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8366B - binder - Google Patents

bind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8366B
TWI398366B TW097126604A TW97126604A TWI398366B TW I398366 B TWI398366 B TW I398366B TW 097126604 A TW097126604 A TW 097126604A TW 97126604 A TW97126604 A TW 97126604A TW I398366 B TWI398366 B TW I39836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inder
support shaft
movable ring
base body
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266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09236A (en
Inventor
Koji Kaneda
Original Assignee
Kaneda Kokk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eda Kokki filed Critical Kaneda Kokki
Publication of TW2009092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092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8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836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1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 B42F13/2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 B42F13/22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in two sections engaging each other when clos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3/00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involving perforations; Means therefor; Sheet details therefor
    • B42F3/04Attachment means of ring, finger or claw form

Landscapes

  • Sheet Holders (AREA)

Description

活頁夾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活頁夾。
先前以來,如下活頁夾之存在數量較多,該活頁夾係於細長形狀之塑膠製基材之一側部設置有多個固定環,且於另一側部配置有藉由軸構件而被支持為可旋轉且與固定環卡止自如地開閉之多個可動環,將預先設置有與各環對應之插通孔之活頁等用紙拆卸自如地合訂於該等環中。
該等先前之活頁夾存在如下活頁夾等,如日本專利第3749893號(專利文獻1)所記載,隨附於本說明書之圖24以及圖25中編號400所示,於軸構件裝入金屬製線圈彈簧408,以於使用手指扭動前端具有鉤狀卡合手段405之可動之第2半環要素402而自固定之第1半環要素404之卡合手段405'脫離時,軸構件406旋轉驅動來促進可動環之打開動作。
然而,如此構成之活頁夾中,除了必須準備針對活頁夾之不同大小而彈簧力或長度等不同之彈簧構件以外,亦必須精心設計比較複雜之結構部分,以便於軸構件以及基材,不自基材脫離地裝配上述彈簧構件且不損害有效之彈簧作用,因此製造時間或成本方面存在問題,而且亦產生如下問題,即為了提高線圈彈簧相關構件之耐久性而使用金屬性之軸構件會導致重量增加或生銹。又,金屬彈簧廢 棄時亦花費分類之勞力和時間。又,特別是上述日本專利第3749893號之技術存在若打開環則半環間一下子大幅度打開而導致已合訂之活頁散亂之問題。
一方面,雖如日本專利第3407672號(專利文獻2)之特別是段落(0024)所說明般,有提案如下活頁夾,該活頁夾係於軸本體之外周設有低突起,於軸承部之內周形成具有與該低突起對應之凹凸之滑接部,藉由該等低突起與滑接部之接觸動作使軸本體之旋轉動作具有適度感,但該低突起僅作為使軸本體之旋轉動作停止之制動器而起作用,雖有記載可於既定位置拿出或放入用紙類(段落0032),但不具有可靜止於既定位置之充分之制動力,無法提供能代替促進環之開閉動作之先前彈簧之力。
