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60121B -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60121B
TWI360121B TW096119184A TW96119184A TWI360121B TW I360121 B TWI360121 B TW I360121B TW 096119184 A TW096119184 A TW 096119184A TW 96119184 A TW96119184 A TW 96119184A TW I360121 B TWI360121 B TW I36012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cording
mark
recorded
dis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19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05364A (en
Inventor
Koji Takazawa
Seiji Morita
Kazuyo Umezawa
Naoki Morishita
Yasuaki Ootera
Hideo Ando
Naomasa Nakamura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Kk filed Critical Toshiba Kk
Publication of TW2008053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053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601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6012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1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52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layers other than recording layers
    • G11B7/258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layers other than recording layers of reflective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G11B7/00452Recording involving bubble or bump form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G11B7/00455Recording involving reflectivity, absorption or colour chang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1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2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record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G11B7/246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record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only containing dy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1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52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layers other than recording layers
    • G11B7/258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layers other than recording layers of reflective layers
    • G11B7/259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layers other than recording layers of reflective layers based on silver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1360121 Ο)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藉由施加光束所 、反射率等之改變以記錄及播放資 丨 體。 【先前技術】 在使用染色材料之諸如CD-R 媒體中,記錄波長之部分被光學地 用之有機染料薄膜中,且有機染料 係由於光學吸收而致之記錄層中的 成信號記錄。迄今之硏發已能夠藉 來增加記錄密度。當應用約400 m 以達成某程度的密度提升,但其已 量之限制。有使用一種(例如)增 錄密度的技術,且,例如,一種雙 然而,針對層之增加,記錄層之光 需被嚴謹地控制且光碟之結構需被 定的記錄/播放信號。然而,用以 之技術係由於技術困難而尙未達到 此,此等光碟之售價高於那些單層 況下,已經報導有一種碟片,其中 進入表面觀看時)上之層中形成記 序相反,以增進多層碟片之記錄特 引發之記錄層的透射率 訊的可記錄光學記錄媒 或DVD-R的光學記錄 吸收於一記錄層中所使 之分解及記錄膜之變形 熱產生所造成,藉此達 由減少記錄雷射之波長 1之近藍光雷射時則得 自然地開始面對記錄容 加記錄層以獲得較高記 層DVD-R已商品化。 學穿透性及光學吸收性 最佳化以致其可獲得穩 ίέ染色材料產生多數層 實用上足夠的位準。因 碟片之售價。在此等情 在一位於遠側(當從光 錄膜的順序係與傳統順 -5- (2) 1360121 例如,日本專利申請號KOKAI公告編號2005-339761 建議引入一金屬氧化物層於一染色層與一反射層之間以增 . 進記錄/播放特性,染料記錄膜需被形成於一記錄層架構 中之一反射膜上,且一新的保護層需被產生以防止一中間 層中所使用的接合樹脂與染色材料之間的干擾。一種使用 染色材料以製造傳統單層碟片的程序無法被輕易地調適於 多層碟片:且假如因爲要求嚴格的生產管理而欲維持高的 _ 量產率及產量時,則生產成本可能會增加。 再者,當記錄層具有多層結構時,記錄信號之品質會 由於個別層之材料特性、相互光學干擾等而輕易地改變’ 以致其有可能記錄層之架構的設計容限在其中記錄層間之 串音受控制的情況下會減小。多數層之技術對於欲獲得高 密度記錄是必要的,但是於目前情況下仍未提供清楚的設 計指南,且尙未發現有關一種控制其由於多數層所致之層 間串音的方法之任何報告。 【發明內容】 當資訊被記錄於一具有複數(例如’二)記錄層之光 學記錄媒體中時,其已從第一記錄層(L0)進入之光束的 功率係由於,例如,一包括於該第一記錄層中之光反射層 的存在而被劃分爲二,且被分配於該第一記錄層(L〇)之 記錄/播放及一第二記錄層(L1)之記錄/播放。因此’減 半的光束需被有效地反射於該第二記錄層(L1)中所包含 之光反射層中。因此,諸如Ag或Ag合金等高反射率材 -6 (3) 1360121 料被使用以增加反射率。然而,假如該第二記錄層( 之光反射層的厚度被增加,則反射之量會增加,其增 . 該第一記錄層與一記錄信號之間的光學干擾。因此, 該第一記錄層(L0)與該第二記錄層(L1)之間的 的串音而會有記錄/播放信號品質之顯著惡化的問題。 本發明之實施例解決了在檢査一具有複數(例如 )記錄層之光學記錄媒體的記錄特性時所遭遇之此等 〇 亦即,本發明之實施例的一項挑戰在於提供一種 記錄媒體,其中層間串音爲低且其中可獲得穩定而高 的記錄特性。 於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學記錄媒體中,反 之材料及反射膜之厚度被調整以最佳化第二記錄層中 含的光反射層之反射率,以致其介於第一記錄層與第 錄層之間的串音被減少,且獲得了穩定而高品質的記 φ 性。換言之,於一具有第一記錄層及第二記錄層之依 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光學記錄媒體(其中資訊可由光所 /播放)中,第二記錄層中所包含之一光反射層的反 的材料及厚度被調整。 因此,於多層可記錄資訊記錄媒體中,防止了由 施加至除了所欲層之外的層的光所致之層間串音的發 當一雷射光束被聚合於所欲層之上時。 本發明之額外目的及優點將被提出於如下之描述 且部分地將從該描述變得明顯,或者可由本發明之實 L1 ) 加了 由於 增加 問題 光學 品質 射膜 所包 二記 錄特 據本 記錄 射膜 於其 生, 中, 施而 -7- (4) (4)1360121 被得知。本發明之目的及優點可藉由下文中所特別指出的 手段及組合而被實現且獲得。 【實施方式】 將參考後附圖形以描述本發明之各個實施例於下文中 〇 圖1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依據一實施例之一光碟( 一可記錄單側雙層光碟爲具體範例)的架構之一範例。