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0967B - 光學記錄媒體、資訊記錄方法、及資訊再生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學記錄媒體、資訊記錄方法、及資訊再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0967B
TWI410967B TW096119598A TW96119598A TWI410967B TW I410967 B TWI410967 B TW I410967B TW 096119598 A TW096119598 A TW 096119598A TW 96119598 A TW96119598 A TW 96119598A TW I410967 B TWI410967 B TW I41096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cording
recording layer
area
bc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195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09841A (en
Inventor
Koji Takazawa
Seiji Morita
Kazuyo Umezawa
Naoki Morishita
Yasuaki Ootera
Hideo Ando
Naomasa Nakamura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Kk filed Critical Toshiba Kk
Publication of TW200809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09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09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096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1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2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record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G11B7/246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record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only containing dyes

Description

光學記錄媒體、資訊記錄方法、及資訊再生方法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係有關一種藉由施加光束所引發之記錄層的透射率、反射率等之光學改變以記錄及再生或播放資訊的可記錄光學記錄媒體。
在使用染色材料之諸如CD-R或DVD-R的光學記錄媒體中,記錄波長之部分被光學地吸收於一記錄層中所使用之有機染料薄膜中,且有機染料之分解及記錄膜之變形係由於光學吸收而致之記錄層中的熱產生所造成,藉此達成信號記錄。迄今之研發已能夠藉由減少記錄雷射之波長來增加記錄密度。當應用約400 nm之近藍光雷射時則得以達成某程度的密度提升,但其已自然地開始面對記錄容量之限制。有使用一種(例如)增加記錄層以獲得較高記錄密度的技術,且,例如,一種雙層DVD-R已商品化。然而,針對層之增加,記錄層之光學穿透性及光學吸收性需被嚴謹地控制且光碟之結構需被最佳化以致其可獲得穩定的記錄/播放信號。然而,用以從染色材料產生多數層之技術係由於技術困難而尚未達到實用上足夠的位準。因此,此等光碟之售價高於那些單層碟片之售價。在此等情況下,已經報導有一種碟片,其中在一位於遠側(當從光進入表面觀看時)上之層中形成記錄膜的順序係與傳統順序相反,以增進多層碟片之記錄特性。
例如,日本專利申請號KOKAI公告編號2005-339761建議引入一金屬氧化物層於一染色層與一反射層之間以增進記錄/播放特性,染料記錄膜需被形成於一記錄層架構中之一反射膜上,且一新的保護層需被產生以防止一中間層中所使用的接合樹脂與染色材料之間的干擾。一種使用染色材料以製造傳統單層碟片的程序無法被輕易地調適於多層碟片;且假如因為要求嚴格的生產管理而欲維持高的量產率及產量時,則生產成本可能會增加。
再者,當記錄層具有多層結構時,記錄信號之品質會由於個別層之材料特性、相互光學干擾等而輕易地改變,以致其有可能記錄層之架構的設計容限在其中記錄層間之串音受控制的情況下會減小。多數層之技術對於欲獲得高密度記錄是必要的,但是於目前情況下仍未提供清楚的設計指南,且尚未發現有關一種控制其由於多數層所致之層間串音的方法之任何報告。
當資訊被記錄於一具有複數(例如,二)記錄層之光學記錄媒體中時,其已從第一記錄層(L0)進入之光束的功率係由於,例如,一包括於該第一記錄層中之光反射層的存在而被劃分為二,且被分配於該第一記錄層(L0)之記錄/播放及一第二記錄層(L1)之記錄/播放。因此,減半的光束需被有效地反射於該第二記錄層(L1)中所包含之光反射層中。因此,諸如Ag或Ag合金等高反射率材料被使用以增加反射率。然而,假如該第二記錄層(L1)之光反射層的厚度被增加,則反射之量會增加,其增加了與該第一記錄層(L0)之記錄信號的光學干擾。因此,由於該第一記錄層(L0)與該第二記錄層(L1)之間的增加的串音而會有記錄/播放信號品質之顯著惡化的問題。
本發明之實施例解決了在檢查一具有複數(例如,二)記錄層之光學記錄媒體的記錄特性時所遭遇之此等問題。
亦即,本發明之實施例的一項挑戰在於提供一種光學記錄媒體,其中層間串音為低且其中可獲得穩定而高品質的記錄特性。
於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學記錄媒體中,反射膜之材料及反射膜之厚度被調整以最佳化第二記錄層中所包含的光反射層之反射率,以致其介於第一記錄層與第二記錄層之間的串音被減少,且獲得了穩定而高品質的記錄特性。換言之,於一具有第一記錄層及第二記錄層之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光學記錄媒體(其中資訊可由光所記錄/播放)中,第二記錄層中所包含之一光反射層的反射膜的材料及厚度被調整。
因此,於多層可記錄資訊記錄媒體中,防止了由於其施加至除了所欲層之外的層的光所致之層間串音的發生,當一雷射光束被聚合於所欲層之上時。
將參考後附圖形以描述本發明之各個實施例於下文中。
圖1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依據一實施例之一光碟(一可記錄單側雙層光碟為具體範例)的架構之一範例。如圖1之(a)及(b)中所示,此光碟100包含一透明樹脂基底101,其係由諸如聚碳酸酯(PC)之合成樹脂材料所形成以具有碟片形狀。一溝槽被同心地或螺旋地形成於此透明樹脂基底101中。透明樹脂基底101可藉由使用壓模之注射模製來製造。
於此,第一層(L0)之一有機染料記錄層105及一光半透射反射層106被依序堆疊於透明樹脂基底101上,該透明樹脂基底101係由(例如)聚碳酸酯所形成且具有0.59 mm之厚度,其頂部被旋塗以光聚合物(2P樹脂)104。接著,第二層(L1)之溝槽的形狀被轉移至光聚合物104之頂部上,而一有機染料記錄層107及一由(例如)第二層中之銀或銀合金所製之反射膜108被依序堆疊於其上。另一具有0.59 mm之厚度的透明樹脂基底(或虛擬基底)102係經由一UV硬化樹脂(黏著劑層)103而被接合至L0及L1之記錄層堆疊。有機染料記錄膜(記錄層105及107)具有一種雙層結構,其中半透射反射層106及中間層104被插入於其間。以此方式所完成之疊層光碟的總厚度約為1.2 mm。
於此,在透明樹脂基底101上,一具有(例如)0.4 μm之軌道節距及60 nm之深度的螺旋溝槽被形成(於個別層L0及L1中)。此溝槽具有一擺動,且位址資訊被記錄於此擺動上。包含有機染料之記錄層105及107被形成於透明樹脂基底101上以填充該溝槽。
為了形成記錄層105及107,可使用一種有機染料,其中其最大吸收波長區被偏移至較一記錄波長(例如,405 nm)更長之波長側。此外,吸收不會消失於一記錄波長區,且其長波長區(例如,450 nm至600 nm)被設計以便同時吸收大量的光。
