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5456B - Camera module - Google Patents

Camera modu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5456B
TWI405456B TW096139523A TW96139523A TWI405456B TW I405456 B TWI405456 B TW I405456B TW 096139523 A TW096139523 A TW 096139523A TW 96139523 A TW96139523 A TW 96139523A TW I405456 B TWI405456 B TW I40545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axis
barrel
coil
lens holding
camera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39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26654A (en
Inventor
Atsushi Horidan
Satoshi Imai
Mitsuru Ichikawa
Takahiro Okabe
Fujio Kana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826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266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54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545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9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having zoom fun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Description

攝像機模組
本發明係關於例如安裝於攜帶用的電子機器等的攝像機模組。
近年來,有提供安裝了攝像機模組的攜帶式電話機,或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等的電子機器。
攝像機模組係具備:保持攝影光學系的透鏡保持部、和收容透鏡保持部的鏡筒部、和在鏡筒內將透鏡保持部沿著攝影光學系的光而可移動地支持的簧片、和攝影藉由攝影光學系而引導之被攝體像的攝像元件、和使透鏡保持部沿著光軸而移動的驅動部。
然後,驅動部係以包含:被設置於透鏡保持部的線圈、和設置於面臨此線圈之處所的磁鐵而構成(參照日本特開2002-23037)。
在如此的先前之攝像機模組,係因為是於鏡筒部設置磁鐵,於透鏡保持部設置線圈之構成,所以擔心隨著透鏡保持部的移動而應力作用於構成線圈的導線,在攝像機模組的耐久性或耐衝擊性上有不利處。
本發明係鑑於如此的事情,本發明的目的係提供利於謀求耐久性或耐衝擊性的提升之攝像機模組。
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本發明的攝像機模組,係具備:具有收容空間的鏡筒部、和保持攝影光學系而被收容於前述收容空間的透鏡保持部、和將配設於前述收容空間之前述透鏡保持部,沿著前述攝影光學系的光軸而可移動地支持的簧片、和設置於前述鏡筒部而攝影藉由前述攝影光學系而被引導之被攝體像的攝像元件、和使前述透鏡保持部沿著前述攝影光學系的光軸而移動的驅動部;前述驅動部係包含:設置於前述透鏡保持部的磁鐵、和設置於面臨前述磁鐵的前述鏡筒部之處所的線圈而構成。
因此,藉由本發明,因為於保持攝影光學系的透鏡保持部設置磁鐵、於鏡筒部設置線圈,所以隨著透鏡保持部的移動而應力不作用於線圈的導線,有利於耐久性或耐衝擊性的提升。
(第1實施形態)
接著關於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參照圖面而說明。
[第1圖](A)、(B)為表示安裝了具有關於本實施形態的攝像機模組22之攝像裝置20的電子機器之一例的外觀圖。
如第1圖所示地,電子機器10為攜帶式電話機,具有藉由鉸鏈部12而被可搖動地連結之第1、第2框體14、16。
於第1框體14的內面係設置液晶顯示面板1402、於第2框體16的內面係設置數字鍵或機能鍵等的操作開關1602。
攝像裝置20係以被安裝於第1框體14的基端部,以攝像裝置20攝像的畫像係顯示於液晶顯示面板1402的方式構成。
第2圖為構成攝像裝置20的攝像機模組22和插槽24的分解立體圖、第3圖為插槽24的平面圖、第4圖為基板30的平面圖、第5圖為攝像機模組22、插槽24及蓋體26的分解立體圖、第6圖為第5圖的AA線剖面圖、第7圖為第5圖的BB線剖面圖、第8圖為第7圖的A部放大圖。
如第2圖、第5圖所示地,攝像裝置20,係包含:攝像機模組22、和被安裝攝像機模組22的插槽24、和被安裝於插槽24的蓋體26而構成。
在以下係,首先,簡單地說明關於本發明的攝像機模組22之構成,接著,詳細地說明關於插槽24及蓋體26,最後詳細地說明關於攝像機模組22的構成。
如第2圖所示地,攝像機模組22係包含:外殼28、和攝像元件29(參照第7圖)、和訊號處理部、和基板30、接片32(參照第4圖)而構成。
外殼28係呈長方形板狀(矩形板狀),具備:位於厚度方向的一方之上面2802、和位於厚度方向的另一方之下面2804、和位於沿著2個長邊之2個長邊側側面2806、和位於沿著2個短邊之2個短邊側側面2808。
於外殼28係安裝將被寫體像引導至前述攝像元件之攝影光學系34,攝影光學系34係以面臨外殼28的上面2802的方式配置。
在本實施形態,係外殼28係以合成樹脂製,如第2圖所示地,以覆蓋上面2802及2個長邊側側面2806的方式設置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
因而,在本實施形態,外殼28係包含具有導電性的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而構成。
攝像元件29,係攝像藉由攝影光學系34而引導之被攝體像之物,在外殼28的內部被安裝於攝影光學系34的後方(攝像側)之處所。
前述訊號處理部,係輸入從攝像元件29輸出的攝像訊號而進行特定的訊號處理。
基板30係如第2圖所示地,被安裝於外殼28的下面2804,呈長方形狀(矩形狀)。
在基板30面臨外殼28的上面3002,係安裝攝像元件29及構成前述訊號處理部的複數電子零件。
如第4圖所示地,複數的接片32(連接墊),係基板30為沿著面臨與外殼28相反側的下面3004之2個長邊而排列形成。
如第2圖所示地,插槽24係具備:插槽本體36、和插槽用遮蔽板38和彈性片40、和複數的連接端子42、和卡合部41(參照第7圖)。
插槽本體36係以具有絕緣性的材料形成,在本例係以具有絕緣性的合成樹脂形成。
插槽本體36係具有:大於攝像機模組22的基板30的輪廓之長方形狀(矩形板狀)之底壁3602、和從底壁3602的4邊起立之4個側壁3604,在底壁3602上於4個側壁3604的內側,以可收容攝像機模組22的大小形成。
在本例,4個側壁3604,係以:從底壁3602的2個長邊起立之2個長邊側側壁3606、和底壁3602的2個短邊起立之2個短邊側側壁3608構成。
如第2圖、第3圖所示地,於底壁3602的互相相對的2個長邊,係用以配置複數的連接端子42之複數的切口3610為沿著該長邊而排列地形成。
連接端子42係如第3圖、第6圖、第7圖所示地,於此底壁3602的切口3610,可連接於基板30的接片32而可彈性變形地配設於底壁3602的厚度方向。
而且,插槽24係被安裝於設置於電子機器10之不圖示的基板上,複數的連接端子42之基端係於前述基板上的連接墊,經由焊接而被電性地連接。
另外,如第2圖所示地,於各長邊側側壁3606,係用以收容彈性片40的缺口部3620為沿著長邊側側壁3606的長邊方向而延伸地設置;於各短邊側側壁3608,係用以收容彈性片40的缺口部3630,為在短邊側側壁3608的長邊方向保持間隔而設置2個。
插槽用遮蔽板38係設置4個,安裝於插槽本體36的4個側壁3604。
在本例,插槽本體36係包含插槽用遮蔽板38而構成。
4個側壁3604係具有互相相對的內面與與此內面相反地設置之外面,插槽用遮蔽板38係以個別覆蓋側壁3604的外面的方式設置。
在本例,插槽用遮蔽板38係包含:個別被安裝於2個長邊側側壁3606的2個長邊側遮蔽板46、和個別被安裝於2個短邊側側壁3608的2個短邊側遮蔽板48。插槽用遮蔽板38係以具有電磁遮蔽性及彈性的材料形成,藉由覆蓋插槽本體36的4個側壁3604的外面,覆蓋外殼28的4個側面(長邊側側面2806、短邊側側面2808),電磁遮蔽外殼28的4個側面之物。作為形成插槽用遮蔽板38之具有電磁遮蔽性及彈性的材料,係可使用磷青銅、鋅白銅(albata)、馬口鐵、銅、或是,對磷青銅等的銅合金進行鎳等的鍍覆處理之物,或是不銹鋼(例如:SUS304)等的具有導電性而且不具有磁性的材料。而且,作為上述具有電磁遮蔽性的材料如使用磁性體,可以除了電磁遮蔽效果以外,再加上顯現出磁束屏蔽效果。
若詳細地說明,則於各插槽用遮蔽板38(長邊側遮蔽板46、短邊側遮蔽板48)的上緣,係於該延伸方向保持間隔而彎曲形成安裝片38A,那些安裝片38A係以被插入至設置於插槽本體36的側壁3604(長邊側側壁3606、短邊側側壁3608)的端面之安裝溝36A,而插槽用遮蔽板38被安裝於各側壁3604(長邊側側壁3606、短邊側側壁3608)外面。
然後,插槽用遮蔽板38係被連接於電子機器10的基準電位(ground level)而接地。例如:插槽用遮蔽板38的部分,為在設置於安裝了插槽24的電子機器10之基板上的基準電位(ground level)的連接墊,藉由焊接等而連接而接地。
彈性片40係一體地設置插槽用遮蔽板38,於各插槽用遮蔽板38的延伸方向保持間隔而2個2個地設置。
如第2圖所示地,彈性片40係一體地形成於各插槽用遮蔽板38,從底壁3602離開之插槽用遮蔽板38的上端,經由彎曲部4001而在側壁3604的內面側延伸於底壁3602的方向。
彈性片40,係在各插槽用遮蔽板38經由安裝片38A而被安裝於插槽本體36的側壁3606、3608的狀態,以位於各側壁3606、3608的內面之內側的方式設置。
更詳細而言,係在各長邊側側壁3606,係彈性片40為以面臨缺口部3620的方式設置,在各短邊側側壁3608,係彈性片40為以面臨缺口部3630的方式設置,彈性片40係可彈性變形於各側壁3606、3608的厚度方向。更詳細而言,向彈性片40的各側壁3606、3608的外面方向之彈性變形,係在缺口部3620、3630內進行。
如第6圖、第7圖所示地,於彈性片40的中間部,係設置突出於插槽本體36的內側之彎曲部4002,在插槽本體36的內側收容了攝像機模組22的狀態,彎曲部4002藉由接觸外殼28的長邊側側面2806、短邊側側面2808,在各側面2806、2808與各側壁3606、3608的內面之間,以確保了間隙S1的狀態,彈性支持攝像機模組22。
更詳細而言,於外殼28係被安裝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因為於外殼28的長邊側側面2806,設置著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的側面部2810B,所以在本例,係彎曲部4002不直接接觸於外殼28的長邊側側面2806而接觸於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的側面部2810B,換言之,彎曲部4002係經由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的側面部2810B而間接的接觸於外殼28的長邊側側面2806。因而,在本例係,以長邊側遮蔽板46的彈性片40抵接於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的側面部2810B,而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係經由長邊側遮蔽板46而成為被接地。
