEEE 802.11的正交分頻多工(OFDM)體制來執行頻率調變/解調。OFDM是有效利用頻帶作為多載波調變方法的體制。載波的調變方式為、相鄰載波之相位設為相互正交,且部分相位相互重疊。該OFDM體制用於作為無線LAN標準的IEEE 802.11a和IEEE 802.11g中。基頻帶信號處理單元110包括一進行解調過程的解調單元111以及一進行調變過程的調變單元112。
基於IEEE 802.11協定,協定控制單元120控制向/從外部裝置無線傳輸/接收訊息(框)。協定控制單元120包括一ID儲存單元131、一掃描結果儲存單元132、一掃描單元121、一掃描結果決定單元122、一次AP選擇單元123和一連接要求單元124。
ID儲存單元131將當前AP 20的SSID和BSSID儲存於其中。如果STA 10在圖2中的序列末端建立與AP 20的連接,STA 10將所連接AP 20的SSID和BSSID儲存於ID儲存單元131中。
掃描結果儲存單元132儲存第一表單和第二表單於其中,每個表單包括作為藉由傳輸探測要求框和接收探測響應框所獲得之掃描結果的可連接AP 20。圖9和圖10是儲存於掃描結果儲存單元132中的第一表單和第二表單的資料結構的示意圖。
圖9為包括了具有與儲存於ID儲存單元131之SSID相同之SSID的AP 20的第一表單示意圖。第一表單包括從AP 20接收到探測響應框的AP 20名稱、分配給AP 20的SSID、AP 20特有的BSSID、指示AP 20之MAC位址的來源位址、輸入信號強度以及支持率。
輸入信號強度是來自AP 20的輸入信號強度。支持率是藉由AP支援的傳輸率。支持率是從探測響應框獲得的。第一表單可額外地包括從探測響應框取得的其他訊息。
圖10為包括了具有與儲存於ID儲存單元131之SSID和BSSID相同之SSID和BSSID的AP 20之第二表單。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二表單的資料結構與第一表單的資料結構相同。然而,第一和第二表單的資料結構可不同。
再參考圖8,掃描單元121執行可連接AP 20的掃描過程。掃描單元121包括向/從包括了AP 20的外部裝置傳輸/接收訊息的傳輸/接收單元121a。
掃描單元121產生探測要求框,以及傳輸/接收單元121a傳輸所產生的探測要求框。進一步地,掃描單元121透過傳輸/接收單元121a接收來自AP 20的探測響應框。掃描單元121從所接收的探測響應框產生第一和第二表單,並儲存所產生的第一表單和所產生的第二表單於掃描結果儲存單元132中。
掃描單元121藉由使用每個可用頻道來掃描該AP。如IEEE 802.11中規定,該等頻道中可用的頻帶依據國家的法律由國家決定。例如,在日本,可藉由使用2.4千兆赫(GHz)頻帶(尤其是,由2.412GHz至2.484GHz的頻帶)中的14個頻道之一或者5-GHz頻帶(特別地,由5.17GHz至5.32GHz帶)中的12個頻道之一來建立單獨無線LAN。因此,掃描單元121掃描26個頻道,該26個頻道總共包括了2.4-GHz的12個頻道和5-GHz的14個頻道。
掃描結果決定單元122藉由參考儲存於掃描結果儲存單元132中的第二表單來決定是否與當前AP 20的連接係可保持的。如上所述,第二表單具有與儲存於ID儲存單元131之當前AP 20的SSID和BSSID相同之SSID和BSSID的AP 20。尤其是,掃描結果決定單元121藉由第二表單中資料的存在來決定是否與當前AP 20的連接係可保持的。
當掃描結果決定單元122決定與當前AP 20的連接係不可保持的,則次AP選擇單元123選擇次AP 20。例如,次AP選擇單元123藉由參考第一表單來選擇具有來自該等可連接AP中最強輸入信號強度的AP 20作為次AP。
連接要求單元124傳輸一連接要求至藉由次AP選擇單元123選擇的次AP 20,並切換到次AP 20。
雖然沒有顯示,但STA 10包括控制STA 10的一中央處理單元(CPU)、用作CPU的工作區域的一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以及其中儲存藉由該CPU運行的電腦程式的唯讀記憶體(ROM)。
該SRAM可被用作為掃描結果儲存單元132和ID儲存單元131。它可設定CPU從ROM下載電腦程式,並運行電腦程式,因此執行掃描單元121、掃描結果決定單元122、次AP選擇單元和連接要求單元124。換言之,這些單元可通過使用軟體或硬體電路來執行。
以下描述依據第一實施例藉由STA 10執行的漫遊過程。圖11是第一實施例之漫遊過程的整體流程圖。
如上所述,由此可知,當前AP 20的SSID和BSSID在漫遊過程開始前,儲存於ID儲存單元131中。
掃描單元121掃描該等可連接AP 20(步驟S1101)。尤其是,掃描單元121識別當前AP 20的SSID,產生包含識別SSID的探測要求框,並藉由傳輸/接收單元121a傳輸所產生的探測要求框。此後,掃描單元121藉由傳輸/接收單元121a從每個接收探測要求框的AP中接收探測響應框。
藉由參考從所接收的探測要求框取得的訊息,掃描單元121產生包括具有與當前AP 20之SSID相同之SSID的AP 20的第一表單(步驟S1102)。
藉由參考從所接收的探測要求框取得的訊息,掃描單元121產生包括具有與當前AP 20之SSID和BSSID相同之SSID和BSSID之AP 20的第二表單(步驟S1103)。在步驟S1103的過程可在步驟S1102的過程之前執行。或者,在步驟S1102和S1103的過程可平行地執行。
掃描結果決定單元122決定關於當前AP 20的訊息是否存在於第二表單中(步驟S1104)。在多數情況下,關於當前AP 20的訊息存在於第二表單中。然而,如果因為無線電波狀態微弱而使STA 10不接收來自當前AP 20的探測響應框,則關於當前AP 20的訊息不存在於第二表單中。
如果關於當前AP 20的訊息存在於第二表單中(在步驟S1104為是),則協定控制單元120保持與當前AP 20的連接(步驟S1105)。
如果關於當前AP 20的訊息不存在於第二表單中(在步驟S1104為否),則次AP選擇單元123決定任何可連接AP 20是否存在於第一表單中(步驟S1106)。
如果可連接AP 20不存在(在步驟S1106中為否),由於沒有做為次AP 20的AP可選擇,則協定控制單元120保持與當前AP 20的連接(步驟S1105)。由此設定,即使掃描失敗也保持連接,即,即使當來自當前AP 20的探測響應框因為例如無線電波干涉而被接收失敗。
如果存在可連接AP 20(在步驟S1106中為是),連接要求單元124傳輸連接要求至可連接AP 20,因此切換至可連接AP 20(步驟S1107)。如果兩個或更多AP 20存在於第一表單中,連接要求單元124切換至、例如,具有來自第一表單中可連接AP之最強接收信號強度的AP 20。
以此方式,第一實施例的通訊裝置(STA)藉由傳輸/接收預定訊息來掃描可連接AP。因此,如果當前AP包括於可連接AP中,無論無線電波的強度,該通訊裝置皆與其保持連接。如果當前AP不包括於可連接AP中,則該通訊裝置切換至另一AP。
由此設定,藉由漫遊而造成資料傳輸時間的消耗比起藉由基於無線電波強度間比較而做出決定在AP間切換的傳統漫遊過程有減少。此外,允許STA連接至目標AP的一配置可藉由僅修改STA來執行,而不用增加一專用介面和一專用控制框至AP和STA。進一步地,提高了安全效果。假設,例如STA接近於具有發射強無線電波之所誘騙SSID的所誘騙AP。因為本實施例中STA不時常切換至無線電波強度強於當前AP的AP,因此可被認為改進了無線通訊之安全性。此外,因為AP不需要軟體改進,因此即使使用舊型AP也可能提高無線通訊安全性。
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通訊裝置掃描該等AP兩次,而具有一特定SSID的在第一次掃描、具有一特定SSID和一特定BSSID的在第二次掃描。基於第二次掃描結果,該通訊裝置決定是否與當前AP的連接係可保持的。如果與當前AP的連接係不可保持,則該通訊裝置藉由參考第一掃描結果來選擇次AP。
圖12為第二實施例的一STA 1200方塊圖。STA 1200包括天線101、RF單元102、基頻帶信號處理單元110和協定控制單元1220。
第二實施例的STA 1200之配置幾乎與第一實施例STA 10的配置相同,除了儲存於ID儲存單元1231的訊息、掃描單元1221的功能以及加於該協定控制單元1220的頻道選擇單元1225。與圖8所示之第一實施例中相應的部件用相同的參考標號表示,不再重複相同的描述。
