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4563B - 在行動通訊系統中傳輸控制資訊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行動通訊系統中傳輸控制資訊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4563B
TWI434563B TW097101057A TW97101057A TWI434563B TW I434563 B TWI434563 B TW I434563B TW 097101057 A TW097101057 A TW 097101057A TW 97101057 A TW97101057 A TW 97101057A TW I434563 B TWI434563 B TW I43456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du
rlc
control
control information
entit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01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36537A (en
Inventor
Sung Duck Chun
Young Dae Lee
Sung Jun Park
Seung June Yi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TW200836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365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45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456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85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in response to a specific request, e.g. to a polling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48Time-out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Description

在行動通訊系統中傳輸控制資訊的方法
本發明係相關於一種行動通訊系統,尤指一種在行動通訊系統中傳輸控制資訊的方法。
網路必須滿足一些要求,藉以在下鏈方向上提供快速資料服務給使用者。例如,第一種需求為資料傳輸速率。在實體層中實際上所支援的資料傳輸速率最好要很高。第二種需求為資料重新傳輸速率。當一些使用者資料無法成功傳輸到一使用者設備(UE,“User Equipment”)時,最好能快速地重新傳輸該資料。
第一需求由實體層支援,而第二需求由為一上方協定層的RLC(無線電鏈結控制,“Radio Link Control”)或MAC(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層所支援。其需要兩種功能來達到第二需求。第一功能為快速地決定在接收側未正確接收的是何資料,而第二功能即儘可能快速地傳輸指示該接收側未正確接收到之資料的資訊到該傳送側。
在一範例中,當在HSDPA(高速下鏈封包存取,“Hig 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中使用E-DCH(增強專屬頻道,“Enhanced Dedicated Channel”)及HARQ(複合自動重複請求,“Hybrid Auto Repeat Request”)時,一資料區塊(其在另一資料區塊之後已開始由該傳輸側傳輸)即可比已 開始在稍早傳輸的另一資料區塊更早地成功抵達該接收側。因此,該接收側使用一重新排序功能,藉以根據該資料傳輸順序使用HARQ功能而不會造成錯誤。資料區塊可能會以與傳輸側想要的不同順序抵達該接收側,除非使用該重新排序功能。
第1圖為根據該資料傳輸順序而發生一錯誤的範例。
請參照第1圖,讓我們考慮會發生在一重置程序中的錯誤。首先,我們假設“Y”為資料傳輸期間由一傳輸側RLC實體所使用之一HFN(超訊框號碼,“Hyper Frame Number”)值,而“X”為由一接收側RLC實體使用的一HFN值。
在第1圖中,該傳輸側RLC實體與接收側RLC實體可分別代表成TX RLC及RX RLC。
首先,TX RLC在利用“Y”的HFN加密一PDU(協定資料單元,“Protocol Data Unit”)1之後將其傳輸到一下方層實體(S10)。於接收到PDU 1之前,RX RLC可啟始一重置程序來根據一內部狀況傳送一重置PDU(S11)。根據一通用重置程序,TX RLC接收由RX RLC傳輸的重置PDU,並處理該接收的重置PDU,且回應於重置PDU而傳輸一重置ACK(確認,“Acknowledgment”)PDU(S12)。在此,設置給“Z”之HFNI(超訊框號碼指標,“Hyper Frame Number Indicator”)包含在要被傳輸的重置ACK PDU中。由於重置程序,RX RLC設定傳輸側HFN到“X”而接收側HFN到“Z”。
RX RLC於接收PDU 1之前可接收該重置ACK PDU,其在由該下方層實體處執行的HARQ程序中比PDU 1要稍 晚才傳輸(S12,S13)。如果由該傳輸側傳輸的RLC PDU之接收順序在下方實體中依此方式改變,即會發生以下的問題。
RX RLC將在接收到該重置ACK PDU之後設定一接收側HFN到“Z”,然後PDU 1在該重置ACK PDU之後抵達該RX RLC,如此該RX RLC將利用“Z”來將PDU 1解密。因此,RX RLC不能正確地將PDU 1解密,因為TX RLC利用HFN值“Y”加密PDU 1。
同時,最好能快速地傳輸接收狀態資訊,藉以增加該資料傳輸速率。即使當一接收側RLC實體決定其已經無法接收到那一個RLC PDU,並立即傳輸其狀態資訊到一下方層實體,如果一資料傳輸延遲已經發生在該傳輸側與接收側的下方層實體時,或是其有需要執行重新排序時,該狀態資訊即無法於該接收與傳輸側RLC實體之間快速地傳輸。在此種狀況下,其無法達到增加該資料傳輸速率。
本發明一目的係設計來解決上述的問題,其提供具有改善效能的一行動通訊系統。
本發明之目的可由在一行動通訊系統中傳輸控制資訊之一設備來達到,該設備包括一第一協定實體,其自一上 方層接收資料,並產生第一控制資訊及第二控制資訊;及一第二協定實體,其經由一第一頻道及一第二頻道連接於該第一協定實體,其中該第一控制資訊經由該第一頻道傳輸,而該第二控制資訊經由該第二頻道傳輸。
該第一控制資訊可為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在此處,該第一控制資訊可包括至少一重置(RESET)控制資訊,和移動接收窗(MRW,“Move receiving window”)控制資訊。
該第二控制資訊可為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在此處,該第二控制資訊可包括確認控制資訊,以通知是否該資料已由一接收側成功地接收到。
該第二頻道可設置成僅傳輸該第二控制資訊。該第二頻道亦可設置成不傳輸該第一控制資訊及該資料。
該資料可經由該第一頻道傳輸。
該第一協定實體可為一確認模式無線電鏈結控制(AM RLC,“Acknowledge Mode Radio Link Control”)實體,且該第二協定可為一媒體存取控制(MAC)實體。
該第一頻道與該第二頻道可對映到一E-DCH,其位在該MAC實體與一實體層之間。
該上方層可為一無線電資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層、一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層,及一廣播/多播控制(BMC,“Broadcast/Multicast Control”)層中之一。
該第一控制資訊可包括第一時間資訊及第二時間資訊 中至少一項。
該第一時間資訊可相關於一開始時間,其用於處理該第一控制資訊,而該第二時間資訊可相關於允許處理該第一控制資訊的一最大時間。
第一時間資訊與第二時間資訊可藉由使用包含在該資料中一連接訊框號碼(CFN,“Connection Frame Number”)、一系統訊框號碼(SFN,“System Frame Number”)、一序號(SN,“Sequence number”)當中至少一項,及一計時器的值來配置。
該第二控制資訊可包括一指標,代表是否要通過第二控制資訊的重新排序。
該第一控制資訊及第二控制資訊可為上鏈控制資訊。
有利效果
本發明之優點在於一接收側RLC實體可儘可能快速地傳輸控制資訊到傳輸側。本發明亦有一優點在於該傳輸側可儘可能快速地開始重新傳輸RLC PDU,藉此在該行動通訊系統中增加該資料傳輸速率。
相關於本發明之上述及其它目的、組態及特徵之較佳具體實施例將參照附屬圖式詳細說明。以下配合圖式所提供的實施方式係用於解釋本發明的示例性具體實施例,而非根據本發明所能實施之唯一具體實施例。
現在將提供範例,其中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係實施在歐洲IMT-2000通訊系統之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MTS)中。
第2圖所示為一UMTS之網路結構。
