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9333B - 背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背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9333B
TWI439333B TW100134308A TW100134308A TWI439333B TW I439333 B TWI439333 B TW I439333B TW 100134308 A TW100134308 A TW 100134308A TW 100134308 A TW100134308 A TW 100134308A TW I439333 B TWI439333 B TW I4393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body portion
thickness
leg
back she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4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13352A (zh
Inventor
Tai Sun Liu
chun hao Chen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Corp
Priority to TW1001343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3933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13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33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93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9333B/zh

Links

Landscapes

  • Forging (AREA)

Description

背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背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尤指一種利用一次壓鍛技術,即可於同一板材成型不同厚度之背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其加工步驟簡單,可縮短加工時間,且可降低加工成本。
請參閱第一圖所示一種習知背板結構,該背板10具有一主體11,於該主體11相對二側邊對稱分別設有至少一支撐腳12,該支撐腳12具有一連接部121以及一卡合部122,該卡合部122與該主體11具有一高度差h1,該背板10係與一機殼20配合,於該機殼20設有卡合片21,該卡合片21與該機殼20之底面22之間具有一間距,將背板10之卡合部122嵌入該卡合片21與機殼20之底面22之間,可將背板10卡合於該機殼20內,該支撐腳12可支撐該主體11具有一高度,該主體11則可提供中央處理器等電子元件設置於其上。
上述該背板10之一結構特點在於,該主體11之厚度t1與該卡合部122之厚度t2不同,且主體11之厚度t1大於卡合部122之厚度t2,例如,主體11之厚度t1為2.3mm,支撐腳12之厚度t2為1.5mm,針對主體11之厚度t1為2.3mm而言,目前一般製造業者製造該背板10之方法採用接合的方式,亦即,該主體11與支撐腳12是由不同厚度的板材成形之後,再以螺接或鉚接的方式進行接合,但此種接合方式除了需要各自板材的製造成本以及模具費用之外,亦需要螺接或鉚接的組裝成本與時間。
有鑑於習知技術之缺失,本發明提出一種背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利用一次壓鍛技術,即可於同一板材成型不同厚度之背板之結構,其加工步驟簡單,可縮短加工時間,且可降低加工成本。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背板之結構,包含:一主體部,其具有一第一厚度,該主體部具有相對之二第一側邊;以及複數腳部,其係與該主體部一體成形,每一該腳部分別設置於該二第一側邊,每一該腳部具有相對之二第二側邊,該二第二側邊係垂直於該腳部所設置之該第一側邊,於每一該腳部之每一該第二側邊各設有一凹部,且每一該腳部之該二凹部係對稱設置,該凹部係由該第二側邊朝向該腳部內凹陷一深度,每一該腳部之該二凹部之間形成一彎折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更提出一種背板之製造方法,包含:對一板材加工形成一背板,該背板具有一體成型之一主體部、複數腳部及一彎折部;以及對該背板進行一壓工序,將每一該腳部於該彎折部形成彎折,使每一該腳部形成一支撐腳,每一該支撐腳具有一卡合部,該卡合部具有一第二厚度以及一水平高度,且每一該卡合部之水平高度與該主體部具有一高度落差。
為使 貴審查委員對於本發明之結構目的和功效有更進一步之了解與認同,茲配合圖示詳細說明如后。
以下將參照隨附之圖式來描述本發明為達成目的所使用的技術手段與功效,而以下圖式所列舉之實施例僅為輔助說明,以利 貴審查委員瞭解,但本案之技術手段並不限於所列舉圖式。