有機染料(其一具體範例將被描述於後)被溶解於溶劑中並液化,且因而可藉由一塗敷方法而被輕易地塗敷至透明樹脂基底之表面。於此情況下,與溶劑之稀釋比率以及於旋塗期間之旋轉數被控制以致其可高度精確地管理膜厚度。
此外,在資訊之記錄前當記錄雷射光束被聚集於或循軌被執行於一軌道上時,光反射率是低的。接著,由雷射光束引發染料之分解及反應,且一記錄標記中光反射率係由於染料之光學吸收性的減少而增加。因此,獲得所謂的低至高(或L至H)特性,其中由施加雷射光束所形成之記錄標記部分中的光反射率變為高於施加雷射光束前的光反射率。
於此一實施例中,以下描述其被施加至透明樹脂基底101及光聚合物(2P樹脂)104上之L0層及L1層的實體格式。亦即,可記錄單側雙層碟片之一般參數約相同於單層碟片之一般參數,但於下列各點是不同的。使用可用的記錄容量為30 GB,層0(L0層)中之資料區域的內半徑為24.6 mm而層1(L1層)中之資料區域的內半徑為24.7 mm,以及資料區域之外半徑為58. mm(於層0及層1中)。
於圖1(a)之光碟100中,一系統導入區域SLA包含如圖1(c)中所示之控制資料區段,且此控制資料區段含有分別針對L0及L1之關於記錄功率(峰值功率)、偏壓功率等的記錄之參數,成為實體格式資訊等之部分。
再者,藉由含有預定記錄功率(峰值功率)及偏壓功率之雷射以執行標記/空白記錄於光碟100之資料區域DA內之軌道中,如圖1(d)中所示。由於此標記/空白記錄,針對(例如)一高解析度電視廣播節目之對象資料(VOB等)、及其管理資訊(VMG)被記錄於資料區域DA內之(L0及/或L1的)軌道上,如圖1(e)中所示。
此一實施例中可使用之有機染料包含(例如)花青(cyanine)染料、苯乙烯基(styril)染料、偶氮(azo)染料,等等。花青染料及苯乙烯基染料是特別適宜的,因為其容許相對於記錄波長之其吸收性的簡單控制。此外,偶氮染料可被使用以單偶氮化合物之形式,或者以偶氮化合物與金屬之一或更多分子的錯合物之形式。
可被使用於此一實施例中之偶氮金屬錯合物係使用鈷、鎳或銅為其中心金屬M以具有較高的光穩定性。然而,可被使用之偶氮金屬錯合物並不限定於這些金屬,而可為鈧、釔、鈦、鋯、鉿、釩、鈮、鉭、鉻、鉬、鎢、錳、鎝、錸、鐵、釕、鋨、銠、銥、鈀、鉑、銅、銀、金、鋅、鎘、汞,等等。
偶氮化合物具有芳香族環,而不僅芳香族環之結構同時其具有各種取代基之芳香族環的提供容許了:記錄特性、節省特性、播放特性等之最佳化。較大的取代基傾向於具有播放光抗性之增進,但同時傾向於具有較低的記錄敏感度,以致在這些特性之該兩者中選擇令人滿意的取代基是根基本的。此外,此取代基係有關溶入一溶劑之可溶性。
不同於傳統染料基資訊記錄媒體之記錄機制(其記錄雷射波長較620 nm更長),本案相關的短波長雷射記錄之記錄機制(其記錄波長為,例如,405 nm)並非根據基底中之實體改變及染料膜之量。於播放期間,記錄層內之染料分子的定向或染料分子的構形(conformation)藉由熱或光而被逐漸地改變,由於施加了較記錄期間更弱的雷射至該染料,但染料分子中之巨大取代基的出現被認為具有防止此等改變輕易地發生的功效。這也就是為何巨大取代基有助於播放光抗性之增進。
此處之巨大取代基係表示一種包括取代染料分子中之芳香族環的三或更多碳的取代基,並包含:n-丙基族、異丙基族、n-丁基族、1-甲基丙基族、2-甲基丙基族、n-戊基族、1-乙基丙基族、1-甲基丁基族、2-甲基丁基族、3-甲基丁基族、1,1-乙烷丙基族、1,2-乙烷丙基族、2,2-乙烷丙基族、環戊基族、n-己基族、1-甲基戊基族、2-甲基戊基族、3-甲基戊基族、4-甲基戊基族、1,1-乙烷丁基族、1,2-乙烷丁基族、1,3-乙烷丁基族、2,2-乙烷丁基族、2,3-乙烷丁基族、3,3-乙烷丁基族、1-乙基丁基族、2-乙基丁基族、環己基族、苯基,等等。於此,取代基可含有除了碳以外之原子,諸如氧、硫、氮、矽、氟、溴、氯及碘。
於圖1(b)之架構範例中,雷射光束所進入之區域內的各層之厚度為(例如)如圖1中所示。亦即,於此範例中,Ag或Ag合金之L0反射層106的厚度被選擇於15 nm至35 nm之範圍內,而Ag或Ag合金之L1反射層108的厚度被選擇於60nm至150 nm之範圍內(亦即,L1反射層之厚度>L0反射層之厚度)。此外,中間層104之厚度係選擇於25±10μm之範圍內,而黏著劑層103被設置以致其變化之範圍可為2μm或更少。
圖2係一圖形,其顯示記錄層之有機材料的金屬錯合物部分之一具體範例。於所示偶氮金屬之中心金屬M周圍的圓形周邊區為一上色區域8。當雷射光束通過此上色區域8時,則此上色區域8中之局部化電子係共振與雷射光束之電場的改變,並吸收雷射光束之能量。當電場改變之頻率(使其局部化電子共振最多且輕易地吸收能量)被轉換為雷射光束之波長時,則所得之值被表示以一最大吸收波長λ max。如圖中所示之上色區域8的較長長度(共振範圍)將最大吸收波長λ max偏移至較長波形側。此外,中心金屬M之原子的取代改變中心金屬M周圍之局部化電子的局部化範圍(中心金屬M可吸引局部化電子至中心附近的程度),且最大吸收波長λ max之值改變。例如,假如做出選擇以致其最大吸收波長λ max可為約405 nm,則可獲得一種對405 nm之波長敏感(光吸收)的有機材料。
當作用於具有光吸收於405 nm之波長的記錄層(例如,L0或L1)之染色材料,可使用如下之有機染色材料:其一般結構式係顯示於圖2且其具有一種結合有機金屬錯合物部分與未顯示之有機材料部分的結構。當作有機金屬錯合物之中心金屬M,可使用:鈷或鎳(或者,例如,鈧、釔、鈦、鋯、鉿、釩、鈮、鉭、鉻、鉬、鎢、錳、鎝、錸、鐵、釕、鋨、銠、銥、鈀、鉑、銅、銀、金、鋅、鎘、汞,等等)。此外,雖未顯示於圖形中,花青(cyanine)染料、苯乙烯基(styril)染料、單次甲基花青(monomethinecyanine)染料亦可被使用為染色材料部分。
於此,將描述當前DVD-R碟片中所詮釋之記錄原理。於當前DVD-R碟片中,當雷射光束被供應至記錄膜時,記錄層便局部地吸收雷射光束之能量並具有高熱。超過一特定溫度,透明基底便局部地變形。雖然引發透明基底之變形的歷程係根據DVD-R碟片之製造商而有所不同,但其原因可以說有:(1)由於記錄層之蒸發能量的透明基底之局部塑性變形,及/或(2)由於從記錄層傳輸至透明基底之熱所造成的透明基底之局部塑性變形。透明基底中所造成的局部塑性變形改變其在通過透明基底、由光反射層反射、且再次通過透明基底後返回之雷射光束的光學距離。相位差被產生於兩雷射光束之間,其中的第一個雷射光束係來自其在通過透明基底之局部塑性變形部分後返回之記錄標記內;而其中的第二雷射光束係來自其在通過透明基底之未變形部分後返回之記錄標記周圍的部分。因此,反射光之量係由於這些雷射光束間之干擾而改變。此外,特別當上述(1)之歷程產生時,由於蒸發(汽化)所致之記錄標記內的中空化(hollowing)而造成之折射指數n32 的實質改變,或者由記錄標記內之有機染色記錄材料的熱分解所造成之折射指數n32 的改變亦有助於相位差之產生。於當前DVD-R碟片中,記錄層需處於高溫(上述(1)之歷程中的記錄層之蒸發溫度、或者(2)之歷程中的透明基底之塑性變形所需的記錄層中之溫度)直到透明基底局部地變形,而記錄層亦需處於高溫以利熱分解或蒸發(汽化)記錄層之部分。因此,需要高功率的雷射光束以形成記錄標記。
當作用以形成記錄標記之第一階段,記錄層需能夠吸收雷射光束之能量。記錄層中之光吸收頻譜顯著地影響有機染色記錄膜之記錄敏感度。
圖2顯示上述資訊儲存媒體之成分的具體內容「偶氮金屬錯合物+Cu」之一具體結構式。於圖2所示之偶氮金屬錯合物的中心金屬M周圍之一圓形周邊區域為一上色區域8。當雷射光束通過此上色區域8時,此上色區域8中之局部化電子便共振與雷射光束之電場改變,並吸收雷射光束之能量。當電場改變之頻率(使其局部化電子共振最多且輕易地吸收能量)被轉換為雷射光束之波長時,則所得之值被稱為最大吸收波長,並表示為λ max。如圖2中所示之上色區域8的較長長度(共振範圍)將最大吸收波長λ max偏移至較長波形側。此外,圖2中的中心金屬M之原子的取代改變中心金屬M周圍之局部化電子的局部化範圍(中心金屬M可吸引局部化電子至中心附近的程度),且最大吸收波長λ max之值改變。
使用圖3中之化學式所指示之染料的光碟100被製造,且針對隨機資料執行資訊記錄。當測量L0層之誤差率SbER時,可獲得5.4e-6,其為相較於5.0e-5(高於實際位準)之目標值足夠低的令人滿意值。再者,當具有11T標記及11T空白之重複型態被記錄且接著播放時,則幾乎觀察不到波形之變形,且介於I11L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差異([I11Lmax-I11Lmin]/I11min),其為空白位準(當11T空白被播放時),為2%。於此,11T標記之長度為1.12μm,而1.2*Na/λ為0.74μm,其導致足夠長的標記。雖分析了關於此染料之記錄前與後的IR、MS及NMR,但並未發現差異。
