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3931B -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 Google Patents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3931B
TWI453931B TW099144626A TW99144626A TWI453931B TW I453931 B TWI453931 B TW I453931B TW 099144626 A TW099144626 A TW 099144626A TW 99144626 A TW99144626 A TW 99144626A TW I453931 B TWI453931 B TW I4539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ye
solar cell
sensitized solar
substrat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44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28785A (en
Inventor
Noh Jin Myung
Seong Kee Park
Sung Hoon Joo
Seung Hoon Ryu
So Mi Jeong
Original Assignee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28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8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39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393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68Panels or arrays of photoelectrochemical cells,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based on photoelectrochemica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2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ybrid Cell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特別是,可透過由軟化點高於密封線之玻璃粉所形成的電子收集金屬導線之鈍化膜最大化地防止密封線連接製程中使鈍化層所發生的熔化的一種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出於對燃料消耗以及限制碳氧化物的考慮,所以可產生電能而由不會對環境保護與能源問題產生影響的太陽能電池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而在1991年由來自瑞士的Grazel先生等人所提出的太陽能電池是傳統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一個代表性實例。這種由Grazel先生等人所提出之太陽能電池是一種應用了由光敏染料分子與二氧化鈦奈米顆粒所組成之氧化物半導體的光電化學太陽能電池。同時,這種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成本也小於矽太陽能電池。
目前,市面上所能購買到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包含有:奈米顆粒氧化半導體陰極;鉑陽極;染料,塗覆於陰極上;氧化/還原電解質,使用有機溶劑;以及透明導電層。
但是,在這種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結構中,當透過其表面用化學方法塗覆了染料分子之奈米顆粒氧化物半導體陰極接收太陽光時,這些染料分子可產生電子-電洞對,進而可將電子注入到半導體氧化物的導電帶中。此處,可透過奈米顆粒間之接面將所注入之電子傳送至透明的導電帶中。另一方面,可透過氧化/還原電解質所接收之電子再次使由染料分子所產生之電洞發生還原反應,進而完成此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電流產生過程。
但是,具有上述結構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卻存在下列問題。
問題在於:為了提高這種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電流產生效率,可增大太陽能電池之面積,藉以提高染料分子產生電子-電洞對的效率,並提高注入氧化物半導體之導電帶的電子之數量,進而便可增大由透明導電層所傳送之電流。但是,增大太陽能電池之面積會使透明導電層之面積隨之增大,而導致薄膜電阻的增大,進而會降低所產生電流之填充因子。
因此,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藉以透過電子收集導線增強電流的填充因子。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藉以用軟化點高於密封線之玻璃粉軟化點的一種玻璃粉形成用於保護電子收集金屬導線之鈍化層,進而透過此鈍化層在結合過程中最大化地減小玻璃粉軟化所產生之缺陷。
為了獲得本發明的這些目的和其他特徵,現對本發明作具體化和概括性地描述,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係包含: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第一電極,係形成於此第一基板上;第二電極,係形成於第二基板上並朝向第一電極;電解質,係位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第一電子收集導線與第二電子收集導線,係分別形成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上,藉以收集所產生之電子;多個鈍化層,係用於分別對第一電子收集導線與第二電子收集導線進行遮蔽;以及密封線,係形成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邊緣區域上,藉以使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相互結合並對電解質層進行密封,其中,各鈍化層之軟化點高於密封線之軟化點。
