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78579B - Bearing unit, motor with 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Google Patents

Bearing unit, motor with 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78579B
TWI278579B TW094103867A TW94103867A TWI278579B TW I278579 B TWI278579 B TW I278579B TW 094103867 A TW094103867 A TW 094103867A TW 94103867 A TW94103867 A TW 94103867A TW I278579 B TWI278579 B TW I27857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bearing
outer casing
radial bearing
radi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03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06350A (en
Inventor
Kenichiro Yazawa
Takeshi Kaneko
Yoshiaki Kakinuma
Yuji Shishido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606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06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785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7857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04Brasses; Bushes; Linings
    • F16C33/06Sliding surface mainly made of metal
    • F16C33/10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 F16C33/1025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with liquid, e.g. oil, as lubricant
    • F16C33/106Details of distribution or circulation inside the bearings, e.g. details of the bearing surfaces to affect flow or pressure of the liquid
    • F16C33/107Grooves for generating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7/00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7/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radial load only
    • F16C17/026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radial load only with helical grooves in the bearing surface to generate hydrodynamic pressure, e.g. herringbone groo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7/00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7/04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axial load only
    • F16C17/08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axial load only for supporting the end face of a shaft or other member, e.g. footstep bea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7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 H02K5/1675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only one end of the ro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72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in street ligh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384/00Bearings
    • Y10S384/90Cooling or heating
    • Y10S384/903Retaining 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Support Of The Bearing (AREA)
  • Snaps, Bayonet Connections, Set Pins, And Snap Rings (AREA)
  • Mounting Of Bearings Or Other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1278579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_種軸承單元、具有軸 S2L 1^ οα 个义 < 馬達及電 栈為,上述軸承單元將旋轉軸以可旋轉之 將旋轉體以可旋轉之方式支持於軸。 工、或 【先前技術】 先前,料將旋轉軸以可旋轉之方式支持的轴承單元, 眾所周知有構造為圖18所示者。 圖18所示之軸承單元1〇〇係將旋轉軸1〇1以可旋轉之方式 支持者具備徑向軸承104,其支持於旋轉軸丨〇丨之圓周方 向,空間形成部件120,其一體形成有支持旋轉軸1〇1之推 力方向一端的止推軸承110,以及外殼1〇5,其收納此徑向 軸承104及空間形成部件120。 於此軸承單元100中,徑向軸承104係與填充於外殼105 之黏性流體即潤滑油共同構成動壓流體軸承者,於插通旋 轉轴101之内周面上,形成有用以產生動壓之動壓產生溝 111 〇 設置於旋轉軸10 i之推力方向一端側之空間形成部件12〇 如圖18所示,以包圍旋轉軸101之下部即閉塞侧一端之方 式形成,例如,藉由合成樹脂形成。於此空間形成部件 120之内側,旋轉軸101之軸承支持部102之周圍填充有潤 滑油。 於空間形成部件120底面之内面側中央部,一體形成有 止推軸承110,其以可旋轉之方式支持設置於旋轉軸101之 97988-950703.doc 1278579 推力方向的一端側之軸承支持部102,該旋轉軸1〇1經徑向 軸承104½以支持。止推軸承11〇藉由樹脂形成空間形成部 件120與止推軸承110共用。止推軸承no形成為樞軸軸 承’其以點支持旋轉軸丨〇1之軸承支持部102,該旋轉軸 101之軸承支持部i 〇2形成為圓弧狀或前端較細形狀。 收納徑向軸承104及空間形成部件12〇之外殼1〇5如圖18 所示’具有收容並包圍形成為圓筒狀之徑向軸承1 的形 狀,其係由合成樹脂一體成形之一個部件。 外设105包含呈筒狀之外殼本體1〇6,底部閉塞部丨〇7, 其以關閉外殼本體106之一端側之方式,構成與外殼本體 106 —體形成之一端部側部分,以及上部閉塞部丨〇8,其構 成外殼本體106之他端部側,與外殼本體1〇6一體形成。於 上部閉塞部108之中央部設有插通旋轉軸ι〇1之軸插通孔 109,該旋轉軸101以可自由旋轉之方式經收納於外殼1〇5 中之徑向軸承104得以支持。 如此構造之外殼105藉由以包圍筒狀徑向軸承ι〇4及空間 形成部件120之方式,使合成樹脂材料注塑成型,從而使 徑向軸承104—體形成於外殼本體ι〇6之内周侧。 