如 圖1之(a)及(b)中所示,此光碟100包含一透明樹脂基 底101,其係由諸如聚碳酸酯(PC)之合成樹脂材料所形 成以具有碟片形狀。一溝槽被同心地或螺旋地形成於此透 明樹脂基底101中。透明樹脂基底101可藉由使用壓模之注 射模製來製造。 於此,第一層(L0)之一有機染料記錄層105及一光 半透射反射層106被依序堆疊於透明樹脂基底101上,該透 明樹脂基底1 〇 1係由(例如)聚碳酸酯所形成且具有0.5 9 mm之厚度,其頂部被旋塗以光聚合物(2P樹脂)104。 接著,第二層(L1)之溝槽的形狀被轉移至光聚合物104 之頂部上,而一有機染料記錄層107及一由(例如)銀或 銀合金所製之反射膜108被依序堆疊於其上。另一具有 0.59 mm之厚度的透明樹脂基底(或虛擬基底)1〇2係經 由一UV硬化樹脂(黏著劑層)103而被接合至L0及L1之 記錄層堆疊。有機染料記錄膜(記錄層105及107)具有一 種雙層結構,其中半透射反射層106及中間層104被插入於 (5) (5)1360121 其間。以此方式所完成之疊層光碟的總厚度約爲1.2 mm。 於此,在透明樹脂基底1〇1上,一具有(例如)〇·4 μιη之軌道節距及60 nm之深度的螺旋溝槽被形成(於個 別層L0及.L1中)。此溝槽具有一擺動,且位址資訊被記 錄於此擺動上。包含有機染料之記錄層105及107被形成於 透明樹脂基底101上以塡充該溝槽。 爲了形成記錄層105及107,可使用一種有機染料,其 中其最大吸收波長區被偏移至較一記錄波長(例如,405 nm)更長之波長側。此外,吸收不會消失於一記錄波長 區,且其長波長區(例如,450 nm至600 nm)被設計以 便同時吸收大量的光。 有機染料(其一具體範例將被描述於後)被溶解於溶 劑中並液化,且因而可藉由一塗敷方法而被輕易地塗敷至 透明樹脂基底之表面。於此情況下,與溶劑之稀釋比率以 及於旋塗期間之旋轉數被控制以致其可高度精確地管理膜 厚度。 此外,在資訊之記錄前當記錄雷射光束被聚集於或循 軌被執行於一軌道上時,光反射率是低的。接著,由雷射 光束引發染料之分解及反應,且一記錄標記中光反射率係 由於染料之光學吸收性的減少而增加。因此,獲得所謂的 低至高(或L至H)特性,其中由施加雷射光束所形成之 記錄標記部分中的光反射率變爲高於施加雷射光束前的光 反射率。 於此一實施例中,以下描述其被施加至透明樹脂基底 -9- (6) (6)1360121 101及光聚合物(2P樹脂)104上之LO層及L1層的實體格 式。亦即,可記錄單側雙層碟片之一般參數約相同於單層 碟片之一般參數,但於下列各點是不同的。使用可用的記 錄容量爲30 GB,層〇(LO層)中之資料區域的內半徑爲 24.6 mm而層1 (L1層)中之資料區域的內半徑爲24.7 mm ,以及資料區域之外半徑爲58.1 mm (於層0及層1中)。 於圖1 (a)之光碟1〇〇中,一系統導入區域SLA包含 如圖1 (c)中所示之控制資料區段,且此控制資料區段含 有分別針對L0及L1之關於記錄功率(峰値功率)、偏壓 功率等的記錄之參數,成爲實體格式資訊等之部分。 再者,藉由含有預定記錄功率(峰値功率)及偏壓功 率之雷射以執行標記/空白記錄於光碟100之資料區域DA 內之軌道中,如圖1 (d)中所示。由於此標記/空白記錄 ,針對(例如)一高解析度電視廣播節目之對象資料( VOB等)、及其管理資訊(VMG)被記錄於資料區域DA 內之(L0及/或L1的)軌道上,如圖1 (e)中所示。 此一實施例中可使用之有機染料包含(例如)花青( cyanine)染料、苯乙嫌基(styril)染料、偶氮(azo)染 料,等等。花青染料及苯乙烯基染料是特別適宜的,因爲 其容許相對於記錄波長之其吸收性的簡單控制。此外,偶 氮染料可被使用以單偶氮化合物之形式,或者以偶氮化合 物與金屬之一或更多分子的錯合物之形式。 可被使用於此一實施例中之偶氮金屬錯合物係使用鈷 、鎳或銅爲其中心金屬Μ以具有較高的光穩定性。然而 -10- (7) (7)1360121 ,可被使用之偶氮金屬錯合物並不限定於這些金屬,而可 爲銃、釔、鈦、锆、鈴、釩、鈮、鉅、鉻、鉬、鎢、錳、 鐯、銶、鐵、釕、餓、铑、銥、鈀、鉑、銅、銀、金、鋅 、鍚、汞,等等。 偶氮化合物具有芳香族環,而不僅芳香族環之結構同 時其具有各種取代基之芳香族環的提供容許了:記錄特性 、節省特性、播放特性等之最佳化。較大的取代基傾向於 具有播放光抗性之增進,但同時傾向於具有較低的記錄敏 感度,以致在這些特性之該兩者中選擇令人滿意的取代基 是很基本的。此外,此取代基係有關溶入一溶劑之可溶性 〇 不同於傳統染料基資訊記錄媒體之記錄機制(其記錄 雷射波長較620 nm更長),本案相關的短波長雷射記錄 之記錄機制(其記錄波長爲,例如,405 nm )並非根據基 底中之實體改變及染料膜之量。於播放期間,記錄層內之 染料分子的定向或染料分子的構形(conformation)藉由 熱或光而被逐漸地改變,由於施加了較記錄期間更弱的雷 射至該染料,但染料分子中之巨大取代基的出現被認爲具 有防止此等改變輕易地發生的功效。這也就是爲何巨大取 代基有助於播放光抗性之增進。 此處之巨大取代基係表示一種包括取代染料分子中之 芳香族環的三或更多碳的取代基,並包含:η-丙基族、異 丙基族、η-丁基族、1-甲基丙基族、2-甲基丙基族、η-戊 基族、1-乙基丙基族、1-甲基丁基族、2-甲基丁基族、3- -11 - (8) (8)1360121 甲基丁基族、1,1-乙烷丙基族、1,2-乙烷丙基族、22_乙 烷丙基族、環戊基族、η -己基族、1-甲基戊基族、2_甲基 戊基族、3 -甲基戊基族、4 -甲基戊基族、1,1·乙院丁基族 、1,2-乙烷丁基族、1,3-乙烷丁基族、2,2-乙烷丁基族、 2,3 -乙院丁基族、3,3 -乙院丁基族、1-乙基丁基族、2_乙 基丁基族、環己基族、苯基,等等。於此,取代基可含有 除了碳以外之原子,諸如氧、硫、氮、砂、氟、溴、氯及 碘。 於圖1 (b)之架構範例中,雷射光束所進入之區域內 的各層之厚度爲(例如)如圖1中所示。亦即,於此範例 中’ Ag或Ag合金之L0反射層106的厚度被選擇於1 5 nm 至35 nm之範圍內,而Ag或Ag合金之L1反射層108的厚 度被選擇於60nm至150 nm之範圍內(亦即,L1反射層之 厚度>L0反射層之厚度)。此外,中間層1〇4之厚度係選擇 於25±10μπι之範圍內,而黏著劑層1〇3被設置以致其變化 之範圍可爲2μηι或更少。 圖2係一圖形,其顯示記錄層之有機材料的金屬錯合 物部分之一具體範例。於所示偶氮金屬之中心金屬Μ周 圍的圓形周邊區爲一上色區域8。當雷射光束通過此上色 區域8時,則此上色區域8中之局部化電子係共振與雷射光 束之電場的改變,並吸收雷射光束之能量。當電場改變之 頻率(使其局部化電子共振最多且輕易地吸收能量)被轉 換爲雷射光束之波長時,則所得之値被表示以一最大吸收 波長λ max。如圖中所示之上色區域8的較長長度(共振 -12- ’ (9) 1360121 ♦ 範圍)將最大吸收波長Λ max偏移至較長波形側。此外, 中心金屬Μ之原子的取代改變中心金屬μ周圍之局部化 電子的局部化範圍(中心金屬Μ可吸引局部化電子至中 心附近的程度)’且最大吸收波長Amax之値改變。例如 ,假如做出選擇以致其最大吸收波長λ max可爲約405 nm • ,則可獲得一種對405 nm之波長敏感(光吸收)的有機 材料。 | 當作用於具有光吸收於405 nm之波長的記錄層(例 如’ L0或L1)之染色材料,可使用如下之有機染色材料 :其一般結構式係顯示於圖2且其具有一種結合有機金屬 錯合物部分與未顯示之有機材料部分的結構。當作有機金 屬錯合物之中心金屬Μ,可使用:鈷或鎳(或者,例如, 銃、釔、鈦、鉻、給、釩、鈮、钽、鉻、鉬、鎢、錳、鉻 、銶、鐵、釕、餓、铑、銥、鈀、鉑、銅、銀、金、鋅、 鎘、汞’等等)。此外,雖未顯示於圖形中,花青( φ cyanine )染料、苯乙烯基(styrii )染料、單次甲基花青 (monomethinecyanine )染料亦可被使用爲染色材料部分 〇 於此,將描述當前DVD-R碟片中所詮釋之記錄原理 • 。於當前DVD-R碟片中,當雷射光束被供應至記錄膜時 ,記錄層便局部地吸收雷射光束之能量並具有高熱。超過 一特定溫度,透明基底便局部地變形。雖然引發透明基底 之變形的歷程係根據DVD-R碟片之製造商而有所不同, 但其原因可以說有: -13- (10) 1360121 (1)由於記錄層之蒸發能量的透明基底之局部塑性 變形,及/或 . (2)由於從記錄層傳輸至透明基底之熱所造成的透 明基底之局部塑性變形。透明基底中所造成的局部塑性變 形改變其在通過透明基底、由光反射層反射、且再次通過 透明基底後返回之雷射光束的光學距離。相位差被產生於 兩雷射光束之間,其中的第一個雷射光束係來自其在通過 g 透明基底之局部塑性變形部分後返回之記錄標記內;而其 中的第二雷射光束係來自其在通過透明基底之未變形部分 後返回之記錄標記周圍的部分。因此,反射光之量係由於 這些雷射光束間之干擾而改變。此外,特別當上述(1 ) 之歷程產生時,由於蒸發(汽化)所致之記錄標記內的中 空化(hollowing)而造成之折射指數n32的實質改變,或 者由記錄標記內之有機染色記錄材料的熱分解所造成之折 射指數n32的改變亦有助於相位差之產生。於當前DVD-R φ 碟片中,記錄層需處於高溫(上述(1)之歷程中的記錄 層之蒸發溫度、或者(2)之歷程中的透明基底之塑性變 形所需的記錄層中之溫度)直到透明基底局部地變形,而 記錄層亦需處於高溫以利熱分解或蒸發(汽化)記錄層之 部分。因此,需要高功率的雷射光束以形成記錄標記。 當作用以形成記錄標記之第一階段,記錄層需能夠吸 收雷射光束之能量。記錄層中之光吸收頻譜顯著地影響有 機染色記錄膜之記錄敏感度。 圖2顯示上述資訊儲存媒體之成分的具體內容「偶氮 -14- (11) 1360121 金屬錯合物+Cu」之一具體結構式。於圖2所示之偶氮金 屬錯合物的中心金屬Μ周圍之一圓形周邊區域爲一上色 區域8。當雷射光束通過此上色區域8诗,此上色區域8中 之局部化電子便共振與雷射光束之電場改變,並吸收雷射 光束之能量。