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62324B - Binocular telescope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 Google Patents
Binocular telescope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262324B TWI262324B TW092122860A TW92122860A TWI262324B TW I262324 B TWI262324 B TW I262324B TW 092122860 A TW092122860 A TW 092122860A TW 92122860 A TW92122860 A TW 92122860A TW I262324 B TWI262324 B TW I26232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 reticle
- optical system
- pair
- photographic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48—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hotographic or optical apparatu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elescopes (AREA)
- Focus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Description
1262324 玫、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务月係關於一種具有攝影功能 測光學系統及攝景4…鏡其具有-對觀 學系統的對隹/干…、、,以王延鏡的構造方式為該對觀測光 因此謂^ 與简#光學线㈣线職此聯合操作, 【先; 筒望筒望遠鏡係用於觀看運動比賽、野鳥等。使用雙 通常都二、L用者經常都會看到其希望拍攝的目標。—般來說, 拍攝到所需要的景象,因為他(她)必須 鏡】’而在更換期間時機便已消失。為此,本發明提出 一種包含相機之雔衿炒、土拉 ^ 機可立即進行拍’利用該雙筒望遠鏡内含的相 m 攝可透過該雙筒望遠鏡繼續進行觀測。 所揭歹^ 1 日女本未經審查的實用新型公開案(K0KAI)第6_2330號 有攝影功能之雙筒望遠鏡即為雙筒望遠鏡與相機之 右一料^ /相機直接安裝於該雙筒望遠鏡内。該雙筒望遠鏡具 糸域光學系統,用於以放缝態觀測目標,而攝影光學 於由、’用於拍攝所觀測的影像。即,在具有攝影功能的雙筒望遠 Γ與/靖望遂鏡光學純不僅可當作該攝影光學系統的取景器 光子糸統,還可當作雙筒望遠鏡系統。 :又而δ ’在諸如雙筒望遠鏡的觀測光學系統巾,當物鏡系統 /對焦點與目鏡系統的前對焦點彼此粗略重合時,藉由該觀測 么學系統在對焦狀態時可觀測到無窮遠處(即遠景)的目標。因此, 二了在對焦狀怨下觀測比無窮遠較近的距離處(即近景)的目標, 需要進=焦操作以對焦近景。在該對焦操作中,物鏡系統與目 鏡系統k遠景的對焦狀態分離。因此,在該觀測光學纟統中安裝 對焦機構’其移動物鏡系統與目鏡系統,以調整兩者之間的距離。 1262324 具體而言’該對焦機構包含旋轉輪,並 及移動轉換機構,其將該旋轉輪⑽鑪^㈣光學系統相鄰;以 鏡系統的相對來回移動。 、疋私動轉換成物鏡系統與目 然而,在上述公開案所揭示的具 未說明該對觀測光學系統的 :躡衫功能之雙筒望遠鏡中, 測光學系統係用作指示所觀:範::取::先, 開案未說明該攝影光學系統如 糸統’但上述公 美國專利案第4,。,號揭示另— 望通鏡,其具有—對觀測光學系統 :有攝⑹功叙雙筒 影功能之雙筒望遠鏡中,> 、/、衫光予系統。在該具有攝 機構,用以執行該攝影光學系統的對隹摔作構置有一 中相對於彼此移動,使該摄旦彡 ”、,先在各繞測光學系統 移動,從而對該對觀測光學二該攝薄膜=面 :。因此,當藉由該對觀測光學系統在對焦狀態觀測::::: &目標在賴影光學⑽巾亦為對焦狀態 =’ 測光學系統在對焦狀態觀測一目標時,如果執行拍ς =射觀 標影像對焦於該齒化銀薄朗表面。 *則目 當不同的使用者藉由觀測光學裝置(諸如雙筒 焦狀態下觀測目標時,對於各使用者而言, 、 :定具有相同的屈光能力。一般而言,這是因為人目== ^因此從眼前15cm至無窮遠範圍内的目標均能對焦有 者的年齡,因此觀測者不同,其眼睛所能對焦: 4 :同。因此,即使觀測光學系統的屈光能力偏離 吊值,人所硯測的目標影像透過該觀測光學系統,作為一對隹与 ::::以觀測到。因此,在usp,027中說明的具有攝影功能二 雙同望退鏡中,手動操作旋轉輪以後,即使藉由該對觀測光學系 1262324 :在對焦狀態觀測到目標影像,所觀測的目桿影像不必一 4 =對焦。因此’雖然藉由該對觀測光學系統機狀 心^_目標影像,但拍攝影像並不在對焦狀態。 夫上述問題,在曰本已審查的公開案(κ〇κ〇κυ)第 於觀測光:Π不,一標線元件(或對焦標記元件)係活動㈣ %銳測先學糸統之目鏡光學系絲 統的對焦總是具有固定的屈光能力: 光學糸 搞4c 4+ ^彳不線凡件係例如透明的破 於物:、ιί形成具有適當形狀例如十字的標記。如果標記元件位 統之目鏡光學系統的對焦位置,則使用者在該標 :=處硯測到在對焦狀態所觀測的目標。即,總續^ 觀測目標。因此’當該觀測光學系統在對焦狀態時,攝 統與該觀測鮮系統_起被調整至射、狀態。因此 學系統的對焦裝置。 料學㈣可⑽該攝影光 -般而言,該標線元件並非安裝於—龍測光㈣統的各光學 糸',先中,而僅配置於其中的_個觀測光學系統。因為,當 測光學純的眼距調整,使觀測到的右、左影像融合時,很難使 右、左標線影像彼此完全重疊。即,雖然雙筒望遠鏡的設計方式 係當該對觀測光學系統的眼料行極佳調整時,該對觀測光 統的光學軸彼此完全重合,但要使該等光學軸完全重合很難。因 此’當標線元件配置於各_光學系統巾時,所觀測到的該對標 線彼此财偏離;當右、左觀測影像融合時,偏離的標線影像合 對使用者造舒擾。因此,標線元件配置於其巾—個觀測光學系 統中。事實上,標線元件通常配置於右觀測光學系統中,因為大 多數人(80%左右)的右眼比左眼更靈敏。 ' 在具有攝影功能之雙筒望遠鏡(其令有一標線元件)中,需要根 據使用者的視力制光能力進行調整。因此,—對觀測光學系統 1262324 之目鏡光學系統的構造方式為,使其位置可相對於物鏡光學系統 的對焦位置進行調整。亦即,首先,使用者調整該等目鏡系統的 位置,以便能夠在對焦狀態下觀測標線影像。在此狀態下,當該 對觀測光學系統執行對焦操作以對焦於觀測影像時,該觀測影像 在攝影光學线巾作為拍攝影㈣職狀態,目此可獲得對焦的 拍攝影像。 在雙筒望遠鏡中(標線元件安裝於右觀測光學系統中),雖然目 鏡系統的位置可相對於物鏡系統的對焦位置進行調整,以調整左 觀測光學系統的屈光能力,但標線元件並未安裝於左觀測光學系 統中:因此在左觀測光學系統中很難正確調整屈光能力。因此, 在左觀測光學线巾,使用者的左眼(放鬆狀態時)係在—偏離適 當屈光能力的狀態下對觀測影像。如果錢筒望遠鏡進行的觀測 長時間處於偏離狀態,由於眼睛要不斷進行調整,會使眼睛疲勞。 另-方面對於左眼比右眼靈敏的使用者而言,由於對觀測影 進盯的對焦操作係用右觀測光學系統強制地執行,會使雙眼更 2勞。此外,當左眼比右眼$敏的使用者無意識地使用右觀測 先學糸統對焦—觀測影像時,對觀測影像進行的對崎作係用左 覜測光《統純行。在崎焦操作中,由於左觀測光學系統中 ,有標線几件,因此左眼進行調節操作,從而使右、左觀測 力發生偏離。因此’在攝影光學系統 影像不能形成於對焦狀態。 【發明内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係提供_種具有攝影功能之 其中目鏡光學錢的屈光能力可根據在-對_光學 線進行正確調整,並且在標線影像融合時該等標線不會成 根據本發明,具有攝影功能之雙龍遠鏡包含第-對焦機構 Ϊ262324 第二聯合機構、一對標線元件以及眼距調整機構。 學系統觀目該對觀測光學系統對焦,從而藉由該對觀測光 _ 、 “弟一對焦機構使攝影光學系統對隹,從而蘇由 統拍攝目標。該聯合機構使該等第n對隹9機 置於該對觀;:件上形成’該對標線元件係配 標線元件/〜予 使該對觀測光學系統對焦,該等 各標線H焦機構的操作中具有-預定屈光能力。 測己置於該觀測光學系統之物鏡系統的對焦位置。