UMTS系統主要包括一使用者設備(UE)、一UMTS地面無線電存取網路(UTRAN,“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及一核心網路(CN,“Core Network”)。UTRAN包括一或多個無線電網路子系統(RNS,“Radio network sub-system”),且每一個RNS包括一無線電網路控制器(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及由該RNC管理的一或多個基地台(節點B)。一節點B係相關於一或多個細胞。
第3圖為在UMTS中使用的一無線電介面協定結構。
在UE及UTRAN中存在的無線電介面協定之配對係負責在一無線電介面中傳輸資料。現在將說明每一無線電介面協定層。首先是PHY層,其為第一層,用於使用多種無線電傳輸技術在無線電介面中傳輸資料。PHY層係經由一輸送頻道連接到一MAC層,其為一上方層。該輸送頻道根據是否該頻道為共享而分類成一專屬輸送頻道及一共用輸送頻道。
第二層包括MAC、RLC、PDCP及BMC層。MAC層執行對映多個邏輯頻道到多個輸送頻道,且亦執行對映及多工化多個邏輯頻道到一單一輸送頻道。MAC層係經由一邏輯頻道連接到RLC層,其為一上方層。邏輯頻道根據該傳輸資訊的種類主要分類成為用於傳輸控制平面資訊的一 控制頻道,及用於傳輸使用者平面資訊的一交通頻道。
MAC層根據所管理的輸送頻道之種類再區分成一MAC-b子層、一MAC-d子層、一MAC-c/sh子層、一MAC-hs子層及一MAC-e子層。MAC-b子層負責管理一廣播頻道(BCH,“Broadcast channel”),其為負責廣播系統資訊的一輸送頻道。MAC-d子層負責管理一專屬頻道(DCH,“Dedicated channel”),其為專屬於一特定UE的一輸送頻道。MAC-c/sh子層管理共用輸送頻道,例如一前向存取頻道(FACH,“Forward access channel”)及一下鏈共享頻道(DSCH,“Downlink shared channel”),其與其它UE共享。為了支援高速的上鏈及下鏈資料傳輸,MAC-hs子層管理一高速下鏈共享頻道(HS-DSCH,“High-Speed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其為高速的下鏈資料傳輸之輸送頻道,而MAC-e子層管理一增強的專屬頻道(E-DCH),其為高速的上鏈資料傳輸之輸送頻道。
RLC層負責保證每個無線電載波(RB,“Radio bearer”)的Qos(Quality of Service),並根據該QoS傳輸資料。RLC層包括對每個RB有一或兩個獨立的RLC實體,以確保該RB的QoS,並提供三個模式,即一透明模式(TM,“Transparent mode”)、一未確認模式(UM,“Unacknowledged mode”),及一確認模式(AM,“Acknowledged mode”),以支援多種QoS。每種RLC的模式將在以下RLC層的更詳細說明中做說明。RLC層用於調整資料的大小,藉以適合於一下方層,以在一無線電介面 中傳輸資料。為此目的,RLC層亦具有一功能來分段及/或連接自一上方層接收的資料。
置於RLC層之上的PDCP層允許資料使用一IP(Internet Protocol)封包,例如IPv4或IPv6,利用一相當小的頻寬在一無線電介面上有效率地傳輸。為此目的,PDCP層執行一標頭壓縮功能,其僅允許在該資料的一標頭中傳輸必要的資訊,藉以增加在一無線電介面上的傳輸效率。PDCP層僅存在於封包服務領域中,因為標頭壓縮為PDCP層中一基本功能。一PDCP實體對每一個RB提供,藉以對每一封包服務提供一有效率的標頭壓縮功能。
第二層亦包括RLC層之上的一廣播/多播控制(BMC)。BMC層用於排程細胞廣播訊息,並執行廣播到位在一特定細胞中的UE。
無線電資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層為第三層中最低者,其僅在控制平面中定義。RRC層負責控制關於無線電載波(RB)之配置、重新配置及釋放之第一與第二層的參數,及控制邏輯頻道、輸送頻道及實體頻道。RB為由無線電介面協定之第一與第二層提供的邏輯路徑,用以在UE與UTRAN之間的資料傳輸。一RB的配置通常為一種用於定義提供一特定服務所需要的無線電介面協定層與頻道之特性,並用於設定它們個別的特定參數與運作方法。
以下為相關於本發明之RLC層之更為詳細的說明。
RLC層之基本功能係保證每個RB的QoS,及根據該 QoS傳輸資料。第二層的所有層會影響RB服務的QoS,因為RB服務由第二層提供給該無線電介面協定的上方層。特別是,RLC層大為影響該QoS。RLC層對每個RB具有一獨立的RLC實體,藉以保證該RB的QoS。如上所述,RLC層提供三種RLC模式,一透明模式(TM)、一未確認模式(UM)及一確認模式(AM),藉以支援多種QoS。
三種RLC模式具有不同的運作方法,且亦具有不同的細部功能,因為三種RLC模式支援不同的QoS。因此,我們需要根據該等運作方法描述該RLC實體。
第一種模式稱之為一透明模式(TM)。在此模式中,不會加入負荷到一RLC SDU(服務資料單元,“Service Data Unit”),其為自一上方層接收的資料,且RLC實體透明地傳送一SDU到該下方層。同時,在此模式中的RLC實體稱之為一TM RLC實體。
由於此特性,TM RLC實體在該使用者及控制平面中執行以下的功能。在使用者平面中,TM RLC實體主要負責傳輸即時性電路資料,例如語音或電路服務(CS,“Circuit service”)領域之串流化資料,因為在TM RLC實體中的資料處理時間很短。在控制平面上,TM RLC實體主要負責在該上鏈中由未指定的UE傳輸RRC訊息,並用於傳輸要廣播給在該下鏈中的細胞當中所有的UE的RRC訊息,因為在控制平面中TM RLC實體內不會存在有負荷。
相反於透明模式,一種在其中加入一負荷的模式被稱為一非透明模式。有兩種非透明模式。
也就是說,第二種為一未確認模式(UM),其中未確認接收到所傳輸的資料,而第三種為一確認模式(AM),其中有確認接收到所傳輸的資料。同時,在未確認模式中的RLC實體稱之為一UM RLC實體,而在確認模式中的RLC實體稱之為一AM RLC實體。
UM RLC實體藉由加入包含有一序號(SN)之標頭到PDU來傳輸每個PDU,以允許該接收側決定在傳輸期間遺失那一個PDU。由於此功能,在使用者平面上,UM RLC實體主要負責傳輸廣播/多播資料,或傳輸即時性封包資料,例如語音(如VoIP),或該封包服務(PS,“Packet service”)領域之串流化資料。在控制平面中,UM RLC實體主要負責傳輸RRC訊息,其於傳輸到該細胞中一特定UE或一特定UE群組之RRC訊息當中不需要接收的確認。
AM為非透明模式中的一種,其類似於UM。AM實體藉由加入包含一SN的標頭到PDU來建構一PDU,而AM RLC實體與該UM RLC實體有很大的不同,其中該接收側確認接收到一PDU,其為該傳輸側已經傳輸者。在AM RLC實體中接收側的確認的目的係請求該傳輸側重新傳輸該接收側尚未接收到的一PDU。
重新傳輸為AM的最重要特徵。也就是說,AM之目的為使用該重新傳輸來保證無錯誤的資料傳輸。為此目的,在使用者平面上,AM RLC實體主要負責傳輸非即時性封包資料,例如PS領域的TCP/IP資料。在控制平面中,AM RLC主要負責傳輸RRC訊息,其於傳輸到該細胞中一 特定UE之RRC訊息當中需要接收的確認。
當該等RLC模式對於方向性進行比較時,TM及UM用於單一方向通訊,而AM用於雙向通訊,因為其有來自該接收側的反饋。較佳地,AM RLC實體使用一專屬的邏輯頻道,因為這種雙向通訊通常用於點對點通訊。結構性的差異為一UM RLC實體與一TM RLC實體可經配置成為一傳輸RLC實體或一接收RLC實體,而一AM RLC實體由一傳輸側與一接收側構成。
AM RLC實體由於其具有該重新傳輸功能而較為複雜。對於重新傳輸管理,AM RLC實體除了傳輸及接收緩衝器之外,包括一重新傳輸緩衝器。
AM RLC實體使用一傳輸窗及一接收窗,用於流程控制,並可執行多種功能,例如一“輪詢”功能,藉此該傳輸側請求來自一端點RLC實體之接收側的狀態資訊,一“狀態報告”功能,藉此該接收側回報其資料接收狀態到一端點RLC實體之傳輸側,一“狀態PDU”功能,藉此承載狀態資訊,及一“運送”(Piggyback)功能,藉此一狀態PDU插入到一資料PDU中,藉此增加資料傳輸的效率。
AM RLC實體亦具有一“重置PDU”功能,其在當於運作期間偵測到一嚴重錯誤時使用,該AM RLC實體請求一對等AM RLC實體重新配置所有的運作及參數,及一“重置ACK PDU”功能,其用於確認這種重置PDU。為了支援這些功能,AM RLC實體可包括多種協定參數、狀態變數及計時器。PDU,像是一狀態資訊報告或狀態PDU及該 AM用於控制資料傳輸的一重置PDU,其皆可稱之為控制PDU,而用於傳輸使用者資料的PDU可稱之為資料PDU。
也就是說,在AM中使用的RLC PDU可主要分成兩類,第一類為資料DPU,而第二類為控制PDU。控制PDU可包括一狀態PDU、一運送狀態PDU、一重置PDU及/或一重置ACK PDU。
現在將詳細參照在AM RLC實體中使用之RLC PDU的結構。表1所示為資料PDU的範例性結構。
如表1所示,資料PDU可包括D/C(資料/控制,“Data/Control”)、序號(SN)、P(輪詢位元)、HE(標頭延伸種類,Header Extension Type)、長度指標(LI,“Length indicator”)、E(延伸位元,“Extension bit”)、資料及/或PAD(填補,“Padding”)欄位。
D/C欄位包括有資訊,其指示相對應的AM RLC PDU是否為一資料PDU或一控制PDU。序號欄位包括每個RLC PDU之序號的資訊。P欄位為一輪詢位元,其包括有資訊, 指示該接收側是否傳輸一狀態PDU。HE欄位提供在該標頭的結尾處,並包括有資訊,其指示在下一欄位中包括的資訊是否為一長度指標或資料。
該長度指標欄位包括有資訊,其指示當不同SDU之邊界包括在該資料PDU的資料部份中時不同SDU之邊界。E欄位指示包括在下一欄位中的資訊是否為一長度指標。資料欄位包括要被傳輸的使用者資料。PAD欄位為一填欄區域,其在RLC PDU中並未用到。