除了當前AP 20的SSID和BSSID外,ID儲存單元1231儲存關於與當前AP 20連接的頻道訊息於其中。除了該ID儲存單元1231外,關於頻道的訊息可儲存於儲存單元(圖中未顯示)中。
掃描單元1221掃描可連接AP 20兩次。尤其,掃描單元1221對具有特定SSID的執行第一掃描。掃描單元1221對具有特定SSID和特定BSSID的執行第二掃描。可以依任何次序執行第一掃描和第二掃描。
由於第一掃描,而獲得關於具有相同SSID之該等AP 20的訊息。具有相同SSID的該等AP 20包括當前AP 20和選作次AP 20的其他AP。由於第二掃描,而獲得關於具有相同SSID和BSSID之AP 20的訊息。也就是,僅有當前AP 20保留在表單中。
以下分別地描述執行第一掃描和第二掃描的效果。如上所述,在第一掃描中獲得關於具有相同SSID之所有AP 20的訊息。如果具有相同SSID之AP 20的數量大,而且訊息數量大於一可用記憶體容量,則可能因為缺乏記憶體,而使關於當前AP 20的訊息無法儲存於ID儲存單元1231中。來自於每條典型AP訊息的數量約100至200位元組。因此,由8條AP訊息需要1千位元的可用記憶體容量。
在第二實施例中,被由頂部選擇出的8個可連接AP 20存在於第一掃描之表單中,以及當前AP 20存在於第二掃描表單中。由此配置,可能決定當前AP是否是可連接的以及選擇次AP 20,且不用具有更大容量的記憶體來取代記憶體。也就是說,用小記憶體容量便可有效地獲得必要的AP訊息。
掃描單元1221藉由僅使用由頻道選擇單元1225選擇出來的一頻道來執行第二掃描,該頻道係做為與當前AP 20連接的頻道。
頻道選擇單元1225選擇頻道用於藉由掃描單元1221來執行第二掃描。尤其,頻道選擇單元1225選擇儲存於ID儲存單元1231中的頻道作為用於第二頻道中的頻道。
因為藉由使用特定頻道執行第二掃描,在短時間內獲得關於AP 20的訊息,如果當前AP是不可保持的,則允許快速切換至次AP 20。做為示例,以下描述配置的效果。
例如,日本法律限制某些在5-GHz頻帶頻道上的作用。尤其,因為稱為“W53”的頻道帶與氣象雷達頻帶和空中交通雷達頻帶重疊,所以無線電波不能在該W53頻道內發射直到無線區域網路(WLAN)管理員確認沒有發現雷達為止。這意味著不能執行主動掃描直到在該W53頻道內沒有發現AP 20為止。
如上所述,主動掃描允許快速獲得AP訊息。然而,如果不執行主動掃描,除了被動掃描外沒有選擇。STA須在被動掃描中等待信標框。通常,STA必須等待數個信號框,用以防止錯誤接收信號框的。如果STA設定接收在100毫秒區間所發射的四個信號框,則所需要的時間是每個頻道0.4秒(=100ms×4)。因為在W53中四個頻道皆可用,在被動掃描中的等待時間由約1.5秒至約2秒。
換言之,如果所有頻道在第二掃描使用,則需要約2秒的掃描時間。相反地,因為在第二實施例中僅特定頻道使用於第二掃描,僅需要約50ms的掃描時間。
以下描述第二實施例中藉由STA 1200執行的漫遊過程。圖13是第二實施例中漫遊過程的整體流程圖。
掃描單元1221掃描具有相同SSID的該等可連接AP 20(步驟S1301)。尤其是,掃描單元1221識別當前AP 20的SSID,產生包含識別SSID的探測要求框,並藉由利用傳輸/接收單元121a傳輸所產生的探測要求框。此後,掃描單元1221藉由傳輸/接收單元121a接收來自每個AP的探測響應框,該等AP係接收了探測要求框。這意味著,掃描單元1221透過每個可用頻道對具有特定SSID的執行掃描。
藉由參考從所接收探測要求框取得的訊息,該掃描單元1221產生包含了具有與當前AP 20之SSID相同之SSID之AP 20的第一表單(步驟S1302)。
掃描單元1221掃描具有相同SSID和相同BSSID的可連接AP 20(步驟S1303)。尤其,掃描單元1221識別當前AP 20的SSID和BSSID,產生包括了所識別SSID和所識別BSSID的探測要求框,並透過該傳輸/接收單元121a傳輸所產生的探測要求框。此後,掃描單元1221透過傳輸/接收單元121a接收來自接收了探測要求框之AP的探測響應框。
掃描單元1221透過與當前AP 20連接的頻道對具有所識別SSID的執行第二掃描。尤其,頻道選擇單元1225從ID儲存單元1231獲得關於與當前AP 20連接之頻道的資料。掃描單元1221透過由頻道選擇單元1225獲得之資料所識別的頻道來執行第二掃描。
藉由參考從該所接收探測要求框取得的訊息,掃描單元1221產生包括了具有與當前AP 20之SSID和BSSID相同之SSID和BSSID之AP 20的第二表單(步驟S1304)。
做連接決定的過程,即,在步驟S1305至步驟S1308中過程,與在第一實施例中藉由STA 10所執行的步驟S1104至步驟S1107相同,其相同的描述不再重複。
以此方式,第二實施例的STA 1200對具有特定SSID的執行第一掃描,對具有特定SSID和特定BSSID的執行第二掃描。由第二次掃描的結果決定STA 1200是否與當前AP的連接係可保持的。以此配置,有效地獲得該必要AP訊息,且不用具有更大容量的記憶體代替記憶體。
用於掃描的探測要求框通常作為一廣播框發送。在該廣播框中,依據IEEE 802.11標準來定義,如圖3所示的目標位址被設定為"FF:FF:FF:FF:FF:FF"。
在第二實施例中,為了確認當前AP 20是否可連接,STA 1200傳輸在第二掃描中包括特定BSSID的探測要求框,以便僅從當前AP 20接收探測響應框。BSSID用作識別當前AP 20的訊息。
然而,在接收到該廣播框後,不管BBSID,一些AP 20回傳探測響應框。換句話說,雖然BSSID是特定的,STA可從在第二掃描中具有不同BSSID的AP 20中接收探測響應框。
在第二實施例的第一修改中,MAC位址特定化來取代第二掃描中的BSSID。換句話說,藉由傳輸包含設定於目標位址之當前AP 20的MAC位址的探測要求框來執行第二掃描。探測要求框作為用於當前AP 20的一掃描要求而作用。在接收探測要求框後,當前AP 20回傳依探測響應框。如果當前AP 20不能接收探測要求框,STA沒有響應可接收。即使除了當前AP 20外的AP接收探測要求框,由於探測要求框不是一廣播框且探測要求框的目標是不同於自身的AP 20,所以沒有AP 20回傳響應。根據第一修改的漫遊過程與圖13中所示的第二實施例之漫遊過程相同。
依據第一修改,由於設定目標位址,只有目標AP 20、即當前AP 20回傳探測響應框。
在第二實施例的第二修改中,特定化BSSID和MAC位址。探測要求框的用法包括於目標位址設定特定BSSID和MAC位址,以進一步確保來自當前AP 20的響應。
本發明中第三實施例的通訊裝置探測從該等AP接收的無線電波強度,且當從當前AP接收的無線電波強度弱於一臨界值時,該通訊裝置由當前AP切換至另一AP。
圖14為第三實施例的STA1400方塊圖。STA 1400包括天線101、RF單元102、基頻帶信號處理單元1410和協定控制單元1420。
除了將一無線電波強度探測單元1413加至一基頻帶訊息處理單元1410、將一計算單元1426加至一協定控制單元1420、一掃描單元1421的功能和一掃描結果決定單元1422的功能之外,第三實施例的STA1400配置幾乎與第二實施例的STA1200配置相同。
與圖8所示之第二實施例中相應的部件用相同的參考標號表示,不再重複相同的描述。與第二實施例的掃描單元1221相比,該掃描單元1421執行第二掃描數次。
無線電波強度探測單元1413探測從AP 20接收的無線電波強度。無線電波強度探測單元1413可藉由將接收訊號強度指標(RSSI)值作類比數位(AD)轉換來代表該無線電波強度。
計算單元1426計算該等無線電波的平均強度,係在每個第二掃描中藉由無線電波強度探測單元1413來探測該等無線電波中的每個無線電波。此改進了影響AP間切換決定之第二掃描的可靠性和執行。在第二實施例中可以相同方式來設定STA僅執行一次第二掃描,不包括計算單元1426。
掃描結果決定單元1422決定是否與該當前AP 20的連接係可保持的。此外,即使與當前AP 20的連接係可保持的,如果當前AP 20的無線電波強度弱於臨界值,則掃描結果決定單元1422決定將STA 1400由當前AP 20切換至另一AP 20。
描述第三實施例中藉由STA 1400執行的一漫遊過程。圖15是第三實施例之漫遊過程的整體流程圖。
產生表單和基於表單決定的過程,即,在步驟S1501至S1505過程中,與第二實施中由STA 1200所執行的步驟S1301至步驟S1305相同,因此相同描述不再重複。
由此可知,在第三實施例中第二掃描(步驟S1503)執行數次。在每個第二掃描中探測無線電波強度。計算單元1426計算無線電波的平均強度(圖15中未顯示)。