另外,如為第5圖的由C所見的圖之第9圖所示地,各插槽用遮蔽板38的延伸方向的兩端,係在插槽本體36的4個角部,互相地重合而電性地導通,由此,藉由4個插槽用遮蔽板38而插槽本體36的側面之全周全域被電磁遮蔽。若更詳細地說明,則例如:於互相相鄰的插槽用遮蔽板38的一方面之端部形成彎曲板部3810,此彎曲板部3810重疊於互相相鄰的插槽用遮蔽板38的另一方的端部3811,該彎曲板部3810和端部3811係藉由插槽用遮蔽板38具有的彈性而經常作用於相互地接觸的方向。
如第7圖所示地,卡合部41係攝像機模組22在底壁3602上被收容於4個側壁3604的內側時,卡合於攝像機模組22的部分而阻止攝像機模組22朝向從插槽24的底壁3602離開的方向移動之物;以攝像機模組22係在底壁3602上被收容於4個側壁3604的內側,卡合部41卡合於攝像機模組22的部分,而形成朝向插槽24之攝像機模組22的裝設狀態。
在此攝像機模組22的裝設狀態,複數的連接端子42係彈性變形而電性地連接於基板30的複數接片32的同時,將攝像機模組22推擠於外殼28的上面2802方向。由此,在攝像機模組22的基板30與插槽24的底壁3602之間確保了間隙S2的狀態,基板30的接片32與連接端子42成為經常確實地接觸。
卡合部41係被設置於插槽本體36,在本例係,卡合部41為藉由被安裝於短邊側側壁3608的遮蔽板38之彈性片40的彎曲部4002而形成,在將攝像機模組22插入插槽24的內側時,以此彎曲部4002卡止於外殼28的短邊側側面2808的凸部2820,可阻止攝像機模組22之從插槽24的底壁3602離開的方向之移動。
另外,如第5圖、第7圖所示地,於插槽本體36的短邊側側壁3608,係設置:抵接於蓋體26的部分而阻止蓋體26之朝向外殼28的上面2802方向的位移之止動件62。
在本例為,止動件62係藉由:於各短邊側遮蔽板48的外面,在其延伸方向保持間隔而突出形成之2個卡止凸部4802而構成。
另外,在本例係如第5圖所示地,於插槽本體36的長邊側側壁3606,係設置:可卡脫地卡合於蓋體26,進行對於在外殼28的厚度方向的插槽24之蓋體26的定位之定位用卡合部64。
另外,在本例,定位用卡合部64為藉由:於2個長邊側遮蔽板46的外面,在長邊側遮蔽板46的延伸方向保持間隔而形成的2個卡合凹部6402而構成。
蓋體26係以具有電磁遮蔽性及彈性的材料形成。作為具有電磁遮蔽性及彈性的材料,係可使用:磷青銅、鋅白銅(albata)、馬口鐵、銅、或是,對磷青銅等的銅合金進行鎳等的鍍覆處理之物,或是不銹鋼(例如:SUS304)等的具有導電性而且不具有磁性的材料。而且,作為上述具有電磁遮蔽性的材料如使用磁性體,可以除了電磁遮蔽效果以外,再加上顯現出磁束屏蔽效果。
如第5圖、第7圖所示地,蓋體26係具備上面部50、和側面部52。
上面部50係覆蓋外殼28的上面2802之物,側面部52係覆蓋4個插槽用遮蔽板38之物。
上面部50為於面臨攝影光學系34的處所形成開口5002,於開口5002設置透明的透鏡蓋板58。
若詳細地說明,則透鏡蓋板58程圓板狀,經由圓環狀的兩面黏著膠帶5802而接著於上面部50的外面。
另外,於上面部50的內面,係設置著:由沿著開口5002的周圍而延伸的彈性材料所構成的圓環狀的防塵用構件60。防塵用構件60係經由圓環狀的兩面黏著膠帶6002而接著於上面部50的內面。作為構成防塵用構件60的彈性材料,係可使用發泡聚氨基甲酸乙酯等的泡綿狀材料。
如第5圖所示地,側面部52係具備:覆蓋插槽24的2個長邊側遮蔽板46之長邊側側面部54、和覆蓋插槽24的2個短邊側遮蔽板48之短邊側側面部56。
然後,蓋體26的短邊側側面部56的下緣,係以卡止於遮蔽板38的卡止凸部4802,而可阻止蓋體26之朝向外殼28的上面2802方向之位移。
另外,在對應於插槽24的卡合凹部6402之蓋體26的長邊側側面部54之內側處所,設置與卡合凹部6402卡脫之卡合凸部5402,該卡合凸部5402係以卡合於卡合凹部6402而可為在外殼28的厚度方向之蓋體26的定位。
如此般地於蓋體26的側面部52與插槽本體36的側壁38,相互地可卡脫地卡合,以設置:進行在外殼28的厚度方向之對於插槽24的蓋體26之定位的卡合凹部6402、卡合凸部5402,成為有利於防止蓋體26從插槽24脫落,有利於謀求以單體操作攝像裝置20時的作業性提升、或是,謀求將攝像裝置20安裝於電子機器10時的作業性提升。
在本例,係在被安裝了攝像機模組22之插槽24安裝了蓋體26的狀態,卡合凸部5402與卡合凹部6402卡合,同時,蓋體26的短邊側側面部56的下緣卡止於遮蔽板38的卡止凸部4802。
攝像裝置20的安裝,係以於被安裝於電子機器10的基板之插槽24,安裝攝像機模組22,從其上安裝蓋體26至插槽24而進行,由此而完成攝像裝置20。
然後,如此地構成之攝像裝置20,係如第1(A)圖所示地,於設置在電子機器10的第1框體14之開口1410,在使透鏡蓋板58面臨的狀態安裝於第1框體14內部。
接著說明關於插槽24的變形例。
在此變形例,係止動件62的構成不同,以外的構成係與上述的插槽24相同。
第10圖為攝像裝置20的剖面圖,在以下係與第1圖至第9圖相同的部分、構件係附上相同的符號而說明。
在前述的構成,係將止動件62藉由於各短邊側遮蔽板48的外面,在其延伸方向保持間隔而突出形成的2個卡止凸部4802而構成,但在變形例,係藉由各短邊側遮蔽板48的上端之彎曲部4001而構成之點係與前述的構成相異,其他的構成係與前述構成相同。
在變形例,係如第10圖所示地,於蓋體26的短邊側側面部56,形成卡止於彎曲部4001的卡止部5610,以彎曲部4001和卡止部5610進行卡止,而可阻止蓋體26之朝向外殼28的上面2802方向之位移。
接著說明關於攝像機模組的支持構造。
如第2圖所示地,在攝像裝置20係如上述般地,彈接於外殼28的4個側面(長邊側側面2806、短邊側側面2808),在連接於複數的接片32與複數的連接端子42的狀態,與4個側壁3604之間確保間隙S1而將攝像機模組22在底壁3602上彈性支持於4個側壁3604的內側之彈性片40係個別被設置於各側壁3604。
彈性片40係於被設置了該彈性片40的側壁3604之厚度方向而可彈性變形地設置。
然後,在對應於彈性片40的各側壁3604的處所,形成彈性片40用以進行彈性變形之彈性變形用缺口部3620、3630。
彈性變形用缺口部3620、3630,係貫穿形成於側壁3604的厚度方向。
另外,如第2圖所示地,彈性片40係以彈接於各側壁3604的延伸方向保持間隔之2處所的方式而被設置。
然後,設置於短邊側側壁3608的彈性變形用缺口部3630,係個別設置在對應於該2個彈性片40之側壁3604的2處所。
另外,設置於長邊側側壁3606的彈性變形用缺口部3620,係以該2個彈性片40可彈性變形的大小之單一的缺口部而構成。
那些彈性變形用缺口部3620、3630,係貫穿側壁3604的厚度方向而在從底壁3602離開的側壁3604的上端,被形成至開放狀。
在攝像裝置20係如上述地,設置:以具有電磁遮蔽性及彈性的材料形成而覆蓋4個側壁3604之插槽用遮蔽板38,插槽用遮蔽板38係被安裝於各側壁3604而配設,彈性片40係被一體地形成於插槽用遮蔽板38。
4個側壁3604係具有互相相對的內面、和與此內面相反地設置之外面,插槽用遮蔽板38係如第2圖所示地,被安裝於各側壁3604而配設,具有覆蓋各側壁3604的外面之本體板部3820。
彈性片40係一體地形成於本體板部3820。
彈性片40係如第2圖所示地,從底壁3602離開之本體板部3820的上端,經由第1彎曲部4001而在從本體板部3820離開側壁3604的內面方向之處所,延伸於底壁3602方向。
另外,於本體板部3820一體地形成安裝片38A。
安裝片38A係在從底壁3602離開之本體板部3820的上端之處所,經由第1彎曲部4001和由分離的處所之第2彎曲部3801而在從本體板部3820離開側壁3604的內面方向之處所,延伸於底壁3602方向。
插槽用遮蔽板38之向側壁3604的安裝,係於開口在側壁3604的上端,沿著側壁3604的高度方向而延伸之安裝溝36A插入安裝片38A,以安裝片38A和本體板部3820挾持構成安裝溝36A的側壁3604之部分而為之。
另外,在對應於被設置在長邊側側壁3606之成為單一的缺口部之彈性變形用缺口部3620的處所,係從底壁3602離開之本體板部3820的上端,經由第3彎曲部3802而在從本體板部3820離開側壁3604的內面方向的處所,設置延伸於底壁3602方向而覆蓋彈性變形用缺口部3620(單一的缺口部)的回折片3803,藉由回折片3803和本體板部3820而可提升電磁遮蔽性。
然後,被設置於長邊側側壁3606的2個彈性片40,係與2個第1彎曲部4001一起,於回折片3803經由切口3804而形成。
接著說明關於插槽用遮蔽板的構成。
在如上述的攝像裝置20,係如第2圖所示地,4個側壁3604,係具有個別相互地相對的內面、和與此內面相對地設置之外面,設置:以具有電磁遮蔽性及彈性的材料形成,被安裝於各側壁3604而覆蓋4個側壁3604的外面之複數之插槽用遮蔽板38,那些插槽用遮蔽板38,係以將安裝片38A插入安裝溝36A而被安裝於側壁3604般地構成。
然後,如第9圖所示地,鄰接的各插槽用遮蔽板38的彎曲板部3810、端部3811,係在插槽本體36的鄰接側壁3604相交的角部3650重疊,藉由這些各插槽用遮蔽板38具有的彈性而作用於相互地接觸的方向。
插槽用遮蔽板38係對應於4個側壁3604而設置4個,鄰接的各插槽用遮蔽板38的彎曲板部3810、端部3811,係在4個角部3650個別重疊,藉由那些各插槽用遮蔽板38具有的彈性而作用於相互地接觸的方向。
另外,如第11圖所示地,插槽用遮蔽板38係以覆蓋在4個側壁3604之中的鄰接的2個側壁3604的方式設置2個,鄰接的各插槽用遮蔽板38的彎曲板部3810、端部3811,係在2個角部3650個別重疊,藉由那些各插槽用遮蔽板38具有的彈性而作用於相互地接觸的方向。
鄰接的各插槽用遮蔽板38的彎曲板部3810、端部3811,係與側壁3604具有相同的高度。
然後,如第2圖、第9圖、第11圖所示地,於角部3650,設置經過側壁3604的高度方向的全長而伸延之凹部3660。
鄰接的各插槽用遮蔽板38的彎曲板部3810、端部3811,係在凹部3660內經過那些的高度方向之全長而重疊,作用於相互地接觸的方向。
若詳細地說明關於鄰接的各插槽用遮蔽板38的彎曲板部3810、端部3811,則如第9圖所示地,一方的彎曲板部3810,係作為平行於側壁3604而配置,從覆蓋側壁3604的本體板部3820的端部被彎曲至直角之第1抵接板部3810而形成。第1抵接板部3810係具有與側壁3604相同的高度。
另一方的端部3811,係作為:於本體板部3820的端部經由彎曲部3815而連接,於變位至插槽用遮蔽板38的厚度部分側壁3604的內面方向而平行於本體板部3820而延伸之第2抵接板部3811而形成。第2抵接板部3811係具有與側壁3604相同的高度。
鄰接的各插槽用遮蔽板38係重疊如此的第1抵接板部3810與第2抵接板部3811,經過那些的高度方向之全長而作用於相互地接觸的方向。
接著,詳細地說明關於有關本發明的攝像機模組22之構成。
第12圖、第13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立體圖、第14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分解立體圖、第15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安裝說明圖、第16圖為第13圖之AA線剖面圖。
攝像機模組22,係含有:除了如前述地,外殼28、和攝像元件29、和訊號處理部、和基板30、接片32,再加上如第14圖至第16圖所示地,透鏡保持部68、簧片70、和驅動部72而構成。
在本實施形態,係外殼28係由鏡筒部66而構成、鏡筒部66係包含前鏡筒78與後鏡筒80而構成。
[第17圖]為安裝了前簧片70A的前鏡筒78後面圖。
鏡筒部66係如第16圖所示地,具有用以收容透鏡保持部68的收容空間S。
鏡筒部66係以結合前鏡筒78與後鏡筒80而構成,前鏡筒78係如第14圖、第16圖、第17圖所示地,包含位於攝影光學系34的光軸的周圍,隔開收容空間S的側面之周壁7802而構成。
前鏡筒78係將合成樹脂材料以模具成形而形成,周壁7802係呈具有4個側壁之矩形框狀。
更詳細而言,周壁7802係如第17圖所示地,具有相互地相對之1組第1側壁7802A、和相互地相對的留下之1組的第2側壁7802B。
那些側壁7802A、7802B係具有沿著前述光軸方向的高度與垂直於此高度的方向之寬度,在本實施形態,例如第15圖、第17圖所示地,在2個第1側壁7802A的內面於寬方向的中央,膨出壁7808為沿著高度方向而延伸形成。
於此膨出壁7808的前端,形成突出於膨出壁7808的寬方向之兩端的突起7810,於膨出壁7808的後端,如第17圖所示地,突出形成叉狀的簧片用按壓片7812。