該觀 敕Γ 目鏡系統的位置可相對於標線元件的位置進行調 :光光Γ。該眼距調整機構調整該對觀測光學系統 的該;=:者構統 當^線影像融合時,融合的標線影像可顯示對稱 =軸點,該虛擬光學軸係由該對觀測光學系 = :義擬= ㈣時,融合的標線影像可顯示對稱於= 該虛擬光學_該對觀測光學系统 盆"各標線可包含至少—個線段,當各標線包含至少兩個線段時, 相=目對應的觀測光學线的光學軸呈放射狀延伸,或者從圍繞 十應的硯測光學系統之光學軸的圓形區域呈放射狀延伸。 士各標線可包含至少_個幾何圖形,當各標線包含—個幾何圖形 其中心與相對應的觀測光學系統的光學軸重合,該等幾何圖 幵> 為相似圖形。 、、^ 各標線可包含至少一個點,當各標線包含複數個點時,這些點 在與對應的觀測光學系統之光學軸垂直的平面±,該等複數個點 1262324 排列成對稱於有關的該平面上直線的線段。在另一範例中,該等 標線之一可包含點,其排列在對應觀測光學系統之光學軸上;此 外該等標線中的另一標線可包含複數個點,其在與對應觀測光學 系統之光學軸垂直的平面上,並且圍繞該光學軸排列。 較佳者,該聯合機構包含旋轉輪部件,其具有手動操作的旋轉 輪;各觀測光學系統包含兩個光學系統元件,其可沿著該觀測光 學系統的光學轴移動,使該觀測光學系統對焦;該第一對焦機構 形成第一移動轉換機構,其用於將該旋轉輪部件的旋轉移動轉換 成該等光學系統元件的相對來回移動;該攝影光學系統可沿著該 攝影光學系統的光學軸相對於影像平面移動,以使該攝影光學系 統對焦;以及該第二對焦機構形成第二移動轉換機構,其用於將 該旋轉輪部件的旋轉移動轉換成該攝影光學系統相對於該影像 平面的來回移動。 此時,旋轉輪部件可包含旋轉輪筒,其中封裝一透鏡筒,其可 沿著該旋轉輪筒的中心軸移動。攝影光學系統封裝於該透鏡筒 中。該第二移動轉換機構可包含第一凸輪槽,其在旋轉輪筒與透 鏡筒其中之一中形成;以及第一凸輪從動件,其在該旋轉輪筒與 該透鏡筒中的另一個之内形成。該第一凸輪槽的形成方式係,將 旋轉輪筒的旋轉移動轉換成該透鏡筒沿該旋轉輪筒的中心軸來 回移動。 較佳者,該第一移動轉換機構包含第二凸輪槽,其在該旋轉輪 筒的外表面上形成;環形部件,其使第二凸輪從動件與第一凸輪 槽嚙合;並且該環形部件固定於該旋轉輪筒的外表面上,沿著該 旋轉輪筒的中心轴移動;以及移動傳動機構,其將該環形部件的 移動傳送至各觀測光學系統的兩個光學系統元件之一。 該對觀測光學系統安裝在光學系統安裝板上,該安裝板包含可 相對於彼此移動的第一、第二板,該對觀測光學系統中的其中一 1262324 口可放,於該第一板上;以及該對觀測光學系統中的另一個可放 置於该第二板上;目此藉由改變該等第―、第二板的相對位置, 可凋整该對觀測光學系統的光學軸之間的距離。 、、此時,該等第-、第二板可相對於彼此線性移動,因此該對觀 測光學系統的該等光學軸係、在—預定平面内移動,從而改變該對 觀測光學系統的該等光學軸之間的距離。 【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考圖式所示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 第一圖顯示具有攝影功能之雙筒望遠鏡的内部結構唭係本發 明所應用的具體實施例。第二圖為沿第-圖的線II至II之斷面圖, 弟二圖中為簡化圖式省略了-些元件。在該具體實施例中,雙筒 望1鏡具有機殼10,其包括主機殼區域10Α及可動機殼區域聰。 。亥機〃又10中有一對望遠鏡光學系統(或觀測光學系統)12R、 12L。4等望遠鏡光學系統12R及、2l具有對稱結構,並且係用 於右,遠鏡光學系統及左望遠鏡光學系統。右望遠鏡光學系統 ⑽女裝在主機殼區域1GA内,並包括物鏡系統i3R、正像棱鏡 系j 14R及目鏡系統15R。觀測視冑㈣形成於主機殼區域心 之前壁内’並與物鏡系統13R對齊。左望遠鏡光學系統瓜安裝 在可動機殼區域10B内,並且包含物鏡系統nL、正像棱鏡系統 1礼及目鏡系統15L。觀測視窗说形成於可動機殼區域應之 河壁内,並與物鏡系統13L對齊。 應注思為了簡化說明,在下列說明中,相對於該對望遠鏡光學 系統12R、12L,前與後分収義為物鏡线_側及目鏡线一側 右與左分別定義為面對目鏡系統15R、15L時的右側與左側。 該可動機殼區域係以可滑動方式與該主機殼區域說嗤 合,因此該可動機殼區域_能相對於該主機殼區域心線性移 動。即,該可動機殼區域_可在第—圖及第二圖所示的收縮位 1262324 出u 其中該可動機殼區域咖係從收縮位 ::』:二了二及第四圖所示。適當的摩擦力作用於兩個 、#滑動表面上’因此在該可動機殼區域· 收縮之前,必須在該可動機—^ 上施加一疋的延伸力或壓給; ,_ , ί鲕力。因此,由於有適當的摩 在兩個機殼區域1〇Α、1〇Β的冰私# &μ 手k刀忭用 彳151、P M +人从 U表面上’所可動機殼區域10B 可口疋或烀置於π王收縮位置(第一圖及第二圖 (第三圖及第四圖)之間的光學位置。 I狎位51 比較第一圖、第二圖鱼筮二闰 ^ m ^ _ ηΒ , /、弟二圖、弟四圖可明白,當可動機殼區 域10Β從主機殼區域1〇Α如山 、土 拉出’左主达鏡光學糸統12L盘可動機 殼區域10Β —起移動,而士扮、土他、卜樹/ ,、J斯可戍 右2退鏡光學系統12R固定在主機殼區 域10A内。因此,藉由臌 猎由將可動機殼區域1〇B定位於相對於主機殼 £域·的任忍延伸位置’可調整 間的距離,亦即眼距。卷^ 尤子苹由之 區域1〇A的收縮位置,區域10B設置在相對於主機殼 小(第-圖及第:访鏡光學系統12R、12L之間的距離最 區域說的最大延伸位\可動機殼區域㈣設置在相對於主機殼 離最大(第三圖及第四圖)。’望运鏡光學祕1211、瓜之間的距 右望遠鏡光學系統〗 透鏡筒17R安裝於相' 之物鏡系統13R封裝於透鏡筒17R内, 系統14 R及目鏡系目對於主機殼區域1G A的固定位置,正像棱鏡 右望遠鏡光學系絶ml5R可相對於物鏡系統咖來回移動,以便 之物鏡系統13巧^1對焦°同樣地,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2L 可動機殼區域鏡筒化内,透鏡筒爪安裝於相對於
可相對於物鏡㈣置,正像稜鏡系統14L及目鏡系統15L 對焦。 t回移動’以便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2L可 透鏡筒⑽具有圓筒部18R,物鏡系統13R封裝於其中,且 12 1262324 附著基座19R完整形成於圓筒部18R之下。該附著基座19R具有 内附者。卩19R,其從圓筒部1 gR向機殼1 〇的中心延伸,以及一 外附著部19R”,其從圓筒部18R向機殼1〇的外部延伸。内附著 邛19R係具有較大厚度之側面方塊部分,外附著部19R,,係平坦 部分。 同樣地,透鏡筒17L具有圓筒部18L,其中封裝有物鏡系統 13L且附著基座19L完整形成於該圓筒部18L·之下。該附著基 座19L具有内附著部19L,,其自圓筒部18L向機殼1〇的中心延 伸,以及外附著部19L”,其自圓筒部18L向機殼1〇的外部延伸。 内附著部19L’係具有較大厚度之側面方塊部分,外附著部19L,, 係平坦部分。 為執行上述的眼距調整操作及對焦操作,在機殼1〇的底部配 置了第五圖所示的光學系統安裝板2〇。應注意在第一圖及第三圖 中’為簡化圖式,該光學系統安裝板2〇係予以省略。 光學系統安裝板20由矩形板20A及滑動板20B組成,該矩形 板固疋於主機殼區域l〇A,該滑動板可滑動地置於矩形板2〇A上 且固定於可動機殼區域10B。該矩形板2〇A及該滑動板2〇b係由 適當金屬材料製成,較佳者係輕質金屬,如鋁或鋁合金。 該滑動板20B設有矩形部22,其寬度與該矩形板2〇A近似相 同,以及延伸部24,其整體連接至該矩形部22,並從該矩形部 向右延伸。透鏡筒17R的附著基座19R固定在矩形板2〇A的預定 位置,而透鏡筒17L的附著基座19L固定在滑動板2〇B的矩形部 22的預疋位置。應注意,第五圖中,由一連串雙虛線25r圍繞的 區域指示透鏡筒17R之附著基座19R的固定位置,由一連串雙虛 線25L圍繞的區域指示透鏡筒nL之附著基座19L的固定位置。 一對導槽26形成於該滑動板20B的矩形部22,並且另一導槽 27形成於延伸部24。一對可滑動地與該等導槽26嚙合的引導針 1262324 腳26’與可滑動地與導槽27嚙合的引導針腳27’固定在矩形板 20A上。導槽26與導槽27彼此平行,並且向右及向左延伸相同 之長度。每一導槽26、27之長度對應可動機殼區域10B相對於 主機殼區域10A的可移動距離,即可動機殼區域10B之收縮位置 (第一圖及第二圖)與可動機殼區域10B之最大延伸位置(第三圖及 第四圖)間的距離。 