另一方面,日本專利第3775217號(專利文獻3)之特別是段落(0022)中記載有如下者,即謀求環之脫落防止之同時,關閉半環要素時使其具有作用於打開方向之較弱之回彈力而使鉤狀卡合手段卡止,另一方面,藉由扭可動環而打開鉤狀卡合手段時該回彈力促進打開動作。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749893號說明書[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3407672號說明書[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第3775217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1之技術必須使用金屬彈簧,廢棄時花費分類之勞力和時間,此外於使可動環打開時,以專利文獻1 之技術,於環之打開操作時環一下子大幅度打開,因此存在活頁意外脫落之問題。
另一方面,以專利文獻2之技術,雖因低突起之作用而於半環前端間產生極小之間隙,而可拿出或放入活頁,但並未利用軸之彈性而是利用摩擦,因此於該位置之穩定性差。
以專利文獻3之技術,雖可以較小間隙拿出或放入活頁,但並未設置可以較小開度便停止可動環之手段,因此存在開啟角度不穩定,合訂之活頁散亂之問題。
因此,本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活頁夾解決先前品之上述問題,而且該活頁夾整體為塑膠製,可動環分兩個階段進行打開動作,可防止活頁之不慎脫落,且可提供可插拔少量活頁之狹窄之第1打開狀態,及可插拔多數活頁之較寬廣之第2打開狀態。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解決如上所述先前品之問題之活頁夾,其構成上具有以下構造。
亦即,本發明提供一種活頁夾10、100,其包含:板狀基體16,其沿著第1側緣部12設置有兩根固定環14;及支軸22,其沿著基體之第2側緣部18配置於基體內所設置之支軸支承槽20中且可自由彎曲及自由扭轉,且轉動自由地支持於基體之軸承部24,於各端部側之兩個部位,具備通過基體之缺口部26露出於外部之大徑部28,於各大徑部之外周突設有與上述固定環配合而形成閉環之兩根可動環30, 固定環14以及可動環30,於前端部分別具備利用該支軸以及可動環之彈性變形而彼此卡合之鉤狀卡合手段32,支軸22具有於圓周方向分離且於半徑方向突出之前凸輪34、134、104以及後凸輪36、136、102,基體16具有於支軸22轉動時上述前凸輪接觸之第1卡止部40、140、108以及上述後凸輪接觸之第2卡止部42、142、106,於使可動環卡合於固定環時,前凸輪34、134、104接觸第1卡止部40、140、108,於支軸22產生隨著支軸22之扭轉以及第1彎曲之第1反作用力,於固定環以及可動環處於閉環狀態時,該第1反作用力作用於打開可動環之方向而加強上述兩鉤狀卡合手段彼此之卡合力,另一方面,將上述兩鉤狀卡合手段之卡合解除後,第1反作用力會使可動環自固定環自動打開,在上述兩鉤狀卡合手段已脫離之可動環之第1打開狀態下,上述後凸輪36、136、102與第2卡止部42、142、106卡合後,可動環之進一步打開受限而於上述可動環前端與固定環前端之間形成可拿出或放入活頁之間隙,於對上述可動環施加較隨著上述支軸22之第2彎曲而產生之第2反作用力大之打開方向的力時,成為如下第2打開狀態,即後凸輪36、136、102克服第2卡止部42、142、106之卡止力而越過第2卡止部,上述可動環之前端部自上述固定環之前端部進一步分離。如此根據本發明可實現二階 段之打開狀態。
該構成之活頁夾中,為了將環自關閉狀態打開,首先用手指向兩鉤狀卡合手段彼此分離之方向推壓可動環之前端。例如,如圖1般將一對固定環之鉤狀卡合手段設於活頁夾之軸線方向外側,將一對可動環之鉤狀卡合手段設於活頁夾之軸線方向內側,將兩可動環向對方推壓而使兩者之鉤狀卡合手段脫離。
由於前凸輪自第1卡止部受到第1反作用力,因此可動環自動地成為第1打開狀態,且至後凸輪接觸第2卡止部之位置為止維持於第1打開狀態。
為了將可動環自第1打開狀態向打開方向引導至第2打開狀態,係將可動環向打開方向進一步推壓。若該推壓力超過第2反作用力則後凸輪便會越過第2卡止部向第2打開狀態移動。
一方面,於欲關閉環之情形時,用手指推壓可動環使可動環自第1打開狀態相對於固定環關閉後,前凸輪卡合於第1卡止部,對抗因此而產生之第1反作用力,將可動環向固定環推壓使其等之鉤狀卡合手段32彼此卡止。在該關閉狀態下由於第1反作用力在作用而使卡止力得到加強,從而於環之前端部無晃動,又於某種程度之外力作用下仍可維持卡止狀態。
另一方面,自第2打開狀態向第1打開狀態之關閉,用手指將可動環向固定環之方向推壓後,後凸輪與第2卡止部卡合,對抗於因此而產生之反作用力(未必與第2反 作用力相同)進一步推壓後,後凸輪越過第2卡止部,可動環成為第1打開狀態。
較佳實施形態中,上述軸承部24設置於上述支軸支承槽20之兩端部,上述支軸支承槽20具有能容許上述支軸22充分彎曲之充分之寬度,以使後凸輪可進行第2卡止部之動作。藉由調節後凸輪從支軸之半徑方向突出之高度,可任意設定第2打開狀態下可動環相對於固定環之最小開度。
另一實施形態中,基體具備於支軸支承槽20內向支軸22之下側突設之至少一個支軸脫落防止突起48、148。其用意在於不取決於支軸之旋轉角度而一直支撐支軸。由於支軸脫落防止突起必須於成形時一體成形,因此以支軸可勉強嵌入之程度成形於軸承部之部位及/或兩大徑部之軸線方向內側。
又一實施形態中,第1卡止部40以及第2卡止部42,形成於形成基體之第2側緣部18之側壁部分44之槽20側之面上,該側壁部分44之內側段部構成第1卡止部40,自該側壁部分44之上述內側段部之內側緣端向上延伸之內表面部分構成第2卡止部42(圖3~圖7中將進行敍述)。