資料PDU在當一AM RLC實體要傳輸使用者資料、運送的狀態資訊中至少一項使用,其以一運送的方式連同資料傳輸,以及一輪詢位元。該使用者資料部份係定義成以8位元為單位。也就是說,該使用者資料部份包括8位元的倍數。該資料PDU標頭包括20八位元數之序號。該資料PDU標頭可包括一長度指標。
現在將參照控制PDU之範例性結構。控制PDU可被區分成一狀態PDU、一運送的狀態PDU、一重置PDU、一重置ACK PDU及類似者。表2所示為狀態PDU結構的範例。
如表2所示,該狀態PDU可包括D/C、PDU種類、 SUFIk (Super欄位)、及/或PAD欄位。D/C欄位包括有資訊,其指示該相對應RLC PDU是否為一資料PDU或一控制PDU,如以上參照表1所述。PDU種類欄位包括有資訊,其指示該控制PDU的種類。PDU種類欄位可用於指示該相對應PDU是否為一重置PDU或一狀態PDU。
SUFIk 欄位包括有資訊,其指示那一個RLC PDU已經到達使用者資料或類似者的一接收側,那一個RLC PDU尚未到達該接收側及類似者。SUFI包括三個部份:種類、長度及數值。也就是說,狀態PDU可包括不同種類的SUFI。當狀態PDU的長度(或大小)為可變動時,其限制為低於一邏輯頻道之最大RLC PDU之大小,其傳輸該狀態PDU。SUFI欄位亦可包括有資訊,其指示那一個RLC SDU已經被刪除,且將不會再由使用者資料的傳輸側所傳輸。
一運送狀態PDU可在當使用者資料填入該資料PDU之後留下的空間大到足以包括控制資訊時來使用。也就是說,控制資訊可包含在該資料PDU的一部份中,其在以使用者資料填入之後所剩的一部份。在此,該控制資訊部份可稱之為一運送狀態PDU。
表3所示為運送狀態PDU的範例性結構。
如表3所示,該運送狀態PDU的結構類似於該狀態PDU,其差別在於D/C欄位以一保留位元(R2)欄位取代。因為該運送狀態PDU在資料PDU內傳輸,如上所述,其不論即使該運送狀態PDU不包括一獨立的D/C欄位,因此D/C欄位可由R2欄位取代。R2欄位可以不包括資訊,但在需要時亦可包括資訊。
當該PDU種類欄位可包括資訊,其指示該控制PDU的種類,如同表1與表2的例子,較佳地,PDU種類欄位包括一特定固定值,因為該運送狀態PDU通常連同一資料PDU一起傳送。例如,當相對應RLC PDU為一運送狀態PDU時,包括在其PDU種類欄位中的一數值可固定為“000”。
表4為該重置PDU與重置ACK PDU之範例結構。
如表4所示,該重置PDU與重置ACK PDU可包括D/C、PDU種類、RSN(重置序號,“Reset Sequence Number”)、R1(保留,“Reserved”1)、HFNI及/或PAD欄位。D/C、PDU種類及/或PAD欄位的描述可以表1到3之說明來瞭解。
RSN欄位包括相關於一重置程序的一序號的資訊。包 含在RSN欄位中的序號可包括1-位元資訊。該重置ACK PDU回應於一接收的重置PDU而傳輸。該傳輸的重置ACK PDU包括有包括在該接收的重置PDU中相同的RSN值,藉以使其可能決定該傳輸的重置ACK PDU要回應的是那一個重置PDU。也就是說,RSN值用於將每一個重置PDU相關於一相對應的重置ACK PDU。
例如,當該傳輸側已經傳輸一重置PDU,以及一RSN值設定為“1”,該傳輸側在將一RSN值設定為“1”時識別重置ACK PDU僅做為其所想要的重置ACK PDU。也就是說,當接收一重置ACK PDU且一RSN值設定為“1”之外的數值時,該傳輸側判定該接收的重置ACK PDU為錯誤的,並可丟棄或忽略該接收的重置ACK PDU。較佳地,RSN欄位的數值在每次一重置程序開始時即加一。
較佳地,該保留位元(R1)欄位用於該重置PDU/重置ACK PDU中,並固定於一特定值。。例如,R1欄位可編碼,或利用一固定值“000”傳輸。
當包含在相對應的RLC PDU中的一些數值被加密及傳輸時,HFNI欄位包括相關於加密的資訊。較佳地,該傳輸側設定HFNI欄位值成在該傳輸側中使用的最大HFN值。HFN值用於依以下的方式加密。每次該傳輸側傳輸一RLC PDU時,該傳輸側可使用一HFN值而非一SN值來加密RLC PDU的一部份。該接收側可使用與在傳輸側所使用之相同的HFN值來解密一接收的RLC PDU。如果該接收及傳輸側不具有相同的HFN值,在解碼程序中會發生問 題,因此使其很難繼續通訊。
因此,較佳地,該傳輸及接收側在一重置程序期間交換它們的HFN值,藉以使得它們的HFN值可相同。因此,該傳輸及接收側可經由包含在該重置PDU與該重置ACKPDU中的HFNI欄位傳輸它們的HFN值。
現在將參照在一RLC實體中的一重置程序。該重置程序在當傳輸一重置PDU時被啟動。以下的說明係做為一範例,其中使用者資料的接收側啟始該重置程序,雖然該傳輸及接收側之任一側可啟始該重置程序。
該接收側傳輸一重置PDU到該傳輸側。一重新傳輸程序在當包含一錯誤序號的一狀態PDU已經接收到時來執行,一特定PDU已經無法傳輸預定次數或類似者。當該傳輸側已經接收到由該接收側傳輸的一重置PDU時,該傳輸側停止傳輸一RLC PDU及一狀態PDU。然後,當已經接收到一RLC PDU、一狀態PDU、或一運送狀態PDU時,可忽略所接收到的RLC PDU、狀態PDU或運送的狀態PDU。
在該傳輸側中可配置及使用的至少兩個參數,藉以執行該重置程序。例如,VR(RST)係設定為一第一參數,並做為每一次執行該重置程序時即加一的數值。而MaxRST設定為一第二參數,並做為一最大值,超過它在一重置程序期間即無法傳輸一重置PDU。也就是說,當重置PDU傳輸已經執行超過MaxRST值時,該重置程序立即終止,且一上方層被通知已經發生一不可修正的錯誤。
現在將參照到一重置程序如何使用VR(RST)及MaxRST值來執行。該傳輸側接收一重置PDU,並將VR(RST)值加一。然後該傳輸側比較增加的VR(RST)值與該MaxRST值。如果比較結果為該增加的VR(RST)值大於MaxRST值,該傳輸側傳輸指示此狀況的資訊到為一上方層的RRC增。如果增加的VR(RST)值小於MaxRST值,該傳輸側傳輸一重置ACK PDU到該接收側。
該接收側在當接收一重置PDU時以下述方法運作。首先,該接收側比較在上一個重置程序中使用的一RSN值(其為最近執行者)與包括在目前接收到的重置PDU中的RSN值。如果比較結果為其RSN值相等,該接收側以與先前傳輸的重置ACK PDU相同的數值重新傳輸一重置ACK PDU。
然後如果目前接收到的重置PDU為在相對應RLC實體被建立或重新建立之後收到的第一個重置PDU,或是如果該比較結果為目前接收到的重置PDU之RSN值不同於最近接收到的該重置PDU時,該接收側即建構及傳輸一新的重置ACK PDU。
然後該接收側重置狀態變數及停止計時器。然後該接收側忽略已經接收到的RLC PDU,並忽略在該相對應重置程序之前已經傳輸的RLC SDU。然後該接收側重置其接收及傳輸方向的個別HFN值。例如,該接收側可經由在一重置ACK PDU中的一HFNI欄位傳輸一HFN值,其比先前的HFN值高。較佳地,該接收側藉由將最高的HFN值填 入該HFNI欄位來傳輸在其傳輸方向上使用的最高HFN值,如上所述。
該傳送側在當接收一重置ACK PDU而等待直到傳輸一重置PDU而接收到該重置ACK PDU之後依以下的方式運作。首先,該傳輸側比較包括在該接收的重置ACK PDU中的一RSN值與包括在其先前傳輸的一重置PDU中的一RSN值。如果比較結果為該RSN值為相等,該傳輸側執行以下的程序。否則,該傳輸側丟棄該接收的重置ACK PDU。
該傳輸側重置其接收方向的一HFN值到包括在該接收的重置ACK PDU之HFNI欄位中的HFN值。然後該傳輸側重置狀態變數及停止計時器。然後該傳輸側忽略已經接收到的RLC PDU,並忽略在該重置之前已經傳輸的RLCSDU。
然後該傳輸側根據其接收方向的重置HFN值即重置其傳輸方向的一HFN值。也就是說,該傳輸側根據以上範例將該HFN值加一。在執行此重置程序之後,該傳輸及接收側之HFN值成為相等,如此其有可能經由相同的HFN值執行加密及解密程序。
現在將參照一高速下鏈封包存取(HSDPA)。
在3GPP中,目前正在研究來改進UMTS網路,以提供高速資料傳輸。其代表性的系統為HSDPA。已經引進許多新的技術來實施HSDPA。這些技術之一為HARQ。
HARQ方法為一種重新傳輸方法,其在觀念上不同於在RLC層中執行的封包重新傳輸方法。HARQ方法係相關 於實體層來使用,並結合重新傳輸的資料與先前接收的資料,以保證一較高的恢復能力。也就是說,此方法儲存已經無法被傳輸的封包,而不會丟棄該等封包,並在解碼之前的一步驟中結合該等封包與重新傳輸的封包以恢復該等封包。
一HARQ區塊提供在一節點B的一MAC-hs子層,藉以更有效率地支援HARQ功能。HARQ區塊包括HARQ實體,其管理支援HARQ功能之UE的HARQ運作。較佳地,一HARQ實體對於每一UE來提供。多個HARQ程序提供在每一個HARQ實體中。每個HARQ程序負責控制HARQ運作,並用於傳輸特定資料。
雖然每個HARQ程序可由多個資料共享,其在一單一傳輸時段(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中僅可處理一個資料。當一程序已經成功地傳輸資料時,該程序即成為空的,如此其可用於傳輸另一個資料。但是,當一程序已經無法傳輸資料時,該程序儲存該資料,直到該資料被成功地傳輸或被丟棄。
下述為在一節點B的MAC-hs處資料傳輸的更為詳細的說明。節點B重新建構自一RNC接收的複數資料,以產生MAC-hs PDU,並配置MAC-hs PDU到個別的HARQ程序。自HARQ程序傳輸的MAC-hs PDU可以一次成功地傳遞到一UE,也可能不成功。
例如,假設先前產生的一MAC-hs PDU“1”被配置到一HARQ程序“A”,而在稍晚產生的一MAC-hs PDU“2”被 配置到一HARQ程序“B”。HARQ程序彼此獨立運作,雖然它們無法同時執行傳輸。因此,HARQ程序“A”會重複地無法傳輸資料,而HARQ程序“B”可比HARQ程序“A”要更早地成功傳輸資料,如此UE會接收及處理稍晚產生的MAC-hs PDU“2”,其包括在稍晚時由節點B接收的資料,其早於先前產生的MAC-hs PDU“1”。也就是說,MAC-hs PDU可脫離順序地被傳遞到UE,該順1序為由於一個HARQ程序(HARQ程序“A”)在節點B處產生者。此指示包括在MAC-hs PDU中的RLC PDU不會依序傳遞到RLC層(或實體)。