由第二圖及第四圖可明白,光學系統安裝板20位於機殼10 内並與機殼10底部分離,在其間形成一間隔。矩形板20A固定 於主機殼區域10A,而滑動板20B固定於可動機殼區域10B。應 注意,為將滑動板20B固定於可動機殼區域10B,可提供凸緣28, 其沿矩形部22的左側邊緣延伸,且其固定在可動機殼區域10B 内形成的隔板29之上。 第六圖及第七圖顯示右安裝板30R及左安裝板30L。右安裝板 30R用於安裝右望遠鏡光學系統12R之正像稜鏡系統14R,左安 裝板30L用於安裝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2L之正像稜鏡系統14L。 沿右、左安裝板30R、30L之後部周邊配置垂直板32R、32L。如 第一圖及第三圖所示,右目鏡系統15R安裝於垂直板32R,左目 鏡系統15L安裝於垂直板32L。 如第六圖及第七圖所示,右安裝板30R配置有導執座34R, 其係固定在右側邊緣附近的下方。該導軌座34R有凹槽3 6R,該 凹槽可滑動接收矩形板20A的右側邊緣,如第七圖所示。同樣地, 左安裝板30L配置有導軌座34L,其係固定在左側邊緣附近的下 方。導軌座34L設有凹槽36L,其可滑動接收矩形板20B之右侧 邊緣,如第七圖所示。 應注意,由於第七圖係沿第六圖的線VII至VII之斷面圖,因 此在第七圖中未標示光學系統安裝板20。然而,為簡化說明,第 七圖中係以沿第五圖的線VII至VII之斷面表示該光學系統安裝 14 1262324 板20 ’並且以斷面圖表示導轨座34R、34L。 如第六圖及第七圖所示,右安裝板3〇R沿其左側邊緣具有侧 壁38R,側壁38R之較低部分形成膨脹部4〇R,其具有穿孔,可 滑動地接收導棒42R。導棒42R之前端插入於孔43R内,其形成 於附著基座19R的内附著部19R,中。導棒42R之後端插入於孔
45R内’其形成於在矩形板2〇A後緣上完整形成的垂直片段44R 中(見第五圖)。應注意,第五圖中,為觀察孔45R而以斷面圖表 示垂直片& 44R ;而在第一圖及第三圖中,導棒42R之後端插入 垂直片段44R之孔45R内。
同樣地’左安裝板30L沿其右側邊緣具有側壁38L,側壁38L 之^低部分形成膨脹部40L唭具有穿孔,可滑動地接收導棒42L。 導棒42L之則端插入於孔43L内,其形成於附著基座19L之内附 著部19L’中。道& 今棒42L之後端插入於孔45L内,其形成於在矩形 板20B後緣上$ & ~ , %整形成的垂直片段44L中。應注意,與垂直片段 44R相同,第玉度*丄1 $中為觀察孔45L而以斷面圖表示垂直片段44L ; 而第一圖及H : h ,
$‘圖中,導棒42L之後端插入垂直片段44L之孔45L 内。 右望遠於止 、兄光學系統12R之物鏡系統13R置於右安裝板30R之 前的固定位詈。^ 夏 因此,當右安裝板30R沿導棒42R來回移動時, 即可調整物 、見糸統13R與正像稜鏡系統14R之間的距離,從而執 行右望运鏡来取 疋學糸統12R之對焦操作。同樣地,因為左望遠鏡光 學系統12L之仏Α ^ 〈物鏡系統13L置於右安裝板30L之前的固定位置, 藉由沿導棒 來回移動左安裝板30L可調整物鏡系統13L與正 像棱鏡糸統1 4 τ 14L之間的距離,從而執行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2L之 對焦操作。 為同日可沿導棒42R、42L移動右安裝板30R與左安裝板30L, 爿士
$衣板30R與左安裝板30L之間的距離,右安裝板30R 15 1262324 與左安裝板30L藉由連結件46相互連接,如第六圖及第七圖所 示。 具體而言,該連結件46包括矩形塊狀部件46A,以及叉狀元 件46B,其可滑動地接收該塊狀部件46A。塊狀部件46A安全附 著於側壁38R之膨脹部40R的下方前端,叉狀元件46B安全附著 於側壁38L之膨脹部40L的下方前端。元件46A、46B的長度均 大於可動機殼區域10B在其收縮位置(第一圖及第二圖)與其最大 延伸位置(第三圖及第四圖)之間的移動距離。即,即使可動機殼 區域10B從收縮位置延伸至最大延伸位置,元件46A、46B之間 仍然保持可滑動嚙合。 參考第八圖,其顯示沿第一圖的線VIII至VIII之截面圖。由 第二圖、第四圖及第八圖可明白,内框48係置於機殼10内,並 固定於主機殼區域10A及矩形板20A。内框48具有:中心部48C ; 自中心部48C向右延伸的右翼部48R ;自右翼部48R之右周邊向 下延伸的垂直壁48S ;以及自中心部48C向左延伸的左翼部48L。 如第八圖所示,在中心部48C的前端部分形成孔50,其與形 成在主機殼區域10A之前壁中的圓窗51對齊。在中心部48C的 後面部分形成凹陷52,並且在該凹陷52的底部中形成矩形開口 54。主機殼區域10A的頂壁形成有開口,用以曝露該凹陷52,並 且該開口係藉由覆蓋板55關閉,其可從該開口移除。 該覆蓋板55移走後,將管狀組件56組合在該凹陷52内。該 管狀組件56設有旋轉輪筒(即旋轉輪部件)57及透鏡筒58,其同 轴置於該旋轉輪筒57内。該旋轉輪筒57係可旋轉地支援於凹陷 52内,因此當透鏡筒58保持靜止不圍繞中心軸旋轉時,該透鏡 筒58可沿其中心軸移動。該管狀組件56組合後,使覆蓋板55 固定,以覆蓋凹陷52。在旋轉輪筒57上配置旋轉輪60。該旋轉 輪60設有形成於旋轉輪筒57外表面之上的環狀凸出部,並且該 16 1262324 旋轉輪60藉由覆蓋板55上形成的開口 62使主機殼區域10A的 頂壁曝露於外。 四個螺旋狀凸輪槽64形成於旋轉輪筒57的外表面咯凸輪槽 間分開一固定間隔;以及環形部件66以螺紋狀固定於該等螺旋 狀凸輪槽64上。亦即,與旋轉輪筒57的螺旋狀凸輪槽64嚙合 的四個凸出部形成於環形部件66的内壁上,以固定間隔分佈。 因此,該環形部件66藉由該等凸出部係以螺紋狀固定於該等螺 旋狀凸輪槽64上。 在該環形部件66的外部周邊形成平坦表面,其可滑動地與覆 蓋板55的内壁嚙合。即,當旋轉輪筒57旋轉時,由於環形部件 66的平坦表面與覆蓋板55的内壁嚙合,該環形部件不會旋轉, 並且保持非旋轉狀態。因此,當旋轉輪筒57旋轉時,由於該等 凸出部與螺旋狀凸輪槽64以螺紋狀接觸,環形部件66可沿旋轉 輪筒57之中心軸移動,移動方向取決於旋轉輪筒57之旋轉方向。 舌形物67從該環形部件66突出,並且定位於該環形部件66 平坦表面的對側。如第八圖所示,舌形物67從中心部48C的矩 形開口 54突出,並插入形成於塊狀部件46A内的孔47中。因此, 例如當使用者藉由手指接觸旋轉輪60之曝露部分而旋轉旋轉輪 筒57時,如上所述,環形部件66沿旋轉輪筒57的中心軸移動, 從而使安裝板30R、30L沿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的光學軸移 動。因此,旋轉輪60的旋轉移動轉換為正像稜鏡系統14R、14L 與目鏡系統15R、15L的線性移動,使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 可對焦。 攝影光學系統68配置於透鏡筒58内,該透鏡筒係同軸置於旋 轉輪筒57内。該攝影光學系統68具有第一透鏡組68A及第二透 鏡組68B。電路板70安裝於主機殼區域10A之後端壁的内部表 面上。電荷耦合裝置(例如CCD72)安裝於電路板70上,並且該 17 1262324 CCD72的光接收表面與該攝影光學系統68對齊。在内框48之中 心部48C的後端部分内形成開口,其與該攝影光學系統68的光 學軸對齊。在該開口内固定光學低通濾波器74。因此,此具體實 施例之雙筒望遠鏡具有與數位相機相同的攝影功能,以便由該攝 影光學系統68獲得的目標影像作為光學影像形成於該CCD 72的 光接收表面,該光學影像係藉由光電方式轉換為訊框之影像信 號。 在第一圖至第四圖中,該攝影光學系統68的光學軸藉由參考 符號0S表示,而右、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的光學軸藉由 參考符號OR、0L表示。光學軸OR、0L彼此平行,並且與攝影 光學系統68的光學軸OS平行。如第二圖及第四圖所示,光學軸 OR、OL定義一平面P,其與攝影光學系統68的光學軸OS平行。 右、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可與該平面P平行移動,從而 可調整光學軸OR、OL之間的距離,亦即眼距。 與一般的數位相機相似,此具體實施例的具有攝影功能之雙筒 望遠鏡的構造方式為,其可拍攝例如位於該雙筒望遠鏡2米前的 近距離目標,為此,在旋轉輪筒57與透鏡筒58之間安裝對焦機 構。