另外,於2個第1側壁7802A的後端,個別突出設置用以結合於後鏡筒80的卡合銷7814。
第18圖、第19圖係安裝了線圈76的後鏡筒80的立體圖、第20圖、第21圖係安裝了線圈76及基板30的後鏡筒80的立體圖、第22圖為後鏡筒80的平面圖、第23圖為安裝了基板30、光學濾光片31及線圈76的後鏡筒80之平面圖、第24圖為第20圖的BB線剖面圖。
後鏡筒80係如第14圖、第16圖、第22圖所示地,具有後端面壁8002、和線圈安裝用壁部8004、和開口8006、和卡合突起8001。
後端面壁8002,係延伸在垂直於前述光軸的面上,形成至閉塞收容空間S的前述光軸方向的後端之矩形狀。
如第18圖、第19圖、第20圖所示地,後端面壁8002係具有相互相對的2組的邊8002A、8002B,於一方的1組的邊8002A,形成卡合卡合銷7814的卡合孔8030。
然後,在剩下1組的邊8002B設置線圈安裝用壁部8004,換言之,線圈安裝用壁部8004,係被設置於挾持前述光軸的後端面壁8002的2處所。
線圈安裝用壁部8004係用以安裝線圈76之物,線圈安裝用壁部8004係以從後端面壁8002被收容於前鏡筒78的周壁7802的內側的方式被突出設置。
如第18圖、第22圖所示地,各線圈安裝用壁部8004係具有:從邊8002B的兩側的後端面壁8002處所突出設置的2個柱壁8020、和連接2個柱壁8020的高度方向的中間之連接壁8022。
在本實施形態,係如第22圖、第23圖所示地,2個柱壁8020個別面臨外側的面,係作為延伸同一面上的線圈接觸面8020A而形成。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係連接壁8022係從2個柱壁8020的線圈接觸面8020A膨出至外側,沿著邊8002B的延伸方向而形成至細長形狀。
開口8006係於位在前述光軸上之後端面壁8002的處所被設置為矩形形狀,開口8006係可收容攝像元件29之物。
卡合突起8001係個別突出形成於設置了線圈安裝用壁部8004的後端面壁8002的外端面(剩下的1組的邊8002B)。
如第19圖、第24圖所示地,在後端面壁8002的前面於邊8002A的處所,係設置用以安裝後簧片70B的安裝部8010,安裝部8010係具有2個安裝面8012、和從各安裝面8012個別突出設置的銷8014。
如第18圖、第22圖所示地,在後端面壁8002的前面於各柱壁8020的內側,係個別形成:延伸在垂直於前述光軸的單一平面上的4個接觸面8008。
在本實施形態,係如第24圖所示地,在開口8006內設置攝像元件29的狀態,包圍攝像元件29的外周之基板30係在被接著於後端面壁8002的後面的同時,以在後端面壁8002的前面接著覆蓋開口8006的光學濾光片31而密封攝像元件29。
在本實施形態,後鏡筒80係將合成樹脂材料以模具成形而被形成。
在本實施形態,係如第12圖、第15圖所示地,以形成於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的2個側面部2810B的卡合溝2830為卡合於2個卡合突起8001,而在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的上面部2810A與後鏡筒80的後端面壁8002之間挾持前鏡筒78,由此而結合前鏡筒78與後鏡筒80。
第25圖為安裝了磁鐵74的透鏡保持部68的立體圖、第26圖為安裝了磁鐵74及後簧片70B的透鏡保持部68的立體圖、第27圖為安裝了磁鐵74及後簧片70B的透鏡保持部68的平面圖、第28圖為透鏡保持部68的後面圖、第29圖為安裝了後簧片70B的透鏡保持部68的後面圖。
透鏡保持部68係如第14圖、第16圖、第25圖至第29圖所示地,為保持攝影光學系34而收容於收容空間S之物。
在本實施形態,係如第14圖、第16圖所示地,攝影光學系34係包含:從前方排列至後方而配置的第1群透鏡至第3群透鏡34A、34B、34C、和配置於第1群透鏡34A與第2群透鏡34B之間的光圈34D、和配置於第2群透鏡34B與第3群透鏡34C之間的間隔物34E而構成。
如第25圖、第26圖所示地,透鏡保持部68係具有筒部6802,筒部6802係具有配置攝影光學系34的內面、和與前述內面相對地設置之外面。
筒部6802的外面之前後,係個別形成前凸緣6804、後凸緣6806。
另外,如第25圖所示地,於筒部6802的外側在周緣設有等間隔之4處所,係以前方地設置於前凸緣6804的方式形成簧片抵接面6805,這些簧片抵接面6805係延伸在垂直於前述光軸的平面上。
另外,如第25圖、第27圖所示地,於筒部6802的前述外面的相對之2處所,形成:平行於通過前述光軸的單一假想平面之磁鐵安裝用的安裝面6808。
然後,於安裝面6808的前述光軸方向的前端,形成磁鐵挾持用的一對挾持片6810。
另外,如第25圖、第29圖所示地,在後凸緣6806的後面的4隅角,係個別形成:延伸在垂直於前述光軸的單一平面上的4個接觸面6812。
透鏡保持部68係將合成樹脂材料以模具成形而被形成。
簧片70係如第14圖、第16圖所示地,配設於收容空間S而將透鏡保持部68沿著攝影光學系34的前述光軸而可移動地支持。
在本實施形態係簧片70為以前簧片70A與後簧片70B之2個簧片而構成,該簧片70A、70B係個別配設在收容空間S內沿著透鏡保持部68的前述光軸而挾持的處所與鏡筒部66之間。
前簧片70A係配設於前鏡筒78與透鏡保持部68之間,後簧片70B係配設於後鏡筒80與透鏡保持部68之間之物。
如第29圖所示地,該2個簧片70A、70B,係以從薄小的寬度之片體,於中央確保攝影光學系34的光路用的開口7001的方式形成環狀。
若更詳細地說明,則如第17圖所示地,具有:於內側形成開口7001的環板部7002、和被連接於環板部7002的外周之2個支持片7004,可彈性變形地形成於前述光軸方向。
前簧片70A,係外周的2個支持片7004被安裝於前鏡筒78的突起7810,於開口7001插通透鏡保持部68的筒部6802的前部而環板部7002抵接於透鏡保持部68的4個簧片抵接面6805(參照第25圖),配設於前鏡筒78與透鏡保持部68之間。
在本實施形態,係2個支持片7004為藉由在前鏡筒78的成形時埋入之嵌入(insert)成形而被安裝於突起7810(參照第17圖)。
如第29圖所示地,後簧片70B係具有:於內側形成開口7001的環板部7010、和被連接於環板部7010的外周之2個支持片7012。
後簧片70B係環板部7010被接著於透鏡保持部68的後凸緣6806的後面。
然後,形成於後簧片70B的2個支持片7012之孔7014(參照第29圖)被後鏡筒80的銷8014(參照第19圖)插通,支持片7012的孔7014的周圍的部分,為被挾持在前鏡筒78的簧片用按壓片7812(參照第17圖)、與後鏡筒80的安裝面8012(參照第19圖)之間,由此,後簧片70B係被配設於後鏡筒80與透鏡保持部68之間。
然後,在不通電於線圈76之推力未作用於磁鐵74(透鏡保持部68)的狀態下,前簧片70A和後簧片70B係將透鏡保持部68,以透鏡保持部68的各接觸面6812(參照第25圖、第29圖),抵接於後鏡筒80的後端面壁8002之各接觸面8008(參照第18圖、第22圖)的方式,換言之,在前述光軸方向使其最位於後端般地作用。
在本實施形態,係以透鏡保持部68的各接觸面6812,抵接於後鏡筒80的後端面壁8002之各接觸面8008,而成為攝影光學系34的前述光軸對於攝像元件29的攝像面垂直的狀態,而且,藉由攝影光學系34而被攝影的被寫體像的焦點距離成為無限遠,因而,可形成透鏡保持部68(攝影光學系34)的無限遠位置。
驅動部72係使透鏡保持部68沿著攝影光學系(34)的光軸而移動,如第14圖所示地,包含磁鐵74和線圈76而構成。
在本實施形態,係如第25圖、第26圖所示地,磁鐵74係被設置2個,這些磁鐵74,係形成為具有:沿著前述光軸方向而延伸的高度、和以大於此高度的尺寸,沿著垂直於此高度的方向而延伸的寬度之長方形的板狀。
2個磁鐵74係在挾持前述光軸的透鏡保持部68的處所,使其對於通過前述光軸的單一假想平面而呈平行地配置。
具體而言,磁鐵74係配置於各安裝面6808上,在被一對挾持片6810挾持的狀態被接著於安裝面6808。
在本實施形態,係磁鐵74為於沿著前述光軸的兩端以設置N極和S極的方式而磁性化,各磁鐵74係經由用以有效率地將該磁束引導至線圈76之板狀的磁軛7402而接著於安裝面6808。
線圈76係如第18圖至第24圖所示地,個別被設置於面臨磁鐵74的鏡筒部66之2個處所,此2個線圈76係個別捲繞於與前述光軸垂直的軸心之周圍,具有:沿著前述光軸方向而延伸的高度、和以大於此高度的尺寸,沿著垂直於此高度的方向而延伸的寬度之細長形狀。
2個線圈76係在挾持前述光軸的鏡筒部66的處所,使其對於通過前述光軸的單一假想平面而呈平行地配置。
具體而言,2個線圈76係以捲繞導線而構成,如第18圖所示地,在本實施形態,係呈具:有2個平行的直線部、與連接直線部的兩端之2個彎曲部之長圓形,於中央形成細長的中央開口7602。
線圈76係如第14圖、第18圖所示地,在將其長邊方向合於柱壁8020的同時,將前述2個彎曲部接觸於線圈接觸面8020A,而且,在線圈76的中央開口7602嵌入了連接壁8022的狀態,藉由接著劑而被安裝。
2個線圈76係如第14圖所示地,經由導線的中間部分7604而被串聯連接,如第18圖所示地,各線圈76的導線的端部7605,係個別捲繞於從後端面壁8002突出設置的凸部8003,如第20圖所示地,那些被捲繞的部分係藉由銲接而於基板30的表面的銲接墊3010以銲接連接。
於導線,係從基板30經由各銲接墊3010而供給驅動訊號,由此,從線圈76產生磁場。
因而,藉由線圈76而產生的磁場、與從磁鐵74的磁極產生的磁場的相互作用,對線圈76產生向前述光軸方向的力(推力),由此,藉由簧片70而保持的透鏡保持部68及攝影光學系34係向前述光軸方向移動,藉由攝影光學系34而為被成像於攝像元件29的攝像面之被寫體像的合焦動作。
第33圖為磁鐵74和線圈76的動作說明圖。
詳細而言,如第33圖所示地,藉由:於線圈76以驅動訊號流至箭頭A方向而產生的磁場、與從磁鐵74產生的磁場之相互作用而於透鏡保持部68,係沿著光軸方向而箭頭方向的力F作用而移動透鏡保持部68。
因於線圈76係若與上述係相反的方向流過驅動訊號,則與上述為相反方向的磁場從線圈76產生,而於透鏡保持部68,係沿著光軸方向而與上述反向的力作用而移動透鏡保持部68。
而且,在本實施形態,係挾持攝影光學系34和設置了磁鐵74的透鏡保持部68的重心之2處所,係作為藉由線圈76之推力產生的力點而被構成,而且,前簧片70A及後簧片70B的作用點以位於前述重心與前述力點之間的方式而構成,成為有利於透鏡保持部68沿著前述光軸方向正確地移動,因而,有利於抑制被成像於攝像元件29的攝像面之被寫體像的變形。
接著,說明關於攝像機模組22的安裝方法。
如第15圖所示地,各自分別地安裝準備:於前鏡筒78安裝了前簧片70A的第1單元U1、於透鏡保持部68安裝了攝影光學系34和磁鐵74和後簧片70B的第2單元U2、和於後鏡筒80安裝了線圈76和攝像元件29和基板30的第3單元U3。
然後,將第2單元U2安裝於第3單元U3。換言之,後鏡筒80的銷8014插通於後簧片70B的孔7014(參照第38圖)而使第2單元U2和第3單元U3合在一起。
接著,於該安裝物裝上第1單元U1。換言之,於前簧片70A的開口7001插通透鏡保持部68的筒部6802,使環板部7002抵接於透鏡保持部68的4個簧片抵接面6805而使第1單元U1與第2單元U2合在一起。
最後,將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蓋於第1單元U1上,使該卡合溝2830卡合於卡合突起8001。換言之,將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蓋於第1單元U1之上,使前鏡筒78挾持在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的上面部2810A與後鏡筒80的後端面壁8002之間。
由此結合第1單元U1與第3單元U3,完成攝像機模組22。
如以上說明的,如藉由本實施形態的攝像機模組22,則因為於保持攝影光學系34的透鏡保持部68設置磁鐵82,於鏡筒部66設置線圈84,所以比起如先前地,於透鏡保持部設置線圈,於鏡筒部設置線圈的攝像機模組,顯現出如以下的效果。
先前,係因為於透鏡保持部設置著線圈,所以成為伴隨透鏡保持部的移動而應力作用於構成線圈的導線。因而,對於:若施加衝擊於攝像機模組而透鏡保持部移動,則大的力施加於線圈的導線,擔心有斷線等的產生之情事;而在本實施形態,係因為於透鏡保持部未設置線圈,所以可防止如此的不合適產生,有利於謀求耐久性或耐衝擊性之提高。