其他實施形態中,第1卡止部140以及第2卡止部142,形成於上述槽20之內側所設置之加強肋46之面上,該加強肋46之內側段部構成第1卡止部140,自該加強肋46之上述段部之上述槽20側之緣端向下延伸之內表面部分構成第2卡止部142(圖8~圖11中將進行敍述)。
將前凸輪104設置於支軸之中間位置之兩側且接近大徑部28之各位置,並將後凸輪102於支軸之上述中間位置在於支軸之圓周方向上與上述前凸輪分離之狀態下設置(圖13~圖22中將進行敍述)。
本發明中較佳為活頁夾整體為塑膠製。本發明之活頁夾由兩個零件構成,且可容易分離,因此便於資源回收。一般而言,使支軸22以及可動環30為具有高復原性之樹脂製,並使基體為形狀穩定性高且高剛性之樹脂製,若舉例則可使支軸22以及可動環30為聚碳酸酯製,基體為ABS樹脂製。
發明之效果於上文已某種程度上加以敍述,不僅可有效地解決先前品相關之製造時間以及成本上之問題,而且能有效地解決重量相關、生銹、分類等問題,可提供能夠有效促進半環要素之卡合狀態以及開閉動作之彈簧力,進而,可動環分兩個階段進行打開動作,可提供兩階段打開動作式之全塑膠製之活頁夾,即使於如插拔活頁之檔案操作時受到活頁所產生之意外之外力亦不會容易脫離,而會適當停止於第1打開狀態。
參照圖1~圖7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例進行說明。
圖1用編號10來表示本發明之活頁夾整體。活頁夾10與先前之同等品相同,具備:板狀基體16,其沿著第1側緣部12固定設置有兩個固定環14;及支軸22,其沿著基 體之第2側緣部18而配置於基體內所設置之支軸支承槽20內,且可自由彎曲及自由扭轉。支軸22轉動自如地支持於基體16之各端部位置上所設置之軸承部24中。如圖2以及圖3所示,為了使支軸22可彎曲而必須具有充分寬之槽寬,以使得僅支軸22之兩端部受軸承部24支撐,而中間部分於支軸支承槽20內為自由狀態。於各端部側之兩個部位,具備通過基體之缺口部26而露出於外部之大徑部28,於各大徑部28之外周突設與固定環14配合而形成閉環之兩根可動環30。固定環14以及可動環30,與先前之相應製品相同,於該等環之前端位置具備於基體16之長度方向彼此面對之鉤狀卡合手段32,用以利用支軸22與可動環30之彈性變形而彼此卡合來維持閉環狀態。一方之鉤狀卡合手段為鉤,而另一方鉤狀卡合手段為鉤孔。
實施例1
第1實施例之活頁夾之支軸22,於其長度方向之中間位置具備三角狀凸輪38,該三角狀凸輪38具有於圓周方向上分離且於半徑方向上延伸之前凸輪34與後凸輪36(打開可動環30時先行者為“前”,繼其後者為“後”),另一方面,基體16具有配置為支軸22旋動時前凸輪34以及後凸輪36於不同旋動位置分別接觸之第1卡止部40以及第2卡止部42。
前凸輪34以及後凸輪36設置於支軸22之長邊方向之中間位置,第1卡止部40以及第2卡止部42,形成於基體16之第2側緣部18之、例如圖1所示突出之側壁部分 44的內側,形成於該側壁部分44之內側段部構成第1卡止部40,自內側段部之內緣端向上延伸之側壁部分44之內表面部分構成第2卡止部42。
於使可動環30與固定環14彼此卡合時,前凸輪34於如圖4所示之即將關閉時之位置接觸第1卡止部40。在自該狀態用手指使可動環30進一步向關閉方向旋動而使各前端部之卡合手段32間彼此卡合成為圖5所示之閉環狀態時,欲勉強旋轉之支軸22經由前凸輪34而對第1卡止部40施加推壓力,隨著反作用力扭轉。與此同時,由於支軸22之凸輪部分自其原中心軸線向圖5所示之箭頭L之方向彎曲既定距離1,因此扭轉之反作用力之一部分作為彎曲之反作用力而於支軸內分散。藉此,對支軸22施加結構上勉強之力得到緩和,並且可提高扭轉之反作用力(以下,稱為第1反作用力)之作用的有效性。
由於第1反作用力係發揮將閉環狀態之可動環30向打開方向輕微牽拉之力之作用,且作用於加強卡合手段32(由鉤與鉤孔所構成)之卡合狀態之方向,因此可使各環要素更牢固地彼此卡止而不晃動,且即使在閉環狀態受到一定程度之外力作用亦可穩定地維持閉環狀態。
另一方面,可動環30在例如,於圖1之箭頭方向,用大拇指與食指向彼此之方向同時推壓可動環30、30等使可動環側之卡合手段32自固定環側之卡合手段32脫離後,立即因上述第1反作用力而反彈性地且自動地打開,且停止於前凸輪34與第1卡止部40接觸之位置、與後凸 輪36與側壁部分44之內表面亦即第2卡止部42接觸之位置之間的第1打開狀態下(參照圖4)。在該狀態下,固定環14與可動環30之間小幅度地打開可插拔活頁之程度。再者,若規定同時滿足前凸輪34與第1卡止部40接觸之位置,及後凸輪36與側壁部分44之內表面亦即第2卡止部42接觸之位置,則可動環之第1打開狀態可為固定位置。其後,用手指使可動環30進一步打開後,後凸輪36與支軸22一併旋動,使支軸22向圖6箭頭LL所示之方向彎曲既定距離11且於第2卡止部42上滑動,伴隨著因該彎曲產生之反作用力(以下,稱為第2反作用力)推壓第2卡止部42。在此期間,由於第2反作用力為使可動環30向關閉方向旋轉之彈簧力,因此鬆開手之後第2環要素立即自動恢復至圖4所示之狀態。
繼而,如圖6所示當後凸輪36之頂部與第2卡止部42接觸後,在該位置第2反作用力已經不發揮旋轉力之作用。繼而,在用手指對可動環30勉強地施加超過開環方向之第2反作用力之力後,後凸輪36之頂部超過第2卡止部42,可動環30如圖7所示向第2打開狀態移動。再者,後凸輪越過第2卡止部之前後的角度可取決於後凸輪之半徑方向之突出尺寸而任意設定。可如此設定角度之理由在於,支軸之中央部分成為不受支軸支承槽限制之自由狀態,從而可大幅度彎曲。於該狀態下可將活頁以重疊有多數張之狀態插拔於環。