即,在旋轉輪筒57的内壁上形成四個螺旋狀凸輪槽75,以 及在透鏡筒58的外壁上形成四個凸出部,其係與螺旋狀凸輪槽 75嚙合的凸輪從動件。 另一方面,透鏡筒58的前端插入孔50中,該前端的底部部分 形成鍵槽76,其自該透鏡筒58的前端,沿縱向延伸一預定長度。 在内框48後端的底部部分中形成孔,將針腳77植入該孔内與鍵 槽76嚙合。因此,藉由鍵槽76與針腳77的嚙合,可防止透鏡 筒58的旋轉。 因而,當藉由操作旋轉輪60使旋轉輪筒57旋轉時,透鏡筒 58沿該攝影光學系統68的光學轴移動。因此,形成於旋轉輪筒 18 1262324 57内壁上的螺旋狀凸輪槽75與形成於透鏡筒58外壁上的凸出部 或凸輪從動件構成移動轉換機構,其將旋轉輪57的旋轉移動轉 換為透鏡筒58的線性移動或對焦移動。 第九圖係一展開圖,其中形成於旋轉輪筒57内壁上的螺旋狀 凸輪槽64及75在平坦表面内展開。在該圖式中,環形部件66 的凸出部64P與螺旋狀凸輪槽64嚙合,而透鏡筒58的凸出部75P 與螺旋狀凸輪槽75嚙合。 由第九圖可知,形成於旋轉輪筒57外壁上的螺旋狀凸輪槽64 與形成於旋轉輪筒57内壁上的螺旋狀凸輪槽75係朝彼此相反的 方向傾斜。即,當旋轉輪筒57的旋轉方式係使正像稜鏡系統 14R、14L與目鏡系統15R、15L與物鏡系統13R、13L分開時, 透鏡筒58移動與CCD72分開。為此,近距離目標的影像可對焦 於該CCD72的光接收表面。根據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 與攝影光學系統68的光學特徵,旋轉輪筒57外壁上的螺旋狀凸 輪槽64之形狀與旋轉輪筒57内壁上的螺旋狀凸輪槽75之形狀 彼此不同。 當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對焦於無窮遠的目標時,透 鏡筒58位於其離CCD72之光接收表面的最近位置,根據該無窮 遠的距離,各凸出部64P及75P與各螺旋狀凸輪槽64、75嚙合, 如第九圖所示。 當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觀測到近距離目標時,旋轉 輪60旋轉,使正像稜鏡系統14R、14L和目鏡系統15R、15L與 物鏡系統13R、13L分離。因此,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對焦 於該目標,並且攝影光學系統68係與該等望遠鏡光學系統12R、 12L聯合操作,以對焦於該目標。亦即,螺旋狀凸輪槽64、75的 形成方式為,當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由於旋轉輪57旋 轉而對焦於目標時,使攝影光學系統68亦對焦於該目標。 19 1262324 口=’如果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i2l_到作為對隹影 於所㈣目#,要㈣的影像料為㈣、影像形成 12 1收表面 '然而,即使藉由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
在對焦狀態觀測目標時,該等望遠鏡光學系統12R ==必r相同:屈光能力。這是因為人眼有調節其對焦狀 '目標。亦即,即使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咖、以的屈光能γ 偏離適當值,人眼藉由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i2R、〗
到作為對焦影像的目標。 m J 為解決上述問題,在該具體實施例中,如第一圖及第三圖所示 ㈣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配置了標線元件爾、胤。具體 =。、右女裝板30R的垂直板32R配置有孔徑79R,其定義右望 遠鏡光學系統12R的視野為矩形;並且在該孔徑观巾配置標線 元,78R。同樣地,右安裝板3〇L的垂直板32;l配置有孔徑79l, 其定義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2L的視野為矩形;並且在該孔徑7儿 2置標線元件78Lm9R、79L具有相同的結構,並且該 等標線元件78R、78L的位置接近於目鏡系統15R、15L的前對焦 各標線元件78R、78L係藉由彼此應用一對玻璃板8〇A、8〇B 而形成,如第十圖所示。由各孔徑79R、79]L定義的矩形視野形 成於各玻璃板80A、80B上,並且標線形成於玻璃板
80A 、 80B 之間所形成的平面上。例如,如第十一圖所示,在右標線元件78R 的玻璃板80A、80B之間形成標線81R;並且如第十二圖所示, 在左標線元件78L的玻璃板80A、80B之間形成標線81L·。 該等標線元件78R、78L的形成如下:首先,藉由對金屬(如 紹)貫施真空蒸發,在玻璃板80A、80B之一(例如玻璃板80B)上 形成標線81R、81L。接著,為了保護該等標線81R、81L,在形 20 1262324 成標線81R、81L的玻璃板80B的表面應用另一玻璃板80A,從 而形成標線元件78R、78L。應注意,將標線元件78R、78L置於 孔徑79R、79L時,玻璃板80A、80B(即各標線81R、81L)之間 的邊界平面與各孔徑79R、79L的孔徑平面重合。 在第十一圖所示的範例中,在右望遠鏡光學系統12R的視野 内,標線81R係在垂直方向延伸的線段。該垂直線段標線81R穿 過右望遠鏡光學系統12R的光學軸,並且該光學軸位於該垂直線 段標線81R的中心。換言之,可以說該垂直線段標線81R由兩線 段組成’兩者與光學軸呈放射狀且垂直地延伸至相同長度。另一
方面’在第十二圖所示的範例中,在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2L的視 野内,標線81L係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線段。該水平線段標線81L 穿過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2L的光學軸,並且該光學軸位於該水平 線段標線81L的中心。換言之,可以說該水平線段標線81L由兩 線段組成,兩者與光學軸呈放射狀且水平地延伸至相同長度。應 注思’垂直線段標線81R與水平線段標線81L具有相同長度。 畜各望遂鏡光學系統12R、12L用〇屈光度對焦於無窮遠時, 雖然物鏡系統13R、13L的後對焦點與目鏡系統15R、15L的前對 焦點重合,但對近距離目標而言,該等物鏡系統13R、13L的後 對焦點與該等目鏡系統15R、15L的前對焦點偏離。因此,必項 相對於物鏡系統⑽、13L後對焦點的位置調整目鏡系统说、、 勺似,使物鏡系、統13R、nL的後對焦點與目鏡系統⑽、 。[的丽對焦點重合,即〇屈光度的對焦位置。 像的觀IS 使用者試圖觀測在標線8111、他為對焦影 象,即因為該等標線81R、8iL,目鏡系統版、说 =:。因此,當使用者用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 觀測目標時,對焦狀態的_作為 猎由攝衫光學系統68形成。因此,由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 21 1262324 12R、12L在對焦狀態所觀測到的觀測影像藉由攝影光學系統⑽ 總是拍攝為對焦狀態。 各使用者具衫同的視覺特徵,g卩使料相㈣使用者,右 左眼的視覺亦不同。因此,根據使用者右、左眼的視覺,必須相 對於標線元件78R、78L的標線81R、81L調整目鏡系統⑽收 、便藉由。亥等目鏡系統i 5R、j 5L可在對焦狀態觀測該等標線 ^ ; 8 ^因此’為了调整各目鏡系統15R、15L的屈光能力,可 调整該等目鏡系統15R、15L相對於標線元件78r、78l的距離。 亦即’如第一圖及第三圖所*,圍繞孔徑观、观的圓筒部 82R、82L形成於右、左安裝板观、胤的垂直板规、饥上, 二陰螺紋形成於圓筒部82R及82L的内表面上。陽螺紋形成於支 撐目鏡系統i 5R、! 5L的透鏡筒83R、83L的外表面上因此該等 透鏡筒讀、83L在圓筒部随、孤内係帶有螺紋的。因此,藉 由在各圓筒部82R、82L中旋轉各透鏡筒83R、吼,可調整各目曰 鏡系統i5R、15L相對於孔徑鹰、胤的各孔徑平面的距離亦 即各目鏡系統15R、15L的屈光能力。應注意,由於在圓筒部咖、 =與透鏡筒83R、及83L之間提供高黏度的潤滑脂,因此透鏡 筒83R、83L不會發生意外旋轉。 