另外,先前係因為於鏡筒部設置磁鐵而於透鏡保持部設置線圈的構成,所以將保持透鏡保持部的簧片以導電構件形成,將此簧片銲接於線圈,經由簧片而對線圈供給驅動訊號。
因而,為了謀求銲接的作業性提高,所以準備用以安裝線圈的專用構件,在線圈安裝於此專用構件的狀態進行銲接,之後,亦可知將專用構件安裝於透鏡保持部之情事,但如此的方法花費工作時間。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係因為於透鏡保持部未設置線圈,所以用以安裝線圈的專用構件成為不必要而線圈的安裝可變簡單,成為有利於謀求零件個數的削減、小型化、製造的低成本化。
另外,對於:先前係擔憂若設置於透鏡保持部的線圈為因通電而發熱,則該熱經由透鏡保持部而傳至攝影光學系而透鏡受到來自熱的影響(例如因熱膨脹而變形等)之光學特性的惡化;在本實施形態,係因為於透鏡保持部未設置線圈,所以成為可防止如此之不合適產生,有利於謀求攝影光學系的光學特性的提高。
另外,對於:先前係擔憂在透鏡保持部銲接線圈的工程,該熱經由透鏡保持部而傳至攝影光學系而透鏡受到來自熱的影響而光學特性惡化;在本實施形態,係因為於透鏡保持部未設置線圈,所以成為可防止如此之不合適產生,有利於謀求攝影光學系的光學特性的提高。
另外,對於先前係因為將驅動訊號經由簧片而供給於線圈,所以簧片的材料被限定在導電材料;在本實施形態,係因為可對線圈84直接供給驅動訊號而沒有使用簧片而供給驅動訊號的必要,所以簧片的材質係非導電材料亦可,有利於確保設計的自由度。
另外,對於:先前係因為將捲繞了導線的線圈設置於透鏡保持部,所以有透鏡保持部的重心之平衡係因線圈重心的散亂而被左右之不合適;在本實施形態,係因為將比起線圈而容易提供形狀或尺寸的精確度之磁鐵,設置於透鏡保持部,所以容易取得透鏡保持部的重心之平衡,有利於抑制攝影光學系的光軸之傾斜。
另外,對於:先前係因為於透鏡保持部設置線圈,所以在將透鏡保持部安裝至鏡筒部時,線圈的導線之引導或銲接為繁雜;在本實施形態,係因為於透鏡保持部設置磁鐵,於鏡筒部設置線圈,所以如前述地,以先分別安裝第1至第3單元U1、U2、U3而可容易地完成攝像機模組,因為不需要線圈的導線之引繞或銲接等的繁雜的作業,所以有利於謀求安裝作業性的提高。
而且,在本實形態,係說明關於:在透鏡保持部68的各接觸面6812,為以抵接後鏡筒80的後端面壁8002的各接觸面8008,形成透鏡保持部68(攝影光學系34)的無限遠位置之情況。
然而,擔憂:在透鏡保持部68的各接觸面6812,係抵接於後鏡筒80的後端面壁8002的接觸面8008時,若在透鏡保持部68傾斜了的狀態形成無限遠位置,則攝影光學系34的光軸係對攝像元件29的攝像面傾斜,藉由攝影光學系34而被成像於攝像面的被寫體像產生歪斜。
如此的現象,係在構造上不可能使:包含攝影光學系34的透鏡保持部68的重心、與連結透鏡保持部68與各簧片70A、70B的處所,也就是作用點(支點)、與在2個磁鐵74的推力產生之位置的力點之3個位置一致,而且,那3個的位置由零件的加工誤差或安裝誤差等而散亂產生。
而且,在此種攝像機模組22,係在多數情況下,攝像機模組22與被寫體的距離為1m以上,因而,在透鏡保持部68(攝影光學系34)的無限遠位置,攝影被寫體的比例成為80%以上。因而,防止在無限遠位置的攝像畫像之歪斜之情事係在實際使用攝像機模組22上成為最重要。
如此的在透鏡保持部68(攝影光學系34)的無限遠位置之透鏡保持部68的傾斜,係可以取如以下說明的構成而防止。
第30圖為作到可防止透鏡保持部68的傾斜之攝像機模組22的剖面圖,第31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後鏡筒80的平面圖、第32圖為透鏡保持部68的後面圖。
如第30圖、第31圖所示地,於後鏡筒80的後端面壁8002,係形成2個由沿著垂直於該後端面壁8002延伸的平面之軸線而形成之圓錐面所構成的卡合凹部8040。
2個卡合凹部8040係挾持前述光軸,而且被設置於從前述光軸的距離相等的2處所。
如第30圖、第32圖所示地,於面臨2個卡合凹部8040的透鏡保持部68之後凸緣6806的處所,係個別設置:沿著平行於前述光軸的軸線而形成,由與2個卡合凹部8040的圓錐面一致的形狀之圓錐面所構成的卡合凸部6840。
因而,若停止向線圈76的通電,則藉由簧片70A、70B的推擠力,透鏡保持部68被移動至後方,透鏡保持部68的2個卡合凸部6840係卡合於後鏡筒80的2個卡合凹部8040,由此,形成透鏡保持部68(攝影光學系34)的無限遠位置。
此時,以卡合凸部6840和卡合凹部8040的相互的圓錐面重疊而以互相的圓錐面的軸線一致的方式,決定透鏡保持部68的姿勢,由此可防止在透鏡保持部68(攝影光學系34)的無限遠位置的透鏡保持部68之傾斜。
因而,可防止歪斜產生在由攝影光學系34而成像於攝像面的被寫體像上。
而且,當然在與無限遠位置相反側的位置之透鏡保持部68(攝影光學系34)的前端位置,也就是,攝像機模組22與被寫體最接近的情況,採用與上述相同的構成而防止畫像的歪斜亦可。在該時,係於透鏡保持部68與前鏡筒78個別設置卡合凸部和卡合凹部亦可。
接著說明關於第1參考例。
第34圖為在第1參考例的攝像機模組22之分解立體圖、第35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安裝說明圖、第36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剖面圖、第37圖為後鏡筒80的立體圖、第38圖為第37圖的AA線剖面圖、第39圖為表示透鏡保持部68被收容於後鏡筒80的狀態之立體圖。
第1參考例係因為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異處係線圈的構成,其他的構成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所以在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處所係附上相同的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攝像機模組22,係如第34圖至第36圖所示地,具備:鏡筒部66、和透鏡保持部68、和簧片70、和攝像元件29、和驅動部72;驅動部72係含有磁鐵82、和線圈84而構成。
關於透鏡保持部68、和簧片70、和攝像元件29的構成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2個磁鐵82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在挾持前述光軸的透鏡保持部68的處所,使其對於通過前述光軸的單一假想平面而呈平行地配置。
2個磁鐵82係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形成為具有:沿著前述光軸方向而延伸的高度、和以大於此高度的尺寸,沿著垂直於此高度的方向而延伸的寬度之長方形的板狀。
磁鐵82的配設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如第34圖至第36圖所示地,磁鐵82係在被挾持於透鏡保持部68的一對挾持片6810的狀態,經由磁軛8202而被接著於透鏡保持部68的安裝面6808。
而且,關於磁鐵82的磁性化形態係後述。
線圈84,係導線捲繞於前述光軸的周圍而從光軸方向視之呈將光軸作為中心之框狀。在第1參考例,係線圈84呈矩形的框狀。
線圈84係包含:面臨磁鐵82的前述光軸方向的前部之第1線圈84A、面臨磁鐵82的光軸方向之後部的第2線圈84B之2個線圈而構成。
第1線圈84A和第2線圈84B係如第35圖、第36圖所示地,個別具有對於單一的假想平面而平行地延伸,面臨2個磁鐵82之2個線圈部8402。
各線圈部8402係呈具有:沿著前述光軸方向而延伸的高度、和以大於此高度的尺寸,沿著垂直於此高度的方向而延伸的寬度、和小於該高度及寬度之尺寸的厚度之長方形的平板狀。
鏡筒部66係如第34圖所示地,具有前鏡筒78、和後鏡筒80。
前鏡筒78係如第34圖所示地,包含位於前述光軸的周圍之周壁7802而構成。
後鏡筒80係如第37圖、第38圖所示地,包含:延伸垂直於前述光軸的面上,閉塞周壁7802的前述光軸方向的後端的後端面壁8002、和從後端面壁8002突出設置,收容於周壁7802的內側而隔開收容空間S的側面,捲裝線圈84的筒狀壁部8050、和設置於位於前述光軸上的後端面壁8002的處所而收容攝像元件29的開口8006而構成。
在筒狀壁部8050的外周,於光軸方向保持間隔而設置第1線圈安裝溝8052A與第2線圈安裝溝8052B的同時,在那些線圈安裝溝8052A、8052B之間,突出設置凸緣8054。
如第38圖所示地,第1線圈安裝溝8052A的底面和第2線圈安裝溝8052B的底面,係個別具有平行於單一的假想平面而相互相對的2個底面部8056A、8056B。
第1線圈84A係被安裝於第1線圈安裝溝8052A而配設。
第2線圈84B係被安裝於第2線圈安裝溝8052B而配設。
如第37圖、第38圖所示地,於第1線圈安裝溝8052A的底面部8056A和第2線圈安裝溝8052B的底面部8056B,個別形成使第1線圈84A和第2線圈84B面對磁鐵82的開口8058。
接著,說明關於攝像機模組22的安裝方法。
如第35圖所示地,各自分別地安裝準備:於前鏡筒78安裝了前簧片70A的第1單元U1、於透鏡保持部68安裝了攝影光學系34和磁鐵82和後簧片70B的第2單元U2、和於後鏡筒80安裝了線圈84和攝像元件29和基板30的第3單元U3。
然後,將第2單元U2安裝於第3單元U3。換言之,後鏡筒80的銷8014插通於後簧片70B的孔7014(參照第38圖)而使第2單元U2和第3單元U3合在一起。
接著,於該安裝物裝上第1單元U1。換言之,於前簧片70A的開口7001插通透鏡保持部68的筒部6802,使環板部7002抵接於透鏡保持部68的4個簧片抵接面6805而使第1單元U1與第2單元U2合在一起。
最後,將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蓋於第1單元U1上,使該卡合溝2830卡合於卡合突起8001。換言之,將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蓋於第1單元U1之上,使前鏡筒78挾持在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的上面部2810A與後鏡筒80的後端面壁8002之間。
由此結合第1單元U1與第3單元U3,完成攝像機模組22。
第1線圈84A和第2線圈84B,係經由導線的中間部分(不圖示)而被串聯連接,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如第34圖所示,各線圈84A、84B的導線的端部,係個別捲繞於從後鏡筒80的後端面壁8002突出設置的凸部8003,那些被捲繞的部分係藉由銲接而以銲接連接於基板30的表面的銲接墊。
於導線,係從基板30經由前述各銲接墊而供給驅動訊號,由此,從第1線圈84A和第2線圈84B產生磁場。
因而,藉由第1線圈84A和第2線圈84B而產生的磁場、與從磁鐵82的磁極產生的磁場的相互作用,對第1線圈84A和第2線圈84B產生向前述光軸方向的力(推力),由此,藉由簧片70而保持的透鏡保持部68及攝影光學系34係向前述光軸方向移動,藉由攝影光學系34而作出被成像於攝像元件29的攝像面之被寫體像的合焦動作。
接著,詳細地說明第1線圈84A和第2線圈84B的捲繞方向和磁鐵82的磁性化形態。
第40圖、第41圖為磁鐵82和線圈84的動作說明圖。
首先,參照第40圖,說明關於將第1線圈84A的導線之捲繞方向、與第2線圈84B的導線之捲繞方向,相互反向進行之情況。
在此情況,磁鐵82,係使用在沿著前述光軸的兩端,以設置N極和S極的方式而已磁性化之物。
藉由:於第1線圈84A(線圈部8402)驅動訊號流至箭頭A方向的同時,於第2線圈84B(線圈部8402)驅動訊號流至箭頭B方向而產生的磁場、與從磁鐵82產生的磁場之相互作用而於透鏡保持部68,係沿著光軸方向而力F作用而移動透鏡保持部68。
另外,於第1、第2線圈84A、84B(線圈部8402)係若與上述係相反的方向流過驅動訊號,則與上述為相反方向的磁場從第1、第2線圈84A、84B產生,而於透鏡保持部68,係與上述相反的方向,力F作用而移動透鏡保持部68。
接著,參照第41圖,說明關於將第1線圈84A的導線之捲繞方向、與第2線圈84B的導線之捲繞方向,同一方向進行之情況。