請參閱第二圖及第三圖所示,本發明所提供之背板30,其具有一體成形之一主體部31以及複數腳部32,該背板30係對一具有一厚度之板材(圖中未示出)加工而一體成形,例如可以壓鍛加工或裁切加工等方式形成,該板材通常為具有熱傳導特性之金屬材質,由於主體部31與複數腳部32係由同一板材裁切而成,因此主體部31與複數腳部32具有相同之一第一厚度T1,且主體部31與複數腳部32係位於同一平面,主體部31具有相對之二第一側邊311,於二第一側邊311對稱地分別設有一大致呈矩形之腳部32,每一腳部32具有一第一長度L1以及一第一寬度W1,每一腳部32具有相對之二第二側邊321,二第二側邊321係垂直於腳部32所設置之第一側邊311,於每一腳部32之每一第二側邊321各設有一凹部322,且每一腳部32之二凹部322係對稱設置,凹部322係由第二側邊321朝向腳部32內凹陷,每一腳部32之二凹部322之間形成一彎折部323(第二圖之虛線所示位置),凹部322之形式沒有一定限制,於本實施例中,凹部322呈半凹圓弧形,其具有一開口寬度D1,以及一凹陷深度D2,此外,於該主體部31設有複數形狀不同之透空部312,該透空部312係依實際所需而設置,可與背板30一體成形,或於後續加工形成亦可。
備置上述背板30後,即可對背板30進行後續的壓鍛工序,如第三圖所示,背板30具有相對之頂面及底面二面,但由於二面形狀對稱,操作人員可選擇壓鍛方向係朝向背板30之頂面或底面,例如,壓鍛方向係垂直且朝向背板30之頂面向下壓鍛,且設計壓鍛模具將每一腳部32於二凹部322之間所形成之彎折部323形成彎折,即可形成第四圖及第五圖所示之背板40之外型,其具有一主體部41,以及對稱設置於主體部41相對二第一側邊411之支撐腳42,該支撐腳42係由一弧形之連接部421與一卡合部422構成,卡合部422係藉由連接部421連接於主體部41之第一側邊411,卡合部422之水平高度低於被壓鍛之面之水平高度,必須說明的是,本步驟所採用的壓鍛工序係針對形成該支撐腳42,但亦可將第二圖所示之透空部312於本步驟同時對主體部41進行壓鍛,於主體部41形成如第四圖所示之複數透空部412。
請參閱第四圖及第五圖所示,主體部41具有一第一厚度T1(亦即維持原背板30之厚度),每一支撐腳42具有一投影長度L2以及一投影寬度W2,支撐腳42之卡合部422具有一第二厚度T2,第二厚度T2小於第一厚度T1,且每一卡合部422之水平高度與主體部41具有一高度落差H1,且二側之卡合部422之水平高度與主體部41之高度落差相同。
請對照第二、三圖與第四、五圖,本發明之特點在於,該平面之腳部32經由一次壓鍛,即可形成所需之彎折型支撐腳42結構,其係根據該腳部32及支撐腳42之結構尺寸特徵計算而得出,包括第一厚度T1、第一長度L1、第一寬度W1、凹部322之尺寸,以及投影長度L2、投影寬度W2及第二厚度T2之尺寸,設計人員可以一次壓鍛所造成之變形量設計第一厚度T1、第一長度L1、第一寬度W1、凹部322之尺寸,例如,腳部32經過壓鍛彎折會造成形變,而形變外擠的材料,除了能夠使第一長度L1及第一寬度W1轉變為所需的支撐腳42之結構尺寸特徵(投影長度L2、投影寬度W2及第二厚度T2),同時,彎折部323的材料會擠入凹部322,因此不會於彎折處造成毛邊,至於第一長度L1、第一寬度W1、凹部322之尺寸,則視實際所採用的原板材厚度,以及所需支撐腳的高度與厚度而定,但必須強調說明的是,由於本發明於背板30之腳部32二第二側邊321對稱設計有一凹部322,因此利用一次壓鍛即可形成所需之支撐腳42之結構尺寸,這是本發明主要特徵之一。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之背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利用一次性壓鍛技術,即可於同一板材成形具有不同厚度之背板結構,且該支撐腳與該背板具有厚度差及高度落差,其加工步驟簡單,可縮短加工時間,降低加工成本。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之限定本發明所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於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謹請 貴審查委員明鑑,並祈惠准,是所至禱。
先前技術:
10...背板
11...主體
12...支撐腳
121...連接部
122...卡合部
20...機殼
21...卡合片
22...底面
h1...高度差
t1...主體之厚度
t2...卡合部之厚度
本發明:
30...背板
31...主體部
311...第一側邊
312...透空部
32...腳部
321...第二側邊
322...凹部
323...彎折部
40...背板
41...主體部
42...支撐腳
421...連接部
422...卡合部
D1...開口寬度
D2...凹陷深度
H1...高度落差
L1...第一長度
L2...投影長度
T1...第一厚度
T2...第二厚度
W1...第一寬度
W2...投影寬度
第一圖係習知背板與機殼搭配之結構示意圖。
第二圖係本發明之背板之俯視結構圖。
第三圖係本發明之背板之前視結構圖。
第四圖係本發明背板經壓鍛成形之俯視結構圖。
第五圖係本發明背板經壓鍛成形之前視結構圖。
30...背板
31...主體部
311...第一側邊
312...透空部
32...腳部
321...第二側邊
322...凹部
323...彎折部
D1...開口寬度
D2...凹陷深度
L1...第一長度
T1...第一厚度
W1...第一寬度