其中,第一電極可包含:第一透明電極;以及過渡金屬氧化層,係形成於第一透明電極上。
同時,第一透明電極係與第二透明電極由摻雜有氟之二氧化錫導電玻璃(FTO)、錫摻雜三氧化銦、銦錫氧化物(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錫及氧化鋅構成。而電解質係由溶解於3-甲氧基丙睛溶液中之碘化鋰、碘、1-已基-2,3-二甲基咪唑碘與4-叔丁基吡啶構成。
因此,使用這種電子收集金屬導線可提高電流的填充因數,同時用於對這種電子收集金屬導線進行保護之保護層可由其軟化點高於密封線之軟化點的玻璃粉形成,藉以消除結合過程中因玻璃粉軟化所產生之缺陷。
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的目的、特徵、形態及優點將結合圖示部分在如下的本發明之詳細說明中更清楚地加以闡述。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之染料敏化電池進行詳盡地描述。為了便於對附圖之標號進行描述,其中在這些圖示部分中所使用的相同的參考標號代表相同或同類部件。
下文描述了具有較高電流產生效率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具體而言,除了在透明導電層中使用所收集電子的分量之外,還可用所收集之電子的成份提高電流產生效率。
為此,可用導電率較高的材料形成電子收集金屬導線,藉以使向透明導電層所傳送之電流被施加至電子收集金屬導線,進而可最盡可能地弱化(消除)因透明導電層之薄膜電阻而使電流密度降低的狀況。同時,為了對此電子收集金屬導線進行保護,可在電子收集金屬導線周圍使用玻璃粉。其中,此玻璃粉之軟化點高於用於形成太陽能電池之玻璃粉,藉以防止鈍化層在連接製程中發生軟化。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結構的剖面圖。
如「第1圖」所示,本發明實施例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100可包含有: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由透明材料形成;第一透明電極111,形成於第一基板110上;複數個過渡金屬氧化層113,形成於第一透明電極111上;第二透明電極121,位於第二基板120上;複數個鉑金屬層123,形成於第二透明電極121上;複數個第一電子收集導線115與第二電子收集導線125,分別形成於第一透明電極111與第二透明電極121上;第一鈍化層117與第二鈍化層127,分別用於覆蓋第一電子收集導線115與第二電子收集導線125,藉以對這些電子收集導線進行保護;聚合物電解質層130,形成於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之間;以及密封線132,形成於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之邊沿區域,藉以使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相互結合,並對聚合物電解質層130進行密封。
其中,形成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之材料可以是由透明材料形成的,如包含有聚醚碸、聚丙烯酸脂、聚醚醯亞胺、聚萘二甲酸二乙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醚、聚芳香酯、聚亞醯胺、聚碳酸酯、纖維三醋酸酯及丙酸纖維素所組成之組份中之一種或多種材料之塑料或玻璃。
此處,第一透明電極111與第二透明電極121可為透明金屬氧化層,例如:摻雜有氟之二氧化錫導電玻璃(FTO)、錫摻雜氧化銦、銦錫氧化物(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錫、氧化鋅及其他類似物質。
此處,渡金屬氧化層113係為奈米尺寸在5奈米至30奈米間之氧化層並由合成物形成,這些合成物包含有由氧化鈦(TiO2)、氧化錫(SnO2)與氧化鋅(ZnO)所組成之組份中所選取的一種或是多種材料。
此處,可用能夠吸收可見光線之釕金屬錯合物作為染料。同時,若可以透過提高可見光內吸收波長的長度使染料具有改善的特性並能夠有效地發出電子,則可使用任意一種染料。例如,這種染料可以是從如:薔薇紅B、玫瑰紅、曙紅、紅黴素等咕吨染料,如:鹽酸地布卡因、隐菁等花青染料,如:酚藏花红、藕荷紫、甲基藍等鹼性染料,如:叶绿素、鋅紫質、鎂紫質等紫質鹼性染料,偶氮基染料,花青化合物,葸醌染料,多環葸醌染料等物質中所選出之一種物質或者兩種或多種物的混合物。
其中,可在形成於第一基板110上之渡金屬氧化層113的對側形成鉑金屬層123,其中此鉑金屬層123係由可增強電解質之還原反應的鉑觸媒形成。
同時,可透過用3-甲氧基丙睛作為溶液溶解碘化鋰、碘、1-已基-2,3-二甲基咪唑碘與4-叔丁基吡啶所置備出之溶液形成此聚合物電解質層130。
其中,可透過具有較高導電性,如:銀之類的金屬形成第一電子收集導線115與第二電子收集導線125。同時,此第一電子收集導線115與第二電子收集導線125分別形成於具有預定間隔的第一透明電極111與第二透明電極121上。由於,此第一電子收集導線115與第二電子收集導線125之導電性高於第一透明電極111與第二透明電極121之導電性,進而,可透過奈米顆粒間之介面使注入渡金屬氧化層113之導電帶中的電子被送往第一透明電極111與第二透明電極121,藉以產生電流。而後,可透過第一電子收集導線115與第二電子收集導線125將此電流送往外部電路。
因此,由於第一電子收集導線115與第二電子收集導線125之導電性高於第一透明電極111與第二透明電極121之導電性,所以即使在第一透明電極111與第二透明電極121具有較高的薄膜電阻的狀況中,電流也會經由第一電子收集導線115與第二電子收集導線125流向外部電路。因此,不會因第一透明電極111與第二透明電極121之薄膜電阻而使電流產生損失,進而可顯著地提高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100之電流產生效率。