<<一般參數>>
相較與可記錄單側單層碟片之可記錄單側雙層碟片的一般參數被顯示於圖4中。可記錄單側雙層碟片之一般參數是約相同於單層碟片之一般參數,但於下列各點中不同。於可記錄單側雙層碟片中,使用者可用之記錄容量為30 GB,資料區域之內徑於層0為24.6 mm以及於層1為24.7 mm,而資料區域之外徑為58.1 mm(於層0及層1中)。
圖5係一流程圖,其解釋一種使用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碟之記錄方法。具有(例如)405 nm之波長的已調變雷射係從一未顯示的碟片驅動器之光學拾訊頭被施加至光碟100之一記錄目標層(L0或L1),藉此記錄對象資料(VOB,等等,於DVD或HD_DVD中)(ST 100)。在此記錄完成後(ST 102Y),關於已記錄之對象資料的管理資訊被寫入碟片100中(ST 104),以致其完成一記錄。
圖6係一流程圖,其解釋一種使用依據一實施例的光碟之播放方法。管理資訊由來自碟片100之具有(例如)405 nm的波長之雷射所讀取,其中對象資料及管理資訊被記錄於如圖5之處理中(ST 200)。讀取管理資訊被暫時地儲存於一未顯示的播放裝置之工作記憶體中。此播放裝置係參考已儲存之管理資訊中的播放程序之資訊以播放已記錄的對象資料(ST 202)。此播放在當使用者指示終止播放或者當播放已達到某一點(其中管理資訊內之播放程序資訊指出播放之終止)時終止該播放(ST 204Y)。
圖7係一圖形,其解釋圖1中之光碟100中的實體區段佈局的一範例。如圖7中所示,於該兩層上所提供之一資訊區域包含7個區域:系統導入區域、連接區域、資料導入區域、資料區域、資料導出區域、系統導出區域及中間區域。中間區域被提供於各層中,以致其一播放光束可從層0(L0)被移動至層1(L1)。資料區域DA係記錄主要資料(管理資訊VMG、對象資料VOB,等等,於圖1(e)之範例中)。系統導入區域SLA包含控制資料、參考碼,等等。資料導出區域容許平順的依序讀取。
<<導出區域>>
系統導入區域及系統導出區域包含其含有浮凸坑之軌道。層0(L0)中之資料導入區域、資料區域及中間區域;以及層1(L1)中之中間區域、資料區域及資料導出區域包含一溝槽軌道。溝槽軌道從L0中之資料導入區域之開始位置至中間區域之結束位置是連續的,且從L1中之中間區域之開始位置至資料導出區域之結束位置是連續的。此外,假如備製一對單側雙層碟片基底並將其接合在一起,則產生一具有兩讀取表面之雙側四層碟片。
圖8係一圖形,其解釋圖1中之光碟中的導入區域之架構的一範例。如圖8中所示,層0(L0)中之系統導入區域SLA自其內周邊側依序包括一初始區、一緩衝區、一控制資料區及一緩衝區。層0中之資料導入區域自其內周邊側依序包括一空白區、一防護軌道區、一驅動器測試區、一碟片測試區、一空白區、一記錄管理資料(RMD)複製區、一LRMZ(記錄位置管理資料)、一R實體格式資訊區及一參考碼區。層0(L0)中之資料區域的開始位址(內周邊側)與層1中之資料區域的結束位址(內周邊側)有一段間距(clearance)之差,而層1(L1)中之資料區域的結束位址(內周邊側)較層0(L0)中之資料區域的開始位址(內周邊側)更接近於外周邊側。
<<導入區域之結構>>
圖8說明層0(L0)中之導入區域的結構。於系統導入區域中,從內周邊側依序配置有:初始區、緩衝區、控制資料區、及緩衝區。於資料導入區域中,從內周邊側依序配置有:空白區、防護軌道區、驅動器測試區、碟片測試區、空白區、RMD複製區、資料導入區域內之記錄位置管理(記錄管理)區(L-RMZ)、R實體格式資訊區及參考碼區。
<<系統導入區域之細節>>
初始區包含一浮凸的資料區段。其被記錄為初始區之一資料區段的資料框中之主要資料被設定於「00h」。緩衝區係由32資料區段之1024實體區段所構成。其被記錄為此區之一資料區段的資料框中之主要資料被設定於「00h」。控制資料區包含一浮凸的資料區段。資料區段包含浮凸的控制資料。控制資料係由從PSN 123904(01 E400h)開始之資料區段所構成。
控制資料區之架構的一範例係顯示於圖9中。此外,控制資料區段中之資料區段的架構之一範例係顯示於圖10中。控制資料區段中之第一資料區段的內容被重複十六次。各資料區段中之第一實體區段包含實體格式資訊。各資料區段中之第二實體區段包含碟片製造資訊。各資料區段中之第三實體區段包含版權保護資訊。各資料區段中之其他實體區段的內容係作用為供系統使用之保留區域。
圖11係一圖形,其解釋控制資料區段中之實體格式資訊的一範例。圖12係一圖形,其解釋實體格式資訊中的資料區域配置之一範例。此實體格式資訊中以位元組位置(BPs)所寫入之內容係如下:讀取功率之值、記錄速度、資料區域之反射率、從BP132至BP154所示之推拉信號及軌道上信號為說明性的。這些的實際值可由一碟片製造商從其滿足浮凸資訊之規則及已記錄後之使用者資料的特性之規則來選擇。於BP4至BP15中所寫入之資料區域配置的內容係如(例如)圖12中所示。
圖11中之BP149及BP152係指明層0及層1中之資料區域的反射率。例如,0000 1010b係指示5%。實際的反射率係由下列式子所指明:實際反射率=值x(1/2)。
BP150及BP153係指明層0及層1之推拉信號。於每一這些BP中,一未顯示之位元b7係指明各層中之碟片的軌道之形狀,而未顯示之位元b6至b0係指明推拉信號之振幅:軌道形狀:0b(溝槽上軌道)1b(陸上軌道)
推拉信號:例如,010 1000b指示0.40。
推拉信號之實際振幅係由下列式子所指明:推拉信號之實際振幅=值x(1/100)。
BP151及BP154係指明層0及層1中之軌道上信號的振幅:軌道上信號:例如,0100 0110b指示0.70。
軌道上信號之實際振幅係由下列式子所指明:軌道上信號之實際振幅=值x(1/100)。
此外,如圖13中所說明之L0的記錄相關參數可被寫入實體格式資訊之BP512至BP543中,而關於L0層中之記錄中的初始峰值功率、偏壓功率等之資訊可取得自圖13中之描述。此外,如圖14中所說明之L1的記錄相關參數可被寫入實體格式資訊之BP544至BP2047中,而關於L1層中之記錄中的初始峰值功率、偏壓功率等之資訊可取得自圖14中之描述。
.記錄條件之說明(關於寫入策略之資訊)
將使用圖15以描述當檢查最佳記錄功率(記錄期間之曝光條件)時所使用之記錄波形。於記錄期間之曝光位準包含四個位準:記錄功率(峰值功率)、偏壓功率1、偏壓功率2、及偏壓功率3。於形成一長的記錄標記9(4T或更多)時,多脈衝形式之調變被執行於記錄功率(峰值功率)與偏壓功率3之間。於此實施例中,一通道位元長度T之最小標記長度為2T於「H格式」及「B格式」中。當2T之最小標記被記錄時,於記錄功率(峰值功率)位準之光脈衝被使用於偏壓功率1之後,而偏壓功率2緊接在光脈衝之後,如圖15中所示。當一具有3T之長度的記錄標記9被記錄時,曝光被執行於兩光脈衝,包含一接在偏壓功率1後之記錄功率(峰值功率)下的第一脈衝以及一光脈衝,且接著偏壓功率2來一次。當一具有4T以上之長度的記錄標記9被記錄時,曝光被執行於多重脈衝及光脈衝,且偏壓功率2來到。
圖15中之垂直虛線係指示通道時脈循環(T)。當2T之最小標記被記錄時,脈衝係升高於一從時脈邊緣延遲TSFP 之位置上,並下降於一從一時脈後之邊緣倒退TELP 的位置。緊接在其後之其中偏壓功率2來到的週期被定義為TLC 。TSFP 、TELP 、及TLC 之值被記錄於控制資料區CDZ內之實體格式資訊PFI中,於H格式的情況下。
於形成一3T以上之長記錄標記9的情況下,脈衝係升高於一從時脈邊緣延遲TSFP 之位置上,且結束於一最後脈衝。緊接在最後脈衝之後,偏壓功率2係於TLC 期間來到,而距離其相應於最後脈衝之升高/下降的時刻之時脈邊緣的落後時間被定義為TSLP 、TELP 。此外,從其相應於一領先脈衝之下降時序的時脈邊緣所測得的時間被定義為TEFP ,而一多重脈衝之間隔被定義為TMP
每一:介於TELP 與TSFP 之間的間隔、TMP 之間隔、介於TELP 與TSLP 之間的間隔、及TLC 之間隔被定義以相關於最大值之半值寬度。此外,於本實施例中,設定上述參數之範圍為:0.25T≦TSFP ≦1.50T (方程式01) 0.00T≦TELP ≦1.00T (方程式02) 1.00T≦TEFP ≦1.75T (方程式03) -0.10T≦TSLP ≦1.00T (方程式04) 0.00T≦TLC ≦1.00T (方程式05) 0.15T≦TMP ≦0.75T (方程式06)
再者,於本實施例中,上述參數之值可根據一標記長度及領先/落後空白長度而被改變。
當依據本實施例中所示之記錄原理而執行記錄的可記錄資訊儲存媒體之最佳記錄功率被檢查時,則包含偏壓功率1、偏壓功率2、及偏壓功率3之參數值個別為2.6 mW、1.7 mW、及1.7 mW,而播放功率為0.4 mW。