一般而言,使支軸22以及可動環30為具有高復原性 之樹脂製,使基體為形狀穩定性高且高剛性之樹脂製,若舉例則可使支軸22以及可動環30為聚碳酸酯製,使基體為ABS樹脂製,若使用該等材質則可形成上述構成。在以下之實施例中亦同。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使可動環自關閉狀態打開時,可進行中間之第1打開狀態、及較其更大幅度地打開之第2打開狀態之兩階段移動,因此可利用該等兩個狀態中之任一打開狀態。又,由於不會如專利文獻1般一下子打開環,因此無活頁散亂之虞。
實施例2
於圖8~圖11例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例。第2實施例中,前凸輪134以及後凸輪136形成於支軸22之與第1實施例相反之方向上。又,第1卡止部140以及第2卡止部142,由基體16之第2側緣部18以及較支軸22更靠近內側之加強肋46所構成,自形成於該加強肋46之槽側觀察到之內側段部構成第1卡止部140,自加強肋46之上述內側段部之緣端可延伸之內表面部分構成第2卡止部142。
與第1實施例相同,於使可動環30與固定環14彼此卡合時,前凸輪134於如圖8所示之關閉前之位置接觸第1卡止部140。在自該狀態使可動環30進一步旋動而使各前端部之卡合手段32彼此卡合成為圖9所示之閉環狀態時,欲勉強旋轉之支軸22經由前凸輪134而對第1卡止部40施加推壓力,伴隨著反作用力扭轉。與此同時,支軸22之凸輪部分向圖9所示之箭頭L'之方向彎曲規定距 離1',扭轉之反作用力之一部分作為彎曲之反作用力而被分散。藉此,與第1實施例相同,對支軸22施加結構上勉強之力得到緩和,並且提高扭轉產生之第1反作用力之作用的有效性。
第1反作用力發揮將閉環狀態之可動環30向打開方向輕微牽拉之力之作用,且作用於加強卡合手段32(由鉤與鉤孔所構成)之卡合狀態之方向,因此使各環要素更牢固地彼此卡止而不晃動,且即使閉環狀態受到一定程度之外力作用亦可穩定地維持閉環狀態。
另一方面,與第1實施例相同,利用大拇指與食指向彼此之方向同時推壓可動環30、30等而使可動環側之卡合手段32自固定環側之卡合手段32脫離後,可動環30立即因上述第1反作用力而反彈地且自動地打開,而在於前凸輪34與第1卡止部40接觸之位置、與後凸輪36與側壁部分44之內表面亦即第2卡止部42接觸之位置之間的圖8所示之第1打開狀態下停止。該狀態下固定環14與可動環30之間小幅度地打開可插拔活頁之程度。其後,在使可動環30進一步打開後,後凸輪136與支軸22一併旋動,在使支軸22向圖10箭頭LL'所示之方向彎曲既定距離11'之狀態下於第2卡止部142上滑動,伴隨著因該彎曲而產生之第2反作用力推壓第2卡止部142。在此期間,由於第2反作用力發揮使可動環30向關閉方向旋轉之彈簧力之作用,因此鬆開手之後可動環30立即自動恢復至圖8所示之狀態。
繼而,如圖10所示,當後凸輪136之頂部與第2卡止部142接觸後,在該位置第2反作用力便不再發揮旋轉力之作用。繼而,在用手指對可動環30勉強地施加超過開環方向之第2反作用力之力後,後凸輪136之頂部超過第2卡止部142,如圖11所示向第2打開狀態移動。
上述本發明之各實施例進而具有如下之支軸脫落防止突起。
如圖1以及圖2所示,於基體16之支軸支承槽20,在從支軸22之三角狀凸輪38離開之各側之位置、與各軸承部24之位置,具備有朝向支軸支承槽20之內方突設之第1支軸脫落防止突起48。設置於從三角狀凸輪38離開之各側之位置的第1支軸脫落防止突起48、與設置於各軸承部24之位置之第1支軸脫落防止突起48雖以彼此反向配置,但亦可同向配置。由於支軸22之直徑遠小於支軸支承槽20之直徑,因此若將支軸22勉強推入支軸支承槽20內,則第1支軸脫落防止突起48與其對向壁產生彈性變形,支軸容易超過突起48而嵌合於支軸支承槽20,且可藉由該等突起48而防止脫落。
進而,亦可於突設可動環30之支軸22之各大徑部28設置第2支軸脫落防止突起50,其於可動環30之旋動範圍內沿著成為下側之圓周方向部分而突設為弧狀。由於第2支軸脫落防止突起50,於將活頁夾安裝於夾板之襯紙等情形時在大徑部28位置減少支軸22與夾板襯紙(未圖示)之間的距離,因此即使係可動環30於其旋動範圍內被推 壓至夾板襯紙側,支軸22亦不會脫落。
進而,如圖12以及圖23般,亦可於支軸22設置第3支軸脫落防止突起52,其由自與上述各大徑部28之邊界位置向支軸中央突出既定距離之突起所形成。第3支軸脫落防止突起52,於支軸22上,在使可動環30與固定環14配合之前與支軸支承槽20之內壁54接觸而固定支軸22,從而產生支軸脫落防止效果,並且藉由此時之接觸阻力而使支軸22伴隨反作用力(以下,稱為第3反作用力)產生追加性之扭轉。
該第3反作用力亦存在如下作用,即於可動環30與固定環14處於閉環狀態時,與先前已說明之第1反作用力一併作用於可動環30而更加強閉環狀態。再者,使作為該第3支軸脫落防止突起52之突起接觸之內壁54,可如圖12所示另行裝入支軸支承槽20內,或藉由一體形成之隧道狀軸承部56而提供。
實施例3
以下,參照圖13~圖22對本發明之第3實施例進行說明。
圖13中用編號100來表示本發明之活頁夾之第3實施例之整體。活頁夾100,與第1實施例以及第2實施例之活頁夾相同,具備沿著其第1側緣部12而固定設置有兩個固定環14之板狀基體16,以及沿著基體之第2側緣部18而配置於基體內所設置之支軸支承槽20內、且可自由彎曲及自由扭轉之支軸22。
本第3實施例之活頁夾100之支軸22具備:於其長邊方向之中間位置於半徑方向延伸之後凸輪102,以及於該後凸輪102之各側且接近各大徑部28而定位、且支軸之圓周方向位置與後凸輪102不同之前凸輪104。又,基體16具有配置為於支軸22轉動時前凸輪104與後凸輪102分別接觸之第1卡止部108與第2卡止部106。