此處,可形成第一鈍化層117與第二鈍化層127,藉以遮蔽第一電子收集導線115與第二電子收集導線125,進而防止第一電子收集導線115與第二電子收集導線125分別和渡金屬氧化層113與鉑金屬層123發生接觸。
通常,可用玻璃粉形成第一鈍化層117與第二鈍化層127。其中,玻璃粉可以是二氧化矽-氧化鉛粉末、二氧化矽-氧化鉛-氧化硼粉末與氧化鉍-氧化硼-氧化矽粉末所構成之組份中所選取之一種粉末或者兩種以上粉末的混合物。此處,也可透過依次執行:研磨;微粉化處理;並熔化(溶解)二氧化矽-氧化鉛粉末、二氧化矽-氧化鉛-氧化硼粉末與氧化鉍-氧化硼-氧化矽粉末的方式,置備出玻璃粉。同時,還可透過對鹼金屬氧化物與聚合物材料進行過濾藉以形成漿體而形成玻璃粉,進而將玻璃粉塗覆於第一電子收集導線115與第二電子收集導線125之上方,藉以對這些電子收集金屬導線進行遮蔽。此處,可對所塗覆之玻璃粉進行燒製,藉以形成第一鈍化層117與第二鈍化層127。同時,還可用這種玻璃粉形成密封線132。
此處,可透過相同的材料構成用於形成第一鈍化層117與第二鈍化層127之玻璃粉以及用於形成密封線132之玻璃粉,但須使兩種玻璃粉具有不同的軟化點。換言之,須使用於形成第一鈍化層117與第二鈍化層127之玻璃粉的軟化點高於用於形成密封線132之玻璃粉的軟化點。此處,可透過對玻璃粉中鹼金屬氧化物之比率進行控制而調節玻璃粉的熔化點。
此處,之所以需要使第一鈍化層117與第二鈍化層127之軟化點高於密封線132之軟化點是因為下列原因。具體而言,可於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中之至少一個上塗覆密封線132之玻璃粉,進而可在接近軟化點之溫度是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相互結合。
因此,當溫度升高至接近玻璃粉之軟化點時,可使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相互結合,此處若用於形成第一鈍化層117與第二鈍化層127之玻璃粉的軟化點接近或是低於形成132之軟化點,則會在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之結合製程中使第一鈍化層117與第二鈍化層127發生軟化並使損壞這些鈍化層。因此,可使第一電子收集導線115與第二電子收集導線125連接於渡金屬氧化層113與鉑金屬層123,藉以削弱電子收集效果,也就是說,削弱將第一透明電極111與第二透明電極121所產生之電流傳送至外部電路的功能。
而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100之結構中,當外部光線輻照於渡金屬氧化層113上時,渡金屬氧化層113上所吸收之染料分子可產生電子一電洞對。此處,可將所產生之電子注入到渡金屬氧化層113之導電帶中。進而,可透過奈米顆粒間之接面向注入到渡金屬氧化層113中之電子傳送到第一透明電極111。這樣,所產生之電子可經由形成於第一透明電極111上之第一電子收集導線115被傳送至外部電路,進而產生電流。此處,由於第一電子收集導線115上覆蓋由第一鈍化層117,所以此第一電子收集導線115不與渡金屬氧化層113相互接觸。
下面,將對本發明實施例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進行詳述。
須要說明的是,下列方法中所用到之如:材料、燒製溫度、清洗裝置等條件僅用於進行說明,而並不對本發明所保護之範圍構成限制。
實例
首先,可將第一導電玻璃基板,例如:塗覆有由摻雜有氟之二氧化錫導電玻璃(FTO)、錫摻雜三氧化銦、銦錫氧化物(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錫、氧化鋅所組成之透明導電層(即,第一透明電極)的透明玻璃基板切割呈10厘米×10厘米的尺寸,進而用大約10分鐘的時間以玻璃清潔劑進行高頻聲處理,而後用去離子化水對其進行清洗。進而,可用15分鐘的時間以乙醇再次對清洗後之玻璃基板進行高頻聲處理,而後透過無水酒精進行完全清洗並在加熱爐內用100℃的溫度進行烘乾。
為了增強過渡金屬氧化層,例如氧化鈦之黏合性,須用40分鐘的時間將導電玻璃浸泡於40毫升之70℃鈦的氯溶液中,進而透過去離子水對其進行清洗,進而在加熱爐內用100℃的溫度進行烘乾。
而後,可用網版印刷或者掩模將氧化鈦糊狀物塗覆於導電玻璃基板上。進而用20分鐘的時間在加熱爐內用100℃的溫度對所塗覆之氧化物糊狀物進行烘乾並將這一烘乾過程重複五次,而後在450℃的溫度中用60分鐘對此導電玻璃基板進行燒製,進而形成厚度為15微米的過渡金屬氧化層(氧化鈦層)。
可將銀的糊狀物塗覆於此過渡金屬氧化層上,進而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100℃的溫度中用20分鐘對其進行烘乾,藉以形成電子收集金屬導線。
進而,可在此電子收集金屬導線上塗覆軟化點480℃為的玻璃粉,並在150℃的溫度中用20分鐘對其進行烘乾。進而,可在此玻璃基板之邊沿區域上塗覆軟化點430℃為的玻璃粉,並在50℃的溫度中用20分鐘對其進行烘乾。
進而,可用20分鐘在480℃的溫度中對塗覆於電子收集金屬導線上之玻璃粉糊狀物以及塗覆於基板之邊沿區域上之玻璃粉糊狀物進行燒製,藉以形成鈍化層與密封線。
可將第二導電玻璃基板,例如:塗覆有由摻雜有氟之二氧化錫導電玻璃(FTO)、錫摻雜三氧化銦、銦錫氧化物(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錫、氧化鋅所組成之透明導電層(即,第一透明電極)的透明玻璃基板切割呈10厘米×10厘米的尺寸,進而可透過金剛石鑽形成貫穿第二導電玻璃基板並用於注入電解質的孔洞。
而後,可用大約10分鐘的時間以玻璃清潔劑對具有電解質注入孔之第二導電玻璃基板進行高頻聲處理,進而可用15分鐘的時間以乙醇再次對清洗後之玻璃基板進行高頻聲處理,而後透過無水酒精對所得到之基板進行清洗並在加熱爐內用100℃的溫度對其進行烘乾。
進而,可在塗覆於此第二導電玻璃基板上之透明導電層上塗覆六水合六氯鉑酸(H2PtCl6)異丙醇溶液,進而在450℃的溫度中用60分鐘對其進行烘乾,進而形成鉑金屬層。
在此鉑金屬層上沈積銀的糊狀物,進而在100℃的溫度中用20分鐘對其進行烘乾並在450℃的溫度中用30分鐘對其進行燒製,藉以形成電子收集金屬導線。
進而,可在此電子收集金屬導線上塗覆軟化點480℃為的玻璃粉,並在150℃的溫度中用20分鐘對其進行烘乾。進而,可在此玻璃基板之邊沿區域上塗覆軟化點430℃為的玻璃粉,並在50℃的溫度中用20分鐘對其進行烘乾。
進而,可用20分鐘在480℃的溫度中對塗覆於電子收集金屬導線上之玻璃粉糊狀物以及塗覆於基板之邊沿區域上之玻璃粉糊狀物進行燒製,藉以形成鈍化層與密封線。
