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08195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08195B
TWI308195B TW094141335A TW94141335A TWI308195B TW I308195 B TWI308195 B TW I308195B TW 094141335 A TW094141335 A TW 094141335A TW 94141335 A TW94141335 A TW 94141335A TW I308195 B TWI308195 B TW I3081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propeller
spiral
spiral wing
w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41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24671A (en
Inventor
Masahiko Suzuki
Original Assignee
Global Energy Co Ltd
Masahiko Suzuki
Fjc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3464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4058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0382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2800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0724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2326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923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2329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2689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4882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Global Energy Co Ltd, Masahiko Suzuki, Fjc Kk filed Critical Global Ener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624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246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081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0819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00Wind motors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1/06Rotors
    • F03D1/0608R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aerodynamic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1/00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 B63H1/0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 B63H1/1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in propulsive direction
    • B63H1/14Propellers
    • B63H1/26Bla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11/00Propellers, e.g. of ducted type; Features common to propellers and rotors for rotorcraft
    • B64C11/16Blades
    • B64C11/18Aerodynamic fe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10/00Working fluid
    • F05B2210/16Air or water being indistinctly used as working fluid, i.e. the machine can work equally with air or water without any mo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40/00Components
    • F05B2240/20Rotors
    • F05B2240/21Rotors for wind turbines
    • F05B2240/221Rotors for wind turbines with horizontal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40/00Components