旋轉軸101藉由止推軸承110支持一端側之軸承支持部 102,藉由徑向軸承104支持軸部本體1〇3之外周面,設置 於他端側之安裝部側自軸插通孔1 〇9突出且由外殼1 〇5支 持’該軸插通孔1 〇 9設置於外殼本體1 〇 6之上部閉塞部 108 〇 又,於旋轉軸101,軸承支持部1 〇2與軸部本體1 〇3之 97988-950703.doc 1278579 間,設有防止軸鬆脱之溝部116。對應於此防止軸鬆脱之 溝部116,於空間形成部件12〇設有環狀墊圈115,作為防 止軸鬆脱部件。塾圈11 5防止旋轉轴1 〇 1自外殼1 〇 5脫離。 該墊圈115如圖19〜圖21所示,安裝於旋轉軸ι〇1之溝部 116。即,如圖19所示,旋轉軸101插入於含有徑向軸承 104、空間形成部件120、墊圈115之外殼1〇5内。接著,如 圖20所示,配置於空間形成部件之墊圈u 5藉由經旋轉輛 101之軸承支持部102所壓迫,彈性彎曲於推力方向,藉此 插入軸承支持部102。而後,如圖21所示,旋轉軸1〇1於軸 承支持部102插通墊圈115且防軸鬆脱用溝部116位於墊圈 115之内側時,安裝於外殼内。此時,墊圈115為無彈性彎 曲之通常形狀,安裝於旋轉軸101之防軸鬆脱用溝部116。 安裝於旋轉軸101之墊圈115可防止旋轉軸1〇1自外殼1〇5内 部彈出。 另,軸插通孔109之内徑略大於軸部本體103之外形,旋 轉時插通於此軸插通孔1〇9之旋轉軸1〇1不會與軸插通孔 109之内周面摩擦。此時,軸插通孔1 〇9於其周面與軸部本 體之外周面間形成有間隔x5之空隙i 12,足以防止填充於 外殼内之潤滑油113自外殼1 〇5内漏出。 於方疋轉軸101之與軸插通孔1 〇9之内周面相對向之外周面 上,設有斜面部114。此斜面部114以使形成於旋轉軸ι〇1 之外周面與轴插通孔1〇9之内周面間的空隙112向外殼ι〇5 之外側方向擴大的方式傾斜。此斜面部U4於形成於旋轉 軸ιοί之外周面與軸插通孔ι〇9之内周面間的空隙U2形成 97988-950703.doc 1278579 壓力梯度,產生將填充於外殼l〇5内之潤滑油U3向外殼 105内部吸引之力量。旋轉軸101旋轉時,潤滑油113被吸 引至外殼105之内部,因此潤滑油113可確實浸入藉由動壓 流體軸承構成之徑向軸承1 〇4的動壓產生溝丨u,實現旋轉 軸101之穩疋支持,並防止填充於外殼i 〇 5之潤滑油丄13的 茂漏。 構造如圖18所示之軸承單元1〇〇,其旋轉軸1〇1僅於軸插 通孔109側之一端露出,因此除轴插通孔1〇9之些許間隙 外,藉由外殼部件無縫覆蓋。因此,此軸承單元1〇〇係可 防止潤滑油113向外殼1〇5外部漏出者。又,由於與外部之 連通部分僅限於軸插通孔1〇9之間隙,因此可防止因衝擊 而使潤滑油飛濺。進而,軸承單元1〇〇藉由墊圈115可防止 旋轉軸101自外殼105脫落。 然而,上述軸承單元1〇〇於將旋轉軸1〇1插入外殼並且旋 轉軸101安裝墊圈115時,必須使墊圈丨丨5彈性彎曲,因此 於徑向軸承104與墊圈115之間必須形成間隔χ3,於墊圈 115與旋轉軸1〇1之間必須形成間隔χ4。 因此,軸承單元1〇〇中之旋轉軸1〇1可以間隔以、間隔 x4之空間部分上下移動。軸承單元1〇〇中,當該旋轉軸 自外殼拉升間隔x3、間隔χ4部分時,潤滑油i 13之液面 下降旋轉軸自潤滑油之液面移動的體積部分。此時,空氣 自軸插通孔109進入軸承單元内部,成為徑向軸承1〇4與 方疋轉軸1 0 1之軸部本體1 〇3之間隔中無潤滑油i丨3的狀態, 產生影響軸承單元之旋轉性能,或進入之空氣因溫度或氣 97988-950703.doc 1278579 • 魘之〜各而知脹,使潤滑油洩漏至單元外部之問題。 為防止上述問題,考慮有延長徑向軸承104上端面至外 殼105上端面之尺寸χ6,以充分確保潤滑油量的方法,但 此㈣承單元之高度尺寸會變大。又,雖亦考慮有擴大 軸插通孔109與旋轉軸1〇1外形之間隔χ5以充分確保潤滑油 量的方法,但會產生以下問豸:間隔χ5經擴大,故而於橫 向姿勢使用單元時或產生振動衝擊時,會使潤滑油浪漏。 [專利文獻丨]日本專利特開2003-13004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軸承單元、具有軸承單元之 馬達及電子機器,其可防止軸自外殼拉升,且可於軸自外 殼拉升時使填充於外殼内部之潤滑油之液面降低,防止空 氣混入徑向軸承與軸之間的潤滑油中,或防止徑向轴承與 軸間之潤滑油消失,從而獲得良好之潤滑。 【發明内容】 為實現該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軸承單元,具備軸,徑 向軸承,其支持於軸之圓周方向,止推軸承,其支持軸之 推力方向的一端,外殼,其内部配設有徑向軸承與止推軸 承,除軸插通之軸插通孔外為密閉構造,防鬆脱部件,其 設置於徑向軸承之設有止推軸承之一端側,防止軸自徑向 軸承鬆脱,以及黏性流體,其填充於外殼内部;防鬆脱部 件含有彈性部件,該彈性部件於將軸插入外殼内部時僅於 軸之徑方向產生彈性變形且於軸方向難以變形。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軸承單元中,防鬆脱部件於插入軸 97988-950703.doc •10- 1278579 #,因袖之插 J 軸之插入。一旦插入軸後,該防鬆脱部件難以向 △:方向變形’故而可防止軸自外殼脫離,發揮防鬆脱之功 此。藉此,藉由該防鬆脱部件可規制軸於轴方向之移動, 故而可防止軸自外殼内部拉升。 鬆脱部件並非如先前般藉由於插入轴 方向考曲而插入之構造’故而無需設置充分空間以使防鬆 2部件於安裝防鬆脱部件時向軸方向彈性彎曲。因此,軸 :移動使防鬆脱部件彎曲之足约間隔,故而可防止轴脫 a因此,於該軸承單元中,不會產生因軸提昇而使外咬内 !之潤滑油之液面降低,或因潤滑油之液面降低而使;氣 汴匕入!向轴承與軸間 八 出调濟油產生^門之儿月油内部’故而不會因該空氣擠 可==Γ提*之本發明之馬達係具有將轉子《 馬達之軸承單元,係使用上述物件者。4料用於此 進而,為達成上述目的而提出之本發明之 有馬達’其具備將轉子以可旋轉 機益- 單元m *轉之方式支持於定子的轴承 作為此轴承單元,係使用上述物件者。 [發明之效果] 性方Γ有含有於插入軸時僅於軸之徑方向彈 而可極大产=變形之彈性部件的防鬆脱部件,故 縮小允許轴於軸方向移動之徑向轴承與防舞 97988.950703.d〇c 1278579 脱部件之間隔以及防鬆脱部件與外殼之間隔,從而可防止 軸自外殼提昇’並可防止因該軸之提昇而使潤滑油之液面 下降之問題。因此,可防止空氣混入填充於徑向軸承與軸 間之潤滑油,確實地保持徑向軸承與軸間之潤滑油。 又’根據本發明’可長時間確實保持徑向軸承與轴間之 潤滑油,因此可維持良好之潤滑功能以及旋轉功能。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式就使用本發明之資訊處理裝置(電子 器)加以說明。 如圖i所示’適用本發明之f訊處理裝置係筆記本型個 人電腦’其具備顯示資訊處理結果之顯示部2,以及内置 有進行各種貧訊之運算處理之資訊處理部的電腦本體3。 於電腦本體3之上面側設有鍵盤5,纟用以冑人電腦i之動 作指令或各«訊,於電腦本體3之㈣設有散熱裝置4。 散熱裝置4使配設於電腦本體3内部之cpu等資訊處理電路 或設備裝置等產生的熱量散發到電腦本體3之外部,並亦 可作為使電腦本體3之内部冷卻之冷卻裝置發揮功能。 内置於電腦本體3之散熱裝置4如圖2所示,^欠納於構成 電腦本體之框體6内。散熱裝置4如圖3所示,具有金屬製 之底座7 ’安裝於此底座7之馬達1〇,藉由此馬達旋轉操 作之風扇8,收納風扇8之風扇箱9以及散熱片1夏。 底座7如圖3所示,形成為大致L字形狀。於形成為大致L 字形狀之底座7之一端側的-方的面7a上,安裝有發埶元 件12,其如同CPU(中央處理裝置)一般,藉由通電驅動而 97988-950703.doc -12· 1278579 « , 發熱。發熱元件12介隔以熱傳導貼紙12 a安裝於底座7之一 方的面7a側。 於底座7之一方之面7a側的大致中央部,安裝有馬達1〇 以及風扇箱9,其中風扇箱9收納藉由此馬達1〇旋轉操作之 風扇8。於風扇相9上设有圓形吸氣口 13,該吸氣口於對廡 馬達10驅動旋轉之風扇8中央部的位置處形成開放。吸氣 口 13設置於風扇箱9上,於與吸氣口 13相對向之位置,框 體6之底面側設有連通於此吸氣口 13之開口 14。進而,於 此風扇箱9設有排氣口 15,其用以將自吸氣口 13吸進之空 氣排出於外部。 於底座7之他端側之一方的面八上,固定有散熱片u。 散熱片11係波浪狀或鰭狀散熱片,由散熱性良好之金屬例 如鋁製造而成。底座7及風扇箱9較好的是亦由作為散熱性 良好之金屬的鋁或鐵製造。 於安裝有發熱元件12、將此發熱元件12產生之熱量散熱 之散熱裝置4以及散熱片11之底座7,設有複數個安裝孔 7b,於安裝孔7b中插入用以將底座7安裝於框體6内之螺 絲。藉由將插通於安裝孔7b之固定用螺絲如圖2所示,固 定於設置於框體6内部的軸套16,底座7得以安裝於框體 6 〇 當底座7安裝於框體6内時,如圖2及圖3所示,散熱片u 配置於與設置於框體6側面之貫通口丨7相對向的位置。 