磁鐵82,係使用在該厚度方向的兩側,以設置N極和S極的方式而已磁性化之物。
藉由:於第1、第2線圈84A、84B(線圈部8402),驅動訊號流至箭頭A方向而產生的磁場、與從磁鐵82產生的磁場之相互作用而於透鏡保持部68,係沿著光軸方向而力F作用而移動透鏡保持部68。
於第1、第2線圈84A、84B(線圈部8402)係若與上述係相反的方向流過驅動訊號,則與上述為相反方向的磁場從第1、第2線圈84A、84B產生,而於透鏡保持部68,係與上述相反的方向,力F作用而移動透鏡保持部68。
如以上說明地,如藉由第1參考例的攝像機模組22,則顯現出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
另外,如藉由第1參考例,則線圈84,係因為導線捲繞前述光軸的周圍,從前述光軸方向所見,呈將光軸作為中心的框狀,所以可在導線捲繞於鏡筒部66而形成線圈84的同時,將線圈84安裝於鏡筒部。
因而,例如,如第1實施形態般地,事先準備將導線捲繞為環狀而成形之物,接著,比較在將該已成形的線圈84接著於鏡筒部而安裝的情況,而有利於謀求安裝作業的簡化、降低成本。
接著說明關於第2參考例。
第2參考例與第1參考例相異處係線圈的構成,其他的構成係與第1參考例相同,所以在與第1參考例相同的處所係附上相同的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第42圖為表示在第2參考例的攝像機模組22之透鏡保持部68被收容於後鏡筒80的狀態之立體圖、第43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剖面圖、第44圖為後鏡筒80的剖面圖。
在第1參考例,係說明關於使用2個線圈84A、84B的情況,但在第2參考例係線圈84僅使用1個。
線圈84係如第42圖、第43圖所示地,具有對於通過前述光軸的單一假想平面而平行地延伸,面臨2個磁鐵82之2個線圈部8402。
線圈部8402係呈具有:對應磁鐵82的形狀,沿著前述光軸方向而延伸的高度、和以大於此高度的尺寸,沿著垂直於此高度的方向而延伸的寬度、和小於該高度及寬度之尺寸的厚度之長方形的平板狀。
鏡筒部66係與第1參考例相同,具有前鏡筒78、和後鏡筒80,如第42圖、第44圖所示地,於後鏡筒80的筒狀壁部8450的外周設置線圈安裝溝8460。
線圈安裝溝8460的底面,係個別具有平行於前述單一假想平面而相互相對的2個底面部8462。
線圈84係被安裝於線圈安裝溝8460而配設,於線圈安裝溝8460的底面部8462,形成使線圈84面對磁鐵82的開口8464。
線圈84的導線的兩端部,係被個別捲繞於從後鏡筒80的後端面壁8002突出設置的凸部8003,該被捲撓的部分係藉由銲接而以銲接連接於基板30的表面之銲接墊。
於導線,係從基板30經由各銲接墊而供給驅動訊號,由此,從線圈84產生磁場。
因而,藉由線圈84而產生的磁場、與從磁鐵82的磁極產生的磁場的相互作用,對線圈84產生向前述光軸方向的力(推力),由此,藉由簧片70而保持的透鏡保持部68及攝影光學系34係向前述光軸方向移動,藉由攝影光學系34而作被成像於攝像元件29的攝像面之被寫體像的合焦動作。
接著,詳細地說明關於線圈84的捲撓方向和磁鐵82的磁性化形態。
第45圖為磁鐵82和線圈84的動作說明圖。
磁鐵82,係使用在該厚度方向的兩側,以設置N極和S極的方式而已磁性化之物。
藉由:於線圈84(線圈部8402),驅動訊號流至箭頭A方向而產生的磁場、與從磁鐵82產生的磁場之相互作用而於透鏡保持部68,係沿著光軸方向而力F作用而移動透鏡保持部68。
因於線圈84(線圈部8402)係若與上述係相反的方向流過驅動訊號,則與上述為相反方向的磁場從線圈84產生,而於透鏡保持部68,係在與上述相反方向,力F作用而移動透鏡保持部68。
在第2參考例,當然亦與第1參考例顯現出相同的效果,在第1參考例,係使用了第1、第2線圈84A、84B的2個線圈,但在第2參考例,係因為線圈84係1個就可以解決,所以在安裝作業的簡化、謀求降低成本上變得更有利。
接著說明關於第3參考例的攝像機模組22。
第3參考例,係將挾持該內側鏡筒與外側鏡筒之卡止板86作為重要部分之物。
而且,在第3參考例,係在第1實施形態說明的前鏡筒78成為外側鏡筒78、後鏡筒80成為內側鏡筒80。
如上述地攝像機模組22係具備:具有收容空間S的鏡筒部66、和保持攝影光學系34而被收容於收容空間S而沿著攝影光學系34的前述光軸而可移動地支持的透鏡保持部68、和被設置於鏡筒部66,攝像藉由攝影光學系34而引導之被寫體像的攝像元件29、和使透鏡保持部68沿著攝影光學系34的前述光軸移動的驅動部72。
然後,鏡筒部66係具有:形成了收容空間S的內側鏡筒80、和被配置於內側鏡筒80的外側的外側鏡筒78。
內側鏡筒80係具有:延伸垂直於前述光軸的面上,閉塞外側鏡筒78的前述光軸方向的後端而形成收容攝像元件29的開口8006之後端面壁8002。
在內側鏡筒80的外側配置了外側鏡筒78的狀態,該鏡筒78、80係在垂直於前述光軸的方向不晃動地結合。
在第3參考例,係以表示於第18圖的4個柱壁8020,為卡合於表示在第17圖的外側鏡筒78的周壁7802之內側的4個角部7820,而該鏡筒78、80係在垂直於前述光軸的方向不晃動地結合。
另外,如第15圖所示地,於後端面壁8002面臨前述光軸方向的前方的處所,形成延伸在垂直於前述光軸的假想平面上的第1接觸面8061、於外側鏡筒78的前述光軸方向的後端,形成延伸在垂直於前述光軸的假想平面上的第2接觸面7822;在內側鏡筒80的外側配置了外側鏡筒78的狀態,抵接第1接觸面8061與第2接觸面7822。
也就是,在抵接第1接觸面8061與第2接觸面7822的狀態,藉由卡止板86而在前述光軸方向挾持內側鏡筒80與外側鏡筒78。
卡止板86係如第12圖、第15圖所示地,具備前板部86A、和2個側板部86B。
卡止板86係在前板部86A卡止於外側鏡筒78的前端,2個側板部86B的先端卡止於後端面壁8002的狀態下,在前述光軸方向挾持內側鏡筒80與外側鏡筒78之物。
此卡止板86係在第1實施形態說明過的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
在第3參考例,卡止板86係以具有磁性遮蔽性與電磁遮蔽性與導電性的材料形成。
作為如此的材料,例如:可使用高透磁性金屬、鐵鎳合金(permalloy)、氧化鐵等先前周知的各式各樣的材料。
另外,在位於卡止板86的前板部86A為與面臨外側鏡筒78的前端之內面相反側的外面8602,係施加防止光的反射而且具有導電性的表面處理。
作為如此的表面處理,係例如:可採用防止光的反射的塗料之塗裝、或是防止光的反射之鍍覆處理。作為前述塗料係例如為黑色的塗料等可防止光的反射者亦佳。
如第12圖、第15圖所示地,前板部86A係卡止於外側鏡筒78的前述光軸方向而被形成至覆蓋前端的大小之矩形形狀。
於前板部86A的中央形成用以確保攝影光學系34的光路之開口8604。
鏡筒部66係在內側鏡筒80的外側配置外側鏡筒78的狀態,呈具有:沿著前述光軸方向的厚度、和以大於厚度的尺寸之縱與橫之矩形板狀之輪廓,前板部86A係呈矩形。
如第15圖所示地,於外側鏡筒78的前述光軸方向的前端,形成延伸於垂直於前述光軸的假想平面上之第3接觸面7824,以前板部86A接觸於第3接觸面7824,而前板部86A為卡止於外側鏡筒78的前端。
在第3參考例,係第3接觸面7824為如第15圖所示地,從前述光軸方向所見延伸為矩形框狀。
另外,如第12圖、第15圖所示地,於第3接觸面7824設置凸部7826,於前板部86A設置可卡合於凸部7826的缺口部8606,以凸部7826和缺口部8606卡合,而可為在垂直於前述光軸的假想平面上,對於外側鏡筒78的前述光軸方向的前端之前板部86A之定位。
如第15圖所示地,側板部86B係從前板部86A的相對之一組的邊個別被彎曲。
側板部86B的先端設置卡止用的卡口溝2830。
於後端面壁8002的外周之挾持了前述光軸的2個處所個別設置卡止用的突起8001,2個側板部86B的先端之朝向後端面壁8002的卡止,係以突起8001與卡合溝2830卡止而可簡單確實地為之。
如第15圖所示地,於外側鏡筒78的外周之挾持了前述光軸的處所,個別形成對於通過前述光軸的單一假想平面而平行的平面部7830,以前板部86A卡止於外側鏡筒78的前端,2個側板部86B的先端卡止於後端面壁8002的狀態,2個側板部86B係個別抵接於平面部7830。
如藉由第3參考例,則將內側鏡筒80與外側鏡筒78,藉由使用卡止板86而可簡單挾持於前述光軸方向,比起在使用接著劑而接著內側鏡筒80與外側鏡筒78的情況,接著劑的塗布量或硬化條件的調整及管理變為不必要,另外,因為沒有確保接著劑的硬化時間之必要,所以安裝作業被大幅地簡化而有利於謀求降低成本。
另外,以從突起8001取下卡合溝2830而亦可簡單地進行卡止板86的拆卸,藉由將卡止板86從內側鏡筒80和外側鏡筒78拆卸,因為可簡單地分解內側鏡筒80與外側鏡筒78,所以有利於將安裝在內側鏡筒80和外側鏡筒78之透鏡保持部68或驅動部72的調整或修理為迅速而且簡單地進行。
另外,如第3參考例般地,在驅動部72為包含:設置在透鏡保持部68的磁鐵、和設置在內側鏡筒80的線圈而構成的情況,係前述磁鐵為藉由以從攝像機模組22的外部作用的磁場之相互磁場作用而產生的力而移動,有從本來應位於的位置變位之疑慮。在此情況,發生由攝影光學系34而成像於攝像元件29的被寫體像的焦點偏移等產生之不合適。
在第3參考例,係因為卡止板86具有磁性遮蔽性,所以因為從外部的磁場以卡止板86遮蔽而不影響於驅動部,所以可防止上述不合適而有利於謀求被攝像的畫像之品質提升。
另外,因為從驅動部的線圈產生的磁場係以卡止板86而被遮蔽,所以亦有利於防止該磁場被輻射至攝像機模組周邊的電子零件或電子電路而帶來不良影響。
特別是,在攝像機模組22被安裝於攜帶式電話機的情況,係於攝像機模組22的附近,成為配置:來訊報知用的振動(vibration)產生用的馬達或收話器(喇叭)等般地,使用產生磁場的線圈或磁鐵之零件。
另外,近年來,因為攜帶式電話機謀求更小型化、薄型化,所以前述零件與攝像機模組的距離接近,因而,攝像機模組的驅動部係變得更容易受到在攜帶式電話機內產生的磁場之影響。
但是,在第3參考例,係因為將卡止板86以具有磁性遮蔽性的材料形成,所以一面實現攜帶式電話機的小型化、薄型化、同時防止來自前述零件的磁場的影響,有利於謀求由攝像元件29而攝像的畫像之品質提高。
另外,在第3參考例,係因為卡止板86係除了磁性遮蔽性,再加上具有電磁遮蔽性,所以以將從驅動部72產生的電磁波,以卡止板86遮蔽,而可防止電磁波輻射至攝像機模組22的外部,因而,有利於防止對於接近攝像機模組22而配置的電子零件或電子電路之電磁波的影響。
而且,在第3參考例,係因為卡止板86具有導電性,所以以將卡止板86經由插槽24而接地,而有利於更有效地遮蔽前述電磁波。
而且,在與第3參考例的驅動部72不同,驅動部為包含:設置於透鏡保持部的線圈、和設置於鏡筒部的磁鐵而構成的情況,係擔憂:因為磁鐵被設置於鏡筒部而固定著,所以雖然難以受到來自攝像機模組的外部之磁場的影響,但是從驅動部的線圈產生的磁場係對於接近攝像機模組而配置的電子零件或電子電路帶來影響之情事。
因而,在此情況,係將卡止板86,以具有電磁遮蔽性的材料構成而可防止上述的不合適。
作為如此的具有磁性遮蔽性的材料,係可使用:以金屬材料形成的板材、金屬網、衝孔金屬板、施加了金屬膜(金屬箔、蒸鍍、電鍍)的板材等之,先前周知的各式各樣的具有磁性遮蔽性的材料。
另外,如第46圖所示地,在將攝像機模組22安裝於攜帶式電話機等的電子機器的框體內部的情況,攝像機模組22係使卡止板86的前板部86A的開口面臨被設置於框體的框體側開口而配置。
在多數情況,於框體側開口,係安裝表示於第46圖的蓋板玻璃2(相當於表示在第1圖的透鏡蓋板58),於攝像機模組的卡止板86的前板部86A的外面8602、與面臨該外面的蓋板玻璃2的內面之間,係形成間隙。
此時,從框體的外方通過了蓋板玻璃2的光L的一部分,若在前板部86A的外面8602、與蓋板玻璃2的內面之間反覆反射而進入攝影光學系34,則產生被稱為鬼影之模糊的畫像係在攝像元件29被攝像等的不合適。
在第3參考例,係因為於卡止板86的前板部86A的外面8602,施加防止光的反射之表面處理,所以以抑制上述光L的反射而可防止鬼影等的產生,有利於謀求由攝像元件29而攝像的畫像之品質提升。
而且,前述表面處理,當然施加於卡止板86的前板部86A及側板部86B的外面全區域亦可。在該情況,如將在前述表面處理使用的塗料或電鍍作為具有導電性之物,則可確保卡止板86的導電性,成為容易將卡止板86藉由插槽24而接地,有利於確保由卡止板86之電磁遮蔽性。