    • F05B2240/20Rotors
    • F05B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50/00Geometry
    • F05B2250/70Sha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Wind Motors (AREA)

Description

1308195 九、發明說明: 【發明戶斤屬之技術領域3 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螺旋槳及橫轴風車,且特別是有關於 5 風車的螺旋翼前端部朝向螺旋翼之正面方向傾斜以形成傾 斜部之螺旋槳,及使用該螺旋槳之橫軸風車。 I:先前技術3 背景技術 過去係利用橫軸螺旋式風車作為風力發電機之風車。 10 螺旋式風車係使用螺旋翼長度為10rn~50m等大型者,且基 於旋轉效率觀點而以翼前端部纖細者為主流。這是因為翼 長度較長之螺旋翼之前端部的旋轉速度必然會比底端部快 之故,因此,螺旋翼前端部的弦長越寬,空氣阻力就越大, 會降低旋轉速度。此外,習知螺旋槳之吹到螺旋槳上的風 15 流失到離心處的損失很大。 【發明内容】 風車的旋轉效率係依據螺旋槳的受風面積而決定。例 如,將同樣呈三角形的螺旋翼之底端部弦長加寬者與反過 來前端部弦長加寬者相比較時,雖然風車的受風面積相 20 等,但前端部弦長加寬者的軸轉矩會變大且旋轉速度變慢。 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藉由使螺旋翼前端部朝向正 面方向傾斜以形成傾斜部,並且使吹到傾斜部的風力聚集 到旋轉中心處,以提高風力效率之螺旋槳及使用該螺旋槳 之橫軸風車。且本發明的具體内容係如下所述。 5 1308195 1. 一種螺旋槳,係螺旋翼的前端部朝向螺旋翼之正面 方向傾斜預定長度,並形成傾斜部者。 2. 如前述1之螺旋槳,其中前述螺旋翼的前端傾斜部之 中心線係相對於螺旋槳的長度方向以25度〜50度之範圍傾 5 斜。 3. 如前述1或2之螺旋槳,其中前述螺旋槳的受風部係 形成於螺旋翼正面,且前端處寬度大於底部寬度,並且傾 斜部的底端部邊界部位設定在最大弦長。 4. 如前述1〜3項中任一項之螺旋槳,其中前述螺旋翼的 10 受風部正面之最大弦長係設定在螺旋槳旋轉直徑的 13%〜25%之範圍内。 5. 如前述1〜4項中任一項之螺旋槳,其中前述螺旋翼的 受風部整體係相對於通過底部之垂直線朝向後方傾斜。 6. 如前述1~5項中任一項之螺旋槳,其中前述螺旋翼的 15 受風部係在前端傾斜部的底端部邊界形成螺旋槳旋轉半徑 的26%〜50%的範圍之最大弦長,且受風部前面係在左部從 底部開始到前端逐漸往後傾斜,而最大弦長部係相對於旋 轉方向傾斜6度~ 15度。 7. —種螺旋槳,係流體用螺旋槳,且螺旋翼的前端部 20 朝向旋轉時之流體下游方向傾斜並形成傾斜部,並且可於 旋轉時將流體往背後方的轴心處推動。 8. —種橫軸風車,係固定於橫軸之螺旋翼的受風部前 端部以25度〜50度的範圍朝向螺旋翼之正面方向傾斜,並形 成傾斜部者。 6 1308195 9. 一種橫轴風車,係配置有可於支柱上自由迴轉之框 體,且該框體上配置有螺旋軸者,又,框體的左右兩側後 部位配置有形成對稱並且可利用其後部包圍螺旋槳之方向 舵,且螺旋翼的前端部朝向正面方向傾斜並形成傾斜部。 5 10.如前述9之橫軸風車,其中前述方向舵係以平面視 之,相對於框體的中心前後線,其後部係以比前部更向外 打開之方式傾斜。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係具有下述效果。 ίο 1.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螺旋槳,係各螺旋翼受風部的 前端部朝向螺旋翼之正面方向傾斜,並形成傾斜部者,因 此,當螺旋槳正面受到風力時,接觸到傾斜部之風力會在 高速下往傾斜部的底端部邊界滑動,且與接觸到受風部其 他面的風力混合以提高風壓,並變化成將螺旋翼往旋轉方 15 向推動之強烈推動力,因此,即使在弱的風速下亦可輕易 使螺旋槳旋轉,且具有高速旋轉時的轴轉矩大的效果。 特別是傾斜部,係由於具有不讓風力流失到離心處而 使大量風力加速從外部往中心聚集之聚風效果,而可提高 旋轉效率。 20 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螺旋槳係於傾斜部的傾斜角 度為45度時加速度最快,且可產生大量的高速風力。 3.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螺旋槳係設定成螺旋槳受風 部的前端緣部之弦長寬度大於底部寬度,且特別是傾斜部 的底端部邊界部位設定在最大弦長,因此,可於螺旋槳的 7 1308195 - 離心部位受到較多風力且提高旋轉速度,並且基於槓桿原 _ 理可在旋轉時得到較強的轴轉矩。 4. 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螺旋槳係即使最大弦長為旋 轉半徑的25%仍然會位於傾斜部的底端部位,因此,即使 5 是弱風亦可提高旋轉離心部位的受風率。 5. 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螺旋槳係螺旋翼的受風部整 體朝向後方傾斜,因此,接觸到受風部前面之風力會往螺 旋翼前端處滑動,且與從前端傾斜部滑動的風力合流並通 ^ 過後方,將螺旋翼強力地旋轉方向推動,所以,可提高風 10 車效率。 ‘ 6.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螺旋槳係螺旋翼受風部在傾 •斜部的底端部邊界設成最大弦長,且受風部前面係在左部 往背後方深度傾斜,因此,可提高接觸到螺旋翼之風力, 使其從前面左部朝向背後方流動,並將螺旋翼往旋轉方向 15 強力推動。 0 7.