如上所述構造之散熱裝置4當驅動馬達10,風扇8藉由馬 達1〇而向圖3中箭頭R1方向旋轉時,將沿圖2及圖3中箭頭 97988-950703.doc -13· 1278579 D1方向,經由設置於框體6之開口 14吸弓丨裝置外部之空 氣’進而經由吸氣口 13吸引空氣至風扇箱9内。藉由風扇二 之旋轉而吸引至風扇箱9内部的空氣,沿圖2及圖3中箭頭 D:方向流通’進而以流通於散熱片11 +之方式,沿圖3中 箭頭D3方向流通,經由貫通口 17向框體6之外部排氣。 另,安裝於底座7之發熱元件12於驅動後產生之熱量經 由由散熱性良好之金屬形成的底座7,傳導至安裝於此^ 座7之散熱片11。此時,散熱裝置4之風扇8藉由馬達職 轉’自框體6之外部吸進的空氣流通於散熱片以複數個 鰭片中,藉此傳導至散熱片u之熱量經由貫通口 17發散至 框體6的外部。 用於此散熱裝置之適用本發明的馬達10如圖4所示,具 備轉子18與定子19。 八 定子19與馬達10共同一體設置於風扇箱9之上面板% 側’㈣扇箱9中收納有藉由此馬達1〇而旋轉的風扇8。定 子19具備定子磁軛20、適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30、線圈21 以及此線圈21纏繞之線芯22。定子磁㈣可為與風扇箱9 之上面部9a一體形成者’即由風扇箱9之一部分構成者, 亦:為另外形成者。定子磁軛2〇例如由鐵形成。軸承單元 3〇糟由壓人或接著、進而藉由遷人或接著而固定於固持器 23中,該固持器23形成於定子磁軛加之中心部,呈筒狀。 另,軸承單元30所虔入之固持器23與定子磁輕2〇 成為圓筒狀。 97988-950703.doc -14- 1278579 於-體形成於定子磁軛20之固持器23之外周部,如圖4 安裝有線芯22 ’丨面纏繞有用於供給驅動電流之線 與定子丨9制構成馬達此轉子18,安裝於㈣轴31, 且與灰轉軸31-體旋轉,該旋轉㈣以可旋轉之方式支持 :軸表單兀30。轉子18具有轉子磁輛24’以及與此轉子磁 輛24-體旋轉之具有複數個葉片25的風扇卜風扇8之葉片 25藉由於轉子磁軛24之外周面注塑成型,與轉子磁軛24形 成為一體。 於轉子磁輛24之筒狀部24a之内周面,以與定子19之線 圈21相對向之方式’設有環狀轉子磁鐵%。此磁鐵 極” N極於圓周方向交互磁化之塑膠磁鐵,藉由接著劑支 持於轉子磁輛24之内周面。 轉子磁軛24藉由將軸套部27壓人設置於旋轉軸3丨前端側 女哀P32因此可與旋轉軸3 1 —體旋轉,該旋轉軸3丨支 持於軸承單元30,軸套部27上設有貫通孔27a,該貫通孔 27a設置於平板部24b之中心部。 當具備上述構造之馬達1〇依據特定通電模式,自設置於 馬達ίο之外部的驅動電路部向定子19侧之線圈21供給驅動 電流蚪,由於線圈21所產生之磁場以及來自轉子18側之轉 子磁鐵26之磁場作用,因此轉子18與旋轉軸3丨一體旋轉。 藉由轉子18之旋轉,具有安裝於此轉子18之複數個葉片25 的風扇8亦與轉子18一體旋轉。藉由風扇8之旋轉,裝置外 部之空氣經由設置於框體6之開口 14,沿圖2及圖3中箭頭 97988-950703.doc -15- 1278579 進而沿箭頭D2方向流通,並於流過散熱
本體3内部冷卻。 可自由碇轉地支持上述馬達丨〇之旋轉軸3 1之軸承單 D1方向被吸引, 片11時,經由貫 元30 如圖4以及圖5所7F ’具有··徑向軸承33,其支持旋轉軸31 之圓周方向;$間形成部件35,其一體形成有支持旋轉軸 3 1之推力方向一端的止推軸承34,以及外殼37,其收納此 徑向軸承3 3及空間形成部件3 5。 徑向軸承33藉由燒結金屬形成為圓筒形狀。徑向轴承33 係與填充於外殼37之黏性流體即潤滑油38共同構成動壓流 體軸承者,於旋轉軸3丨所插通之内周面上,形成有動壓產 生溝39。 動壓產生溝39如圖6所示,形成於徑向軸承33之内周 面’藉由連結溝39b,於圓周方向將呈v字形狀之一對溝 39a連接。動壓產生溝39形成為,呈v字形狀之一對溝槽 39a之前端側朝向旋轉軸3丨之旋轉方向r2。於本例中,動 壓產生溝39形成有一對,其上下並列於呈圓筒狀之徑向軸 承33的軸方向。設置於徑向軸承33之動壓產生溝的數量或 大小可依據控向軸承3 3之大小或長度等適當選擇。另,此 徑向軸承33亦可為黃銅、不銹鋼或高分子材料。 作為動壓流體軸承而形成之徑向軸承33當插通於此徑向 軸承33之旋轉軸31以中心軸CL為中心,沿圖6中箭頭R2方 向連續旋轉時,填充於外殼3 7内之潤滑油3 8流過動壓產生 97988-950703.doc -16- 1278579 /冓3 9内’旋轉軸3丨之外周面與徑向軸承3 3之内周面間產生 動壓,而支持旋轉之旋轉軸31。此時產生之動壓使旋轉軸 31與徑向軸承33之間的摩擦係數降低為極小,因此可實現 旋轉軸3 1之順滑旋轉。 叹置於旋轉軸3 1之推力方向一端側之空間形成部件3 5如 圖5、圖7、圖8所示,以包圍旋轉軸3丨之下部即閉塞側一 端之方式形成,例如,藉由合成樹脂形成。於此空間形成 邛件35之内側,旋轉軸31之軸承支持部31&之周圍填充有 潤滑油。 於空間形成部件35底面之内面侧中央部,一體形成有止 推軸承34,其以可旋轉之方式支持設置於旋轉㈣之推力 方2的一端側之軸承支持部31a,該旋轉軸31經徑向軸承 才于X支持止推轴承3 4藉由樹脂形成空間形成部件3 5, 與止推軸承34共用。止推轴承34形成為樞軸軸承,其以點 支持旋轉軸31之軸承支持部31a,該旋轉軸31之軸承支持 部3 1 a形成為圓弧狀或前端較細形狀。 如圖7、圖8所示,於空間形成部件35之底面内面側之中 央部之略外側設有臺階部51,該臺階部51自底面内面側之 中央部起具有臺階。於該臺階部51與径向軸承似設有止 推軸承3 4之一端側3 3 a即下端邻夕門花j 士 「味4之間形成有用以配置下述 防軸鬆脱部件46的空間52。於* M#加从 〜二間形成部件35之臺階部51 設有規制突出部53,該規制突出邱q招生丨” + 大出一 53規制防軸鬆脱部件46 於軸圓周方向之旋轉,且規制髟 f J防、脱部件46於外殼37内之 位置。 97988-950703.doc 1278579 又’於空間形成部件35之上部,於圓周上設有複數個呈 爪狀之規制部35a,該規制部35a固定與徑向軸㈣之—端 側33a相對向之他端側33b即上面部。該爪狀規制部仏適 用於將徑向軸承33、下述防鬆脱部件46等收納且暫組裝於 空間形成部件35内。又,於空間形成部件^之侧面部設有 開口部35b,該開口部说於收納徑向軸 之外周面朝向外部。該開口部-適用於將徑向轴承2 納暫組裝於空間形成部件35内後,—體形成外殼本體42 時,將徑向軸承33、空間形成部件35、外殼37 一體形成。 再者i間形成部件35雖為樹脂製,但亦可為金屬製, 進而亦可為樹脂以及金屬之組合,於材質方面並益限制。 例如,作為用於空間形成部件之樹脂材料,亦可使用聚醯 亞胺、聚醯胺、聚縮越等氟系之合成樹脂,聚四氟乙烯 (鐵氟龍(註冊商標))、尼龍等合成樹脂形成,進而,亦可 使用pc(聚碳酸脂)、ABS(丙婦腈_丁二烯_苯乙烯共聚物樹 脂)荨合成樹脂。 收納有徑向軸承33、空間形成部件35之外殼37如圖5所 不,具有收容並包圍徑向軸承33、空間形成部件35之形 狀,其係由合成樹脂一體成形之一個部件。 /卜殼37如圖5所示’包含呈筒狀之外殼本體42,底部閉 基。卩43,其以關閉外殼本體42之一端側之方式,構成與外 Λ又本體42 —體形成之一端部側部分,以及上部閉塞部, 其構成外殼本體42之他端部側,與外殼本體42 一體形成。 於上部閉塞部4 4之中央部設有插通旋#抽3 i之轴插通孔 97988-950703.doc -18- 1278579 %轉轴31以可自由旋轉之方式支持於收納於外殼37 之徑向轴承3 3。 4 h匕構&之外设37藉由以包圍徑向軸承33及空間形成部 之方式,使合成樹脂材料注塑成型,從而使徑向軸承 、及卫間形成部件35 一體形成於外殼本體42之内周側。 構成外双37之合成樹脂材料並無特別限^,但較好的是 使用可彈開填充於外殼37内之潤滑油38,擴大相對於潤滑 油38之接觸角的材料。進而,外殼37較好的是使用潤滑性 良好之合成樹脂材料。外殼37例如包含p〇M(聚甲醛),亦 可使用聚醯亞胺、聚醯胺、聚縮醛等氟系之合成樹脂,聚 四氟乙烯(鐵氟龍(註冊商標))、尼龍等合成樹脂形成。進 而’亦可使用pc(聚碳酸脂)、ABS(丙烯腈-丁二烯_苯乙烯 共聚物樹脂)等合成樹脂。進而,可藉由可極高精度地成 形之液晶聚合物形成。尤其,當使用液晶聚合物作為外殼 3 7 ,可保持潤滑油,具有優秀的耐磨損性。 由配設於外殼37内之徑向軸承33及與外殼37一體設置之 止推軸承34以可旋轉之方式支持的旋轉軸31包含·軸部本 體3 lb之軸承支持部31a,其由軸部本體3 lb之止推軸承34 支持’形成為圓弧狀或前端較細形狀;以及安裝部32,其 於他端部安裝有作為旋轉體之例如馬達1〇之轉子18。 旋轉軸31如圖5所示,藉由止推軸承34支持一端側之軸 承支持部31a,藉由徑向軸承33支持軸部本體31b之外周 面,設置於他端側之安裝部32側自軸插通孔45突出且支持 於外殼37,該軸插通孔45設置於外殼本體42之上部閉塞部 97988-950703.doc -19- 1278579 44 ° 又,於旋轉軸31,如圖5所示,於徑向軸承33之設有止 推軸承34之一端側33a即軸承支持部31a與軸部本體31b之 間設有防軸鬆脱用之溝部31c。