另外,在第3參考例,係說明關於在具有:卡止板86係覆蓋外側鏡筒78的前端之前板部86A、和覆蓋外側鏡筒78的周壁7802之相對的2個面之2個側板部86B之情況,但作到從前板部86A的3邊或4邊,個別彎曲形成側板部,以該3個或4個側板部覆蓋外側鏡筒78的周壁7802之3面或4面亦可。另外,從位於側板部86B的先端的邊,彎曲形成覆蓋基板30的後面之後面部亦可。
如此地,以卡止板86覆蓋的鏡筒部66的面的數越多,越有利於使磁性遮蔽效果或電磁遮蔽效果提高。
接著說明關於第4參考例。
第47圖為防塵蓋板31、鏡筒部66、攝像元件29、基板30的安裝說明圖、第48圖為後端面壁8002的平面圖、第49圖為防塵蓋板31的安裝說明圖、第50(A)、(B)圖為表示防塵蓋板31的安裝狀態之剖面說明圖。
而且,在第4參考例,在第1實施形態說明的光學濾光片31係作為防塵蓋板31。
如上述地攝像機模組22係具備:鏡筒部66、和保持攝影光學系34而被收容於鏡筒部66而沿著攝影光學系34的前述光軸而可移動地支持的透鏡保持部68、和被設置於鏡筒部66,攝像藉由攝影光學系34而引導之被寫體像的攝像元件29、和搭載了攝像元件29的基板30、和使透鏡保持部68沿著攝影光學系34的前述光軸移動的驅動部72。
然後,鏡筒部66係具有:延伸垂直於前述光軸的面上,閉塞鏡筒部66的前述光軸方向的後端而形成收容攝像元件29的開口8006之後端面壁8002。
如第47圖、第48圖所示地,後端面壁8002係具有:朝向前述光軸方向的前方的前面8070A、和朝向前述光軸方向的後方之後面8070B。
在攝像元件29被收容於開口8006的狀態,基板30係以接著劑被安裝於後端面壁8002的後面8070B。藉由此基板30及接著劑,閉塞開口8006的周圍之後端面壁8002的後面8070B處所而被密閉。
於後端面壁8002的前面8070A,透明的防塵蓋板31係藉由接著劑B而安裝而閉塞開口8006。
而且,防塵蓋板31係如阻止塵埃向開口8006內之侵入亦可,例如紅外線遮光濾光片亦可、不具有光學濾光片機能的玻璃或合成樹脂亦可。
在第4參考例,係如第48圖、第49圖所示地,於後端面壁8002的前面8070A的開口8006的周圍,連續於開口8006的周緣,形成延伸在垂直於攝影光學系34的前述光軸的假想平面上之平坦的接觸面8060。
然後,於開口8006的周圍之接觸面8060的處所,形成填充接著劑B的接著劑填充用溝8062。
接著劑填充用溝8062係連續於開口8006的周緣而延伸形成。
然後,在接著劑填充用溝8062的延伸方向的兩端之間,殘存著未形成接著劑填充用溝8062的接觸面8060的處所8060A。
在第4參考例,係透明的防塵蓋板31被接觸於接觸面8060,防塵蓋板31係藉由被填充於接著劑填充用溝8062的接著劑B而安裝於後端面壁8002的前面8070A(接觸面8060)。
更詳細而言,在後端面壁8002的前面8070A的開口8006的周圍之環狀部分、與位於開口8006的周圍之防塵蓋板31的外周部之間,存在:位於填充在接著劑填充用溝8062的接著劑B之接著部90A(第50(A)圖)、與未填充接著劑B的非接著部90B(第50(B)圖);非接著部90B係包含未形成接著劑填充用溝8062的接觸面8060的處所8060A而形成。
因而,在接著部90A,係防塵蓋板31接觸接觸面8060,而且,因為在該之間存在接著劑B,所以在接著部90A係氣密地閉塞開口8006。
另外,在非接著部90B,係因為防塵蓋板31接觸接觸面8060,所以在非接著部90B係雖然嚴格上不能說是氣密但是閉塞著開口8006。
因而,在第4參考例,係接著部90A為在開口8006的周圍連續狀地延伸、非接著部90B為位於接著部90A的延伸方向的兩端之間。
另外,鏡筒部66係以合成樹脂製,如第48圖所示地,在後端面壁8002的前面8070A存在成形時的熔接線(weld line)WL,此熔接線WL係位於非接著部90B存在的後端面壁8002的前面8070A的開口8006之周圍的環狀部分。
如由第4參考例,則藉由於設置在位於鏡筒部66的後端之後端面壁8002的開口8006,收容攝像元件29,以防塵蓋板31覆蓋此開口8006的前部,將開口8006的後部以安裝了攝像元件29的基板30覆蓋,而省略構裝(package),成為可謀求鏡筒部66的小型化、薄型化。
另外,在此情況,因為形成於開口8006的內部的空間之容積係變得大於先前的構裝的收容凹部的容積,所以隨著溫度上昇而前述空間內的空氣膨脹,但在第4參考例,係因為設置著將防塵蓋板31與接觸面8060合在一起的構成之非接著部90B,所以在防塵蓋板31與接觸面8060之間形成阻止塵埃的侵入而且可容許空氣流通之微小的間隙,由此,在阻止塵埃之朝向開口8006內侵入的同時,經由非接著部90B而可為空氣的出入,無防塵蓋板31的變形之疑慮,有利於以攝像元件29攝像之畫像品質。
另外,被形成在鏡筒部66的成形時的熔接線WL係因為一般而言成為細微的凹溝,所以有利於藉由熔接線WL而確保上述空氣的出入。
另外,比起使熔接線WL,位於形成接著劑填充用溝8062的接觸面8060之處所的情況,因為使熔接線WL,位於未形成接著劑填充用溝8062的接觸面8060之處所8060A,所以有利於確保開口8006的周圍的接觸面8060之壁厚、確保接觸面8060的強度。
接著,說明關於第4參考例的構成被適用在固體攝像裝置之第5參考例。
第51圖(A)為固體攝像裝置的分解立體圖、(B)為固體攝像裝置的平面圖。
固體攝像裝置92,係具備:構裝93、和攝像元件29、和防塵蓋板94。
於構裝93形成收容凹部95。
此收容凹部95係開口於構裝93的平坦的上面93A。
於收容凹部95係收容攝像元件29。
防塵蓋板94係接觸於上面93A,防塵蓋板94係藉由接著劑B而安裝於上面93A,閉塞收容凹部95的開口95A。
在上面93A的開口95A的周圍之環狀部分、與位於開口95A的周圍之防塵蓋板94的外周部之間,存在填充著接著劑B的接著部96A、與未填充接著劑B的非接著部96B。
在第5參考例,係於上面93A形成填充構成接著部96A的接著劑B之接著劑填充用溝97。
接著劑填充用溝97,係在開口95A的周圍連續狀地延伸,在接著劑填充用溝97的延伸方向的兩端之間,殘存著未形成接著劑填充用溝97的上面部分93B。
在第5參考例,係藉由填充於接著劑填充用溝97的接著劑B而於構裝93的上面93A安裝防塵蓋板94。
因而,在上面93A的開口95A的周圍之環狀部分、與位於開口95A的周圍之防塵蓋板94的外周部之間,存在填充著接著劑B的接著部96A、與未填充接著劑B的非接著部96B。換言之,在開口95A的周圍,在上面93A與防塵蓋板94之間,存在接著部96A和非接著部96B。非接著部96B係包含未形成接著劑填充用溝97的上面部分93B而構成,在非接著部96B係防塵蓋板94為接觸上面93A。
在接著部96A,係防塵蓋板94接觸上面93A,而且,因為在該之間存在接著劑B,所以在接著部96A係氣密地閉塞開口95A。
另外,在非接著部96B,係因為防塵蓋板94接觸上面93A,所以在非接著部96B係雖然嚴格上不能說是氣密但是閉塞著開口95A。
因而,在第5參考例,係接著部96A為在開口95A的周圍連續狀地延伸、非接著部96B為位於接著部96A的延伸方向的兩端之間。
而且,如第52圖所示地,接著劑填充用溝97係開放狀形成在交叉於上面93A的構裝93之側面亦可
如藉由第5參考例,即使隨著溫度上昇而收容凹部95內部的空間內的空氣膨脹,但因為設置著將防塵蓋板94與上面93A合在一起的構成之非接著部96B,所以在防塵蓋板94與上面93A之間形成阻止塵埃的侵入而且可容許空氣流通之微小的間隙,由此,在阻止塵埃之朝向開口95內侵入的同時,經由非接著部96B而可為空氣的出入,無防塵蓋板31的變形之疑慮,有利於以攝像元件29攝像之畫像品質。
而且,在本實施形態,係說明關於裝上攝像裝置20的電子機器10之攜帶式電話機的情況,但本發明的攝像裝置,係可廣泛地適用於例如PDA、筆記型個人電腦等的攜帶式資訊終端、或是,數位靜態相機、攝影機等各式各樣的電子機器。
S1...間隙
S2...間隙
S...收容空間
34E...間隔物
U2...第2單元
U3...第3單元
U1...第1單元
L...光
B...接著劑
WL...熔接線
F...力
2...蓋板玻璃
10...電子機器
12...鉸鏈部
14...第1框體
16...第2框體
20...攝像裝置
22...攝像機模組
24...插槽
26...蓋體
28...外殼
29...攝像元件
30...基板
31...光學濾光片
31...防塵蓋板
32...接片
34...攝影光學系
34A...第1群透鏡
34B...第2群透鏡
34C...第3群透鏡
34D...光圈
36...插槽本體
36A...安裝溝
38...插槽用遮蔽板
38A...安裝片
40...彈性片
41...卡合部
42...連接端子
46...長邊側遮蔽板
48...短邊側遮蔽板
50...上面部
52...側面部
54...長邊側側面部
56...短邊側側面部
58...透鏡蓋板
60...防塵用構件
62...止動件
64...定位用卡合部
66...鏡筒部
68...透鏡保持部
70...簧片
70A...前簧片
70B...後簧片
72...驅動部
74...磁鐵
76...線圈
78...前鏡筒
78...外側鏡筒
80...後鏡筒
80...內側鏡筒
82...磁鐵
84...線圈
84A...第1線圈
84B...第2線圈
86...卡止板
86A...前板部
86B...側板部
90A...接著部
90B...非接著部
92...固體攝像裝置
93...構裝
93A...上面
93B...上面部分
94...防塵蓋板
95...收容凹部
95A...開口
96A...接著部
96B...非接著部
97...接著劑填充用溝
1402...液晶顯示面板
1602...操作開關
2802...上面
2802...外殼28的上面
2804...下面
2806...長邊側側面
2808...短邊側側面
2810...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
2810B...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2810的側面部
2810A...上面部
2820...凸部
2830...卡合溝
3002...上面
3004...下面
3010...銲接墊
3602...底壁
3604...側壁
3606...長邊側側壁
3608...短邊側側壁
3610...切口
3620...缺口部
3620...彈性變形用缺口部
3630...缺口部
3650...角部
3660...凹部
3801...第2彎曲部
3802...第3彎曲部
3803...回折片
3804...切口
3810...彎曲板部
3810...第1抵接板部
3811...端部
3811...第2抵接板部
3815...彎曲部
3820...本體板部
4001...彎曲部
4001...第1彎曲部
4002...彎曲部
4802...卡止凸部
5002...開口
5402...卡合凸部
5610...卡止部
5802...兩面黏著膠帶
6402...卡合凹部
6802...筒部
6804...前凸緣
6805...簧片抵接面
6806...後凸緣
6808...安裝面
6810...挾持片
6812...接觸面
6840...卡合凸部
7001...開口
7002...環板部
7004...支持片
7010...環板部
7012...支持片
7014...孔
7402...磁軛
7602...中央開口
7604...中間部分
7605...端部
7802...周壁
7802B...第2側壁
7802A...第1側壁
7808...膨出壁
7810...突起
7812...簧片用按壓片
7814...卡合銷
7820...角部
7822...第2接觸面
7824...第3接觸面
7826...凸部
7830...平面部
8001...卡合突起
8002...後端面壁
8002A...邊
8002B...邊
8003...凸部
8004...線圈安裝用壁部
8006...開口
8008...接觸面
8010...安裝部
8012...安裝面
8014...銷
8020...柱壁
8020A...線圈接觸面
8022...連接壁
8030...卡合孔
8040...卡合凹部
8050...筒狀壁部
8052A...第1線圈安裝溝
8052B...第2線圈安裝溝
8054...凸緣
8056A...底面部
8056B...底面部
8058...開口
8060...接觸面
8060A...處所
8061...第1接觸面
8062...接著劑填充用溝
8070A...前面
8070B...後面
8202...磁軛
8402...線圈部
8450...筒狀壁部
8460...線圈安裝溝