如果確定關於當前AP 20的訊息不存在於第二表單中(步驟S1505中為是),則掃描結果決定單元1422決定是否從當前AP 20接收強度強於臨界值的無線電波平均強度(步驟S1506)。如果無線電波的平均強度強於臨界值(步驟S1506中為是),則協定控制單元1420保持與當前AP 20的連接(步驟S1507)。
另一方面,如果無線電波的平均強度不強於臨界值(步驟S1506中為否),則次AP選擇單元123決定是否任何可連接AP 20存在於第一表單(步驟S1508)。
如果可連接AP 20不存在於第一表單(在步驟S1508中為否),由於沒有表示為次AP 20的AP可選擇,因此協定控制單元1420保持與當前AP 20的連接(步驟S1507)。
如果可連接AP 20存在於第一表單(在步驟S1508中為是),連接要求單元124傳輸連接要求至可連接AP 20,並切換至可連接AP 20(步驟S1509)。
在第三實施例中,如果從當前AP 20接收來的無線電波強度弱於臨界值,則STA 1400決定讓當前AP 20從STA 1400離開(實際上,STA 1400離開當前AP 20),並主動地試著切換至另一AP 20。此配置使資料通訊更穩定。
在第三實施例中,無線電波強度用於決定漫遊過程。在第三實施例的第三修改中,信號雜訊比(S/N比)用於取代無線電波的強度。S/N比為無線電波的強度與雜訊等級(雜訊強度)之比。例如,第三修改的STA包括一S/N比探測單元,其探測S/N比來代替該無線電波強度探測單元1413。尤其,S/N比探測單元探測在無信號狀態被測量之RSSI的AD轉換值,該無信號狀態中沒有像接收雜訊一樣的接收無線電波。計算單元1426計算無線電波強度比上雜訊等級之比率作為S/N比。其允許用與第三實施例相同的方式執行第二掃描數次,並藉由計算單元1426計算S/N比之平均。
在第三實施例的第四修改中使用如誤差向量幅度(EVM)的指標代替無線電波強度或S/N比來指示所接收信號的品質。例如,第四修改的STA包括取代無線電波探測單元1413來探測EVM的品質指標探測單元。該EVM為指示實際所接收信號與在I-Q平面中理想點間之差值。基於該EVM值決定信號品質。參見IEEE 802.11中17.3.10的EVM標準細節。
允許執行第二掃描數次,計算EVM的平均,並用該平均與臨界值比較。或者,允許執行第二掃描一次,並用該EVM與臨界值比較。
在第三實施例的第五修改中,當確定從當前AP接收的無線電波強度弱於臨界值時,則第五修改的STA 1600切換至具有無線電波強度強於臨界值的AP。圖16為STA 1600的方塊圖。該STA 1600包括天線101、RF單元102、基頻帶信號處理單元1410和協定控制單元1620。第五修改的STA 1600配置幾乎與第三實施例的STA 1400配置相同,除了協定控制單元1620之次AP選擇單元1623的功能之外。
與圖14所示之第三實施例中相應的部件用相同的參考標號表示,不再重複相同的描述。次AP選擇單元1623選擇在第一表單的AP 20中具有無線電波的強度強於臨界值的AP 20作為次AP 20。
以下描述藉由第五修改的STA 1600執行的漫遊過程。圖17是第五修改的漫遊過程整體流程圖。
除了在步驟S1608中次AP決定過程不同於在圖15所示步驟S1508的次AP決定過程之外,第五修改的漫遊過程與圖16所示的第三實施例漫遊過程相同。相同過程的描述不再重複。
次AP選擇單元163決定具有無線電波強度強於臨界值的AP 20是否存在於第一表單(步驟S1608)。
在第五修改進,由此方式從可選擇作為次AP的AP接收無線電波強度,用以決定次AP,次AP在第一掃描被探測。尤其,如果決定從與當前AP連接的第二掃描結果為可保持的,僅在從可選擇作為次AP之AP接收的無線電波強度等於或強於臨界值時,將STA切換至次AP。如果從可選擇作為次AP的AP接收的無線電波強度弱於臨界值,則STA不切換至AP。此配置使資料通訊更穩定。
允許將S/N比或如EVM用來指示所接收信號品質的指標代替無線電波強度來與臨界值相比較,用以決定次AP。此外,允許以與第二實施例的第一修改和第二修改相同的方式,使用MAC位址代替BSSID或MAC位址和BSSID。
描述依據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任一通訊裝置的硬體配置。
依據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中任一個以及在其中之修改的通訊裝置具有與典型電腦相同的硬體配置。該通訊裝置包括如CPU的一控制裝置、如ROM和RAM的一儲存裝置、一硬碟驅動器(HDD)、如電腦盤驅動器的一外部儲存裝置(CD驅動)、和如鍵盤或滑鼠的一輸出裝置。
在該通訊裝置之可安裝和可執行的檔案形式中,藉由該通訊裝置執行的通訊程式可藉著該通訊裝置儲存於可讀記錄介質中,例如一唯讀光碟(CD-ROM)、一軟性磁碟(FD)、一可錄式光碟(CD-R)和一數位多功能光碟(DVD)中。
另一方面,通訊程式可儲存於透過如網際網路的網路與通訊裝置連接的另一電腦中,並透網路下載至該通訊裝置。通訊程式可透過如網際網路之網路來傳遞或分佈。
通訊程式可藉由例如預裝於如ROM的記錄介質中來傳遞或分佈。
例如,通訊程式作為軟體來構成執行通訊裝置中如掃描單元、掃描結果決定單元、次AP選擇單元、連接要求單元之單元的模組。當CPU(處理器)從記錄介質讀取該通訊程式、並執行該通訊程式時,上述模組被下載並產生於主記憶體,因此執行該通訊裝置之單元。
依據本發明之一目的,由漫遊所導致的資料傳輸時間損失減少。
此外,相較於如果僅執行掃描特定網路識別資料時所需要的記憶體尺寸,所需要的記憶體尺寸減少。
進而,執行穩定資料通訊。
雖然以特定實施例描述本發明,用以完整、清晰地揭示,但所屬申請專利範圍並不僅限於此,而在此領域的技術人對本發明所做的任何修改及變動都無法脫離本發明的精神與範圍。
10...終端站(站)(STA)
20...基地台(接入點)(AP)
20a...基地台(接入點)(AP)
20b...基地台(接入點)(AP)
20c...基地台(接入點)(AP)
20d...基地台(接入點)(AP)
31...涵蓋區域
32...涵蓋區域
101...天線
102...射頻(RF)單元
110...基頻帶信號處理單元
111...解調單元
112...調變單元
120...協定控制單元
121...掃描單元
121a...傳輸/接收單元
122...掃描結果決定單元
123...次AP選擇單元
124...連接要求單元
131...ID儲存單元
132...掃描結果儲存單元
1200...終端站(站)(STA)
1220...協定控制單元
1221...掃描單元
1225...頻道選擇單元
1231...ID儲存單元
1400...終端站(站)(STA)
1410...基頻帶信號處理單元
1413...無線電波強度探測單元
1420...協定控制單元
1421...掃描單元
1422...掃描結果決定單元
1426...計算單元
1600...終端站(站)(STA)
1620...協定控制單元
1623...次AP選擇單元
S201~S206...步驟
S1101~S1107...步驟
S1301~S1308...步驟
S1501~S1509...步驟
S1601~S1609...步驟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通訊系統示意圖;
圖2為第一實施例建立連接過程的順序圖;
圖3為解釋一探測要求框的資料結構示意圖;
圖4為解釋探測響應框的資料結構的示意圖;
圖5為一STA移動至另一涵蓋區域的情況示意圖;
圖6為基於樓至樓分配不同SSID的第一管理系統示意圖;
圖7為單個SSID分配給安裝於建築物內之所有AP的第二管理系統的示意圖;
圖8為第一實施例的STA區塊圖;
圖9為解釋儲存於一掃描結果儲存單元內之第一表單的資料結構示意圖;
圖10為解釋儲存於一掃描結果儲存單元內之第二表單的資料結構示意圖;
圖11為第一實施例中漫遊過程的整體流程圖;
圖12為第二實施例的一STA方塊圖;
圖13為第二實施例中漫遊過程的整體流程圖;
圖14為第三實施例的STA方塊圖;
圖15為第三實施例中漫遊過程的整體流程圖;
圖16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第五修改的STA區塊圖;以及
圖17為第五修改之漫遊過程的整體流程圖。
10‧‧‧終端站(站)(STA)
101‧‧‧天線
102‧‧‧射頻(RF)單元
110‧‧‧基頻帶信號處理單元
111‧‧‧解調單元
112‧‧‧調變單元
120‧‧‧協定控制單元
121‧‧‧掃描單元
121a‧‧‧傳輸/接收單元
122‧‧‧掃描結果決定單元
