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38152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38152B
TWI338152B TW096118829A TW96118829A TWI338152B TW I338152 B TWI338152 B TW I338152B TW 096118829 A TW096118829 A TW 096118829A TW 96118829 A TW96118829 A TW 96118829A TW I338152 B TWI338152 B TW I3381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hotographic
optical axis
focal length
object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188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45597A (en
Inventor
Sato Kenichi
Taniyama Minoru
Original Assignee
Fujin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n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n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745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455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381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3815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G02B9/1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arranged + - +
    • G02B9/16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arranged + - + all the components being simp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G02B9/1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arranged + -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1338152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於—種用於備有CCD ( Charge Coupled Device )和 CM〇s ( c〇mplement 訂 乂 黯31 ㈤心 5 SemiC〇ndUCt〇r)等攝影元件的攝影機器,例如數位相機、 帶有攝影機的行動電話、以及篮人數位助理(PDA>pers〇nal Digital Assistance)等的攝影透鏡。 \ 【先前技術】 ίο 近年來’ CCD和CM0S等攝影元件正向小型化和高像素 化進展。爲此,即使對於攝影機主體乃至載置於其中的攝 ’v透鏡’也要求資訊且高性能。爲了小型化,需要全長的 縮短化和小直徑化(與光軸垂直的直徑方向的小型化)。 另外,通常在攝影光學系統中,除了小型化外,也要求遠 15心(teie-center)性,即主光線向攝影元件的入射角度相對 於光軸接近於平行(攝影面的入射角度相對於攝影面的法 線,近於零)。爲了確保遠心性,盡可能將光學光搁配置 於靠近物體側是較爲有利的。在專利前案!中,公開了作爲 整體具有3枚透鏡,並將光學孔徑光欄配置於最靠近物體侧 20的構成的攝影透鏡。另外,在對比前案2令,公開了作爲整 體具有3枚的透鏡,並將光學孔徑光欄配置於第1透鏡和第2 透鏡之間的構成的攝影透鏡。 〔專利前案1〕特開2005_ 292235號公報。 〔專利前案2〕特開2004— 3〇2〇58號公報。 5 然而,在靜止畫面攝影用的攝影裝置中,隨著攝影元 牛的高像素化進展,爲了尋求攝影元件中的信號雜訊的降 &而要求設置機械式快門。在設置快門的情況下,爲了 5減^光f不均’而配置於光學孔徑光欄的近旁是較爲有利 1方面,在3牧構成的攝影透鏡中,肖了如上述那樣 j保遂心性而儘量將光學孔徑光欄配置於例如第!透鏡的 Μ或後疋較爲有利的。然而’若將快門機構配置於第!透鏡 • 前’而最靠近物體側,則在小型化方面較爲不利。因此, 考慮將快門機構配置於透鏡系統内部,第m鏡和第2透鏡 之間爲此,在3枚構成的攝影透鏡中,希望開發一種透鏡, 其爲了配置快門機構而充分地確保了第⑶鏡和第2透鏡之 Μ的空氣間隔,且具有與高像素化相對應的高像差性能。 