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螺旋槳係由於旋轉時流體不 會往螺旋翼的離心處擴散,因此,作為推進器使用時可得 到強烈的推進力。 8.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螺旋槳係固定於螺旋軸之螺 20 旋翼前端部朝向螺旋翼之正面方向傾斜,並形成傾斜部 -者,因此,接觸到傾斜部之風力可加快速度朝向傾斜部的 底端部邊界流動,並與接觸到其他部位之風力合流以提高 風壓,使螺旋翼強力旋轉。因此,可得到效率良好的工業 用動力,並且在框體内配置與螺旋軸連結之發電器時,可 8 1308195 - 作為即使是弱風亦可效率良好地進行發電之風力發電機。 . 9.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橫軸風車係於框體的左右兩 側後部位配置可利用其後部包圍螺旋槳之方向舵,因此, 可敏感地反應風向,且即使是弱風亦可改變框體的方向, 5 使螺旋翼通常面對於風力。因此,可作成可效率良好地利 用弱風之風力發電機。 10.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橫軸風車係於框體的左右 兩側部設置方向舵,且配置成相對於框體的中心前後線, ^ 其後部係以比前部更向外打開之方式傾斜,因此,從風車 10 前方吹過來之風力會接觸到方向舵的外部後面並且朝向中 •心處推動,所以,除了可使螺旋槳通常面對於風向之外, •尚可防止隨著螺旋翼旋轉之離心力所造成的框體方向移 動。此外,風力從不同方向吹過來時,會由於方向航往框 體側部突出,而即使是弱風亦可輕易地改變方向來面對風 15 向。 0 圖式之簡單說明 第1圖係本發明實施例1的螺旋槳之前視圖。 第2圖係第1圖的螺旋槳之平面圖。 第3圖係第1圖的A-A線截面圖。 - 20 第4圖係第1圖的B-B線截面圖。 -第5圖係第1圖的C-C線截面圖。 第6圖係第1圖的D-D線截面圖。 第7圖係第1圖的E-E線截面圖。 第8圖係第1圖的F-F線截面圖。 9 1308195 第9圖係第1圖的螺旋翼之左側視圖。 第10圖係本發明實施例2的螺旋槳之前視圖。 第11圖係本發明實施例3的螺旋槳之側視圖。 第12圖係第11圖之平面圖。 5 第13圖係本發明橫軸風車之側視圖。 第14圖係第13圖之前視圖。 第15圖係顯示本發明橫軸風車的實施例2之平面圖。 第16圖係第15圖之前視圖。 第17圖係本發明實施例4的螺旋槳之前視圖。 10 第18圖係苐17圖的螺旋翼之側視圖。 第19圖係苐17圖的螺旋翼之平面圖。 第20圖係第18圖的A-A線截面圖。 第21圖係第18圖的B-B線截面圖。 第22圖係螺旋槳的側視圖。 15 【實施方式】 實施發明之最佳型態 使螺旋翼受風部的前端部朝向正面方向傾斜,以形成 傾斜部。螺旋翼前端緣部的弦長係形成為寬度較大,並且 可提商受風效率。 20 實施例1 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第i圖係本發明螺旋樂 之月||視圖,而第2圖係第i圖之平面圖。在第】圖中,螺旋紫 h方、大面2正面的放射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3片螺旋翼3, 而符號4為螺旋轴。前述突面2的形狀可隨意設定。 10 1308195 圖中的螺旋翼3係底部3a以螺栓固定於突面2背面之形 式,然而以螺釘固定於軸部2周面之形式等、固定工具可以 隨意。 各螺旋翼3係三次元形式,且如第1圖所示’底部知於 5 JE面上呈細桿狀並設定成其前端部寬度較大,並且形成有 受風部3b。該受風部3b係設定成前端緣部及旋轉後部位較 大。 如第2圖所示,螺旋翼3係前端部朝向正面方向傾斜, 以形成傾斜部3c。第1圖的符號3d為傾斜部3c的底端部邊界 1〇 線,五該底端部邊界線3d係設定成沿著螺旋翼3旋轉時的旋 轉軌道T之圓弧形。因此’可於螺旋翼3旋轉時減輕傾斜部 3c的底端部分之空氣阻力。 傾斜部3c的長度係如螺旋翼長度的5%~20%左右,且其 傾斜角度相對於螺旋翼3的長度方向,在中心部為15度〜50 15 度之範圍並且最好為40度〜45度。前述受風部3b之最大弦長 係設定在螺旋翼3的旋轉直徑之大約14%,即設定在 13%~25%之範圍内。 第3圖係第1圖之A-A線截面圖,第4圖係第1圖之B-B線 截面圖,第5圖係第1圖之C-C線截面圖。 20 如此地,受風部3b係設定成受風部3b的前面隨著螺旋 翼3之底部3a到前端部,相對於突面2的旋轉方向逐漸趨緩 地傾斜。且這會隨著受風部3b的旋轉後端部位(圖的左部) 接近於螺旋翼3的别端部位而逐漸地變換成正面方向。 第6圖係第1圖的傾斜部3c之D-D線截面圖,第7圖係第] 11 1308195 圖之鱗載面圖,第8圖係第1圖之F-F線截面圖。傾斜部 3c係者到達㈣部而逐漸地往前方突^,且前面係從旋 轉月〕圖的右方)開始朝向旋轉後方(圖的左方)遂漸地往 背後方傾斜。
々在第j圖、第2圖中,從正面方向受風時’ A_A部分會如 斤丁者風可接觸的面積大且A箭頭風力會沿著螺旋 面流向左方,並且於崤頭方向上產生推動螺旋翼3的 力$。 ν π ’在Β·Β部分係風可接觸的Φ積比A-A部 :狹:’且Α箭頭風力會沿著_前面流向左方,並且 面的後傾角大而使風力快速通過,並朝⑽箭頭方向 產生推動螺旋翼3的力量。 如第5圖所不,在c_c部分係風可接觸的面積比Μ部 分更狹窄’且A箭頭風力會沿著螺旋翼3前面流向左方,並 且相前面朝向f後的傾斜角大而使風力快速通過,並朝 向c前頭方向產生推動螺旋翼3的力量。底部如雖然會受到 風的阻力,但由於其面積狹f,所以易造朗旋翼3旋轉 上的負擔。 在第9圖中,接觸到點P_q間的斜面之風力會朝向點Q 20方向滑動。且通過點〇_Q之風力的通過時間與通過點p_Q之 風力的通過時間相同’因此,通過點P_Q之風力的通過速度 比通過點0-Q之風力的速度快。 基於此點,在第9圖中,接觸到傾斜部允的前斜面之風 力會在高速下傾斜地通過底端部邊界線3d,並與第4圖、第 12 1308195 5圖所示之從受風部3b前面流到後左方的風力合流,並且提 高空氣密度且提高風壓,再通過螺旋翼3的背後方。 