123‧‧‧次AP選擇單元
124‧‧‧連接要求單元
131‧‧‧ID儲存單元
132‧‧‧掃描結果儲存單元

Claims (15)

  1. 一種通訊裝置,係可用以連接轉遞無線通訊的複數個繼電器裝置的其中之一個,該通訊裝置包括:一識別資料儲存單元,其中儲存用以識別一正在與該通訊裝置連接的第一繼電器裝置的第一裝置識別資料,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為該第一繼電器裝置所特有的;一傳輸單元,其傳輸一要求可連接繼電器裝置回傳一響應訊息的要求訊息;一接收單元,其接收來自該等可連接繼電器裝置的響應訊息,該等響應訊息中的每一個包含有傳輸該要求訊息的該繼電器裝置的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一決定單元,其決定接收到的要求訊息是否包含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的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一控制單元,其若任一被接收到的響應訊息包含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的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的個別裝置識別資料,則該控制單元保持與正在和該通訊裝置連接的該第一繼電器裝置相連接;以及一連接要求單元,其若沒接收到包含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的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之響應訊息,則要求從該等繼電器裝置中藉由包含於任何該所接收到的響應訊息中的第二裝置識別資料來識別的第二繼電器裝置與該通訊裝置相連接。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裝置,其中該等繼電器裝置與網路識別資料分配在一起,用以識別一無線網路,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儲存有該第一繼電器裝置的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以及與該第一繼電器裝置分配在一起的第一網路識別資料, 該傳輸單元傳輸該包含了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之該第一網路識別資料的要求訊息,以及若與該第一網路識別資料分配在一起的該等繼電器裝置接收該要求資訊,則該接收單元接收來自該每個繼電器裝置的該響應訊息。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通訊裝置,其中該網路識別資料為由IEEE 801.11所定義的服務設定識別碼(SSID)。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通訊裝置,其中該傳輸單元傳輸該包含了皆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之該第一網路識別資料以及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的要求訊息,若與該第一網路識別資料分配在一起的該等繼電器裝置接收該包含了該第一網路識別資料以及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的要求訊息,則該接收單元接收來自該等繼電器裝置的該響應訊息,該決定單元決定該所接收到響應於該包含了該第一網路識別資料以及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的要求訊息的響應訊息,是否包括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之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以及若沒接收到響應於該包含了該第一網路識別資料以及該第一置識別資料的要求訊息的響應訊息,而該響應訊息包含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之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則該連接要求單元要求該藉由包含於任何該所接收到的響應訊息中的該第二裝置識別資料來識別之第二繼電器裝置與該通訊裝置相連接。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通訊裝置,其中該裝置識別資料為由IEEE 801.11所定義的基礎服務設定識別碼(BSSID)。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通訊裝置,其中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存有通道資料,而該通道資料係指示出資料是經由一通道無線傳輸至該第一繼電器裝置或由該第一繼電器裝置無線傳輸出來,該傳輸單元係經由無線通訊中每個可用的通道來傳輸該包含該第一網路識別資料但不包含該裝置識別資料的要求訊息,並經由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的該通道資料來識別的通道來傳輸該包含了該第一網路識別資料以及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的要求訊息。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無線電波強度偵測單元,其用以偵測於接收該響應訊息時的一無線電波的強度,其中若該包含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的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之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的響應訊息在一強度弱於一第一臨界值被接收時,則該連接要求單元要求該藉由包含於任何該所接收到的響應訊息中的該第二裝置識別資料來識別之第二繼電器裝置與該通訊裝置相連接。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通訊裝置,其中該傳輸單元傳輸該包含了該第一網路識別資料和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的要求訊息複數次,以及該接收單元接收每次都響應於該已被傳輸過很多次之要求訊息的該響應訊息,該通訊裝置進一步包含一計算單元,其在該包含相同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之響應訊息被接收時,計算該無線電波的強度的一平均值,其中若在該包含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的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之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的響應訊息被接收時的該無線電波的強度的平均值弱於該第一臨界 值,則該連接要求單元要求該藉由包含於任何該所接收到的響應訊息中的該第二裝置識別資料來識別之第二繼電器裝置與該通訊裝置相連接。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通訊裝置,其中若沒有接收到包含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的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的響應訊息,則該連接要求單元從該等所接收到的響應訊息中選擇一在一強度強於該第一臨界值時已接收到的響應訊息,並要求一藉由儲存於該所選擇的響應訊息中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來識別的繼電器裝置與該通訊裝置相連接。