雖然專利前案}的實施例3較寬地確保了 &透鏡和第2透鏡 之間的間隔而成爲有利於快門機構的配置的透鏡構成,但 15是希望有—種比此更有利於快門機構的配置且具有高像差 • ’丨生能的透鏡的開發。另外’爲了以較少的枚數實現高性能 ^ ’使用非球面之類的特殊形狀的透鏡是較爲有利的,但 是,這種情況下,希望對考慮了製造性和成本的適當的透 鏡材料進行選擇。 2〇 树明鑒於所相關的問題點而提出,其目的爲提供一 種小型且高性能的攝影透鏡,所述攝影透鏡使用有利於製 造性和成本降低的透鏡材料,維持於高像素化相對應的高 像差性能,並充分地確保了用於配置快門機構_部空間。 25 【發明内容】 6 1338152 本發明所相關的攝影透鏡,從物體側起,順次備有: _第^透鏡G1,其具折射能力:第2透鏡G2,其將凹面 向著物體側,並具有負在光 軸近旁的形狀爲將凸面向著物體側的正的彎月形狀,所述 5第1透鏡、所述第2透鏡和所述第3透鏡中的至少1個面爲非 球面,並滿;I以下條件式。其中,f:全系統的焦距;η : 糾透鏡的焦距;D2:光軸上的第m鏡和第2透鏡的間隔; U 123:第1透鏡、第2透鏡和第3透鏡的阿貝數的平均,。 第2透鏡的阿貝數。 10 15
0.7<fl/f<1.3 0.25<D2/f<0.50 (3) (4) 55<υ 123 I u 123- υ 2 I <5 ▲在本發明所相關的攝影透鏡中,作爲整體由3枚這樣的 較少結構構成,並使各透鏡的形狀和折射能力適當化,由 此能夠尋求小型化。並且,通過滿足條件式(1), 鏡的光學能力分配被最佳化,有利於維持於高像素 應的高像差性能。並且,通過滿足條件式(2),能夠 地確保第味鏡和第2透鏡之間的間隔,從而_於 構的配置。另外,通過條件式(3)和條件式⑷ 用有利於製造性和成本降低的透鏡材料制, 像差的校正。 仰制了色 另外,較佳爲,第i透鏡的物體側的面在光轴 形狀,並且所述第丨透鏡的物體側或像側的任 爲凸 万的面爲 20 1338152 繞射面。由此’能夠尋求更高性能化。特別是,即使通過 滿足條件式(4 )’即使在僅以各透鏡間的阿貝數差較小的 材料構成的情況下,也能夠對色像差良好地進行校正。 此外,較佳爲’還滿足下述條件式,其中,f 2 :第2透 5 鏡的焦距,f3 :第3透鏡的焦距。 〇.3< | f2/f | <1.0 ...... (5) 〇.5<f3/f<l.〇 ...... ( 6) 由此’能夠將各透鏡的光學能力分配最佳化,並能夠 ® 維持與高像素化對應的高像差性能。 10 按照本發明的攝影透鏡,作爲整體以3枚這樣的較少透 鏡構成滿足規定的條件式,能夠尋求各透鏡的材料、各透 鏡的形狀和折射能力、以及各透鏡的配置的最佳化,因此 通過使用有利於製造性和成本降低的透鏡材料’能夠實現 一種小型且高性能的透鏡系統,其在維持與高像素化對應 15 的高像差性能的同時’充分確保用於快門機構配置的内部 間隔。 # 並且,特別是,在第1透鏡上設置繞射面的情況下,即 使僅由例如成本價廉的同一材料構成各透鏡,也能夠對色 像差良好地進行校正。 20 ^ 【實施方式】 > 以下,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參照附圖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1表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所相關的攝影透鏡的第1 構成例。該構成例與後述的第1數值實施例(圖5 (A)至圖 5 (C))的透鏡構成相對應。圖2表示第2構成例,與後述 8 25 1338152 的第2數值實施例(圖6 ( A)至圖6 ( C))的透鏡構成相 對應。圖3表示第3構成例,與後述的第3數值實施例(圖7 (A)至圖7 (C))的透鏡構成相對應。圖4表示第4構成 例,與後述的第4數值實施例(圖8 ( A )至圖8 ( C ))的 5 透鏡構成相對應。在圖1至圖4中,符號Ri表示,將最靠近 物體側的構成要素的面作爲第1號並以隨著面向像侧(成像 側)而順次增加的方式附加符號的第i號面的曲率半徑符 號Di’表示第i號面和第i+Ι號面的光軸zi上的面間隔。 該攝影透鏡’在使用CCD和CMOS等攝影透鏡的各種攝 10 衫機器,例如數位相機、附有攝影機(camera )的行動電 話、以及攜帶型資訊終端等中使用較爲合適。該攝影透鏡, 沿光軸Z1從物體側起順次備有:第I透鏡G1、第2透鏡G2、 以及第3透鏡G3。第1透鏡G卜第2透鏡G2和第3透鏡G3中的 至少一個面爲非球面。 15 較佳爲,爲了確保遠心性而盡可能將將光學孔徑光攔