即,在第1圖中,雖然看似會因風力停滯於傾斜部3c而 造成阻力損失大,然而如前所述地,接觸到傾斜部3c之風 5 力會如第1圖的A1箭頭風力所示地在高速下通過,因此,傾 斜部3c不僅不會形成為風的阻力,還具有促使第1圖的B-B 到螺旋翼3底部3a周圍之風力高速通過的效果。 因傾斜部3c前面而加快風速時,會於該部分產生負 壓。結果,來自其他部分的常壓之風力會較多地往傾斜部 10 3c前面聚集,所以在相同風速、相同時間内,只有傾斜部 3c會接觸到比其他部位多的風力,且產生聚風效果。 習知螺旋翼係於底部寬度大的情形下,會在螺旋翼旋 轉時使風力的通過受到限制,而對螺旋翼造成負擔,此外, 會因風力朝向螺旋翼纖細的前端方向通過而造成旋轉效率 15 不良。 關於此點,本發明的螺旋翼3係於底部3a周圍的風力通 過性佳,且離心部位寬度大,並且可藉由傾斜部3c聚集風 力,使風力在高速下改變方向往受風部3b,因此,風力回 收性優異且可於螺旋翼3的離心部位得到較大風力,所以基 20 於槓桿原理,軸轉矩會變大。 結果,即使未加長翼長度亦可提高風車效率,且在螺 旋翼32的剛性問題、風車高度問題等方面有許多有利之 點。螺旋翼3的形狀可由第2圖清楚得知,呈現面對旋轉方 向的面積較窄且橫截面為升力型,因此,螺旋槳1開始旋轉 13 X308195 時即會雇生旋轉升力。 5 10 15 20 此女月所述,在第9圖巾,在傾斜部3c前面滑過點 p_Q的風速比助_Q快速時,空氣密度會變薄且會形成負 塵,因此’來自其他部分的常壓之風力會急速地進入傾斜 部3C前面’而這會產生與接觸到比其他部分高速的風力相 了果’且每個單位時間的空氣密度變高,因此,將螺 旋翼3往旋轉方向推動之综合風壓亦會變高。 即,傾斜部3c雖然看似會使 力,其快迷通過,且這部然而實際上可 部位接_#〜會賴斜敍減於其他 此即為通、/的風力,因此受風效雜高。在第9圖中, 之風速=Γ比點aQ長的點P'Q之風速會比通過‘點叫 斜角度和,祕離長者較佳,但若只有距離長而傾 内最為合適。S #造成風力飛散,因此傾斜角度在45度之 下從第1圖中’接觸到傾斜部&前面之風力在高速 形成為㈣:底端部__背後麵騎,該風力會 '、”旋翼3朝向旋轉處旋轉之力量。
之心快在:4圖中’滑過點T_R而通過之風速比通過點S-R 从 、口此’大量湧至該傾斜部3c前面之面颅a# 旋翼3往旋轉方向推動。 -面之風壓會將螺 明螺lit來:較螺旋翼3前端部形成有傾斜部3c之本發 面積與風迷下“爾之旋轉數時’可發現在相同的受風 旋禁為他二驗"Γ螺旋槳為⑽次/分鐘而本發明螺 刀4里之相當大的旋轉數差距。 14 1308195 實施例2 第10圖係顯示螺旋翼3的實施例2之前視圖。與前例相 同的部位將附上相同元件符號並且省略其說明。 該實施例2的受風部3b之最大寬度係設定成螺旋槳直 5徑的2G% ’且可擴大至25%。而底部3猶正面寬度係設定成 小於最大寬度的3分之1,且受風部儿的橫截面與前例大致 相同。 實施例3 第11圖係顯示螺旋翼3的實施例3之側視圖,而第12圖 1〇係平面圖。與前例相同的部位將附上相同元件符號並且省 略其說明。 6亥螺旋翼3係設定成前端部的弦長寬而底部較窄。底部 的寬度最好在最大弦長的26%〜4〇%之範圍。由於螺旋翼3 的底部3a之寬度窄,因此旋轉時的轴周圍之風通過性優異。 15 在第11圖中,螺旋翼3的固定部la係呈直角地固定於螺 旋軸4。且前端部係在螺旋槳1的側縱心線E距離固定部la 背面的平行垂直之縱中心線c 4度〜6度的範圍内,朝向後方 傾斜。藉由該傾斜面,可使接觸到受風部补前面之風力加 速通過螺旋翼3的前端處。 〇 在第11圖中,螺旋翼3的傾斜部3c之中心部係相對於前 述側縱心線E以25度〜45度的範圍向前傾斜。藉由該傾斜, 可使傾斜部3c的受風面積比垂直面增加約14倍。此外, 度以下的傾斜度會減小滑過該斜面之加速度,而超過45度 寺έ接近於直行,因此加速度仍會變小。 15 1308195 在第12圖中,受風部3b的前端緣部係設定成在前面相 對於固定部la背面的平行基準線F呈6度〜15度之衝角G。 即,隨著螺旋槳1旋轉之風壓不會直接接觸到衝角G,而接 觸到旋轉的螺旋翼3之風力雖然不會直接接觸該衝角G,但 5 會旋轉進入且沿著衝角G而通過背後方。 在第11圖中,螺旋槳1正面受到風力時,受風部3b前面 會整體後方傾斜,因此,風力會從底端部往圖的點P方向移 動。這是因為風力會往阻力弱的地方移動之故。 在第11圖中,接觸到傾斜部3c的A箭頭風力,係風力從 10 點Ο到點P的時間與風力滑過點Q-P的時間相同,因此,滑 過點Q-P的風速比從點Ο到點P的風速快。速度越快時空氣 密度越薄,且與周圍相比形成為負壓。在形成負壓時,周 圍的常壓風力會急速地流入。 基於此點,傾斜部3c前面的傾斜部會在同一時間内部 15 分地產生可湧入比其他部位大量風力之作用。即,螺旋翼3 的受風部3b前面在相同條件下所接觸到的風力,可藉由螺 旋翼3的三次元形狀而部分地聚集風力,使第11圖的點P部 分產生強烈的風力作用,因此,螺旋槳1的旋轉效率會變大。 此外,如第12圖所示,風力從點R到點S的時間係與風 20 力滑過點T-S的時間相同,因此,滑過點T-S的風速比從點R 到點S的風速快。結果,螺旋翼3的受風部3b所接觸到的風 力,係接觸到受風部3b而橫向滑動的風速比通過周圍的風 速快,因此,會在受風部3b前面湧入較多風量。 結果,即使A箭頭風力的速度比4m/sec慢,亦會於接觸 16 1308195 1$使JII力加速’且制在傾斜壯的弦長為螺旋 *1的方疋轉半徑之26%〜4〇%時,會由於形成為寬度大者而可 於疋B寸間内接觸到較多風量,且基於槓桿原理可產生較 大的轴轉矩。