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裝置,進一步包括:一強度/雜訊偵測單元,其偵測在該響應訊息被接收時的一無線電波的強度以及一雜訊的強度,以及一計算單元,其計算指示出該無線電波強度與該雜訊強度相比之比例的一訊號雜訊比,其中若在該包含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的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之響應訊息被接收時,其從該無線電波的強度算出的該訊號雜訊比小於一第二臨界值,則該連接要求單元要求該藉由包含於任何該所接收到的響應訊息中的該第二裝置識別資料來識別之第二繼電器裝置與該通訊裝置相連接。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通訊裝置,其中該傳輸單元傳輸該包含了該第一網路識別資料和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的要求訊息複數次,以及該接收單元接收每次都響應於該已被傳輸過很多次之要求訊息的該響應訊息,該計算單元計算該被接收到含相同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之響應訊息的該訊號雜訊比的一平均值,其中 若接收到該包含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的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之響應訊息的該訊號雜訊比平均值弱於一第二臨界值,則該連接要求單元要求該藉由包含於任何該所接收到的響應訊息中的該第二裝置識別資料來識別之第二繼電器裝置與該通訊裝置相連接。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通訊裝置,其中若沒有接收到包含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的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之響應訊息,則該連接要求單元從該等所接收到的響應訊息中選擇一其算出的訊號雜訊比強於該第二臨界值的響應訊息,並且要求一藉由儲存於該所選擇的響應訊息中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來識別的繼電器裝置與該通訊裝置相連接。
  1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裝置,進一步包括:一品質偵測單元,其偵測一在該響應訊息被接收時的一無線電波的訊號品質,其中若該包含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的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之響應訊息在一訊號品質弱於一第三臨界值被接收時,則該連接要求單元要求該藉由包含於任何該所接收到的響應訊息中的該第二裝置識別資料來識別之第二繼電器裝置與該通訊裝置相連接。
  1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通訊裝置,其中該傳輸單元傳輸該包含了該第一網路識別資料和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的要求訊息複數次,以及該接收單元接收每次都響應於該已被傳輸過很多次之要求訊息的該響應訊息,該通訊裝置進一步包含一計算單元,其在該包含相同個 別裝置識別資料之響應訊息被接收時,計算該無線電波的訊號品質之一平均值,其中若在該包含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的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之響應訊息被接收時的該無線電波的訊號品質之平均值弱於該第三臨界值,則該連接要求單元要求該藉由包含於任何該所接收到的響應訊息中的該第二裝置識別資料來識別之第二繼電器裝置與該通訊裝置相連接。
  1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通訊裝置,其中若沒有接收到包含了與儲存於該識別資料儲存單元中的該第一裝置識別資料相匹配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之響應訊息,則該連接要求單元從該等所接收到的響應訊息中選擇一其算出的訊號品質強於該第三臨界值的響應訊息,並且要求一藉由儲存於該所選擇的響應訊息中的該個別裝置識別資料來識別的繼電器裝置與該通訊裝置相連接。
TW098122608A 2008-07-10 2009-07-03 通訊裝置 TWI4598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80059A JP5025585B2 (ja) 2008-07-10 2008-07-10 通信装置、通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4419A TW201004419A (en) 2010-01-16
TWI459834B true TWI459834B (zh) 2014-11-01

Family

ID=41116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2608A TWI459834B (zh) 2008-07-10 2009-07-03 通訊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411640B2 (zh)
EP (1) EP2144463B1 (zh)
JP (1) JP5025585B2 (zh)
CN (2) CN101626609B (zh)
AT (1) ATE525877T1 (zh)
TW (1) TWI4598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60176B2 (en) * 2008-09-26 2014-0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lving geometric relationships among video data units
JP5185081B2 (ja) * 2008-11-17 2013-04-17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端末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CA2773660C (en) 2009-09-09 2015-03-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channel scanning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CN102668648B (zh) 2009-10-21 2015-08-19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tvws中扫描现有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JP2011139238A (ja) * 2009-12-28 2011-07-14 Seiko Epson Corp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
CN105530709B (zh) 2010-03-12 2019-07-12 Lg电子株式会社 Wlan系统中的设备
CA2696037A1 (en) 2010-03-15 2011-09-1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Advertisement and 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wlan prioritization states