進而,可使此第一導電玻璃基板與第二導電玻璃基板對齊,並在430℃透過壓力為1.5千克/平方厘米之壓力鉗對二者進行固定並將這種狀態保持30分鐘,進而可使第一導電玻璃基板與第二導電玻璃基板相互結合。
進而,可透過其中染料濃度為0.5毫摩爾之無水乙醇溶液將第一導電玻璃基板與第二導電玻璃基板浸泡24小時,藉以使其吸收染料,而後可透過無水乙醇完全地清洗掉未被吸收之染料進而在真空加熱爐內對這些導電玻璃基板進行烘乾。
進而,可透過貫穿此第二導電玻璃基板之兩個電解質注入孔導入電解質。而後,可注入透過溶解0.1摩爾碘化鋰、0.05摩爾碘、0.6摩爾1-已基-2,3-二甲基咪唑碘與0.5摩爾4-叔丁基吡啶所置備出之電解質溶液,進而透過沙林膠帶(surlyn strip)與封蓋玻璃對注入孔進行密封,進而完成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製程。
比較實例1
此比較實例1中,除步驟與步驟之外,形成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方法與上述本發明實例相同。
在步驟中,可用20分鐘在150℃的溫度中對塗覆於電子收集金屬導線上之玻璃粉糊狀物進行烘乾,而後用20分鐘在480℃的溫度對其進行燒製,藉以形成鈍化層。
而在步驟中,可將沙林(surlyn),即聚合物質填入第一導電玻璃基板與第二導電玻璃基板之間。進而,可透過100℃~200℃之熱壓對位於第一導電玻璃基板與第二導電玻璃基板間之沙林施壓,藉以使第一導電玻璃基板與第二導電玻璃基板相互結合。
比較實例2
此比較實例2中,除步驟與步驟之外,形成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方法與上述本發明實例相同。
在步驟中,可在此電子收集金屬導線上塗覆軟化點480℃為的玻璃粉,並在150℃的溫度中用20分鐘對其進行烘乾。進而,可在此玻璃基板之邊沿區域上塗覆軟化點480℃為的玻璃粉,並在50℃的溫度中用20分鐘對其進行烘乾。
進而,可用20分鐘在480℃的溫度中對塗覆於電子收集金屬導線上之玻璃粉以及塗覆於基板之邊沿區域上之玻璃粉進行燒製,藉以形成鈍化層與密封線。
而在步驟中,可使此第一導電玻璃基板與第二導電玻璃基板對齊,並在480℃透過壓力為1.5千克/平方厘米之壓力鉗對二者進行固定並將這種狀態保持30分鐘,進而可使第一導電玻璃基板與第二導電玻璃基板相互結合。
「第2圖」示出了本發明實例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電流密度以及本發明比較實例1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電流密度。此處,可以看出本發明實例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電流密度與發明比較實例1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電流密度之差異在於:本發明實例中密封線係由玻璃粉形成,而比較實例1中之密封線係由如沙林之聚合物質形成。
如「第2圖」所示,本發明之實例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電流密度大於本發明比較實例1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電流密度。具體而言,在不存在短路電流之狀況中,換言之,在太陽能電池明顯存在外部電阻之狀況中,當發出光照時,本發明實例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電流密度為13.5毫安培,而本發明比較實例1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電流密度為1.5毫安培。此處,可以看出本發明實例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即,其中密封線由玻璃粉形成,且鈍化層的玻璃粉之軟化點高於此密封線之聚合物的軟化點)產生電流之效率高於本發明比較實例1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即,其中密封線由聚合物質形成)產生電流之效率。換言之,與用聚合物質形成的密封線相比,用玻璃粉形成的密封線可提高電流產生效率。
「第3A圖」至「第3D圖」示出了本發明之實例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特性以及本發明比較實例2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特性。其中,「第3A圖」示出了短路電路JSC,「第3B圖」示出了開路電壓VOC,「第3C圖」示出了填充因子FF,而「第3D圖」示出了效能eff。
此處,本發明之實例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與本發明比較實例2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具有下列差異。在本發明之實例中,用於形成鈍化層之玻璃粉的軟化點為480℃,用於形成密封線之玻璃粉的軟化點為430℃,同時執行結合製程的溫度為430℃。而本發明比較實例2中,用於形成鈍化層之玻璃粉與用於形成密封線之玻璃粉的軟化點皆為480℃,同時執行結合製程的溫度亦為480℃。換言之,在本發明實例中,用於形成鈍化膜之玻璃粉的軟化點高於結合製程的溫度,因此可防止鈍化層在結合製程中發生軟化。與之相反,在本發明比較實例2中,密封線之玻璃粉的軟化點與結合溫度接近,因此會在結合製程中時鈍化層發生軟化。
如「第3A圖」至「第3D圖」所示,將本發明之實例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與本發明比較實例2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進行對比,可以看出:本發明之實例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所有特性都是較好的。換言之,當在沒有連接任何外部電阻而由光照發出時,本發明實例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具有較高的電流密度。同時,對於開路狀況下太陽能電池兩端所施加之電壓而言,本發明實例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開路電壓也高於本發明比較實例2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開路電壓。