St配置於物體側。在圖!、圖2的構成例中,在第!透鏡⑴ 的後側配置孔徑光攔St。在圖3、圖4的構成例中,在第1透 鏡G1的前侧、透鏡系統的最靠近物體側配置孔徑光欄以。 快門10 ’配置於第1透鏡G1和第2透鏡G2之間。 在該攝影透鏡的成像面Simg上,配置CCD等攝影元 件。在第3透鏡G3和攝影元件之間,根據安裝透鏡的攝影機 側的L構,g己置各種光學構件Gc。例如,配置攝影面保護 用的封罩玻璃和紅外線截止德力器(⑽仙 光學構件。 ^ 9 1338152 第1透鏡⑴具有正的.折射能力。另夕卜,較佳爲第m - ⑽的物體側的面在光轴近旁爲凸形狀,並在物體側或像 侧的其中一方的面設置繞射面。另外,在圖i至圖4的構成 例中’第1透鏡G1在光軸近旁的形狀爲將凸面朝向物體側的 5征得彎月形狀m 3的構成例中在第2面(像側的 面),在圖2、圖4的構成例中在第丨面(物體側的面)設置 繞射面。 • 第2透鏡G2爲將凹面向著物體侧,並具有負的折射能 力。較佳爲,第2透鏡G2的像侧的面在光軸近旁爲凹形狀, 10在周邊#爲&形狀。由此,易於滿足後述的條件式(5 )的 數值範圍。 第3透鏡G3’成爲在光軸近旁的形狀爲將凸面向著物體 側的正的彎月形狀《第3透鏡G3,是被配置於最靠近攝影面 側的透鏡。爲此,在第3透鏡G3中,與第1透鏡G1和第2透 15 鏡G2相比,對於各視場角光束被分離。因此,在第3透鏡 G3中,通過適當使用非球面易於對各視場角的每個進行像 ® 差校正,並易於進行像場彎曲和畸變像差的校正。另外, 易於遠心性的確保。爲此,在圖1至圖4的構成例中,較佳 爲使第3透鏡G3的像側的面在光軸近旁爲凹形狀在周邊部 20 爲凸形狀。 該攝影透鏡,滿足以下條件。其中,f是全系統的焦距, fl是第1透鏡G1的焦距,f2是第2透鏡G2的焦距,f3是第3透 鏡G3的焦距,D2是光軸Z1上的第1透鏡G1和第2透鏡G2的 間隔,y 123是第1透鏡G1和第2透鏡G2和第3透鏡G3的阿貝 10 數的平均,υ 2是第2透鏡02的阿貝數。 〇.7<fl/f<i.3 ⑴ 〇.25<D2/f<0.50 (2) 55<y 123 ……(3) I D 123- 2 I <5 ...... ( 4) 該攝影透鏡中’較佳爲滿足下述條件式。其中,^爲 第2透鏡G2的焦距,f3爲第3透鏡g3的焦距。 ·… 〇.3< | f2/f | <ι.〇 ……(5) 〇.5<f3/f<l,〇 ……⑷ 接下來,說明按照上述那樣構成的攝影透鏡的作用和 效果。 在賴〜透鏡中,通過作爲整體由至少3枚的透鏡結構 在第1透鏡的前側或後側配置孔徑光顏,由此能夠實現有 利於王長‘紐和遠心性的確保的透鏡系統。並且 足各條件式(1) 、、。、 , ) (5)、(6),能夠在尋求各 本兄的折射能力乃至各透鏡的配置的最佳化 ^匕誠的心差性能的同時,充分確㈣於配置快= 球::::隔。並且’在該攝影透鏡十’通過將各面的非 球面最佳化’能夠進行更有效的縣校正 相對應,而能夠尋求遠心性即主 :二度相對於光軸接近於平行(攝影面中的人 射角度相對於攝影面的法 將作爲#丨w 、轉近零)°在闕料鏡中, ,*·· 最罪近攝影元件的最終透鏡面的第 像側的面設計爲如丁 办. 心兄田町弟3透鏡〇3的 * /狀.即在光軸近旁在像側爲凹形狀 丄 而在周邊部在像側爲凸形狀,由此能夠適當地進行各視場 角的每個的像差校正,並能夠將光束面向攝影元件的入射 角度控制爲-定的角度以下。由此’能夠減輕成像面全區 域中的光嚴不均,並有利於像場彎曲和時變像差的校正。 5 在該攝影透鏡中,第1透鏡G1與第2透鏡G2和第透鏡G3 相比有效直徑較小,並且,面的曲率半徑具有較大的傾向。 特別是,第1透鏡G1的像側的面具有比較接近於平面的傾 向爲此,在没置繞射面的情況下,從加工性容易的觀點 出發鈥佳爲設置在第丨透鏡⑴上。另外,在第丨透鏡⑴上 1〇设置繞射面的情況,與在第2透鏡G2和第3透鏡Θ3上設置的 隋況相比,色像差的校正較爲容易。另外,通過設置繞射 面,設計參數增加,因此,有利於小型化和諸像差的校正, 並易於尋求更高性能化。特別是,在組合了繞射面和折射 透鏡的所謂的混合性透鏡中,與通常的透鏡相比能夠得到 15不同的分散作用,因此與僅僅使用通常折射率透鏡的構成 相比色像差的权正變得容易。爲此,例如,全部由相同 的材料構成各透鏡,或僅僅組合阿貝數差小的透鏡材料而 構成,能夠對色像差良好地進行校正。另外,是否設置繞 射面,可以根據透鏡的規格而決定,例如,透鏡的規格在 20重視性能的情況下,較佳爲設置繞射面,而在重視成本降 低的情況下,也可以考慮不設置繞射面。 條件式(3)和條件式(4),是與各透鏡的阿貝數相 關的條件式’規定了各透鏡的適當的組合。在該攝影透鏡 中,爲另外尋求成本降低,可以考慮全部僅由同一材料構 12 1338152 成各透鏡,或者僅由性能類似的材料構成,但是,在這種 情況下,較佳爲滿足條件式(3)和條件式(4)。若偏離 §亥條件式的範圍,則在僅由同一材料或類似材料構成的情 況下,色像差變得較大而非較佳。另外,也可以通過滿足 5條件式(4)而僅僅組合阿貝數差較小的透鏡材料而構成, 通過如上述那樣設置繞射面,能夠對殘存的色像差有效地 進行杈正。另外,在該攝影透鏡中,從非球面加工、和繞 射面加工的容易度方面出發,較佳爲使用塑膠材料。在這 種情況下,在當前開發的塑膠材料中,滿足條件式(3)、 10 (4)那樣的塑膠材料更佳,滿足以下條件式那樣的塑膠材 料價廉且容易得到,因此在成本削減方面較爲有利。 50< L> 1,D 2,υ 3<60 ...... (7) 其中, υ 1 :第1透鏡G1的阿貝數; 15 2 :第2透鏡G2的阿貝數; υ 3 :第3透鏡G3的阿貝數。 條件式(1 )是關於第1透鏡G1的焦距fi的條件式,若 超過該數值範圍,則第1透鏡G1的光學能力變得過小,像場 彎曲的校正變得困難。另外,若不足(下回§ )該數值^ 圍’則出射光瞳變得過大而非較佳。 