WO2011115449A2 (en) 2010-03-19 2011-09-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quiring available channe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WO2011126188A1 (en) 2010-04-07 2011-10-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white space map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WO2011145796A1 (en) 2010-05-18 2011-11-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station enablement procedure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CN103039021B (zh) 2010-06-07 2015-11-25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站在wlan系统内工作的方法和装置
WO2012078000A2 (ko) * 2010-12-09 2012-06-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및 기지국 간 접속 방법 및 그 장치
JP5724538B2 (ja) * 2011-03-31 2015-05-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信号伝送装置、通信装置、電子機器、及び、信号伝送方法
US8520583B2 (en) * 2011-05-03 2013-08-27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roaming partner discovery
US8750180B2 (en) * 2011-09-16 2014-06-10 Blackberry Limited Discovering network information available via wireless networks
EP2786624B1 (en) * 2011-12-02 2020-08-12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aring a communication among wireless devices
CN103200646B (zh) 2012-01-09 2016-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以及终端主动扫描的方法
US10812964B2 (en) 2012-07-12 2020-10-20 Blackberry Limited Address assignment for initial authentication
US9137621B2 (en) 2012-07-13 2015-09-15 Blackberry Limited Wireless network service transaction protocol
US10039071B2 (en) * 2012-09-07 2018-07-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ssociation in multi-hop networks
US9426837B2 (en) 2012-09-07 2016-08-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ssociation in multi-hop networks
US9144096B2 (en) 2012-09-07 2015-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ssociation in multi-hop networks
JP5484540B2 (ja) * 2012-09-26 2014-05-07 ソフトバンクBb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2905349A (zh) * 2012-09-29 2013-01-30 清华大学 无线接入点关联决策增强方法
AU2013332573B2 (en) * 2012-10-15 2015-11-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tive scanning in wireless LAN
WO2014083677A1 (ja) 2012-11-30 2014-06-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端末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966917B2 (ja) * 2012-12-26 2016-08-10 アイコム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
CN103945434B (zh) * 2013-01-22 2019-03-19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wlan网络中促进终端漫游的方法及装置
US20140233443A1 (en) * 2013-02-20 2014-08-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k verifi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03152801B (zh) * 2013-02-26 2016-08-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与无线接入装置建立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JP5669229B2 (ja) 2013-05-29 2015-02-12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及び無線通信端末のローミング方法
WO2015056316A1 (ja) * 2013-10-16 2015-04-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端末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US9455878B2 (en) 2014-02-17 2016-09-27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hanced network identification
CN105828326B (zh) * 2014-07-24 2021-01-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局域网的接入方法、无线访问节点
JP6213491B2 (ja) * 2015-02-06 2017-10-1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6163186A (ja) * 2015-03-02 2016-09-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US9877328B2 (en) 2015-04-08 2018-01-23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efficient use of frequency bands and channels in wireless environment
JP6426581B2 (ja) * 2015-10-16 2018-11-21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識別情報報知方法