第1卡止部108,如圖15、16、以及18最明確例示,自構成基體16之第2側部44之側壁部分之內表面向支軸22突出。另一方面,第2卡止部106,於夾著槽20而與第1卡止部108相反側一體成形於基體16,且向支軸22之方向突出。
再者,未圖示之其他實施例中,第1以及第2之各卡止部亦可為相反之構成,亦即,將第1卡止部設置於基體之第2側部之內側,又將第2卡止部設置於基體之加強肋,使第1以及第2之各凸輪部配置為可與該等各卡止部接觸。
於使可動環30與固定環14彼此卡合時,前凸輪104於如圖17所示之關閉前之位置接觸第1卡止部108。自該狀態用手指使可動環30進一步向關閉方向旋動而使各前端部之卡合手段32彼此卡合成為圖15、圖17所示之閉環狀態時,欲勉強旋轉之支軸22經由前凸輪104而對第1卡止部108施加接觸力,隨著第1反作用力扭轉。
第1反作用力發揮將閉環狀態之可動環30向打開方向輕微牽拉之力之作用,且作用於加強卡合手段32(由鉤與 鉤孔所構成)之卡合狀態之方向,因此使各環要素更牢固地彼此卡止而不晃動,且即使在閉環狀態下受到一定程度之外力作用亦可穩定地維持閉環狀態。
另一方面,與圖1之實施例相同,用手指同時向箭頭方向使可動環30、30彎曲靠近而使卡合手段32脫離後,可動環30立即因上述第1反作用力而反彈地且自動地打開,且在前凸輪104與第1卡止部108接觸之位置、與後凸輪102與第2卡止部106接觸之位置之間的第1打開狀態下停止(參照圖19)。該狀態下固定環14與可動環30之間小幅度地打開可插拔活頁之程度。
其後,用手指使可動環30進一步打開後,後凸輪102與支軸22一併旋動,使支軸22向圖20箭頭LL所示之方向彎曲既定距離11且於第2卡止部106上滑動,隨著因該彎曲而產生之反作用力(以下,稱為第2反作用力)推壓第2卡止部106。在此期間,由於第2反作用力發揮使可動環30向關閉方向旋轉之彈簧力之作用,因此鬆開手之後第2環要素立即自動恢復至圖18或圖17所示之狀態。
繼而,如圖20所示在後凸輪102之頂部與第2卡止部106接觸後,於該位置第2反作用力已經不發揮旋轉力之作用。繼而,在用手指對可動環30勉強地施加超過開環方向之第2反作用力之力後,後凸輪102之頂部超過第2卡止部106,可動環30如圖21、圖22所示移動至第2打開狀態。再者,後凸輪越過第2卡止部之前後的角度可取決於後凸輪102之半徑方向之突出尺寸而任意設定。可如 此設定角度之理由在於,支軸之中央部分為不受支軸支承槽限制之自由狀態,從而可大幅度彎曲。於該狀態下可將活頁以重疊有多數張之狀態插拔於環。
如圖15所示,於基體16之支軸支承槽20中具備於各軸承部之位置、及兩大徑部之軸線方向內側之位置,朝向支軸支承槽20之內方且朝向支軸22之內側突設之第1支軸脫落防止突起48。該例中第1支軸脫落防止突起48彼此同向地配置,但亦可彼此異向地配置。由於支軸22遠小於支軸支承槽20之直徑,因此若將支軸22勉強地推入支軸支承槽20內則第1支軸脫落防止突起48與其對向壁產生彈性變形,支軸容易超過突起48而嵌合於支軸支承槽20,藉由該等突起48防止脫落。
又,第1實施例、第2實施例以及第3實施例之活頁夾均整體為塑膠製,例如支軸22由如聚碳酸酯般強韌且具有彈性之復原性樹脂形成,其他構件由高剛性之例如ABS般之形狀穩定性高之樹脂形成。
又,可動環之關閉方向之動作與實施例1中所說明之動作實質上相同。
若總括上述實施例1~3之動作,則如下所述。
為了將環自關閉狀態打開,首先用手指將可動環之前端向兩鉤狀卡合手段彼此脫離之方向推壓。例如,如圖1般將一對固定環之鉤狀卡合手段設置於活頁夾之軸線方向外側,並將一對可動環之鉤狀卡合手段設置於活頁夾之軸線方向內側,將兩可動環向對方方向推壓而使可動環之鉤 狀卡合手段自固定環之鉤狀卡合手段脫離。
由於前凸輪自第1卡止部受到第1反作用力,因此可動環自動成為第1打開狀態,且至後凸輪接觸第2卡止部之位置為止維持於第1打開狀態。
為了將可動環自第1打開狀態向打開方向引導至第2打開狀態,向打開方向進一步推壓可動環。若該推壓力超過第2反作用力則後凸輪越過第2卡止部而移動至第2打開狀態。
一方面,於欲關閉環之情形時,用手指推壓可動環使可動環自第1打開狀態相對於固定環關閉後,前凸輪卡合於第1卡止部,對抗因而產生之第1反作用力將可動環向固定環推壓,使其等之鉤狀卡合手段彼此卡止。該關閉狀態下有第1反作用力作用,故卡止力被加強,從而使得環之前端部無晃動,又於某種程度之外力作用下仍可維持卡止狀態。
另一方面,自第2打開狀態向第1打開狀態之關閉,在用手指將可動環向固定環之方向推壓後,後凸輪與第2卡止部卡合,對抗因而產生之反作用力(未必與第2反作用力相同)並進一步推壓後,後凸輪越過第2卡止部而使可動環成為第1打開狀態。
以上,參照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應理解的是可於本發明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10、100‧‧‧活頁夾
12‧‧‧第1側緣部
14‧‧‧固定環
16‧‧‧基體
18‧‧‧第2側緣部
20‧‧‧支軸支承槽
22‧‧‧支軸
24‧‧‧軸承部
26‧‧‧缺口部
28‧‧‧大徑部
30‧‧‧可動環
32‧‧‧卡合手段
34、134、104‧‧‧前凸輪
38‧‧‧三角狀凸輪
36、136、102‧‧‧後凸輪
40、140、108‧‧‧第1卡止部
42、142、106‧‧‧第2卡止部
44‧‧‧側壁部分
46‧‧‧加強肋
48、148‧‧‧第1支軸脫落防止突起
50‧‧‧第2支軸脫落防止突起
52‧‧‧第3支軸脫落防止突起
56‧‧‧隧道狀軸承部