條件式(2)是關於第1透鏡G1和第2透鏡(^間的間隔 D2和全體的焦距(的條件式,若超過該數值範圍,則全長的 縮短化變困難。另外,若不足該數值範圍,則很難確保第^ 透鏡G1和第2透鏡G2的間隔D2,難於配置快門機構,因而 13 並非較佳。 條件式(5 )疋與第2透鏡G2的焦距f2相關,若超過該 數值^圍,則第2透鏡G2的光學能力變得過小,全長的縮短 化,付困難。另外,若不足該數值範圍則像場變曲和像 5散等的校正變得困難’因此並非較佳。條件式⑷是與第 3透鏡G3的焦距f3相關的條件式,無論上下超出該數值範 圍1與第2透鏡G2的光學能力(p〇we〇平衡(blance) 平衡將會失调,難於在保持全長的情況下對諸像差進行校 正’因此並非較佳。 1〇 如以上所說明的那樣,按照本實施方式所相關的攝影 透鏡,作爲整體由3故這樣的較少的透鏡結構通過滿足規定 的條件式,而尋求各透鏡的材料、各透鏡的形狀以及折射 率乃至各透鏡的配置的最佳化,因此,通過使用有利於製 w性和成本降低的透鏡材料,可以實現一種小型且高性能 15的透鏡相同,其能夠在維持與高像素化相對應的高像差性 月b的同時,充分確保用於配置快門機構的内部間隔。另外, 由於在保持色像差性能的同時由同一透明材料(硝材)構 成各透鏡,因此透明材料的得到性提高,並能夠削減製造 成本。 2〇 〔實施例〕 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所相關的攝影透鏡的具體的數 值實施例1〜4進行說明。 作爲實施例1〜4,在圖5(A)至圖5(C)、圖6(A) 至圖6(C)、圖7(A)至圖7(C)、圖8(A)至圖8(C) 14 二:出與圖1至4所示的構影透鏡的構成相對應的具體的透 β '料另外在圖中(Α)是基本的透鏡資料,圖中(β) 是與非球面相關的資料。圖中(c)是與繞射面相關的透鏡 資料。 在面編號Si-襴中,示出了將最靠近物體側的結構要 素的面作爲第-號並以隨著面向像側順次增加的方式而附 加符號的第i號(i =丨〜8)面的編號。在曲率半徑Ri一欄, 不出了與圖1中附加的符號Ri相對應的面的曲率半徑的值 (mm )。對於面間隔Di 一攔,同樣地表示從物體側數第i 號面Sl和第i + 1號面Si + 1在光軸上的間隔(mm)。Ndj, 表不從物體側起第j(j= 1〜4)號的光學要素相對於d線(波 長587.6nm )的折射率的值。阿貝數y幻,表示從物體側起 第j號光學要素相對於d線的阿貝數。另外’在實施例丨〜4 的任何一個攝影透鏡中,第1透鏡G1、第2透鏡G2和第2透 鏡G3面的全部均具有非球面形狀,因此對於曲率半徑幻, 示出了光軸近旁的曲率半徑的值。 特別是,在實施例1、2、4中,全部由同一材料構成第 1透鏡G1、第2透鏡G2和第3透鏡G3這各個透鏡。 作爲非球面資料,示出了以下所表示的非球面形狀的 式(a)的各係數An,K的值。這裏,記號“E” ,”,表示 緊接著它的資料是以1〇爲底的“冪指數”,表示將由該以 10爲底的指數函數所表示的數值乘以“ E”前的數值。例 如,如果是“1.0E—02” ,則表示“10xl0-2” 。另外,在 式(a)中,Z表示從位於離開光轴Z1高度位置的非球面 1338152 上點向非球面的頂點的切平面(垂直於光軸z 1的平面)所 ' 晝的垂線的長度(mm)。另外,實施例1〜4中,所有的面 是非球面’作爲非球面係數An有效地使用第3次至第10次的 係數八3〜A 1 Q而表示。 5 ζ = 〇·Λ24 + (ΐ-Α:.^.^)^}+Σ4ι.Λη ……(a) (n=3以上的整數) 其中, φ Z :非球面的深度(mm); h .從光軸到透鏡面的距離(高度)(mm ); 10 Κ :離心率(第2次的非球面係數); C :近軸曲率=1/R ; - (R:近軸曲率半徑);
An :第η次的非球面係數。 作爲繞射面資料,對於設有繞射面的面,表示以下所 15表不的式U )中的各係數(DOE ( Diffractlve 〇ptical φ Element)係數)Ci〜C5的值。在式(b)中φ⑴表示相 位差函數,由此進行波面的相位變換,從而設置繞射面。 另=所汉置的繞射面,在實施例1和實施例3中爲第2面, 在實施例2和實施例4中爲第1面。 20 φ( h) = Cr h2+ c2. h3 + c3- h4+ c4· h5+ c5· h6 ...(b) (h:離開光轴的高度) 在圖9中,示出了與實施例丨〜4的上述各條件式相關的 值。從圖9所明瞭的那樣,各實施例的值爲各條件式的數值 範圍内。 1338152 另外’對於實施例1〜4所相關的攝影透鏡的諸像差, 在圓10(A)至圖10(C)、圖11(A)至圖1丨(c)、圖12 (A)至圖12(C)、以及圖13(A)至圖13(C)中示出。 圖中(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 5 變。 在球面像差圖中,也示出了 g線(波長435 8nm)和c 線(波長656.3nm)的像差。在像散圖中,實線表示徑向(寸 口夕;1/ )方向的像差’虛線表示切線方向的像差。FN〇表 示F值,表示半視角。 10 如從以上各數值資料和各像差圖所明瞭的那樣,對於 各實施例,能夠得到一種小型且高性能的攝影透鏡系統, 其作爲整體以3牧透鏡結構,使得透鏡的面形狀以及各透鏡 的光學能力分配最佳化,從而充分確保用於配置快門機構 的内部間隔。