第4圖為一DCH與一E-DCH之結構。
DCH與E-DCH皆為輸送頻道,其專屬於一單一UE。特別是,用於傳輸上鏈資料到UTRAN的E-DCH可用比DCH要高的速率傳輸上鏈資料。為了以高速率傳輸資料,E-DCH可使用的技術像是混合ARQ(HARQ,“Hybrid ARQ”)、適應性調變和編碼(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及節點B控制的排程。
對於E-DCH,節點B傳輸下鏈控制資訊到UE,該下鏈控制資訊控制該UE的E-DCH傳輸。該下鏈控制資訊包括HARQ的確認資訊(ACK/NACK)、AMC的頻道品質資訊及E-DCH傳輸開始時間、傳輸時段配置資訊及節點B的控制排程之E-DCH傳輸速率配置資訊或類似者。
另一方面,UE傳輸上鏈控制資訊到節點B。該上鏈控制資訊包括UE緩衝器狀態資訊、UE功率狀態資訊及節點 B控制的排程之E-DCH傳輸速率請求資訊或類似者。E-DCH的上鏈控制資訊及下鏈控制資訊可經由一實體控制頻道傳輸,像是增強專屬實體控制頻道(E-DPCCH,“E-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
對於E-DCH,一MAC-d流程定義在MAC-d及MAC-e之間。在此,一專屬的邏輯頻道可對映到MAC-d流程,MAC-d流程可對映到一輸送頻道“E-DCH”,而輸送頻道“E-DCH”可依此對映到一實體頻道“增強專屬實體資料頻道(E-DPDCH,Enhanced 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另一方面,該專屬的邏輯頻到可直接對映到該輸送頻道“DCH”。在此,該輸送頻道“DCH”可對映到一實體頻道“專屬實體資料頻道(DPDCH,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
如以上在該協定層結構之說明中所解釋,第4圖所示之MAC-d子層負責管理該專屬頻道(DCH),其為專屬於一特定UE的一輸送頻道,且MAC-e子層負責該增強的專屬頻道(E-DCH),其為用於高速上鏈資料傳輸的一輸送頻道。
第5圖為一MAC-es子層的結構。
MAC-es子層為位在RNC中的一層,並用於支援E-DCH。MAC-es子層重新排序自MAC-e子層接收的MAC-es PDU。特別是,當一或多個節點B用於E-DCH時,由節點B成功接收到的MAC-ePDU被分解成MAC-es PDU。MAC-es PDU最後在MAC-es子層中重新排序。然後MAC-es子層分解MAC-es PDU成為MAC-d PDU或RLC PDU,並傳輸MAC-d PDU或RLC PDU到一上方層。
第6圖為一MAC-e子增的結構。
位在節點B中的MAC-e子層,其為支援E-DCH所需,其實際上管理相關於E-DCH之無線電協定層之控制,實際上控制MAC-e PDU的傳輸,並負責排程及HARQ。MAC-e子層將成功接收到的MAC-e PDU分段成MAC-es PDU,並轉換MAC-es PDU到MAC-es子層。
現在將參照一種方法,其中已經接收到使用者資料的一RLC實體儘可能快速地傳輸控制資訊(例如狀態資訊)到該傳輸側,且該傳輸側儘可能快速地開始重新傳輸RLCPDU,藉此增加該資料傳輸速率。
第7圖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的流程圖。
根據本發明此具體實施例,在一單一RLC實體中設定多個邏輯頻道,藉以允許一RX RLC實體快速地傳輸控制資訊(例如狀態資訊)到資料的傳輸側。在此例中,因為有多個頻道RX RLC實體可用於傳送一RLC PDU,該RLC實體根據要被傳輸之RLC PDU之特性與內容選擇性地使用多個邏輯頻道來傳輸一RLC PDU。在此,RLC PDU可為一狀態PDU,用於傳輸狀態資訊到該傳輸側。也就是說,RLC實體傳輸狀態資訊可選擇一邏輯頻道,其可在連接至該傳輸側RLC實體的多個邏輯頻道當中最為快速地傳輸狀態資訊,並可經由所選擇的邏輯頻道傳輸狀態資訊。RLC實體最好是上述的AM RLC實體。
如第7圖所示,首先,一TX RLC實體傳送RLC PDU(S70)。當在一RX RLC實體處接收到RLC PDU時,RX RLC(實體)檢查該接收到的RLC PDU(S71)。如果該檢查結果為一些RLC PDU並未成功接收到,或一些RLC PDU尚未到達其緩衝器,RX RLC實體建構狀態資訊,指示是否已經成功接收到資料(S72)。然後RX RLC實體經由多個預設的邏輯頻道之一來傳輸該建構的控制資訊(S73,S74)。在此,RX RLC實體可使用一狀態PDU,藉以傳輸該狀態資訊。當在TX RLC實體處接收該狀態資訊時,該TX RLC實體處理它,並在當需要時重新傳輸相對應的RLC PDU(S76)。
依此方式提供的多個頻道所將提供的優點在於傳輸控制資訊的資料速率可以增加,而控制資訊可經由根據該控制資訊的種類適當選擇的一頻道來傳輸。
第8圖為本發明另一具體實施例的流程圖。
本發明此具體實施例建議控制資訊可分類成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及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而兩個控制資訊可使用不同訊息傳輸。也就是說,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與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不會在一單一訊息中一起傳輸。
依此方法,雖然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與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可經由相同的頻道傳輸。較佳地,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與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使用不同頻道傳輸。
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為一AM RLC實體所提供的 控制資訊,其係在當接收該RLC PDU或RLC SDU時關連於所接收的RLC PDU或RLC SDU。更特定而言,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為由一接收側AM RLC實體所產生的控制資訊,其指示例如那些AM RLC PDU已經成功地由該接收側AM RLC實體接收到,且那些AM RLC PDU並未成功地接收。
也就是說,當一接收側AM RLC實體在自該傳輸側接收AM RLC PDU之後,提供控制資訊來指示那些AM RLC PDU已經成功地接收及那些AM RLC PDU並未成功地接收,該控制資訊可分類成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
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為一AM RLC實體所提供關於傳輸RLC PDU或RLC SDU之控制資訊。更特定而言,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為由一傳輸側AM RLC實體產生的控制資訊,並指示那些AM RLC PDU已經由傳輸側AM RLC實體丟棄,且那些AM RLC PDU將不再由該傳輸側AM RLC實體傳輸。
也就是說,當一傳輸側RLC實體提供控制資訊來指示那些AM RLC PDU已經由該傳輸側AM RLC實體所丟棄,而那些AM RLC PDU將不再由其傳輸,該控制資訊可分類成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
例如,較佳地,相關於上述之重置程序的控制資訊被處理成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也就是說,該重置PDU或重置ACK PDU可分類成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較佳地,相關於一移動接收窗(MRW)程序的控制資訊被分類成傳輸 側相關的控制資訊。
在此,MRW程序可描述成該傳輸側在當該傳輸側已經丟棄一些RLC SDU且將不會再傳輸它們時通知該接收側的程序。一傳輸窗可調整為此程序的結果。也就是說,當該傳輸側決定刪除一些RLC SDU,並不再傳輸它們到該接收側時,該傳輸側使用一MRW SUFI通知該接收側其決定。當成功地接收到MRW SUFI時,該接收側根據該MRW SUFI的內容執行一運作,然後傳輸一MRW ACK SUFI到該傳輸側,以通知該傳輸側該MRW程序已經成功地完成。也就是說,該MRW SUFI或MRW ACK SUFI可分類成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
請參照第8圖,TX RLC實體傳輸RLC PDU到RX RLC實體,如第7圖所示(S80)。當該RX RLC實體並未成功地接收或已經接收到一些RLC PDU(S81)時,RX RLC實體建構控制資訊(S82)。根據以上的分類方法,該控制資訊被分類成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因為其為相關於該接收資料(即RLC PDU或RLC SDU)的控制資訊。