當電場改變之頻率(使其局部化電子共振最 多且輕易地吸收能量)被轉換爲雷射光束之波長時,則所 得之値被稱爲最大吸收波長,並表示爲;lm ax。如圖2中 g 所示之上色區域8的較長長度(共振範圍)將最大吸收波 長Am ax偏移至較長波形側。此外,圖2中的中心金屬Μ 之原子的取代改變中心金屬Μ周圍之局部化電子的局部 化範圍(中心金屬Μ可吸引局部化電子至中心附近的程 度),且最大吸收波長Amax之値改變。 使用圖3中之化學式所指示之染料的光碟100被製造, 且針對隨機資料執行資訊記錄。當測量L0層之誤差率 SbER時,可獲得5.4e-6,其爲相較於5.0e-5 (高於實際位 φ 準)之目標値足夠低的令人滿意値。再者,當具有11T標 記及11T空白之重複型態被記錄且接著播放時,則幾乎觀 察不到波形之變形,且介於11 1 L的最大値與最小値之間 的差異([IllLmax-IllLmin]/Illmin),其爲空白位準( 當11T空白被播放時),爲2%。於此,11T標記之長度 爲1·12μϊη,而1.2*Na/;l爲0.74μιη,其導致足夠長的標記 。雖分析了關於此染料之記錄前與後的IR、MS及NMR, 但並未發現差異。 -15- (12) (12)1360121 <<—般參數>> 相較與可記錄單側單層碟片之可記錄單側雙層碟片的 一般參數被顯示於圖4中。可記錄單側雙層碟片之一般參 數是約相同於單層碟片之一般參數,但於下列各點中不同 。於可記錄單側雙層碟片中,使用者可用之記錄容量爲3〇 GB’資料區域之內徑於層〇爲246 mm以及於層1爲24.7 mm’而資料區域之外徑爲58imm (於層〇及層1中)。 圖5係一流程圖,其解釋一種使用依據本發明之—實 施例的光碟之記錄方法。具有(例如)405 nm之波長的 已調變雷射係從一未顯示的碟片驅動器之光學拾訊頭被施 加至光碟100之一記錄目標層(L0或L1),藉此記錄對象 資料(VOB,等等,於 〇VD 或 HD_DVD 中)(ST 100 ) 。在此記錄完成後(ST 102Y ),關於已記錄之對象資料 的管理資訊被寫入碟片100中(ST 104),以致其完成一 記錄。 圖6係一流程圖,其解釋一種使用依據一實施例的光 碟之播放方法。管理資訊由來自碟片100之具有(例如) 405 nm的波長之雷射所讀取,其中對象資料及管理資訊 被記錄於如圖5之處理中(ST 200)。讀取管理資訊被暫 時地儲存於一未顯示的播放裝置之工作記憶體中。此播放 裝置係參考已儲存之管理資訊中的播放程序之資訊以播放 已記錄的對象資料(ST 2 02 )。此播放在當使用者指示終 止播放或者當播放已達到某一點(其中管理資訊內之播放 程序資訊指出播放之終止)時終止該播放(ST 204Y)。 -16- (13) 1360121 圖7係一圖形,其解釋圖1中之光碟100中的實體區段 佈局的一範例。如圖7中所示,於該兩層上所提供之—資 • 訊區域包含7個區域:系統導入區域、連接區域、資料導 入區域、資料區域、資料導出區域、系統導出區域及中間 區域。中間區域被提供於各層中,以致其一播放光束可從 層0(L0)被移動至層1 (L1)。資料區域DA係記錄主要 資料(管理資訊VMG、對象資料VOB,等等,於圖1 ( e φ )之範例中)。系統導入區域SLA包含控制資料、參考 碼’等等。資料導出區域容許平順的依序讀取。 <<導出區域>> 系統導入區域及系統導出區域包含其含有浮凸坑之軌 道。層0(L0)中之資料導入區域、資料區域及中間區域 ;以及層1 (L1)中之中間區域、資料區域及資料導出區 域包含一溝槽軌道。溝槽軌道從L0中之資料導入區域之 φ 開始位置至中間區域之結束位置是連續的,且從L1中之 中間區域之開始位置至資料導出區域之結束位置是連續的 。此外,假如備製一對單側雙層碟片基底並將其接合在一 起,則產生一具有兩讀取表面之雙側四層碟片。 圖8係一圖形,其解釋圖1中之光碟中的導入區域之架 構的一範例。如圖8中所示,層0(L0)中之系統導入區域 SLA自其內周邊側依序包括一初始區、一緩衝區、一控制 資料區及一緩衝區。層0中之資料導入區域自其內周邊側 依序包括一空白區、一防護軌道區、一驅動器測試區、一 -17- (14) (14)1360121 碟片測試區、一空白區、一記錄管理資料(RMD )複製區 、一 LRMZ (記錄位置管理資料)、一 R實體格式資訊區 及一參考碼區。層0(L0)中之資料區域的開始位址(內 周邊側)與層1中之資料區域的結束位址(內周邊側)有 —段間距(clearance)之差,而層1 (L1)中之資料區域 的結束位址(內周邊側)較層〇(LO)中之資料區域的開 始位址(內周邊側)更接近於外周邊側。 <<導入區域之結構>> 圖8說明層0(L0)中之導入區域的結構。於系統導入 區域中,從內周邊側依序配置有:初始區、緩衝區、控制 資料區、及緩衝區。於資料導入區域中,從內周邊側依序 配置有:空白區、防護軌道區、驅動器測試區、碟片測試 區、空白區、RMD複製區、資料導入區域內之記錄位置 管理(記錄管理)區(L-RMZ ) 、R實體格式資訊區及參 考碼區。 <<系統導入區域之細節>> 初始區包含一浮凸的資料區段。其被記錄爲初始區之 —資料區段的資料框中之主要資料被設定於「〇〇h」。緩 衝區係由32資料區段之1024實體區段所構成。其被記錄爲 此區之一資料區段的資料框中之主要資料被設定於「〇〇h 」。控制資料區包含一浮凸的資料區段。資料區段包含浮 凸的控制資料。控制資料係由從PSN 123904(01 E400h)開 -18- (15) (15)1360121 始之資料區段所構成。 控制資料區之架構的一範例係顯示於圖9中。此外’ 控制資料區段中之資料區段的架構之一範例係顯示於圖 中。控制資料區段中之第一資料區段的內容被重複十六次 。各資料區段中之第一實體區段包含實體格式資訊。各資 料區段中之第二實體區段包含碟片製造資訊。各資料區段 中之第三實體區段包含版權保護資訊。各資料區段中之其 他實體區段的內容係作用爲供系統使用之保留區域。 圖11係一圖形,其解釋控制資料區段中之實體格式資 訊的一範例。圖12係一圖形,其解釋實體格式資訊中的資 料區域配置之一範例。此實體格式資訊中以位元組位置( BPs )所寫入之內容係如下:讀取功率之値、記錄速度、 資料區域之反射率、從BP132至BP154所示之推拉信號及 軌道上信號爲說明性的。這些的實際値可由一碟片製造商 從其滿足浮凸資訊之規則及已記錄後之使用者資料的特性 之規則來選擇。於BP4至BP15中所寫入之資料區域配置 的內容係如(例如)圖1 2中所示。 圖11中之BP149及BP152係指明層0及層1中之資料區 域的反射率。例如,0000 1 0 1 0b係指示5%。實際的反射 率係由下列式子所指明: 實際反射率=値x(l/2)。 BP150及BP153係指明層0及層1之推拉信號。於每一 這些BP中,一未顯示之位元b7係指明各層中之碟片的軌 道之形狀,而未顯示之位元b6至b0係指明推拉信號之振 -19- (16) (16)1360121 幅: 軌道形狀:Ob (溝槽上軌道) lb (陸上軌道) 推拉信號:例如,010 1000b指示0.40。 推拉信號之實際振幅係由下列式子所指明: 推拉信號之實際振幅=値x(l/l〇〇)。 BP151及BP154係指明層〇及層1中之軌道上信號的振 幅: 軌道上信號:例如,0100 0110b指示0.70。 軌道上信號之實際振幅係由下列式子所指明: 軌道上信號之實際振幅=値x(l/l〇〇)。 此外,如圖1 3中所說明之L0的記錄相關參數可被寫 入實體格式資訊之BP512至BP543中,而關於L0層中之 記錄中的初始峰値功率、偏壓功率等之資訊可取得自圖1 3 中之描述。此外,如圖14中所說明之L1的記錄相關參數 可被寫入實體格式資訊之BP544至BP2(M7中,而關於L1 層中之記錄中的初始峰値功率、偏壓功率等之資訊可取得 自圖14中之描述。 •記錄條件之說明(關於寫入策略之資訊) 將使用圖1 5以描述當檢査最佳記錄功率(記錄期間之 曝光條件)時所使用之記錄波形。於記錄期間之曝光位準 包含四個位準:記錄功率(峰値功率)、偏壓功率1、偏 壓功率2、及偏壓功率3。於形成一長的記錄標記9 ( 4T或 -20- (17) (17)1360121 更多)時,多脈衝形式之調變被執行於記錄功率(峰値功 率)與偏壓功率3之間。於此實施例中,一通道位元長度 T之最小標記長度爲2T於「H格式」及「B格式」中。當 2T之最小標記被記錄時,於記錄功率(峰値功率)位準 之光脈衝被使用於偏壓功率1之後,而偏壓功率2緊接在光 脈衝之後,如圖15中所示。當一具有3T之長度的記錄標 記9被記錄時,曝光被執行於兩光脈衝,包含一接在偏壓 功率1後之記錄功率(峰値功率)下的第一脈衝以及一光 脈衝,且接著偏壓功率2來一次。當一具有4T以上之長度 的記錄標記9被記錄時,曝光被執行於多重脈衝及光脈衝 ,且偏壓功率2來到。 圖15中之垂直虛線係指示通道時脈循環(T)。當2T 之最小標記被記錄時,脈衝係升高於一從時脈邊緣延遲 TSFP之位置上,並下降於一從一時脈後之邊緣倒退TELP 的位置。緊接在其後之其中偏壓功率2來到的週期被定義 爲 TlC。TsFP、TeLP、及Tlc之値被記錄於控制資料區 CDZ內之實體格式資訊PFI中,於Η格式的情況下。 於形成一 3 Τ以上之長記錄標記9的情況下,脈衝係升 高於一從時脈邊緣延遲TSFP之位置上,且結束於一最後 脈衝。緊接在最後脈衝之後,偏壓功率2係於TLC期間來 到,而距離其相應於最後脈衝之升高/下降的時刻之時脈 邊緣的落後時間被定義爲TSLP、TELP。此外,從其相應於 —領先脈衝之下降時序的時脈邊緣所測得的時間被定義爲 TEFP,而一多重脈衝之間隔被定義爲TMP。 -21 - (18) 1360121 每一:介於Telp與TsFP之間的間隔、ΤκίΡ之間隔' 介於TELp與TSLP之間的間隔、及TLC之間隔被定義以相 關於最大値之半値寬度。此外,於本實施例中’,設定上述 參數之範圍爲:
0.25Τ ^ Tsfp ^ 1 -50T 〇-'〇〇 T ^ TELP^ 1 .00T 1.00T ^ Tefp ^ 1 -75T -0.1 0T ^ TSLp ^ 1 ·〇〇τ 0.00T ^ TLc ^ 1.00T 0.1 5T ^ TMp ^ 0.75T (方程式01) (方程式02) (方程式03) (方程式04) (方程式05) (方程式06) 再者,於本實施例中,上述參數之値可根據一標記長 度及領先/落後空白長度而被改變。 當依據本實施例中所示之記錄原理而執行記錄的可記 錄資訊儲存媒體之最佳記錄功率被檢查時,則包含偏壓功 率1、偏壓功率2 '及偏壓功率3之參數値個別爲2.6 mW、 1.7 mW、及1.7 mW,而播放功率爲0.4mW。 根據如上述所計算之參數的値等,則可決定「其中已 於其驅動器測試區中執行測試寫入在儲存媒體上的裝置( 驅動器)中之儲存媒體的最佳記錄條件(關於寫入策略之 資訊)」。 再者,具有11T標記及11τ空白之重複型態已被使用 爲記錄信號之資料,除了上述資料以外。存在於上述實施 例中所使用之透明樹脂基底及光聚合物104樹脂上的實體 格式係如參考圖7至圖1 5中所述者。 -22- (19) (19)1360121 圖16係一圖形,其解釋依據一實施例的可記錄單側多 層(雙層)光碟之L1層上的叢發切割區域(BCA)之形 成。於此,L0層被提供於一雷射接收側上的基底101上, L1層被提供相反於該L0層,而基底102被配置於L1層上 ,藉此形成具有1.2 mm之基底厚度的疊層雙層碟片1〇〇。 其中有碟片獨特之資訊被記錄以一條碼狀型態(標記)的 叢發切割區域(BCA )被提供於碟片100之內周邊側上的 L 1層上。 碟片獨特之資訊最好是在其製造時被事先記錄於個別 的光碟上。此刻所記錄的碟片獨特之資訊被使用(例如) 於當個別碟片需被識別以供複製保護時。在諸如CD、 DVD、BD、及HD_DVD等之光碟中,碟片獨特之此等資 訊(BCA記錄等等)被事先刻入爲條碼狀型態,稱作碟 片之一內周邊部分中的BCA(參見圖16中之BCAm)。此 刻,於唯播放雙層光碟中,此等資訊一般被記錄在一置於 遠側(當從記錄/播放光之進入表面觀看時)上的層中。 近來,單側雙層光碟已被開發於唯播放光碟以外之記 錄型光碟中,以回應針對光碟中之較高容量的需求。爲了 可相容與唯播放碟片,於記錄型雙層光碟中亦最好是其 BC A信號被記錄在其置於遠側(當從記錄/播放光之進入 表面觀看時)上的層中。然而,仍有與此相關的某些問題 。於下將描述一種記錄BCA之方法,並將提及雙層之情 況下的問題。 一種提供BCA於此碟片中的方法係將BCA之型態刻 -23- (20) 1360121 入一作用爲模具之壓模中,當光碟被模製時。然而,BCA 型態需藉由(例如)雷射以被刻入所產生之碟片中,以便 . 將個別的獨特資訊記錄於各碟片上。一般而言,當BCA 被記錄於唯播放碟片上時,其型態係藉由以雷射燒掉反射 膜(鋁、銀、或其合金)而被產生》此外,當BCA被記 錄於一相位改變記錄碟片上時,其型態係藉由以雷射致使 記錄膜中之相位改變來改變其反射率而被產生。 g 另一方面,於使用有機染色材料之可記錄光碟的情況 下,針對波長的染料之敏感度是顯著地高的,以致其 BCA型態無法被令人滿意地記錄,即使一種使用具有長 波長(例如,650 nm、680 nm或780 nm)之雷射的當前 BCA記錄裝置被應用於其符合短波長(例如,405 nm) 之染料的下一代光碟(例如,BD或HD_DVD )。於此情 況下,BC A記錄裝置之雷射功率可被增強,或者BC A記 錄裝置之雷射波長可被改變以相應於一資料記錄波長(例 φ 如,405 nm)。然而,因爲關於BCA之資訊係透過近層 (L0)而被記錄於遠層(L1)中,所以近層之染料亦作 出反應於此方法中,配合其BCA記錄裝置之聚焦深度極 大(或者其BCA記錄光爲平行光)的事實。如此導致 BCA信號之播放期間的雜訊(層間串音信號)。
因此,於此實施例中,所使用之有機金屬被選取以致 其針對波長B之記錄敏感度在其中記錄有BCA之遠層( L1)中比較高,相較於在其中未記錄BCA之近層(L0 ) 中,其中 A(nm)係用於資料之記錄/播放的波長,而B -24- (21) 1360121 爲BCA §己錄裝置之波長。一種同樣符合BCA記錄裝置之 . 波長的染料被單獨使用於遠層(L1)中(例如,兩種具有 . 不同敏感度之染料被混合,諸如一種對約405 nm敏感之 染料與一種對約650 nm至780 nm敏感之染料),而用於 實際資料(諸如由MPEG4AVC所編碼之高解析度視頻資 料)之記錄的波長被分離自其用於BCA資訊之記錄的波 長,以致其BCA信號可被選擇性地單獨記錄於遠層(L1 • )中。 此實施例說明一種可記錄光碟,其具有120 mm之直 徑及1.2 mm之厚度(鍵結在一起之〇.6 mm之兩聚碳酸酯 模製的基底)且其具有兩個使用有機染色材料之記錄層。 —種適於405 nm之波長(A )及0.65之數値孔徑(NA) 的光學系統被使用於記錄/播放光。一資料記錄區域中之 溝槽間軌道節距是(例如)400 nm,而BCA區域之位置 是於(例如)22.2 mm至23.1 mm之半徑。此外,BCA型 φ 態被形成以一條碼狀型態,其具有(例如)數十μπι之寬 度(於切線方向)及約數百μπι之(直徑的)長度。 此外,本實施例並不限定於上述說明。例如,可使用 一種光碟,其表面設有0.1 mm之蓋層;可使用一種具有 80 mm之直徑的光碟;可使用較高密度的軌道節距型態; 可使用具有較短波長(例如,λ爲400 nm或更小)之雷 射;及可使用一種適於較高數値孔徑(例如,0.8至0.9之 NA)的光學系統(物鏡)。 用於依據一實施例的可記錄多層光碟之材料的具體範 -25- (22) (22)1360121 例係如下:用於模製之聚碳酸酯;用於供模製使用之壓模 的鎳(Ni);用於記錄層之由偶氮、重氮(diazo )、花 青、酞花青(phthalocyanine)或苯乙烯(styryl)基的物 質或這些物質的混合物所製之有機染色材料;用於反射膜 之銀(Ag)、銘(A1)或金(Au)、或者根據這些物質 的金屬化合物;及用於黏著劑之丙烯酸或環氧紫外線硬化 樹脂。這些材料並不限定於上述說明。然而,這些實施例 係相關於一種具有複數記錄層之可記錄光碟,而稍後將參 考圖21以描述一種製造方法等,該圖21係有關可記錄單側 雙層光碟以當作可記錄光碟之一範例。 此外,於上述實施例之範例中以描述一種情況,其中 BCA係通過L0層而被形成於L1層上。然而,當提供具有 如圖1所示之尺寸及架構的反射層時,則L1層之材料被選 擇以相應於所使用之雷射功率及其波長(其可藉由嘗試錯 誤法而被選擇)以致其BCA之雷射可被供應通過虛擬基 底102 (從相反於上述範例中之表面的一虛擬基底側碟片 表面)以後切(post-cut) BCA資訊。L1層之部分係藉由 其通過虛擬基底102而供應之雷射而變形或改變,其中 BCA資訊(圖16中之BCA標記或圖17A及17B中之BCA 記錄)可被後切。 圖17A及17B爲圖形,其解釋圖16中之BCA中所記 錄的BCA記錄內容之一範例。如圖17A中所示.,於此記 錄中,寫入有:一BCA記錄ID (其指示HD_DVD書型式 識別符)於相對位元組位置〇至1 ;應用標準之版本編號於 -26- (23) (23)1360121 相對位元組位置2: —資料長度於相對位元組位置3; —寫 入標準之書型式及碟片型式於相對位元組位置4;及一延 伸部分版本於相對位元組位置5,且相對位元組位置6至7 被保留以供寫入其他資訊。 於BCA記錄中碟片所遵循之寫入標準的書型式及碟 片型式的區段係如圖17B中所示。亦即,指示HD_DVD-R 之標準的資訊、及一標記極性旗標和成對格式旗標可被寫 入碟片型式中。 圖1 7B中之標記極性旗標可指示於「〇b」期間其碟片 爲「低至高」碟片,其中來自記錄標記之信號係大於來自 空白之信號(介於相鄰標記之間):且可指示於「1 b」期 間其碟片爲「高至低」碟片,其中來自記錄標記之信號係 小於來自空白之信號。此外,成對格式旗標可指示於「〇b 」期間其碟片不是成對格式碟片,且可指示於「1 b」期間 其碟片是成對格式碟片。當碟片是成對格式碟片時,則該 碟片(於其上記錄有BCA記錄)具有兩記錄層,且個別 層具有 DVD論壇中所設定之單獨的格式(例如, HD_DVD-Video 格式及 HD_DVD-Video 記錄格式)。 當前 DVD中並無成對格式碟片,但於下一代 HD_DVD中可以有成對格式碟片,因此能夠寫入成對格式 旗標於BCA中對其依據一實施例(HD_DVD之下一代碟 片)之可記錄多層(雙層)光碟而言很有意義。 圖18係一圖形,其解釋用以記錄BCA中之圖17A及 17B中包含BC A記錄等之特定資訊的裝置之架構的一範 -27- (24) 1360121 例。藉由BCA記錄裝置之BC A信號的記錄(包含諸如圖 17A及17B中之BCA記錄的資訊之信號)以一完整的形 式被執行於碟片1〇〇。雷射210係依據來自控制器202之 BC A信號而被調變,且條碼狀BCA標記係與碟片之旋轉 同步地被記錄。從600 nm至800 nm( —般爲650 nm至780 nm或680 nm至780 nm)的雷射波長之一被利用爲BCA記 錄裝置之雷射波長。於雙層光碟之情況下,BCA之記錄 g 位置一般係置於L1層之內周邊部分的約22.2 mm至23」 mm之半徑上。在BCA記錄之情況下,於雷射被施加通過 L0層而至L1層時,光學吸收性(敏感度)被調整至650 nm至780 nm (或680 nm至780 nm)於此實施例中(L1層 之敏感度 > L0層之敏感度)。因此,於實用上,BCA信 號可準確地被選擇性地記錄於L1層中。 因此,各層之染料的敏感度(於所使用之波長下的光 學吸收性)被調整,以致其BC A信號可被記錄於下一代 φ 光碟中而無雷射波長之任何改變,且BCA記錄裝置之雷 射功率一般係使用於當前的DVD生產線(雷射功率係根 據其情況而被適當地增加)。此外,因爲BCA信號可被 選擇性地單獨記錄於L1層中,所以於播放期間沒有來自 L0層之額外串音雜訊。 亦即,於一實施例中,各層(諸如L0或L1 )之染料 的敏感度被調整(例如,一有機金屬被使用以致其600 nm 至 800 nm 或 650 11111至78〇 nm 或 680 nm 至 780 nm 下之 L1 層的染料之敏感度或光學吸收性係高於L0層之染料的敏 -28- @5) @5)1360121 感度或光學吸收性)。