另外,能夠實現透鏡材料被最佳化,並有利 15 於製造性和成本降低的透鏡結構。特別是,在實施例1、2、 4中,能夠以同一材料構成各透鏡,透鏡的材料被最佳化, 並通過在尋求成本削減的同時以下地使用繞射面,從而對 色像差良好地進行校正’並實現高性能化。 另外’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和各實施例,各 20種變形的實施方式也是可能的。例如,各透鏡成分的曲率 半徑、面間隔、以及折射率的值等,不限於由上述各數值 實施例所示出的值,可以採用其他的值。 【圖式簡單說明】 17 1338152 圖I是表示與本發明的實施例丨所相關的攝影透 應的透鏡剖面圖。 圖2是表示與本發明的實施例2所相關的攝影透 應的透鏡剖面圖。 圖3是表示與本發明的實施例3所相關的攝影 應的透鏡剖面圖。 祁对 鏡相對 鏡相對
圖4是表示與本發明的實施例4所相 應的透鏡剖面圖。 關的攝影透鏡相對 10 15 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丨所相關的攝影透鏡的透鏡 =料的圖’⑷是基本的透鏡資料;(B)是非球面透= 資料;(C )是與繞射面相關的透鏡資料。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所相關的攝影透鏡的透鏡 :料的圖’⑷是基本的透鏡資料;(B)是非球面透: 資料;(C )是與繞射面相關的透鏡資料。 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3所相關的攝影透鏡的透鏡 資料的圖’ (A)是基本的透鏡資料;(B)是非球面透^ 資料’(C )是與繞射面相關的透鏡資料。 20 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4所相關的攝影透鏡的透鏡 2料的圖,(A)是基本的透鏡資料;(B)是非球面透鏡 資料;(C )是與繞射面相關的透鏡資料。 圖9是對於各實施例匯總表示與條件式相關的值的圖。 圖10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所相關的攝影透鏡的諸 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 表示崎變。 18 1338152 圖1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所相關的攝影透鏡的諸 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 表示畸變。
圖12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3所相關的攝影透鏡的諸 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 表示畸變。 圖13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4所相關的攝影透鏡的諸
像差的像差圖,⑷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 表示崎變。 10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第1透鏡G1 第2透鏡G2
面間隔D1,D2,D3,D4,D5,D6,D7,D8 曲率半徑R1,R2,R3,R4,R5,R6,R7,R8 光軸Z1 光學構件GC 孔徑光搁St 成像面Simg 半視角ω 第3透鏡G3 光攔10 ?值 FNO.

Claims (1)

  1. x^8152 第96118829號,99年丨〇月修正頁 十 申請專利範圍 、一種攝影透鏡,從物體側起, 5 第1透鏡G1 ’其具有正的折射 第2透鏡G2 ’其將凹面向著物 力;以及 順次備有 能力; 體側’並具有負的折射能
    10 15
    20 第3透鏡G3,其在光轴近旁的形狀爲將凸面向著物體側 =正的彎月形狀’所述W透鏡 '所述第2透鏡和所述第3透 •見中的至少1個面爲非球面,並滿足以下條件式: 0.7<fl/f<1.3 0.25<D2/f<0.50 55<υ 123 I V \22> — v 2 \ <5 0.3< I f2/f I <l.〇 0.5<f3/f<1.0 其中, f :全系統的焦距; fl :第1透鏡的焦距; D2:光軸上的第1透鏡和第2透鏡的間隔; U 123:第1透鏡、第2透鏡和第3透鏡的阿貝數的平均, u 2 :第2透鏡的阿貝數; f2 :第2透鏡的焦距, f3 :第3透鏡的焦距。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透鏡,其中所 述第1透鏡的物體側的面在光軸近旁爲凸形狀,並且所述第 (2) (3) (4) (5) (6) 20 1338152
    1透鏡的物體側或像側的任何一方的面爲繞射面。
    21