20 如此一來’該螺旋槳1係由於在螺旋翼3前端部形成傾 斜部3c’而具有部分地聚集多量風力之效果。 "接著’ It㈣旋翼3的前端弦長設在寬度較大的旋轉半 技的26%〜4G%之範圍,可使風力聚集部位之面積比其他部 位大,而且相#於螺«1的旋轉離,位,因此,可有效 地利㈣桿原理’且具有即使是弱風亦可使軸轉矩變大之 效果。此外,藉由受風部3b前面相對於螺旋翼3底部%往前 ^部延伸且帶有衝角G,可使接觸到受風部处的風力加速, 並因其通過旋轉後方,何得到聚風效果。 再者,藉由螺旋翼3從底部朝向前端部形成為整體往後 方傾斜,可使接觸到受風部3b的風力加速往前端處聚集, 且可提高螺旋槳1的離心部位之旋轉力。 〃第13圖係顯示將螺旋槳1組合成風車之橫軸風車5的實 右側面圖,亚且圖的左方為正面。第14圖係橫軸風 視圖。與前例相同的部轉社相同元件符號並且 省略其說明。 橫轴風車5係於支柱6上部配置有可自由迴轉的框體7。 係以支㈣為_支點且設定錢部的長度比前 ㈣。此外’框體7後部的上下面垂直配置有方向紹。 框體7内的未圖示_(«㈣係透過轴承而被水平支 17 1308195 撐。且該橫軸的後端部固定著螺旋槳卜而符號7樣後蓋。 在别述框體7中’未圖示的橫軸前端部係與發電器連 ' 、结’並於中間配置變速機、制動器、離合器、自動控制器、 速度感測器、風速計等,藉此,可作成風力發電機。 田螺方疋槳1文到風力而旋轉日夺,由於螺旋翼3的傾斜部 3c會叉到較多風力’因此即使風向改變亦可敏感地修正位 置,使螺旋槳1通常位於順風處。此外,受到橫向風力時可 春藉由方向舵8而迅速地面對風向。 藉由螺旋槳1位於框體7的順風處,可於螺旋翼3旋轉時 1〇暫打進入支柱6的背光處,如第14圖所示,位於螺旋翼3的 離’“。卩位之寬度大的傾斜部3c係由於在旋轉時位於離心部 位而旋轉速度比底部3a快,因此隱藏在支柱6的背光處之時 間較少。 此外’螺旋槳1係與支柱6分開,所以旋轉進入支柱6的 15風力會接觸到寬度大的受風部3b、傾斜部3c,因此,並不 • 會損害旋轉效率,且可利用可敏感地面對風向之優異的旋 轉效率來彌補。 第15圖係顯示橫軸風車的實施例3之平面圖,而第16圖 係其前視圖。與前例相同的部位將附上相同元件符號並且 2〇 省略其說明。 在圖中’橫軸風車5係於支柱6上配置有可自由迴轉之 框體7。關於框體7,係設定成從框體7前端部開始的相當於 框體7長度之20%〜40%,為利用支柱6迴轉之迴轉中心可及 的前面位置。 18 1308195 框體7内部配置有未圖示之發電器,且連結於發電器之 螺旋軸4係橫向設置,並且螺旋軸4後部朝向框體7後部外面 突出。框體7内部雖並未圖示出,但内裝有蓄電池、各種感 測器、自動控制裝置等必需且不可缺少的裝置機器類零 5 件。如圖所示,螺旋槳1安裝於螺旋軸4上。又,雖並未圖 示出,但從突面2背後嵌接著後蓋。 圖中雖顯示有3片螺旋翼3,然而並未限定數量。螺旋 翼3係設定成前端部的弦長比底部寬,且前端部弦長設定在 如旋轉半徑的20%〜45%之範圍。 10 此外,螺旋翼3前端部形成有以30度~45度的範圍朝向 前方傾斜之傾斜部3c。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形式。 框體7正面的左右兩側部位別配置有朝向放射方向之 上下一對支撐翼9,且分別在左右配置有位於支撐翼9前端 部且等間隔地距離框體7之方向舵8。 15 支撐翼9係設定成在平面上的前端部寬度比底部窄,且 設定成從正面視之、前端部的板厚比底部薄,並且截面為 前部厚而且朝向後方變薄。此時,下方的支撐翼9係設定成 往上面前部之增加大於下面,而上方的支撐翼9係設定成往 下面前部之增加大於上面。藉此,通過上下支撐翼9之間的 20 風力流動速度會比通過上下支撐翼9上下面的風力流動速 度快。 方向舵8係上下部往内部彎曲,且該彎曲係從螺旋翼3 前端面的旋轉軌道開始,沿著未到達接觸程度的預定距離 之圓弧彎曲。 19 1308195 此外’方向舵8的前後線s係設定成以1〇度~17度的範圍 相對於框體7的縱長心線l且後部朝向外側打開。 在第15圖中,當八箭頭風力吹動時,嫘旋槳1不會旋轉。 但是,A箭頭風力會接觸到方向舵8並將其推動,因此,框 5體7會以支柱6為迴轉支點迴轉,且螺旋槳1自動地位到順風 處並且旋轉。 在第15圖中,當B箭頭風力吹動時,螺旋槳1不會旋轉, 但是風力會接觸到方向舵8,因此,框體7會以支柱6為迴轉 支點迴轉’且螺旋槳1自然地位到順風處並且旋轉。如此一 10 來’方向舵8的前後線s係相對於框體7的縱長心線L以10度 〜17度的範圍朝向外側打開,因此,可敏感地感應來自任何 方向之風力。 在第15圖中,當c箭頭風力從前方吹動時,c箭頭風力 會通過方向舵8左右。 15 此日守’通過左右方向舵8的外側之風力皆會推動方向舵 8外側後部,且左右呈現均衡地對稱,因此,螺旋槳丨可面 對風力且效率良好地旋轉。 此外,風向稍微改變時’對於方向舵8的左右任一者之 風力強度將產生變化,因此,會失去平衡且框體7受到較強 20風力推動而迴轉,並且螺旋槳1會改變方向以面對風力方 向。 在第15圖中,通過左右方向舵8之間的風力係受到方向 舵8引導而通過。此時,左右方向舵8的面對處之間係入口 寬度狹窄而出口打開較寬,因此,通過後方時氣流會在方 20 1308195 向舵8内側後部擴散,且空氣密度減少。 氣流係在方向艘8的外側後部被壓縮。結果,通過方向 ;)!它8内側的氣流會比外側的快,且該速度加快的氣流正好接 觸到螺旋翼3的傾斜部3c相當多,可更增加旋轉速度。此 5 外,方向舵8内側後部的氣壓變低時,來自上下方向其他位 置之氣流會在高速下流入氣壓低的部位,且一定時間内的 風力流過量增大,並提高螺旋槳1的旋轉效率。 螺旋槳1配置於框體7後部時,隨著螺旋槳1之旋轉,螺 旋槳1的旋轉方向會在框體7正面受到空氣阻力,因此,框 10 體7會朝向以往阻力較少的方向迴轉。結果,框體7可能會 反轉地迴轉,且變成與風向相反的方向。 但是,如前所述,本發明係設定成左右方向舵8的後部 朝向外側打開地傾斜,因此,從正面吹到方向艇8的風力會 被抑制從左右迴轉,所以不會因螺旋槳1的旋轉離心力振動 15 而產生框體7的迴轉。 例如,於框體7後部配置朝向縱長方向之方向航時,雖 然可使從正側邊吹過來的風力產生改變方向之作用,但風 力從斜前方吹過來時,會因螺旋槳的旋轉作用而產生往後 方通過的強烈風流,使方向舵8維持於原本的位置並且不會 20 改變方向。關於此點,本發明的方向舵8則可敏感地反應到 輕微風力的方向改變,使框體7迴轉。 第17圖所示螺旋槳1係船舶用螺旋槳,且於突面2上固 定有多數螺旋翼3(圖中為3片),並且往箭頭方向旋轉。螺旋 翼3係底部3a的寬度窄,而前端緣部之弦長寬、為旋轉半徑 21 1308195 的約70% ’且形成最大弦長部3d。 - 從側面視之,螺旋翼3的板厚係形成為前端部薄,且前 - 端部從最大弦長部3d開始朝向下游方向傾斜,並形成傾斜 部3c。