因此,BCA信號可被記錄於下一 代光碟(諸如單側雙層HD_DVD-R)而無雷射波長之任何 改變,且BCA記錄裝置之雷射功率一般係使用於當前的 DVD生產線。於該要點,因爲BCA資訊可單獨被選擇性 地記錄於L1層中,所以沒有來自L0層之額外串音雜訊被 混合於BCA信號之播放期間。 再者,BCA資訊亦可單獨被選擇性地記錄於L1層中 ,當BCA之雷射被施加通過虛擬基底102以後切BCA資 訊,以致其沒有來自L0層之額外串音雜訊被混合於BCA 信號之播放期間。 圖19係一流程圖,其解釋用以記錄(BCA後切)特 定資訊(BC A記錄等)於圖16之可記錄單側多層(雙層 )光碟的L1層中的程序之一範例。當包含諸如圖17A及 17B中之BCA記錄的特定資訊之BCA信號從圖18中之控 制器202被供應至一雷射輸出控制器208時,則具有波長 600 nm 至 800 nm ( 650 nm 至 780 nm 或 680 nm 至 780 nm) 之一的雷射光束脈衝係依據信號之內容而被射出自雷射二 極體210 (ST 10)。因而射出之雷射光束脈衝被供應至L1 層中之BCA記錄位置,通過圖16中所示之碟片100的L0 層(或通過虛擬基底102) (ST12)。此供應係與碟片1〇〇 之旋轉同步地持續。當無更多剩餘資訊將被記錄於BCA 中時(ST14中之是),則通過L0層之L1層中的BCA後 切便終止。 圖2 0係一流程圖,其解釋用以從圖1 6之可記錄單側多 -29- (26) (26)1360121 層(雙層)光碟的L1層播放特定資訊(BCA記錄等)的 程序之一範例。當BCA中所記錄之資訊被播放時,則具 有預定波長(例如,405 nm或650 nm)之雷射光束係通 過L0層而被供應至L1層之BCA(ST20)。關於光碟之特 定資訊(諸如圖17A及17B中之BCA記錄)被讀取自反 射光(ST22)。該讀取係與碟片100之旋轉同步地持續。 當無更多剩餘資訊將被讀取自BCA時(ST24中之是), 則通過L0層而從L1層之BCA播放便終止。 圖21係一圖形,其解釋製造依據一實施例的可記錄單 側雙層光碟之程序的一範例。以下將配合圖2 1以描述一種 製造此可記錄雙層光碟之方法。首先,用於L0層之模製 板係藉由注射模製而被製造(方塊0301)。模製材料通常 爲聚碳酸酯。使用爲用於模製L0層之模具的壓模係藉由 從一曝光至雷射之光阻型態的鎳電鍍而被製造。模製板之 尺寸包含120 mm之直徑、15 mm之內徑及0.6 mm之厚度 。一種作用爲記錄層之有機染色材料係藉由一種已知的旋 塗方法而被塗敷至此模製板,而一作用爲反射膜之金屬膜 係藉由一種(例如)已知的濺射方法而被形成(方塊0302 )。此外,此L0層爲半透明以容許雷射光束之傳輸。 同樣地,一作用爲L 1層之模具的塑膠壓模係藉由注 射模製而被類似地製造(方塊03 03 )。模製材料通常爲環 烯聚合物,但亦可爲(例如)聚碳酸酯或丙烯酸。用於 L1層之鎳壓模係藉由以一曝光至雷射之光阻的電鍍而被類 似地製造,但型態之凹面及凸面係與L0層中的相反。 -30- (27) (27)1360121 其中形成有記錄層之L0層的模製板係經由一光聚合 物而被接合至塑膠壓模,且其係藉由施加紫外線而被硬化 (方塊03 04 )。接著,塑膠壓模被剝除以露出光聚合物層 ’於該光聚合物層上轉移其L1層型態(方塊0305)。接 下來,一種作用爲記錄層之有機染色材料係藉由旋塗方法 而被塗敷至L1層中之光聚合物上,而一作用爲反射膜之 金屬膜係藉由(例如)濺射方法而被形成(方塊0306 )。 同樣地,一虛擬板(其材料爲(例如)聚碳酸酯)係 藉由注射模製而被製造(方塊0307 ),且此虛擬板係藉由 紫外線硬化黏著劑而被接合,藉此完成可記錄雙層光碟( 方塊0308)。此外,雖未顯示於圖中,虛擬板可接受表面 塗敷以供使用者使用(例如)噴墨印表機之列印;或者( 例如)碟片製造商(或零售商)之品牌名稱或者產品名稱 的型態可被加至虛擬板。 以此方式所完成之可記錄多層(雙層)R碟片100的 各層之尺寸爲(例如)如圖1中所示。 於執行實施例時,第二記錄部分(L1)中所包含之光 反射層108的材料及厚度需被適當地設定以嚴格地控制入 射光之反射量。最好是是此光反射層(Ag或Ag合金) 108之厚度一般爲60 nm至150 nm。在60 nm以下,則光反 射層中之光傳輸量會增加以造成獲得足夠反射光量之難度 。接著,一伺服檢測信號(諸如推拉信號)之增益變爲不 足,其造成穩定記錄/.播放之難度。另一方面,超過150 nm時,反射光之量會增加至一過量的程度,且層間串音 -31 - (28) (28)1360121 之影響變得無法容許,其導致記錄/播放信號之特性的顯 著惡化。 此情況將被更具體地描述如下。當記錄/播放被執行 於第一記錄部分(L0)之記錄層105中時,則已通過第一 記錄部分(L0)中所包含之光反射層106的記錄/播放光之 部分係由第二記錄部分(L1 )中所包含之光反射層108所 反射,並返回至第一記錄部分(L0)。此刻,於其中第二 記錄部分(L1)中所包含之光反射層108的反射率爲高時 ,則在當執行記錄/播放於第一記錄部分(L0 )之記錄層 105中時,非必要的信號成分會增加,其變爲第一記錄部 分(L0 )之記錄/播放信號品質的顯著惡化之因素。 再者,因爲層間串音顯著地受到第一記錄部分(L0 ) 及第二記錄部分(L 1 )中之反射光量所影響,所以記錄位 置需被嚴格地控制以總是執行穩定的記錄/播放(參見圖4 中之參數,等等)。 此外,最好是其第一記錄部分(L0)中所包含之光反 射層(使用Ag或Ag合金之半穿透反射層)106—般爲15 nm至35 nm。若低於15 nm,則光反射層之光傳輸量會增 加以造成獲得足夠反射光量之難度。接著,伺服檢測信號 (諸如推拉信號)之增益變爲不足,其造成穩定記錄/播 放之難度。同時,由第二記錄部分(L1)中所包含之光反 射層108所反射的光而致之層間串音的影響達到一無法容 許的位準,且記錄/播放信號之特性顯著地惡化。另一方 面,超過35 nm時,反射光之量會增加至一過量的程度。 -32- (29) (29)1360121 於是,伺服檢測信號(諸如推拉信號)之增益會增加,以 致其記錄/播放可完成,但由於光學穿透性之減少導致第 二記錄部分(L1)之記錄層107中的記錄/播放變難。 [範例la] 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爲25 nm,而L1之光反射層 108的厚度爲100 nm(Ll反射層之厚度> L0反射層之厚度 ),於此情況下可獲得最佳反射量,且可減少層間串音。 同時,通過虛擬基底102之BCA記錄可被穩定地執行,且 一足夠的信號調變因數可被獲得於BCA記錄中。 [範例2a] 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爲20nm,而L1之光反射層 108的厚度爲80 nm ( L1反射層之厚度> L0反射層之厚度) ,於此情況下可獲得最佳反射量’且同樣可減少層間串音 。同時,通過虛擬基底102之BCA記錄可被穩定地執行’ 且一足夠的信號調變因數可被獲得於BCA記錄中。 [範例lb] 當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爲1〇〇 nm時,可獲得最佳 反射量,且可減少層間串音。同時,通過虛擬基底102之 BC A記錄可被穩定地執行,且一足夠的信號調變因數可 被獲得。 -33- (30) 1360121 [範例2 b ] L1之光反射層1〇8被製造如範例lb,且系統導出區域 • (圖7中所示之右區域)中之播放信號的品質被評估。結 果,已證實可獲得一足夠的信號調變因數。 [範例lc] 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爲25 nm,L1之光反射層108 g 的厚度爲100 nm,及碟片之整個表面上的中間層104之厚 度爲27μηι ± 2μιη (其爲25μπι ± ΙΟμιη範圍之一更具體 的範例)’於此情況下可獲得最佳反射量,且可減少層間 串音。同時’通過虛擬基底102之BCA記錄可被穩定地執 行,且一足夠的信號調變因數可被獲得。 [範例2c] 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爲20 nm,L1之光反射層1〇8 ^ 的厚度爲8〇 nm’及碟片之整個表面上的中間層之厚度爲 27μιη ± 2μιη,於此情況下可獲得最佳反射量,且可減少 層間串音。同時,通過虛擬基底102之BCA記錄可被穩定 地執行,且一足夠的信號調變因數可被獲得。 [比較範例la (根據1其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爲15 nm 以上及35 nm以下)] 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被增加至40 nm,而L1之光 反射層108的厚度爲200 nm,於此情況下其傳輸至L1之光 -34- (31) (31)1360121 量減少。因此’於L1中之記錄時刻的未記錄伺服信號的 增益被顯著地減少,且穩定的記錄/播放很難。同時,通 過虛擬基底102之BCA記錄很難,且BCA記錄部分中之 信號調變因數減少,以致其無法獲得足夠的信號品質。 [比較範例2a (根據2其LO之光反射層1〇6的厚度爲15 nm 以上及3 5 nm以下)] LO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被增加至40 nm,而L1之光 反射層108的厚度爲1〇〇 nm,於此情況下其傳輸至L1之光 量再次減少。因此,於L1中之記錄時刻的未記錄伺服信 號的增益被顯著地減少,且穩定的記錄/播放很難。 [比較範例3a (根據3其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爲15 nm 以上及35nm以下)] 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被減少至13 nm,而L1之光 反射層108的厚度爲1〇〇 nm,於此情況下其傳輸至L1之光 傳輸量增加,且同時來自 L1之記錄層的光反射增加。結 果’不必要的信號成分於L0之記錄層中的記錄/播放期間 增加,且L0之特性惡化。 [比較範例lb (根據1其L1之反射層108的厚度爲60 nm以 上及150 nm以下)] 當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大於150 nm時,則此光反 射層108中之反射量增加,且層間串音增加,以致其L0之 -35- (32) (32)1360121 記錄層105中的信號品質傾向於顯著地惡化。同時,通過 虛擬基底102之BCA記錄很難’且BCA記錄部分中之信 號調變因數減少,以致其無法獲得足夠的信號品質於 BCA資訊(150 nm被視爲實際上限,而100 nm以下是實 際上較佳的)。 [比較範例2b (根據2其L1之反射層108的厚度爲60 nm以 上及1 50 nm以下)] 當L1之光反射層108的厚度被減少至50 nm時,則L1 中之反射光的量減少,以致其未記錄之伺服信號的增益被 顯著地減少,且穩定的記錄/播放很難。 [比較範例3b (根據其L0之反射層1〇6的厚度爲15 nm以上 )] 當L0之光反射層1〇6的厚度爲13 nm時,則其傳輸至 L1之光傳輸量增加,以致其來自L1之記錄層107的光反射 增加,不必要的信號成分於L0之記錄層106中的記錄/播 放期間增加,導致L0之記錄/播放特性的惡化。 [比較範例lc (根據1其中間層1〇4之厚度爲25μηι±10μπι)] L0之光反射層1〇6的厚度爲25nm,L1之光反射層108 的厚度爲1〇〇 nm,及碟片之整個表面上的中間層1〇4之厚 度爲35μπι±2μπι,於此情況下從碟片之雷射接收表面至 L 1的距離增加,以致其記錄/播放雷射光束之點形狀變得 -36- (33) (33)1360121 不清楚,且記錄/播放信號惡化,結果其穩定的記錄/播放 傾向於困難(35μπι被視爲一實際上限)。 [比較範例2c (根據2其中間層104之厚度爲25μιη±10μιη)] L0之光反射層106的厚度爲25 nm,L1之光反射層108 的厚度爲100 nm,及碟片之整個表面上的中間層104之厚 度爲15μιη±2μπι,於此情況下從碟片100之雷射接收表面至 L 1的距離減少,以致其記錄/播放雷射光束之點形狀變得 不清楚,且記錄/播放信號惡化,結果其穩定的記錄/播放 傾向於困難(15μιη被視爲一實際下限)。 [比較範例3 c (根據其即使當中間層1 04之厚度爲25 μιη 土 ΙΟμιη時,L0之反射層106的厚度爲15nm以上)] L0之光反射層1〇6的厚度被減少至13 nm,L1之光反 射層108的厚度爲1〇〇 nm,及碟片之整個表面上的中間層 104之厚度爲25μιη ± 2μιη,於此情況下傳輸至L1之光傳 輸量增加。同時’來自L1之反射層108的光反射增加’不 必要的信號成分於L0之記錄層105中的記錄/播放期間增 加,導致L0之特性的惡化。亦即,於圖1所示之架構的實 施例中,L0之反射層1〇6的厚度之選擇較中間層104之厚度 的選擇更爲嚴苛。 當執行任一實施例以調整其具有兩或更多記錄層之光 學記綠媒體中的反射膜材料及反射膜厚度時’則介於第一 記錄層與第二記錄層之間的層間串音減少’且可獲得穩定 -37- (34) (34)1360121 而高品質的記錄特性。再者,BCA記錄可通過虛擬基底 而被穩定地執行於第二記錄層中,且一足夠的信號調變因 數可被獲得。 此外,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且可進行各種修 改而不背離其精神,根據目前或未來執行階段可得之技術 。例如,實施例可被執行於一具有三或更多層的單側光碟 ,及甚至執行於其使用400 nm以下之波長的短波長雷射 。此外,實施例之適當結合可被儘可能地執行,於此情況 下可獲得結合的效果。再者,上述實施例包含各個階段下 之發明,且複數已揭露之構成要件的適當結合容許各個發 明被摘取。例如,即使當實施例中所示之所有構成要件的 部分被刪除時,仍可將其中已刪除那些構成要件之架構摘 取爲一發明。 那些熟悉此項技術人士將可輕易地思及額外的優點及 修改。因此,在其最廣泛型態下之本發明並不限於此處所 顯示及描述之特定細節及代表性實施例。因此,可進行各 種修改而不背離一般性發明槪念之精神或範圍,如由後附 申請專利範圍及其同等物所界定者。 【圖式簡單說明】 後附圖形(其被倂入而構成說明書之一部分)說明本 發明之實施例’並連同以上所提供之一般性描述和以下所 提供之實施例的詳細描述,適以解釋本發明之原理。 圖1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 -38 - (35) (35)1360121 多層光碟之架構的範例; 圖2係一示範圖形,其顯示一記錄層之有機材料的金 屬錯合物部分之一具體範例; 圖3係一示範圖形,其顯示記錄層之有機材料的染料 部分之一範例; 圖4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設定一可記錄資訊儲存媒 體中之一般參數的範例; 圖5係一示範流程圖,其解釋一種使用依據本發明之 一實施例的光碟之記錄方法: 圖6係一示範流程圖,其解釋一種使用依據本發明之 一實施例的光碟之再生方法: 圖7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1中之光碟中的實體區段 佈局的一範例; 圖8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1中之光碟中的導入區域 之架構的一範例; 圖9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8中之一控制資料區的架 構之一範例; 圖10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9中之架構的範例; 圖11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1〇中之實體格式資訊的 一範例; 圖12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11中之實體格式資訊中 的資料區域配置之一範例; 圖13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10中之實體格式資訊的 一部分(與L0有關)之架構的一範例; -39- (36) (36)1360121 圖14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圖10中之實體格式資訊的 另一部分(與L1有關)之架構的—範例: 圖15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記錄脈衝之波形(寫入策 略)的一範例; 圖16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 —可記錄單側多層(雙層)光碟之一 L1層上的叢發切割 區域(BCA)之形成; 圖1 7A及1 7B係示範圖形,其解釋圖1 6中之BCA中 所記錄的BCA記錄內容之一範例; 圖18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用以記錄BCA中之圖17A 及17B中包含BCA記錄等之特定資訊的裝置之架構的一 範例; 圖19係一示範流程圖,其解釋用以記錄特定資訊( BCA記錄等)於圖16之可記錄單側多層(雙層)光碟的 L1層中的程序之一範例; 圖2 0係一示範流程圖,其解釋用以從圖16之可記錄單 側多層(雙層)光碟的L1層再生特定資訊(BCA記錄等 )的程序之一範例;及 圖21係一示範圖形,其解釋製造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 例的可記錄單側雙層光碟之程序的一範例。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 :光碟 1 〇 1 :透明樹脂基底 -40- (37) (37)1360121 102 :虛擬基底 1 0 3 :黏著劑層 1〇4 :中間層 1 0 5,1 0 7 :記錄層 106:半透射反射層 108 :反射膜 2 02 :控制器 204 :轉軸驅動器 206 :轉軸馬達 2 0 8 :雷射輸出控制器 2 1 0 :雷射
-41

Claims (1)