於對應該防軸鬆脱用溝部 31c之位置,於空間形成部件35設有防軸鬆脱部件46,該 防軸鬆脱部件46作為防脫落機構防止旋轉軸3 1自徑向軸承 33、外殼37拉升。防軸鬆脱部件46含有僅於旋轉軸31之徑 方向產生彈性變形,於軸方向難以變形之彈性部件。 如圖9所示,防軸鬆脱部件46含有:移動方向規制部 46b,其規制旋轉軸31於軸方向之移動,且規制防軸鬆脱 部件46於軸圓周方向之旋轉;以及支持部46a,其支持該 移動方向規制部46b且規制防軸鬆脱部件46於外殼37内之 位置。該防軸鬆脱部件46之支持部46a形成為略圓弧狀, 移動方向規制部46b具有彈性且形成為自該支持部46a 一方 之端部連續之直線狀即D型形狀。 該支持部46a藉由與設置於與外殼一體形成之空間形成 部件35的規制突出部53扣合且抵接於γι方向,規制防軸鬆 脱部件46於空間形成部件35内之位置,且將防轴鬆脱用溝 部3 lc與防軸鬆脱部件46之移動方向規制部46b保持適當正 確之位置關係。 又,移動方向規制部46b如圖9所示,藉由與規制突出部 53於Y2方向抵接,可防止因旋轉軸31旋轉產生之黏性流體 之/a動U成移動方向規制部46b向接近軸之側彈性變位, 移動方向規制部46b與旋轉軸31接觸,從而可防止軸承單 97988-950703.doc -20- 1278579 . 元之旋轉性能降低。 防軸鬆脱部件46藉由彎曲例如圓形剖面之圓鋼等具有彈 性之鋼材,形成支持部46a以及移動方向規制部461),從而 形成一系列之環狀。因防軸鬆脱部件46之剖面形狀為圓 形’故而可順利且確實地與軸承支持部3 la摩擦。該防軸 鬆脱部件46之剖面形狀若為與軸承支持部31a摩擦時可順 利且確實地摩擦之構造即可,亦可為橢圓狀。又,使用矩 形狀之防軸鬆脱部件時,為順利摩擦適當切割角度即可。 再者,此處,因將防軸鬆脱部件46之剖面形狀設為圓形, 故而可與軸承支持部31a順利且確實地摩擦,且加工較為 容易。 防軸鬆脱部件46於將旋轉軸31插入外殼37内時,如圖1〇 所示,移動方向規制部46b摩擦於旋轉軸31之軸承支持部 Ha,向軸徑方向之外側彈性變形,於旋轉軸“插入外殼 37後,移動方向規制部46]3恢復至原先位置,從而防止旋 轉軸31於軸方向移動並自外殼37拉升。此處,防轴鬆脱部 件46之剖面形狀為圓形,故而可與軸承支持部之大致 圓弧狀部順利且確實地摩擦,確實地向軸徑方向之外側產 生彈性變形。 方軸氣脱^件46並非如先前般藉由向軸方向彈性彎曲而 插通旋轉軸31之構造,故而上述空間形成部件35之臺階部 51與#向軸承33一端側仏之空間52於軸方向之高度僅需 3向規制。p 46b與轴承支持部3 la摩擦時可打開關閉之 間隔即可,可為與防軸鬆脱部件46之軸方向厚度大致相同 97988-950703.doc \ -21 - 1278579 • 的大小。然而,該軸承單元30於組裝時會拉升該旋轉軸31 或因衝擊等而使旋轉軸向上方拉升,因此會於旋轉轴31自 外殼37拉升之方向產生力。 使用先前向軸方向彈性彎曲之防軸鬆脱部件時,潤滑油 38之液面會下降旋轉軸31自外殼37中之潤滑油μ拉升的部 分。即,因浸入潤滑油38中之旋轉軸31之移動部分會流入 ,滑油38,故而潤滑油38之液面會降低。根據先前之軸承 Τ元,會產生於旋轉軸自外殼拉升時,該潤滑油之液面會 降低至徑向軸承與旋轉軸之轴承面或軸承面之下,或者於 Τ滑油之液面下降時,徑向軸承與旋轉軸之軸承面混入空 礼等問題’又’因該等問題會產生無法發揮動廢流體轴承 之功能的問題。進而,混入至徑向轴承與旋轉轴之轴承面 的二氣於搬運中會出現因膨脹而擠出潤滑油等問題。 相對於此,該防軸鬆脱部件46中,如圖u所示,可使空 間52之回度方向之間隔即防軸鬆脱部件與徑向軸承μ之 間隔XI、以及防軸鬆脱部件46與防軸鬆脱用溝部之間 隔β為極小’故而即使於旋轉軸31自外殼37拉升之方向產 生力’旋轉軸31亦會扣合於防軸鬆脱部件46,防止旋轉軸 31破拉升’因此可防止徑向轴承33與旋轉軸31之軸承面之 潤滑油消失或於該軸承面之潤滑油中混入空氣。 再者’該軸承單元3〇中’如圖9所示,使用有含有支持 部46a與一個移動方向規制部461)的〇型形狀者,作為防軸 鬆脱部件之形狀,亦可如圖12所示,使用含有支持部與兩 個移動方向規制部之υ型形狀者。 97988-950703.doc -22- 1278579 圖12所示之防軸鬆脱部件61含有:移動方向規制部 61b、61c,其規制旋轉軸31於軸方向之移動,且規制防軸 鬆脱部件61於軸圓周方向之旋轉;以及支持部6丨&,其連 結支持該移動方向規制部61b、61c,規制防軸鬆脱部件61 於外殼37内之位置》該防鬆脱部件61之支持部6u形成為 大致圓孤狀,移動方向規制部6 1 b、6 1 c具有彈性且形成為 自該支持部61 a之兩端部起連續之一對,一對移動方向規 制部61b、61c介隔以旋轉軸31之防軸鬆脱用溝部於相 對向之位置形成為直線狀,即所謂U型形狀。 該支持部61 a與支持部46a相同,藉由與設置於與外殼一 體形成之空間形成部件35的規制突出部53扣合且抵接於γ3 方向,規制防軸鬆脱部件61於空間形成部件35内之位置, 且將防軸鬆脱用溝部3 lc與防軸鬆脱部件61之移動方向規 制部61b、61c保持適當正確之位置關係。又,移動方向規 制部61b、61c藉由與規制突出部53於丫4方向抵接,可防止 因旋轉軸31旋轉產生之黏性流體之流動造成移動方向規制 部61b、61c向接近軸之側彈性變位,移動方向規制部 61b、61c與旋轉軸31接觸,從而可防止軸承單元之旋轉性 能降低。該防軸鬆脱部件61藉由彎曲例如圓形剖面之圓鋼 等具有彈性之鋼材,形成支持部61a以及移動方向規制部 6 1 b、6 1 c 〇 防軸鬆脱部件61於將旋轉軸31插入外殼37内時,如圖 所示,移動方向規制部61b、61c僅向軸徑方向彈性變形, 於旋轉軸31插入外殼37後,移動方向規制部61b、恢復 97988-950703.doc -23- 1278579 至原先位置’從而防止旋轉軸31於轴方向移動並自外殼37 拉升。 該防軸鬆脱部件61中,與上述防軸鬆脱部件“相同,可 使空間52之高度方向之間隔即防軸鬆脱部件61與徑向軸承 33之間隔、以及防軸鬆脱部件61與防軸鬆脱用溝部…之 間隔為極小’故而即使於旋轉㈣自外殼37拉升之方向產 生力,旋轉節亦會扣合於防軸鬆脱部件61,防止旋轉軸 31被拉升,因此可防止徑向軸承”與旋轉㈣之軸承面之 潤滑油消失或於該軸承面之㈣油中混入空氣。 心珉U型形狀之防軸鬆脱部件“中,於兩處設 有移動方向規制部61b、61c,故而與上述移動方向規制部 mu型形狀_鬆脱部件㈣’於因衝擊等對旋 轉轴3 1產生軸方向倉片^本 裂。 、11 可減〉、防鬆脱部件之變形或破 .防軸鬆脱部件並非僅限於上述U型形狀、恤 狀’例如,亦可為3字型之形狀,即將U型形狀之 =件61之圓孤狀支持部61a形成為直線狀 =關於該U型形狀之變形例的防轴鬆脱部件,不僅的: 獲:上述u型防軸鬆脱部件61相同之效果,進方 部以及移動方向規制部時省略形成圓狐狀之办 狀之方二使㈣__部件時,㈣對應切部之开 ::式變更規制突出部53之形狀,故而可 ::: 鬆脱部件之防於脱規二 軸鬆脱用溝部與防轴 牛之防4城制部以及旋轉規制部保持為適當正確 97988-950703.doc •24- 1278579 . 之位置關係。 、而防軸桑々脱部件亦可為僅一處彎曲之v型形狀者。 該V型形狀之防軸鬆脱部件中,含有V型形狀之支持部以 及自該兩端連接而形成之一對直線狀的移動方向規制部。 根據V型形狀之防軸鬆脱部件,不僅可獲得與上述u型防 轴鬆脱部件61相同之效果,進而亦可於形成支持部以及移 動方向規制部時縮短加工步驟。再者,使用該防轴鬆脱部 件時,因以對應支持部之形狀之方式變更規制突出部53之 形狀,故而可防止防軸鬆脱部件於軸圓周方向旋轉。 ,如此,於使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中,防軸鬆脱部件之形 狀右為具有規制旋轉軸於軸方向之移動以及規制防軸鬆脱 部件於軸圓周方向之旋轉的移動方向規制部以及支持該移 動方向規制部且規制防軸鬆脱部件於外殼内之位置的支持 部者’關於其它形狀並無限制。 另,外设37之軸插通孔45形成有略大於軸部本體31b之 外彳二的内徑,以使插通於此軸插通孔45之旋轉軸3 1可旋轉 而不摩擦到軸插通孔45之内周面。此時,軸插通孔牦於其 内周面與旋轉軸31b之外周面間形成有間隔〇之空隙叼,其 足以防止填充於外殼37内之潤滑油38自外殼37内漏出。如 此,形成有軸插通孔45之上部閉塞部44 ,以與旋轉軸3丨之 間形成防止填充於外殼37内之潤滑油38洩漏之空隙叨的方 式,構成油封部。 一體形成於外殼37之上部閉塞部44由於藉由聚醯亞胺、 聚醯胺或尼龍等合成樹脂形成,因此相對於軸插通孔Μ内 97988-950703.doc -25- 1278579 周面之潤滑油38之接觸角可確保為大約60度左右。