該傾斜部爻之傾斜角度係相對於螺旋軸4的轴心線匕 5以10度〜30度之範圍傾斜,且最好為15度〜20度。但是,根 據弦長之寬度,傾斜部3c的傾斜角度可設定到45度。傾斜 部3c的底端部為最大弦長部3d,且該最大弦長部3d設定成 • 其旋轉半徑上的弧形,因此’旋轉時的阻力較小。 在第18圖及第19圖中,螺旋翼3係放流面3g右方的旋轉 10 前側部%比起左方的旋轉後側部3f更朝向上流處傾斜,且 螺旋翼3的前端緣部在放流面3g的傾斜度比底端部和緩,這 是由於上下板厚相同並且底部弦長窄而前端緣部弦長寬之 故。 如前所述而構成之該螺旋槳1旋轉時,會如第22圖所 15不,形成為被傾斜部弘推出的傾斜流體a朝向背後的軸心線 ^ L聚集。 在第25圖中,相對於被垂直的放流面3g推出的水平流 體b,被傾斜部允推出的傾斜流體以系隨著越靠近前端部而 於時間上越早被推出。 在第22圖中,前述情形會使朝向水平流體^^傾斜地合流 之傾斜流體a ’從傾斜面施與水平流體1^流體壓力。 然而’船用螺旋使用該螺旋翼3時,會由於具有第咖 之X箭頭的水壓,而可作為水平流體b的反動力將螺旋翼3 往相反處推動,且推進力提高。 22 1308195 在第22圖中,由於傾斜部3c傾斜而可使來自外面的流 體直接往A箭頭方向湧入,且P-Q的長度比點Ο-P長,因此, 只有多出PQ-〇P=Y之傾斜流體a會施與水平流體b流體壓 力。 5 然後,根據第17圖中可得知,由於傾斜部3c的弦長寬 及位於離心部位,並且利用比接近於輸出軸的部分高速之 速度旋轉,所以,可使高速的傾斜流體a抵擋包含略圓錐形 的水平流體b之X箭頭的水壓,因此,相對於螺旋槳1的直徑 圓面積,螺旋槳1的直徑圓之圓錐側面面積較大,並且可增 10 加螺旋槳1的推進力效果。 L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本發明實施例1的螺旋槳之前視圖。 第2圖係第1圖的螺旋槳之平面圖。 第3圖係第1圖的A-A線截面圖。 15 第4圖係第1圖的B-B線截面圖。 第5圖係第1圖的C-C線截面圖。 第6圖係第1圖的D-D線截面圖。 第7圖係第1圖的E-E線截面圖。 第8圖係第1圖的F-F線截面圖。 20 第9圖係第1圖的螺旋翼之左侧視圖。 第10圖係本發明實施例2的螺旋槳之前視圖。 第11圖係本發明實施例3的螺旋槳之侧視圖。 第12圖係第11圖之平面圖。 第13圖係本發明橫軸風車之側視圖。 23 1308195 第14圖係第13圖之前視圖。 第15圖係顯示本發明橫轴風車的實施例2之平面圖。 第16圖係第15圖之前視圖。 第17圖係本發明實施例4的螺旋槳之前視圖。 5 第18圖係第17圖的螺旋翼之側視圖。 第19圖係第17圖的螺旋翼之平面圖。 第20圖係第18圖的A-A線截面圖。 第21圖係第18圖的B-B線截面圖。 第22圖係螺旋槳的側視圖。 10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螺旋槳 4...螺旋轴 la...固定部 5...橫軸風車 2...突面 6...支柱 3...螺旋翼 7...框體 3a...底部 7a...後蓋 3b...受風部 8...方向航 3c...傾斜部 9...支撐翼 3d...底端部邊界線(最大弦長 a...傾斜流體 部) b...水平流體 3e...旋轉前側部 A1.··風力 3f...旋轉後侧部 G...衝角 3g...放流面 T...旋轉軌道 24

Claims (1)

1308195 第94141335號申請案申請專利範圍替換本97.12.26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螺旋槳,包含有: 螺旋軸,係設於中心者;及 多數螺旋翼,係安裝成與前述螺旋軸一同旋轉者, 5 又,各個前述螺旋翼由受風部與設於前端之傾斜部 構成,前述受風部與前述傾斜部之間的底端部邊界線沿 著前述螺旋翼之旋轉圓弧形成,且前述傾斜部相對於前 述螺旋翼之長度方向,以朝向不設置前述螺旋軸之側的 方向呈15〜50度的角度傾斜,而前述底端部邊界線相對 10 於前述螺旋翼之旋轉的方向傾斜。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螺旋槳,其中傾斜部係相對於 螺旋翼之長度方向,以朝向不設置前述螺旋軸之側的方 向呈25〜45度的角度傾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螺旋槳,其中螺旋翼之受風部 15 由中心朝向前端形成寬度漸漸變寬,且在底端部邊界線 呈最大弦長。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螺旋槳,其中底端部邊界線相 對於螺旋翼之旋轉半徑係設定在26〜40%的範圍。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螺旋槳,其中螺旋軸之周圍設 20 置有突面,且螺旋翼安裝於前述突面並順時針旋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螺旋槳,其中螺旋軸之周圍設 置有突面,且螺旋翼安裝於前述突面並反時針旋轉。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螺旋槳,其中螺旋翼裝設於橫 軸風車之水平旋轉軸。 25
TW094141335A 2004-11-30 2005-11-24 Propeller and horizontal-shaft windmill TW200624671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46440A JP4740580B2 (ja) 2004-11-30 2004-11-30 横軸風車のブレード並びに横軸風車
JP2005038277A JP4728008B2 (ja) 2005-02-15 2005-02-15 横軸風車
JP2005072472A JP4723264B2 (ja) 2005-03-15 2005-03-15 三次元ロータブレード並びに横軸風車