關於調整右目鏡系統15R的屈光能力,使用者用右眼透過該 目鏡糸統15R觀測。如果觀測到的交叉標記81在失焦狀離 用者旋轉透鏡筒83R,以調整目鏡系統15R的位置,直至一可 到該交叉標記81在對焦狀態。以上述相同方式,可調整左目鏡 糸統肌的屈光能力。在此狀態下,用旋轉輪60執行對焦操作, 同時透過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m測近距離目標。接著, 如果所觀測到的目標作為對焦影像形成於標線潰、机的位置, 則意味著該目標會在攝影光學系統心形成對焦狀態的拍攝影 像因此’在该具體貫施例之具有攝影功㉟的雙筒望遠鏡中,該 22 1262324 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不僅可當作望遠鏡,還可當作該攝 影光學系統68的對焦機構。 當藉由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觀測到觀測目標時,藉 由使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的光學軸之間的距離與使用 者的眼距一致,使由右望遠鏡光學系統12R觀測到的右觀測目標 影像與由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2L觀測到的左觀測目標影像融合。 於是,使用者觀測到的兩個觀測目標影像係作為單一影像,且右、 左標線81R及81L融合,因此觀測到藉由右、左標線彼此重疊所 形成的單一標線影像。 此處,假疋右、左標線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狀,並且放置於望遠 鏡光學系統12R、12L的相同的相對位置。如第十三a圖所示, 例如,如果右、左標線為交叉標記81R,、81L,,其具有相同的 形狀,並放置於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的光學軸的相同相對 位置,則這兩個交又標記81R,、81L,融合,彼此重疊,因此可 觀測到單一的交叉標記81RL,。 —然而田,事實上,兩個交叉標記81『、81L,不可能融合至彼此 元王重丘這疋口為考慮到具有攝影功能的雙筒望遠鏡之元件的 製le精確度及安衣#差,藉由眼距調整,兩個觀測目標影像的融 合方式不可能使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的光學軸彼 全重合。因此,所觀測到的兩個交叉標記81R,、8il,係具有輕 微偏離f融合交又標記,如第十三B圖所示。應注意,在第十: A圖及第十三B圖中’交叉標記81R,、81L,與實際相比係誇大 的,並且如果兩個交又標記81R,、81L,如第十三B圖所示成雙 重出現’其會對使用者造成干擾。 在該具體實_中,如第十四A圖所示,標線8丨R係垂直線 段’而標線81L係水平線段’因此該垂直線段標線⑽與該水平 線段標線81L融合,在視野中呈現交叉標線8耻。應注意,在 23 !262324 第十四A圖中,雖然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的兩個光學 母^口為眼距凋整彼此完全重合,使垂直線段標線81R及水平線段 钛線81L融合,但事實上,該垂直線段標線8ir與該水平線段標 2 、L的相父點與該等光學軸偏離。然而,藉由垂直線段標線81R 一水平線段標線81L融合而獲得的交叉標線8irl ~=的_相比,不會干擾使用者。 第十四B圖顯示右標線81心及左標線81Li之另一 範例Φ,姆括。·《 礼〜你必 不、、I 8 Rl由兩個線段形成,其自包圍望遠鏡光學系統 12R光學軸的圓形區域垂直地呈放射狀地延伸;而標線81乙1由兩 個線段形成,其自包圍望遠鏡光學系統12L光學軸的圓形區域水 平地呈放射狀地延伸。由標線81Ri、81Li融合而獲得的交叉標線 81RLi不會干擾使用者。 舍因此,在標線元件78R、78L上形成的各標線的形成方式係, 2藉由調整光學軸的眼距使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i2L的光 學軸完全重合以使兩標線融合時,各標線在幾何形狀上彼此不 同。該幾何非對等條件意味著右、左標線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狀, 仁’又有位於望遠鏡光學系統丨2R、丨2l的相同的相對位置。換言 之,其意味著當藉由調整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的光學 軸的眼距,使該等光學軸完全重合時,右、左標線不會由於融^ 而有效地彼此重疊。 第十五A圖、第十五b圖至第十八八圖、第十八;8圖顯示在 右、左標線兀件78R ' 78L上形成標線的形狀範例。此外,對於 各範例而言,當藉由調整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的眼距, 使该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的該等光學軸完全重合,而使 標線融合時,各幾何形狀不同。 在第十五A圖中,右標線811係藉由將第十四A圖所示的垂 直線段標線81R繞右望遠鏡光學系統12R的光學軸逆時針旋轉 24 1262324 45度而獲得。左標線81L2係藉由將第十四A圖所示的水平線段 標線81L繞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2L的光學軸逆時針旋轉45度而 獲得。由兩標線81R2及81L2融合而獲得的交叉標線81RL2不會 干擾使用者。 此外,在第十五B圖中,右標線81化係藉由將第十四B圖所 · 不的標線81K繞右望遠鏡光學系統12R的光學軸逆時針旋轉45 度而獲彳于。左標線81L3係藉由將第十四b圖所示的水平線段標 線81L繞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2L的光學軸逆時針旋轉45度而獲 得。由兩標線81 &及81L2融合而獲得的交叉標線8丨RL3不會干 擾使用者。 θ ^ 在第十六Α圖中,右標線8IR4由兩個線段組成,其自包圍右 望遠鏡光學系統12R光學軸的小圓形區域呈放射狀延伸。該等線 段具有線對稱於有關的穿過光學軸的水平線,並且線段之間的角 度為90度。左標線8IL4由兩個線段組成,其自包圍左望遠鏡光 學系統12L光學軸的小圓形區域呈放射狀延伸。該等線段具有線 對稱於有關的穿過光學軸的水平線,並且線段之間的角度為9〇 度。由兩標線8IR4、8IL4融合而獲得的交叉標線81111^與第十五 B圖所示的標線81RL3相同。 在第十六B圖中,右標線81Rs係一線段,其與右望遠鏡光學 · 系統12R的光學軸分離,並垂直延伸至右側;而左標線8係 一線段,其與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2L的光學軸分離,並垂直延伸 至左側。兩線段具有相同的長度,並且各線段與對應的望遠鏡光 , 學系統的光學軸之間的距離相等。因此,由兩標線8 1 &、8 1 L5 融合而獲得的標線8IRL5係由兩垂直線段組成,兩線段彼此分離, 將光學轴夾在中間。因此,該標線81RL5不會干擾使用者。 標線不必一定由線段形成,可形成適當的幾何形狀,如第十七 A圖及第十七B圖所示。 25 1262324 在第十七A圖中,右標線81R0係圓形,其中心位於右望遠鏡 光學系統12R的光學軸;而左標線81L6係圓形,其中心位於左 主返鏡光學糸統12L的光學軸。因此,由兩標線$ 1 &及81 融 合而獲得的標線81RL0係雙重圓形,其中心與光學軸重合。實際 上,如上所述,由於右、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 2r、12L·的光學軸 藉由眼距調整不能完全重合,因此該等兩圓形的中心彼此稍微偏 離。然而,與第十三B圖所示範例相比,該偏離不會干擾使用者。 在弟十七B圖中’右標線81R7係菱形,其中心位於右望遠鏡 光學系統12R的光學軸;而左標線8IL7係菱形,其中心位於左 望运鏡光學系統12L的光學軸。前一個菱形大於後一個菱形。因 此’由兩標線8IR7、81L?融合而獲得的標線81rL7係雙重菱形, 其中心與光學軸重合。與第十七A圖所示範例相同,雖然兩個菱 形的中心彼此稍微偏離,但與第十三B圖所示範例相比,該偏離 不會干擾使用者。 標線不必由線段或幾何圖形形成。即,標線可由點形成,如第 十八A圖及第十八B圖所示。 