適用本 發明之軸承單元30可擴大潤滑油38之相對於上部閉塞部44 的接觸角,而無需包含構成油封部之軸插通孔45的内周面 於上部閉塞部44塗布界面活性劑,因此可防止潤滑油38由 於旋轉軸3 1旋轉產生之離心力,而經由軸插通孔45向外部 移動。 於旋轉軸3 1之與軸插通孔45之内周面相對向之外周面 上,設有斜面部48。斜面部48以使形成於旋轉軸3丨之外周 面與軸插通孔45之内周面間的空隙47向外殼37之外方擴大 的方式傾斜。此斜面部48於由旋轉轴3 1之外周面與軸插通 孔45之内周面間形成的空隙47形成壓力梯度,產生將填充 於外殼37内之潤滑油38向外殼37内部吸引之力量。旋轉軸 31旋轉時,潤滑油38被吸引至外殼37之内部,因此潤滑油 38可確實浸入藉由動壓流體軸承構成之徑向軸承33的動壓 產生溝39,實現旋轉軸3丨之穩定支持,並防止填充於外殼 37之潤滑油38的洩漏。 於適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30中,浸入動壓產生溝39並產 生動壓之潤滑油38如圖5及圖14所示,其係由外殼37内以 面對空隙47之方式填充’上述動壓產生㈣設置於構成動 壓流體軸承之徑向轴承33,上述空隙47由形成於旋轉車⑶ 之斜面部48與軸插通孔45之内周面形成1,潤滑油娜 充於外殼37内之空隙’進而浸入包含燒結金屬之徑向轴承 33 〇 此處’說明形成於斜面部48與軸插通孔45之内周面間的 97988-950703.doc -26- 1278579 空隙47,該斜面部48形成於旋轉軸3 1。此空隙47之最小間 隔相當於旋轉軸3 1之外周面與軸插通孔4 5之内周面間形成 的間隔c,此間隔c較好的是20 μπι〜200 μιη,最好為1〇〇 μιη左右。當間隔c小於20 μιη時,難以確保由合成樹脂將軸 承单元30之外殼37—體成形時的成形精度。當空隙ο之間 隔c大於200 μιη時,當軸承單元30受到衝擊時,填充於外 殼37之潤滑油38將飛散至外殼37的外部,而降低耐衝擊 性。 填充於外殼37之潤滑油38因衝擊而飛散至外殼37外部的 耐衝擊力與空隙47之間隔c的平方成反比。又,因熱膨服 而造成之油面上升的量與間隔c之大小成反比,若減小間 隔C,耐衝擊性將提高,但由於溫度上升而造成之潤滑油 38的油面上升更加劇烈,因此需要加厚軸插通孔45之軸方 向的厚度。 例如’於具有轴徑為直徑2 mm〜直徑3 mm之旋轉軸31 的軸承單元30中,使形成於旋轉軸31與軸插通孔45間之空 隙47的間隔c為1〇〇 μιη左右,軸插通孔45高度為m,即, 當外殼37之上部閉塞部44的厚度約為i mm時,耐衝擊性為 1000 G以上,具有可耐8(rC之耐溫度特性,可構成防止填 充於外殼37内之潤滑油38飛散的高可靠性之軸承單元3〇。 進而,適用本發明之轴承單元3〇,由於設有以旋轉軸Η 外周面與軸插通孔45内周面間形成的空隙47之間隔c向外 殼37外方擴大之方式傾斜的斜面部48,因此於由旋轉軸η 外周面與軸插通孔45内周面形成之空隙47的間隔c形成壓 97988-950703.doc -27- 1278579 ‘力梯度士,藉由旋轉軸31旋轉時所產生之離心力,產生將填 充於外设37内之潤滑油38向外殼37内部吸引之力量。 卩;適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3()中,形成於旋轉轴B之 外周面與軸插通孔45之内周面間的空隙㈣由表面張力密 封,防止潤滑油38之飛散。 此處㈣表©張力密封。表面張力密封係利用流體之毛 、:管現象的密封方法。通常,由因毛細管而造成液體上升 咼度之公式、壓力與流體高度之關係式可知,毛細管越 細,吸引力越強。而適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3〇中,浸入旋 轉轴3 1外周面與轴插通孔45之内周面間形成之空隙ο的潤 滑油38成為®環狀。此時之吸引力同㈣形成於旋轉轴31 之外周面與軸插通孔45之内周面之間的空隙47的間隔c 越小而吸引力越大。另,作為具體之計算例,當形成於旋 轉軸3 1之外周面與軸插通孔45之内周面之間的空隙的 間隔c為0·02 cm(0.2 mm)、黏性流體之表面張力γ為 30 dyn/cm2、潤滑油38之接觸角0為15。時,吸引力為 2.86x10_3氣壓(atm)。由於空隙47之間隔越小則吸引力越 大,因此於旋轉軸3 1設置斜面部48可將作為黏性流體之潤 滑油38向空隙47之間隔c較窄的方向、即外殼37之内部方 向吸引。 如此,藉由以旋轉軸3 1之外周面與軸插通孔45之内周面 之間的空隙4 7的間隔c向外殼3 7内側漸小之方式設置斜面 48 ’位於旋轉軸3 1之外周面與軸插通孔45之内周面形成的 空隙47之潤滑油38產生壓力梯度,上述間隙47之間隔c構 97988-950703.doc -28- 1278579 成用以防止填充於外殼37之潤滑油38向外殼37外部洩漏之 密封部。即,施加於潤滑油38之壓力梯度,向空隙47之間 隔c變小之外殼37内方漸大。藉由於潤滑油38產生此種壓 力梯度,潤滑油38總是受到將其向外殼37内方吸引之壓 力,因此,即使旋轉軸3 1旋轉時,亦不會將空氣混入存在 於空隙47中的潤滑油38中。 當未設有上述斜面部48時,即,旋轉轴3 1之外周面與軸 插通孔45内周面間空隙47之間隔c於軸插通孔45高度方向 上為固定時,壓力梯度不會產生於浸入旋轉軸31之外周面 與軸插通孔45之内周面間的空隙47中的潤滑油38,因此潤 滑油38均勻存在於空隙47中。即,由於旋轉軸3 1之外周面 與軸插通孔45之内周面間的間隔c縮小,因此浸入作為密 封部發揮作用之空隙47中的潤滑油38藉由旋轉軸31之旋轉 而向空隙47内移動,會混入空氣。如此,當空氣混入潤滑 油38中時,由於溫度變化、氣壓變化等,空氣膨脹,潤滑 油38自構成密封部之空隙47向外殼37外部飛散。 相對於此,如適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3〇,由於以旋轉軸 3 1之外周面與軸插通孔45之内周面之間的空隙47的間隔〇 向外殼37内方變小之方式設有斜面部48,因此於浸入空隙 47中之潤滑油38,產生壓力向外殼”之内方變大之壓力梯 度,因此s方疋轉軸3 1旋轉時,可防止空氣混入潤滑油 中。 進而"又有上述斜面部48後,即使於旋轉軸3 1相對於設 置於外殼37之軸插通孔45偏心時,亦可防止浸入形成㈣ 97988-950703.doc -29- 1278579 轉軸3 1之外周面與軸插通孔45之内周面間之空隙47之潤滑 油38向外殼37外方飛散,並且可使潤滑油38浸入於旋轉轴 3 1之全體周圍’防止潤滑油3 8未遍及旋轉軸3 1周圍,從而 確保旋轉轴3 1之穩定旋轉。 當旋轉軸31相對於設置於外殼37之軸插通孔45產生偏心 時’當未設有上述斜面部48時,潤滑油38將集中至旋轉轴 3 1外周面與軸插通孔45内周面間的間隔〇較窄之一方,而 於其相反方之間隔c較大部分,潤滑油38會中斷而混入空 氣。當空氣混入潤滑油38中時,由於溫度變化、氣壓變化 專玉氣知脹,/閏滑油3 8自構成密封部之空隙4 7向外雙3 7 外部飛散。 相對於此,如適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30,由於於旋轉軸 31設有斜面部48,因此即使當旋轉軸31相對於設置於外嗖 3:之軸插通孔45產生偏心時’於偏心之旋轉軸31旋轉之: 圓軌道上必然存在相同間隔c之空隙47,存在於該橢圓執 道上之旋轉軸31之外周面與軸插通孔45之内周面之間形成 的空隙47的間隔c ’於旋轉軸31圓周上固定不變’因此不 會產生潤滑油38向間隔續窄之一方集中的現象,因此可 防止潤滑油38自空隙47 ’乃至自外殼37内部散出。上述軸 承單元30係將斜面部48設置於旋轉軸川則,亦可將斜面部 48設置於外殼37側之軸插通孔判的内周面。 以下說明適用上述構造之本發明的軸承單元3〇之製造步 藉由於徑向軸承33 於製造使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3〇時, 97988-950703.doc -30- 1278579 ,=之-端側安裝空間形成部件35而暫組裝。徑向軸承33 及空間形成部件35於暫組裝時,如圖15所示,於空間形 ^件35之臺階部51安裝作為旋轉㈣之防軸鬆脱機構的 方車由鬆脱部件46。接著,於作為動壓流體軸承之徑向轴承 安裝空間形成部件35。此時4間形成部件以爪狀規 制部35a扣合於徑向軸承33之他端部33b,因此徑向軸承^ 與空間形成部件35確切得保持為一體。接著,進行位置對 準,以使防軸鬆脱部件46之支持部46a扣合於空間形成部 件35之規制突出部53。 接著,將暫組裝之徑向軸承33、空間形成部件35安裝於 金屬鑄型,如圖16所示,於該暫組裝之徑向軸承Μ以:空 間形成部件35之外周圍注塑成型上述任何一種合成樹脂: 成外殼37。此時,徑向軸承33以及空間形成部件35於注塑 成型外殼37時,因徑向軸承33藉由空間形成部件乃之開口 部35b朝向外部,故而一體化於外殼37之内部,且藉由與 筒狀外殼本體42之上下一體形成之上部閉塞部料與底部閉 塞部43得以夾住,其取付位置得以固定。 