圖1係本發明之活頁夾之第1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2係圖1之活頁夾之使可動環與固定環彼此卡止之狀態下自背面側觀察之俯視圖。
圖3係圖1之活頁夾之使可動環自固定環打開之狀態下自背面側觀察之俯視圖。
圖4係自圖2之線A-A方向觀察第1實施例之閉環前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5係自圖3之線A'-A'方向觀察第1實施例之閉環狀態的剖面圖。
圖6係自圖2之線A-A方向觀察第1實施例之停止打開狀態的剖面圖。
圖7係自圖3之線A'-A'方向觀察第1實施例之完全打開狀態的剖面圖。
圖8係第2實施例之閉環前之狀態下與圖4類似之剖面圖。
圖9係第1實施例之閉環狀態下與圖5類似之剖面圖。
圖10係第1實施例之停止打開狀態下與圖4類似之剖面圖。
圖11係第1實施例之完全打開狀態下與圖5類似之剖面圖。
圖12係表示第2支軸脫落防止突起以及第3支軸脫落防止突起之剖面圖。
圖13係本發明之活頁夾之第2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14係自背面側觀察圖13之活頁夾之立體圖。
圖15係圖13之活頁夾之仰視圖。
圖16係例示於圖13之活頁夾之閉環前或閉環後之狀態下的支軸之彎曲狀況的與圖15相同之仰視圖。
圖17係於圖13之活頁夾之閉環前或閉環後之狀態下、以橫切前凸輪之平面切斷之剖面圖。
圖18係圖17之圓部分之部分放大圖。
圖19係於圖13之活頁夾之第1打開狀態前後之狀態下、以橫切前凸輪之平面切斷之剖面圖。
圖20係圖19之圓部分之部分放大圖。
圖21係於圖13之活頁夾之完全打開狀態下、以橫切前凸輪之平面切斷之剖面圖。
圖22係圖21之圓部分之部分放大圖。
圖23係例示本發明之活頁夾之第3支軸脫落防止突起之一部分除去的部分俯視圖。
圖24係先前之活頁夾之閉環狀態下之部分剖面側視圖。
圖25係圖24之活頁夾之完全打開狀態下之部分剖面側視圖。
14‧‧‧固定環
26‧‧‧缺口部
28‧‧‧大徑部
100‧‧‧活頁夾
102‧‧‧後凸輪
104‧‧‧前凸輪
106‧‧‧第2卡止部
108‧‧‧第1卡止部

Claims (19)

  1. 一種活頁夾(10、100),其包含:板狀基體(16),其沿著第1側緣部(12)設置有兩根固定環(14);及支軸(22),其沿著基體之第2側緣部(18)配置於基體內所設置之支軸支承槽(20)中且可自由彎曲及自由扭轉,且轉動自由地被支持於基體之軸承部(24),於各端部側之兩個部位具備通過基體之缺口部(26)露出於外部之大徑部(28),於各大徑部之外周突設有與上述固定環配合而形成閉環之兩根可動環(30);其特徵在於:固定環(14)以及可動環(30),分別於前端部具備利用該支軸以及可動環之彈性變形而彼此卡合之鉤狀卡合手段(32),支軸(22)具有於圓周方向分離且於半徑方向突出之前凸輪(34、134、104)以及後凸輪(36、136、102),基體(16)具有於支軸(22)旋動時上述前凸輪接觸之第1卡止部(40、140、108)以及上述後凸輪接觸之第2卡止部(42、142、106),於使可動環卡合於固定環時前凸輪(34、134、104)接觸第1卡止部(40、140、108),於支軸(22)產生隨著支軸(22)之扭轉以及第1彎曲之第1反作用力,於固定環以及可動環處於閉環狀態時,該第1反作用力作用於打開可動環之方向而加強上述兩鉤狀卡合手段彼此之卡合力,另一方面,將上述兩鉤狀卡合手段之卡合解除後,該第1反作用力發揮使可動環自固定環自動打開之力之作 用,在上述兩鉤狀卡合手段已脫離之可動環之第1打開狀態下,上述後凸輪(36、136、102)卡合於第2卡止部(42、142、106)後,可動環之進一步打開受限而於上述可動環之前端與固定環之前端之間形成可拿出或放入活頁的間隙,於對上述可動環施加較隨著上述支軸(22)之第2彎曲產生之第2反作用力大之打開方向的力時,成為如下第2打開狀態,即後凸輪(36、136、102)克服第2卡止部(42、142、106)之卡止力而越過第2卡止部,上述可動環之前端部自上述固定環之前端部進一步分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活頁夾,其中,上述軸承部(24)設置於上述支軸支承槽(20)之兩端部,上述支軸支承槽(20)具有容許上述支軸(22)之上述彎曲之充分之寬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活頁夾,其中,基體具備於支軸支承槽(20)內向支軸(22)之下側突設之至少一個支軸脫落防止突起(48、148)。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活頁夾,其中,基體具備於支軸支承槽(20)內向支軸(22)之下側突設之至少一個支軸脫落防止突起(48、148)。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之活頁夾,其中,第1卡止部(40)以及第2卡止部(42),形成於形成基體之第2側緣部(18)之側壁部分(44)之槽(20)側的面上,該側壁部分(44)之內側段部構成第1卡止部 (40),自該側壁部分(44)之上述內側段部之內側緣端向上延伸之內表面部分構成第2卡止部(42)。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之活頁夾,其中,第1卡止部(140)以及第2卡止部(142),形成於上述槽(20)之內側所設置之加強肋(46)之面上,該加強肋(46)之內側段部構成第1卡止部(140),自該加強肋(46)之上述段部之上述槽(20)側之緣端向下延伸之內表面部分構成第2卡止部(142)。