弟十八A圖中’右物;線81 Rg由複數個點組成,這些點位於盘 右望遠鏡光學系統12R的光學軸OR垂直的平面上;並且排列成 在垂直方向延伸的線,穿過光學軸OR。亦即,各點排列成與該 平面上水平直線對稱的線段。左標線81LS由複數個點組成,這些 點位於與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2L的光學軸〇L垂直的平面上;並 且排列成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線,穿過光學軸OL。亦即,各點排 列成與該平面上垂直直線對稱的線段。因此,由兩標線81r8、81Ls 融合而獲得的標線81RLS像個由點組成的十字,而這些點不會干 擾使用者。 第十八B圖中,右標線8IR9由四個點組成,這些點位於與右 望遠鏡光學系統12R的光學軸OR垂直的平面上;並圍繞光學車由 26 1262324 OR排列,且與該光學轴OR有一固定距離。左標線81L9由單一 點組成,其位於左望遠鏡光學系統12L的光學軸0L上。因此, 由兩標線81R9及81L9融合而獲得的標線81RL9由該單一的中心 點及圍繞該中心點的四個點組成,這些點不會干擾使用者。 雖然說明了一些在右、左標線元件78R、78L上形成的標線範 例,但任何能夠滿足上述條件的標線均可使用。然而,根據個人 的敏感性,藉由右、左標線融合而獲得的標線最好對稱於有關的 光學軸。例如,可知圖式中所示的所有融合標線範例係對稱於有 關的虛擬光學軸IA,該虛擬光學軸係當標線影像融合時(見第十 四A圖及第十四B圖),藉由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12R、12L的光 學軸OR及OL重疊所定義。在第十四A圖及第十四B圖所示範 例中,融合標線81RL、81RL!顯示關於與垂直直線相交的直線線 對稱,以45度角穿過虛擬光學軸IA。在第十五A圖及第十五B 圖所示範例中,融合標線81RL2、81RL3顯示關於垂直或水平直 線線對稱,穿過虛擬光學軸IA。 如第一圖至第四圖所示,主機殼區域10A右端部分具有較重 的電源供應電路板84。如第二圖、第四圖及第八圖所示,控制電 路板85係配置在主機殼區域10A之底部與光學系統安裝板20之 間,並且係固定在該主機殼區域分10A之底部。電子零件(如CPU、 DSP、記憶體、電容器等等)安裝於控制電路板85上,電路板70 及電源供應電路板84藉由扁平撓性線路(未顯示)連接至控制電路 板85 〇 此具體實施例中,如第二圖、第四圖及第八圖所示,LCD監 視器86置於主機殼區域10A頂壁的上表面之上。LCD監視器86 的形狀係平坦矩形板。LCD監視器86的配置方式係其前面及後 面的位置相反,且垂直於攝影光學系統68之光學軸,LCD監視 器86可繞沿前面之旋轉軸87旋轉。LCD監視器86 —般係折疊 27 1262324 的或關閉的,如第八圖中的實線所示。在此情況下,由於該LCd 監視态86的顯示器表面面對主機殼區域1〇A的上表面,因此無 法看到該顯示表面。與之相反,當使用CCD72執行攝影操作時, LCD監視器86旋轉並由折疊位置升至第八圖中虛線所示的顯示 器位置,以便可從目鏡系統15R、15L 一邊看到LCD監視器% 的顯不i§表面。 隔板29將可動機殼區域10B之左端部分分開,形成封裝電池 92之電池室88。如第二圖及第四圖所示,在該電池室88的底壁 内叹有蓋子90。藉由開啟此蓋9〇,可將電池92安裝到電池室88, 或從電池室移走。此蓋90形成可動機殼區域1〇B的一部分,並 藉由適當的嚙合機構固定在第二圖及第四圖中的關閉位置。 電源供應電路板84重量較大,同樣地,電池92也較重。在該 具體實施例中,兩個較重的元件置於機殼1〇的兩端。因此,改 善了具有攝影功能之雙筒望遠鏡的重量平衡。 如第一圖及第三圖所示,在電池室88的前面及後面部分有電 極板94及96。在電池室88中,電池92係彼此平行排列,並且 在電池室中向相反方向引導,以接觸電極板94及96。電極板94 電連接至機殼10 ’而電極板96藉由電源電纜(未顯示)電連接至電 源供應電路板84,因此電力由電池92提供至電源供應電路板84。 電源供應電路板84將電力提供至安裝於電路板7〇上的ccd 72, 安裝於控制電路板85上的電子零件(如微電腦及記憶體之類),以 及LCD監視器86。 如第一圖至第四圖所示,可在電源供應電路板84上提供視訊 輸出端子102(例如)作為外部連接器,並且在此情況下,在主機殼 區域10A的前壁内形成孔104,以便將外部連接器連接至該視訊 輪出端子102。此外,如第二圖及第三圖所示,可在主機殼區域 WA底部上的控制電路板85之下配置CF卡驅動器1〇6,其中的 28 1262324 CF卡可作為記憶體卡可拆卸地安裝。 如第一圖、第四圖及第八 ,孔形成_。該螺絲孔形成零= 2部分,並且在該厚部分中形成螺絲孔⑽,如第人圖所示。一 孔形成零件108的螺絲孔110連接至固定於三腳架頂的螺絲。 盘,雖然螺旋狀凸輪槽75形成於旋轉輪筒57的内表面,並 二=、4螺%狀凸輪槽75嚙合的凸出部在透鏡筒%的外表面,但 4等螺疑狀凸輪槽75可形成於透鏡筒58的外表面,而凸出部可 位於^轉輪筒57的内表面。 , 仏&本文已參考附圖對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予以說明,熟習技 術人士 έ明白在不背離本發明之範疇情況下,可以做各種修改和 變更。
29 1262324 【圖式簡單說明】 第-圖為顯示具有攝影功能的雙筒望遠鏡之水平斷面圖 根據本發明的觀測光學裝置之具體實施例,其狀g為其中的w 機殼區域處於收縮位置; 動 第一圖為沿第一圖之線II至Η的斷面圖; 第三圖係與第-圖相似的水平斷面圖,可動機殼區域 大延伸位置; 牡取 第四圖係與第二圖相似的水平斷面圖,可動機殼區域設置 大延伸位置; 取 第五圖係平面圖,顯示配置在第一圖所示光學裝置之機殼中的 光學糸統安裝板; 第六圖為置於第五圖之光學系統安裝板上的右、左安 面圖; 丁 第七圖為沿第六圖的、線vnsvn之示意s,其中沿第五圖的 線VII至VII之斷面圖表示光學系統安裝板; 第八圖為沿第一圖的線VIII至VIII之示意圖; 夕第九圖係螺旋狀凸輪槽之展開圖唭係在具有攝影功能的雙筒 望遠鏡中安裝的旋轉輪筒的外表面及内表面上形成; 2十圖係顯示配置在一對望遠鏡光學系統中的標線元件; 土第十一圖係第十圖所示的標線元件之示意圖,並且顯示在右望 遠鏡光學系統中配置的右標線元件; 土第十一圖係第十圖所示的標線元件之示意圖,並且顯示在左望 遠鏡光學系統中配置的左標線元件; 第十三A圖顯示藉由調整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之光學軸的眼 距使4等光學軸完全重合,從而使標線完全融合; 第十三B圖顯示藉由調整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之光學軸的眼 距,使該等光學軸不完全重合,從而使標線融合有偏離; 30 1262324 第十四A圖係顯示右、左標線之第一範例的融合影像之示意 圖; 第十四B圖係顯示右、左標線之第二範例的融合影像之示意 圖; 第十五A圖係顯示右、左標線之第三範例的融合影像之示意 圖; ^ 弟十五Β圖係顯示右、左標線之第四範例的融合影像之示音 圖; ’ ’、心 第十六Α圖係顯示右、左標線之第五範例的融合影像之示音 圖; μ心 苐十/、Β圖係顯示右、左標線之第六範例的融合影像之示旁 圖; 、一 弟十七Α圖係顯示右、左標線之第七範例的融合影像之示音 圖; ,、/、思 弟十七B圖係顯示右、左標線之第八範例的融合景一立 圖; 丨、’不思 第十八A圖係顯示右、左標線之第九範例的融合影立 圖;以及 不思 第十八B圖係顯示右、左標線之第十範例的融合影像之示立 SI ° ' 、 μ [主要元件符號對照說明] 10…機殼 10Α…主機殼區域 10Β···可動機殼區域 12R…右望遠光學系統 12L…左望遠光學系統 2〇…光學系統安裝板 31 1262324 20A…矩形板 20B…滑動板 2 9 · · ·隔板 30R···右安裝板 30L…左安裝板 46···連結件 46A…矩形塊狀元件 46B…叉形元件 48···内框 48C···中心部 52···凹陷 55···覆蓋板 56···管狀組件 57…旋轉輪筒 58…透鏡筒 60…旋轉輪 64…螺旋狀凸輪槽 6 6…環形部件 68…攝影光學系統 70…電路板 72···電荷耦合裝置 74···光學低通濾波器 75…螺旋狀凸輪槽 78R、78L…標線元件 79R、79L···孔徑 80A、80B…玻璃板 81R、81L…標線 1262324 81RL…交叉標線 82R、82L···圓筒部 83R、83L…透鏡筒