根據如上述所計算之參數的值等,則可決定「其中已於其驅動器測試區中執行測試寫入在儲存媒體上的裝置(驅動器)中之儲存媒體的最佳記錄條件(關於寫入策略之資訊)」。
再者,具有11T標記及11T空白之重複型態已被使用為記錄信號之資料,除了上述資料以外。存在於上述實施例中所使用之透明樹脂基底及光聚合物104樹脂上的實體格式係如參考圖7至圖15中所述者。
圖16係一圖形,其解釋依據一實施例的可記錄單側多層(雙層)光碟之L1層上的叢發切割區域(BCA)之形成。於此,L0層被提供於一雷射接收側上的基底101上,L1層被提供相反於該L0層,而基底102被配置於L1層上,藉此形成具有1.2 mm之基底厚度的疊層雙層碟片100。其中有碟片獨特之資訊被記錄以一條碼狀型態(標記)的叢發切割區域(BCA)被提供於碟片100之內周邊側上的L1層上。
碟片獨特之資訊最好是在其製造時被事先記錄於個別的光碟上。此刻所記錄的碟片獨特之資訊被使用(例如)於當個別碟片需被識別以供複製保護時。在諸如CD、DVD、BD、及HD_DVD等之光碟中,碟片獨特之此等資訊(BCA記錄等等)被事先刻入為條碼狀型態,稱作碟片之一內周邊部分中的BCA(參見圖16中之BCAm)。此刻,於唯播放雙層光碟中,此等資訊一般被記錄在一置於遠側(當從記錄/播放光之進入表面觀看時)上的層中。
近來,單側雙層光碟已被開發於唯播放光碟以外之記錄型光碟中,以回應針對光碟中之較高容量的需求。為了可相容與唯播放碟片,於記錄型雙層光碟中亦最好是其BCA信號被記錄在其置於遠側(當從記錄/播放光之進入表面觀看時)上的層中。然而,仍有與此相關的某些問題。於下將描述一種記錄BCA之方法,並將提及雙層之情況下的問題。
一種提供BCA於此碟片中的方法係將BCA之型態刻入一作用為模具之壓模中,當光碟被模製時。然而,BCA型態需藉由(例如)雷射以被刻入所產生之碟片中,以便將個別的獨特資訊記錄於各碟片上。一般而言,當BCA被記錄於唯播放碟片上時,其型態係藉由以雷射燒掉反射膜(鋁、銀、或其合金)而被產生。此外,當BCA被記錄於一相位改變記錄碟片上時,其型態係藉由以雷射致使記錄膜中之相位改變來改變其反射率而被產生。
另一方面,於使用有機染色材料之可記錄光碟的情況下,針對波長的染料之敏感度是顯著地高的,以致其BCA型態無法被令人滿意地記錄,即使一種使用具有長波長(例如,650 nm、680 nm或780 nm)之雷射的當前BCA記錄裝置被應用於其符合短波長(例如,405 nm)之染料的下一代光碟(例如,BD或HD_DVD)。於此情況下,BCA記錄裝置之雷射功率可被增強,或者BCA記錄裝置之雷射波長可被改變以相應於一資料記錄波長(例如,405 nm)。然而,因為關於BCA之資訊係透過近層(L0)而被記錄於遠層(L1)中,所以近層之染料亦作出反應於此方法中,配合其BCA記錄裝置之聚焦深度極大(或者其BCA記錄光為平行光)的事實。如此導致BCA信號之播放期間的雜訊(層間串音信號)。
因此,於此實施例中,所使用之有機金屬被選取以致其針對波長B之記錄敏感度在其中記錄有BCA之遠層(L1)中比較高,相較於在其中未記錄BCA之近層(L0)中,其中A(nm)係用於資料之記錄/播放的波長,而B為BCA記錄裝置之波長。一種同樣符合BCA記錄裝置之波長的染料被單獨使用於遠層(L1)中(例如,兩種具有不同敏感度之染料被混合,諸如一種對約405 nm敏感之染料與一種對約650 nm至780 nm敏感之染料),而用於實際資料(諸如由MPEG4AVC所編碼之高解析度視頻資料)之記錄的波長被分離自其用於BCA資訊之記錄的波長,以致其BCA信號可被選擇性地單獨記錄於遠層(L1)中。
此實施例說明一種可記錄光碟,其具有120 mm之直徑及1.2 mm之厚度(鍵結在一起之0.6 mm之兩聚碳酸酯模製的基底)且其具有兩個使用有機染色材料之記錄層。一種適於405 nm之波長(λ)及0.65之數值孔徑(NA)的光學系統被使用於記錄/播放光。一資料記錄區域中之溝槽間軌道節距是(例如)400 nm,而BCA區域之位置是於(例如)22.2 mm至23.1 mm之半徑。此外,BCA型態被形成以一條碼狀型態,其具有(例如)數十μm之寬度(於切線方向)及約數百μm之(直徑的)長度。
此外,本實施例並不限定於上述說明。例如,可使用一種光碟,其表面設有0.1 mm之蓋層;可使用一種具有80 mm之直徑的光碟;可使用較高密度的軌道節距型態;可使用具有較短波長(例如,λ為400 nm或更小)之雷射;及可使用一種適於較高數值孔徑(例如,0.8至0.9之NA)的光學系統(物鏡)。
用於依據一實施例的可記錄多層光碟之材料的具體範例係如下:用於模製之聚碳酸酯;用於供模製使用之壓模的鎳(Ni);用於記錄層之由偶氮、重氮(diazo)、花青、酞花青(phthalocyanine)或苯乙烯(styryl)基的物質或這些物質的混合物所製之有機染色材料;用於反射膜之銀(Ag)、鋁(Al)或金(Au)、或者根據這些物質的金屬化合物;及用於黏著劑之丙烯酸或環氧紫外線硬化樹脂。這些材料並不限定於上述說明。然而,這些實施例係相關於一種具有複數記錄層之可記錄光碟,而稍後將參考圖21以描述一種製造方法等,該圖21係有關可記錄單側雙層光碟以當作可記錄光碟之一範例。
此外,於上述實施例之範例中以描述一種情況,其中BCA係通過L0層而被形成於L1層上。然而,當提供具有如圖1所示之尺寸及架構的反射層時,則L1層之材料被選擇以相應於所使用之雷射功率及其波長(其可藉由嘗試錯誤法而被選擇)以致其BCA之雷射可被供應通過虛擬基底102(從相反於上述範例中之表面的一虛擬基底側碟片表面)以後切(post-cut)BCA資訊。L1層之部分係藉由其通過虛擬基底102而供應之雷射而變形或改變,其中BCA資訊(圖16中之BCA標記或圖17A及17B中之BCA記錄)可被後切。
圖17A及17B為圖形,其解釋圖16中之BCA中所記錄的BCA記錄內容之一範例。如圖17A中所示,於此記錄中,寫入有:一BCA記錄ID(其指示HD_DVD書型式識別符)於相對位元組位置0至1;應用標準之版本編號於相對位元組位置2;一資料長度於相對位元組位置3;一寫入標準之書型式及碟片型式於相對位元組位置4;及一延伸部分版本於相對位元組位置5,且相對位元組位置6至7被保留以供寫入其他資訊。
於BCA記錄中碟片所遵循之寫入標準的書型式及碟片型式的區段係如圖17B中所示。亦即,指示HD_DVD-R之標準的資訊、及一標記極性旗標和成對格式旗標可被寫入碟片型式中。
圖17B中之標記極性旗標可指示於「0b」期間其碟片為「低至高」碟片,其中來自記錄標記之信號係大於來自空白之信號(介於相鄰標記之間);且可指示於「1b」期間其碟片為「高至低」碟片,其中來自記錄標記之信號係小於來自空白之信號。此外,成對格式旗標可指示於「0b」期間其碟片不是成對格式碟片,且可指示於「1b」期間其碟片是成對格式碟片。當碟片是成對格式碟片時,則該碟片(於其上記錄有BCA記錄)具有兩記錄層,且個別層具有DVD論壇中所設定之單獨的格式(例如,HD_DVD-Video格式及HD_DVD-Video記錄格式)。
當前DVD中並無成對格式碟片,但於下一代HD_DVD中可以有成對格式碟片,因此能夠寫入成對格式旗標於BCA中對其依據一實施例(HD_DVD之下一代碟片)之可記錄多層(雙層)光碟而言很有意義。
圖18係一圖形,其解釋用以記錄BCA中之圖17A及17B中包含BCA記錄等之特定資訊的裝置之架構的一範例。藉由BCA記錄裝置之BCA信號的記錄(包含諸如圖17A及17B中之BCA記錄的資訊之信號)以一完整的形式被執行於碟片100。雷射210係依據來自控制器202之BCA信號而被調變,且條碼狀BCA標記係與碟片之旋轉同步地被記錄。從600 nm至800 nm(一般為650 nm至780 nm或680 nm至780 nm)的雷射波長之一被利用為BCA記錄裝置之雷射波長。於雙層光碟之情況下,BCA之記錄位置一般係置於L1層之內周邊部分的約22.2 mm至23.1 mm之半徑上。在BCA記錄之情況下,於雷射被施加通過L0層而至L1層時,光學吸收性(敏感度)被調整至650 nm至780 nm(或680 nm至780 nm)於此實施例中(L1層之敏感度>L0層之敏感度)。因此,於實用上,BCA信號可準確地被選擇性地記錄於L1層中。
因此,各層之染料的敏感度(於所使用之波長下的光學吸收性)被調整,以致其BCA信號可被記錄於下一代光碟中而無雷射波長之任何改變,且BCA記錄裝置之雷射功率一般係使用於當前的DVD生產線(雷射功率係根據其情況而被適當地增加)。此外,因為BCA信號可被選擇性地單獨記錄於L1層中,所以於播放期間沒有來自L0層之額外串音雜訊。
亦即,於一實施例中,各層(諸如L0或L1)之染料的敏感度被調整(例如,一有機金屬被使用以致其600 nm至800 nm或650 nm至780 nm或680 nm至780 nm下之L1層的染料之敏感度或光學吸收性係高於L0層之染料的敏感度或光學吸收性)。因此,BCA信號可被記錄於下一代光碟(諸如單側雙層HD_DVD-R)而無雷射波長之任何改變,且BCA記錄裝置之雷射功率一般係使用於當前的DVD生產線。於該要點,因為BCA資訊可單獨被選擇性地記錄於L1層中,所以沒有來自L0層之額外串音雜訊被混合於BCA信號之播放期間。