1360121 第090119184號專利申請案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十、申請專利範圍 民國 10年3—月一Γ6—曰1 , 年月日修正 ,正 不· 1. 一種光學記錄媒體,包含: 一記錄層,其組態成藉由具有預定波長的光來記錄或 再生資訊,該資訊係組態成使用一標記及一空白以被記錄 於該記錄層上, φ 其中一通道時脈週期係以T表示,該通道時脈週期T 被提供以將該標記記錄於其中可記錄具有3T之標記的該 記錄層上,及 將包括一配置在脈衝末端上之最後脈衝的複數脈衝使 用於記錄該具有3 T之標記,該具有3 T之標記係組態成被 記錄以該最後脈衝之寬度的最小値爲〇 T且最大値爲1 .1 〇 T 之條件,其中一低於該最後脈衝之峰値功率位準的第一後 續位準被配置緊接在該最後脈衝後,及一低於該峰値功率 Φ 位準但高於該第一後續位準的第二後續位準被配置緊接在 該第一後續位準後。 2. —種使用一光學記錄媒體之記錄方法,該光學記錄 媒體包含:一記錄層,其組態成藉由具有.預定波長的光來 記錄或再生資訊,該資訊係組態成使用一標記及一空白以 被記錄於該記錄層上,其中一通道時脈週期係以T表示, 該通道時脈週期T被提供以將該標記記錄於其中可記錄具 有3T之標記的該記錄層上,及將包括一配置在脈衝末端 上之最後脈衝的複數脈衝使用於記錄該具有3T之標記, 1360121 該具有3T之標記係組態成被記錄以該最後脈衝之寬度的 最小値爲ΟΤ且最大値爲1 . 1 ΟΤ之條件,其中一低於該最後 脈衝之峰値功率位準的第一後續位準被配置緊接在該最後 脈衝後,及一低於該峰値功率位準但高於該第一後續位準 的第二後續位準被配置緊接在該第一後續位準後,該記錄 方法包含: 記錄資訊於該記錄層上。 3. —種使用一光學記錄媒體之再生方法,該光學記錄 媒體包含:一記錄層,其組態成藉由具有預定波長的光來 記錄或再生資訊,該資訊係組態成使用一標記及一空白以 被記錄於該記錄層上,其中一通道時脈週期係以Τ表示, 該通道時脈週期Τ被提供以將該標記記錄於其中可記錄具 有3Τ之標記的該記錄層上,及將包括一配置在脈衝末端 上之最後脈衝的複數脈衝使用於記錄該具有3Τ之標記, 該具有3 Τ之標記係組態成被記錄以該最後脈衝之寬度的 最小値爲ΟΤ且最大値爲1 ·1〇Τ之條件,其中一低於該最 後脈衝之峰値功率位準的第一後續位準被配置緊接在該最 後脈衝後,及一低於該峰値功率位準但高於該第一後續位 準的第二後續位準被配置緊接在該第一後續位準後,該再 生方法包含: 從該記錄層再生資訊。
TW096119184A 2006-06-02 2007-05-29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 TWI360121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55110A JP2007323774A (ja) 2006-06-02 2006-06-02 光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05364A TW200805364A (en) 2008-01-16
TWI360121B true TWI360121B (en) 2012-03-11

Family

ID=38537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19184A TWI360121B (en) 2006-06-02 2007-05-29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2) US7715304B2 (zh)
EP (2) EP1863028B1 (zh)
JP (1) JP2007323774A (zh)
CN (2) CN101908351A (zh)
DE (1) DE602007005541D1 (zh)
TW (1) TWI3601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23776A (ja) 2006-06-02 2007-12-13 Toshiba Corp 光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
JP2008310922A (ja) * 2007-06-18 2008-12-25 Toshiba Corp 情報記録媒体及びこの媒体を用いたディスク装置
JP2009080895A (ja) * 2007-09-26 2009-04-16 Toshiba Corp 情報記録媒体及びこの媒体を用いたディスク装置
JP5038115B2 (ja) * 2007-12-11 2012-10-03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ディスクアクセス装置およびディスクアクセス方法
WO2019127186A1 (en) 2017-12-28 2019-07-04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Olefin multi-block copolymer/silicone rubber/tackifier compositions and foa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008380D0 (en) * 1990-04-12 1990-06-13 Wellcome Found Pesticides
GB9017266D0 (en) * 1990-08-07 1990-09-19 Ici Plc Optical recording elements
JP3076412B2 (ja) * 1991-07-24 2000-08-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学的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方法
JP3323782B2 (ja) * 1997-09-09 2002-09-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情報の記録方法
KR100255191B1 (ko) * 1997-12-31 2000-06-01 윤종용 광 디스크 재생장치에서 종류 검출을 위한 디스크와그 종류 검출방법
US6042919A (en) * 1998-05-07 2000-03-28 Zomax Optical Media, Inc. Structurally stable optical data storage medium
TW448443B (en) * 1998-08-05 2001-08-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cal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a and production method as well as the storage reproducing method and device
US7065035B1 (en) 1999-10-25 2006-06-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multilayer disk, multiwavelength light source, and optical system using them
JP2002373426A (ja) 2001-06-13 2002-12-26 Sharp Corp 光記録媒体、光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光記録再生方法
JP2003085837A (ja) * 2001-09-13 2003-03-20 Tdk Corp 光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光記録媒体
US7525890B2 (en) * 2001-09-29 2009-04-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data o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JP3912664B2 (ja) 2002-02-28 2007-05-09 Tdk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への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及び光記録媒体
US7012878B2 (en) 2002-03-22 2006-03-14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recording process using the same
JP2004001375A (ja) 2002-03-25 2004-01-08 Ricoh Co Ltd 追記型光記録媒体及び該光記録媒体用記録剤
EP1496507A4 (en) * 2002-04-08 2009-02-04 Nec Corp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 REPRODUC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ING THE RECORDING MEDIUM
JP4059714B2 (ja) * 2002-07-04 2008-03-12 Tdk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
JP2004206739A (ja) * 2002-11-06 2004-07-22 Ricoh Co Ltd 情報記録方法及び情報記録装置
JP2004171642A (ja) 2002-11-19 2004-06-17 Tdk Corp 光記録媒体、光記録方法及び光記録装置
JP3762907B2 (ja) 2002-11-27 2006-04-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情報の記録方法及び情報の記録装置
TW200428382A (en) * 2003-05-09 2004-1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WO2004105009A1 (ja) 2003-05-22 2004-12-02 Ricoh Company, Ltd. 光記録媒体