8462...底面部
8464...開口
8602...外面
8604...開口
8606...缺口部
[第1圖](A)、(B)為安裝了攝像裝置20的電子機器之一例的外觀圖。
[第2圖]為構成攝像裝置20的攝像機模組22和插槽24的分解立體圖。
[第3圖]為插槽24的平面圖。
[第4圖]為基板30的平面圖。
[第5圖]為攝像機模組22、插槽24及蓋體26的分解立體圖。
[第6圖]為第5圖的AA線剖面圖。
[第7圖]為第5圖的BB線剖面圖。
[第8圖]為第7圖的A部放大圖。
[第9圖]為由第5圖的C所見的圖。
[第10圖]為變形例的攝像裝置20之剖面圖。
[第11圖]為構成變形例的攝像裝置20的攝像機模組22和插槽24的分解立體圖。
[第12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立體圖。
[第13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立體圖。
[第14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分解立體圖。
[第15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構造說明圖。
[第16圖]為第13圖的AA線剖面圖。
[第17圖]於前鏡筒78安裝了前簧片70A的後面圖。
[第18圖]為安裝了線圈76之後鏡筒80的立體圖。
[第19圖]為安裝了線圈76之後鏡筒80的立體圖。
[第20圖]為安裝了線圈76及基板30之後鏡筒80的立體圖。
[第21圖]為安裝了線圈76及基板30之後鏡筒80的立體圖。
[第22圖]為後鏡筒80的平面圖。
[第23圖]為安裝了基板30、光學濾光片31及線圈76之後鏡筒80的平面圖。
[第24圖]為第20圖的BB線剖面圖。
[第25圖]為安裝了磁鐵74之透鏡保持部68的立體圖。
[第26圖]為安裝了磁鐵74及後簧片70B之透鏡保持部68的立體圖。
[第27圖]為安裝了磁鐵74及後簧片70B之透鏡保持部68的平面圖。
[第28圖]為透鏡保持部68的後面圖。
[第29圖]為安裝了後簧片70B之透鏡保持部68的後面圖。
[第30圖]作到可防止透鏡保持部68的傾斜之攝像機模組22的剖面圖。
[第31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後鏡筒80的平面圖。
[第32圖]為透鏡保持部68的後面圖。
[第33圖]為磁鐵74和線圈76的動作說明圖。
[第34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分解立體圖。
[第35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構造說明圖。
[第36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剖面圖。
[第37圖]為後鏡筒80的立體圖。
[第38圖]為第37圖的AA線剖面圖。
[第39圖]表示透鏡保持部68被收容於後鏡筒80的狀態之立體圖。
[第40圖]為磁鐵82和線圈84的動作說明圖。
[第41圖]為磁鐵82和線圈84的動作說明圖。
[第42圖]表示攝像機模組22的透鏡保持部68被收容於後鏡筒80的狀態之立體圖。
[第43圖]為攝像機模組22的剖面圖。
[第44圖]為後鏡筒80的剖面圖。
[第45圖]為磁鐵82和線圈84的動作說明圖。
[第46圖]為產生鬼影的說明圖。
[第47圖]為防塵蓋板31、鏡筒部66、攝像元件29、基板30的構造說明圖。
[第48圖]為後端面壁8002的平面圖。
[第49圖]為防塵蓋板31的安裝說明圖。
[第50圖](A)、(B)為表示防塵蓋板31的安裝狀態之剖面說明圖。
[第51圖](A)為固體攝像裝置的分解立體圖、(B)為固體攝像裝置的平面圖。
[第52圖]為其他的固體攝像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78...前鏡筒(66:鏡筒部)
70A...前簧片(70:簧片)
2810...攝像機本體用遮蔽板(86:卡止板)
7802...周壁
S...收容空間
74...磁鐵
7402...磁軛
68...透鏡保持部
34...攝影光學系
34A...第1群透鏡
34B...第2群透鏡
34C...第3群透鏡
34D...光圈
34E...間隔物
70B...後簧片(70:簧片)
31...光學濾光片
8002...後端面壁
8004...線圈安裝用壁部
8006...開口
80...後鏡筒(66:鏡筒部)
8020...柱壁
8020A...線圈接觸面
8022...連接壁
8001...卡合突起
7604...中間部分
29...攝像元件
30...基板
7602...中央開口
76...線圈

Claims (11)

  1. 一種攝像機模組,其特徵為,具備:具有收容空間的鏡筒部、和保持攝影光學系而被收容於前述收容空間的透鏡保持部、和將配設於前述收容空間之前述透鏡保持部,沿著前述攝影光學系的光軸而可移動地支持的簧片、和設置於前述鏡筒部而攝影藉由前述攝影光學系而被引導之被攝體像的攝像元件、和使前述透鏡保持部沿著前述攝影光學系的光軸而移動的驅動部;前述驅動部係包含:設置於前述透鏡保持部的磁鐵、和設置於面臨前述磁鐵的前述鏡筒部之處所的線圈而構成;前述鏡筒部,係具有前鏡筒、和後鏡筒,前述前鏡筒,係包含位於前述光軸的周圍隔開前述收容空間的側面之周壁而構成,前述後鏡筒,係包含:延伸與前述光軸直交的面上而閉塞前述周壁的前述光軸方向之後端的後端面壁、和從前述後端面壁以被收容於前述周壁的內側之方式突出設置而 被安裝前述線圈的線圈安裝用壁部、和被設置於位於前述光軸上的前述後端面壁之處所而收容前述攝像元件的開口而構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攝像機模組,其中,前述磁鐵係呈現板狀而設置2個,前述2個磁鐵係在挾持前述光軸之前述透鏡保持部的處所,使其對於通過前述光軸之單一假想平面而呈平行地配設。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攝像機模組,其中,前述磁鐵係設置2個,前述2個磁鐵係形成為:具有沿著前述光軸方向而延伸之高度、與以大於此高度之尺寸而沿著垂直於此高度之方向而延伸之寬度的長方形之板狀,前述2個磁鐵係在挾持前述光軸之前述透鏡保持部的處所,使其對於通過前述光軸之單一假想平面而呈平行地配設。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攝像機模組,其中,前述磁鐵係設置2個,前述2個線圈係在挾持前述光軸之前述鏡筒部的處所,使其對於通過前述光軸之單一假想平面而呈平行地配設。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攝像機模組,其中,前述線圈係設置2個, 前述2個線圈係形成為:導線個別捲繞於與前述光軸直交的軸心之周圍,具有沿著前述光軸方向而延伸之高度、與以大於此高度的尺寸而沿著垂直於此高度的方向而延伸之寬度的細長形狀,前述2個線圈係在挾持前述光軸之前述鏡筒部的處所,使其對於通過前述光軸之單一假想平面而呈平行地配設。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攝像機模組,其中,前述磁鐵係呈板狀而設置2個,前述磁鐵係具有沿著前述光軸方向而延伸之高度、與以大於此高度的尺寸而沿著垂直於此高度的方向而延伸之寬度,前述2個磁鐵係在挾持前述光軸之前述透鏡保持部的處所,使其對於通過前述光軸之單一假想平面而呈平行地配設,前述線圈係設置2個,前述線圈係具有沿著前述光軸方向而延伸之高度、與以大於此高度的尺寸而沿著垂直於此高度的方向而延伸之寬度,前述2個線圈係使其對於前述單一假想平面而呈平行地配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攝像機模組,其中,前述簧片係設置2個,該些簧片係個別被配設於在前述 光軸方向的前述透鏡保持部的兩端與前述鏡筒部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攝像機模組,其中,前述簧片係設置2個,該些簧片係個別被配設於在前述光軸方向的前述透鏡保持部的兩端與前述鏡筒部之間,前述2個簧片,係從薄小的寬度之片狀體,於中央以確保攝影光學系的光路徑用的開口之方式形成環狀,前述2個簧片,個別內周部被安裝於前述透鏡保持部,外周部被安裝於前述鏡筒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攝像機模組,其中,前述磁鐵,係個別設置於挾持了前述光軸的前述透鏡保持部之處所,前述線圈安裝用壁部,係設置於挾持了前述光軸之前述後端面壁之2處所,前述線圈安裝用壁部,係具有:從前述後端面壁突出設置之2個柱壁、和連接前述2個柱壁之高度方向的中間之連接壁,前述線圈係設置2個,個別將該長邊方向的兩端合於前述2個柱壁,而且,於前述線圈的中央開口鑲入前述連接壁的狀態,以接著劑安裝。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攝像機模組,其中,前述透鏡保持部,係具有:配置前述攝影光學系的內 面、和與前述內面相反地設置之外面,在互相相對的前述透鏡保持部的前述外面2處所,形成平行於通過前述光軸的單一假想平面的安裝面,於前述安裝面突出設置磁鐵挾持用的一對挾持片,前述磁鐵係呈板狀而配置於前述各安裝面上,以被前述一對的挾持片挾持的狀態,接著於前述安裝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記載的攝像機模組,其中,前述一對的挾持片,係設置於前述安裝面的前述光軸方向之前端。
TW096139523A 2006-10-27 2007-10-22 Camera module TWI4054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93144A JP5338025B2 (ja) 2006-10-27 2006-10-27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6654A TW200826654A (en) 2008-06-16
TWI405456B true TWI405456B (zh) 2013-08-11

Family

ID=39344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39523A TWI405456B (zh) 2006-10-27 2007-10-22 Camera modul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978969B2 (zh)
EP (1) EP2077461B1 (zh)
JP (1) JP5338025B2 (zh)
KR (1) KR20090071545A (zh)
CN (1) CN101529302A (zh)
TW (1) TWI405456B (zh)
WO (1) WO20080537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06935B2 (ja) 2008-06-20 2011-06-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TWI479219B (zh) * 2010-06-22 2015-04-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攝像模組及其組裝方法
KR101866351B1 (ko) * 2010-11-18 2018-06-1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CN103262521B (zh) * 2010-12-09 2017-02-2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照相机模块