再者,BCA資訊亦可單獨被選擇性地記錄於L1層中,當BCA之雷射被施加通過虛擬基底102以後切BCA資訊,以致其沒有來自L0層之額外串音雜訊被混合於BCA信號之播放期間。
圖19係一流程圖,其解釋用以記錄(BCA後切)特定資訊(BCA記錄等)於圖16之可記錄單側多層(雙層)光碟的L1層中的程序之一範例。當包含諸如圖17A及17B中之BCA記錄的特定資訊之BCA信號從圖18中之控制器202被供應至一雷射輸出控制器208時,則具有波長600 nm至800 nm(650 nm至780 nm或680 nm至780 nm)之一的雷射光束脈衝係依據信號之內容而被射出自雷射二極體210(ST10)。因而射出之雷射光束脈衝被供應至L1層中之BCA記錄位置,通過圖16中所示之碟片100的L0層(或通過虛擬基底102)(ST12)。此供應係與碟片100之旋轉同步地持續。當無更多剩餘資訊將被記錄於BCA中時(ST14中之是),則通過L0層之L1層中的BCA後切便終止。
圖20係一流程圖,其解釋用以從圖16之可記錄單側多層(雙層)光碟的L1層播放特定資訊(BCA記錄等)的程序之一範例。當BCA中所記錄之資訊被播放時,則具有預定波長(例如,405 nm或650 nm)之雷射光束係通過L0層而被供應至L1層之BCA(ST20)。關於光碟之特定資訊(諸如圖17A及17B中之BCA記錄)被讀取自反射光(ST22)。該讀取係與碟片100之旋轉同步地持續。當無更多剩餘資訊將被讀取自BCA時(ST24中之是),則通過L0層而從L1層之BCA播放便終止。
圖21係一圖形,其解釋製造依據一實施例的可記錄單側雙層光碟之程序的一範例。以下將配合圖21以描述一種製造此可記錄雙層光碟之方法。首先,用於L0層之模製板係藉由注射模製而被製造(方塊0301)。模製材料通常為聚碳酸酯。使用為用於模製L0層之模具的壓模係藉由從一曝光至雷射之光阻型態的鎳電鍍而被製造。模製板之尺寸包含120 mm之直徑、15 mm之內徑及0.6 mm之厚度。一種作用為記錄層之有機染色材料係藉由一種已知的旋塗方法而被塗敷至此模製板,而一作用為反射膜之金屬膜係藉由一種(例如)已知的濺射方法而被形成(方塊0302)。此外,此L0層為半透明以容許雷射光束之傳輸。
同樣地,一作用為L1層之模具的塑膠壓模係藉由注射模製而被類似地製造(方塊0303)。模製材料通常為環烯聚合物,但亦可為(例如)聚碳酸酯或丙烯酸。用於L1層之鎳壓模係藉由以一曝光至雷射之光阻的電鍍而被類似地製造,但型態之凹面及凸面係與L0層中的相反。
其中形成有記錄層之L0層的模製板係經由一光聚合物而被接合至塑膠壓模,且其係藉由施加紫外線而被硬化(方塊0304)。接著,塑膠壓模被剝除以露出光聚合物層,於該光聚合物層上轉移其L1層型態(方塊0305)。接下來,一種作用為記錄層之有機染色材料係藉由旋塗方法而被塗敷至L1層中之光聚合物上,而一作用為反射膜之金屬膜係藉由(例如)濺射方法而被形成(方塊0306)。
同樣地,一虛擬板(其材料為(例如)聚碳酸酯)係藉由注射模製而被製造(方塊0307),且此虛擬板係藉由紫外線硬化黏著劑而被接合,藉此完成可記錄雙層光碟(方塊0308)。此外,雖未顯示於圖中,虛擬板可接受表面塗敷以供使用者使用(例如)噴墨印表機之列印;或者(例如)碟片製造商(或零售商)之品牌名稱或者產品名稱的型態可被加至虛擬板。
以此方式所完成之可記錄多層(雙層)R碟片100的各層之尺寸為(例如)如圖1中所示。
於執行實施例時,第一記錄部分(L0)中所包含之光反射層106的材料及厚度需被適當地設定以嚴格地控制入射光之反射量。最好是是此光反射層(使用Ag或Ag合金之半穿透反射層)106之厚度一般為15 nm至35 nm。低於15 nm,則光反射層中之光傳輸量會增加以造成獲得足夠反射光量之難度。接著,一伺服檢測信號(諸如推拉信號)之增益變為不足,其造成穩定記錄/播放之難度。同時,由第二記錄部分(L1)中所包含之光反射層108所反射的光而致之層間串音的影響達到一無法容許的位準,且記錄/播放信號之特性顯著地惡化。另一方面,超過35 nm時,反射光之量會增加至一過量的程度。於是,伺服檢測信號(諸如推拉信號)之增益會增加,以致其記錄/播放可完成,但第二記錄部分(L1)之記錄層107中的記錄/播放變難。
此情況將被更具體地描述如下。當記錄/播放被執行於第一記錄部分(L0)之記錄層105中時,則已通過第一記錄部分(L0)中所包含之光反射層106的記錄/播放光之部分係由第二記錄部分(L1)中所包含之光反射層108所反射,並返回至第一記錄部分(L0)。此刻,於其中第一記錄部分(L0)之半穿透反射層106的反射率為過高時,則於記錄/播放期間所漏入之部分光線係由第二記錄部分(L1)之光反射層108所反射,且成為非必要信號成分而增加至第一記錄部分(L0)之記錄/播放信號。此將成為第一記錄部分(L0)之記錄/播放信號品質的顯著惡化之因素。
再者,因為層間串音顯著地受到第一記錄部分(L0)和第二記錄部分(L1)中之反射光量以及第一記錄部分(L0)中所包含之半穿透反射層106的光學穿透性所影響,所以記錄位置需被嚴格地控制以總是執行穩定的記錄/播放(參見圖4中之參數,等等)。
[範例1a]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為25 nm,而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為100 nm(L1反射層之厚度>L0反射層之厚度),於此情況下可獲得最佳反射量,且可減少層間串音。同時,通過虛擬基底102之BCA記錄可被穩定地執行,且一足夠的信號調變因數可被獲得於BCA記錄中。
[範例2a]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為20nm,而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為80 nm(L1反射層之厚度>L0反射層之厚度),於此情況下可獲得最佳反射量,且同樣可減少層間串音。同時,通過虛擬基底102之BCA記錄可被穩定地執行,且一足夠的信號調變因數可被獲得於BCA記錄中。
[範例1b]當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為100 nm時,可獲得最佳反射量,且可減少層間串音。同時,通過虛擬基底102之BCA記錄可被穩定地執行,且一足夠的信號調變因數可被獲得。
[範例2b]L1之光反射層108被製造如範例1b,且系統導出區域(圖7中所示之右區域)中之播放信號的品質被評估。結果,已證實可獲得一足夠的信號調變因數。
[範例1c]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為25nm,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為100 nm,及碟片之整個表面上的中間層104之厚度為27μm±2μm(其為25μm±10μm範圍之一更具體的範例),於此情況下可獲得最佳反射量,且可減少層間串音。同時,通過虛擬基底102之BCA記錄可被穩定地執行,且一足夠的信號調變因數可被獲得。
[範例2c]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為20nm,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為80nm,及碟片之整個表面上的中間層之厚度為27μm±2μm,於此情況下可獲得最佳反射量,且可減少層間串音。同時,通過虛擬基底102之BCA記錄可被穩定地執行,且一足夠的信號調變因數可被獲得。
[比較範例1a(根據1其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為15 nm以上及35 nm以下)]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被增加至40 nm,而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為200 nm,於此情況下其傳輸至L1之光量減少。因此,於L1中之記錄時刻的未記錄伺服信號的增益被顯著地減少,且穩定的記錄/播放很難。同時,通過虛擬基底102之BCA記錄很難,且BCA記錄部分中之信號調變因數減少,以致其無法獲得足夠的信號品質。