Claims (1)
1262324 拾、申請專利範圍: l 一種具有攝影功能之雙筒望遠鏡,該雙筒望遠鏡具有_對觀測光學系 統,可調整其眼距;以及攝影光學系統,該對觀測光學系統係用作該攝 影光學系統的對焦裝置,該雙筒望遠鏡包含: Λ ,第-對焦機構,其使該對觀測光學系統對焦,從而藉由該對觀 學系統觀測目標; 第二對焦機構,其使該攝影光學系統對焦,從而藉由該攝影光 統拍攝目標; y予>、 聯合機構,其使該料一對焦機構及第二對焦機構彼此聯合,聯合 方式為該對觀測光學线與該攝影光學系統總保持在對焦狀態;。 -對其上形祕狀標線树,並且其雜料觀戦學系統 中,用於使該對觀測光學系統對焦,該等標線元件在該等第一對焦機構 及第二對焦機構的操作中具有一預定的屈光能力,各該對標線元件係配 置於該觀測光學系統的物鏡系統的對焦位置,該觀測光學系統的目鏡系 統的位置可相對於該標線元件的位置進行調整,從而調整該屈光能二 以及 , 眼距調整機構,用於調整該對觀測光學系統的該等光學轴之間的距 離; 藉由使用該眼關整機構使該對觀測光學祕的轉光學轴與該 使用者的眼距完全重合時,該對標線元件的該等標線影像融合,該等融 合的標線影像的幾何形狀彼此不同。 34 1262324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具有攝影功能之雙筒望遠鏡,其中當該等標線 如像融合h ’轉融合的標線影像顯示對稱於有義虛擬光學轴點,該 虛擬光學軸係藉由該對觀測光學系統的該等光學軸重疊所定義。 •如申%專利範圍第1項之具有攝影功能之雙筒望遠鏡,其中當該等標線 影像融合時,該等融合的標線影像顯示對稱於有關與虛擬光學軸相交的 直線,该直線係藉由該對觀測光學系統的該等光學軸重疊所定義。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具有攝影功能之雙筒望遠鏡,其中各該標線包 含至少一個線段。 5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具有攝影功能之雙筒望遠鏡,其中各該標線包 含至少兩個線段,其從該對應的觀測光學系統的光學軸呈放射狀延伸。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具有攝影功能之雙筒望遠鏡,其中各該標線包 含至少兩個線段,其從圍繞該對應的觀測光學系統的該光學軸的圓形區 域呈放射狀延伸。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具有攝影功能之雙筒望遠鏡,其中各該標線包 含至少一個幾何圖形。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具有攝影功能之雙筒望遠鏡,其中各該標線包 含幾何圖形,其中心與該對應的觀測光學系統的光學軸重合,該等幾何 圖形為相似圖形。 9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具有攝影功能之雙闾望退鏡’其中各该標線包 含至少一個點。 35 1262324 i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具有攝影功能之雙筒望遠鏡唭t各該標線包 含複數個點,其係配置於與該對應的觀測光學系統的光學轴垂直的平面 上,該等複數個點係排列在線段上,該等線段係對稱於有關的平面上的 直線。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具有攝影功能之雙筒望遠鏡,其中該等標線之 一包含點’其制在珊應的觀測光學系統的鱗軸上,並且該等標線 中的另-標線包含複數個點,其係配置於與該對應的觀測光學系統的光 學軸垂直的平面上,並且環繞該等光學軸。 12. 如申糊細丨項之具梅魏之雙㈣鏡,其蝴合機構 包含旋轉輪部件,其具有手動操作的旋轉輪;各該對觀測光學系統包含 兩個可沿著魏測絲系_絲軸鶴的絲魏元件,贿該觀測 光學魏雌㈣-_構糊_彻細,細於將該旋 轉輪部件的旋轉移動轉換成該等光學系統元件的相對來回移動;該攝影 广學二二沿著該攝影光學系統的光學轴相對於-影像平面移動,以使 用亥攝衫先學糸統對焦;以及該第二對焦機構形成第二移動轉換機構,立 ====物咖蝴物⑽綱於該、 α如申料·_ 12奴具鶴影功 部件包含旋轉輪筒,其中 —其中撕轉輪 一+該攝_二二筒可_旋轉輪祕 含第-凸輪槽,#_脉^ "該第二移_換機構包 ,、在錢轉輪筒與該透鏡筒之—中形成;以及第-凸輪 36 1262324 從動件’其在織轉铺與該透鏡筒的另—個中形成;並且該第—凸輪 _形成方式為親_輪筒的_鶴賴成料顧沿職轉輪㈤ 筒的中心軸的來回移動。 14.如申請專纖圍第13項之具有攝影舰之錢望遠鏡,其中該第―移 動轉換機構包含第二凸輪槽,其形成在該旋轉輪筒的外表面上丨環轉 件’其使第二凸輪從動件與該第一凸輪槽。齒合;並且該環形部件附著於 該旋轉輪筒的外表面上’以沿著該旋轉輪筒的中心軸移動;以及移動傳 動機構,其將該環形部件的移動傳送至各該對觀測光學系統的該等兩個 光學系統元件之一。 5_如申1專物&圍第12項之具有攝影魏之雙筒望遠鏡,其中該對觀測 光學系統係安裝於光學系統安裝板上,其包含可相對於彼此移動的第一 板及第二板,該馳測光學系統中的其中一個係放置於該第一板上;以 對朗光學系統巾的另_個係放置於該第二板上;因此藉由改變該 等第-板與第二板的相對位置,可調整該對觀測光學系統的該等光學抽 之間的距離。 申明專利域第I5項之具有攝影魏之雙筒望遠鏡,其中該等第一 反及第一板係相對於被此線性移動,因此該對觀測光學系統的該等光學 車係在預4平面内移動,從而改變該對觀測光學祕麟等光學轴之間 的距離。 37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241863 | 2002-08-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428027A TW200428027A (en) | 2004-12-16 |
TWI262324B true TWI262324B (en) | 2006-09-21 |
Family
ID=28672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2122860A TWI262324B (en) | 2002-08-22 | 2003-08-20 | Binocular telescope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13331B2 (zh) |
JP (1) | JP2004139027A (zh) |
KR (1) | KR100817194B1 (zh) |
CN (1) | CN100345023C (zh) |
DE (1) | DE10338668A1 (zh) |
GB (1) | GB2393525B (zh) |
TW (1) | TWI26232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002188A1 (en) * | 2006-11-16 | 2010-01-07 | Francois Merz | Binocular viewing device |
CN101784936B (zh) * | 2007-09-26 | 2012-12-26 | 株式会社尼康美景 | 双目镜 |
US8400712B2 (en) * | 2009-11-30 | 2013-03-19 | Raytheon Canada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split field of view in an optical sight |
TWI418846B (zh) * | 2010-04-14 | 2013-12-11 | Univ Southern Taiwan | 虛擬觀景望遠鏡 |
AT511923B1 (de) | 2011-08-24 | 2015-06-15 | Swarovski Optik Kg | Fernoptische vorrichtung |
DE102013107236A1 (de) | 2013-07-09 | 2015-01-15 | Carl Zeiss Sports Optics Gmbh | Elektronisch einstellbares fernoptisches Gerät |