此時,於注塑成型外殼37時,空間形成部件35與徑向軸 承33間之空間經空間形成部件35得以遮斷,故而不會有人 成樹脂流入。 接著,如圖17所示,將旋轉軸31插通於設置於上部閉爽 部44之軸插通孔45,且插入至外殼37内。此時,旋轉轴31 使轴承支持部3 1 a抵接於止推軸承34,使徑向轴承33插通 且插入至外殼37内。藉由止推軸承34以及徑向軸承33得以 97988-950703.doc -31- 1278579 支持之旋轉轴31於外殼37内以可旋轉之方式得以支持。於 旋轉軸31插入至外殼37内時,配置於空間形成部扣之防 轴鬆脱料46如圖1〇所示,藉由移動方向規制部顿於旋 轉軸31之徑方向產生彈性變形,從而使轴承支持部化插 入。此時’防軸鬆脱部件46之移動方向規制部杨之剖面 形狀為圓形’故而可與軸承支持部3U順利且確實地摩 擦,順利地於軸之徑方向之外側產生彈性變形。 /走轉軸31於軸承支持部31a插通防軸鬆脱部件46且防軸 氣脫用溝3 lc位於防轴鬆脱部件46之内侧時,安裝於外 殼37内。接著’防軸鬆脱部件扑藉由因移動方向規制部 46b於軸之徑方向之彈性變形而產生之恢復力,成為通常 形狀。即,移動方向規制部46b可恢復為原先位置,防止 轴拉升至上方。防軸鬆脱部件46發揮防止轴鬆脱之功能, 防止旋轉軸3 1自外殼内部彈出。 於將旋轉軸31插入外殼37時,將潤滑油%填充至外殼37 中/門⑺油3 8之填充係將插入有旋轉軸3 1之外殼3 7投入裝 有/門碉油之未圖示的填充槽。繼而,使用真空裝置對投入 有外殼之填充槽進行真空吸引。之後,藉由將真空吸引之 填充槽取出於大氣中,潤滑油38得以填充至外殼”内。 此牯,可防止潤滑油38因溫度變化而膨脹時,自軸插通 孔45内洩漏至外殼37之外部,並且當因溫度變化而收縮 呀將進行填充,以使形成於旋轉軸3 1與軸插通孔45之間 的空隙47不至產生填充不足。#,因溫度變化而產生之潤 滑油38之油面高度的變化設定於軸插通孔45内之範圍内。 97988-950703.doc -32- 1278579 由於使用真空裝置進行真空吸引,進行潤滑油38向外殼 3 7之填充’因此外殼3 7内部壓力低於外部。其結果為,容 易防止潤滑油38自外殼37洩漏。 使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30,係藉由燒結金屬形成徑向軸 承33,因此潤滑油38填充於此徑向軸承33,進而亦將填充 於因旋轉軸31之旋轉而產生動壓的動壓產生溝39中。即, 潤滑油3 8將填充外殼3 7内之所有空隙。 雖然上述軸承單元係藉由合成樹脂之成型體形成外殼, 但並非僅限於合成樹脂,亦可為使用金屬鑄型混合有可成 形之金屬材料的合成樹脂或使用其他成形材料形成者。 另,當藉由合成樹脂以外之材料形成外殼時,有時無法充 分維持填充於外殼之潤滑油相對於軸插通孔内周面之接觸 角,如此,當有可能無法維持潤滑油之大接觸角時,可於 軸插通孔之内周面,進而包含軸插通孔之内周面於上部閉 塞部之外周面,塗布界面活性劑增大接觸角便可。 上述軸承單元雖形成有作為外殼之一部分止推軸承,但 亦可將設有止推軸承之底部閉塞部或上部閉塞部與外殼= 體分開單獨形成,且以熱熔化或超音波熔接等方法將該底 部閉塞部或上部閉塞部一體化於外殼本體。 μ-如上構成之軸承單元3〇於插入軸時,防鬆脱部件之移動 方向規制部僅於軸之徑方向產生彈性變形,因此盔需如先 以設置防鬆脱部件之空間即徑向轴承與:軸鬆 W件間、以及用以使防鬆脱部件於空間形成部件 fe脱部件間彈性彎曲 夕 ’、 之夕餘間隔。因此,軸承單元30可將 97988-950703.doc -33- 1278579 配置防鬆脱部件之空間設為極小,故而可規制旋轉轴自外 拉升且防止因旋轉軸之拉彳而造成外殼内之潤滑油之液 :降低’從而防止旋轉軸與徑向軸承之軸承面缺乏潤滑油 或j氣混入該軸承面之潤滑油中之問題。其結果為,該軸 氣單7L 30可解決先可之軸承單元之問題,長時間維持良好 之潤滑功能。 承單元中,作為填充於外財之黏性流體,係使 用潤h油,但亦可適當選擇具有固定黏性、可獲 面張力之各種黏性流體。 疋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適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並非僅作為散熱裝置之馬達或碟 片驅動器之主軸馬達的軸承而使 ” 軸承使用。 丨了作為各種馬達之 ,進而,適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並非僅限於馬達, 泛用於具備旋轉軸之機構或支持相對於軸而 ^ 機構。 竹心+仵的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資訊處理裝置的立體圖。 圖2係表示沿請示之皿—瓜線剖開之剖面的剖面圖。 圖3係表线用本發明之馬達之散熱裝置的立體圖。 圖4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馬達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5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的剖面圖。 圖6係表示形成於徑向軸承内周 圖。 曲之動壓產生溝的立體 97988-950703.doc -34- ^78579 圖7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 面圖。 *早兀之空間形成部件的平 圖8係作為表示使用本發明之軸承 的巫= 平眾早70之空間形成部件 的+面圖之圖7的Α-Α,剖面圖。 千 圖9係表示於使用本發明之轴承單元之旋轉抽安 %脱部件之狀態的剖面圖。 軸 圖1 〇係表示於插入使用本發明勒 缸髮、, d又釉承早兀之旋轉軸時, 各月兄部件之移動方向規制部於轴 狀態圖。 仏方向弹性變形的 圖π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軸承單 早之防軸鬆脱部件與徑 °轴承之間隔以及防軸鬆脱部 的圖。 1什/、防釉氣、月兄用溝部之間隔 圖12係表示於使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之旋轉軸安裝其他 •之防軸鬆脱部件之狀態的剖面圖。 係表示於插入使#發明之軸承單元之旋轉轴時, ”匕例之防軸鬆脱部件之移動方向規制部於軸之徑方向彈 性變形的狀態圖。 圖14係表示由旋轉軸之外周面與設置於外殼之軸插通孔 内周面形成之空隙的剖面圖。 圖15係製造使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的步驟中實行暫組裝 之步驟的說明圖。 圖16係製造使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的步驟中注塑成型外 殼之步驟的說明圖。 圖Π係製造使用本發明之軸承單元的步驟中將旋轉轴插 97988-950703.doc • 35 · 1278579 圖18係表示先前使用之軸承單元的剖面圖。 圖19係表示於先前使用之轴承單元之外殼插入轴的圖 圖2〇係表心先前使用之軸承單元之外殼插人軸時,防 泰脱部件因轴之前端部向軸方向彎曲的圖。 圖21係表示於先前使用之軸承單元之外殼插入軸之狀態 的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電腦 2 顯示部 3 電腦本體 4 散熱裝置 5 鍵盤 6 框體 7 底座 7a 面 7b 安裝孔 7c 面 8 風扇 9 風扇箱 9a 上面板 10 馬達 11 散熱片 12 發熱元件 12a 熱傳導貼紙 97988-950703.doc -36 - 1278579 13 吸氣口 14 開口 15 排氣口 16 軸套 17 貫通口 18 轉子 19 定子 20 定子磁幸厄 21 線圈 22 線芯 23 固持器 24 轉子磁輛 24a 筒狀部 24b 平板部 25 葉片 26 轉子磁鐵 27 軸套部 27a 貫通孔 30 軸承單元 31 旋轉軸 31a 軸承支持部 31b 軸部本體 31c 溝部 32 安裝部 97988-950703.doc -37- 1278579 33 徑向軸承 33a 一端側 33b 他端側 34 止推軸承 35 空間形成部件 35a 規制部 35b 開口部 37 外殼 38 潤滑油 39 動壓產生溝 39a 溝槽 39b 連結溝 42 外殼本體 43 底部閉塞部 44 上部閉塞部 45 軸插通孔 46 防軸鬆脱部件 46a 支持部 46b 移動方向規制部 47 空隙 48 斜面部 51 臺階部 52 空間 53 規制突出部 97988-950703.doc -38- 1278579 61 防軸鬆脫部件 61a 支持部 61b 方向規制部 61c 方向規制部 100 軸承單元 101 旋轉軸 102 軸承支持部 103 軸部本體 104 徑向軸承 105 外殼 106 外殼本體 107 底部閉塞部 109 軸插通孔 110 止推軸承 112 空隙 113 潤滑油 114 斜面部 115 墊圈 116 溝部 120 空間形成部件 97988-950703.doc -39-