[比較範例2a(根據2其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為15 nm以上及35 nm以下)]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被增加至40 nm,而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為100 nm,於此情況下其傳輸至L1之光量再次減少。因此,於L1中之記錄時刻的未記錄伺服信號的增益被顯著地減少,且穩定的記錄/播放很難。
[比較範例3a(根據3其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為15 nm以上及35 nm以下)]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被減少至13 nm,而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為100 nm,於此情況下其傳輸至L1之光傳輸量增加,且同時來自L1之記錄層的光反射增加。結果,不必要的信號成分於L0之記錄層中的記錄/播放期間增加,且L0之特性惡化。
[比較範例1b(根據1其L1之反射層108的厚度為60 nm以上及150 nm以下)]當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大於150 nm時,則此光反射層108中之反射量增加,且層間串音增加,以致其L0之記錄層105中的信號品質傾向於顯著地惡化。同時,通過虛擬基底102之BCA記錄很難,且BCA記錄部分中之信號調變因數減少,以致其無法獲得足夠的信號品質於BCA資訊(150 nm被視為實際上限,而100 nm以下是實際上較佳的)。
[比較範例2b(根據2其L1之反射層108的厚度為60 nm以上及150 nm以下)]當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被減少至50 nm時,則L1中之反射光的量減少,以致其未記錄之伺服信號的增益被顯著地減少,且穩定的記錄/播放很難。
[比較範例3b(根據其L0之反射層106的厚度為15 nm以上)]當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為13 nm時,則其傳輸至L1之光傳輸量增加,以致其來自L1之記錄層107的光反射增加,不必要的信號成分於L0之記錄層106中的記錄/播放期間增加,導致L0之記錄/播放特性的惡化。
[比較範例1c(根據1其中間層104之厚度為25μm±10μm)]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為25nm,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為100 nm,及碟片之整個表面上的中間層104之厚度為35μm±2μm,於此情況下從碟片100之雷射接收表面至L1的距離增加,以致其記錄/播放雷射光束之點形狀變得不清楚,且記錄/播放信號惡化,結果其穩定的記錄/播放傾向於困難(35μm被視為一實際上限)。
[比較範例2c(根據2其中間層104之厚度為25μm±10μm)]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為25nm,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為100 nm,及碟片之整個表面上的中間層104之厚度為15μm±2μm,於此情況下從碟片100之雷射接收表面至L1的距離減少,以致其記錄/播放雷射光束之點形狀變得不清楚,且記錄/播放信號惡化,結果其穩定的記錄/播放傾向於困難(15μm被視為一實際下限)。
[比較範例3c(根據其即使當中間層104之厚度為25μm±10μm時,L0之反射層106的厚度為15 nm以上)]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被減少至13 nm,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為100 nm,及碟片之整個表面上的中間層104之厚度為25μm±2μm,於此情況下傳輸至L1之光傳輸量增加。同時,來自L1之反射層108的光反射增加,不必要的信號成分於L0之記錄層105中的記錄/播放期間增加,導致L0之特性的惡化。亦即,於圖1所示之架構的實施例中,L0之反射層106的厚度之選擇較中間層104之厚度的選擇更為嚴苛。
當執行任一實施例以調整其具有兩或更多記錄層之光學記錄媒體中的反射膜材料及反射膜厚度時,則介於第一記錄層與第二記錄層之間的層間串音減少,且可獲得穩定而高品質的記錄特性。再者,BCA記錄可通過虛擬基底而被穩定地執行於第二記錄層中,且一足夠的信號調變因數可被獲得。
此外,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且可進行各種修改而不背離其精神,根據目前或未來執行階段可得之技術。例如,實施例可被執行於一具有三或更多層的單側光碟,及甚至執行於其使用400 nm以下之波長的短波長雷射。此外,實施例之適當結合可被儘可能地執行,於此情況下可獲得結合的效果。再者,上述實施例包含各個階段下之發明,且複數已揭露之構成要件的適當結合容許各個發明被摘取。例如,即使當實施例中所示之所有構成要件的部分被刪除時,仍可將其中已刪除那些構成要件之架構摘取為一發明。
那些熟悉此項技術人士將可輕易地思及額外的優點及修改。因此,在其最廣泛型態下之本發明並不限於此處所顯示及描述之特定細節及代表性實施例。因此,可進行各種修改而不背離一般性發明概念之精神或範圍,如由後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同等物所界定者。
100...光碟
101...透明樹脂基底
102...虛擬基底
103...黏著劑層
104...中間層
105,107...記錄層
106...半透射反射層
108...反射膜
202...控制器
204...轉軸驅動器
206...轉軸馬達
208...雷射輸出控制器
210...雷射
後附圖形(其被併入而構成說明書之一部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並連同以上所提供之一般性描述和以下所提供之實施例的詳細描述,適以解釋本發明之原理。
圖1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多層光碟之架構的範例;圖2係一示範圖形,其顯示一記錄層之有機材料的金屬錯合物部分之一具體範例;圖3係一示範圖形,其顯示記錄層之有機材料的染料部分之一範例;圖4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設定一可記錄資訊儲存媒體中之一般參數的範例;圖5係一示範流程圖,其解釋一種使用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碟之記錄方法;圖6係一示範流程圖,其解釋一種使用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碟之再生方法;圖7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1中之光碟中的實體區段佈局的一範例;圖8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1中之光碟中的導入區域之架構的一範例;圖9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8中之一控制資料區的架構之一範例;圖10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9中之架構的範例;圖11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10中之實體格式資訊的一範例;圖12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11中之實體格式資訊中的資料區域配置之一範例;圖13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10中之實體格式資訊的一部分(與L0有關)之架構的一範例;圖14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10中之實體格式資訊的另一部分(與L1有關)之架構的一範例;圖15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記錄脈衝之波形(寫入策略)的一範例;圖16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一可記錄單側多層(雙層)光碟之一L1層上的叢發切割區域(BCA)之形成;圖17A及17B係示範圖形,其解釋圖16中之BCA中所記錄的BCA記錄內容之一範例;圖18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用以記錄BCA中之圖17A及17B中包含BCA記錄等之特定資訊的裝置之架構的一範例;圖19係一示範流程圖,其解釋用以記錄特定資訊(BCA記錄等)於圖16之可記錄單側多層(雙層)光碟的L1層中的程序之一範例;圖20係一示範流程圖,其解釋用以從圖16之可記錄單側多層(雙層)光碟的L1層再生特定資訊(BCA記錄等)的程序之一範例;及圖21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製造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可記錄單側雙層光碟之程序的一範例。