JP2018533886A (ja) 2015-11-11 2018-11-15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ネットワークハンドオーバ方法及び装置
CN105933899B (zh) * 2016-04-14 2019-07-0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无线接入点的接入方法和装置
CN105744601B (zh) * 2016-04-27 2019-09-20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无线传感终端的方法和系统
CN106413047A (zh) * 2016-10-31 2017-02-1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智能设备接入无线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CN107493586B (zh) * 2017-09-07 2020-09-11 深圳市兆驰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路由器wisp模式下信道自适应修改及断线重连方法
CN108848547A (zh) * 2018-06-12 2018-11-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WiFi扫描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924908B (zh) * 2018-06-12 2021-02-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WiFi扫描方法、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8924868B (zh) * 2018-06-12 2021-07-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WiFi断开调整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51797B2 (ja) * 1995-01-11 2002-01-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lanシステム
US5959546A (en) * 1997-05-15 1999-09-28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oaming address validation for selective call devices
JP2001352569A (ja) 2000-06-07 2001-12-21 Toshiba Tec Corp 無線周波数ホッピング通信方式を用い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無線端末局
US7149521B2 (en) * 2002-01-02 2006-12-12 Winphoria Networks, Inc.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mobility management of a mobile station in WLAN and WWAN environments
US20040039817A1 (en) * 2002-08-26 2004-02-26 Lee Mai Tranh Enhanced algorithm for initial AP selection and roaming
US7447176B2 (en) * 2003-06-03 2008-11-04 Microsoft Corporation Making roaming decisions based on association qualities between wireless devices and wireless access points
US8054798B2 (en) * 2003-06-13 2011-11-08 Ntt Docomo, Inc. Proxy active scan for wireless networks
CN1262126C (zh) * 2003-07-01 2006-06-2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无线局域网的越区切换方法
AU2005219974A1 (en) * 2004-03-03 2005-09-15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ducing MAC layer handoff latency in wireless networks
JP4438054B2 (ja) 2004-05-31 2010-03-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アクセスポイント、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403774B2 (en) * 2004-09-29 2008-07-2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Unconnected power save mode for improving battery life of wireless station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JP4463085B2 (ja) 2004-11-29 2010-05-12 Necイン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無線lanシステムとその特定無線lan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へのローミング方法
US7814322B2 (en) * 2005-05-03 2010-10-12 Sri International Discovery and authentication scheme for wireless mesh networks
US20060285528A1 (en) * 2005-06-21 2006-12-21 Xia Ga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saving in beacon generation of wireless networks in ad hoc mode
TW200721861A (en) * 2005-09-09 2007-06-01 Nokia Corp Use of measurement pilot for radio measurement in a wireless network
JP2007166412A (ja) * 2005-12-15 2007-06-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端末
US8374122B2 (en) * 2005-12-21 2013-02-12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grated WiFi/WiMax neighbor AP discovery and AP advertisement
US20070184832A1 (en) * 2006-01-10 2007-08-09 Nokia Corporation Secure identification of roaming rights prior to authentication/association
JP2007251652A (ja) * 2006-03-16 2007-09-27 Nec Corp 無線lan移動局、無線lanシステム、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法及びハンドオーバ制御プログラム