Claims (1)

1278579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軸承單元,具備 車由, 梭向轴承’其支持於上述軸之圓周方向, 止推轴承’其支持上述軸之推力方向的一端, 外设’其内部配設有上述徑向軸承與上述止推軸承, 除供上述軸插通之軸插通孔外其他為密閉構造, 防氣、脱σ卩件,其設置於上述徑向軸承之設有上述止推 軸承之一端側,防止上述軸自上述徑向軸承鬆脱,以及 ^丨生/爪體’其填充於上述外殼内部; 上述防鬆脱部件含有彈性部件,該彈性部件於將上述 入上述外设内部時,僅於上述軸之徑方向產生彈性 變形且於軸方向難以變形。 2.如明求項1之軸承單元,纟中上述轴於對應上述防鬆脱 部件之位置具有防鬆脱溝部, 上述防鬆脱部件具有移動方向規制部,其藉由與上述 防鬆脱溝部之扣合規制上述軸之軸方向之移動,並且規 制^述防鬆脱部件於上述轴之圓周方向之旋轉,以及支 寺卩〃支持上述移動方向規制部且規制上述防鬆脱部 件之位置。 s长員2之軸承單兀’其中於上述外殼設有規制突出 . 部’該規制突出部於與上述軸正交之方向抵接於上述移 動方向規制部’規制上述防鬆脱部件於上述軸之圓周方 °的杈轉I且扣合於上述支持部,規制上述防鬆脱部 97988-950703.doc 1278579 件之位置, 上述防鬆脱部件之上述支持邻 k又哥°卩形成為圓弧狀,上述移 動方向規制部自上述支持部之一 線狀。 方之鳊部連續形成為直 4·如請求項2之軸承單元,其中於卜 ^ 、上述外设設有規制突出 :’該規制突出部於與上述軸正交之方向抵接於上述移 動方向規制部’規制上述防鬆脱部件於上述軸之圓周方 向的旋轉,並且扣合於上述支# 件之位置, 这支持’規制上述防鬆脱部 上述防鬆脱部件之上述支持部形成為圓弧狀,上述移 動方向規制部自上述支持部之兩端部連續形成一對,上 5· 述―對移動方向規制部介隔以上述軸之上述防鬆脱溝部 於相對向之位置分別形成為直線狀。 -種馬達,其具有將轉子以可旋轉之方式支持於定子之 軸承單元’其特徵在於:上述轴承單元具備軸,徑向軸 承,其支持於上述軸之圓周方肖,止推軸承,盆支持上 述轴之推力方向的一端’外殼,其内部配設有上述徑向 軸承與上述止推軸承’除供上述軸插通之軸插通孔外為 社閉構造’防鬆脱部件,其設置於上述徑向軸承之設有 t迷止推軸承之-端側,防止上述軸自上述徑向轴承鬆 脱,以及黏性流體,其填充於上述外殼内部; 上述防鬆脱部件含有彈性部件,該彈性部件於將上述 軸插入上述外殼内部時,僅於上述軸之徑方向產生彈性 變形且於軸方向難以變形。 97988-950703.doc 1278579 導 6.—種具有馬達之電子機器’該馬達具有將轉子以可旋轉 之方式支持於定子之軸承單元,該電子機器特徵在於: 上述軸承單元具備軸,徑向軸承,其支持於上述軸之圓 周方向,止推軸承,其支持上述軸之推力方向的一端, 外殼,其内部配設有上述徑向軸承與上述止推軸承,除 供上述軸插通之軸插通孔外為密閉構造,防鬆脱部件, 其設置於上述徑向轴承之設有上述止推軸承之—端側, 防止上述軸自上述徑向軸承鬆脱,以及黏性流體,其填 1於上述外殼㈣;上述防鬆脱部件含有彈性部件:、該 彈性部件於將上述軸插人上述外殼内部時,僅於上述轴 之徑方向產生彈性變形且於軸方向難以變形。 97988-950703.doc 1278579 〜 第094103867號專利申請案 「— — ::中々岡式替換百(95年7且1 月寸日修(¾正替換頁
97988 2- 职9§&5^7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圖式替換頁(95年7月) $修._正替換買:
97988 -4- #1 KS&S5&7號專利申請案 文圖式替換頁(95年7月)
9肩+3修(意¥替換頁 32
37 38 1 14 97988 -10- 1278579 七、指定代表圖·· • (一)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第(5)圖。 (二)本代表圖之元件符號簡單說明: 31 旋轉軸 31a 軸承支持部 31b 軸部本體 31c 插通部 32 安裝部 33 徑向軸承 34 止推軸承 37 外殼 38 潤滑油 39 動壓產生溝 42 外殼本體 43 底部閉塞部 44 上部閉塞部 45 軸插通孔 47 空隙 48 斜面部 51 階梯狀凹部 52 扣止部 53 抵接部 dl 軸插通孔45之内徑 d2 軸部本體31b之外徑 八、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 (無) 97988-950703.doc
TW094103867A 2004-02-06 2005-02-05 Bearing unit, motor with 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I278579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30987A JP2005221029A (ja) 2004-02-06 2004-02-06 軸受ユニット、軸受ユニットを有するモ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06350A TW200606350A (en) 2006-02-16
TWI278579B true TWI278579B (en) 2007-04-11

Family

ID=34879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03867A TWI278579B (en) 2004-02-06 2005-02-05 Bearing unit, motor with 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258487B2 (zh)
JP (1) JP2005221029A (zh)
KR (1) KR20050079635A (zh)
CN (1) CN1651788A (zh)
TW (1) TWI2785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32727A (ja) * 2005-07-27 2007-02-08 Sony Corp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この軸受ユニットを用いた回転装置
JP2007198479A (ja) * 2006-01-25 2007-08-09 Sony Corp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この軸受ユニットを用いたモータ
DE102006005604B4 (de) * 2006-02-06 2007-11-22 Minebea Co., Ltd. Fluiddynamisches Lagersystem
JP4835202B2 (ja) * 2006-02-28 2011-12-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この軸受ユニットを用いたモータ
US8104964B2 (en) * 2006-03-27 2012-01-31 Ntn Corporation Fluid dynamic bearing unit
JP5020652B2 (ja) * 2007-02-05 2012-09-05 Ntn株式会社 流体軸受装置
CN101680488B (zh) * 2007-03-30 2014-01-01 Thk株式会社 旋转轴承、旋转工作台装置、工作台直径决定方法
JP2009014152A (ja) * 2007-07-06 2009-01-22 Sony Corp 軸受ユニット、軸受ユニットを有するモ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KR100940157B1 (ko) 2008-04-16 2010-02-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스핀들모터
KR20100029444A (ko) * 2008-09-08 2010-03-1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스핀들 모터의 누유 방지장치
DE102010042118A1 (de) * 2010-10-07 2012-04-12 Robert Bosch Gmbh Gleitlager,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Gleitlagers sowie Verwendung eines Gleitlagers