JP2005192388A JP4723295B2 (ja) 2005-06-30 2005-06-30 プロペラ風車
JP2005268928A JP5348822B2 (ja) 2005-09-15 2005-09-15 横軸プロペ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24671A TW200624671A (en) 2006-07-16
TWI308195B true TWI308195B (zh) 2009-04-01

Family

ID=36564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41335A TW200624671A (en) 2004-11-30 2005-11-24 Propeller and horizontal-shaft windmill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28338B2 (zh)
EP (1) EP1832744B1 (zh)
KR (1) KR100870187B1 (zh)
TW (1) TW200624671A (zh)
WO (1) WO200605947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3478B (zh) * 2010-10-14 2015-10-11 Birumen Kagoshima Co Ltd Wind power generation and wind power generation devic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47177A2 (en) * 2006-06-12 2007-12-21 Martin Steyn A blade
ES2426198T3 (es) 2006-12-22 2013-10-21 Vestas Wind Systems A/S Turbina eólica con palas del rotor provistas de aletas
US7927078B2 (en) 2007-07-12 2011-04-1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Wind turbine blade tip vortex breakers
JP5134629B2 (ja) * 2007-11-19 2013-01-30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風車翼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風力発電装置
US8419371B2 (en) 2008-05-30 2013-04-1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Wind turbine blades with twisted and tapered tips
US8061996B2 (en) 2008-05-30 2011-11-2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Wind turbine blade planforms with twisted and tapered tips
US8408877B2 (en) 2008-05-30 2013-04-0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Wind turbine blades with twisted tips
EP2258941A1 (en) * 2009-06-05 2010-12-08 Jia-Yuan Lee Wind turbine
ES2345242B1 (es) * 2009-11-27 2011-08-12 Vicente Gamon Polo Pala concava para aerogenerador.
US20110274558A1 (en) * 2010-05-10 2011-11-10 Kathryn Chase Modular windmill
US7946826B1 (en) 2010-07-16 2011-05-2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Wind turbine rotor blade with a suction side winglet
US7997875B2 (en) 2010-11-16 2011-08-1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Winglet for wind turbine rotor blade
JP5602060B2 (ja) * 2011-02-28 2014-10-0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風車翼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風力発電装置ならびに風車翼の設計方法
US20120217754A1 (en) * 2011-02-28 2012-08-30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Wind turbine blade, wind turbine generator with the same, and design method of wind turbine blade
JP5296141B2 (ja) * 2011-05-02 2013-09-25 株式会社ビルメン鹿児島 風力発電装置用の風車の翼
CH707134A1 (de) * 2012-10-29 2014-04-30 Wepfer Technics Ag Rotorblatt für Windturbine.