RX RLC實體建構及傳輸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到TX RLC實體。在此,多個頻道配置在TX RLC實體中。較佳地,該等多個頻道中一些頻道被配置成專屬於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之頻道,如此僅有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經由該等頻道傳輸。也就是說,僅使用至少一邏輯頻道來傳送控制資訊。在此例中,除了該等專屬頻道之外的邏輯頻道可配置成僅用於傳輸實際的使用者資料,或可配置成用於 同時傳輸使用者資料及控制資訊。
如果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比在該控制資訊之前傳輸的一資料區塊較早地到達該端點RLC實體時,在資料接收及解碼程序中會發生一問題,如上所述。但是,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與傳輸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的一RLC實體所要傳輸的使用者資料並不相關。
因此,在傳輸使用者資料時不會發生問題,即使當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要比由已經傳輸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之RLC實體傳輸的該使用者資料要更早地到達該端點RLC實體。因此,如果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並不高度相關於該到達的順序,專屬於一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之一獨立頻道可配置成增加該傳輸/接收資料速率及處理速率。
以下為配置專屬於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之一頻道的範例。在以下的說明中,假設在一AM RLC實體中已經配置兩個邏輯頻道。但是,明顯地當已經配置三個以上的頻道時亦可套用相同或類似的方法。
在配置專屬於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的方法中,一AM RLC實體連接至兩個邏輯頻道,如上述所假設,且兩個邏輯頻道中第一個用於傳輸使用者資料及除了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之外的控制資訊,且第二邏輯頻道僅用於傳輸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
AM RLC實體(即RX RLC實體)自該端點AM RLC實體(即TX RLC實體)接收RLC PDU,並當該RX RLC實體 已經偵測到其並未成功接收到一些RLC PDU或一些RLC PDU並未到達其緩衝器時建構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例如ACK/NACK資訊)(S80-S82)。
然後RX RLC實體經由已經配置成僅用於傳輸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之第二邏輯頻道來傳輸所建構的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到TX RLC實體(S87)。在此,RX RLC實體可使用一特定RLC PDU,藉以傳輸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TX RLC實體可立即處理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並執行一相關的程序(S88)。特別是,TX RLC實體在當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指示該RLC PDU並未被成功接收到時即重新傳輸一RLC PDU(S89)。也就是說,當在RLC PDU之控制資訊中接收該NACK資訊時,該TX RLC處理在該控制資訊中的NACK資訊,並在需要時重新傳輸該RLC PDU。
在上述程序中,RX RLC實體可傳輸給該TX RLC實體不僅是相關於所接收資料的控制資訊,亦傳輸使用者資料,及相關於由TX RLC實體傳輸的使用者資料的控制資訊。RX RLC實體可額外地建構,並傳輸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到TX RLC實體。在此,RX RLC實體可經由兩個邏輯頻道之一(即第一邏輯頻道)傳輸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其並未配置成僅傳輸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
在另一種配置專屬於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之頻道的方法中,一AM RLC實體如以上假設地連接至兩個邏輯頻道,而兩個邏輯頻道之第二個係配置成不會用於傳輸使用 者資料,及除了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之外的控制資訊。
AM RLC實體(即RX RLC實體)自該端點AM RLC實體(即TX RLC實體)接收RLC PDU,並當該RX RLC實體已經偵測到其並未成功接收到一些RLC PDU或一些RLC PDU並未到達其緩衝器時建構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S80-S82)。RX RLC實體可選擇兩個配置的(第一及第二)邏輯頻道之一,並經由所選擇的頻道傳輸該建構的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在此,RX RLC實體可使用一特定RLC PDU,藉以傳輸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在此例中,較佳地,該RX RLC實體經由該第二邏輯頻道傳輸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S87)。
在此例中,RX RLC實體亦可額外地建構,並傳輸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到TX RLC實體。在此,RX RLC實體可經由兩個配置的邏輯頻道之一(即第一邏輯頻道)傳輸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其並未禁止傳輸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
在此程序中,當接收到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時,TX RLC實體能夠立即地處理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並執行一相關的程序(S88)。特別是,TX RLC實體在當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為指示該RLC PDU並未被成功接收的控制資訊中的NACK資訊時,即重新傳輸一RLC PDU(S89)。
依上述方法個別地傳輸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及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使其有可能根據該控制資訊的特性 獨立地配置傳輸/接收方法,處理的順序,速率及類似者,藉此達到有效率的通訊。
第9圖為本發明另一具體實施例的流程圖。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可連同關於處理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之開始時間的第一時間資訊一起傳輸,其為當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要被處理的時間。
一RLC實體(即TX RLC實體)在當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要被處理時,連同一所想要時間的資訊一起傳輸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此第一時間資訊可獨立地傳輸,且較佳地,在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中傳輸。
特別是,TX RLC實體建構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其中包括關於何時要處理該控制資訊的時間資訊(S90),並傳輸包括該第一時間資訊的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到RX RLC實體(S91)。RX RLC實體接收控制資訊。如果該接收的控制資訊包括該第一時間資訊,RX RLC實體在由該時間資訊所指示的時間處理該控制資訊(S93)。
該第一時間資訊可包括下述至少一資訊:當控制資訊在TX RLC實體處產生的時間資訊;當控制資訊要在RX RLC實體處被處理的時間資訊;一連接訊框號碼(CFN,“Connection Frame Number”),其為在每個UE處設定的一時間基準;一系統訊框號碼(SFN,“System Frame Number”),其為在一細胞處的時間基準;包括在使用者資料(即RLC PDU)中的序號資訊,其為RLC實體已經在控制 資訊被傳輸之前立即傳輸;及包括在使用者資料(即RLC PDU)中的序號資訊,其中將在傳輸該控制資訊之後,傳輸RLC實體。