TW096118829A 2006-05-26 2007-05-25 Imaging lens TW200745597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46992A JP4890943B2 (ja) 2006-05-26 2006-05-26 撮像レン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45597A TW200745597A (en) 2007-12-16
TWI338152B true TWI338152B (zh) 2011-03-01

Family

ID=38328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18829A TW200745597A (en) 2006-05-26 2007-05-25 Imaging lens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7480106B2 (zh)
EP (1) EP1860476B1 (zh)
JP (1) JP4890943B2 (zh)
KR (1) KR100857812B1 (zh)
CN (1) CN100523900C (zh)
AT (1) ATE448499T1 (zh)
DE (1) DE602007003137D1 (zh)
TW (1) TW20074559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90943B2 (ja) * 2006-05-26 2012-03-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EP2163931A4 (en) * 2007-07-04 2012-03-07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LLUMINATING LENS, PICTURE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US8331722B2 (en) * 2008-01-08 2012-12-11 Aptina Imaging Corporation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providing pixel value adjustment for images produced by a camera having multiple optical states
JP5172490B2 (ja) * 2008-06-17 2013-03-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カプセル型内視鏡
CN101685196A (zh) * 2008-09-27 2010-03-3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组件
JP5308915B2 (ja) * 2009-05-28 2013-10-09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CN104007537B (zh) * 2014-01-27 2017-01-1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6353873A (zh) * 2015-07-17 2017-01-25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JP2017146561A (ja) * 2016-02-19 2017-08-24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回折光学素子、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CN117608059A (zh) * 2021-04-06 2024-02-2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0820A (ja) 1996-12-13 1998-06-26 Canon Inc 回折光学素子を有した光学系
JP2000089107A (ja) * 1998-09-17 2000-03-31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画像読取用レンズ
US6490102B1 (en) 2000-05-12 2002-12-03 Yeo-Chih Huang Hybrid lens system
JP3717488B2 (ja) 2003-03-31 2005-11-16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単焦点レンズ