CN102937770A (zh) * 2011-08-16 2013-02-20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应用该摄像模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US8817116B2 (en) * 2011-10-28 2014-08-26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KR101920314B1 (ko) * 2011-10-31 2019-02-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EP2703862B1 (en) * 2012-09-04 2019-06-19 CLAAS E-Systems GmbH Camera lens
CN104469099A (zh) * 2013-09-25 2015-03-25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摄像头安装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JP6158043B2 (ja) * 2013-10-31 2017-07-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並びに撮像レンズの位置決め方法
KR102542645B1 (ko) * 2015-08-18 2023-06-1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KR101708320B1 (ko) 2016-04-15 2017-02-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CN114114483B (zh) * 2016-05-09 2024-04-1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及光学装置
CN207010790U (zh) * 2017-04-17 2018-02-13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模组
JP2019082623A (ja) * 2017-10-31 2019-05-30 日本電産三協電子(東莞)有限公司 光学ユニット
KR102104453B1 (ko) * 2017-11-09 2020-05-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KR102545460B1 (ko) * 2018-07-23 2023-06-20 주식회사 정진넥스텍 휴대 단말기 카메라모듈용 렌즈프레임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3009600B (zh) * 2019-12-19 2022-05-31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镜筒、摄像模组及摄像设备
CN114755787A (zh) * 2020-12-25 2022-07-15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KR102538892B1 (ko) * 2021-03-02 2023-06-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9318A (en) * 1990-07-31 1994-02-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 driving unit for moving a lens
US20040130808A1 (en) * 2002-12-04 2004-07-08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03896B2 (ja) * 1990-07-31 1998-09-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JPH04293005A (ja) * 1991-03-22 1992-10-16 Canon Inc 光学機器
JP3246241B2 (ja) * 1994-11-17 2002-0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
JPH11273106A (ja) * 1998-03-26 1999-10-08 Toshiba Corp 電磁駆動装置および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0321475A (ja) * 1999-05-13 2000-11-24 Sony Corp 光学駆動装置
JP2002023037A (ja) 2000-07-07 2002-01-23 Sony Corp レンズ鏡筒
JP4324368B2 (ja) 2002-10-18 2009-09-02 シコ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7440201B2 (en) * 2003-04-16 2008-10-21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portable equipment with camera
KR100519630B1 (ko) * 2003-07-22 2005-10-10 주식회사 엠투시스 통신기기용 소형 카메라장치
JP2005091461A (ja) * 2003-09-12 2005-04-07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カメラ付き携帯機器
JP2005295228A (ja) * 2004-03-31 2005-10-20 Casio Comput Co Ltd 携帯型電子機器
JP2006017924A (ja) * 2004-06-30 2006-01-19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小型カメラ
JP2006047342A (ja) * 2004-07-30 2006-02-16 Nidec Copal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
TWI288258B (en) * 2005-05-27 2007-10-11 Powergate Optical Inc Auto-focusing device for lens
JP2006345589A (ja) * 2005-06-07 2006-12-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駆動装置、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および駆動装置の制御方法
KR100708772B1 (ko) * 2005-10-07 2007-04-17 주식회사 뮤타스 다이아프램을 구비한 화상 촬영 장치
TWM290574U (en) * 2005-12-09 2006-05-11 Tricore Corp Voice coil motor-type focusing actuator
TWM294046U (en) * 2005-12-29 2006-07-11 E Pin Internat Tech Co Ltd Auto focusing lens module
US7505219B2 (en) * 2006-01-20 2009-03-17 Powergate Optical Inc. Multi-stage lens driving device
TWM300309U (en) * 2006-05-16 2006-11-01 Powergate Optical Inc Optical focus-adjusting device of mini zoom lenses
JP2008026784A (ja) * 2006-07-25 2008-02-07 Seiko Instruments Inc レンズ駆動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並びに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9318A (en) * 1990-07-31 1994-02-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 driving unit for moving a lens
US20040130808A1 (en) * 2002-12-04 2004-07-08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46935A1 (en) 2010-02-25
CN101529302A (zh) 2009-09-09
KR20090071545A (ko) 2009-07-01
EP2077461A4 (en) 2011-07-20
WO2008053710A1 (fr) 2008-05-08
EP2077461B1 (en) 2013-01-02
TW200826654A (en) 2008-06-16
US7978969B2 (en) 2011-07-12
JP5338025B2 (ja) 2013-11-13
EP2077461A1 (en) 2009-07-08
JP2008111873A (ja) 2008-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5456B (zh) Camera module
JP4844829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5145019B (zh) 光学系统
JP2008111876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US8279289B2 (en) Optical unit with shake correcting function
JP5828686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WO2009133690A1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及び撮影用光学装置
CN113341634B (zh) 相机装置和光学设备
TW201626024A (zh) 鏡頭驅動裝置、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JP2017049343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5604068B2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70045960A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전자기기
EP3582000B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instrument
CN211206922U (zh)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JPWO2017175254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2008111868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固体撮像装置
JP5653014B2 (ja) 光学ユニット
KR20210117489A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기기
JP7323412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5551903B2 (ja) 光学機器
JP5383378B2 (ja) 光学ユニット
CN110703401A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电子设备及这些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