如果該第一時間資訊為當控制資訊被產生的時間資訊或是當控制資訊要被處理的時間資訊時,RX RLC實體在由該第一時間資訊所指示的時間來處理該控制資訊。
如果該第一時間資訊為一SFN或CFN,RX RLC實體在對應於SFN或CFN的時間來處理該控制資訊。如果當該第一時間資訊為包括在一RLC PDU中的序號資訊時,其為該RX RLC實體最後傳輸的使用者資料的序號,其在該控制資訊被傳輸之前立即傳輸,已經接收到該控制資訊的RX RLC實體可在處理該RLC PDU之後處理該控制資訊。如果當該第一時間資訊為包括在一RLC PDU中的序號資訊時,其為該RLC實體在傳輸控制資訊之後將要傳輸的使用者資料的序號,該RX RLC實體可在處理RLC PDU之前立即處理該控制資訊。
但是,當該第一時間資訊為一RLC PDU的序號時,RLC PDU可能不會到達該接收側。在此例中,如果RLC PDU由於該傳送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之第一時間資訊相關於RLC PDU,而未接收到RLC PDU時,在處理該控制資訊時可能會發生間題。也就是說,要處理RLC狀態資訊的RLC實體根據該第一時間資訊僅在接收到RLC PDU之後處理該RLC狀態資訊。因此,如果RLC PDU並未到達RLC實體處,RLC實體將不能夠處理該RLC狀態資訊,藉此造成 一錯誤。
根據本發明之這個具體實施例,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可與第二時間資訊一起傳輸,其係相關於用於處理該第一控制資訊所允許的最大時間。當傳輸控制資訊時,例如RLC狀態資訊,RLC實體傳輸該第二時間資訊來指示其想要在該時間之內處理該RLC狀態資訊。也就是說,該第二時間資訊指示完成控制資訊或類似者之處理所需要的時間。
第二時間資訊的範例包括一連接訊框號碼(CFN),其為在每個UE處設定的一時間基準,一系統訊框號碼(SFN),其為在一細胞處的時間基準,及一計時器數值。
當第二時間資訊為一CFN或SFN時,如果該控制資訊尚未在根據該處理時間資訊的時間處理時,RLC實體在對應於做為該第二時間資訊傳輸的CFN或SFN之時間處理控制資訊。當第二時間資訊為一計時器值時,已經接收到該控制資訊的RLC實體可使用一計時器,藉以完成該控制資訊的處理,直到對應於該第二時間資訊的時限為止。
以下為計時器運作的更為詳細的說明。當一計時器值做為該第二時間資訊時,該計時器值指示例如RLC狀態資訊的控制資訊必須要什麼時間之內處理。在此例中,當接收RLC狀態資訊時,RX RLC實體使用該計時器值啟動一計時器。RX RLC實體當接收時關閉該計時器,在當計時器運轉時,相等於第一時間資訊的資料與該RLC狀態資訊一起接收。然後,當該計時器到期時,RX RLC實體處理 該RLC狀態資訊。
如第9圖所示,如果該控制資訊在計時器到期之前已經在根據該第一時間資訊指定時間處理(S93),該RX RLC實體關閉該計時器(S94)。例如,在當包括在RLC狀態資訊中的第一時間資訊為一RLC PDU的序號時,該RX RLC已經接收到RLC PDU,其在處理該RLC PDU之前或之後處理該控制資訊,並關閉該計時器。
但是如第10圖所示,在當控制資訊根據該第二時間資訊直到計時器到期為止皆尚未處理時,該RX RLC實體在當該計時器到期時不論該第一時間資訊為何皆在當時處理該控制資訊(S95,S96)。
第一時間資訊或第二時間資訊可設定成對於每個控制資訊皆相同。因為每一個控制資訊,例如狀態資訊,其具有不同的內容,每個狀態資訊的處理時限,其為該端點RLC在狀態資訊被產生及傳輸之後必須完成該狀態資訊的處理的時限,皆可不同。
在當傳輸包含第一時間資訊的控制資訊時,較佳地,連同第二時間資訊,如以上之具體實施例,該控制資訊的接收側可適當地處理該控制資訊,即使當該接收側是以不同於該控制資訊由該傳輸側所傳輸的順序接收到該控制資訊。在此例中,一RLC實體,例如傳輸控制資訊的一RLC實體,其可連接至用於傳輸該控制資訊的一單一或多個頻道。在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中所建議的RLC實體亦可連接至兩個以上的頻道。
也就是說,雖然用於傳輸控制資訊的一單一頻道可以連接至一RLC實體,控制資訊(例如RLC狀態資訊)的傳輸側可經由該頻道連同第一時間資訊一起傳輸RLC狀態資訊。然後,包含該第一時間資訊的RLC狀態資訊的接收側可適當地處理RLC PDU及使用該第一時間資訊的狀態資訊,即使當RLC PDU的順序在當該傳輸側傳輸它們到該接收側的程序期間已經改變。
因此,傳輸該時間資訊允許該RLC實體正確地運作,即使在該程序中僅有一個邏輯頻道連接至該RLC實體。當RLC狀態資訊連同時間資訊一起傳輸時,傳輸側相關的狀態資訊與接收側相關的狀態資訊可經由為了一類似原因的相同訊息來傳輸。
在上例中,當接收側相關的狀態資訊包括在該控制資訊(例如RLC狀態資訊)中時,該控制資訊的接收側在接收該控制資訊之後立即處理該控制資訊。當傳輸側相關的狀態資訊包括在RLC狀態資訊中時,該接收側在基於該第一時間資訊與該RLC狀態資訊一起接收的時間來處理該RLC狀態資訊。
如上所述,RLC實體已經接收到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其可控由指示何時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要被處理的資訊來避免上述的錯誤。
此外,根據上述的第二時間資訊使用該計時器或類似者來設定一處理時限可防止所接收的控制資訊被留著未處理。在當該控制資訊已經設定成在相對應於該第一時間資 訊的時間進行處理的狀況下於一預設處理時間基準中發生的問題即可解決,並藉此達到更有效率的通訊。
第11圖為本發明另一具體實施例的流程圖。
如上所述,在當一RLC實體連接至一單一邏輯頻道時,一問題會發生在如果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比在該傳輸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之前傳輸的一RLC PDU要更早地抵達該RLC實體而重新排序在一下方實體處執行時。
但是,即使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比該RLC PDU要更早到達該端點RLC實體,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不會造成問題。
因此,根據本發明此具體實施例,接收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之實體可以刪去在其下方實體處的重新排序程序。為此目的,根據本發明,當一RLC實體轉移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到一下方實體藉以傳輸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時,一重新排序通過指標連同該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可以被配置及傳送到該下方實體。
如第11圖所示,一RX RLC實體配置有資訊代表是否要執行重新排序(即一重新排序通過指標),及建構一RLC PDU(S100),並轉移該RLC PDU連同該重新排序通過指標到一下方實體(即RX MAC實體)(S110)。當已經配置該重新排序通過指標時,RX MAC實體建構一MAC PDU,其中包括與該重新排序通過指標一起接收的該RLC PDU(S120)。
然後RX MAC實體傳輸該建構的MAC PDU到該端點 實體(即TX MAC實體)(S130)。在此,該RX MAC實體傳輸包括一指標的MAC PDU,其中該RLC PDU必須立即傳送到該上方層而不經過重新排序。
當接收該MAC PDU時,一TX MAC實體決定該MAC PDU是否包括RLC PDU必須立即傳送到該上方層而不經過重新排序的指標(S140)。
如果MAC PDU並不包括該指標,TX MAC實體在執行重新排序之後傳送該RLC PDU到該上方層(即一TX RLC實體)(S150,S170)。另一方面,如果MAC PDU包括RLC PDU必須立即傳送到該上方層而不經過重新排序的指標(S160),該TX MAC實體立即傳送相關於該指標的RLC PDU到該上方RLC實體而不執行重新排序(S170)。當接收該控制資訊或類似者,該上方RLC實體處理該控制資訊(S180)。
該重新排序通過指標可包括在要傳輸的控制資訊中,如此僅在當其指示不要執行重新排序時才用於決定是否需要執行重新排序。
其亦可配置一特定的資訊位元,使得其永遠包含在要被傳輸的控制資訊中。例如,在當配置一位元時,其在當設定為“0”時指示要執行重新排序,然而在設定為“1”時可指示控制資訊並不執行重新排序而傳送到該上方層。
較佳地,在上述具體實施例中僅有一個RLC PDU可包括在該MAC PDU中。更佳地是,接收側相關的控制資訊本身亦包括在一RLC PDU中。
熟知該項技藝者將可瞭解到本發明可利用與此處所提出之不同的其它特定方式來實施,其皆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與基本特性。因此上述的具體實施例在所有態樣中皆應視為例示性而非限制性。本發明的範疇必須由後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法定同等者所決定,而非由以上的說明而定,且所有在後附申請專利範圍之意義與同等範圍內的所有改變皆意欲包含在當中。
產業利用性
由以上的說明可以瞭解到,本發明提供一種在行動通訊系統中傳輸控制資訊的方法,其具有許多的優點。例如,該接收側RLC實體可儘可能快速地傳輸控制資訊到該傳輸側。該傳輸側亦可儘可能快速地開始重新傳輸RLC PDU,藉此在通訊系統中增加資料傳輸速率。
所附圖式係被包含來提供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例示具體實施例以及說明用於解釋本發明的原理。