此外,本發明實例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填充因子也高於本發明比較實例2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填充因子。
因此,在本發明實例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可用玻璃粉形成鈍化層以及密封線,並使形成鈍化層所用之玻璃粉的軟化點高於形成密封線所用之玻璃粉的軟化點,進而可防止鈍化層在結合製程中發生軟化,進而可顯著地提高電流產生的效能。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此處,也可透過其他類型的上部實現本發明所述之技術。同時,以上描述僅起到示範性作用而並不對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之內構成限制。此外,當結合任意一個實施例對指定特徵、結構或特性進行描述時,本領域之技術人員結合另外一些實施例也可以達到相同的特徵、結構或特性。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00...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110...第一基板
120...第二基板
111...第一透明電極
121...第二透明電極
113...渡金屬氧化層
123...鉑金屬層
115...第一電子收集導線
125...第二電子收集導線
117...第一鈍化層
127...第二鈍化層
130...聚合物電解質層
132...密封線
JSC ...短路電路
VOC ...開路電壓
FF...填充因子
eff...效能
第1圖為本發明實例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結構的剖面圖;
第2圖為本發明實例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以及本發明比較實例1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電流密度曲線圖;以及
第3A圖至第3D圖分別為本發明實例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以及本發明比較實例2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特性曲線圖。
100...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110...第一基板
120...第二基板
111...第一透明電極
121...第二透明電極
113...渡金屬氧化層
123...鉑金屬層
115...第一電子收集導線
125...第二電子收集導線
117...第一鈍化層
127...第二鈍化層
130...聚合物電解質層
132...密封線

Claims (10)

  1. 一種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係包含:一第一基板與一第二基板;一第一電極,係形成於該第一基板上;一第二電極,係形成於該第二基板上並朝向該第一電極;一電解質,係位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一第一電子收集導線與一第二電子收集導線,係分別形成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上,藉以收集所產生之電子;多個鈍化層,係用於分別對該第一電子收集導線與該第二電子收集導線進行遮蔽;以及一密封線,係形成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邊緣區域上,藉以使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相互結合並對該電解質進行密封,其中,所述各鈍化層之軟化點高於該密封線之軟化點。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其中該第一電極,係包含:一第一透明電極;以及一過渡金屬氧化層,係形成於該第一透明電極上。
  3.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其中該第一透明電極係由摻雜有氟之二氧化錫導電玻璃(FTO)、錫摻雜三氧化銦、銦錫氧化物(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錫及氧化鋅構成。
  4.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其中該第二電極,係包含:一第二透明電極;以及一鉑金屬層,係形成於該第二透明電極上。
  5. 如請求項第4項所述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其中該第二透明電極係由摻雜有氟之二氧化錫導電玻璃(FTO)、錫摻雜三氧化銦、銦錫氧化物(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錫及氧化鋅構成。
  6.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其中該電解質係由溶解於3-甲氧基丙睛溶液中之碘化鋰、碘、1-已基-2,3-二甲基咪唑碘與4-叔丁基吡啶構成。
  7.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其中該第一電子收集導線與該第二電子收集導線係由銀製成。
  8.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其中該鈍化層與該密封線皆由包含有氧化鉀之玻璃粉製成。
  9. 如請求項第8項所述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其中該鈍化層之軟化點為480℃,該密封線之軟化點為430℃。
  10. 如請求項第8項所述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其中該玻璃粉之軟化點因該氧化鉀之添加量而發生變化。