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之活頁夾,其中,將前凸輪(104)設置於支軸之中間位置之兩側且接近大徑部(28)之各位置上,並將後凸輪(102)於支軸之上述中間位置在支軸之圓周方向上與上述前凸輪分離之狀態下設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之活頁夾,其中,該活頁夾整體為塑膠製。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活頁夾,其中,該活頁夾整體為塑膠製。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活頁夾,其中,該活頁夾整體為塑膠製。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活頁夾,其中,該活頁夾整體為塑膠製。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活頁夾,其中,支軸(22)以及可動環(30)為具有高復原性之樹脂製,基體為形狀穩定性高且高剛性之樹脂製。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活頁夾,其中,支軸(22)以及可動環(30)為具有高復原性之樹脂製,基體為形狀穩定性高且高剛性之樹脂製。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活頁夾,其中,支軸(22)以及可動環(30)為具有高復原性之樹脂製,基體為形狀穩定性高且高剛性之樹脂製。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活頁夾,其中,支軸(22)以及可動環(30)為具有高復原性之樹脂製,基體為形狀穩定性高且高剛性之樹脂製。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活頁夾,其中,支軸(22)以及可動環(30)為聚碳酸酯製,基體為ABS樹脂製。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活頁夾,其中,支軸(22)以及可動環(30)為聚碳酸酯製,基體為ABS樹脂製。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活頁夾,其中,支軸(22)以及可動環(30)為聚碳酸酯製,基體為ABS樹脂製。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活頁夾,其中,支軸(22)以及可動環(30)為聚碳酸酯製,基體為ABS樹脂製。
TW097126604A 2007-08-23 2008-07-14 binder TWI3983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17337 2007-08-23
JP2008069701A JP5000559B2 (ja) 2007-08-23 2008-03-18 バインダー綴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09236A TW200909236A (en) 2009-03-01
TWI398366B true TWI398366B (zh) 2013-06-11

Family

ID=40446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26604A TWI398366B (zh) 2007-08-23 2008-07-14 binder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000559B2 (zh)
KR (1) KR101195662B1 (zh)
CN (1) CN101372188B (zh)
TW (1) TWI3983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73223B (zh) * 2012-06-13 2014-05-28 东莞市新原文具有限公司 一种胶杆夹
TWI604965B (zh) * 2012-06-21 2017-11-11 金田技研股份有限公司 活頁夾及夾具結構
CN104108258B (zh) * 2013-04-16 2017-07-18 国誉株式会社 装订用具以及文件夹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7672B2 (ja) * 1998-11-06 2003-05-19 コクヨ株式会社 リング綴じ具
TWI272195B (en) * 2003-07-07 2007-02-01 Kokki Kaneda Loose-leaf paper binding tool
TW200726659A (en) * 2005-12-09 2007-07-16 King Jim Co Ltd Binding tool for documents or the lik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7872Y2 (ja) * 1989-10-03 1994-07-27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動力伝達装置におけるバックラッシュ防止機構