SG140461A1 (en) 2003-07-11 2008-03-2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unit, and mobile terminal provided with this image pick-up unit
JP2005292235A (ja) 2004-03-31 2005-10-20 Seiko Precision Inc 撮像レンズ
JP2005316010A (ja) 2004-04-27 2005-11-10 Nidec Copal Corp 撮像レンズ
JP3594088B1 (ja) 2004-06-02 2004-11-24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05345919A (ja) * 2004-06-04 2005-12-15 Seiko Precision Inc 撮像レンズ
JP2006178328A (ja) * 2004-12-24 2006-07-06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00516964C (zh) * 2004-12-30 2009-07-2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数码相机镜头
JP4804856B2 (ja) * 2005-09-29 2011-11-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単焦点レンズ
JP2008122900A (ja) * 2006-03-30 2008-05-29 Fujinon Corp 撮像レンズ
JP4890943B2 (ja) * 2006-05-26 2012-03-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315417B (en) * 2006-10-30 2009-10-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448499T1 (de) 2009-11-15
CN101078805A (zh) 2007-11-28
US7480106B2 (en) 2009-01-20
US20070273981A1 (en) 2007-11-29
CN100523900C (zh) 2009-08-05
TW200745597A (en) 2007-12-16
KR100857812B1 (ko) 2008-09-10
KR20070113999A (ko) 2007-11-29
JP2007316430A (ja) 2007-12-06
DE602007003137D1 (de) 2009-12-24
EP1860476A1 (en) 2007-11-28
EP1860476B1 (en) 2009-11-11
JP4890943B2 (ja) 2012-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38152B (zh)
TWI334494B (zh)
TWI375049B (zh)
JP4949711B2 (ja) 撮像レンズ
JP3717488B2 (ja) 単焦点レンズ
JP5037963B2 (ja) 撮像レンズ
JP5063434B2 (ja) 撮像レンズ
US7532415B2 (en) Imaging lens
JP5894847B2 (ja) 撮像レンズ
TWI304482B (en) Single focus lens
US7508601B2 (en) Imaging lens
US7375903B2 (en) Imaging lens
US20120113530A1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JP2007094113A (ja) 単焦点レンズ
JP2004240063A (ja) 撮像レンズ
US9335516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2008241999A (ja) 撮像レンズ
TW201109712A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TW200540452A (en) Single focus wide-angle lens
JP2008052233A (ja) 撮像レンズ
TWM354075U (en) Photographic lens, camera module and photographing equipment
JP4138552B2 (ja) 撮像レンズ
JP3717489B2 (ja) 単焦点レンズ
JP2007322839A (ja) 結像レンズ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TWI323350B (en) Single focus le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