TW099144626A 2009-12-24 2010-12-17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TWI4539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90131138A KR101386578B1 (ko) 2009-12-24 2009-12-24 염료감응 태양전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8785A TW201128785A (en) 2011-08-16
TWI453931B true TWI453931B (zh) 2014-09-21

Family

ID=44185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44626A TWI453931B (zh) 2009-12-24 2010-12-17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55237A1 (zh)
KR (1) KR101386578B1 (zh)
CN (1) CN102129911B (zh)
TW (1) TWI4539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55779B1 (ko) * 2011-11-03 2013-04-22 주식회사 다이온 밀봉성 및 내구성이 우수한 염료감응 태양전지
CN103208369A (zh) * 2012-01-17 2013-07-17 造能科技有限公司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KR101192981B1 (ko) * 2012-05-15 2012-10-19 주식회사 상보 금속 플렉시블 염료감응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177716B1 (ko) * 2012-05-15 2012-08-28 주식회사 상보 이중 코팅 금속 기판을 이용한 금속 플렉시블 염료감응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US9287057B2 (en) * 2013-06-05 2016-03-15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lasmonic enhanced tandem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with metallic nanostructures
DE102013216848A1 (de) 2013-08-23 2015-02-26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Langzeitstabile, aus Lösungen abscheidbare photovoltaische Elemente und in-situ-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S9991058B2 (en) * 2014-07-30 2018-06-05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28607A (en) * 2006-12-11 2008-07-01 Fujikura Lt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JP2008177022A (ja) * 2007-01-18 2008-07-31 Electric Power Dev Co Ltd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の電極および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
CN101593631A (zh) * 2009-06-29 2009-12-02 彩虹集团公司 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525111D0 (en) * 1995-12-08 1996-02-07 Pilkington Plc Glass and glass products
EP1155424B1 (de) 1999-02-08 2003-01-15 Kurth Glas + Spiegel AG Photovoltaische zell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JP4414036B2 (ja) * 1999-12-27 2010-02-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の作製方法
JP4674435B2 (ja) 2003-01-15 2011-04-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
KR101042959B1 (ko) * 2004-06-03 2011-06-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09063973A1 (ja) * 2007-11-15 2009-05-22 Fujikura Ltd. 光電変換素子用電極基板、光電変換素子用電極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
CN100552985C (zh) * 2008-01-11 2009-10-21 上海纳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面积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WO2009099302A2 (ko) * 2008-02-05 2009-08-13 Solarsys Co., Ltd. 염료 감응 태양전지용 염료 및 이를 함유하는 태양전지
KR101082086B1 (ko) * 2008-02-05 2011-11-10 (주)솔라시스 염료 감응 태양전지용 염료 및 이를 함유하는 태양전지
KR101286126B1 (ko) * 2008-05-13 2013-07-15 주식회사 동진쎄미켐 염료감응 태양전지 모듈