在圖式當中:第1圖為根據該資料傳輸順序而發生一錯誤的範例。
第2圖為UMTS(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的網路結構。
第3圖為在UMTS中使用的一無線電介面協定結構。
第4圖為一DCH與一E-DCH之結構。
第5圖為支援E-DCH所需要的位在一RNC(無線電網路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處一MAC-es子層的結構。
第6圖為支援E-DCH所需要的位在一節點B處一MAC-e子層的結構。
第7圖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的流程圖。
第8圖為本發明另一具體實施例的流程圖。
第9圖為本發明另一具體實施例的流程圖。
第10圖為本發明另一具體實施例的流程圖。
第11圖為本發明另一具體實施例的流程圖。

Claims (16)

  1. 一種在一行動通訊系統中用以傳輸一協定資料單元(PDU)的設備,該設備包含:一在確認模式(acknowledged mode)中的無線電鏈結控制(RLC)實體,該RLC實體自一上方層接收資料,並產生一資料PDU及一或更多控制PDU;及一媒體存取控制(MAC)實體,其經由一第一邏輯頻道及一第二邏輯頻道連接至該RLC實體,其中該資料PDU與一第一控制PDU經由該第一邏輯頻道傳輸,而一第二控制PDU經由該第二邏輯頻道傳輸,其中該第一控制PDU包括一重置PDU(Reset PDU)、一重置確認PDU(Reset ACK PDU)和一運送狀態PDU(piggybacked status PDU),其中該第二控制PDU包括含有確認資訊的一狀態PDU。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一邏輯頻道與該第二邏輯頻道係對映到一增強專屬頻道(E-DCH,“Enhanced-Dedicated Channel”),其係位在該MAC實體與一實體層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設備,其中該上方層可為下列至少一項:一無線電資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層、一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層及一廣播/多 播控制(BMC,“Broadcast/Multicast Control”)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一控制PDU包括下列至少一項:第一時間資訊和第二時間資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一時間資訊係相關於處理該第一控制PDU的一開始時間,而該第二時間資訊係相關於允許用於處理該第一控制PDU的一最大時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一時間資訊與該第二時間資訊係藉由使用一連接訊框號碼(CFN,“Connection Frame Number”)、一系統訊框號碼(SFN,“System Frame Number”)、一序號(SN,“sequence number”)當中至少一項及一計時器的一值來配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設備,其中該第二控制PDU包括一指標,其指示是否要重新排序該第二控制PDU。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設備,其中該設備包括一使用者裝置。
  9. 一種傳輸在確認模式(AM)中的一無線電鏈結控制(RLC)實體的協定資料單元(PDU)的方法,其中在AM中的該RLC實體被配置於使用於一行動通訊系統的一裝置,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自一上方層接收資料; 產生一資料PDU及一或更多控制PDU的至少一者;及經由一第一邏輯頻道及一第二邏輯頻道傳送該資料PDU及該一或更多控制PDU的該至少一者到一媒體存取控制(MAC)實體,其中經由該第一邏輯頻道傳輸該資料PDU與一第一控制PDU,而經由該第二邏輯頻道傳輸一第二控制PDU,其中該第一控制PDU包括一重置PDU、一重置確認PDU和一運送狀態PDU,其中該第二控制PDU包括含有確認資訊的一狀態PDU。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邏輯頻道與該第二邏輯頻道係對映到一增強專屬頻道(E-DCH),其係位在該MAC實體與一實體層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上方層可為下列至少一項:一無線電資源控制(RRC)層、一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DCP)層及一廣播/多播控制(BMC)層。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控制PDU包括下列至少一項:第一時間資訊和第二時間資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時間資訊係相關於處理該第一控制PDU的一開始時間,而 該第二時間資訊係相關於允許用於處理該第一控制PDU的一最大時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時間資訊與該第二時間資訊係藉由使用一連接訊框號碼(CFN)、一系統訊框號碼(SFN)、一序號(SN)當中至少一項及一計時器的一值來配置。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二控制PDU包括一指標,其指示是否要重新排序該第二控制PDU。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設備包括一使用者裝置。
TW097101057A 2007-01-10 2008-01-10 在行動通訊系統中傳輸控制資訊的方法 TWI4345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70002952A KR101430439B1 (ko) 2007-01-10 2007-01-10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36537A TW200836537A (en) 2008-09-01
TWI434563B true TWI434563B (zh) 2014-04-11

Family

ID=39609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01057A TWI434563B (zh) 2007-01-10 2008-01-10 在行動通訊系統中傳輸控制資訊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300583B2 (zh)
EP (1) EP2105006B1 (zh)
JP (1) JP5069754B2 (zh)
KR (1) KR101430439B1 (zh)
CN (1) CN101627611B (zh)
ES (1) ES2404168T3 (zh)
TW (1) TWI434563B (zh)
WO (1) WO2008084959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54322A1 (en) 2007-03-15 2015-04-0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ordering data in an evolved high speed packet access system
JP2010093329A (ja) * 2008-10-03 2010-04-22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通信制御装置
US8228851B2 (en) * 2008-11-03 2012-07-24 Htc Corporation Method for handling random access response reception and an E-UTRAN and user equipment thereof
CN102740402B (zh) * 2011-04-02 2015-1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接入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3138905B (zh) * 2011-11-24 2016-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Rlc数据包传输的确认方法及rlc am实体发送方