US8275377B2 (en) * 2006-04-20 2012-09-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handoffs between multiple networks
CN101141782B (zh) * 2006-09-07 2012-08-29 日电(中国)有限公司 接入点辅助快速越区切换方法、设备和系统
KR100790415B1 (ko) * 2006-09-27 2008-0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핸드오버 히스토리를 이용한 핸드오버 방법 및 장치
JP2008180059A (ja) 2007-01-24 2008-08-07 Tomooki Kametani 柱直結回転鋼球式フリーハウスエリヤ工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6609A (zh) 2010-01-13
US8411640B2 (en) 2013-04-02
CN102781050B (zh) 2015-12-02
JP2010021765A (ja) 2010-01-28
US20100008285A1 (en) 2010-01-14
EP2144463A1 (en) 2010-01-13
EP2144463B1 (en) 2011-09-21
ATE525877T1 (de) 2011-10-15
TW201004419A (en) 2010-01-16
CN101626609B (zh) 2012-10-03
JP5025585B2 (ja) 2012-09-12
CN102781050A (zh) 2012-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9834B (zh) 通訊裝置
JP5067837B2 (ja) 無線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内でチャネルを動的に選択する方法
US8798018B2 (en) Pre-emptive roaming mechanism allowing for enhanced QoS in wireless network environments
US8194606B2 (en) Method for scanning access points during station's handoff procedur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tation performing the method, and network interface supporting the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nabling the method
US20180160334A1 (en)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wlan ap-client mapping in a multi-radio systems
EP1964417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grated wifi/wimax neighbor ap discovery and ap advertisement
EP1931086B1 (en)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existence between 20 MHZ and 40 MHZ overlapping basic service sets (OBS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US8437753B2 (en) Method for managing neighbor base station inform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ystem thereof
US878791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erminal handover between system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y allocations
CN111480371B (zh) 低功率快速智能扫描的通信装置和接入点
US7376398B2 (en) Implementing a smart antenna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US9497691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wireless LAN system
EP175842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in a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30010722A (ko) Lte 시스템에서의 핸드오버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1258588B1 (ko) 동일 채널 내 존재하는 bss 간의능동주파수선택(dfs) 방법 및 장치
JP2005027313A (ja) 無線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のハンドオフ切換方法
RU2684474C1 (ru) Точка доступа, поддерживающая по меньшей мере две виртуальные сети, и способ, осуществляемый посредством точки доступа, для обмена данными с беспроводны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KR20150046527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장치 및 방법
US8774807B2 (en) Method of performing handover in multi carrier wireless access system
US2014006422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iscovery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20172038A1 (en) Method for configuration cell by multi mod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optimization cell by multi mode terminal
KR101225191B1 (ko) 다중 홉 중계방식의 광대역 무선 통신시스템에서핸드오버를 수행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WO2011085616A1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仔基站发现方法、切换预处理方法及终端
KR20120080896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핸드오버를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8184598B1 (en) Low-cost internet-base-station (LCIB) radio-frequency (RF) adaptation using stationary transceiv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