US20150118051A1 (en) * 2013-10-30 2015-04-30 Richard A. Steinke Wind sail receptor
JP7049050B2 (ja) 2016-02-24 2022-04-06 Ntn株式会社 ロータブレード
JP7161827B2 (ja) * 2016-02-24 2022-10-27 Ntn株式会社 風力発電方法及び風力発電装置
JP6426869B1 (ja) * 2018-06-08 2018-11-21 株式会社グローバルエナジー 横軸ロータ
JP2023015577A (ja) * 2021-07-20 2023-02-01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軸流ファ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19588A (en) * 1928-08-30 1933-07-25 American Propeller Company Blade for windmill impellers
US1919250A (en) * 1931-11-06 1933-07-25 Joseph W Droll Propeller wheel for fans
JPS5298043U (zh) * 1976-01-22 1977-07-23
DE2944718A1 (de) * 1979-11-06 1981-05-21 Hans-Dietrich Ing.(grad.) 2000 Hamburg Goslich Rotor fuer windkraftanlagen in leichtbauweise
US4324530A (en) 1980-01-21 1982-04-13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 Helicopter blade with a tip having a selected combination of sweep, taper and anhedral to improve hover efficiency
JPS60119384A (ja) 1983-12-02 1985-06-26 Yamaguchi Kikai Kenkyusho:Kk 耐候性小型風力発電装置
JPS6143276A (ja) 1984-08-08 1986-03-01 Yamaguchi Kikai Kenkyusho:Kk 発電風車装置
US4789306A (en) * 1985-11-15 1988-12-06 Attwood Corporation Marine propeller
FR2617118B1 (fr) 1987-06-29 1992-08-21 Aerospatiale Pale a extremite courbe pour voilure tournante d'aeronef
DE4030559A1 (de) * 1990-09-27 1992-04-02 Schubert Werner Windturbine zur besseren ausnutzung der windkraft
US5616004A (en) * 1995-04-19 1997-04-01 Valeo Thermique Moteur Axial flow fan
JPH0998043A (ja) 1995-09-29 1997-04-08 Toshiba Corp 弾性表面波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9738278A1 (de) * 1997-09-02 1999-03-04 Felix Hafner Adaptiver Rotor für Windkraftanlagen
CA2301506C (en) * 1997-09-04 2008-10-14 Lm Glasfiber A/S Windmill rotor and wind blades therefor
DE60139508D1 (de) * 2001-01-26 2009-09-17 Minoru Yoshida Strömungsmaschine
TW585227U (en) * 2001-12-31 2004-04-2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Improved structure for fan blade
JP2004084590A (ja) 2002-08-28 2004-03-1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ウイングレット付き風車
PL220895B1 (pl) * 2003-01-02 2016-01-29 Aloys Wobben Końcówka łopaty wirnika elektrowni wiatrowej, łopata wirnika posiadająca taką końcówkę oraz elektrownia wiatrowa zawierająca wirnik wyposażony w co najmniej jedną taką łopatę
GB0306075D0 (en) * 2003-03-18 2003-04-23 Renewable Devices Ltd Wind turbine
US7040940B2 (en) * 2004-04-20 2006-05-09 Ab Volvo Rotatable lifting surface device having selected pitch distribution and camber profile
US20070116576A1 (en) * 2005-11-18 2007-05-24 Bor-Haw Chang Fan blade unit in a centrifugal fan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3478B (zh) * 2010-10-14 2015-10-11 Birumen Kagoshima Co Ltd Wind power generation and wind power generation devic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6059472A1 (ja) 2006-06-08
KR20070086835A (ko) 2007-08-27
EP1832744A1 (en) 2007-09-12
EP1832744B1 (en) 2019-09-18
US20080093860A1 (en) 2008-04-24
US8128338B2 (en) 2012-03-06
KR100870187B1 (ko) 2008-11-24
EP1832744A4 (en) 2014-08-06
TW200624671A (en) 2006-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08195B (zh)
JP4740580B2 (ja) 横軸風車のブレード並びに横軸風車
JP4939252B2 (ja) 風水力発電機
JP4727277B2 (ja) 揚力・抗力複合型垂直軸風車
JP2008115781A (ja) 開閉式補助ブレード付きh−ダリウス型風車
JP4723264B2 (ja) 三次元ロータブレード並びに横軸風車
KR102608949B1 (ko) 로터 블레이드
KR101707993B1 (ko) 수직축 풍력발전기
US10738760B2 (en)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JP2009299641A (ja) 弾性変形翼流体車
JP2018091280A (ja) 横軸ロータ
JP4728008B2 (ja) 横軸風車
JP5372526B2 (ja) 風力発電機
JP7007841B2 (ja) ロータブレードとこれを備える横軸水車
WO2019235344A1 (ja) 横軸ロータ
JP6948094B1 (ja) ロータブレード
JP2008063943A (ja) プロペラ
WO2007017930A1 (ja) マグナス型風力発電装置
JP2004183531A (ja) 縦軸風車の受風羽根
JP2005016479A (ja) 回転車の羽根並びに回転車
TW201210894A (en) Ship propulsion system and ship
JPH09100774A (ja) 風力発電装置用ブレード
JP2005002848A (ja) 水平軸型風力発電機及びその方向陀取付方法
GB2614265A (en) Vortex generator for the proximal end region of a HAWT rotor blade
US9297359B1 (en) Pitch control assembly for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