US9585008B2 (en) 2013-04-19 2017-02-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signaling out-of-standard capabil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O2016018060A1 (ko) * 2014-07-30 2016-02-04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메시지 플러딩을 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725297B2 (en) 2015-01-28 2020-07-28 CCP hf.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a virtual representation of a physical environment using a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US10726625B2 (en) * 2015-01-28 2020-07-28 CCP hf.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processing of data regarding a multi-user virtual environment
EP3509329B1 (en) * 2016-09-29 2021-04-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ulticast service sending method and system
JP7032545B2 (ja) * 2018-01-04 2022-03-08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通信装置、処理装置及びデータユニットを送信す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51001A (ja) * 2000-08-03 2002-02-15 Ntt Docomo Inc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通信方法、移動無線端末及び通信制御装置
EP1289328A1 (en) * 2001-08-28 2003-03-0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A method of send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corresponding apparatus
WO2003085878A1 (en) 2002-04-10 2003-10-1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rq
CN1879339B (zh) * 2003-11-12 2010-08-1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分组传输
KR100595645B1 (ko) * 2004-01-09 2006-07-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제어정보 전송방법
KR20050118591A (ko) * 2004-06-14 2005-12-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링크제어(rlc) 데이터처리방법
KR100889866B1 (ko) * 2004-06-14 2009-03-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프로토콜 계층의 데이터 송수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데이터 유닛 처리 방법
ATE494691T1 (de) 2004-06-15 2011-01-15 Panasonic Corp Prioritätsbehandlung für datenübertragungen
US7525908B2 (en) * 2004-09-24 2009-04-28 M-Stack Limited Data unit management in communications
KR101084136B1 (ko) * 2005-05-06 2011-11-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송수신 단에서 상태정보를 포함하는pdu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BRPI0612473A2 (pt) 2005-05-04 2010-11-23 Lg Electronics Inc método para transmitir informações de controle em um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e método de atualização de janela de transmissão usando o mesmo
KR101137327B1 (ko) * 2005-05-06 2012-04-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채널 스케쥴링을 위한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상향링크 채널 스케쥴링 방법
US8363605B2 (en) * 2006-08-22 2013-0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grant channe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05006A2 (en) 2009-09-30
CN101627611B (zh) 2014-01-29
CN101627611A (zh) 2010-01-13
US8300583B2 (en) 2012-10-30
US20100008269A1 (en) 2010-01-14
JP2010514328A (ja) 2010-04-30
KR20080065823A (ko) 2008-07-15
TW200836537A (en) 2008-09-01
KR101430439B1 (ko) 2014-08-18
EP2105006B1 (en) 2013-03-13
WO2008084959A3 (en) 2009-09-11
WO2008084959A2 (en) 2008-07-17
ES2404168T3 (es) 2013-05-24
JP5069754B2 (ja) 2012-11-07
EP2105006A4 (en) 2010-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4563B (zh) 在行動通訊系統中傳輸控制資訊的方法
JP4318733B2 (ja) 処理時間情報を含む制御プロトコルデータユニットの送受信方法
KR101266207B1 (ko) Rlc 재설정을 위한 무선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JP4774443B2 (ja) Wcdma用の向上したrlcエンティティ及びrncエンティティの動作方法、並びにそのシステム
EP1673895B1 (en) Medium access control priority-based scheduling for data units in a data flow
US7646742B2 (en) Method of retransmission protocol reset synchronisation
KR101326474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데이터 블록 전송 방법
EP1793520B1 (en) Configurable acknowledgement mode for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rotocol
KR101070040B1 (ko) 전용 채널에서의 업링크 송신을 위한 서비스 품질(QoS)인식 스케줄링
JP4705909B2 (ja) 制御局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パケット通信方法
JP4806030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で信号を転送する方法
EP1608194A1 (en) Priority-handling for data transmissions
JPWO2004057887A1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セル変更方法
WO2008004725A1 (en) Optimized am rlc re-set mechanism
KR20030060026A (ko) 고속하향링크패킷접속(hsdpa)시스템에서재정리버퍼의 설정방법
JP2008535370A (ja) 無線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で下位階層データブロックを生成する方法
KR20080065887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블록 데이터 생성 방법
WO2007025454A1 (fr) Methode et systeme de retransmission de donnees avec abaissement de couche dans une communication sans fil
JP2021153320A (ja) 集積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