100...光碟
101...透明樹脂基底
102...虛擬基底
103...黏著劑層
104...中間層
105,107...記錄層
106...半透射反射層
108...反射膜
L0...第一記錄層
L1...第二記錄層

Claims (3)

  1. 一種具有系統導入區域之光學記錄媒體,包含:一第一記錄層,其係配置於一較接近光接收表面之側上;一第二記錄層,其被配置於一較該第一記錄層更遠離該光接收表面之側上,該第一記錄層及該第二記錄層能夠藉由具有指定波長的光來記錄或再生;一中間層,其係設於該第一記錄層與該第二記錄層之間,該中間層之厚度係於25±10μm之範圍內;及一叢發切割區域,其係形成於該光學記錄媒體之內側上的該第二記錄層上,其中該叢發切割區域被組態成記錄特定資訊,且該特定資訊包括一指明該第一或第二記錄層上之記錄標記的極性之標記極性旗標,該標記極性旗標係指示該標記之極性為高至低或低至高,及該系統導入區域被組態成記錄相應於該標記極性旗標之資訊。
  2. 一種記錄資訊於一具有系統導入區域之光學記錄媒體上的方法,該光學記錄媒體包含:一第一記錄層,其係配置於一較接近光接收表面之側上;一第二記錄層,其被配置於一較該第一記錄層更遠離該光接收表面之側上,該第一記錄層及該第二記錄層能夠藉由具有指定波長的光來 記錄或再生;一中間層,其係設於該第一記錄層與該第二記錄層之間,該中間層之厚度係於25±10μm之範圍內;及一叢發切割區域,其係形成於該光學記錄媒體之內側上的該第二記錄層上,其中該叢發切割區域被組態成記錄特定資訊,且該特定資訊包括一指明該第一或第二記錄層上之記錄標記的極性之標記極性旗標,該標記極性旗標係指示該標記之極性為高至低或低至高;及該系統導入區域被組態成記錄相應於該標記極性旗標之資訊,該方法包含:記錄資訊於該第一記錄層及該第二記錄層之一者上。
  3. 一種從一具有系統導入區域之光學記錄媒體再生資訊的方法,該光學記錄媒體包含:一第一記錄層,其係配置於一較接近光接收表面之側上;一第二記錄層,其被配置於一較該第一記錄層更遠離該光接收表面之側上,該第一記錄層及該第二記錄層能夠藉由具有指定波長的光來記錄或再生;一中間層,其係設於該第一記錄層與該第二記錄層之間,該中間層之厚度係於25±10μm之範圍內;及一叢發切割區域,其係形成於該光學記錄媒體之內側上的該第二記錄層上,其中該叢發切割區域被組態成記錄特定資訊,且該特定資訊包括一指明該第一或第二記錄層上之記錄標記的極性之標記極性旗標,該標記極性旗標係指示該標記之極性為高至低或低至高;及該系統導入區域被組態成記錄相應於該標記極性旗標之資訊,該方法包含:從該第一記錄層及該第二記錄層之一者再生資訊。
TW096119598A 2006-06-02 2007-05-31 光學記錄媒體、資訊記錄方法、及資訊再生方法 TWI4109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55112A JP2007323776A (ja) 2006-06-02 2006-06-02 光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09841A TW200809841A (en) 2008-02-16
TWI410967B true TWI410967B (zh) 2013-10-01

Family

ID=38442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19598A TWI410967B (zh) 2006-06-02 2007-05-31 光學記錄媒體、資訊記錄方法、及資訊再生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7778144B2 (zh)
EP (1) EP1863027A3 (zh)
JP (1) JP2007323776A (zh)
CN (2) CN101789246B (zh)
TW (1) TWI4109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0188A (ja) * 2004-10-19 2006-05-1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光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53645B2 (ja) * 2006-01-27 2012-06-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323773A (ja) * 2006-06-02 2007-12-13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およびディスクドライブ
JP2007323776A (ja) * 2006-06-02 2007-12-13 Toshiba Corp 光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
JP2007323774A (ja) 2006-06-02 2007-12-13 Toshiba Corp 光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
JP2009080895A (ja) * 2007-09-26 2009-04-16 Toshiba Corp 情報記録媒体及びこの媒体を用いたディスク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37461A (en) * 2004-05-07 2005-11-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ologram recording medium and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recording data on the recording medium
EP1626400A1 (en) * 2003-05-22 2006-02-15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26969A (en) * 1994-12-28 1998-03-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dual information surfaces
JP2001101709A (ja) 1999-10-04 2001-04-13 Sony Corp 光記録媒体、光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記録方法
JP2002056574A (ja) 2000-08-04 2002-02-22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光記録媒体
AU2001246913A1 (en) 2000-08-28 2002-03-13 Nikon Corporatio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stamp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mper
JPWO2002054396A1 (ja) 2000-12-28 2004-05-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記録媒体