JP5458271B2 (ja) * 2008-08-29 2014-04-02 新日鉄住金化学株式会社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10098894A (ko) * 2008-12-12 2011-09-02 아사히 가라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봉착 유리, 봉착 재료층 부착 유리 부재, 및 전자 디바이스와 그 제조 방법
JP2010170969A (ja) * 2009-01-26 2010-08-05 Asahi Glass Co Ltd 電極付き基板、その製造方法、有機led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15271B (zh) * 2009-02-09 2013-11-11 Ind Tech Res Inst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CN101615514A (zh) * 2009-07-21 2009-12-30 虞旺 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并联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KR101084206B1 (ko) * 2009-09-03 2011-11-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실링재, 이를 구비한 염료 감응형 태양전지, 및 염료 감응형 태양전지 제조 방법
CN101872686B (zh) * 2010-06-22 2011-12-21 彩虹集团公司 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28607A (en) * 2006-12-11 2008-07-01 Fujikura Lt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JP2008177022A (ja) * 2007-01-18 2008-07-31 Electric Power Dev Co Ltd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の電極および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
CN101593631A (zh) * 2009-06-29 2009-12-02 彩虹集团公司 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55237A1 (en) 2011-06-30
KR20110074230A (ko) 2011-06-30
TW201128785A (en) 2011-08-16
CN102129911B (zh) 2013-06-05
KR101386578B1 (ko) 2014-04-21
CN102129911A (zh) 201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1535B (zh) Pigment Sensitive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453931B (zh)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JP5023866B2 (ja) 色素増感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EP3206215B1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JP5300735B2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TW201101511A (en) A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JPWO2008004556A1 (ja)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33376B (zh)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EP1667275B1 (e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and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module
JP2004241378A (ja)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
JP5536015B2 (ja)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モジュール
KR20110026818A (ko) 염료 감응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9187844A (ja) 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JP5758400B2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35104A (ja) 光電変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76351B2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KR20110040153A (ko) 염료 감응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173560B2 (ja) 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5480234B2 (ja)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1621552B1 (ko) 태양광 발전장치
KR20110070592A (ko) 염료 감응 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