JP2004355701A (ja) * 2003-05-28 2004-12-16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TWI346952B (en) * 2003-07-07 2011-08-11 Panasonic Corp Objective lens,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disk device
CN1853218B (zh) * 2003-08-14 2010-08-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记录介质上记录数据/从记录介质再现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US7606126B2 (en) * 2003-09-18 2009-10-20 Mitsubishi Kagaku Media Co., Lt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2005122872A (ja) 2003-09-22 2005-05-12 Ricoh Co Ltd 2層相変化型情報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記録再生方法
JP2005115997A (ja) * 2003-10-03 2005-04-28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光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79107B2 (ja) * 2003-11-05 2005-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2層相変化型情報記録媒体とその記録方法
JP2005166096A (ja) * 2003-11-28 2005-06-23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方法、bcaコード記録装置及びbcaコード記録方法
JP2005288972A (ja) 2004-04-02 2005-10-20 Toshiba Corp 追記型情報記録媒体
JP2005339761A (ja) * 2004-04-28 2005-12-08 Ricoh Co Ltd 光記録媒体
JP2005321519A (ja) 2004-05-07 2005-11-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ホログラムメモリ媒体
US20050270959A1 (en) * 2004-06-02 2005-12-08 Hiroyuki Iwasa Recording method fo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6044241A (ja) 2004-06-30 2006-02-16 Ricoh Co Ltd 光記録媒体、並びに記録再生方法及び光記録装置
JP2006048905A (ja) 2004-07-06 2006-02-1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光記録媒体
EP2192583A1 (en) 2004-11-02 2010-06-02 Panasonic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ccess device,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gram
TWI267846B (en) * 2004-11-25 2006-12-01 Ritek Corp Dual-layer recordable optical disc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1151164B (zh) 2005-03-29 2010-12-29 三菱化学媒体株式会社 光学记录介质、金属络合物及有机色素化合物
US8075976B2 (en) 2005-07-14 2011-12-13 Mitsubishi Kagaku Media Co., Lt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optical recording material and metal complex compound
JP4604924B2 (ja) 2005-09-09 2011-01-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
JP2007317281A (ja) * 2006-05-24 2007-12-06 Toshiba Corp 追記型多層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再生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JP2007323776A (ja) * 2006-06-02 2007-12-13 Toshiba Corp 光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69676A1 (en) 2010-03-31
US20070280093A1 (en) 2007-12-06
US8154970B2 (en) 2012-04-10
US8184517B2 (en) 2012-05-22
US20110194384A1 (en) 2011-08-11
US7995442B2 (en) 2011-08-09
CN101083100A (zh) 2007-12-05
CN101908351A (zh) 2010-12-08
US8149674B2 (en) 2012-04-03
CN101083100B (zh) 2010-10-13
TW200805364A (en) 2008-01-16
US8159921B2 (en) 2012-04-17
JP2007323774A (ja) 2007-12-13
US20110199879A1 (en) 2011-08-18
US7715304B2 (en) 2010-05-11
US20110194389A1 (en) 2011-08-11
DE602007005541D1 (de) 2010-05-12
US20110199878A1 (en) 2011-08-18
US8169872B2 (en) 2012-05-01
US20110199869A1 (en) 2011-08-18
US20110202943A1 (en) 2011-08-18
US20110194387A1 (en) 2011-08-11
US20110199870A1 (en) 2011-08-18
US8169873B2 (en) 2012-05-01
US20110194394A1 (en) 2011-08-11
US20110194395A1 (en) 2011-08-11
US8149672B2 (en) 2012-04-03
US20110199873A1 (en) 2011-08-18
US20110194383A1 (en) 2011-08-11
US20110194385A1 (en) 2011-08-11
US8134899B2 (en) 2012-03-13
US8165000B2 (en) 2012-04-24
US8165001B2 (en) 2012-04-24
US8169874B2 (en) 2012-05-01
US20110199874A1 (en) 2011-08-18
US20110194392A1 (en) 2011-08-11
US8174948B2 (en) 2012-05-08
EP1863028A2 (en) 2007-12-05
EP1863028B1 (en) 2010-03-31
US8179764B2 (en) 2012-05-15
US8355306B2 (en) 2013-01-15
US20110199881A1 (en) 2011-08-18
US20110194388A1 (en) 2011-08-11
US20100188963A1 (en) 2010-07-29
US8264931B2 (en) 2012-09-11
US20110202944A1 (en) 2011-08-18
US20110199872A1 (en) 2011-08-18
US20110199871A1 (en) 2011-08-18
US8339916B2 (en) 2012-12-25
US8139459B2 (en) 2012-03-20
EP1863028A3 (en) 2008-07-16
US8159920B2 (en) 2012-04-17
US8154971B2 (en) 2012-04-10
US8179765B2 (en) 2012-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93930B2 (e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method
TWI360121B (e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
TWI352350B (e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