Claims (10)

  1. 一種背板結構,包含:一主體部,其具有一第一厚度,該主體部具有相對之二第一側邊;以及複數腳部,其係與該主體部一體成形,每一該腳部形成一支撐腳,每一該支撐腳具有一卡合部,該卡合部具有一第二厚度,該第二厚度小於該第一厚度,每一該腳部分別設置於該二第一側邊,每一該腳部具有相對之二第二側邊,該二第二側邊係垂直於該腳部所設置之該第一側邊,於每一該腳部之每一該第二側邊各設有一凹部,且每一該腳部之該二凹部係對稱設置,該凹部係由該第二側邊朝向該腳部內凹陷一深度,每一該腳部之該二凹部之間形成一彎折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板結構,其中該主體部與該複數腳部係位於同一平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板結構,其中該複數腳部具有該第一厚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板結構,其中該主體部具有複數透空部。
  5. 一種背板之製造方法,包含:對一板材加工形成一背板,該背板具有一體成型之一主體部、複數腳部及一彎折部;以及對該背板進行一壓鍛工序,將每一該腳部於該彎折部形成彎折,使每一該腳部形成一支撐腳,每一該支撐腳具有一卡合部,該卡合部具有一第二厚度以及一水平 高度,且每一該卡合部之水平高度與該主體部具有一高度落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背板之製造方法,其中該主體部與該複數腳部均具有一第一厚度,且該主體部與該複數腳部均位於同一平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背板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背板具有相對之二面,該壓鍛工序之壓鍛方向係垂直且朝向其中一面,使該卡合部之水平高度低於被壓鍛之面之水平高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背板之製造方法,其中每一該支撐腳具有一連接部,該卡合部係藉由該連接部連接於該第一側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背板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複數腳部係對稱地設置於該主體部所具有之該二第一側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背板之製造方法,其中每一該卡合部之水平高度與該主體部之高度落差相同。
TW100134308A 2011-09-23 2011-09-23 背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I4393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34308A TWI439333B (zh) 2011-09-23 2011-09-23 背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34308A TWI439333B (zh) 2011-09-23 2011-09-23 背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3352A TW201313352A (zh) 2013-04-01
TWI439333B true TWI439333B (zh) 2014-06-01

Family

ID=48802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4308A TWI439333B (zh) 2011-09-23 2011-09-23 背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3933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1209B (zh) * 2015-12-14 2016-09-2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結構及其主機板組裝結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1209B (zh) * 2015-12-14 2016-09-2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結構及其主機板組裝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3352A (zh) 2013-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1025263A (ja) テーラードブランク板の成形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3144103U (ja) 放熱部材および該放熱部材を有するラジエータ
JP5912865B2 (ja) 外壁板取付金具および外壁板取付構造
TWI439333B (zh) 背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US9676023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punch rivet join and composite part
KR20150106965A (ko) 중공 조작 레버와 그 제조 방법
JP2013220463A (ja) 金属板の締結構造,締結方法,締結具,金属板締結体
JP2010125454A (ja) プレス曲げ加工用工具
CN206779196U (zh) 长条状板材整平模具
JP2012011122A (ja) 段部を有する流し台のシンク
TWI552122B (zh) Th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front frame of the display
WO2016078585A1 (zh) 连接器壳体结构
TWI533779B (zh) 電子裝置殼體及其製造方法
KR102084319B1 (ko) 프레임 절곡방법
KR101467431B1 (ko) 전자장치의 케이스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186365U (ja) 接合部材
CN104384312A (zh) 一种带孔z形折弯件的加工方法
JP6024636B2 (ja) プレス成形金型
CN210996098U (zh) 一种z形带角度折弯成型模具
CN211012631U (zh) 双面吹胀板铆接结构
JP5903746B2 (ja) フロア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68638B (zh) Radiator fin and base stamping combination method
CN207746292U (zh) 一种炉头加工模具
CN110553532A (zh) 双面吹胀板铆接结构及方法
JP2008002754A (ja) 加熱調理器の天板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