TWI436720B (zh) * 2011-12-26 2014-05-01 Acer Inc 電子裝置及其連接機構
DE202012104586U1 (de) * 2012-11-26 2014-02-27 Ebm-Papst St. Georgen Gmbh & Co. Kg Anordnung zur Lagerung einer Welle mit axialer Sicherung
EP2899414A1 (de) * 2014-01-23 2015-07-2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Gedämpfte Lagerung einer Rotorwelle
US10158269B1 (en) 2017-06-16 2018-12-1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ic motor and heat sink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57472A (en) * 1944-05-15 1948-12-28 Weatherhead Co Packless globe valve
US3121583A (en) * 1962-10-26 1964-02-18 Carl A Damm Connector aligning device
US3663849A (en) * 1970-12-31 1972-05-16 Msl Ind Inc Snap-on retainer for motor rotor shaft
DE2533804C3 (de) * 1975-07-29 1978-10-19 Teldix Gmbh, 6900 Heidelberg Lager für den Rotor einer OE-Spinnmaschine
FI53148B (zh) 1976-07-05 1977-10-31 Valmet Oy
DE69125878T2 (de) * 1990-02-27 1997-12-18 Canon Kk Vorrichtung zum Abstützen einer Welle innerhalb einer Hülse mittels eines dynamischen Drucklagers
JP2000175401A (ja) 1998-12-08 2000-06-23 Nippon Densan Corp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およびハードディスク駆動装置、ディスク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GB2357322B (en) * 1999-12-17 2004-05-19 Sunonwealth Electr Mach Ind Co Bearing structures for a motor rotor
US6318976B1 (en) * 2000-04-10 2001-11-20 Hsieh Hsin-Mao Heat dissipation fan
US6902323B2 (en) * 2000-11-02 2005-06-07 Delta Electronics Inc. Locking device and its related assemblage
US6498412B2 (en) * 2001-01-26 2002-12-24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Fixing structure for a rotor of a brushless motor
TW547869U (en) * 2002-07-10 2003-08-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Bearing device for mo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50079635A (ko) 2005-08-10
JP2005221029A (ja) 2005-08-18
TW200606350A (en) 2006-02-16
US20050220379A1 (en) 2005-10-06
US7258487B2 (en) 2007-08-21
CN1651788A (zh) 2005-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78579B (en) Bearing unit, motor with 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I260375B (en) Bearing unit, motor with bea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277273B (en) Bearing unit, and motor using same
TWI232269B (en) Bearing unit and rotation drive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7198479A (ja)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この軸受ユニットを用いたモータ
JP2009014152A (ja) 軸受ユニット、軸受ユニットを有するモ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TWI393331B (zh) 軸承單元,使用該軸承單元之馬達,以及使用該馬達之電子設備
JP3988714B2 (ja) 軸受ユニット、軸受ユニットを有するモ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JP3864942B2 (ja)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この軸受ユニットを用いたモータ
JP4329787B2 (ja)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この軸受ユニットを用いた駆動モータ
JP2008014400A (ja)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この軸受ユニットを用いたモータ
JP2005214239A (ja)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この軸受ユニットを用いたモータ
JP2010019322A (ja) 軸受ユニット、これを用いたモ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JP2005147266A (ja) 軸受ユニット、軸受ユニットを有するモ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JP2009243515A (ja) 軸受ユニット、これを用いたモータ及び電子機器、並びに軸受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09041597A (ja) 軸受ユニット、軸受ユニットを有するモ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JP4835202B2 (ja)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この軸受ユニットを用いたモータ
JP2007002949A (ja) 軸受ユニット、軸受ユニットを有するモ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JP2007046694A (ja)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この軸受ユニットを用いた回転装置
JP4743027B2 (ja)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この軸受ユニットを用いたモータ
JP2007224993A (ja)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この軸受ユニットを用いたモータ
JPH076520U (ja) 軸受装置
JP2004132478A (ja)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