JP2631065B2 (ja) * 1992-09-09 1997-07-16 克己 金田 錠止機構を有するバインダー綴具
JP3828589B2 (ja) * 1994-06-22 2006-10-04 善美 星野 用紙綴じ具
CN2308508Y (zh) * 1997-10-08 1999-02-24 陈永村 活页式内页的固定结构
JP4137241B2 (ja) * 1998-08-10 2008-08-20 株式会社キングジム 綴じ具
CN2349020Y (zh) * 1998-09-25 1999-11-17 赖五长 活页夹
JP3775217B2 (ja) * 2000-12-14 2006-05-17 コクヨ株式会社 綴じ具
JP3821763B2 (ja) * 2001-12-27 2006-09-13 コクヨ株式会社 綴じ具
JP4133046B2 (ja) * 2002-07-05 2008-08-13 コクヨ株式会社 リング綴じ具
JP3749893B2 (ja) 2002-11-18 2006-03-01 株式会社リヒトラブ 綴じ具
WO2005035265A1 (ja) * 2003-10-14 2005-04-21 Kokuyo Co., Ltd. 綴じ具及びファイル
CN2813308Y (zh) * 2004-03-15 2006-09-06 国际文具制造厂有限公司 用于固定活页纸张的圆环活页夹机构
JP4251112B2 (ja) * 2004-05-31 2009-04-08 コクヨ株式会社 綴じ具及びファイル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7672B2 (ja) * 1998-11-06 2003-05-19 コクヨ株式会社 リング綴じ具
TWI272195B (en) * 2003-07-07 2007-02-01 Kokki Kaneda Loose-leaf paper binding tool
TW200726659A (en) * 2005-12-09 2007-07-16 King Jim Co Ltd Binding tool for documents or the lik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00559B2 (ja) 2012-08-15
TW200909236A (en) 2009-03-01
KR20090020482A (ko) 2009-02-26
JP2009067039A (ja) 2009-04-02
CN101372188B (zh) 2011-04-20
KR101195662B1 (ko) 2012-10-30
CN101372188A (zh) 2009-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4109B (en) A lever for a ring binder mechanism
US9033608B2 (en) Ring binder mechanism having dual time buffer actuator
US7120969B2 (en) Binder clip
US7360962B2 (en) Ring binder mechanism
CN107696741B (zh) 尾柄插入式长尾夹
TWI398366B (zh) binder
CA1271205A (en) Magazine and directory cover and holder assembly
JP2004098417A (ja) ファイル綴具
JP2010537853A (ja) 溝またはスリット内に入るクリップエッジを持つクリップレポートカバー
AU748380B2 (en) Ring binder mechanism
KR20010094970A (ko) 쿠션 부재가 장착된 작동 레버를 구비한 링 바인더
US6045286A (en) Metal ring binder with auxiliary springs
JP2000289376A (ja) 背部固定用バインダ
GB2359784A (en) Ring binder mechanism held shut by inter-engaging teeth
US20100320355A1 (en) Clipboard
US7758272B2 (en) Binding device for files and binders
JP2018034365A (ja) リングとじ具及びリングファイル
US20100088849A1 (en) Back closure
US20060216106A1 (en) Easy to open ring binder mechanism
AU2007288059A1 (en) Lever clip mechanism
JP3561710B2 (ja) リング綴じ具開放用部材
JP7168830B2 (ja) 用紙の着脱が容易な手帳やノート、バインダー等
KR20230089795A (ko) 링 바인더
US1468846A (en) Loose-leaf binder
JP4244881B2 (ja) 紙押さえ部材及び綴じ具、ファイ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