CN113686549B (zh) * | 2021-08-04 | 2023-11-17 | 孝感华中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 一种双目显微镜检测装置及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724624A (en) | 1953-07-11 | 1955-02-23 | Otto Kurt Kolb |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stereoscopic range finders |
US3622242A (en) * | 1969-06-04 | 1971-11-23 | Polaroid Corp | Stereoscopic rangefinder with movable reticles |
GB1234330A (zh) | 1969-08-18 | 1971-06-03 | ||
US4067027A (en) * | 1976-08-31 | 1978-01-03 | Asia American Industries Ltd. | Binocular telescope containing a camera |
JPH0730546B2 (ja) | 1992-06-17 | 1995-04-05 | 株式会社タイヨー | パイル内セメント抜取用具 |
JPH07114062A (ja) * | 1993-10-15 | 1995-05-02 |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 双眼立体視ファインダを備えたカメラ |
US5504547A (en) * | 1993-10-15 | 1996-04-02 |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 Camera provided with binocular stereoscopic finder |
JPH0814062A (ja) * | 1994-06-28 | 1996-01-16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複合発電プラント |
US6088053A (en) * | 1996-07-15 | 2000-07-11 | Hammack; Jack C. | Digital record and replay binoculars |
AU2961100A (en) | 2000-01-07 | 2001-07-24 | Jack C. Hammack | Digital record and replay binoculars |
JP2001281555A (ja) | 2000-03-31 | 2001-10-10 | Nikon Corp | 撮像機能付き双眼鏡 |
CN2502286Y (zh) * | 2001-10-23 | 2002-07-24 | 航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同步影像撷取装置的望远镜 |
US20030086165A1 (en) * | 2001-11-05 | 2003-05-08 | Cross John W. | Illuminated reticle |
-
2003
- 2003-08-20 CN CNB03153922XA patent/CN10034502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8-20 TW TW092122860A patent/TWI262324B/zh active
- 2003-08-21 KR KR1020030057799A patent/KR100817194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8-21 US US10/644,799 patent/US711333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8-22 GB GB0319811A patent/GB2393525B/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8-22 DE DE10338668A patent/DE10338668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3-08-22 JP JP2003208377A patent/JP2004139027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GB2393525B (en) | 2005-12-21 |
CN100345023C (zh) | 2007-10-24 |
JP2004139027A (ja) | 2004-05-13 |
KR100817194B1 (ko) | 2008-03-27 |
TW200428027A (en) | 2004-12-16 |
US7113331B2 (en) | 2006-09-26 |
CN1485644A (zh) | 2004-03-31 |
GB0319811D0 (en) | 2003-09-24 |
DE10338668A1 (de) | 2004-03-04 |
KR20040018173A (ko) | 2004-03-02 |
GB2393525A (en) | 2004-03-31 |
US20040036966A1 (en) | 2004-02-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960015066A (ko) | 스테레오 카메라 | |
TW594046B (en) | Optical viewer instrument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 |
TWI262324B (en) | Binocular telescope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 |
JP3887242B2 (ja) | 撮影機能付観察光学装置 | |
JP2003107369A (ja) | 撮影機能付双眼鏡 | |
KR100704238B1 (ko) | 촬영기능을 가진 쌍안경의 조립구조 | |
WO2022259840A1 (ja) | 頭部装着型ルーペ | |
JP2003107367A (ja) | 撮影機能を有する観察装置 | |
JP3875913B2 (ja) | 光学的位置決め調整機構を持つ光学ユニット | |
JP4030789B2 (ja) | 光学装置 | |
JP2003315889A (ja) | 携帯機器 | |
JP2004053939A (ja) | 撮影機能付観察光学装置 | |
JP4181368B2 (ja) | 撮影機能付双眼鏡 | |
JP2888588B2 (ja) | 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 | |
JP2003185938A (ja) | 撮影機能付双眼鏡 | |
US20030189752A1 (en) | Portable optical device | |
JP2000162693A (ja) | コンパクト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ズ―ム付きデジタルカメラ用交換レンズアダプタ― | |
JP2003107368A (ja) | 撮影機能付双眼鏡 | |
JPS5840539A (ja) | 倍率変換可能なファインダ−兼用双眼鏡内蔵カメラ | |
JPH03267928A (ja) | カメラのファインダー | |
JPH02154241A (ja) | 望遠鏡付カメラ | |
JP2003172883A (ja) | 撮影機能付観察光学装置 | |
JPH02308144A (ja) | カメラシステム | |
JPS581405B2 (ja) | 高倍率焦点正合装置 | |
JP2003302581A (ja) | 電子光学装置 |