US20040105182A1 (en) 2001-09-12 2004-06-03 Takashi Nishihara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4064736B2 (ja) 2002-06-18 2008-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相変化型記録媒体
JP2004071123A (ja) 2002-08-09 2004-03-04 Sharp Corp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方法
JP2004152398A (ja) 2002-10-30 2004-05-27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多層情報記録媒体及び多層情報記録媒体記録再生装置
JP3967691B2 (ja) 2003-03-31 2007-08-29 株式会社東芝 情報記憶媒体と情報再生装置と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TW200428382A (en) * 2003-05-09 2004-1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3679107B2 (ja) * 2003-11-05 2005-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2層相変化型情報記録媒体とその記録方法
JP2005141809A (ja) * 2003-11-05 2005-06-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光記録媒体および情報記録方法
JP2005166096A (ja) * 2003-11-28 2005-06-23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方法、bcaコード記録装置及びbcaコード記録方法
JP4397801B2 (ja) * 2003-12-08 2010-01-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学的情報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TWI348695B (en) * 2003-12-08 2011-09-11 Panasonic Corp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medium
US20050221050A1 (en) * 2004-03-19 2005-10-06 Michiaki Shinotsuka Two-layere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c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using the same
JP2005339761A (ja) * 2004-04-28 2005-12-08 Ricoh Co Ltd 光記録媒体
ATE379836T1 (de) 2004-06-29 2007-12-15 Kobe Steel Ltd Halbreflektierende und reflektierende schicht für ein optisches informationsaufzeichnungsmedium, informationsaufzeichnungsmedium, und sputter target
JP2006048905A (ja) 2004-07-06 2006-02-1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光記録媒体
JP4168423B2 (ja) * 2004-07-30 2008-10-22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
JP2006085862A (ja) 2004-09-17 2006-03-30 Toshiba Corp 情報記憶媒体、情報記録方法及び装置、情報再生方法及び装置
JP2005116177A (ja) 2005-01-14 2005-04-28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多層情報記録媒体及び情報再生装置
JP2007317281A (ja) * 2006-05-24 2007-12-06 Toshiba Corp 追記型多層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再生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JP2007323776A (ja) * 2006-06-02 2007-12-13 Toshiba Corp 光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
JP2007323774A (ja) * 2006-06-02 2007-12-13 Toshiba Corp 光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26400A1 (en) * 2003-05-22 2006-02-15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TW200537461A (en) * 2004-05-07 2005-11-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ologram recording medium and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recording data on the recording mediu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63027A3 (en) 2007-12-19
JP2007323776A (ja) 2007-12-13
US8593930B2 (en) 2013-11-26
EP1863027A2 (en) 2007-12-05
CN101789246A (zh) 2010-07-28
US20070280092A1 (en) 2007-12-06
TW200809841A (en) 2008-02-16
CN101083099A (zh) 2007-12-05
CN101789246B (zh) 2015-08-19
US7864654B2 (en) 2011-01-04
US20110075548A1 (en) 2011-03-31
US7778144B2 (en) 2010-08-17
US20100110868A1 (en) 2010-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10967B (zh) 光學記錄媒體、資訊記錄方法、及資訊再生方法
US8154971B2 (e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method
TWI352350B (e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
JP4806080B2 (ja) 光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
JP2012150880A (ja) 光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
JP2010044862A (ja) 光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
JP2012018755A (ja) 光記録材料、光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
JP2010146724A (ja) 光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
JP2010118142A (ja) 光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